以《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为例看关联理论下的习语翻译
基于交际翻译的《红楼梦》习语研究
![基于交际翻译的《红楼梦》习语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06bf91b0b4c2e3f572763a4.png)
基于交际翻译的《红楼梦》习语研究作者:张涵冰来源:《祖国》2017年第20期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具有广阔而深邃的思想内涵,蕴藏着对人生和宇宙的深层拷问和理性思索。
在众多《红楼梦》译本之中以杨宪益和霍克斯的著作最具代表性,本文通过对两译本习语的研究揭示当时的社会风貌,找寻目的语和源语有关习语的翻译特点的不同,进而了解目的语文化下习语翻译的精髓,从而更好的将原著中的精华展现在世人面前。
关键词:《红楼梦》习语交际翻译语义翻译《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章回体小说作品,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在中国的文学著作中具有举重若轻的地位。
自它成书以来已有十多个译本,每个译本各有特色,各具千秋,其中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合译的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大卫·霍克思(David Hawkes)翻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最具有影响力。
杨宪益的译本主要采用语义翻译的策略,着重于直译;而霍克思基于交际翻译的策略,着重于意译。
这些简明扼要的习语为文学巨著《红楼梦》平添了一种平易近人的色彩,使得读者极易融入到作者所创造的情景之中。
然而也正是习语的这些特点使习语翻译成为众多翻译者所面临的难题,直译往往丢失了习语应有的几分韵味,而意译有时会造成读者理解上的偏差。
因此,文章中习语的翻译也显得更为重要。
一、理论背景翻译是两种语言文字,两种国际文化之间的桥梁,将两种看似毫不相关的思想联系起来。
短小精悍,寥寥数字的习语被誉为“语言文字的精华”,而习语对于翻译的要求也是令许多学者望而生畏。
习语虽为《红楼梦》增色不少,但也使《红楼梦》的英译难度“更上一层楼”,译者只有将习语部分翻译地准确生动,才能推进中国文化在国外的传播与交流。
因此,如何处理国际文化差异成为了习语翻译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在1981年出版的《翻译问题初探》(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红楼梦的习语翻译
![红楼梦的习语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8614d87e5acfa1c7aa00cc59.png)
红楼梦〉是我国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高度艺术性、足以夸耀于世界的古典文学巨著。
全书运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口语、方言词语和文言词语以及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成语、俗语、歇后语等,全面地描绘了封建社会中贵族家庭的兴衰,并且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
有人称颂〈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又是一座“词语的宝库”,它是当之无愧的。
〈红楼梦〉的内容极其繁复。
它的包容量和涵盖面十分巨大,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
它包括历史典故、词章知识、职官制度、戏曲情节、名人轶事、服饰、建筑名称、名物、习俗、以及诗词典赋、酒令灯谜、对联匾额等等,真是绚丽多彩,万象森罗。
〈红楼梦〉中的习语,大部分是〈红楼梦〉那时代所特有的、不同于现代;其方言词语,又具有地方特点;因此理解难度很大,其中不少习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也难找到。
这就给国内外读者阅读汉语版〈红楼梦〉带来不便。
鉴于目前世界各地学习汉语之风渐入高潮,正是可以将我国伟大的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介绍给国际友人学习、阅读的时机。
因此,编者初步尝试,编写了这部〈红楼梦汉英习语词典〉。
本词典是一部〈红楼梦〉专著双语工具书,共收〈红楼梦〉中词语2270余条,每条词语既有汉语详细解释,又有多种英语释义,均附有汉英对照的例句。
本词典所收词语以〈红〉书中四字组合的成语为主,兼收多字组合的普通词语、方言词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
哀哀欲绝]悲哀到将要气绝的地步。
形容十分悲哀。
也作“哀痛俗绝”。
(绝:气绝 to stop breathing—die. )‖weeping as if one’s heart would break/ to mourn bitterly/ to grieve deeply for something as if to stop breathing[例](1)那宝珠按未嫁女之丧,在灵前……。
(13回)Then Baozhu mourned like an unmarried daughter ,weeping by the coffin as if her heart would break .(2) 这里命人将鸳鸯(尸体)放下,停放里间屋内。
277_从跨文化角度看《四大名著之红楼》中的习语解读
![277_从跨文化角度看《四大名著之红楼》中的习语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1f7a5478b4daa58da0114ab5.png)
去。但读者在读译文时, “嫦娥”的形象已消失。 3.不使译文晦涩难懂 (10)不可拿进园去:叫人知道了,我就“吃不了兜着
- 25 -
第 25 卷第 4 期
唐 山师范 学院学 报
2003 年第 4 期
走”了。(第 23 回)
译语读者的理解和接受,某些习语可套用译语中现有的习
“Don’t take them into the Garden,
《红楼梦》杨译
本的习语翻译从跨文化角度出发,采取了保留形象直译、移植形象意译等不同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 习语;直译;意译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115(2003)04-0024-03
一
习语的翻译过程中, 喻义的传达固然重要, 形象的处理也是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习语又堪称是语言的精华, 因而习
植到译语中,翻译时唯一的方法就是舍弃原语习语中的形 象,而在透彻理解原语习语的基础上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译出 原语习语的含义, 尽可能缩小译语与原语习语对各自读者所产 生的语义联想和艺术感受的差距。一般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义难以为译语读者所理解, 为传播中国文化, 有利于译语读 者理解,加注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到与之相对应的词语, 所以在翻译谐音双关习语时往往只得 舍去语言形式和喻体形象,只译喻义。
(8)凤姐道:“我哪里管的上这些事来, 见识又浅,嘴又笨, 人家给个棒槌,我就拿着认作针(真)了……” (第 16回)
“I ’imncapable of running things. ”She said “I ’too m
第 25 卷第 4 期 Vol. 25 No.4
唐山师范学 院学报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从译介学角度看《红楼梦》的习语英译
![从译介学角度看《红楼梦》的习语英译](https://img.taocdn.com/s3/m/46f5dbb7453610661fd9f474.png)
从译介学角度看《红楼梦》的习语英译作者:郭燕华吴彤赵鑫鑫来源:《商情》2020年第09期【摘要】习语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提炼出的精华和结晶。
被称为中国文化百科全书的《红楼梦》不乏俗语、成语和俚语等习语。
这些习语简洁达意传神,承载着独特而强烈的民族文化特色,在刻画人物、烘托主题,和传递中国文化特色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为原著增色不少。
如何准确传达这些富含文化信息的习语是翻译的难点所在。
笔者试从译介学的角度,对杨宪益夫妇的译本中的部分习语英译进行分析,以探索译介学对习语翻译的启示。
【关键词】《红楼梦》 ;习语 ;英译 ;译介学一、引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即是两种文化的互相交流。
而文学翻译不仅要将源语所承载的信息转换到目的语中去,还应将源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呈现在目的语中。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高峰,其文学成就迄今仍然无人能够超越。
这部文学巨著不仅为中国人民所喜爱,也是世界文学中的瑰宝。
被称为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的《红楼梦》,其中俗语、成语和俚语等习语比比皆是。
习语则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提炼出的精华和结晶,承载着独特而强烈的民族文化特色,这些习语为原著增色不少。
《红楼梦》中的习语简洁达意传神,在刻画人物、烘托主题,和传递中国文化特色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这些习语翻译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到译文质量及文化的传播。
因此如何使读者能理解原作品的意义同时吸收习语本身所蕴涵的文化内涵非常重要。
杨宪益夫妇的译作A Dream of Red Mansions (以下简称杨译本)被称作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原著所融合的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在其译作中得以较为忠实的再现。
笔者从译介学的角度,通过对杨宪益及夫人戴乃迭(Gladys. Yang)的《红楼梦》英译本中习语翻译稍做探讨,读者的视野会更为开阔,从而加深对这一习语翻译的理解和认知。
二、译介学概述译介学往往被混同于广泛意义上的翻译研究。
译介学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其实质是一种文学或文化研究,因为它并不局限于某些语言的理解与表达,也不参与评论其翻译质量的优劣,它把翻译文本作为一个既成的历史事实进行研究,把翻译过程以及翻译过程中涉及到的语言现象作为文学研究或文化研究。
以《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为例看关联理论下的习语翻译
![以《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为例看关联理论下的习语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9cbcd6cbaa00b52acfc7ca85.png)
以《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为例看关联理论下的习语翻译摘要:汉语习语由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的难点问题之一。
较多的学者都是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入手, 强调文化之间的差异。
但仅从文化入手, 仍然不能解决习语在具体语境的翻译问题。
文章尝试从关联翻译理论角度出发来研究汉语习语在语境中的具体翻译, 认为习语的翻译不仅要考虑文化因素, 还要充分考虑作者意图, 读者期盼, 以达到最佳关联, 并且希望能够从并且希望能够从《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总结一些指导习语翻译的方法。
关键词: 汉语习语关联理论直接翻译间接翻译汉语习语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固定短语或短句,由于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汉语习语大多体现出汉语民族特有的历史地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文化信息,如果理解或使用不当,就会在交流中造成误解,导致交际失败。
汉语习语是汉语国家与非汉语国家沟通、理解、发展友谊的桥梁和纽带,是使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手段。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习语的研究已有很多关注,但大部分学者只是集中在语言文化层面的研究。
而关联翻译理论则是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出发研究翻译活动,把翻译看成一种特殊的交际,认为成功的翻译应考虑原语作者的意图,目的语读者的语境与期盼等多方面的因素,从而实现最佳关联。
一、关联理论与翻译Dan Sperber和DEirdreWilson在对H.P.Grice关联原则研究的基础上于1986年出版的《关联: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了关联理论。
该理论极大影响了认知语用学的发展并被广泛运用于翻译、认知心理学、隐喻等各种交际活动中。
两位学者认为人类的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
人们之间的交际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
关联性的强弱由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两个关键因素决定。
在同等条件下,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强;处理努力越大,关联性则越弱。
他们在书中提出了关联原则,认为关联原则实际由两条原则组成,即认知原则(第一原则)和交际原则(第二原则)。
从译介学角度看《红楼梦》的习语英译
![从译介学角度看《红楼梦》的习语英译](https://img.taocdn.com/s3/m/94b1850e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bf.png)
从译介学角度看《红楼梦》的习语英译《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自问世以来,就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其中英文版的翻译更是引起广泛的关注。
从译介学的角度来看,《红楼梦》的习语英译是一项颇具挑战性的任务。
本文将从译介学的角度分析《红楼梦》中的习语,并讨论其在英文翻译中的处理方法。
一、《红楼梦》中的习语《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之一,融合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其中不乏各种独特的习语。
这些习语既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思维方式,又体现了作者对人生、情感、命运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在英文翻译中,如何准确、恰当地表达这些习语,成为了译者面临的一大难题。
1. 对联《红楼梦》中有许多对联,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常见的一种形式,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联要求平衡、对仗、意境,艺术性很高,翻译时需要兼顾其意境和音韵美。
小说开头的“薄命长辛苦,谁人吐错愁”这句对联,就是要求平衡对仗,并且表达了主人公命运坎坷,内心郁闷的心境。
2. 成语成语是中国语言中的特色之一,也是《红楼梦》中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
通过成语的巧妙运用,不仅能够丰富句子的内涵,还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书中有“如臣之于君,如弟之于兄”这句成语,表达了对长辈的尊重和对下级的恭顺。
3. 俗语《红楼梦》中不乏俗语的使用,这些俗语不仅反映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民间文化,还具有深刻的社会内涵和人生哲理。
如“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一个萝卜一个坑”等俗语,都是通过生动贴切的比喻,表达了劝诫、警示或者理性思考的意图。
以上所述只是《红楼梦》中习语的冰山一角,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深入理解这些习语的文化内涵,准确理解其使用背景和语境,以便进行恰当的英文翻译。
二、习语英译的准则在面对《红楼梦》中的习语英译时,译者需要遵循一定的翻译准则和方法,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地道性。
以下是习语英译的几项重要准则:1. 保持原貌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持习语的原貌,不要过度解释或者改写。
从等效理论角度看《红楼梦》中习语的翻译
![从等效理论角度看《红楼梦》中习语的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e9cf62567cd184254a353535.png)
从等效理论角度看《红楼梦》中习语的翻译作者:阳卓君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年第02期习语是一种语言的精华和文化的结晶。
大多数习语形式简洁,但是却有着丰富的内涵意义。
与普通的表达法不同,它有着自身独特的特征。
《红楼梦》是中国最伟大的古典小说之一,小说中的语言里包含了大量的习语。
至今,《红楼梦》已被英译成多种版本,其中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是最接近原著的《红楼梦》英文全译本。
习语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形式有其独特的特征。
而习语的翻译至今仍然是一个难题。
如何翻译使得习语易于理解呢?如何翻译才能使得其中的形象在译入语读者的头脑中重现一个相似或者甚至是相同的形象呢?如何取得翻译的等效呢?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等效理论以及杨氏夫妇在《红楼梦》中采取的翻译策略为基础,从选取的范例中分析研究了习语翻译,以此来探索上述问题的答案。
等效理论简述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活动。
等效是翻译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和实践原则。
它的目的在于把源语中的所有信息都转换到译语中,以期取得形式、意义、风格、形象功能等方面的最大对等。
等效在古今中外都是一个众多翻译学者们讨论过的重大理论问题。
中国的许多翻译家都或多或少的谈到这个问题。
唐朝的玄奘就曾说过译者“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傅雷提出“神似”,钱钟书提倡“化境”。
鲁迅则说过译作必须力求易解,又必须保存原作的丰姿。
这些观点都显示出他们对翻译效果的强调。
在西方,英国学者泰特勒关于等效原则曾说过:“在好的翻译中,原著的优点已经完全注入另一种语言,从而使得这另一种语言所属国家的人能够获得清楚的理解和强烈的感受,程度和使用原著语言的人相等。
”他在此明确提出了两种接受者的感受应该相等,这是等效理论的关键。
翻译理论家奈达对等效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提出了“动态对等”的概念,指出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
”这个观点把焦点放在了两种效果之间的对等上。
_红楼梦_中的习语及其翻译研究
![_红楼梦_中的习语及其翻译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d14b0bc1a37f111f1855b7b.png)
2008年11月第40卷 第6期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Foreign L a nguage Teaching a nd Research (bimont hly )N ov.2008V ol.40N o.6《红楼梦》中的习语及其翻译研究3燕山大学 刘泽权 朱 虹 提要: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前56回中的习语及其在三个英译本中的翻译,探讨原文习语在译文中的再现情况。
基于前人对汉英习语研究的成果,本文将汉语习语界定为四字成语、惯用语、谚语和歇后语,借助语料库工具Para Conc 检索出原文习语及其在三个英译本中的翻译。
通过比较三个英译本在再现原文习语方面的异同与得失,本文探讨各译者在处理这些习语时的规律性策略,为典籍的习语翻译研究及汉英翻译教学与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红楼梦》、习语、语料库、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0429(2008)0620460207一、引言习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语言的精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任何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都以其作为重要的语言表现手段,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也不例外。
可以说,“《红楼梦》在语言艺术上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使用了丰富多彩的习语”(韩忠华1986:289),“整部《红楼梦》从头到尾俯拾皆是大量的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粗俗语等”(张培基1980:1)。
《红楼梦》已被国内外学者译成20多种语言,其中英译本有10余种,最早的是1892至1893年在香港出版的、前英国驻澳门副领事乔利(Bencraf t J oly )翻译的二卷本《红楼梦》(前56回)(以下简称乔译),另外两本影响较大的是中国翻译家杨宪益与其英国夫人戴乃迭(Gladys Ya ng )合译的120回《红楼梦》(以下简称杨译)和英国汉学家霍克斯(David Haw kes )及其婿J ohnMinf ord 翻译的120回《红楼梦》(以下简称霍译)。
从杨宪益《红楼梦》英译本看习语的等效翻译
![从杨宪益《红楼梦》英译本看习语的等效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1d363304cc175527072208cf.png)
从杨宪益《红楼梦》英译本看习语的等效翻译来源:[本站]浏览:[ ]1引言《红楼梦》是我国古代的一部伟大著作,其语言生动活泼、准确传神,习语更是俯拾皆是,而且这些习语都负载以浓厚的文化特色。
本文将以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合译的《红楼梦》全译本中的译例来阐释习语中的等效翻译。
2等效翻译尤金•奈达认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他把对等分为形式对等( formal equivalence)和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之后又将动态对等改为功能对等( functional equivalence)。
形式对等着重从形式和内容上传输原文的信息,功能对等着重于译文产生与原文对等的效果。
翻译对等(translation equivalence)是指原文(source text)和译文(target text)之间的具体对等关系,是译者在把原文译成译文时要达到的目的。
取得的翻译对等越多,译品的质量越高,因此翻译对等也是检验翻译质量的标准之一。
然而,翻译中的对等是一种综合性的关系,它不是绝对的。
奈达也曾指出,“没有一种译文能够达到完全对等,不同的译文实际上只有不同程度的对等。
因此,我们不能将…对等‟理解为数字意义上的等同,而只能理解为近似,即在不同程度上接近功能等同。
”由此可见,对等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一种效果上的对等。
奈达用“自然”(natural)这一概念来表示这种要求。
如何能使原文和译文产生同样的效果,关键就在于“自然”:对译文接受者的接收渠道和原文接受者的渠道之间的差别,译者有一个全面而细微深入的了解,他根据新的接收渠道的特点改变信息的形式,甚至调整部分内容,使译文中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适应新的接收渠道,和原文的统一体适应原文接受者的渠道一样,才有可能产生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效果(金堤, 1989: 23)。
因此形式和内容上的不同要求,都体现在效果上,译者只能在译文的效果上下工夫以求对等。
《红楼梦》中的习语英译比较
![《红楼梦》中的习语英译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270f5af7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af.png)
《红楼梦》中的习语英译比较我们国的四大名著,我们大家有看完吗?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红楼梦》中的习语英译比较,欢迎大家参考与借鉴。
《红楼梦》中的习语英译比较一、成语例1、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霍译:“Everyone else around here seems to go about with bated breath”, thought Dai-yu. “Who can this new arrival be who is so brash and unmannerly?”杨译:Daiyu thought with surprise, “ The people here are so respectful and solemn, they all seem to be holding their breath. Who can this be, so boisterous and pert?”解析:“敛声屏气”原意是抑制呼吸和声音,文中指贾府的人在贾母面前谨慎小心的样子。
霍译用“with bated breath”,杨译用“hold one’s peace”,虽然二者使用了不同的英语习语,但其意义和用法与“敛声屏气”十分吻合。
例2、宝玉听了,如醍醐灌顶。
霍译:The scriptures tell us that the revelation of the Buddha - truth comes “ like ghee poured upon the head”. Bao-yu must have had some such feeling as he listened to.杨译: Baoyu felt as if Buddha had suddenly shown him the light.解析:“醍醐灌顶”是一个具有宗教色彩的成语,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
浅谈《红楼梦》中习语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浅谈《红楼梦》中习语翻译的原则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ca67667aa00b52acec7ca0f.png)
翻译研究本栏目责任编辑:梁书浅谈《红楼梦》中习语翻译的原则和方法孙雨晴(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安徽马鞍山243100)摘要:习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语言的精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特色。
该文结合《红楼梦》的两个译本,从直译法、意译法、借用法和直译加注法四个方面对其中的习语进行翻译研究,以期引起国内外读者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关注,同时也为习语的英译提供启示。
关键词:习语;直译;意译;借用;直译加注;红楼梦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9)11-0159-02习语,即习惯用语,是种固定的表达方式。
就广义而言,习语通常包括成语、俗语、熟语、格言、歇后语、谚语、俚语、行话等。
习语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各民族语言的精华,其内容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蕴含着大量带有民族色彩的习语。
这部著作语言质朴自然,富于哲理和情趣,其中的习语更是比比皆是,负载着浓厚的文化特色。
本文通过对《红楼梦》不同译本中的习语翻译进行对比,探讨其翻译方法,总结为直译法、意译法、借用法及直译加注法。
1直译法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
正如著名翻译学家奈达所说:“翻译不仅要求信息内容上的对等,而且尽可能要求形式上的对等。
”在《红楼梦》中,有些习语可以从字面意思上进行理解,这时我们可以采用直译法。
既可以保留原文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民族文化特色,又促进了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之间的文化交流。
例1:巧媳妇做不出无米的饭来,叫我怎么样呢?Even the cleverest wife can ’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What do you expect me to do?(杨译)这其实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另一种形式。
意为即使是聪明能干之人,做事缺乏必要条件,也难以办成。
从多元系统看《红楼梦》两种译本的习语翻译
![从多元系统看《红楼梦》两种译本的习语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a42d7923453610661ed9f418.png)
系了翻译理 论 中的新领域一 由佐哈 尔提 出的多元 系统理论 , 来剖析这 两种版本 中, 译者是如何使 自己的译本 达到 其翻 译的 目的并
使读者接受 。
[ 关键 词 ] 《 红楼梦》 的英译本 ; 习语翻 译 ; 多元 系统
中图分类号 : H3 1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8 6 5 3 ( 2 0 1 3) 0 5 — 0 0 3 5 — 0 2
围系统 内。在众多历史悠久的大国中 , 翻译过来 的文学作 品并
不 占主要位置 , 所 以在他们 的文学翻译作 品 中, 大多都是 为了
这句带 有中 国神话传奇 色彩的习语 的意思首先二 者都传 递 的很 明显 , 即是说 不识好歹 的意思 。杨宪益版本形象 的描绘
[ 作者简介 ] 金 欣鑫 , 女, 辽宁沈 阳人 , 中南大学外 国语学 院硕 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英语语 言文学研究( 湖南长沙 , 4 1  ̄8 3 ) ; 刘 明景 , 男, 湖南华 容人 , 中南大学外 国语学 院教授 、 硕士生导师 , 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湖南长沙 , 4 1  ̄8 3 ) 。
从 多元系统看《 红楼梦》 两种译本的习语翻译
着重 引用佐 哈尔 的多元系统理 论来分析杨宪益 夫妇和霍 克斯
到他尽量 的还原原文 的意思 , 而霍克斯却充分 的考虑 了其广泛
的异国读者而运用 了许多英 国本土 的语 言来翻译 中国的特色
文化 , 但是不能就这样单纯 的说谁 的版本更好。
二、 红楼梦译本中 习语翻译分析 ( 1 ) 狗咬 吕洞宾 , 不识 好人 心
文史博 览 ( 理论)
2 0 1 3年 5月 C u l t u r e , A n d H i s t o  ̄ Vi s i o n ( T h e o  ̄) Ma v . 2 0 1 3
从关联理论角度探讨杨宪益_红楼梦_译本中习语的英译
![从关联理论角度探讨杨宪益_红楼梦_译本中习语的英译](https://img.taocdn.com/s3/m/aee89e3c87c24028915fc371.png)
留原语文化是可以的。杨宪益夫妇之所以对习语“嫁 鸡随鸡,嫁狗随狗”进行直译,是因为一般的英文读者 完全可以通过英语的认知环境推导出它的基本含义。 这不仅没有违背关联理论的翻译原则,而且这正是最 佳关联的体现。
意译法 如果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不同,原文 作者运用习语的意图是想让读者认知和了解习语的 意义、形象和语法结构,而译文读者的企盼只是想知 道该习语的意义时,译者可采用意译法,舍弃原习语 的形象,仅仅译出习语的比喻意义,以利于译文读者 的理解和译文语言的流畅。例如: 贾琏听了,笑道:“你放心,我不是那拈酸吃醋的 人。”(第六十五回) “Don’t worry,”chuckled Jia Lian. “I’m not the jealous type.” 在汉语里“,吃醋”指的是相爱的男女之间所具有 的嫉妒情绪。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没有相同或相似的 认知环境,如果把“吃醋”直译成“eat vinegar”,译文读 者根本不知所云,因此杨氏夫妇采用了意译法,将其 译为“the jealous type”,这容易被译文读者所理解,即 他们能以最小的处理努力获得最佳的语境效果,因此 该译文具有最佳关联性。 直译加注法 “译者有在译文中增添或删除相关的背景知识以 帮助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交际的权利和义务”⑥。 直译加注法指的是译出习语的明示信息并在注释中 适当地介绍习语的来源、含义或有关的文化背景知 识。尽管这样翻译需要花费译文读者的努力来处理和 理解,但是能得到更大的语境效果。例如: 宝玉因又自叹道:“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 颦’,不但不为新特,且更是可厌了。”(第三十回) “Can this be another absurd maid come to bury flowers like Daiyu?”he wondered in some amusement. “ If so,she’s‘Dong Shi imitating Xi Shi’,which isn’t original but rather tiresome.” 习语“东施效颦”出自《庄子·天运》,说美女西施因 心病而颦,有一丑女(后人取名“东施”)见了以为很美, 回家以后也捧着胸口学西施皱眉头,结果弄巧成拙,显 得更加丑陋。此习语比喻胡乱模仿,效果适得其反。杨 氏夫妇采用了先直接译出原文作者的明示信息,即直 接译出该习语的核心意义“Dong Shi imitating Xi Shi”, 同时,用加注的办法对Xi Shi和Dong Shi进行解释“:Xi Shi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 Dong Shi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s. ” 译者运用关联理论,在翻译的过程中阐释其明示意义, 并在注释中传达其暗含意义。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研究——以霍译本《红楼梦》为例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研究——以霍译本《红楼梦》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13d1700ade80d4d8d15a4f8f.png)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 版)2 1 年 第 1 01 2卷 第 3期 JC agh nI . eh ( a.e. d. ,0 lV 11 N . . hnc u Tc . N tSiE i)2 1 , o 2,o3 mt .
1
Q 竺 坠
C 2 .3 3 N N 2 1 2 /
o h tr h tn fT eSoyo eSo e ft
GUO i h Ha —s a n
的语系 , 它们都有各 自的特点 , 即汉语重意合 , 英语 重形合 , 以在汉译英 的过程中尤其是涉及到隐喻 所 的翻译 , 译者需要在保留原文意义的基础上 , 结合读 者 的认 知语 境 , 一些 晦涩 难 懂 的词 语 用 通俗 的表 把 达 方式 明示 出来 , 读者 易于理 解 。 使 例 如 : 咬 吕洞 宾 , 识好 人心 。3 狗 不 -
义 上 的语境 , 将语 境视 为动 态的 , 它是 听话 人大脑 当
想, 而人类认知的共性通常使得人们倾 向于对相 同 事 物产 生近似 的联想 。所 以隐喻 的理解 过程 也就是 听话人在说话人 明示信息的基础上 , 结合语境寻找 关 联 , 进行推 理就可说 话人 的交 际意 图 , 而获 得 并 从
三、 霍译本 《 红楼 梦》中隐 喻翻 译 策 略 探 讨
霍克斯倾向于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 充分考虑 到译文读者的反应和认知环境 , 运用了直译法 、 意译 法、 转译 法 、 词法 等 多种 翻译 方 法相 结 合 , 过 二 增 通 次 明示 推理过 程 , 整语 言文化 的相应 表达 方式 , 调 使 译文读者能够结合 自己的认知语境 , 用最少的认知 努力获 得最佳 的语境 , 而可 以轻 松地 欣赏 文章 。 从 ( ) 一 直译法 例如 : 因此也假说来 上学 , 不过是 “ 日打鱼 , 三
《红楼梦》中英语习语的翻译
![《红楼梦》中英语习语的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b402df3b1711cc7931b71653.png)
《红楼梦》中英语习语的翻译作者:陈丽晶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28期摘要:习语作为语言精华,承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这使得汉语习语的英译成为翻译的难点。
在《红楼梦》这部伟大的文学巨著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体现汉语的民族特色的习语。
这些习语的运用除了使作品的语言更加生动活泼以外,它还在揭示思想内容、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这部作品中的习语的翻译,结合具体译本例文,来探讨在英译汉语习语时如何正确处理文化差异,从而提高习语翻译的准确度。
关键词:习语;翻译策略;《红楼梦》一、中国成语简介当打开牛津高级学习者当前英语词典时,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条目:“成语:短语或句子,其含义不清楚其单个词的含义,必须作为整体学习。
”此外,英语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也说:“成语是一个当前和经常使用的词组,其含义从其组成词的共同含义不清楚”。
简而言之,习语是经过历史考验而不能分开的固定短语。
因此,整个意义通常不能在翻译中推测出来,并且组件不能轻易分开。
在中文中我们称它们为“习语”或“熟语”。
它通常包含集成语、谚语、警语、俗语、典故和俚语。
为了忠于原文,英语成语的翻译不仅要保持原有的口味,还要符合写作的标准。
二、“红楼梦”和主要翻译版本简介“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一直吸引着读者和研究人员去研究它。
“红楼梦”体现了中国社会的核心文化,丰富了习语和惯用语。
从19世纪到现在,它已由几位译者翻译成英文,其中杨宪益和他的妻子Gladys Yang提供了最完整的版本,同时,由英国汉学家David Hawkes翻译的另一个版本很受欢迎。
红楼梦整部小说中有两千多个成语,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红楼梦”将成语的应用带到了更高的层次。
三、“红楼梦”中的中国成语特征作为语言的一部分,中国成语以它的简洁和鲜明的形式代表了汉语的特点,同时,各种形式传达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语境,反映了社会的习俗、行为方式、社会制度和宗教。
习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文化特征、语义特征、修辞特征和语言特征。
归化与异化——浅析《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1
![归化与异化——浅析《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1](https://img.taocdn.com/s3/m/e81b7b1952d380eb62946d79.png)
○ 外语研究 2006年6月号中旬刊
英文电影欣赏对于英语视听教学的尝试
汤晓军
( 苏州职业大学 外语系, 江苏 苏州 215104)
摘 要: 利用英文电影作为视听材料是进行视听教学的一 次 新 尝 试 。本 文 从 优 越 性 、操 作 方 法 、选 片 标 准 、存 在 问 题 及 解 决方法等几个方面探讨了电影欣赏用于大学英语视听教学的 话题,指出只要引导得当, 此法前景广阔。
1.电 影 英 语 视 听 教 学 的 优 越 性 1.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最大的动 力。电影以其直观的表现手法, 丰富的内容和艺术感染力, 刺 激着学生的器官, 使他们在学习中保持高度的兴趣和注意力。 虽然完整的听懂整部电影仍有较大的难度, 但通过视觉得到 的信息帮助他们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学 习电影中目的语言的欲望。 1.2 提 供 学 生 真 实 的 语 言 环 境 。 英 语 教 学 的 根 本 出 发 点 是通过引入或创设各种社会情景理解和掌握语言所会的意
这 么 一 套 。 这 叫 做 “负 荆 请 罪 ”。
What a mouthful! Surely,with all your learning,cousin,you must know the paper name of that play?It is called The Abject Apology.
2.阅 读 引 导 法 阅读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这也是中国学生的强项,通 过 阅 读 题 材 广 泛 、内 容 各 异 的 文 章 与 书 籍 , 可 以 扩 大 知 识 面 , 了 解 相 关 国 家 的 政 治 、经 济 、历 史 、宗 教 、风 土 人 情 等 。 教 学 中 教
从关联理论看《红楼梦》中动物隐喻的翻译-精品文档
![从关联理论看《红楼梦》中动物隐喻的翻译-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1a5a077a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c0.png)
从关联理论看《红楼梦》中动物隐喻的翻译-精品文档从关联理论看《红楼梦》中动物隐喻的翻译1 《红楼梦》及其隐喻简介《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座丰碑,文化魅力深厚,其英译版本也层出不穷。
而其中大量隐喻的应用,让这部作品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底蕴更为浓厚,但其中隐喻的英译既是翻译的难点,也是衡量作品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在众多译本中,笔者选择英学者霍克斯的译本作为语料进行论证,也是因为这部译作被公认为古典文学翻译的典范,拥有众多的国内外红楼粉丝。
从传统视角来看,隐喻是基于语言的相似性而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宽泛的修饰性语言,究其本质,隐喻强调概念资源于语言产生的增强性理解。
隐喻不光是一种语言现象,还贯穿在人类思维过程的始终。
因此曾有语言学家说过,隐喻是语言与概念系统共同作用下的产物,而从翻译角度来看,隐语这种独特的语言现象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社会背景、文化风气、语言特点、语境以及人类思维等。
单纯的传统隐喻观及认知性隐喻观都不能对翻译产生很好的关联和阐释,对于指导翻译实践意义不大,本文试着从关联理论的角度阐释其对隐喻翻译(以动物隐喻为例)的实际指导意义和重要价值。
2关联理论和关联翻译理论关联理论是由学者斯珀波和威尔逊在其著作《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提出的,属于认知语用学范畴。
该理论提出了明示―推理的交际模式,取代了传统的代码交际模式。
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意图(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听者要从说话人的话语中推导出说话人的真实意图。
语境是关联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在交际中作用匪浅,关联理论视域下的语境不囿于现实环境中的情景或是话语本身的语境,而是听话人为了正确理解相关话语而在大脑中形成的一系列假设的集合,包括很多的先知识。
斯珀波和威尔逊的学生格特把语用学的关联原则与认知心理学理论相结合,将关联理论的核心观点移植到翻译研究中,由此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
该理论将翻译视为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是与大脑机制密切相关的对源语进行阐释的明示―推理的动态认知过程,是涉及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三方的互动过程和两轮交际活动,刷新了人们对翻译本质的认识。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分析《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分析《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7cdd8d7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28.png)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分析《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从宴客角度探究中西方文化理念的差异2 论《红字》中海丝特的女性身份重构3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时间观念4 An Analysis of the Heroine of the Scarlet Letter5 高中生英语阅读策略的使用对阅读能力的影响研究6 道德与归属地的一致性--《曼斯菲尔德庄园》空间维度分析7 美国牛仔形象演变和西部电影发展的研究8 《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中的归化和异化分析9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10 《红与黑》中司汤达的爱情观11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12 从中英文动物词汇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3 英语习语学习策略的探究14 英汉动物词语隐喻意义的对比分析15 美国俚语的文化及特征16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17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s18 从功能对等和文化语境差异角度看商务英语翻译技巧19 从“水”的隐喻看中西文化的差异20 合作原则与关联理论比较21 基本数字词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与翻译22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觉醒》中爱德娜的女性主体意识觉醒2324 Translation of the Implied Meaning in Communication25 双语环境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26 从中英广告词中分析概念隐喻27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双关语的研究28 Doomed Tragedy out of Desire-Driven Morbid Personalities in Nabokov’s Lolita29 浅析简爱的双重性格30 浅析爱默生的《论自助》——人生自主的源泉31 通过《喧哗与骚动》中三兄弟各自对于凯蒂的叙述分析三人各自性格特征32 网络英语中的新词探究33 口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与对策34 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的女性主义解读35 《傲慢与偏见》中金钱与婚姻的关系36 从节日习俗分析东西方文化差异——以春节和圣诞节为例37 《我的安东妮亚》中安东妮亚的成长38 The Comparison of Marriage Tradition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39 反讽艺术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应用40 《钗头凤》英译本的对比研究41 浅议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语42 中英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43 论中西方建筑风格的文化差异44 英语词汇学习策略探析45 双关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46 星巴克在中国取得的成功及启示47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in Gift-giving Customs48 中美大学生课堂讨论话语性别差异对比49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50 分析《威尼斯商人》中的女性形象51 对英语政治新闻的批评性话语分析52 英语中源于希腊罗马神话主要神祇姓名词汇的认知探索53 一个女性的悲剧—从人性角度浅析苔丝的悲剧54 A Cultural Analysi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Names55 《喜福会》中的女性身份重建56 浅析《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丰富的精神世界57 圣诞节对大学生的影响的调查研究58 Pragmatic Study on the Humor Effect in The Big Bang Theory59 英语动画片中的中国元素探究60 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61 浅析简爱的双重性格62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及其翻译63 人际会话中英语委婉语的功能与应用64 从女性意识的角度解读《荆棘鸟》中的女性形象65 从《小妇人》看男性缺失时十九世纪美国女性的成长66 从文化角度浅析中英姓名的异同67 英汉谚语互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分析68 从美国妇女社会地位的提升看英语歧视性词汇的变化69 How Can Women Survive—Consideration of Virginia Woolf’s A Room of One’s Own70 在目的论运用中的标示英汉翻译71 《爱玛》的婚姻观分析72 浅析王尔德《快乐王子》中基督教救赎的表现形式73 范畴原型理论关照下的影视片名翻译74 《呼啸山庄》中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复仇动机分析75 身势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应用76 从文化差异视角看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77 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商务英语信函写作78 Jane Austen’s Opinion towards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79 《嘉莉妹妹》中女主人公的服饰所反映的女性意识80 论海明威《一天的等待》的冰山原则写作风格81 《夜访吸血鬼》中的模糊性别观82 抱怨类外贸信函的语篇分析83 关联理论关照下文化缺省现象及其翻译应对策略84 跨文化背景下中德谈判方式的比较85 英语新词特点研究——词汇学习和了解文化的有效途径86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创伤和治愈87 中学英语老师提问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88 从《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分析E.M.福斯特笔下的女性意识89 论《茶花女》中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女性魅力在男权主义下的体现90 从艾米莉?狄金森与李清照的诗歌看女性文化差异91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形象新析92 从原型批评理论角度分析威利?洛曼的悲剧93 谈商务英语信函的词语汉译94 《青春》中的孤独主题分析95 A Study on the Motivations of Korean Students in China: Impact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n Korean Higher Education96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成语翻译初探97 探讨宗教在世界战争史中所扮演的角色98 黑人社区的替罪羊--论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小女孩佩科拉99 论国际商务非礼貌言语行为100 从历届美国总统访华演说探讨其对中国所传递的价值观101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102 试论英语中的歧义与翻译103 《还乡》中哈代的自然观104 浅析马拉默德小说《店员》中的“犹太性”105 The Analysis of the Representative Images in The Waste Land106 浅谈中西婚俗的文化差异107 中西方饮料的跨文化差异108 从《红字》看霍桑对清教主义的批判与妥协109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from the film The Treatment (Gua Sha) 110 简析《雾都孤儿》中善与恶在人物塑造上的体现111 汉英数字文化比较及其翻译112 谈目的论视角下的商标翻译113 影响英语专业学生阅读理解因素的分析及对策探讨114 师生关系与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之关联性探析115 论《爱玛》中简奥斯丁的社会理想116 跨文化交际中社交语用失误及应对策略117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美国黑人英语118 《嘉莉妹妹》中女主人公美国梦的幻灭119 英汉味觉词“酸甜苦辣”的比较分析120 An Analysis of English Pronunciation Teaching in Elementary Schools121 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的反战情绪122 Character is Fate —An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Henchard123 《冰与火之歌》的人文主义分析124 An Analysis of Huckleberry Finn’s Personality125 觉醒的灵魂——解读《兔子归来》中的女性主义126 论人性自私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127 浅析中国时政术语的常用英译方法128 凯瑟琳与苔丝悲剧命运的比较129 张培基散文翻译赏析130 《傲慢与偏见》中的对立与统一131 中餐菜谱翻译的错误分析132 从英汉习语的翻译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33 唯美主义与心理失衡的关系——以《道连葛雷的画像》中人物分析为例134 从民族文化心理差异角度看功能对等论在商标翻译中的运用135 中国人和美国人特征的比较136 论《追风筝的人》中“风筝”的象征意义137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性格分析138 从意象理解艾米莉狄金森其人其诗139 Consumerism in The Great Gatsby140 浅谈奥斯卡·王尔德的喜剧《认真的重要性》中“谎言”的运用对其情节、语言和人物塑造的作用141 英语专业学生语音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142 Cul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A View of Body Language143 从生态女性主义解析苔丝144 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145 浅析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征146 汉英禁忌语的对比研究147 济慈六大颂诗的意象148 论《呼啸山庄》中的象征主义运用149 解析《飘》中斯嘉丽的女性主义思想在其婚姻中的体现150 英语公益广告中隐喻的应用及翻译研究151 论美国黑人说唱乐的语言特色及其社会影响152 Paradox in American Culture: Mainstream and the Trend of Multiculturalism153 《荒原》中的死亡与重生154 论网络自主学习与英语课堂教学的契合155 论汉英翻译软件的局限性156 A Study on Strategies of Effective Teaching in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EFL Classroom 157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下的《奥兰多》158159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Color Word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160 英语中常用修辞格161 《善良的乡下人》的喜剧性分析162 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163 网络语言风格的性别差异164 中美两国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地位的比较165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看求职简历汉译英166 对鲁滨逊性格特征的分析167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负迁移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168 哈里的迷惘与自我救赎——《乞力马扎罗的雪》的哲学解读169 从《麦田里的守望者》分析青少年的叛逆与成长170 苔丝形象浅析171 从意象的角度看劳伦斯短篇小说中女性的婚姻爱情观172 认知语境在语言交际理解中的作用173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的成长174 图式理论分析中国网络流行词翻译175 A Brief Study on the Language Features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ntracts176 中美时间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177 逆向思维在外语学习中的应用178 《夜色温柔》男主人公迪克的精神变化研究179 对比研究中西文化中的委婉语180 论《老人与海》中人与自然的矛盾性与和谐性181 从弗洛伊德解读《好人难寻》182 浅析好莱坞英雄主义中的传统英雄和反英雄形象183 A Tentative Approach To Contemporary American Romance Movies184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Idioms Translation 185 女权主义及其对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的影响186 从语用原则视角分析政治演讲中的语用策略187 浅析《看不见的人》中的第一人称叙述策略188 英语财经报道中的词汇衔接研究189 A Brief Study of Rhetorical Devices Employed in President Obama’s Inaugural Addres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tactic Structure190 简爱与电影《音乐之声》中玛丽亚冯特拉普性格分析比较191 论《小镇畸人》中人物的怪诞性192 中西幽默异同探析193 索尔?贝娄《挂起来的人》的存在主义解读194 对比研究《珊瑚岛》和《蝇王》主题的冲突性195 浅析欧?亨利小说中恶棍骗子形象塑造--以《双料骗子》,《提线木偶》为例196 中美肥胖问题比较研究197 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研究198 论《蝇王》中戈尔丁对人性之恶的解析199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分析《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200 汉英“眼”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从功能对等角度探讨《红楼梦》习语翻译
![从功能对等角度探讨《红楼梦》习语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3ae1372c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d7.png)
从功能对等角度探讨《红楼梦》习语翻译
赵昌彦
【期刊名称】《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10)3
【摘要】《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艺术性的古典文学巨著,其语言精辟,但理解难度较大,尤其是体现浓厚汉文化的习语的翻译给中国的翻译者造成极大困难,但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个英译版本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译者们在翻译带有文化特色的习语时势必探悉负载其中的文化信息及英汉习语的对应语义关系。
本文比较分析《红楼梦》两英译本中的习语翻译,从而例证不管是归化还是异化,是语义翻译还是交际翻译,只要达到功能对等、不影响本土文化信息的传递就是成功的翻译。
【总页数】2页(P364-365)
【关键词】红楼梦;习语;文化;功能对等
【作者】赵昌彦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大外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11;I046
【相关文献】
1.从文本功能对等角度探讨旅游文本的翻译策略——以庐山风景区的汉英翻译为例[J], 陆秀英
2.功能对等角度下的英语习语翻译 [J], 陈智勇
3.从功能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对《红楼梦》诗词英译本的比较 [J], 余茜
4.从功能对等理论视角探讨时政新闻中习语的翻译策略 [J], 游艳;朱文晓
5.功能对等角度下的习语翻译研究 [J], 吴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为例看关联理论下的习语翻译摘要:汉语习语由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的难点问题之一。
较多的学者都是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入手, 强调文化之间的差异。
但仅从文化入手, 仍然不能解决习语在具体语境的翻译问题。
文章尝试从关联翻译理论角度出发来研究汉语习语在语境中的具体翻译, 认为习语的翻译不仅要考虑文化因素, 还要充分考虑作者意图, 读者期盼, 以达到最佳关联, 并且希望能够从并且希望能够从《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总结一些指导习语翻译的方法。
关键词: 汉语习语关联理论直接翻译间接翻译汉语习语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固定短语或短句,由于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汉语习语大多体现出汉语民族特有的历史地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文化信息,如果理解或使用不当,就会在交流中造成误解,导致交际失败。
汉语习语是汉语国家与非汉语国家沟通、理解、发展友谊的桥梁和纽带,是使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手段。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习语的研究已有很多关注,但大部分学者只是集中在语言文化层面的研究。
而关联翻译理论则是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出发研究翻译活动,把翻译看成一种特殊的交际,认为成功的翻译应考虑原语作者的意图,目的语读者的语境与期盼等多方面的因素,从而实现最佳关联。
一、关联理论与翻译Dan Sperber和DEirdreWilson在对H.P.Grice关联原则研究的基础上于1986年出版的《关联: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了关联理论。
该理论极大影响了认知语用学的发展并被广泛运用于翻译、认知心理学、隐喻等各种交际活动中。
两位学者认为人类的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
人们之间的交际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
关联性的强弱由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两个关键因素决定。
在同等条件下,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强;处理努力越大,关联性则越弱。
他们在书中提出了关联原则,认为关联原则实际由两条原则组成,即认知原则(第一原则)和交际原则(第二原则)。
认知原则指人类认知倾向于最大关联,即人们在认知过程中试图花费最小的处理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而交际原则指每种明示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本身就具有最佳关联性。
最佳关联就是话语理解时付出有效的努力后获得了足够的语境效果。
交际原则以认知原则为基础,认知原则对交际起引导作用。
Sperber和Wilson的学生Gutt把关联理论运用到翻译领域并于1991年出版了《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一书。
在书中Gutt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
他认为翻译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大脑机制。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交际行为,在交际过程中遵循关联原则,是一种语际阐释性用法。
语内交际是一个明示一推理过程,而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的交际行为包含了两轮明示—推理过程。
其中涉及到三个当事人,即原语文本作者、译者和目的语文本读者。
第一轮交际指的是原文作者与译者之间的交际,第二轮交际是指译者与读者之间的交际。
译者既是原语文本读者又是交际者,具有双重推理的责任。
译文读者企盼的不是最大关联,而是最佳关联,即读者不需要花费不必要的努力就能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最佳关联性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也是翻译研究的原则标准。
此外,Gutt介绍了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两种翻译方法。
直接翻译要求保留原文的全部交际线索,使译文与原文完全阐释性相似。
因此直接翻译在文本的基本内容与文体形式上完全相同。
不论是直接翻译还是间接翻译,两种翻译方法都属于语言的语际阐释性用法,相互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处在阐释性相似这一连续体上的不同位置,即阐释性相似的程度不同而已。
译者必须同时考虑到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及期盼,依据最佳关联原则选用合适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活动。
二、关联翻译理论指导下的习语翻译方法(一)直接译法当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关于习语的认知环境相同,译文读者可以直接推出原文作者的意图, 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时,我们就采取直译法。
例1: 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
”黛玉听了,不觉连腮带耳地通红了。
(第二十三回)“I’mtheone‘sickwithlonging’,”hejoked.“Andyoursisthebeautywhichcaused‘citiesandkingdomstofall’.”Daiyuflushedtothetipsofherears. “倾国倾城”这个汉语习语被用来形容女性的美貌,它出自汉代的一首诗。
尽管西方读者不知晓这首诗,但他们熟悉罗马神话和希腊神话。
希腊神话故事里叙述了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一场为期十年的战争,争夺的目标是美女海伦。
杨氏夫妇认为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有相似的认知环境,因此他们用直译法翻译“倾国倾城”。
例2:难道舅舅是不知道的,还有一亩地,两间房,在我手里花了不成? / 巧媳妇作不出没米的饭,叫我怎么样呢?(《红楼梦》第二十四回)As you know better than anyone else,uncle,that I didn. thave any property or land left after my father. s death which Isquandered.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 t cook a mealwithout rice. W hat do you expectme to do? ( Yanxianyi)习语/ 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饭,被直译为/ Even the clev2erest housewife can. t cook a mealwithout rice.此译文不但保留了原文的形式而且很好的传达了原文习语中的形象和比喻意义,同时容易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不会产生误解。
英文中虽然有相类似的谚语/ One can. t make bricks withoutstraw。
但是译者选择直译不但使作者能够正确的理解此习语的含义而且最大限度的保留了中国文化。
例3:你难道没听见人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第八十一回)Surelyyouknowthesaying,“Marryacockandfollowthecock;marryadogandfollowthedog?”如果原语文本的文化色彩不是特别明显,译文读者可以通过语境推理得出原文作者的意图,适当地保留原语文化是可以的。
杨宪益夫妇之所以对习语“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进行直译,是因为一般的英文读者完全可以通过英语的认知环境推导出它的基本含义。
这不仅没有违背关联理论的翻译原则,而且这正是最佳关联的体现。
(二)间接译法尽管人类有共同的生存经验,但由于地理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之间的语言文化差异不可避免地存在。
当源语作者与译语读者之间的语境不同时,为了使读者能更好地获悉原文作者的意图,了解习语的真正含义,译者可采用间接翻译法翻译习语。
例1:刘姥姥道:“这倒不然。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咱们谋到了,靠菩萨的保佑,有些机会,也未可知。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回) “I woul dn’t say that,”said Grannie Liu.“Man proposes.Goddisposes.It’suptoustothinkofsomething.Wemustleav Eittothe goodLordto decidewhetherHe’ll help us ornot.Who knows,Hemightgiveustheopportunilywe ar elookingfor…”.(David Hawkes译) 此例中习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被译成“Man proposes.Goddisposes.”在中国,人们深受佛教、道教等教派的思想影响并充分体现于汉语语言文化中。
由于刘姥姥信奉佛教,因此她所说的“天”指的是佛教中的“佛主”。
而在西方国家。
人们大多受到基督教的影响,信奉上帝,如果直译为“Heaven”,外国读者势必要花更多的处理努力去把握作者的意图,因此Hawkes在英译时把“天”间接翻译成了“God”,舍弃了中国的宗教文化色彩直接使用了英语习语“Man proposes.God dis-poses.”使读者不花不必要的处理努力也能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实现最佳关联。
例2:贾琏听了,笑道:“你放心,我不是那拈酸吃醋的人。
”(第六十五回)“Don’tworry,”chuckledJiaLian.“I’mnotthejealoustype.”在汉语里,“吃醋”指的是相爱的男女之间所具有的嫉妒情绪。
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没有相同或相似的认知环境,如果把“吃醋”直译成“eatvinegar”,译文读者根本不知所云,因此杨氏夫妇采用了意译法,将其译为“thejealoustype”,这容易被译文读者所理解,即他们能以最小的处理努力获得最佳的语境效果,因此该译文具有最佳关联性。
例3:“我哪里管的上这些事来!见识又浅,嘴又笨,心又直,人家给个棒槌,我就拿着认针(真)了”。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回) I’mincapableofrunningthings.I’mtooignorant,bluntandtactless,“always getting hold ofthe wrong end ofthe stick.”(包惠南译)汉语歇后语“人家给个棒槌,我就拿着认(真)针了。
”用来描写某人做事非常愚蠢,属于谐音双关句。
在汉语中,“针”和“真”有着相同的读音,然而英语的发音与汉语的发音有很大的区别,由于译文读者有不同的认知环境,译文读者并不能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假设,因此无法准确理解双关句的隐含意义。
因此,在此种状况下,译者只能采用间接翻译法,更换谐音歇后语双关的表达形式,把其隐含含义明确地表示出来。
因此,译者把此歇后语译成了“alwaysgettingholdofthewrongend ofthe stick”从而实现了最佳关联。
例4:既入了这园,再遇见湘云、香菱、芳、蕊一干女子,所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二语不错。
(第六十三回)ComingherenowandmeetingHsiang-yun,Hsiang-kling,Fang-kuan,Jui-kuanandothergirls,itwasagenuinecaseof“likeattractslike”or “birdsofafeatherflocktogether”.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被采用借用译法译成“likeattractslike”和“birdsofafeatherflock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