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科举制度废除的利与弊
浅析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
![浅析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https://img.taocdn.com/s3/m/ec58ef54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09.png)
浅析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历史可以追溯至汉代,直至清代被废止。
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贯穿了千年之久,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度也存在着一些利弊,本文将就此进行浅析。
从利方面来看,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其最大的好处是能够为社会选拔人才,实现了人才的公平竞争。
在科举制度下,无论是贫富、贵贱都可以通过考试获得功名,这一点对社会的流动性和社会的公平性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科举制度激发了人们对教育的热情,促进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作为重要的选拔官员的途径,科举考试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上升渠道的重要途径,从而使得全社会对教育的投入与需求得到了大幅提升。
科举制度也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才子佳人,使得中国古代文化得到了一定的传承与发展,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
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流动性,由于科举选拔官员成为了社会上升的主要途径,所以限制了其他途径的发展,使得社会上升的渠道不够多样化。
科举制度的侧重书本知识,忽视实际能力,使得选拔出来的官员普遍缺乏实际的才干。
因为科举考试主要考察的是文化知识,而对实际能力,如治理能力、领导能力等的考察相对较少,导致了很多文人官员缺乏实际能力,使得政府的管理和施政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问题。
科举制度的劣势在于其滋生了应试教育,使得社会上狭隘的功利心态,过分追求功名利禄,忽视了对人才的真正培养和挖掘。
科举制度过分追求的是高分考试,而非真正的才华与能力,使得社会上出现了一种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功利化现象,削弱了对人才的真正挖掘和培养。
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在选拔人才、激发教育投入和文化传承方面有其积极的一面。
科举制度也存在阻碍社会流动性、忽视实际能力和滋生功利教育等方面的弊端。
在今天,我们需要对科举制度进行全面的反思,既要继承其优点,又要纠正其弊端,推动人才选拔的多元化发展,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让选拔和培养的人才更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
浅议科举制度废除之得失
![浅议科举制度废除之得失](https://img.taocdn.com/s3/m/9e09b87e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03.png)
浅议科举制度废除之得失2009.No1523摘要:1905年,在中国废除了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科举制度。
这⼀⽂官考试选拔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其⾃⾝的弊端⽇益显现,并成为社会思想⽂化发展进步的滞碍,在⼀些仁⼈志⼠的疾呼下,被迅速废除了。
但是这⼀制度的骤废,虽然对中国的教育制度的⾰新及其它⽅⾯产⽣了深远的影响,但同时也由于其仓促的废除⽽⽆对应的替代制度,导致社会动荡,政局更加腐败、混乱,并最终使得清政府顷刻间⼟崩⽡解。
关键词:科举制度 废除 得失⼀、科举制度的由来及作⽤在中国古代社会,科举制度起着功不可没的作⽤,曾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发明”。
科举开考,始于隋炀帝时期,它是在废除了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办法后,吸收了汉代察举制度的某些合理成分,⽤公开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封建官吏。
国家统⼀设定考试的内容、科⽬、时间,通过公平竞争,不论门第出⾝,选取成绩优异者为官,这就是科举制度。
唐代继承并发展了这⼀制度。
通过科举考试做官已被视为正途。
唐以后,除元代外,历代王朝都继承了科举制,并使之不断发展和完善。
到了明清时代,科举制度达到了⿍盛时期。
从隋炀帝⼤业元年(605)科举制创⽴,到清光绪三⼗⼀年(1905)废科举⾏学堂,科举制度在中国⾛过了长达1300年的漫长历史,肯定有其⾃⾝的优势,也必然有其合理性内核,如报名公开、考试公平、择优取仕、机会均等等。
他在中国封建社会所起的作⽤有如下⼏点:⾸先,机会均等、平等竞争。
这不仅在⼀定程度上彰显了⼀种公平性,⽽且更为重要的是有益于封建统治者巩固其中央集权的统治。
其次,社会上下层的流动,不仅有利于统治阶级不断地补充新鲜的⾎液,⽽且对于社会的稳定起着不可磨灭的作⽤。
最后是有利于⽂化知识的普及以及⽂化统制。
为了通过科举考试进⼊仕途,他们就必须按照政府规定的考试内容进⾏学习。
⼆、科举制度的废除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史上乃⾄世界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在近代,其平等、公开和择优录⽤政府官员的⽅式为欧美乃⾄世界上多数国家所效仿。
科举制度的影响及弊端
![科举制度的影响及弊端](https://img.taocdn.com/s3/m/0d4beb64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98.png)
科举制度的影响及弊端科举制的影响一、积极影响1、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科举制度使得社会身份不再世袭,为封建社会各阶层间的人员流动提供了条件.科举制度使得贫苦孩子可以靠勤奋读书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成为统治集团的一员.2、加强了中央的集权和专制,消灭了士族制度.科举制度作为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其最终目的还在于在于巩固帝王的中央集权.科举制度消灭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士族制度,从此贵族阶层再也无法与君权抗衡.3、促进了中华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科举制度对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从而增加了社会中知识分子的比例.4、科举制度摧毁了中国文人的独立人格与自由思想,为专制政权输送了大量经世愚民的官僚.5、科举制度开启了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官员选拔制度.6、科举制度同时也影响到中国当时的很多附属国的官员选拔制度,比如:高丽、越南等国!二、消极影响(1)由于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
(2)由于入仕途径单一,只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才能做官,而很多人又有做官就能发财的想法,所以导致追求部分士人产生了畸形的价值观,从而催生一些家庭和社会悲剧。
(3)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
三、对外国的影响中国科考制度对欧美国家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欧美人把科举这一中国人发明的选拔人才方式进行了改造,使之成为让中国这位发明者反过头来要学习、“取经”的考试模式。
科举制度的弊端一、科举制度是统治阶级奴化臣民的工具。
科举制度是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的历史产物,通过科举考试授予官职,将读书人培养成为忠实于朝廷,忠于皇帝的奴仆。
尤其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和形式上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备,造成官员人数剧增,官职冗杂,官僚机构庞大,相反行政效率低下的现象。
由于科举考试重才能轻德行,仅仅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地位的工具而已,失去了选拔优秀人才的意义。
科举制度废除
![科举制度废除](https://img.taocdn.com/s3/m/b6c655f1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61.png)
科举制度废除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考试和选拔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科举制度也逐渐开始暴露出许多问题,最终被废除。
本文将从历史、社会、教育等角度来探讨科举制度的废除,并对废除后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考试制度,起源于北周时期。
后来,唐朝将科举制度完善,并继承了后世的宋、元、明、清等朝代。
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其选拔资格不仅仅是通过世袭和官僚的身份,而是通过考试来选择才能出众的人才。
它是中国古代士人世界的中心,因此也被视为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象征之一。
二、科举制度的弊端然而,科举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
首先,科举制度过于注重文言文和朝廷知识,忽视了实际技能和实用知识的培养。
其次,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僵化,缺乏变通和适应性,容易被过时和陈旧的思想所束缚。
再次,科举制度的选拔标准过于刻板,强调对考试内容的死背硬记,忽视了考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此外,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其他的问题。
例如,科举制度的考试范围过于狭窄,难以体现综合能力和素质;另外,科举制度的考官和出题人存在腐败、贿赂等问题,阻碍了公平竞争和公正选拔。
三、科举制度的废除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晚清时期提出了废除科举制度的主张,并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和响应。
清末民初时期,废除科举制度成为了广泛的社会议题。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逐渐得到了政治权力,成功推动了废除科举制度的改革。
废除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开创性变革,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废除科举制度打破了士人世界封闭的局面,开放了社会选拔的新渠道。
其次,废除科举制度实现了人才选拔的多元化,打破了单一的选拔标准。
再次,废除科举制度提高了教育的社会意义,倡导了实用性教育,大力发展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四、废除科举制度后的影响废除科举制度后,中国社会和教育发生了巨大变革。
科举制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科举制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33dce007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9e.png)
科举制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科举制度是中国及受中国影响的⽇本、朝鲜、越南等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那么科举制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是什么?科举制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积极意义: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种⼈才的选拔制度,它取代原来的九品中正制度是历史的进步,它使得更多的寒门⼦弟通过读书,考试就能做官,改变命运,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也打击了原有的世家⼤族,是有利于提⾼社会活⼒,巩固中央集权的⼀种制度。
另外,科举制度通过⾯向全社会选拔⼈才,把读书,考试和做官三者结合在⼀起,有利于提⾼官员的⽂化素质,扩⼤官僚阶层体系。
消极影响:科举制度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也有弱点,即必为时主所⽤。
当官的喜欢什么,就选什么样的⼈才,即选出的⼈才⼀定是⽐上⼀代弱化的。
因为选拔标准掌握在官僚⼿中,在封闭区间⾥,⼀定会有收敛趋势,即登顶的是中庸者,⽽⾮优秀者。
⼏代以后,必出劣币驱逐良币之例。
其本质弱点是封闭。
⽽王朝更替的原因,在于⼈之贪婪本性。
资源(权⼒也属资源)总是互相吸引,以谋取最⼤利益,古今中外皆然。
利专则民贫,必有民分利之⾰命。
各个历史时期,⾰命形式不同,道理是⼀样的,皆因"不患寡⽽患不均"之⼈性⽽⼰。
另外,这种制度到了明清时期⽇益僵化,成为明清巩固皇权和⽂化专制的⼀种⼿段,也禁锢了中国读书⼈的思想,是中国近代落后的重要的⼀个因素。
科举制度起源于哪个朝代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始于隋朝,是隋⽂帝杨坚创⽴,随着时间的流逝,科举制度也在不断的发展,之后唐朝完善了科举制度,但是清朝末年的时候被废除了,在科举制度兴盛的时代,不知道有多少的学⼦,⼀⽣都在为其努⼒。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才资源,⽽设置的⼀种考试制度,由于采⽤分科取⼠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的是为了让读书⼈参加⼈才选拔考试,让优秀的⼈才⾛进仕途,为国家效⼒。
隋⽂帝杨坚统⼀全国,建⽴隋朝,虽然国家建⽴了,要想它能够运⾏下去,⼀定是要有所措施的,相信⼤家都知道,历史上那些任⽤贤⼈的领导者,⼤多都完成了⾃⼰的⽬标和抱负,⽽隋⽂帝也想到了这⼀点。
浅析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
![浅析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https://img.taocdn.com/s3/m/4b0f041d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73.png)
浅析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摘要】中国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考试制度。
在历史上盛行了千余年,其优点包括公平选拔人才、促进社会流动和提高治理能力等;但也存在着贵族阶层的垄断、考试内容狭窄等缺点。
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举制度逐渐演变,最终在清朝被废除。
其历史意义在于推动了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启示在于重视人才选拔和教育制度的重要性,为现代教育体制的建立提供了借鉴。
科举制度的兴衰,既是中国古代社会变革的缩影,也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和启示。
【关键词】科举制度、起源、基本概念、盛行时期、优点、缺点、影响、演变、历史意义、启示1. 引言1.1 科举制度的起源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隋文帝杨坚实行了乡试、县试、会试等科举考试制度。
隋朝科举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中国科举制度的形成并逐渐完善。
随后唐朝进一步发展了科举制度,设置了进士、明经、明法等科目,形成了科举考试的三阶段制度。
唐代科举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奠定了中国科举制度长期存在的基础,并成为后代封建时代科举制度的范本。
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孔子提倡“诗礼”“礼乐”等传统文化,强调学者应该具备一定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
随着文化的传承,汉代开始出现乡试、会试等形式,选才制度逐渐得以确立。
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衰更迭,科举制度逐渐发展完善,成为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
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而其根源则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推崇儒家文化的思想影响。
科举制度的起源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对于后来的历代王朝选拔人才、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2 科举制度的基本概念科举制度的基本概念是指以考试选拔人才,以科目为基础进行选拔的一种制度。
科举制度最初起源于隋朝,经过唐、宋、元、明等朝代的发展壮大,形成了完整的考试选拔制度。
科举制度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书院教育培养学生,然后进行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优缺点分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优缺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14a14eb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5b.png)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优缺点分析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制度的核心之一。
自唐代初期开始实施至清朝末年废除,近千年历史上,科举制度一直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举制度的实施,虽然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一、科举制度的优点1. 提高普及教育水平科举制度让更多的人接受了基础教育,从而提高了普及教育水平。
从唐代开始,科举制度逐渐成为教育普及的手段。
考试限制和公共教育贯穿于整个科举制度之中,从而使得更多人接受了基础教育,并从中获取了一些知识和信息。
这种教育方式是根据普遍教育的理念发展起来的。
科举考试的门槛设得不高,而且政府为贫困家庭提供了资金补贴。
2. 鼓励学术创新科举制度鼓励了学术创新,激发了人们的创造性思维。
在科举考试中,读书人必须表现出他们的新思想,并向考官展示传统经验的创新观点。
这种重视独创思想的文化反映在许多期刊杂志和科学会议上。
3. 提高官员素质和行政效率科举制度让社会中最优秀、最聪明的人选入官场,从而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行政效率。
官员的选拔,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平民族群中的族群垄断和地区独裁。
二、科举制度的缺点1. 限制社会上的人才科举制度限制了社会上其他领域的人才。
在科举制度存在时,只有在考试中表现优异的人才能成为高层官员。
这种选拔机制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才能,例如工匠、商人和家族企业CEO而只重视书本知识。
这从一个侧面导致了社会上的人才激励的不足。
2. 加强了传统文化的影响科举制度加强了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传统文化在科举制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种文化注重原则和规范,强调个人责任感和教育素养,但也限制了创造性思维。
作为一种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的思想,传统文化逐渐被视为队伍的标准,尤其是在考官的选拔中。
3. 滋长了贿赂现象科举制度滋长了贿赂现象。
通过贿赂,考生可得到有关科学问题的答案。
贿赂的问题在整个科举制度中都很常见,特别是对于那些家庭或地区贫困的读书人来说,更加普遍。
4. 增加了阶层差异科举制度增加了阶层差异。
科举制度的废除
![科举制度的废除](https://img.taocdn.com/s3/m/f8856a2f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b8.png)
科举制度的废除一、背景介绍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起源于隋朝,发展于唐宋时期,延续至清朝。
该制度以考试方式选拔人才,被视为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的巅峰之作。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科举制度逐渐暴露出许多弊端。
这些问题的累积最终导致了科举制度的废除。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科举制度的废除过程。
二、弊端的逐渐显现1. 考试内容浅薄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主要以经典文献为基础,重视文论而忽略实务能力。
这导致了许多人会死记硬背,而无法真正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这些官员无法胜任各种实际问题和处理政务的能力。
2. 考试范围狭窄科举制度以文言文为主要考察内容,对汉字和古代文化的传承有一定的意义,但同时也忽视了对其他学科的培养。
这限制了人才在其他领域的发展,导致社会上缺乏全面发展的人才。
3. 阶层固化科举制度以出身和地域为考量,剥夺了许多人获得公平发展的机会。
由于科举制度的存在,封建思想盛行,社会阶层难以流动。
这也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废除的过程1. 变革的呼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人们对科举制度的弊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开始呼吁废除这一制度。
人们普遍认为,只有通过公平竞争和多元化选拔方式,才能真正选拔出优秀的人才。
2. 试刀小组的设立为了废除科举制度,政府成立了试刀小组,负责研究和制定科举制度的废除方案。
这个小组由教育界、学术界、官员等各行各业的代表组成,通过多方面的讨论和研究,最终提出了废除科举制度的方案。
3. 新制度的建立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政府开始推行新的人才选拔制度。
这个制度采取了多种选拔方式,包括考试、面试、实践等。
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教育的支持力度,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奠定基础。
四、废除科举制度的影响1. 人才流动的加速废除科举制度,打破了原有的封建思想和社会阶层的束缚。
人们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浅议科举制度废除的利和弊
![浅议科举制度废除的利和弊](https://img.taocdn.com/s3/m/63ca599c58fafab068dc02c2.png)
浅议科举制度被废除的缘故及得失摘要: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考试选官制度,为推动中国历史的进展发挥过重大作用。
可是到了近代,科举制度因为西方文明的阻碍和自身的日趋保守最终未能逃脱被废除的命运。
科举制度的废除对清政府的命运、对中国以后的进展走向产生了重大阻碍。
同时,关于科举制废除的得失也值得咱们深切试探与探讨。
关键词:科举制度缘故得失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念书人参加人材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纳分科取士的方法,因此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历经了1298年。
在科举制近1300年的进展历程中,其考试程序不断完善,考试内容的偏重点也在不断转变。
自隋炀帝在大业元年(605年)设进士科取士始,科举制度的考试程序自此不断完善。
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将科举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类,武那么天时初创由皇帝主持的殿试,开取武将的武举科。
宋朝进一步改良了科举制,提升了科举制度的公平性,提升了科举取士的人数和地位,将考试分为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三级。
元朝科举分为地址的乡试和在京师进行的会试及殿试。
明清时,正式由国家举行的科考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科举考试内容也呈现不断转变的趋势。
从隋朝到清朝,科举考试的内容因时期背景和各朝代进展主题而呈现不同的特点。
唐朝的考试内容既有选拔数学和法律人材的明算科和明法科,也有考经学和文学的明经科和进士科;明清的考试内容以八股文为主,也曾在1902 年到1904 年间以中西政治经济内政外交知识为要紧内容;而太平天国曾以《旧约》、《新约》和《天王诏书》等为要紧考试内容。
尽管千百年来科举考试的程序和内容随着时期的进展而不断转变,但有一点是始终不变,这确实是科举制的实质是一种开放报名、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考试制度。
千百年来,科举制度既为基层人民向上层社会流动提供了渠道,又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提供了支柱式的支撑。
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64190a0da300a6c30c229f87.png)
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蔡青卉教育学121 6202412026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自隋开皇七年隋文帝设立开始,至清末公元1905年光绪帝废除,一共实行了1300年。
这项用于封建君主选拔人才的制度几乎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的始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下面就其产生的利弊两方面来展开讨论。
一、科举制度的优势1.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实行科举制度一方面把分散的人事选拔权完全回收中央,另一方面又使政权的社会基础更为扩大,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以科举为“正途”而又以儒家学说为科举考试内容的做法把政权的世俗性与意识形态灌输自然地融合为一体,使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观念更加深人人心,增强了维护国家统一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更有利于传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
2.为封建国家行政机器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了管理效能。
自隋唐以来,历代有作为的将相辅臣几乎都是科举出身的“学而优则仕”者,如宋代的范仲淹,明清的林则徐等。
由此可以看到,科举考试制度为国家选拔了一批又一批较有才能的人士,尤其是将广大中下层出身贫寒人家的子弟充实到统治队伍中,它不仅提高了封建官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而且还为封建统治注人了新的活力, 为社会的繁荣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3.弥补了人才选拔制度的不足,改善了封建社会的吏治状况。
科举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等传统人事选拔方式上的不足,彻底打破了官僚贵族世家对选官的垄断,通过实行公开报名、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在社会上形成“公平、公正、合理”的观念。
通过科举考试制度,封建国家官吏队伍中知识分子的比例大大提高,他们中许多人能以封建礼教约束自律,敢于抵制官场腐败现象,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吏治状况的改善。
4.推动文化发展,造就重学之风,“学而优则仕”这一观念至今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参加科举考试,有志之士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和领悟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精髓,并且进而发扬和丰富其内容,并且由于这样一种不限门第的选拔任用人才的方式,提供给许多人摆脱困境、出人头地的机会,于是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中国自古以来不论贫富贵贱皆重视教育的重学之风,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治权利执行者的文化素质,也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以及教育的发展。
试论述科举制度之得失
![试论述科举制度之得失](https://img.taocdn.com/s3/m/3519e04e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60.png)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制度,其得失如下:
积极方面:
公平公正:科举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使得寒门士子也有了通过才学进入仕途的机会。
这使得社会更加公平公正,也激发了广大士子的学习热情。
提高文化素养:科举考试以经史子集为内容,促进了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通过科举考试,士子们不仅需要熟读经典,还需要对时政、历史、法律等领域有所了解,这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
选拔人才:科举考试以才学为重,通过严格的考试选拔出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这为朝廷选拔出了一批优秀的官员,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消极方面:
思想禁锢: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这使得广大士子的思想受到禁锢,缺乏创新和思考能力。
同时,八股取士制度的出现,更加限制了士子的思想和创作空间,使得文学艺术的发展受到阻碍。
功利化倾向: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考试逐渐被视为升官发财的途径,这使得许多人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参加科举考试,而不是出于对学问的热爱和追求。
这种功利化倾向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
脱离实际:科举考试的内容以经史子集为主,与实际生活脱节。
这使得许多士子在步入仕途后,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容易形成纸上谈兵的现象。
总体来说,科举制度在公平公正、提高文化素养和选拔人才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思想禁锢、功利化倾向和脱离实际等消极方面的问题。
浅析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
![浅析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https://img.taocdn.com/s3/m/4e566e05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3d.png)
浅析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教育选拔制度,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改革,影响深远。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代,成型于唐代,直到清朝末年废止。
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其利弊在历史长河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科举制度的利: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会的流动性。
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不论出身贫寒还是富贵,只要有才华,就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跻身士人,从而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这种机会平等的制度为社会带来了一定的流动性,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科举制度推动了古代中国的教育发展。
由于科举制度的存在,古代中国尤其重视教育,普及了文化和知识,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文化人才,使中国古代教育在世界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科举制度对于政治文化的扩张有积极的作用。
科举选拔的士人在朝廷内部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政治和文化的繁荣,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
科举制度使得中国古代社会趋向理性,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的选拔人才的标准。
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士人大多具备优秀的才华和理性,这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科举制度在其光辉和辉煌的也存在着不少弊端:科举制度削弱了家族的地位和作用。
在科举制度下,个人的才华能力成为了成仕的关键,而家族的背景和社会地位往往被忽视,这导致了部分有家族背景而无才华的人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家族在社会上的地位逐渐被摧毁。
科举制度的存在导致了士人阶层的特权。
士人在古代中国享有特权,他们可以避开赋税,且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这种特权地位造成了社会的阶层固化,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
科举制度使得中国古代社会工商业落后。
在科举制度的长期影响下,士人地位被提升,而农商工业地位则相对下降,造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扭曲发展,导致了中国在农工业方面的相对落后。
科举制度对于学习能力强而非应试能力强的人不利。
科举制度着重考察的是应试能力,而对于学习能力强、但应试能力弱的人来说,他们往往无法通过科举考试,这造成了有一定学识但应试能力不足者的排斥,这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是不利的。
科举的利弊及清朝废除科举的教训
![科举的利弊及清朝废除科举的教训](https://img.taocdn.com/s3/m/a04aab39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80.png)
科举的利弊及清朝废除科举的教训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300多年,其利弊显而易见。
科举制度的利:1.选拔人才: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出优秀人才,为朝廷和社会提供了大量的才干人才。
2.推动教育:科举制度推动了中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让许多家庭积极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中来。
3.激励人心:科举系统鼓励人们努力上进、学习知识,为自己和家族的前途打造起了良好的机会。
4.加强乡里的联系:考试的地方通常位于县城或大城市,到考试的时候,乡里人都会团结到一起,加强乡里的联系。
科举制度的弊:1.培养唯分数论者:科举制度培养出的大量人才只会唯分数论,不重视实际技能和工作经验。
2.养成投机取巧心理:为了应对考试,很多人养成了投机取巧的心理,往往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钻研特定问题上。
3.局限于文人背景:科举考试一般局限于文人背景,对其他专业的人才可能会失去一些优秀人才。
4.促进排他行为:科举制度促进了以考试为中心的排斥行为。
那些没有通过考试的人在政府机构或社会组织中难以找到就业机会,从而产生排斥行为。
清朝废除科举的教训:清朝废除科举制度,实行新文化运动,政府倡导学习实用技能,加强工业、农业、医学等专业的教育,也在文化、语言、思想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社会风气逐渐变得宽松进步。
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以下教训:1.要重视实际技能:在选拔人才上不应只追求分数,而应看重实际技能和工作经验。
2.多元化考试:不要局限于文人背景,应多元化考试,以挖掘更多优秀人才。
3.强化专业教育:强化专业教育,培养出更多的有实际技能的人才。
4.促进开放和进步:倡导开放的思想,创新不成文的文化。
这样能减少排斥行为、加强社会的稳定。
科举的利弊及清朝废除科举的教训
![科举的利弊及清朝废除科举的教训](https://img.taocdn.com/s3/m/cb458782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6e.png)
科举的利弊及清朝废除科举的教训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科举制度的利弊,并深入分析清朝废除科举的教训。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选拔官员的制度,曾长期占据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地位。
它既为中国社会带来了稳定与公正,也孕育出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清朝末期,科举制度的废除标志着中国官僚体制的重大变革,本文将通过分析科举制度的运作机制、历史背景以及废除过程,揭示科举制度的利弊,并从中汲取教训,以期对当今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公务员选拔制度提供启示。
二、科举制度的利与弊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其历史之长、影响之深远,无疑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一大特色。
科举制度自隋唐时期开始,直至清末才被废除,其存在的时间几乎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的中后期。
科举制度的存在,无疑有其积极的方面,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弊端。
科举制度的利在于,它为封建社会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选拔官员的渠道。
通过考试选拔官员,避免了世家大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得有才干但出身贫寒的士子有了进入仕途的机会。
这种选拔方式,使得封建政府的官员队伍得以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同时,科举考试的内容,如经史子集等,也促进了儒家文化的传播和繁荣,对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科举制度的弊端也同样明显。
科举考试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和应试技巧,而忽视了对考生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察。
这导致了许多士子为了应试而死记硬背,缺乏实际行政能力和创新精神。
科举制度导致了“读书做官”的观念深入人心,使得许多人将读书的目的仅仅定位于获取功名和地位,而忽视了知识的真正价值。
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思维的产生。
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的阶层固化。
虽然科举考试为贫寒士子提供了上升的渠道,但真正能够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命运的毕竟是少数。
大多数人仍然被束缚在原有的社会阶层中,无法实现社会流动。
科举制度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科举制度的废除
![科举制度的废除](https://img.taocdn.com/s3/m/be868e6d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fa.png)
科举制度的废除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制度,始于隋朝,经唐、宋、元、明一直延续到清朝废止。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代政府治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其存在一些弊端和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问题,因此废除科举制度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首先,科举制度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人才选拔标准的单一性。
科举制度以经书为依据,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忽略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导致科举所选拔出来的官员往往只擅长书本上的知识考核,而在具体执政和管理能力方面欠缺,不能适应现代化需要。
其次,科举制度容易导致贪污腐败。
科举考试需要考生购买考题、请教书法名家等等,这些都需要大量资金支出。
而后来科举制度庞大的官员层级和复杂的选拔程序,也为贪官提供了大量的腐败机会。
这些现象为社会带来了严重损害,不利于国家治理和社会进步。
再次,科举制度过于强调纸上谈兵和克己奉公的理念,忽视了对人的实际品德和道德素养的考察。
清朝末年科场上发生的舞弊案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官员拥有高学历和品级,但进行的舞弊行为显示了道德缺失和腐败败坏的一面。
这些负面因素对社会稳定和政府信誉带来了负面影响。
最后,科举制度阻碍了社会流动性和公平竞争的体现。
科举制度通常要求考生来自特定家庭背景,对社会阶层流动形成一定的障碍。
同时,科举制度的选拔过程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裙带关系、权力干预等,导致社会精英层面的公平竞争无法实现。
综上所述,虽然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其积极的一面,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需要,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废除科举制度可以促使政府选拔官员更加注重全面素质和实际能力,提高社会流动性和公平竞争机会,从而促进社会进步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科举制度利与弊的看法
![科举制度利与弊的看法](https://img.taocdn.com/s3/m/23b00955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a9.png)
科举制度利与弊的看法引言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拥有较长的历史。
这个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选拔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
本文旨在分析科举制度的利与弊,并给出个人观点。
科举制度的利益1.选拔人才:科举制度通过举行科举考试,对候选人进行综合考核,从中选拔出优秀的人才,以服务于国家。
这样的制度可以确保政府和社会能够有足够的人才支撑,推动国家的发展。
2.公开公平:科举制度相对公开和公平,所有报考的人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考试,不存在特权和特殊待遇。
候选人的选拔主要基于他们的知识和能力,而不受身份和背景的影响。
3.增进人的学识和素质:为了应对科举考试,候选人需要广泛学习各种科目的知识,这对他们的学识和素质是一种提升,促使候选人自我修养和自我发展。
科举制度的弊端1.独揽权力:科举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官员独揽权力的机会。
由于科举制度的选拔权和政府的任免权掌握在一部分特权阶级手中,这种权力的集中导致了腐败和不公平的行为,使得选拔的过程不够公正。
2.偏重书本知识:科举制度主要以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而忽视了实际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这导致了一些考生只注重应试技巧,而并不关注对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排斥人才:科举制度对于非富裕家庭的考生存在一定的不公平。
由于报考科举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使得经济困难的家庭不能报考科举,这将导致一些潜在的人才被排除在外,限制了社会发展的潜力。
个人观点就科举制度而言,我认为它在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更加公正和多元化的选拔机制。
科举制度的优点在于可以选拔出有一定知识和素质的人才,但它忽视了个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我们需要关注一个人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和成果,而不仅仅是对书本知识的掌握。
因此,我认为科举制度需要与现代的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来更全面地评估一个人的能力和潜力。
浅析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
![浅析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https://img.taocdn.com/s3/m/7d21728b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f3.png)
浅析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中国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
自唐代开始,科举制度成为中国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废除。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带来了一些好处,也存在一些弊端。
本文将从利弊两方面对中国科举制度进行浅析。
一、利1. 提高官员素质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官员的素质,因为科举考试相对客观公正,选拔出来的官员普遍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和管理能力。
这样一来,政府能够借助科举选拔出一些才干较高的官员,为政府的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 社会晋升机会科举制度为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相对公平的晋升机会。
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些从平民晋升为官员的成功案例,这些人因为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官员,从而提高了家族的社会地位。
这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流动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 促进教育发展科举制度的实施,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为了参加科举考试,中国古代的学子们都需要接受一定的教育,这对传统中国的教育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科举制度对教育资源的分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弊1. 培养应试教育科举制度造成了中国传统教育培养应试教育的趋势,使得学生们更注重应试技巧,而非真正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种情况造成了很多中国学生不会真正思考问题,只会死记硬背,这对整个中国的教育发展有很大的消极影响。
2. 阻碍社会进步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僵化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它使得中国古代直到清朝末年依然出现很多官僚主义现象,使得社会难以进步。
因为科举考试只能选拔一部分人才,很多其他有潜力的人才就难以得到施展的机会,这就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抑制作用。
3. 造成腐败科举制度也使得中国古代社会出现了很多腐败现象。
由于科举考试的重要性,很多官员就会通过行贿和其他非正当手段谋取高分进入官场。
这种现象使得中国古代的官场内部充满了勾心斗角和腐败。
这对整个中国的政治稳定和治理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总结来看,中国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提供社会晋升机会和推动教育发展。
废除科举制度
![废除科举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f6cead39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49.png)
废除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发展至明清两代。
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选拔人才的作用,但也存在许多弊端。
因此,废除科举制度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
首先,科举制度导致知识培训的功利化。
在科举制度下,由于只有考取进士才有机会担任官职,很多人只追求功名利禄,忽视了对知识的真正学习和理解。
举例来说,有许多考生为了能够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会过度关注应试技巧和记忆而忽略深入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这不仅浪费了国家培养人才的资源,也限制了人才个体的发展。
其次,科举制度导致了官僚主义的滋生。
科举考试所选拔出的进士,往往以“文人官”身份进入官场,他们往往以功名利禄为追求目标,严重脱离民众的实际需要。
这种完全以考试分数和官位来衡量人才能力的制度,忽视了实际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
举例来说,许多科举出身的官员没有亲民的意识,不注重民生,只是为了官位和名誉而奔波,导致了腐败和官场文化的滋生。
再者,科举制度的存在也与社会阶级固化紧密相关。
科举制度实际上使得统治阶级世袭化,使人们的社会地位固定,无论个人能力和实际表现如何,都不容易改变自己的阶层地位。
这样的社会结构使得社会流动性几乎没有,让社会变得僵化和不公平。
科举制度的废除不仅意味着人们的个人努力和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也代表着社会阶级的一种解放。
综上所述,废除科举制度是势在必行的。
科举制度的废除可以
让人才得以更加全面地发展和应用,而不仅仅局限于应试技巧。
同时,废除科举制度也可以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和社会公平的实现,消除阶级固化现象。
因此,废除科举制度是符合时代发展和国家利益的重要政策。
浅谈科举制的弊利900字作文
![浅谈科举制的弊利900字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0019a72e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a7.png)
浅谈科举制的弊利年级:初三字数:900字体裁:议论文一谈到科举制,我们就想到考试。
不错,从隋朝开辟科举,使社会中的平民知识者有了发挥自己才华的机会,也有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社会荣耀的出路。
科举制就像是一把双仞剑,既有它的利,自然也有它的弊端。
科举制是属于开放性的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
科举制不仅改善用人制度,还所坚持“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统治阶层,并被皇帝笼络、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社会、国家繁荣安定,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使出身卑微而又有才华的人脱颖而出去做官,获得利益;使人读书之风盛行,促使社会形成努力读书求学的社会风气,促进刺激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大有利后来唐诗的繁荣,促进的文学艺术的发展;缓解了不少社会矛盾;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也许这正如我们所说,科举制是害人的凶器、格式化的考试。
因此,废除科举制又成了历史的必然。
当然,废除科举制有利于教育的近代化,也推动了洋务运动后兴办近代学堂的高潮和新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初步完善;其次有利于思想的近代化,更有利于新兴知识分子群体接受自由民权思想,日益获得独立的人格和开放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科举制度被废除的原因及得失摘要: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考试选官制度,为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发挥过重大作用。
但是到了近代,科举制度因为西方文明的影响以及自身的日趋保守最终未能逃脱被废除的命运。
科举制度的废除对清政府的命运、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同时,关于科举制废除的得失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科举制度原因得失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历经了1298年。
在科举制近1300年的发展历程中,其考试程序不断完善,考试内容的侧重点也在不断变化。
自隋炀帝在大业元年(605年)设进士科取士始,科举制度的考试程序自此不断完善。
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将科举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类,武则天时首创由皇帝主持的殿试,开取武将的武举科。
宋朝进一步改良了科举制,提升了科举制度的公平性,提升了科举取士的人数和地位,将考试分为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三级。
元朝科举分为地方的乡试和在京师进行的会试及殿试。
明清时,正式由国家举行的科考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科举考试内容也呈现不断变化的趋势。
从隋朝到清朝,科举考试的内容因时代背景和各朝代发展主题而呈现不同的特点。
唐代的考试内容既有选拔数学和法律人才的明算科和明法科,也有考经学和文学的明经科和进士科;明清的考试内容以八股文为主,也曾在1902 年到1904 年间以中西政治经济内政外交知识为主要内容;而太平天国曾以《旧约》、《新约》和《天王诏书》等为主要考试内容。
虽然千百年来科举考试的程序和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有一点是始终不变,这就是科举制的实质是一种开放报名、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考试制度。
千百年来,科举制度既为下层人民向上层社会流动提供了渠道,又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提供了支柱式的支撑。
一、科举制度被废除的背景及原因1840 年以后,中国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变局”,伴随着船坚炮利的冲击和欧美风雨的强劲到来,科举制在西学东渐大潮中也受到空前的挑战。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屡遭割地赔款,中国人不懂外语,不懂国际法,在谈判中经常处于被动的地位。
对于机器、大炮、坚船,靠八股选拔出的那些人更是门外汉了。
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求变的要求日趋强烈。
为了能适应时势的需要,科举在这个时候也被迫进行改造,最终被无情的废除。
科举制的废除是时代发展的结果,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梳理和总结,笔者认为科举制度被废止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西学东渐的影响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的统治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风雨飘摇。
伴随着西方坚船利炮而来的还有西方的商品和文化思想,特别是西方的先进军事科技知识更是震醒了一批先进的中国人。
本着变器不变道的原则,这批睁眼看世界的国人开始充分利用自身所掌握的资源大力提倡西学,在清朝的政治格局中形成了洋务派和维新派。
洋务派和维新派对西学的了解和接受是由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层面,由西学到西艺再到西制。
洋务派代表之一张之洞认为,“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人才日多,国势日盛;非育才不能图存,非兴学不能育才”①。
洋务派还认为靖内患,御外辱,非讲求兵制不可,“整顿陆营则内患不作,整顿水师则外寇不兴”。
为培养人才,发展军事,洋务派开办了许多新式学堂,毕业的学生可以绕过科举制,直接授予官职,这就把传统教育相沿千年的科举取士制度打开了一个突破口。
洋务教育对西学的宣传,开启了维新改良之门。
1898 年,康有为、梁启超等力陈“非立即变法不足以救中国”,设立京师大学堂,主张在各地普遍设立新式学堂。
新式学堂的设立,加速了西学的传播,以八股文为考试内容的科举考试制度日益显示其腐朽落后的一面,在以培育实用性人才的新式学堂面前不断后退让路。
2.科举制度自身日趋保守由于科举制度是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导向功能,因而很快为统治者所利用,从唐到明、清两代封建社会末期,保守性进一步凸显。
统治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对知识分子和思想领域的控制不断加强,对科举考试的限制越来越多,招贤纳士的初衷完全变了味。
康有为在《戊戌奏折》谈到科举时说“且凡法虽美,经久必弊。
”②。
科举考试从科目、内容、标准到形式日渐变得单一化,走进了狭隘的死胡同。
明初已明确规定,考试从《四书集注》、《五经集注》中出题,答题必须严格以理学家朱熹等注释为标准,不容杜撰,不容考生个人发挥,必须代圣人立言,答题形式必须采用八股文体。
这样一来,科举考试在科目上,从多科变成了单科,限制了士子的个性和特长;在内容上,锁定在儒家经典之中,遮蔽了士子的视野;在注释上,唯认朱子一家,禁锢了士子的思想;在形式上,八股的固定化、程式化,让士子们变成了答题的机器。
至此,原本较为先进的科举制度变得越来越僵化,并陷人恶性循环之中。
3.科举制的公平性、平等性受到冲击科举制度的生命力是其公平性,但到清朝中后期,其公平性已逐渐丧失。
首先,科场舞弊日盛。
清承明制,法久弊生,传递、顶替、拖签、关节、漏泄命题、偷打红号作弊手段多样,防不胜防。
到清末,科场舞弊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其次,科举阅卷超负荷,使公平蒙上阴影。
由于应试者众多,试官阅卷匆遽,很难按实品评。
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曾上①筹议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中国近代史教育资料》[ C]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47.②陈学询.《中国近代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年,2001:102。
书:窃查江南为人渊薮,入闱士子多至一万四五千人,额设同考官十八房,每房约须检阅八百余卷,乃至头场荐卷未毕,而二、三场试卷已陆续入内帘。
似比较阅情形定弃取于俄顷之间,判升沉于恍惚之际。
①再次,捐纳成灾。
清末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为筹措饷银,清政府恩荫特权、捐纳制泛滥,甚至出现了无官不捐纳,无人不能捐纳的卖官鬻爵之风,这使科举仅有的一点公平性也荡然无存。
上述诸因导致科举取士公平择优尽失,使科举制最终走向覆灭。
4.东西方文明冲突的必然结果站在世界文明发展的角度看,科举制是中华文明的产物,其停废是东西方文明冲突的必然结果。
从隋唐到明清的1300 年间,中国的儒家文化或儒教文明是以科举制作为制度支撑的。
近代以来,西方海洋文明的代表基督教文明要想真正渗透到中国,势必与大河文明的代表儒教文明发生冲突,而对广大中国士人具有强大吸引力的科举制,是传播基督教的最大障碍。
在清末批判科举制的浪潮中,一些来华传教士也发出改革科举的呼声,其中有的是出于好意,有的则动机可疑。
当强势的西方文明借助军事力量东渐之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明显得文弱无助。
当科举制承载并以之为动力的儒家文明遭遇西方列强的冲击之后,科举制也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
近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急剧变化,科举制的废除已成为必然趋势。
在张之洞等人一再要求废科举兴学堂的情况下,清政府不得不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下诏停废科举。
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也预示着君主制度的覆亡。
美国历史学家威尔·杜兰便指出:“当这个制度以及由这个制度而带起的整个文化,被那无情的进化和历史破坏推翻时,这实在是一件最大的不幸。
”②黄河文明孕育的古老的科举制度,就像一艘行驶在大河中的古老大船,年久失修,破败不堪,突然驶入了西方海洋文明的大海中,遭遇大风大浪,终遭灭顶之灾。
二、科举制度废除的得失科举制度在时代的呼声中倒台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主流舆论认为这是一件大快人心之事,当时的《万国公报》甚至认为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取数十年来败坏中国及近日屡蹶屡起、根深柢固附属物一旦拔弃之,是真中国历史上新纪元,而东方大局之转移在此矣”。
科举制度其实就是一种考试选才制度,对清政府废除科举制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实事求是地评价,不能以偏概全,一棒子打死,而应该还其一个真实的面目。
一方面,科举制度的废除加速了清王朝的瓦解,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科举制的废除使得作为科举附庸的学校教育获得了极大地解放,各色各样的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①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84:144.②威尔·杜兰(Will Durant).《世界文明史:第1卷(4).中国与远东》[M].台北:幼狮文化出版社,1978:199.涌现出来,新式学堂的迅速发展,造就了新型知识分子群体和近代中国第一批科技精英分子,改变了清王朝掌控教育的局面。
这批新的知识分子群体在以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中国要追赶西方现代化的脚步,仅仅靠“器物”的学习是不行的,还需要学习西方的文化思想乃至制度建设,而腐朽封建代表的清王朝不可能抛弃自身的利益顺应这一潮流。
新式知识分子在一次次的政治骗局中逐渐削弱了对清政府的忠诚度,并最终担任了清王朝掘墓人的角色。
科举考试不再是获得仕途的唯一途径后,知识分子逐渐地从封建官僚政治的束缚下解脱出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学习西方,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近代化迈进。
另一方面,科举制度的废除导致社会文化断层,选官制度紊乱,政局更加动荡混乱。
科举制度历经千年,在社会人员流动和社会凝聚上已形成良好的循环机制,在历史上承负着整合传统社会生活,并维系社会内部中的文化生态平衡的功能。
它对传统中国的政治、文化、思想、教育、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运作均起着枢纽与调节的作用。
科举制度废除后,没有适时地出现替代性的制度,以致社会上下层流动的局面不复存在,传统的士绅阶层流向其他领域,传统社会文化载体逐渐式微。
①同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建立起公开、刚性和持续化的选官制度,致使选人没有标准,用人无尺度,做官无限制。
清政府采取了“上指定下”的用人方法,以至讨官跑官、任人唯亲、植党营私等弊病就变本加厉。
由此导致官场腐败的加剧,社会关系的长期对立与无序。
②三、关于废除科举制度得失的思考1.科举废于“时”,而非废于“制”由于清末废科举时对科举的评价以偏概全,再加上新中国成立后把科举制作为腐朽落后封建王朝的重要统治支柱加以批判,科举制在国人心目中已形成为封建统治者服务工具的刻板印象。
但一个世纪之后,我们认识到,我们的科举制度不仅不是传统社会的万恶之源,而且还被西方加以借鉴改造,形成了举世闻名的文官选官制度。
科举之所以被废,是因为后来的科举考试内容不适应时代的需要,特别是八股文拖累了整个科举制度,而非因为其制度太坏。
清政府在1901年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科举制的考试内容和文体几乎是脱胎换骨了,但因为科举的向心力太大,阻碍了新式学堂的兴办,在清末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中,在西学东渐和外来势力强力介入的情况下,科举制仍被废止。
这充分说明了科举制的废除是清末时代背景下的必然结果,而非其制度本身原因被废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