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的民族关系.ppt

合集下载

《两汉文明概述》课件

《两汉文明概述》课件
住:两汉时期的住房以土木结构为主,建筑风格多样,既有宫殿、庙宇等大型建筑,也有民居、客栈等小型建筑, 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居住状况。
行:两汉时期的交通工具以马车、船只为主,同时也有步行、骑马等出行方式,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交通状况和人 们的出行习惯。
婚姻家庭与生育观念
婚姻观念:重视家庭、尊重父母、重视礼仪 家庭观念:重视亲情、注重家庭和睦、尊重长辈 生育观念:多子多福、重视子女教育、注重家族传承 风俗习惯:结婚仪式、生育仪式、节日庆祝等
节日起源:介绍节日的起源和历史 背景
节日与习俗
节日习俗:详细介绍每个节日的习 俗和庆祝方式,如春节贴春联、放 鞭炮、吃团圆饭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主要节日:列举并简要介绍两汉时 期的主要节日,如春节、元宵节、 清明节等
节日意义:阐述节日在两汉社会生 活中的意义和影响,如增强家庭凝 聚力、传承文化等
探讨两汉文明 对后世的影响
和启示
课件封面
课件结构
内容介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目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总结与展望
两汉文明概述
两汉文明的形成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 的社会变革与
思想繁荣
秦朝统一六国, 建立中央集权
制度
汉朝的建立与 巩固,以及汉 武帝时期的政 治、经济和文
化发展
丝绸之路的开 通,促进东西 方
两汉文明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 地位
两汉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两汉文明对后世的影响
两汉文明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两汉文明的未来发展前景
传承与创新:两汉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将继续在传承中不断 创新,为现代社会注入新的活力。
国际化发展: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两汉文明将进一步走向世界,成为国际文化交流 的重要内容,推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

人教版古代史第二章两汉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PPT课件

人教版古代史第二章两汉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PPT课件
不同于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战争,不具备侵略与反侵略性质, 但要分析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性。
鉴于此,我们在学习中要善于分析,透过现象揭示其本质,明 确给予肯定和否定。
(一)与匈奴的关系

攻守 兼顾
攻 守
北击匈奴,收回河南地 修长城
① 汉初和亲---国力衰弱
关 西 时战 ②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
系 汉 时和 病三败匈奴 ,匈奴分裂
西域社会
物质生活
进步
班超
BC60年
西域都护
西南夷
汉武帝
九郡
百越
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1、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 的。由于各种原因,汉族在我国多民族的国家中处于主体地位。但 是,并不能因此而忽视或否定其他少数民族对于祖国历史发展所作
的贡献。因此,看待民族关系,不能站在一个民族的立场上,而应
2010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课件
两汉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第五节、两汉时期边疆 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江西泰和二中李文华整制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境内有哪些少数民族? 北方有匈奴和东胡.西方有戎.南有越等.
秦朝周边有哪些少数民族呢? 北方有匈奴和东胡.西方有月氏和羌.南 有越等. 两汉时期我国境内又有哪些?
,
为葱两 西岭汉 域以时 。东期
也, 就人 是们 现把 在今 新天 疆甘 地肃 区玉 和门 更关 西和 的阳 地关 方以 ,西 称,
1回答下列有关两汉对外关系发展的问题:
(1)西汉武帝使,(甲)曾两次出使西域。 (甲)是 谁?这个人出使西域,开辟孔道,在我国历史上称为什 么?
( 2 )试从与西域建立联系、发展国际交通与促进中西 经济文化交流方面,说明(甲)通西域的贡献。

两汉时期PPT课件 人教版

两汉时期PPT课件 人教版

二,黄老之学到独尊儒术
黄老之学 汉初选择黄老之学的原因 董仲舒的思想核心 董仲舒的创造
黄老之学
战国时期形成的一个学派 帛书《老子》甲卷本、乙卷本 《经法》、《十六经》、《称》、《道原》 “先德后刑以养生”、“先德后刑顺于天” (《十六经· 观》) “文武并用则天下从也”(《经法》)
汉初选择黄老之学的原因
太初(104BC-101BC)
天汉(100BC-97BC)
太始(96BC-93BC)
征和(92BC-89BC)
后元(88BC-87BC)
汉武帝的功绩
政治上:强化中央集权
经济上:新经济政策
思想文化上:独尊儒术
军事外交上:制匈奴,通西域,开边兴利
田余庆《论轮台诏》,《历史研究》84.2
“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资治通鉴》卷22汉 武帝征和二年(前91BC) “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史记· 太史公自 序》)
1.
“自是(元光二年133BC)始征伐四夷,师出三十 余年,天下户口减半。”《汉书· 五行志》
2.
“是时军旅连出,师行三十二年,海内虚耗。”
《汉书· 西域传》 (三十二年指:元光二年
133BC-太初三年102BC)
前期与匈奴交锋 元光二年(133BC)——元狩四年(119BC) 后期打通西域( 119BC之后) 元封三年(108BC) 灭楼兰、车师 太初元年(104BC)出师大宛 太初三年(102BC)降大宛 征和三年(90BC),三路向西向被进攻匈奴
秦的教训。 “繁刑严诛,吏治深刻” (贾谊《过秦论》)
“秦非不欲为治理,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而用刑太极故
也。”(陆贾《新语•无为》) 汉初社会现实。 “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盖藏。” (《史记•平准书》)

第五节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第五节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BC119年) 张骞出使西域 时间-- 公元前119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 年
前138~前126年 目的- 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 时间- 沟通了汉与西域的联系,汉朝和西域空” 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张骞出使西域,历经千辛万苦,他是我国历史 结果: 未达出使的目的,却了解了西域各国的经济、政治、文 上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促进边疆开发和中西交 化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为沟通汉和西域关系奠定 往作出巨大贡献的杰出历史人物。 了基础。
第五节 两汉时期边疆各 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引言:两汉时期的边疆各族
匈奴、乌桓、鲜卑 夫余
西域各族 西南夷 南越 东越
一、匈奴的兴衰
1、匈奴的社会发展状况 ⑴经济 ⑵政治 2、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⑴西汉
① 汉初(政策、原因) ② 汉武帝时(政策、原因、经过、结果) ③ 汉元帝时(政策、原因、影响)
⑵东汉(①匈奴分裂、②击败匈奴)
秦朝:①北击匈奴,夺河套,修长城。 ②设机构,派官员,驻军队。 ③迁人口,发展经济。 西汉:①汉初,“和亲”、经贸往来。 ②汉武帝,军事反攻 ③汉元帝,“和亲”、经贸往来。 ④王莽,发动不义战争。 东汉:军事斗争,解除匈奴的威胁。
概述秦汉时期中央政权与越族的关系。 秦朝:①军事征服:为统一岭南,解决军粮 运输,修建灵渠。沟通湘水和漓水,联系珠 江、长江流域,便利了中原与岭南的经济文 化交流。 ②设郡管理:先后设象郡、桂林与南海三郡。 汉朝: ①迁徙杂居:征发北方农民与百越 杂居,将越人迁往内地与华夏族共处。 ②设郡管理:汉武帝设南海九郡管理南越。
选择题
1、汉武帝曾派谁两次出使西域…… ( C ) A、 窦固 B、窦宪
C、张骞
D、班超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北方的匈奴、乌桓、鲜卑,东北的夫余、南方的越族、西南夷和西域各族。

它们与中原的交往和联系加强了。

一、两汉与匈奴的关系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1、汉初:关系:匈奴攻汉,被迫“和亲”,贸易往来原因:汉国力有限,社会贫困;匈奴强盛史实:前200年白登之围(刘邦)2、汉武帝:政策:军事打击原因:国力强盛,兵多粮足,中央集权巩固史实和结果:三次战役:前127、前121年、前119年,卫青、霍去病,收回河南地、河西走廊,匈奴受重创,迁徙漠北3、汉元帝关系:匈奴归附汉,自愿和亲,互市,文化往来原因:匈奴内乱,呼韩邪单于一部归附汉朝;汉相对强盛史实:昭君出塞意义:A密切汉匈关系,四十多年和睦相处; B 有利汉匈经济文化交流二、两汉与西域的关系1 、张骞通西域目的:联合大月氏,反击匈奴;加强同西域的联系时间:前138; 前119两次出使意义:①交通:A“凿空”,打通中原与西域的交通;B开通了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关系的发展②交流联系:天山南北与内地连成一体;中原同西域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促进西域社会进步(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技术,井渠法、造纸术);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③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定位版图作出贡献;使世界几大文明汇合,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

2、西域归属中央政权标志: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职能: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意义:A标志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B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3 、班超经营西域(东汉明帝时)背景:西域各国重新被匈奴控制意义: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加强。

东汉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

概念:西域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

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的地区等。

三、两汉与西南夷的关系概念:西南地区数十个少数民族,如夜郎等,统称“西南夷”。

两汉的民族关系

两汉的民族关系

2.东汉 东汉
概况: 概况 汉明帝时,派班超经营西域, 汉明帝时,派班超经营西域,班超被任命为西域都 管辖西域; 护,管辖西域;
历史作用: 加强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历史作用 加强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课堂小结
秦朝 匈奴 北击匈奴 河套设县 扩建长城 西汉 汉初和亲 武帝反击 昭君出塞 张骞通西域 设立西域都护 南征越族 开凿灵渠 岭南三郡 灭南越 设九郡 东汉 南匈奴内迁 东汉击北匈奴 北匈奴西迁 班超经营西域 重建西域都护 方式 战争 和亲 互市 遣使 设立机构 战争 设立机构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二〉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B.东汉 B.东汉
(1)匈奴: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匈奴,南匈奴向 匈奴: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匈奴, 汉成臣,与汉人杂居;北匈奴退居漠北. 汉成臣,与汉人杂居;北匈奴退居漠北. (2)东汉:大将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北匈奴政权瓦解, 东汉:大将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北匈奴政权瓦解, 匈奴西迁,他们对东汉的威胁最后解除。 匈奴西迁,他们对东汉的威胁最后解除。
〈二〉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A.西汉 西汉
汉初“和亲” 汉初“和亲” 汉武帝军事征服 汉元帝“和亲” 汉元帝“和亲”
匈奴人擇水草而居,擅長騎射。
匈奴族在秦朝已經經常侵擾中原
匈奴
秦朝
匈奴 漢
匈奴聚居在中國北方大漠地區
長安
匈奴人在冒頓單于的領導下,軍力強大。
〈二〉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A.西汉 西汉
(1)汉初,推行“和亲”政策 汉初,推行“和亲” 汉初
原因: 匈奴不断南下进攻; 原因: 匈奴不断南下进攻;
汉初国力有限,无力抗击匈奴,比如“ 汉初国力有限,无力抗击匈奴,比如“白登之 围”;

秦汉时期的民族

秦汉时期的民族

(一)秦统一后对匈奴的 措施
①北拒匈奴,收河套、 建县城、迁民居住
匈奴骑兵铜像
②大规模修筑长城 (二)两汉和匈奴的和战
1、西汉初期与匈奴的和亲 2、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27、公元前121、公元前119年) 卫

霍 去 病
汉武帝为什么能取得反击 匈奴的胜利?
3.昭君出塞
(1)匈奴的分裂与呼韩邪单于对汉称臣
第一次出使西域
0
时间- 目的- 路线- 结果-
前138~前126年
联络大月氏东 西夹击匈奴
结果:未达出使 的目的,却了解 了西域各国的经 济、政治、文化 情况,以及他们 想和汉朝往来的 愿望,为沟通汉 和西域关系奠定 了基础。
“凿空”
张骞通西域有什么 历史意义?
1.加强了汉朝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
2.为西域正式归属中央创造了条件
(4)影响:①促进了我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统一的多 民族的国家的初步形成。②带动了对外关系的发展。
(5)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见书37页
关于西域都护
【解析】
(1)概念:西域都护是我国两汉时期中央政府在今新疆境内设 置的最高军政首脑。
(2)设置:①汉武帝时,为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和加强民族 友好交往、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于公元前138年、公元前 119年,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②西汉与西域沟通后,开辟了 中西贸易往来的“丝绸之路”,中国丝绸的对外贸易十分兴旺, 为了加强对西域军事、政治的管辖和保护“丝绸之路”上的商 旅往来,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③东 汉初年,政府派班超经营西域,在西域重设西域都护。
国展开丝绸贸易。
例: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进 行丝绸转手贸易,大获其 利的是( )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汉武帝时期: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汉武帝时期: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充溢露积于外, 充溢露积于外, 至腐败不可食。 至腐败不可食。 汉高祖时期: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 汉高祖时期: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 而将相或乘牛车
一、汉与匈奴的关系 1、匈奴的社会状况 、 2、与西汉的关系 、 和亲” ①汉高祖——“和亲”政策 汉高祖 和亲 战争(军事反击 ②汉武帝——战争 军事反击 汉武帝 战争 军事反击) 原因:国力强盛 原因 国力强盛 政权巩固, 政权巩固,无后顾之忧 强大的骑兵队伍 卫青、 卫青、霍去病的军事才能
二、张骞出使西域
1、西域的含义 、 2、张骞通西域 、 时间:公元前 时间:公元前138年 年 目的: 目的: 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 意义: 意义: 3、西域都护的设置 、 ——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标志-- 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
一、汉与匈奴的关系 1、匈奴的社会状况 、 2、与西汉的关系 、 和亲” ①汉高祖——“和亲”政策 汉高祖 和亲 战争(军事反击 ②汉武帝——战争 军事反击 汉武帝 战争 军事反击) ③汉元帝——和亲 汉元帝 和亲 3、与东汉的关系 、

匈奴的兴起

1、和战交替, 、和战交替, 以和为主; 以和为主; 2、和战受汉 、 政权强弱影 响 3、匈奴政权 、 内部不稳

夫余 乌桓
西

一、汉与匈奴的关系 1、匈奴的社会状况 、 以畜牧业为主, ①以畜牧业为主,从事农业生产 世纪, ②公元前3世纪,铁器的广泛使用 公元前 世纪 匈奴——奴隶制国家 ③匈奴 奴隶制国家
匈奴的生活状况: 匈奴的生活状况: 逐水草,习涉猎, 逐水草,习涉猎, 忘君臣,略婚宦, 忘君臣,略婚宦, 驰突无垣
归纳秦汉时期, 归纳秦汉时期,中央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PPT课件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PPT课件

(2)史料二表明汉代中央官制有什么变化?其实质是什么? 提示 变化:汉武帝重用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等 组成中朝,形成中外朝制度,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实质:加强 皇权。 (3)据史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抑商手段的特点。概括 指出其主要目的及表现。 提示 特点:汉朝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来削弱商业和商人。 目的:打击商人势力的膨胀,增强政府财政收入,增强国家实 力等。表现:改革币制、政府垄断经营、打击和压制商人等。
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政策。始于春秋战 国时期,汉武帝时加强,此后历朝历代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盐 铁专卖。盐铁专卖的收入是历代政府的重要财源,一定程度上 阻碍了商品流通及商业的发展。
3.思想“大一统” (1)汉武帝接受、___董__仲__舒_____的建议,尊崇儒术。 (2)公元前 136 年,朝廷设立___五__经__博__士___,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___主__流__意__识___形态。
——《汉书·食货志》 史料二 (汉文帝)曰:“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
——《史记·孝文本纪》
(汉景帝)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 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书·景帝纪》 史料三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谦; 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 康,汉言文景,美矣!
【史料实证】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政治、经济举措及影响 史料一
史料二 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 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汉书·刘辅传》 史料三 汉武帝时,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来削弱高赀、富 商大贾的势力,使抑商政策达到极端:实行盐铁酒专卖,迫使 大商贾退出商业活动的主要阵地,起到了压制商人的目的…… 改币制,也在于打击“不佐国家之急”的商人;均输、平准的 实行更是以官办贩运货易排除私商,并由政府垄断物价,而征 收财产税及算缗、告缗几乎使全国所有富商大贾陷于破产。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汉族的形成
民族:各种历史形态的民族共同体,即相交流、相互认同,相互吸收的、 民族:各种历史形态的民族共同体,即相交流、相互认同,相互吸收的、 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民族共同体。 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民族共同体。 汉族:是与汉朝密切相关的民族,它的形成大致有四个时期。 汉族:是与汉朝密切相关的民族,它的形成大致有四个时期。 一、春秋战国时期,是汉民族形成的准备时期,经过第一次大融合,秦汉 春秋战国时期,是汉民族形成的准备时期,经过第一次大融合, 时期形成中化华民族主体,即汉族。 时期形成中化华民族主体,即汉族。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民族大迁徙与交流,到隋唐时形成面貌一新的汉 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民族大迁徙与交流, 民族; 民族; 三、宋元时期,主要在边疆地区进行,少数民族迅速封建化,吸收汉先进 宋元时期,主要在边疆地区进行,少数民族迅速封建化, 文化,向汉文化同化; 文化,向汉文化同化; 四、明清时期,通过长期有效管理,地域概念认同感形成,民族大融合, 明清时期,通过长期有效管理,地域概念认同感形成,民族大融合, 奠定了现代中国边疆与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基础。 奠定了现代中国边疆与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基础。

匈奴的兴起

1、和战交替, 、和战交替, 以和为主; 以和为主; 2、和战受汉 、 政权强弱影 响 3、匈奴政权 、 内部不稳
地区、社会形态、 地区、社会形态、铁器传入 建立国家时间、领导、 建立国家时间、领导、地区 进攻西汉,汉初和亲(原因、目的、效果) 进攻西汉,汉初和亲(原因、目的、效果) 与西汉关系
目的(注意不同性): 目的(注意不同性): 作用: 作用: 影响: 评价的标准: 评价的标准:
理解练习
1、西汉与匈奴经历和亲与战争,大败匈奴的变化,其变化从根本上反 西汉与匈奴经历和亲与战争,大败匈奴的变化, 映了( ) 映了( A经济实力的强弱; 经济实力的强弱; C民族政策的变化; 民族政策的变化; B军事力量的强弱; 军事力量的强弱; D匈奴内部政治的发展。 匈奴内部政治的发展。

汉代的民族关系PPT课件

汉代的民族关系PPT课件
0
时间- 前138~前126年
目的-
联络大月氏东 西夹击匈奴
路线-
结果-
.
21
➢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路线
公元前138年,张骞从长安出发西进,他率领100多人,不幸在中侨汇被匈奴所俘,被拘禁了10 余年。虽然经历了种种困难,但他从末丢弃朝的节(出使凭证)。匈奴单于硬叫他娶当地人作妻, 已经和了儿子,也没有动摇他完成任务的决心,后来张骞终于率领部属逃离了匈奴,辗转到达大 月氏。那时在月氏因西迁已久,生活安定,不愿再同匈奴打仗。张骞的使命末能完成,只好归国。 回国途中,以又被匈奴拘禁了一年多。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乘机脱身回到长安。张骞出 使时带着100多人,前后13年,最后只剩下他和堂父两个人回来。
匈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
16
如何认识秦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
匈奴非正义? 掠夺、进扰 秦汉正义? 维护、保证 负担
.
17
三.两汉与西域的关系
1、西域的含义--
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以
西的地方,称为西域。西域以天山为界分南北两部分。南部为塔里木盆地,
北部为准噶尔盆地
.
24
4、班超经营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时间: 公元73年(东汉明帝)
目的:
为了恢复东汉 和西域的交往
路线:
结果:
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 束缚和奴役,西域和内
地的联系更加密切.。
投笔从戎
25
班超出使西域
.
26
四.两汉对南方地区的管理:
1.西南地区;西南夷.设郡县
2华南.华东地区;
(百越)
东越(温州一带) 南越(两广地区)

两汉的民族关系

两汉的民族关系

南越后来称帝并进攻长沙郡。武帝时,南越的割据成为大一 统局面巩固的障碍。公元前112年,武帝派兵进攻南越。第二 年冬,西汉灭南越,并在其地设立九郡。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时间-- 公元前119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结果-- 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 护府,新疆地区正式归在中央政权的 统治之下。
班超经营西域
班超出使西域
时间--
公元73年
为了恢复中原 和西域的交往
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 束缚和奴役,西域和内 地的联系更加密切。
原因--
丝绸之路从哪儿出发?途中经过哪些重 要地点?最后到达哪里? (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区 →西亚→欧洲的大秦) 当时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从哪儿 出发?途中经过哪些重要地点?最后到 达哪里?(广东沿海→中南半岛→马来 半岛→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和 斯里兰卡岛)
丝 绸 之 路
丝绸之路
B、职责是沟通汉与西域的联系 C、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C D、说明汉与西域开始了经济文化
交流

“和亲”是西汉统治者处理少 数民族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 在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相对薄 弱的情况下,中原王朝无力用 军事手段抵御外族的入侵,被 迫采用了带有屈辱性的“和亲” 政策。
和平使者
《题昭君墓》:
汉 初 政策 西汉 汉 匈 关 系
(高祖)
和亲
原因 国力有限 军事反攻 政策 原因 武帝 时间 将领 结果
东汉 元帝
昭君出塞(意义)
东汉
东汉 初年 分裂 北 威胁中原 河西
南 向汉称臣 与汉人杂居
威胁 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 解除

高三历史课件: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高三历史课件: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3.西汉建立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 .西汉建立西域都护 公元前60年(汉武帝),西汉政府设置 了西域都护府,委派都护,对西域各国的行 政、军事进行管理。各国的王、侯以及大小 官吏,都由汉朝任命,当时佩戴汉朝印绶 shou的有376人之多。至此,西域地区,包括 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 ,正式列入汉朝版图,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的一个组成部分。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公元前119年)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目的:为了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汉武帝募人出 使西域,目的是联合大月氏等国夹击匈奴。
公元前138年,张骞带着朝廷给他的一百多个随从,第一次 出使西域。被匈奴兵捉住,,被拘禁了十多年。他历经种种困 难,但从未丢弃汉朝的节(出使的凭证)。匈奴单于硬叫他娶 当地女为妻,有了儿子,但仍没有动摇他完成使命的决心。后 来张骞终于率领部属逃离了匈奴,到达了大月氏。那时,大月氏 由于土地肥沃,生活安定,不想再和匈奴打仗。张骞在大月氏 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回国。又被匈奴俘获,扣留 了一年多。后来,匈奴发生了内乱,张骞逃回长安。 他出使时 带着一百多人,前后13年,只剩下他和堂邑父两人回来。张骞 虽然没有达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深入了解了西域的地理、 物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汉朝往 来。
卫青墓
卫青墓位于陕西兴平境 内,是西汉时抗击匈奴著 名将领卫青的墓地。 卫青曾在汉武帝时多次率 军深入漠北,出击匈奴, 为西汉击败匈奴立下了赫 赫战功;官至大将军,封 长平侯。 卫青于公元前106年去世 。为了表彰他的丰功,汉 武帝将他的墓修建在了自 己的茂陵外侧。
汉武帝为什么 能取得反击匈 奴的胜利?
(2)昭君出塞 )
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向汉朝提出了愿与汉 室通婚,结为亲戚的和亲请求。汉元帝下令挑选 一名宫女(即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当时, 王嫱(字昭君)在塞外同匈奴人民和睦相处,爱 护百姓,教给当地妇女织布、缝衣和农业生产技 术,受到人民的爱戴。自昭君出塞以后,汉与匈 奴间有五十年左右没有战争。它在客观上促进和 加强了匈奴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匈奴 与汉族的友好与团结,巩固了塞北与中原的统一。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4、班超经营西域
时间-原因-结果-- 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
束缚和奴役,西域和内 地的联系更加密切。
投笔从戎
三、西南夷和百越
四、汉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 汉和朝鲜、 1、汉和朝鲜的 友好交往 铸铜、制漆技 术铁制生产工具 传到朝鲜 檀弓、果下马输 入中国
2、汉和日本的友好 交往 铸铜、冶铁技术、 丝帛传到日本
联络大月氏东 原因- 西夹击匈奴
路线- 结果-
结果:张骞了解了西域各国的经济、政治、 文化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3、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
1、获得西域的资料,传播了西汉的声威 获得西域的资料, 2、开通了与西域的交通,称为“凿空”,促进了西域 开通了与西域的交通,称为“凿空” 的进步 3、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频繁往来,促进当时世界上几 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频繁往来, 大文明的汇聚 4、中原与西域关系日益密切
3、汉和越南的友好交往 铁犁牛耕和水利技术传到越南 象牙、犀牛、 象牙、犀牛、珍珠不断输入中国
五、丝绸之路(陆上和海上) 丝绸之路(陆上和海上)
概念: 中国的丝和纺织品, 从长安往西, 概念 : 中国的丝和纺织品 , 从长安往西 , 经 过河西走廊, 今新疆境内, 运到西亚, 过河西走廊 , 今新疆境内 , 运到西亚 , 再由 西亚转运到欧洲, 西亚转运到欧洲 ,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 之路。 之路。 意义: 意义: 1、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进行了频繁的经 、中国与中亚、西亚、 济文化交流。 济文化交流。 2、铁器、丝绸、养蚕缫丝、铸铁术、井渠法、 、铁器、丝绸、养蚕缫丝、铸铁术、井渠法、 造纸术传出。佛教传入。 造纸术传出。佛教传入。
一、与匈奴的关系
1、匈奴概况 、 2、西汉初年 、 3、汉武帝时 、 4、汉元帝时 、 5、东汉时期 、

两汉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人教版

两汉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人教版

民族关系
有关民族战争的注意点:
1 .不同于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战争, 不具备侵略与反侵略性质,但要分析正 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性。
2.三种战争属于正义战争:
①维护祖国统一 ②维护社会经济发展
③各族人民反抗剥削压迫斗争
战国、秦 匈奴 西汉 东汉
(汉初、汉武帝北击匈奴、昭君 出塞 ) (分裂、北击北匈奴 )
两汉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秦汉阶段特征:
政治:封建大一统局面形成,开创了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封建社会第一次盛世——文景之治
民族关系:张骞出使西域,统一多民族国家奠 基,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和开发(珠江流域、 新疆)
对外关系:丝绸之路开通,以中国为中心 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 文化:科技文化世界领先、气势恢弘
民 (位置、目的、意义) 张骞通西域 族 关 西域 西域都护 (职责、标志) 系 班超出使西域
西南夷 百越
(汉武帝在南越设南海等 九郡)
北方少数民族沿革: 匈奴——鲜卑——突厥—— 回纥——契丹——女真—— 蒙古——满洲
农作物引进:
葡萄、石榴(西汉)——菠菜、刀豆(唐)— —占城稻(北宋)——玉米、甘薯(明)
(3) 女主人究竟属于哪一民族,需要进一步探究。研究 这一问题有何历史意义?
(4) 揭开这一谜底,有待进一步收集直接和间接的证据。 你认为有哪些方法?
(1)汉与匈奴的战争、和亲、张骞通西域、丝绸 之路、西域物产传内地、西汉技术传入西域,西 域都护设置等。 (2)能以一定的史实为依据;能结合史实,逻辑 合理。 (3)能正确对应和概括其历史意义,如:假定为 今新疆地区人,则可答进一步了解西汉时期的民 族关系。
海上丝绸之路
走向:广东沿海——印支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 —印度半岛南端 作用: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关系,从水路沟通 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考试报(历史版)》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河北省唐山市第十六中学高三年级组秦友刚 063103两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

边疆各民族发展较快,与中原的交往和联系日益密切,各民族之间虽然有激烈的战争,但长时期内主要是和平和友好关系。

两汉与匈奴关系初战失利:秦汉之际,匈奴族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已经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政权。

而西汉却刚刚建国,社会经济贫困,军队战斗力不强,商不具备对敌战争的条件。

公元前201年(汉六年),匈奴单于冒顿发兵围攻马邑,韩王信投降,次年又攻晋阳(山西太原市)。

汉高祖闻讯,亲率三十万大军迎战,被匈奴围困于平城白登山(山西大同东南)。

后来用陈平计,向单于阏氏行贿,才得脱险。

史称“平城之围”。

和亲权宜之计:公元前200年,与匈奴战争失败的高祖刘邦接受了大臣娄敬的建议,实行“和亲政策”,揭开了中央政权与周边民族关系新的一页。

“和亲”是民族之间停止战争,捐弃仇怨,从而建立和平、友好、亲睦的关系。

汉武帝采取迂回战术、积极打通西域,实施远交近攻的策略,联合西域各国夹击匈奴。

势力强大的乌孙国,成了汉朝主要的争取对象。

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封江都王的女儿细君为公主,下嫁乌孙国王昆莫。

汉武帝时期大规模反击匈奴:汉武帝由于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国家的经济实力空前雄厚,军队也得到了训练。

为了维护北方边境地区的生产和人民的生活,汉武帝于公元前127年、121年、119年对匈奴发动了3次大规模的战役。

均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给匈奴贵族以致命的打击,基本上解决了匈奴的威胁,保障了边境地区人民的安居生产。

昭君出塞: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次到长安,要求同汉朝和亲。

汉元帝将宫女王嫱嫁给他。

婚后,王昭君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

王昭君从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不惜牺牲个人的幸福,换取北部边疆60多年的和平和安宁;解除了广大人民的征战之苦,加强了汉族同匈奴之间的民族团结。

考点3——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考点3——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考点3: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考点指南】1、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认识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年的地方行政制度。

分析封国制产生的原因、特点;归纳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认识王国问题解决的意义。

2、察举制;认识察举制是汉朝重要的选官制度、并理解其概念及目的。

归纳察举制在两汉的演变及影响。

3、编户齐民认识编户制度是汉朝的行政管理制度和赋税制度;掌握该制度的目的、内容及影响。

【重点和难点精析】1、“汉承秦制”的主要含义①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②承袭秦朝的监察制。

汉武帝发展为刺史制度,监察郡国等地方高官。

东汉时,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成为地方长官,掌军政。

③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郡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

④承袭秦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西汉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

2.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的革新两汉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

两汉社会制度比起秦朝更加完备,汉朝在废除苛法的前提下,进行革新。

包括:刺史制度、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察举制、编户齐民等。

在这些内容中,主要是围绕着三个方面的关系与矛盾展开的,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矛盾、选用官吏的形式,对百姓的管理。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通过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察;此外,通过“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削弱和限制藩王的活动。

在选用官吏的形式中,以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为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通过实行编户制度,加强对百姓的管理。

3、编户制度编户齐民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

秦始皇统一后,对赋税制度进行了统一和改革。

公元前216年,命全国各地自报占有田亩数目,即文献记载的“令黔首(百姓)自实田”。

这是我国历史上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土地登记制度的开始。

秦朝还规定田租十税一,人民有服徭役、兵役的义务。

汉代,承袭和发展了秦朝这一制度,一套完整的封建管理制度和赋税制度正式形成。

西汉政府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控制人口,剥削农民。

编入户籍的民户,主要是广大农民,但也包括无爵位的地主和小官吏,其中人数最多的是自耕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标志西域开始正式归属 中央政权。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路线
结果:张骞了解了西域各国的经济、政治、 文化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张骞通西域有何意义?
直接意义:为富汉了朝中开 原拓文疆化土和定中位原版的图物作质出生了活决;定性贡献;丰 把先进的汉文化传入西域,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
材料:在欧洲,有人认为今天的一部分匈牙利人是西迁的匈奴 族后裔。这些匈牙利人的长相与一般欧洲人明显不同;他们的 民歌曲调与我国陕北、内蒙相似;他们也象陕北人一样吹唢呐 和剪纸,甚至说话的尾音都有些相似。
请回答:匈奴西迁开始于哪个朝代?原因是什么?
开始于东汉; 原因在于匈奴与两汉斗争中实力削弱,到东汉前期,窦固、 窦宪先后出击,大败 匈奴,北匈奴政权瓦解,开始西迁。
秦与两汉对匈奴的政策有何不同?从两汉对匈奴 政策的演变中,你得到了哪些认识?
不同: 秦:以武力解决匈奴的威胁。 两汉:军事进攻与“和亲”政策并用。 认识: 国力强盛与否是两汉调整对匈奴政策的主要依据。 和平交往、避免战争符合各民族的长远利益
二、西域
〈一〉含义
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 新疆地区和以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加速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 深远意义:为开拓“丝绸之路”奠定基础,使古老的中华文
明走向世界; 张骞用于探索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纪念。
2.东汉
概 管辖西域;
历史作用: 加强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张骞与班超在西域的活动,其历史作用的共同点是 (1)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束缚和奴役 (2)促进了西域和内地经济文化的 交流 (3)促进了中国同西亚、欧洲国家的友好往来 (4)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了贡献
我们应如何正确地评价昭君出塞?
①密切了汉匈关系,贸易兴旺发达,文化往来增多; ②维护了汉匈之间的和平,造就了几十年的和睦相处; ③王昭君被称之为“和平使者”,为民族融合作出了贡献.
我们应如何正确认识两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
首先,我们看到匈奴南下进攻两汉,其目的是掠夺财富,他们 杀掠无度,给边境地区人民带来灾害,严重破坏社会经济,因 此匈奴发动的战争是掠夺性的非正义战争.两汉政府进行的抗 击匈奴战争是为了维护边境地区的稳定,保护汉族先进文明, 因此属于正义的战争.
A.(1)(2)(3) B.(2)(3)(4) C.(1)(3)(4) D.(1)(2)(4)
三、西南夷和百越
1.西南夷: 两汉时期设郡加强管理; 2.百越: 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进行有效管理;
概述秦汉时期中央政权与越族的关系。
秦朝:①军事征服:为统一岭南,解决军粮运输, 修建灵渠。沟通湘水和漓水,联系珠江、长江流域, 便利了中原与岭南的经济文化交流。 ②设郡管理:先后设象郡、桂林与南海三郡。
边境进攻从未停止。
(2)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 分析汉武帝时期打败匈奴的原因。
(3)汉元帝“和亲”政策 背景: 匈奴内部分裂,呼韩邪单于一部归附汉朝, 提出“和亲”要求 典型代表: 昭君出塞
“塞上香风暗度村,琵琶声急马蹄迟. 美人一曲安天下,愧煞貔貅百万兵.”
诗人是如何评价昭君出塞的?
对昭君出塞持肯定态度,起到协调 匈奴与中原民族的关系,确保了稳 定和发展.
遣使 设立机构
越族 南征越族 灭南越 开凿灵渠 设九郡 岭南三郡
战争 设立机构
西南 夷
武帝设郡 并入版图
重新并入版图 设立机构
维护统一
册封
结合史实概括说明两汉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A.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战:史实说明; 和:史实说明; 结论:战争状态是暂时的,也是支流,友好往来是长期的,也是 主流。
两汉的民族关系
学习方法指导:
1、了解学习古代民族关系这 一块知识的基本原理;
2、注意不同时期出现的少数 民族及其演变过程;
3、分析不同时期民族关系所 呈现的特点及其原因。
正确 认识 民族 关系 的几 个基 本原 则
正确认识民 族关系的主 流和支流
主流: 和平友好、相 互融合、共同发展
支流: 存在矛盾和斗争
玉门关遗址
春羌
风笛

不 度
何 须
王玉怨
之门杨
涣关柳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
二、西域
<二>两汉与西域的关系
1.西汉 (1)张骞通西域
第一次 第二次
时间
目的
BC138年
为联络大月 氏夹攻匈奴
BC119年
为加强同 西域联系
结果
促进西汉和西 域的相互了解 促进中原与西 域交流和交往
(2)西汉管理西域
〈二〉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A.西汉
汉初“和亲”
汉武帝军事征服
汉元帝“和亲”
〈二〉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A.西汉
(1)汉初,推行“和亲”政策
原因: 匈奴不断南下进攻;
汉初国力有限,无力抗击匈奴,比如“白登之围”;
内容: 西汉以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每年赠送大量物
品,双方约为兄弟,以长城为界,并进行贸易 往来。
作用:暂野时蛮缓的和军了事匈掠奴夺有,汉避朝免的了矛大盾规,模减战少争了,匈但奴匈贵奴族对
汉朝: ①迁徙杂居:征发北方农民与百越杂居, 将越人迁往内地与华夏族共处。 ②设郡管理:汉武帝设南海九郡管理南越。
课堂小结
秦朝
西汉
东汉
方式
匈奴 西域
北击匈奴 河套设县 扩建长城
汉初和亲 武帝反击 昭君出塞
南匈奴内迁 东汉击北匈奴 北匈奴西迁
张骞通西域 班超经营西域 设立西域都护 重建西域都护
战争 和亲 互市
正确看待民 族矛盾和斗 争
这是民族融合的一种特 殊形式
矛盾斗争有正义非正义 之分但不存在侵略与反 侵略之别
破除大汉族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观
两汉时期的边疆各族
夫余 匈奴、乌桓、鲜卑
西域各族 西南夷 越族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一、匈奴
〈一〉匈奴的概况
经济上,以畜牧为主,逐水草而居,经常迁徙; 政治上,秦汉之际,匈奴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占领 河套地区,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其次,匈奴族和汉族同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双方战争绝 对不能定性为侵略战争和反侵略战争.
再次,两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是匈奴与两汉关系中的支流,和平 才是主潮流.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二〉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B.东汉
(1)匈奴: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匈奴,南匈奴向 汉成臣,与汉人杂居;北匈奴退居漠北. (2)东汉:大将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北匈奴政权瓦解, 匈奴西迁,他们对东汉的威胁最后解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