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与空间读书报告
交往与空间

《交往与空间》读书报告《交往与空间》国际知名的城市设计专家,扬•盖尔不免用专业语汇阐释他25年来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公共生活”这样的语汇,而读者只需3个小时便能通过丰富的图示、文字叙述对这些专业术语产生深刻理解。
然而在学校的推荐下,我看完了这本《交往与空间》,内容上绝对是丰富多彩,结构上严谨,可以说是一本惊天地泣鬼神的好书。
这一本书我们只需要3个多小时即可阅读完成,但是我们可能花一辈子也不能深层次的理解他的意义。
言简意赅,给读者一种独特的规划视角。
全书共有四个章节,户外活动的三种类型。
第二章从规划的先决条件的问题出发。
第三章从集中或分散,城市与小区规划出发。
第四章步行空间;逗留场所;细部规划。
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发现,物质环境能不同程度地影响居民的交流与互动。
物质环境自身可以设计成阻碍乃至扼杀所要求的接触形式。
相反,物质环境也可以设计来为更加广泛的交往机会创造条件。
物质环境的一些小小的改观,往往能显著地改善城市空间的使用状况。
扬•盖尔把人的活动分为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
每一种活动类型对于空间物质环境的要求都大不相同。
必要性活动包括那些有点不由自主的活动,如日常生活中的上学、上班、购物、等人、候车、出差等,也就是人们在不同程度上都要参与的活动。
一般地说,日常工作和生活事务属于这一类型。
在各种活动之中,这一类型的活动大多与步行有关。
因为这些活动是必要的,它们的发生很少受到物质环境的影响。
经过调研与观察,在中铁一局集团太乙路东院小区户外空间中,中青年人一般进行着必要活动。
社会性活动指的是公共空间中依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
五花八门的活动产生于不同的空间环境。
人们在同一空间中徘徊、流连,就会自然引发各种社会性活动如半场休息的社会性活动,这就意味着改善空间中的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就会间接地促进社会性活动。
在居住区中人们与邻居交谈、打招呼、带小孩,神情是悠闲的,放松的。
37《交往与空间》读后感

37《交往与空间》读后感话题:交往与空间,心理学家《交往与空间》一书出版于1971年,作者杨·盖尔(Jan Gehl)教授是国际知名的城市设计专家,多年来一直担任丹麦皇家艺术学院的建筑学院城市设计系主任。
全书共四章,首先分析户外活动的种类和需求动因,其次从宏观到微观的角度剖析场地规划的原则,最后提出一些关于场地设计的见解。
1.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户外活动的类型:户外活动的三种类型:1.必要性活动——各种条件下都会发生。
2.自发性活动——只有在适宜的户外条件下才会发生。
3.社会性活动——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
不同程度的接触强度:高强度亲密的朋友必然性朋友↓熟人随机性偶然的接触↓低强度被动式接触(“视听”接触)组织性结论:1. 户外活动主要是位于强度列表下面的低强度接触,也就是说很多接触都是浅层次的。
2. 低强度的接触是进一步发展其他交往形式的起点,这种发展不是事先计划好的,而是自然发生的,难以预测。
3. 关注这些低强度接触,是为了可以深化人们的交往方式,使得城市空间更加有活力,是我们的设计的出发点和终点。
户外活动的定量研究参考书目,得到墨尔本街头生活研究数据活动与行为的习惯:1. 举例:马路上画家在地面上作画的过程中,总是吸引了众多的围观者,一旦画家离开了这个区域,人们便毫不犹豫地从画上面踏过。
音乐也是如此,从唱片商店门口的音箱中飘出的音乐毫不引起人的注意,而手舞足蹈的街头艺人总会赢得过人的浓厚兴趣。
2. 《交往的天性》——人们不只是去看建筑,更主要的是去看别的人。
人们天生就是彼此面向的人的。
结论:1.人们在户外逗留的时间越长,他们邂逅的频率就越高,交谈也越多。
2.低强度的接触是社会交往的基础。
3.通过规划决策可以影响活动的类型。
既可以通过改善户外活动的条件创造出富有活力的城市,也可能破坏户外活动的环境,使城市变得毫无生气。
2. 规划的先决条件社会关系与建筑布局1. 社会交往的形成与否主要取决于居民之中是否在经济、政治或意识形态方面有共同兴趣,如果找不到这些因素,就没有互相的交往的基础。
《交往与空间》读书报告1

《交往与空间》读书报告1《交往与空间》读书报告第一部分:本书简介本书由国际知名的城市设计专家、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建筑学院城市设计系主任扬·盖尔写于1971年,何人可根据1987年的英文版翻译,于1992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该书是北欧出版的最为成功的有关环境设计的名著之一。
“户外活动以及影响它们的种种户外环境条件,就是本书的主题。
”书中对人们如何使用街道、人行道、广场、庭院、公园等公共空间,以及规划与建筑设计如何支持或阻碍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进行了广泛的分析研究,论述了日常社会生活对物质环境的特殊要求,提出了创造充满活力并富有人情味的户外空间的有效途径。
最重要的是,本书着重从人及其活动对物质环境的要求这一角度来研究和评价城市和居住区中公共空间的质量,在从住宅到城市的所有空间层次上详尽分析了吸引人们到公共空间中散步、小憩、驻足、游戏,从而促成人们的社会交往的方法,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第二部分:书中内容第一章主题:“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
本章以户外活动为基点,从宏观层面概述了物质环境和户外活动之间的关系。
本章首先讲述了户外活动的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以及每一种类型活动对于物质环境的要求,指出建筑师和规划人员能通过适宜的空间环境的塑造影响人们相遇以及观察和倾听他人的机遇,这种机遇构成了其他形式交往的背景和起点。
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物质环境的设计,至少可以在三个方面影响城市空间及住宅区的活动模式,即在地理、气候、社会等特定条件下,可以影响使用公共空间的人和活动的数量、每一活动持续的时间以及产生活动的类型。
然后,作者阐述了不同历史阶段城市规划的原则和建筑取向是如何影响户外活动、特别是社会性户外活动的,这些阶段包括强调物质与社会方面的中世纪、重视视觉形式方面的文艺复兴时代、生理及功能方面的功能主义时代以及“晚期现代主义”的规划思想,并指出当代社会状态下室外空间生活要求仔细规划物质公共空间,以适宜于日常生活和公共活动的进行。
《交往与空间》读书报告

国内外住区案例
PART THREE
佛罗里达州Seaside小镇
风景与道路最有 益于所有居民
街道与步行道可通向 海滩和城镇中心
社区服务半径 0.4—0.6KM
规划设计原则
鼓励社区间相互联系, 明确社区中心
城镇格局,遵循”五 分钟“步行原则
优先布置公共空间 和文化教育机构
道路交通体系的综合,看似杂乱但是能够 和谐共处,为人们得到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的街道。 同时道路系统鼓励社区之间的相互联系。
规划的先决条件
公共关系建立的触发点寻找一种或多种有意义的共同点,如共同经历,共同兴趣,共同活动。
住宅、组团、居住区、居住小区不同层级建立起来,是希望加强社区感,和整个组团的各项
自主活动; 由不同的心理感受、个人基本需求,形成不同的建筑布局; 因此,不同领域安全、从属感的建立: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
2016-03-07汇报
1
《交往与空间》节选
C
ONTENTS
2
《交往与空间》启示
目 录
3
国内外住区案例
《交往与空间》节选
PART ONE
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
户外活动的三种类型: 必要性活动 自发性活动 社会性活动
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
必要性活动——各种条件下都会发生 它们的发生很少受到物质构成的影响,相对来说与外部环境关系不大,参与者没有选择的余地。 包括了那些不由自主地活动,如上学、上班、购物、等人、候车、出差、递送邮件等。日常 工作和生活事务属于这一类型。
社区主干道实行人车分行,车辆可从入 口处直接进入地下车库,社区内部商业 街区次要道路采取人车混行与步行两种 形式。 人车混行街道布置与可移动景观盆栽相 结合,在满足人行车行的前提下,控制 街道尺寸,约18m。
交往与空间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一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扬盖尔将我们在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活动归为三类: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
第一类好理解,就是生活中你必须要面对和处理的事务,例如上学上班等不太因为环境因素影响而发生改变的活动,第二类则是人们在有参与的意愿并且时间地点都允许的情况下发生的活动,如散步等自发性活动,而第三类则是在第二类的基础上再加一点,“有其他人参与”。
(也可以分为两类:必要性活动和非必要性活动)第一章的核心就在于“在良好的户外空间中非必要性活动会大量增加从而增加城镇活力的现象下规划师和建筑师应该致力于对户外空间进行良好规划”.其原因很简单,户外活动由交往需求产生,而良好的活动又反过来促进交往需求的膨胀,(吸引更多人参加)。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与人相处共同参与的非必要性活动会给人带来满足感,在此条件下,一个好的公共空间便是加快上述这个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因此,扬盖尔再三强调的创造或改造物质条件来促进公共活动无疑是正确的。
二规划的先决条件在第一章中便已点明,建筑或规划只是促进交往的催化剂,他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引导活动的发生。
(当然,也能极大地阻碍乃至于断绝活动的发生)在这一章以及之后的几章中,扬盖尔提出的问题更偏向技术性。
他提出:“真正好的建筑和规划必然满足理想社会结构和物质结构完美结合的条件,才能更好地促进户外活动的产生。
”而一旦活动产生,在物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活动更会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反过来,没有发生活动的街区里,人们倾向于不出去参加活动。
那么对于一个想要规划好的规划师而言,我们应该注意一些什么呢?他又说明了一些人类生理上的规律,。
例如,水平方向的视线比竖直方向更宽广;人们行走时视轴线向下偏移10度;100米的社会性视域;0~3.75以上的社会距离等等,规划师在了解这些规律的同时,也应注意这些对于人的活动的影响。
三集中或分散:城市小区规划这一张讨论了影响人与活动集中分散的一系列规划决策。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交往与空间》是一本由美国社会学家埃里克·卡尔林(Erving Goffman)所著的重要著作。
这本书主要是关于人类社会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往以及这种交往过程中发生的各类现象的研究。
作为一名社会学家,卡尔林从实地调研、观察和对话中提取真实数据和案例,通过对这些数据和案例的深入分析,揭示了人们在交往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问题。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人际交往和社会互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在《交往与空间》中,卡尔林首先讨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个人空间。
个人空间指的是每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时所保持的一定距离范围,这个距离范围受到文化、性别、社会地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卡尔林指出,对于每个人来说,个人空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交往规则,违背这个规则可能会引起他人的不悦和抗拒。
同时,卡尔林还强调了个人空间对于构建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当人们在交往中能够尊重他人的个人空间,并且合理地处理自己的个人空间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时,才能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此外,卡尔林还讨论了人们在公共场合和私人场合中对个人空间的不同需求。
在公共场合,人们往往需要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避免冲突和产生不适;而在私人场合,人们通常希望与亲密的他人保持更为密切的接触,以增进亲密感和互信。
卡尔林通过对不同场合下人们对个人空间需求的揭示,展示了个人空间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不同场合中的适用性和灵活性。
除了对个人空间的研究,卡尔林还深入探讨了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展示的各类行为和表现。
他指出,个人在交往中通常会通过言行、姿势、面部表情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态度。
同时,他还提出了“前台”和“后台”的概念,指的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在公众场合和私人场合所展示的不同行为。
这个概念揭示了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为了满足社会期望或保护个人隐私而进行的自我调节和表演。
通过对这种前台和后台行为的观察和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运作机制以及个体在其中的角色和身份。
交往与空间读书报告

感谢聆听
水平视域比竖向视域要宽广得多。如果一个人向前看,可以观察到两侧各自近90°水平范围内正在发生的事情。向下 的视域比水平视域要窄得多,向上的视域也很有限,而且还会减少得更多一些。为了看清行走路线,人们行走时的视轴 线向下偏了10°左右。人们在街上行走时,实际上只看见建筑物的底层、路面以及街道空间本身当时发生的事情。 因此,观看的对象必须是在与观众大致在同一水平面的前方
3. 集中或分散:城市与小区规划
集中或分散
如果活动和人能集中起来,单个的活动就可以相互激发。在场的参与者也 就有机会体验和投入别的活动,自我强化的过程便由此而生。 建筑布局以及入口安排与人行道和户外活动区域的关系是活动集中与否 的决定性因素。 大多数人每次步行的活动半径通常为400~500m;根据不同情况,人们可 能看清别人和活动过程的距离在20~100m的范围之内。 在尺度问题上 通过建筑物和功能设施的布局,形成尽可能紧凑的公共空间体系和尽可能 短捷的步行交通及感觉经历,就可以将人和活动集中起来。
1. 户外活动主要是位于强度列表下面的低强度接触,也就是说很多接触都是浅层次的。
2. 低强度的接触是进一步发展其他交往形式的起点,这种发展不是事先计划好的,而是自然发生的,难以预测。 3. 关注这些低强度接触,是为了可以深化人们的交往方式,使得城市空间更加有活力,是我们的设计的出发点和终点。
当代社会状态下的室外空间生活
《交往与空间》读书汇报
• 《交往与空间》一书出版于1971年,作者杨·盖尔( Jan Gehl)教授是国际知名的城市设计专家,多年来一 直担任丹麦皇家艺术学院的建筑学院城市设计系主任。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交往与空间》是一本关于人际交往与社交空间的书籍,通过对社会心理学和空间理论的深入探讨,揭示了人际交往中空间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人际交往和空间的理解有了新的层次。
首先,书中强调了空间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我们都知道,人与人之间需要适当的距离,这种距离既不太近也不太远,才能够让彼此感到舒适。
书中提到了个人空间、社交空间和公共空间这三种不同的空间概念,并详细解释了它们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个人空间是指每个人都有的私人领域,它可以是家庭、办公室或者个人工作区域等;社交空间则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空间,例如餐厅、咖啡厅等公共场所;而公共空间则是大家共同分享的社会空间,如公园、广场等。
这些不同的空间对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了解和尊重他人的个人空间,我们可以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避免冲突和不必要的摩擦。
其次,书中还谈到了空间的非语言传递信息的作用。
据研究表明,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除了通过语言表达外,还通过肢体语言、眼神交流等非语言方式来传递信息。
而这些非语言信息中,空间的运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当我们在与他人交谈时,面对面的距离及角度可以传递出亲近与疏远的信息,而不同的坐姿和姿态也会对交流产生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并认识这些信息,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图和情感,并能够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此外,《交往与空间》还提到了空间的塑造力。
空间不仅仅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物理概念,它同时也可以被个体主观地塑造和利用。
例如,一个良好的家居环境可以营造出舒适、和谐的氛围,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而在工作环境中,合理规划的空间布局也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因此,通过充分利用和塑造空间,我们能够改善人际交往的品质,创造更有利于交流和合作的环境。
最后,《交往与空间》给了我很多关于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的启示。
书中认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沟通者和交际者,我们需要关注自己的个人空间并学会尊重他人的个人空间。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

阅读这本书带给我极大的惊喜。
它开宗明义地、理直气壮地、大言不惭地在第一章就宣告:是否有生机勃勃的人的活动是空间好坏的唯一标准。
这将一切还原到人的感受力的级别。
这是唯一标准。
不是是否宏伟,是否有意义、有象征性,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建筑和空间为人服务,所以这个宣告是理直气壮。
建筑是我们扮演上帝的角色为自己创造的自然,它被我们建造、散播,装饰,成为比草木还要强大的自然环境。
认识到这点,你就知道我们与建筑、以及建筑所构成的空间是怎样的鱼水关系。
为什么步行街的背靠背的座椅中,朝向道路的总是坐满人,而背向道路的没有人?为什么你走在马路上接连100米,旁边是摩天大楼一面水泥涂墙,你觉得厌烦,把衣领竖起来,只想快点走完?为什么人们是如此不愿意走过街天桥以致于经常要跃过围栏?为什么有些广场上总有停留的人群,而有些广场空空如也?因为人的最大兴趣是看其他人,所以面朝人行道的座椅面(可以看到人来人往)总是座无虚席,而面对空荡道旁树的没有人。
在人的步行经验里,高度是非常大的障碍,人会愿意走更长距离的平路但是避免登高。
实在要改变垂直高度,缓慢的地下通道也比天桥容易接受,用先下降再上升高度的也是可接受的方案。
或者是上升高度时,采用错落的方式,例如分阶段的台阶,在每段台阶提供不同的景观,缓解爬高带来的焦虑。
合适的距离也是以人眼为判断尺度的。
2-3米能看清两侧摊位的商品。
在威尼斯,街道的平均宽度正好3米,这个尺度可以每分钟通过40-50名缓行的人。
而80米是人能够辨识出另一个人轮廓的最大距离,所以一个广场最大的边长(或者对角线)不应该大于80米。
足球赛场的半径是80米(这个不知道我有没有记错)步行者需要景观,街道两侧景观的可用性是以橱窗、门的密度来计算。
“为了解决里面枯燥和缺乏生气的问题,15座丹麦城市通过了建筑法令,限制在街面一层设立银行和办公机构。
其他丹麦城市允许银行和办公机构建在城市街道上,但沿街立面不得超过5米。
”——因为银行的立面没有任何橱窗和景观可言,只是水泥墙面而已。
《交往与空间》心得

《交往与空间》读书心得关于《交往与空间》这本书,我花了大概三天时间看完,时间有些零散。
这本书呢,总共分为四个章节: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规划的先决条件;集中或分散:城市与小区规划;步行空间,逗留场所,细部规划。
书中主要从人及其活动对物质环境的要求这一角度来研究和评价城市和居住区中公共空间的质量,在从住宅到城市的所有空间层次上详尽地分析了吸引人们到公共空间中散步、小憩、驻足、游戏,从而促成人们的社会交往的方法,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第一部分,作者首先提出了户外活动的三种类型。
必要性活动,是在各种条件下都会发生的活动,包括那些多少有一点不由自主的活动,然而这类活动多都与步行有关,对外界的环境关系不大,因为参与者没有选择的余地。
自发性活动,是一种需要人们有参与的意愿,并且在时间、地点可能的情况下才会发生,这一类活动对外界的环境要求较高,只有在外界条件适宜、天气和场所具有一定吸引力时才会发生,特别有赖于外界的物质条件。
社会性活动,是指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促进社会性活动的发生有三个层次:宏观城市尺度、中观尺度、微观尺度。
对于这种活动来讲,由于这类活动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由前两种活动发展而来的,因此也叫“连锁性”活动,这种活动对于物质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然后作者介绍了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对于影响人们户外活动的因素,首先是要有能够停留的空间,人们活动是需要一定空间和环境的。
那么户外活动的质量也和外界的物质条件有着很大的联系,自发性、娱乐性的户外活动以及大部分的社会性活动都依赖于户外空间的质量。
当条件不佳的时候,有些活动就会消失。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物质环境的设计,就可以在地理、气候、社会等特定条件下影响城市空间及住宅区的活动模式,可以影响使用公共空间的人和活动的数量、时间以及类型。
另外,建筑的取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户外活动的产生。
然而最引起重视的日常生活的一般状况对它所依赖的空间的最广泛的要求就是为各种活动提供事宜的条件,户外空间的良好的物质条件。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当我翻开《交往与空间》这本书,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向城市与社区生活本质的大门。
作者扬·盖尔以其敏锐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为我们揭示了交往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空间如何影响着我们的交往行为。
在书中,作者开篇就指出了人类交往的必要性。
交往不仅是信息的交流,更是情感的传递和关系的建立。
它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给予我们归属感和认同感。
而空间,作为交往发生的场所,其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交往的质量和频率。
作者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让我深刻认识到现代城市规划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许多城市的空间设计过于注重功能分区,将居住、工作、休闲等区域严格划分,导致人们的生活轨迹变得单一和孤立。
街道变得仅仅是交通的通道,而失去了其作为社交场所的功能。
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匆匆而过,很少有机会停留和交流。
与此相反,那些充满活力和吸引力的空间往往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比如,它们具有良好的步行可达性,人们能够轻松地到达并在其中自由活动;它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功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而且,这些空间往往有适宜的尺度和人性化的细节设计,让人感到舒适和愉悦。
书中提到的“慢速交通”的概念让我深受启发。
当我们过于依赖汽车等快速交通工具时,城市空间被道路所占据,人们的步行空间受到挤压,交往的机会也随之减少。
而鼓励步行和自行车出行,不仅能够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更重要的是能够创造更多人与人相遇和交流的可能。
另外,公共空间的质量对于交往的促进作用也不可忽视。
一个成功的公共空间应该是安全、舒适、美观且具有吸引力的。
它需要有足够的座椅供人们休息,有良好的遮阳和遮雨设施,有丰富的绿化和景观元素。
同时,公共空间的管理和维护也至关重要,只有保持其整洁和有序,才能让人们愿意在此停留和交往。
在思考如何创造促进交往的空间时,我们不能仅仅从物质空间的角度出发,还需要考虑社会和文化因素。
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交往需求和习惯,因此空间的设计应该具有包容性和多样性,能够满足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文化背景的人的需求。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交往与空间》这本书让我对人与空间的关系有了全新且深刻的认识。
作者扬·盖尔以其敏锐的观察和深入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城市与建筑环境中那些影响人们交往行为的因素。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跟随作者的视角走进了一个个不同的城市空间,亲身体验着那些或促进、或阻碍人际交往的环境设计。
书中所阐述的观点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让我不断反思自己所身处的空间以及在其中的行为。
书中强调了公共空间对于社会交往的重要性。
一个良好的公共空间应该是具有吸引力的,能够吸引人们自愿走出家门,融入其中。
它应该具备多样性,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比如,有适合老年人休憩的长椅,有适合儿童嬉戏的游乐设施,有适合年轻人运动的场地等等。
这样的空间能够让不同年龄段、不同兴趣爱好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落,从而增加人们相互交流和接触的机会。
同时,公共空间的可达性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难以到达或者交通不便的空间,即使设计得再完美,也无法发挥其促进交往的作用。
这让我想起了一些城市中的公园,虽然景色优美,但是由于周边交通不便,或者被繁忙的马路所阻隔,使得人们望而却步。
相反,那些位于居民集中区域,周边道路畅通,并且与周边建筑有着良好衔接的公共空间,往往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另外,空间的尺度和比例也会对交往产生影响。
过大的空间会让人感到空旷和孤独,过小的空间则会让人感到压抑和局促。
一个合适尺度的空间能够让人感到舒适和安全,从而更愿意停留和与人交流。
例如,一些传统的小镇街道,宽度适中,建筑高度与街道宽度比例恰当,走在其中,让人有一种亲切感,人们更容易相互打招呼、交谈。
书中还提到了户外活动的类型及其与空间的关系。
必要性活动,比如上班、上学、购物等,往往是人们不得不进行的,对空间的品质要求相对较低。
但自发性活动,如散步、晒太阳、休闲娱乐等,以及社会性活动,如聚会、交谈等,则更多地取决于空间的质量和吸引力。
如果一个空间能够激发更多的自发性和社会性活动,那么它无疑是成功的。
交往和空间读书报告

交往和空间读书报告《交往与空间》读书报告城规070110宋雨珈12魏妤静作者简介:扬·盖尔(JanGehl),1936年生,建筑师、丹麦皇家艺术学院的建筑学院城市设计系高级讲师。
扬·盖尔先生曾在爱丁堡、维尔纽斯、奥斯陆、多伦多、卡尔加里、墨尔本、珀斯、伯克利、圣何塞、瓜达拉哈拉、北京、长沙、东京等地的大学讲学,并在欧洲、北美、澳大利亚和远东地区进行设计咨询。
他出版的著作包括《新城市空间》、《公共空间·公共生活——哥本哈根1996》等,并获伊德拉(Edra)场地研究奖。
为表彰他对城镇规划的杰出贡献,国际建筑师联盟向扬·盖尔先生颁发了帕特里克·阿伯克罗姆比(sirPatrickAbercrombie)奖,爱丁堡的海里亚特一瓦特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
时代背景:本书最早于1971年出版,对斯堪的纳维亚及欧美其他地区的城市及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产生了广泛影响。
尽管在该书出版时人文价值的积极支持者还为数不多,但几十年间,建筑师以及其他人士对于扬·盖尔所苦心维护的这些价值越来越感兴趣并且重视。
先后被译成英文、日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捷克文等多种文字,并在许多国家被列为建筑学及城市规划设计专业学生的必读书目。
著名建筑师拉尔夫·厄斯金(Ralph Erskine)称本书为“有特殊重要性的著作”,他表示,本书对所有专修或者是涉猎建筑学和社区建设的学生来说,无论他们的年纪和背景,阅历长短,都是一部经典的著作。
目录框架:第一章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户外活动的三种类型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户外活动与户外空间的质量户外活动与建筑取向当代社会状态下的室外空间生活第二章规划的先决条社会关系与建筑布局知觉、交流与尺度室外空间的生活——一种过程第三章集中或分散:城市与小区规划集中或分散综合或分解吸引或排斥开放或封闭第四章步行空间·逗留场所·细部规划步行空间——逗留场所步行驻足停留小坐观看、聆听与交谈各方面宜人的场所柔性边界核心内容与思想:一、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在第一章讲述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时,扬·盖尔首先认为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活动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
《交往与空间》读书笔记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这位丹麦的建筑师杨盖伊着重从人的活动来研究公共空间的质量,详尽地分析了怎样的公共空间才吸引人们产生交往,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曾经以为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需要休息空间就只是随意安排一把椅子这么简单,然而面向或背对活动空间的椅子对人群都具有不同的吸引效果。
《交往与空间》共分为四章,第一章讲解室外空间活动的类型和人与活动的关系,城市规划的发展和现状。
第二章讲规划的历史发展,第三章从宏观上讲如何规划城市和小区。
第四章从细部提出了一些提升城市活力的建议。
作者把户外活动的类型分为三类:必要性,自发性和社会性。
前两种类型很好理解,而社会性活动指的是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包括游戏,交谈、各类公共活动。
前两种活动类型会促进社会性活动的发展。
每一种活动类型对于物质环境的要求都有不同。
如图1(15)。
只要有人存在,无论是在建筑物内还是在城市中心,人及其活动总是吸引着另一些人聚集在他们周围,寻找最靠近的位置。
新的活动便在进行中的事件附近萌发了。
在欧洲,数千年来各个时期都有一些至今保存完好的城市。
自由形成和经过规划的中世纪城市很多,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式的城市、工业革命早期的城市、受浪漫主义启发的花园城市以及过去50年来以机动交通为主的功能主义城市更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由于这些城市迄今仍在运转,所以就在同一时间存在两种极端室外空间的例子,一个极端是建筑层数较低,高密度路网,适于步行交通的镇,城中沿街处以及住宅、公共建筑和工作单位周围都有供户外逗留的良好场所。
在这里可以见到建筑物和活动其间的人群。
这是一种充满活力与生气的城镇,建筑物的室内空间与宜人的室外环境相辅相成,公共空间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另一个极端是由高楼大厦、地下停车场和繁忙的机动交通构成的城市。
在这种城市中,只见房屋和汽车而很少见人,因为步行交通很困难而且建筑物外公共空间供户外活动的条件差。
室外空间大而无当,失去了人的尺度。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交往与空间读后感正文:第一章:引言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交往方式变得多样化和复杂化。
与此同时,空间设计在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影响着人们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本文将就交往与空间的关系展开讨论,并深入探讨其对人际关系和社交行为的影响。
第二章:交往的基本概念与要素本章将介绍交往的基本概念和要素。
首先,交往可以被定义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交流。
其次,交往的要素包括语言、非语言和环境。
语言是最常用的交流方式,而非语言则包括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和声音语调等。
而环境则是交往过程中的背景环境,包括物理空间、时间以及社会文化背景。
第三章:空间设计与交往的关系本章将探讨空间设计与交往之间的关系。
首先,空间设计可以影响人们的社交行为和交往方式。
例如,开放的空间设计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而封闭的空间设计则会限制人们的交往。
其次,空间设计也可以通过布局、色彩和灯光等方面影响人们的情绪和情感,从而影响他们的交往行为。
第四章:空间设计的案例分析本章将通过具体案例来分析空间设计对交往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空间设计,如餐厅、会议室等,并分析它们的布局、色彩和灯光等设计要素对交往的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更具体地了解空间设计如何影响人际关系和社交行为。
第五章:交往与跨文化空间设计本章将探讨跨文化环境下的交往与空间设计。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交往的理解和方式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在设计跨文化空间时,需要考虑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习惯和规范,以确保设计的适应性和易用性。
第六章:结论通过本文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交往与空间设计密切相关,空间设计可以通过布局、色彩和灯光等方面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情感。
因此,在进行空间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人们的交往需求,并与空间布局相结合,以提供更好的交互体验。
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详见附件部分。
法律名词及注释:1、交往: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交流。
2、空间设计:指为特定的活动和功能而规划和设计空间的过程。
(全)交往与空间读书笔记

街道与广场的感悟——《交往与空间》读书分享1空间源自于生活空间活动的关注街道与广场的设计注重的是室外空间的活动,室外空间的生活是人与人交往的必要性,规划师在设计过程中应当注重街道与广场上的户外活动和其空间的质量的联系。
街道和广场的出现,其目的是为人驻足交谈、饮食、游憩、参与各类公共活动等提供一个开放的交往空间,使城市富于生气,人生富于激情。
可以发现,拥有好的户外质量的广场与街道的设计,各种活动的频率也会相应增加,导致人们在户外逗留的时间延长,邂逅的频率增加,交谈也增多,才能够达到交往的目的。
环境质量吸引所谓的好的户外质量不仅仅在于周围体型优美的建筑效果,就像一句古老的谚语所说“人往人处走”,在场地内部花心思,规划出一个能够尽可能吸引和聚集足够多的人流参与活动的场地。
比如街道或广场中的设施布置和装饰,应当考虑内部怎么样的布局结构和绿化才能够最大程度的号召更多过往人流愿意停留驻足和观赏,合理规划适宜或别致的活动场地,将整个空间连接在一起,而不是零零散散的布局,强调空间布局的紧凑性,能够让整个空间内活动的所有人都能够关注到所发生的事情。
2规划的先决条件创造交往机会注意尺度感受活动群体具有“一加一大于二”的规律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有活动发生没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没有活动发生3集中和分散——论不同尺度视角下的街道与广场集中程度的两个重要因素:大多数人每次步行的活动半径通常为400—500m;根据不同情况,人们可能看清别人和活动的距离在20—100m范围之内。
大、中、小尺度上的集中与分散:大尺度上(城市):经常性地集中人和活动这种类型的城市,街道和广场重新成了主要因素,其他功能设施都围绕他们布置。
(这种结构在所有老城可以发现,目前是功能分区的结构)例子是瑞典斯德哥尔摩的斯卡普纳克。
中等尺度上(小区规划):例子一个广场的城镇:现代类似的布局有组团式住宅小区。
值得注意的是,围绕广场布局的住宅组团住户不能太多。
如果人口过多,就无法使所有的住宅绕广场布置,否则就难于使广场保持合理的尺度,满足活动在视觉上集中的要求。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以交往与空间》读后感。
《以交往与空间》是一部由著名作家杨绛所著的散文集,书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沟通。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思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在空间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这本书中,杨绛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为基础,通过文字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她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描绘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情感和交流。
她用文字将这些微小的瞬间变得深刻而有意义,让读者不禁感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如此美好。
在书中,杨绛还谈到了空间的意义。
她认为,空间不仅仅是一个物理概念,更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载体。
在空间中,我们与他人相遇、相知、相爱,也在空间中体会到孤独、失落和迷茫。
通过对空间的思考,杨绛让我们重新审视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以及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读完《以交往与空间》,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多么重要。
我们需要与他人建立起真挚的情感联系,通过交流和沟通,让彼此的生活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同时,书中对空间的思考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我们需要在这片空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与他人共同生活、共同成长。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也意识到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如此珍贵。
每一个微小的瞬间都可能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需要用心去体会、去珍惜。
同时,书中对空间的思考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以及与他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
总的来说,《以交往与空间》是一本充满着温暖和智慧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对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让我更加珍惜与他人之间的交往,也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我相信,这本书也会对更多的人产生深远的影响,让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以及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

交往与空间读后感交往与空间是一本由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豪尔编写的心理学著作,该书通过对人际关系和个人空间的深入研究,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空间之间的关系。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人际关系和空间的理解有了更深的认识。
首先,书中对人际关系的探讨让我对自己与他人的交往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人际关系中的亲密度和距离感,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交往方式。
通过对这些概念的深入分析,我意识到在与他人交往时,需要根据不同的关系和情境来调整自己的交往方式和距离感。
有时候,我们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让对方有空间和自由;有时候,我们又需要更加亲近和热情。
这种灵活的交往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他人的需求,也能够让自己更加舒适和自在。
其次,书中对个人空间的研究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书中,作者详细地介绍了个人空间的概念、种类和影响因素。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我意识到个人空间对于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感受到他人对我们个人空间的侵犯,这会让我们感到不舒服甚至愤怒。
而在与他人交往时,我们也需要尊重对方的个人空间,避免给对方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和困扰。
因此,通过对个人空间的理解,我学会了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空间,也更加尊重他人的空间。
最后,书中还对人际关系和空间的心理学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作者通过对心理学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引用,解释了人际关系和空间的心理机制,让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对这些心理机制的理解,我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情绪,也可以更好地调整自己的交往方式和空间需求。
总的来说,交往与空间这本书让我对人际关系和个人空间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学会了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和保护自己的空间。
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注重人际关系和空间的管理,让自己和他人都能够感到舒适和愉快。
感谢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发和帮助,我会将其中的理念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和理智。
交往与空间-读书报告.ppt

• 知觉、交流与尺度:
• 视觉与听觉是最广泛的户外社会活动,因此,知觉是规划必 须考虑的因素
• 人类的知觉器官主要是向前和水平方向:向下的视域比水平 视域要窄得多,向上的视域也很有限,因此,观看的对象必 须是与观众大致在同一水平面的前方
• 嗅觉:小于1m能闻到较弱气味,2—3m能闻到较弄气味,3m 以上只能闻到浓烈气味
• 亲密距离0—45cm,个人距离0.45—1.3m,社会距离1.30— 3.75m,公共距离>3.75m
• 小尺度与大尺度:在各种交往场合中,距离与强度,即密切 和热烈程度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推广到人们对建筑尺度的感受
成倍增加;户外逗留的时间相应延长;户外活动的内容也更 加丰富 • 户外活动与质量恶化——户外空间的质量与户外活动有着密 切的关系 • 数量、时间和活动类型——在地理、气候、社会等特定条件 下,可以影响使用公共空间的人和活动的数量、每一活动持 续的时间以及产生活动的类型 • 激发潜在的可能性——通过为社会性和娱乐性的活动创造合 适的物质条件,就会逐步把先前被忽视而受限制的人类需求 激发出来
vv
第3章集中或分散:城市与小区规划
• 集中或分散 • 综合或分解 • 吸引或排斥 • 开放或封闭
vv
• 集中或分散:
• 如果活动和人能集中起来,单个的活动就相互激发,对集中问题的强调, 并不意味着在所有情况下都应该去追求集中,相反,在许多场合下都不应 集中
• 建筑布局以及入口安排与人行道和户外活动区域的关系是活动集中与否的 决定性因素
• 从各种活动紧密联系、相互交织的紧凑型中世纪城市,到高度分化的功能 主义城市这一发展历程表明了通过物质规划综合或分解人群与活动的可能 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往与空间》读书报告城规0701 10宋雨珈12魏妤静作者简介:扬·盖尔(Jan Gehl),1936年生,建筑师、丹麦皇家艺术学院的建筑学院城市设计系高级讲师。
扬·盖尔先生曾在爱丁堡、维尔纽斯、奥斯陆、多伦多、卡尔加里、墨尔本、珀斯、伯克利、圣何塞、瓜达拉哈拉、北京、长沙、东京等地的大学讲学,并在欧洲、北美、澳大利亚和远东地区进行设计咨询。
他出版的著作包括《新城市空间》、《公共空间·公共生活——哥本哈根1996》等,并获伊德拉(Edra)场地研究奖。
为表彰他对城镇规划的杰出贡献,国际建筑师联盟向扬·盖尔先生颁发了帕特里克·阿伯克罗姆比(sir Patrick Abercrombie)奖,爱丁堡的海里亚特一瓦特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
时代背景:本书最早于1971年出版,对斯堪的纳维亚及欧美其他地区的城市及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产生了广泛影响。
尽管在该书出版时人文价值的积极支持者还为数不多,但几十年间,建筑师以及其他人士对于扬·盖尔所苦心维护的这些价值越来越感兴趣并且重视。
先后被译成英文、日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捷克文等多种文字,并在许多国家被列为建筑学及城市规划设计专业学生的必读书目。
著名建筑师拉尔夫·厄斯金(Ralph Erskine)称本书为“有特殊重要性的著作”,他表示,本书对所有专修或者是涉猎建筑学和社区建设的学生来说,无论他们的年纪和背景如何,阅历长短,都是一部经典的著作。
目录框架:第一章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户外活动的三种类型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户外活动与户外空间的质量户外活动与建筑取向当代社会状态下的室外空间生活第二章规划的先决条件社会关系与建筑布局知觉、交流与尺度室外空间的生活——一种过程第三章集中或分散:城市与小区规划集中或分散综合或分解吸引或排斥开放或封闭第四章步行空间·逗留场所·细部规划步行空间——逗留场所步行驻足停留小坐观看、聆听与交谈各方面宜人的场所柔性边界核心内容与思想:一、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在第一章讲述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时,扬·盖尔首先认为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活动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
每一种活动类型对于物质环境的要求都大不相同。
他还认为被动式接触(仅以视听感受他人)是最广泛的社会性活动,这种低强度的接触是进一步发展其他交往形式的起点,首要的先决条件就是相聚在同一空间。
低强度的接触还是一种深化交往的可能方式,能保持业已建立起来的接触机会(促进邻里交往,与同事建立保持友谊),此外还能帮助人们获取有关社会环境的信息。
扬·盖尔还认为户外活动的内容、特点受到物质规划很大的影响,地理、气候、社会等特定条件会具体影响到公共空间使用者的数量、活动的数量、每一活动持续的时间以及产生活动的类型。
对于与户外活动有关的发展模式和城市规划思想,扬·盖尔列举了中世纪以后的欧洲城市发展的3个时期:重视物质与社会的中世纪、重视视觉形式的文艺复兴时期、重视生理及其功能的现代主义时期。
中世纪时期的城市几乎没有被真正规划过,但正是因为如此,它们才能按照市民们自己的意愿自行建设,并在数百年的缓慢发展中不断调节最终使物质环境适应于城市的功能。
这些自然形成的城市空间具有非常罕见的内在质量,至今仍能为户外生活提供极好的条件。
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专业的规划师,在规划最强调的是城市和建筑的视觉表现;现代主义时期由于近代工业技术的作用,功能至上成为规划的主流思想,从而导致了心理及社会方面因素的忽视,出现了许多规整、空旷、没有生气的城市空间。
中世纪城市的设计对户外活动的重视和之后的文艺复兴与现代主义时期对户外活动的忽视所造就的城市产物是截然不同的,从中可以看出日常生活的户外活动对城市的重要影响。
二、规划的先决条件在这一章节中扬·盖尔认为规划应该是一个宏观微观因素交叉考虑的过程,简化来说可以是社会关系和个体感受,这两者都与建筑布局有着密切的关系。
扬·盖尔认为错误的空间布局形式会扼杀社会关系的发展,但空间形式对社会关系的发展不具有促进作用。
社会交往的形成与否主要取决于居民之中是否在经济、政治或意识形态方面有共同兴趣。
但在许多情况下都可以发现,物质环境能不同程度地影响居民的社会状态。
物质环境也可以设计来为更加广泛的交往机会创造条件。
这样,社会关系就能和建筑布局相互协调起来。
正是在这种情形下,才可能观察到公共空间的作用和户外生活。
这种可能性既可以受到抑制,也可以受到促进。
杨盖尔以一些居住区进行实际调研考察,分析了社会结构与建筑布局的相互作用,并且提出各种类型公共空间之间应当有一个和缓、流畅的过渡区。
社会交流活动的产生一部分取决于个体的感受,包括知觉、感知的方式和感知的范围,这些对于规划设计来说同样是重要的先决条件。
书中总结了5种抑制和促进接触的形式,如上图所示。
另一方面,每个人、每项活动都能影响和激发别的人和事。
也可以通过两句话来概括户外活动发生的规律:“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有活动发生”,“没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没有活动发生”。
室外空间生活的激发要通过改善户外活动环境质量来提高人和活动的数量以及户外逗留时间。
三、集中或分散:城市与小区规划如果活动和人能集中起来,单个的活动就可以相互激发。
在场的参与者也就有机会体验和投入别的活动,室外空间自我强化的过程由此而生。
以此为基础,第三章着重讨论影响人与活动集中或分散的一系列规划决策。
杨盖尔提出,应当集中人的活动,而不是集中建筑。
从小、中、大三个尺度出发,通过街道、广场、公共空间、大学校区、居住区、交通结构等多角度的分析,阐述如何让“社会活动”集中起来。
此外,杨盖尔还指出“集中”并不意味着在所有情况下都应该追求集中,相反,在许多场合下都不应集中。
例如,为了保证城市活动在城市中各个较大的地区更均匀地分布,以及作为繁华空间的补充而建立安宁、清静的空间时,就不必集中。
四、步行空间·逗留场所·细部规划本章主要讨论的问题是如何在步行空间中安排人的步行流线、怎么设计逗留场所以及如何在细部上花心思做出人们热爱的形式。
作者认为生活始于足下,几乎所有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深切的感受、交谈和关怀都是在人们停留、坐着、躺卧或步行时发生的。
步行既是人们转换空间位置的方式,同时也是交往活动的开端和载体。
作者还认为人的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中是任何事情发生的前提,但是更重要的是什么样的活动得以发展。
仅仅创造出让人们进出的空间是不够的,还必须为人们在空间中活动、流连,并参与广泛的社会及娱乐性活动创造适应的条件。
本章还给出了许多日常活动相关的数据和现象分析,对于实际设计中制定尺度等数理化问题有直接的参考作用,例如:为了考虑老年人上街步行一段距离需要坐下来休息,通常应每隔100米设置一张座椅;人们喜欢在有依靠物的地方停留;人们常常将自己置身于“观众”的位置来观看街道上他人的活动,因此沿建筑立面的地区和一个空间与空一空间的过渡区非常受欢迎;建筑物的凹处、门廊等可以提供局部隐蔽又有良好视野的场所也是人们乐于停留的地方。
作者还强调户外环境的每一部分都起着关键的作用,从每一处空间的设计直至最小细部的处理都是决定性的因素。
设计师不能忽视最常见的日常生活细节,它们往往才是最重要的。
特色分析:传统的城市研究通常从空间形态构成的角度以及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而扬·盖尔在本书中从社会学角度出发,运用行为空间学和环境心理学的知识,着重从人及其活动对物质环境的要求这一角度来研究和评价城市和居住区中公共空间的质量,在从住宅到城市的所有空间层次上详尽地分析吸引了人们到公共空间中散步、小憩、驻足、游戏,从而促成人们的社会交往的方法,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本书所传达的理念是:城市设计需要以人为核心,关注社会交往和环境质量的全面改进,并从艺术、文化和生态等方面进行设计,才能真正提高城市的空间品质、景观形象艺术和人们的生活质量。
空间与交往是紧密联系着的,空间是为人们的交往而服务的,这个理念也恰好与我国传统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不谋而合,也可以说,此类正确并且符合自然与人类活动规律的设计理念是无处不在的。
节点品读:扬·盖尔在书中总结了许多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行为特征,并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步行空间布局营造的技巧,让人折服。
例如在“步行空间、逗留场所、细部规划”一章中,作者就步行距离、步行路线及空间的序列对行人产生的心理影响进行透彻的分析,并提出能够积极引导人们展开社会交往的合理步行街空间布局。
对于步行距离他写到,大量的调查表明,对大多数人而言,在日常情况下步行400~500m 的距离是可以接受的。
对儿童、老人和残疾人来说,合适的步行距离通常要短得多。
而在特定条件下,确定适当距离的关键不仅是实际的自然距离,更重要的是感觉距离。
看上去平直、单调,而且毫无防护的一段500m小道会使人觉得很长、很枯燥。
但是,如果这段路程能给人各种不同的感受,同样的长度就会使人觉得很短。
例如街道可以稍有曲折,使空间更加紧凑,行走的距离就不会一目了然,从而为步行创造出良好的外部条件。
因此,合适的步行距离不仅与街道的长度有关,而且与道路的质量有关,包括道路的防护情况以及道路给人的感觉。
而在步行路线的设计上,他认为,当去远处目的地的路程一览无遗时,步行就会索然无味;但是,如果看得见目的地而又不得不绕行,则更令人扫兴和不悦。
他还主张线路设计不要让步行者看到远处的目标,但又要保持大方向朝着目的地。
此外,在看得见目的地时,应该遵从短捷的原则,选择最直接的线路。
空间序列注重的是人在行进中对空间的感知和体会。
具有变幻的街道空间和小型广场的步行网络常常能产生一种心理作用,使步行距离似乎变短了,步行的路程被自然地划分成若干很轻松就走过的阶段。
人们关注于从一个广场到另一个广场的运动,而不是步行距离究竟有多长。
此外,当采用小空间穿插,即在大小空间之间形成连续与对比时,就大大提高了体验大空间的质量。
但是,如果从整体上看要使规划保持宜人的尺度,就要求小空间是真正的小空间,否则大空间就会变得大而无当。
应用衍生:书中提到的许多设计出发点、设计手法、设计理念可以说对于建筑设计人员来说能起到很好的启发作用,在传授经验的同时也能引发更多设计师对建筑“人性化”的思考。
虽然欧洲和我国的情况有差异,但书中大多数说的是广泛性的问题,并没有带上欧洲的独有文化或地理特征,因而许多经验同样值得我们参考。
在市场经济主导的当今中国,建筑、规划设计已逐步沦为一种商品,许多设计都带上了“甲方意志”,然而甲方的意愿有好有坏,但大多数还是朝着经济效益或是宏伟形象看齐的,而本书中所说的许多人性的考虑就不一定能引起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