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常用介词、连词共63页文档
古代汉语连词与介词
◎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汉书•礼乐 志)
◎晓之<以理>,诲之<以教>。
4)当介词“以”的宾语是上文中已出现过的 事物,这个宾语常常省略。如: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未尝君之羹。 请以()遗之。(左传)
◎将以()衅钟。(孟子)
◎左右皆笑之,以()告。
(参何乐士:《〈左传〉的介词“于”和“於”》 (《〈左传〉虚词研究》78-111页,商务印书 馆,1986年第1版。)
◎到了汉代,“於”字基本上取代了“于”。
◎现代汉语中“於”字又简化成“于”(【注意】 作姓氏、地名及“於戏、於菟”等读wū的词的 不简化)。
(2)“于(於)”字的用法主要有四种。
1)介绍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 从、到”等。如:
◎秦地半天下,主明以严,将智以武。(史记·张 仪列传)
———以上“以”均可替换为“而”。
(2)连接动词和动词。表示两项动作行为 的连续性和时间上的紧相承接或表示后一 项动
◎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 (左传)
◎秋,楚人伐宋以救郑。 (左传)
4.与
【“与”原是动词,读yù,介词读yǔ】
介词“与”主要有两种用法。
1)引出主动者发出动作时所涉及的对方,说 明动作是与谁(什么)共同完成的。可译为 “跟”、“和”、“同”等。如:
◎孔子下,欲[与之]言。(论语)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孟子)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论语)
2)和“予”通,相当于 “给”。如:
益之。 (论语)
◎[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
2)引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译为
《古代汉语》(下)考前辅导资料介词和连词
《古代汉语》(下)考前辅导资料介词和连词一、介词介词是一种把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引介给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用于表示谓语发生的时间、处所、原因、目的、工具、条件、对象等的虚词。
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具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些语法特点:第一,古代汉语介词的宾语同现代汉语一样,通常放在介词的后边,但是少数介词(主要是“以”)的宾语因为表达的需要而放在介词的前边。
第二,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是不能省略的,古代汉语中“以、为、与、从”等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於”字宾语不能)。
第三,在语法功能上,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与现代汉语相同,但“於”字介宾结构除了表示对于、关于的意义用作状语外,其余(如表处所、时间)则多作补语;而“以”字介宾结构中表工具、方式的既可做状语,也可作补语。
这些方面,现代汉语一般用状语来表达。
1、于(於、乎)介词“于”或“於”的用法主要有四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译作“在”、“从”、“到”,或“在……中”、“在……方面”等。
(2)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译作“向”、“跟”、“给”、“对”、“对于”等。
(3)引进比较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用在形容词或少数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后面作补语,译作“比”。
(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的补语,译作“被”。
介词“于”和代词“是”构成介宾关系的凝固词组,在句中作状语,意思是“从此”、“在这里”、“在这个时候”或“在这种情况下”。
“乎”字上古音与“于”相近,用作介词,其作用与“于”或“於”基本相同,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对象等。
2、以介词“以”的用法主要有六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拿”。
(2)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这是一种行为方式。
可译为“率领”。
这种“以”字结构只作状语。
古代汉语常用的介词
• “于”(“於”)在文言文中主要用作介词。 它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而是首先要与 其它词或短语组成介宾结构,然后再和其 它词发生关系。用“于”字构成的介宾结 构,多数情况下,用在动词、形容词之后 作补语。只有在表示时间、表示范围等情 况下,才可以前置作状语。“于”的作用 有四个方面:
2018/9/5 11
2018/9/5
20
• 2、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一般可 译为“向”、“跟”、“对”等。例如: • 不足为外人道也。(陶渊明《桃花源记》) •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司马 迁《报任安书》)
2018/9/5
21
•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或目的。一 般可译为“因为”、“由于”、“为了” 等。例如: •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 子· 天论》) •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 往。(《史记· 货殖列传》)
• 王甚喜人之掩口也,为见王,必掩口。 (《韩非子· 内储说下》) • 秦为知之,必不救也。(《战国策· 秦策 四》)
2018/9/5 24
• 2、用在因果复句中,可译为“因为”。例 如: • 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孟子· 梁惠 王上》) • 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史 记· 留侯世家》)
8
• “以”与“无”构成一个凝固结构(有人称 为复式虚词)“无以”(又作“亡以”), 表示“没有什么可以拿来”的意思,例如: • 河曲智叟亡以应。(《列子· 汤问》)《愚 公移山》。
2018/9/5
9
二 、于(於)
• “于”、“於”本是两个字。作为介词,甲 骨文、金文都只用“于”字,而不用“於” 字。“於”在甲骨文、金文之中和“乌” 是同一个字。《说文解字》:“於,象古 文乌省。”后来虽分化成了“於”、“乌” 二字,但仍读“於”如“乌”,是个叹词。 “於”作介词,可能最早是古代的方言用 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后世的文言文中, “于”、“於”并用。汉字简化以后, “於”并入“于”。这里的讨论,把于 (於)当作一个整体。 2018/9/5 10
古汉语通论连词介词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一)连词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且”“而”“以”“则”“於”“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等。
例如: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论语·季氏)生庄公及共叔段。
(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左传隐公元年)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於硎。
(庄子·养生主)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孟子·滕文公上)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於是冯谖不复歌(注:“於是”用在句首,本来是“在这时候”的意思,例如《左传成公三年》:“於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由於用於句首,所以发展为只音的连词,略等於现代的“於是”。
《左传襄公三年》:“祁奚请老。
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雠也。
将立之而卒。
又问焉。
对曰:‘午也可。
’於是羊舌职死矣。
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
’於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
”前一个“於是”当“在这时候”讲,后一个“於是”是连词。
这是要依据上下文,细玩文意,来加以区别的。
)。
(战国策·齐策)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季氏)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荀子·劝学)(“是故”,本义是“这个缘故”,可以看作双音词,等於单说“故”。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左传僖公三十年)(“然”,然而,但是。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况”,何况。
)技经肯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庄子·养生主)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
(孟子·公孙丑上)(“虽”,虽然,即使。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左传僖公三十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
(孟子·梁惠王上)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墨子·非攻上)古代汉语的连词很多,现在只提出“而”“以”“则”三个连词来加以讨论,并附带说明古书上常见的“然而”“虽然”“然则”的用法。
古代汉语语法介词、连词等词类
3.3.2语气助词
语法分类 常见语气助词“也”与“矣”
3.3.2.1语气助词分类
(一)句首语气助词 常用的有:夫、惟(维、唯) (二)句中语气助词 常见的有:者、也、兮 (三)句尾语气助词 常见的有:也、矣、乎、与(欤)、耶、 哉、焉
3.3.2.2语气词“也”和“矣”的区别
“也”表示静态的情况。“也” 字前面的句子是 对事物进行某种判断或论断的,“也”的基本作 用是帮助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如: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 告子 上)对取熊掌这种事实表示肯定。 “矣”表示动态的情况。“矣”字前面的句子是 把事物现阶段作为新情况报导出来,“矣”的基 本作用是帮助表示陈述语气的。相当于现代汉语 的“了”,如: 鸡既鸣矣。(诗经· 齐风· 鸡鸣)表示鸡原来没有 鸣,现在新情况出现了,鸣叫了。
1.2历史概貌
介词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 自今至于戊寅雨?(前三、二一、五)
1.3主要介词
于、於 以
1.3.1.1于、於
“于”与“於” 上古不同音,本义也不同。 作为介词,差别主要在书写形式上。 “于”作为介词,甲骨文中已大量出现。 介词“於”,在西周金文中才出现。
1.3.1.2于(於)语法功能
(三)表示处置
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孟子· 万章上)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孟子· 滕文公上)
(四)表示原因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 以有先生也。(战国策· 魏策四)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 陈涉世 家)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时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 悲。(诗经· 召南· 采蘩)(用在动词前面)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 周南· 桃夭) (用在动词前面) 薄伐猃狁,至于太原。(诗经· 小雅· 六月) (用在动词前面) 朋酒斯享,曰杀羔羊。(诗经· 豳风· 七月)
古代汉语-语法学(四)介词连词
第四講語法學(四)古漢語的詞類:介詞、連詞一、介詞介詞介紹它所帶的成分給謂語,起中介功能。
介詞和它的賓語作爲一個整體,對謂語起修飾或說明作用。
介詞都有賓語,雖然有時賓語可省略,但不等於無賓語。
介詞不可獨立存在。
介詞不能出現在謂語的位置上,這是介詞與動詞的主要區別。
介詞與連詞關係很近,有時界限並不很分明,有時將二者統稱爲“聯結詞”。
大家在(动词)教室大家在(介词)教室上课(动词)介詞的功能語義上看:引出與動作、狀態相關的時間、處所、人物、工具、方式、依據、原因等。
語法上看:1.作狀語:晉靈公不君(行为方式不像君主),厚斂以雕墻,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
《左傳·宣公二年》动词前2.作補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論語·里仁》动词后3.作定語,這種情況很少見,不是常規用法:及介時宾雨、沿江一帶、自此之後、方今之時于、於、乎●“于”是一個非常古老的介詞,在甲骨文中已很多見。
它的語義功能非常豐富。
1.引進與動作行爲有關的時間,在動詞前:故春蒐(sou)、夏苗、秋獮、冬狩,皆于農隙以講事(讨论军事活动)也。
《左傳·隱公五年》(古人打猎更重要的目的是进行军事演习)子于是日哭,則不歌。
《論語·述而》于今創痍未瘳,噲又面諛,欲摇動天下。
《史記·季布欒布列傳》●先時期,“于”結構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用於動詞後的,只有引進時間時大多在動詞前,只有偶爾例外。
一般情况下,动词+于+宾语2.地點,表示動作行爲的起點、發生的處所、終點,這是“于”最重要的、最常見的功能,多用於動詞後:召莊公于鄭而立之。
《左傳·桓公二年》起點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
《論語·季氏》處所盤庚遷于殷,民不適有居。
《尚書·盤庚上》終點●介詞的意義,與動詞和賓語都有關係:邾子在門台,臨廷。
閽看门人以瓶水沃廷。
邾子望見之,怒。
閽曰:“夷射姑旋小便焉。
”命執之,弗得,滋怒。
自投于牀,廢於鑪炭,爛,遂卒。
古汉语通论13之连词介词
•
有时候,提前的宾语是代词“是”字,形成 固定格式“是以”。“是以”等於说“因此”。 例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 公冶长) • 二、宾语省略问题 • 此外,“以”字后面的宾语所指的事物, 如果已经在上文出现过,这宾语可以省略。这 时候“以”字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拿 来”“拿”,但是“以”字的词性和它们并不 完全相同。例如: •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 德,不知所报。”王曰:“虽然,必告不谷。”(左 传成公三年)
现代汉语里的“虽然”已经凝固成一 个连词,表示让步。
“然”在古代汉语里,也可以是连词,表 示转折,意思是“可是”、“但是”。但“然 而”中的“然”字还是指示代词,表示“如 此”。“然而”实际上等于说“如此,可 是„„”、“这样,却”例如: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 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后来“然而”也凝固成一个词,用来表示 转折。这种用法大概在战国时期就已开始。
• 注意:一、词序问题; 二、宾语省略问题; 三、固定格式问题; 四、介词连词的分别。 • 一、关于“以”字组成的介宾词组,在词序上 有两种变化值得注意: • 第一,除了表示时间的介宾结构只能放在 动词前作状语外,其他各种由“以”字组成的 介宾词组既可以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也可以 放在动词(及其宾语)的后面。 •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第二,为了强调介词“以”的宾语,可以 把宾语提到“以”的前面。例如: • 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
•
• • •
• •
顺接的“而”字有时可以译为“而且”, 有时可以译为“就”“便”(注意位置不同), 上面提到的用在联合结构和偏正结构中的“而” 字也是一种顺接,例如: 美而艳。(左传•桓公元年) 敏於事而慎於言。(论语•学而) 所谓逆接,是说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相 反,或者不相谐调;不是事理相因,语意连贯, 而是有个转折。例如: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吕氏春秋•察传)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 学)
古汉语 连词、介词
连词“以”和 连词“ “而”的用法
以:(一) :(一 1.表目的、结果。命 表目的、结果。 表目的 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 京。 2.表示原因。吾不徒 表示原因。 表示原因 行以为之椁, 行以为之椁,以吾从 大夫之后, 大夫之后,不可徒行 也。 3.表并列关系。主严 表并列关系。 表并列关系 以明,将知以武。 以明,将知以武。
注意区分介词、 注意区分介词、连词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王 夫夷以 则游者众; 则至者少。(王 。( 安石《游褒禅山记》 安石《游褒禅山记》)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韩愈《 。(韩愈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韩愈《柳子 厚墓志铭》 厚墓志铭》)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皮, 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魏风·相鼠) 魏风 相鼠) 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莊子·逍遙遊 。(莊子 逍遙遊) 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莊子 逍遙遊) 學鳩笑之曰……。 蜩與學鳩笑之曰 。
然則、然而、 然則、然而、雖然
介词“ 介词“以”和连词“以”的区别 和连词“
介词所联系的双方, 介词所联系的双方,分别是介词所介引的名词和 介词短语所修饰的谓词,它们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介词短语所修饰的谓词,它们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句子的焦点是谓词。 其常见格式为: 句子的焦点是谓词。 其常见格式为: (1)以+名词(或词组)+谓述词 ) 名词(或词组)+谓述词 )+ 名词(或词组) (2)谓述词+以+名词(或词组) )谓述词+ 连词一般处于所连接的两部分的中间, 连词一般处于所连接的两部分的中间,两部分大 多数情况性质相同,地位平等。 多数情况性质相同,地位平等。 对比:陈侯以甲戌之日出。 对比:陈侯以甲戌之日出。 方仲春而东迁。 方仲春而东迁。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
2)假设性让步 即“虽”字所在分句叙述的情况是一 种假设事情。这时“虽”相当于现代汉 语的“纵然”,“即使”。例如: 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虽杀臣,不能绝也。(墨子·公输)
B.“虽然” 是由连词“虽”和指示代词“然”组成的 词组,往往单独成句,意思是“虽然如此”, 其中“虽”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然” 相当于现代汉语“如此”。例如: 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孟子·许行) 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墨子·公输)
3)连贯关系 “以”字前后的动作行为一先一后,或者 前项是后项的方式、状态。例如: 余折以御。(左传·鞌之战) 樊哙侧其盾以撞。(史记•项羽本纪) 郑县人卜妻子之市,买鳖以归。(韩非 子·外储说左上)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史记•刺客列传)
4)并列关系 “以”字前后成分分不出先后,“以”相 当于连词“而”。例如: 其为人也,善射以好思。(荀子·解蔽) 主明以严,将智以勇。(史记·张仪列传) 富以苟,不如贫以誉。生以辱,不如死以 荣。(大戴礼记•曾子制言)
B.“然则” 是由指示代词“然”和连词“则”组成 的词组,表示顺着上文语意中说应有的结果, 意思是“既然如此,那么,”或“这样就”。 例如: (知罃)对曰:“…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王曰:“然则德我乎?”(左传·成公三年) 仲连曰:“然梁之比于秦若仆耶?”辛垣 愆曰:“然。”鲁仲连曰:“然则吾将使秦王 烹醢梁王。”(战国策·赵策)
3)用在主谓结构中,连接主语和谓 语。这种用法的“而”分别有“却”、 “如果”、“则”的意思,也可以仅表对 主语的强调。例如: 郑伯南也,王而卑之,是不尊也。 (国语·周语上)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 三十年)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 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马四足,一马而四足也。(墨子·小取) 有些“而”虽然有“却”、“如果”、" 则"等义,并不能说明"而"字本身就含有这 些意义。"而"不过是个单纯的连词而已,这 些意义源于"而"所在句子和其他句法成分所 构成的关系意义。
古汉语通论 连词介词
3.表逆接(反接) “而”表反接所连接的前后两个 部分意思相反,或者不相协调; 不是事理相因,语意连贯,而是 有所转折。可译为“但是”、 “却”。
(10)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 非之而不加沮。(《庄子· 逍遥遊》) ——全世界人都赞扬他,可是他并不格 外奋勉;全世界人都指责他,可是他并 不格外恼丧。 (1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12)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庄 子· 养生主》)
诚如教材所说,“而”字不连接名词或名 词性词组。但教材又举了“蟹六跪而二螯” 为特例说明了“而”连接两个名词性词组, 原因是“六跪”、“二螯”带有描述的性 质。我们应该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去认识, 在名词活用作谓语的名词谓语中,“而” 是可以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的,“蟹六 跪而二螯”的意思是“蟹长着六只跪和两 只螯”。
(25)永州之野产异蛇,黒质而 白章,触草木尽死。(柳宗元 《捕蛇者说》) (26)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 美须髯。(《史记· 高祖本纪》) ——隆准:高鼻子。颜师古注: “在颐曰须,在颊曰髯。”
练习:说明下列句中连词“而”的用 法。
(1)辛垣衍曰:“先生独未见夫仆乎? 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 畏之也。”(《战国策· 赵策三》) (2)太后盛气而揖之。(《战国策· 触龙 说赵太后》) (3)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韩非子· 五蠹》)
4.表修饰 “而”用在状语和谓语动词之间,连接修 饰语和中心语,表示偏正关系。例如: (13)长驱到齐,晨而求见。(《战国 策· 齐策》) (14)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庄子· 逍遥遊》) (15)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古代汉语常用介词、连词
表示递进关系。例如: ③表示递进关系。例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 冶长》) 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尹曰: “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 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鲁人 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 “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 孝,举而上之。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 之背臣也。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 而鲁民易降北。 《五蠹》
思考 《墨子·公输》:“ 子墨子起,再拜, 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 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 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 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 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 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晁错《论贵粟疏》:“民贫则奸邪生,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 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庄子》) 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 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 》)
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介词“为”后面的宾语,有时也 可以省略。例如: 禹之时,十年九涝,而水弗为加 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 为加损。 《庄子·秋水》 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 伯。(《史记·西门豹治邺》)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 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 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 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 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 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 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 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徒以有先生也。”
古代汉语常用介词连词
(2)引入凭借的资格、身份或 地位。如:
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三 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会, 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 (《史记·西门豹治邺》)
骞以郎应募使月氏。(《汉 书·张骞传》)
(3)表示率领或依照。例如:
宫之奇以其族行。 (《左传·僖 公五年》)
注意点:
<1>“以” 在句中的位置:
可以用在谓语动词之前,也可以 用在谓语动词之后,如:
《荀子·劝学》“以羽为巢,而 编之以髪” 。
但在表示时间时,只能放在谓语 动词之前。
<2>“以”的宾语位置
为了强调“以”的宾语,可以把 这个宾语放到“以”的前面。例 如: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左传·齐恒公伐楚》
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4)表示原因。如: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
存者,徒以有先生也。(《战国 策·魏策四》)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 《岳阳楼记》)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 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 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 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 唐雎使于秦。
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 (《尚书·无逸》)
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 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 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 有苗乃服。共工之战,铁铦短者及 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是干戚 用於古,不用於今也。(《韩非 子·五蠹》)
有志乎古者希矣, 志乎古必遗乎今 。 (韩愈《答李翊书》)
古代汉语上 )介词连词语气词
连词
连词是用来联结词、词组或句子的虚词。古代 汉语的连词有许多,有些在现代汉语中还在使用。 下面是几个较为重要的古汉语连词:与、及、而、 况、虽”等。 与 “与”作连词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 一般用来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 如: 蜩(tiao2)与学鸠笑之。《庄子· 逍遥游》 (蝉和学鸠讥笑大鹏。) 畦(qí )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种 一畦芍药和揭车,又间杂着种了杜衡和芳芷。) 屈原《离骚》
为
介词“为”读音是“wèi”,经常与它后面 的宾语一起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作状语,表 示对象、目的、原因等。主要用法有四种: (1)介绍行为动作所服务的对象,可译为 “替”、“给”等。如: 为长安君约车百乘。(《战国策· 触龙说 赵太后》) 苦为河伯娶妇。(《史记· 西门豹治邺》) 这种用法今天现代汉语仍保留,如“为人民服 务”。
而
连词“而”的用法大致可分为四种: (1)连接联合结构,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动 词性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行为之间的联系。既可 以是顺接,也可以是逆接。如: 美而艳。(《左传· 桓公元年》)(宋大夫华父 督赞孔父嘉之妻:“美丽而且漂亮。”)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韩非子· 五 蠹》) 水浅而舟大也。(《庄子· 逍遥游》) 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
以
介词“以”与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组成 介宾短语作状语、补语,主要用法有四种: 1.介绍动作行为所采用的工具或凭借的手段。可 译为“用”、“拿”。例如: 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荀子· 劝学》)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子· 五蠹》) 2.介绍进行某种动作行为时所凭借的资格、身份 或地位。如: 以(通“与)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 (《史记· 西门豹治邺》) 骞以郎应募使月氏。(《汉书· 张骞传》)
古代汉语介词和连词课件
一、古今连词共同的语法特点
• 1、一般都可用来连接词组或句子,表示各种语法 关系。例如:
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
1)工人和农民。 2)这座山高而且陡。
1)生庄公及共叔段。(左传· 隐公元年)
2)晋公子广而俭。(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
3)金子虽然很名贵,但我还是要做 3)灌婴虽少,然数力战。 一块钢 4)如果你愿意,我就陪你去白云山 4)若以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 看看。 之(左传· 隐公元年)
•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
以()遗之。
• 3、语法功能:
• 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
结构一般作状语,与现代汉语同,但“于”字
组成的介宾结构除表“对于、关于”外,其余
多作补语;“语来表述。
• 常用的几个介词 • 1、于(於、乎)
• 虽 • 1、表示让步——虽然 • 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 小,可以喻大也。《史记》 • 2、表示假设——即使、纵然 • 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 然 • “然”作连词,表转折,“但是” • 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 之——然子病矣。《鞍之战》
• 然则、虽然、然而 • 然则:指示代词“然”和连词“则”的连 用,“这样就”、“既然如此,那么”。 •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之世者,必为鲧禹笑 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 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 汉以后“然则”变为一个凝固的形式,发 展为一个词,“那么” •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 于、於上古不同音。“于”产生较早,
甲骨文中用“于”不用“於”。“乎” 除用作介词外,还可以作语气词。
• 用法有四种:
• A、表示处所和时间。“在、从、到”
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和叹词
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和叹词一、介词古汉语的常用介词有:于(乎),以,为,与,因,由,自,从,及,在,被,当,方。
1 于(乎) “于”(乎)是造字语词,作介词用,主要用法有五种:①表示处所和时间,译作“在”。
例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荀子·天论》:“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
”但在古汉语中,表处所的“于”可以不出现,而直接以名词作地点补语。
例如:《史记·滑稽列传》:“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左传·僖公三十年》:“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②介绍涉及的对象,可灵活翻译。
例如:《左传·隐公元年》:“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于,对)《墨子·公输》:“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于,在……方面)③说明原因,译作“由于”、“因为”。
例如:晁错《论贵粟疏》:“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
”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④表示比较,译作“比”。
例如:韩愈《师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战国策·赵策》:“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
’”⑤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的发出者。
例如:《左传·成公二年》:“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汉书·项羽传》:“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荀子·王霸》:“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
”2 以“以”的本义是“用也”。
虚化为介词,主要用法有五种:①表示动作的工具或凭借。
例如:《荀子·劝学》:“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
”《战国策·楚策》:“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
”②表示人的身份、地位。
例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
古代汉语教案 介词连词word版本
介词介词是把一个实词或词组介绍给另一个实词的词。
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它的主要作用是同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词词组,用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或形容,作状语或补语,以表示时、地、原因、方式、关涉关系等。
古代汉语某些介词的用法仍然保存到今天,如“为人民服务”,“以理服人”“自上而下”“从无到有”。
其中介词“为”“以”“自”“从”等就是从古代沿用下来的,但是古今使用介词的情况又是不完全相同的,古代某些常用的介词今天不常用了,而且在用法上古代比现代更复杂,所以在阅读古代文献时必须加以注意。
下面先概括介绍一下各小类介词,然后主要介绍几个常用介词(于、以、为、与)一、时地介词,把表示时间,地点的词(或词组)介绍给谓词中心词的介词1、介处行的::于(於)乎、在、自、由、从、至、爱、缘、乡(响向)以道、因、之。
《段注》缘溪方向[缘溪]行,忘路之还远。
《桃远源记》缘者,沿起边而饰之也《段经》,装饰衣也原因处所号实异所缘而起也。
《新唐书》依据缘法而冶,按功行赏。
《商君书》放在后边凭借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行可也。
《荀子·正名》(因为)花径不曾缘客扫,《杜甫·客至》后起义花木间小路缘还可作名词,原故,“缘分”;动词“攀登”缘木求鱼。
向,響,是两个字,如今简化都作向。
向隅而泣石门豹……響河立待良久,《史记》对看,向看道凡治乱之情,道客并始。
《管子》诸使者:从[道长安]来《汉书》2、介时间:于(於)自、由、至、会、当、临、方、为、及、比、乘、即洎(到)会,介时间,当“碰巧”“恰值”讲会暮,大风起。
《汉书》方,介时间时,是用在句首,当“当”“正当”讲,“方”后介宾,多为用“时”字为中心组成名词性词组,没有“时”,即使主谓词组也是为“时”的定语,译时还要译为“时”。
方此之时,安在?《韩非子》正当这个时候[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
《庄子》正当他作梦时洎周秦兴,采诗官废,《白居易九书》周设的到民间采诗的官(jì)洎疾之乐也,虽饮食是念,无滑甘之思《述病》到病情好转的时侯,虽然强烈地想要吃喝,但并不想吃油赋甜味的东西二、原因介词把表原因目的的词介绍给谓语的介词①介原因的,因、以、用于、由、为、缘、坐坐诞麾.下数百人,坐不降见轩,《三国志·诸葛逊传》huī,主师旗诸葛逊的部下几万人,因不投降被斩停在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②介目的为、以三、方式介词把表示方式依据、凭借、沿循的词介绍给谓语动词以、于、凭、用、按、由、乘、缘、借借请收合余烬(jìn),背城借一,《左成二年》(介词)(请收集残草士兵,背靠城池,借此一拼)动寡君是以愿借助焉。
古代汉语介词
古汉语介词和连词第一节介词古代汉语介词数量不多,但有些介词的功能比较复杂,其基本情况如下表:从上表可以看出,“于”“于”“乎”的功能最为复杂,将“于”“于”“乎”的用法搞清楚了,其它介词的用法差不多也就搞清楚了。
“于”作介词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里就很常见了,“于”“乎”则是春秋以后出现的。
这三个词语音相近,功能基本相同,所以把它们看成是一个词的不同变体也是可以的。
它们在句子中差不多可以引介各种成分,所以要分辨它们所引介的是哪一种成分,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以及它们所引介的成分与谓语动词的关系来判断。
(一)引介处所或范围成分根据处所、范围成分与谓语动词的语义关系,又可以分为起点、经由、活动或存在场所、方向目标和终点等。
1、引介起点和经由成分,分布在谓语动词之后,可翻译为“从”。
例如:(1)穆姜出于房。
(《左传·成公九年》)(2)仲尼适楚,出于林中。
(《庄子·达生》)(3)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
(《孟子·梁惠王上》)(4)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
(《战国策·燕策二》)以上四个例子中,例(1)“于”引出的处所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主体位移的起点;例(2)“于”引出的处所成分表示行为主体经由的处所;例(3)“于”引出的处所成分表示行为所支配的事物位移的起点;例(4)“乎”引出的处所成分表示行为所支配的事物位移的起点范围。
在上古时期,引介处所起点或经由成分的介词除了“于”“于”“乎”之外,还有“自”“从”“由”等。
与“于”“于”“乎”不同的是,“自”和“由”及其所引介的成分既可以出现在谓语动词的后头,也可以出现在谓语动词的前头,“从”及其所引介的成分祗出现在谓语动词的前头。
例如:(5)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6)出自北门,忧心殷殷。
(《诗经·邶风·北门》)(7)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左传·宣公二年》)(8)君子阳阳,左执簧,右召我由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