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生产工艺分析

合集下载

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简介及改进研究

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简介及改进研究

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简介及改进研究《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简介及改进研究》一、引言阿司匹林,又叫乙酰水杨酸,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镇痛、解热和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也被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它的合成工艺及改进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阿司匹林的历史、合成工艺及改进研究等方面进行全面介绍和探讨。

二、阿司匹林的历史阿司匹林的历史可追溯到古代,水杨树叶、柳树树皮等被用于缓解疼痛和发热。

而现代阿司匹林的合成则始于19世纪,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阿司匹林的合成工艺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

三、阿司匹林的生产工艺1. 原料准备:阿司匹林的合成主要原料包括苯酚和二氧化碳。

2. 反应过程:苯酚与二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酯化反应,得到阿司匹林的中间体。

3. 精制和提纯:通过结晶、过滤、再结晶等工艺步骤,最终得到合格的阿司匹林产品。

四、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的改进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阿司匹林的合成工艺也得到了不断改进。

新的催化剂、新的反应条件、新的分离提纯技术等不断被引入进来,以提高合成效率和产品质量。

五、对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的个人理解与观点阿司匹林的合成工艺在不断的改进中,为其生产提供了更高效和更环保的方法。

阿司匹林的合成工艺也是化学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它的改进也将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六、总结通过对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的简介及改进研究的全面介绍和探讨,相信读者对这一主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们也看到了阿司匹林合成工艺在不断发展中的前景和挑战。

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思路和启发。

至此,我们完成了一篇深度和广度兼具的关于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的文章。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七、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随着医药行业的不断发展,对阿司匹林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作为一种常用的药物成分,阿司匹林的合成工艺需要更高的效率和更环保的生产过程。

目前,已经有一些新的技术和方法被引入进来,以改进阿司匹林的合成工艺。

绿色合成技术已经成为阿司匹林合成工艺改进的重要方向之一。

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简介及改进研究

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简介及改进研究

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简介及改进研究一、概述阿司匹林,又称乙酰水杨酸,是一种常见的非处方药物,通常用于缓解头痛、发烧和轻度疼痛。

阿司匹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由德国化学家斯皮尔勒首次合成。

随着医药科技的不断发展,阿司匹林的合成工艺也在不断改进。

本文将就阿司匹林的合成工艺进行简要介绍,并探讨其改进研究的相关进展。

二、阿司匹林的合成工艺简介阿司匹林的合成工艺主要包括水杨酸的乙酰化反应。

具体步骤如下:1. 水杨酸的制备:水杨酸可通过苯酚经羟化反应生成对羟基苯甲醛,再经过碱催化羧化反应得到水杨酸。

2. 乙酰化反应:将水杨酸与乙酸酐在硫酸或磷酸的催化下反应,生成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和醋酸。

这一合成工艺虽然简单,但存在着环境污染严重、产率低等问题,因此需要进行改进研究。

三、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的改进研究1. 催化剂的改进:传统合成工艺中所使用的硫酸或磷酸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酸,对环境造成污染。

研究人员尝试寻找更环保的催化剂,如具有高效催化性能的金属催化剂等。

2. 反应条件的优化:对合成工艺中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如温度、压力、反应时间等参数的调节,能够有效提高产率,降低能耗,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3. 新型合成路径的探索:寻找更加环保、高效的阿司匹林合成新路径,如采用生物催化或微波合成等技术,以减少原料和能源的消耗,减少废弃物生成。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在当今社会,环保和高效已成为各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药物合成工艺也不例外。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常用的药物,其合成工艺的改进研究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降低药物成本,使更多患者能够受益。

我对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的改进研究充满期待,希望能够通过不断的创新,为药物生产带来新的突破,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总结阿司匹林的合成工艺自诞生以来便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通过对其合成工艺的优化和改进,我们将能够得到更加环保、高效的生产方式,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对药物的需求。

阿司匹林合成工艺探析

阿司匹林合成工艺探析

阿司匹林合成工艺探析一、引言阿司匹林(Aspirin)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非处方药,常用于缓解疼痛、退烧和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

阿司匹林的合成工艺是制造药物的关键步骤,在化学工业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本文将对阿司匹林的合成工艺进行探析,深入了解其化学反应和生产流程。

二、阿司匹林的化学反应阿司匹林的化学名称是乙酰水杨酸,其化学式为C9H8O4。

阿司匹林的合成主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2.1 水杨酸酯化反应首先,水杨酸(C7H6O3)与乙酸酐(CH3COOC2H5)在硫酸的存在下发生酯化反应。

反应方程式如下:水杨酸 + 乙酸酐→ 乙酰水杨酸 + 乙酸2.2 乙酰水杨酸的水解乙酰水杨酸随后经过水解反应,将其中的乙酰基取代为羟基(OH)。

反应方程式如下:乙酰水杨酸 + 水→ 水杨酸 + 乙酸2.3 结晶纯化通过结晶纯化的方法,可将阿司匹林从反应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该过程利用了阿司匹林较水杨酸和乙酸的溶解度更低的特点。

最后,通过洗涤和干燥,可除去反应副产物和溶剂残留,得到纯度较高的阿司匹林晶体。

三、阿司匹林的生产流程阿司匹林是以工业规模生产的药物,在工厂中有着固定的生产流程。

以下是阿司匹林的生产流程:3.1 原料准备生产阿司匹林的首要步骤是准备原料,主要包括水杨酸、乙酸酐和硫酸。

这些原料需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检验,以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3.2 反应器设备准备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合适的反应器设备来进行化学反应。

常见的反应器设备包括玻璃反应器和不锈钢反应器。

此外,还需准备搅拌器、加热设备等。

3.3 反应操作在反应器中加入水杨酸和乙酸酐,然后加入适量的硫酸作为催化剂。

控制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使酯化反应充分进行。

3.4 水解反应反应完成后,将反应产物中的乙酰基水解成羟基,得到乙酰水杨酸。

此步骤较前一步酯化反应较为简单。

3.5 结晶纯化将乙酰水杨酸溶液进行结晶纯化,通过控制温度和搅拌条件,使阿司匹林晶体逐渐形成。

然后,通过过滤等方法分离固体晶体和溶液。

阿司匹林生产工艺分析

阿司匹林生产工艺分析

阿司匹林生产工艺分析【摘要】目的:制备阿司匹林胃内滞留漂浮微球。

方法:以乙基纤维素为载体材料,采用乳化―溶剂扩散技术制备阿司匹林微球,通过正交试验优选制备工艺,并对微球的体外漂浮性能,包封率,载药量,释放度等理化性能进行考察。

结果:该法所制微球形态圆整,大小较均匀,粒径范围45~200μm,载药量为32%,包封率为20.5%,体外12h漂浮率为37.6%。

结论:本微球制备工艺较简单,重现性好。

体外呈现较好的漂浮性能与缓释特性。

【关键词】阿司匹林;胃漂浮微球;制备阿司匹林是具有百年历史的传统药物,近年来在临床研究中不断发现其新用途,小剂量(75~160mg/d)的阿司匹林具有较好的抗血栓作用,临床表现为防治心肌梗死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阿司匹林为弱酸性药物,在胃及小肠上段易吸收,但对胃肠道黏膜刺激性较大,长期服用易诱发胃肠道溃疡。

本实验以阿司匹林为模型药物研制多单元型胃内滞留漂浮型给药系统(HBS),采用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得阿司匹林乙基纤维素胃漂浮型微球。

药物分散于微球内,可避免HBS 漂浮制剂在胃排空中的“全或无”效应和胃肠道转运个体差异的缺点,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性,延长药物在胃内的滞留时间,达到减少给药次数,提高病人顺应性与疗效,降低毒副作用的目的。

1.仪器与试药JJ-1型定时电动搅拌机(江苏省金坛正基仪器有限公司);UV-7501 紫外分光光度计(无锡科达仪器厂);ZPD6-B型溶出仪(上海黄海药检仪器厂)。

阿司匹林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乙基纤维素(广东达濠精细化学品公司);聚乙烯醇(PV A-124,广东汕头市西陇化工厂);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2.实验方法与结果2.1阿司匹林微球的制备称取乙基纤维素适量溶解在10mL二氯甲烷乙醇(体积比1∶1)的混合溶剂中,将阿司匹林溶解在其中制得有机相。

另取一定量的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 A)溶于50mL的水中,将有机相加入水相,在一定速度下搅拌1h。

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研究

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研究

揖摘要】介绍了阿司匹林的结构、性质、合成方法及发展前景,对阿司匹林的合成方法进行了综述。

对具体的合成路线作了比较:以酸催化合成阿司匹林,工艺相对比较成熟,但需要开发更为环保的酸催化剂;以碱催化合成阿司匹林,产品纯度高,但工艺不够成熟;以维生素C为催化剂合成阿司匹林,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对环境友好等优点,但工艺同样不够成熟。

开发环境友好、性能优异、成本低廉的催化剂。

是发展阿司匹林合成工艺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阿司匹林,合成,催化剂1、国内外研究背景阿司匹林(Aspirin)化学名2-乙酰氧基苯甲酸;又名乙酰水杨酸,它是水杨酸类解热、镇痛药的代表,用于临床已有100a历史,为医药史上3大经典药物之一。

现仍广泛用于治疗伤风、感冒、头痛、神经痛、关节痛、急性和慢性风湿痛及类风湿痛等。

早在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就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8年德国化学家菲霍夫曼又进行了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

1899年由德莱塞介绍到临床,并取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

到目前为止,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

在体内具有抗血栓的作用,它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这与TXA2生成的减少有关。

临床上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

阿司匹林于1898年上市,近年来发现它还具有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于是重新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将阿司匹林及其他水杨酸衍生物与聚乙烯醇、醋酸纤维素等含羟基聚合物进行熔融酯化,使其高分子化,所得产物的抗炎性和解热止痛性比游离的阿司匹林更为长效。

2、阿司匹林合成方法2.1酸催化合成阿司匹林。

2.1.1浓硫酸。

传统方法所用的催化剂为浓硫酸,以水杨酸和乙酸酐为原料,浓硫酸为催化剂,进行O-酰化反应,水浴加热,冷却后析出晶体,加入冷水结晶后抽滤,烘干即得乙酰水杨酸,产率一般在60%左右,而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脱水性,对设备的腐蚀性较大,对环境污染较重,不能回收利用,且易发生副反应而使产品色泽深,不利于提纯。

制备阿司匹林工艺流程

制备阿司匹林工艺流程

制备阿司匹林工艺流程
《制备阿司匹林工艺流程》
阿司匹林,又称乙酰水杨酸,是一种常见的解热镇痛药,也被用于预防心脏病和中风。

其制备工艺流程相对简单,下面将介绍一般的制备方法。

首先,制备阿司匹林需要两种原料:水杨酸和乙酸酐。

水杨酸是从水杨树的树皮中提取得到的化合物,而乙酸酐则是一种有机化合物,是制取醋酸时的副产品。

在工业生产中,这两种原料都是通过化工方法大规模合成得到的。

制备阿司匹林的第一步就是通过酯化反应将水杨酸和乙酸酐反应得到乙酰水杨酸。

在实验室中进行这一反应时,首先需要将适量的水杨酸粉末溶解在少量的乙酸酐中,然后缓慢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作为催化剂。

反应完毕后,利用水或酸来中和溶液中的氢氧化钠,使其沉淀成水杨酸钠。

接着,需要进行减压蒸馏,除去其中的乙酸酐,获得乙酰水杨酸。

此外,还需要进行晶体的提取和过滤,将得到的乙酰水杨酸晶体过滤干燥,得到最终的阿司匹林产品。

整个制备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反应条件和操作步骤,确保产物的纯度和质量。

通过上述工艺流程,可以将水杨酸和乙酸酐合成成阿司匹林,供药物生产和实验室使用。

同时,这种简单的合成方法也使得阿司匹林成为了一种广泛应用的药物,帮助人们缓解疼痛和预防心脏病。

阿司匹林的生产工艺流程

阿司匹林的生产工艺流程

阿司匹林的生产工艺流程
阿司匹林(aspirin)是一种非处方药,其主要成分为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 acid)。

下面是阿司匹林的典型生产工艺流程:
1. 原料准备:乙酰化剂(例如乙酸酐)和水杨酸是阿司匹林生产的主要原料。

这些原料需要经过质检和准备步骤。

2. 反应制备:原料先被混合在一起,并在反应釜中进行化学反应。

反应中需要加入酸性催化剂来促进乙酰化反应的进行。

3. 结晶:反应结束后,得到的混合物需要进行结晶。

通常会使用合适的溶剂对混合物进行冷却,以促进结晶的形成。

4. 过滤和洗涤:结晶产物经过过滤,将溶剂和杂质去除。

随后通过洗涤来进一步纯化产物。

5. 干燥:洗涤后的产物被放置在干燥烘箱中,用以去除残留的水分。

6. 研磨和筛分:干燥的产物需要通过研磨和筛分步骤来获得所需的颗粒大小和形状。

7. 包装:最后,阿司匹林产品将进行包装,并进行必要的质量检验,以确保产
品符合规定的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制造商可能会有不同的具体工艺流程,上述步骤仅提供了一个典型的阿司匹林生产过程参考。

湿法制备阿司匹林片的工艺

湿法制备阿司匹林片的工艺

湿法制备阿司匹林片的工艺
湿法制备阿司匹林片的工艺步骤如下:
1. 准备阿司匹林原料:阿司匹林粉末、辅料(如填充剂、润滑剂、分散剂等)。

2. 预处理原料:将阿司匹林粉末与辅料进行混合,并加入适量的溶剂,将混合物进行予热溶解,使溶液均匀。

3. 喷粉制备:将溶解后的混合液通过喷粉设备进行喷粉,形成颗粒状的阿司匹林颗粒。

4. 造粒:将喷粉得到的颗粒进行造粒,通过湿法造粒设备进行湿法造粒,使颗粒变得更加均匀。

5. 干燥:将造粒后的阿司匹林颗粒进行干燥,去除多余的溶剂,使颗粒变得干燥。

6. 筛分:将干燥后的阿司匹林颗粒进行筛分,去除颗粒中的杂质。

7. 添加辅料:将符合要求的阿司匹林颗粒与其他辅料进行混合,如填充剂、润滑剂等,使整个配方更加均匀。

8. 压片:将混合后的药物颗粒放入压片机中,通过压片机的压力,将药物颗粒压制成片状。

9. 包衣:若需要,可以对制得的阿司匹林片进行包衣处理,增加稳定性和口感。

10. 整理包装:对制得的阿司匹林片进行整理和包装,例如装入药瓶、泡腾片包装等。

以上是一般湿法制备阿司匹林片的工艺步骤,具体工艺可能会根据生产厂家和机器设备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阿司匹林的制备工艺

阿司匹林的制备工艺

阿司匹林制备工艺一、提取首先,从柳树皮中提取水杨酸。

将柳树皮切成小块,然后浸泡在水中,经过搅拌和过滤,得到含有水杨酸的溶液。

二、药片变粉末将阿司匹林药片研磨成粉末状。

这些药片通常是已经制作好的,里面含有阿司匹林成分。

将药片研磨后,可以得到阿司匹林的粉末。

三、粉末包裹将阿司匹林的粉末包裹在淀粉或其他适合的载体上。

这一步是为了增加粉末的体积,使其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同时,包裹还可以保护阿司匹林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四、低温保存将包裹好的粉末保存在低温下。

低温可以保持阿司匹林的稳定性,避免其分解或变质。

五、消毒处理在制备过程中,需要对使用的原料和设备进行消毒处理,以防止细菌污染。

常用的消毒方法包括紫外线照射、高温灭菌等。

六、加热处理在特定的温度下,对阿司匹林粉末进行加热处理。

这样可以破坏其中的有害物质,提高其纯度。

同时,加热还可以增加阿司匹林的溶解度,使其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七、混合将加热处理后的粉末与其他辅料混合。

这些辅料包括赋形剂、崩解剂等,可以增加阿司匹林的药效和稳定性。

八、过滤处理将混合后的溶液进行过滤,去除其中的杂质和不溶物。

这样可以保证药物的纯净度和安全性。

九、干燥处理将过滤后的溶液进行干燥处理,得到最终的阿司匹林制剂。

干燥可以去除多余的水分,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和药效。

十、胶囊制剂将干燥后的阿司匹林制剂装入胶囊中。

胶囊可以保护药物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同时方便患者服用。

根据需要,可以选择不同规格和材质的胶囊。

阿司匹林的生产工艺流程

阿司匹林的生产工艺流程

阿司匹林的生产工艺流程
阿司匹林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非处方药物,具有退热、镇痛和抗炎作用。

它的生产工艺流程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1. 原料准备:阿司匹林的主要原料是水杨酸和乙酰化剂。

首先,水杨酸通过对水杨树皮的提取或合成得到。

然后,乙酸酐作为乙酰化剂经过脱水检测处理。

2. 反应制得酯化物:将水杨酸和乙酸酐放入反应釜中进行酯化反应。

在酯化反应中,水杨酸与乙酸酐反应生成乙酰水杨酸。

3. 水杨酸乙酯的水解:将乙酰水杨酸在适当的催化剂作用下进行水解反应。

在水解反应中,乙酰水杨酸分解为阿司匹林和乙酸。

4. 结晶与干燥:将水解得到的阿司匹林溶液进行过滤、结晶和干燥处理,得到阿司匹林结晶体。

5. 细粉制备:将阿司匹林结晶体进行粉碎研磨,得到所需的药品细粉。

6. 包装与质检:将细粉按照一定的重量和规格进行包装,并进行质量检验。

以上是阿司匹林的生产工艺流程的主要步骤。

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每个步骤的工艺参数,确保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此外,生产工厂还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合规性。

阿司匹林的制造实验报告(3篇)

阿司匹林的制造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阿司匹林的制备原理和过程。

2. 掌握实验室合成阿司匹林的操作技能。

3. 学习并应用重结晶技术对阿司匹林进行纯化。

4. 通过实验,验证阿司匹林的性质和药理作用。

二、实验原理阿司匹林,化学名为乙酰水杨酸,是一种常用的解热、镇痛、抗炎药物。

实验室制备阿司匹林通常采用水杨酸与乙酸酐在浓硫酸催化下进行酰基化反应,生成阿司匹林。

反应式如下:COOH + CH3COOH → COOCH3 + CH3COOH三、实验仪器与药品1. 仪器:烧杯、锥形瓶、量筒、温度计、水浴锅、搅拌器、布氏漏斗、抽滤瓶、蒸馏装置等。

2. 药品:水杨酸、乙酸酐、浓硫酸、氢氧化钠、活性炭、蒸馏水、无水乙醇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水杨酸、乙酸酐、浓硫酸、氢氧化钠、活性炭等药品按照一定比例称量,准备好实验仪器。

2. 酰基化反应:将称量好的水杨酸和乙酸酐加入锥形瓶中,缓慢加入浓硫酸,搅拌均匀。

将锥形瓶置于水浴锅中,加热至75-80℃,保持恒温反应30分钟。

3. 停止反应:将反应液移至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至7-8。

加入活性炭,搅拌10分钟,使反应液中的杂质吸附在活性炭上。

4. 过滤:将反应液用布氏漏斗过滤,收集滤液。

5. 重结晶: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无水乙醇,搅拌均匀,静置。

待晶体析出后,用抽滤瓶进行抽滤,收集晶体。

6. 干燥:将收集到的阿司匹林晶体放入干燥器中,干燥至恒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阿司匹林的性状:白色针状或板状结晶,mp.135-140℃,易溶于乙醇,可溶于氯仿、乙醚,微溶于水。

2. 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解热、镇痛、抗炎。

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阿司匹林在药物浓度范围内对实验动物的解热、镇痛、抗炎作用。

六、实验讨论1. 酰基化反应的温度对阿司匹林产率有较大影响,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产率下降。

实验中,温度控制在75-80℃为宜。

2. 在重结晶过程中,乙醇的浓度对阿司匹林的纯度有较大影响。

阿司匹林生产工艺

阿司匹林生产工艺

阿司匹林生产工艺
阿司匹林是一种非处方药,常用于缓解轻度疼痛以及退烧。

它是一种非类固醇消炎药,具有抗炎、镇痛和退烧的效果。

阿司匹林的主要成分是乙酰水杨酸,它是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来制备的。

阿司匹林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准备原料:制备阿司匹林的关键原料是水杨酸和乙酸酐。

水杨酸通常从植物提取,然后经过精炼和筛选得到纯净的水杨酸。

乙酸酐则是通过化学合成得到。

2. 反应制备:将水杨酸和乙酸酐加入反应釜中,加入一定量的催化剂(通常是硫酸)。

经过加热和搅拌,使其反应进行。

这个反应过程被称为酯化反应,其目的是将水杨酸和乙酸酐进行化学反应,生成乙酰水杨酸。

3. 结晶分离:将反应后的物质经过降温、过滤和结晶处理,将乙酰水杨酸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这个过程通常需要使用一些有机溶剂和冷却设备。

4. 粉碎和干燥:将分离出来的乙酰水杨酸经过粉碎和干燥处理,使其形成细小的粉末。

这个过程通常需要使用一些机械设备和加热设备。

5. 包装和质检:对乙酰水杨酸进行包装,并对其进行质量检验。

包装通常使用药用级别的塑料袋或瓶子,质量检验主要包括外
观、含量和纯度等指标。

以上是阿司匹林的主要生产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阿司匹林是一种药物,其生产需要符合相关的药品生产规范和质量标准。

此外,阿司匹林的生产还需要注意相关的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措施,以确保生产过程安全可靠,产品质量合格。

《阿司匹林生产工艺》PPT课件

《阿司匹林生产工艺》PPT课件

h
11
工艺流程的特点
反应时间短 : 反应条件不苛刻 :反应温度为 70℃左右 反应时间只要
20min
收率高 : 收率为90.4%
h
4
工艺流程方框图
水杨酸
醋酐
酰化 结 晶
抽滤 粗品
浓硫酸
加热 抽滤
乙酸 乙酯
结晶
抽滤干燥 阿司匹林
h
5
工艺流程图
h
6
物料衡算
以年产300吨计,工艺设计中以生产装置每年生产300天计,每天工作8小时, 为间歇式生产。工艺中原料的反应步骤消耗时间最长,所以每批物料的生产 周期为两小时,则每天可生产4批阿司匹林产品,每批理论生产阿司匹林的量 为:300/300/4=0.25t/批=250kg/批,由于阿司匹林的总收率为90.4%,所以实 际值为:250/90.4%=276.5kg/批。
阿司匹林的工艺设计
张青 12101010
h
1
目录
1 阿司匹林性质及立项依据
2 本工艺流程的特点
3 工艺流程方框图 及工艺流程图
4 物料衡算及主要设备选型
5
三废的处理
h
2
阿司匹林性质
药物名称: 阿司匹林 英文名称:Aspirin 分子式:C9H8O4 结构式:
O OH
OCOCH3
h
3
工艺流程的特点
h
7
数据列表
h
8
主要设备选型
h
9
三废的处理
废气
本工艺设计中所 排出的气体大部 分以水蒸汽为主 ,所以可以采取 冷凝回流利用。
废水
蒸馏法将其从废 液中分离出来, 其中乙酸乙酯可 以循环利用,乙 酸可以Fra bibliotek收。废渣

阿司匹林栓剂制备工艺

阿司匹林栓剂制备工艺

阿司匹林栓剂制备工艺阿司匹林栓剂是一种常见的药物制剂,用于治疗发热、疼痛和炎症等症状。

本文将介绍阿司匹林栓剂的制备工艺。

制备阿司匹林栓剂的原料包括阿司匹林、明胶、甘油和去离子水。

阿司匹林是主要的药物成分,具有抗炎、退热和镇痛的作用。

明胶是栓剂的基质,可增加栓剂的粘度和稳定性。

甘油是溶剂,有助于阿司匹林在栓剂中的溶解。

去离子水则是用于配制栓剂的溶剂。

制备阿司匹林栓剂的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将阿司匹林粉末和明胶加入适量的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

这一步的目的是使阿司匹林和明胶充分溶解,形成均匀的混合液。

第二步,将甘油加入混合液中,继续搅拌均匀。

甘油的加入可以增加栓剂的润滑性和可塑性,使栓剂易于插入肛门。

第三步,将混合液倒入栓剂模具中,然后放置在干燥室中进行干燥。

干燥的温度和时间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以确保栓剂完全干燥。

第四步,将干燥的栓剂包装密封,以保持其质量和稳定性。

通常,栓剂会被包装成塑料泡罩或铝箔袋。

制备阿司匹林栓剂的工艺需要严格控制各个步骤的条件和操作。

首先,阿司匹林和明胶的加入量需要准确控制,以确保栓剂中的药物含量符合要求。

其次,混合液的搅拌时间和速度也需要控制,以保证栓剂的均匀性。

最后,干燥的温度和时间需要根据栓剂的成分和规格进行调整,以确保栓剂的质量和稳定性。

阿司匹林栓剂的制备工艺对于保证产品质量和疗效非常重要。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工艺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才能制备出高质量的阿司匹林栓剂,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

同时,制备工艺的改进和优化也是提高栓剂制备效率和降低成本的关键。

阿司匹林栓剂是一种常用的药物制剂,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

制备阿司匹林栓剂的工艺需要严格控制各个步骤的条件和操作,以保证产品质量和疗效。

通过不断改进和优化制备工艺,可以提高栓剂的制备效率和降低成本,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阿司匹林的制备实验总结

阿司匹林的制备实验总结

阿司匹林的制备实验总结简介阿司匹林(Acetylsalicylic acid),是一种常用的非处方药,具有退烧、镇痛和抗炎等作用。

本文将总结阿司匹林的制备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我们的目的是通过乙酰化反应合成阿司匹林,并对其纯度进行验证。

实验步骤1. 材料准备•水杨酸(Salicylic acid)•乙酸酐(Acetic anhydride)•硫酸(Sulfuric acid)•高锰酸钾(Potassium permanganate)2. 反应制备1.将0.1 mol的水杨酸和0.1 mol的乙酸酐放入反应瓶中。

2.加入几滴硫酸作为催化剂。

3.搅拌混合物,使其均匀溶解。

4.将反应瓶放入烧杯中,进行水浴加热。

5.在保持温度为50-60摄氏度的条件下,保持反应反应24小时。

3. 结晶纯化1.将试管装满制备好的反应液。

2.用计量容器加入等量的冷水。

3.加入适量的高锰酸钾溶液,直到反应液溶液变为淡粉红色。

4.筛选出结晶物,并用冷水洗涤干净。

5.过滤干燥的结晶物。

实验结果经过以上步骤完成实验后,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 - 成功合成了白色结晶性固体阿司匹林。

- 实验得率为60%,即理论得率的60%。

实验讨论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采用了乙酰化反应合成阿司匹林。

然而,实验得率略低于理论得率。

可能的原因有: - 反应过程中温度不够稳定和连续,导致反应速度不均匀。

- 反应时间过短,未能完全转化成阿司匹林。

- 反应液中的杂质可能影响纯度。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合成了阿司匹林,并对其纯度进行了验证。

尽管实验得率略低于理论得率,这一结果仍然是可接受的。

在未来的实验中,我们可以进一步优化反应条件,以提高实验得率和产品纯度。

参考文献[1] Organic Synthesis Lab Manual,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2] Brahim H., Harit J., Arora A.,。

阿司匹林栓剂制备工艺

阿司匹林栓剂制备工艺

阿司匹林栓剂制备工艺详解阿司匹林栓剂是一种口服制剂,可用于缓解疼痛、退烧、降低发热等症状。

制备阿司匹林栓剂需要注意药物的稳定性、制剂的均匀性等问题。

以下是阿司匹林栓剂制备的详细工艺:
1. 材料准备:阿司匹林、明胶、甘油、添加剂等。

2. 阿司匹林的粉碎:将阿司匹林粉碎成细粉末。

3. 明胶的制备:将明胶加入适量的水中,搅拌至溶解。

4. 阿司匹林栓剂的制备:将阿司匹林粉末、明胶水溶液、甘油和添加剂按比例混合,并充分搅拌均匀。

5. 冷却成型:将混合好的阿司匹林栓剂放入模具中,置于冰箱中冷却成型。

6. 包装贮存:将成型的阿司匹林栓剂取出模具,进行包装贮存。

制备阿司匹林栓剂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 药物的稳定性:阿司匹林易受热、潮湿等环境影响,制备时需要注意保护药物的稳定性。

2. 制剂的均匀性:在制备阿司匹林栓剂时,需要充分搅拌均匀,保证制剂的质量稳定。

3. 包装贮存:制备完成后,需要及时进行包装贮存,避免制剂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失去效力。

阿司匹林合成工艺探析

阿司匹林合成工艺探析

阿司匹林合成工艺探析一、前言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镇痛、退热、抗炎等作用。

它是由水杨酸和乙酸酐反应得到的,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详细介绍阿司匹林的合成工艺。

二、原料准备1.水杨酸:水杨酸是阿司匹林合成的原料之一,可以通过柳树皮提取得到。

2.乙酸酐:乙酸酐是阿司匹林合成的另一个原料,可以通过无水乙醇和冰乙酸反应得到。

3.硫酸:硫酸是催化剂,可以促进反应进行。

4.冷却水:在反应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入冷却水来控制反应温度。

5.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是中和剂,在反应后需要用来中和产生的硫酸。

三、工艺流程1.制备乙酰化混合物将水杨酸粉末加入三角瓶中,并加入适量无水乙醇,搅拌均匀后加入少量浓硫酸,继续搅拌。

将乙酸酐加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浓硫酸,搅拌均匀。

将两个容器中的混合物缓缓倒入一个带有冷却装置的反应瓶中,不断加入冷却水来控制反应温度。

反应完成后,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产生的硫酸。

2.结晶将反应完成后的混合物过滤得到阿司匹林原料,然后加入适量乙醇进行结晶。

在结晶过程中需要不断搅拌以保证结晶效果。

待结晶完成后,用过滤纸将阿司匹林分离出来并干燥。

3.粉碎将干燥后的阿司匹林原料进行粉碎处理,使其达到所需颗粒度。

4.包装将粉碎后的阿司匹林原料进行包装,并标注相关信息。

四、注意事项1.在反应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入冷却水来控制反应温度,并避免产生副反应。

2.在结晶过程中需要不断搅拌以保证结晶效果。

3.在粉碎过程中需要注意防止粉尘产生,避免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4.在包装过程中需要对原料进行严格的检查,确保其质量符合要求。

五、总结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其合成工艺相对简单,但需要注意反应温度、结晶效果和原料质量等方面的问题。

只有通过严格的操作和质量控制才能保证阿司匹林的质量符合要求。

阿司匹林工艺实验报告

阿司匹林工艺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阿司匹林的合成原理和工艺流程。

2. 掌握阿司匹林合成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操作技巧。

3. 熟悉阿司匹林的质量检测方法。

4.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验原理阿司匹林,又称乙酰水杨酸,是一种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具有解热、镇痛、抗炎和抗血栓形成等作用。

阿司匹林的合成原理是水杨酸与乙酸酐在浓硫酸催化下发生酰基化反应,生成乙酰水杨酸。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水杨酸、乙酸酐、浓硫酸、无水乙醇、蒸馏水、冰、布氏漏斗、抽滤瓶、圆底烧瓶、球形冷凝管、电热套、温度计、烧杯、玻璃棒、移液管、滴定管、容量瓶、酸度计、pH计等。

2. 实验试剂:水杨酸(分析纯)、乙酸酐(分析纯)、浓硫酸(分析纯)、无水乙醇(分析纯)、氢氧化钠溶液(分析纯)、酚酞指示剂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称取4g水杨酸,置于50mL圆底烧瓶中。

(2)加入10mL新蒸馏的乙酸酐,轻轻振摇使水杨酸溶解。

(3)滴加7滴浓硫酸,边滴加边振荡,使反应液混合均匀。

2. 反应(1)安装球形冷凝管,通入冷却水。

(2)将圆底烧瓶置于电热套上,水浴加热,控制水浴温度在80~85℃之间。

(3)反应20min,期间不断振摇烧瓶,使反应液充分混合。

3. 分离(1)撤去水浴,趁热于球形冷凝管上口加入2mL蒸馏水,分解过量的乙酸酐。

(2)稍冷后,拆下冷凝装置。

(3)在搅拌下将反应液倒入盛有100mL冷水的烧杯中,并用冰-水浴冷却,放置20min。

(4)待结晶析出完全后,减压过滤,收集滤液。

4. 重结晶(1)将滤液转移至50mL圆底烧瓶中,加入适量无水乙醇,加热至沸。

(2)趁热过滤,收集滤液。

(3)将滤液转移至烧杯中,室温下静置,待结晶析出。

(4)抽滤,收集晶体,晾干。

5. 检测(1)采用酸碱滴定法测定阿司匹林含量。

(2)采用熔点测定法测定阿司匹林的熔点。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阿司匹林含量测定根据实验数据,阿司匹林含量为95.2%,符合要求。

阿司匹林合成路线及其工艺

阿司匹林合成路线及其工艺

阿司匹林合成路线及其工艺1. 阿司匹林的背景说到阿司匹林,大家可能都不陌生,毕竟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药片,头痛、发热、甚至是心脏病,它都能帮忙。

那你知道吗,这小小的药片背后,竟然隐藏着一段化学的传奇故事!阿司匹林的真正名字是“乙酰水杨酸”,听上去挺高大上的,但其实就是从水杨酸这位“老前辈”身上演变而来的。

1.1 阿司匹林的历史话说回头,阿司匹林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诞生的。

早在公元前400年,古希腊人就开始用柳树皮来治疗疼痛,这就是水杨酸的早期用法。

进入19世纪,科学家们开始分离出水杨酸。

到1900年,德国的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在给自己父亲治疗风湿病时,发明了阿司匹林,真是一个“爸爸的好儿子”呀!从此,阿司匹林就开始了它的辉煌旅程,成为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药物之一。

1.2 阿司匹林的作用那么,阿司匹林究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简单来说,它可以通过抑制体内一种叫做“环氧化酶”的酶,来减轻炎症和疼痛。

有人说,阿司匹林就像是大自然的“和平使者”,它能帮我们缓解疼痛,减轻不适。

而且,有研究还发现,阿司匹林对心血管疾病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这简直是“药中之王”了!2. 阿司匹林的合成路线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好奇,阿司匹林是怎么合成出来的?别急,接下来就让我们来揭开它的“合成秘籍”。

2.1 水杨酸的制备首先,我们得从水杨酸开始说起。

水杨酸的制备通常是通过水合苯酚和二氧化碳反应而成。

可以想象一下,这就像是在厨房里调配材料,得先把苯酚和二氧化碳混合在一起,加热一下,经过一番“折腾”,水杨酸就诞生了。

接下来,咱们就准备迎接阿司匹林的合成过程了。

2.2 阿司匹林的合成然后,就到我们真正要讲的“主角”——阿司匹林的合成了。

这一步骤其实不复杂,咱们只需要把水杨酸和乙酸酐混合,再加上一点儿催化剂,比如浓硫酸。

可以想象成是在做一份独特的料理,水杨酸和乙酸酐在催化剂的“帮助”下,经过加热和反应,最后变成了阿司匹林。

这就好比做菜时加了调料,味道更好了!合成完成后,我们还得对它进行纯化,确保它的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司匹林生产工艺分析
【摘要】目的:制备阿司匹林胃内滞留漂浮微球。

方法:以乙基纤维素为载体材料,采用乳化―溶剂扩散技术制备阿司匹林微球,通过正交试验优选制备工艺,并对微球的体外漂浮性能,包封率,载药量,释放度等理化性能进行考察。

结果:该法所制微球形态圆整,大小较均匀,粒径范围45~200μm,载药量为32%,包封率为20.5%,体外12h漂浮率为37.6%。

结论:本微球制备工艺较简单,重现性好。

体外呈现较好的漂浮性能与缓释特性。

【关键词】阿司匹林;胃漂浮微球;制备
阿司匹林是具有百年历史的传统药物,近年来在临床研究中不断发现其新用途,小剂量(75~160mg/d)的阿司匹林具有较好的抗血栓作用,临床表现为防治心肌梗死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阿司匹林为弱酸性药物,在胃及小肠上段易吸收,但对胃肠道黏膜刺激性较大,长期服用易诱发胃肠道溃疡。

本实验以阿司匹林为模型药物研制多单元型胃内滞留漂浮型给药系统(HBS),采用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得阿司匹林乙基纤维素胃漂浮型微球。

药物分散于微球内,可避免HBS 漂浮制剂在胃排空中的“全或无”效应和胃肠道转运个体差异的缺点,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性,延长药物在胃内的滞留时间,达到减少给药次数,提高病人顺应性与疗效,降低毒副作用的目的。

1.仪器与试药
JJ-1型定时电动搅拌机(江苏省金坛正基仪器有限公司);UV-7501 紫外分光光度计(无锡科达仪器厂);ZPD6-B型溶出仪(上海黄海药检仪器厂)。

阿司匹林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乙基纤维素(广东达濠精细化学品公司);聚乙烯醇(PV A-124,广东汕头市西陇化工厂);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2.实验方法与结果
2.1阿司匹林微球的制备
称取乙基纤维素适量溶解在10mL二氯甲烷乙醇(体积比1∶1)的混合溶剂中,将阿司匹林溶解在其中制得有机相。

另取一定量的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 A)溶于50mL的水中,将有机相加入水相,在一定速度下搅拌1h。

制得的微球抽滤,水洗,40℃干燥即得。

2.2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制备工艺
根据预试验结果,对转速、投料比、乙基纤维素的浓度、PV A浓度4个因素进行考察。

以微球的得率、漂浮率、包封率的综合值为考察指标,采用L9(34)正交表设计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工艺。

由正交试验与方差分析结果可知,4个因素对微球的形成及理化性质影响顺序为A>C>D>B,其中因素A,C的影响较为显
著。

最佳工艺为A3B1C2D2,即转速为900r/min,EC质量浓度为3%(ρ),EC 与药物质量比为1∶2,PV A质量浓度为0.75%(ρ)。

2.3微球的得率测定
干燥后的阿司匹林微球过24目筛后称重,与药物和载体的投料总量相比,计算微球的得率。

2.4微球的漂浮率测定
称100mg微球,分散于300mL,0.1mol/L的盐酸溶液表面,室温放置4h后,收集漂浮在液面上的微球,干燥,称重,计算漂浮率。

2.5微球载药量与包封率测定
2.5.1测定波长的选择
称取阿司匹林对照品适量,加乙醇溶解,使成1mg/mL,再用0.1 mol/L 氢氧化钠溶液制成20μg/mL溶液。

照分光光度法在200~400nm波长范围内扫描。

结果显示本品在296nm处有最大吸收,选择296nm为测定波长。

按制备处方比例同法配制乙基纤维素溶液并扫描,结果表明在296nm处几无吸收,载体材料不干扰阿司匹林含量测定。

2.5.2方法稳定性考察
将阿司匹林贮备液用0.1mol/L NaOH稀释成20μg/mL溶液,放置15min后分别于0、2、4、6、8h测定吸收度,结果吸收度在8h基本无变化,显示供试品在8h内稳定。

2.5.3线性关系考察
精密取阿司匹林对照品10.0mg,加乙醇溶解,制成1mg/mL。

精密吸取上述溶液0.25、0.5、0.75、1.0、1.25、1.5mL,分别置于25mL容量瓶,用0.1mol/L NaOH 溶液稀释至刻度,以0.1mol/L NaOH为空白,在296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经线性回归,得回归方程:A=0.01872ρ+0.00573,r=09997。

结果表明阿司匹林在10~60μg/mL 浓度范围内,吸收度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2.5.4回收率试验
精密称取阿司匹林对照品10、15、20mg,分别置于10mL容量瓶中,按处方比例加入乙基纤维素和PV A适量,加乙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精密吸取0.5mL 至25mL容量瓶中,用0.1mol/L NaOH溶液稀释至刻度,放置15min,微孔滤膜过滤,在296nm处测定吸收度,计算回收率,结果平均回收率为101.4%。

2.5.5微球载药量与包封率的测定
精密称取阿司匹林对照品15mg至10mL的容量瓶中,加乙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2.5.6阿司匹林胃漂浮微球的理化性能考察
按正交试验筛选的较佳工艺制备3批阿司匹林胃漂浮微球,样品平均得率为42%,平均载药量为32%,包封率为20.5%。

3.讨论
3.1阿司匹林胃漂浮微球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
试验表明搅拌速度、药物与载体投料比、稳定剂等均能影响微球的成型与质量。

搅拌速度慢,乳滴分散度小,微球粒径较大,易发生碰撞、黏连;搅拌速度过快,将影响二氯甲烷挥发的速度而影响微球质量。

药物投入比例高,形成的微球载药量增加,但微球表面粗糙,药物多在微球表面沉淀结晶,不易形成均匀膜壳,微球易被介质渗透,漂浮性差。

3.2药物的性质与微球包封性能
采用乳化―溶剂扩散技术制备微球,药物的溶解度以及在有机相和水之间的分配系数将影响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

阿司匹林在水中溶解度为3mg/mL,在二氯甲烷和水之间的分配系数较小,制备微球的过程中多数的药物将逐渐扩散进入水相而使制得的微球包封率较低。

选用脂溶性大的药物制备微球将会获得较高的载药量和包封率。

3.3阿司匹林的含量测定
试验建立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微球中阿司匹林的含量。

本法通过碱水解后测定水杨酸,求算阿司匹林的含量,方法简便且排除原料中水杨酸的干扰。

3.4阿司匹林微球体外释药行为
微球在0.1mol/L盐酸介质中的释药试验表明,乙基纤维素作为载体材料,呈现较好的缓释效果。

4.结语
以乙基纤维素为载体材料,采用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得阿司匹林胃漂浮型微球,制备工艺较简单,重现性好。

微球形态圆整,大小较均匀,在0.1mol/L的盐酸介质呈现较好的漂浮性能与缓释特性。

【参考文献】
[1]李晓芳,洪慧,何琳.阿司匹林胃漂浮微球的制备,论文网,2011,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