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棒最大力总伸长率的测试研究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棒最大力总伸长率的测试研究
要 。 前 各 生 产 厂 对 预 应 力 钢 棒 的 延 性 主 目
然 而 , 后 伸 长 率 仅 能 表 现 断 口处 的 断 此外 , 于 引伸计 法 测量 A | 中所 使 对 操作 要采 用断 后伸 长 率 ( 距 为 公 称直 径 的 8 用 的 引伸 计 , 标 倍) 其长 度 对测 量 结 果 的影 响也 进 变 形 程 度 , 是 包括 弹 性 变 形 在 内 的 、 发 但 在 评价 , 指标 是 沿 袭 日本产 品标 准而 来 , 该 不 行 了对比 试验 。 同时夹 持 10 0 mm, 0 mm两 个 生 颈 缩 之 前 、 个 试 样 的 塑 性 变形 程 度 则 20 整 仅 与 我 国 其 他 棒 线 材 产 品 评 价 指 标 不 一 引 伸计 ( 图 1 如 所示 )其 中 ,0 mm ̄伸 计 采 未 充 分 反 映 。 于 建筑 钢 筋 , 。 10 I 对 当建 筑 物 在 地 致 , 且 断 后 伸 长 率 主要 受 断 口处 变 形 影 集 的 数 据 由试 验 机 自 动 记 录 、 析 并 得 出 而 分
震 等 灾 害 中 破 坏 , 筋 在 颈 缩 之 前 的 伸 长 钢
响 , 能 充分 反 映 钢 棒 整 体 的 变 形能 力 , 不 所 A 值 ,0 mm ̄ 伸计 的数 据 由人 工在 线读 情 况是 有 效 的 延性 表 现 , 20 I 出现 颈 缩 之 后 则
以 , 够 表 征 钢 棒 全 长 塑 性 变 形 能 力 的 最 出 。 2 能 该 以 mm/ n mi的速 度 拉伸 试 样 , 察 拉 力 其 承 载 力 急 剧 下 降 , 阶 段 的 延 性 对 结 构 观
钢材最大力总延伸率的测定方法
钢材最大力总延伸率的测定方法钢材的力总延伸率是指在拉伸过程中,材料的抗拉强度和延伸性能的综合表现。
力总延伸率是衡量钢材材料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工程结构的设计和材料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钢材最大力总延伸率的测定方法。
钢材的力总延伸率可通过标准拉伸试验来测定。
标准拉伸试验是一种常用的力学试验方法,可以用来评估材料的强度和延展性能。
下面将详细介绍钢材最大力总延伸率测定的步骤。
要准备好标准拉伸试样。
标准拉伸试样的几何形状和尺寸应符合国际标准或相关行业标准。
在准备试样时,要注意保持试样表面的光洁度和平整度。
试样应该是无缺陷、无划痕和无裂纹的。
然后,将试样固定在拉伸试验机上。
拉伸试验机是一种用于测量材料拉伸性能的设备,可以施加均匀的拉力并测量试样的变形和断裂行为。
在将试样固定在拉伸试验机上时,要确保试样的夹持牢固而不会发生滑动或松动。
接下来,开始进行拉伸试验。
拉伸试验机会施加一个逐渐增加的拉力,直到试样断裂。
在拉伸过程中,试样的变形和应力会不断增加,直到达到最大值。
试验过程中应记录试样的拉力和变形数据,以便后续计算力总延伸率。
根据试验数据计算钢材的最大力总延伸率。
力总延伸率可以通过测量试样断裂前的长度和断裂后的长度来计算。
长度可以使用标尺或显微镜等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计算公式为:力总延伸率= (断裂后长度-原始长度) / 原始长度× 100%。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拉伸试验时,要确保试样受力均匀,避免试样断裂前的局部变形导致测量结果的误差。
同时,试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试样断裂时造成伤害。
钢材最大力总延伸率的测定方法是通过标准拉伸试验来进行的。
这种方法简单直观,可以得到钢材的力总延伸率指标,为工程设计和材料选择提供依据。
通过合理选择试样和严格控制试验过程,可以获得准确可靠的测定结果。
预应力混泥土用钢丝检验标准
预应力混泥土用钢丝检验标准预应力混凝土是一种特殊的混凝土构造材料,它通过预先施加一定的预应力来提高其抗拉强度,从而提高整个构件的承载能力。
在预应力混凝土的施工中,钢丝作为预应力材料常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因此,对于这些预应力钢丝,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检验,以确保它们的质量符合标准。
首先,预应力钢丝的抗拉强度是必须检测的。
此项检测是通过对钢丝的拉伸试验来进行的。
检验人员会在钢丝的两端施加一定的拉力,来测试其能够承受多大的拉力。
通常情况下,预应力钢丝的抗拉强度应该在1200N/mm2至1700N/mm2之间,具体数值取决于不同的使用要求和预应力混凝土的设计要求。
其次,预应力钢丝的伸长率也是必须检测的。
伸长率是指在预定拉伸力下,钢丝继续伸长的比例。
钢丝的伸长率通常应该在 2.5%至5%之间,与抗拉强度一样,这也是根据预应力混凝土的设计要求来确定的。
进一步地,预应力钢丝的外观质量也是需要检测的。
其中外观检测主要涉及钢丝的表面质量,比如是否有划痕、锈蚀等情况。
检查人员会用肉眼、显微镜等工具对钢丝表面进行详细地检查。
通常情况下,如果发现钢丝表面有明显的质量问题,应该在检测结束后将其淘汰。
最后,预应力钢丝的标准化问题也是需要考虑的。
由于预应力混凝土材料的特殊性,对预应力钢丝的标准化要求较高。
我国制定了一套全面覆盖的预应力钢材标准,其中包括了抗拉强度、伸长率、钢筋表面质量等一系列的标准。
这些标准在工程标准中也被广泛应用,以确保预应力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综上所述,预应力混凝土的施工中,预应力钢丝作为一种重要的预应力材料,需要进行多重检测以确保其质量符合标准。
在实际应用中,标准检验机构和设计施工单位需要密切配合,合理制定检验标准,并完善相关技术标准,以确保预应力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和整体安全性。
预应力筋伸长量计算与量测[论文]
预应力筋伸长量计算与量测摘要: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桥梁工程中广泛应用,准确计算预应力筋的理论伸长量和量测实际伸长量是控制张拉质量的基础。
根据材料力学的理论和目前的施工技术,针对工程中常用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浅谈预应力筋伸长量计算与量测。
关键词:预应力筋伸长量计算量测中图分类号:u445.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6-007-021 引言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桥梁工程中广泛应用,预应力筋的张拉是预应力梁板预制的关键项目之一,能否准确计算预应力筋理论伸长量和量测实际伸长量是控制张拉质量的基础。
2 预应力筋理论伸长量的计算《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 041-2000 12.8.3中给出了预应力筋的理论伸长量的计算公式:l=pp?譒/ apep 公式(1)式中:pp:预应力筋的平均张拉力(n),直线筋取张拉端的拉力,两端张拉的曲线筋按公式(1)计算。
l:预应力筋的长度(mm)ap:预应力筋的截面面积(mm2)ep:预应力筋的弹性模量( n/mm2)l:理论伸长量(mm)在附录g-8中给出了公式(2):pp=p??1-e-( +kx))/ ( +kx)公式(2)式中:pp:预应力筋的平均张拉力(n)。
p:预应力筋张拉端的张拉力x: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的孔道长度(m):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曲线孔道部分切线的夹角之和(rad)k:孔道每米局部偏差对摩擦的影响系数:预应力筋与孔道壁的摩擦系数在《公路预应力混凝土设计规范》中给出了预应力损失的计算公式:psl=p?譭-( +kx)公式(3)式中:psl:张拉端至计算截面损失的张拉力(n)p:张拉端的张拉力(n):预应力筋与孔壁摩擦系数:区段内曲线孔道部分切线的夹角和(rad)假定计算截面的端张拉力为pjs,用公式(3)进行推导得:pjs= p -p?譭-( +kx),即得pjs= p(1-?譭-( +kx))公式(4)式中:pjs:计算截面的端张拉力(n)p:张拉端的张拉力(n):预应力筋与孔壁摩擦系数:区段内曲线孔道部分切线的夹角和(rad)2.1 先张法预应力筋理论伸长量的计算先张法预应力筋一般采用单端张拉即可,因为先张法张拉时采用直线布设预应力筋没有孔道并,理论上沿预应力筋长度不存在预应力损失,任一截面的张拉力和端张拉力相同,因此直接采用公式(1)计算其理论伸长量。
8.16预应力钢棒报告
.
哈大铁路客运专线TJ-1标段 预应力混凝土钢棒试验报告
委托单位 工程名称 使用部位 生产厂家 表面形式 代号标记 送 样 人 项 公称直径 公称横截面积 抗拉强度 目 Dn (mm) S n (mm2) Rm (MPa) Rp0.2(MPa) 标 准 规 定 值 试 1 2 表号:铁建试报00 批准文号:铁建设函[2009]27号 报告编号 委托编号 委托日期 报告日期 代表数量 出厂合格证号 送样见证人 件 3 编 4 号 5 6
规定非比例延伸 强度 延性级别
最大力总伸长率 Agt (%) 断后伸长率(L0 =8dn) A(%) 弯曲压头直径 D(mm) 弯曲角度 弯 弹 曲 性 结 模 α(°) 果 量(GPa) 60%公称最大力 100h后 应力松驰率 (%) 初 始 负 荷 70%公称最大力 80%公称最大力 60%公称最大力 70%公称最大力 80%公称最大力 检测评定依据: 试验意见: 监理意见: 该批预应力混凝土钢棒所检项目均符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棒》(GB/T 5223.3-2005)、《金属材料 室温拉 合《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棒》(GB/T 伸试验方法》(GB/T 228-2002)、《 5223.3-2005)标准要求。 金属应力松弛试验方法》(GB/T 10120-1996)、《金属材料 弯曲试验 方法》(GB/T 232-2010)或《金属材 料 线材 反复弯曲试验方法》(GB/T 238-2002)。 试验 复核 技术负责人 单位(章)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工艺及其力学性能检测报告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工艺及其力学性能检测报告
委托编号:
试验编号:
报告编号:
委托单位
委托日期
工程名称
检测日期
工程地点
报告日期
工程部位
委 托 方试样编号
取样单位
取 样 人
见证单位
见 证 人
试样名称
炉批号
公称直径(mm)
外形状态
代表批量(t)
生产厂家
强度级别
样品说明及 状 态
检验类别
检测项目
抗拉强度(MPa)
0.2屈服力(kN)
最大力(kN)
最大力总伸长率(%)
反复弯曲
重量偏差(%)
应力松弛(%)
标准要求
检测结果
依据标准
检测结论
备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声明
1、本检验检测报告无检验检测专用章和资质认定标志章无效;无检测、审核、批准签字无效。
2、本检验检测报告复制未加盖检验检测专用章无效。
3、若有异议或需要说明之处,请于收到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书面提出,逾期不予受理。
4、本检验检测报告仅对来样负责。
5、检测单位:
检测单位:
批准:审核:
检测:
预应力混凝士用钢棒最大力总伸长率的测试研究
预应力混凝士用钢棒最大力总伸长率的测试研究作者:范玫光陈巧飞孙本荣邓少奎杨聚星林双平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05期摘要:从测量操作和反映材料变形行为的角度对比了预应力混疑土用钢棒的两种延性指标——断后伸长率和最大力总伸长率,井通过试验分析了引伸计测量和A-r测量两种方法度引伸计长度对测量最大力总伸长率的影响,提出了准确测量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棒最大力总仲长率的建议。
关键词;最大力总伸长率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捧中图分类号:TB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2(b)-0050-02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棒的廷性性能对预应力构件的整体性能具有较大影响,准确有效的评价预应力钢棒的延性性能十分重要。
目前各生产厂对预应力钢棒的延性主要采用断后伸长率(标距为公称直径的8倍)评价,该指标是沿袭日本产品标准而来,不仅与我国其他棒线材产品评价指标不一致,而且断后伸长率主要受断口处变形影响,不能充分反映钢棒整体的变形能力,所以,能够表征钢棒全长塑性变形能力的最大力总伸长率这一指标愈来愈受到重视,近来已成为产品认定中的重要指标。
然而,由于检测习惯和技术水平等原因,很多钢棒生产厂家没有将最大力总伸长率列为日常检测指标,甚至尚不能够准确测量。
对此,本文对比了多种预应力钢棒的两类延性指标,并分析了最大力总伸长率在检测操作中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准确测量该指标的建议。
1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测量Agt的常用方法有使用引伸计采集数据的方法和不使用引伸计的人工测量法,前者的精确度较高,但目前在众多钢铁生产企业中应用得不够广泛。
本文对多种试验分别采用两种检测方法进行对比,得到人工测量法的误差范围,提出是否推荐人工测量法。
此外,对于引伸计法测量A(m gt)操作中所使用的引伸计,其长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也进行了对比试验。
同时夹持100mm、200mm两个引伸计(如图1所示)。
其中,100mm引伸计采集的数据由试验机自动记录、分析并得出Aguoo值,200mm引伸计的数据由人工在线读出。
预应力伸长量的操纵分析
预应力伸长量的操纵分析孟闯席军现摘要预应力钢筋以应力操纵方式张拉时,应以伸长量进行校核。
实际伸长值和理论伸长值差值应操纵在6%之内,不然应暂停张拉,待查明缘故并采取方法加以调整后,方可继续张拉,通过本工程实例,分析预应力双控指标伸长量的阻碍因素,确保预应力体系中的有效应力,有助于预应力施工质量的操纵。
关键词预应力伸长量双控分析1 概述人文路跨贾鲁河大桥桥梁全长526m,全宽55m。
分南、北引桥和主桥。
其中南、北引桥为预应力砼小箱梁,预应力体系分为预制小箱梁纵向预应力索及中幅桥1~3号轴盖梁预应力索两部份。
主桥采纳钢主梁和混凝土主梁两种。
混凝土主梁采纳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预应力砼小箱梁共149片,其中每片有8束钢绞线,共计1192束。
中幅桥1~3号轴盖梁,共计29束钢绞线。
混凝土主梁分为5#~6#现浇箱梁和7#~8#现浇箱梁,其中5#~6#现浇箱梁共332束,7#~8#现浇箱梁共358束,7#主塔共计88束。
全桥共计1999束钢绞线。
且所有预应力管道曲线复杂,转角多,为预应力施工增加了难度。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标准》(JTG/TF50-2020)第11.5.6条规定:预应力钢筋以应力操纵方式张拉时,应以伸长量进行校核。
实际伸长值和理论伸长值差值应操纵在6%之内,不然应暂停张拉,待查明缘故并采取方法加以调整后,方可继续张拉。
张拉应力和伸长值是预应力的双控指标。
有一种片面的熟悉,以为“以张拉力为主,伸长量校核”的意思是只要张拉力足够就能够够了,其实不然,伸长量是反映有效预应力的重要指标,伸长量异样,说明有效预应力不足或局部预应力集中,这都将给结构受力构件耐久性带来严峻的后果,是环环相扣的关系,并直指结构物利用平安性。
通过本工程实例,分析预应力双控指标的伸长量的阻碍因素,确保预应力体系中的有效应力,有助于预应力施工质量的操纵。
2 复核理论伸长值伸长值计算公式如下:∆L=FFFF(1)其中:F为预应力钢绞线平均张拉力,N;F为从张拉端到计算截面的孔道长度,m;F为预应力钢绞线截面面积,mm2;F为预应力钢绞线弹性模量,MPa;F=F con[1−F−(FF+μθ)]FF+μθ(2)其中:F con为预应力钢绞线张拉端的张拉力,N;F为从张拉端到计算截面的孔道长度,m;F为预应力钢绞线截面面积,mm2;F为预应力钢绞线弹性模量,MPa;θ为从张拉端到计算截面曲线孔道部份切线夹角之和,rad;F为孔道每米局部误差对摩擦的阻碍系数;μ为预应力钢绞线与孔道壁的摩擦系数。
浅谈钢筋伸长率的检测
浅谈钢筋伸长率的检测摘要:钢筋混凝土是一种当今应用最广泛的建筑结构,钢筋则是这种结构中的血脉,直接影响着钢筋混凝土的性能,至关重要。
如果钢筋伸长率不合格,降低其本身的塑性,当建筑物受到外界巨大的作用力时,张力好的钢筋会随建筑的变形而拉长,而伸长率不符合会突然断裂,迅速倒塌,出现“脆脆楼”、“倒倒楼”的悲剧事件。
关键词: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断后伸长率;最大力总伸长率;原始标距;断后标距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的变化也在日新月异,高层建筑、大中型公用设施与市政工程,以及城乡住宅建设飞速发展。
钢筋混凝土是一种当今应用最广泛的建筑结构,钢筋则是这种结构中的血脉,直接影响着钢筋混凝土的性能,至关重要。
笔者是一名建筑材料的检测人员,浅谈钢筋伸长率的检测以及伸长率不合格给建筑结构带来哪些安全隐患,如有不妥之处还请专家批评指导。
根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中5.2.1的条文规定:钢筋进场时,应按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抽取试样作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伸长率、弯曲性能和重量偏差检验,检验结果必须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
检查数量:按进场批次和产品的抽样检验方案确定。
检验方法:检查质量证明文件和抽样复检报告。
此规范中已明确规定钢筋进场检验的各项主控项目,在此笔者就只浅谈伸长率的检测,当然其他主控项目也是相当重要的。
1.现行标准要求以建筑结构中最常用的热轧带肋钢筋为例,每批钢筋的检测项目,取样方法和试验方法应符合表1的规定。
钢筋应按批进行检查和验收,每批由同一牌号、同一炉罐号、统一规格的钢筋组成。
每批重量不大于60t。
超过60t的部分,每增加40t(或不足40t的余数),增加一个拉伸试验试样和增加一个弯曲试验试样。
2检测方法根据供需双方协定,普通热轧带肋伸长率可从断后伸长率A和最大力总伸长率Agt中选定,如伸长率类型未经协议确定,则伸长率采用断后伸长率A,仲裁检验时采用最大力总伸长率Agt。
钢筋原始标距与原始横截面积有 L0=k 关系者称比例试样。
钢筋在最大力下总伸长率的测量方法
图2 断裂后的测量
A gt
=
L
−L L0
0
+
R
0 m
E
×100
E——钢筋的弹性模量,其值可取2×105MPa。
公式中
L
− L0 L0
是钢筋在最大力下塑性变
形的伸长率。
公式中 Rm0 是钢筋在最大力下弹性变形
E
的伸长率定方法
宜昌市建夷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试件长度(mm)
钢筋公称直径 d≤25
25<d≤32 32<d≤50
试样夹具之间的最小自由长度 350 400 500
原始标距的标记和测量 在试样自由长度范围内,均匀划分为10mm或5mm的等距标 距,标距的划分和测量应符合GB/T228的有关规定。
拉伸试验 按GB/T228的规定进行拉伸试验,直至试样断裂。
试验前在试件上画出测量区Y-V,测量 区可分别在试件上距离两端夹具的距离 不小于20mm或钢筋公称直径d处画两个, 见图1。测量区的长度不小于100mm。
图1
断裂后的测量
选择Y和V两个标记,这个标记 之间距离在拉伸之前至少应为100mm。两个 标记都应当位于夹具离断裂点最远一侧。 两个标距离开夹具的距离应不小于20mm或 钢筋公称直径d(取二者之较大者);两个 标距与断裂点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50mm或 钢筋公称直径2d(取二者之较大者)。见 图2
2024年一级造价师之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真题练习试卷B卷附答案
2024年一级造价师之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真题练习试卷B卷附答案单选题(共45题)1、目前,低等级公路为了满足施工质量和工期要求一般都是采用()施工。
A.人工B.机械C.智能机器人D.人工机械组合【答案】 D2、板的横断面一般采用等厚,其厚度通过计算确定,但最小厚度为()cm。
A.15B.18C.25D.35【答案】 B3、下列关于公路工程实施阶段不同工程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清单工程量由投标人编制工程量清单时确定B.合同工程量与清单工程量数量不一样C.项目计量工程量之和不等同于项目的实际规模D.支付工程量是对已完工程进行计量后,按合同约定确认进行支付的计量工程量【答案】 D4、采用泵送时,泵送间隔时间不宜超过()min。
A.10B.15C.20D.25【答案】 B5、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棒韧性级别延性25其对应的最大力总伸长率()。
A.Agt≥3.5%B.Agt≥2.5%C.Agt≥5%D.Agt≥7%【答案】 B6、以下开挖方法适用于连拱隧道的是()。
[2019年回忆版]A.全断面法B.中导洞法C.台阶法D.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答案】 B7、适用于高路堤和深沟渠的涵洞是()。
A.圆管涵B.盖板涵C.明涵D.暗涵【答案】 D8、编制概、预算时,开挖基坑定额的计量单位为“m3”,其工程量等于()。
A.开挖断面体积B.开挖断面体积加回填数量C.埋入地面以下构造物的体积D.开挖断面体积减地面以下构造物体积【答案】 A9、(2019年真题)强夯置换法处理深度不宜大于()。
A.5mB.6mC.7mD.8m【答案】 C10、(2021年真题)下列不属于工程建设其他费的是()。
A.土地使用及拆迁补偿费B.工程保险费C.生产准备费D.研究试验费【答案】 A11、当净高、建筑高度受到限制或地基软弱的地段,宜采用()明洞。
A.拱形B.墙式C.柱式D.箱形【答案】 D12、公路隧道防水,首要是做好()。
A.堵水和排水B.堵水和截水C.排水和截水D.排水和治水【答案】 B13、可以用于各级公路的沥青面层类型为()。
【2017年整理】预应力筋张拉伸长量测算的探讨
预应力筋张拉伸长量测算的探讨预应力筋张拉伸长量测算的探讨李刚叶博军宁宏伟(海南海通公路工程咨询监理公司海口市570203)(中国一冶武汉市430081摘要:本文对预应力张拉应变控制中预应力筋的伸长量测算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包括规范推荐法在内的多种测算方法。
对各种方法的原理及选用作出了较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伸长量测算规范法比例法为确保预应力筋在构件中的受力达到设计状态,在建立预应力的施工中采用了张拉应力与张拉伸长量两项重要指标的双重控制措施。
对于应力控制可以在考虑试验确定的摩阻因素后,通过经标定的油压表读数来把握,因而应力指标的控制显得较为直观。
应变控制则需要通过多次量测伸长值,对读数值实时分析经计算求得。
事实上应变控制不仅是对应力控制的检校,同时还直接反映预应力筋材质的负荷状态,因此,在张拉阶段即准确掌握预应力筋实际伸长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试图通过在预应力施工及监理中的一点体会来探讨如何较准确地测算预应力筋的张拉伸长量,从而为准确地实现“双控”提供依据。
一.理解“规范推算法”,借用相邻阶段推算值。
按《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的张拉程序进行预应力施工,预应力筋的伸长以作用至初应力时为界,分两个阶段,一是预应力筋受力作用至初应力以前即已产生的伸长,二是初应力至终应力锚固阶段发生的伸长。
后一阶段的伸长量直接取终应力锚固时测值与初应力测值的读数差即可。
重点是前一阶段,我们即要理解初应力作用下预应力筋已经发生了应变,更要掌握因为有这一阶段伸长而如何去准确的测算预应力筋实际发生的所有伸长量。
我们知道,施加应力前,预应力筋处于尚未舒展的松曲状态,此时不能作为钢束伸长量的起测点,而钢束恰好被作用至绷紧状态的应力较小且不易掌握,因此《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12.8.3款及条文说明要求预应力筋伸长值的测算是从初应力开始量测,并推荐了考虑初应力下预应力筋伸长量的通常近似方法,即用与初应力相邻的应力等量增加阶段的伸长量代替初应力下预应力筋的伸长量。
钢筋在最大力下总伸长率的测定方法
钢筋在最大力下总伸长率的测定方法
A1试样
A1.1 长度
试样夹具之间的最小自由长度应符合表A1要求:
表A1 单位为毫米
钢筋公称直
径试样夹具之间的最小自由长度
d≤25 350
25<d≤32 400
32<d≤50 500
A1.2 原始标距的标记和测量
在试样自由长度范围内,均匀划分为10mm或5mm的等间距标记,标记的划分和测量应符合GB/T
228的有关要求。
A2 拉伸试验
按GB/T228规定进行拉伸试验,直至试样断裂。
A3 断裂后的测量
选择Y和V两个标记,这两个标记之间的距离在拉伸试验之前至少应为100mm。
两个标记都应
当位于夹具离断裂点最远的一侧。
两个标记离开夹具的距离
都应不小于20mm 或钢筋公称直径d(取二者之较大者);两个标记与断裂点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50mm 或2d(取二者之较大者)。
见图A1。
图 A1 断裂后的测量
在最大力作用下试样总伸长率A gt (%)可按式A1计算:
A gt =⎥⎦⎤⎢⎣⎡+-E R L
L L m 0×100 …………………………(A1)
式中:
L ——图A1所示断裂后的距离,单位为毫米(mm );
L0——试验前同样标记间的距离,单位为毫米(mm);
R m——抗拉强度,单位为兆帕(Mpa);
E——弹性模量,其值可取为2×105,单位为兆帕(Mpa)。
钢筋伸长率测定的研究分析
NO 4 .
Oc . 0 2 t2 0
钢 筋伸长 率测定 的研 究分析
张 伟 红 王 ,
电解 自动化 室 , 南 郑州 4 0 4 ) 河 50 1
摘 要: 目前我 国混 凝土结构 用钢 筋的伸 长率测定 分 为断 后伸 长率 和均 匀伸 长率 两种 。断后伸 长 率是 传统 的伸 长 率测定 值, 测定方法 简单, 存在缺陷。 均匀伸 长率反映拉 断时钢 筋 的平均 变形, 但 是钢 筋的 真 实延性 指标 。本文 对这 两
二、 钢筋的均 匀伸长率 最大 力下 的 总 伸长率 , 也称 均 匀伸 长 率, 指钢 筋试 件 拉 至最大力 时标距 的伸长 与原 始 标距 的百 分 比, 以表示 为 可 拉 断时钢筋 的平均变 形 , 钢筋 的 真 实延性 指 标。 目前 有些 是 国家标准 已采用该 伸长率来表示 钢筋的 延性 。
作 者简介 : 张伟红 (9 3 ) 17 一 ,女 ,山东 海阳市人 , 中州大学 工程 系助 教 , 郑州大学工 民建专业在 职研究 生。 事工 民建方 从
向的研 究。
・
8 ・ 2
维普资讯
和离散性 。
( ) 行拉伸试 验直 至试件断裂 , 2进 记录极 限荷载 F ( N) bk 。 ( ) 择试 验 前 长度 不 小于 10 3选 0 mm 的两 个 标 志, 两 小于 2 mm 或 d( 0 钢筋 公 称直径 ) 两 标志距 断裂 点的 距离 应 ;
成概念上 的混乱[1 ] 2[ 。其 难 以客观 科学 地 评价 钢筋 的延性 。 中弹性变 形在钢筋拉 断后 就恢 复 了, 3 无法 直接 用 量测 方 法得
后张法预应力筋伸长量计算及测量探讨
后张法预应力筋伸长量计算及测量探讨摘要:详细阐述了后张法施工中预应力筋伸长量的计算方法,并对预应力筋伸长量的测量方法以及测量结果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后张法,伸长量,预应力Abstract: The paper explains in detail the construction of this method tendons elongation method, and tendons elongation of the measuring methods of measurement results and analysis.Key Words: extent method, elongation, PC预制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简支T梁技术条件(TBT_3043-2005)第3.3.10.9款规定:纵向预应力张拉应该在三个(或两个)阶段分别测量钢绞线的伸长量。
实测伸长值和计算伸长值的差值不应超过±6%。
但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理论计算伸长量与实测伸长量的差值超限或者接近限值普遍存在。
预应力筋的理论计算方法很多,常用的平均力法和简化计算方法虽也能满足精度要求,但为进一步保证计算精度,本文将精确计算法以及测量方法介绍如下:一、伸长量的理论计算1、计算公式的选择预应力筋的理论伸长值计算公式及参数:式中:Pp—预应力筋平均张拉力(N),直线筋取张拉端的拉力,两端张拉的曲线筋分段进行计算L—预应力筋的长度(mm)Ap—预应力筋的截面面积(mm2)Ep—预应力筋的弹性模量(N/mm2)预应力平均张拉力:式中:Pp—预应力筋平均张拉力(N)Pz—预应力筋终点张拉力(N)P—预应力筋起点的张拉力(N)X—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的孔道长度(m)θ—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的曲线孔道部分切线的夹角之和(rad)k—孔道每米局部偏差对摩檫的影响系数μ—预应力筋与孔道壁的摩檫系数2、计算参数的选取摩擦系数和施工作业的水平息息相关,预应力孔道的成孔方式、位置、角度,预应力筋的类型、表面特征等都是影响K、μ值的因素,在工程施工中,通过孔道摩阻测试,对摩擦系数进行测定。
最大力总延伸率(最大力延伸率试验标准化作业指导书)
最大力总延伸率(最大力延伸率试验标准化作业指导书)
工程检测咨询有限公司
最大力延伸率试验标准化作业指导书
一、依据的检测标准及技术要求
(1)《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GB/T 228.1-2010;
(2)《钢筋混凝土用钢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GB/T 1499.1-2008;
(3)《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T 1499.2-2007;
(4)《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 107-2016;
(5)《钢筋机械连接用套筒》JG/T 163-2013。
二、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测定金属材料最大力下延伸率,适用于金属材料室温条件的最大力延伸率试验。
三、试验目的
熟悉最大力延伸率的测定方法。
四、仪器设备
(1)万能材料试验机,1级,0~1000kN;
(2)微机电液伺服钢绞线试验机,1级,0~600kN;
(3)钢筋夹头,标距打点机等;
(4)游标卡尺、钢直尺。
五、环境条件
试验一般在室温10℃~35℃范围内进行,对温度要求严格的试验,试验
温度应为(23±5)℃。
环境湿度适宜。
六、试验准备
室内钢材屈服强度试验之前,需要收集以下资料:
(1)万能材料试验机,1级,0~1000KN;微机电液伺服钢绞线
试验机,
1。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力学性能检验报告
2、对本报理。
检验单位地址:
电话:
批准:
审核:
主检:
品 生产单位 批号
批量(t)
0.2%屈服 力
(KN)
拉 抗拉 强度
伸 (MPa)
技术要求 检验结果 技术要求 检验结果
试 最大力总 伸长率 (%)
验 弯曲试验 (180°R=
mm)
技术要求 检验结果 技术要求 检验结果
结论
备注
声明: 1、本检验报告涂改、换页无效。未经本单位书面批准,不得部分复制本检验报告。(完全复制除外)
委托单位: 工程名称: 工程部位: 检评依据: 见证单位: 见证人员: 送验日期:
样品编号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力学性能检验报告
01 检验单位: (检测报告专用章)
5.1.7、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力学性能检验报告
报告编号:
年月日
检验日期:
年月日
检验类别: 监督登记号:
报告日期:
年月日
型号规格 样 公称直径(m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棒最大力总伸长率的测试研究摘要:从测量操作和反映材料变形行为的角度对比了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棒的两种延性指标——断后伸长率和最大力总伸长率,并通过试验分析了引伸计测量和人工测量两种方法及引伸计长度对测量最大力总伸长率的影响,提出了准确测量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棒最大力总伸长率的建议。
关键词:最大力总伸长率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棒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棒的延性性能对预应力构件的整体性能具有较大影响,准确有效的评价预应力钢棒的延性性能十分重要。
目前各生产厂对预应力钢棒的延性主要采用断后伸长率(标距为公称直径的8倍)评价,该指标是沿袭日本产品标准而来,不仅与我国其他棒线材产品评价指标不一致,而且断后伸长率主要受断口处变形影响,不能充分反映钢棒整体的变形能力,所以,能够表征钢棒全长塑性变形能力的最大力总伸长率这一指标愈来愈受到重视,近来已成为产品认定中的重要指标。
然而,由于检测习惯和技术水平等原因,很多钢棒生产厂家没有将最大力总伸长率列为日常检测指标,甚至尚不能够准确测量。
对此,本文对比了多种预应力钢棒的两类延性指标,并分析了最大力总伸长率在检测操作中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准确测量该指标的建议。
1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测量Agt的常用方法有使用引伸计采集数据的方法和不使用引
伸计的人工测量法,前者的精确度较高,但目前在众多钢铁生产企业中应用得不够广泛。
本文对多种试验分别采用两种检测方法进行对比,得到人工测量法的误差范围,提出是否推荐人工测量法。
此外,对于引伸计法测量Agt操作中所使用的引伸计,其长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也进行了对比试验。
同时夹持100mm、200mm两个引伸计(如图1所示)。
其中,100mm引伸计采集的数据由试验机自动记录、分析并得出Agt100值,200mm引伸计的数据由人工在线读出。
以2mm/min的速度拉伸试样,观察拉力达到最大值时,人工判读200mm 引伸计,得到Agt200值,然后摘下两个引伸计,同时继续拉伸直至试样拉断。
(如图1)
2 结果及分析
2.1 A与Agt的选择
GB/T 228-2002对两个延性指标作出了明确规定:断后伸长率A 是指断后标距的残余伸长与原始标距之比的百分率;最大力总伸长率Agt是指最大力时原始标距的伸长与原始标距之比的百分率(如图2所示)。
以往A通常以非比例试样形式检测,即对多种规格的试样标距一律为固定值,但是由于试样规格对颈缩处变形量有明显影响,因此,目前多采用比例试样,且一般原始标距为5.65(为平行长度的原始横截面积),基本能够科学地反映材料在断口处的变形程度。
(如图2)
然而,断后伸长率仅能表现断口处的变形程度,但是包括弹性变形在内的、在发生颈缩之前、整个试样的塑性变形程度则未充分反映。
对于建筑钢筋,当建筑物在地震等灾害中破坏,钢筋在颈缩之前的伸长情况是有效的延性表现,出现颈缩之后则其承载力急剧下降,该阶段的延性对结构的支撑已无意义。
而最大力下总伸长率Agt表现的是力值达到最大时的总变形,发生在钢材变形集中于局部之前,接近“均匀伸长率”的意思。
对此,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郑州大学的研究者也有一致的观点[1、2]。
因此,对于高强PC钢棒,最大力总伸长率Agt对评价其延性性能更具有实际意义。
而且,对断后伸长率A的测量存在两个方面的系统误差:需要将试样拉断,然后把两段试样拼合在一起。
但是在试验中,往往断口形状复杂,不能做到完全将两段拼接在一起,中间的缝隙则被计入伸长的部分;对于不同的试样,接缝大小必定存在差异。
此外,若不采用标距仪在试样上画/刻出距离较小的标记,而是用笔标出标距长度,则断口一般不发生在标距正中间,断口附近变形在标距内分布不均,就又会出现一种系统误差。
在操作上,对断后伸长率A的测量比较简单,而对最大力总伸长率Agt的测量相对复杂,若要用到引伸计,则对操作人员熟练程度要求较高,否则易发生引伸计破坏。
综上所述,断后伸长率A仅适于表现断口附近变形程度,不能反映钢棒整体的变形,并且存在系统误差;最大力总伸长率Agt对评价PC
钢棒的延性性能更具有实际意义,但操作相对复杂。
建议选择最大力下总伸长率Agt为评价高强PC钢棒延性性能的最主要指标。
2.2 对Agt人工测量方法的误差研究
GB/T 228-2002和ISO10606中都规定可以人工地测定Agt。
具体方法如下:
在拉伸后的试样上避开断口,与夹具和断口保持足够距离取一段测量长度L(mm),试验前此段长度为Lo(mm)。
试样抗拉强度为Rm(N/mm2),弹性模量E(N/mm2)。
Agt=[(L-Lo)/Lo+Rm/E]×100 (1)
本试验取标距为100mm,对多种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棒的测试结果如图3所示。
其中,“人工Agt50”和“人工Agt2d”分别表示采用人工测量法的测量段(标距)与断口相距50mm和2倍钢棒直径。
(如图3) 经计算,图3中人工测量值与引伸计测量值相比平均偏差为0.45%。
现行PC钢棒国家标准中规定产品的Agt不小于3.5%,工艺试验中钢棒的Agt多在3.5~5.5%之间,而人工测量的偏差为0.45%,约为Agt总数值的8~13%。
可见,人工测量法的结果与较精确的引伸计采集数据结果相比存在较大误差。
分析误差出现的原因:一部分在于手工画标距或用标距仪刻标记时,标记长度不准确,这是无法避免的——以本试验的100mm标距为
例,用笔每隔5mm或10mm描点,试验人员在一支试样上需要描画很多点,重复劳动之下准确度存疑,而且一般笔画宽度本身就占约1mm,而拉伸完毕后标距段伸长量基本仅为3~5mm,仅笔画宽度就带来了较大误差,与GB/T 228中规定的“原始标距的标记应准确到±1%”也相去甚远。
打点式标距仪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在冲击下试样容易夹持不稳造成移动,导致标记长度误差。
此外,图3还显示出“人工Agt50”全部低于“人工Agt2d”的现象,证明测量段与断口的距离明显影响着测试结果。
这是由于预应力钢棒在拉伸后期变形集中在缩颈即断口处,距离断口越近,塑性变形越剧烈,而2d<50mm,所以Agt2d>Agt50。
因此建议人工测量时保证足够的试样长度,且测量段尽量远离断口。
2.3 引伸计长度对测量Agt结果的影响
Agt200值略大于Agt100值,平均差为0.175%,可视为近似相等。
当最大力出现平台,应取平台中点处的伸长率作为Agt,试验机也据此自动测量。
由于人工判读需先判断是否已出现最大力平台,使判读往往迟后于试验机的自动测量,因此Agt200值略大于Agt100值。
如果完全采用自动测量,Agt200值将更靠近Agt100值。
因此,引伸计长度对测量结果影响不大,较长的引伸计(如200mm)有利于测量的精确度,但是在条件不允许的时候,使用100mm等长度的引伸计亦可。
在测量试验中还得到以下操作经验:准确测量Agt应使用引伸计,
由于PC棒有一定颈缩量,时间上允许在达到最大力之后再摘掉引伸计,而不会因试样拉断将引伸计崩坏;除注意引伸计的使用,还需适当选择拉伸速度。
拉伸速度过快,则测量的强度值偏高,伸长率偏低,对于本试验,拉伸速度过快还会导致来不及摘除引伸计。
3 结论
(1)断后伸长率A仅适于表现断口附近变形程度,不能反映钢棒整体的变形,并且存在系统误差;最大力总伸长率Agt对评价PC钢棒的延性性能更具有实际意义,但操作相对复杂。
最终选择最大力总伸长率Agt为评价高强PC钢棒延性性能的最主要指标。
(2)人工测量法的测量段应尽量远离断口。
(3)人工测量法在实际操作中易出现较大误差,其结果与较精确的引伸计采集数据结果相比存在一定误差,根据本试验数据统计,平均偏差为0.45%,该偏差较大,因此推荐使用引伸计测量Agt。
(4)引伸计长度对Agt测量的结果无明显影响。
参考文献
[1] 徐有邻.我国混凝土结构用钢筋的现状及发展.土木工程学报1999,132(5):3~9.
[2] 管品武,刘立新,张达勇.关于钢筋材料延性指标的探讨.建筑结构,2006,36(7):53~56.
[3] 陈彪,肖玲玲.基于突变理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评价模型.科技创新导报,2010(22).
[4] 陈平.大跨度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案比选.科技创新导报,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