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本质、起源和知识体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那些已成为法律一部分的道德原则与那些仍处于
法律范围之外的道德原则之间有一条不易确定的分界线。 也许在将来的某个时候, 转入强制性法律的。 考察世界法制史上道德法律化的历程, 可以发现在道 德与法律之间呈一种双向流动的样态: 一些道德规范正向 流动到法律规范之中, 是谓道德转化为法律;一些法律规 范又逆向流动到道德规范之中, 是谓法律还原为道德。 帮助处于严重危难中的人 的义务, 会在某些适当的限制范围内从普通的道德领域
正式制度主要包括政治规则和经济规则 非正式制度主要指价值观、道德约 束、习俗和意识形态
道德存在的直接目的:是有助于改善(或不恶化)
人类逆境,其重要的和根本的办法是试图补偿“有限 的同情心”并抵消人类本能冲动潜在的大多数破坏性 后果。 几乎每一个人,在获取他们所想要的,与他们具有 关系的,甚至是他们所必需的许多东西时,显然非常 可能碰到极其严重的困难。我们不难设想,倘若人类 少一些脆弱性,少一些攻击性,少一些利己主义,少 一些无理性的行为,而多一些理智,多一些自足心, 物质环境更好一些,人类的环境将会是多么不同。 “故人生而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 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 ——荀子
3、社会为什么需要道德
增值人力资本
①道德的经济功能 降低交易成本 创造合作效益
② 人际和谐本来是社会追求的目标,是人
的最佳生存环境。
③道德是社会最佳的调控方式之一
三、道德的知识体系
从知识体系的意义上看,西方社会进入
近代以来,在伦理学理论方面已经形成了相对
成熟的多样性的学说和观点。
1、功利论
2、义务论 3、契约论
思考与讨论:
1、同属于德性伦理学的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和 儒家伦理学有何不同? 2、当代的麦金太尔和罗尔斯争论的实质是什么?
参考书目:
1、穆勒:《功用主义》 商务出版社 1957年版 2、麦金太尔:《追寻美德》 译林出版社 3、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下) 商务印书馆 2004年版
而康德道德哲学则集中到“我们如何知道哪些 规则应该服从”这一问题上,他的答案是,“要只 按照你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 (道义论) 康德希望以理性为基础无可辩驳地确立起绝对 的道德规则。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应当出于义务感 而服从这些规则。 康德等义务论者力图不顾其规则或行为的后果, 又几乎取消了道德——当然是社会道德的全部意义, 也难以确定这些规则到底是什么,这些规则的重要 性的排序如何,或者说如何调解绝对规则之间的冲 突。
◆将基督徒扔给狮子
◆严刑逼供是正当的吗
◆杀一无辜而得天下,吾不为也
肺癌的益处
菲利浦· 莫里斯(Philip Morris)是捷克的最大烟草 公司,得知政府担心吸烟使医疗费用不断攀升正考虑提升 烟草的税额时,组织调研提供了一份报告,结论是:吸烟 给捷克政府带来的收入要大于支出——虽然吸烟患病会增 加医疗预算费用,但他们死得早会因此给政府在医疗、
道德把握世界的特殊性:
从认识导向行动(能做——应该做, 价值取向),把现实推向未来(应然 的命令方式),通过改造主观世界从 而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
两条途径:
在现实中追求理想(道德榜样、理想社会) 把现实义务化(道德规范、准则)
道德是一系列具有社会重要性的 行为规范的总和
与纪律、习俗、技术规范的区别在 于其社会重要性。与法的区别在于法是 权力规范,道德是非权力规范。 可分为三大类 禁止某些行为的规则。 禁止某些行为的同时,要求做出与被禁 止行为相反的行为。 鼓励性质的理想价值。
边沁的功利原则作为道德的终极标准,意即在 任何既定条件下,当我们必须在两种行为或政策之 间进行选择的时候,永远应该选择可以产生最大多 数人的最大幸福——亦即,最大可能数量的快乐和 最小可能的痛苦——的行为或政策。(功利论) 功利主义原则的最简单的表述形式是这样的: 能够为社会成员创造最大幸福的行为或政策就是道 德上正当的。
当代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的话语商谈伦理学所讨论 的根本问题是如何进行话语协商,因而也可以说是如何
确立契约、契约活动如何有效的一种伦理学。
一般契约伦理学都建立在假设的契约或同意的基础上, 而哈贝马斯则探讨真实的协商契约的可能性,以及真实的 契约商谈的才能达成价值共识的问题。
4、德性论
那种把人是什么和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置于中心 地位的伦理学理论。 我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与我应当做什么的问题并 不是可以分离开来的。 人的道德行为往往并不是人们思虑的结果。德性 则是人所具有的内在的精神性气质,它可以通过行为 倾向或行为习惯表现出来。
2、义务论 义务论者认为,行为的道德价值不能以它所带来或 促进的后果来决定,而是由行为本身甚至动机本身所决 定的。 直觉主义的义务论认为在道德判断和道德行动中起 作用的是人们的直觉、良心和信念等个人的道德能力。 规则主义的义务论认为行为的对错看是否违背了某 些规则。 契约论的义务论认为,道德涉及所有利益相关者, 只有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认可的原则才是行为应当 遵循的原则。
原则)。
第一个正义原则(平等的自由原则) 显然与宪法 实质问题对应, 所关心的问题是为所有公民提供平 等的基本自由,如言论自由和宗教自由。这一原则 要优先于社会功利和总体福利的考虑; 第二个正义原则(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和差别原 则)所关心的问题是社会正义和经济正义。它并不要 求一种平等的关于收入和财富的分配,允许那些有 利于社会最不利者的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
养老金以及养老院等方面节省可观的费用,另外再加上
烟草税的财政收入。
一评论员写道:“烟草公司过去常常否认烟草能够 杀人,可是现在他们却为此吹嘘。”
一个反吸烟组织则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幅漫画:停尸
房中一具尸体的脚趾头上挂一枚标价为1227美元的标签,
这代表着每一例与吸烟相关的死亡,将给捷克政府节省 的开支。
禁忌作为否定的道德形式与人类的思维水平相关。
禁忌——风俗习惯——道德、法
2、个人为什么需要道德(正当—崇高) 经济人
转移成本,只获收益——外
部性、外部侵害
平等交换——正当、适宜 关心帮助他人,以求回报 (现实回报、来世回报) 道德人:为亲人或家族、社区、家乡、祖国奉 献,不求回报,超越个人功利,寻求生命的意 义与价值。
4、德性论
1、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伦理学是多种强调后果决定行为或政策对错 性质的伦理学理论的总称。基本的形态是行动功利主义和 规则功利主义。 行动功利主义认为,一个行动是否正确,与行动者在 那个情境中所能采取的其它行动相比较,唯一依据该行动 后果的价值。 规则功利主义认为正确的道德规则应该是那个能够带 来或增加最大效用的规则,从而间接诉诸后果。
道德的超个人功利主义方式——求善
真:即真理性,指主观是否符合客观;相符为真,
不符为假。
善、美属于价值范畴。(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的
效用,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
价 值 ( 善 )
功利的善:客体的固有属性满足主体的
欲望、需要。(主体的物质需要)
道德的善:行为属性满足了他人与
社会的需要。(主体的精神需要)
罗尔斯的正义原则: (1)每个人对与其他人所拥有的最广泛的基本自由体系 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 (2)符合正义的社会、经济不平等应当这样安排,使他
们:①在与正义储蓄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
惠者的最大利益,(缩小差别原则);②依系于在机会
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机会均等
思考与讨论:
1、无私利他的利他主义道德 2、集体主义原则的自我牺牲
3、契约论 契约论伦理学诉诸人们的道德共识,把道德的基础确立 在人们平等的“同意”上。 它认为人们在平等的基础上达成的契约,是人们行动所 依据的道德和政治的原则。因此,道德真理不是由单个主体 的直觉所发现的,而是在共同的直觉或平等的基础上所确立 的。
道德存在的间接目的(最终目的):
在于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不求。 求而无度,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 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 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荀子
道德的最初形式是禁忌。
最早的禁忌与图腾相关。
道德是个人善待自己和他人的重 要精神力量


社会要求如何内化为 个人的内在要求
个人生活不仅需要物质条件的支持, 同时也需要信念的支撑,精神力量的支 撑,德性就是一股极为重要的精神力量。
二、道德的起源和目的
1、道德的起源和目的 2、个人为什么需要道德 3、社会为什么需要道德
1、道德的起源和目的
动态地看,社会是人的活动体系,是人们 相互交换活动共同创造财富的利益合作体系。 这种合作体系需要一定的秩序,需要进行 社会管理。管理分正式的制度约束和非正式的 制度约束两种形式。
边沁功利主义的出现,是为当时的立法和政治改革 提供伦理学基础的,所以功利主义一开始就是一种政治
哲学的道德基础理论。最大化功利原则可以成为对广泛
社会领域里社会决策的对错进行伦理辩护的依据。一个
行为或政策实施的好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可以从是否能够为最大多数人
带来最大幸福来判断它的正当性。 它曾是用来攻击少数特权阶层的激进理论,但也
美:客体的关系属性满足了人的审美
需要。 (主体的精神需要)
科学认识为我们提供了知识,有助于人类的福祉。 但人与世界的关系,不只是认知关系,人不只是认知 主体;人与世界的关系,还是情感交流的关系,(可 欲之谓善,充实之为美),人同时作为审美主体与 德性主体存在。情感世界使我们感受到美,能过一种 充实的有意义的艺术生活,而人作为德性主体,承担 着道德义务,尊重自然,关注社会人生,改变着我们 的意识与行为,从而真正找到人类的精神家园。
法律和道德代表着不同的规范性命令, 法律中还存有
一些道德观念并不起任何重要作用的广泛领域。 技术性的程序规则、流通票据的规则、交通规则的 法令以及政府组织规划的细节, 一般都属于这一类。在这 些领域中, 指导法律政策的观念乃是功效与便利, 而不是 道德信念。 然而它们控制的领域却是部分重叠的。禁止杀人、 强奸、抢劫和伤害人体, 调整两性关系, 制止在合意契约 的缔结和履行过程中欺诈与失信等, 都是将道德观念转 化为法律规定的事例。
存在允许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牺牲弱小群体的危险。
古典功利主义者对人类趋利避害天性的强调,可以 引申出他们认同这样的直觉性信念——道德和政治理论 应当关注人类的幸福和利益——自然地就导向了道德和 政治理论应当着眼于给最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幸福(显然 这才是一个更优选择)。两利相权,取其大;两害相权, 取其少。 两种反驳:一种认为它没有给予人类尊严和个体权 利以足够的重视;另一种认为它错误地将一切具有道德 重要性的事物都化为单一的、快乐与痛苦的尺度。
第三章
道德的本质、起源 和知识体系
一、道德的本质 二、道德的起源和目的
三、道德的知识体系
一、道德的本质
道德是人们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精神—实 践方式)
道德是一系列具有社会重要性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是个人善待自己和他人的重要精神力量(德 性)
道德是人们把握世界的一种 特殊方式
科学的认识方式——求真 艺术的审美方式——求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