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心理过程与人格
医学心理学第二章 心理过程
2.动机的功能 激发功能;指向功能 ;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3.动机的分类 生理性动机;社会性动机 4.动机冲突
在日常生活中,常会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机。如果
这些动机同时并存,但不可能同时满足,特别是当这些动机在 性质上又相互排斥时,那么个体就只能选择其中之一,而放弃
其他的动机。这样,动机斗争便产生,并引起心理冲突
间接兴趣
不需要
直接兴趣
(三)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同一时间内所能注意 到的事物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 在一定时间内注意保持在某项活动上的特
性,它是衡量注意品质的指标 3.注意的分配 同一时间内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 意,或将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能力 4.注意的转移 指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的现象。
感觉对比
联觉
2.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指人们能迅速地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对象
(2)知觉的整体性:当事物的部分属性作用于感觉器官时,人们能够 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以事物的整体特征来反映所知觉的对象 (3)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反映知觉的对象, 而是主动地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其具
2)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项专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例如,曲调感、节奏感,是从事音乐活动所不可缺
少的能力,就是特殊能力
(2)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3.智力
智力是人能顺利地解决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认知能力 的整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
4.能力的个体差异
(1)能力的类型差异
(2)能力的水平差异
(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二)情感的种类
1.道德感
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言行时所产 生的情感体验
儿童教育心理学 人格名词解释
儿童教育心理学人格名词解释性格的概念:性格是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它由三方面组成:一是对现实态度,包括价值观和人生观;二是心理过程和人格结构;三是行为方式。
儿童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一:人格:人格是指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人格是构成自我意识、自我体验以及社会适应的整合系统。
儿童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二:个性倾向性:是指个体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和现象的态度以及所形成的比较固定的心理特征。
儿童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三:个性心理特征:是指在先天遗传素质基础上形成的并且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在个体身上的那些比较典型的、经常起作用的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分为能力、气质和性格。
儿童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四:气质:指一个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
气质可分为典型性、心境稳定性、情绪发生的速度和强度、心境的指向性、灵活性、指向性、情绪的强度和均衡性、主导心境的指向性和灵活性。
儿童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五:个性心理品质:指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结构中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
儿童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六:反社会行为:是一种经常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也称为“病态行为”、“偏差行为”或“反常行为”。
反社会行为是指“对一般道德原则不遵守,对他人缺乏信任,缺乏善良之心,漠视社会准则和责任,常采用不适当的行为方式和手段以求得目的的行为。
”儿童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七:人际关系:就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三类:工作关系、朋友关系、亲属关系。
这三种人际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工作、学习效率和成功的机会。
儿童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八:亲社会行为:指的是个体在对待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上表现出来的利他主义倾向,即个体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之前,甚至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人格与人格心理学
一、人格定义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 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来的相 对稳定的和特殊的心理行为模式。 对这一定义的解释: 1、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模式。 2、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独特的。 3、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相对稳定的。 4 、人格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先天生 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 用而形成起来的。
它们可以是与生俱来的。
就是斯金纳所说的诱因、辨别性刺激。
除内驱力的行为或心理活动。
低的刺激都是一种强化物。
三、 行为预测理论
罗特认为,一种行为被选择的可能性,取决于行为者认为它所能 够带来的回报(强化)的多少以及他认为他实施该行为能带来该回报的
可能性(即有多大的成功率)。
罗特的行为预测公式为: BPx,s1,Ra=f (Ex,Ra.s1&Rva,s1)
(二)、 文化与人格
一、原型 原型是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它是一种本原的模型,其 他各种存在都根据原型而成型。 荣格研究最多的原型是: 人格面具:在公共场合表现出来的人格方面。其目的在于 表现一种对自己有利的良好形象以便得到社会的认可。
阿妮玛和阿妮姆斯:个体心灵中异性的成分或意象。
阴影:人的心灵中遗传下来的最黑暗隐秘、最深层的邪恶 倾向。 自性:集体潜意识的核心,其作用是协调人格的各组成部 分,使之达到整合、统一。
具有社会兴趣的人的生活风格是正确的和健康的, 而缺乏社会兴趣的人的生活风格是错误的和病态的。
阿德勒根据人们所具有的社会兴趣的程度,划分出 四种类型的人:统治 - 支配型;索取 - 依赖型;回避型; 社会利益型。
四、自我及其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指人对自我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
心理与精神的护理资料全
第一章绪论A1型题1、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是()A、客观现实B、自然现实C、社会现实D、大脑E、实践活动2、心理活动地表现形式为()A、客观现实B、心理现象C、实践活动D、主观活动E、精神3、右脑半球功能暂时被抑制时,出现()A、情绪低落B、沉默无语C、自卑D、情绪高涨E、自罪4、兽孩由野兽哺育大,无法产生人的心理活动,不能恢复到人类的正常生活状态,这是由于在成长过程中缺少()A、自然现实B、主体的自身状态C、实践活动D、客观现实E、社会环境5、左脑半球在下列哪一方面占优势?()A、空间感B、方向感C、语言D、音乐E、绘画6、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各个国家和地区死于自杀的人数,最高的国家是()A、丹麦B、韩国C、匈牙利D、日本E、美国7、判断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基本原则不包括()A、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B、富有同情心,能与周围环境产生共鸣C、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D、人格特征的相对稳定性原则E、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8,心理结构分为()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B、人格倾向性、人格特征及自我意识C、心理过程与人格D、认识过程和人格E、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9、下列哪种人格特征的人患心血管病的机率最高()A、B型人格B、亚稳定人格C、D型人格D、C型人格E、A型人格10、精神科护士应具备娴熟的心理护理技能中不包括()A、学会共情B、善于倾听C、善于使用肢体语言D、善于使用辅助语言E、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11、心理与精神护理工作对护士的要求不包括()A、良好的职业道德B、坚实的知识基础C、稳定的心理素质D、娴熟的护理技能E、高超的攻关技巧12、新生儿通过遗传获得了()A、形象思维B、抽象思维C、人格D、心理活动E、本能活动A2型题13、平时比较内向,沉默的人,突然变得异常热情,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
但在他的生活环境当中,找不到足以使其改变的原因。
这时,就可以认为他有()A、一般心理问题B、严重心理问题C、精神疾病D、人格障碍E、思维障碍14、“我就怕语文老师,一见到他就心跳,脸红。
二级心理咨询师人格心理学
15.个人潜意识地阻止有关自己痛 苦事实进入意识的自我防御机制是 移情。(× ) 1. 移情不是自我防御机制的一种 2. 这种防御机制应该是压抑
16.移情分为正移情和负移情,它 反映了来访者的过去经历,即情绪 体验。 (√)
17.阿德勒认为,人生来就有基本 动机,即追求卓越,其中包含着移 情、阿尼玛、成就和自我实现。 (× ) 阿尼玛是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 中的内容,成就和自我实现则是马 斯洛的思想核心,移情的概念是弗 洛伊德提出的。
57.场依存型是指人生信息加工中 倾向于更多的外在参照。(√)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这两个概 念来源于威特金(H.Witkin)对知 觉的研究。场独立性对客观事物作 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 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 在认知方面独立于周围的背景,倾 向于在更抽象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 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
4.人格是指一个人的部分精神面貌。
(× )
人格虽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 研究者们共同的关注人格所具有的整 体性特征,强调人格是一种动态性组 织,强调人格由多重因素构成。
5.荣格提出了特质理论。(× )
第一个特质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心 理学家奥尔波特(G. W. Allport)。他和 同事对描述人格特征的17 953个形容词 进行了研究并逐渐减少到数目较小的 一些特质名称上,并将特质定义为: 具有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并发 动等值形式的(意义恒定的)适应和表现 行为的神经心理结构。
在测试过程中,给被测量者提 供模糊而不确定的测验刺激,主要 目的在于引起对方的幻想,让他的 动机、情绪、内心冲突、价值观、 愿望、适应方式、情结丛和人格结 构等在不知不觉中投射出来。 心理学中经典的投射测验包括罗 夏墨渍测验、主题统觉测验、屋- 树-人测验、句子完成法测验、逆 境对话测验等。
护理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学基础ppt课件
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情绪 情感 如喜、怒、哀、乐、忧等)
心理现象
意志过程(目的性 果断性 坚持性 有制性)
人格倾向性(需要 动机 兴趣 信念 世界观)
人格 (个性)
人格心理特征 (能力 气质 性格) 自我意识 (自我认知 自我体验 自我控制)
8
❖二科、学心心理理的学实对质人心理的实质的阐述:
❖心理是脑的功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心理是脑的功能 ❖(⒈)从动物进化看:感觉阶段(无脊椎动
力。
30
感
感
受
受
阈
性
限
31
三、感觉的特征
1 感觉的适应性 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
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就是感觉的适应。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32
常见的感觉现象——适应现象
凝视着黑点一段时间后,围绕在黑点的灰 色阴影会逐渐收缩。
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返回
33
2 感觉对比 同一感觉器官由于接受不同的刺激, 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分为同 时对比和先后对比)
65
(2)保持 ▪ 把知识经验保存在头脑中的过程。
(3)再认和回忆 ▪ 再认指经历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够确认。 ▪ 回忆指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能在头脑中 重现叫做回忆。
66
❖(4)遗忘 ▪ 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提取时失败。
67
艾宾浩斯及其遗忘曲线
68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最初遗忘的速度很快, 以后逐步变慢,稳定在一定水平上。
72
❖ 例如:数字特征记忆法: ❖ (1)谐音法 ❖ 如圆周率的数值为3.14159,可依谐音背
目录 返回
二 感觉的分类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医学心理学讲义0201
医学心理学基础(一)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2.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
一般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或个性)两个方面心理过程:认知、情感、意志(知情意)人格:人格特征、人格倾向、自我意识3.心理的实质内容(1)心理是脑的功能(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例题】对心理实质正确全面的理解是A.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B.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C.心理是主观想象的反映D.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E.心理是想什么就反映什么【答案】D(二)感觉与知觉感觉一、概述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对感觉的这一界定包括着多层含义:1.感觉是客观的感觉是客观的感觉以客观事物为对象,没有客观对象,也就没有感觉可言。
作为感觉对象的客观事物既可以是周围环境中的具体事物,也可以是人本身,如人既可以感觉外界的声、光、色,也可以感觉自身的痛痒、躯体姿势和运动状况等。
2.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体的反映感觉反映的这种直接性,意味着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以直观的感觉为开端的。
3.感觉是脑的功能感觉是客体作用于人的感官、作用于神经系统而最终在大脑产生的。
人的大脑乃至整个神经系统和各个感觉器官,是感觉的生物学基础。
从生理水平上说,感觉是把外界的物理能量转换为体内的神经化学能量并在大脑中产生映象的过程。
4.感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分别反映着客体的声、形、色等属性,但并不是把这些属性整合起来整体地反映客体;整体反映是比感觉更高级的心理过程的功能。
5.感觉具有主观性感觉既是客观的,同时也带有主观色彩。
从感觉的对象和内容来说,它是客观的;从感觉的形成和表现来说,它是主观的。
感觉的主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人有个体差异,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觉发展历程和结果,故而对同一客体的感受会有所不同。
比如,正常视觉者和色盲者在感觉颜色时产生的感受是不同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格与心理
03
自我认知
了解自己的性格、价值观、 兴趣爱好、优势和不足, 是实现自我调节的基础。
自我调节
通过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 为,以适应不同的情境和 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自我激励
积极面对挑战和困难,激 发自己的内在动力,保持 积极向上的心态。
情绪管理
识别情绪
学会识别自己的情绪,了 解情绪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表达情绪
目的与意义
目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人格和心理特点,提高心理素质,增强适应能力,促进个人成长和 发展。
意义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 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积极向上的 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人格形成与发展
总结词
人格是在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并随 着个体成长和发展而不断变化。
详细描述
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遗传和环境 因素的共同影响。遗传因素为个体的人格特征提供了基 础,而环境因素则塑造了个体的具体表现。在个体成长 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因素都会对人 格产生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人格特征也会发 生一定的变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角色要求。因 此,人格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 探索和调整。
抑郁症
总结词
抑郁症是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表现为持续的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活力,影 响日常生活和学习。
详细描述
抑郁症的症状包括持续的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活力、失眠或嗜睡、食欲不振或暴饮暴 食等。这种情绪状态可能导致学生无法正常学习和社交,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自杀倾向。
心理学--人格--人格结构-模型-人格的独特性与共同性
人格
气质 性格 自我意识
第二节 气 质
气质概述 气质类型 气质与实践
一、气质的概述
(一)什么是气质:气质是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 方面的稳定的个人特点。
气质的特征: ⒈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外部动力特点。
(速度、强度、稳定性、指向性) ⒉气质是个性心理特征中受先天生物学因素影响较大的部分。
粘液质 抑郁质
沉着坚定、态度持重,善于忍耐,遵守纪律, 行为刻板,有惰性;
冷静稳重,善于克制,埋头苦干,执拗,冷 淡因循守旧。
孤僻、迟缓、善观察,处事谨慎,情绪深刻持 久,态度平稳坚定,但易惊慌失措 ;
迟疑、怯懦、柔弱,忸怩腼腆,多愁善感,情 绪体验细腻,耐受力差,极易感到疲劳。
三、气质与实践活动
(一)如何评价气质 1.大多数人的气质是中间型或混合型; 2.气质本身无好坏之分,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
的一面; 3.气质类型和特征是可以变的; 4.气质类型不决定人的社会价值和成就水平。
(二)气质与智能 气质不会影响人的智力的发展和实质,但可能
影响个体智力活动的风格。经验和研究表明,气 质完全不同的学生,同样可以获得优异的成绩, 但要想取得最佳的效果就必须学会分析自己的气 质特征以及智力活动风格,选择出适合于自己学 习的最佳学习方案。
气质的活动特性说
活动型:喜欢迎接新的任务,爱活动,不知疲倦,在 婴儿期表现为手脚乱动,儿童期表现为在教室里坐不住, 成年期显示出强烈的事业心
情绪型:觉醒程度和反应强度大,婴儿期表现为经常 哭闹,儿童期易激动、难于相处,成年期表现为喜怒无 常;
社交型:渴望与他人建立密切的关系,婴儿期表现为 离不开父母亲人,孤单时哭闹得很凶,儿童期容易接受 教育,成年后与周围的人非常融洽;
第二讲 个性心理与人格
胆汁质: 直率,热情,精力旺盛,勇敢积极, 有魄力,坚韧不拔,敢于承担责任,但情绪 容易激动,脾气暴噪,表情明显外露,过分 自信,有时独断专行,影响人际交往。(不 可抑制型)
适合职业:参与管理工作、外交工作、驾驶 员、服装纺织业、餐饮服务业、医生、律师、 运动员、冒险家、新闻记者、演员、军人、 公安干警等有挑战性的工作。
史玉柱、
粘液质: 安静,稳重,沉着,善于忍耐,但沉默寡言, 情绪不易外露,反应较慢,不够灵活,因而比较固 执,不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不能迅速适应变化的环 境。
(安静型)适合职业:医生、法官、参与管理人员、 出纳员、会计、播音员、话务员、调解员、教师、 人力人事管理主管等。
李彦宏
抑郁质: 细心,谨慎,感情细腻深刻,想象丰富, 善于觉察到别人不易觉察到的事物,但较孤僻,多 忧思,心地狭窄,疑虑重重,行动迟缓,缺乏果断, 经不起强烈的刺激和猛烈的打击。(抑郁型)
的心理或精神压力反而降低了做 事的效率。如:害怕失败、害怕 事情的结果不完美等。保持中等 强度的动机与焦虑可以维持较高 的做事效率.(二者的函数关系 呈倒“U”曲线形状)
(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 格
☆能力 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如:
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等。
分类: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 能力。
⒊ )性格形成晚且较易变;气质形成早且不 易变
2. 性格与气质的联系: ⒈ )性格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 ⒉ )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 父母对儿童的期望通过教育教养方式影响儿童的
4.愿意努力发展身心潜能,对于无法补救的 缺陷,也能安然接受;
5.能和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环境能 作正确的、客观的观察,并能作有效地适 应;
心理学基础知识重点
心理学基础知识重点心理学基础知识重点心理学基础知识重点有那些?那些事心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看看下面吧!《基础心理学》复习重点【1】第一节绪论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一、心理学概述心理学的定义(识记)、心理学应用分支(领会)、基础心理学定义(识记)。
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识记)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
(领会)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一、心理是脑的功能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领会)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领会)三、心理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的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
(领会)四、心理学是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学科或叫边缘学科心理现象既是脑的机能,又受社会的制约,是自然和社会向结合的产物。
(领会)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的简单历史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被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识记)二、学派的纷争代表人物(识记)1.构造心理学派代表人:冯特、铁钦纳2.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华生3.格式塔心理学派代表人:魏特海墨等4.机能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詹姆士5.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弗洛伊德三、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领会)第四单元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一、研究心理学的原则(应用)(一)客观性原则(二)辨证发展原则(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一)自然(一般)观察法(识记)(二)调查法(识记)(三)个案法(识记)(四)实验法(识记)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第一单元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一、神经元及其功能神经元的定义(识记)神经元的功能(识记)神经元的分类(识记)二、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外周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自主神经系统(识记)三、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大脑、脊髓、脑干、间脑、小脑(识记)四、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识记)五、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领会)第二单元内分泌系统与心理内分泌系统、垂体腺、甲状腺(识记)第三单元巴甫洛夫学说简介一、兴奋和抑制(识记)二、反射、反射弧和反馈(识记)三、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识记)四、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识记)五、动力定型(领会)第三节认识过程第一单元感觉一、感觉及其种类感觉的定义(识记)、感觉的种类(领会)二、感受性及感觉阈限感受性、感觉阈限、韦伯定律、费希纳定律(识记)三、感觉现象(领会)感觉适应、感觉后象、感觉对比、联觉(识记)四、视觉(领会)(一)视觉的适宜刺激(二)视觉器官(识记)(三)颜色视觉五、听觉(领会)(一)听觉的适宜刺激(识记)(二)听觉器官(识记)(三)听觉的特性六、其它感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平衡觉、运动觉、内脏感觉、痛觉(识记) 第二单元知觉一、知觉的定义(识记)二、知觉的基本特性(识记)(领会)整体性、选择性、两可图形、恒常性、理解性三、知觉的种类(识记)(领会)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第三单元记忆一、记忆及记忆过程(一)记忆的定义(识记),(二)记忆的种类(领会)(三)记忆过程(领会)、遗忘、遗忘曲线(识记)二、表象表象的定义(识记)、表象的作用、三个记忆系统(识记)(领会)瞬时记忆(领会)、短时记忆(领会)、长时记忆(领会)第四单元思维、言语及想象一、思维思维的定义(识记)、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领会)、思维的种类(识记) 概念的形成(领会)二、语言与言语语言与言语(识记)、言语活动的形式(识记)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识记)三、想象想象的定义(识记)、想象的种类(识记)、无意想象(识记)、梦(识记)、有意想象(识记)、幻想(识记)第四节意识和注意第一单元意识一、意识概述意识的定义(识记)、意识的形态(领会)、潜意识和无意识(识记)二、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睡眠、梦(识记)、生物节律(识记)(领会)第二单元注意一、什么是注意注意(识记)(领会)、指向性和集中性(识记)、二、注意的种类(识记)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三、注意的特征(识记)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 (识记)第五节需要和动机第一单元需要一、什么是需要需要的定义(识记)二、需要的种类(识记)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三、需要层次理论(识记)(领会)第二单元动机一、什么是动机动机(识记)、(领会)、内驱力、诱因和情绪也都可激发活动的动机。
心理咨询师二级基础知识--想象、能力、人格
心理咨询师二级基础知识--想象、能力、人格(总分85, 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1.人脑对感知过的客观事物的形象的反映是()A 感觉B 知觉C 记忆D 表象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1答案:D2.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A 记忆B 想象C 感知D 表象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1答案:B3.与个人的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是()A 幻想B 再造想像C 创造想象D 有意想象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1答案:A4.下列心理现象中属于认识过程的是()A 情绪B 需要C 想象D 兴趣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1答案:C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及想象5.顺利并有效率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A 能力B 智力C 技能D 知识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1答案:A6.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进行的心理特征是()A 能力B 智力C 技能D 知识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1答案:A7.通过因素分析提出能力群因素说的是()A 塞斯顿B 桑代克C 斯皮尔曼D 费侬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1答案:A群因素说。
群因素说介于二因素说与多因素说之间,是由瑟斯顿提出的。
瑟斯顿认为,人的智力结构既不是桑代克的多种因素之和,也不是斯皮尔曼的G因素和S因素之和,各种智力活动分属于不同的组群,每群中有一个共同的基本因素。
经过多年的研究,他发现人的智力共有七种不同的基本因素,即:语文理解、词语流畅、数字运算、空间关系、机械记忆、知觉速度和一般推理能力。
最初瑟斯顿认为这七种因素在功能上是各自独立的,因此他根据这七种不同的因素分别设计了测验,但后来测验的结果表明它们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相关,也就是说,在这七种不同的因素之外,还有某种次级的普通因素存在。
8.与一个人的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的能力是()A 晶体能力B 模仿能力C 流体能力D 认知能力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1答案:A9.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较少依赖于文化和知识,而主要依赖于个人先天禀赋的能力是()A 流体能力B 操作能力C 社交能力D 晶体能力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1答案:A10.提出智力的三元结构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 斯皮尔曼B 桑代克C 达斯D 斯特伯格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1答案:D11.离差智商的计算公式是()A Q=智力年龄/实足年龄×100B IQ=实足年龄/实足年龄×100C IQ=(X-X)/sD IQ=100+15Z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1答案:D12.解释智力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是()A 常模B 信度C 效度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1答案:A常模(Norm)又称测验常模。
双重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和人格整合
双重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和人格整合心理治疗和人格整合是双重人格障碍患者重要的治疗方式。
双重人格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简称DID),也被称为多重人格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分裂成两个或更多个独立的身份或个体状态。
这些身份或个体状态之间可能存在差异巨大的记忆、行为、情绪和态度等特征。
本文将介绍双重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和人格整合的方法和原理。
I.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双重人格障碍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通过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旨在帮助患者理解、接受和调整其不同人格状态,并优化其生活功能。
A. 个体心理治疗个体心理治疗是指患者与治疗师一对一展开的心理治疗过程。
治疗师通过与患者建立稳定的治疗关系,积极倾听患者的内心世界,深入了解各个人格状态的形成、功能和相互关系。
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采用不同的治疗技术,如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情绪焦点疗法等,帮助患者解决内心冲突和应对困难情绪,逐渐减少不同人格状态之间的冲突和混乱。
B. 家族心理治疗家族心理治疗是指治疗师与患者及其家人一起参与的治疗过程。
由于双重人格障碍对患者的社交功能和家庭生活构成较大冲击,因此家族心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治疗师通过与家人交流,理解家庭中不同人格状态的影响和相互关系,帮助家庭成员减少对患者的负面情绪和压力,共同支持和理解患者的治疗过程,并提供家庭功能的重建和改善的建议。
II. 人格整合人格整合是双重人格障碍治疗的关键目标之一。
人格整合是指将不同人格状态之间的界限和差异逐渐合并,形成一个相对统一和一致的人格结构。
虽然人格整合的过程复杂且时间较长,但是它可以帮助患者减少分裂的症状和困扰,提高个体的整体功能。
A. 逐渐合并人格状态逐渐合并人格状态是人格整合的关键步骤之一。
治疗师通过与患者建立个体心理治疗的稳定关系,引导患者逐步意识到不同人格状态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
俄狄浦斯情节的心理发展与人格形成
俄狄浦斯情节的心理发展与人格形成俄狄浦斯是古希腊悲剧中的一个经典形象,他的故事揭示了复杂的心理发展过程和人格形成。
通过对俄狄浦斯情节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类心理的起源和变化。
1. 初生时期俄狄浦斯在他出生时被遗弃,这一事件对他的心理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成为了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孩子,这使他在早期与母亲的情感联系受到了损害。
这种早期的分离和缺乏情感依恋对俄狄浦斯的人格形成产生了负面影响。
2. 自我认同的建立随着俄狄浦斯成长,他开始寻找自己的身份和目标。
他的意识逐渐觉醒,他开始问自己:“我是谁?”“我需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过程是他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
他希望通过追求真相来找到自己的身份,即揭示自己的真正身世。
3. 自卑感与傲慢心态当俄狄浦斯逐渐揭示出自己的身世后,他陷入了自卑感和傲慢心态之中。
他对自己那个残酷的命运感到愤怒,却又认为他能够解开谜题,逃离命运的束缚。
这种自卑与傲慢的心态产生了他人格中的矛盾因素,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
4. 内心冲突与自责俄狄浦斯发现了自己与悲剧事件的关联,他在内心中经历了巨大的冲突。
他忍受着自责和痛苦,意识到他不仅仅是一个无助的受害者,而是一个作出错误决定的罪人。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5. 自我毁灭与洞察力俄狄浦斯最终意识到,正是他的傲慢和自负导致了他的命运。
他面对现实,并接受了他的悲剧命运。
他在自我毁灭的过程中获得了洞察力,看到了自己以及人类的弱点和局限性。
通过对俄狄浦斯情节的心理发展与人格形成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古希腊悲剧作品中对人类心理的深刻透视。
俄狄浦斯的经历表明,人的心理发展与人格形成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复杂而曲折的过程。
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自我认同、内心冲突和悲剧命运等问题,这些问题塑造了我们的人格。
最后,俄狄浦斯情节的故事提醒我们要谦卑和谨慎,不要过于自负和傲慢。
通过了解我们的内心冲突,并接受自己的弱点和局限性,我们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人格,以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第二讲人格心理学
悦纳自我 延伸自我
(开放自我-与他人有良好的接触)
塑造自我
(创造自我-能创造性地工作,不断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
• 1.做事力求稳妥,不做无把握的事。 • 2.遇到可气的事就怒不可遏,想把心里话全 说出来才痛快。 • 3.宁肯一个人干事,不愿很多人在一起。 • 4.到一个新环境很快就能适应。 • 5.厌恶那些强烈的刺激,如尖叫、噪音、危 险镜头等。 • 6.和人争吵时,总是先发制人,喜欢挑衅。
2 气质的生理基础
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 强度 平衡性 灵活性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强、平衡、灵活型--活泼型--多血质 强、平衡、不灵活型--安静型--粘液质 强、不平衡型--兴奋型--胆汁质 弱型--抑制型--抑郁质
气质的心理特性
1) 感受性---强度 2) 耐受性---强度 3) 反应的敏捷性---灵活性 4) 可塑性---灵活性 5) 情绪兴奋性---强度、平衡性 6) 外倾性与内倾性
另一部分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发
展而成的,也较稳定,但在某些特 定的条件下也能发生变化,如性格、 能力等
(二)、气质
• 1.气质的涵义 是个体不以活动的目的和内容为 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 动力特征。
• 1). 气质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表现为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 2). 气质是一种天赋的个性心理特征 3). 气质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和平型 听故事的人 优柔
完美型 分析故事的人
理性
力量型 产生故事的人
应该学会说的一句话
感性
和平型 NO 优柔
活泼型 HOW ABOUT YOU? 率直
完美型 THAT IS RIGHT
理性
力量型 I AM SORRY
心理学对人格的定义
心理学对人格的定义一、前言人格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它是指个体在长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
人格对于个体的行为、情感、思维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了解人格对于我们认识自己和他人、改变自己和他人行为方式、促进个体健康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人格的概念1. 人格是什么?人格是指个体在长期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稳定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
它包括个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内容,是一个相对稳定而又不断发展变化的整体。
2. 人格与个性有什么区别?虽然“人格”和“个性”这两个概念经常被混淆使用,但它们确实存在一些区别。
在心理学中,“个性”通常指一个人具有独特性质或特点,而“人格”则更强调一个人长期内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三、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影响人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人格的某些方面,如情感稳定性、外倾性等,与基因有关。
2.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是影响人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处的环境,如家庭、学校、社会等,都会对个体的人格发展产生影响。
3. 个体自身因素除了遗传和环境因素外,个体自身的认知、情感、行为方式等也会对其人格发展产生影响。
例如,一个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在面对挫折时可能更容易保持心理健康。
四、人格特征1. 五大人格特质理论五大人格特质理论是目前最为广泛接受和应用的一种描述和测量人格特征的方法。
它将人格特征分为五个维度:神经质(即情感稳定性)、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2. 其他常见的人格特征除了五大人格特质外,还有一些其他常见的描述和测量人格特征的方法。
例如,“黑暗三角”模型将人格特征分为三个维度:精神病态、自恋和心理暴力倾向。
五、人格的测量方法1. 自我报告法自我报告法是最常用的一种人格测量方法。
它通常采用问卷或调查表的形式,要求被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一些问题,以此来了解其人格特征。
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 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除此之外,心理学还研究个体行为、社会心理、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是边缘科学。
2、心理现象心理现象非常复杂,但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个性)心理3、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个过程。
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中,都伴随着注意这种心理状态。
(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绪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4、个性心理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所处社会环境不同,形成了人的人格心理的差异。
人格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人格倾向性是指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等;人格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
5、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心理学,是所有心理学分支的最基础和一般的学科,也是心理学专业学生入门的第一门专业课程。
在普通心理学中,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研究常分为几个领域:感觉与知觉 ; 学习与记忆 ; 思维与言语 ; 情感与意志 ; 人格与个别心理特征。
这些领域包括了人的心理活动的极为重要的方面。
普通心理学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它研究的是在任何情境下人的一切的心理活动,而?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实践情境下学生的心理的。
??6、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个体生命全程中身心变化与其年龄之间的关系,探究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解释个体心理从一个年龄阶段发展到另一个年龄阶段的规律,具体包括婴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少年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中年和老年心理学。
简述心理过程与人格的关系
简述心理过程与人格的关系一、引言心理过程和人格是心理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
心理过程是指人类在感知、思考、记忆、情感等方面的活动,而人格则是指个体在行为和思维方面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本文旨在探讨心理过程和人格之间的关系。
二、心理过程与人格的概念1. 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指人类在感知、思考、记忆、情感等方面的活动。
感知包括对外部世界刺激进行接收和处理;思考包括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分析;记忆包括信息存储和提取;情感则涉及到个体对外界刺激产生的情绪反应。
2. 人格人格是指个体在行为和思维方面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它涉及到个体内部结构,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个方面,并且具有相对稳定性。
三、心理过程与人格之间的关系1. 心理过程影响人格心理过程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人格特征。
例如,一个经常遭受负面情绪刺激的人可能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情感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他的人格特征。
另外,个体的思考方式和记忆能力也会影响其人格特征。
例如,一个思维开阔、善于分析问题的人可能更容易表现出开放、外向等人格特征。
2. 人格影响心理过程人格特征也可以影响个体的心理过程。
例如,一个乐观、自信的人可能更容易产生积极情绪反应,而一个悲观、自卑的人则可能更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反应。
此外,个体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的方式也与其人格有关。
例如,一个喜欢冒险、寻求刺激的人可能更倾向于冒险行为和风险投资。
3. 心理过程与人格相互作用心理过程和人格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
例如,个体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的方式可以影响其注意力分配和记忆能力,从而进一步影响其行为和思维方式;而个体在行为和思维方面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也可以影响其对外界刺激产生的情感反应。
四、心理过程与人格的影响因素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对个体的心理过程和人格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表明,许多人格特征具有遗传性质,例如外向性、神经质等。
此外,个体的认知能力和情感反应也受到基因的影响。
人格可以通过心理过程得到表现吗
人格可以通过心理过程得到表现吗
一、定义人格可以通过心理过程得到表现,分为气质(先天)和性格(后天)。
二、人格的特性可分为四种,即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和功能性。
1、独特性每个人的遗传素质不同,他们又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发育成长,因而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特点。
2、整体性包含在人格中的各种心理特征彼此交织、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3、稳定性由各种心理特征构成的人格结构是比较稳定的,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一贯的,是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
4、功能性外界环境刺激是通过人格的中介才起作用的,人格对个人的行为具有调节的功能。
三、气质定义: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相当于平常所说的脾气、秉性。
例如:有人暴躁,有人温顺,有人活泼好动等。
四、气质类型的外在表现根据气质的特性和每种气质类型神经过程的特点,可分为四种: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五、性格定义: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例如:有人热爱集体,大公无私,有人意志力坚强,有人不爱动脑筋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记忆的种类
1.根据记忆内容分
形象记忆 逻辑记忆 情绪记忆 运动记忆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2.记忆的分类
(1)按照记忆内容可分为4类:
形象记忆 逻辑记忆 情绪记忆 运动记忆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再现的 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如对人外貌的记忆。 优点:保存事物的感性特征 具有显著地直观性 逻辑记忆——以概念、命题等抽象语言符号为形式 的记忆,如人对语言文字的记忆。 特点:概括性 理解性
(四)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反 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是 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 1、思维活动的凭借物 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思维的支柱 。 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凭借物。 抽象思维:以语言为凭借物的思维 。
2.思维的特征 ①间接性 ②概括性
第一节 心理过程
2.知觉的种类 (1)空间知觉:指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 方位等空间特性的反映。 (2)时间知觉:指对事物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3)运动知觉:指对物体的静止和运动以及运动 速度的反映。
第一节 心理过程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3.知觉的特征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恒常性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第一节 心理过程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3.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 又称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 内所注意的对象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 指注意长时间地保持在某种事 物或活动上。 (3)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 的对象或活动。 (4)注意的转移 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 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a)
(b)
第一节 心理过程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三)记忆
Hale Waihona Puke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三)记忆
1.记忆的概念 的反映。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
记忆基本过程: 识记——保持——回忆、再认或再现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就是人脑对输 入的信息进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记忆 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能力,凭借 记忆人才能积累知识经验,不断成熟起来。 如果没有记忆,经验将无法积累,人将永远 处于新生儿状态。
闭合性法则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3)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用
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知觉对象进行解释的特性。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知觉的理解性(图3)
知 觉 与 经 验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4)恒常性(perceptual constancy) 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 人对物体的知觉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常见的知觉异常有:错觉、幻 觉和感知综合障碍; 这些异常对心理问题及心理障 碍的判定具有临床意义。
第一节 心理过程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五)想像 1.想像的概念 想像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
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像的基本素材是表 象。所谓的表象是指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 的形象。 无意想像(没有确定的目的,不由自主)— 梦 再造想像 2.想像的分类 有意想像
创造想像 幻想 理想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2.感觉的分类 (1)外部感觉:是接受外界信息,反映外界事 物的个别属性。包括视觉、听觉、 嗅觉、味觉、皮肤觉(包括触觉、 温度觉和痛觉)等五种基本感觉。
(2)内部感觉:是接受机体内部信息, 反映自身位臵、运动及内脏状态的个别 属性。包括内脏觉(或称为机体觉,包括 饿、 渴、 便意、 性等感觉)、运动觉、平衡觉等。
第一节 心理过程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4.思维的过程 (1)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分析是把事物的整个分解为个别部分或特征; 综合是把事物的多个部分或特征组合为整体;人 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 合这样一个反复不断的过程。
第一节 心理过程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2)比较:是把事物加以对比,从而找出事物之间 的异同点。分析与综合是比较的基础,比较是抽象与概 括的必要前提。比较既可以在时间上进行,也可以在空 间上进行。 (3)抽象与概括:抽象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本质 特征抽取出来,舍弃其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 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本质特征综合起来, 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
第一节 心理过程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2)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不同可分为 1)聚合思维:也叫求同思维,是把各种信息聚合 起来,朝一个方向聚敛进行,形成惟一答案的思维。 2)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 沿不同路径,寻找多种不同答案的思维。 (3)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可分为 1)常规性思维:用惯常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2)创造性思维:打破常规,推陈出新的思维。
第一节 心理过程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区别: 知觉是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感觉则是个 别属性的信息摄入。 知觉不是感觉的简单的总合,还依赖于人 的主观态度与过去的知识经验 联系: 均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大脑中 引起的反映,同属于感性认识阶段。感觉是 知觉的基础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1)选择性指在知觉的过程中把知 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
(图1)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知觉的选择性(图2)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2)整体性 指在知觉的过程中将客 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进行整合的特性。 (图1)
(a)
(b)
接近法则
局部对整体的依赖性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知觉的整体性(图2)
第一节 心理过程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③长时记忆通过对材料的复述、组织、加工和 有动机的努力而习得。从理论上讲,是一种永久 性记忆。 特征:信息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乃至终生的 记忆。短时记忆的信息反复强化形成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的存储容量几乎是无限大的。三者之间 的关系可归纳如下: 注意 复习
信息 刺激 瞬时 记忆
短时 记忆
提取
长时 记忆
遗忘
遗忘
记忆的阶段模型
第一节 心理过程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3.记忆的过程 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
根据有无目的:无意识记 有意识记 根据是否理解:机械识记 意义识记
或回忆三个基本过程。 (1)识记 识别和记住事物,实际就是人的学习过程。
(2)保持 对识记过的事物进行加工、巩固和保存的 过程。 (3)再认和回忆 再认是识记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够辨认的过程。 回忆是识记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能够在头脑中重 新出现的过程,是信息提取的高级过程。 提取信号 信号式回忆 自由式回忆
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 人格
认识过程
意志过程
感觉 知觉
情感过程 人格倾向性 人格特征 自我意识
记忆 思维
想象 注意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目录
第一节 第二节 心理过程 人 格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第一节 心理过程
一、认知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 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 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心理现象。
空想
第一节 心理过程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六)注意
1.注意的概念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的分类 (1)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 努力的注意。 (2)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并需意志努力的 注意。 (3)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意志努 力的注意。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情绪记忆——是以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 为内容的记忆。 优点:是人们当前活动的动力; 可推动人们从事某些活动或制止某些行为; 回避对他们有害的事。
运动记忆—— 对做过的动作的记忆。
特点:比其他各种记忆发展的早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2)按照记忆保持的时间可分为:瞬时记忆、短 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①瞬时记忆(感觉登记 ) 刺激停止后,感觉信息极短 时间内的保存。 特征:一般为0.25~2秒,如果这些信息及时被 加工,则进入短时记忆,否则就被遗忘。 ②短时记忆当瞬时记忆的内容引起个体注意后,信 息就会由瞬时记忆进入短时记忆。 特征:其保持时间一般不超过1分钟。短时记忆 的容量较为有限,一般7±2个项目。
第一节 心理过程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一)感觉
1.感觉的概念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 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反映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软硬、声音、 气味等个别属性。 感觉虽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但它在人的心理 活动中却十分重要。只有通过感觉,我们才能感 受事物的各种属性,感知它的色泽、软硬、温度 等,才能了解自身的运动、姿势以及内部器官的 工作情况。一切高级的心理活动都在感觉的基础 上产生,感觉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最初源泉。 “没有感觉,我们就不能知道实物的任何形式, 也不知道运动的任何形式”
第一节 心理过程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二、情绪、情感过程
(一)情绪、情感的概念
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 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称为情绪情感。 需要是情绪与情感产生的基 础。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
4.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人的感觉能力的大小被称为 感受性,其衡量指标是感觉阈限,感觉阈限是指能 够引起感觉的最低刺激量。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感觉阈限越高, 感受性越低,反之则相反。
第一节 心理过程
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