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比较诗学的历史与发展

合集下载

中西文学历史对比

中西文学历史对比

大约三百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人类约5000-7000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约4000-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公元前3113年玛雅在中美定居(玛雅的最后一个纪元开始于公元前3113年)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形成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2700-2500年埃及兴建金字塔公元前3000年左右两河流域出现奴隶制城市国家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化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夏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070年禹传予启,夏朝建立公元前2600年埃及古王国第四王朝时期门考拉夫妇立像公元前2500年埃及狮身人面像石雕,也称为《斯芬克司像》。

公元前2100年左右 埃及奴隶河贫民大起义公元前1600年 商汤灭夏,商朝建立(商代: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300年 商王盘庚迁都殷公元前1894年 古巴比 伦王国建立约公元前1792年-1750年古巴比伦制汉谟拉比法典石雕 “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所发现的最早的成文的法律。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西周 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公元前841年 国人暴动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春秋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公元前11世纪末以色列民族进入王国时期公元前1000年左右 努比亚建立奴隶制国家老子(约公元前580~约前500年)孔子(公元前552年-公元前479年)大约公元前600年,恒河平原上已建立起许多城镇。

北印度分为16个小国,最后统一为“摩揭陀”天国公元前594年雅典的梭伦改革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攻陷犹大国首都耶路撒冷公元前六世纪,居鲁士统一波斯佛教在印度产生公元前539年波斯占领巴比伦公元前538年犹大遗民重回耶路撒冷公元前525年波斯灭埃及公元前509年罗马成立贵族专政的奴隶制共和国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庄子(约公元前369-286年)公元前490年,马拉松战役公元前480年,波斯攻希腊,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率300斯巴达勇士死守直至全部阵亡。

照亮中西比较诗学的来时路——读《逐点点燃的世界——中西比较诗学发展史论》

照亮中西比较诗学的来时路——读《逐点点燃的世界——中西比较诗学发展史论》
3 0
者认 为 : 国维的文学 思想是中外文论立体性多层次 王 对话的结果 。 “ 王国维不仅在理 论上能够破 除中外之 见, 反对 中学 、西学之争 ,提倡走 中西学术思想的化 合之路 ” 能够从 比较 纯粹 的学术 的角度 ,以比较平 ,“ 等的对话 的心态 ,去回应外来文化的冲撞 ,避免了盲 目排外和完全西化的极 端行 为。 9 —9 ”(1 9页)钱钟书 则信奉 “ 海西 海 ,心 理悠 同;南 学 北学 , 术 未 东 道 裂。 ”著者对钱 氏以 “ 打通”为特 征的学术 方法时空与 学科的契 悟神通 ” , 王元化一章为 “ 案而不断 ’的间接 比较” ‘ ,等等 。这 些概 括精 当地点明 了各位理论家与众不同的学术思想 和治学方法 。尤为可贵的是 ,著者在评述 时不拘泥于 旧说 ,时有新见 ,在很 多问题上显示出大胆创新的理 论勇气 。比如 ,著者对中西 比较诗学五种方法 的概括 和阐发 ,令人耳 目一新 。再 如 ,著者认为在朱光潜 身 上 ,“ 不即不离 的人生态度” 融通中西的美学思想” 、“ 和 “ 调和折衷的诗学建 构”这三个层面 “ 既是一个 由 浅入深 、由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的过 程,也是一个 在 表现形态 上 由隐在趋 于显 在 的过程。 ( 1 ” 12页)由 此,对朱光潜学术思想 中文学 、心理学 、哲学 与美学 的关 系予 以深刻揭示。在评 说这些大人物时 ,著者并 非抱有 “ ”的迷信 和盲从心态 ,而是始终保持着 仰视 独立思考和冷静判 断 ,对他们学术探索的 困境和局 限 有着清醒的认 识和精准的评 价。比如 ,刘小枫一度对 《 拯救与逍遥》是否归属于 比较诗学行列而犹疑徘徊 , 著者对刘小枫 的矛盾心态加 以鞭辟入里的解剖 ,得 出 了令人信服的结论 ,即 “ 刘小枫 以现代西方神学 ( 即 ‘ 诗化神学 ’ )的立场来拷问 中国文化精神的价值 ,已 经内在地 注定 了他虽 不 满意但 又 割舍 不掉 ‘ 比较诗 学 ’的论述框架 ! (5 ” 2 1页)此外 ,著 者非常 中肯地 揭示出朱光潜 、刘若愚和叶维廉等学者理论探索的缺 失和误区 ,对 中西 比较 诗学 的 发展 和建构 颇具 启发

比较诗学2010

比较诗学2010

研究案例: 研究案例:刘若愚从术语研究到整理体系
刘若愚的《中国文学理论》借鉴艾布拉姆斯的理论,以 “作家”取代“艺术家”,以读者取代“欣赏者”,而 “宇宙”、“作品”两项则维持不变,并将这四要素重 新排列成两个反向圆环,图示如下:
艾布拉姆斯的理论
刘氏的理论
研究案例: 研究案例:刘若愚从术语研究到整理体系
二、中西比较诗学
(一)发展历程及主要成就 1949年以前,黄金时期 王国维 1904年《红楼梦评论》 1908年《人间词话》 朱光潜 1942年《诗论》 钱钟书 1948年《谈艺录》
1.
二、中西比较诗学
(一)发展历程及主要成就 2. 1949以后: 海外及港台 1975年,刘若愚(James L.Y. Liu ) 《中国的文 学理论》 (Chinese Theories of Literature) 1983年,叶维廉 《比较诗学》 1992年,张隆溪《道与逻各斯》(The Tao and the
“诗学”可以定义为关于文学的概念、原理或系统 诗学”可以定义为关于文学的概念、原理或系统。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厄尔•迈纳
一、诗学与比较诗学
(一)诗学的概念 2.中国 中国 一是专指《诗经》之学。 一是专指《诗经》之学。 诗经,在先秦时期《诗经》就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 《诗经》在汉代又被定为官学,因此后世的文人常常把 《诗经》之学称为“诗学”。 二是泛指一般诗歌的创作技巧和其他理论问题的研究。 二是泛指一般诗歌的创作技巧和其他理论问题的研究。包 含下述几层意思: 一段时期内诗歌创作的总称, 诗歌的创作实践和技巧, 对诗歌自身的理论研究。 20世纪以来由于西学大量涌入,诗学一词也包含了更多 世纪以来由于西学大量涌入, 世纪以来由于西学大量涌入 的内容,但还仅限于诗歌,仍属于狭义的诗学范畴。 的内容,但还仅限于诗歌,仍属于狭义的诗学范畴。

中西诗学比较研究初探

中西诗学比较研究初探

中西诗学比较研究初探作者:周波澜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2年第07期摘要:诗学这一术语,最早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诗学就是关于诗的艺术。

而现代意义上的诗学和传统的诗学有很大的区别,它本质上是一种文艺理论或文学理论研究,是文学批评理论研究的总称。

中国和西方由于社会文化特征的不同,导致中国诗学和西方诗学呈现迥异的色彩。

因此,要对中西诗学进行比较研究,就要对中西诗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进行比较,从而找到中西诗学产生不同的真正根源,以有利于中西比较诗学的发展。

关键词:诗学比较文化特征一、引言诗学一词,最早见于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诗学的概念包含了诗和技艺两个方面。

即诗学是关于诗的艺术。

在古希腊,作诗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创作或创造,而是等同于一个制作或生产的过程。

因此,那时作诗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技艺。

而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不但探讨了诗的种类、功能、性质,也探讨了其他艺术理论以及悲剧、模仿等美学理论,这样,亚里士多德就把诗放到了一般的意义上,即艺术。

这就给诗学定了位,将诗学概念引入了美学,把诗学看作了一般的文艺理论。

而中国古代使用诗学一词,其内涵和西方是很不相同的。

在中国古代,诗学有时是指《诗经》之学,有时也指诗歌的创作技巧和批评著述。

如元代杨载的《诗学正源》,明代周鸣的《诗学梯航》等。

这些著作所使用的诗学意义一般主要指诗歌的创作与技巧,同时也涉及诗歌自身特点和规律的理论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狭义的诗学概念。

而我们今天所讨论的诗学概念已经不同于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诗学了,同时也并不完全等同于西方古代的诗学概念,而是一个融文艺学、文艺理论及美学理论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学科理论的总称。

而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文学艺术及文学理论,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之上的,因此,要对中西诗学进行比较研究,离不开对中西诗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及文化特征的比较研究,通过比较中西方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及文化特征才能真正找到导致中西诗学呈现不同特色的根源,从而使我们能够更深刻地认识中西方诗学,推动中西比较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

比较文学研究第七章中西诗学比较解读

比较文学研究第七章中西诗学比较解读
第七章 中西诗学比较
本章学习要求
了解中西古代文论的不同及其原因
一、诗学与比较诗学
诗学就是文艺理论
各民族文学中,诗歌都是较早产生的一种样式,
对诗歌的研究可以概括为对整个文学的研究;亚 理士多德最早的文论著作命名为《诗学》
比较诗学就是对不同民族的文艺理论的比较
研究
二、比较诗学研究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可能性:任何民族的文学都是人的生命形式情感体 验的物化形态。文学有其相通之处,文论也就有一 致性。比较文论也就有了研究的可能性 各民族文学由于文化传统不同,民族性格不同,在 各自发展中有其不同特长,造成文论之间的差异与 价值偏向,比较文论可以使各民族之间的文论取长 补短,从而为建立科学、全面的文艺理论奠定基础, 促进各民族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

中西方诗学理论在发展上的不同
西方诗学理论的发展呈多元性的特点:而中国传统诗学理论的发展
则主要为一元性的特点
本章重点
了解中西方古代文论理论体系、理论形态及
理论发展上的差别
思考题
1.
2. 3.
什么是诗学?什么是比较诗学? 谈比较诗学研究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论述中西诗学理论的差异

三、中西方诗学理论的差异

诗学体系上的区别
西方的文学观念,以叙事文学为本抒情文学为本位,形成对文学性质的看法就 是言志与表现

诗学理论形态上的区别
西方的诗学理论重论辨,带有较多的分析性、逻辑性;中国传统的
诗学理论重领悟,带有较多的直观性、经验性 西方的诗学理论有较强的系统性;中国传统的诗学理论则较为零散 西方的诗学观念表现出较强的明晰性;中国传统的诗学观点则表现 出较大的模糊性

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以《中西比较诗学》为例

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以《中西比较诗学》为例

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以《中西比较诗学》为例庞莉芹【摘要】曹顺庆是中国中西比较诗学学科的开创者,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以“中西比较诗学”命名的学术专著,乃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领军人物之一。

他从中国古典文论研究转向中西文论的比较研究,将中西诗学的范畴、概念互证互释、双向阐发,分析了中西古典文论的异同之处,阐发了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世界意义。

曹顺庆希望通过对中国古典文论的重视来摆脱中国学界“失语症”的状态,与西方文化平等对话以及深入“跨文明”研究,从而建立一个新的世界文论体系。

%He described the scope and mutual conceptual interprt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ics, anatyzeu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and expounded the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in the world. Cao hoped to getrid of the Chinese acadmic aphesia by emphasizing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and set up a new uniuersal system of literary theoy through equal dialogue with western culture and in-depeth inter-civilization research.【期刊名称】《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22)003【总页数】4页(P47-49,61)【关键词】《中西比较诗学》;中国古典文论;“失语症”;“跨文明”【作者】庞莉芹【作者单位】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1904年,王国维在《教育世界》杂志上发表《红楼梦评论》,标志着中国比较文学的开端。

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

三、比较诗学的研究范围
(一)文艺理论批评体系 的比较研究
• 文艺理论批评体系的比较研究是一种整 体比较,包括不同批评理论体系的哲学 基础、思维模式、研究方法、理论构架、 文学规律和特点的比较研究。 • 认识中西诗学体系的差异是从事中西比 较诗学的核心问题,也是进行具体研究 的前提。
中西比较诗学的哲学基础
比较诗学
一、诗学与比较诗学
(一)诗学
• 在比较文学中所谓的“诗学”,一般指 的就是文艺理论。
– 厄尔·迈纳《比较诗学》 :“‘诗学’可以 定义为关于文学的概念、原理或系统。” – 陈跃红《比较诗学导论》:“今天我们在多 数场合所谈的所谓诗学,其实是一种广义的 诗学,它更接近通常的文艺研究,或者说关 于文学的批评理论研究。”
• 翁方纲:“太白诗无一首不可作三昧观。”
– 《大智度论》卷七:“何等为三昧?善心一处住不动, 是名三昧。” – 晋 慧远 《念佛三昧诗集序》:“夫三昧者何?专思、 寂想之谓也。”
• 阴阳、本末、体用等。 • 季羡林:中国传统文论“使用一些生动的形容 词,绘形绘色,给人以暗示,资人以联想,供 人以全貌,甚至给人以艺术享受,还能表现出 深度;但有时流于迷离模糊,好像是神龙,见 首不见尾,让人不得要领。”
• 飘逸、沉郁、雄浑、婉丽、神韵、风骨、兴趣、气象等。 •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对“冲谈”风格的描述:“素处以默, 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 • 对“纤侬”风格的描述:“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 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荫路曲,流莺比邻。”
– 另一类术语虽不是感觉性的词汇,却很玄妙, 无固定所指。
• 他继承改造了阿布拉姆斯《镜与灯》中所提出的艺术四要 素理论,建立了一个分析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概念结构和 理论框架。 • 他将中国传统文学理论分为形而上的、决定的、表现的、 技巧的、审美的、实用的六种理论,分别从纵向探究了它 们的源和流,并将其与西方相似的理论作了比较,最后从 横向与纵向的结合上考察了六种理论的相互作用与综合。

中西诗学比较

中西诗学比较

中西诗学比较研究初探摘要:诗学这一术语,最早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诗学就是关于诗的艺术。

而现代意义上的诗学和传统的诗学有很大的区别,它本质上是一种文艺理论或文学理论研究,是文学批评理论研究的总称。

中国和西方由于社会文化特征的不同,导致中国诗学和西方诗学呈现迥异的色彩。

因此,要对中西诗学进行比较研究,就要对中西诗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进行比较,从而找到中西诗学产生不同的真正根源,以有利于中西比较诗学的发展。

关键词:诗学比较文化特征一、引言诗学一词,最早见于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诗学的概念包含了诗和技艺两个方面。

即诗学是关于诗的艺术。

在古希腊,作诗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创作或创造,而是等同于一个制作或生产的过程。

因此,那时作诗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技艺。

而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不但探讨了诗的种类、功能、性质,也探讨了其他艺术理论以及悲剧、模仿等美学理论,这样,亚里士多德就把诗放到了一般的意义上,即艺术。

这就给诗学定了位,将诗学概念引入了美学,把诗学看作了一般的文艺理论。

而中国古代使用诗学一词,其内涵和西方是很不相同的。

在中国古代,诗学有时是指《诗经》之学,有时也指诗歌的创作技巧和批评著述。

如元代杨载的《诗学正源》,明代周鸣的《诗学梯航》等。

这些著作所使用的诗学意义一般主要指诗歌的创作与技巧,同时也涉及诗歌自身特点和规律的理论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狭义的诗学概念。

而我们今天所讨论的诗学概念已经不同于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诗学了,同时也并不完全等同于西方古代的诗学概念,而是一个融文艺学、文艺理论及美学理论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学科理论的总称。

而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文学艺术及文学理论,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之上的,因此,要对中西诗学进行比较研究,离不开对中西诗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及文化特征的比较研究,通过比较中西方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及文化特征才能真正找到导致中西诗学呈现不同特色的根源,从而使我们能够更深刻地认识中西方诗学,推动中西比较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

比较文学精品课程(精)

比较文学精品课程(精)

第一节 比较诗学的研究对象和历史发展轨迹
一、比较诗学研究对象 (三)比较诗学研究的价值 由于比较诗学研究是对世界文化的发掘及整理,是为人类未来进一 步走向相互理解和融合所作的持续的努力,比较诗学研究具有多方面的 价值。 1 、对于不同诗学体系的比较研究,可以凸现出它们各自的美学特 征和理论价值。 2 、随着比较诗学的深入发展,人们将能够从中探寻并提升出人类 共同的文学规律,从而为建构新的人类共同的诗学体系提供理论基础。 3 、比较诗学能拓展文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的思维空间。对于研究 者来说,比较诗学可以为其扩大参照的纬度,增添更宏阔的视域、更多 的文化向度,使其能够改变以往单一的思维模式,避免封闭保守的倾向
第一节 比较诗学的研究对象和历史发展轨迹
中西比较诗学是中西方文化为背景, 在理论层面开展中西诗学的比较研究,寻 找中西方之间共同的“诗心”和“文心” 。在深层次上进行人之生存问题的对话。
第一节 比较诗学的研究对象和历史发展轨迹
一、比较诗学研究对象 (一)“诗学”一词的基本蕴涵 “诗学”在西方可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的“诗 学”并非只指研究诗歌的理论,而是泛指一般的文学理论。当比较诗学 进入到中国文化语境以后,中国学术界尤其是比较文学界也开始将西方 的“诗学”概念与中国的“文艺理论”的概念合在一起来使用。 (二)比较诗学的研究对象 审视中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的交流和发展,应该将中西文论批评比 较置于世界文论批评的历史格局中,遵循具有普遍意义的、能真实反映 中西不同文化、文论批评的共同原则。
第一节 比较诗学的研究对象和历史发展轨迹
二、比较诗学研究的历史 (一) 西方比较诗学研究的产生及其发展 以“中西比较诗学”名命的第一部著作是四川大学曹 顺庆教授的《中西比较诗学》(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 (一)中国比较诗学的历史与发展 随着西方比较诗学的兴起,东方诗学尤其是中国诗学 的巨大价值日益受到世人的重视,一些西方学者已认识到, 如果不考虑中国诗学,西方就不能谈“一般的文学理论”。 当然,中国比较文学工作者对中西比较诗学更感兴趣,投入 了更大的关注和更多的精力,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


无论中西诗学在基本概念和表述方法等方面有多大的差异, 但它们都是对于文学艺术审美本质的共同探求,换句话说, 中西方文论虽然从不同的路径走过来,但它们的目标是一 致的,其目的都是为了把握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探寻文 艺的真正奥秘。这就是世界各民族文论可以进行对话和沟 通的最坚实的基础,是中外文论可比性的根源,因为任何 文学研究(包括比较文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把 握住人类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规律。——曹顺庆
二、比较诗学三方面的比较
第一是对不同民族、文化中诗学的概念、范畴和命题的比 较。
中西方诗学往往都有明显的概念范畴的不同。比如西方诗学中比 较常见的概念有悲剧、喜剧、优美、崇高、典型、象征、隐喻、 结构、解构等等,而中国古典诗学中的概念与西方诗学概念范畴 十分不同,主要概念范畴有赋、比、兴、风骨、心象、气韵、意 境、意象、神采、妙悟等等,与西方的概念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体 系范围,与西方的概念差别非常大。对这些概念进行梳理,是研 究中西方比较诗学的基础。
Who hath not seen thee oft amid thy store? Sometimes whoever seeks abroad may find Thee sitting careless on a granary floor, Thy hair soft-lifted by the winnowing wind; Or on a half-reap’d furrow sound asleep, Drows’d with the fume of poppies, while thy hook Spares the next swath and all its twined flowers: And sometimes like a gleaner thou dost keep Steady thy laden head across a brook; Or by a cyder-press, with patient look, Thou watchest the last oozings hours by hours.

比较文学的起源与发展教程文件

比较文学的起源与发展教程文件

不过,一般认为这门学科的诞生却是在十九世纪初叶的事。那时随 着学术视野的扩展,在法国出现了侧重比较研究的新兴学科,如比较美 学、比较解剖学、比较神话学等,而在文学领域,歌德所谓的”世界文 学“观念深入人心。这些情况给比较文学的诞生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③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学者诺埃 尔和拉普拉斯合编的《比较文学教程》(1816)中,但该著作未涉及它的 方法与理论,只是采取一种比较的方法论进行研究。
从此以后这门学科正式踏上了自己的发展历程。
二. 比较文学的发展
1.欧美国家
①法国:19 世纪70年代后,比较文学在欧美各国有了很大发展, 其中心在法国。法国的比较文学先驱者专注国际间的文学影响,探讨彼 此互相接触的历史事实(关注各国文学间的相互借鉴和相互影响,大部 分是以文学影响为根基而建立起来的比较观)。
学研究(如两种文学的比较、诗歌与绘画的比较)并不乏见。比较文学 学科于19世纪作为历史语言学的分支而出现。
①英国文学史家豪勒姆是第一位以比较历史的方法研究历史的人。 《15、16、17世纪欧洲文学导论》
②德国格林兄弟最早系统地采用比较的方法研究神话、史诗、 童话、传说等。(把《尼伯龙根之歌》和《贝奥武甫》、”武功歌“、” 埃达“进行对比。
比较文学的起源与发展
当代比较文学研究的特点
比较文学的起源和发展
一.比较文学的起源
1.史前史:作为一门正式的学科建立之前的研究史。 ①可追溯到古罗马时期,最典型的例子是维吉尔对荷马的模仿。
(《埃尼阿斯纪》几乎完全借鉴了荷马史诗的技巧。甚至于在故事的情 节上,也有许多雷同之处。其题材都出于特洛伊战争。)
④使这一术语得以流行的,是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维 尔曼 (1790~1870)。他于1827年在巴黎大学开设了"18世纪法国作家对 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的讲座,并于两年后将讲稿整理,以《18 世纪法国文学综览》的书名出版。在讲课和著述中,维尔曼多次使用"比 较文学"、"比较历史"等词语,并从理论和实践上为比较文学提供了范例。 1838年,他在出版其讲稿的第三卷序言中正式使用了"比较文学"这个专 门术语,后人因此尊他为"比较文学之父"。1865年后,“比较文学”作 为专门术语而被普遍接受。

比较诗学(2)

比较诗学(2)

一、历史与现状(1)
非学科化时代:1904——1970,王国维、鲁 迅、朱光潜,钱锺书……
学科化时代:1970——当下。
港台和北美学人贡献:从刘若愚到叶维廉 等。
一、历史与现状(2)大陆学源自的建构:传统的延续与开新——钱 锺书《管锥编》,乐黛云等一代……
二十世纪末:改革开放新一代学者的专业 化比较诗学研究及其成就。
“诗学”:一个历史和现实内涵丰富复杂 的理论范畴,需要认真仔细的辨析,才有 可能厘清其前世今生。
古今差异:诗歌之学与诗歌文类学。
中西差异:单文类之学与多文类之学,
第一节、诗学范畴的历史生成(2)
诗学范畴的现代内涵:狭义诗学与广义诗 学
现代诗学研究:
自理论层面上所展开的关于文学问题的专门研 究,譬如从本体论、认识论、语言论、审美论或 者从范畴论和方法论等思路去展开的研讨,也包 括理论之间相互交流关系和跨学科关系的研究等 等。
基本类型与研究方法(2)
基本方法:
1、概念范畴的直接比较分梳;2、共
同命题的对话探寻;3、从范式套用到寻找
部分共相整合;4、从寻找“普世理论”到
复数多元理论合唱;5、从“理论旅行”到
“国际诗学关系史”的建构;6、从“他者
标准”到“美美与共”的本土理论国际价
值重识。
三、案例分析
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
渐次成型与特色初现的中国比较诗学学科。
二、基本类型与研究方法(1)
从比较的文类学诗学到跨文化、跨语言、 跨学科的文学理论比较研究。
研究类型: 1、概念和范畴的比较研究;2、特色理
论与批评话语的跨文化比较;3、基本概念 共通的文论关系分梳;4、相关文类的中外 对话;5、诗学专著的比较研究;6、文论 系统的整体中外考量……

中西比较诗学的历史与发展

中西比较诗学的历史与发展

张海明比较诗学作为一个专门术语,始见当代法国学者艾金伯勒1963年撰写的《比较不是理由》一文。

艾金伯勒认为:随着比较文学研究的拓展与深入,将不可避免地导向比较诗学:“历史的探寻和批判的或美学的沉思,这两种方法以为它们是势不两立的对头,而事实上,它们必须互相补充;如果能将两者结合起来,比较文学便会不可违拗地被导向比较诗学”〔1〕。

这里说的比较诗学,原文为poetique comparee,亦即英文的comparative poetics。

在中国大陆,最早将比较诗学作为一个专门术语正式提出的,大概是钱钟书。

1981年,张隆溪在《读书》第10期上发表了《钱钟书谈比较文学和“文学比较”》一文,介绍钱钟书对开展比较文学研究的若干意见。

文中写道:“钱钟书先生认为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即所谓比较诗学(comparative poetics)是一个重要而且大有可为的研究领域。

如把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术语和西方的术语加以比较和互相阐发,是比较诗学的重要任务这一。

”其后1983年,张隆溪又撰写了题为《应该开展比较诗学的研究》的短文,就开展比较诗学研究的意义、方法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该文发表于1994年《中国比较文学》创刊号,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中国比较诗学研究趋于自觉的一个标志。

〔2〕不过,如果不拘泥于名目,比较诗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其历史在中国几乎和比较文学一样悠久。

最早从事中西诗学比较的,或许当推清末的王国维,这在他的《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和《宋元戏曲考》中均有所表现。

陈寅恪曾在《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将王国维的治学方法概括为三条,其中第三条就是“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凡属于文艺批评及小说戏曲之作,如《红楼梦评论》及《宋元戏曲考》等是也”。

王国维受康德、叔本华和尼采哲学、美学思想影响较深,并有意识地以之与中国传统诗学、美学相比较,这是王国维诗学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

虽然这种比较离现代意义上的比较诗学尚有距离,但应该说确有比较诗学的因子。

中西比较诗学的走向

中西比较诗学的走向
广东汕头人, 1 一)女, 7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助教, 文学硕士, 暨南大学比较文艺学

在读博士 ; 研究方 向: 中外 文论 , 比较诗学。
12 0
维普资讯
为文学最高最后之 意境 所在 。【 而这 种功利 色彩 , 中国选 ”】 在
这 加 多年来主要还是 中国在引进西方 的文论 , 但这并不
择性地接受西方文化 的过程 中一直扮演着 重要 的角色。 中国 是 “ 同质化” 的过程。“ 事实是任何一种 单向传播的文化 , 一旦 诗学 的第一次大转型 , “ 四” 后 由“ 是 五 前 传统” 现代 ” 向“ 的转 进入另一个文化 系统 , 尤其是不 同语言 的文化系统 , 就意 味着 信息扭 曲oi( I1) 个接 受过程 往往包 括在从  ̄ ]I- 4 ' P 0这 6O 换。以王 国维为代表 的学院派接受西学影响后 主要从美 学与 重新编码 , 文学批评的维度探究文学 的本 质特征 , 予 以文 学独立 的地 翻译者到解释者到读者的选择过程中, 并 接受者本身的语言和 位。而在 当时特殊的 国情下 , 以梁 肩超 为代表 的社会改 良派 文化所形成的前理解 , 右着 接受过 程 中的选 择。在纷纭繁 左 对西 学的另一种反应无疑更能引起共鸣 。西方哲 学历经 两千 杂的西方文论 中 , 某一 些站稳 了脚 跟 , 另一些 只是过 眼烟 而 多年的演进与几大转折 , 到了近现代各 种思潮纷繁更替 , 与之 云 。从历史的整体性来 看 。 被删略 的部分并 非无足轻重 , 文化 密切相关 的文艺理论也呈现空前繁荣 的景 象。刚刚走 出 中国 的接受是植根于多元的历 史土壤 中的 , 种接受或 出于 内在 这 传统文学 的近代知识分 子 , 在他们 眼前 的是各 种各样 的理 论 需要 , 或为了寻找历史 关联 , 或取决 于某 一历 史事件 , 或是某 共时呈现 , 他们没有过 多 的时间去 消化 漫长 的一部西方 思想 种垄断 的意识形态决定。 史与文论史 , 要用 12 的时间重演 西方 2 30年 的文 化变 、0年 、0 迁, 建立并守 住新 文化 阵 地 , 则更 多地 出于一 种 民族 救 亡意 识 , 拿来主义” 以“ 的方法 , 本着实用主义 的观点 有选 择地将西 方思想中的观念与甚至片断 , 套用 到中国的“ 亡实践” 救 中来 。 这里首先要对“ 作一个简单说 明 。“ 并不是抽身而 出” 出” “ 四在表现方 法论上 , 五 也是清浅的 , 少人谈 到体 系和原则, 出 , 想从 西方 与传统两大语境 中抽身 而出 , 很 要 以旁观者的 眼光

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
学艺术的审美本质规律。——曹顺庆
第一个也是终极的目的在于通过描述各式各样从源远流长、
而基本上是独自发展的中国传统的文学思想中派生的文学
理论,并进一步使它们与源于其他传统理论的比较成为可
能,从而对一个最后可能的普遍的世界性的文学理论的形
成有所贡献。
——刘若愚
二、比较诗学的兴起和发展
比较文学三个阶段: 1、法国学派阶段;
比较诗学主要指不同国家(民族)和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 论之间的比较研究。相对于传统的各民族文艺理论研究而言, 比较诗学更关注于一种跨民族、跨文化的文学本质规律的探 求,并在这种跨越中阐述不同文学理论各自所具有的特征。
无论中西诗学在基本概念和表述方法等方面有多大的差异, 但它们都是对于文学艺术审美本质的共同探求,换句话说, 中西方文论虽然从不同的路径走过来,但它们的目标是一致 的,其目的都是为了把握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探寻文艺的 真正奥秘。这就是世界各民族文论可以进行对话和沟通的最 坚实的基础,是中外文论可比性的根源,因为任何文学研究 (包括比较文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把握住人类文
(三)综合性原则
• 比较诗学的综合性原则是指这种研究一般在四个相互区别而 又相互联系的层面上展开:
• 一为文化层面, • 二为诗学的本体论层面, • 三为诗学范畴层面, • 四为概念术语层面。
四、中西比较诗学的研究方法
1、诗学术语、概念、范畴研究 各民族(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诗学体系,而每种体系在建 立过程中都运用或产生了一套独特的范畴和术语。
• 西方文论:分析性、逻辑性,系统性,术语运用较规范 。 • 中国古代文论:术语具有直观性、多义性的特点。 • “使用一些生动的形容词,绘形绘色,给人以暗示,资人以
联想,供人以全貌,甚至给人以艺术享受,还能表现出深度; 但有时流于迷离模糊,好像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让人不得 要领。”(季羡林)

比较诗学鉴赏论

比较诗学鉴赏论

06
结论
研究成果总结
1
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进行比较分析,我 们发现不同文化对诗歌的审美标准和创作手法有 着显著影响。
2
诗歌作为一种跨越国界和文化的艺术形式,其共 性和差异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呈现出独特的魅力。
3
比较诗学鉴赏论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不同文化 背景下诗歌的内涵和价值,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 解。
比较诗学鉴赏论
• 引言 • 比较诗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 诗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学鉴赏 • 比较诗学鉴赏的实践应用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简介
定义
比较诗学鉴赏论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 领域,旨在比较不同文化、语言和文 学传统中的诗歌理论、批评和鉴赏方 法。
范围
涵盖了从古典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 的各种诗歌理论和批评实践,旨在通 过比较研究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诗歌 的共性和差异。
跨文化交流与对话
文化差异的认知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增进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 认知,促进文化间的交流与理解。
跨文化对话
在比较诗学的框架下,开展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研究者之间的对 话,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文化传播与推广
借助比较诗学的方法,将不同文化的优秀文学作品推向世界,促进 世界文学的多样性和繁荣。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中的诗歌作品,揭示各种诗 歌文化的独特性和普遍性,促进文化交流和对话。
方法
比较诗学主要采用文本分析、跨文化比较和跨语言比较等 方法,对不同诗歌作品的主题、形式、风格等方面进行深 入的比较和分析。
发展历程
起源
比较诗学起源于19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当时欧洲学者开始关注不同文化中的诗歌作品,并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比 较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海明比较诗学作为一个专门术语,始见当代法国学者艾金伯勒1963年撰写的《比较不是理由》一文。

艾金伯勒认为:随着比较文学研究的拓展与深入,将不可避免地导向比较诗学:“历史的探寻和批判的或美学的沉思,这两种方法以为它们是势不两立的对头,而事实上,它们必须互相补充;如果能将两者结合起来,比较文学便会不可违拗地被导向比较诗学”〔1〕。

这里说的比较诗学,原文为poetique comparee,亦即英文的comparative poetics。

在中国大陆,最早将比较诗学作为一个专门术语正式提出的,大概是钱钟书。

1981年,张隆溪在《读书》第10期上发表了《钱钟书谈比较文学和“文学比较”》一文,介绍钱钟书对开展比较文学研究的若干意见。

文中写道:“钱钟书先生认为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即所谓比较诗学(comparative poetics)是一个重要而且大有可为的研究领域。

如把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术语和西方的术语加以比较和互相阐发,是比较诗学的重要任务这一。

”其后1983年,张隆溪又撰写了题为《应该开展比较诗学的研究》的短文,就开展比较诗学研究的意义、方法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该文发表于1994年《中国比较文学》创刊号,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中国比较诗学研究趋于自觉的一个标志。

〔2〕不过,如果不拘泥于名目,比较诗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其历史在中国几乎和比较文学一样悠久。

最早从事中西诗学比较的,或许当推清末的王国维,这在他的《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和《宋元戏曲考》中均有所表现。

陈寅恪曾在《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将王国维的治学方法概括为三条,其中第三条就是“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凡属于文艺批评及小说戏曲之作,如《红楼梦评论》及《宋元戏曲考》等是也”。

王国维受康德、叔本华和尼采哲学、美学思想影响较深,并有意识地以之与中国传统诗学、美学相比较,这是王国维诗学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

虽然这种比较离现代意义上的比较诗学尚有距离,但应该说确有比较诗学的因子。

早期的古代文论研究者也注意到中西比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写作《中国诗学大纲》(1924)的杨鸿烈自称他“最崇信摩尔顿(Richard Green Mouldon)在《文学的近代研究》所说的:普遍的研究—不分国界、种族,归纳的研究,进化的研究”,而寄希望于将来。

这就很有些比较诗学的意味。

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开山之作、陈钟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1927)在讨论文学义界时先引述法国文论家维尼和英国文论家阿诺德等人有关文学的看法,然后写道:“以远西学说,持较诸夏,知彼所言感情、想象、思想、兴趣者,注重内涵。

此之所谓采藻、声律者,注重法式。

实则文贵情深而采丽,故感情、采藻二者,两方皆所并重。

特中国鲜纯粹记事之诗歌,故不言及想象;远西非单节语,不能准声遣字,使其修短适宜,故声律非所专尚。

此东西文学义界之所以殊科也。

”〔3〕尽管此处对中西文学观念的比较失之简单,但作者的比较意识却是可贵的,其思路也不无可取。

到了30年代以后,中西诗学的比较意识更趋强烈,所见也较先前更为深刻。

在1934年出版的方孝岳所著之《中国文学批评》中,作者明确指出:“百年以来,一切社会上思想或制度的变迁,都不是单纯的任何一国国内的问题;而且自来文学批评家的眼光,或广或狭,或伸或缩,都似乎和文学作品的范围互为因果,眼中所看到的作品愈多,范围愈广,他的眼光,也从而推广。

所以‘海通以还’,中西思想之互照,成为必然的结果。

”这里不但指出了自1840年以来中国与外界的交往导致国际间相互影响的扩大,因此中西思想之互照遂成为学术研究的必然,而且强调了比较的双向性。

这就较陈钟凡所说之“以远西学说,持较诸夏”进了一大步。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方孝岳在该书中还提出了“比较文学批评学”的概念。

他说:“‘五四’运动(民国八年)里的文学革命运动,当然也是起于思想上的借照。

譬如因西人的文言一致,而提倡国语文学,因西人的阶级思想,而提倡平民社会文学,这种错综至赜的眼光,已经不是循着一个国家的思想线索所能讨论。

‘比较文学批评学’,正是我们此后工作上应该转身的方向。

”〔4〕当然,我们不能据此认为早在30年代,中国人就提出了西方学者在30年后才想到的比较诗学概念,不过我们也不必太谦,因为方孝岳所言,的确道出了比较诗学的部分意义,虽然他这样说更多的是立足于中国的文学现实。

还应该提到罗根泽的《中国文学批评史》。

在该书《绪言·解释的方法》一节中,作者特别提出“辨似”,认为凡是有价值的学说,都同时具有某种共同性和独特性。

“不幸研究学艺者,往往狃同忽异:大抵‘五四’以前则谓后世的学说同于上古,‘五四’以后则谓中国的学说同于欧美。

实则后世的学说如真是全同于上古,则后世的学说应当取消;中国的学说如真是全同于欧美,则中国的学说应当废弃。

所以我们不应当糅合异同。

应当辨别异同”。

不但对中国历代文论家的观点要辨别异同,对中西文论观点也要辨别异同。

因为“学术没有国界,所以不惟可取本国的学说互相析辨,还可与别国的学说互相析辨。

不过与别国的学说互相析辨,不惟不当妄事糅合,而且不当以别国的学说为裁判官,以中国的学说为阶下囚。

糅合势必流于附会,只足以混乱学术,不足以清理学术。

以别国学说为裁判官,以中国学说为阶下囚,简直是使死去的祖先,作人家的奴隶,影响所及,岂只是文化的自卑而已”〔5〕。

罗根泽这些话写于30年代,但在今天看来,仍觉切中时弊,表现出一种清醒的自主意识。

从比较诗学思想或理论的发展看,如果说陈钟凡注意到引入西方诗学之于古代文论研究的必要,方孝岳突出了中西比较应该取互照互省的态度,那么罗根泽所论,则是将这种比较的重心由求同转向求异,由以西方标准为取舍转向注重中国文论自身的特征。

这恰与70年代以来港台及海外学者的观点相吻合。

真正代表了三四十年代中国比较诗学研究实绩的,是钱钟书、朱光潜、梁宗岱和宗白华等人的著述。

即使在今天看来,钱钟书作于40年代的《谈艺录》也堪称比较诗学的典范之作。

作者基于这样一个信念:“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所以《谈艺录》的写作,便“颇采‘二西’之书,以供三隅之反”〔6〕。

所谈虽为中国古代之诗文创作,却能广采西方文艺家相关的理论和作品实例与中国文论互为印证,从中寻绎出共同或共通的文心。

譬如书中谈“模写自然与润饰自然”一节,由唐人李贺诗“笔补造化天无功”说起,引出艺术创作中模写自然与润饰自然两派的差异,认为“二说若反而实相成,貌异而心则同”,“盖艺之至者,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师心写实,而犁然有当于心;师心造境,而秩然勿倍于理”。

其所征引,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到中世纪的普罗提诺、文艺复兴时期的但丁、莎士比亚,直至近代的培根、龚古尔兄弟和波德莱尔等人的意见。

又如“说圆”一节,更是广征博引,多方比较,除中外前哲谈论诗文有关材料之外,兼及哲学、宗教典籍。

作者这样做的目的,并非呈才显学或一般地考辨,而是为了说明“贵圆”乃是中外古往今来文艺创作共同的规律之一。

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不少。

总之,超越国别的界限、学科的界限来探讨文艺创作的一般规律,是钱钟书《谈艺录》最突出的特征,正是这一点奠定了该书在中国比较诗学史上的地位。

朱光潜的《诗论》是一部探讨中西共同诗原理的专著,但侧重点更在中国诗学。

据作者在先期完成的《文艺心理学》中所说,《诗论》是应用文艺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去讨论诗的问题,同时,对于中国诗作一种学理的研究”。

〔7〕因为在他看来,中国传统的诗话虽有片言中肯,简练亲切的优点,但零乱琐碎,不成系统,缺乏科学的精神和方法,故而有必要借助西方诗学的方法,予以谨严的分析和逻辑的归纳。

不过,《诗论》一书并非只是以西绳中,而是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得出最后的结论。

作者的态度很明确:“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不比较无由见长短优劣。

现在西方诗作品与诗理论开始流传到中国来,我们的比较材料比从前丰富得多,我们应该利用这个机会,研究我们以往在诗创作与理论两方面的长短究竟何在,西方人的成就究竟可否借鉴”〔8〕。

《诗论》无疑贯彻了这一意图,在给中国诗及其理论以科学的阐释的同时,作者也充分注意到其自身的特征与价值。

该书第七章评莱辛的诗画异质说即为一例。

朱光潜在肯定莱辛学说对艺术理论的贡献之后,指出相对于中国的诗与画来说,莱辛的见解未必十分正确。

以画而论,中国画所讲究的“气韵生动”和表现画家的心境,便与莱辛以画为模写自然的观点相抵触;以诗而论,中国诗偏重景物描写的传统和列举物象的写法,也与莱辛所见不侔。

〔9〕所谓通过比较以见长短优劣,由此可见一斑。

梁宗岱的《诗与真·诗与真二集》,宗白华的《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和《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等著述,同样具有这种跨国界、跨学科比较的特点。

他们以其对艺术的敏锐感受,对中国和西方诗歌、绘画、音乐的良好修养,在中西比较诗学研究领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尽管他们不曾以从事比较诗学自诩,但恰如梁宗岱所说:吸收、融汇东西文化,开创新局面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就,“所以我们的工作,一方面自然要望着远远的天边,一方面只好从最近最卑一步步地走”〔10〕。

正是有了他们奠定的基础,我们今天的比较诗学研究才能拾级而上,发扬光大。

从50年代到70年代,由于文化上的封闭,国内比较诗学的研究基本上趋于停滞,除了钱钟书的《通感》、《读〈拉奥孔〉》和李泽厚的《意境杂谈》等有数的几篇论文之外,比较诗学论著几近空白。

倒是海外学者受比较文学美国学派的影响,得风气之先和条件之便,将中西比较诗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韦勒克、雷马克等美国学者将“美学的沉思”引入比较文学,提出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以及倡导破除欧洲文化中心论等,无疑从外部促进了中西比较诗学的复兴。

而中国传统诗学固有的特征与价值在日益扩大的文化交往中也迫切需要重新认识。

在此情势之下,国外的汉学家和一批华裔学者率先开始了中西诗学的比较研究,并从学理上探讨了这种研究的必要性和研究手段。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推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华裔学者刘若愚和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华裔学者叶维廉的研究。

1973年,刘若愚出版了他用英文写作的《中国文学理论》,就作者基本的写作意图而言,这本是一部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文学理论的著作,但出版之后却在海内外比较文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从比较诗学的角度看,《中国文学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进一步强调了开展比较诗学研究的必要性,特别是突出了研究历史上互不关联的文学理论之于建立一般文学理论的必要性。

作者在该书《导论》中写道:“我相信,在历史上互不关联的批评传统的比较研究,例如中国和西方之间的比较,在理论的层次上会比在实际的层次上,导出更丰硕的成果。

……属于不同文化传统的作家和批评家之文学思想的比较,可能展示出哪种批评概念是世界性的,哪种概念是限于某几种文化传统的,而哪种概念是某一特殊传统所独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