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心裁(30)大黄附子汤
《名方广用》:大黄附子汤 《伤寒论》
《名方广用》:大黄附子汤《伤寒论》【组成】大黄9g 附子9g 细辛6g【用法】水煎服【主治】1.寒积实证。
症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脉紧弦。
【方义体会】《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篇》:“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沉寒挟滞、阳气不运,故以温药通之;积滞肠胃,阻遏气机,故以泻药涤之。
胁下偏痛可谓大肠寒积所致;阳气衰弱,肠胃输转呆滞,陈腐积也。
所以附子发动阳气,温经散寒,细辛通闭散结,以祛寒凝,更以大黄,荡涤肠胃,泻下积滞。
仲景治寒邪深伏,常用附子与细辛相配,如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附子、细辛与麻黄同用,温阳解表。
本方所治之寒积实证,非泻不能去,非温不能化,故以附子、细辛与大黄相配,温阳通下。
【临床应用】1、急性肠梗阻例:壬×,男,19岁.腹痛五天,面部一阵青一阵白,剧烈呕吐。
诊时腹痛,大声叫喊、翻滚,吐出粪水,气力全无.西医诊为急性肠梗阻.触其手足冰冷,脉沉紧.证属沉寒积滞,并发寒厥,余急疏川大黄15克.跗子15克,细辛6克,药煎好即服。
因其难以服下,嘱其与干饼之类并服,喂后二时许,腹痛更剧,其状甚苦,少时欲便,未及端来便盆已下一大滩水祥便及干粪十余块,便后腹痛遂止,身如软瘫。
调养数日,腹内渐适,而出院。
另例,余一学生在某县医院工作,来函述用上方救治某八十岁老翁患肠梗阻,亦一剂而通。
宋窦士材说:“保命之法,艾灸第一,丹药第三,附子第三”。
余有同感,景岳云:“附子,大黄为药中之良将”,余体验凡大症,危症,往往是此二味可收厥功。
2、治疗肠粘连例:于××,女,24岁。
曾患化脓性阑尾炎手术治疗,近来时常便秘,右侧腹痛,医院诊为“肠粘连”。
患者饮食不下,腑气不通。
诊其六脉皆沉,与“大黄附子汤”轻剂,令服二剂,服后,腹痛减,下矢气,再与“温脾汤”调治数剂,病愈。
3、治疗巨结肠症例:许××,男,52岁。
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汤记载于《金匮要略方论》卷上,其组成为大黄9g、附子12g、细辛6g,具有温里散寒,通便止痛之功效,主治里寒积滞内结,阳气不运所致的寒积腹痛里实证,治宜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本方是治疗寒积里实证的代表方剂,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胆绞痛、胆囊术后综合征、胰腺炎、肾结石、睾丸肿痛、坐骨神经痛等属胃肠寒积里实证者。
虽然配方的附子为君药,但抗菌、抗肾衰,治疗尿毒症、胆绞痛及胆囊术后综合征的主要药物仍是大黄,而附子、细辛在改善尿毒症、高血压、心力衰竭等方面可发挥积极作用。
大黄附子细辛汤大黄三两,炮附子三枚,细辛二两[1]。
大黄9g、附子12g、细辛6g[2]大黄9g、附子9g、细辛3g[3]温中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里实证。
症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畏寒肢冷,手足厥逆,舌苔白腻,脉弦紧。
[2][1]阳虚寒结,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紧弦。
现用于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肾结石、胆结石、慢性阑尾炎、胰腺炎、腹股疝等见上述证候者。
色疸者,身黄,额上微汗,小便利,大便黑,此因房事过伤,血蓄小腹而发黄,故小腹连腰下痛。
此方实能治偏痛,然不特偏痛而已,亦治寒疝、胸腹绞痛延及心胸腰部、阴囊焮肿、腹中时有水声、恶寒甚者。
水煎,分三次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再进一服。
功能温里散寒,通便止痛[1]。
上三味,用水5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三次温服。
若强人煮取250毫升,分三次温服,每相隔约一小时。
以水5升,煮取2升,分温3服。
若强人煮取2升半,分温3服。
服后如人行4-5里,进1服。
本方主治里寒积滞内结,阳气不运所致的寒积腹痛里实证,治宜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方中附子辛热,温阳祛寒;大黄荡涤肠胃,泻除积滞,共为君药。
细辛辛温宣通,除寒散结止痛,为佐药。
方中大黄虽属苦寒,但得附子、细辛之辛热,则苦寒之性被制,而泻下之功犹存。
这种配伍方法称为“去其性而存其用”。
3药合用,共奏温里散寒、通便止痛之功。
大黄附子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大黄附子汤《中医治法与方剂》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组成】大黄10g 制附子30g 细辛6g【用法】水煎,分3次服,1日量。
【主治】1.寒实积聚,胁下偏痛,恶寒肢冷,脉沉弦而紧。
2.寒积便秘。
【证析】胁下偏痛是本方主证,究其致痛之机,是由寒邪凝结使然。
寒主收引,其性凝敛,外寒相侵,经隧遇寒而挛急,气血遇寒而凝涩,聚于厥阴部位,阻滞不通,故胁下偏痛。
其余脉证是为寒的辨证依据。
综上,此证病在厥阴,病因属寒,病性属实,属于寒实积聚机理。
【病机】寒实积聚。
【治法】温通破结法。
【方义】寒邪凝聚,非温不能散其寒;因寒成聚,气血不通,非通不能破其结,故宜温通破结,缓其挛急,通其气血。
方用大黄入厥阴血分破其凝结,通其瘀阻;但大黄之性寒凉,显与病性不符,故用大辛大热的附子以温散寒邪,振奋心阳。
通过温阳散寒之功,使寒邪散则经脉舒,虽本身并无直接解痉作用,却可达到缓解经脉挛急目的;通过振奋心阳之功能够增强血运,虽然本身并无活血作用,却可增强大黄行血力量。
佐辛温而散的细辛,不仅协助附子温阳散寒,透邪达表,又能舒缓经脉而令阳气运行无阻,三药合用,能呈温散寒邪,解除挛急,疏通气血功效,俾寒邪散、经脉舒、气血通而疼痛止。
仲景诸方所用附子多为一枚,唯此方用至三枚,两倍于一般剂量。
推求师意,一则用此温散凝结之寒邪,一则与大黄合用去大黄苦寒之性而存大黄行滞破结之用,一药身兼两职,故非重用不为功。
若系寒热错杂,可减附子剂量,令其各自为政,并行不饽。
本方后世医家借治寒积便秘,亦有一定疗效。
此证或因外寒入里,或因素体阳虚,阳气不运,肠道传导无力,故便秘。
方用附子散其寒邪,振奋阳气;大黄去其积滞,通其壅阻,二药合用,是取附子温热之性以治寒,大黄泻下之用以去积。
佐细辛温散寒邪,辛通气机,药仅3味而温通破结之法已备,故对上述寒结便秘有效。
【应用】1.本方用途有二:①治寒积便秘。
②治痛证,疼痛以胁下、胸、腹偏于一側为主,但亦不必拘泥。
其他部位疼痛亦有宜于此者。
大黄附子汤
胁痛,腹痛(胆囊炎,胃炎)
二诊:服1剂后大便稍通但不畅,胁腹疼痛及
心烦有所减轻,3剂后大便顺畅,诸症基本消 失。停服汤药,以附子理中丸调理中焦善后。
腹痛,便秘(急性肠梗阻)
魏某某,女,82岁,腹部胀痛半月余,2011年10月28日初诊。 半月前,患者因冠心病心绞痛入住本院内科治疗,治疗期间, 患者小腹部阵发性胀满疼痛,呕吐,不排大便,不排气,经 外科会诊及彩超、X线等仪器检查诊为不完全性梗阻。因患 者年高体虚慢性病久,不宜手术,经禁食、胃肠减压及抗感 染等保守治疗,疗效不佳。诊见:困顿乏力,下腹部胀痛, 胀重于痛,口苦,口干渴,无恶寒发热,无汗,无排便、排 气,禁食,小便可,舌暗红,舌苔白腻,脉寸浮关弦细,尺 沉。腹诊:腹部压痛拒按,腹肌不紧张,叩击声音重浊,肠 鸣音消失。辨证为太阴少阴阳明合病,方拟大黄附子汤合厚 朴三物汤:炮附子15克,生大黄12克(后下),细辛8克, 厚朴30克,枳壳15克,枳实15克。2剂,日1剂,文火煎1小 时取汁300毫升,分三次胃管注入。
之功; 如体虚较甚,加党参、当归以益气养血。
【附注】
本方为温下法的代表方,又是治疗冷积便秘
实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腹痛便秘,手足 厥冷,苔白腻,脉弦紧为辨证要点。
美尼尔氏综合征
美尼尔氏综合征:齐某,女,40岁。素患美尼尔氏 综合征,时常发作。一周前,因感冒过劳,眩晕又 作,视物旋转,卧床不起,头身动则加剧,呕吐痰 涎,脐下2寸处胀痛,泻下清稀,纳呆,口干而欲 饮,舌淡,苔白厚粘腻,脉滑缓。以痰饮作眩而论, 拟《金匮》泽泻汤合二陈汤加味,治之未效。再诊 舌象,参以脐下痛证,悟此为阳虚寒实,积聚于里 而胀痛,三焦痞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致眩晕。 改投大黄附子汤加味:附子8g,大黄10g,细辛、 人参各6g,2剂。药后轻泻一次,眩晕和胀痛已减 大半;再2剂,诸证悉除。
大黄附子汤:温中散寒,导滞,治胁痛、胃痛等寒实证!
大黄附子汤:温中散寒,导滞,治胁痛、胃痛等寒实证!经方学苑推荐搜索大黄附子汤朱进忠经方大黄附子汤的临床应用作者/朱进忠大黄附子汤是汉·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中的一个方剂,方由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细辛二两三味组成。
用于“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
”后人据其义用于“寒积腹痛便秘,胁下或腰胯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脉沉弦而紧。
”笔者试用于寒实结滞的腹痛、胁痛、蛔厥等颇获良效,特介绍如下。
方义分析及加减方中附子辛热,温里散寒;细辛辛温宣通,散寒止痛,协附子,使寒邪宜散,大黄苦寒,荡涤积结,协附子、细辛破结滞之寒邪;三药合用,共奏温中散寒,通下止痛。
若寒甚者,加川椒;胃脘满痛或拒按者,加枳实、厚朴,其效更佳。
临床应用—、胃脘痛胃脘痛有虚、实、寒、热之别。
寒实者,有偏表、偏里之分,若偏里脉沉者,九痛丸堪称有效;偏表而脉弦紧者,大黄附子汤用之较佳。
(编者按:个人理解,表里之分即脏腑之别)急性胰腺炎或慢性胰腺炎,近人多拘于辨病辨证相结合之说,频用寒下,而置寒实者于不顾,致使久治不效。
病例:郑XX,男,28岁。
胃脘疼痛,发热,反复发作三年,近三个月来加剧,某院诊为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予中药清胰汤、复方大柴胡汤及西药等治疗三个多月,疼痛不但不减,反日渐加重。
查其疼痛至甚,弯腰,辗转不安,有时用头碰墙以减轻痛苦,腹胀拒按,发热,舌苔薄白,指微冷,脉弦而紧。
综其脉证,诊为寒实结滞,内外俱急之重症,急予温中散寒,通里止痛,大黄附子汤加味。
附子9克,细辛3克,大黄3克,枳实9克,厚朴10克。
昼夜兼进两剂,次晨来诊云:痛减七八。
效不更方,继服10剂,诸证基本消失,但二十多天后,因吃冷食又复发,继服15剂而愈。
二、蛔厥蛔虫腹痛,仲景主用乌梅丸、甘草粉蜜汤,后人多祟之。
近人亦多用其法治疗胆道蛔虫症,并取得了一定疗效。
但有一部分医者,仅仅拘于此法,不研究中医之理法方药,对寒邪郁结较甚者,仍施上法,致使本病一误再误。
病例:何XX,女,68岁。
《金匮要略》中大黄附子汤治疗腹痛效果非常...
《金匮要略》中大黄附子汤治疗腹痛效果非常...
《金匮要略》中大黄附子汤治疗腹痛效果非常好,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
前几天遇到一个病人,因为吃一种口服液引起右侧小腹疼痛,去诊所输液后不效,转求中医治疗。
病人恶寒汗出,小腹疼痛拒按,脉沉紧。
予大黄附子汤。
病人于晚十九点左右服药,服药后恶寒汗出消失,腹痛消失,但三十分钟左右出现呕吐,将药吐出。
继服一剂,仍三十分钟后吐出。
后未再服药,病人仍感觉胃中不适,但渐渐入睡。
至次日早五点半,病人醒来,排小便一次,喝温水三杯,胃气已和。
这个病例有三点启示:
1 大黄附子汤治疗腹痛效果好,而且发挥作用很快。
2 用大黄附子汤治疗腹痛,不一定要排出大便才有效。
3 病人腹痛消失后,胃气不和,出现呕吐,这时不宜继续服药,可待胃气自和。
大黄附子汤
目录1. 拼音2. 英文参考3. 《金匮要略》卷上:大黄附子汤1. 处方2. 功能主治3. 用法用量4. 注意5. 摘录4. 《金匮》卷上1. 方名2. 别名3. 组成4. 功效5. 主治6. 用法用量7. 临床应用8. 各家论述9. 附注5. 相关文献[返回]拼音dà huáng fù zǐ tāng[返回]英文参考Dahuang Fuzi Tang[返回]《金匮要略》卷上:大黄附子汤处方大黄6克附子9克(炮)细辛3克功能主治温中散寒,通便止痛。
主寒邪与积滞互结肠道,胁下或腰胯偏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脉紧弦。
用法用量上三味,用水5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三次温服。
若强人煮取250毫升,分三次温服,每相隔约一小时。
注意方中附子、细辛温经散寒,大黄泻下通便。
三味合用,共成温经散寒,通便止痛之功。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返回]《金匮》卷上方名大黄附子汤别名大黄附子细辛汤组成大黄3两,附子3枚(炮),细辛2两。
功效温阳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阳虚寒结,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紧弦。
现用于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肾结石、胆结石、慢性阑尾炎、胰腺炎、腹股疝等见上述证候者。
色疸者,身黄,额上微汗,小便利,大便黑,此因房事过伤,血蓄小腹而发黄,故小腹连腰下痛。
此方实能治偏痛,然不特偏痛而已,亦治寒疝、胸腹绞痛延及心胸腰部、阴囊焮肿、腹中时有水声、恶寒甚者。
用法用量以水5升,煮取2升,分温3服。
若强人煮取2升半,分温3服。
服后如人行4-5里,进1服。
临床应用1.腹痛:一男子,年五十余,腹痛数年。
余诊之,心下痞硬,腹中雷鸣,乃作半夏泻心汤饮之,未奏效。
一日,忽然大恶寒战慄,绞痛倍于常时,于是更作大黄附子汤饮之,痛顿止。
续服数日,病不再发。
2.肋间神经痛:71岁男子,主诉右侧胸痛剧烈来院就诊,面色不华,贫血貌,足活动受限,行走不便。
脉洪大,舌润无苔,腹力中等,略微柔软,腹直肌挛急,便4-5日一次。
大黄附子汤
主治:寒积里实证
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畏 寒肢冷,舌苔白腻,脉弦紧。
病机:寒积内结,阳气不运
功பைடு நூலகம்:温里散寒,攻下寒积
方解
君:附子(三枚)12g——辛热,温里助阳,散寒止痛 臣:大黄(三两)9g——苦寒,通便攻下,荡涤积滞
二者合用,附子用量大于大黄,大黄性虽苦寒,得大量附子之 辛热,则寒性得减,而泻下之功犹存,共成温下之剂
佐:细辛(二两)3g——散寒,与附子相配可助温里散寒之功 注:附子用量应大于大黄
配伍 特点
寒凉泻下与辛热助阳并用, 乃“温下”法之基本配伍 本方为温下法得基础方; 治疗寒积里实证的代表方
附方
三物备急丸
主治:寒实腹痛 卒然心腹胀痛,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大便不通。
组成:君:巴豆(一两)——辛热峻下寒积 臣:干姜(一两)——温中祛寒 佐:大黄(一两)——荡涤积滞,其苦寒既为辛热 所制,又制巴豆之毒
功用:功逐寒积
配伍 特点
辛热峻下与苦寒泻下合法,相反相成 《本草纲目》言巴豆得大黄则“泻下反缓” 本方为治疗寒实冷积急证之代表方
使用注意
方后云“当腹中鸣,即吐下便差” 若药后不下,或下之不快,可服热粥以助药力 若药后下甚,可服冷粥以止泻
感谢
经方心裁(30)大黄附子汤
经方心裁(30)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汤【原文】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组成与用法】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细辛二两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功效】温阳散寒,泻结行滞。
【医案】1.慢性盆腔炎初诊:2005年5月30日。
刘某,35岁,下腹疼痛不能入睡已10余天,经静脉滴注先锋6加替硝唑连续7天无效,带下量多,色淡黄,无异味,伴恶心呕吐,纳呆,寐欠安,尿频,大便正常。
平素月经周期基本规则,经量正常,经色鲜红,无夹块,末次月经5月11日来潮。
生育史:1-0-3-1,放置宫内节育环。
B超检查无明显异常。
舌质红,苔白腻,脉细。
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畅,宫颈轻度炎症,子宫后位,正常大小,质地中等,活动,压痛明显,两侧附件压痛明显。
西医诊断:(1)慢性子宫颈炎。
(2)慢性盆腔炎。
治法:温中导下,清热行气。
方剂:大黄附子汤合厚朴七物汤、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减。
制大黄6g细辛4g桂枝5g川朴10g枳壳10g甘草5g延胡索10g川楝子10g红藤15g败酱草15g,3剂。
二诊:2005年6月2日。
下腹胀痛减轻,局限于左少腹,疼痛时间缩短,可以入睡,恶心呕吐消失,纳可,大便未变软。
舌淡红,苔薄白,根腻,脉细。
治法:清热温脾,通腑导滞。
方剂:薏苡附子败酱散合大黄牡丹汤、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味。
薏苡仁30g淡附片6g败酱草20g制大黄12g丹皮10g桃仁12g冬瓜仁30g玄明粉(冲)10g红藤30g延胡索10g川楝子10g枳壳10g,7剂。
三诊:2005年6月4日。
下腹疼痛基本消除,大便仍难。
舌淡红,苔腻渐退,脉细。
薏苡仁20g淡附片5g败酱草20g制大黄12g丹皮10g桃仁10g冬瓜仁30g玄明粉(冲)10g延胡索10g菝葜20g红藤30g川朴10g,3剂。
大黄附子汤治疗胁下偏痛发热
大黄附子汤治疗胁下偏痛发热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第十》曰:“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由大黄、附子、细辛三味药成方。
传统认为本方是温下剂,因为张仲景原文就是“此寒也,以温药下之”。
但如果是寒积,直接用巴豆温下可也,何必三味同用,寒热相制。
对张仲景的原文往往要“从无字处着眼”,温经汤、黄土汤等传统的温药方剂,实际上是寒热并用的,实质是这些方剂基本都是针对肿瘤寒热胶结的病机,很少纯寒纯热形成肿瘤者,纯寒纯热要好诊好治得多。
正因为肿瘤的寒热胶结,似寒非寒,似热非热,或寒多热少,或热多寒少,甚至一时表现为热,一时表现为寒,证情变化无常才导致肿瘤治疗的复杂性、持久性。
我们要以复杂对复杂,决不能以简单对复杂。
读书宁涩勿滑,要反复掂量,以药测证;临证宁拙勿巧,当曲尽病情,勿简单粗暴。
至于方中为什么用细辛,关键是用其辛香走窜之性,引药直达病所。
张锡纯当年正是看到老师用大承气汤加威灵仙(他老师说是导火索)这一走窜之品而获意料外之效,才恍然大悟的。
细辛、威灵仙在这一点上应该是相同的作用。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大黄附子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大黄附子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大黄附子汤【方药】大黄三两(9克)附子三枚(炮)(15克) 细辛二两(6克)【用法】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瘟三服。
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十五)【解说】本证为寒实内结之证,临床以胁腹疼痛、大便不通、脉象紧弦为主要表现,尚伴有畏寒肢冷,舌苔白滑或白厚腻等症。
治疗本证,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结。
大黄附子汤用附子、细辛以温经散寒,用大黄通下里实。
方中附子用量宜大于大黄,否则,阴寒凝滞不解,徒下无功。
临床上,凡属寒实内结之候,皆可应用本方。
【运用】一、寒积腹痛赵守真医案:钟大满,腹痛有年,理中四逆辈皆已服之,间或可止。
但痛发不常,或一月数发,或二月一发,每痛多为饮食寒冷之所诱致。
自常以胡椒末用姜汤冲服,痛得暂解。
一日,彼晤余戚家,谈其痼疾之异,乞为诊之。
脉沉而弦紧,舌白润无苔,按其腹有微痛,痛时牵及腰胁,大便间日1次,少而不畅,小便如常。
吾曰:“君病属阴寒积聚,非温不能已其寒,非下不能荡其积,是宜温下并行,而前服理中辈无功者,仅祛寒而不逐积耳。
依吾法两剂可愈。
”彼曰:“吾固知先生善治异疾,倘得愈,感且不忘。
”即书予大黄附子汤:大黄19克,乌附9克,细辛4.5克。
并曰:“此为《金匮》成方,屡用有效,不可为外言所惑也。
”后半年相晤,据云:“果两剂而瘥”。
(《治验回忆录》1962:50)按语:腹痛每因饮食寒冷诱发,又见脉弦紧,舌苔白润,经久不愈,服温药稍缓,此阴寒凝结成实也,故但服理中四逆辈,虽已其寒而不能去其实,隔鞋搔痒终不愈也。
当以温中兼通,下其内结,方能奏效,用大黄附子汤正为对证之方,“果两剂而瘥”。
二、寒结腑实(粘连性肠梗阻)孙自文医案:李某,男,68岁。
3年来因阑尾炎术后肠粘连致肠梗阻,曾反复手术3次。
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大黄9g 附子9g 细辛3g上3味,以水500ml,煮取200ml,分温3服。
(功效)温经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主证:胁下偏痛,腹痛,大便不通,舌苔白润,脉沉弦而紧。
副证。
腹下急痛,四肢不温,或腹胀满不痛。
(临证加减)1.色瘅者,身黄额上微黄,小便利,大便黑,此因房事过伤,血蓄小腹而发黄,故小腹连腰痛,本方去细辛加肉桂.[张氏医通「2。
少腹及脐旁,或脐下拘挛急迫而绞痛者,本方加芍药、甘草有大效。
[腹证奇览]3.治疝气,本方酌加川楝子、小茴香、青木香、橘核、荔枝核、山楂、元胡等,以增加散寒止痛之力。
4.腹胀满,加厚朴、木香,以加强行气导滞之力.5.体虚或积滞较重,改用制大黄,以减缓泻下之力。
6.体虚较甚,加党参、生黄芪、当归,以益气养血.7.腹痛严重,喜温喜按者,加桂枝、元胡、白芍,以和营止痛。
8.苔垢,腹胀,冷恶等积滞重者,加枳实、苍术、藿香、陈皮、六神曲等,以消积化滞。
9。
肠梗阻塞积不通,如腹痛腹胀甚者,加枳实、香附、大腹皮、木香,以行腹气;呕吐者,加姜半夏、生姜、陈皮,以降逆止呕。
10。
无发热、头痛等表证时,去细辛,加生姜或干姜。
11.本方加味治牙痛:大黄附子汤适用于治疗风、寒、热、虚所致之牙痛。
属实热者大黄宜生用后下,风热虚火者宜酒制久煎,火盛便溏者宜久煎。
一般风寒牙痛以细辛为君;风火胃火牙痛以大黄为君。
风寒者加白芷、防风、独活、苍耳子;虚火者加生地、元参;风热者加谷精草、防风、僵蚕;齿龈红掀赤者加银花、连翘、山豆根、牛蒡子;肿胀血瘀者加丹皮、赤芍、川芎、牛膝;心烦失眠者加珍珠母、黄连、败酱草、朱砂;颊脉跳跃,耳内鸣响者加代赭石、钩藤;有脓者加皂刺、桔梗。
[陕西中医,1984,(4):40312。
治疗尿毒症;一目前临床大黄附子汤多用于尿毒症,而尿毒症多见于水肿病的后期,极易导致脾肾衰败,湿毒稽留,郁而为热,而见脏气不通,浊气上逆,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大便干燥,烦躁,唇干,小便黄少,口干有尿味,舌苔厚腻等症。
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方剂名】大黄附子汤【出处】《金匮要略》【类别】泻下剂【组成】大黄三两(9g),附子三枚炮(9g),细辛二两(3g)。
【用法】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
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方歌】金匮大黄附子汤,细辛散寒止痛良,冷积内结成实证,功专温下妙非常。
【主治】阳虚寒结, 寒积里实证。
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泠不温,舌苔白腻,脉弦紧。
【适用疾病】胆囊炎、胆结石、胆道蛔虫病、泌尿系结石、阑尾炎、肠梗阻、腹股沟疝、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心绞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脉管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急性睾丸炎、外伤性睾丸炎、附睾结核、龋齿疼痛、牙周脓肿、扁桃体炎、咽部脓肿、麦粒肿、角膜炎、结膜炎等。
【方解】本方证为寒邪与积滞互结于肠道,阳气不运所致。
寒邪内侵,阳气不通,肠道传化失职,故腹痛、大便秘结;寒邪凝聚于厥阴,则胁下偏痛;积滞内停,阳气不达四末,则见手足不温;阳气郁闭,故见发热,但非大热;阴寒内盛,舌苔白腻,脉弦紧为寒实之象。
治宜温通并用,以温散寒凝而开闭结,通下大便而除积滞。
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阳祛寒,为君药。
大黄苦寒,荡涤肠胃积滞,为臣药,二者寒温并用,温阳之中具有导滞之功。
细辛辛散温通,散寒止痛,为佐药。
三药合用,温里以祛寒,通下以泻实,共奏温下之功。
【体质要求】形体较壮实而精神萎靡,面色灰暗,剧痛难忍,便秘。
常伴有自觉恶寒、手足厥冷,舌质暗,舌苔多厚或水滑等。
【辩证要点】本方来源于《金匮要略》,以胁下偏痛,腹痛(应喜温热),便秘,脉紧为辨证要点,其原方重用炮附子以制约大黄之寒;但附子有毒,宜久煎以破坏其毒性,这一点必须注意。
另外,用本方可治疗阑尾炎、粘连性肠梗阻、急性单纯性肠梗阻等。
【释疑】治寒积里实证,方中为何用苦寒之大黄?大黄虽为苦寒之品,但本方仍不失其温下之法。
因与大辛大热之附子配伍,且附子之用量大,为《伤寒论》中用量之最,又有细辛为助,大黄之寒性已被制约,取其泻下攻积之功,是“去性取用”之配伍。
经方:大黄附子细辛汤
经方:大黄附子细辛汤大黄附子细辛汤【原文】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细辛二两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作者】张仲景【出自】《金匮》【经典回顾】1、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用法】1、5碗水煮成2碗,分三次喝。
【组成】细辛附子大黄【时机】1、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
以脾土寒湿,郁其肝气,风木抑遏,故胁痛而发热,脉弦而且紧。
宜以温药下其结寒,辛、附温寒而破瘀,大黄下积而开结也。
【应用集锦】1、寒实便秘:(1)小便淡白,不为便秘所困,甚至一星期不大便也不觉难过,脉细小,舌苔白。
(2)炮附子3钱,细辛2钱,大黄3钱(大黄附子细辛汤)。
若是寒比较重实比较少,大黄少一点附子多一点;如果一星期一次,就大黄多一点附子少一点。
(3)上热下寒的寒秘:知母五钱、干姜三钱、 (大黄三钱)、炮附子三钱、(细辛二钱)。
2、凡是偏侧痛,古人认为都是寒实,所以应该用温药下之,这个规律是丝毫不错的。
什么样叫寒实?凡是有偏痛,而脉偏紧偏弦,就是属于寒实,可用温药下之,大黄附子细辛汤加。
腹中痛,偏于一侧,胁下也就是腹。
尤其是右侧的胁下痛(肝痛)、腹痛、腰痛、胃脘痛,再有便秘、脉玄,大黄附子细辛汤效果非常好;如果是关节一侧痛呢,应治关节,通常用桂枝加术附,再加一点大黄,但是量不必大;腿的一侧疼,你可以搁芍药甘草;下肢一侧痛,就芍药甘草配合这个方子,大黄附子细辛加芍药甘草;骨质增生常有偏侧痛,大黄附子细辛汤非常好用。
3、升结肠的便秘(右侧腹痛),因为运动方向与地心引力是相反的,所以大部分都由阳虚、推动无力所致,大黄附子细辛汤。
如果没有疼痛,可以把细辛改为人参。
4、胆结石疼痛发作时,以大柴胡汤、大黄附子细辛汤均有适用机会。
如果大柴胡汤无效时,要考虑尝试大黄附子汤。
【比较集锦】1、(1)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去中隔的寒湿,针对少阴症;(2)大黄附子细辛汤是去寒实--大肠(麻黄换成大黄)。
胁胀耳堵经方一剂知(大黄附子汤)
胁胀耳堵经方一剂知(大黄附子汤)经方辩证问诊单注意:吃了我的药,请停服其他任何保健品,中药之类的,包括食疗。
所在省市:湖北省武汉市职业:CG婚否:婚性别,年龄:37现在主要症状:大便干燥难出颜色深,左协胀痛有痞块失气9月左耳蔽塞现在双耳有点蔽塞主症特点(哪些条件可使症情加重或减轻?相关伴随症状。
):吃太饱不舒服有时想吐的感觉左边胀气.html" target="_blank" class="relatedlink">肚子胀气放屁很多。
如加班熬夜过劳累睡觉不安稳还有个奇怪现象就是要睡着时候会觉得心跳很厉害就会醒来等会再才能睡着左手肘外皮肤干燥有点痒。
现正在服用的药:现在服用麻黄附子细辛加大黄柴胡两付还没看出效果。
现在是否艾灸:否是否接种过什么疫苗?何年何月何日接种的?最初发病的年份月份(请一定认真填写):在三年前在上海国庆回武汉因一次感冒回上海感冒还没好应该那几天工作压力很大咳嗽.html" target="_blank" class="relatedlink">感冒咳嗽很严重双眼通红加班回家睡在床上感觉一股气无形的力量往上涌心跳很快后来就开始胸闷心跳快没胃口西医只查出个心率失调。
回武汉看中医调养几个月胸闷好了但时常有要睡着的时候心跳很快。
大便不好。
病情加重的年份月份(请一定认真填写):发病的时辰:发病时的典型症状西医病名:发病季节:发病原因:是否长期用过激素:是否大量用过消炎药:是否做过手术:以下括号内属于自己的症状用红笔标注面色:(与平常是否不同?红,黄,白,黑,青,有无光泽?):眼象:(白睛颜色:色青,色黄等,有无血丝?有无瘀斑?有无黑点?有无干涩,胀感,眼下颜色):出汗情况(有,无,少汗,多汗,白天汗,醒时出汗,睡后出汗,出汗时伴发热?活动时出汗?):部位(全身,头汗,手足心汗,心汗,半身汗):耳(鸣,聋,痒,痛,左,右):目(红,肿,痛,青,黄,血丝,瘀斑,黑点,干涩,昏花,眩晕,流泪,左,右,眼下颜色):口(口干、渴否?口苦?口腻?口甜?有无泛酸?有无异味?溃疡否?肿痛否?睡时是否流口水?):呕吐(有,无,食入即吐,早上吃晚上吐,晚上吃早上吐,呕吐为未消化食物?酸水,干呕而不吐):鼻(不通,流涕,左孔,右孔):咽(干,痛,痒,吞咽困难):胸(满,闷,胀,痛,热,凉):乳(胀,痛,增生,肿块,左,右):胁(胀,痛,热,凉,左,右):腹(肿,胀,痛,满,硬,凉,热,喜按,拒按,喜冷,喜热,有无膨隆,腹部有无静脉曲张,有无肠鸣音):外阴(肿,胀,痛,热,凉,如烧,坠胀,挛缩):心(烦,悸,慌,紧,痛,凉,热,跳快):心下(满,堵,胀,烧):胃(胀,痛,满,酸,凉,热,疼痛性质):头(痛,晕,麻,木,昏,沉重,在头顶,两太阳穴,后枕部,前额部,全头):项(僵,痛,酸,重,胀):肩(痛,凝,酸,麻,胀,凉,热,左,右):有肩周炎臂(痛,凉,热,酸,麻,左,右):手(凉,热,干燥,出汗,麻,抖,左,右):左手肘外皮肤干燥有点痒。
精研经方大黄附子汤
精研经方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汤出自《金匮要略》,只有三味药,主要治疗寒积里实证。
临床中常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畏寒肢冷,舌苔白腻,脉弦紧,仲景之学,博大精深,需要用尽一生的力气或许才能有丝丝收获吧,我在这谈一下大黄附子汤的一些临床应用和学术研究,如同仁有更深的体会,欢迎留言。
组成与服法大黄三两炮附子三枚细辛二两——《金匮要略》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
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 原文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第十篇第十五条)《功效与主治温里散寒,通便止痛寒积里实证。
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
《柳选四家医案》载张仲华治一人,脾肾之阳素亏,醉饱之日偏多,腹痛拒按,自汗如雨,大便三日未行。
舌垢腻,脉沉实,湿痰食滞,团结于内,非下不通,而涉及阳虚之体,又非温不动。
许学土温下之法,原从仲圣大实痛之例化出,今当宗之。
处方:生大黄,制附子,干姜,厚朴,枳实,肉桂。
胡希恕治刘某,男,36岁。
左小腿部疼痛,腰亦强急不适,或痛,经中西药治疗一年多不效,口中和,不思饮,苔白润,脉弦迟。
证属寒饮阻滞,经筋失养,治以温通化滞,兼养筋和血,与大黄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
处方:大黄、附子、赤芍、白芍、细辛、炙甘草。
二诊、上药服六剂,腰强急减,遇劳则小腿仍痛,上方加苍术,再服六剂,腰强急基本痊愈,小腿部疼痛亦减,继服一月诸症不复发(《经方传真》)。
近代宁波名医范文虎以本方加味治疗乳蛾,见舌苔白,舌质微红者,药为生大黄三钱、细辛三分、淡附子一钱、玄明粉三钱、姜半夏三钱、生甘草一钱(《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上海科技出版社,1962,136)。
尤在泾:胁下偏痛而脉紧弦,阴寒成聚,偏于一处,虽有发热,亦是阳气被郁所致。
足以非温不能已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结,故曰宜以温药下之(《金匮要略心典》)。
大黄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大黄附子汤医案
大黄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大黄附子汤医案本文目录 [hide]•1 【大黄附子汤组成】•2 【大黄附子汤主治】•3 【大黄附子汤医案】•4 【医案分析】•5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中关于大黄附子汤的论述o 5.5.1 辨证要点o 5.5.2 使用注意o 5.5.3 随证加减o 5.1 主证病机分析o 5.2 功用o 5.3 方解o 5.4 用量o 5.5 运用【大黄附子汤组成】生大黄(后)9g 制附片(先)9g 细辛(先)3g【大黄附子汤主治】寒积里实证。
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不温,舌苔白腻,脉弦紧。
【大黄附子汤医案】李某,67岁,农民。
入院前12小时突然剧烈阵发性腹痛,由脐周延及右下腹部,痛时转侧不安伴汗出,呕吐多次,腹部胀满。
无排气及排便,肠鸣音微弱。
腹部平片显示:上腹部有充气胀大之肠管,并有明显液平面。
诊断为“肠梗阻”。
给予静脉补液加抗生素等保守疗法,并投大承气汤1剂,服药后除肠鸣音增强外,余证未减,腹胀腹痛反更加剧烈,患者痛苦,坐卧不安,呻吟不已。
邀余会诊,症见患者面色灰白,腹胀如鼓,喜温喜按,按则痛缓,尿黄,便秘不出,舌红苔黄,脉沉紧。
证属脾阳不振,寒滞冷积,患者年高体弱,其证为寒,西医保守疗法与大承气汤,使其阴寒更甚。
中医诊为“腹痛,关格”,此时治当温健脾阳,攻逐冷积。
予大黄10g(后下),制附子12g,莱菔子30g,大腹皮20g,急煎口服,并配合针刺双侧足三里,留针2小时,每隔10分钟提插捻转1次。
尽剂后得矢气、排便,腹胀顿减,效不更方,又2剂。
诸证悉除,调养出院。
(摘自《陕西中医》【医案分析】患者初时确诊为肠梗阻,“腹部胀满,无排气及排便,肠鸣音微弱”,在中医中也是非常严重的腑实证。
如此急重,虚秘不太可能,多是实证、或以实为主。
实证便秘无非寒、热、蛔虫梗阻三种。
大承气汤善治肠梗阻,可明显增强大肠蠕动,帮助排便。
前医未及细辨,便投一剂,恐是纯以西医药理思维开出此方。
肠蠕动果然增强,然而“腹胀腹痛反更加剧烈”。
【腹胀腹痛--大黄附子汤】
【腹胀腹痛--大黄附子汤】—肋骨两侧或者一侧有痛感,无故发热,却找不到原因排便很困难、多日不排,或者排便无力,而吃饭正常如果吃泻下的药,反而腹泻严重特别是身体又怕冷,但有时也会发热中医上叫“寒实”《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组成:大黄9 克,制附子15克,细辛5 克。
功能:肋痛、肋骨两侧或者一侧有痛感,发热,手脚厥冷,肠道排便困难、多日不排,或者排便无力。
用于寒性便秘以及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胰腺炎、胆囊炎、胆囊术后综合症等属寒积里实症。
适用特征:怕冷是总有的,手脚冰凉、但发热是忽然的发热。
多日不排便,或者排不出来,如果吃泻下的药,反而腹泻严重。
腹胀、肋痛。
大黄附子汤的加减:1、便秘腹胀:多日不排便、脸上有疙瘩、腹胀难受、大便没有便意、腹痛。
喜欢用手捂肚腹。
属于寒实症。
用大黄附子汤加减:大黄12克,制附子15克,细辛5 克,厚朴25 克,木香10克,枳实30克,党参15克,当归10 克,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各一袋。
2、痢疾、腹痛遇寒加重:白色痢疾、腹痛严重、排便后总有没有排尽的感觉、怕冷、舌苔白腻、脉弦紧。
属于寒湿有滞。
用大黄附子汤加减:制大黄9克,制附子10克,党参9克,干姜6克,细辛3克,马齿苋30克,白芍25克,甘草6克,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各一袋。
3、急性胰腺炎:胃脘疼痛、痛透腰背、舌苔黄白腻而黄、胃脘痛而拒按、脉弦紧而数以前有过怕冷腹泻经历,因饮食不节而发作。
属于寒实凝结而化热。
用大黄附子汤加减:大黄6克,制附子12克,细辛4克,枳实10克,厚朴10克,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中晚各一袋。
特别提醒:由于其中含有制附子,所以不要自己熬,上药店熬。
10克以下熬50分钟, 10-15克熬一个半小时,然后放入其他中药继续熬。
经方方证要点—附子心汤
经方方证要点—附子***心汤【组成】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功用】扶阳固表,清热消痞。
【主治】心下痞满,而复恶寒汗出。
【方解】此汤治上热下寒之证,确乎有理,三黄略浸即绞去滓,但取轻清之气,以去上焦之热,附子煮取浓汁,以治下焦之寒,是上用凉而下用温,上行***而下行补,***其轻而补其重,制度之妙,全在神明运用之中,是必阳热结于上,***寒结于下用之,乃为的对。
若***气上逆之痞证,不可用也。
【方证要点】1、热痞兼阳虚证;以烦惊,吐衄,大便秘结,恶寒汗出为辨证要点。
主要症状为心下痞,汗出;或者口苦、口臭、口疮、牙痛、目红赤;平素怕冷,形寒肢冷,但欲寐,***色白;舌质淡,舌苔薄黄,脉沉细微弱,或者洪数沉取无力。
2、常用于急慢***胃炎、头痛、冠心病、高血压、呕血、便血、发热、出血***病而兼心机衰弱等属于伤寒误治,邪热有余而正阳不足,胃肠热壅而卫阳不固者。
【类似方证鉴别】1、附子***心汤与大黄黄连***心汤:都可以治疗热痞。
附子***心汤证,兼有畏寒、自汗等阳虚证状;而大黄黄连***心汤证是纯属实热,无阳虚的情况。
【原文】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心汤主之。
(155)【医案选】1、上热下寒案(刘渡舟医案)韩某,男,28岁。
患背热如焚,上身多汗,齿衄,烦躁不安。
但自小腹以下发凉,如浴水中,***缩囊抽,大便溏薄,***急***频,每周***二到三次。
在当地易数医治疗无效,专程来京请余诊治。
视其舌质偏红,舌苔根部白腻,切其脉滑而缓。
此上热下寒之证,治当清上温下。
然观病人所服之方,率皆补肾固涩之品,故难取效,处与附子***心汤:黄芩6g,黄连6g,大黄3g(沸水浸泡十分钟去渣),炮附子12g(文火煎四十分钟,然后兑“三黄”药汤,加温后合服)。
服3剂,大便即已成形,背热减轻,汗出止,小腹转暖,***上抽消失。
又续服3剂而病愈。
2、头痛案(闫云科医案)2007年春某日,徐医生从五寨县来电云,其***夫某,56岁,原平市鼓风机厂职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方心裁(30)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
【原文】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组成与用法】
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细辛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功效】温阳散寒,泻结行滞。
【医案】
1.慢性盆腔炎
初诊:2005年5月30日。
刘某,35岁,下腹疼痛不能入睡已10余天,经静脉滴注先锋6加替硝唑连续7天无效,带下量多,色淡黄,无异味,伴恶心呕吐,纳呆,寐欠安,尿频,大便正常。
平素月经周期基本规则,经量正常,经色鲜红,无夹块,末次月经5月11日来潮。
生育史:1-0-3-1,放置宫内节育环。
B超检查无明显异常。
舌质红,苔白腻,脉细。
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畅,宫颈轻度炎症,子宫后位,正常大小,质地中等,活动,压痛明显,两侧附件压痛明显。
西医诊断:(1)慢性子宫颈炎。
(2)慢性盆腔炎。
治法:温中导下,清热行气。
方剂:大黄附子汤合厚朴七物汤、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减。
制大黄6g 细辛4g 桂枝5g 川朴10g 枳壳10g 甘草
5g 延胡索10g 川楝子10g 红藤15g 败酱草15g,3剂。
二诊:2005年6月2日。
下腹胀痛减轻,局限于左少腹,疼痛时间缩短,可以入睡,恶心呕吐消失,纳可,大便未变软。
舌淡红,苔薄白,根腻,脉细。
治法:清热温脾,通腑导滞。
方剂:薏苡附子败酱散合大黄牡丹汤、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味。
薏苡仁30g 淡附片6g 败酱草20g 制大黄12g 丹皮10g 桃仁12g 冬瓜仁30g 玄明粉(冲)10g 红藤30g 延胡索10g 川楝子10g 枳壳10g,7剂。
三诊:2005年6月4日。
下腹疼痛基本消除,大便仍难。
舌淡红,苔腻渐退,脉细。
薏苡仁20g 淡附片5g 败酱草20g 制大黄12g 丹皮10g 桃仁10g 冬瓜仁30g 玄明粉(冲)10g 延胡索10g 菝葜20g 红藤30g 川朴10g,3剂。
四诊:2005年6月7日。
末次月经6月7日来潮,经量中等,无不适,纳可,大便稍结。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疏调气机,清理湿热。
方剂:四逆清带汤加味。
柴胡10g 枳壳10g 白芍10g 败酱草10g 红藤15g 椿根皮15g 半枝莲15g 土茯苓15g 蒲公英15g 大蓟15g 小蓟15g 萆薢15g 制大黄9g 菝葜20g 生甘草6g,6剂。
2.慢性盆腔炎
初诊:2006年5月27日。
黄某,42岁,腰部酸痛一年多,反复发作,每晚脐部以下至两腿烧灼难耐,不耐被褥已经一年,面色苍白少华,月经周期基本规则,经量不多,经色紫暗,经前乳房及小腹发胀,经期小腹隐痛,带下量多,寐不安,潮热出汗,纳可,小便正常,大便疏秘,甚至7天一行。
末次月经5月10日来潮。
生育史:2-0-3-2。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中度炎症,子宫后位,偏大,质地中等,活动,压痛,两侧附件压痛,两侧子宫骶骨韧带触痛。
西医诊断:(1)慢性盆腔炎。
(2)慢性子宫颈炎。
治法:温清攻下。
方剂:大黄附子汤合大黄牡丹汤加味。
炙大黄9g 细辛5g 淡附片6g 丹皮9g 桃仁10g 冬瓜仁30g 玄明粉(冲)5g 红藤15g 蒲公英15g 野荞麦根20g,3剂。
二诊:2006年5月30日。
进药一剂,脐部以下至两脚烧灼
感消除,能和被而睡,服药期间大便已解2次,寐已安,腰痛减轻,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加金狗脊10g,4剂。
三诊:2006年6月7日。
月经5月31日来潮,经色先暗后红,经量不多,3天净,无腹痛,下腹及两脚烧灼感未再发生,寐安,腰痛,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加续断12g、生黄芪12g,7剂。
【按语】
大黄附子汤是方剂学中一张温下的代表方,张锡纯称此方为“开结良方”。
方中大黄与附子、细辛同用,存其泻下之功而消其寒性,故可治疗内寒而有积结者。
案1为慢性盆腔炎,下腹疼痛经治无效,这在慢性盆腔炎的治疗中是屡见不鲜的。
慢性盆腔炎常人总归之于湿热或细菌感染,长期使用清热解毒以及抗生素治疗,经常出现湿热折而未消,寒湿渐由内起的被动局面,若此时再一味使用清热解毒的方剂,或者抗生素治疗,非但疗效不佳,反使阳气一挫再挫,疾病越发缠绵难愈。
此刻当改弦易辙,变用温下的方剂治疗,常常疗效非同凡响。
此案表现如《素问·玉机真藏论》所云“少腹冤热而痛,出白”。
虽下腹疼痛,但大便正常,且带多色黄,恶心呕吐,苔白腻脉细,为湿热内结向寒湿内结转化,故当用温下寒湿为主,清化湿热为辅。
厚朴七物汤虽是一张治疗里有实热兼有气滞,表症未罢的方剂,
而大黄与桂枝相伍,其实也构成了一张温下行气的方剂。
大黄附子汤与厚朴七物汤组合,则更成温下行气之良方。
在厚朴七物汤中,桂枝原为解表药,与大黄、细辛并用,即具大黄附子汤意,这就是案中未再搬用附子的原因。
一诊之后,下腹疼痛减,呕恶消,纳增,苔转薄白,此为寒湿逐渐消融之象,再用清热温脾,通腑导滞的薏苡附子败酱散合大黄牡丹汤治疗,最后以疏调气机,清理湿热的四逆散加味收功。
案2同样为慢性盆腔炎。
《灵枢·百病始生》有邪“著于伏冲之脉(伏冲解释有二:《类经》认为“即冲脉之在脊者,以其最深,故曰伏冲。
”一说“伏”为“太”之古体字,故“伏冲”即“太冲”。
)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
该案病在冲脉,故症见腰痛及脐部以下至两脚烧灼感,均合两意。
由于患者病史已久,面色苍白,大便疏秘,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证属积寒之沉疴,有久而化热之象,故以大黄附子汤温通陈积,以大黄牡丹汤加红藤、蒲公英、野荞麦根通下泻湿热。
一剂大便去而怪热蠲,夜寐安,三剂腰痛减轻。
野荞麦根味甘、涩、微苦,性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祛风湿的作用。
《本草从新》称为“开金锁”,用它治疗“手足不遂,筋骨疼痛”,此药在温州又称为“花麦肾”,以其具有益肾作用命名,故方中用野荞麦根者,既可清热解毒,又可补虚益肾,以久病及肾也。
慢性盆腔炎是一个病程十分长且难以彻底根治的疾病,本书
所举的有关慢性盆腔炎的医案,大多是针对其特征性的腹痛、腹胀等临床症状来加以表述的,以症状的减轻或者消失,代表该病的减轻或者好转。
诚然,慢性盆腔炎绝非一方几剂能够治愈,但是经方对于该病某些主要症状的改善或消失,具有良好的作用,这是不能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