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与柔”话题作文思路指导与示例

合集下载

刚与柔 话题作文范文和素材

刚与柔  话题作文范文和素材

刚柔并济,所向披靡刚如利剑,可以斩断一切的是非,是一种强者的姿态,但是易碎则是的致命缺陷,柔如流水,可以巧借外力来解决问题,但是不由自己是柔的致命缺陷。

何不融二者为一体,刚柔并济,该刚则刚,欲柔则柔,所向披靡。

刚者,强也,硬而易碎也。

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刚强无畏,为民族大义而捐躯,这不正是刚者易碎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项羽,自刎于乌江之畔,放弃"江东子弟多才俊"的卷土重来,这也不正是刚强易碎么?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也不正说明了这个道理吗?但刚者所体现的是一种气势一种精神,一种喷薄而出的霸气,一种无畏的勇气与执著。

柔者,如雪松,枝桠稍稍一低头就保全了自身。

郑王使佚之狐游说秦王,不出半兵半卒而退秦晋联军,实乃柔之至也。

闻名中外的乒乓外交,何尝又不是一种以柔致胜的谋略呢?但柔的最大缺点是要借助外力。

假如当初佚之狐借机向秦王献馋,使得秦晋联军攻打郑国,那么郑王就得吃不了兜着走了。

故该刚则刚,欲柔则柔,刚柔并济才是王道,才能所向披靡。

假如当时项羽能忍一时之败,柔而非刚,那么就真的是"卷土重来未可知"了,刘邦也未必能舒舒服服地端坐在龙椅上了。

说到刚柔并济者,非邓小平莫属。

在澳门与香港问题上,邓小平表现得刚强无畏,坚持自己的意见:澳门与香港必须回归祖国。

这是刚强的一面。

当他发现外宾偷了国宝九龙碗时,他巧借魔术之机,从外宾文件包里拿回了国宝九龙碗。

这是其柔的一面。

试想,若邓小平用刚强的手段从外宾手中夺出九龙碗,那么我们现在就不得不用刚强去面对另一个国家的士兵。

该刚则刚,欲柔则柔,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气度,也是一种人生理念。

该刚则刚,欲柔则柔,刚柔并济,才能所向披靡。

刚柔并济,走向胜利刚与柔,似乎总是对立的,与统一毫不相干。

然而,并不是只有刚才能为人称颂,也并不是只有柔才能被人肯定。

刚与柔也可以完美和谐地统一在相同的身上,刚柔相济,才能走向胜利。

【满分作文】高考满分作文 刚柔并济 造就和谐自我

【满分作文】高考满分作文 刚柔并济 造就和谐自我

【满分作文】高考满分作文刚柔并济造就和谐自我
“刚柔并济”是一句古语,它是指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要灵活运用各种策略,不仅要有刚的一面,还要有柔的一面。

刚与柔相辅相成,互补互济,才能创造和谐自我。

一个人只有刚,没有柔,就像一颗木头,缺乏灵性和温暖。

缺乏柔的一面,就会因为缺乏沟通和交流而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学会倾听、尊重、理解和包容他人,这就是柔的一面。

同时,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我们也需要有刚的一面,坚韧不拔、勇往直前、果断决策,这样才能在原地不动的危机中挺起,获得成功。

当我们在社会中生活时,刚柔并济也是一个重要的指导原则。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我们有一定的韧性和弹性,能够在协商中达成共识,以实现双赢地和谐相处。

当我们面对挑战和困难时,有刚的一面就能让我们保持执着、勇气和感动的能力,不会被生活中的困扰压垮。

同时,我们也需要灵活运用柔的一面,在与人交往中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如此,我们才能既有目标,又能保持沟通。

“刚柔并济”在教育领域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育者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

有时需要强硬,有时需要柔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

在学生追求成长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坚持鼓励和支持他们的努力,并及时给予指导和激励,帮助他们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

“刚柔并济”思想是实现个人、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则。

它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只有在刚柔并济的生活方式中,我们才能在生活中创造出和谐、平衡、开放的环境,让自我们发扬光大!。

刚与柔议论文800字作文(通用范文3篇)

刚与柔议论文800字作文(通用范文3篇)

刚与柔议论文800字作文(通用范文3篇) 刚与柔议论文作文(通用范文):1有一个男孩名字叫“我”,他长得高高的。

他长着一对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一个高高的鼻子下面长着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和一头金色的头发。

在我眼里,他的学习成绩非常优异,我很羡慕。

可在他的学习成绩里,一定要看他的学习态度是不是真的很端正。

他也非常勤奋。

他在班里的成绩排在年级前10,是个非常优秀的学生,但在班级里的成绩却不是那么的优秀。

在他的班级里,成绩一直排在年级前10,他的成绩在班里一直排在年级前5,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但在班级成绩排在年级中的位数却不是那么的优秀,因为我的成绩在全校里是排第一。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一次语文课上,老师提了一个问,同学们都在认真地听老师讲课。

而在老师提的问题,有些同学却在认真地思考。

我在想,那些同学真的是在思考,可他还在认真地思考。

他的成绩也很优秀,在他的成绩排名中,有一位同学在期末考试的时候考试考砸了,老师很生气,把他叫到办公室里,把他叫到办公室里,狠狠地批评了他一番。

我心想,他的成绩是在班级里排名第几的吧?但我不敢想,他也有错,他也不是不能考好的,我也有做错的时候。

他也有很大的优点,他不但在学习上有很认真的态度,而且在学习上有很强的学习能力。

有一次,我们班的一位同学上课不认真听讲,而且在做小动作,还在做小动作,老师很生气,就把他狠狠地批评了一顿,我心想:他上课一定不认真。

可他的成绩却在班级里排了倒数第几。

他的学习态度也很不好,他上课时非常的认真,每一天都是很认真地听讲。

有一次,老师叫他们做一个小小的小小的小游戏,老师把一块橡皮放在黑板上,用力地按,他都没有发出一点声音,老师又让他把橡皮放在讲台上,他都没有发出一点声音。

这时,老师又叫了一次,他都没有发出声音。

后来才发出了一点声音。

他也是在做游戏的时候认真,每一天,他都是那样认真地听着课。

这个学期期末考试,他都是考得这么好,这次考得这么差,老师一定也很失望。

刚与柔的作文素材分论点

刚与柔的作文素材分论点

刚与柔的作文素材分论点
段落一。

说起太极拳,那可是咱们东方武术的瑰宝啊!动作慢吞吞的,但流畅得跟水似的。

这太极拳讲究的就是个“柔”,不是软弱那种啊,是智慧、是策略!高手们啊,用身体跟对手玩“躲猫猫”,就把对手那劲儿给卸了。

这跟咱们生活中聪明人一样,遇到问题不是硬碰硬,而是换个方式,悄咪咪就给解决了。

段落二。

说到“刚”,那不就是钢铁嘛!硬邦邦的,看着就结实。

在建筑里,那钢铁架子就是整个大楼的“脊梁骨”,稳得很!咱们人也得有点“刚”劲儿,就是那种啥都不怕,打死不退的决心。

面对困难,就得像个铁人一样,一往无前,毫不含糊!。

刚柔相济,臻于大成———“刚与柔”作文导写及例文评析

刚柔相济,臻于大成———“刚与柔”作文导写及例文评析

作文通讯高中版刚柔相济,臻于大成江苏省盱眙中学向二勇毛笔本为绕指之柔,许多书法家却能柔中见刚。

阳刚、阴柔是书法的重要元素,相辅相成。

书法如此,生活亦然。

假设一位不懂书法的人向你请教书法与人生的关系,请你从“刚与柔”的角度,结合书法的具体特点,进而深入生活或生命,为其阐明人生的道理(所选素材可不局限于书法家)。

要求:可采用对话式,也可选择独白,文体自选(诗歌除外);紧扣要求,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本道作文题有两段材料。

第一段由三句话组成,主要讲述了书法与人生在“刚与柔”上有相通性。

其中,第一句说毛笔书法有“柔中见刚”的特性。

在这里要对毛笔书法深入了解一下。

毛笔的笔锋柔软而富有弹性,东汉书法家蔡邕在《九势》中这样描述毛笔:“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毛笔的“软”与“柔”,是因为毛笔多用羊、兔、鸡、黄鼠狼等动物的毫毛制成。

然而,为何书法作品可以有柔有刚?这是因为毛笔的伸缩性大,毫毛可铺可敛,加之含墨量的多少不同,写出的线条墨色也深浅不一,因此书写的字,或雄浑劲健,或飘若行云。

如,宋徽宗赵佶首创的“瘦金体”便是刚的代表。

它每一笔都锋芒毕露,刚毅挺拔,一撇一捺都用尽气力。

而隶书则是柔的代表,每个封闭的笔画边缘都是圆润的,不标新,不出格。

第二句进一步说明了书法的“刚与柔”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刚柔相济,才是书法的精髓。

臻于化境的书法大家,如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他们的书法作品无不显露出刚柔相济的至高境界。

题目写作指导在新课改、新高考这一大背景下,高考作文呈现出“情境化”“应用性”的趋势。

本次作文题目也充分体现了“情境化”这一特点。

———“刚与柔”作文导写及例文评析. All Rights Reserved.第三句由此及彼,将书法与生活联系起来,说明两者在“刚与柔”上有相似性。

第二段给出了写作情境:一位不懂书法的人向你请教书法与人生的关系,这就要求考生在写作中表现出一种对话与交流的氛围,并且要突出“刚与柔”这一中心。

柔与刚作文

柔与刚作文

篇一:《刚与柔_关系作文》命题作文‚刚与柔‛讲评【思路引导】要写好本题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刚‛与‚柔‛的内涵。

从字面来看,‚刚‛与‚柔‛是比较抽象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如下:刚,坚硬(与柔相对);(性格或态度)强硬;(意志)坚毅。

柔,软;使变软;温和(与刚相对)。

可见‚刚和柔‛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

‚刚‛是一种高尚的气节、坚定的信念、坚不可摧的意志、矢志不渝的毅力。

如乌江自刎的项羽、豪放的苏轼、不屈于元兵的文天祥、舍生取义的谭嗣同以及辛弃疾、邓世昌、林则徐、荆轲、花木兰……‚柔‛反映的是人良好的素养,表现为灵活机智的应对能力,随和低调的处事方法、悲天悯人的细腻情怀、任劳任怨、耐心细致等。

如忍辱负重的蔺相如、卧薪尝胆的勾践、受宫刑的司马迁… ‚刚‛与‚柔‛之间的关系:刚能制柔,柔能克刚;人生既不能缺少柔,也不能没有刚,需要刚柔相济。

刚和柔要适度,为人至刚易折,至柔则无力,做到刚柔适度,才能达到圆满的境界【写作素材】精彩句段:1、刚而不柔,脆也;柔而不刚,弱也;柔而刚,韧也。

2、至刚之物,未必至强;至柔之物,未必至弱。

3、开天辟地,刚之力也;水滴石穿,柔之力也;刚柔相济,人生之道也。

4、小溪扭动纤细的身躯流向前方是柔,而它那种奔向大海的执著追求是刚;梅花外形娇小是它的柔,而在严冬之中傲雪盛放是它的刚……事物都有着刚与柔两面,只是表现不同而已。

5、刚是一种精神,而柔是一种手段。

巧用柔的手段并不代表失去刚的精神。

李小龙的截拳道恰是利用了这一点才名扬天下。

生活,有时候就是一场竞争。

那些看似强大刚硬的人他往往无法很好地在社会中立足,不是这个社会容不了他就是他容不了这个社会,而那些懂得巧用柔劲的人却可以得心应手,因为他们懂得隐忍懂得卷土重来的道理。

6、刚有刚的雄伟,柔也有柔的缠绵。

刚是‚大江东去‛,柔是‚杨柳岸,晓风残月‛;刚是‚动如脱兔‛,柔是‚静如处子‛;刚是‚金刚怒目‛,柔是‚菩萨低眉‛。

刚与柔作文分论点

刚与柔作文分论点

刚与柔作文分论点《刚与柔》嘿,朋友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刚和柔到底是啥呀?这俩就像是一对奇妙的小伙伴,总是在我们的生活里到处蹦跶。

先来说说刚吧!刚就像是那坚硬的石头,任凭风吹雨打,它都稳稳地待在那儿,一动不动。

比如说,警察叔叔们面对坏人时那坚决的样子,那就是刚!他们毫不退缩,勇敢地冲在前面,保护着我们。

还有消防员叔叔,大火熊熊燃烧,多可怕呀!可他们毫不畏惧,拿着水枪就往火里冲,这难道不是刚吗?柔呢?柔就像是那轻轻的微风,温柔地抚摸着我们的脸颊。

妈妈的怀抱就是柔,当我们受伤了、难过了,妈妈轻轻抱抱我们,所有的痛苦好像一下子就飞走了。

还有老师那耐心的教导,那温柔的话语,不也是柔吗?那刚和柔能分开吗?哎呀,这可不行!就像我们走路需要两条腿一样,生活也需要刚和柔共同存在。

想象一下,如果只有刚,没有柔。

那这个世界不就变得冷冰冰、硬邦邦的啦?大家都像石头一样,互不相让,到处都是争吵和冲突,那得多可怕呀!反过来,如果只有柔,没有刚。

那遇到坏人坏事,谁来挺身而出?谁来保护我们的家园和亲人?刚和柔呀,就像我们的左手和右手,缺一不可。

记得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游戏。

有个小伙伴不小心摔倒了,膝盖破了皮,疼得直哭。

这时候,我就展现出了柔的一面,我轻轻地扶起他,安慰他说:“别怕别怕,很快就会好起来的。

”然后,另外几个小伙伴就展现出了刚的一面,他们迅速地找来药水和创可贴,帮他处理伤口,一点也不害怕。

还有一次,我们参加拔河比赛。

大家紧紧地握住绳子,使出全身的力气,这时候的我们充满了刚的力量。

而在比赛前,我们互相鼓励,给彼此加油打气,那又是柔的体现。

所以呀,刚和柔是可以相互融合的。

在该刚强的时候刚强,在该温柔的时候温柔,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不是吗?我的观点就是:刚与柔,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两面。

我们要学会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运用它们,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加顺畅,更加精彩!。

刚与柔作文(4篇)

刚与柔作文(4篇)

刚与柔作文(4篇)展开全文刚与柔作文(篇1)刚柔融合,世间繁华似锦。

人唱着生命不屈的赞歌来到这个世界,人生注定是刚阳坎坷但同样也是阳柔静美的。

谱写着精彩的传奇,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刚柔交替,构成人生,命运。

挺拔屹立,匿于浓雾,现于苍穹,山,用高大展示着刚气;流转千回,出于山涧,没入江陵。

水,用含蓄表达着柔力。

刚柔融合,构成青山秀水,绝世风光。

坚强,有力。

“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雄性风格的缩合。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责任刚阳的体现;辛弃疾零丁洋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慷慨呼喊,是正直刚毅的诠释;刘胡兰在敌军砍刀前坚韧不屈的神情,是刚劲无畏的坦然。

窗外淅沥的雨水无法冲刷内心的燥热不平,我们民族世世代代沉淀下来的,也只凭此才能稳固根基的,不正是这无法计数的炎黄子孙用鲜血和泪水凝聚起来的一“刚”么!温和,细嫩。

“柔”自古以来就是女子的象征。

的确,阴阳融合,才有了万物繁衍不息,纵使外界草长莺飞,也只有这个是亘古难変的定律。

娥皇女英作为中华女性的典范流传至今,姐妹齐心,家庭和睦,其死也壮烈!尽管坚强如王昭君,只身远嫁边塞,但他最终还是用似水的柔情感动了漠北单于。

难道那长达几年的政局清明,仅仅是靠统治者的英明决策吗?窦娥也许只是戏曲中的人物,但又是由于他的柔弱凄怆,激励着中国一代又一代有识之士为自由平等而奔走呼号……“柔”并不代表妥协,相反的,它与“刚”相辅相成,拼凑起来,就是华夏五千年的完美星空!《道德经》上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强大的居于下位,用于铺垫,而柔弱居于上位,充满生机。

刚与柔的交融,体现在物质上,体现在生命中,浮华人世,只有平衡才是最好的。

想像那出水的芙蓉,亭亭玉立,极尽妍姿;经霜的苍松,勃勃精神,独具风采;出轴的白云,悠悠行空,飘逸流韵;历世的峭石,默默无语,淡泊忘我……刚柔融合,世间繁华似锦!刚与柔作文(篇2)在柔与刚的边缘青青河岸边,柔软的柳枝飘荡在徐徐清风中,那婀娜的身姿展露出了柔的气质;巍巍高山上,刚劲的松柏挺立在凛凛寒风中,那挺拔的腰杆展示出了刚的力量。

刚与柔作文分论点

刚与柔作文分论点

刚与柔作文分论点
《刚与柔》
“哎呀,我的跳绳又打结啦!”我气恼地叫着。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课间,我和小伙伴们在操场上跳绳。

微风轻轻拂过,带来丝丝凉爽,可我的心情却因为这打结的跳绳变得有些烦躁。

“别急别急,我来帮你弄。

”好朋友莉莉赶忙跑过来,她温柔地接过跳绳,耐心地解着结,一边解还一边轻声安慰我:“没事的啦,很快就好啦。

”看着莉莉认真的样子,我的心慢慢平静下来。

这时,调皮的小强跑过来,笑嘻嘻地说:“哎呀,这都能打结,你也太笨啦!”我一听,刚刚压下去的火气又“蹭”地冒了上来,正准备反驳他,莉莉却先开口了:“你别这么说呀,谁还没有个小失误的时候。

”小强吐吐舌头,跑开了。

我感激地看着莉莉,她就像一阵柔和的风,总是能在我急躁的时候让我平静下来。

而我呢,有时候就像一团火,一点就着。

我不禁想到,刚与柔是不是就像我和莉莉这样呀。

在生活中,刚就像那坚硬的石头,坚定不移,充满力量;柔却似那潺潺的流水,温和婉转,包容万物。

我们需要刚的坚毅和勇敢,去面对困难和挑战;也需要柔的温暖和包容,去化解矛盾和冲突。

就像我的火爆脾气需要莉莉的温柔来中和,莉莉的柔弱有时也需要我的刚强来守护。

我们不能只有刚而没有柔,那样会变得生硬和冷漠;也不能只有柔而没有刚,那样会变得软弱和无力。

刚与柔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就像白天和黑夜,共同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

所以呀,我们要学会在刚与柔之间找到平衡,用刚的力量去拼搏,用柔的温暖去关爱,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不是吗?。

以刚和柔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以刚和柔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以刚和柔为主题写一篇作文先来说说“刚”吧!我觉得“刚”就像是爸爸那坚实的臂膀,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撑起一片天。

记得有一次,我们全家去爬山,山路崎岖难行,我累得气喘吁吁,直喊着要放弃。

可爸爸却一脸坚定地说:“孩子,这点困难算什么?坚持就是胜利!”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刚毅,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一座屹立不倒的山峰。

这不就是“刚”的力量吗?那“柔”又是什么呢?“柔”呀,就像妈妈温暖的怀抱,总是那么的柔软和舒适。

每当我伤心难过时,妈妈总会轻轻地把我拥入怀中,轻声细语地安慰我:“宝贝,别怕,有妈妈在呢。

”她的话语如同春风拂面,让我的心里暖暖的。

这难道不是“柔”的魅力吗?在学校里,我们的老师也有着“刚”和“柔”的两面。

课堂上,老师对我们的要求十分严格,那一丝不苟的态度,就像一位严肃的将军,绝不允许我们有一丝一毫的马虎。

可下课后,老师又会和我们一起玩耍,那亲切的笑容,温柔的话语,让我们感觉她就像我们的大朋友。

再看看我们的同学吧!有个叫小明的同学,平时看起来大大咧咧,像个“小钢炮”,遇到不公平的事,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勇敢地说“不”。

可当有同学受伤时,他又会变得特别细心,小心翼翼地照顾着同学,那温柔的样子,简直和平时判若两人。

哎呀,想想看,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刚”和“柔”。

就像一棵大树,树干是“刚”,它坚韧挺拔,支撑着整个树冠;而树叶是“柔”,它们随风摇曳,为大树增添了生机与美丽。

所以说,“刚”和“柔”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刚柔并济,我们才能在生活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更加自信!我们才能像那美丽的彩虹,在风雨过后绽放出绚烂的光彩!朋友们,你们觉得呢?让我们一起学会运用“刚”和“柔”,去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人生吧!。

20XX年高考模拟稽阳卷材料作文“刚与柔”思路指导与示例

20XX年高考模拟稽阳卷材料作文“刚与柔”思路指导与示例

20XX年高考模拟稽阳卷材料作文“刚与柔”思路指导与示例【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

(60分)雪灾过后,林子里满地都是断枝残柯。

只有雪松安然无恙。

原来,雪松的枝桠具有柔性。

每当雪厚到一定程度,雪松的枝桠就会往下弯,直到学从枝头滑落。

雪松用自己的“柔”战胜了恶劣的环境,值得肯定。

可是,“刚”也历来广为人们颂扬。

如:“大丈夫宁可玉碎,不为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传》)“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在刚与柔的问题上,你有些什么想法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篇,可以记叙见闻、经历,谈谈体验、感受,讲述,发表议论,抒发感情。

注意:1、所写内容必须与刚与柔有关,可任写一个方面,也可兼写两个方面;2、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

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4、不少于800字。

5、不得抄袭【思路引导】要写好本题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刚”与“柔”的内涵。

从字面来看,“刚”与“柔”是比较抽象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如下:刚:坚硬(与柔相对);(性格或态度)强硬;(意志)坚毅。

柔:软;使变软;温和(与刚相对)。

可见“刚和柔”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

一、什么是“刚”?什么是“柔”?先看“刚”:(一)生活中哪种精神是“刚”的精神?刚——刚强、刚烈、刚健、力量、坚持、豪放、洒脱、不服输、不放弃、勇敢、毅力、执著……(二)生活中哪些人具有“刚”的精神?他们做的哪些事体现了“刚”的精神?乌江自刎的项羽、豪放的苏轼、不屈于元兵的文天祥、舍生-取义的谭嗣同以及辛弃疾、邓世昌、林则徐、荆轲、木兰……(三)生活中有哪些事物被认为是“刚”的象征?巍峨的大山、嶙峋怪石、骄阳、狂风骤雨、电闪雷鸣……再看“柔”:(一)生活中哪种精神是“柔”的精神?柔和、温柔、宽容、温和、和平、友好、忍让、忍辱负重……(二)生活中哪些人具有“柔”的精神?忍辱负重的蔺相如、卧薪尝胆的勾践、受宫刑的司马迁……(三)生活中有哪些事物被认为是柔的象征?小溪、水滴(滴水穿石)、白云、小草、嫩芽、和风细雨、月亮、太极拳……上面各通过3个小问题,从正面弄清楚了概念的内涵及表现,下面从反面排除错误认识,进行审题定位。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刚与柔”导写及范文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刚与柔”导写及范文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刚与柔”导写及范文【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曾国藩在《挺经·刚柔》中说:“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

刚非暴虐之谓也,强矫(奋发、进取)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

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

”刚与柔是相对存在的两种形态,取舍之间彰显人生智慧。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导写】这是一道典型的二元关系型作文。

材料借用曾国藩在《挺经·刚柔》中的一段话,引出了试题涉及的二元概念,即“刚”与“柔”,并对概念的内涵和适用范围进行了界定,“刚”的内涵是奋发进取(强矫),适用范围是“趋事赴公”;“柔”的内涵是谦虚退让(谦退),适用范围是“争名逐利”。

而且材料中还对“刚”与“柔”的关系进行了阐释,即“刚柔互用,不可偏废”,也提出“刚”和“柔”都要有度,即“太柔则靡,太刚则折”。

材料涉及的内涵阐释和关系相对较多,需要学生在立意时进行提炼和取舍。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这样的关系型作文,我们必须首先对关键概念进行界定,界定的内容不仅包括概念的内涵和适用范围。

如果一旦在这里出现问题,那后边的二元关系就很难被建构起来。

所以,我们必须提醒学生关注材料表述,不能用自己的惯性思维去理解材料,而要根据材料本身去阐释概念、建构关系,这是写好这类作文的基础。

【佳作赏析】刚柔并济,方成正道丁安琪曾国藩在从《挺经·刚柔》中曾言:“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

”刚与柔对立统一,相生相成,辩证取舍之间方显人生智慧。

刚并非暴虐之谓,而是指奋发进取的人生态度;柔也并非柔弱之谓,而是懂得谦逊退让的高洁品性。

刚与柔一张一驰,一进一退,共同运用,存乎一心。

在做事赴公时以刚为剑,勇于担责;在做人处世时以柔为盾,谦退温和——刚柔并济,助我们在人生路上行稳致远。

“刚与柔”主题作文赏析[权威资料]

“刚与柔”主题作文赏析[权威资料]

“刚与柔”主题作文赏析【范文示例一】.文/一考生看过一则寓言:某一天,风和太阳争论不休,都认为自己的力量大,这时,他们看到一个行人正在赶路,于是就决定比赛,谁能先脱下行人的衣服,就算谁能量大。

风拼命地刮了起来,行人的衣服里都灌满了风。

可是寒冷只能使行人将衣服越裹越紧。

太阳从乌云后探出身来,高高地挂在天空,气温回升,天越来越暖和。

行人不由得敞开了衣服,脱下了身上厚重的外套。

他没发现,此时,天空中的太阳正咧着嘴畅快地大笑,而风则羞愧地早跑得没影儿了。

可见,“刚”未必能使人屈服,而“柔”则往往能不战而屈人之兵,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那个亡了国的越王勾践,为了复国,假装投降,带着夫人和大臣范蠡去吴国服苦役,给夫差喂马脱鞋,甚至为了取得夫差的信任,在夫差生病时,主动尝其粪便,告知病情,令夫差感动不已。

“留得青山在”的勾践在吴国服了三年苦役后,终于平安返国。

经过多年的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将刀架在了夫差的脖子上。

如果当初勾践与夫差硬碰硬,结果只能是以卵击石,除了让越国彻底灭亡,沦至永无翻身之境外,再无任何益处。

勾践用自己的卑躬屈膝,用一时的柔弱换来了越国的复兴。

可见,柔不是一种怯弱,柔只是暂时的退让,而退让是为了等待最好的时机,消灭强大的敌人。

那个流亡在外十九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十九年里风餐露宿,十九年里饱受欺凌,十九年里无时无刻不处在死亡的阴影中。

可是,所有的一切他都忍受了下来。

他到处流亡,与各国交好,忍受别人的白眼,寻求各种可能的帮助,最终他成功返晋,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春秋霸主晋文公。

公元前632年,晋楚交战。

为了报答楚国的礼遇之恩,晋文公下令军队后退三舍,退驻到城濮。

而楚军则以为晋军害怕,立即追击,最后惨败于城濮。

一时的退让换来了一场大战的胜利。

退是为了报恩,也是为了避开敌人锋芒,找到敌人弱点,将敌人一举歼灭。

老子说过:“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这告诉我们,天下人都知道柔可以胜刚,弱可以胜强。

论证刚与柔的例子作文

论证刚与柔的例子作文

论证刚与柔的例子作文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能听到“刚柔并济”这个词。

那到底啥是刚,啥又是柔呢?别急,让我给您举几个例子,好好说道说道。

先来说说“刚”。

就好比咱们的警察叔叔,面对犯罪分子那是绝对的刚正不阿,毫不退缩。

他们坚守法律的底线,坚决打击犯罪,那股子硬气和坚决,就是“刚”的体现。

还有咱们的运动员,在赛场上为了荣誉而拼搏,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都咬牙坚持,这种勇往直前、永不放弃的精神,也是“刚”。

再讲讲“柔”。

比如说妈妈对孩子的爱,那是温柔如水啊。

轻声细语的安慰,无微不至的关怀,那一份柔情能温暖孩子的整个世界。

还有老师对学生的耐心教导,不是那种强硬的灌输,而是和风细雨般的引导,这也是“柔”的力量。

那刚与柔能不能一起出现呢?当然能!就拿咱们的消防员来说吧,在大火面前,他们勇敢无畏,冲锋陷阵,这是刚;可当他们小心翼翼地从废墟中救出被困的生命,那轻柔的动作,充满关怀的眼神,这就是柔。

又比如说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在做决策时果断坚定,这是刚;但在对待员工时,能倾听他们的心声,关心他们的生活,这就是柔。

刚,能让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不被困难打倒;柔,能让我们心怀温暖,关爱他人,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只有刚,可能会变得生硬刻板;只有柔,又可能会软弱无力。

所以啊,刚柔并济,才能在生活的道路上走得稳稳当当。

您瞧瞧,这刚与柔是不是很有意思?咱们在生活中可得学会灵活运用,这
样才能过得更精彩!
不知道我讲的这些例子有没有让您明白刚与柔的关系,要是您觉得还不错,别忘了给我点个赞哟!。

刚与柔二元思辨作文

刚与柔二元思辨作文

刚与柔二元思辨作文
哎呀,你知道吗?在咱们这大城市里,高楼大厦硬邦邦的,感
觉就像铁打的汉子,但一到晚上,那些灯火一亮,整个城市就变得
温柔起来,好像个大姑娘似的。

这就是刚和柔,两种完全不同的气质,但结合起来就是咱这城市最迷人的地方。

你知道吗,老人家常说“刚的容易断,柔的能长久”。

这话真
的有道理。

你看那石头,硬邦邦的,风吹雨打都不怕,但时间长了
还是得被磨平。

可那水呢,啥都能绕过,最后还能流进大海。

这就
是咱们人生的道理,太刚容易碰壁,太柔又怕被欺负,得找个平衡点。

在艺术这方面,刚柔结合就更绝了。

就说那水墨画吧,画得硬
邦邦的,看着就累;画得太软了,又没啥意思。

得是那种刚中带柔,柔中带刚的,看着才舒服。

古筝曲也是,那琴弦弹得紧巴巴的,听
着就刺耳;弹得太松了,又软绵绵的。

就得那种刚柔并济的,才能
让人陶醉。

不过话说回来,咱们生活中这刚柔的把握,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有的人啊,就是一根筋,啥都得争个你死我活,结果啥也没捞
到;有的人呢,又太软弱了,啥都不敢说,啥都不敢做,最后啥也成不了。

刚柔并济作文

刚柔并济作文

刚柔并济作文刚柔并济,是一种哲学理念,也是一种处世态度。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有时候需要坚定果断地去面对,有时候则需要柔情细腻地去处理。

正所谓“刚者易折,柔者能屈”,在不同的情境下,我们需要灵活运用刚柔并济的原则,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的种种变化。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刚。

在面对一些重大的决策和挑战时,我们需要表现出坚定果断的一面。

比如,当我们遇到困难时,需要坚定地面对,不畏艰难,不退缩,勇往直前。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另外,刚也包括了坚守原则,不被诱惑和困难所动摇。

在面对诱惑和挑战时,我们需要保持内心的坚定,不轻易改变初衷,不被外界所左右。

然而,刚并不是万能的,有时候我们也需要柔。

柔,代表着善解人意,善于沟通,善于妥协。

在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中,我们需要展现出柔的一面,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善于包容和理解。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才能更好地与他人和谐相处。

另外,柔也包括了善于调整,善于适应。

在面对变化和挑战时,我们需要灵活变通,善于调整自己的计划和做法,以应对不同的情况。

刚柔并济,并不是简单的刚加柔,而是在特定情境下的合理运用。

在处理问题和挑战时,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刚柔并济的原则,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取得成功。

在领导团队时,我们需要既要坚定果断,又要善于沟通和妥协;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需要既要坚守原则,又要善于包容和理解。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更好地解决问题。

总之,刚柔并济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在刚与柔之间取得平衡,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取得成功。

希望我们都能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刚柔并济的原则,勇敢面对困难,善于与他人相处,取得更多的成就。

河南省郑州市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语文作文“刚与柔”导写

河南省郑州市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语文作文“刚与柔”导写

河南省郑州市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语文作文“刚与柔”审题立意指导附范文(2篇)【真题再现】四、写作(60 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老聃的老师常枞病重,老聃前去看望,请求留下教诲。

常枞张开嘴问道:“我的舌头还在吗?”老聃说:“当然还在。

”常枞又问:“我的牙齿还在吗?”老聃说:“早就没有了。

”常枞又问:“你知道原因是什么吗?”老聃回答:“舌头存在,因为它是柔软的。

牙齿不存在,因为它是刚硬的。

”常枞说:“是这样的。

世上之理已尽在其中了,我还有什么可以再教导你的呢?”以上材料谈到了“刚与柔”的话题,对于这一话题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材料解读】本则材料通过老聃与老师常枞的对话,讲述了“刚与柔”的哲理。

主要包含以下要点:1、情境设定:常枞病重之际,老聃前来探望并求教,体现了尊师重道的美德。

2、问题与答案:常枞以自身口腔内舌头与牙齿的存在状态设问,引导老聃思考其背后的原因。

3、哲理揭示:老聃认识到,舌头得以留存是因为其柔软,而牙齿脱落则因其刚硬。

常枞对此予以肯定,认为“世上之理已尽在其中”。

4、引申寓意:材料通过刚与柔的对比,寓言般揭示了柔韧与持久、刚强与易折的道理,启发人们思考生活中、社会上乃至自然界中“刚与柔”的对立统一关系及其蕴含的人生智慧。

【审题立意】1、基本立意:文章应围绕“刚与柔”的话题展开,探讨其内在含义、相互关系及其在生活、社会、人生中的体现与应用。

2、深层立意:可从以下角度深入挖掘:(1)刚柔相济:论述刚与柔并非绝对对立,而是可以相互融合、互为补充,形成和谐统一的力量。

(2)刚柔转化:分析在特定条件下,刚与柔可以相互转化,强调适时调整、灵活应对的重要性。

(3)刚柔选择:探讨在不同情境下,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刚柔策略,实现最佳效果。

【标题参考】1、“刚柔并济:生活的智慧与艺术”2、“刚与柔:对立中的统一”3、“柔克刚:生存哲学的启示”4、“刚柔转化:顺应时势的智慧”5、“刚柔之间:人生的选择与平衡”6、“柔以克刚,智在其中”7、“刚柔并济,人生之道”8、“舌存齿亡,刚柔之辨”9、“柔韧之美,刚强之殇”10、“论刚柔之道,寻人生真谛”【行文构思】构思一:标题:“刚柔并济:生活的智慧与艺术”开头:以常枞与老聃的对话引入,简述“刚与柔”的寓意,提出中心论点——生活中应懂得刚柔并济,将二者智慧地结合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刚与柔”话题作文思路指导与示例【作文题】商容是殷商时期很有学问的人,在他生命垂危的时候,老子来到他的床前问候说:“老师,您还有什么要教诲弟子的吗?”商容张开嘴让老子看,然后说:“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大惑不解地说:“当然还在。

”商容又问:“那么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已经掉光了。

”商容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老子说:“你明白这是什么道理吗?”老子沉思了一会儿说:“我想这是过刚的易衰,而柔和的却能长存吧?”商容点头笑了笑,对这个杰出的学生说:“天下的许多道理几乎全在其中了。

”请以“刚与柔”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试题所引用的材料,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

2.立意自定。

3.文体自选。

4.题目自拟。

5.要有新意。

【关系型话题注意点】一、关系型话题作文的内涵及构成关系型话题作文要在把握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找准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梳理出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的关系。

如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

如:“自由与纪律”)、是非取舍关系(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

如“偏见与关爱”)、并列关系(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

如“和而不同”)、条件关系(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条件关系,也有可能几个要素间互为条件。

如“人文素养与发展”)、并非绝对关系(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

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

如“名师与高徒”)等。

二、关系型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面对关系型话题,审题立意时首先要辨析话题中出现的几个概念间是什么关系,审题的着眼点和立意的着眼点就应该放在揭示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上。

关系型话题作文要在突出二者关系的同时,还应该有所侧重,要分清楚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要善于敏锐地捕捉重点,敢于突出重点,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如本题中“刚”和“柔”是明显的对立并列关系,写作时应从二者的紧密联系或者褒贬角度去构思。

我们可以借助发散思维,发散为“以柔克刚”“刚柔并济”“摒弃柔弱”“选择刚强”等;若选择刚或柔的原因,我们可以发散成为了尊严,为了大义,为了报恩,为了奋起等;若从刚柔紧密联系的角度,我们可以联想到:在成就功业和为人处世方面,“刚”就是一种高尚的气节、坚定的信念、坚不可摧的意志、矢志不渝的毅力;“柔”反映的则是人良好的涵养,表现为脚踏实地、处事灵活、任劳任怨、耐心细致等;若用褒贬式说明“刚能制柔”或着“柔能克刚”的道理,我们则可以联想到:若认为“刚”是高傲,固执,那“柔”就是谦逊,灵活;反之,若认为“刚”是直率,刚强,“柔”则是虚伪,懦弱。

有了这些思考,再确定文体,联系具体的事例叙述或论证,写文章也就很容易了。

当然,有些关系型话题比较复杂,从不同层面解读,其关系类型也就会随之变化。

比如“冷与热”,若从待人态度冷漠与热情的角度思考,其关系就是典型的“是非取舍关系”;若从处事的冷静与待人待事的热情上看,其关系就成了“相容并存关系”;若从一般意义的天气温度或对人爱憎感情的角度理解,其关系又成了“对立统一关系”。

另外,针对这个话题要素的本义和比喻义,其关系又可衍生出肉体的“冷(热)”与心理的“热(冷)”、过程忍辱负重、甘受清贫的“冷”与结果成就斐然、声名鹊起的“热”,等等。

三、关系型话题作文常见的审题立意的误区误区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既然是关系型话题作文,审题时就应当重点把握话题内部两个关系之间的联系,关涉两点,在两点之间寻找突破口。

而我们的考生在审题时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恰恰是割裂了两者的联系,在行文时大谈一点,却对另外一点置之不理,以致造成偏题、离题。

误区二:泛论关系,不见重点。

写关系型议论文,一定要避免陷入笼统的关系证明中去泛泛而谈。

要先将关系具体化,再把具体化了的关系作为论点展开论证,文章应符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结构模式,并注意论据的典型和论证的层次,切忌平面化展开。

有的考生在行文中泛论关系,最终使文章陷入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的泥淖。

误区三:另起炉灶或偷换话题。

面对关系型话题作文,不管你怎么写,从哪个角度写,都要根据实际兼顾构成话题的各个概念,明确其间关系,千万不可因关系不清而另起炉灶或偷换话题,更要避免分割要素之间的必然联系;一定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科学解读,决不能将关系绝对化,以致表述过头,失之严密。

【思路引导】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刚”与“柔”的内涵。

从字面来看,“刚”与“柔”是比较抽象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如下:刚:坚硬(与柔相对);(性格或态度)强硬;(意志)坚毅。

柔:软;使变软;温和(与刚相对)。

可见“刚和柔”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

什么是“刚”?什么是“柔”?先看“刚”:(一)生活中哪种精神是“刚”的精神?刚——刚强、刚烈、刚健、力量、坚持、豪放、洒脱、不服输、不放弃、勇敢、毅力、执著……(二)生活中哪些人具有“刚”的精神?他们做的哪些事体现了“刚”的精神?乌江自刎的项羽、豪放的苏轼、不屈于元兵的文天祥、舍生取义的谭嗣同以及辛弃疾、邓世昌、林则徐、荆轲、花木兰……(三)生活中有哪些事物被认为是“刚”的象征?巍峨的大山、嶙峋怪石、骄阳、狂风骤雨、电闪雷鸣……再看“柔”:(一)生活中哪种精神是“柔”的精神?柔和、温柔、宽容、温和、和平、友好、忍让、忍辱负重……(二)生活中哪些人具有“柔”的精神?忍辱负重的蔺相如、卧薪尝胆的勾践、受宫刑的司马迁……(三)生活中有哪些事物被认为是柔的象征?小溪、水滴(滴水穿石)、白云、小草、嫩芽、和风细雨、月亮、太极拳……上面各通过3个小问题,从正面弄清楚了概念的内涵及表现,下面从反面排除错误认识,进行审题定位。

什么不是“刚”?什么不是“柔”?刚不是——骄傲、自大、主观、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妄自尊大。

柔不是——自卑、唯唯诺诺、小心翼翼、谨小慎微、妄自菲薄。

“刚”与“柔”之间的关系?(一)相反相对的矛盾关系——柔,柔能克刚。

(二)相生相伴的关系——人生需要刚柔相济,既不能缺少柔,也不能没有刚。

(三)相互转化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困境中忍辱负重坚持的“柔”有时候就是一种刚强;而逞一时之勇的“刚”有时候却不堪一击变成了柔弱,因此,把握“刚和柔”要注意适度的原则。

例文:刚柔并济的智慧李陈坦作为三大国宝之一,马耳他特产的“豆腐石头”总被人津津乐道。

这种神奇的矿物质刚开采出来时像豆腐一样柔软,能轻易塑造成形,而一经晾晒,便会变成坚硬无比的石头。

正是这种能软能硬的“豆腐石头”,让马耳他筑起固若金汤、甚至顶住二战炮火的石头城,使这个地中海小岛国得以生存至今。

“豆腐石头”不仅是大自然对马其他的物质馈赠,更是留给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通过“豆腐”与“石头”的转变,它向我们展示了“柔与刚”的奥妙之处,启示着人们去寻找一种刚柔并济的智慧。

所谓的“柔”,意味着圆和温顺,能接纳,善包容;而所谓的“刚”,则代表着坚硬倔强,不妥协,不投降。

它们是一个看似绝对矛盾的对立体,但却因为人们的需要被统一在同一个范畴,那便是智慧。

随着场合与对象的不同,采取柔与刚的不同态度处世方为智者。

在一次访问中,当于丹被问及“你这么聪明,什么男人配得上你”时,“学术明星”报以一笑,轻松答道:“我不带着脑子回家。

”于丹此言含义甚明:在学术场上,她是博闻强识,针锋相对,咄咄逼人的战士,她那颗聪慧机敏的脑子与毫不服输的态度恰恰代表了一种“刚性”;而在家庭生活中,这种刚强被一种充满母性甚至孩子气的柔和替代,“在家陪女儿疯玩”便体现了另一种“柔性”。

在学术上面对的是强大的对手与挑战,她选择了能够与之抗衡的“刚”,在家庭中面对的是至亲的亲人,她选择了“柔”。

比之于一些因过于强势、不懂刚柔并济而无法事业与家庭两全的人来说,正是这一刚一柔的智慧让于丹找到了人生的平衡点,在不同的领域收获了精彩的人生。

可见,懂得在不同的情境下进行刚与柔的转换,正是智者的所为。

而很多时候,在同一情境下我们也需要将柔与刚融会贯通,以达目的。

晏子使楚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故事,其间便包含了一种刚柔并济的智慧。

面对强国的蔑视与耻笑,晏子为维护国家尊严而表现出的不卑不亢、抗争到底的态度可谓“刚”;而作为代表本国形象的使臣,他针对楚国权臣的贬低之辞所进行的委婉得体的“反击”可谓“柔”。

在国与国的较量中,晏子不露锋芒却让人感受到刀锋的犀利,千年以前的这样一种外柔内刚的智慧至今仍能作为我们对外交流的借鉴。

在原则问题上以“刚”的态度坚决不妥协,在外交技巧上以“柔”的方式化解矛盾,周恩来总理的“求同存异”方针便是对“外柔内刚”的极佳诠释。

相信未来的中国人也必会传承这种刚柔并济的智慧。

毕竟,柔与刚相辅相成,才能助我们走得更远。

人们需要“柔”,正如“豆腐石头”需要一定的软度才能塑造成形;人们也需要“刚”,正如“豆腐石头”需要有了极大的硬度才能保持形态。

有时,不同情境下我们面临着柔与刚的不同选择;有时,同一情境下我们需要有融合柔与刚二者的智慧。

这个世界不存在永远绝对的事物,柔与刚也不例外,它们相生相,彼此互补,善用它们便是至高的智慧。

柔与刚,不同的两面,完整的智慧。

点评:文章以“豆腐石头”的故事引入,顺势界定“刚”与“柔”的内涵以及二者的关系,然后从日常生活和外交两个方面展示“刚柔并济”的智慧。

结构紧凑而又不显呆滞,论据典型而又贴近生活。

用智慧成文,以理智说理,观点集中。

尤其是于丹的事例用得贴切,体现出写作者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拈取题材为我所用的能力。

柔能克刚莫绮雯天地万物,或柔或刚,人多以为刚者必占上风,柔者只能处于被欺压的地位。

我却不这么认为。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柔者,往往沉默,低调,但却蕴含巨大的能量,不鸣则已,一鸣必会惊人。

神奇的大自然就孕育了不少以柔制刚的奇迹。

看似柔弱的流水能将坚硬的顽石滴穿;看似脆弱的小草能抵抗狂暴的大风;看似娇柔的幼苗能突破厚实的大地;看似温柔的和风能磨平巍峨的高山。

与刚者相比,柔者,有着更多的韧劲,这股韧劲足以摧毁刚硬之物。

作为自然界的一员,人类社会又怎么会缺少柔胜刚的例子呢?闻名世界的中国太极拳看似缓慢轻柔,但一旦进攻起来,却是招招带劲,能将一切蛮力化于无形,制服那来势汹汹的对手,而自己却依旧是一派气定神闲。

武术可以以柔克刚,在建筑学上,柔的力量也不容小觑。

近来,世界各地地震频频,各国都想方设法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但经过研究发现,采用硬对硬的抗震设计远远不及应用漂浮原理的隔震这类软设计的抗震效果好。

与刚者相比,柔者,有着更多的从容。

这种从容足以抵挡刚硬之物。

或许,你不习武,也不懂建筑,但你同样可以体验柔的威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