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关于心理弹性研究取向的综述

合集下载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概述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逆境和挑战时,能够快速调整自己的情绪、行为和认知,以达到更好的适应性和应对能力。

近年来,心理弹性已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

本文将对心理弹性的定义、影响因素和评估等方面进行综述。

心理弹性的定义心理学家对心理弹性的定义不尽相同,但都强调了其适应性和应对能力。

例如,Masten(2001)将心理弹性定义为决定生命诱发的逆境之后,迅速恢复或适应以实现积极发展的能力。

Connor和Davidson (2003)指出,心理弹性是指面对压力、逆境和挑战时,保持或恢复正常的情绪和功能,以及寻找积极的解决方案的能力。

总的来说,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和逆境时,能够保持较高的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

影响因素心理弹性的形成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的基因、家庭情况、个人经历和社会环境等。

基因根据基因环境互动理论,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与基因有一定的关系。

有些基因可能与弹性有关,例如BDNF基因和5-HTTLPR基因等。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个体心理弹性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在家庭中,弹性与情感支持、父母教养方式、家庭亲密度等有关。

个人经历个人的经历、经验和认知方式也会影响心理弹性的形成。

比如曾经面对过困难和挫折的个体可能比没有经历过的个体在面对困难时更加坚韧和适应。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影响心理弹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职业环境、社交网络、社区支持和文化背景等都可能影响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

心理弹性的评估目前,评估心理弹性的方法较多,包括问卷调查和生理指标等。

常用的问卷包括:应对方式问卷该问卷旨在测量个体面对问题和压力时使用的应对方式。

它包括积极应对(如寻求社会支持),消极应对(如逃避)和情感态度(如情绪表达和认知应对等)等。

心理弹性问卷该问卷通过测量个体在面对压力和逆境时表现出的积极情绪表达、自我效能感和处理困难的能力等方面来评估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

常用的心理弹性问卷包括:Kwiatkowski的CD-RISC量表、Connor-Davidson的CD-RISC-10量表等。

心理弹性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心理弹性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心理弹性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作者:闫嘉嘉崔彦婷屈艳杨晓磊来源:《人力资源管理》2012年第06期摘要:心理弹性是个体面对危机时可以发展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目前心理弹性研究范式有主效应模式,中介作用模型,交互作用模型。

心理弹性模型的研究以Garmezy,Masten,Tellegen 提出的补偿模型、挑战模型和条件模型最有代表性。

国外对于心理弹性的测量有一些得到广泛认可和使用的量表,但目前能检索到的中文版心理弹性量表很少。

国内研究者基于成熟的心理弹性理论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综述研究和干预研究。

关键词:心理弹性研究范式及模型测量工具一、心理弹性概念心理弹性是个体身上所具备的某种能力或特质,使个体面对危机时可以发展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心理弹性包含各种危险因素与保护性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但危险因子较难统一界定。

Kraemer等提出区分明显与较差发展结果无关的因素与较差发展结果有因果关系的危险因素,提供了区分危险因素的框架。

二、心理弹性研究范式及模型目前心理弹性研究范式包括:第一,主效应模式,试图找到心理弹性的危险因素和保护性因素;第二,中介作用模型,寻找增强保护因素积极效果或者削弱危险因素消极后果的变量;第三,交互作用模型,试图解释个体和环境对危险因素调节作用的过程。

心理弹性模型的研究以Garmezy,Masten,Tellegen提出的三个模型最具代表。

补偿模型强调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的共同作用。

挑战模型认为危险因素和发展结果之间是曲线关系。

条件模型认为存在一些可以调节或减少危险因子对发展结果产生消极影响的因子。

三、心理弹性干预研究西雅图社会发展工程致力于防止和减少儿童危险行为、违法违纪及其他行为问题。

领先计划适用于学龄前阶段致力于提高贫困及其他社会弱势儿童的能力。

心理干预实验可以提供什么样的干预在什么时候介入最有效,但无法解释一个因素如何起作用和起什么作用。

四、心理弹性测量1.国外心理弹性测量工具。

Wagnild和Young编制的心理弹性量表(Resilience Scale),建立在对成功应对重大挫折人士访谈的基础上。

心理弹性_resilience_研究综述

心理弹性_resilience_研究综述

心理弹性(resilience)研究综述席居哲① 桑 标摘要 弹性(resilience)日益为心理学界所关注,已经成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文章追溯了弹性研究的渊源,介绍了众多研究者对于弹性的认识,回顾了弹性领域研究的进展情况,对以往的研究进行了评价,对以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弹性 综述 渊源 研究进展 展望A Genera l Rev i ew of the Stud i es of Resil i ence.X i J uzhe,S angB iao.D ep art m ent of P sy cholog y,E ast Ch ina N or m al U niver2 sity,S hang hai200062P.R.Ch inaAbstract T he wo rd resilience has been in popular in the dom ain of P sycho l ogy,and studies focusing on resilience having tak2 en up an i m po rtan t research area.T he autho r has first revie w ed on the deriving of the resilience research,then in troduced sev2 eral s o rts of the concep ts of resilience.A fter having delineated the advance m en ts of resilience research,the autho r has als o e2 valuated on resilience studies up to now,w ith m ak ing s om e p redicti on s on the research directi on s in th is area in the future. Key W ords R esilience General revie w D eriving A dvance m en ts of research P redicti on s 第一阶段,关注压力和逆境经历对儿童发展的不利影响,认为这种不利影响是普遍而无差异的。

心理弹性模型的研究综述

心理弹性模型的研究综述

心理弹性模型的研究综述作者单位:524001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马红霞,章小雷);广东省湛江师范学校(黄钢);广东医学院(王亚静)通讯作者:马红霞本文以近年来国内外的文献为依据,对不同时期心理弹性模型的研究情况做一回顾,分别提出个体相关、环境相关、干预相关的心理弹性模型,力图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并为心理弹性干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标签:心理;弹性;模型心理弹性研究是心理学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该领域致力于研究逆境下个体或群体的心理适应和心理发展,是积极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延伸。

心理弹性研究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Wenner 及其同事对夏威夷Kauai岛一个社区的200名高危儿童的纵向研究[1],经过30多年的追踪研究,尽管长期经历各种危险因素,仍有72名儿童发展良好。

自此,心理弹性的研究开始由理论走向实践。

其发展共经历了从保护性因素、危险性因素的发现到心理弹性的过程研究,再到心理弹性的实验研究,逐步形成其丰富的发展史[2,3]。

在其发展历程中,较为突出的研究为心理弹性的模型建构研究,该研究为弹性的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其发展过程概括起来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心理弹性模型研究强调保护性因素、危险性因素与发展结果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个阶段的心理弹性模型研究强调系统论及生态观对心理弹性的作用;第三阶段的心理弹性模型研究强调对弹性干预的作用。

需要指明的是,不同时期模型的构建在这三个阶段之间并不孤立,从不同的侧重点对模型进行研究,各种因素之间互相影响,形成心理弹性模型理论发展简短的发展史。

但是,相对于西方国家的研究,我国对心理弹性的模型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面对人们在面对逆境和压力条件下不同的发展状况,迫切需要加强心理弹性模型构建的研究。

为推进国内这方面的工作,本文对心理弹性模型的研究进行综述。

1 个体相关心理弹性模型概况个体心理弹性模型的研究最初源于Germezy(1984)的三种理论模型,即补偿模型、挑战模型及调节模型[4]。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摘要】本文是关于心理弹性研究综述的文章。

在我们介绍了心理弹性研究的概述。

在我们分别探讨了心理弹性的定义与特点、影响因素、测量方法、训练和提高方法,以及研究的意义和发展趋势。

在我们对心理弹性研究进行了总结。

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心理弹性的概念及其在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对心理弹性的训练与提高有更深入的认识。

心理弹性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心理的复杂性,为心理学领域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方向。

【关键词】心理弹性、研究、综述、定义、特点、影响因素、测量方法、训练、提高、意义、发展趋势、总结1. 引言1.1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概述心理弹性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挫折或压力时能够迅速恢复并适应,保持稳定心态和积极情绪的能力。

心理弹性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资源,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变化。

近年来,关于心理弹性的研究逐渐增多,被广泛关注和探讨。

心理弹性的研究内容涉及心理学、教育学、心理医学等多个领域,研究者们致力于探究心理弹性的定义、影响因素、测量方法、训练和提高方法,以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心理弹性的深入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个体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的形成机制,为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对心理弹性的研究进行综述,探讨其概念、特点、影响因素、测量方法、训练和提高方法,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份全面的心理弹性研究综述,增进对这一重要领域的了解和认识。

2. 正文2.1 心理弹性的定义与特点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在面对生活中困难和挑战时,能够灵活应对、适应变化、保持稳定和积极心态的能力。

具体来说,心理弹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 韧性:心理弹性使个体能够承受挫折和失败,从而更快地恢复正常状态,重新振作起来。

这种韧性能够帮助个体渡过生活中的困难时期,不至于被过度压力所击倒。

2. 适应性:心理弹性还包括个体在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时,能够灵活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以适应新的情况。

关于心理弹性的研究综述

关于心理弹性的研究综述
对于充分应对生活的压力是’ 审- 要的 ( 刘 兰兰 ,2 0 0 7 o ( 三 )C o n n o r —D a y i d s o n心理弹性量表 C o n n o r — D a v i d  ̄n( 2 0 0 3)编制 ,该量表采用 0 — 4五级评分法,是


二、心理弹性 的概念
象,个体在遭遇严晕威胁和逆境后仍能有积极 的结果。 第二种 ,品质性定 义,认为心理 弹性是一种技能或者能力 ,在面对 巨大 的压力和变化下 ,能取得 良好的发展结果。 第i种 ,过程性定 义,认为心理弹性是一种动态性的 白 适应过程 ,

个包括 2 5 个题项的 自 陈式量表 , 用于测量个体应对逆境的能力 , C o n n o r D a v i d  ̄n 对5 7 7 名成年人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 , 得 出五个冈子。在 般人群 、精神病人及临床实验样本 的研究中都证 明了该问卷具有 良好
( 阳毅 ,2 0 0 5 ) 。
弹性 可能在具体的特定发展 阶段产牛 , 也可能在环境与环境或环境与个 体的相互作用过程 巾产生。
三 、心理弹性的发展
心理弹性的研究概括起来大敛经历以下 几个阶段 ;每个 阶段鄙有其 自身的主题 ,关注的重点各有不同。 第一阶段 ,关注儿童经受压力和逆境后对其发展产生的影响 。认为 这种影 响是普遍 的,并没有什么差别。2 O世纪前半叶 。世界各国越来越 关注人类 的心理活动 ,研究者重点关注处 于 力或逆境下的儿童 。研究
心理弹性( R e s i l i e n c e ) 的研究最早始于美 网, 是指物体受到外部压缩后 可 以恢复到原来 的形态。而 国内学者对 “ r e s i l i e n c e ” 的翻译 尽相同, 其 中被较为广泛接受的译义是 “ 复原力”和 “ 心理弹性 ” ,而本文将参照 席居哲等人的研究成果 ,采用 “ 心理弹性”这一译法 。 有关心理弹性 的概念界定 , 学术界仍未达成一致 。查阅大量文献资 料发现心理弹性 的定义大体分为三种 : 第一种 ,结果性定 义,认为个体经历 困境后仍然 能得到一个积极 的 发展结果。如 R u t t e r ( 1 9 9 0) 认为心理弹性是指 “ 个体处于压力情境下一 种积极的 、发展性的适应结果” ;Ma s t e n( 1 9 9 4) 认 为J 理弹性是一种现

心理弹性的研究现状

心理弹性的研究现状

心理弹性的研究现状心理弹性在当前心理学的研究中已成为热点问题,并在各个领悟的研究者中引起了广泛的兴趣。

本文从心理弹性的概念入手,着重分析国内护士的心理弹性的研究现状,总结其影响因素。

希望能为护士等高压力人群缓解心理压力和对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指导,增强心理弹性,为护士的心理健康提供实践支持。

标签:护士;心理弹性美国的心理学家Anthony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心理弹性这个名词,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国际心理学届上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并在心理学、教育学、医学、护理学等各个学科受到重大的关注。

心理弹性是个体在面对危机或压力时,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心理弹性是决定个人能否成功从压力危机中复原的主要因素。

在护理行业中,护士面对着巨大的压力,心理弹性已经是护士从事护理活动时保持护士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的基本要素。

本文对心理弹性的概念、相关因素及测评工具进行综述如下。

1 心理弹性的概念心理弹性(resilience)这个词始源于拉丁词根“resilire”,并被以为“反弹”。

因此,心理弹性有从痛苦或创伤事件中复原并能获得良好地适应之意。

至今,国内外对于心理弹性还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

国外研究者对resilience的定义各有偏重,大致可以归为三类:(1)结果性定义:重点从发展结果上定义心理弹性;(2)能力性定义:将心理弹性看作是个体的一种能力或品质,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3)过程性定义:将心理弹性定义为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1]。

美国心理学会把心理弹性定义为个人面对逆境、创伤、悲伤、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即个体面对压力或挫折的反弹能力[2]。

国内学者对心理弹性也有自己的理解,程丽等[3]将心理弹性定义为个体在危机情景或压力事件中能保持良好的适应的能力,是内在保护因素和外在保护因素的结合,并提出了3种情况:曾生活于高度不利环境,战胜了逆境,获得良好的发展结果;虽然仍生活在不利的环境中,但能力不受损害;能从灾难性事件中成功地恢复过来。

我国中学教师心理弹性研究综述

我国中学教师心理弹性研究综述

2021年12期246我国中学教师心理弹性研究综述尹 玥(南京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8)摘要:心理弹性是儿童适应性发展中的重要研究课题,教师作为学生的重要示范者,对其心理弹性的研究却仍处于起步阶段。

本文从积极心理学视角为切入点,回顾了心理弹性理论的研究现状及教师心理弹性领域的延伸,包括定义、弹性教师特征、提升策略等,从教师、师范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对教师心理弹性提升提出建议。

关键词:心理弹性;教师心理弹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弹性是当今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过往研究主要关注青少年,而中学教师长期承担着高压力、长时间的工作,逐渐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

而教师在长期高压的环境中,依旧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按时按质完成教学任务的高心理弹性状态有助于推动新课改,也会帮助教师心理的恢复和坚强。

一、心理弹性理论(一)研究起源与定义20世纪70年代Anthony对24个父母患有精神疾病的孩子进行纵向研究,结果发现三分之一的孩子有精神疾病症状,其余发展良好,与一般人无异,这些“心理适应良好的儿童”虽然处于逆境或遭遇重大挫折,但仍显示出对于环境积极适应和奋斗的能力。

由此研究者们开始重新审视压力、逆境与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心理弹性”,探究个体适应的保护性因素。

心理弹性是从积极心理学视角透视在逆境和困境情境中人们积极心理品质的新理念。

主要有三种定义倾向、结果性定义即处于高危环境的个体面对严重威胁或压力时仍能进行良好适应发展,最终取得成功结果。

过程性定义即个体在压力事件或处于逆境中能够良好适应的过程。

能力性定义则是将心理弹性看作个体品质,在压力或威胁中发展出相应的策略以适应多变高危的外界环境。

心理弹性虽然定义多样,但可以相通和互补。

得益于多维度、动态的社会建构,研究者公认其定义中包括两个操作性定义要素:个体暴露于重大不利因素和威胁之中、个体能够积极适应或获得成功。

(二)影响因素心理弹性与个体适应和调节能力密切相关。

心理弹性的研究回顾与对策建议

心理弹性的研究回顾与对策建议

收稿日期:20200215基金项目:2019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精品工程项目(19SYC-096)。

作者简介:范琪,南京晓庄学院心理健康研究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心理学。

① WhiteBrian,DriveSimon,WarrenAMarie,ResilienceandIndicatorsofAdjustmentDuringRehabilitationfromaSpinalCordInjury,RehabilitationPsychology,2010,pp.2332.② 史光远,崔丽霞等:《大学生的压力、情绪与心理弹性》,《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年第9期,第706页。

2020年5月第3期南京晓庄学院学报JOURNALOFNANJINGXIAOZHUANGUNIVERSITYMay.2020No.3心理弹性的研究回顾与对策建议范 琪(南京晓庄学院心理健康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17)摘 要:心理弹性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了学界的热点问题。

鉴于心理弹性本身的复杂性,当前对于其概念的界定尚未达成一致,但个体面临困境和顺利脱离这种困境的能力这两个决定性因素在概念界定中不可或缺。

心理弹性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范式、理论模型、作用机制、干预与应用研究等方面,先后经历了三次研究范式演变,并产生了主效应模式、中介作用模式和交互作用模式三种理论模型。

心理弹性的实证与干预研究主要针对危险性因素与保护性因素这两种结构展开,其干预和实证研究的效果也在不同被试群体间得到验证。

当前,心理弹性研究还存在概念界定困难、研究主题不统一,实证与干预研究较弱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进行理论与概念的厘清,并构建一个更为宏大和整合的描述系统及可操作性的理论模型,在实证与临床干预上也需要进一步推进。

关键词:心理弹性;危险性因素;保护性因素;社会适应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902(2020)03008505心理弹性(resilience)的相关研究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的研究者们假设那些处于高压力情境下的青少年儿童必然会在压力与应激条件下产生一些心理或行为问题。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心理弹性进行了综述,包括心理弹性的定义、影响因素、测试方法以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同时探讨了心理弹性在应对压力和挑战中的作用。

通过分析心理弹性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展望了未来心理弹性研究的方向,并总结了心理弹性研究的意义和启示。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心理弹性,旨在为提升个体心理适应能力和保持心理健康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心理弹性研究、心理健康、压力、挑战、测试方法、影响因素、展望、启示、方向1. 引言1.1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的意义心理弹性研究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在应对压力和挑战时的心理机制,为个体的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通过深入研究心理弹性,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个体如何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迅速恢复,并且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和情境。

心理弹性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差异,从而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心理弹性研究也可以为个体提供更多的心理应对策略和技巧,增强其应对困难和挑战的能力,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深入研究心理弹性,可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和提升整体社会的心理健康水平。

1.2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的背景心理弹性研究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的美国。

当时,心理学家开始对人类心理的韧性和适应能力进行研究。

随着社会变革和生活压力的增加,人们对于如何更好地应对挑战和逆境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心理弹性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过去几十年中,研究者们不断深入探讨心理弹性的概念和内涵,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定义和解释。

心理弹性被认为是一个人在面对逆境和挑战时所展现出的积极态度和应对能力,是一个人适应性和灵活性的表现。

通过对心理弹性的研究,人们希望能够找到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挑战的方法,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弹性研究的背景可以说是源远流长,而如今,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压力的增加,心理弹性的重要性也变得愈发显著。

通过深入了解心理弹性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

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

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一、本文概述心理弹性,或称心理韧性,是个体在面对压力、逆境或创伤时,能够迅速恢复和适应的能力。

近年来,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心理弹性的定义、特点、影响因素以及作用机制,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本文首先界定了心理弹性的概念,明确了其内涵和外延。

随后,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了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因素(如人格特质、认知风格等)和环境因素(如家庭支持、社会支持等)。

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包括心理适应、情绪调节、认知重构等方面。

本文还关注了心理弹性在不同人群(如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等)和不同情境(如学习压力、生活事件、自然灾害等)下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通过本文的综述,旨在深化对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理解,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也希望能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向,共同推动心理弹性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二、心理弹性的理论框架心理弹性的理论框架是多维度的,它涉及个体在面对逆境或压力时如何适应、恢复甚至超越的过程。

心理弹性的核心在于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和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

在众多理论中,有几个被广泛接受和研究的框架。

Rutter的心理弹性框架强调了个体特征、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心理弹性的影响。

他认为,个体的心理弹性受到个人特质、家庭支持和社区资源的共同影响。

这种框架强调了心理弹性的多维性和动态性,即心理弹性不是静态的,而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发展的。

Garmezy和Masten的双重过程模型提出了两种心理弹性机制:一是补偿性机制,即个体通过发展其他方面的优势来弥补某一方面的缺陷;二是挑战性机制,即个体将逆境视为成长的机会,通过积极应对来提高自身能力。

这一模型强调了心理弹性的主动性和选择性,即个体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主动地选择和塑造环境。

Luthar的心理弹性再投资模型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在面对逆境时重新投资自身资源的过程。

心理弹性的评估方法综述

心理弹性的评估方法综述

心理弹性的评估方法综述心理弹性的评估方法综述摘要:心理弹性的评估,是心理弹性研究中的重要环节。

由于心理弹性定义的繁杂和研究取向的差异,心理弹性的评估仍没有系统的标准与界定。

通过对心理弹性评估方法的分类――自陈问卷量表法、投射法、行为或病症评定法,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对未来心理弹性研究的开展趋势,提出了研究展望。

关键词:心理弹性评估取向评估方法一、心理弹性的涵义对于心理弹性的定义,国内外相关理论和研究并未达成一致,即由于研究者所处的历史时期、理论背景不尽相同,心理弹性定义也有不同的诠释。

但多年来对此的研究,使得心理学界对于心理弹性的定义有整合的趋势,如Masten认为心理弹性指心理开展未受到严重压力/逆境损害性影响的一种开展现象;席居哲那么将心理弹性定义为曾经历或正经历严重压力/逆境的个体,其身心未受到不利处境损伤性影响甚或愈挫弥坚的开展现象。

对于如何识别心理弹性儿童,确定逆境程度与良好适应基准是进行心理弹性研究的根底,也是研究者遇到的极大阻碍。

下面就心理弹性的评估与测量方法进行回忆、总结与展望。

二、心理弹性评估方法由于心理弹性概念和操作化定义未达成一致,研究目的与背景也不尽相同,导致心理弹性的评估方法在开展线上也具有一定的倾向和趋势。

心理弹性研究在早期主要是采用纵向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多采用个案研究,人种志研究,扎根理论等多种方式。

通过观察、访谈或档案积累,这些方式无一例外的针对心理弹性保护性因子的识别与探索,多用于研究的初始阶段或长期跟踪研究。

心理弹性研究经过20世纪80~90年代的快速开展,内、外保护性因子研究的日趋完善,众多模型与实证研究也相继提出并开展,心理弹性的评估与测量也已进入反思和系统深化阶段,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别。

1.自陈问卷测量法用自陈问卷测量法评估与测量心理弹性是心理弹性研究中应用最多的方法,心理弹性研究者从早期简单的测评开展到目前囊括众多因素、系统而全面的评估,许多研究学者都作出了奉献。

国内关于心理弹性研究取向的综述

国内关于心理弹性研究取向的综述
表 e o nr D vdo eie c c e 。 n e- aisnR sin e a ) C l Sl
在 理论 模 型建 构 方 面 ,特 质 型取 向 的研 究者
预研 究 时期 ,即 以干 预 促 成心 理 弹 性 。国外 心 理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提 出了心理弹性的社会建构模 学 工作者 以心 理 弹性 为 主题 ,结 合 社 会 资源 ,建 型 (oi o s u t nMoe o s i c) 该 模 S c C nt c o d l f ie e o l a r i Re l n 成 了一批 具有 危机 干预性 质 的心 理援 助工 程项 目。 型将 心理 弹性 看 作 是 自我 同 一性 建 构 过 程 中所 形
展状况的评定中 ,研究者提出了更具包容度 的标 观预期、实际需要与情绪反应能力。高水平心理
准。其中,能否完成与文化、性别和年龄相应的发 弹性 的个 体 通 过 无 意或 有 意 识 的 情 绪 调 节 过 程 ,
展任务是研究者较多采用的评定方案 ;
能够根据现实情境 的需要作 出更加恰 当的情绪 响
适应持续 的生活压力 ;经历心理创伤的个体得到
2 1 伴 随着 二 十世 纪 中 叶 心 理 卫 生 运 动 的 开 展 , 了很好恢复。[
部分研究者开始关注童年困境、危 险经历等负面
周会娜等 国内学者后期通过总结归纳 ,将心
1 )结果性。在 成长环境与个人心理疾病 的联系。R tr(92 理弹性的定义归纳为三种类型 : ( u e 17) t 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 ,这些童年生活的负面环境 危险环境下 ,心理弹性仍能使个体顺利发展并取 2 对于儿童心理行为能力 的损伤存在个体差异 ,并 得较好的结果 ; ()能力性。它是使个体能够承 将 此 类 个 体 发 展 现 象 统 称 为心 理 弹 性 ( e 受较大破坏性 的环境变化 、产生尽可能少的不 良 R. si c)[ i ne 1 l e 1 。心理弹性研究的兴起与发展正式向对 行为反应 ,并 能从消极经历中得到恢复 ,灵活适 3 于压力 / 逆境的传统认识提出挑 战 ,强调以积极 应外界环境的能力与品质 ; ()过程性。它是指 个体面对生活逆境、创伤等压力事件时产生 良好 的角度看待逆境 中的个体发展 。 适应的过程,并意味着个体从困境中走出。

心理弹性的研究综述

心理弹性的研究综述

心理弹性的研究综述成长的过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往往要经历一些挫折,有时甚至是严重挫折。

学术界长期以来致力于发现危险因子与何种心理或行为问题相关联,却忽略了对另外一种情况的考察,那就是,尽管有一些人儿时经历了严重的压力或逆境,长大成人后却功能完好,甚至还很优秀。

最早对传统研究提出的挑战的,被认为是Rutter1972年所做的有关母爱剥夺的研究综述,报告了个体差异的现象与证据。

其后由于Norman Garmezy等人20世纪80年代的奠基性研究工作,儿童弹性发展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本文试图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状况进行介绍,并提出作者认为今后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

心理弹性的定义作为科学意义上的心理弹性概念,在国内外至今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定义。

国内研究者除了译为“心理弹性”外,还有很多不同的译法,如“心理韧性”、“恢复力”、“复原力”和“压弹”等。

本文暂采用“心理弹性”这种译法。

国外研究者们对resilience的定义各有偏重,大致可以归为三类: 结果性定义:重点从发展结果上定义心理弹性,如MastenA.S. (2001) 认为“心理弹性是即使在严重威胁下,仍能产生适应较好或发展顺利等结果的一类现象”。

能力性定义:将心理弹性看作是个体的一种能力或品质,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如Werner E. E. (1995)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能够承受高水平的破坏性变化,同时表现出尽可能少的不良行为的能力”;“心理弹性是个体从消极经历中恢复过来,并且灵活地适应外界多变环境的能力”。

过程性定义:将心理弹性定义为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 如APA Help Center (2002) 提出“心理弹性是个体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过程,它意味着从困难经历中‘恢复过来’”,“心理弹性是个体在危险环境中良好适应的动态过程”,“心理弹性表示一系列能力和特征通过动态交互作用而使个体在遭受重大压力和危险时能迅速恢复和成功应对的过程”。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
展》 一 书 的 出版 , 至 今 已有 二 十 多年 的 时 间 , 并 且 心理 弹性 的 的信念去控制生活 的能力 ; ③对于不 同活动都 建立和维持例
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和 深入 。然而 ,作为科学研究意义上 行 常 规 。( 3 ) 家 庭 以 外 的 因素 : 包括 社会 支 持 、 学校环境、 社 区
的累累硕果 ?” 在心理学领域中, 理解什么因素导致人们在压 个体有如下 的特质: ( 1 ) 个人因素: 是指个体 内部有助于其克 力、 逆境下被屈服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与此同时, 同样面对疾 服逆境并能积极发展的特 质性 因素 。沉稳、 毅 力、 自信、 独立 、 适应能力 、 行为水平、 社会责任感、 自律等等。 ( 2 ) 家庭 病、 贫穷 、 挫折 、 战争等各种不利条件, 哪些因素使得人们能够 智力 、
2影 响弹 性 的 因素
本篇论文对 不同群体 的弹性特质 的研究 中,虽然群体的
不幸的童年期 、 有着创伤性的记忆 , 为何杰弗里长大后成为 了 年 龄 不 同、 社会地位差异 、 所 经 历 的各 种 不 利 处 境 不 同 , 有 些

个 凶 残 的 杀人 犯 ,而 爱 丽 丝 却 能 把 童 年 的遭 遇 转 化 成 文 坛 特质有所不 同, 但是 , 有些影响因素是共 同的, 可总结 出弹性
De v e l o p me n t , 1 l t h E d i t i o n ) 书籍开篇关于杰弗里和爱丽丝 的故 的 运 动 过程 。
事 中,有这样 一句描述— — “ 在悲剧面前 , 有的孩子遇挫弥
坚 ,而 有 的孩 子 则 身 心 都 受 到 巨 大 的 消极 影 响 。 同样 经 受 了
体在面对逆境时反应特征上的差异 ,将心理弹性看作是个体 的一种能力或 品质 , 如 We me r E . E( 1 9 9 5 ) 认为“ 心理弹性是个

我国儿童心理弹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儿童心理弹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儿童心理弹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是一个拥有巨大人口数的发展中国家,有着广泛的地域和文化差异。

在这样的环境下,许多儿童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如父母离异、考试焦虑、同伴关系、及家庭经济状况等。

心理弹性是一个人应对压力和逆境的能力,不仅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也对其社会适应性和未来成就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本文旨在回顾和展望我国儿童心理弹性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回顾1. 研究范围在中国,关于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国内外心理学家的共同努力下逐渐扩大和深化其研究范围。

现阶段,我国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从多维度进行观察和研究,主要包括儿童自尊、情绪管理、自我效能感、解决问题、应对逆境等方面。

2. 地域和文化差异中国各地区的文化、教育、经济和社会状况及其他因素都是研究儿童心理弹性的重要考虑因素。

各地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结果因此出现了差异。

比如在城市地区,儿童因家长和学校的要求而会表现出较高的应对能力,而在农村地区,由于缺乏经济和教育资源等因素,儿童的心理弹性表现出较大差异。

3. 父母的育儿方式与儿童心理弹性的关系当前,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因此也逐渐注重儿童的心理和情感教育。

许多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和育儿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弹性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例如,与着重强化纪律性和执行力的传统教育方式相比,强调理解和沟通的家庭教育方式有更利于家庭和睦、孩子独立和合作性、以及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

二、展望1.研究方法将来,应该进一步深入挖掘和探讨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和具体机制,更多地应用现代的神经科学方法和多维度的量表和问卷调查等方法。

这些方法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儿童心理弹性的发展机理和规律。

2.跨学科和多样性儿童心理弹性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的问题,包括神经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和文化等领域的知识。

因此,跨学科的合作和应用将产生更全面和多样性的研究成果。

另外,我们还应将互动和多样性视为研究中重要的目标和手段,并通过各种渠道、自然和社会环境来建立儿童心理弹性的数据库和研究平台。

心理弹性文献综述

心理弹性文献综述

关于心理弹性研究的文献综述姓名:郝文辉学号:2011201271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前言心理弹性是当前心理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现如今无论是当代大学生也好,还是未成年正面临升学压力的青少年,还是已经步入工作岗位的社会成员,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相对应的心理弹性,也相应有自己的弹性应对,也就是指个人面对生活困境境、创伤、威胁及工作压力的良好适应力,是个人面对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

关于心理弹性的概念,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解释与看法,关于心理弹性虽然有许多不同定义,但各种定义之间并非完全对立,相反,它们之间有许多相通的部分,他们都强调个体经历压力、逆境或创伤等消极生活事件以及之后的成功适应和良好发展。

对心理弹性的概念在不同学者的分析整理基础上进行总结,对心理弹性在不同群体中的不同作用来进行分析,对如何增强人们的心理弹性进行评价与总结。

一、关于心理弹性概念的分析作为科学意义上的心理弹性概念,在国内外至今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定义。

国内研究者除了译为“心理弹性”外,还有很多不同的译法,如“心理韧性”、“恢复力”、“复原力”和“压弹”等。

王红晓在《心理弹性与高职生心理健康》中对于心理弹性的定义为心理弹性是指心理适应性的强弱,即面对事情和压力时的变迁能力、弹性思考模式,是心理发展未受逆境和重压严重影响和伤害的现象。

我国学者朱森楠对心理弹性的界定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他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面对内外压力困境时,激发内在潜在认知、能力或心理特质,运用内外资源积极修补、调适机制的过程,以获取朝向正向目标的能力、历程或结果”。

目前学术界关于心理弹性的定义有三种:品质性定义、过程性定义、结果性定义。

(1)品质性定义。

大多数研究者将心理弹性看作是个人的一种能力或品质,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

(2)过程性品质。

有些研究者将心理弹性看成是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

(3)结果性定义,重点从发展结果上定义心理弹性。

从以上各学者对于心理弹性概念的理解出发,我认为心理弹性的概念必须包含两个基本要素。

心理弹性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全文)

心理弹性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全文)

心理弹性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心理弹性概念心理弹性是个体身上所具备的某种能力或特质,使个风光对危机时可以进展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心理弹性包含各种危险因素与保护性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但危险因子较难统一界定。

Kremer等提出区分明显与较差进展结果无关的因素与较差进展结果有因果关系的危险因素,提供了区分危险因素的框架。

二、心理弹性研究范式及模型目前心理弹性研究范式包括:第一,主效应模式,试图找到心理弹性的危险因素和保护性因素;第二,中介作用模型,寻找增强保护因素积极效果或者削弱危险因素消极后果的变量;第三,交互作用模型,试图解释个体和环境对危险因素调节作用的过程。

心理弹性模型的研究以Grmezy,Msten,Tellegen提出的三个模型最具代表。

补偿模型强调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的共同作用。

挑战模型认为危险因素和进展结果之间是曲线关系。

条件模型认为存在一些可以调节或减少危险因子对进展结果产生消极影响的因子。

三、心理弹性干预研究西雅图社会进展工程致力于防止和减少儿童危险行为、违法违纪及其他行为问题。

领先计划适用于学龄前阶段致力于提高贫困及其他社会弱势儿童的能力。

心理干预实验可以提供什么样的干预在什么时候介入最有效,但无法解释一个因素如何起作用和起什么作用。

四、心理弹性测量1.国外心理弹性测量工具。

Wgnild和Young编制的心理弹性量表(Resilience Scle),建立在对成功应对重大挫折人士访谈的基础上。

Block和Kremn编制了自我弹性量表(Ego Resiliency Scle),用来测量个体心理弹性特质。

Prince-Embury 编制了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Resiliency Scles for Children nd dolescents),此量表对于临床工XX、学校心理学工XX、社会工XX以及咨询人员都非常理想。

Connor和Dvidson编制了CD-心理弹性量表(CD-Resiliency Scle)。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论文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论文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论文作为心理健康培养与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弹性一直是国内心理学研究者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

由于研究取向的差异,心理弹性至今仍没有统一的定义。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心理弹性研究综述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心理弹性研究综述全文如下:摘要心理弹性(Resilience):主体对外界变化了的环境的心理及行为上的反应状态。

该状态是一种动态形式,有其伸缩空间,它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并在变化中达到对环境的动态调控和适应。

心理弹性是个人在面对压力或者困难的境遇下,个人自觉主动展现出来的自身所具有的优秀的个体特征,它在个人的内部心理与个体外的周围世界间发挥中介和调节作用。

一、心理弹性的起源和概念“心理弹性”(Mental Elasticity)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受到物理学中弹性力学的启发,该理论认为,“材料或物体有一种随外力作用而发生变形并随外力去除变形消失的特性”,此即为弹性,这种可恢复的变形被称为“弹性变形”,并将受力物体在“弹性极限内的应力与应变分布规律”作为本学科的研究对象。

二、心里弹性的内在结构Rutter 提出,心理弹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与危险因素产生交互作用的因素或保护过程。

涉及两个关键性因素: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

1、危险性因素:是指阻碍个体正常发展,使个体更容易受到伤害而得到不良发展结果的生物的、心理的、认知的环境方面的因素。

这一概念已经被研究者广泛接受和研究,特别是在对压力、逆境、挫折、创伤等处境不利于儿童的研究中,更是备受关注。

2、保护性因素:是指能够促进儿童或青少年良好适应的人格、社会以及体制等方面的各种因素和资源,包括个体、家庭、社会中的影响因素。

通常分为两类:儿童变量和环境变量。

三、主要理论模型1、补偿模型、挑战模型和条件模型Masten和Tenegen根据保护性因素在环境中可能起到的不同作用提出了心理弹性的三种模型:补偿模型、挑战模型和条件模型。

心理弹性的文献综述

心理弹性的文献综述

11
·理 论 研 究·
社会心理科学
第 27 卷
总第 133 期 2012 年第 4 期 总第 396 页
4.心理弹性的研究成果
4.1 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子 研究者们发现,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可以 分成两个部分:内在保护因素和外在保护因素。大 社会支持和外在资源等保护因子,如人格中的社 有道德观念、主动性、自律性、自信心、积极的 自我肯定、热情、乐观;较高的 IQ;问题解决能
5.当前心理弹性研究面临的问题及前瞻
5.1 心理弹性的操作性界定问题 在心理弹性即积极适应的评估方面,该领域的 研究也出现十分不一致的情况 :有人建议从学业 、 理或行为问题 ) 方面进行衡量;还有以没有反社 人提出的发展任务观点认为人在发展的每个年龄 阶段都有着相应的主要发展任务,这些发展任务
量的研究发现了积极人格特质 、 家庭支持系统 、 性格、人际关系等入手;有从心理健康 ( 没有心 交能力 、 与人相处融洽 、 情绪稳定性 、 责任心 、 会行为或毒品滥用情况作为标准。其中 Masten 等
采自 P erkins &Rorden,2003 Kumpfer 的心理弹性框架 (
个人一过程一环境心理弹性框架是一个颇具 整合性的心理弹性理论模型,建立在社会生态观、 系统观的基础上,不仅包括了三方面因素 —外在 环境中的危险因素和内外环境的保护因素以及个 体的适应结果;而且包括了这三方面之间起中介 作用的动态机制 。兼顾了个体 、环境以及适应结 果各自所起的作用以及彼此之间发生的交互作用。 笔者以为,这是目前心理弹性研究领域最为全面 的一个心理弹性框架。 2.3 以干预促进心理弹性 此阶段研究的实质是开展实验研究,既是心 理弹性研究的进展,同时又是对心理弹性理论在 实践中的验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伴随着二十世纪中叶心理卫生运动的开展,部分研究者开始关注童年困境、危险经历等负面成长环境与个人心理疾病的联系。

Rutter(1972)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这些童年生活的负面环境对于儿童心理行为能力的损伤存在个体差异,并将此类个体发展现象统称为心理弹性(Re-silience)[1]。

心理弹性研究的兴起与发展正式向对于压力/逆境的传统认识提出挑战,强调以积极的角度看待逆境中的个体发展。

1.心理弹性的定义及研究沿革1.1心理弹性的定义目前尚无有关于心理弹性的统一定义。

早期研究者将其描述为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可以帮助个体在处于不利环境时,避免产生消极的心理发展结果;随着研究的深入,心理弹性被概括为心理的动态发展过程,包括处于危险环境中的个体通过克服逆境获得良好发展;个体能够面对并适应持续的生活压力;经历心理创伤的个体得到了很好恢复。

[2]周会娜等国内学者后期通过总结归纳,将心理弹性的定义归纳为三种类型:(1)结果性。

在危险环境下,心理弹性仍能使个体顺利发展并取得较好的结果;(2)能力性。

它是使个体能够承受较大破坏性的环境变化、产生尽可能少的不良行为反应,并能从消极经历中得到恢复,灵活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与品质;(3)过程性。

它是指个体面对生活逆境、创伤等压力事件时产生良好适应的过程,并意味着个体从困境中走出。

1.2心理弹性的研究沿革心理弹性的研究历史并不算长,研究者一般将这二三十年的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中研究者倾向于将心理弹性看作是心理发展的结果,研究目标在于如何确定影响其最终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其危害程度,与如何评价研作者简介:缪胜龙,本科毕业于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现就读于南京政治学院,硕士在读。

研究方向为军人心理教育与疏导,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国内关于心理弹性研究取向的综述缪胜龙摘要:作为心理健康培养与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弹性”一直是国内心理学研究者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

由于研究取向的差异,心理弹性至今仍没有统一的定义。

通过分析国内近年来关于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本文将国内心理弹性的研究取向总结为特质型、因素型与过程型三类,并结合国内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研究展望。

关键词:心理弹性研究取向本土化研究究对象的发展状况。

危险因素是指阻碍个体正常发展,从而得到不良发展结果的生理、心理、或环境方面的因素。

Masten等将危险因素分为三类:长期不利的社会环境、遭受创伤性事件或严重灾难、以及此两种情况相结合的生活状况;[3]在研究对象发展状况的评定中,研究者提出了更具包容度的标准。

其中,能否完成与文化、性别和年龄相应的发展任务是研究者较多采用的评定方案;第二阶段中,研究者基于个体心理发展解释心理弹性。

主要研究对象为儿童,研究课题包括儿童对社会环境影响的知觉、对自身经验的解释,以及儿童的认知和情感加工风格;第三阶段是目前正处于发展中的心理弹性干预研究时期,即以干预促成心理弹性。

国外心理学工作者以心理弹性为主题,结合社会资源,建成了一批具有危机干预性质的心理援助工程项目。

如西雅图社会性发展工程(SeattleSocialDevelop-mentProject)、领先计划(HeadStart)、生活技能训练(LifeSkillsTraining)、Sternberg的“3R”培训方案———推理(Reasoning)、心理弹性(Re-silience)和责任感(Responsibility)[4]。

2001年美国国会通过国家弹性发展法案(NRDA),标志着美国开始以行政手段支持心理弹性干预研究。

2.国内关于心理弹性的三种研究取向国内关于心理弹性主要有特质型、因素型与过程型三种研究取向。

不同的研究取向在拓宽心理弹性理论的内涵、加深对其本质的探究、提升理论应用价值等方面均做出了重要贡献。

2.1特质型研究取向特质型取向的研究者将心理弹性视为个体所普遍具有的素质,并且存在个人差异。

这种研究取向的意义在于将抽象的理论概念具体化为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升的能力与特质,有利于临床相关实践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的开展。

该研究取向的主要理论成果有双重加工理论和情绪灵活性理论。

双重加工理论认为体验积极情绪与摆脱负性情绪是个人两种主要的情绪活动。

心理弹性水平较高的个体能够持久地体验积极情绪,并能更快地摆脱负性情绪的困扰;情绪灵活性理论则认为心理弹性包含三种成分,分别是主观预期、实际需要与情绪反应能力。

高水平心理弹性的个体通过无意或有意识的情绪调节过程,能够根据现实情境的需要作出更加恰当的情绪响应。

[5]目前应用度较广的心理弹性量表也多遵从特质型研究取向,比如自我心理弹性量表(TheEgo-ResilienceScale)、康勒-戴维逊心理弹性量表(TheConner-DavidsonResilienceScale)。

在理论模型建构方面,特质型取向的研究者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心理弹性的社会建构模型(SocialConstructionModelofResilience)。

该模型将心理弹性看作是自我同一性建构过程中所形成的能力品质,良好的自我同一性建构能够保证个体获得高水平的心理弹性,以应付生活中的逆境与压力。

国内部分学者从优化自我同一性建构的角度出发研究能够提高个体心理弹性水平的方式,将研究重点放在家庭氛围、教养方式以及社区建设上。

刘桂芬(2011)指出通过建立和谐的家庭气氛与同伴关系从而形成积极的社会支持是增强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有效途径;[6]陈惠惠(2011)等对农村留守初中生的调查显示,积极的同伴与亲子关系,以及父母良好的婚姻关系对于个体心理弹性水平具有正向预测作用;[7]何芙蓉(2011)等对四川未受地震影响的农村地区留守初中生的调查同样证实了社会支持、家庭氛围在提高个人心理弹性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

[8]2.2因素型研究取向2.2.1主要的理论模型早期研究者针对心理弹性进行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危险因素与保护性因素的相互作用。

保护性因素是指可以缓冲逆境负面影响的因素。

心理弹性因此被看作是不同性质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影响着个体认知方式、情绪体验、反应能力的发展。

研究者将危险因素与保护性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总结为三种模型,分别是补偿模型(Com-pensatoryModel),即两种因素相互独立,保护性因素能够对危险因素给身心带来的损害进行补偿;挑战模型(ChallengeModel),即认为危险因素过低或过高的水平均与个体消极发展结果相对应;条件模型(ConditionalModel),该模型是对补偿模型的发展,它指出两种因素并不相互独立,只有在一定条件下,保护性因素才能抑制危险因素的消极影响。

因素型研究极大地拓宽了心理弹性研究内容的范围,并且促进了跨学科研究的发展。

后期研究者根据对于心理弹性影响因素更为细致的研究提出了动态模型(FrameworkofRe-silienceAction)、人际情境影响模型(GeneralModelofInterpersonalInfluence)与系统模型(Orga-nizationFrameworkofResilience)。

动态模型强调保护性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将其分为内在与外在两类。

内在保护性因素主要是指自我效能、自我觉知、目标与志向等个性特征;外在保护性因素主要指亲密关系、高期望值和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态度;人际情景影响模型则强调人际关系在心理弹性形成中的重要性;系统模型受生态系统观影响,试图将多种影响因素总结为内部的生理心理因素,与外部的家庭、家庭外因素。

2.2.2国内相关研究成果目前国内大部分心理弹性研究较多采用因素型研究取向。

王丽梅(2009)将保护性因素总结为积极的内在品质、能力与自我观念,外在的家庭和社会因素,良好的学校氛围,亚团体中的行为规范等[9];卢荣梅(2009)从系统模型出发,认为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广泛存在于以个体认知加工方式、性格特征、年龄、性别等为主的“微系统”,以父母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学校环境、同伴关系为主的“中系统”,以生活社区、社会文化为主的“宏系统”之中;[10]代辉(2008)将影响个体心理弹性的家庭因素分为四类:亲子关系、教养方式、父母个性以及家庭氛围。

[11]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将研究对象集中于特殊群体与“处境不利群体”。

张愫怡(2009)将教师群体的保护性因素总结为积极的认知方式,自我效能感与归属感,学校施行的评价制度、和谐的人际关系与校园文化;[12]高圆圆(2011)经过调查认为社交能力、个人生活与计划能力、学习意向、自我实现倾向能够预测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弹性水平;[13]张佳佳等(2011)通过调查发现在校大学生心理弹性水平与情绪调节能力、内外向人格特征有显著的正相关,而与神经质有显著的负相关,并且心理弹性水平较高的大学生更易体验到积极情绪;廖慧珍(2011)在一项针对青年运动员的研究中发现,男性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心理弹性,来自农村的运动员具有更明显的积极认知倾向,并且个体幸福感与心理弹性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14]“处境不利群体”主要集中于留守儿童、特殊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以及有灾难经历的群体。

许松芽(2011)通过调查发现人际协助水平、认知方式以及社会支持成为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主要因素。

[15]李永鑫等(2009)对类似群体的调查指出积极的人格特质与心理弹性有较高的相关程度;[16]特殊儿童是指自身存在学习障碍,身体功能障碍,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儿童群体。

卢静(2008)对特殊儿童的研究指出,积极的性格特征、较高的技能水平、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充分的社会支持均可作为保护性因素增强其心理弹性;[17]应湘(2011)对于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弹性的调查研究发现,男性往往有更高的心理弹性,独生子女的心理弹性显著偏低;高水平心理弹性的个体,普遍具有更好的问题解决、应用社会支持的能力、更容易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

[18]郑裕鸿(2011)针对地震灾区青少年的心理弹性调查显示,心理弹性水平对于PTSD症状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并且体验积极情绪的能力是个体心理弹性的重要影响因素;[19]2.3过程型研究取向过程模型(ResilienceinProcessModel)由Richardson(2002)提出。

他将心理弹性看作是身心精神平衡状态受到破坏后,个体为了恢复平衡而采取的调动诸多保护性因素应对危险因素消极影响的过程,包括失衡、受阻、修复、激活四个阶段。

[20]这一过程共有四种结果:心理弹性重组,即个体身心系统水平的提高;回归性重组,即个体身心系统水平恢复到原有状态;缺失性重组,即个体在达到身心精神新平衡时放弃了自己原有的一些动机、理想和信念;机能不良性重组,即个体未能成功应对危险生活事件。

[21]过程型研究取向的目的在于如何利用资源,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