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化语言的审美性特征

合集下载

【论“陌生化”的审美价值】审美价值

【论“陌生化”的审美价值】审美价值

【论“陌生化”的审美价值】审美价值二十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Виктор Борисович Шкловский,1893―1984)提出了关于“陌生化”的理论概念,之后,经由德国戏剧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1898―1956)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的充实与发展,形成了文学理论与文学研究中独具特色的“陌生化”理论。

欧洲许多新的文艺理论派别几乎都从中得到启发,受到影响,并将俄国形式主义视之为其理论的源头。

“陌生化”作为俄国形式主义的一个经典范畴,在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中是最有价值、最核心的理论概念,同时也是极具研究价值的理论。

一、“陌生化”概念的界定1917年,俄国形式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在学术论文《作为手法的艺术》(又译为《作为程序的艺术》)中对于文学性、文学形式与文学艺术感受有如下论述:正是为了恢复对生活的体验,感受到事物的存在,为了使石头成其为石头,才存在所谓的艺术。

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把事物提供为一种可观可见之物,而不是可认可知之物。

艺术的手法是将事物“奇异化”的手法,是把形式艰深化,从而增加感受的难度和时间的手法,因为艺术中感受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应该使之延长。

艺术是对事物的制作进行体验的一种方式,而已制成之物在艺术中并不重要。

日后蜚声文学理论界的“陌生化”概念正是从这篇论文中生发出来的,文章中的“奇异化”后来被什克洛夫斯基修正为“陌生化”。

“‘陌生化’(остранение)是什克洛夫斯基按照俄文构词法生造的一个新词。

它的产生本身就是早期奥波亚兹和未来派崇尚言语创造(речетворчество)、把诗当作一种语言创造活动本身的文艺观的体现”。

“陌生化”的主要内涵包括:其一,文学只为文学的本质特点;其二,文学艺术的创作手法是陌生化,其三,陌生化能够延长审美体验的难度与时间。

[转载]文学语言“陌生化”资料汇编

[转载]文学语言“陌生化”资料汇编

[转载]⽂学语⾔“陌⽣化”资料汇编原⽂地址:⽂学语⾔“陌⽣化”资料汇编作者:向若轩 “陌⽣化”⽂学语⾔的美之所在 作者:⽥⽂强 “陌⽣化”理论,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代表,领军⼈物为什克罗夫斯基。

其观点认为⽂学语⾔是⽇常语⾔陌⽣化的结果,是“⽂学性”的具体体现,甚⾄认为⽂学的“⽂学性”只存在于这种艺术处理过的语⾔中。

这种⽂学性就是陌⽣化语⾔本⾝的看法,显然有些⽚⾯。

但他们对陌⽣化语⾔艺术表现⼒的强调,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因为,陌⽣化语⾔与⽇常语⾔不同,它以反常的形式出现,能产⽣出特别的美学效果。

⼀、“陌⽣化”:审美的⼀个基本原则⽂学是语⾔的艺术,语⾔何以能使⽂学成为⽂学,俄国形式主义者说是语⾔美使之然,并提出“⽂学研究的主题不是笼统的⽂学,⽽是‘⽂学性’,就是使⼀部作品成为⽂学的东西。

”这⾥的“⽂学性”就是指语⾔的审美功能,它与“陌⽣化”原则密切相关。

例“斜阳在那⼝⼤鱼缸边/爬着,看见⼀只⽕红的鱼/吞⼀粒灰⾊的⼩⽯⼦。

”(90后作者⾼粲)这句诗美在叙述⾓度的新奇,⽤鱼的视⾓来看太阳。

太阳爬在鱼缸边。

并且透过缸⾥的⽔太阳成了⼩⽯⼦。

这样把现实中的太阳“异化”,好象从来没有见过,这就是“陌⽣化”⼿法。

如果我们照直说,斜阳照在鱼缸,⼩鱼变成了红⾊,就没有这种新颖感,⽽不能引起他⼈的注意。

这种把⽇常⽣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种偏离或反常⽅式表达出来,从⽽引起⼈们注意的⼿法,就是“陌⽣化”。

在美学理论中⼜叫“距离产⽣美”,⽤于此种⼿法的语⾔我们称为陌⽣化语⾔,即⽂学性语⾔。

陌⽣化为什么会产⽣美?对此英国著名诗⼈柯勒律治解释说:给⽇常事物以新奇的魅⼒,通过唤起⼈们对习惯的⿇⽊性的注意,引导他去观察眼前世界的美丽和惊⼈的事物,以激起⼀种类似超⾃然的感觉;世界本是⼀个取之不尽、⽤之不竭的财富,可是由于太熟悉和⾃私的牵挂的翳蔽,我们视若⽆睹、听若罔闻,虽有⼼灵,却对它既不感觉,也不理解。

对“陌⽣化”原则的表述,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界定为“间离效果”,⽽中国在审美理念中则是“化腐朽为神奇”,意思都是强调美是⼀种不同凡俗的陌⽣的东西。

鲁迅作品中的陌生化语言艺术

鲁迅作品中的陌生化语言艺术

鲁迅作品中的陌生化语言艺术鲁迅作品中的陌生化语言艺术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作家把语言学引入艺术创作,他们关注的中心问题是文学语言区别于普通语言的特异性或文学本身的文学性问题。

语言的陌生化正是被用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概念。

陌生化为俄国20世纪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创用。

什克洛夫斯基在分析了感知的一般规律后认为,多次重复的动作在成为习惯的同时,也就成了自动的,而自动的感知正是旧形式导致的结果。

为了打破感知的自动性,就需要采用反常化,创造出新形式。

所谓陌生化语言,是指文学语言不同于普通语言的反常、新奇效果。

它是一种通过语言的变异用法,赋予语形和语义陌生化、独特化、新颖化,是对语言常规性和日常经验的颠覆。

它改变语言符号常规的形、义、用,突破原有词法、句法等固定结构以创造新义从而让人感觉事物,表情达意。

鲁迅是运用反常化手法的大师,在他的作品中,陌生化语言的形式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词语的陌生化(一)离析和聚合离析,是指把本不能拆分的一个词临时分拆为表面上与之毫无关联的另外一个词来运用;聚合,是指合取两个或两个以上词中的某一构成语素,从而合成一个新词。

(1)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三十日,记于上海之且介亭。

(《且介亭杂文序言》)句中的且介亭是指当时作者居住的上海北四川路,这个地区是越界筑路(帝国主义者越出租界范围修筑马路)区域,即所谓半租界。

且介即取租界二字之各一半。

(2)元遗山在金元之际,为文宗,为遗献,为愿修野史,保存旧章的有心人,明清以来,颇为一部分人士所爱重。

(《儒术》)句中的爱重可作敬爱尊重的合取。

(二)移用和借代移用是指把原本用在事、物上面的词移用到人身上,或把原本用在人身上的词移用到事、物之上;借代是指运用事物特征或事件等来代指指称的对象,从而达到陌生化效果。

(3)她婆婆来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家凹的贺老六的,所以回家之后不几天也就装在花轿里抬去了。

(《祝福》)装的对象一般指物,但作者移用来装人(祥林嫂),这是对封建礼教不把妇女当作人的揭露和控诉,同时包含对祥林嫂的同情。

格非小说语言“陌生化”审美特征解读——以《褐色鸟群》《青黄》为例

格非小说语言“陌生化”审美特征解读——以《褐色鸟群》《青黄》为例

格非小说语言“陌生化”审美特征解读——以《褐色鸟群》《青黄》为例作者:陈予欢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6期摘要:20世纪初兴起的俄国形式主义学派主张文学研究的主题是“文学性”,该学派致力于探讨文学的独立品格。

“陌生化”是其代表理论,强调要打乱日常语言的节奏从而转向文学语言以达到文学作品新奇、诗化的审美效果。

作为中国先锋派的代表作家,格非以实验性的写作探讨了新的语言表达和文学形式,使作品具有浓厚的“陌生化”审美效果。

本文以格非的代表作《褐色鸟群》《青黄》为例,分析其在词语组合、修辞手法、句式层面的“陌生化”,展现《褐色鸟群》和《青黄》的语言作用于视觉所造成的阅读延时性,以此探究格非小说“陌生化”带来的独特审美效果。

关键词: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格非先锋派《褐色鸟群》《青黄》什克洛夫斯基在文章《作为手法的艺术》中探讨了文学的语言、手法、修辞、结构等文学形式问题,并提出了“陌生化”的艺术手法,即“将事物‘奇异化’的手法,把形式艰深化,从而增加感受的难度和时间的手法”。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人们对一件事物、一种语言,容易产生惯性思维,因而产生了一种“自动化”的感觉方式,对艺术审美产生陈旧感和疲劳感。

而“陌生化”手法,则是要赋予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以新的感受,从而打破人们的审美习惯,恢复人们对世界的诗意性和创造性。

20世纪80年代,西方现代、后现代思潮涌入中国,一批具有先锋意识的作家开始转换思维,将创作立场由“创作”转向“写作”,探索“怎么写”的奥秘,进行了一系列的创作实践。

先锋派小说将作品指向作者的心灵世界,注重对深层意识的开掘,颠覆了固有的审美范式,在内容上给读者带来了新的审美体验。

然而,罗兰·巴尔特说:“语言结构在文学之内。

”先锋派小说中出现的“语言游戏”以及一系列“语言实验”带来的一次“词语的复活”,产生了最为强烈的视觉审美冲击。

什克洛夫斯基曾说:“艺术语言的节奏存在于对一般语言节奏的破坏之中。

“陌生化”作为艺术语言在设计中的实现

“陌生化”作为艺术语言在设计中的实现

“陌生化”作为艺术语言在设计中的实现一、“陌生化”艺术语言的概念和特点“陌生化”一词最早由俄国文学理论家布哈林提出,是20世纪初在俄国产生的一个理论概念。

它源自马克思主义对文学艺术的理论思考。

布哈林认为,文学艺术的任务是要使人认识到被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是可以改变的,正是这种改变的意向,才使作品对读者产生震撼之力。

“陌生化”就是一种手法,是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常识进行异化和变形,使人重新认识和思考某个事物或场景的一种方式。

“陌生化”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变形和异化:将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变形和异化,使之与现实脱离,从而达到引人深思的目的。

2. 突破传统:“陌生化”艺术语言往往打破传统的表达形式,突破常规观念和习惯,通过全新的方式呈现作品。

3. 强调观念:不同于传统的艺术形式,陌生化强调的是观念,通过艺术家的创新和改变,挑战人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

二、“陌生化”在设计中的实际应用在设计领域,设计师通过“陌生化”艺术语言的实际运用,可以为作品带来更多的创意和表现力。

以下是“陌生化”在设计中的一些实际应用:1. 平面设计:在平面设计中,“陌生化”艺术语言可以通过对图形、色彩、排版等方面的变化和变形,打破传统的设计规则,创造出全新的视觉体验。

一些设计师通过对字体的变形,使之失去原有的可读性,从而引发人们对字体本身的思考和联想。

2. 产品设计:在产品设计领域,“陌生化”可以通过对产品的形态、结构、材料等方面的改变,创造出独特的产品设计。

一些家居产品设计师通过对传统家具的变形和异化,设计出具有创意和趣味性的家居产品,吸引了更多消费者的关注。

“陌生化”也为设计师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在当下追求创新和突破的设计领域,设计师可以通过“陌生化”艺术语言,打破常规,创造出更具有个性和魅力的作品,从而吸引更多的关注和市场。

“陌生化”也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和表现方式,能够满足设计师对于创意和表达的更高要求。

“陌生化”作为艺术语言在设计中的实现

“陌生化”作为艺术语言在设计中的实现

“陌生化”作为艺术语言在设计中的实现一、陌生化的概念和特点陌生化(Alienation)一词最早由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提出,指的是人与自己和周围环境的疏离。

在艺术语境中,陌生化被理解为一种重新塑造和拟态的过程,即使已经熟悉的事物通过某种方式被呈现到人们面前,却又产生了陌生的感觉。

陌生化的设计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突破传统观念:陌生化设计通常打破传统的审美观念和思维定势,采用令人意外和让人难以理解的手法,使传统的事物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 强调感官体验:陌生化设计注重观众的感官体验,通过独特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手段,激发人们的感官刺激,使其对事物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感受。

3. 唤起思考:陌生化设计常常以一种充满隐喻和象征的方式呈现,通过引发观众的反思和思考,使人们重新认识和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涵。

以上三个特点构成了陌生化设计的核心特征,也为陌生化在设计中的实践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二、陌生化在平面设计中的实践应用在平面设计领域,陌生化被广泛应用于标志设计、海报设计、书籍设计等多个方面。

通过陌生化手法,设计师们可以打破传统平面设计的模式,塑造出更加富有张力和表现力的作品。

以标志设计为例,陌生化可以使标志图形与对象之间产生联想,或者通过变形、分解、组合等手法,使原本熟悉的标志图形呈现出陌生感,从而使人们对品牌或机构有更深层次的联想和认知。

海报设计中的陌生化设计则可以通过对图像、文字和布局等元素进行重新构造和重组,创造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吸引人们的目光并引发共鸣。

而在书籍设计中,陌生化的排版、插图和装帧等手法也可以使书籍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在产品设计领域,陌生化被运用于工业品、家居用品、服装饰品等各类产品的设计中。

通过对产品形态、结构、功能等进行重新构造和再组合,设计师们可以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产品作品,满足人们对个性化、创新性和艺术性的追求。

在工业品设计中,陌生化设计可以使产品呈现出异想天开和前卫的外观,为产品注入更多的时尚、潮流与科技元素,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的目光。

陌生化语言的审美价值判断

陌生化语言的审美价值判断

陌生化语言的审美价值判断作者:孙国华来源:《现代语文》2018年第01期摘要:陌生化语言是一种有别于日常语言的审美性艺术语言,它的审美价值体现在哪里?这些价值又是如何从其特殊的形式中作出判断?本文拟从陌生化语言“真”的审美价值判断、陌生化语言“形式美”的价值判断和陌生化语言“意义”的审美价值判断三个方面做一探讨。

关键词:陌生化语言审美价值审美价值判断一(1)她们的声音都很光滑,让瞎子想到自己捧起碗时的感觉。

(余华《往事如烟》)(2)远处一页风帆,正慢慢吻过来,间常听到鸽哨,轻轻明丽的天空正抒情地滑过去。

(何立伟《一夕三逝》)例(1)为什么不用简明扼要的“她们的声音都很圆润”来表达,例(2)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地说“远处一页风帆,正慢慢行过来,间常听到鸽哨轻轻地从明丽的天空中划过”,而偏要用失明人捧起光滑的碗的感觉来表现声音的圆润,用情人温柔的吻来表现风帆在水上慢行的感觉,用听觉与触觉换位来表现鸽哨的婉转悠扬?这些问题涉及到对陌生化语言的本质问题。

在认识论的范畴里,这样的问题无法得到正解,只有放在本体论的视野中,谜团才会被逐渐解开。

人们认识世界,经常把自己跟认识的对象对立起来,“我”永远是处于积极主动地位的认识主体,外在于我的认识对象永远是处于消极被动位置的客体。

表现在对语言的认识上,是我们常常把语言仅仅是看成一种符号性工具。

这种认知的结果,在由文字语言构成的文本作品中,“我”永远无法进入作品语言自身所构成的艺术审美世界。

这种游离于语言本身的研究,充其量是对语言的外部研究。

人们用语言进行交流的目的大体可以分两类:一类是把话说清楚,让对方能够听懂或读懂;另一类是把话说好,让对方不仅能够听懂读懂,还能获得审美享受,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交流。

前者的言语活动,旨在客观传达一个信息,其语言本身并不为人关注,在语言的运用上只要合乎常人言语习惯、遵循相对固定的、约定俗成的语言规则,使用日常语言进行交际即可。

在这种言语交际活动中,人与语言文字处在一种主客分离状态,人是人、文字是文字,文字传达的仅仅是一种理性的、冷静、单一的语义内容。

谈古代诗歌陌生化语言的审美效果

谈古代诗歌陌生化语言的审美效果

谈古代诗歌陌生化语言的审美效果俄国形式主义美学中,提出了“陌生化”的文学理论思想。

这种理论就是把文学与语言结合。

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遵循文学是语言艺术的根本思想而来的。

其核心就是采用改变、违反日常语法的特殊构造方式,也就是打破词语用法常规,或运用反常句式等,实现日常语言向文学语言转化。

这样的语言形式使读者感到“陌生”,产生“新”的感受。

这样的文学语言更有情趣,更易于引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进行深入思考。

因此,在学习中国古代诗歌中,注重语言的“陌生化”,不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引发学生的思考,是有助于感受到作者孕育其中的思想情感的。

下面我们以几首诗词为例,来具体谈谈诗歌语言陌生化得了审美意义。

首先,用“叠词”造成陌生化效果。

我们以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为例。

全词如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的开始写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最后又写道:“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样的语言形式,可以说只有在诗词中才会出现的,恰恰是这样的语言,给诗歌增添了审美情趣。

我们都知道,诗歌语言可以打破语法“规范”,表现出“陌生化”的形式。

就此而言,读者在阅读中凭着感受也会感悟诗歌的情韵美、意蕴美。

这里,词人运用重叠语言,从“寻觅”、“清冷”、“凄惨”这些词语中,就直觉到其中所蕴含的凄冷、痛苦不堪的情感。

也就是说,欣赏诗歌往往需要感受,不一定理解,在感受领悟。

当读者在诗人强调的“冷清”中“寻觅”而不得的“凄惨”的感受中,情感受到感染,思维得到启发,从而进入思考:在这样清冷肃杀的季节里,词人寻寻觅觅什么?或许是瑟瑟秋风中的一缕温情,或许是一份来自远方的安慰,或许什么也没有寻觅到……如此等等。

现代诗歌语言陌生化的方法

现代诗歌语言陌生化的方法

现代诗歌语言陌生化的方法摘要:一、引言二、现代诗歌语言陌生化的概念与特点1.概念2.特点三、现代诗歌语言陌生化的方法1.词语陌生化2.语法陌生化3.形象陌生化4.结构陌生化四、实例分析1.具体诗歌实例2.分析诗歌中语言陌生化的运用五、陌生化语言在现代诗歌创作中的作用1.提高诗歌的艺术价值2.丰富诗歌的审美内涵3.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六、结论正文:一、引言现代诗歌作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学形式,其语言表达往往充满陌生化。

陌生化是指在诗歌创作中,诗人有意识地运用非传统的语言表达方式,以突破读者惯有的阅读思维,使诗歌呈现出新的审美价值。

本文将对现代诗歌语言陌生化的方法进行探讨,分析其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以期为诗歌爱好者和创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二、现代诗歌语言陌生化的概念与特点1.概念现代诗歌语言陌生化,是指诗人有意识地突破传统诗歌的语言规范,运用新颖、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使诗歌呈现出一种新奇的艺术效果。

这种语言表达方式可以是词语、语法、形象和结构等方面的创新。

2.特点现代诗歌语言陌生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反常规:陌生化语言打破读者对传统诗歌的认知,使诗歌语言具有现代性。

(2)创新性:陌生化语言体现在词语、语法、形象和结构等方面的创新,为诗歌创作提供更多可能性。

(3)审美价值:陌生化语言使诗歌呈现出新的审美内涵,提高诗歌的艺术价值。

三、现代诗歌语言陌生化的方法1.词语陌生化词语陌生化是指在诗歌创作中,诗人有意识地使用生僻、新颖的词汇,以突破读者惯有的阅读思维。

如:将“月亮”称为“月牙儿”,将“春天”称为“绿潮”等。

2.语法陌生化语法陌生化是指诗人打破常规语法规则,重新组合词语,使诗歌语言具有新奇感。

如:将“我要去远方”改为“远方,我要去”等。

3.形象陌生化形象陌生化是指诗人通过独特的形象描绘,使诗歌中的事物具有新的视觉感受。

如:将“雪花”描绘为“天空的白糖”等。

4.结构陌生化结构陌生化是指诗人突破传统诗歌的篇章结构,重新组织诗歌形式,使诗歌具有新颖感。

谈论文学陌生化语言特征

谈论文学陌生化语言特征

谈论文学陌生化语言特征文学是以各种文字语言来表现作者所要向读者传递的东西,如作者的感情或想揭露的社会现象等,其实质上就是作者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和处理。

英美著名的文学作品无论在风格上还是表达方式上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学有很大的差异,它主要表现在英美作家善于处理语言,把整个作品的气氛带动起来,从而使所有人物都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种处理方式最显著地体现在整部作品中语言的陌生化上。

站在文学理论的角度上看,英美文学陌生化语言呈现的趋势主要是虚构化、突出审美化、整体化等,有着显著的后现代主义特色。

因此对英美文学陌生化语言特征的探讨显得极其重要,对今后文学研究的方向与途径可能会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陌生化语言的发展及特征分析其实“陌生化”这个概念最早是亚里士多德想到的,但当时他没有具体去定义这个概念,而是用“不平常”“惊奇”等词来形容这种形式给人们带来的触动。

而什克洛夫斯基提出“陌生化语言”这个概念,实质是不断改变我们对旧事物的观念、看法,从旧事物中发现创新点,从而对生活、人生有新的不一样的感受。

这些都是在黑格尔的哲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且自从陌生化语言的理论被接受并传播开后,这种新奇的语言运用方式被很多作家用于小说作品的创作中,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手法,它所要达到的效果就是让作者对熟悉的事物产生一种惊奇又陌生的感觉。

在陌生化语言的特征的小说作品中,平凡无奇的生活场景都被作者用诗情画意的语言展示出来,并用一反传统的多重叙事模式和非线性的叙事技巧介绍故事的发展、高潮及结局,充分显示了陌生化的审美效果。

这种陌生化语言的运用手法是为了让读者对已熟识的事物再次产生的新奇感,其目的却不是仅仅局限于所产生的新奇感,而是为了吸引读者,通过新奇感来使读者重新认识生活、认识人生,脱离以前的麻木状态,重新拾回对生活的激情,找到真正的生活的意义,重新界定自己的人生。

因此,陌生化语言的运用是为了唤起读者对生活的新鲜感。

二、英美文学中陌生化语言的运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语言手法虽然起源于俄国的形式主义理论,但其却被非常明显广泛地运用在了英美文学的意识流作品中,通过研究这些作品中陌生化语言的特征,能够清楚地看到陌生化语言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英美文学的快速发展。

文学语言陌生化的审美特征

文学语言陌生化的审美特征

文学语言陌生化的审美特征一、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及其他的“陌生化”的诗学概念。

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把日常语言与诗歌语言作了一番比较,认为日常语言是一种“自动化”言语,而诗歌语言是一种“阻拒性”或者“陌生化”言语。

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在他发表于1917年的论文《艺术作为手法》中,提出了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陌生化”或“奇特化”。

什克洛夫斯基从分析诗学的根本问题入手——是什么使诗歌具有“诗性”的?要找出文学作品的“诗性”,我们就必须把日常语言与诗歌语言作一番比较。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根据最大限度的节约原则来运用语言的。

我们运用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识别事物,我们用语言命名事物,以便从思想上把握它,也以此达到交流的目的。

但长此以往,我们就不知不觉地进入一种自动化或习惯化的状态,我们再也感觉不到事物,对象就在我们面前,但我们既看不到,也听不到,处于一种麻木的状态,我们许多人的生命就这样无意识地延续,这种生命等于从未存在过。

“正是为了恢复对生活的体验,感觉到事物的存在,为了使石头成其为石头,才存在所谓的艺术。

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把事物提供为一种可观可见之物,而不是可认可知之物。

艺术的手法是将事物‘奇异化”的手法,是把形式艰深化,从而在艺术中感受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应该使之延长。

艺术是对事物的制作进行体验的一种方式,而已制成之物在艺术之中并不重要。

”((苏)维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刘宗次译,北京: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0页。

)艺术是一种认知方式还是一种感受方式呢?在什克洛夫斯基看来,“艺术是一种感受方式”,艺术不是对现实的反映,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幻想和假定,它诉诸于人的感知、情感、想像,拨动人的灵性、诗性和情趣。

唯其如此,只有通过审美感觉亦或审美体验去体验生活。

艺术的全部精义、灵魂、魅力在于感受。

“感受之外无艺术,感受过程本身就是艺术的目的。

”(张冰:《陌生化诗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8页。

文学语言陌生化的审美特征分析

文学语言陌生化的审美特征分析

文学语言陌生化的审美特征分析作者:刘知辰来源:《山东青年》2015年第08期摘要:文学语言所存在的世界就是游离于我们正常社会的多维空间,而生活语言就是编织我们客观现实的三维空间。

陌生化虽然会使事物变的更陌生,但是同样也会让感知变的更敏锐。

而这种敏锐的感知原本应该是人类最初始的生存技能。

本文主要分析文学语言陌生化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文学语言;陌生化;审美特征我们说文学语言的陌生化是相对于日常语言来说的。

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日常语言是一种“自动化”的语言,因为在生活中我们通常会根据我们的生活习惯来最大化的采用一种“节约”原则,让生活更加简易化。

所以才会有了就中国传统而言从古文言文到现白话文的转变。

在世界范围内之所以会出现地方方言的最主要原因就在于各地的人们在选择一种对于自身生活来说相对简单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事实上从人类以绝对姿态领先大自然的其他生灵以来,语言存在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方便我们去识别事物,而我们用语言去命名大自然的千奇百怪,以便于我们在思想层次上去掌控自然万物,进而达到彼此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目的。

所以从历史出现以来人们开始进入了一种语言的习惯性中,并且成为一种被动式的状态。

而文学语言不同,因为文学语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与艺术相关的,而艺术的存在是为了将事物变成客观可见,而不是可认可知,换句话说艺术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让想象中的东西具现化,但是具现化之后是否能够被理解并不是艺术所关注的。

所以我们看,其实就像镜子内外的你与“你”是一样的,艺术的语言就是镜中的你,可以看,可以欣赏,但是你不会有最真实的触感,而镜外的你就像是生活常态下的语言,可以触摸,可以认知,但是并不一定拥有足够的内在空间。

换句话说生活语言是拥有这个整个世界的外在环境,而文学语言是拥有内在的无限空间。

所以我们会对文学语言有种陌生化的感觉,特别是在我们没有相关专业的基础,那么我们就很难去理解艺术语言的“客观”内容。

一、文学语言陌生化之变形我们讲文学语言不同于生活语言的最大的原因就是文学语言经过了变形。

关注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语言

关注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语言

关注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语言作者:陶静娟来源:《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20年第03期在日常阅读和语文教学中,作为读者和教师的我们常常会邂逅一些“陌生化语言”,这种语言貌似不符合语法规范和逻辑事理,不受常见的语法规范的限制和束縛,却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给人以新颖强烈的审美刺激。

“陌生化语言”,是指通过多种方式对日常语言产生疏远和变异,使它变成新鲜陌生的语言,从而达到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

通俗讲,就是换一种说法,赋予语言新的面孔,用陌生表现熟悉。

苏轼曾说,“文以反常合道为趣”,就是说用巧妙的艺术手法处理反常的人事物,使反常事物表现出“合道”的本质,这会让文章充满趣味。

杜甫提倡的“语不惊人死不休”诗学理论与“语言陌生化”现象殊途同归,都是作家们毕生追求以期达到的语言境界,是一个值得认真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陌生化语言,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新。

使得所描述的熟悉的人和事在读者看来觉得陌生。

2.奇。

看似陌生的语言背后饱含的是我们平时常见的人和事。

3.美。

换一种新颖的说法,换一个角度欣赏常见的人和事,这种含蓄之美令人既陌生又亲切。

4.趣。

当回过头来,发现作者用语言文字和你开了个小小的玩笑,这时候,你也会微笑。

由此看来,“陌生化语言”的基本特征就是乍看陌生,细想又觉得熟悉,打破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说法,以“变脸”的形式获取语言的新奇。

一、词语的陌生化“陌生化语言”主要表现在打破词语的常规用法,使文学语言表现出新奇的意义,所谓“语不接而意接”“无理而妙”,表面上不合常理偏离语法,通过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能够领悟到有理有情的艺术境界,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获得更好的审美感受。

词语的陌生化搭配使语言表达更灵活多变,更含蓄内敛,避免了语言的机械直白,彰显弹性之美。

(一)词语的异常搭配1.主谓反常搭配。

①冬天的树用光秃秃的树杆,一遍又一遍地临摹着太阳的影子,丈量着岁月的长度。

——容蓉《冬日恋歌》②孩子一个个地被生出来,新的明亮的眼睛,新的红嫩的嘴,新智慧,一年又一年磨下来,眼睛钝了,人钝了,下一代又生出来了。

鲁迅作品语言“陌生化”现象赏析

鲁迅作品语言“陌生化”现象赏析

鲁迅作品语言“陌生化”现象赏析鲁迅作品语言“陌生化”现象赏析诗人艾青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呈给你拥抱过我的直伸着的手。

也许有同学会问:灵魂怎么会是“紫色”的?陈望道先生认为“紫色是高贵、神圣、优雅、温厚的特征”。

曾专修西洋画的诗人,善于在诗歌中运用色彩的渲染使诗歌的形象更加鲜明活泼。

在这里,“紫色的灵魂”是诗人对勤劳纯朴、宽厚善良的大堰河最高贵、最神圣的赞美。

从语言角度分析,诗人一反日常语言的用法,正是使用了语言“陌生化”的手段,从而使诗歌更具文学性。

我们这里所讲的“陌生化”就是使日常语言感受新鲜化的手段。

正如雅各布森所说,语言的陌生化就是“对普通语言有组织的违反”,即运用艺术技巧使对象变得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以增加知觉的难度和长度,从而达到审美的目的。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鲁迅先生的作品,其语言“陌生化”现象随处可见,笔者作了一些归纳,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鉴赏和分析鲁迅先生的作品。

一、通过“陌生化”来美化意象,增强读者的审美感知在《社戏》一文中鲁迅是这样描写故乡月色的:“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初看之下,“朦胧”一词似乎用语不当,其实这正是鲁迅先生对语言进行“陌生化”处理的表现,“朦胧”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写活了乡村月夜的美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恋,也是其用语的高明之处。

而在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又是这样来回忆他童年的乐园的:“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表面上看,“似乎”与“确凿”自相矛盾,其实不然,这是语言的“陌生化”,“确凿”是对“似乎”的进一步补充:只有野草的百草园已是我的乐园了,更何况园中有石井栏、皂荚树、油蛉、蟋蟀、蜈蚣、桑椹等非常好玩有趣的东西,还有下雪天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等游戏项目,百草园简直是我的“天堂”了。

英美文学陌生化语言特点

英美文学陌生化语言特点

61语言研究英美文学陌生化语言特点张佳宇武警警官学院摘要:陌生化语言在当前文学写作中十分常见,这是文学语言的一种模式,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越来越明确。

基于此,本文以陌生化语言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语言表达的意象可感、组织超常和表现体验等方面详细阐述英美文学陌生化语言的特点,并以《尤利西斯》为例详细分析其中的陌生化语言特点,由此使文学作品的表现更加鲜活。

关键词:英美文学;陌生化语言;语言特点引言:所谓“陌生化语言”,指的是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作者为了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而采取的一种不同寻常的表现手法。

陌生化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和常事,在艺术上超越了常境,打破了形式上的逻辑,合乎情感上的逻辑,让观看者不会感觉别扭,反而感觉十分新颖别致,在无形中被引入到一个奇妙的的艺术之境。

1.英美文学陌生化语言特点1.1语言表达的意象可感英美文学陌生化语言的意象可感性指的是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当中,即使作品里充满了许多陌生化语言,但是语言的意象中仍然有着读者的心里共鸣感受,并且潜移默化的形成了一种心理认同。

例如,英国作家伍尔夫在《到灯塔去》中使用了陌生化语言,文章中最大的意象内容就是灯塔,作品的第一部分要去灯塔但是没有成功,第二部分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切已经物是人非,第三部分父子二人在十年后终于划船到达了灯塔,精神上也达到了和谐统一。

整个作品展现出来的意象,也就是灯塔,有着十分明显的可感性,在每一个读者的心目中,灯塔就是精神上的最终追求,每一个人心目中的灯塔都是不一样的,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和实际情况有着不同的追求。

随着灯塔的灯光时而明亮时而暗淡,但始终存在,带给人们希望与梦想。

由此可见,英美文学中陌生化语言使小说的情绪色彩变得十分浓重,主题也显得十分神秘隐蔽,但是其中也存在着明显的语言可感性,让读者的心理产生共鸣[1]。

1.2语言表达的组织超常英美文学作品中陌生化语言还有着语言表达的组织超常性,也就是其中的语言具有跳跃性,情感的转变有跳跃性,就连时间的叙述也有着跳跃性,语言虽然有着浅显易懂的外衣,但是它却是一门非常高深的学问,所以读者必须在语句之间谋求心灵的感受,作品展现出更加深刻的心理情绪认同。

陌生化语言的审美价值判断

陌生化语言的审美价值判断

148odern ChineseMXIANDAI YUWEN 一(1)她们的声音都很光滑,让瞎子想到自己捧起碗时的感觉。

(余华《往事如烟》)(2)远处一页风帆,正慢慢吻过来,间常听到鸽哨,轻轻明丽的天空正抒情地滑过去。

(何立伟《一夕三逝》)例(1)为什么不用简明扼要的“她们的声音都很圆润”来表达,例(2)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地说“远处一页风帆,正慢慢行过来,间常听到鸽哨轻轻地从明丽的天空中划过”,而偏要用失明人捧起光滑的碗的感觉来表现声音的圆润,用情人温柔的吻来表现风帆在水上慢行的感觉,用听觉与触觉换位来表现鸽哨的婉转悠扬?这些问题涉及到对陌生化语言的本质问题。

在认识论的范畴里,这样的问题无法得到正解,只有放在本体论的视野中,谜团才会被逐渐解开。

人们认识世界,经常把自己跟认识的对象对立起来,“我”永远是处于积极主动地位的认识主体,外在于我的认识对象永远是处于消极被动位置的客体。

表现在对语言的认识上,是我们常常把语言仅仅是看成一种符号性工具。

这种认知的结果,在由文字语言构成的文本作品中,“我”永远无法进入作品语言自身所构成的艺术审美世界。

这种游离于语言本身的研究,充其量是对语言的外部研究。

人们用语言进行交流的目的大体可以分两类:一类是把话说清楚,让对方能够听懂或读懂;另一类是把话说好,让对方不仅能够听懂读懂,还能获得审美享受,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交流。

前者的言语活动,旨在客观传达一个信息,其语言本身并不为人关注,在语言的运用上只要合乎常人言语习惯、遵循相对固定的、约定俗成的语言规则,使用日常语言进行交际即可。

在这种言语交际活动中,人与语言文字处在一种主客分离状态,人是人、文字是文字,文字传达的仅仅是一种理性的、冷静、单一的语义内容。

“她们的声音都很圆润”,仅是对“她们的声音”传达出“圆润”这样的一种理性判断,但言说者主体之情思隐而不见。

这种语言只是一种日常语言,还不是进入审美层次的艺术语言。

具有审美性的艺术语言,言语者的侧重点不止在于让听读者听得懂、读得懂,而在于让听读者在此基础上获得审美享受,这样的语言已经从日常使用领域跃升为语言审美领域,这样的语言更多地融进了言说者主体的情思,夹杂进了个体的情感体验。

文学语言陌生化的审美特征

文学语言陌生化的审美特征

文学语言陌生化的审美特征
田文强
【期刊名称】《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21)002
【摘要】"陌生化"是实现艺术目的一种审美方式,对文学审美有着重要意义.文学语言因自身的"自主性"特点和审美功能,其陌生化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为:语言意象的可感性、语言组合的超常性、语言表现的体验性.
【总页数】5页(P43-47)
【作者】田文强
【作者单位】台州学院,中文系,浙江,临海,31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O-05
【相关文献】
1."陌生化"——文学语言的审美因素 [J], 田文强
2.文学语言的陌生化与元语言功能 [J], 任梦媛
3.陌生化:文学语言的审美发生 [J], 徐洁莹;管勇
4.语文创新和文学语言的阻拒牲与陌生化 [J], 张奇
5.修辞:文学语言陌生化的审美构建 [J], 孙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_陌生化_文学语言的审美因素

_陌生化_文学语言的审美因素

17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何以能成为艺术?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是语言美使之然,并提出“文学研究的主题不是笼统的文学,而是‘文学性’,就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的东西。

”[1]这里的“文学性”就是指语言的审美功能,它与“陌生化”原则密切相关。

对此,英国著名诗人柯勒律治解释说:给日常事物以新奇的魅力,通过唤起人们对习惯的麻木性的注意,引导他去观察眼前世界的美丽和惊人的事物,以激起一种类似超自然的感觉;世界本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可是由于太熟悉和自私的牵挂的翳蔽,我们视若无睹、听若罔闻,虽有心灵,却对它既不感觉,也不理解[2]。

对“陌生化”原则的表述,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界定为“间离效果”,中国在审美理念中则是“化腐朽为神奇”,都是强调美是一种不同凡俗的陌生的东西。

陌生化语言与日常语言不同,它以反常的形式出现,能产生出特别的美学效果。

“陌生化”手法对文学语言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美学意义,具体说来,它是从语言的符号、形式、意象等方面体现出其“文学性”特征的。

一、语言符号的自指性应该说,凡文学语言都是语符(语言符号)自指的结果。

因为,文学就是“具有自我价值并被记录下来的语言”[3]。

当语言作为审美符号系统时,它既是传递信息的手段,同时又是传递信息的目的。

陌生化语言正是立足于此,强调语符的自指性,并通过它来获得语言自身的审美信息。

语言学认为,语符在传达中具有表现与指称两种功能。

当语符侧重指称功能时,它所代表的是一种抽象概念,突出的是语言的意指功能,被称之为认知语言;当语符强调表现功能时,它所代表的是一个声音表象,一种直观印象,突出的是语言的审美功能,又被称之为感知语言,即非指称语言。

对非指称性语言的表现功能(审美功能)的特性,法国印象派诗人瓦莱利曾形象地用“走路”和“跳舞”的比喻进行说明。

他认为,走路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走路的所有动作都是特殊的适应,一旦达到目的后,这些动作都被废除。

“以实用为目的语言也是这样:我用语言来表达我的意图,我的愿望,我的命令,我的意见,当这种语言已达到了它的目的时,它几乎一被听见就消失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陌生化语言的审美性特征
陌生化语言是一种审美性艺术语言。

本文尝试在厘清“陌生与熟悉”“反映与反应”“偏离与规范”这三组概念及其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就陌生化语言的审美过程、审美对象及审美效果等审美性特征做一探讨。

标签:陌生化语言审美特征审美过程审美对象审美效果
“陌生化语言是一种审美性艺术语言,陌生化语言研究是以陌生化语言的审美性特征为核心内容,研究如何通过陌生化‘程序’,使得语言上升为迥异于日常语言的审美性艺术语言。

”[1](孙国华,2014)本文尝试在厘清“陌生与熟悉”“反映与反应”“偏离与规范”这三组概念及其之间关系基础上,就陌生化语言的审美过程、审美对象及审美效果等审美性特征做一梳理。

一、陌生与熟悉:在陌生中发现熟悉的审美过程
“一种事物或一件物品,如果对它感觉是陌生的,同时又是熟悉的,我们就会觉得它美。

换句话说,一种事物或一件物品,其美感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素:一是陌生,二是熟悉。

从美的要素这个角度出发,可以给美下一个简单的定义:美就是陌生加上熟悉。

用公式表达为:陌生+熟悉=美。

”(戎小捷,2001)陌生化语言中的“陌生”涉及到的是形式要素,陌生化语言中的“熟悉”则是内容要素。

陌生化语言的形式要素,是指通过陌生化“程序”,“制造”出的种种陌生化语言的表达形式。

陌生化语言中“熟悉”的内容要素是指通过陌生化语言形式要素的作用,在人们头脑中唤醒的对那些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具体事物的某种新思想、新观念或特殊的情感内容。

例如,五代文益禅师(法眼宗始祖)启发他的弟子慧超:
慧超(问):“如何是佛?”
文益(答):“汝是慧超。


文益禅师的“答”,非慧超所“问”,违背了言语交际常式逻辑,给理解带来阻碍,这是陌生化语言的形式要素。

细细推敲文益禅师的回答,不就是要慧超明白“你慧超本身是佛,何必再问‘如何是佛’!”这个理吗?“这个理”便是陌生化语言的内容要素。

在这个对话中,我们能看到文益禅师用他机智新颖的言辞,显示出禅的思想宗旨。

看似答非所问,实则机智巧妙,“直指人心”,这就是我们从“陌生”的形式中悟出的“熟悉”内容。

如果抛开具体的心理过程细节,陌生化语言的审美过程就是言语交际双方在“陌生”中发现“熟悉”的过程。

具体来说,“就是从陌生的事物,或陌生的角度、陌生的排列组合、陌生的装饰及时间的陌生和对比的陌生中,发现熟悉的图式,或熟悉的范式、熟悉的模式、熟悉的关系、熟悉的行为等定式的过程。

如果用公
式来表示,就是:审美=在陌生中发现熟悉。

”[3]
二、反映与反应:客观世界主体精神幻化的审美对象
“反映”是指物质固有的特性,即一事物和其他事物发生相互作用时,以自身的变化再现他物某些特点。

通常指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使人以观念的形式对客体及其规律和特性进行模写、复制和再现。

“反应”则是指有机体受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相应的活动。

也指物质受作用而引起变化的现象和过程。

“反应”固然与客观存在的事物密不可分,客观事物固有的本质属性会直接影响到认识主体“反应”的方向、性质和效果,但“反应”与“反映”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反应”更强调认识主体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主观理解和主观认识,这种感受、理解和认识的结果,可能与客观事物固有的、本质属性相关,但也可能关联性不大或毫无关联。

如果说“反映”强调的是认识主体对客观事物固有的、本质属性的揭示、“模写、复制和再现”,“反应”则更强调“表现”,即重在认识主体对内在主观世界状况的表达。

“反映”与“反应”是两种认识客观世界的不同表达方式。

陌生化语言认识客观世界的表达方式更倾向于“反应”,更强调客观事物刺激认识主体之后所产生的主观感受,更强调通过对客观世界丰富多彩的精神活动,获得充满个性和智慧的主体意识。

在这种语言世界里,客观世界成了主体精神幻化的审美对象,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具有了强烈的体验性色彩,其结果能使日常熟悉的、俯拾即是的事物变成一种特殊的意料之外的事物,并创造出一种客体从未有过的审美感受。

“要实现陌生化,不仅要有感受的‘新’、体验的‘新’,还要有语言的‘新’,陌生化是以感受与体验为基础,以语言与修辞为手段。

”[4]例如:
(1)她们的声音都很光滑,让瞎子想到自己捧起碗时的感觉。

(余华《往事如烟》)
(2)远处一页风帆,正慢慢吻过来,间常听到鸽哨,轻轻明丽的天空正抒情地滑过去。

(何立伟《一夕三逝》)
用失明人捧起光滑的碗的感觉来表现声音的圆润;用情人温柔的吻来表现风帆在水上慢行的感觉;用听觉与触觉换位来表现鸽哨的婉转悠扬。

这些语言虽然增加了读者感知的难度,延长了感知时间,但也让人在对语言反复玩味中领悟到更为丰富的审美韵味。

陌生化语言以新奇、独特的语言形式,使人们打破常规的认知模式而走向审美体验,这就是陌生化语言的迷人魅力。

陌生化语言中包含的审美意象具有具象性特点,但这种具体的形象是客观事物主体心灵幻化的产物,融入了言说者一种不可言传的、非群体性的体验。

从这个意义上说,陌生化语言是最具个性色彩的语言。

陌生化语言所表现的是被“扭曲”了的现实世界,这种语言成了现实世界诗意性存在的符号,它们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刻意模仿、客观反映和刻板再现。

三、偏离与规范:“反常合道”和“无理而妙”的审美效果
偏离是陌生化语言的核心。

陌生化语言的偏离表现为对实用语的偏离、对规范化的偏离。

在表意文字语言体系中,经由变异、夸张、譬喻、压缩等诸多陌生化程序制造出来的陌生化语言,其语词意义的组合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我价值,这种语言用什克洛夫斯基(1989)的话说就是:“这是一种困难的、扭曲的话语。

”[7]如果说实用语强调突出的是科学性、合逻辑性的理性意义,那么陌生化语言强调突出的则是非逻辑性、非确定性的审美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