膳食与中国饮食文化教学大纲(理论)2010

合集下载

中国饮食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饮食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饮食文化教学大纲《中国饮食文化》教学大纲学时数:144课程类型:必修课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中国饮食文化》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饮食文化是指特定社会群体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极其丰富,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选择:一是对特定群体饮食文化现象的整体分析与研究;二是对饮食文化现象中某个专门领域问题的分析与研究。

二、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饮食文化的概念,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研究的现状;了解环境与文化的多元性、饮食文化的发展阶段和食物变迁的原因;了解世界饮食文化和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掌握中外饮食民俗、中外饮食礼仪、中外茶饮文化和中外酒文化中的基本情况,了解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历史和现状,以及饮食文化交流的障碍和途径。

三、学时分配章节内容学时第一章概论 2第二章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源流 16第三章中国饮食文化的风味流派 14第四章中国饮食文化原料与烹饪技法 17第五章中国饮食审美 13第六章酒文化与茶文化 15第七章饮食养生 15第八章食礼与食俗 17相关专业知识拓展 10复习 22合计 144 四、教学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一)第一章概论[教学内容] 1.1饮食文化的概念 1.2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 主要概念和观念。

[教学难点]饮食文化研究状况。

[教学要求] 对饮食文化的概念有基本了解。

[教学方法] 讲授法。

(二)第二章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源流[教学内容] 2.1饮食文化的萌芽阶段 2.2饮食文化的形成阶段 2.3饮食文化的发展阶段 2.4饮食文化的成熟阶段 2.5现代中国饮食文化[教学重点]饮食文化各个时期的发展状态。

[教学难点]饮食文化各个时期的转变。

[教学要求]掌握饮食文化发展源流。

[教学方法] 讲授法。

《中国饮食文化》电子教案

《中国饮食文化》电子教案

中国饮食文化电子教案绪论第一节中国饮食文化概说 (2)第二节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 (4)第一章饮食源流第一节、第二节中国古代饮食文化萌芽时期、形成时期 (7)第三节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发展时期 (9)第四节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成熟时期 (11)第五节中国现代饮食文化 (13)第二章中国烹饪原料与技术文化第一节中国烹饪原料文化 (16)第二节中国烹饪技术文化 (18)第三章中国饮食风味流派第一节中国饮食风味流派概述 (20)第二节地方风味流派简介 (22)第三节少数民族风味流派选介 (24)第四节其他风味流派 (26)第四章中国茶酒文化第一节中国酒文化 (28)第二节中国茶文化 (31)第五章中国的食制、食礼与食俗第一节中国的食制第二节中国的食礼 (35)第三节中国的食俗 (39)第六章中国饮食审美第一节中国饮食审美的原则 (44)第二节中国饮食审美 (46)第七章饮食与养生、哲学、政治、语言、文学第一节中国的饮食养生 (49)第二节饮食与哲学、政治、语言、文学 (52)第三节饮食著述 (55)绪论第一节中国饮食文化概说绪论第二节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第一章饮食源流第一节、第二节中国古代饮食文化萌芽时期、形成时期第一章饮食源流第三节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发展时期第一章饮食源流第四节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成熟时期第一章饮食源流第五节中国现代饮食文化第二章中国烹饪原料与技术文化第一节中国烹饪原料文化第二章中国烹饪原料与技术文化第二节中国烹饪技术文化教学过程(教学或学习过程):一、导入1、请一位同学读课本第31面的引例,其他同学思考:在美国餐饮专家眼里,中国菜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二、切入知识点、初步探究:教师提问:中国的烹饪工具有哪些?根据这些烹饪工具在烹饪中的不同作用,烹饪工具可以分为哪几类?三、深入探究:让学生分组,探究:1.中国菜肴的制作技术主要有哪些方面?2.中国的面点制作工艺流程是怎样的?过程:(1)小组合作探究(2)将自己提取的观点进行组内交流。

中国饮食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饮食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饮食文化教学大纲第一篇:中国饮食文化教学大纲《中国饮食文化》教学大纲英文名称:Chinese Dietary Culture 课程代码:0504322 学分:2 学时:32 适用对象:本科先修课程:考试方式:闭卷考试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目的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旅游专业重要的学科结构内容。

目前,国内商业、旅游、农业、食品、师范、职业技术高等院校,甚至一些综合大学的相关专业,都开设了中国饮食文化课。

旅游、餐饮专业的本科生对中国饮食文化学科知识的系统足够了解,是学科理论方法的必要掌握,是学生知识积累、方法训练的必备,大有助于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

本课程性质与民众和社会饮食生活有密切关系,富于实践性适宜于田野方法,可以参阅资料较多。

有较充分发挥读、写、议教学方法的空间。

(二)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上讨论、田野调查与社会实践、读写译(三)教学安排每周2学时,16教学周,共32学时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绪论(2学时)本章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认识饮食文化的概念和研究内容,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滞后的历史原因以及研究的发展趋势。

通过绪论的学习,学生应当了解和掌握以下问题:一、饮食文化二、饮食文化研究内容三、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滞后的历史原因第一节中国饮食文化概念与研究内容一、“文化”的定义二、“饮食文化”的定义三、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第二节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基本状况一、历史上滞后的饮食文化研究二、近代至20世纪中叶的国内饮食文化研究三、海外的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热潮四、方兴未艾的中国饮食文化研究五、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趋势第一章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2学时)本章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掌握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的具体内容,认识饮食文化基础理论的意义,了解民族饮食文化的五大特性。

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问题:一、食医合一二、饮食养生三、本味主张四、孔孟食道五、五大特性第一节饮食文化理论的四大原则一、食医合一二、饮食养生三、本味主张四、孔孟食道第二节民族饮食文化的五大特性一、食物原料选取的广泛性二、进食选择的丰富性三、肴馔制作的灵活性四、区域风格的历史传承性五、各区域间文化的通融性第二章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3学时)本章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认识中国饮食文化众多区位性类型历史存在的概况,理解其成因;了解菜品文化地域特征表述的方法及其认识根据。

饮食文化教学大纲

饮食文化教学大纲

饮食文化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中华传统饮食文化;
2.掌握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及其影响;
3.掌握中华传统食物的烹饪方法;
4.掌握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基本理念;
5.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6.提高学生文化意识;
7.培养学生的文化观念;
8.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性。

二、教学内容
1.介绍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概况
2.开展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历史发展
3.介绍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理念
4.介绍中华传统饮食的文化特征
5.深入了解中华传统饮食文化
6.开展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烹饪
7.开展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服饰文化
8.探究深层次的中华传统饮食文化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讲授课:结合典籍读本、示范、讨论等介绍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概况;
2.小组活动:在小组中通过视频、音频、图片、常见课件等,深入学习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历史发展、理念、特征、烹饪技巧、服饰文化等;
3.趣味游戏:采用探索式、排除式、博弈式等多种游戏形式对中华传统饮食文化有更深一步的理解;
4.小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完成自己对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研究。

《饮食与文化》教学大纲

《饮食与文化》教学大纲

《饮食与文化》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本课程从哲学、美学、民俗学、心理学、消费学、社会学、政治学、宗教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和学生一起了解了饮食文化发展的总体历程,较全面地介绍了中国的饮食风味特色和民俗风情;着重探讨了食文化、酒文化和茶文化的历史渊源、特点,对相关知识作了较全面地介绍。

使学生在学习此课程后,能对中国饮食文化有比较系统和深入的了解,感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带领学生进入中国饮食文化宝库之门,并起到怡神冶性、陶冶情操的目的。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1章饮食文化绪论(1-4周)本章教学目的:本章是饮食与文化的导言,它概述饮食与文化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如食材的抉择、获取与烹饪,食物的文化与美学内涵,食器与食法等。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对饮食与文化的概况有所了解,为以后各章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章主要内容:灿烂的饮食文化是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内涵;食材的抉择;食材的获取与烹饪;食物的文化与美学内涵;食器与食法。

本章重点、难点:食材的加工法演变;食物的文化与美学内涵。

本章参考文献:《饮食文化》,林胜华,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5月1日第1版。

《中国饮食文化》,吴澎,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年1月1日第2版。

《中外饮食文化》,何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9月1日。

《华夏饮食文化》,王学泰,商务印书馆,2013年2月1日第1版。

《中国饮食文化史》,赵荣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5月1日第2版。

本章思考题:1、“饮食文化”的基本概念是什么?2、为什么说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内涵?3、世界主要宗教饮食禁忌有哪些?4、请简述中国烹饪技法——炒的分类和特征。

导语:中国饮食文化——文化自信的重要内涵第一节食材的抉择主要内容简介:1、资源物产影响食材抉择2、民族偏好影响食材抉择3、饮食禁忌影响食材抉择4、节庆时令影响食材抉择第二节食材的获取与烹饪主要内容简介:1、如何获取食物2、如何烹饪食物第三节食物的文化与美学内涵主要内容简介:1、主食神圣化现象2、食物命名法则3、盛食与摆盘第四节食器与食法主要内容简介:1、食器与文化圈层2、进食法则与习俗第二章中国饮食风味源流与发展(第5周)本章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中国餐饮风味的历史源流,理解中国餐饮风味的发展趋势,识记主要风味菜系的名称和特点。

饮食文化实践教学大纲(3篇)

饮食文化实践教学大纲(3篇)

第1篇一、课程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文化已经成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饮食文化的内涵,培养其饮食文化素养,提高其综合素质,特制定本实践教学大纲。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我国饮食文化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影响;(2)使学生掌握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特色;(3)使学生了解饮食文化的相关法律法规。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饮食文化的能力;(2)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增强学生组织、协调、沟通的能力。

3. 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2)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素养;(3)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1. 饮食文化概述(1)饮食文化的定义、起源与发展;(2)饮食文化的分类与特点;(3)饮食文化的影响。

2. 中国饮食文化(1)八大菜系及地方特色;(2)中华美食的代表及传承;(3)饮食礼仪与餐桌文化。

3. 民族饮食文化(1)各民族饮食文化的特点;(2)民族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3)民族饮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4. 国际饮食文化(1)世界各国饮食文化的特点;(2)国际饮食文化的交流与传播;(3)国际饮食文化的借鉴与融合。

5. 饮食文化与法律法规(1)食品安全法律法规;(2)饮食行业管理法规;(3)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饮食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饮食文化的实际应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饮食文化相关话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 观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餐馆等场所,感受饮食文化的魅力。

5. 实践法:通过烹饪、制作美食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饮食文化。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教师查阅相关资料,准备教学内容;(2)学生预习教材,了解饮食文化的基本知识。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
课程结构
第一章中国饮食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中国饮食的萌芽时期,第二节中国饮食的初步形成时期第三节中国饮食的蓬勃发展时期第四节中国饮食的成熟定型时期第五节中国饮食的繁荣创新时期第二章中国饮食科学与人物
第一节中国饮食科学思想:中国饮食科学思想的形成、内容与具体表现形式、发展;第二节中国食物结构:中国传统食物结构的内容与运用;合理性与不足;现状与改革
第三节中国饮食人物:中国饮食创造者;中国饮食文化名人与美食家
第三章中国饮食的民俗与礼仪
第一节中国的日常食俗第二节中国的节日食俗第三节中国的人生礼俗第四节中国的社交礼俗
第四章中国肴馔文化
第一节中国肴馔的制作技艺:用料、刀工、调味、植树的技艺及特点
第二节中国肴馔的美化:美食与美器的配合;美食与美名的配合;美食与美境的配合
第三节中国肴馔的历史构成:民间菜,宫廷菜,官府菜;寺观菜;民族菜;市肆菜
第四节中国肴馔的风味流派:四川风味菜、山东风味菜、江苏风味菜;广东风味菜、北京风味菜、上海风味菜
第五章中国筵宴文化第一节中国筵宴的历史与名品:筵宴的起源与发展,种类与名品;第二节中国筵宴的艺术与技术:筵宴的相关环节与主要特征,艺术风格及
实现方法
第六章中国茶文化第一节中国茶的历史与名品:茶的起源、发展、种类与名品;第二节中国饮茶艺术:饮茶方法、茶具、茶馆风情
第七章中国酒文化第一节中国酒的历史与名品:酒的起源、发展、种类与艺术;第二节中国饮酒艺术:饮酒方法、酒具、酒中情趣。

《饮食与文化》教学大纲

《饮食与文化》教学大纲

《饮食与文化》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本课程从哲学、美学、民俗学、心理学、消费学、社会学、政治学、宗教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和学生一起了解了饮食文化发展的总体历程,较全面地介绍了中国的饮食风味特色和民俗风情;着重探讨了食文化、酒文化和茶文化的历史渊源、特点,对相关知识作了较全面地介绍。

使学生在学习此课程后,能对中国饮食文化有比较系统和深入的了解,感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带领学生进入中国饮食文化宝库之门,并起到怡神冶性、陶冶情操的目的。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1章饮食文化绪论(1-4周)本章教学目的:本章是饮食与文化的导言,它概述饮食与文化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如食材的抉择、获取与烹饪,食物的文化与美学内涵,食器与食法等。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对饮食与文化的概况有所了解,为以后各章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章主要内容:灿烂的饮食文化是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内涵;食材的抉择;食材的获取与烹饪;食物的文化与美学内涵;食器与食法。

本章重点、难点:食材的加工法演变;食物的文化与美学内涵。

本章参考文献:《饮食文化》,林胜华,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5月1日第1版。

《中国饮食文化》,吴澎,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年1月1日第2版。

《中外饮食文化》,何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9月1日。

《华夏饮食文化》,王学泰,商务印书馆,2013年2月1日第1版。

《中国饮食文化史》,赵荣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5月1日第2版。

本章思考题:1、“饮食文化”的基本概念是什么?2、为什么说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内涵?3、世界主要宗教饮食禁忌有哪些?4、请简述中国烹饪技法——炒的分类和特征。

导语:中国饮食文化——文化自信的重要内涵第一节食材的抉择主要内容简介:1、资源物产影响食材抉择2、民族偏好影响食材抉择3、饮食禁忌影响食材抉择4、节庆时令影响食材抉择第二节食材的获取与烹饪主要内容简介:1、如何获取食物2、如何烹饪食物第三节食物的文化与美学内涵主要内容简介:1、主食神圣化现象2、食物命名法则3、盛食与摆盘第四节食器与食法主要内容简介:1、食器与文化圈层2、进食法则与习俗第二章中国饮食风味源流与发展(第5周)本章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中国餐饮风味的历史源流,理解中国餐饮风味的发展趋势,识记主要风味菜系的名称和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授课教案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授课教案
黄帝——兴灶作炊的食祖黄帝时代发明了煮海水为盐
商、周时期——调味方面,发明了酿造酱油、酒、醋,并能生产出多种调味酱.
春秋、战国时期:进入铁器时代出现了酒楼、厨师、酒保,提出了火候和调味(五味----辛、甘、酸、苦、咸)。
秦、汉时期:烹饪技艺大交流,植物油被利用、豆制品和蔗糖被发明;腊八粥的出现
宋、辽、金、元时期:出现了很多专著和美食家
律法规
二、我国饮食原料中主粮与杂粮及蔬菜的历史发展
先秦
(一)原始社会时期:大约起自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止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
有巢氏(最早,旧石器时代)——生吞活剥的食祖
燧人氏(旧石器时代中期)——钻木取火的食祖
伏羲氏(新石器早期)——开创肉食的食祖
神农氏(新石器中期)——发掘草蔬的食祖发明耒耜,解决耕地工具,实现了水稻大面积的栽种,从此人们不再靠采集和狩猎为主,开始了农耕和定居生活。神农的治陶,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保存、加热、制作发酵食品提供了可能。有了一定的植物食材,有了相应的盛食陶具,于是酿酒、制酱、制醋也就开始了。
明、清时期:在厨房分工上较细致在原料细加工和保鲜方法上更加精良
在烹调技艺上更加讲究色、香、味、形、器.现在加上养和质.满汉全席的出现.
在食品卫生、食品保鲜和烹饪专著方面都较以前大有进步.
讲解
提问
讨论
任务驱动
多媒体
学生训练
min
针对课堂中相应的问题训练学生的自学导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
检查评价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授课教案
课题
中国饮食原料文化
课次
5-6
上课地点
德润楼313-315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学时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学分数: 2 学时数:32适用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应修基础课程:食品安全卫生学、食品化学、营养学、食品工艺学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中国饮食文化》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食品、旅游等专业的本科生对中国饮食文化学科知识的系统足够了解,对中国饮食思想、现象等问题的理解及分析能力,是学科理论方法的必要掌握,是学生知识积累、方法训练的必备,大有助于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

本课程性质与民众和社会饮食生活有密切关系,富于实践性,可以参阅资料较多,可以进行讨论式教学。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了解饮食文化的概念,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研究的现状;了解环境与文化的多元性、饮食文化的发展阶段和食物变迁的原因;了解世界饮食文化和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掌握中外饮食民俗、中外饮食礼仪、中外茶饮文化和中外酒文化中的基本情况,了解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历史和现状,以及饮食文化交流的障碍和途径。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一)绪论1、教学内容与要求(1)教学内容:中国饮食文化的定义及特征;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孔孟、老庄的饮食之道。

(2)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以及孔孟、老庄的饮食之道有基本了解。

掌握饮食文化的概念及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

2、教学重点中国饮食文化的定义及特征。

3、教学难点孔孟、老庄的饮食之道。

(二)八大菜系1、教学内容与要求(1)教学内容:中国八大菜系的形成历程和背景;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和京菜的概述及各菜系的代表。

(2)基本要求: 了解中国八大菜系的形成历程和背景;了解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和京菜的概述及各菜系的代表。

加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的理解。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学标准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学标准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学标准一、课程概述(一)制定依据:本标准依据《郴州工业交通学校2019级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

(二)课程性质与作用:《中国饮食文化》是酒店管理专业、餐旅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是酒店、餐饮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酒店管理高端技能型性人才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职业人文素养为根本宗旨,通过介绍中国饮食的起源和发展,饮食品制作过程中的一般技术、科学、艺术,以及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基本观念、制度、习俗、礼仪、规范等内容,使学生增长知识、扩大视野,了解中国悠久的饮食历史、民俗以及包括饮食哲学、美学、养生学在内的科学思想,掌握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及其内涵,接受中国优秀饮食文化的熏陶,形成宣传和推销中国饮食商品的能力,进而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和创造力,为学生在酒店业的长远发展奠定深厚的人文基础。

主要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求面面俱到,事事详论,而是遵循则要和适量原则,力求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型相结合,给学生一个相对系统的知识体系,又兼顾整个内容的完整性和各个部分内在逻辑的一致性。

同时,针对酒店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注意从“文化”角度进行阐述,增强“文化”内涵,突出“文化”特点。

其次,注意通过练习,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己动手进行“文化”调查的能力。

《中国饮食文化》彻底打破原有的教材结构和章节局限,以专题项目教学为主,设计“绪论”、“饮食源流”、“中国烹饪原料与技术文化”、“中国饮食风味流派”、“中国酒文化”、“中国的食制、食礼与食俗”、“中国饮食审美”、“饮食与养生、哲学、政治、语言、文学”八个学习子项目,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注重课堂讲授,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结合,通过项目形式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求达到最佳课堂效果。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以系统知识的传授为目的,在学生掌握课程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将课程系统内容划分为八个学习任务项目。

中国饮食文化提纲

中国饮食文化提纲

中国饮食文化授课提纲一、中国饮食“民以食为天”,饮食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五代时晋泉州道人谭景升在《化书》中说过:“一日不食则惫,二日不食则病,三日不食则死,民事之急无甚于食。

”此道理深刻地说明了饮食对人类自下而上的重要性。

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物质财富,主要由主食、副食和饮品三个部分构成。

中国饮食的宗旨是:以味为核心,以养为目的。

二、中国文化文化所涵盖的范围很广,最基本的定义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广义的“文化”概念,即人类在改造自然,进行社会活动的实践中所创造、引发的一切物质、行为和精神现象及相互联系的事物的总和;另一类是狭义的“文化”概念,即人类实践活动中一切行为、精神现象及其联系的总和。

(张廉明、孙玉书、陈学真) 文化可以划分为两大体系:技术体系和价值体系。

文化的技术体系是指人类在加工自然而成的技术的、器物的、非人格的、客观的东西。

文化的价值体系是指人类在加工自然,塑造自我的过程中形成的规范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东西。

三、中国饮食文化及基本特征(一)中国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是指中国人在长期的饮食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中国饮食文化技术体系包括烹饪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要素,生产技术产品、消费方式以及上述诸方面之间的联系及其发展、演变。

凡是从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都应属于中国饮食文化技术体系的范围。

中国饮食文化的价值体系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饮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规范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文化成就。

其中包括学科理论及有关联系、比较等研究成果和在饮食生产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例如,在历史名宴中所追求的精食、佳茗(茶)、美器、可人(美女)、良辰(吉日吉时)、美景(环境)、韵事(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完美统一,体现了与宴者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中国以味为核心;以养为目的)(二)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饮食文化之所以能卓立于世界饮食文化之林,基于它所具有的鲜明而突出的特点。

饮食文化教学大纲

饮食文化教学大纲

《饮食文化》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内容《饮食文化》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一门选修课,属于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拓展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中国饮食特点和文化概念的基础上,掌握中国饮食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重点掌握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与研究体系,使学生能够了解与掌握中华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和层次性,茶文化与酒文化,以及食礼、食俗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饮食文化》突出了实用性和适用性原则。

即以高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为主要培养对象,重点培养学生关于饮食文化方面的相关知识,为日后从事旅游行业和酒店行业相关岗位提供必备的知识积淀。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求面面俱到,事事详论,而是遵循择要和适量原则,论述尽量深入浅出,显白易懂,力求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给学生一个相对系统的知识体系,又兼顾整个内容的完整性和各个部分之间内在逻辑的一致性。

同时,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注意从“文化”角度进行阐述,增强“文化”内涵,突出“文化”特点。

其次,注意通过练习,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己动手进行“文化”调查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导言1.1 饮食文化的概念1.2 饮食文化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1.3 饮食文化研究状况要求:对饮食文化的概念有基本了解第二章饮食文化的理论探讨2.1 饮食方式2.2 饮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的理论探讨要求:掌握饮食文化理论的一般知识。

第三章饮食文化的区域性3.1 世界饮食的区域性3.2 中国饮食的区域性3.3 通过观看有关影像资料,增进对饮食文化的理解要求:掌握世界饮食文化区域和中国饮食文化区域的划分。

第四章中外饮食民俗4.1 中国饮食民俗4.2 外国饮食民俗要求:认识饮食及其民俗在生活中的重要;了解我国的饮食习俗以及外国的饮食习惯;1《饮食文化》教学大纲学习饮食民俗的有关知识;在此基础上,掌握旅游者的饮食习俗。

第五章饮食礼仪5.1 中国饮食礼仪5.2 外国饮食礼仪要求:了解饮食消费行为特点,掌握饮食消费者个性特征与饮食消费行为。

膳食与中国饮食文化

膳食与中国饮食文化

第一章绪论一、膳食与营养膳食(meals)指人们日常吃的饭菜。

膳,饭食也。

营养(nutrition or nourishment)则指人体摄取和利用食物过程的总和, 包括摄食、消化、吸收和同化。

换言之,人每天从膳食中摄入的物质能满足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有利于机体的生长、发育、健康甚至延年益寿的过程称为营养。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的膳食状况明显改善,城乡儿童青少年平均身高增加,营养不良患病率下降;但在贫困农村,仍存在着营养不足的问题。

同时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及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与之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增加,已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突出问题。

为了给居民提供最基本、科学的健康膳食信息,卫生部委托中国营养学会组织专家,修改、制订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版)(2008 年1月发布)。

新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居民选择平衡膳食、注意食品卫生、进行适当的身体活动、保持健康体重,对各年龄段的居民摄取合理营养,避免由不合理的膳食带来疾病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城市化速度将逐步加快,人口老龄化也将日趋严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健康的威胁将更为突出。

今后10-20年,是中国改善国民营养健康的关键战略时期,抓住机遇,适时干预,会事半功倍。

否则,不仅要影响几代人的健康素质,也会因不堪重负的疾病负担,消耗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二、药膳人类的祖先为了生存的需要,不得不在自然界到处觅食;久而久之,也就发现了某些动物、植物不但可以作为食物充饥,而且具有某种药用价值。

在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人们还没有能力把食物与药物分开。

这种把食物与药物合二而一的现象就形成了药膳的源头和雏形。

也许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情况,中国的传统医学才说“药食同源”。

换言之,药膳发源于我国传统的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药膳是在中医学、烹饪学和营养学理论指导下,严格按药膳配方,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伍,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

膳食营养指导与食谱编制教学大纲

膳食营养指导与食谱编制教学大纲

《膳食营养指导与食谱编制 》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二、课程的地位、作用及任务(一)地位 专业课课,是高校专业教育的必修课程。

(二)作用 该课程常见疾病的营养防治和人体健康的关系等内容。

目前营养学知识越来越受到重视,对改善营养状况和促进疾病康复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三)任务 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基本的营养知识和营养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以及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为将来工作中开展营养宣传打下基础三、具体要求与内容第一章 绪论(一)教学课时3学时。

(二)教学目标1.了解营养、营养素及膳食的定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课程名称膳食营养指导与食谱编制 课程负责人授课学时122 理论课学时66 实验课学时60 教材名称、主编、出版社 《营养与膳食》 王翠玲 高玉峰 科学出版社 2010版1.重点营养与膳食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2.难点营养学的学科研究进展以及今后面临的工作任务。

(四)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案例点评、学生讨论。

(五)教学内容1.营养、营养素及膳食的定义第二章营养素与能量(一)教学课时14学时。

(二)教学目标1.了解蛋白质的主要生理功能。

2.理解人体的需要量和供给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膳食营养评价。

2.难点蛋白质的概述。

(四)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案例点评、学生讨论。

(五)教学内容1.蛋白质;2.脂类;3.糖类;4.能量;5.维生素;6.无机盐与微量元素。

第三章不同生理人群的营养与膳食(一)教学课时6学时。

(二)教学目标1.了解婴幼儿、儿童、青少年、成年人与老年人及孕妇和乳母的营养需要、常见营养问题及合理营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其他各类食品的营养素组成及分布。

2.难点婴幼儿、儿童、青少年、中年人及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四)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案例点评、学生讨论。

(五)教学内容1.平衡膳食基本要求和食物构成;2.膳食结构、居民膳食指南及其应用。

第四章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一)教学课时5学时。

饮食与文化教学大纲

饮食与文化教学大纲

《饮食与文化》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本课程从哲学、美学、民俗学、心理学、消费学、社会学、政治学、宗教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和学生一起了解了饮食文化发展的总体历程,较全面地介绍了中国的饮食风味特色和民俗风情;着重探讨了食文化、酒文化和茶文化的历史渊源、特点,对相关知识作了较全面地介绍。

使学生在学习此课程后,能对中国饮食文化有比较系统和深入的了解,感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带领学生进入中国饮食文化宝库之门,并起到怡神冶性、陶冶情操的目的。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1章饮食文化绪论(1-4周)本章教学目的:本章是饮食与文化的导言,它概述饮食与文化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如食材的抉择、获取与烹饪,食物的文化与美学内涵,食器与食法等。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对饮食与文化的概况有所了解,为以后各章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章主要内容:灿烂的饮食文化是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内涵;食材的抉择;食材的获取与烹饪;食物的文化与美学内涵;食器与食法。

本章重点、难点:食材的加工法演变;食物的文化与美学内涵。

本章参考文献:《饮食文化》,林胜华,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5月1日第1版。

《中国饮食文化》,吴澎,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年1月1日第2版。

《中外饮食文化》,何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9月1日。

《华夏饮食文化》,王学泰,商务印书馆,2013年2月1日第1版。

《中国饮食文化史》,赵荣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5月1日第2版。

本章思考题:1、“饮食文化”的基本概念是什么?2、为什么说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内涵?3、世界主要宗教饮食禁忌有哪些?4、请简述中国烹饪技法一一炒的分类和特征。

导语:中国饮食文化一文化自信的重要内涵第一节食材的抉择主要内容简介:1、资源物产影响食材抉择2、民族偏好影响食材抉择3、饮食禁忌影响食材抉择4、节庆时令影响食材抉择第二节食材的获取与烹饪主要内容简介:1、如何获取食物2、如何烹饪食物第三节食物的文化与美学内涵主要内容简介:1、主食神圣化现象2、食物命名法则3、盛食与摆盘第四节食器与食法主要内容简介:1、食器与文化圈层2、进食法则与习俗第二章中国饮食风味源流与发展(第5周)本章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中国餐饮风味的历史源流,理解中国餐饮风味的发展趋势,识记主要风味菜系的名称和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 大纲(选修课30课时)

中国饮食文化 大纲(选修课30课时)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制定教学大纲的依据本课程教学大纲是依据高职院校各专业提高学生素质素养教育目标而制定的。

二、适用范围本教学大纲适用于我院理工科各系、文科除旅游酒店类各专业学生。

三、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中国饮食文化》是一门任选课。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同学们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有一个概貌的认识,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美食常识,。

学生在了解中国饮食特点和文化的基础上,掌握中国饮食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重点掌握中华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与研究体系,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和层次性,茶文化与酒文化,以及食礼、食俗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四、课程的背景知识(一)前导课程及主要知识:中学语文、历史等基础知识。

(二)后续课程及主要知识:艺术欣赏等课程及其基本知识。

第二部分教学媒体与教学过程建设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主要是自制的课件,也采用现成的VCD等音像材料,通过对各种饮食文化形态的文字介绍、形象展示,使同学们掌握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知识。

第三部分课程的学时分配及考核一、课程教学总学时数、学分数课程教学总学时30学时。

1.5个学分。

全部为课堂讲授。

二、主要教学过程与学时分配:三、考核考核采用论文形式。

第四部分理论部分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一、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以广义的饮食文化为中心组织教学,涉及烹调文化、茶文化、酒文化以及习俗、医学、旅游等的结合。

通过课程学习,重在使同学们树立大文化观念,对中国饮食文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与了解,掌握相应的的饮食文化理论知识,对未来生活与人生有一定指导意义。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导论第一节饮食文化的含义第二节中国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第三节中国饮食文化的五大特征第四节中国饮食文化的五大特色第二章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第一节中国饮食文化的演变第二节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第三节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的形成第三章中国烹调文化第一节中国烹调文化的起源第二节中国烹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中国烹调文化的特色第四章中国茶文化第一节茶史溯源第二节茶文化的发展第三节中国茶叶的种类第五章中国酒文化第一节饮酒溯源第二节中国酒的分类第三节中华名酒第六章年国饮食支化礼仪与习俗第一节中国饮食文化礼仪第二节中国饮食文化习俗第七章中国饮食文化与医学第一节饮食养生文化第二节中医食疗第三节现代饮食健康第八章中国饮食文化与旅游第一节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第二节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第九章当代饮食消费文化第一节饮食消费文化概述第二节饮食消费行为第三节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饮食消费文化第十章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与发展第一节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第二节西方饮食文化发展第三节中国饮食文化发展趋势第五部分教学参考资料1.《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赵荣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中国饮食文化史》,马健鹰,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3.《中国饮食文化》,乔淑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4.《烹饪学概论》,马健鹰,薛蕴,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年5.《中国饮食文化》谢定源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膳食与中国饮食文化》课程(理论)教学大纲
本课程是一门面向各专业本科生开设的通识选修课程, 通过介绍膳食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及中国饮食文化,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营养科学知识及人们合理营养需要,达到不断提高营养水平,增进健康的目的,同时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三、课程基本要求
(1)了解食物在人体内的过程和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
(2)掌握人体所需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及其功能,了解营养素缺乏的危害;
(3)了解中国居民的膳食指南和特定人群的营养需求;
(4)了解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掌握营养与健康及营养与美容的关系;
(5)掌握食疗养生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五、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1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膳食与营养的基本概念;
(2)了解中国饮食文化;
(3)了解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教学主要内容:
膳食与营养,中国饮食文化,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及教学内容,营养学方面的一些基本概念。

重点:
本章无重点。

难点:
本章无难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演示。

第二章食物在体内的过程(3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2)理解营养素的体内转运及代谢过程。

(3)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消化系统生理。

教学主要内容:
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系统生理,营养素的体内运输及代谢。

重点:
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难点:
营养素的体内转运及代谢过程,消化系统生理。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演示。

第三章能量(3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能量的有关概念。

(2)理解来源及能值,人体能量消耗的构成。

(3)了解人体能量消耗的测定方法,能量代谢失衡,能量的参考摄入量(DRIs)及食物来源。

教学主要内容:
(1)能量的来源及能值
(2)人体能量消耗的构成
(3)人体能量消耗的测定方法
(4)能量代谢失衡
(5)能量的参考摄入量(DRIs)及食物来源
重点:
人体能量消耗的构成。

难点:
人体能量消耗的测定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演示。

第四章膳食中的营养素及其功能(6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体内各种营养素的存在形式和生理功能及食物中各种营养素营养学意义
(2)理解各种营养素的消化、吸收。

(3)了解一些活性物质的功能。

教学主要内容:
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矿物质和水,维生素,其他活性物质
重点:
体内各种营养素的存在形式和生理功能及食物各种营养素的营养学意义。

难点:
各种营养素的消化、吸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演示。

第五章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学时)
基本要求:
掌握中国居民的营养膳食指南。

教学主要内容: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平衡膳食宝塔。

重点: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平衡膳食宝塔。

难点:
本章无难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演示。

第六章特定人群的膳食(2学时)
基本要求:
了解特定人群的膳食要求。

教学主要内容:
孕妇膳食,乳母营养,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膳食,儿童青少年膳食,老年人膳食。

重点:
各类人群的膳食要求。

难点:
本章无难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演示。

第七章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4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食物营养价值的评价方法。

(2)理解谷类食品、豆类及坚果类、蔬菜和水果、肉类、水产品、乳和乳制品、蛋类的营养价值。

教学主要内容:
食物营养价值的评价与意义,谷类食品的营养价值,豆类及坚果类的营养价值,蔬菜和水果的营养价值,肉类、水产品的营养价值,乳和乳制品的营养价值,蛋类的营养价值。

重点:
食物营养价值及营养特点。

难点:
食物营养价值的评价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演示。

第八章营养与健康(5学时)
基本要求:
理解营养与免疫、肿瘤、心血管疾病、肥胖的关系及膳食原则。

教学主要内容:
营养缺乏,营养与免疫,营养与肿瘤,营养与心血管疾病,营养与肥胖。

重点:
免疫、肿瘤、心血管、肥胖的膳食原则。

难点:
免疫、肿瘤、心血管、肥胖与营养的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演示。

第九章营养与美容(2学时)
基本要求:
了解皮肤的结构,掌握美容与营养的关系和皮肤的保养方法。

教学主要内容:
皮肤的结构,营养与皮肤的关系,拥有美丽皮肤的方法,肌肤暗沉的饮食疗法,治疗面疱的饮食改善和生活习惯调整,居家皮肤保养,化妆的方法与顺序。

重点:
营养与皮肤的关系,皮肤的日常保养方法。

难点:
皮肤的结构。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演示。

第十章药膳与食疗养生(4学时)
基本要求:
掌握药膳的基本理论和加工制作方法与食疗养生的原理和方法。

主要内容:
药膳与食疗养生概说,四季养生食疗法,老年人的食疗药膳,中、壮年的食疗药膳,“冬令进补”食疗药膳。

重点和难点:
掌握药膳与食疗养生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演示。

第十一章中国饮食文化(4学时)
基本要求:
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中国烹饪主要菜系和中国酒文化与茶文化。

教学主要内容:
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中国烹饪主要菜系,中国酒文化与茶文化。

重点: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中国烹饪主要菜系,中国酒文化与茶文化。

难点: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演示。

六、课程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1)该课程为考查课程。

期中和期末考试为开卷;
(2)采用形式多样的考查方式,如课堂讨论、方案设计与交流;
(3)考查范围涵盖所有讲授内容,考查内容应能客观反映出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及综合应用能力;
(4)评价结构(学生成绩)比例平时成绩10%,期中成绩20%,期末成绩70%。

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课堂讨论、考勤等。

七、选用教材及参考书目
选用教材:
主讲教师自编《膳食与中国饮食文化》。

主要参考书目:
[1] 孙远明,余群力主编. 食品营养学.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2]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西藏人居出版社,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