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2 第2课时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应用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众数(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其应用。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中位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若数据个数为偶数,则中位数为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2.中位数的性质:中位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更能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中位数和众数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中位数难点:如数据集{1, 2, 3, 4, 5, 6}的中位数是(3+4)/2=3.5,而非3或4,学生需要理解这种求中位数的方法。
-众数难点:如在数据集{1, 2, 2, 3, 3, 3, 4, 4}中,众数是3,但如果数据集是{1, 2, 3, 4},则没有众数。
-应用难点:如在分析某班级学生的身高数据时,学生需要判断使用中位数还是众数更能反映班级学生的身高特点。
5.课后,我会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他们在课堂上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点。同时,我也会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重点关注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引导学生们从日常生活实例入手,我希望他们能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增强学习兴趣。在讲授过程中,我注意到以下几点:
1.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理解较为顺利,但在具体计算和应用时还存在一定困难。这说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进一步强化算理讲解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1.2第2课时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应用导学案
D 四个等级,其中相应等级的得分依次记为
100 分、 90 分、 80 分、 70 分,学校将某年
级的一班和二班的成绩整理并绘制成如下的统计图:
请根据以上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 把一班竞赛成绩统计图补充完整;
(2) 直接写出表格中 a, b, c 的值;
(3) 请从以下给出的三个方面中任选一个对这次竞赛成绩的结果进行分析:
当堂检测
教学备注 配套 PPT 讲授
1. 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填平均数、中位数、众数):①老板进货时关注卖出商品
的
;②评委给选手综合得分时关注
;③被招聘的员工关注公司
员工工资的
.
2. 校有 25 名同学参加某比赛,预赛成绩各不相同,取前 已经知道自己的成绩,能否进入决赛,只需要再知道这
13 名参加决赛,其中一名同学
25 名同学成绩的 (
)
A.最高分 B .中位数 C .方差 D .平均数
4.当堂检测 (见幻灯片 25-28)
3.公园里有甲、乙两群游客正在做团体游戏,两群游客的年龄如下:(单位:岁) 甲群: 13、 13、 14、 15、 15、 15、 16、 17、 17.
乙群: 3、 4、4、 5、 5、 6、 6、 54、 57.
课堂探究
一、要点探究
探究点 1: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应用 问题 1: 八年级某班的教室里,三位同学正在为谁的数学成绩好而争论,他们的五次数
学成绩分别是:
小华 62 94 95 98 98
小明 62 62 98 99 100
小丽 40 62 85 99 99
他们都认为自己的数学成绩比其他两位同学好,他们的依据是什么?
(1)甲群游客的平均年龄是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20.1.2《 中位数和众数 》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20.1.2《中位数和众数》一. 教材分析20.1.2《中位数和众数》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以及它们的求法与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掌握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并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学生可能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与应用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索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并感悟它们在统计学中的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观察、操作、思考、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信心,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其求法。
2.难点: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以及如何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索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自主发现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
3.合作交流法: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享,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巩固练习法:通过适量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求法及应用。
2.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中位数和众数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工具:直尺、圆规、剪刀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组数据:3, 5, 7, 9, 11, 13, 15。
提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多少?”让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5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均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后续的学习其他统计量奠定了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对统计量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以及求解方法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自主探究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和求解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难点: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和求解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2.小组合作学习材料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如“某班级有30名学生,在一次数学考试中,他们的成绩如下:80, 85, 90, 92, 95, 98, 100, 100, 100, 98,95, 92, 90, 88, 85, 82, 80, 78, 76, 74, 72, 70, 68, 66, 64, 62, 60, 58, 56。
请计算这个班级的中位数和众数。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以及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利用给出的数据求解中位数和众数,并讨论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八年级数学下册 20.1.2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中位数与众数教师寄语:成功的人是跟别人学习经验,失败的人只跟自己学习经验教学目标:1、认识众数、中位数,并且知道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是数据的代表。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描述数据时的差异。
3、能灵活应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众数与中位数的定义与应用教学难点众数与中位数的定义与应用教法选择学生交流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教学过程基本要求1.每项教学活动标明所用时间; 2.细案体现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3.充分体现小组教学;4.尽可能体现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其他教师点注一、温故知新先复习平均数的定义,再引出本节内容。
二、自主学习,师生交流1、根据课下预习情况小组内交流预习中存在的疑问,教师做好巡视及时做好指导。
2、学生交流完成后,教师根据自学提纲中的小试牛刀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并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做好点拨,使学生对众数及中位数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使所学知识更透彻。
教师并反复强调:(1)一组数中的众数不仅仅有一个。
如:2 3 2 4 5 4 6 8 9 1 的众数是2和4(2)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时,一定要先把这组数据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好,如果这组数据有偶数个就取中间两个的平均数,如果这组数据有奇数个就取中间那个。
如:2 134 7 8 先把这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为1 2 3 4 7 8,中间两个数是3和4,而3和4的平均数是3.5,所以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3.53 2 5 7 8 先把这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为2 3 5 7 8,中间一个是5,所以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5。
三、能力提升在前面小组交流及教师点拨的基础上通过能力提升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能力上有所提高。
重点强调如何判断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中哪一个能反映整组数据的特征。
四、我能行在前面的基础上使学生自己独立做自学提纲中第四大题,让学生能灵活解决各种类型的题型,使解题能力有一个更大的提升。
1、3号学生回答2、学生交流讨论3、教师点拨,学生回答老师所提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20.1.2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知道它们在统计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若数据个数为偶数,则中位数为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2.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对一组数据进行简要描述,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
1.这组数据中哪个价格出现的次数最多?
2.如果将这些价格从小到大排序,中间位置的数是多少?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对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进行详细讲解,并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2.演示如何找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强调注意事项,如数据排序、计算方法等。
3.结合实际案例,讲解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的重要作用,如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分析数据的分布特征等。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在之前的数学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基本的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本章节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学习具备了一定的接受能力。然而,由于统计学概念相对抽象,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概念的理解程度,部分学生可能容易混淆两者定义,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形象比喻帮助他们区分。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认识。
3.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与中位数和众数相关的计算与应用问题,例如: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根据中位数和众数对数据集进行描述和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方法来达成目标:
1.采用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0.1.2.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应用+教案(表格式)2023-2024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第2课时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应用教学设计课题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应用授课人素养目标1.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数据的代表,能根据所给信息求出相应的数据代表.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描述数据时的差异,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来代表,并做出自己的评判.3.经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发展统计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来分析数据.教学难点能灵活应用这三个统计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活动教学步骤师生活动活动一:设置疑问,导入新课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为导入新课作准备.【情境导入】公园里有甲、乙两群游客正在做团体游戏,两群游客的年龄(单位:岁)如下:甲群:13,13,13,14,15,15,16,17,17,17.乙群:3,4,4,5,5,6,6,6,54,57.(1)分别求甲、乙两群游客年龄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2)能较好反映甲、乙两群游客的年龄特征的各是什么统计量?解:(1)甲群游客年龄的平均数为13×3+14+15×2+16+17×310=15(岁),中位数为15+152=15(岁),众数为13岁、17岁;乙群游客年龄的平均数为3+4×2+5×2+6×3+54+5710=15(岁),中位数为5+62=5.5(岁),众数为6岁.(2)能较好反映甲群游客的年龄特征的统计量是平均数或中位数;能较好反映乙群游客的年龄特征的统计量是中位数或众数.这里为什么不能用众数来反映甲群游客的年龄特征?为什么不能用平均数来反映乙群游客的年龄特征?对于“三数”我们应该如何在一个实际问题中合理选用?让我们一起进入本课时的学习.【教学建议】学生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回顾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种统计量意义的认识.活动二:实践探究,引出新知探究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应用阅读教材P119,120,回答下列问题:(1)教材P119例6第(1)问分别问的是什么统计量?答:分别是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2)这里为了让大家容易找到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描述了样本数据,你认为较高的销售目标应该根据哪个统计量来确定?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结合具体问题深化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种统计量意义的认识. 答:由(1)知这组样本数据的众数是15,中位数是18,平均数约是20,三个统计量中平均数最大为20.可以估计,销售目标定为每月20万元时大约有13的营业员可以完成,所以较高的销售目标应该根据平均数来确定.(3)看到题目中出现一半左右我们首先想到什么统计量?这里的销售目标应该根据哪个统计量来确定?答:首先想到中位数,这里的销售目标应该根据中位数来确定.归纳总结: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刻画了数据的集中趋势,但它们各有特点.这三种统计量的意义(优势)与不足,如表所示:【对应训练】1.随机抽取某小吃店一周的营业额(单位:元)如下表:(1)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780,中位数是680,众数是640.(2)估计一个月的营业额(按30天计算):①星期一到星期五营业额相差不大,用这5天的平均数估计合适吗?不合适;②选择一个你认为最合适的数据估计这个小吃店一个月的营业额.解:用该小吃店这一周的营业额的平均数估计一个月的营业额,则估计一个月的营业额为30×780=23 400(元).2.教材P121练习.【教学建议】引导学生由例题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自的特点,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教学建议】针对这个表,教师可向学生口头强调:若想要知道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则往往利用平均数反映;若个别数据偏差较大,则常利用中位数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众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多数水平,若某些数据重复出现,则众数往往是人们关心的统计量.活动三:知识运用,巩固提升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之间区别与联系的认知例在学校组织的科学知识竞赛中,每班参加比赛的人数相同,成绩分为A,B,C,D四个等级,其中相应等级的得分依次记为90分、80分、70分、60分,学校将八年级(1)班和(2)班的成绩整理并绘制成如下的统计图:教学步骤师生活动活动三:知识运用,巩固提升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求解组中值与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的理解与运用.(1)求此次竞赛中八年级(2)班成绩不低于70分的人数;(2)补全下表:(3)请根据上述图表对这次竞赛成绩进行分析,并写出两个结论.解:(1)八年级(1)班参赛人数为6+12+2+5=25.因为两班参赛人数相同,所以此次竞赛中八年级(2)班成绩不低于70分的人数为25×(44%+4%+36%)=21.(3)①平均数相同的情况下,从众数来看,八年级(2)班的成绩更好一些.②平均数相同的情况下,从中位数来看,八年级(1)班的成绩更好一些.(答案不唯一)【对应训练】某校举行了垃圾分类知识测试,并从该校七年级和八年级中各随机抽取40名学生的测试成绩,整理如下:小明将抽取的学生的测试成绩进行了分析,如表为其中的一部分:根据图表,解答问题:(1)填空:表中的a=7,b=7.5,c=7.5;(2)若规定6分及6分以上为合格,该校七年级和八年级共1 200名学生参加了此次测试,则估计本次测试成绩合格的学生人数是1 050;(3)本次测试哪个年级学生的成绩较好?说明理由.解:本次测试八年级学生的成绩较好.理由:因为七、八年级学生的平均成绩相等,而八年级学生的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均大于七年级学生的成绩的众数、中位数,所以八年级学生的成绩较好.【教学建议】学生独立解答,教师进行指导并提醒学生:要解答活动三的例题,主要是要将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有效提取.注意例题中有个关键信息是每班参加比赛的人数相同,这样可推知八年级(2)班的人数,这个是算出题中八年级(2)班各等级人数的基础.另外,第(3)问要注意看学生是否注意到平均数相同这一细节.活动四:随堂训练,课堂总结【课堂总结】师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数据哪方面特征的统计量?这三个统计量的意义(优势)和不足分别是什么?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解题方法: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它们有各自的特点和求法,而且能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信息,帮助人们去分析、决策,提出意见或建议,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具体问题的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来代表数据.为了较全面、科学地分析一组数据,要对这三个方面都加以考虑,避免只从一个方面考虑,在具体题目中通过灵活选择恰当的统计量对数据做出正确的评判.例1 已知一组数据:x ,10,12,6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则x 的值是4或8或16. 分析:x 的值未知,需要分情况讨论,再列方程求解.解析: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x +10+12+64=x +284,中位数分以下四种情况讨论:(1)将这组数据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12,10,6,x ,则中位数是10+62=8.因为数据12,10,6,x 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所以x +284=8,解得x =4,符合题意.(2)将这组数据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12,10,x ,6,则中位数是10+x2.因为数据12,10,x ,6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所以10+x 2=x +284,解得x =8,符合题意.(3)将这组数据按从大到小的排序排列为12,x ,10,6,则中位数是x +102.因为数据12,x ,10,6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所以x +102=x +284,解得x =8,不符合题意.(4)将这组数据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x ,12,10,6,则中位数是12+102=11.因为数据x ,12,10,6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所以x +284=11,解得x =16,符合题意.【知识结构】【作业布置】1. 教材P123习题20.1第8,9,10题.2.相应课时训练.板书设计20.1.2 中位数和众数第2课时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应用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区别与联系教学反思本节课首先从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导入,再通过比较三种统计量的大小,结合其实际意义,从不同角度分析数据,加深对统计量优势与不足的理解,最后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让学生学会选择合理的统计量进行决策或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锻炼学生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并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综上,x 的值为4或8或16.故答案为4或8或16. 例2 某校八年级全体同学参加了某项捐款活动,随机抽查了部分同学捐款的情况统计如图所示.(1)本次共抽查学生50人,并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2)捐款金额的众数是10元,中位数是12.5元; (3)估计八年级600名学生共捐款多少元?解:(1)解析:本次共抽查学生14÷28%=50(人).故答案为50.捐款10元的学生有50-9-14-7-4=16(人),补全条形统计图如图所示. (2)解析:由条形统计图可得,捐款金额的众数是10元,中位数是(10+15)÷2=12.5(元).故答案为10元、12.5元.(3)150×(5×9+10×16+15×14+20×7+25×4)×600=150×655×600=7 860(元), 即估计八年级600名学生共捐款7 860元.例1 某公司有A ,B ,C 三种型号电动汽车出租,每种车每天租金分别为300元、380元、500元.阳阳家打算从该公司租一辆电动汽车外出旅游一天,往返行程为210 km ,为了选择合适的型号,通过网络调查,获得三种型号电动汽车充满电后的里程数据如图所示.(1)阳阳对B ,C 型号电动汽车充满电后能行驶里程的数据统计如表,请继续求出A 型号电动汽车充满电后能行驶里程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2)为了尽可能避免行程中充电耽误时间,又能经济实惠地用车,请你从相关统计量和符合行程要求的百分比等进行分析,给出合理的用车型号建议.解:(1)由统计图可知,A 型号电动汽车充满电后能行驶里程的平均数x A =190×3+195×4+200×5+205×6+210×23+4+5+6+2=200(km),A 型号电动汽车充满电后能行驶里程由小到大排序,中间的两个数(第10,11个数据)是200,200,故中位数为200+2002=200(km),充满电后能行驶里程数据出现次数最多的是205 km ,共出现6次,故众数为205 km.(2)选择B 型号电动汽车.理由:A 型号电动汽车充满电后能行驶里程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均低于210 km ,且只有10%的车辆能达到行程要求,故不建议选择;B ,C 型号电动汽车充满电后能行驶里程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超过210 km ,其中B 型号电动汽车有90%符合行程要求,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行程中充电耽误时间,且租用B 型号电动汽车比租用C 型号电动汽车更经济实惠,故建议选择B 型号电动汽车.例2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民间有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在端午节来临之际,某校七、八年级开展了一次“包粽子”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活动情况按10分制进行评分,成绩(单位:分)均为不低于6的整数.为了解这次活动的效果,现从这两个年级各随机抽取10名学生的活动成绩作为样本进行整理,并绘制统计图表,部分信息如下:已知八年级10名学生活动成绩的中位数为8.5分.请根据以上信息,完成下列问题:(1)样本中,七年级活动成绩为7分的学生数是1,七年级活动成绩的众数为8分; (2)a =2,b =3;(3)若认定活动成绩不低于9分为“优秀”,根据样本数据,判断本次活动中优秀率高的年级是否平均成绩也高,并说明理由.解:(1)解析:根据扇形统计图,七年级活动成绩为7分的学生数的占比为1-50%-20%-20%=10%,所以样本中,七年级活动成绩为7分的学生数是10×10%=1.根据扇形统计图,可知七年级活动成绩的众数为8分.故答案为1,8.(2)解析:因为八年级10名学生活动成绩的中位数为8.5分,所以第5名学生的活动成绩为8分,第6名学生的活动成绩为9分,所以a =5-1-2=2,b =10-1-2-2-2=3.故答案为2,3.(3)优秀率高的年级不是平均成绩也高.理由如下:七年级优秀率为20%+20%=40%,平均成绩为7×10%+8×50%+9×20%+10×20%=8.5(分).八年级优秀率为3+210×100%=50%>40%,平均成绩为110×(6×1+7×2+8×2+9×3+10×2)=8.3(分)<8.5分,所以优秀率高的年级为八年级,但平均成绩七年级更高,所以优秀率高的年级不是平均成绩也高.。
人教版八年级下 册 20.1.2 中位数、众数(2课时)学案设计(无答案)
中位数、众数(2两课时)【目标导航】1.理解和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算法及在统计应用2.注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要点梳理】活动1:中位数例1某公司销售部有营销人员15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月销售定额,统计了这15合理,你能制定一个合理的销售定额吗?归纳:中位数的概念:若数据中共有n个数,n为奇数时,中间位置是第个;n为偶数时,中间位置是第、个注意:(1)在数据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中位数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但在数据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其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它不一定与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相等.(2)中位数也是用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它是一个位置代表值.如果知道一组数据的中位数,那么可以知道,小于或大于这个中位数的数据约各占一半.例2在一次男子马拉松长跑比赛中,抽得12名选手的成绩如下(单位:分):136,140,129,180,124,154,146,145,158,175,165,148(1)样本数据(12名选手的成绩)的中位数是多少?(2)一名选手的成绩是142分,他的成绩如何?【课堂练习】1.一组数据:1、3、2、3、1、0、2的中位数是;2.一组数据:5、6、2、4、3、5的中位数是.3.一组数据9,9,x,7的众数与平均数相等,则中位数是.4.活动2:众数例3归纳: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注意:(1)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2)一组数据中的众数有时不只一个,如数据2、3、-1、2、1、3中,2和3都出现了2次,它们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3) 众数也常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用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当一组数据有较多的重复数据时,众数往往是人们所关心的一个量.例4 为了了解某班学生每周做家务劳动的时间,某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对该班50名学生进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1)该班学生每周做家务劳动的平均时间是多少小时?(2)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分别是多少?(3)请你根据(1)、(2)的结果,用一句话谈谈自己的感受.【课堂练习】1.某服装销售商在进行市场占有率的调查时,他最应该关注的是()A.服装型号的平均数B.服装型号的众数C.服装型号的中位数D.最小的服装型号2.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70,80,100,60,80,70,90,50,80,70,80,70,90,80,90,80,70,90,60,80 则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是.3.我市某一周的最高气温统计如下表: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分别是.4.(1)若这20名学生成绩的平均分数为82分,求x和y的值;(2)在(1)的条件下,设这20名学生本次测验成绩的众数为a,中位数为b,求a,b的值.活动3::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描述数据的特点:平均数的计算要用到所有的数据,它能够充分利用数据提供的信息,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受极端值(是指一组数据中与其余数据差异很大的数据)的影响较大.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是人们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中位数只需很少的计算,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在有些情况下是一个优点.例5某商场服装部为了调动营业员的积极性,决定实现目标管理,即确定一个月销售目标,根据目标完成情况对营业员进行适当的奖惩.为了确定一个适当的目标,商场统计了每个营业员在某月的销售额,数据如下(单位:万元):8 16 13 24 15 28 26 18 19 17 7 16 19 32 3016 14 15 26 2 23 17 15 15 28 28 16 19 15 19(1)月销售额在哪个值的人数最多?中间的月销售额是多少?平均的月销售额是多少?(2)如果想确定一个较高的销售目标,你认为月销售额定为多少合适?说明理由.(3)如果想让一半左右的营业员都能达到目标,你认为月销售额定为多少合适?说明理由.例6为了普及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某中学组织了环保知识竞赛活动,初中三个年级根据成绩分别选出了10名同学参加决赛,这些选手的决赛成绩(满分为100分)如下表所(1)请从以下两个不同的角度对三个年级的决赛成绩进行分析:①从平均数和众数相结合看(分析哪个年级成绩好些);②从平均数和中位数相结合看(分析哪个年级成绩好些);(2)如果在每个年级参加决赛的选手中分别选出3人参加总决赛,你认为哪个年级的实力更强一些?并说明理由.【课堂练习】1.某校在一次考试中,甲乙两班学生的数学成绩统计如下:(1)甲班众数为________分,乙班众数为_______分,从众数看成绩较好的是_____班.(2)甲班的中位数是______分,乙班的中位数是______分.(3)若成绩在85分以上为优秀,则成绩较好的是_______班.2.(1(2)今年公司为了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年销售额,准备采取超额有奖的措施,请根据(1)的结果,合理确定今年每个销售员统一的销售额标准是多少万元?3.【课后盘点】1.一组从小到大的数据:0、4、x、10的中位数为5,则x的值为()A.5B.6C.7D.82.一组数据:2、4、x、2、4、7的众数是2,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分别为()A.3.5、3B.3、4C.3、3.5D.4、33.下列数据:16、20、22、25、24、25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分别为()A.21和22B.22和23C.22和24D.21和234.在共有15人参加的演讲比赛中,参赛选手的成绩各不相同,因此选手要想知道自己是否进前8名,只需要了解自己的成绩以及全部成绩的 ( ) A.平均数B.众数C.中位数D.极差5.某校为了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对初三(2)班的50余名学生进行了立定跳远、铅球、100m三个项目的测试,每个项目满分为10分.如图,是将该班学生所得的三项成绩(成绩均为整数)之和进行整理后,分为5组画出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已知从左至右前4个小组的频率分别为0.02,0.1,0.12,0.46.下列说法:①学生的成绩≥27分的共有15人;②学生成绩的众数在第四小组(22.5~26.5)内;③学生成绩的中位数在第四小组(22.5~26.5)范围内.其中正确的说法是()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6.为了解某班学生的视力情况,从中抽取了7名学生进行检查,视力如下:1.2、1.5、0.9、1.0、1.2、1.2、0.8,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_________.7.一射击运动员在一次射击练习中打出的成绩如下表所示,这次成绩的众数是.8.在一组数据4,5,8,-1,0中插入一个数据x使得新的数据的中位数是3,则x=_____.9由小到大排列的一组数据a、b、c、d、e,其中每一个数据都小于-1,则对于样本1、a、-b、c、-d、e的中位数可以表示为_____.10(2)小明说,他所在的年龄组的参赛人数占全体参赛人数的28%,你认为小明是哪个年龄组的选手?请说明理由.11.八年级某班50名同学积极参加了一次赈灾捐款活动,下表是小明对全班捐款情况的统计表:(1)根据以上信息请帮助小明计算出被污染处的数据,并写出解答过程.(2)该班捐款金额的众数、中位数分别是多少?12.厦张贴巨幅广告,称他们这次“真情回报顾客”活动共设奖金20万元,最高奖每份1万元,平均每份奖金200元.一位顾客幸运地抽到一张奖券,奖金数为10元,她调查了周围正在兑奖的其他顾客,一个也没有超过50元的.她气愤地要求与商厦领导评理,领导安慰她说不存在欺骗,并向她出示了下面这张奖金分配表,你认为商厦领导说“平均每份奖金200元”是否欺骗了顾客?这一说法能够很好地代表中奖的一般奖金额吗?以后遇到开奖的问题你会更关心什么?13.某学校对初中毕业班经过初步比较后,决定从初三(1)、(4)、(8)班这三个班中推荐一个班为市级先进班集体的候选班,现对这三个班进行综合素质考评,下表是其五项结果的差异?并从中选择一个能反映差异的统计量将这三个班的得分进行排序;(2)根据你对表中五个项目的重要程度的认识,设定一个各项考评内容的占分比例(比例的各项须满足:①均为整数;②总和为10;③不全相同).按这个比例对各班级的得分重新计算,比较出大小关系,并从中推荐一个得分高的班级作为市级先进班集体的候选班.。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1.2 第2课时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应用 (2)
20.1.2 中位数和众数第2课时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应用一.明确目标,预习交流【学习目标】1.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数据的代表;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描述数据时的差异。
2.能灵活应用这三个数据的代表解决实际实际问题。
【重、难点】重点: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差异。
难点:灵活运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
【预习作业】:1.将一组数据按照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求中位数时一定要注意)2.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称为3.数据29.8 30.0 30.0 30.2 44.0 30.0的平均数是;中位数是;众数是;其中数据30.0的权为;30.2的权为. 二.合作探究,生成总结中位数和众数中的哪一位?说说你的理由.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都有什么各自的优缺点.练一练:1(1) 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平均数是万元。
(2) 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中位数是 万元。
(3) 你认为应该使用平均数和中位数中哪一个来描述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一般水平?答3.下面的条形图描述了某车间工人加工零件的情况:请找出这些工人日加工零件的中位数和众数,说明中位数和众数所代表的意义。
4.某足球队的年龄分布情况如下面条形图所示。
请找出这些年龄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并 说出它们的含义。
5.为了解某班学生每周做家务劳动的时间,某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对该班50名学810345678人数生进行了调查,有关数据如下表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1)该班学生每周做家务劳动的平均时间应是多少小时? (2)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分别是多少?6.下表是某校初三(1)班20名学生某次数学测验的成绩统计表. (1)若这20名学生成绩的平均分数为80分,求x 、y 的值.(2)在(1)的条件下,设这20名学生本次测验成绩 的众数为a ,中位数为b ,求a 、•b 的值.知识点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三.达标测评,分层巩固 基础训练题:1.某班七个合作学习小组人数如下:5,5,6,x ,7,7,8.已知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6,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 A .7 B .6C .5.5D .52.某公司销售部有营销人员25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销售定额,统计了这25人某月的销售量如下表:公司营销人员该月销售量的中位数是( ).A .400件B .350件C .300件D .360件3.某超市购进了一批不同价格的皮鞋,下表是该超市在近几年统计的平均数据.要使该超市销售皮鞋收入最大,该超市应多购()的皮鞋皮鞋价(元)160 140 120 100销售百分率60% 75% 83% 95%A.160元B.140元C.120元D.1004.在一次环保知识竞赛中,某班50名学生成绩如下表所示:得分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人数 2 3 6 14 15 5 4 1分别求出这些学生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
八年级数学下册 20.1.2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数
教
学
目
标
知识
与
技能
1、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
2、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它们也是数据代表,可以反映一定的数据信息,帮助人们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做出决策。
3、会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过程
与
方法
经历探索中位数、众数的概念的过程,学会根据数据做出总体的初步的思想、合理论证,领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征数的联系和区别。
板 书设 计
作业布置
教 学反 思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字信息处理的意识,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体会发展的内涵与价值。
教学
重点
与
难点
重点
认识中位数、众数这两种数据代表
难点
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媒 体教 具
课时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修改栏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配套练习 P67-69
1、例题讲析
2、基础演练
分类讨论是数学中的重要思想方法,解题时一定要全面考虑,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要逐个研究讨论。
中位数和众数
课 标
解 读
与
教 材
分 析
【课标要求】
经历探索中位数、众数的概念的过程,学会根据数据做出总体的初步的思想、合理论证,领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征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内容分析:
1、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
2、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它们也是数据代表,可以反映一定的数据信息,帮助人们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做出决策。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位数和众数》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1.2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以及它们的求法。
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它能够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它能够反映数据的最常出现的值。
本节课的内容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续学习平均数、方差等统计量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平均数,对数据的集中趋势有一定的了解。
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对于他们来说还是新的,需要通过具体的数据分析来理解和掌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能够对一组数据进行排序,并从中找出中位数和众数。
同时,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合作交流能力,能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理解他人的想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难点: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从一组数据中找出中位数和众数。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引导发现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发现和总结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求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学具:练习本、尺子、铅笔。
3.教学素材:一组具有代表性的数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并提出问题:“你们能从这个数据中找到一些有用的信息吗?”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从而引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具体案例,呈现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以及求法。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2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中位数和众数》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1.2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均数、方差等统计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中位数和众数这两个新的统计概念。
中位数和众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重要统计量,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本节内容的教学设计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实例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它们的求法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统计量的概念和意义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中位数和众数这两个概念的引入和应用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两个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求法。
2.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求法及其应用。
2.难点: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能够灵活运用它们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实例引入: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接触中位数和众数,理解它们的概念。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解题心得,共同解决问题。
4.练习巩固: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求法。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制作相关的PPT课件,用于讲解和展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实例。
2.练习题:准备一定数量的练习题,用于让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并通过PPT课件展示相关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
《中位数和众数 第2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20.1数据的集中趋势20.1.2中位数和众数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数据的代表.2.了解它们在描述数据时的差异,能灵活应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实际问题.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结合具体问题情境,体会三种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的各自特点.难点:灵活运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三、教学用具电脑、多媒体、课件四、相关资源图片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信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分析具体问题的情况,选择适当的量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现在就来试一试吧.1.婷婷的妈妈是一位运动鞋经销部的经理,为了解鞋子在学校的销售情况,随机调查了9位学生的鞋子的尺码,由小到大是:20,21,21,22,22,22,22,23,23.对这组数据的分析中,婷婷的妈妈最感兴趣的数据代表是().A.平均数B.中位数C.众数2.数学老师布置了10道选择题,课代表将全班同学的答题情况绘制成条形统计图,根据图表,全班每位同学答对的题数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为().A.8,8B.8,9C.9,9D.9,8学生抢答,并陈述理由.1.C.2.D.设计意图:通过这两道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巩固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特别是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二)例题解析例.某商场服装部为了调动营业员的积极性,决定实行目标管理,根据目标完成的情况对营业员进行适当的奖励.为了确定一个适当的月销售目标,商场服装部统计了每个营业员在某月的销售额(单位:万元),数据如下:(1)月销售额在哪个值的人数最多?中间的月销售额是多少?平均的月销售额是多少?(2)如果想确定一个较高的销售目标,你认为月销售额定为多少合适?说明理由.(3)如果想让一半左右的营业员都能达到销售目标,你认为月销售额定为多少合适?说明理由.分析:商场统计的每个营业员在某月的销售额组成一个样本,通过分析样本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来估计总体的情况,从而解决问题.解:整理上面的数据得到图表如下:(用图表整理和描述样本数据,有助于我们分析数据解决问题)(1)从表或图可以看出,样本数据的众数是15,中位数是18,利用计算器求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约是20.可以推测,这个服装部营业员的月销售额为15万元的人数最多,中间的月销售额是18万元,平均月销售额大约是20万元.(2)如果想确定一个较高的销售目标,这个目标可以定为每月20万元(平均数).因为从样本数据看,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中,平均数最大.可以估计,月销售额定为20万元是一个较高的目标,大约会有13的营业员获得奖励.(3)如果想让一半左右的营业员能够达到目标,月销售额可以定为18万元(中位数).因为从样本情况看,月销售额在18万元以上(含18万元)的有16人,占总人数的一半左右.可以估计,如果月销售额定为18万元,将有一半左右的营业员获得奖励.设计意图:通过例题的讲解,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特点与差异,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这些统计量来分析数据,解决问题.(三)归纳小结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平均数是应用较多的一种量.平均数的计算要用到所有的数据,它能够充分利用所有的数据信息,但它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重复出现较多时,人们往往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中位数需要很少的计算,也不易受极端值的影响.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地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移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数据中也可能不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其趋势.设计意图:归纳总结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比较它们在描述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优势与不足.(四)课堂练习1.一组数据:10,5,15,5,20,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分别是().A.10,10B.10,12.5C.11,12.5D.11,10设计意图:考查求平均数和中位数的方法.2.实验学校九年级(1)班10名同学定点投篮测试,每人投篮6次,投中的次数统计如下:5,4,3,5,5,2,5,3,4,1,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分别为().A.4,5B.5,4C.4,4D.5,5设计意图:考查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3.在某校“我的中国梦”演讲比赛中,有9名学生参加决赛,他们决赛的最终成绩各不相同.其中的一名学生想要知道自己能否进入前5名,不仅要了解自己的成绩,还要了解这9名学生成绩的().A.众数B.平均数C.中位数4.某公司的33名职工的月工资(以元为单位)如下:(1)求该公司职员月工资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结果精确到1元);(2)假设副董事长的工资从5000元提升到20000元,董事长的工资从5500元提升到30000元,那么新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又是什么(结果精确到1元)?(3)你认为应该使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中哪一个来描述该公司职工的工资水平?设计意图:考查结合具体情境比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特点与差异,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这些统计量来分析数据.5.某公司有15名员工,他们所在的部门及相应每人所创的年利润如下表所示:根据表中的信息填空:(1)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平均数是万元.(2)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中位数是万元.(3)你认为应该使用平均数和中位数中哪一个来描述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一般水平?设计意图:考查结合具体情境比较平均数、中位数二者的特点与差异,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这些统计量来分析数据.答案:1.D.2.A.3.C4.(1)平均数约是2091元,中位数是1500元,众数是1500元;(2)平均数约是3288元,中位数是1500元,众数是1500元;(3)中位数或众数均能反映该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因为公司中少数人的工资额与大多数人的工资额差别较大,这样导致平均数与中位数偏差较大,所以平均数不能反映这个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5.(1)3.2.(2)2.1.(3)用中位数描述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一般水平.设计意图: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作为数据代表的意义,能根据所给信息求出相应统计量的值,并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五)课堂小结(1)谈谈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三者的特点和意义的认识.(2)你有办法减少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吗?举例说明.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梳理本节所学内容,能够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特点与差异,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这些统计量来分析数据,解决问题.(六)板书设计19.2.2中位数和众数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异同2.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异同在描述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优势与不足。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优秀教学案例
3.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
5.组织小组展示、分享学习成果,让学生在互动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四)反思与评价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以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问题导向: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运用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方式探索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求解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通过互动交流、分享心得,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4.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在分析一组数据时,如何找到最接近平均值的数;
2.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方式,探索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求解方法;
5.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
2.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取长补短;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思维品质和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4.教师给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做好复习;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1.2 中位数和众数(2)(平行班)教学设计
20.1.2 中位数和众数(2)【课题】:20.1.2 中位数和众数(2)【设计与执教者】:广州41中学谷丽邮箱:jingyao05@【教学时间】:40分钟【学情分析】:(适用于平行班)学生已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理解平均数、中位数的含义及会计算平均数和中位数,这三者形成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而且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归纳、猜想能力,但在数学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方面尚需进一步培养。
【教学目标】:1、认识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
2、理解众数的意义和作用。
3、会利用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教学重点】:认识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教学难点】:理解众数的意义.【教学突破点】:首先应交待清楚众数的意义和作用: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某一重复出现次数较多时,人们往往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求众数的方法:找出频数最多的那个数据,若几个数据频数都是最多且相同,此时众数就是这多个数据。
众数着眼于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教法、学法设计】: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发观法:即课堂上,教师或学生提出适当的数学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现概念的产生过程,思想方法的概括过程从而逐步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
【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1.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各种尺码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你能根据上面的数据求出30双女鞋鞋码的平均数是多少?中位数是多少?然后为这家鞋店提供进货建议吗?尺码/厘米2222.52323.52424.525销售量/双12511731情景引入,制造知识结构冲突,激发学习新知的兴趣二、探究新知归纳探索结果: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
如果一组数据中有两个数据的频数一样,都是最大,那么这两个数据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1.2 第2课时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应用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应用1.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重点)2.知道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描述数据时的差异;(重点)3.能灵活应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实际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201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要选择部分士兵组成阅兵方阵,在这个问题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士兵身高的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你能作出选择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应用【类型一】平均数的应用假期里小菲和小琳结伴去超市买水果,三次购买的草莓价格和数量如下表,C.小琳划算D.无法比较解析:∵小菲购买的平均价格是(12×2+10×2+8×2)÷6=10(元/kg),小琳购买的平均价格是(12×1+10×2+8×3)÷6=283 (元/kg),∴小琳划算.故选C.方法总结:数据的“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要突出某个数据,只需要给它较大的“权”,“权”的差异对结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类型二】中位数的应用有13位同学参加学校组织的才艺表演比赛,已知他们所得的分数互不相同,共设7个获奖名额,某同学知道自己的比赛分数后,要判断自己能否获奖,在这13名同学成绩的统计量中只需知道一个量,它是__________(填“众数”“中位数”或“平均数”).解析:因为7位获奖者的分数肯定是13名参赛选手中最高的,所以把13个不同的分数按从小到大排序,只要知道自己的分数和中位数就可以知道是否获奖了.故填中位数.方法总结:中位数与数据的排列顺序有关,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小,所以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化较大时,可以用中位数描述其“平均情况”,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类型三】众数的应用抽样调查了某班30位女生所穿鞋子的尺码,数据如下(单位:码).在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中,鞋厂最感兴趣的是()法确定解析:由于众数是数据中出现最多的数,故鞋厂最感兴趣的是销售量最多的鞋号即这组数据的众数.故选C.方法总结:众数是反映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能反映问题.【类型四】 利用“三种数”对成绩做出判断某中学开展演讲比赛活动,九(1)、九(2)班根据初赛成绩各选出5名选手参加复赛,两个班各选出的5名选手的复赛成绩(满分为100分)如下图所示.(1)根据上图填写下表:数,分析哪个班级的复赛成绩较好;(3)如果在每班参加复赛的选手中分别选出2人参加决赛,你认为哪个班的实力更强一些?说明理由.解析:(1)根据统计图中的具体数据以及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计算;(2)观察数据发现:平均数相同,则中位数大的较好;(3)分别计算前两名的平均分,比较其大小.解:(1)85100(2)∵两班的平均数相同,九(1)班的中位数高,∴九(1)班的复赛成绩好些;(3)∵九(1)班、九(2)班前两名选手的平均分分别为92.5分,100分,∴在每班参加复赛的选手中分别选出2人参加决赛,九(2)班的实力更强一些.方法总结:读懂统计图,从不同的统计图中得到必要的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数据.【类型五】 利用“三种数”进行方案探究在喜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某校举办校园唱红歌比赛,选出10名同学担任评委,并事先拟定从如下四种方案中选择合理方案来确定演唱者的最后得分(每个评委打分最高10分).方案1:所有评委给分的平均分; 方案2:在所有评委中,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计算剩余评委的平均分;方案3:所有评委给分的中位数; 方案4:所有评委给分的众数. 为了探究上述方案的合理性,先对某个同学的演唱成绩进行统计实验,下图是这个同学的得分统计图:(1)分别按上述四种方案计算这个同学演唱的最后得分;(2)根据(1)中的结果,请用统计的知识说明哪些方案不适合作为这个同学演唱的最后得分?解析:本题关键是理解每种方案的计算方法:(1)方案1:平均数=总分数÷10;方案2:平均数=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的总分数÷8.方案3:10个数据,中位数应是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的第5个和第6个数据的平均数;方案4:求出评委给分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分数.(2)考虑不受极值的影响,不能有两个得分等原因进行排除.解:(1)方案1:最后得分为110×(3.2+7.0+7.8+3×8+3×8.4+9.8)=7.7;方案2:最后得分为110×(7.0+7.8+3×8+3×8.4)=8;方案3:最后得分为8;方案4:最后得分为8和8.4;(2)因为方案1中的平均数受极端数值的影响,不适合作为这个同学演讲的最后得分,所以方案1不适合作为最后得分的方案.因为方案4中的众数有两个,众数失去了实际意义,所以方案4不适合作为最后得分的方案.方法总结:给定一组数据,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中位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依次排列,把中间数据(或中间两数据的平均数)叫做中位数.平均数=总数÷个数.学会选用适当的统计量分析问题.三、板书设计1.利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利用“三种数”对成绩或对方案做出选择或决策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的参与性很强,乐于与同伴交流、探索知识.需要强调的是: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师不可一味的否定学生.教师要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千万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更不可强加给学生固定的思维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应用
1.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重点)
2.知道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描述数据时的差异;(重点) 3.能灵活应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实际问题.(难点)
一、情境导入
201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要选择部分士兵组成阅兵方阵,在这个问题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士兵身高的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你能作出选择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应用
【类型一】平均数的应用
假期里小菲和小琳结伴去超市买水果,三次购买的草莓价格和数量如下表,从平均价格看,买得比较划算的是( )
价格118合
/(元/kg) 2 0 计
/kg
小菲购
买的数量/kg
222 6
小琳购
买的数量/kg
123 6
A.一样划算 B.小菲划算
C.小琳划算 D.无法比较
解析:∵小菲购买的平均价格是(12×2+10×2+8×2)÷6=
10(元/kg),小琳购买的平均价格是(12×1+10×2+8×3)÷6=28 3
(元/kg),∴小琳划算.故选C.
方法总结:数据的“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要突出某个数据,只需要给它较大的“权”,“权”的差异对结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类型二】中位数的应用
有13位同学参加学校组织的才艺表演比赛,已知他们所得的分数互不相同,共设7个获奖名额,某同学知道自己的比赛分数后,要判断自己能否获奖,在这13名同学成绩的统计量中只需知道一个量,它是__________(填“众数”“中位数”或“平均数”).解析:因为7位获奖者的分数肯定是13名参赛选手中最高的,所以把13个不同的分数按从小到大排序,只要知道自己的分数和中位数就可以知道是否获奖了.故填中位数.
方法总结:中位数与数据的排列顺序有关,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小,所以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化较大时,可以用中位数描述其“平均情况”,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
【类型三】众数的应用
抽样调查了某班30位女生所穿鞋子的尺码,数据如下(单位:码).在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中,鞋厂最感兴趣的是( )
码号3
3
3
4
3
5
3
6
3
7
人
数76
1
5
1 1
A.平均数B.中位数C.众数D.无法确定
解析:由于众数是数据中出现最多的数,故鞋厂最感兴趣的是销售量最多的鞋号即这组数据的众数.故选C.
方法总结:众数是反映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能反映问题.【类型四】利用“三种数”对成绩做出判断
某中学开展演讲比赛活动,九(1)、九(2)班根据初赛成绩各选出5名选手参加复赛,两个班各选出的5名选手的复赛成绩(满分为100分)如下图所示.
(1)根据上图填写下表:
平均分(分)
中
位数
(分)
众
数
(分)
九
(1)班
85
8
5
九
(2)班85
80
(2)结合两班复赛成绩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分析哪个班级的复赛成绩较好;
(3)如果在每班参加复赛的选手中分别选出2人参加决赛,你认为哪个班的实力更强一些?说明理由.
解析:(1)根据统计图中的具体数据以及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计算;(2)观察数据发现:平均数相同,则中位数大的较好;(3)分别计算前两名的平均分,比较其大小.
解:(1)85 100
(2)∵两班的平均数相同,九(1)班的中位数高,∴九(1)班的复赛成绩好些;
(3)∵九(1)班、九(2)班前两名选手的平均分分别为92.5分,100分,∴在每班参加复赛的选手中分别选出2人参加决赛,九(2)班的实力更强一些.
方法总结:读懂统计图,从不同的统计图中得到必要的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数据.【类型五】利用“三种数”进行方案探究
在喜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某校举办校园唱红歌比赛,选出10名同学担任评委,并事先拟定从如下四种方案中选择合理方案来确定演唱者的最后得分(每个评委打分最高10分).
方案1:所有评委给分的平均分;
方案2:在所有评委中,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计算剩余评委的平均分;
方案3:所有评委给分的中位数;
方案4:所有评委给分的众数.
为了探究上述方案的合理性,
先对某个同学的演唱成绩进行统计实验,下图是这个同学的得分统计图:
(1)分别按上述四种方案计算这个同学演唱的最后得分;
(2)根据(1)中的结果,请用统计的知识说明哪些方案不适合作为这个同学演唱的最后得分?
解析:本题关键是理解每种方案的计算方法:(1)方案1:平均数=总分数÷10;方案2:平均数=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的总分数÷8.方案3:10个数据,中位数应是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的第5个和第6个数据的平均数;方案4:求出评委给分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分数.(2)考虑不受极值的影响,不能有两个得分等原因进行排除.
解:(1)方案1:最后得分为1
10
×(3.2+7.0+7.8+3×8+3×8.4+9.8)=7.7;
方案2:最后得分为1
10
×(7.0+7.8+3×8+3×8.4)=8;
方案3:最后得分为8;
方案4:最后得分为8和8.4;
(2)因为方案1中的平均数受极端数值的影响,不适合作为这个同学演讲的最后得分,所以方案1不适合作为最后得分的方案.因为方案4中的众数有两个,众数失去了实际意义,所以方案4不适合作为最后得分的方案.
方法总结:给定一组数据,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中位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依次排列,把中间数据(或中间两数据的平均数)叫做中位数.平均数=总数÷个数.学会选用适当的统计量分析问题.
三、板书设计
1.利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利用“三种数”对成绩或对方案做出选择或决策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的参与性很强,乐于与同伴交流、探索知识.需要强调的是: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师不可一味的否定学生.教师要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千万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更不可强加给学生固定的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