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理论精讲5

合集下载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优质ppt(五发展心理)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优质ppt(五发展心理)

思考 如何培养良好的情绪?
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方法
1 { 要形成正当、合理三的需观要正}
3 { 锻炼身体 }
2 4 {培养正确的人生观身} 体好 { 培养幽默感 } 5 6 合理需要不能少
{转移注意意法志} 转移和补{ 偿意志调节法 }
7 8 {补偿法 } 幽默情{绪培也养消要除搞不良情绪的能力}
拉扎勒斯 认知评价
理论
情绪产生的原因是: 个体对环境事件直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在情绪活动
中,人们需要不断的评价刺激事件和自身的关系。
初评价 —— 次评价 —— 再评价
判断
可控 情绪行为
情绪的 动机-分化理论
主要以伊扎德为代表 以情绪为核心、人格结构为基础
情绪的基本分类
情绪一般指个体在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 情景中直接产生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
情绪的产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
阿诺德 “评定-兴奋说”
强调情绪的产生来源于大脑 皮层对情境的评估。 情绪产生的过程是: 刺激情境-评估-情绪
沙赫特 两因素 情绪理论
情绪状态是通过认知过程、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 皮层整合作用的效果。情绪产生的原因是:
1.高度的生理唤醒 2.认知性的唤醒(核心) 3.环境中的刺激因素
考题预测
答:(1)青少年情绪体验跌宕起伏、剧烈波动。具体表现在: ①爆发性和冲动性。情景一中的张欣在妈妈表达了关心之后“暴跳如 雷”,情景二中的王芳对好朋友“大声呵斥”,都是情绪外化的表现, 体现出了爆发性、冲动性的特点。 ②外露性和内隐性。一方面中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情绪,当同时由于自 控能力的增强而表现出一定的内隐性。情景三中的岳勇成绩满意很想大 声欢呼是情绪外露性的表现,但在同学面前能表现出“若无其事”体现 了情绪的内隐性。 除此之后,中学的情绪还具有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心境化和持久性的等特点。

2021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完整版知识点考点总结归纳(全套)

2021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完整版知识点考点总结归纳(全套)

教师资格证-中学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班目录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目录教育的产生与发展高频1:教育的属性及功能教育的属性高频2:教育的发展历程近代社会的教育近现代教育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近代教育的特点:(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最早源于德国)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脱离宗教;(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5)双轨制出现,较为系统的近代学校教育制度。

(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双轨)高频3:著名教育家与思想(一)萌芽阶段中国的教育思想(常考点)(1)孔子学说核心:仁和礼(2)教育对象:有教无类(3)教育内容:诗书礼乐易春秋;道德教育为重;重人事与文事,轻科技与生产劳动。

(4)教育方法与原则:①启发诱导的原则:举一反三;②学思行结合,学以致用;③因材施教:了解学生,承认个体差异。

④温故知新。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孟子,亚圣地位;(2)性善论,教育就是扩充善性,明人伦。

(3)提倡:仁义礼智,舍生取义。

(4)大丈夫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持志养气“善养浩然之气”动心忍性: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反求诸己:君子求诸己、厚责于己知耻改过:“人不可以无耻”(1)荀子,三任稷下学宫祭酒(2)性恶论,教育就是化性起伪——(变化先天的本性,兴起后天的人为)(3)重视道德的同时,重视政法制度。

(1)墨子,墨家代表人物(2)兼爱:不分等级,爱所有人;非攻: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人类和平。

(3)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突破儒家六艺;(4)对于知识的理解:知识来源于“亲知”“闻知”“说知”。

——说知最重:推理和思考获得知识《学记》(1)《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2)教育作用: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军民,教学为先;(3)体现的原则:教学相长(教与学相互影响)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课内外学习)豫时孙摩(循序渐进学习)启发诱导长善救失(长处弥补短处)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学习循序渐进,不超越次第)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1.古希腊三贤萌芽阶段西方的教育思想2.昆体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雄辩术原理》。

教师资格证中学科目二 理论精讲2

教师资格证中学科目二 理论精讲2

2021年上教师资格证理论精讲——《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学的概念1教育学发展2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概念 (P13)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阶段阶段阶段1.东方:孔子、《学记》2.西方:苏格拉底、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昆体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发展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培根、夸美纽斯、康德、赫尔巴特、杜威、卢梭、洛克、裴斯泰洛奇二、教育学的发展 (P13)萌芽阶段的特点(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P13)萌芽阶段的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中划分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只表现为零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经验、习俗、论文)1.中国教育思想《学记》世界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3.“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式教学5.“学不躐等”——循序渐进8.“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学相长(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中国古代、世界上、人类历史上孔子语录集结《论语》道德教育礼仁教育作用教育的社会功能:庶、富、教教育的个体功能:“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教育对象有教无类——“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从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

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文(六经)行忠信。

教育方法学、思、行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世界最早)因材施教孔子启发因材施2.西方(P14)古希腊古罗马产婆术(问答法)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柏拉图《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最早倡导和谐全面发展《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小结小试牛刀1.【2019下】撰写于我国战国末期,被认为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 )。

A.《学记》B.《论语》C.《大学》D.《中庸》2.【2015上】国外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是( )。

中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知识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知识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知识点一、知识概述《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①基本定义:这部分知识点就是中学教育相关的基本概念、规律等知识。

比如说教育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

像学校教育就是在学校这个特定场所,由专业的老师对学生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

②重要程度:在中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里可是基石一样的存在。

如果这部分没学好,后面很多内容都会理解得磕磕绊绊。

③前置知识:对教育学大概有个懵懂的认知就好,比如知道学校里老师教学生就是教育。

④应用价值:在实际教学中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要教育、怎么教育。

比如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就要依据教育的基本原理来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等。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它位于整个学科知识的开头部分,是构建后续知识大厦的地基呢。

②关联知识:和教学方法、学生心理发展这些知识点紧密相连。

比如说教学方法其实就是基于教育原理而产生的不同手段来实现教育目标。

③重难点分析:重点就是理解像教育和社会、人之间的关系这些核心理论。

难点就是一些理论概念比较抽象,像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怎么准确把握“有目的”和“社会活动”就需要仔细琢磨。

④考点分析:非常重要,在考试中会直接以选择题、简答题的方式考查。

比如说问教育的起源有哪些学说,让你选择或者简述主要的几种。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拿教育目的来说,就是国家或者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总的要求,简单说就是想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

②特征分析: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要求。

就像古代可能是培养符合封建道德规范的人,现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有社会制约性,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影响。

③分类说明:可以分为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宏观的,培养目标是学校根据国家目的细化的,教学目标则是教师根据培养目标再具体到每节课要实现的目标。

④应用范围:在教育政策制定时会依据教育目的,学校规划课程体系也需要参照教育目的,教师备课的时候也要以教育目的为导向。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

2024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2024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一、教育知识与能力概述教育知识与能力是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的重要内容,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主要包括教育基本理论、课程与教学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评价与测量、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题型分析在2024年的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教育知识与能力的考试题型主要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等。

其中,选择题和填空题主要考察考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简答题和论述题主要考察考生对教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案例分析题则注重考察考生对教育实践问题的解决能力。

三、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重点与难点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的重点包括教育基本理论、课程与教学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评价与测量等方面的知识。

其中,教育心理学和教育评价与测量是难点,要求考生具备深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同时,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法律法规也是考试的重要内容,考生需要了解教师的职责和权利,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四、教育知识与能力的学习方法为了有效地备考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考生可以采取以下学习方法:1.系统学习:考生需要对考试内容进行系统学习,建立知识框架,理解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2.重点突破: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突破,可以通过做题、听讲座、参加培训等方式加强学习。

3.实践应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模拟测试:进行模拟测试,模拟考试环境和考试形式,了解自己的备考情况,发现不足并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五、总结教育知识与能力是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的重要内容,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等方面的知识。

为了顺利通过考试,考生需要系统学习、重点突破、实践应用和模拟测试等方法进行备考。

考生还需要了解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的特点和难点,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方法。

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

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

中学教师科目二:教 ‎力目录‎力》(中学)考试大纲··························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和 本原理 (5)第二章中学课程··························································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中学 学··························································错误!未定义书签。

2023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及答案解析精选(中学-科二)

2023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及答案解析精选(中学-科二)

2023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及答案解析精选(中学-科二)2023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科目代码:302)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照要求涂黑。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我国教育理论发展过程中,明确提出****,主张“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强调****的教育家是A.蔡元培B.黄炎培C.杨贤江D 陶行知【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即教育”,主张以人类的生活作为教育内容,在生活实践中接受教育;“社会即学校”,要“把学校里的一切延伸到大自然界中去”“教学做合一”,强调学做结合。

故本题答案选D项。

2.教育是新生一代成长和社会延续与发展不可或缺的手段,****。

这说明教育具有()。

A.历史性B.阶级性C.永恒性D独立性【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社会属性。

教育的永恒性: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

故本题答案选C项。

3.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共同点是()。

A.将教育视为本能模仿B.忽视教育的社会属性C.否认动物界存在教育D强调教育的目的性【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起源论。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学化。

教育的心理起源论把人类有意识的教育行为混同于无意识模仿,否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和意识性,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因此,二者的共同点是忽视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4.一个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由下列哪一因素决定的?()A生产力水平B.政府重视C.人口数量D文化传统【答案】A。

【教师资格证 备考干货】FB课程高分笔记 理论精讲5-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师资格证 备考干货】FB课程高分笔记 理论精讲5-教育知识与能力

理论精讲5-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说在课前】1.今晚的内容不多,但是需要大家认真理解、听讲,有一部分内容还是比较难的。

2.回顾上节课的内容:(1)学制:①我国第一个颁布的学制是壬寅学制。

“人颁布”。

②第一个规定男女同校的是壬子癸丑学制。

“丑男女有资本”。

③长期效仿美国,以美国为蓝本,也叫做六三三的学制是壬戌学制。

④第一个实施的学制是癸卯学制。

(2)教育目的:①社会本位论强调以社会为中心,培养公民。

②强调从个人出发,培养自然人是个人本位论。

1.涂尔干说:“教育在于使青年社会化——在我们每个人中,建成一个社会的我,这便是教育的目的。

”这句话反映了()。

A.个人本位论B.教育无目的论C.社会本位论D.生活目的论【解析】1.从题干中的关键词“青年社会化”,这是符合社会规范的公民,由此可判断。

涂尔干也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

【选C】2.我国学生在接受完义务教育之后,可以选择读普通高中,也可以选择读职业中学,这是因为我国实行的是()学制。

A.双轨型B. 分支型C.单轨型D.综合型【解析】2.我国实行的是分支型学制,我国是从单轨发展而来的。

分支型学制的典型代表国家是苏联,也就是Y型学制,小学和中学一样,之后有人去了大学,有人去了职业学校。

A项双轨制主要是欧洲,常见的是英国和德国,一轨是学术轨,一轨是技术轨,一轨是为资产阶级、统治阶级服务的,一轨是为劳动人民服务的。

C项单轨制代表国家是美国,主要是学术轨。

口诀为“双欧、单美、分苏联”。

【选B】【答案汇总】1-2:CB第二章中学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第二节课程组织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解析】中学课程考查内容没有前两章高,包括课程概述、课程组织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三节的内容。

考试重点考查前两节课程概述和课程组织,第三节基础课程改革是科目一的重要内容。

这节课先掌握前两节课。

第一节课程概述1.课程概述2.课程的类型3.课程理论流派4.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解析】课程的概述要学习的是课程的定义、课程的类型、课程的理论和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

教师资格证中学科目二 理论精讲5

教师资格证中学科目二 理论精讲5

2021年上教师资格证理论精讲——《教育知识与能力》梳理总结第一节 课程概述01第二节 课程组织 02 第三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03第二章 中学课程目录课程概述1 课程的类型2 课程理论流派 3 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4第一节 课程概述一、课程概述(P59)(一)“课程”一词的由来西方“课程”一词最早源于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他最早把“课程”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术语。

(二)“课程”的概念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广义的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它包括各门学科和课外活动。

狭义的课程1.内容属性 5.课程任务 6.呈现方式 7.古德莱德2.组织方式3.实施要求4.开发主体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学科课程 经验课程基础性课程 拓展性课程 研究性课程显性课程 隐性课程理想课程正式课程 领悟课程 运作课程 经验课程二、课程的类型(P60)(一)按照内容属性划分(P60)学科课程知识的逻辑体系_________经验活动课程学生的兴趣和需要________经验(二)按照组织方式划分(P60)分科课程=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学科整合主张把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内容合并起来组成课程(三)按照实施要求划分(P60)必修课程培养学生的共性,所有学生必须修习选修课程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可以选择性学习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地方课程体现国家的意志国家课程 展示学校的特色校本课程 (四)按照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划分(P60)基础型课程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 010203拓展型课程 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特殊能力 研究型课程 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索(五)按照课程任务划分(P60)(六)按照呈现方式划分(P61)显性课程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具有计划性隐性课程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七)古德莱德的分类(P61)7.古德莱德专家教育行政部门教师课堂实施学生来个小口诀属性动动学学组织分分合合要求必修选修主体国校地方任务基拓研研呈现显隐结合小试牛刀1.【2019 上】当前我国中学开设的数学、语文、英语等课程属于()。

2021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05章知识点考点总结归纳

2021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05章知识点考点总结归纳

教师资格证-中学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班第七章:中学德育高频1:德育概述(一)德育的含义德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德育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德育就是思正道)(二)德育的途径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校外活动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校会、班会、周会、展会、时事政策的学习班主任工作中学生品德心理高频2:品德的内涵及心理结构(一)品德的内涵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具体表现。

道德(社会现象)≠品德(个体现象)(二)品德的心理结构(知情意行,背会)1.道德认知:对于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

2.道德情感:是指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实现及其所引起的内心体验。

3.道德意志:个体自觉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决心信心恒心。

4.道德行为:是道德形成的最终环节,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的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三)品德的形成及影响因素品德的形成1.依从:表面上接受社会规范,但是对规范的必要性缺乏认识。

(从众和服从)2.认同:学习者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规范并试图与之一致。

3.内化:将自己认同的思想和原有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稳定的品德形成了)(四)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高频3: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通过观察儿童的活动,用编造的对偶故事同儿童交谈,考察儿童的道德发展问题。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观责任感逐步向主观责任感的转化过程。

皮亚杰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皮亚杰:5我8威10逆12正)自我中心阶段(2~5岁)权威阶段(5~8岁)可逆性阶段(8岁~10岁)公正阶段(10~12岁)高频4: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进行研究,要儿童们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作出判断。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全59页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全59页

2024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全59页2024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一、考试科目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主要测试考生的教育知识与能力,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教育法规、教育伦理等方面的知识。

考试科目包括《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和《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二、考试重点1、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知识与能力是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的重点之一,主要涉及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教育法规和教育伦理等方面的知识。

考生需要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点,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2、教学实践与能力中学教师需要具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能力。

在考试中,这部分内容可能会以实际教学情境为背景,考察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学科知识与能力根据不同的学科,考试的内容会有所不同。

考生需要掌握自己所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包括学科知识、学科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等方面的考查。

三、备考建议1、系统学习考生需要根据考试大纲,系统学习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相关内容。

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参加培训、参加模拟考试等方式,逐步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应试能力。

2、理解记忆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知识点比较多,考生需要理解记忆。

可以通过制作笔记、背诵口诀、反复练习等方式加深记忆。

3、实践应用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知识点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应用,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学习和思考。

同时,可以通过模拟教学、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等方式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4、考前冲刺在考试前一个月,考生可以进行考前冲刺,包括集中复习、模拟考试和真题练习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和考试成绩。

四、总结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是提升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考生需要认真学习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相关内容,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应试能力。

在备考过程中,需要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掌握学习方法,注重实践应用,确保能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知识重点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知识重点一、文章类型及重点在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教育知识与能力》科目中,简答题部分是重要的一部分。

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教材精讲+真题解析】-第五章 中学课程【圣才出品】

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教材精讲+真题解析】-第五章 中学课程【圣才出品】

第五章 中学课程考纲提要1.了解不同课程理论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

2.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

3.了解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改革目标及其基本的实施状况。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一、课程二、课程理论一、课程(一)含义与作用1.课程的定义与形式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来说,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

从狭义来说,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内容(科目与活动)及其进程的总和。

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也称课程方案,比如《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课程计划包括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与评价、课程管理等。

指导思想通常放在课程计划的开始部分,主要从教育思想、教育方针、当前课程变革的宗旨、制定本课程计划的方法论等方面来阐述。

培养目标主要是对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品德、体质和审美等方面提出的要求。

课程结构是指一个课程计划中各种课程类型的划分及其比例、内在联系。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课程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的结构一般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前言,包括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是具体的知识内容要点;第四部分,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

教材是知识授受活动中的主要信息媒介,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教材可以是印刷品(包括教科书、教学指导用书、补充读物、图表等),也可以是声像制品(包括幻灯片、电影片、录音带、录像带、磁盘、光盘等)。

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要点梳理

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要点梳理

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要点梳理一、考试背景与目标教师资格考试是衡量申请人是否具备教师职业素养、教育知识与能力的关键性考试。

其中,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更是考察申请人在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

通过该考试,旨在选拔出具备教育理论素养、教育实践能力与教育创新精神的合格教师。

二、知识要点梳理1、教育学基础知识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考生需要掌握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的历史发展、现代教育理论等基本知识。

2、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考生需要理解学习理论、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基本概念,为后续的教育教学实践打下基础。

3、教育法律法规与政策知识考生需要了解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与政策,包括《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确保在教育实践中遵循法律规定,保障学生的权益。

4、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考生需要具备分析教材、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等实践能力。

还需要掌握班级管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沟通等实际操作技能。

5、教育研究方法知识教育研究方法是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教育规律的重要手段。

考生需要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研究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等知识,为后续的教育研究工作做好准备。

三、备考策略与建议1、系统学习: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全面系统地学习各个知识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结合实际: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教学等方式,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3、多做练习:通过大量的模拟试题和历年真题进行练习,提高解题能力和应考技巧。

4、注重反思:在备考过程中,注重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进度,及时调整策略,提高备考效果。

5、保持积极心态:面对考试压力,保持积极心态,相信自己能够成功通过考试。

四、总结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要点梳理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必备环节。

通过系统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与政策、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教育研究方法等知识,结合实际进行教学实践,多做练习提高解题能力和应考技巧,同时保持积极心态面对考试压力。

教资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个人精心整理——每一章节的重点内容

教资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个人精心整理——每一章节的重点内容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构成要素①教育者: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 ②受教育者:受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体③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中介2、关系: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纽带;对象;桥梁/工具/中介)(1)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无法展开,受教育者就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 (2)受教育者是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没有受教育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 (3)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工具和手段,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也不能实现。

3、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4、教育的社会属性①永恒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②历史性——不同的社会/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③相对独立性——继承性、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5、教育的起源①神话起源说:最古老;宗教 (朱熹)②生物~:生存本能 (法:利托尔诺,美:桑代克,英:沛西·能) ③心理~:无意识的模仿 (美:孟禄)④劳动~:劳动 (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 ⑤交往~:叶澜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2)人口质量质量(3)人口结构结构(4)人口流动对教育提出挑战。

教育人口的再生产作用(教育的人口功能)(1)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性别、文化、职业、城乡结构、迁移)(2)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①提高人口质量;②减少人口数量;③改善人口结构,实现人口迁移。

2、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2)~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3)~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4)~制约学校结构;(5)~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详尽干货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详尽干货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详尽干货最让人头疼,最难背诵的科目二的解药来啦!!看完这篇直接解救小伙伴们于水火之中!!一定不能错过的全网最全干货来咯!!相信很多正在备考的小伙伴肯定对科目二正在抓狂呢!“这么多知识点咋记得住呀?”“咋昨天才记的今天就给忘记了呢?“但是不要担心哦!看了这篇干货之后,肯定能够帮助你渡过难关,顺利通关教师资格证笔试。

特别要注意加粗字体和以图片呈现的干货信息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考虑到很多同学都是第一次考教师资格证,科目二不同于科目一,常识和人文知识少,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比较多,背记难度大。

思维导图加强理解、背诵口诀增强记忆,多做模拟题锻炼答题速度,想要通过考试很简单!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由来1、最早出现:孟子的《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最早解释: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二)教育的概念1、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的活动都是教育。

通俗的说广义的教育就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其中家庭教育具有先导性、终身性、针对性、生活性的特点。

三结合教育=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2、狭义的教育:就是指学校教育。

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一)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育人),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的永恒性:只要有人就有教育,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存,在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存在。

2、教育的阶级性:不同阶级,不平等,教育具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但并不是教育独有。

原始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

3、教育的历史性:教育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与政治阶级制度的变化而变化。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讲义中学版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讲义中学版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讲义中学版目录1. 中学教育心理学 (2)1.1 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3)1.2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4)1.3 中学生心理问题及预防 (5)2. 中学教育学 (8)2.1 中学教育目标与任务 (11)2.2 中学课程设置与实施 (13)2.3 中学教学方法与策略 (15)3. 中学德育工作 (16)3.1 中学生德育内容与方法 (17)3.2 中学生德育组织与实施 (19)3.3 中学生德育评价与反馈 (21)4. 中学班级管理 (22)4.1 中学生班级组织结构 (24)4.2 中学生班级管理原则与方法 (27)4.3 中学生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 (28)5. 中学生学习指导 (29)5.1 中学生学习动机激发与培养 (31)5.2 中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与训练 (32)5.3 中学生学习困难诊断与干预 (34)6. 中学生考试评价与选拔 (37)6.1 中学生考试评价目的与原则 (39)6.2 中学生考试评价方法与标准 (40)6.3 中学生选拔制度与实施 (41)7. 中学教育信息化 (42)7.1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与内容 (43)7.2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与资源 (45)7.3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评价与研究 (47)8. 中学教育研究方法 (48)8.1 中学教育研究目的与任务 (50)8.2 中学教育研究设计与实施 (51)8.3 中学教育研究结果分析与报告 (53)1. 中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中学教育心理学便是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学教育的实际问题,以提高中学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育心理学研究涉及两方面,即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正如任何其他学科一样,中学教育心理学强调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同时也不忽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动引导作用。

教师需要依据学习心理学理论制定合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2022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与知识能力-理论精讲-第五节--教师心理

2022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与知识能力-理论精讲-第五节--教师心理

第五节 教师心理•一、教师概述•二、教师的心理特征•三、教师成长心理•四、教师的心理健康一、教师概述(一)教师的含义【单选】教师是履行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专业建设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一、教师概述(二)教师劳动的特点【单选、材料】长期性间接性•复杂:目的全面、任务多样、对象差异•创造:因材施教、教学方法、教育机智特点其身正,不令而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教师概述(三)教师的领导方式【单选】强硬专断型1.严加监视2.很少予以表扬仁慈专断型1.表扬关心学生2.以自己作为班级一切工作的标准放任自流型不鼓励 不反对民主型合作 平等 鼓励练一练(2018 下)朱老师很关心学生,但对学生很严格,常对学生提出各种要求和规定。

大部分学生都喜欢朱老师,也能按他的要求去做。

朱老师对班级的领导类型属于( )。

A. 强硬专断型B. 放任自流型C. 仁慈专断型D. 民主平等型一、教师概述(四)教师的角色【单选】p1.角色构成:多样化p2.教师的角色意识p(1)角色认知——角色扮演的首要条件p(2)角色体验p(3)角色期待(2022 上)决定一位教师能否成功地扮演教师角色的首要条件是( )。

A. 角色意志B. 角色体验C. 角色认知D. 角色期待二、教师的心理特征【单选】知识结构•本体性-学科知识•条件性-教育理论•实践性-经验•文化性教学能力•教学认知-备课•教学设计-写教案•教学操作-实践•教学监控-调节(一)教师的认知特征(二)教师的人格特征1.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2.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三)教师的行为特征1.内涵: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的传递给学生2.别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期待效应练一练1.(2020 下)王老师在教学工作中善于采用各种教学策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这反映了王老师的哪一方面能力突出?( )A. 教学操作B. 教学归因C. 教学迁移D. 教学反思2.(2019 上)李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十分自信,认为自己能教好学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真切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他在教学中贯彻了( )。
A. 直观性原则
B.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C. 循序渐进原则
D. 巩固性原则
2.(2016年上全国教资真题)王老师在化学课上讲到元素周期表中的“镭”元素时,
向学生们介绍了“镭”的发现者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事迹,同学们深受教育。这体现
了哪一教学原则( )。
(3)要重视运用语直观 (4)防止直观的不当和滥用
选择语言不滥用
一、教学原则
启发性原则
p 含义:引导思考、积极探索
p 名言:
ü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ü 苏格拉底:产婆术
ü 第斯多惠: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ü 《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p 贯彻要求:(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施教
有的放矢
知识技能中 蕴含德育
6.思想性与 科学性相结 合
适合学生发展水平 5.量力性 原则(可接受 性)
8
1.直观性
多种感官、感性认识
2.启发性
引导独立思考、积极探索
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掌握 4.巩固性 3.循序渐进 (系统性)
学科+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
一、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
p 含义:多种感官、感性认识
2019年下教师资格证理论精讲5 ——《教育知识与能力》
主讲:陈沫
说在课前
想刷题哪里去? 进度:零基础的学生可以接受 时间:19:00—21:00,中间休息两首歌的时间 不要刷屏哟,有答疑时间
刷题了解下
第三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01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02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03 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 04 新课程改革的职业理念 05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评价观
4.教育性
教学才刚刚开始
1.(2017 下)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区别于人类一般认识的特点 是( )。 A. 主动性、间接性和引导性 B. 探索性、间接性和引导性 C. 间接性、引导性和简捷性 D. 间接性、引导性和复杂性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 语言传递: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我1国00方%法
2 直观感知:演示法、参观法 实际训练: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
3
4 情感陶冶:欣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讲授法
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见醋放盐”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教师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教学刚开始
1.(2013 上)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理论是( )。 A. 形式教育论 B. 实质教育论 C. 传统教育论 D. 现代教育论
四、教学的作用与意义
ü 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 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ü 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ü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p 名言:
ü 荀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之而不见,虽博必缪
ü 夸美纽斯: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
ü 乌申斯基: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
p 种类: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p 贯彻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两独一发
2. 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学习过人
3.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教师角色的转变:
二、教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 孔子:学思行 2 《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 昆体良:模仿、理论、练习 4 赫尔巴特: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5 席勒:预备、提示、联想、系统、方法 6 杜威: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三、教学的任务
(一)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
形式教育
洛克 裴斯泰洛奇
目录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 第二章 中学课程 第三章 中学教学 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 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 第六章 中学生心理辅导 第七章 中学德育 第八章 中学生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第三章 中学教学
第一节:教学概述 第二节:教学过程 第三节:教学原则和方法 第四节: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工作基本环节 第五节:教学模式 第六节:教学评价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2)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教学原则
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原则
p 含义:品德+知识 p 名言:
ü 赫尔巴特: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的方面,我不承认 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一、教学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p 含义:学懂学会、学以致用 p 名言:
ü 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p 贯彻要求:(1)书本知识要注重联系实际
内母猪过重,方去膘
7. 关注发展过程
能力提升题
1.(2015 上)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评价功能更加强调的是( )。 A. 甄别与鉴定 B. 选拔与淘汰 C. 促进学生分流 D. 促进学生发展与改进教学实践
小结
附录:第二章简答梳理
1. 简述活动中心课程论的观点。(二级) p59 2. 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的观点。(二级) p59 3. 简述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二级) p60 4. 简述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一级)p64 5. 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一级) p65 6. 简述教材设计的一般原则。(二级)p66 8. 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二级)p71 9. 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二级)p71 10. 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 (二级)p72 11. 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评价观。 (二级)p72
教师观
行为
师生关系:强调尊重、赞赏(你) 教学关系:强调帮助、引导(它)
自我:强调反思(我) 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强调合作
(他)
你它我他
四、新课程改革的职业理念
教学观
学习者中心 教会学生学习 重结论更重过程
关注人
学习过人
1.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教学观
学习者中心 教会学生学习 结论过程并重 关注人
四、新课程改革的职业理念
学生观
发展的人 独特的人 独立意义的人
两独一发
四、新课程改革的职业理念
教师观
角色
教师与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学与研究: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学与课程:课程的建设/开发者 学校与社区:社区型开放教师
建促放研 “见醋放盐”
四、新课程改革的职业理念
地位
运用最多、最广的教学方法
分类
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评价
优点:效率高,能在短时间系统传授知识 缺点:不利于因材施教与发挥学生主体性
谈话法
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或巩固旧知识的方法
类型
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
评价
优点:有利于因材施教、发挥主动性 缺点: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小结
第二节 教学过程
01 教学过程的概念 02 教学过程的本质 03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04 教学过程的结构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双边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一种
活动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
1 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2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间接性
2.引导性
3.简捷性
第一节 教学概述
01 教学的概念 02 教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03 教学的任务 04 教学的作用与意义
一、教学的概念
(一)教学的含义
1.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P79)
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二)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关系
教学 vs 教育 部分与整体 教学 vs 智育 途径与内容
适合学生发展水平 5.量力性 原则(可接受 性)
8
1.直观性
多种感官、感性认识
2.启发性
引导独立思考、积极探索
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掌握 4.巩固性 3.循序渐进 (系统性)
学科+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
冯巩找阴(因)凉(量),寻(循)思理直发
傻傻分不清的教学原则
1.(2015年下全国教资真题)罗老师讲解《观潮》这篇课文时,通过播放视频,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