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docx

合集下载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汉字结构六书的内容(1)象形许慎对象形的解释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意思是:随着物体的轮廓弯转曲折,画出它的形象。

例如日月二字的写法:甲骨文:日月金文:日月小篆:日月* 象形字举例:斤:甲骨文:斤;金文:斤;小篆:斤。

《说文》:“斫木也。

”《庄子·徐无鬼》:“运斤成见。

”。

本义:斧子一类的工具。

行:甲骨文:行;金文:行;小篆:行。

《说文》:“人之步趋也。

”按:据甲文字形,“行”象四通八达的道路。

《诗经·周南·卷耳》:“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本义: :道路。

文:金文:文;小篆:文。

《说文》:“错画也,象交文。

”本义:花纹;纹理。

而:金文:而;小篆:而。

《说文》:“颊毛也,象毛之形。

”干:金文:干;小篆:干。

《说文》:“犯也。

从反入,从一。

” 按:据甲文字形,干象盾牌。

本义:盾牌。

(2)指事许慎对指事的解释是:“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看了就能认识,仔细体察就能领会其中的含义,例如上下二字。

上下二字甲骨文作上下。

弧线表示标准线,“—”表示在上方或下方。

篆文将弧线变成了直线,将弧线上下的“—”变成了竖线“ |”。

指事字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a、纯粹符号性质的指事字,例如:一:甲骨文:一;金文:一;小篆:一。

《说文》:“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凡一之属皆从一。

”二:金文:二;小篆:二。

《说文》:“地之数也。

从偶一。

”三:金文:三;小篆:三。

《说文》:“天地人之道也。

从三数。

”四:金文:四;小篆:四。

《说文》:“阴数也。

象四分之形。

”b、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指示符号的指示字,例如:刃:金文:刃;小篆:刃。

《说文》:“刀坚也。

象刀有刃之形。

”本:金文:本;小篆:本。

《说文》:“木下曰本。

从木,一在其下。

”末:金文:末;小篆:末。

《说文》:“木上曰末。

从木,一在其上。

”亦:金文:亦;小篆:亦。

“亦”是“腋”的古字。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第一章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对应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名词:天、地、草、木、山、川、人、手、耳、刀、马、牛、羊动词:出、入、起、坐、笑、骂、学、问、变等形容词:大、小、长、短、轻、重、方、圆、白、黑、数词:一、二、三、四、注意:这种词属于基本词汇。

保证了汉语的继承性和稳定性。

基本词汇的词义基本不变,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变化。

(2)古今词义基本不同1、旧词的死亡原因:历史事物的消亡膢社会观念的改变、被别的词语所取代倡优——演员、艺人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这跟“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

“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

“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打瞌睡——泛指所有的睡觉《韩非子》:“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

”卖掉(卖的结果)——卖的行为《左传·蹇叔哭师》:“穆公访诸于蹇叔。

”咨询(事)——探访、拜访(人)二、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一)词义范围的变化所谓词义范围的变化,是就一个词新旧义位的比较而言。

一般认为,词义范围的变化有三种情况:1.扩大:意义由下位义变成了上位义。

《礼记·曲礼下》:“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

”诸侯之妻——自己及他人的妻子2.缩小:意义由上位义变成了下位义。

《战国策》:“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泛指居处、房屋——帝王的殿堂、居室《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以杖荷蓧。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岳父《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泛指金属——专指黄金。

3.转移:词的意义由一个范围转到了另外一个范围。

(词义转移:指词义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反映的对象从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两事类间虽有联系,但彼此之间无类属关系。

古代汉语考点汇总

古代汉语考点汇总

《古代汉语》考点汇总1: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即“五四”运动以前的汉族语言。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

广义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其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言;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白话。

狭义的的古代汉语书面语就是指文言。

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文言文:用文言语言写成的文章作品。

古白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近古书面语。

古白话文:用古白话写成的文章作品。

2:文言是古代汉语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文言语言是一种十分成熟的书面语言,有鲜明的语言规律。

文言语言是记录我国古代文献资料的基本语言,要了解古代中国,必须从文言语言入手。

前任长期研究文言语言,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今天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文言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研究它可以促进现代汉语的发展。

第一章怎样查字典辞书一、汉语字典的汉字排列法1.音序法:按读音顺序排列汉字现代——( 1)按汉语拼音字母的次序排列。

(2)按注音字母的顺序排列。

古代——( 1)按平上去入四声排列。

(2)按一百零六韵排列。

优点:检字速度快。

缺点:不知或读不准读音则不能检字。

2.部首法:按部首归类排列汉字把同一部首的字归为一类,部首的次序据笔画而定,同部首的字也以笔画为序。

优点:不会读的字也可以检字。

缺点:检字速度较慢。

3.号码法:按由笔形得来的数字号码排列汉字四角号码法优点:检字速度快。

缺点:难于掌握。

二:古代的注音方法(5 种)1.直音法:用同音字来注音。

不足:(1)没有同音字无法注音。

(2)如果同音字比被注音字还难认读,则无注音作用。

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不足: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有的反切已经切不出来现在的读音了。

3.叶音法:为诗歌押韵临时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注音。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一、中古汉语史
1、中叴汉语是汉语从西汉时期开始,到宋代的一个发展阶段;
2、中古汉语的发展是汉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汉语的积极影
响至今仍在。

3、中古汉语的词汇脱胎于西汉语,但与现代汉语的词汇存在很大不同。

4、中古汉语的发音差别也比较大,属于变调语言,声调改变词义的
方式也有很多,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

二、中古汉语的文字
1、中古汉语使用的文字有两种:秦汉文字(即甲骨文)和隶书,前
者一般用于官用文书,后者用于普通百姓书写。

2、秦汉文字又称甲骨文,指从西汉到明朝之间出现的一种古老的汉
字文字,它是汉字的始祖,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古文字。

3、隶书则是汉字书写技法之一,它是中古汉语使用的官方文字之一,是中国经典的文字,它的灵活性强,可以表现汉字的特殊形态。

三、中古汉语的语法
1、中叴汉语的语法又分为句法和句式两部分。

2、句法指的是语成语法规则,汉语的句法主要有动、不动、状语、
定语等。

3、句式指的是组成句子的形式和结构,中古汉语的句式有主谓宾结构、主宾状补结构、主谓补宾结构等。

四、中古汉语的文类
1、中古汉语的文类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礼仪文章、礼记、汉书、史记、世说新语等。

2、礼仪文章是对礼乐仪礼。

古代汉语知识点

古代汉语知识点

古代汉语知识点一、名词解释1、注音材料:包括古代文献中的直音、读若、反切等注音材料。

(1)直音:用同音字注音。

(2)读若:通过比况的方法用读音相近或相同的字注音。

(3)反切: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其基本原理是: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2、声训材料:声训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词去解释词语的一种训诂方法。

声训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语音情况,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古音的参考材料。

3、五音:最早见于《玉篇。

五音声论》。

是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为五类,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

4、七音:是由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最早提出的。

在五音的基础上再分出半舌音、半齿音两类,就成了“七音”。

5、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将古韵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三类。

(1)阴声韵指无韵尾或以元音作韵尾的韵。

(2)阳声韵指以鼻辅音n/m/g收尾的韵。

(3)入声韵指以塞因p/t/k收尾的韵。

6、叶韵:把古诗中不和谐的地方改成他们认为和谐的读音,这就是“叶韵”,也称“协韵”。

7、读破:也叫“破读”,是古代一种改变字或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意义或词性的方法,主要是改变声调,且多数是把原来的非去声字变读为去声字。

8、三平调(下三连):属于平平脚句型——五言的句式为()仄仄仄平平,七言的句式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即诗句的最后三个字都是平声字。

是写格律诗的大忌。

是决不允许出现的。

但在写古体诗时,却有意多出现,以示与格律诗相区别。

9、犯孤平:属于仄平脚句型——五言句式为()平平仄仄平,七言句式为()仄仄平平仄仄平。

孤平指以上两个句式的诗句中除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声病。

由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变通原则,前面的两种格式容易犯孤平。

10、流水对:同一联中的两句话,从形式看是两句话,但意思并不互相对立,实际上是一整句话分开成两句来说。

也就是这两句话在理解时应该是如同流水般一气贯穿下来。

古代汉语(1)知识点整理

古代汉语(1)知识点整理

古代汉语Ⅰ一、填空(1)《说文解字》是东汉时期许慎编写的第一步分析字形的书,19353个字,540个部首,“六书”条例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是用字法。

汉代有三位学者对六书进行过命名,他们是郑众、班固(顺序)和许慎(名称)。

汉字的特性是含有表音倾向的表意类型的字。

《说文解字》说解字形主要根据小篆。

(2)“六书”出自《周礼》,是我国古代分析和研究汉字的一种理论,是古人从汉字的结构现象和使用现象中,分析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

(3)最具有数量优势的是形声字。

象形造字法最能反映词的本意。

(4)汉字发展分为两个阶段:(1)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2)从隶书到小篆。

(5)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重要的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也是由古文字向最后发展为楷书的一个过渡阶段。

汉字发展到楷书,标志汉字进入了成熟的阶段,从此汉字的形体结构就基本稳定下来了。

(6)古今词义的三种发展方式: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轻重和情感态度的改变、义项有增减。

(7)简化字特指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所颁布的简化字(8)词义引申的类型:辐射型、连锁型、综合型。

词义引申的总趋势:从抽象到具体,从个别到一般。

(9)探究词本义的方法:析字形(要根据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形体),求语源/因声求义,徵以文献。

(10)古文翻译的两种类型:直译、意译。

(11)《左传》(左丘明)与《春秋公羊传》(公羊高)、《春秋谷梁传》(谷梁赤)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全称《左氏春秋》(独立于《春秋》的著作),又叫《春秋左氏传》(解释《春秋》的著作),是编年体历史著作,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

后经孔子修订,采用了“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春秋十二公: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

(12)《战国策》又称《战国纵横家书》、《国策》、《国事》、《短长》,33篇,497章,记录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言行,既是一部贯穿了纵横家思想的史料汇编(《四库全书》将其归为杂史),又是一部描绘谋臣策士形象的国别体文学作品。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1.古代汉字:掌握古代汉字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过程,了解古代汉字的
构造原理和基本字形。

2.古代汉语的发音:掌握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了解古代汉语的声母、韵母等发音规则。

3.古代汉语的词汇:学习古代汉语的常用词汇和词义,了解古代汉语
的词法特点。

4.古代汉语的语法: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和句式,了解古代
汉语的六艺、八股等句法体系。

5.古代汉语的文体:学习古代汉语的各种文体,包括骈文、楚辞、诗
经等,了解古代汉语的文学风格和特点。

6.古代汉语的修辞:了解古代汉语的修辞方法和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反问等,掌握古代汉语的修辞技巧。

7.古代汉语的典籍:熟悉古代汉语的各类典籍,包括《论语》、《史记》、《诗经》等,了解古代汉语的思想和文化。

8.古代汉语的句读:掌握古代汉语的句读方法和节奏,了解古代汉语
的韵律和韵律调式。

9.古代汉语的语言变化:了解古代汉语的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的
变化,掌握古代汉语演变的规律和特点。

10.古代汉语的语用:了解古代汉语的语用学原理和方法,包括语体、语用、语境等,掌握古代汉语的语用特点和应用技巧。

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

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

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古代汉语是指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的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

汉语言文学是研究古代汉语言的一门学科,其中包括了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修辞、韵律等方面的知识点。

下面将对古代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点进行整理。

一、古代汉语的词汇1. 词义:古代汉语的词义多为义理丰富,一个词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

2. 词性:古代汉语的词性变化较多,一个词可以在不同的语法环境下变化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不同的词性。

二、古代汉语的语法1. 词序:古代汉语的词序比现代汉语更加灵活,可以根据需要来调整词语的顺序。

2. 语法成分:古代汉语的语法成分较为简单,主要包括主语、谓语、宾语等基本成分。

3. 语气:古代汉语的语气较为严谨,常常使用句式、修辞手法等来增强语气的表达。

三、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1. 比喻:古代汉语常常使用比喻来增强表达的效果,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2. 夸张:古代汉语中常常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以强调某种感情或表达某种意义。

3. 对偶:古代汉语中常常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以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和美感。

四、古代汉语的韵律1. 音节:古代汉语的音节较为简单,一般由一个声母和一个韵母组成。

2. 韵脚:古代汉语的韵脚是指诗词中的韵部,根据字的韵母和声调来进行分类。

3. 韵律:古代汉语的韵律是指诗词中的格律和音韵,通过平仄、押韵等手法来形成韵律美。

五、古代汉语的文学作品1. 诗歌:古代汉语的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以五言、七言为主,通过押韵和格律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2. 散文:古代汉语的散文是以散文的形式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文学作品,常常以散文的方式来叙述故事和抒发感情。

3. 文言文:古代汉语的文言文是指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的文学作品,具有古典、严谨的特点,常常用于史书、经典等文学作品中。

通过对古代汉语言文学的整理,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汉语的特点和魅力。

古代汉语的词汇丰富多样,语法灵活多变,修辞手法独特,韵律美妙动人。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古代汉语知识点11.押韵:把两个以上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放在诗句的同一位置上,使声音和谐悦耳。

2.声调:贯穿整个音节的语音的高低升降变化,是整个汉语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其性质主要取决于音高,又叫字调。

3.调值:是声音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

4.调类:就是声调的分类,是按照声调的实际读法归纳出来的,调值相同的归为一个调类。

/声调的种类,就是把调值相同的字归纳在一起所建立的类。

5.音变:连音变化,在动态的语言序列中有些音节的结构受前后其他音节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化,它通常是由前后的音节结构和音素间的相互影响而引起的。

6.轻声:在语音序列中有许多音节常常失去原有的声调,而读成一个又轻又短的调子,它不是四声之外的第五种声调,而是四声的一种特殊音变,在物理上表现为音长变短,音强变弱。

7.儿化:后缀“儿”与它前一个音节的韵母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音节,并使这个音节带上卷舌音色的特殊音变现象。

8.口音:软腭和小舌上升时鼻腔闭塞,口腔通畅,这时发出的音在口腔中共鸣,叫做口音。

9.鼻音:软腭和小舌下垂时,口腔成阻,气流只能从鼻腔中呼出,这时发出的音主要在鼻腔中共鸣,叫鼻音。

10.鼻化音:口腔无阻碍,气流同时从口腔和鼻腔中呼出,发出的音在口腔和鼻腔中共鸣,叫鼻化音。

11.声母:音节中语音前头的那部分,大多是音节开头的辅音,有的声母不以辅音开头,元音前头那部分是零,习惯上叫零声母。

/ 韵母: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

12.语音:人类说话是发音器官发出来的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的交际只能得以实现的物质手段,语言必须凭借语音才能表达出来。

13.音质音位:由音素成分构成的音位叫音质音位,又因为音质音位出现在固定的音段上,所以又叫音段音位。

14.音段音位:声调音位主要是由音高特征构成的,音高不是音质,属于非音质音位,因非音质音位不受音段的局限,所以叫非音段音位。

《古代汉语》基本知识总结

《古代汉语》基本知识总结

《古代汉语》基本知识总结一.基础知识1.《汉语大字典》目前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收录汉字56000个左右,分为200个部首。

2.《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全书用540个部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

3.《辞海》仍是综合性辞书,它所收录的词条包括成语典故、人名地名及各门学科的名词术语等。

4.《辞源》修订为阅读古籍用的工具书和古典文史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

5.汉字排列方法(1)按音序排列(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3)按号码排列二.古代的注音方法1.直音法:用同音字来注音。

例如《康熙字典》:“屯,音肫。

”“尨,音茫。

”2.反切法:用两个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例如:毛:莫袍切,东:德红切3.叶音法:为读诗歌押韵临时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注音。

是一种应当否定的注音发。

三.六书:战国末年的文字学理论象形: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创造汉字。

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会意: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表达一个新的意义造字。

形声: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合创造汉字。

转注:同一部首且意义相同的字互训叫“转注”。

假借:依据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原则,借原有字形,表达新的意义。

四.古书用字(一)、古今字1、定义:不同历史时期用来记录同一个词的形体不同的字,先出现的为古字,后出现的为今字。

古字和今字合称为“古今字”。

如:莫——暮其——箕要——腰2.今字产生的原因:(1)词义分化:解——懈取——娶益——溢(2) 同音假借:然——燃其——箕何——荷(二)异体字1、定义:两个或两个以上字形不同而读音相同、意义相同,任何情况都可以互相替代的字。

2、异体字的分类:(1)造字法不同:泪:涙笔:筆岩:巌岳:嶽(2)造字法相同但偏旁不同:暖:煖訴:愬俯:俛略:畧群:羣杯:盃線:綫煙:烟五.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1、词义扩大:一个词的今义范围比古义大就是“词义扩大”。

菜——古:蔬菜。

今:与“饭”相对。

《古代汉语》知识点汇总

《古代汉语》知识点汇总

《古代汉语》知识点汇总《古代汉语》第一章文字第一节繁简字繁简字是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合称。

一个字的笔画较简的形体,如果其合法地位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正式承认,这就是规范的简体字;那个笔画较繁的形体是繁体字。

繁体字与简体字的关系:-少量简化字是现代新造的,在用繁体字印刷的古书中根本不会出现。

1有的简化字由繁体字之间的部分形体而来:肮一肮(替换形符)补一补(替换声符)汉一汉(用符号替换繁体字的部份形体)2有的简化字由繁体字省减部分形体而来:奋一奋飞一飞儿一儿3有的简化字由繁体字的草书楷化而来:乐一乐为一篇头一头4没有形体关系,从不同角度或用新的偏旁重新构形:体一体丛一丛惊一惊二大量简体字古已有之,跟繁体字有一定关系。

1原本是异体字:礼一礼(〃礼〃字见《玉篇》)粮一粮(〃粮〃见《墨子・非攻中》)2原本是古今字:舍一舍卷一卷3古书上曾借用过:夸一夸(在〃自大”的意思上借用过)三在古书上原本是意义不相干的两个字,现在把笔画较简的字拉来充当笔画较繁的字的简化字,以简代繁,混舄一个。

1同音代用:丑一丑姜一姜谷一毂2音近代用:斗一斗3并无音同、音近的关系:适ku6—适shi腊xi—腊Ia第二节通假字通假字某个词有了自己的书写符号,却偏不用它,而是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用以代替它的字就是通假字,被替代的字就是本字。

如:常一尝,而一能。

通假字的条件I语音条件即在那个时代两字的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即其声母、韵部必须相同或相近。

2文献条件,即在那个时代的其他文献中也有类似的用例,而不是孤例,〃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O通假字与本字的关系:1对应关系:一个通假字可以和一个或多个被通假字相通。

如:与可和誉、旗、举、舆、欤、异七字相通。

a许多通假字,甲可通乙,乙亦可通甲。

如:饰一饬功一攻缪一穆辨一辩以一已焉一谓b有的祇能甲通乙,而乙不能通甲。

如:蚤一早罢一疲3形体结构上的关系:a有的通假字与被通假字是包容关系。

如:几一机、饥卜一赴义一仪、议千一阡女一如、汝b被通假字篇通假字所包容。

古代汉语重要知识点整理

古代汉语重要知识点整理

古代漢語重要知識點整理1、古書的註解:(1)古书注释的时间:汉代(2)古人注古书的目的:简言之就是为了读懂古书。

(3)今天學習古註的目的:古人的註解一般比較簡略,註解的體例和術語比較生疏。

(4)常見的古書註解大家:漢代的有:鄭玄、毛亨、孔安國、馬融、何休、趙岐。

晉代的有:杜預、郭璞,范寧。

魏代的有:王弼、韓康伯、何晏。

唐代的有:陸德明、孔潁達、賈公彥、徐彥、楊士勛、唐玄宗。

(5)古书注解的体例:主要有三类为傳注體、義疏體、集解體。

①傳注體:以解釋文獻詞句意義為主的註釋體例。

常見的名稱(术语)有“傳、註、箋”。

傳:是傳述的意思,指傳述古代經文的文義。

從傳述的內容來看,有的側重在敍述事件的原委,如《春秋左氏传》,有的侧重在解释字词,如《毛詩詁訓傳》。

注:取義貫注,文義艱澀,需要適當地加以解釋纔能通曉,就如同水道阻塞,必須貫注纔可通暢。

所以“注”就是詮釋的意思。

“注”,古書又寫作“註”,二者音義同。

箋:是表识的意思。

本指讀書時有所領悟,便用筆標誌在原文的一側,所以註文比較短小、簡約。

它不但註釋經書的原文,亦對原有的註解予以補充和修訂。

疏:亦叫“正義”。

唐代以後出現的一種注釋術語。

不僅解釋原文,而且還給前人的注釋作注。

*注疏体例一.字形上所显示的内容:大字是正文,双行小字的是注疏。

二各家注疏内容排列顺序:前面没有“笺云”的注是毛亨的传,如“贯事也”;“笺云”之后的注是鄭玄的笺;[疏]字以下的内容才是孔潁達的疏。

宋代以前,注和疏是分成两本书印行的;宋代以后,为了阅读的方便,才把注和疏合成一本书。

如果一段之中有幾個注,疏就放在幾個註后,如果只有一個,疏就放在一個之后,上面的例子就是把疏放在幾個註之后。

三.疏的內容排列順序:疏一般是先疏正文,再疏註文。

先略引被疏的文字,一般是起迄各引兩三個字(如“‘碩鼠’至‘得我所’”,“傳‘貫事’”,“箋‘碩大’至‘是徙’”),然后再疏,中間用圓圈隔開。

*《十三经注疏》的基本体例(以孔潁達的《毛诗正义》为例)1.書中有正文和註文,註文包括毛傳、鄭箋、陸德明音義(又叫“釋文”)、孔疏。

古代汉语知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大全古代汉语一、基本概念六书——“六书”就是汉字的六种结构类型,包括“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现在一般认为,前四种是造字法,而转注和假借是用字法。

指事——《说文》解释:“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指事就是这样一类字,看到它的外形就可以知道它指的是什么,仔细辨察它的结构就可以明白它的意思了,“上”、“下”两字就属于这一类。

象形——《说文》解释:“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象形这类字,画成那个事物的样子,随着那个事物形体的弯曲而弯曲,“日”、“月”两字就属于这一类。

形声——《说文》解释:“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形声这类字,根据事物的类别特点选一个字作为该字的形符,再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作为该字的声符,形符和声符相配而形成一个新字,“江”、“河”两字就属于这一类。

会意——《说文》解释:“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

”会意这类字,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的字合成一个字,把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的意义组合在一起,来共同体现一个新的意义,“武”、“信”就属于这一类字。

古今字——指不同时代为记录同一个词(或语素),先后使用的不同形体的一组字。

使用在先的是古字,使用在后的是今字。

如:“债”字,本写作“责”,“债”是在“责”的基础上产生的,“责”与“债”形成了古今字。

异体字——异体字指形体结构不同,但意义完全相同可以相互替代的两个字。

如“泪”和“氵戾”、“凭”和“凴”等。

通假字——用甲字来记录与甲字同音或者近音的字的意义就是通假字。

如“说”通“悦”、“昏”通“婚”、“女”通“汝”等。

繁简字——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

由繁趋简是汉字发展的总趋势,简体字的出现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

现代说的“繁简字”有特定含义,“简化字”特指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所颁布的简化字;“繁体字”特指与简化字相应的繁写楷书字体。

如“后”与“後”、“余”与“餘”。

知识点汇总 古代汉语(完整资料).doc

知识点汇总 古代汉语(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古代汉语》(上册)通论知识要点■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1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的语言。

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古代汉语泛指“五四”以前的汉民族语言,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狭义的古代汉语特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即文言﹙或文言文、古文﹚。

2汉语发展的历史分期:①上古汉语:先秦两汉到魏晋时期。

其书面语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文言。

②中古汉语:南北朝到唐宋时期。

其书面语是在六朝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③近代汉语:元明清时期。

其书面语是以近代北方话为基础的近代白话。

④现代汉语:“五四”以后。

其书面语是在现代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普通话。

3古汉语书面语的两大分支:①文言系统: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的书面语系统。

②白话系统:白话是六朝以来在北方口语基础上形成的中古和近代汉语的书面语系统,含古白话﹙中古汉语﹚和近代白话﹙近代汉语﹚。

二怎样学好古代汉语:1古汉语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文言。

因为:①文言是汉语书面语的源头,全面认识汉语书面语必从文言开始。

②我国古代文献、典籍浩如烟海,多用文言写成的,传承古代文化,必须从掌握文言入手。

2学习古汉语的基本方法:①把握知识体系,突出重点难点;②文选与通论有机结合;③充分利用工具书和现代学习工具;④博学好问、勤于积累、善于总结。

附:古汉语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1汉初到东晋末:偏重于文字、训诂研究,是古代汉语语义研究的重要阶段。

著作有毛亨《诗诂训传》、扬雄《方言》、许慎《说文解字》、郑玄《毛诗笺》等。

2南北朝到明末:偏重于韵律及音系研究,是古代汉语语音研究的重要阶段。

著作有沈约《四声谱》、陆法言《切韵》、陈彭年《广韵》、周德清《中原音韵》等。

3清代:古汉语研究全面发展并成就辉煌的阶段。

出现了一大批古文字、音韵、训诂等国学大师及语言学名著。

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以上说文四大家)、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刘淇《助字辨略》、陈澧《切韵考》、戴震《声韵考》、阮元《经籍纂诂》、章炳麟《国故论衡》、孙怡让《契文举例》、罗振玉《殷文存》等。

古代汉语常识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常识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常识知识点总结一、古代汉语的特点古代汉语是指中国古代文献中所使用的汉语,通常指从周朝到明朝末年的文言文和古代口语。

古代汉语在书面上呈现出一些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文字繁体:古代汉语是以繁体字为主的,而现代汉语是以简化字为主的。

繁体字较简化字更为复杂,笔画较多,书写起来更为繁琐。

2. 词语用法:古代汉语中有很多词语是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的,有些词语的意思也发生了变化,例如“辽阔”在古代表示广阔的意思,而现代汉语中一般表示凄凉、空旷的意思。

3. 语法结构: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跟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古代汉语中的动词没有时态和语态的区别,不加“了、着、过”等时态词语也可以表示过去、进行等意义。

4. 语气和语调:古代汉语的语气和语调较为复杂,不同的发音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

二、古代汉语的发展历程古代汉语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 甲骨文和金文时期:甲骨文和金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最早形式,出现在商周时期。

甲骨文是殷商时期的文字,主要出现在甲骨上,是古代占卜的记录,金文则是商周时期的文字,主要出现在青铜器上,是古代宗庙和祭祀用的。

2. 隶书时期:隶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书体,出现在秦朝和汉朝时期。

隶书是古代书法的一种,也是古代文人在书写文章时的书写体。

3. 骈文时期:骈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风,出现在汉代时期。

骈文是按照一定的格律和规范排列的文章,一般分为“协律”和“对仗”两种。

4. 文言文时期:文言文是古代中国文学的一种文体,普遍出现在汉代以后。

文言文是古代中国文人在书写文章时的书写体,一般以《论语》、《孟子》、《左传》、《庄子》、《史记》等古代经典作品为代表。

5. 白话文时期:白话文是指古代以后的中国文学的一种文体,主要指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

白话文是古代汉语的口语化的表现,是古代汉语从文言文逐渐演变成现代汉语的过渡期。

6.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区别,虽然现代汉语是建立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的,但在词汇、语法、语音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一、古代汉语的历史演变古代汉语的历史演变可以分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颜体五个阶段。

1. 甲骨文甲骨文始于商代晚期,是中国古代使用的最早的文字。

甲骨文是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划而成的文字,主要用于卜辞。

它的文字形态简单,形象生动,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和历史韵味,对研究商代社会和语言文字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 金文金文是在商代晚期至西周初期出现的一种文字,是在铜器上刻划的文字。

金文的写法较为规范,字形较为规整,结构清晰,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书写艺术。

金文的出现标志着古代汉语书写技艺的逐渐成熟。

3. 小篆小篆是秦始皇统一文字后所制定的一种标准字体,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成就的一个重要阶段。

小篆字的构造原则十分严谨,整体布局规整,笔画工整刚健,线条舒展流畅。

小篆字的出现标志着古代汉字书写系统的进一步完善。

4. 隶书隶书是在秦汉时期形成并成为书法新体的一种书写方式,经历过小篆舆灵秦大篆两个时期。

隶书笔画凌厉清劲,结构严谨,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对后世影响深远。

5. 颜体颜体是东汉颜真卿所创的一种书体,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杰作。

颜体字形优美,笔力横秀刚劲,线条变化多样,工整流畅,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

二、古代汉语的特点古代汉语具有以下特点:1. 单音节语言古代汉语是单音节语言,即一个字由一个音节组成,每个字都有独立的意义。

2. 语法简单古代汉语的语法较为简单,句子结构简洁明了,不像现代汉语那样多用助词和虚词,表达方式更为直接和简练。

3. 多音字古代汉语中有很多多音字,即一个字有多个发音,这给语言的学习和使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也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

4. 形声字古代汉语中多数字是形声字,即字的结构中包含有意义的部首和发音的部分。

形声字的存在使得古代汉语具有一种特殊的字形结构,丰富了汉语的表意能力。

5. 文字繁体在古代汉语的书写中,使用了较多的繁体字,这些字形繁复,笔画较多,给人一种古朴而沉稳的感觉。

古代汉语复习基础知识..(DOC)

古代汉语复习基础知识..(DOC)

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

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

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

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

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

(10)《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

这部书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鱼词537个,作者从大量的材料中加以比较推敲,考释语辞的含义和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简答1、字母字母就是表示古代声母的代表字。

2、五音早期音韵学著作中分析声纽的术语。

所谓五音,是指声母按发音部位分成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

五音中,唇音又分为重、轻唇音,舌音分为舌头音、舌上音,齿音又分为齿头音和正齿音。

3、清浊从发音方法来分,清音是不带音声母,发音时声带不振动;浊音是带音声母,发音时声带振动。

4、阴声韵阴声韵,简称阴声,指无韵尾或以元音[-u][-i] 收尾的韵,如表中的戈果过韵和脂旨至韵。

5、阳声韵阳声韵,简称阳声,指以鼻音[-m][-n][- ?]收尾的韵,如表中的侵寝沁韵、真轸震韵和东董送韵。

6白话古白话指自唐宋以来逐渐形成的口语实录,以北方口语为基础。

古白话的真正兴起是在唐宋,如唐代的变文、禅宗语录。

宋代话本的出现标志着古白话的正式形成。

古白话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7、文言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如《诗》、《书》、《礼》、《春秋》、《老子》、《论语》、《荀子》等所使用的;以及后来历代作者仿古作品中所使用的语言,如两汉诗文歌赋、唐宋散文等。

文言有两大特点:第一,它是脱离口语的,因此带有超方言性;第二,它带有人为的仿古性,因此是超越时代的。

8、六书六书是战国以后的人根据汉字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9、许慎对六书的定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10、四体二用清代学者戴震提出,是对六书的分类情况。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

11、古无轻唇清代钱大昕首先提出,上古音中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只有重唇音帮、旁、並、明。

后来的轻唇音都是由重唇音分化来的。

12、古无舌上清代钱大昕首先提出,上古音中没有知、彻、澄等舌上音,这类音中古时期才从端、透、定等舌头音中分化出来。

13、异体字异体字是指在某一历史时期音义完全相同,记词职能也完全一样,只是形体不同的字。

集解,又称集注、集说,汇集众家对某一著作的解说,加以选择并加上自己见解的一种注释方法;它不是集各家之说,而是通释经传。

15、本义词的本来的意义,是造字时代的词义,是指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而不是汉语发生时代的原始义或最初义。

本义是词义系统的核心,本义和引申义是相对而言的。

16、引申义由本义推演而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引申义在本义的基础上繁衍派生出来。

补充部分:17、怎样分析词的本义?答:首先,探求古义当分析古字字形。

其次,不能分析假借字字形去探求本义。

再次,探求本义不仅要分析字形,还要有古代文献的材料加以证实。

18、举例说明词义的引申方式。

答:1•直接引申(又称辐射式引申)。

指从本义直接引申出来的意义。

2•间接引申(又称链条式引申)。

指从引申义再进一步引申出来的意义。

3.综合式引申。

连条式引申和辐射式引申交错在一起的引申。

19、举例说明词义的引申途径。

答:1、类比:是指引申义与本义所指称的对象具有某种相似之处,可以通过类比的途径实现引申。

所谓相似,或是形貌相似,或是功能相似。

女口:斗(盛酒器、北极星),骨(骨骼、骨气)。

推演:是指引申义与本义所指称的对象相互关联,可以通过连类而及的途径实现引申。

2、推演:是指引申义与本义所指称的对象相互关联,可以通过连类而及的途径实现引申。

如:甲事物和乙事物具有标志作用,借甲代乙。

齒:本指门牙,泛指牙齿。

牙齿的生长情况标志著幼小、壮老,由此引申为年龄。

20、举例说明词义引申的基本趋势是什么?从本义和引申义表示的内容范围或概念特点来看,词义引申的基本趋势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

例如:“江”、“河”由专指长江、黄河引申为泛指河流,“匠”由专指木匠引申为泛指工匠,“好”由女子貌美引申为泛指美好,“涉” 由淌水过河引申为泛指过河,都是词义由个别引申为一般。

再如:“道”、“術” 由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权”由秤锤引申为权力、权变,“骄” 由马高大,引申为骄傲、自高自大,“析”由劈木头引申为分析、辨析,都是由具体引申为抽象。

21、指出下列各组字哪些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异体字,并说明严格意义上的异体字的条件:村一一邨雕一一彫睹一一覩斗一一鬥修一一脩泪一一淚游严格意义上的异体宇有以下几组:村一一邨睹一一覩蹟一一跡淚一一泪严格意义上的异体字指读音(通常包括古音)相同,意义(通常包括本义和各个义项)相同,而形体不同的文字。

“修一一脩”在古书中的通用只是同音通假的关系,“雕一一彫”“游一一遊”的本义也不相同,它们只是繁简字的关系,所以它们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异体字。

分析题古书注解的体例毛亨所做的传(西汉)--“笺云”--郑玄《毛诗笺》(东汉)--O--陆德明《经典释文》所注音(唐)【疏】代表孔颖达所做的解释《毛诗正义》(唐)词类活用《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

”“手”本是名词,句中是动词“拿” 的意思,还带了宾语“剑”,临时具有了动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就是词类活用。

《水经注?巫山、巫峡》:“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

”句中的“东” 字本来是个方位名词,这里临时具有了动词义“向东流”,作谓语,是词类活用。

《蝜蝂传》:“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

”句中的“高”、“大”原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临时具有了动词义,用作谓语,也都是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是:1.两者表达的含义不同。

使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而意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

如《史记?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前例的“活”是使动用法,其含义是主语“臣(指张良)”使宾语“之(指项伯)”活了下来;后例的“美”是意动用法,其含义是主语“吾妻”认为宾语“我(指邹忌)”长得漂亮。

2.两者的使用范围不同。

能够有使动含义的词有动词与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等,而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名词的活用。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

1 •“于”字被动句式将介词“于”放在动词的后面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

如《孙子兵法?行军篇》:“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擒于人”即被他人擒获。

2•“为”字被动句式将介词“为”放在动词的前面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有时“为”后的主动者可以不出现。

如《韩非子?五蠹》:“而身为宋国笑。

”“为宋国笑”即被宋国人耻笑,出现主动者“宋国”;又《战国策?燕策三》:“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为戮没”即被杀戮,“为”后没有出现主动者。

3•“为,,所”被动句式“为”字被动句式的动词前加“所”字构成。

主动者置于“为”与“所”之间,有时主动者可以不出现。

如《汉书?霍光传》:“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 “为江充所败”即被江充败坏,“为”与“所”之间出现了主动者“江充”;又《张中丞传后叙》:“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

” “为所杀”即被杀害,“为”与“所” 之间没有出现主动者。

4•“见”字被动句式将“见”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被动句式,不能引进主动者。

如《韩非子?说难》:“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见疑”即被怀疑。

5•“见,,于”被动句式是“见”字被动句与“于”字被动句的结合,“见”放在动词前表被动含义,“于” 放在动词后引入主动者。

如《史记?楚世家》:“必见欺于张仪。

”“见欺”即被欺骗,又用“于”引入主动者“张仪”,“见欺于张仪”即被张仪欺骗。

6•“被”字被动句式将“被”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被动句,也可由“被”直接引进主动者。

如《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被谤”即被毁谤,“被”不引入主动者;又蔡邕《被收时表》:“臣被尚书召问。

”“被尚书召问”即被尚书召去问话,“被”弓I入主动者“尚书”。

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是不是判断词,为什么?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都不是判断词。

因为它们都不具备判断词的性质。

“乃”、“即”是副词,在判断句中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便” 等,所以当汉语中出现判断词“是”以后,它们还可以用在“是” 前,构成“乃是”、“即是”等,可理解为“就是”、“便是”。

“维”也可写作“惟”,它是句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作用,不仅可以用于判断句中,也可以用于其他类型的句子中。

如《尚书?吕刑》:“蚩尤惟始作乱“惟始作乱”即开始作乱,不能理解为“是开始作乱”,故“维”不是判断词<“非”也经常用于判断句的谓语前,它是否定副词,不是判断词。

指出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动句,哪些不是被动句,被动句有什么不同形式1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前句是,无标志。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是,“见,,于”式。

3.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昆莫地空。

(《汉书?张骞传》)前句是,“于”字式。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史记?鸿门宴》)后句是,“为,,所”式。

5.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前句是,无标志。

6.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

《汉书?张骞传》)后句是,“为,,所”式。

7.才高见屈,遭时而然。

(《论衡?自纪》)前句是,“见”字式。

8.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许行》)后句是,“于”字式。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说明是属于哪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状语)1.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

(柳宗元《钻鉧潭西小丘记》)陋:形容词意动用法。

“陋之”即“认为它(小丘)不好”。

2.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论语?子路从而后》)食、见:动词使动用法。

“食之”即“让他(子路)吃”,“见(现)其二子”即“使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

3.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朝:动词使动用法。

“朝秦楚”即“使秦国、楚国来朝拜”。

4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来:动词使动用法。

“不能来”即“不能来之”,也就是不能使“远人”归顺的意思。

5.城陷,贼以刃胁降巡。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降:动词使动用法。

“降巡”即“使张巡投降”。

6.诸将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贾谊《过秦论》)弱:形容词使动用法。

“弱秦”即“使秦国变弱”。

7.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后一个“君、臣、父、子”名词活用为动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