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 教科版必修1

合集下载

高中-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高中-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课题】超重与失重【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对象】高一学生【教材】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六节超重与失重【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在已经学习了牛二定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的超重与失重现象。

本节知识是牛顿运动定律在生活中的运用。

本节内容包括两个个知识点:一是超重与失重概念的提出及其解释,二是完全失重现象。

前者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而后者重在使学生认识到完全失重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及影响。

2.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掌握超重与失重的条件,并能用此知识点来解释一些生活上的现象3.教材的编写思路:教材首先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以一个引导性问题直接引入主题,然后通过受力分析,得出物体的超重与失重的实质。

在此基础上,教材在失重的前提下提出一个特殊情况,完全失重。

最后,教材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探究与讨论加深理解,使学生能对日常生活中的超重与失重现象进行解释,与现实接轨。

4. 教材的特点: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以此为基础,以探究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来认识物理现象,认知物理过程,让学生用生活化的语言表述观察到的超、失重现象,探究物理规律,再引导学生将生活语言转化成科学规范的物理语言阐述物理规律。

通过实验让学生暴露错误的前概念,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与规律。

经过构建从而获得物理知识,形成技能。

5.教材处理:鉴于这一节书着重于培养学生能通过物理知识几位解释生活现象,所以在内容上着重于用现实的例子来引入概念,通过概念来解释生活中的例子。

【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的兴趣:高一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自主意识增强的阶段,教学中应注重从生活实际入手,抓新奇促兴趣;尤其是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的运用还不是很熟练,很难从理论上自主地得到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

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容易把生活中说的有些“超重”与物理学上的超重混为一谈。

存在着习惯思维、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应培养学生理论分析的能力。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导学案 教科版必修1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导学案 教科版必修1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导学案教科版必修1【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现象,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

2、知道完全失重现象及其产生条件。

3、能够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处理超重和失重问题。

【学习重点】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学习难点】应用牛顿定律求解超重和失重问题。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细读教材P88—89,根据预习案的提示先自学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导学案。

2、本学案实际上是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建议安排1课时的自主学习课,第二课时主要以学生的合作探究及展示点评解决有关知识。

【课前预习案】【知识回顾】1、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外力成___正比_______,跟物体的质量成___反比_____,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___相同________。

公式写成:____F合=ma___。

2、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____大小相等______、______方向相反____,作用线在______一条直线_____上。

【实验探究】问题1:物体放在盘秤上(或挂在弹簧秤上)处于静止状态,物体的重力G和物体对测力计的压力N(或对弹簧秤的拉力F)有怎样的关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重: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力即重力,即物体的实际重力为G。

视重:测力计的读数,即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N(或对悬挂物的拉力F)。

结论1: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的原理:当物体在竖直方向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视重=实重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对盘秤的压力(或对弹簧秤的拉力)等于物体的重力,即视重等于实重。

问题2:升降机以0、8m/s2的加速度匀加速上升,站在升降机里的某位同学质量为45kg,他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多大?如果他站在体重计上随电梯一块向上运动,体重计的示数多大?思考一:体重计的读数指的是哪个力的值的大小?答:_________体重计的读数指的是人对体重计的压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物理 3.7《超重与失重》学案 教科版必修1

高中物理 3.7《超重与失重》学案 教科版必修1

高中物理 3.7《超重与失重》学案教科版必修1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 学习目标:1. 知道什么是超重与失重。

2. 知道产生超重与失重的条件。

3. 了解生活实际中超重和失重现象。

4.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5. 了解超重与失重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的重要应用。

6.会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超重和失重问题。

学习重点: 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学习难点: 应用牛顿定律求解超重和失重问题。

主要内容:一、超重和失重现象1.超重现象(1)定义(力学特征):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叫超重现象。

(2)产生原因(运动学特征):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

(3)发生超重现象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方向无关,只要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上—物体加速向上运动或减速向下运动都会发生超重现象。

2.失重现象(1)定义(力学特征):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叫失重现象。

(2)产生原因(运动学特征):物体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

(3)发生超重现象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方向无关,只要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物体加速向下运动或减速向上运动都会发生失重现象。

3.完全失重现象—失重的特殊情况(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零的情况(即与支持物或悬挂物虽然接触但无相互作用)。

(2)产生原因:物体竖直向下的加速度就是重力加速度,即只受重力作用,不会再与支持物或悬挂物发生作用。

(3)是否发生完全失重现象与运动(速度)方向无关,只要物体竖直向下的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即可。

问题:试在右图中分别讨论当G A>G B和G A<G B时弹簧称的示数与GA的关系。

超重和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V的方向△V的方向a的方向视重F与G的大小关系现象↑↑↑F>G↑↓↓↓↓↓F<G↓↑↑a=g F=0二、注意1.超重和失重的实质:物体超重和失重并不是物体的实际重力变大或变小,物体所受重力G=mg始终存在,且大小方向不随运动状态变化。

高中物理必修1《超重和失重》说课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1《超重和失重》说课教案

超重和失重(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是在学生已掌握了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及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牛顿运动定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一节课。

是人教版02年审查通过的高中《物理》必修本第一册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中的第七节。

是牛顿运动定律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超重与失重又是生活中学生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

因此,本节课不论从“学以致用”上还是从纠正生活中错误观念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教学大刚中指出,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有广泛应用。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对探索自然现象具有普遍意义。

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与基础知识联系密切的实际知识,要引导学生弄清实际问题中的物理原理。

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再结合学校提出的“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依据教学目的和原则,以及学生的学习现状,我制定了本节课将要完成的教育目标:①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超重与失重;运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超重与失重的实质。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德育目标: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重难点的确定及依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使我体会到: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普遍感到不难,但对一些基本概念理解不深刻,容易从物理名词的表面结合语文分析字词的方法错误理解。

为此,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理解超重与失重的实质以及如何运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超重与失重的实质作为本节重点。

二.教材处理:1.学生现状及对策:高一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自主意识增强的阶段,所以,在教学中注重从实况录象入手,抓新奇促兴趣;而且,虽然学生已学习了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及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

但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习惯思维、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让学生对超重与失重的初步印象就是超过重力、失去重力。

所以仔细讲解超重,让学生自己归纳类比失重。

达到纠正错误、指导学法、主动参与的效果。

高中一年级上学期物理《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

高中一年级上学期物理《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如图所示,选取人为研究对象,人体受到重力mg和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F N。

人在下蹲过程中,先后经历加速、减速和静止三个阶段。

1.人加速向下运动的过程中,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F N=ma ,即F N=mg-ma 显然F N<mg,即体重计的示数所反映的视重小于人的重力。

2.人减速向下运动的过程中(此时,加速度a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F N=-ma ,即
1.在电梯中放一台体重计,站在体重计上,观察电梯在启动、制动和运动过程中的示数?给出解释。

2.展示超重失重与运动状态的关系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
教学案例基本信息 T11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对应信息技术主题 学科 案例名称 教材 T12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 物理 超重和失重 书名: 高中物理 必修 1 出版社: 教科版 出版日期: 2007 年 7 月 学段:低学段 年级 高一
教学案例设计参与人员 分工(可修改) 设计者 实施者 学科指导者 信息技术指导者 课件制作者 姓名 田谧 田谧 陈磊 田谧 田谧 单位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丰台实验学校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丰台实验学校 丰台分院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丰台实验学校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丰台实验学校
5
学生观察现象、记录结果
学生归纳 学生回答
培 养 学 生 归 纳 总 结 的 能 力
视 频 PPT
0:27: 30~0: 28:45
学生回答
视 频 PPT
0:47: 00~0: 49:00
学生观察 培 养 学 生 知 识 提 升 的 能 力
环节 四: 完全 失重
学生实验观察
学生回答:液体的重力产生的 学生回答
教学过程 教学 阶段 教师活动
2
学生活动
设 置 意
技 术 应
时间安 排
图 新课 引入 教师指导 学生观看:经典太空失重生活 观 察 现 象 激 发 兴 趣 启 发 引 导
用 0~0: 2: 36 0:3: 00~0: 5:1
介绍宇火箭发射航员
视 频 播 放
讲超重和失重我们首先对重 力的知识做一个回顾: 问 1:重力计算公式: 问 2:测量重力的仪器: 问 3:弹簧秤/台秤的示数由 什么力决定? 问 4:根据我们现在已经学 过的物理知识说明台秤重力 测量原理:
N 静 止: N=G 牛顿第 三定律: N=F 压

高一【物理(人教版)】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

高一【物理(人教版)】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

第二种方法是:将物体悬挂(或放置)在测力计上,使物体静止。

这时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或支持力)与重力大小相等。

在这两种方法中,第二种方法最为常用。

在第二种方法中,为什么要使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呢?如果物体不处于静止状态,会带来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因为方法2测量重力时认为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或支持力)与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相等,其实是用到了物体平衡时的受力特点。

如果物体不静止,则有可能受力不平衡。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研究,如果物体不处于平衡状态,测力计的拉力(支持力)与重力有什么关系。

1.电梯向下运动时的超重、失重问题教师:如图所示情景,电梯中有一台体重计,人站在体重计上,当人随电梯一起向下加速运动时,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是否等于重力大小?学生: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该问题教师:首先,我们对人进行受力分析,受重力和支持力。

然后取向下为坐标轴的正方向,建立一维坐标系。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F N=ma解得F N=mg-ma,由此可知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小于人的重力。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人对体重计的压力小于人的重力。

我们把体重计的示数所反映的力叫做视重力。

此时,体重计的示数所反映的视重(力)小于人所受的重力。

教师:我们把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叫作失重现象。

失重状态下视重小于重力。

请同学们思考,在失重状态下,人受到的重力真的减小了吗?没有,人受到的重力并没有变小。

教师:向下运动时体重计示数可以比人的重力小,那么电梯向下运动时,会不会出现体重计的示数比人的重力大的情况呢?学生:思考教师:要想体重计的示数比人的重力大,也就是人所受支持力应大于人的重力,人所受合力就应向上,加速度就应向上。

因此电梯应当向下减速运动。

教师:当电梯向下以大小为a的加速度做减速运动时,对人进行受力分析,受到重力和支持力。

我们仍以竖直向下为正方向,建立一维坐标系。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F N=-ma可得F N=mg+ma由此可见,此时人所受的支持力大于重力大小。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案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案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2. 掌握超重和失重的几种情况和原因;3. 理解超重和失重对物体的影响。

教学重点:1. 超重和失重的定义;2. 超重和失重的不同情况;3. 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教学难点:1. 理解超重和失重的物理原理;2. 区分超重和失重的不同情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物体放在地球上会有什么现象?如果放在太空中会有什么现象?二、讲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10分钟)1. 超重的定义:物体受到的重力大于重力加速度;2. 失重的定义:物体受到的重力小于重力加速度。

三、探究超重和失重的情况和原因(15分钟)1. 地面受力情况:已知地球重力加速度为9.8m/s²,某物体在地球上受力为10N,求超重或失重情况;2. 空间受力情况:已知宇宙中重力加速度为0,某物体在太空中受力为5N,求超重或失重情况;3. 探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四、讨论超重和失重对物体的影响(10分钟)1. 超重对人体有什么影响?2. 失重对空间飞行员有什么影响?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超重和失重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和意义?教学反馈: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小测验或讨论来检查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程度,并及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拓展延伸:1. 给学生留作业,让他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超重和失重的知识;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环境下物体的超重和失重情况;3. 探究宇宙飞船中航天员的超重和失重问题。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掌握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超重和失重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研究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超重和失重的定义2. 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3. 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

2. 教学难点: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2. 讲解:讲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阐述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如电梯上升、下降、乘坐过山车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讨论成果。

6. 作业布置:布置一道关于超重和失重的应用题,让学生课后思考。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超重和失重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例分析:让学生举例说明超重和失重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 作业反馈:分析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超重和失重应用题的解答情况。

七、教学拓展1. 探讨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航空航天、汽车安全等。

2. 介绍超重和失重现象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如利用失重环境进行实验。

八、教学反思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课后作业1. 完成一道关于超重和失重的应用题。

2. 搜集生活中超重和失重的实例,进行分析。

十、教学计划1. 下一节课内容预告:介绍失重环境下的物理实验。

2. 教学计划调整:根据学生反馈,调整后续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公开课教案】物理1 第6章第4节《超重与失重》教案

【公开课教案】物理1 第6章第4节《超重与失重》教案

八、教学反思
本实验设计难度不大,但在实际操作时有几点细节需要注意:1.轿厢的上升和下降由调节配重的质量实现,需要反复实验,找到现象最明显的情况。

经过反复实验发现,当轿厢质量为500克,配重质量300克,轿厢加速下降;配重400克,轿厢加速上升,实验现象明显。

2.实验时需要两名同学配合,一人控制轿厢的运动,一人负责控制传感器采集数据,为了课堂节省时间可
以在课前熟悉操作。

3.由于我校学生成绩普遍偏低,在数
据处理时出现看不懂图象,不会判断加
速度的现象。

面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
根据图象将运动过程分段,逐段讨论轿
厢的超失重情况和运动性质。

在学生对
电梯轿厢的运动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
识基础上,在每个运动过程中选择一个
具有代表性的点,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计算加速度,寻找超失重的条件。

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超失重的概念和条件,并且深刻体会力与运动的关系,认识了处理动力学问题的一般程序。

此设计体现了物理核心素养中的“物理概念”“实验探究”和“科学态度与责任”。

4.实验改进:在电梯厢内固定加速度传感器,物体的加速度直接。

超重与失重教案教学设计

超重与失重教案教学设计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六节授课对象高一年级授课时间45min设计理念1.本节课作为本章的第最后一节的内容,学生在学完力和运动关系的有关知识后,对其中知识进一步探究学习,主要采用实验为主,以手机传感器的方法为辅组织教学。

2.为加深学生对超重与失重这个常见现象的探究兴趣,设计了体感实验水气球在手上上升和下降的实验。

同时为实现物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设计了电梯实验,并且让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超重与失重现象。

3.本节需要考察的知识与技能内容比较抽象,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分析、讨论为主,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运用“观察·实验·探究·创造·反思”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4.本节课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超重失重现象有更具体、清晰的了解,在相关部分设计了多媒体课件。

内容分析1.课标分析《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选修必修第二册课程标准(2020年版2022年修订)》中该部分内容为:通过实验,认识超重与失重现象。

通过演示实验,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分析、总结归纳来学习超重与失重现象。

2.教材分析《超重与失重》是高中物理(新人教版)必修1中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第六节重点内容之一,其该内容是牛顿第二、三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也是理解力和运动关系的基础。

《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选修必修第二册课程标准(2020年版2022年修订)》中该部分内容为:通过实验,认识超重与失重现象。

根据课标,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探究和总结学习超重与失重现象。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学生对解决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已有所了解。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更倾向于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对于抽象概念的建立之前需要借助演示实验,通过直观教学,增强感性认识。

学生对于“超重与失重”中的“重”的理解模糊,容易理解成物体的重力发生了改变。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5篇模版)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5篇模版)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5篇模版)第一篇:《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课题】超重与失重【教学时间】45分钟【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教材选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七节【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学生学完力与运动、牛顿运动定律之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部分,旨在让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牛顿运动定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航天科技的兴趣。

2.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实验活动认识超重与失重的现象,理解超重与失重产生的条件与实质。

3.教材内容安排本节教材利用称体重和乘电梯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出本节课课题,通过对超重与失重概念的理解,学会分析和解释超重与失重现象,然后再进一步了解完全失重的状态。

4.教材特点(1)教材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由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再引导学生带着所学知识进一步了解航天技术。

(2)教材强调通过实验探究,借助已学的牛顿运动规律的知识,分析和解释超重与失重的产生条件。

(3)教材重视实践活动,有力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力与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相关知识,超重与失重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学生的兴趣特点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其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意识与接受能力较强,对于学习内容贴近生活及有动手操作的物理课堂有较强的学习兴趣。

3.学生的认知困难学习了重力的概念之后,有的学生可能会望文生义,简单认为超重是重力增加,失重是重力减少,完全失重是重力完全消失,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不能正确地观察,缜密地推理,由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

【教材处理】超重与失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比如电梯的升降、过山车等等,教材选取在电梯里称体重的模型来对超重与失重现象进行解释,这种方法难于在课堂上演示,不利于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超重和失重。

超重与失重教案

超重与失重教案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一、《物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1)《物理课程标准》要求:“超重与失重”是《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运动与相互作用的内容,其内容标准为:“通过实验认识超重与失重现象。

”(2)教材分析:《超重与失重》是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2006年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七节的内容。

教材主要是由建立“超重与失重的概念”和掌握“超重与失重条件”两个问题组成。

(3)知识点地位、作用和价值分析:本节内容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牛顿运动定律是高中物理的基础,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巩固和深化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知识的能力,为高二学习电磁学与力学结合的知识有很大帮助,能更好地解释生活、生产以及航天事业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本节课通过有趣的实验和生活现象,从物理来源生活的角度,培养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

有利于学生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精神,有力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

二、学情分析(1)学生知识基础教学主体——学生是普通高一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牛顿运动定律以及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

(2)学生学习特点学生对事物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具有强烈的直觉兴趣和操作兴趣,但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很多问题需要适时引导。

(3)学生已有经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体验到了许多超重与失重现象,可是并不能用科学的知识进行解释,不能理解其实质,形成了一定的科学前概念。

本节教学内容既有超重失重的相关知识,又体会到科学探究过程。

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得出相应规律,体会到物理的科学探究精神,这有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动手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能力。

三、教学策略1、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2、问题讨论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以开放学生思维。

3、渗透物理方法教育,增强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四、教学流程图五、教案。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超重和失重一节课是高中物理必修一(沪科版)第五章第五节的内容,本节课是牛顿运动定律和受力分析的综合应用。

超重和失重也是生活和航天中常见的现象。

二、教法与学法本节课拟采用经历观看课件、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的过程的方法。

教师边演示、边导控,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来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强化了教学重点,化解了教学难点。

本节课充分采用课件演示,抽象思维形象化,变化迅速的过程放慢,易于观察,动态变化过程形象化,使学生一目了然,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以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学情分析从心理上讲,高中生具有以下特点:1、学习有较明显的自觉性。

2、有稳定的学习动机。

3、有明显倾向的兴趣。

4、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5、有一定的自制力。

6、有明显的独立意味。

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受力分析、弹簧秤的使用等知识,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很容易接受本节内容。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超重现象、失重现象和完全失重现象。

(2)理解产生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原因。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规律抽象生活实际问题的建模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进行总结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看课件、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的过程,观察并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

(2)经历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原因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进一步学会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体会到牛顿运动定律在认识和解释自然现象中的重要作用,获得探究的成就感。

(2)通过运用超重和失重知识解释身边物理现象,激发学习的兴趣,认识到掌握物理规律是有价值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重与失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
(2)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2、能力目标:观察能力、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
教学重点: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教学难点:在超重和失重中有关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的拉力的计算。

教学仪器:纸带、弹簧秤、钩码、体重计、塑料瓶、水、书本。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将一条纸带对折后下面挂上钩码,想一想只用一只手能不能把纸带拉断?
生:动手实验。

师:纸带既然能够承受钩码的重力,为什么迅速向上提时纸带会断?
生:钩码对纸带的拉力增大。

师:在弹簧秤下挂上钩码当它加速向上和加速向下运动时,观察弹簧秤的示数有什么变化?
生:弹簧秤向上加速运动时,示数变大;加速向下运动时示数变小。

让一学生站到体重计上称体重。

师:当你站在体重计上下蹲时,观察到体重计的示数是怎样变化的?
生:体重计的示数变小。

师:以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就是本节要探究的课题——超重与失重。

板书:超重与失重
二、新课教学
学生试验::在弹簧秤下挂上钩码,观察当它静止、缓缓上升、缓缓下降、突然上升和突然下降运动时,弹簧秤的示数有什么变化?
钩码运动状态弹簧秤示数的变化
静止
缓缓上升
缓缓下降
突然上升
突然下降
师:围绕超重与失重,大家心中有什么疑问吗?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超重与失重?2)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超重(失重)?3)为什么会出现超重(失重)?
1 什么是超重与失重?
板书: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

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

师提问:在超重、失重现象中物体的实际重力变化了没有?
生答:物体的m、g没有变化,则重力G不变。

师解答:物体的实际重力称为实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称为视重。

总结:超重——视重大于实重的现象。

失重——视重小于实重的现象。

2 超重与失重的条件
学生在体重计上做实验,观察人在体重计上下蹲和站立过程中,体重计示数的变化。

学生汇报实验情况。

下蹲过程
站起过程
结论:加速度方向向上,出现超重现象;加速度方向向下,出现失重现象师:加速度为零,情况怎么样?
生:既不超重也不失重,视重与实重相
等。

3 超重(失重)产生的原因
以弹簧秤挂钩码加速上升为例对物体受力分析
师:你能否用牛顿第二定律写出拉力的表达式?
生:F-G=ma F=G+ma=mg+ma F〉G
师:拉力F与钩码对弹簧秤的拉力F、有什么关系?
生:根据牛顿第三定律,F与F、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结论:超重:当物体存在向上的加速度时,它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重。

以弹簧秤挂钩码加速下降为例对物体受力分析
生:G-F =ma F=G-ma=mg-ma F〈G
结论:失重:当物体存在向下的加速度时,它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重。

学生游戏:
1、让下端扎有小孔的盛有水的塑料瓶子下落时,站在旁边的同学身上会不会被淋湿?
2、两本交叉相叠的书本怎么样才能轻易拉开?
师:体重计(弹簧秤的示数)能不能为零?
生:当a=g时,F=0。

师:视重为零的现象称为完全失重。

三、课堂练习:
1)、根据下面对话,完成以下填空:
记者:在“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和运行过程中,你感觉怎样?
杨利伟:飞船发射时,感觉()感比较强,最大达到5G,船箭分离时,我感觉有一种忽然腾空的感觉,这时又进入了()状态。

记者:飞船成功着陆时你的感觉怎样?
杨利伟:飞船降落伞打开后船体晃动得较历害,……当时有很强的()感,仪器显示有3至4G的载荷。

2)、升降机以0.5m/s2的加速度匀加速上升,站在升降机中的人的质量是50 kg,则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是多大?
扩展:
(1)本题中人出现了什么现象?.
(2)其它条件不变,若升降机是减速下降呢?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又是多大?
(3)其它条件不变,若升降机是加速下降呢?结果又是怎样?人出现了什么现象?
(4)其它条件不变,若升降机是减速上升呢?结果又是怎样?人出现了什么现象?
(5)若想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为零,则升降机应怎样运动?
四、课堂小结
1、超重和失重是一种物理现象。

2、物体的重力与运动状态无关,不论物体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重力不变。

规律:
超重状态 N > G a竖直向上
失重状态 N< G a竖直向

超重还是失重由a决定,与v方向无关
五、作业:
1、在升降机中挂一个弹簧秤, 下吊一个小球, 如图(1)所示, 当升降机静止时, 弹簧伸长4cm. 当升降机运动时弹簧伸长2cm, 若弹簧秤质量不计, 则升降机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A、以1 的加速度下降
B、以4.9的加速度减速上升
C、以1的加速度加速上升
D、以4.9的加速度加速下降
2、如图(2)所示,在原来匀速运动的升降机的水平地板上放一物体,受到一个伸长的弹簧的拉力作用,但仍能保持与升降机相对静止.现突然发现物体被弹簧拉动,则判定升降机的运动状态可能是()
A、加速上升
B、加速下降
C、减速上升
D、减速下降
3、质量为60kg的人站在电梯内的台秤上,电梯从静止开始运动,台秤上的人注意到开始3s内台秤示数为528N,接着8s内台秤的示数为588N,最后台秤示数增大到678N,直到静止时台秤又恢复到588N,试问电梯是上升还是下降?升降的总高度是多少?
4、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设计1至2个超重(失重)现象的小实验。

并解释其原理。

答案:1、BD. 2、BC. 3、31.5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