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研究方法》教学大纲.doc
教育研究方法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介绍教育研究领域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能够了解和掌握不同的研究方法,并能够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实践中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深度。
二、教学目标1.了解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掌握定量研究方法的设计和实施步骤。
3.掌握定性研究方法的设计和实施步骤。
4.能够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解决具体的教育问题。
三、教学内容1. 教育研究方法概述1.1 教育研究方法的定义1.2 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1.3 教育研究方法的意义和作用2. 定量研究方法2.1 研究设计2.2 数据收集2.3 数据分析2.4 结果解释与报告3. 定性研究方法3.1 研究设计3.2 数据收集3.3 数据分析3.4 结果解释与报告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不同的研究方法。
五、教材与参考书主教材:《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参考书:1.《定量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2.《定性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证》六、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占总评成绩的202. 期中论文:占总评成绩的303. 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50七、教学进度安排第1-2周:教育研究方法概述第3-4周:定量研究方法第5-6周:定性研究方法第7-8周:案例分析第9-10周:期中论文撰写和指导第11-14周:期末复习和考试以上就是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希望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认真对待,努力学习,掌握好教育研究方法这门课程,为将来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祝大家学习愉快!作为教育研究方法这门课程的延伸,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的具体步骤和技巧。
在教育研究领域,为了获取准确的数据和信息,合理的研究设计和数据收集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而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更是考验研究者的能力和智慧。
接下来,我们将分别对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解析。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标准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标准一、课程目标本课程目标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教育实践研究,提高教育质量。
二、教学内容1. 理论知识:包括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以及教育科研的基本步骤和流程,如选题、设计、实施、总结等。
2. 实践技能:包括如何收集和分析数据,如何撰写科研报告和论文等。
3. 具体内容包括:研究问题选择、研究设计、样本选择与收集、数据分析、研究报告撰写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同时注重实践操作和实际应用,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将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经验。
四、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将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实践操作和期末考试等。
其中,实践操作和期末考试将占较大比重,以检验学生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
五、课程实施建议1.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进度,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2. 教师应注重与学生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以便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3.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实践活动,以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 教师应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经验,以提高其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5. 学校应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和设施,如实验室、图书馆、计算机房等,以确保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六、教材和参考书目本课程可选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相关教材,也可参考《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专著。
同时,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推荐相关网站、论文等资源,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七、课程评估与反馈本课程将定期进行评估和反馈,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第一章
通过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学前儿童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为教育实践提供科 学依据。同时,研究结果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此外,通过研究不断完善和丰富学前教育理论,提高学前教育学科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经历了不 同的发展阶段,从传统经验主义向现代实证主义转变。
注意事项
案例研究法需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并对其实践经验 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同时,需要对案例进行比较和归纳 ,以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行动研究法
总结词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将实践与研究 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实践者自身 的实践和反思来改进实践和提高 研究质量。
详细描述
注意事项
行动研究法具有实践性、反思性、 合作性等优点,能够促进实践者 与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在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中,行动研究 法常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课程 开发、教育改革等。
自20世纪初以来,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 。在早期阶段,研究主要基于经验主义和传统观察法,缺 乏科学性和系统性。随着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发展, 实证主义逐渐成为主流,研究方法也更加科学和严谨。现 代的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注重跨学科合作,综合运用多种方 法和技术手段,不断推动着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最小伤害原则
在研究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研究 对象的身心伤害,采取适当的措施 保护他们的安全和健康。
研究过程的规范
01
02
03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确保研究方法符合科学研 究的规范和原则,保证研 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研究的公正性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类别:教师教育选修课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其中实践学时:8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教育科学研究在教育工作、教育改革及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理解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研究范式各自的优势与局限,了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动态;掌握教育研究过程各阶段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及实验法、观察法、问卷法、定性研究、行动研究等教育科学研究中常用方式、方法的理论、方法、操作技术,初步形成教育研究能力;掌握研究报告与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
二、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研究方法意识,初步形成教育研究能力。
本课程通过学习教育研究的哲学基础、研究范式、量化和质化等研究方法,使学生能够自觉地运用合理、恰当的研究方法,开展教育研究。
三、先修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教育科学研究选题及进行课题论证的基本方法;(2) 实验法、观察法、问卷法、教师行动研究等教育科学研究中常用方式、方法的理论、方法、操作技术;(3) 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表述与撰写。
教学难点:(1) 实验设计模式;(2) 问卷设计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综合运用理论讲授与讨论、实践练习等方法,使学生在理论学习、实践练习中形成初步的教育研究能力。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2学时)1.教学内容(1) 教育研究的意义(2)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界说(3) 教育研究的过程与研究过程中的活动2.重、难点提示(1) 教育研究的意义;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概念;(2) 教育研究的过程与研究过程中的活动。
第二章研究问题的确定(2学时)1.教学内容(1) 研究问题的选择(2) 选择研究问题应遵循的原则(3) 研究问题的来源(4) 研究问题的陈述2.重、难点提示(1) 选择研究问题应遵循的原则;研究问题的陈述方法;建立研究假设的方法;(2) 撰写开题报告的方法。
普通高中化学教学大纲(最新完整版)
普通高中化学教学大纲(最新完整版)普通高中化学教学大纲普通高中化学教学大纲是中国教育部制订的指导化学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1956年制订,1963年和1986年两次修订。
规定:化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和的基础知识,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具有初步的化学科学实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化学及其他科学技术打下基础。
化学教学大纲的内容包括: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制备;化学基本原理,如溶液、化学反应和化学平衡、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等;元素化合物知识,如金属、非金属、酸碱盐和有机物的性质及相互联系等;化学实验技能和化学计算。
高中必修一化学教学大纲高中化学必修一的教学内容主要涵盖物质的分类、元素周期律、碱金属、卤素、硫和氮的氧化物、硅酸盐、氧族元素、氨硝酸盐、金属的冶炼、海水中常见元素、化学中常见的量等基础知识。
具体来说,必修一的教学目标包括:1.让学生了解物质的聚集状态和聚集类型,理解不同聚集状态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掌握原子晶体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区别。
2.通过对碱金属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碱金属的性质,能正确书写其主要化合物的化学式,并掌握它们的主要性质。
3.让学生通过卤素的学习,了解卤素的原子结构和卤化银的感光性,掌握卤素单质的性质以及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4.了解硅酸盐的组成和分类,理解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硅酸盐的化学组成和表示方法。
5.了解氧族元素的性质和用途,掌握氧族元素中的氧、硫、硒的非金属性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6.了解氨、硝酸的性质和用途,掌握海水中常见元素的种类以及它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
7.了解冶炼金属的方法原理和金属冶炼的方法,理解海水中常见元素的种类以及它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
8.了解海水中资源的分类、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方法,理解海水制取氢氧化钠的方法原理以及其应用。
9.让学生掌握常见的化学计量及其含义,能正确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知道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表示方法和计算。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授课专业:全院各师范专业学时:56 学分:3.5课程性质:公共课《教育学》是师范教育类各专业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是教育类课程的先导课、主干课。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从事教育工作最必需的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并使学生初步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教育理论水平,增强从事教育实践的能力;培养他们学习教育科学,主动参与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兴趣和能力;增强他们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他们加强教师师德和业务修养的自觉性;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教学时数分配:本课程内容包括“绪论”、第一至十五章,共十六个章节,每周3学时,授课18周,共计56个学时。
其中,课堂讲授时数为44个学时,实践教学为12个学时。
教学方式:以讲授法为主与讨论、探究、实践训练相结合,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学习方法,并且通过师生共同研讨典型的教育案例,并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学教育理论和教育专著,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同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将教育理论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教学内容:绪论(2课时)教学要求: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以及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让学生认识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并初步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教育学概念、教育学发展历史、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要点: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它不是研究教育中的某一个方面的专门问题,而是教育中最一般问题,揭示和阐明教育规律。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随着学校教育的产生要求有比较严密的计划,选择合适的内容,确定科学的教育方法,这就引起了人们对教育、教学经验的重视并不断进行总结和研究,从而出现了教育学。
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第三节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教育学,有助于正确掌握教育的思想和技能,提高教育工作效率二、掌握教育学,是正确制定和自觉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条件三、认真学习教育学,是科学总结教育经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四、学习教育学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五、深入学习教育学是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各门具体教育学科的理论前提参考阅读篇目:1.孙喜亭,中国教育学近50年来的发展概述.教育研究,1998,92.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教育研究方法》复习提要
《教育研究方法》复习提要复习要求教育研究方法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高等师范专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小学教育、教育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期末考试命题严格控制在课程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和范围之内。
考试命题将依据教学大纲要求,覆盖本课程主要教学参考书的3、4、5、6、7、9、章,凡大纲中未涉及的内容,或教科书中涉及而大纲中没有选入的内容,均不列入考试范围。
试卷兼顾各学习目标层次。
考题类型在一份试卷中,各层次题目所占比例大体是:识记30%;理解占40%;应用占30%。
题型分配:填空题(每空1.5分,合计30分)、论述题(每题10分,合计20分)、简答题(每题5分,合计25分)、名词解释(每题2分,合计10分)、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合计15分)。
主要知识内容第三章教育科学研究设计第一节教育科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研究设计的目的在于保证教育科学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制定出具有比较周密、科学、有效和系统化的研究工作程序和安排的计划,实现以较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获得客观、可靠、正确和有价值的研究结果。
研究标准主要指对研究设计的信度、效度方面提出的一般和某些特定的要求。
信度指研究的数据资料收集程序所体现的一致性程度。
一般,效度分为内部效度、外部效度、构思效度和统计效度四种情况。
信度对效度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一个有效度的研究程序必然是可靠的(或说有信度),但反过来,有信度不能保证一定有效度。
第二节取样设计取样是通过一定方式从研究总体中选取出来的、有一定数量要求的、供观察分析的样本。
人们通过观察样本的特征,能对总体的特征进行推论。
为使样本能够代表总体,样本不是任意选取的,而是通过一定的、有规律的、系统的随机方式选取,其理论依据来源于概率理论和统计规律。
取样的方式分为随机方式和非随机方式。
随机方式由简单随机样本、分层随机样本、系统样本等具体方式,它是常用的取样方式。
理想的样本数量应足够大,以便能充分代表期望推测的总体。
《小学教育学》教学大纲
《小学教育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小学教育学2.课程类别:必修3.适用专业:师范类小学教育专业4.课程地位:专业基础课5.总学时: 140学时(其中理论120 学时,实践20学时)6.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二、课程目标小学教育学是研究探索教育现象与问题,揭示小学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学科,是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想做好教育教学及其教育管理工作,都必须认真学习与掌握该门学科,因此,它在师范专业乃至整个教育科学领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中外教育史、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一般原理及其教育新成果,研究小学教育的特点与规律。
根据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理念,我们从三维目标的角度来对课程目标进行阐释和说明:(一)知识与技能的目标通过教学,学生能比较系统地了解小学教育学这门课程的性质、任务、研究范围、发展轨迹、研究方法及发展趋向;懂得一名合格小学教师应具备基本素养;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学生观等,在头脑中构建有关小学教育学的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这些知识和理论的有关结论的表述上,而应该深入到这些知识和理论的内部,揭示获得这些知识和理论的思维过程,亲历、体验和感受这些思维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优化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发展智力,增强教育教学能力、研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等。
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集合。
同时,在学习小学教育学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还应该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学生初步形成运用教育基本理论独立地分析教育问题与解决教育问题的基本技能,并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加以运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在学习教育学的过程中,能够产生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同时,在学习小学教育学基本理论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和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的深厚的情感。
《高等教育学》教学大纲
高等教育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高等教育学》作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课程之一,一方面是为了使新入职的高等学校教师对高等教育领域的相关理论和问题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对大学教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强其遵循教育规律开展教学和研究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其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第一讲:高等教育内涵与发展教学目标:通过本讲学习,掌握高等教育的内涵和特征,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知识点一:高等教育内涵(一)高等教育的内涵(二)高等教育的特征知识点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一)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扩大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二)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加强一流大学建设(三)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扩大高校和学生选择权(四)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创新人才培养(五)注重实用技能培训,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六)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推进教育融合创新教学重点:高等教育的内涵和特征,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教学难点: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第二讲:高等教育的四大职能教学目标:通过本讲学习,掌握近代大学的由来,及高等教育四大职能的产生和发展线索及其背后所代表的大学理念。
教学内容知识点一:人才培养职能与中世纪大学的产生(一)中世纪大学的产生(二)中世纪大学的特点知识点二:科学研究职能与德国大学改革运动(一)科学研究职能的早期发展(二)科学研究职能的确立(三)科学研究职能的拓展知识点三:社会服务职能与威斯康星理念(一)社会服务职能的萌芽(二)社会服务职能的确立(三)社会服务职能的扩展知识点四:文化创新职能与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早期发展(二)文化创新职能的确立与认同教学重点:高等教育的四大职能的产生和发展线索,及其所反映的大学理念。
教学难点:四大职能所反映的大学理念第三讲: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教学目标:通过本讲学习,了解什么是高等教育的结构,掌握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掌握其功能,重点掌握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使命。
(完整版)山香版教育学第五章课程
第五章课程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课程概述)一、课程的内涵词源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年间,唐朝孔颖为《诗经》做注。
宋朝朱熹:“紧着课程,宽着期限” ——我国最早具有现代意义的课程概念。
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
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课程》,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诞生,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活动分析法” 课程一词源于拉丁文,意为“跑道” (Race —Course)。
课程,是学校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课程的意义(有印象就好)1. 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2. 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3. 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4. 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5. 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二.课程类型课程类型(匹配选择)固有属性——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组织方式——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学习要求——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管理主体——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课程任务——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表现形式——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按固有属性)1. 学科课程——知识又称“分科课程”,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作为学科的课程类型。
他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课程类型。
我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和“武士七艺” (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都是学科课程。
2. 分科课程——经验也称“经验课程”。
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杜威是活动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比较(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按组织方式)1. 分科课程:又叫学科课程、科目课程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美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的安排他们的教学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2. 综合课程:是指打破畅通的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或者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
《教育学原理》教学大纲
《教育学原理》教学大纲共计学时:51学时学分:3学分理论学时:36学时课堂研讨:10学时专题讲座:5学时适用专业:教育学、学前专业、小学教育、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大纲执笔人:阮成武大纲审定人:周兴国一、说明1.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教育学原理》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及相关教育类专业(本科)的专业基础课。
本门课程以现代教育理论为理论基础,阐明什么是教育,什么是现代教育,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教育及它们的功能,阐明教育、社会和人特别是现代教育、现代社会和现代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阐明教育在社会和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现代教育在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发展中的作用,并对教育主体、教育实践等进行深入理论研究和阐释,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
培养学生运用教育学基本原理对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存在问题的分析和研究能力。
本门课程是一门原理性质的课程,它具有宏观性和基础理论性,对学习其他教育课程具有奠基和指导作用,在本专业各门课程中是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
2.课程目标和要求本门课程设置的总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比较全面和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教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初步了解、分析教育问题和解决教育问题的基本方法;着力培养学生观察教育现象,分析、认识和解决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理论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教育类专业的各种专业课程奠定知识基础和理论基础。
二、本文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4学时)第一节“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词源分析二、教育的定义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四、教育的结构分析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前教育学时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二、教育学的产生三、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四、教育学发展的中国历程第三节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与价值一、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二、教育学的学科价值三、教育学的学习与研究教学要点:[重点]教育的概念及其定义;现代教育的特征;教育学学习和研究方法。
[难点]1、教育的定义;2、教育学的发展趋势;2. 如何进行教育学的学习与研究本章安排课堂研讨1课时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4学时)第一节教育的起源及其原型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论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论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论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论五、教育的生活起源论六、教育交往起源论第二节教育的发展阶段一、从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考察教育发展阶段二、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考察教育发展阶段第三节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一、教育战略化二、教育终身化三、教育全民化四、教育民主化五、教育国际化六、教育个性化七、教育信息化第三节新中国的教育发展一、新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教学要点:[重点]教育的起源及其原型;从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关系分析教育的发展阶段;运用教育发展阶段划分的依据对新中国的教育发展进行阶段划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这套教科书是遵照国家教育方针和"三个面向"的指示,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国家基础教青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精神编写的。
这套教科书力图构建新的编排体系,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力求富于开放性和弹性,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调节自我、更新发展。
一、构建新的教科书体系这套教科书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
每个单元包括阅读与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两部分。
1.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编排线索。
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这已成为共识。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运用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联系生活学习语文,既"导流",又"开源",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
脱离了生活,语文就变成毫无意义的空壳,语文学习必然呆板枯燥,劳而寡效。
具体地说,读和听是通过语文认识生活和学习怎样生活,一旦脱离生活,读和听就成了元意义的活动,吸收和鉴赏都失去了辨别真假、善恶、美丑的标准。
写和说是运用语文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并服务于生活,一旦脱离生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
而与生活相结合,则读有嚼头,写在源头,全局皆活。
早在1990年起编写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我们就开始了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编排线索的尝试,但主要限于第一册。
现在,全套书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来编排,倡导联系生活学习语文。
这是对语文与生活相联系的进一步加强。
《教育科研方法》教学大纲
《教育科研方法》教学大纲(themethodofeducationscienceresearch)一、说明部分课程总学时(理论总学时/课堂教学总学时)36(19/17)、周学时2、学分2、开学学期第2学期。
其中,理论教学19课时,课堂教学教学17课时。
1.课程性质地位《教育科研方法》就是研究生教育中一门关键的学位基础课,就是培育研究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熟练地运用教育科研方法展开教育科学研究的核心课程。
这门课程不仅具有单一制的逻辑框架和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同时还具备较强的方法指导价值和课堂教学操作方式意义,就是一门集知识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课堂教学应用型课程。
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系统自学和课堂教学训练,并使学生精确掌控有关教育科研和理论,逐渐践行恰当的科研态度,掌控一定的科研程序、方法与技能,构成主动参予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科研意识和科学素养,具有专门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
3.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章节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教学内容教育科研和教育科研方法详述教育科研课题的选取文献的以获取与整理教育科研设计教育观察法教育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其他研究方法教育科研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教育科研成果的定义与评价合计学时分配理论222213122219课堂教学/实验21136417大计23421612863614.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采用教材温忠麟主编,《教育研究方法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2)辅助教材①侯怀银主编,《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②邱小捷主编,《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③韩延伦主编,《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3)主要参考书①叶澜著:《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②裴娣娜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③杨小微主编:《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④袁振国主编:《教育研究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5.教学非政府形式、教学方法与手段(1)本课程采取课程组的方式进行授课,即由教学、科研经验较丰富的教授、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课程组成员结合各自的教学任务担任主讲教师。
《高等教育学》教学大纲
《高等教育学》教学大纲(2009年7月28日)说明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意义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高等教育处于教育系统的最高层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
国家的振兴靠教育,教育的振兴靠教师。
离开高质量的教师队伍,高等教育的目的将无法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将无法保障,“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也将无法落实。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而高校教师队伍存在着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人员不稳定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首要任务。
高等教育学是研究高等教育现象、揭示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一门重要科学,是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门学问。
学习和掌握高等教育学理论、自觉地运用高等教育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科研等工作,既是社会对高校教师的基本要求,又是高校新教师尽快熟悉和胜任本职工作的基本途径,同时还是高校教师提高工作质量、提升工作水平的不竭动力。
为此,我们把《高等教育学》这门课程作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是为了促进高校新教师能够尽快熟悉和适应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强高校教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最终确保高校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和高校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
二、本大纲编写的指导思想及原则大纲的编写指导思想:统一思想、统一内容、统一要求、高效求实,保证高等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质量。
本大纲的编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求实创新。
三、讲课内容和时数讲课内容共10章,总学时40学时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2 学时)第二章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4学时)第三章高等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理论(4 学时)第四章高等学校的教育制度和管理体制(4学时)第五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6学时)第六章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和课程( 6学时)第七章高等学校的教学(一)(4学时)第八章高等学校的教学(二)(4学时)第九章高等学校科学研究( 4学时)第十章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2学时)本文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教学重点:高等教育的概念、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和基本方法教学难点: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教学时数 2 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教育的概念二、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三、高等教育学及其学科性质四、高等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第二章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教学重点:高等教育的结构的内涵与外延、高等学校的职能定位教学难点:高等教育的功能教学时数 4 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教育的结构1、高等教育结构的内涵与外延2、高等教育的结构的制约因素3、高等教育的结构存在的问题4、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的趋势二、高等教育的功能1、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2、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三、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1、高等学校职能的演变2、高等学校的职能定位3、高等教育功能与高等学校职能的关系第三章高等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理论教学重点:高等教育目标体系、实现高等教育目的途径教学难点:高等教育目的基本理论教学时数 4 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教育方针与高等教育目的1、教育方针和高等教育方针2、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目的3、高等教育目的的性质与作用二、高等教育目标体系三、高等教育目的基本理论1、高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2、关于高等教育目的的几个理论问题四、实现高等教育目的的途径1、实现高等教育目的途径的含义2、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第四章高等学校的教育制度和管理体制教学重点: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高等学校的学制、学位制度教学难点: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教学时数 4 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学校的教育制度1、高等学校的学制2、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和就业制度3、高等学校的学位制度二、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1、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2、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第五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教学重点: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和作用、高等学校教师的任务和素质要求教学难点: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教学时数 6 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学校的教师1、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和作用2、高等学校教师劳动的特点3、高等学校教师的任务和素质要求4、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二、高等学校的学生1、大学生的基本特征2、大学生的社会地位三、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1、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2、高校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3、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第六章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和课程教学重点:学科设置及其影响因素、专业构成和专业特色教学难点: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教学时数 6 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学校的学科1、学科的概念2、学科设置及其影响因素二、高等学校的专业1、专业和专业教育2、专业构成和专业特色3、专业划分、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4、专业调整和专业建设三、高等学校的课程1、高等学校的课程概述2、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3、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第七章高等学校的教学(一)教学重点:高等学校教学的过程、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及其体系教学难点: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学校的教学概述1、高等学校教学及其构成要素2、高等学校教学的意义3、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二、高等学校教学原则1、高等学校教学原则及其制定的依据2、高等学校教学原则体系三、高等学校教学的过程与环节1、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概念2、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3、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环节四、高等学校教学的组织与方法1、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2、高等学校教学的方法五、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1、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及其意义2、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内容第八章高等学校的教学(二)教学重点:质量工程的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教学难点:高等学校的教学评价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学校的教学评价1、高等学校教学评价及类型2、几种有代表性的教学评价理论3、教育教学评价的走势4、高等学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5、高等学校学生学习状况评价6、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二、高等学校教学改革1、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模式2、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3、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策略三、高等学校质量工程概述1、“质量工程”出台的背景2、实施“质量工程”的意义3、“质量工程”的建设目标4、“质量工程”的实施步骤5、“质量工程”的建设内容6、“质量工程”体现的思想第九章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教学重点:高校科研的意义、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高校科研的原则教学时数 4 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学校科研的意义与任务1、高校科研的内涵2、高校科研的意义3、高校科研的任务4、高校科研中的不良倾向及其对策二、高等学校科研的特点与原则1、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特点2、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原则三、高等学校教育科学研究1、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2、教育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3、对大学生的科研指导4、新时期高校科研工作的落实第十章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教学重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涵、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教学难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教学时数 2 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涵和动因1、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涵2、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因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1、高等教育规模改革与发展的现状2、高等教育投资改革与发展的现状3、高等教育类型改革与发展的现状4、高等教育专业结构改革与发展的现状三、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1、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2、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
小学数学教学教学大纲(完整版)
小学数学教学教学大纲(完整版)小学数学教学教学大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通常由教育部制定,以下是其中一部分的大纲内容:一、课程性质: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学科,它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广泛应用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人造物品的普遍规律。
二、课程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1.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数、代数、几何、统计与概率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2.具备数学思维能力,包括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空间想象、数学建模等能力。
3.培养数学应用能力,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路。
4.了解数学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5.培养数学的科学素养,包括数学审美、数学探究、数学创新等方面。
三、课程内容:小学数学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数与代数: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代数式与方程式等。
2.几何与图形:包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变换、图形与位置等。
3.统计与概率:包括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的分析、概率等。
4.实践与综合应用:包括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
四、教学建议: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注重学生对基础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4.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5.重视学生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题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以下是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一些主要内容:1.学科教学目的和任务:明确规定学生在数学学科学习期间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技巧和态度。
2.学科体系:详细说明数学学科的结构和各部分内容的逻辑关系,以及它们在整体中的地位。
3.学科教学内容:明确规定数学学科中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具体范围和要求。
数学初中教学大纲(完整版)
数学初中教学大纲(完整版)数学初中教学大纲数学初中教学大纲是指教育部对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提出的基本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初中数学大纲提出了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数学基础知识,具有基本的思想方法和思维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个性倾向。
数学基础知识是指数学课程中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核心基础和本质内容,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能力、数学观念和数学语言。
初中数学大纲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考虑数学知识本身特点的基础上,将数学基础知识划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个领域。
数学初中教学大纲数学初中教学大纲是指教育部对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提出的基本要求,是组织教育教学、教材编写、考试命题和评估的依据。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阐述,初中数学课程追求数学教育评价的科学化,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评价,把教师的自我反思、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师对教材的加工处理、教学设计的合理程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情况等纳入评价范围,形成书面材料,以检查、讨论或评分等方式,了解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对今后的教学提出建设性意见。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情况可能会有所变化。
更多教学大纲相关的详细信息,建议咨询当地教育部门。
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初中数学大纲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理解数学本质: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刻画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
2.理解数学价值: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3.理解数学特点:数学具有抽象、严谨和应用广泛的特点。
4.理解数学过程:数学学习是一个观察、实验、模拟、推断和反思等活动的综合过程。
5.理解数学思维:数学思维包括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实践教学大纲(含研究性学习)课程代码:学时数:70 理论环节学时数:50 实践环节学时数:22学分:4 适用专业:初等教育、学前教育、美术教育专业先修课程:教育学、心理学一、课程性质及任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用科学的方法去探讨教育领域内的各种关系、现象并揭示其规律,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应用性学科,是一门为解决教育问题、探索教育未知、创建教育理论提供基本思路与方法的工具性学科。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与环节,掌握适合小学教育实际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和能力,为今后参加工作打好科学研究的基础。
《研究性学习》(下称PBL)是一门试验性课程。
以科学的方法去带领学生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自我生活中自主发现选择研究课题,从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体验的一门学科。
《PBL》是专业基础课程。
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研究的基本过程与环节,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和能力,为今后参加工作打好科学研究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教育研究方法部分)1、了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意义、过程与基本原则2、理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主要术语、概念和观念3、掌握小学教育研究中的基本方法4、理解教材中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5、能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别人的研究成果6、能从教育实践中选择有价值的研究课题7、能独立设计并完成一项简单的实证性研究8、能按规范格式独立撰写实证性研究报告9、初步形成研究意识和方法意识,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PBL部分)1、了解PBL的意义、过程与基本原则2、理解PBL的主要术语、概念和观念3、掌握小学教育PBL的基本方法4、理解PBL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5、能发现、选择有价值的PBL研究课题6、能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别人的PBL研究成果7、能独立设计PBL研究方案与课题报告8、能按规范格式独立撰写PBL研究报告9、初步形成研究意识和方法意识,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0、理解PBL的意义,基本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能在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
三、理论教学内容(教育研究方法部分)第一章教育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教学重点难点:1、教育研究的意义2、教育研究的效度与信度教学内容:1、理解教育研究的概念、特点与意义2、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类型2、掌握效度与信度的基本分析方法第二章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的选定教学重点难点:1、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应有的特点2、选题的策略与课题的论证教学内容:1、理解正确选题的重要性2、掌握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应有的特点3、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来源4、了解选题的策略与课题的论证第三章教育科学研究的假设教学重点难点:1、教育研究假设的基本特点2、教育研究假设的形成教学内容:1、理解教育研究假设的概念、作用与基本特点2、掌握教育研究假设的基本类型第四章教育科学研究的设计教学重点难点:1、形成研究计划2、分析研究变量教学内容:1、理解各种方法的独立性及关联性2、理解研究对象选择的基本方法3、掌握研究变量的分析方法4、学会编制研究计划第五章文献研究法教学重点难点:1、文献检索工具与方法2、文献检索的具体应用教学内容:1、理解文献研究的意义、作用、分类2、了解文献源的构成3、掌握文献检索工具与方法第六章教育科学观察研究法教学重点难点:1、观察研究的一般过程2、观察法的种类教学内容:1、了解观察的意义、种类2、理解观察研究的一般过程第七章教育科学调查研究法教学重点难点:1、问卷、调查表的设计2、问卷、调查表的制作教学内容:1、理解调查法的意义、种类2、掌握调查研究的一般过程第八章教育科学实验研究法教学重点难点:1、教育实验的种类2、实验与准实验的区分教学内容:1、理解实验法与准实验法的含义、特点、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2、掌握教育实验的种类第九章教育科学研究的数据分析处理教学重点难点:1、描述统计2、推断统计教学内容:1、理解掌握描述统计2、了解推断统计的主要方法第十章教育科学研究报告的表述教学重点难点:1、研究报告具体各部分的写法。
2、教育科学研究报告的撰写教学内容:1、理解撰写教育研究报告的目的2、掌握教育研究报告的主要表现形式3、掌握教育研究报告的撰写第十一章教育研究成果的评价教学重点难点:1、教育研究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2、教育研究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1、理解教育研究成果质量评价的内容、形式、程序与方法2、理解教育研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编制原则3、掌握教育研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体系(PBL部分)课题1 PBL概论教学重点难点:1、PBL的形式2、结合中国实际理解PBL的意义教学内容:1、了解PBL的含义、特点2、理解PBL的意义3、理解PBL在国际国内的进展4、了解PBL的内容5、掌握PBL的形式课题2 PBL的选题教学重点难点:1、PBL选题的基本原则教学内容:1、理解PBL选题的价值2、掌握PBL选题的原则3、理解PBL选题的策略课题3 PBL研究方案的设计教学重点难点:1、PBL研究方案的设计2、PBL开题报告教学内容:1、理解PBL研究方法的确定思路2、掌握PBL研究对象选择的方法3、掌握PBL研究方案的设计4、理解开题报告的含义、作用5、掌握PBL开题报告的思路方法6、学会结合所选课题进行开题报告课题4 PBL基本方法教学重点难点:1、PBL社会调查法2、PBL创新发明设计教学内容:1、理解PBL社会调查法的意义、种类、一般过程2、掌握PBL社会调查法的基本研究方式并能应用3、理解PBL受控实验法的含义、特点与步骤4、理解PBL受控实验法的变量控制5、理解PBL创新发明设计的含义、特点6、掌握数种PBL创新发明设计的方法课题5 PBL成果展示教学重点难点:1、PBL成果展示的目的、方式2、PBL研究报告的的规范格式教学内容:1、理解PBL成果展示的目的、方式2、掌握PBL成果表述的类型、格式3、结合所在课题选择有效展示方式展示交流PBL研究成果四、实践教学内容(教育研究方法部分)1、实践目的和要求离开实践,理解与掌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几乎不可能的,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而言,这一点显得更加明显。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自始至终分为两线索:一是理论教学线索,二是实践教学线索。
其中,实践教学线索又紧密配合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
本课程结束,学生的论文初稿也就形成了。
2、内容和安排实践教学内容之一:思考讨论:对于撰写毕业论文而言,你选择什么课题进行研究?将采用哪些研究方法?试图达到什么目的?实践教学内容之二:操作:下列研究课题中,哪些课题适合你来研究?为什么?(1)“跨世纪园丁工程”研究。
(2)低年级小学生产生错别字的心理分析。
(3)优生与后进生学习方法比较研究。
(4)小学生环保教育教材与课程设置研究。
(5)废品工艺品制作对创造思维发展的影响。
(6)音乐氛围的创设对教学效果影响的研究。
(7)电脑与作文教学。
(8)叶圣陶阅读教学理论研究实践教学内容之三:下面是前苏联的一条教育信息,读后你萌发了哪些课题研究的想法?前苏联一年级小学生拉里学期结束后,学校向家长送的不是普通的成绩单,而是一只纸袋,纸袋正面装贴美观,上面画着鲜花、微笑的太阳,还用彩笔写着:“献给亲爱的父亲和母亲拉里敬上”。
纸袋里是拉里亲手制作的东西(共23页):2页书法;2页自编故事;3种作业(选词填空作业、自编数学习题和例题、自画的几何图形);5幅图画;2页剪贴;4页作文(《我在语文课上学会了什么》、《我懂得了哪些数学知识》《我所知道的罗马尼亚》)。
此外还有一份教导主任和校长签名的鉴定,500多字。
上写:“她的字写得很漂亮,但我们建议她注意字母的间距。
------她爱上了俄语------我们建议她在俄语发音上要多下功夫。
”“我们建议她学会快速阅读,在暑假读完六七本儿童读物。
”实践教学内容之四:调查所在学校的环境建设情况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实践教学内容之五:对照一篇文章,分析有关各部分的写法,并尝试撰写一篇教育科学研究报告。
实践教学内容之六:根据本章所讲的要求,针对自己所写的文章进行修改训练。
实践教学内容之七:试评价一篇研究报告,并写出评价意见书。
(PBL部分)1、实践目的和要求对于研究性学习而言,实践环节是基本环节。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自始至终分为两线索:一是理论教学线索,二是实践教学线索。
其中,前半程两条线索同步展开,到“开题报告”之后就要求学生做到前面去,在实践去学习知识,建构知识,获得体验。
第二学期基本以学生做课题为主,有关指导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2、内容和安排实践教学内容之一:思考讨论:你准备选择什么课题进行研究?将采用哪些研究方法?试图达到什么目的?实践教学内容之二:每位学生自主选择确定一个有意思的研究问题。
实践教学内容之三:根据所选课题分小组制订研究方案。
实践教学内容之四:模拟开题报告会以教学班为单位,每班十个小组研究课题各派一个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其开题方案,教师做适当点评。
实践教学内容之五:根据自己所参加课题,制订具体的调查研究方案,包括调查问卷。
实践教学内容之六:尝试进行创新发明设计。
实践教学内容之七:根据研究方案进行操作:1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研究,时间为一个月。
2实地研究结束后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获得研究结论,时间为两周。
3形成研究报告,时间为一个月。
五、学时安排六、考核教育研究与PBL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教育研究与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同时为学生毕业论文撰写做好铺垫,因此,考核采用紧扣教学内容进行论文设计的方式完成。
七、可选用教材、主要教学参考书1、吴新武等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2、温忠麟吴新武《教育研究方法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3、吴新武《研究性学习进行时》(校本教材)4、Wiersma,W著袁振国主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5、李秉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6、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7、应俊峰《研究型课程》,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版8、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9、赵微《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与实施》,开明出版社2003年5月版金华职业技术学院2002年制订2005年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