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和动态交通分配-黄海军
静态和动态交通分配-黄海军
于给定的一个 OD 对,对应的 Lagrange 乘子总是小于或等于所有路径的时间。显然,数学 ardrop 的UE 条件, 在任意一个OD之间, 规划问题的一阶条件确实描述了W 即: 所有被使 用了的路径具有该OD 对之间最小的时间。
黄海军
9
可以证明(1)的路段流量解是唯一的。 目标函数(1a)相对于 x 是严格凸的, 因为其 Hessian 矩阵
静态和动态交通分配: 模型与算法 (Part 1—静态)
2007年博士生暑期学校材料 黄海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黄海军 1
回忆:
定义:从 数学表达:
交通量分配(配流)
( tij ) → ( xa )
pij
∑ h
p
= t ij
(8)
x a = ∑ ∑ ∑ δ apij h pij
i j p
(9)
δ apij = {1,源自∂ 2 Z (x) ∂ (∂Z (x) / ∂xa ) ∂ta ( xa ) ′ = = = {ta ( xa ) 若 b = a; 否则为0} , ∂xa ∂xb ∂xb ∂xb
(8)
此式成立是因为我们这里不考虑路段之间的流量交叉影响。(7)又称为路段时间函数对流量 的 Jacobian 矩阵。 由于数学规划问题的可行域是由线性等式与非负约束条件构成的,它是凸的,所以(1)是严 格凸规划问题, 有满足 UE 原则的唯一路段流量解。 该问题对于路径流量不是严格凸的, 但, 所以路径流量解不唯一。
n n 是当路段时间固定为 ta = ta ( xa ) 时,令网络总时间最小。显然,为所有 OD 对的需求执行
一次全有全无分配,就等于求解了问题(9)。用凸组合算法求解规划问题(1)的具体步骤如下 (Sheffi, 1985) 。
ODDYNAMEQ动态交通分配交互研究
学校代号***** 学号S********分类号密级硕士学位论文动态OD矩阵估算与DYNAMEQ动态交通分配交互研究学位申请人姓名陈新梅培养单位土木工程学院导师姓名及职称李硕教授学科专业交通运输工程研究方向交通规划与管理论文提交日期动态OD矩阵估算与DYNAMEQ动态交通分配交互研究摘要城市道路交通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针对其日益严峻的交通问题,如果单独从车辆方面或从道路方面考虑,都很难得到较好的解决。
在此背景下,将车辆、道路、以及交通参与者系统的综合起来,应用各种高新技术,用以解决城市道路交通问题的智能交通系统应运而生。
随着智能交通系统ITS研究的兴起,作为基础和核心内容,动态交通分配一直是智能交通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焦点问题。
但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现有的动态交通分配的算法和模型与实际应用还具有很大差距。
阻碍其理论实际应用的关键问题包括:其一,输入数据较难获取,即动态OD矩阵难以准确得到;其二,现有动态交通分配模型相应算法的计算量过大,无法应用于实际交通网络规模的实时计算;其三,现有动态交通分配模型尚不能合理精确的描述实际交通网络的各种措施和行为,如信号控制、车辆的转向行为、以及各种动态交通管理措施等。
因而对动态OD矩阵的估算和动态交通分配仿真模型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根据OD矩阵估算与动态交通分配模型的理论,提出了一种动态OD矩阵估算和动态交通分配模型交互作用的系统模型。
针对我国复杂的城市道路交通问题,以长沙市某一具体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在实际分析长沙市拥挤的城市道路交通网实测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动态OD矩阵估算与DYNAMEQ动态交通分配模型交互作用的系统模型。
对该系统模型中的关键技术如动态OD矩阵估算、DYNAMEQ动态交通分配仿真模型及其参数的标定等进行了研究,详细介绍了基于最大熵原理、由道路交叉口转向流量估算OD矩阵的模型、DYNAMEQ动态交通分配仿真模型、系统模型的建立及参数标定的过程,为模型的应用和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动态交通流分配
动态交通流分配浅析摘要:实现交通分配理论的交通分配模型可分为两大类:静态交通分配模型和动态交通分配模型,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静态交通分配模型假设交通需求和路段行程时间为常数或仅依赖于本路段上的交通流量,这对于交通量比较平稳、路段行驶时间受交通负荷影响较小的城市间长距离非拥挤的城市交通特性分析和路网规划是比较可行的。
而对于存在拥挤现象的城市交通网络,交通需求在一天之中变化甚大。
使得网络交通流的时空分布规律具有时变特性,从而导致路段行驶时间大大依赖于交通负荷的变化。
因此,在城市交通控制与管理中更需要考察路网中,交通流状态随空间与时间的演化过程,针对可能出现的拥挤和阻塞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城市交通系统平稳、高效地运行。
动态交通分配考虑了交通需求随时间变化和出行费用随交通负荷变化的特性,能够给出瞬间的交通流分布状态。
关键词:动态交通流分配定义现状意义存在问题The shallow analysis of Dynamic Traffic Assignment Abstract: the traffic assignment model of Traffic assignment theory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static and dynamic traffic assignment model for traffic assignment models, both of which have their ow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Static traffic assignment models assuming that traffic demand and link travel time is constant or only dependent on the traffic flow on this road, which is relatively stable for the traffic, roads and the traffic load less affected by the time the inter-city long distance non-urban traffic conges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network planning is more feasible. However, for there is congestion in the urban transport network., changes in traffic demand in the day are great, which makes the network traffic flow varies with time-varying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properties, resulting in roads and the time relied heavily on the traffic load changes. Thus, in urban traffic control and management of road, it is more significant to examine how traffic flow varies with space and tempo while studying the road network, and thus timely and effective measures can be taking for the congestion and obstruction., and that ensure that urban transport system operate smoothly and effectively. Dynamic traffic assignment included traffic demand changes over time and travel costs with the changing nature of traffic load, moreover, it can givean instant flow of traffic distribution.Key words: dynamic traffic assignment, definition, status quo, meaning, problems·0引言动态交通分配的这种功能使其在城市交通流诱导系统及智能运输系统的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发挥静态交通对动态交通的制衡作用
的经营 服 务静 态 信息、( 称 、地址 、
他 教、 眼务 时 段和 收 货价 格等 ) ,
并 } 心城 重 点 商 务 建 设 了动 态
发 车 信启、 诱导 系统 。 三是 试
停 车 收 费价 格 的管 制 过 严 I = _ { 执 行 的
政 策标 准 明 滞 后 .抑 制 J 市场 r j _ { = 调 节机 制 对停 和 驾 车 行需 求 悯控 作 用的 发挥 。
量近 一句 | 来基 本实现零 增 k。
( 三)控制停车供给与缓解 “ 停 车难”问题需要平衡
随着道路 交通拥堵 加剧 .需嘤
通 过适 度控 制 停 车设 施 总 嚣 ( 特 驯
二、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 )通过 停车收 费调控停 车 和驾车需求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 J 海, t i 9 0  ̄ / , , 以 的 公 典
收 赞标 准 ,公 j 停 场 ( )收 费 实行政 J f : f 指 导价 ( 最高 限价 ) 、 场 词 价 平 I 】 政J f : I = 定 价相 结 合的 价格 管
馍式, j 1 : 按 照 中 心 、 外 l x : 、 郊 等 I x : 域戎行 “ 由I f l 、 J 列 外逐
制 车 辆 l } l 心 城 k时 问停 放 、减 缓
4 : - J D( 库) 收 费执 行政 指导价 , 1 趟 过 政 核 定 的 最 离收 费标 准 , 最I ? 6 1 1  ̄ z 赞标 准 恨据 场 【 库 )昕 处
的 城 手 I J 配 的 陋 备情 况 确
信 窟、 诱 导措 施 ,0l 导出 行 ‘ i 辆 快 速 人瞧 停 放 ,减 少因寻 找 车 _ _ f i f i 7 / i - J  ̄ 路 } :  ̄i i f . l i t 】 巡游 产生 的 厄效 交通 流 鞋 ,缓 解动念 交通
浅谈动态交通分配的三种模型以及算法
浅析多时段动态交通分配模型以及动态交通分配的算法班级:运输(城市轨道交通)1203班学号:********姓名:***指导老师:陈旭梅王颖浅析多时段动态交通分配模型以及动态交通分配的算法12251104 刘君君城轨1203班【摘要】动态交通分配问题是在已知城市交通网络拓扑结构和网络中时变的交通需求的前提下,寻求交通网络上各有向路段上时变的交通量的问题。
自该问题提出以来.研究者们给出了各种分配模型来描述它。
这些模型大致可分为四类:一、仿真模型;二、数学规划模型;三、最优控制模型;四、变分不等式模型。
与以上四种模型相比,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还可以分为其他模型,如基于多时段动态交通分配模型、多用户动态交通分配模型、基于模糊旅行时间的动态交通分配模型等。
本文讨论的就是基于多时段动态交通分配模型以及动态交通分配的算法。
【关键词】基于多时段动态交通分配模型;混沌蚁群算法;Analysis of multi-period dynamic traffic assignment model and algorithm ofdynamic traffic assignment122251104 Liu Jun junThe class1203Abstract: Dynamic traffic assignment problem is known in urban traffic network topology and network traffic in the time-varying demand under the premise of seeking transport networks to time-varying traffic problems on the road. Since the issue. Researchers presented various distribution models to describe it. These models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first, the simulation model, second, the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model; third, the optimal control model of four, and variation inequality model. Compared with the above four models, from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can also be divided into other models, such as those based on multi-period dynamic traffic assignment model and multi-user dynamic traffic assignment models, dynamic traffic assignment model based on fuzzy travel time. Article these unconventional perspectives of dynamic traffic assignment model and algorithm of dynamic traffic assignment.Key words: dynamic traffic assignment model based on multi-period, chaos Ant Colony optimization algorithm1 引言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反映人类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当前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之产生的交通拥挤与堵塞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解决交通拥挤的直接办法是提高路网的通行能力, 但无论哪个城市都存在可供修建道路的空间有限, 建设资金筹措困难等问题。
文献综述
三方博弈下的城市道路拥挤收费定价模型研究文献综述1城市道路拥挤收费定价研究情况1.1 国外研究概况国外,二十世纪20 年代,Pigou (1920)和Knight (1924)率先提出在城市实行交通拥挤收费,但是未形成明确概念;70 年代美国提出了交通系统管理(TSM-Transportation System Management)管理技术,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80年代初期,美国提出了交通需求管理(TMD-Transportation Demand Management)管理技术,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城市居民的交通出行基本特征,把交通量压缩到最经济的路段上加以调节,限制未来交通发生的时间(出行者的出行时间、道路使用时间)和容量(出行者占用的道路面积),把这三种因素统筹起来进行平衡。
它的策略是将增长限制在社会所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提供一个不需要投资或少投资就可以提高交通运输效率的机会。
通常采取的方法是结合土地利用规划,改变个人出行分布,由交通拥挤终点向非拥挤终点转移,由交通拥挤时间段向非拥挤时间段转移,以减少高峰小时对交通供给的需求。
与此同时,拥挤收费作为需求管理的一种措施被提了出来。
理论研究方面,威克瑞(Vickrey)应用确定性排队理论,首先在1969 年提出了道路收费系统第一个有影响力的动态模型——瓶颈模型。
瓶颈模型假定用户行驶于一条连接生活区和工作区的公路上,公路入口处有一个通行能力有限的瓶颈。
所有用户都想在上班时刻到达工作区,但受瓶颈能力限制,这是不可能的,总会有一些人早到一些人迟到,早到和迟到的费用称作计划延误费用。
不收费时,出行费用由行驶时间费用(包括走行时间和等待时间)和计划延误费用两部分构成。
每个用户对何时从生活区出发进行决策,以减少其出行总费用。
当系统达到平衡时,所有用户的出行总费用相等。
在动态收费方式下,一定时刻的收费水平等于不收费平衡时该时刻用户的等待时间费用,这样就能以收费取代排队等待时间费用使平衡条件满足,瓶颈满负荷运行且无排队现象。
智能交通系统中的交通信号优化算法使用方法总结
智能交通系统中的交通信号优化算法使用方法总结智能交通系统是一种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智能化的算法来提高道路交通效率和安全性的系统。
在智能交通系统中,交通信号优化算法是关键技术之一,它能够通过动态调整信号灯的时长和相位,实现交通流的优化和拥堵的缓解。
本文将总结智能交通系统中常用的交通信号优化算法的使用方法。
一、流量分配算法流量分配算法是交通信号优化算法中的重要一环,它能够根据不同的交通流量情况,合理地分配不同方向的绿灯时长,以确保交通流的顺畅和道路的通行能力。
常用的流量分配算法有静态流量分配算法和动态流量分配算法。
1. 静态流量分配算法:静态流量分配算法是根据历史数据和统计信息来确定每个方向的绿灯时长。
常用的静态流量分配算法有均衡分配算法、比例分配算法和最大通行能力分配算法。
均衡分配算法将绿灯时长按照各个方向的车辆数量平均分配;比例分配算法根据各个方向的车辆数量比例来分配绿灯时长;最大通行能力分配算法根据各个方向的道路通行能力来分配绿灯时长。
2. 动态流量分配算法:动态流量分配算法是根据实时交通数据来调整每个方向的绿灯时长。
常用的动态流量分配算法有最小排队长度算法、最大费用流算法和最小储备时长算法。
最小排队长度算法将绿灯时长调整为能够使每个方向的排队长度达到最小的值;最大费用流算法通过最大化路口的流量,使交通系统的整体效益最大化;最小储备时长算法保证每个方向都有足够的绿灯时长来清空车辆。
二、相位配时算法相位配时算法是交通信号优化算法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不同方向绿灯的切换时间和顺序。
相位配时算法需要根据道路网络的拓扑结构和交通流量分布来进行合理的设计。
1. 静态相位配时算法:静态相位配时算法是在固定的时间段内按照预定的时长和顺序来切换信号灯的相位。
常用的静态相位配时算法有固定周期相位配时算法、单点控制相位配时算法和协调控制相位配时算法。
固定周期相位配时算法按照固定的周期来切换相位,适用于交通流量相对稳定的路口;单点控制相位配时算法通过单点控制器对不同方向的相位进行切换;协调控制相位配时算法通过多个路口的约束和协调,实现整个交通网络的优化。
动态交通分配模型设计
动态交通分配模型设计动态交通分配模型设计摘要:动态分配模型,在分配过程中考虑路网中的交通阻抗,充分反映已有交通量对交通分配的影响。
该模型能够反映交通网络的动态属性,从而为交通诱导提供必要的可用信息。
关键词:动态分配最短路动态用户平衡引言交通流分配是交通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将预测得到的OD 交通量按照一定的规则分配到已知路网的各条路段上去,从而得到路网中各个路段的交通量和出行费用。
从交通流分配理论发展的整体上看,它经历了由静态交通分配到动态交通分配两个历史阶段[1]。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交通拥堵日益恶化,静态交通分配无法描述交通需求随时间变化的起伏特征。
于是,动态OD这一全新概念被提出来,基于动态OD的动态交通分配理论也应运而生。
1 动态交通分配的特性动态交通分配区别于静态交通分配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交通分配模型中加入了时间变量,从而把静态交通分配中的路阻和流量的二维问题转化为路阻、流量和时间的三维问题,动态交通分配模型在时变需求下处理路网的动态特性。
同时考虑了复杂的供需关系,因而由动态交通分配理论推导得到的交通流量分布能更好地反映路网中交通流的拥挤性、路径选择的随机性和交通需求的时变性。
时间变量的引入使得动态交通分配比静态交通分配具有更高的适用性和优越性。
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将其与静态交通分配对比,总结出动态交通分配的典型特征包括:因果性、先进先出原则、路段状态方程、路段流出函数、路段特征性函数和路段阻抗函数。
2 动态交通分配的建模基础2.1 路段流出函数模型路段流出函数是动态交通分配理论中的关键之处。
在动态分配中,出行者路径选择原则确定后,其路段流入率自然确定。
而对于流出函数,有多种模型。
无论哪种模型,基本原则是路段流出函数的建立应该确保车辆按照所给出的路段走行时间走完该路段。
试想一辆车在某时刻进入某路段,那么在加上该路段走行时间的时刻应该离开该路段,如果路段流出模型没有达到这一要求,将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2]。
动态交通分配UE求解与算法
2 动 态模 型 的 目标 函数
在 UE均衡 模 型 中的 目标 函数 J 。 ) 叫) 当 t( ( ,
路阻 函数 t( 确定 后 , 。 ) 仅仅 与该 路段 的分 配流 量 . z 有关 , 与很 多实 际情 况 不 符 , 这 因为 该 时段 道路 的流 量不 仅与 前 时段末 的流 量有 关 , 且 与本 时段 的流量 而 变化有 关 。对道 路使 用 者来说 , 根据 道路 的交通 状 是
况来 选 取 行 驶 路 程 。 因 此 , 选 取 的 目标 函 数 为 所 j ( t( ) ) 考 察 特 定 路 段 口 t 。 ∞ d( ; ei a ’ 。如 果 C () a i ≥
(一 1 , 3 ( ≥ O ( ) )即 7 f ) a£ 。
令பைடு நூலகம் 则有
— t+ t(a t ) 。 g( )
而 变化 , t 段 很 小 , 可 以认 为 以上 的 交 通 量 若 时 则 e ( ) 不变 的) 则 在 t+t ( ( ) 刻 离 开 a路 。f 为 , t) 时 段 。为简 便起 见 , 若取 每 个 小 时 段 为 单 位 时 间 ( 相 或 等 时 间) 则有 ,
设 ( ) 。 ・ O 一O
用; 最优 控制模 型 发 展 了数 学 规 划 模 型 , 控 制 领 域 将
中的最优 控制 理论 引入 到 问题表 述 中 , 最终 缺乏 一 但 个行 之有 效 的算 法 ; 模 型 将 动 态 交 通 分 配 分 解 为 VI 网络 加载 和 网络分 配两 个过 程 , 最终 通过 求解 一 系列 的线 性规 划来 求解 分配 问题 u 。 ]
交通信息对交通行为影响的评价模型
2002年10月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第10期 文章编号:100026788(2002)1020081203交通信息对交通行为影响的评价模型黄海军,吴文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3)摘要: 用随机均衡和确定性均衡两种交通分配模型分析了交通信息对交通行为的影响Λ虽然研究工作是在简单网络和线性成本假设下进行的,但所得结论却引人思考,即交通信息的有效性不是普遍的,而是有条件的Λ关键词: 交通信息;交通行为;均衡分配;有效性中图分类号: U491.31 文献标识码: A M odels fo r Evaluating I m pacts by T ravelInfo rm ati on System s on T ravel Behavi o rHU AN G H ai2jun,W U W en2x iang(Schoo l of Econom ics&M anagem en t,Beijing U n iversity of A eronau tics&A stronau tics,Beijing100083,Ch ina) Abstract: T h 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 m pacts by travel info rm ati on system s on travel behavi o rth rough u sing tw o models nam ely stochastic and determ in istic u ser2equ ilib rium assignm en ts.T he studyleads to an in teresting in sigh t that the effectiveness of travel info rm ati on system s is no t general bu t con2diti onal.T he w o rk is carried ou t under the assump ti on of linear co st functi on s in a si m p le netw o rk.Key words: traffic info rm ati on;travel behavi o r;equ ilib rium assignm en t;effectiveness1 引言许多研究人员发现公路网络的利用效率不高,例如,K ing等人的研究表明,距离的6%和时间的12%被浪费掉了[1,2],Jeffery认为驾车者平均多行驶了6%的不必要距离[3]Λ因此现有的交通网络还有较大的能力提高空间,只要向用户及时提供信息,诱导好交通流,减少不必要行驶,就可以提高网络的运行效率ΛT su ji等人的模拟结果显示交通信息系统可以给有信息获得能力的驾车者带来9%到14%的收益,如果考虑突发性的交通拥挤,有信息获得能力的驾车者的收益还会更多[4]ΛKanafan i和A l2D eek运用简单的理论模型发现,交通信息系统可使公路网络进入最佳使用状态,产生4%的净收益[5]ΛYang等人亦在近年做了相关的研究工作[6-8]Λ然而,交通信息提供的有效性是普遍的吗?前人未做回答Λ况且,交通信息虽然改变了当前的交通拥挤状况,但又会诱发新的交通需求,产生新一轮的交通拥挤Λ本文用解析模型在比较简单的假设条件下回答这两个问题,从另一个侧面理性地、公平地看待交通信息提供的有效性Λ2 模型与分析设网络中有两条平行路径,它们的行驶成本函数分别为C1(x1)=a1x1+b1,C2(x2)=a2x2+b2,其中a1和a2分别是路径1和路径2的拥挤系数,与通行能力成反比,b1和b2分别是路径1和路径2的自由行驶费用Ζ在本文中假设a1>a2,b1Εb2,这表明路径1比路径2长,但通行能力要小一些Ζ这种线性成本假设在我们研究交通事故信息发布的有效性时也用过[9],可以基本反映拥挤特征Ζ当总交通量为N时,网络的个人平均行驶成本为收稿日期:2002203225资助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79825101) 作者简介:吴文祥(1972-),男,安徽贵池人,研究生TA C=1N[x1(a1x+b1)+x2(a2x2+b2)](1)其中有x1+x2=N(2) 假设两条路径的交通状态(拥挤程度)信息不向外发布,驾车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估计选择路径,则我们可以用logit随机均衡分配模型来描述这种经验行为[10-12],路径i上的流量为x s i=Nexp(-Η(a i x s i+b i))62i=1exp(-Η(a i x s i+b i)), i=1,2(3)式中,Η与人们对路况水平估计的随机偏差有关,Η值越小,偏差越大,路径选择的随机性越强;Η值越大,路径选择越明智Ζ由(3)式可变换得x s1exp(Η(a1x s1+b1))=x s2exp(Η(a2x s2+b2))(4) 定理1 可能的路径流量分布是x s1<x s2,且a1x s1+b1>a2x s2+b2(5) 证明 显然x s1=x s2不可能,否则(4)不成立;其次x s1>x s2也是不可能的,否则从(4)推出a1x s1+b1< a2x s2+b2,这与函数的参数关系是矛盾的;再考虑x s1<x s2,从(4)式推出a1x s1+b1>a2x s2+b2,这是可能的Ζ现在假设:网络中引入了先进的交通信息系统,两条路径的交通状态及时向外发布,驾车者可以根据实际行驶费用来选择最佳路径Ζ根据W ardrop用户均衡原则[13],系统将达到一个确定性(determ in istic)均衡状态,此时有a1x d1+b1=a2x d2+b2(6) 将x s2=N-x s1代入(5),得x s1>(a2N+b2-b1) (a1+a2),而从(6)式易知x d1=(a2N+b2-b1) (a1+ a2),所以x s1>x d1,自然x s2<x d2Ζ这似乎表明,由于随机择路行为的盲目性,通行能力小的路径上多了一些“不必要”的流量Ζ这部分多出来的流量真的是不必要的吗?流量分布从(3)变成(6)一定是有效的吗?换句话说,交通信息发布一定是有效的吗?下面我们分析个人平均成本在信息提供以后的变化情况Ζ将x2=N-x1代入(1)得TA C=a1+a2Nx1-2a2N+b2-b1)2a1+2a22+a2N2+b2Na1+a2-2a2N+b2-b12a1+2a22(7) 令随机均衡状态的个人平均成本为TA C s,确定性均衡状态的个人平均成本为TA C d,有TA C s-TA C d=a1+a2Nx s1-2a2N+b2-b12a1+2a22-x d1-2a2N+b2-b12a1+2a22(8)从(6)可得x d1=a2N+b2-b1a1+a2(9)进而有x d1-2a2N+b2-b12a1+2a2=b1-b22a1+2a2>0(10) 从(5)可推出x s1>(a2N+b2-b1) (a1+a2),则x s1-2a2+b2-b12a1+2a2>b2-b12a1+2a2<0(11) 显然不能推出x s1-2a2N+b2-b12a1+2a2>b1-b22a1+2a2(12) 定理2 存在两种情况,当a1x s1>a2x s2时,信息提供降低了网络的平均个人行驶费用,交通信息的引入是有效的;当a1x s1Φa2x s2时,信息提供增加了网络的平均个人行驶费用,交通信息系统的引入是无效的Ζ证明 由定理1,x s1<x s2,根据成本函数的参数关系,存在两种情况,a1x s1>a2x s2和a1x s1Φa2x s2Ζ当a1x s1>a2x s2时,有x s1>a2Na1+a2,进而(12)式成立Ζ将(10)与(12)代入(8)有TA C s-TA C d>0,表明信28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年10月息提供是有效的,它降低了网络的平均个人行驶费用,整体上产生了效益Ζ当a 1x s 1Φa 2x s 2时,有x s 1Φa 2Na 1+a 2,可以推证出TA C s -TA C d Φ0,表明信息提供反而增加了网络的平均个人行驶费用,整体上产生了负效益Ζ很容易证明,Η越小,x s 1-x d 1越大,TA C s -TA C d 的值越大,信息提供的价值就越大;反之越小Ζ下面举两个例子来说明问题Ζ例1,设两条路径的行驶成本函数分别为C 1(x 1)=2x 1+6,C 2(x 2)=0.5x 2+5,总流量为7,参数为Η=0.1Ζ根据logit 随机均衡模型,x s 1=2.7474,x s 2=4.2526,个人平均行驶费用TA C s =9.4484Ζ引入交通信息系统以后的确定性均衡状态为x d 1=1,x d 2=6,个人平均行驶费用TA C d =8Ζ因为a 1x s 1=5.495>a 2x s 2=2.126,所以TA C s >TA C d ,可见信息系统的引入是有效的Ζ例2,设两条路径的行驶成本函数分别为C 1(x 1)=0.6x 1+14,C 2(x 2)=0.5x 2+2,总流量为35,参数为Η=0.1Ζ此时x s 1=11.4986,x s 2=23.5014,个人平均行驶费用TA C s =16.0992;x d 1=5,x d 2=30,个人平均行驶费用TA C d =17Ζ因为a 1x s 1=6.899<a 2x s 2=11.751,TA C s <TA C d ,可见信息系统的引入不能降低个人平均行驶成本Ζ3 诱发新的交通需求当a 1x s 1>a 2x s 2时,信息系统的引入降低了个人出行费用,长远地看,必然会诱发新的交通需求,从而可能导致新一轮交通拥挤Ζ为了便于研究,先找出临界诱发量,即诱发的新交通需求所带来的个人行驶费用的提高量等于信息系统引入所带来的个人行驶费用的降低量Ζ设诱发的交通需求为∃x ,两条路径上的新增交通需求分别为∃x 1和∃x 2,即有∃x =∃x 1+∃x 2Ζ显然,在新交通需求下的确定性用户均衡状态,有a 1(x d 1+∃x 1)+b 1=a 2(x d 2+∃x 2)+b 2(13)用(13)式减去(6)式,得a 1∃x 1=a 2∃x 2(14)(14)式实际上就是个人平均成本的提高量Ζ结合∃x =∃x 1+∃x 2,可解出a 1∃x 1=a 2∃x 2=a 1a 2∃x a 1+a 2Ζ令TA C s -TA C d =a 1a 2∃x a 1+a 2,临界诱发量就是∃x 3=(a 1+a 2)(TA C s -TA C d )a 1a 2(15) 定理3 当诱发的交通量∃x <∃x 3时,交通信息系统的引入仍然降低网络个人平均行驶费用,降低量为(TA C s -TA C d )-a 1a 2∃x a 1+a 2;当诱发的交通量∃x Ε∃x 3时,交通信息系统的引入不能降低网络的个人平均行驶费用,反而会增加网络的个人平均行驶费用,达不到减缓拥挤的目的Ζ证明 从推导(15)式的过程可以直接产生定理3Ζ此外,由关系a 1∃x 1=a 2∃x 2和a 1>a 2可知,即新诱发的交通量多数进入通行能力较大的路径Ζ4 结论本文在线性成本函数的假设条件下,研究交通信息系统对交通行为的影响,解析地得出一些重要结论Ζ交通信息系统不一定能降低驾车者的个人行驶费用,它取决于网络的实际交通情况和路径的通行能力Ζ盲目地在公路网络中建设交通信息系统可能对改进系统性能没有任何作用,反而会劣化系统Ζ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分析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进行的,对网络结构、成本函数和成本函数中的参数关系均做了一些假设,如果放开这些假设条件,结论就可能不一样,这恰恰是作者正在进一步研究的工作之一Ζ此外,将信息提供与拥挤道路使用收费和鼓励搭便车等问题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也是非常有意义的[14,15]Ζ参考文献:[1] K ing G F .D river perfo rm ance in h ighw ay task s [J ].T ran spo rtati on R esearch R eco rd ,1986,1093:1-11.(下转第104页)38第10期交通信息对交通行为影响的评价模型401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年10月参考文献:[1] Beam Carrie,A rie Segev,J Geo rge Shan th ikum ar.Op ti m alD esign of In ternet2based A ucti on s[R].F isher Cen ter fo rInfo rm ati on T echno logy&M anagem en t,H aas Schoo l of Bu siness,U n iversity of Califo rn ia,Berkeley,1998,98-W P-1034.[2] Cassady J r,R.A ucti on s and aucti oneering[M].Califo rn ia:U n iversity of Califo rn ia P ress,1967.[3] Chen J ian,X ilong Chen,X i p ing Song.B idder′s Strategy U nder Group2Buying A ucti on on the In ternet[R].Schoo l ofEconom ics&M anagem en t,T singhua U n iv,2001a.[4] Chen J ian,X ilong Chen,X i p ing Song.Op ti m al Group2buying A ucti on[R].Schoo l of Econom ics&M anagem en t,T s2inghua U n iv,2001b.[5] Robert J Kauffm an,B in W ang.N ew buyers′arrival under dynam ic p ricing m arket m icro structu re:the case of group2buying discoun ts on the in ternet[A].P roceedings of the34th H aw aii In ternati 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C],2001.[6] K lemperer Pau l.A ucti on theo ry:a gu ide to the literatu re[J].Jou rnal of Econom ics Su rveys,1999,13(3):227-286.[7] Kw asn ica A n thony M.Co llu si on in M u lti p le O b ject Si m u ltaneou s A ucti on s:T heo ry and Experi m en ts[R].D ivisi onof the H um an 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Califo rn ia In stitu te of T echno logy,Social ScienceW o rk ing Paper1010,1998.[8] M c A fee R.P reston and John M c M illan.A ucti on s and B idding[J].Jou rnal of Econom ic L iteratu re,1987.699-738.[9] M c A fee R P,M c M illan J.B idding rings[J].Am erican Econom ic R eview,1992,92(3):579-599.[10] M ead,W alter J.N atu ral resou rce dispo sal po licy:o ral aucti on versu s sealed b ids[J].N atu ral R es J,1967,7(2):195-224.[11] M onderer Dov,M o she T ennenho ltz.Op ti m al aucti on s revisited[J].A rtificial In telligence2000,120:29-42.[12] U S Paten t6047266.2000."D em and aggregati on th rough on line buying group s".[13] Rob in son M S.Co llu si on and cho ice of aucti on[J].R and Jou rnal of Econom ics,1985,16(1):141-145.[14] V ick rey,W illiam.Coun terspecu lati on,aucti on s,and competitive sealed tenders[J].T he Jou rnal of F inance,1961.9-37.[15] W h it A ndrew s.T he new law s of dynam ic p ricing[J].In ternet W o rld,1999,5(35),27-34.(上接第83页)[2] K ing G F,M ast T S.Excess travel:cau se,ex ten t,and con sequences[J].T ran spo rtati on R esearch-B,1987,25(4):191-201.[3] Jeffery D J.Rou te gu idance and in2veh icle info rm ati on system s[A].P W Bon sall,M rm ati on T echno logyA pp licati on s in T ran spo rt[C].U trech:VUN Science P ress,1986,319-351.[4] T su ji H,T akahash i R,Yam amo to Y.A stochastic app roach fo r esti m 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e rou te gu idance sys2tem and its related param eters[J].T ran spo rtati on Science,1985,19(4):333-351.[5] Kanafan i A,A l2D eek H.A si m p le model fo r rou te gu idance benefits[J].T ran spo rtati on R esearch R eco rd,1991,1111:126-134.[6] Yang H,K itam u ra R,Jovan is P,A bdel2aty M A.Exp lo rati on of rou te cho ice behavi o r w ith advanced travel info r2m ati on u sing neu ral netw o rk concep t[J].T ran spo rtati on,1993,20:199-223.[7] Yang H.M u lti p le equ ilib rium behavi o r and advanced travel info rm ati on system s w ith endogenou s m arket penetrati on[J].T ran spo rtati on R esearch2B,1998,32:205-218.[8] Yang H.Evaluating the benefit of a com b ined rou te gu idance and road p ricing system in a netw o rk w ith recu rren tcongesti on[J].T ran spo rtati on,1998,26:299-322.[9] 黄海军,吴文祥.交通事故信息发布的有效性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1,10(4):298-301.[10] 黄海军.城市交通网络平衡分析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11] H uang H J.A com b ined algo rithm fo r so lving and calib rating the stochastic u ser equ ilib rium assignm en t model[J].Jou rnal of the Operati onal R esearch Society,1995,46:977-987.[12] 黄海军,顾昌耀.F isk运量随机配流模型的特性和参数校正[J].系统科学与数学,1997,17:376-380.[13] W ardrop J.Som e theo retical aspects of road traffic research[J].P roceeding of the In stitu te of C ivil Engineers,1952,1(2):325-378.[14] 黄海军,BellM G H,Yang H.公共与个体竞争交通系统的定价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1998,1:17-23.[15] H uang H J,Yang H,Bell M G H.T he models and econom ics of carpoo ls[J].T he A nnals of R egi onal Science,2000,34:55-68.。
[计算机]道路交通流与网络交通流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_黄海军_终稿
道路交通流与网络交通流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黄海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黄海军,湖南望城县人,工学博士,教授,1986年在北航参加工作至今,曾经分别在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英国Newcastle大学工作一至两年,主要研究领域为交通运输系统建模与分析、拥挤道路使用收费,199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研究基金资助。
本文简要介绍了道路交通流与网络交通流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对学科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交通流,连续模型,元胞自动机模型,网络均衡分配模型,交通规划与管理一、前言城市是经济、文化、政治活动的中心,城市交通系统是承载这些活动的基本构件。
我国城镇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但落后的城市交通系统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城市交通拥堵、交通环境污染和交通事故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全社会面临的老大难问题。
北京市、上海市中心区高峰期的道路平均车速不到20km/h,最低时仅为4km/h。
北京市机动车排放NO x、CO的分担率已经高达46%和63%,上海市机动车CO的排放分担率在1996年就高达61%。
科学地“诊治”城市交通“病”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提出的重大需求,是科学界义不容辞的责任。
“诊治”城市交通“病”的第一步应该是全面系统、深刻入微地研究城市交通需求和交通流的形成机理,机理清楚了,就可以从本质上发现交通拥堵、交通环境污染和交通安全事故的产生原因和规律,为科学地制定城市交通规划、设计和发展先进的交通管理与控制技术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交通流是交通需求的实现结果,是交通需求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上的聚集现象。
由于涉及人车路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交通流的形成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其中蕴涵着大量的基础科学问题。
综合运用行为科学、交通工程和信息科学知识,用数学物理模型刻画人的出行决策、车辆跟驰和交通流量的网络分布,揭示城市交通流的自组织演变规律与拥堵突现轨迹,是交通流研究的核心内容。
动态交通分配模型的文献综述
动态交通分配模型的文献综述动态交通流分配解析模型研究综述由于静态交通流分配理论不能体现OD需求矩阵随时间变化的起伏特征,动态交通流分配理论应运而生。
自1978年Merchant和Nemhauser首次提出了动态交通流分配的概念以来,动态交通流分配理论因其在拥挤网络的典型应用受到众多学者的青睐。
动态交通流分配是将时变的交通出行合理分配到不同的路径上,以降低个人的出行费用或系统总费用。
按照建模方法的不同,动态交通流分配模型可以分为动态交通流分配解析模型和动态交通流分配仿真模型。
动态交通流分配解析模型可以分为三类:数学规划模型、最优控制模型和变分不等式模型。
(1)数学规划模型Merchant和Nemhauser(1978)[1]首次采用数学规划的方法来描述动态交通流分配问题,建立了一个离散时间的、非凸的非线性规划模型(记为M-N模型)。
在静态假定下,该模型可以转换为静态的系统最优分配模型。
Ho(1980)[2]推导了M-N模型最优解的充分性条件,并提出了该模型的分段线性算法。
Carey(1986)[3]改进M-N模型为非线性凸规划,并证明了模型解的惟一性。
上述模型均局限于多个起点、一个终点的简单网络。
Carey(l992)[4]首次提出了动态交通流分配的FIFO(First-In-First-Out)规则,指出当网络扩展为多个终点时,FIFO 原则必将导致模型解得可行域为非凸集合,如果不满足该原则,则模型解不合理。
FIIFO原则的提出使得DTA问题的数学规划建模遇到了困难。
Janson(1991)[5]最早尝试建立用户最优的动态交通流分配模型,但模型部分假设违反了FIFO原则,算法的数学性质也不足够好,有可能导致不符合实际交通情况的行为。
Ziliaskopoulos(2000)[6]引入元胞传输模型建立了一个系统最优DTA线性规划模型,不需将路段出行时间函数作为路段交通流量传播的唯一工具,而是按照细胞传播模型来处理交通流的传播,为动态交通流分配问题建模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交通流分配
DUE问题的数学规划模型——
beckmann交通平衡分配模型
? 目标函数
? ? min Z(x) ?
? ? txa
0a
x dx
a
? 约束条件
?f
rs k
?
qrs ? r , s
时,网络将会达到平衡状态。在考虑拥挤对行驶时间影响的网络 中,当网络达到平衡状态时,每个OD对的各条被使用的路径具 有相等而且最小的行驶时间,没有被使用的 路径的行驶时间大于 或等于最小行驶时间。
Wardrop平衡原理
? Wardrop 第一原理,在实际交通流分配中也称为用户 均衡(User Equilibrium ,UE)或用户最优
平衡分配理论的发展
? 1.1952 年,Wardrop 提出了道路网平衡的概念和定 义
? 2.1956 年,Beckmann 提出了描述平衡交通流分配的 数学规划模型
? 3.1975 年,LeBlanc 设计出了求解Beckmann 模型的 算法
平衡分配理论在交通分配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大部分商业 软件的交通分配程序都是平衡分配程序。
r sk
?a? A
? c
rs k
?
? t rs a a ,k
a
? k ? Krs , ? r ? R, ? s ? F
DUE平衡的定义
DUE 定义:在平衡点,连接每个O -D对的所有被使用的路 径有相同的阻抗,且小于或等于任何未被适用的路径阻抗。
在平衡点,连接每个OD对的路径可以分成两类,一类路 径上有流量,对应的路径阻抗是相等的;另一类路径上 没有流量,其阻抗大于第一类路径的阻抗
高校校园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规划研_省略__以华中师范大学校园交通规划为例_蒲向军
71第25卷10/2007建 筑1 华中师范大学校园道路现状分析1.1 交通组织分析校园机动车交通以不干扰教学、生活为原则进行组织。
校园食堂、锅炉房的后勤动力运输从校东入口出入。
人流量大的会堂、行政办公区、体育馆、游泳馆、外事接待区均安排在主干道一侧,以方便人流、车流出入疏散。
核心教学区内部主要为步行交通,偶发性机动车交通以能满足各建筑物货运、消防要求为原则,通过周边式道路及少量的尽端式道路解决,其间广场、绿化、台阶等串联构成教学区的步行系统,并通过分布在林带中的步行道,延伸至各功能区,从而组成整个校区的步行系统。
设置机动车专用停车场,分布在核心教学区的主建筑旁,在各功能区及重要建筑如化学楼、体育馆、学术交流中心、图书馆等附近均根据需求配置相应的停车泊位。
鉴于自行车仍是校园内的主要交通工具,学校对自行车停放做了专门安排,学生生活区中采用停车棚集中停入;在教学区外围各入口均设置专门的自行车停车区;部分人流量大的建筑因地制宜,灵活结合建筑物旁以及绿化用地的旁侧空间集中停放。
在附小门前的步行道上设置过度空间,舒缓了人流,但是静态交通还有许多待完善之处。
在教工宿舍区,附小、8号教学楼后均没有专用停车位。
从现状调查来看,停车位的设置是紧迫的。
总之,一条快捷环路作为校园主干道,联系了各功能区,不仅有利于人车相对分离,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合理的动静分区,环行主路作为区分不同功能的界定,行政办公区、外事接待区、后勤保障区、学生生活区、体育运动区在“外”,核心教学区在“内”,并通过广场、院落、绿化等空间要素进行有机渗透,完善校园环境从外围到内核,由“闹”至“静”的逐层过渡,使核心教学区保持舒适、宁静的环境氛围。
高校校园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规划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校园交通规划为例蒲 向 军 陈 剑Study on the Static and the Dynamic Traf fi c Planning in Campus——Case of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Pu XiangJunChen Jian摘 要摘 要 以华中师范大学校园交通规划为例,本文对高等学校校园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进行研究。
车辆动态路权分配与控制技术研究与优化
车辆动态路权分配与控制技术研究与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交通拥堵问题已成为全球面临的挑战。
为了改善道路交通状况,提高交通效率,车辆动态路权分配与控制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探讨该技术的研究与优化,以期实现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的交通系统。
一、引言车辆动态路权分配与控制技术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根据不同车辆的需求和路况情况,动态调整道路上的车辆行驶权,从而实现交通资源的高效配置。
该技术旨在通过合理分配和控制车辆的行驶权,缓解道路拥堵,减少交通事故,提高道路运输效率。
二、车辆动态路权分配技术研究1. 路权分配算法为了实现车辆动态路权分配,需要运用合适的路权分配算法。
目前,常见的算法有静态权重分配算法和动态权重分配算法。
静态权重分配算法主要基于对交通网络中各个路段的拥堵程度进行预测,从而分配合理的路权。
动态权重分配算法则根据车辆的实时情况和路况信息,调整路权,实现更加精细化的分配。
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基于机器学习和智能算法的路权分配模型,以提高分配的准确性和效率。
2. 路权分配决策机制车辆动态路权分配需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以实现合理的分配和控制。
决策机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车辆类型、车速、路况、交通流量等。
同时,也需要充分利用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智能交通系统等基础设施,通过信息交互和协同控制,实现车辆的快速、安全地通行。
通过科学的路权分配决策机制,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和交通效率。
三、车辆动态路权控制技术优化1. 车辆动态路权控制系统为了实现车辆动态路权分配与控制,需要建立相应的系统和设备。
该系统应包括车辆定位设备、交通信号控制器、交通流量监测设备等。
通过这些设备的配合,可以准确获取车辆和路况信息,并实现实时的路权调整和控制。
此外,通过引入智能交通系统和互联网技术,还可以实现车辆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互,提高道路资源的利用效率。
2. 优化策略为了进一步改进车辆动态路权控制技术,需要制定相应的优化策略。
现代交通规划学参考文献
现代交通规划学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按第一作者姓氏拼音或字母的字典顺序排列)黄海军(1994),城市交通网络平衡分析理论与实践,人民交通出版社。
江景波,华楠(1997),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
李旭宏(1997),道路交通规划,东南大学出版社。
刘宝碇(1998),赵瑞清,随机规划与模糊规划,清华大学出版社.刘灿齐,周溪召(1999),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的优化算法,交通与计算机.V ol.17(3):4-8 刘灿齐,杨佩昆(2000),基于最短路径的城市干道网供应规划算法,中国公路学报, V ol.13(2):105-107刘灿齐(2001),预算约束的离散交通网络设计问题,中国公路学报, V ol.14(3)刘灿齐(2001),考虑车流在交叉口分流向延误的最短路径及其算法,同济大学学报(已投稿)刘灿齐(2001),交通枢纽选址与网络设计同时优化的模型与算法,中国公路学报,(已投稿)刘小明,任福田(1994),公路网规划中交通预测的思想方法,中国公路学报,7(3):54-59 刘宇,肖秋生,任福田(1992),关于公路货物流通中心最优选址方法的研究,中国公路学报,5(1):84-89陆化普等(1998),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清华大学出版社。
田志立,周海涛(1995),引力模型中系数K的变化,公路交通科技,12(2),35-38。
王炜,徐吉谦(1992),城市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人民交通出版社。
肖秋生,徐慰慈(1990),城市交通规划,人民交通出版社。
解可新,韩立兴,林友联(1997),最优化方法,天津大学出版社。
杨东援(1992),交通均衡模型理论的发展与展望,中国公路学报,5(4):76-81杨东援,朱照宏(1993),交通均衡模型体系的主题结构与形态变换,同济大学学报,21(4):454-461杨兆升(1998),交通运输系统规划——有关理论与方法,人民交通出版社。
袁亚湘,孙文瑜(1997),最优化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
DTA动态交通分配(最新整理)
(2005) 西安交通大学对具有排队的多模式动态交通分配问题及其相关应用进行研究。
本文对动态交通分配模型发展进行了介绍和总结,并详细讨论了模型中的路段动态函数、流量传播约束、FIFO等相关特性。
将单一交通模式的点排队路段动态模型扩展到多模式动态路段模型,并且证明了各种模式的路段行程时间函数合乎模式内的FIFO特性,以及在拥挤情况下各模式车辆的速度收敛特性。
将多模式随机动态同时的路径与出发时间选择平衡条件描述为变分不等式问题,提出了两个不同的算法用于求解变分不等式问题:算法一是基于路段的算法,这个算法给出了基于logit的同时的路径与出发时间选择的随机动态网络配载方法,并证明了这个方法的正确性;算法二是基于路径的启发式算法。
仿真试验验证了模型以及两个算法的有效性。
提出了多模式多用户动态交通分配模型,用于评估ATIS对不同模式出行者和交通系统的影响。
将每一模式的出行者分为两类:一类是装配ATIS的出行者,另一类是未装配ATIS的出行者。
由于所能获得的交通信息质量的差异,他们将遵循不同的动态用户平衡条件。
同时,每一种模式出行者在选择路径和出发时间时,不但考虑出行费用和进度延误费用的影响,而且还考虑油耗费用的影响。
将多模式多用户动态用户平衡条件描述为统一的变分不等式问题,利用对角化算法计算相应的平衡流量状态,并通过仿真试验验证了模型与算法的有效性。
使用nested-logit模型模拟ATIS的市场渗透率与服从率,模型的上层模拟了驾驶小汽车出行者的购买行为(市场渗透率),底层主要描述了装配ATIS设备的小汽车出行者的服从行为(服从率)。
设计了固定点算法计算ATIS的平衡市场渗透率与服从率。
并在简单的路网上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证明算法与模型是正确和有效的。
提出了组合模式动态交通分配模型,模型中假设有两类出行者:一类是纯模式出行者,他们自己驾驶小汽车完成一次出行。
另一类是组合模式出行者,在其一次出行的第一部分是自己驾驶小汽车完成的,剩余部分是乘公交车完成的。
动静态交通协同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动静态交通协同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交通问题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大难题。
你想啊,早上挤公交,仿佛在参加一场人肉拼图比赛,挤得满头大汗,快赶上个小型集会。
车来车往,路上堵得像过节一样,真是让人无奈。
不过,随着动静态交通协同治理的技术不断进步,似乎有了一丝曙光。
别看这名字听起来复杂,实际上就是让我们的出行更顺畅、更智能的办法。
先来说说“动静态交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
动态交通,简单来说,就是那些在路上跑的车、骑的车,甚至是那些走路的小伙伴。
而静态交通呢,就是停车场、车位这些地方。
想象一下,如果你有一个神奇的应用,能同时告诉你哪条路最畅通,哪里有车位,那多爽呀!再也不用在路上“东奔西跑”了。
就像是有了一个贴心的小助手,时刻为你提供最优路线,省时又省力。
而这些关键技术,真的是让人眼前一亮。
比如说,智能交通信号灯,这玩意儿可不是简单的红灯绿灯。
它能根据实时的交通流量,自动调整信号的切换时间。
想象一下,红灯一亮,你心里一阵焦虑;可这时候,信号灯却“聪明”地给你留出了一条出路,没过多久,你就能欢快地“嘭”地一下开走,心情瞬间up!再比如,停车导航系统,简直就是为懒人量身定做的。
你在路上走,心里默念“停车停车”,应用立马告诉你附近哪个地方有空位,真是省时又省力。
不过,科技再先进,关键还在于人。
大家都知道,交通安全最重要。
我们再智能的系统,也得靠大家来配合。
比如说,在路口等红灯时,有些小伙伴总是忍不住左顾右盼,恨不得早点儿冲出去。
这种情况可是大忌。
要是每个人都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大家都能安全到达目的地,何乐而不为呢?就像老话说的“众志成城”,每个人都配合起来,整个交通环境就会变得更好。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我们这座城市的交通管理。
随着科技的发展,相关部门开始越来越注重交通的智能化管理。
比如说,在一些重点路段装上了高清摄像头,监测交通流量,抓拍交通违规行为。
这样的措施不仅提高了交通安全性,还能有效缓解交通拥堵。
不同交通流的统一连续模型
不同交通流的统一连续模型
唐铁桥;黄海军
【期刊名称】《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年(卷),期】2004(004)003
【摘要】针对Zhang所建立的非均衡连续交通流模型中的三个阶段模型各自的缺点,即第一阶段的模型本身并不合理,虽然第二阶段的模型具有很好的性质,但是这阶段仅仅是这三个阶段中的过渡阶段,第三阶段的模型是不稳定的,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这三个模型不能从形式上统一起来的事实,采用同样的方法将这三个不同模型建立一个统一的连续模型,然后对这个模型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并且还证明了它是线性稳定的.从而证明,这个统一模型能够很好地反映交通流的特性.
【总页数】5页(P50-54)
【作者】唐铁桥;黄海军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91
【相关文献】
1.基于交通波模型的事故对连续交通流影响机理研究 [J], 高福德
2.与车辆跟驰理论统一的一维交通流动力模型研究 [J], 徐伟民;熊烈强
3.与车辆跟驰理论统一的一维交通流动力模型研究 [J], 徐伟民;熊烈强
4.交通流微观模型与宏观模型的统一 [J], 陈建阳
5.基于PFV策略的连续型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 [J], 彭勇;沙晓宇;刘世
洁;DENNIS Z. Yu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动态交通分配UE求解与算法
动态交通分配UE求解与算法
况志敏;黄永;唐钱龙
【期刊名称】《工程与建设》
【年(卷),期】2010(024)005
【摘要】动态分配模型,是通过最优方法得到模型的最优解,最优解与Wardrop用户最优原理的动态推广相一致,动态模型能够反映交通网络的动态属性,从而为交通诱导提供必要的可用信息,并结合算例分析了动态模型的实用性.
【总页数】3页(P599-601)
【作者】况志敏;黄永;唐钱龙
【作者单位】江西省公路机械工程局,江西,南昌,330006;江西省公路机械工程局,江西,南昌,330006;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76;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路桥系,江西,南昌,330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91.123
【相关文献】
1.一种改进投影算法求解排放约束下多用户交通分配均衡模型 [J], 熊伟;严新平
2.动态交通控制一交通分配组合模型的求解算法研究 [J], 周八益;李琰;周溪召
3.UE交通分配求解的C语言实现 [J], 韩晓龙;戈闻怡
4.基于量子进化算法求解动态交通分配模型 [J], 陈华程;范铁虎
5.基于合同模式交通分配模型和求解算法 [J], 张邻;杜文;向红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R, s∈S, k∈P,
(3a)
∂L (f , u ) = 0, ∂ urs
考 虑(1d)和 守 衡 约 束 , (3)可 以 写 成
k k f rs ( crs − urs ) = 0 , k crs − urs ≥ 0 , r∈R,
r∈R, s∈S.
(3b)
r∈R, s∈S, k∈P, s∈S, k∈P, r∈R, s∈S,
a∈A.
(1d)
7
黄海军
在 公式 (1)中 , 路 段时 间 函 数 被 假 定 成 是 路 段 流 量 的 连 续 、 单 调 上 升 函 数 , 并 只 与 自 己 路 段流量 相关 。公 式 (1)被称 为 UE 条 件的 Beckmann(1956)变换。很 容易 证明 ,问 题 (1)的解 满 足 Wardrop 的 UE 条 件 , 为 此 , 我 们 定 义 一 个 Lagrangean 函 数 如 下
min Z(x) = 约束
k ∈P rs
a∈A 0
∑ ∫ ta(w)dw ,
r∈R, s∈S,
xa
(1a)
∑ frsk = qrs ,
பைடு நூலகம்
(1b)
k frs ≥ 0,
r∈R, s∈S, k∈P,
(1c)
其中路段流量x 由下式定义
k xa = ∑∑ ∑ frs δak , rs r∈R s∈S k ∈P rs
可证:用户均衡配流等价于求解下述极值问题
min
∑∫
a
xa 0
c a ( w )d w
(10)
s.t. (8)—(9) and
黄海军
xa ≥ 0, ∀a.
2 3
UE分配的核心思想体现在 对拥挤效应的考虑
黄海军
4
时间 理论函数 近似函数
零流时间
通行能力 流量
图 1 典型的路段时间函数
黄海军
5
N A R S P a r s k Prs qrs xa ta
于给定的一个 OD 对,对应的 Lagrange 乘子总是小于或等于所有路径的时间。显然,数学 ardrop 的UE 条件, 在任意一个OD之间, 规划问题的一阶条件确实描述了W 即: 所有被使 用了的路径具有该OD 对之间最小的时间。
黄海军
9
可以证明(1)的路段流量解是唯一的。 目标函数(1a)相对于 x 是严格凸的, 因为其 Hessian 矩阵
(4a) (4b) (4c)
k ∈Prs
∑
k f rs − qrs = 0 ,
k 其 中 crs =
a ∈A
ak ∑ ta ( xa )δ rs ,是 OD 对(r,s)之 间 路 径 k 的 时 间 。
黄海军
8
k 条件(4c)就是流量守衡约束(1b)。(4a)告诉我们,有正值路径流量的路径,即 frs >0,其时间 k 等于常数urs;否则,如果 frs =0,该路径的时间必定大于这个常数,如(4b)所示。所以,对
n n 步 1. 更新路段时间ta = ta (xa ) , a∈A. n 步 2. 寻找下降方向。在[ ta ]基础上寻找最短路径并进行全有全无分配,产生增广路段
流量yn. 步 3. 确定最优迭代步长αn,即求解下列一维优化问题 min
∑
a
n n n xa +α( ya −xa )
∫ ta(w)dw , s.t. 0 ≤ α ≤ 1.
k f rs Crs = OD 对(r,s)之间的路径 k 上的流量
δak = {1,若路段 a 在(r,s)之间的路径 k 上;否则为零}. rs
黑体符号将表示向量或矩阵。除特别说明之外,假设一个出行者就是一辆车。
黄海军 6
1。确定性用户均衡交通分配
关键点是假设出行者遵循什么样的行为准则。有两个广泛使用的原则,即 Wardrop(1952)第一和第二原则。第一原则假定,所有出行者独立地做出令自己的行 驶时间最小的决策,在所导致的网络流量分布状态里,同一OD对之间所有被使用的 路径的时间是相等的,并不大于任何未被使用路径的时间。这样一种流量分布状态 被称为用户均衡态,在这种状态下,没有人能够通过单方面改变自己的路径来达到 降低自己时间的目的 。
c ij = min
( p)
∑ δ apij c a ( x a ) =
a
⎧ c pij = ∑ δ apij c a ( x a ) = c ij , if h pij > 0 ⎪ a ⎨ c = ∑ δ c ( x ) ≥ c , if h = 0 apij a a ij pij ⎪ pij ⎩ a
黄海军 10
2、算法
在优化理论中,有许多算法可以用来解决我们的问题(1),其中基于可行方向的凸组合 算法是最适合的算法, 因为迭代过程中寻找可行下降方向这一步对应于一个最短路问题。 在 第 n 次迭代中,目标函数 Z(x)对路段流量的梯度是 ∂Z(xn)/∂x = t(xn),寻找可行下降方向的线 性规划(LP)问题就成为 min Z n(y) = ∇Z (xn ) T y = 约束
k ∑ grs = qrs , k
k grs ≥ 0,
∑ (∂Z (xn ) / ∂xa ) ya = ∑ tan ya ,
a a
(9a)
r∈R, s∈S,
(9b)
r∈R, s∈S, k∈P,
k
(9c)
其中 ya =
r ∈R s∈S k ∈Prs
k ∑ ∑ ∑ grsδak , rs
a∈A, 叫增广路段流量,而 grs 就叫增广路径流量。LP 问题(9)
L (f , u ) = Z (x) +
r ∈R s ∈S
∑ ∑ urs ( qrs − ∑
k ∈Prs
k f rs ) ,
(2)
其 中 u rs 是 对 应 于 约 束 (1b)的 Lagrange 乘 子 。 最 小 化 (2)的 一 阶 条 件 是
k f rs
∂L (f , u ) ∂L (f , u ) = 0 and ≥ 0, k k ∂ f rs ∂ f rs
The convergence rate of the above Frank-Wolfe algorithm is sub-linear and the marginal contribution of each successive iteration becomes smaller and smaller as the algorithm proceeds. The algorithm converges rapidly in the first several iterations, but very slowly in the later stages, because the search direction
∂ 2 Z (x) ∂ (∂Z (x) / ∂xa ) ∂ta ( xa ) ′ = = = {ta ( xa ) 若 b = a; 否则为0} , ∂xa ∂xb ∂xb ∂xb
(8)
此式成立是因为我们这里不考虑路段之间的流量交叉影响。(7)又称为路段时间函数对流量 的 Jacobian 矩阵。 由于数学规划问题的可行域是由线性等式与非负约束条件构成的,它是凸的,所以(1)是严 格凸规划问题, 有满足 UE 原则的唯一路段流量解。 该问题对于路径流量不是严格凸的, 但, 所以路径流量解不唯一。
若路段 a 在从 i 至 j 的路径 p 上,否则为零}
配流方法: 最短路径的概念,司机的择路原则 全有全无法 (all—or—nothing) 比例递增法 (incremental assignment) 均衡分配法
黄海军
2
UE (user equilibrium assignment, Wardrop 1952), 考虑了拥挤效应,令
k
= 所有节点的集合 = 所有路段的集合 = 所有出发地的集合 = 所有目的地的集合 = 所有路径的集合 = 表示一条路段, a∈A = 表示一个出发地, r∈R = 表示一个目的地, s∈S = 表示一条路径, k∈P = r 与 s 之间所有路径的集合, Prs∈P = 单位时间段内从 r 到 s 的交通需求量 = 路段 a 上的交通流量 ,有时用 va 表示 = 行驶路段 a 所需的平均时间
(y
(n)
− x ( n ) ) tends eventually to be orthogonal
to the gradient of Z ( x( n ) ) at x ( n ) . The number of iterations required for convergence i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initial solution, the congestion level and the stopping criterion. In relatively un-congested networks, the flow pattern after a few iterations approaches the equilibrium state, since the updated link flows can not heavily change link travel times and then the set of shortest paths basically remains unchanged in the iterative process. As congestion builds up, more iterative works are required to equalize the costs on potentially possible-used paths. However, in most actual large-size applications with typical congestion levels, only six to ten iterations are usually sufficient to find the equilibrium link-flow pattern in terms of the tradeoffs among analytical accuracy, data limitations, and computer budg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