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呼吸困难护理常规
呼吸科护理常规
呼吸科护理常规肺炎病人护理常规[评估]1.神志、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的变化。
2.咳嗽、咳痰的程度和性质。
3.有无其他伴随症状:如胸痛、呼吸困难、全身酸痛、恶心、呕吐及食欲下降。
[症状护理]1.呼吸困难的护理(1)取坐位或半坐位。
(2)应及时给予合理氧疗。
(3)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痰。
(4)严密观察病情,随时注意病人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的变化。
(5)根据病情备好抢救仪器、物品、药物等。
2.高热的护理(1)卧床休息,有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挡注意安全。
(2)监测体温:体温在度以上者,每日测4次体温:体温在39度以上者,应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或行物理降温,30-60分钟后复测体温。
(3)环境的温度与湿度:室内温湿度适宜,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但注意勿使病人着凉。
(4)加强监测:了解血常规、血球压积、电解质等变化,在病人大量出汗、食欲不振及呕吐时,应密切观察有无脱水现象。
(5)注意观察病人末梢循环情况,高热而四肢厥冷、发绀等提示病情加重。
3.咳嗽、咳痰的护理(1)鼓励病人多饮水。
(2)指导病人有效的咳嗽、咳痰。
(3)遵医嘱给予祛痰药和雾化吸入。
(4)无力咳痰者给予吸痰,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胸痛的护理(1)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
(2)避免诱发和加重疼痛因素。
(3)指导病人使用放松技术或分散病人注意力。
5.休克性肺炎的护理(1)给予去枕平卧位,保持脑部血氧供应。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意识状态、血压、脉搏、呼吸、尿量、体温、皮肤黏膜色泽及温湿度。
(3)遵医嘱给予合理氧疗。
(4)出现末梢循环衰竭时,应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以补充血容量,保证正常组织灌注。
[一般护理]1.注意保暖,禁用热水袋,急性期应卧床休息,以减少组织对氧的需要,帮助机体组织修复。
2.营养支持,提供维生素、高热量、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高热时给予清淡半流质饮食,鼓励病人多饮水,有利于毒素的排出。
3.遵医嘱给予抗生素,并观察氧疗及有无不良反应。
呼吸困难的护理
精心整理
页脚内容
呼吸困难的护理
一、发病原因
急性呼吸困难:气道阻塞、肺泡出血、吸入性肺损伤、气胸
慢性呼吸困难:肺脏疾病、胸膜疾病、纵膈疾病
1
23
22341223、其它检查:x 线胸片,肺功能测定,心电图
三、诊断
1低效性呼吸型态
2、活动无耐力
3、语言沟通障碍
精心整理
页脚内容
四、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深度及颜面口唇颜色,有无胸闷、憋气不适。
2、按医嘱正确氧疗,及时观察吸氧疗效。
3、环境与体位:提供安静舒适,空气洁净的环境,保持适宜温度和湿度。
采取半卧位或坐位,利于患者呼吸。
4 5。
急诊科呼吸困难患者护理常规
急诊科呼吸困难患者护理常规呼吸困难是指患者主观上感到空气不足、客观上表现为呼吸费力,严重时出现鼻翼扇动、紫绀、端坐呼吸,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活动,并可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异常。
(一)病因1.由于呼吸系统病症引起的,包括:(1)上呼吸道疾病咽后壁脓肿、扁桃体肿大、喉异物、喉水肿、喉癌等。
(2)支气管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异物和肿瘤等所致的狭窄与梗阻。
(3)肺部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各型肺炎、肺结核、肺瘀血、肺不张、肺水肿、肺囊肿、肺梗死、肺癌、结节病、肺纤维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
(4)胸膜疾病:自发性气胸、大量胸腔积液、严重胸膜粘连增厚、胸膜间质瘤等。
(5)胸壁疾病:胸廓畸形、胸壁炎症、结核、外伤、肋骨骨折、类风湿性脊柱炎、胸壁呼吸肌麻痹、硬皮病、重症肌无力、过度肥胖症等。
(6)纵隔疾病纵隔炎症、气肿、疝、主动脉瘤、淋巴瘤、畸胎瘤、胸内甲状腺瘤、胸腺瘤等。
2.循环系统疾病常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心包压塞、肺栓塞和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
3.中毒性疾病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吗啡类药物中毒、有机磷杀虫药中毒、氢化物中毒、亚硝酸盐中毒和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等。
4.神经精神性疾病如脑出血、脑外伤、脑肿瘤、脑炎、脑膜炎、脑脓肿等颅脑疾病引起呼吸中枢功能障碍和精神因素所致的呼吸困难,如癔症等。
5.血液病常见于重度贫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硫化血红蛋白血症等。
(二)临床表现根据主要的发病机理,可将呼吸困难分为下列六种类型:1.肺源性呼吸困难由呼吸器官病变所致,主要表现为下面三种形式:(1)吸气性呼吸困难表现为喘鸣、吸气深而费力,吸气时胸骨、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凹陷——即三凹征。
重者吸气时头后仰,吸气时呼吸肌非常用力,时间稍久,体内缺氧、面色青紫、烦躁不安,需要紧急处理,否则会危及生命。
常见于喉、气管狭窄,如炎症、水肿、异物和肿瘤等。
(2)呼气性呼吸困难:呼气相延长,伴有哮鸣音,见于支气管哮喘和阻塞性肺病。
呼吸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呼吸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智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感
染性疾病所致的全身毒性反映,如畏寒、发热、乏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衰竭等;注意本系统疾病的局部表现如咳嗽、咳痰、咯血、气喘、胸痛等。
2.休息与活动:恢复期可下床适当活动,危重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
3.饮食:给予合适的饮食,高热和危重病人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4.环境:病室空气要流通,每日通风两次,每次15~30分钟,定期监测空气污染情况,
必要时采取适当的消毒方法。
5.做好各项检查前的准备工作。
6.呼吸困难者给予氧气吸入;护士掌握给氧的方法(如持续或间断给氧、给氧的流量、给氧器材的选择),根据医嘱正确给氧。
7.结合临床,了解肺功能检查和血气分析的意义,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
8.呼吸衰竭患者如出现兴奋、烦躁、谵妄时应慎用镇静剂、禁用吗啡、地西泮等巴比妥
类药物,以防抑制呼吸中枢。
9.留取痰液、浓液、血标本时按常规操作,标本容器需要清洁干燥。
10.做好健康教育,积极宣传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措施,指导病人进行体育锻炼,阐明
吸烟对人体的危害,劝告患者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11.指导正确排痰方式及呼吸运动训练。
12.备好一切抢救物品和药物。
呼吸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呼吸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1、保持病室清洁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2、根据病情适当休息,呼吸困难者取半卧位,高热期绝对卧床休息。
3、掌握给氧方法和氧流量,合理给氧。
4、备好各种抢救物品和药品,配合抢救,观察药物疗效和副作用。
5、慎用镇静剂,禁用吗啡,防止呼吸抑制。
6、及时留取各种标本送检。
7、饮食: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普通饮食,高热与昏迷病人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8、同一致病菌感染的病人集中一室,金黄色葡萄球菌或绿脓杆菌等感染性疾病,应进行呼吸道隔离,其痰液应消毒处理后再倒掉。
9、做好卫生宣教,指导病人戒烟,预防感冒,减少探视。
【健康指导】1、促进有效排痰。
2、合理功能锻炼。
3、预防感染。
4、合理饮食。
第一节咳嗽咳痰护理常规【护理评估】1、评估咳嗽的发生时间,诱因,性质,节律,与体位的关系,伴随症状,睡眠等。
2、评估咳嗽的难易程度,观察痰液的颜色、性质、量、气味和有无肉眼可见的异常物质等。
3、必要时评估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心理状态等,评估有无发绀。
【护理措施】1、环境提供整洁、舒适的环境,维持适宜的温度(18~20℃)与湿度(50%~60%),减少不良刺激。
2 、休息与体位保持舒适体位,咳嗽剧烈时应取半卧位,咳痰多的患者应取侧半卧位或经常交换体位,使痰易于咳出。
避免诱因,注意保暖。
3 、饮食对于慢性咳嗽者,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足够热量的饮食,避免油腻、辛辣刺激,嘱患者多饮水,如无心、肺、肾功能受限,每日饮水一般在1500ml以上,保持呼吸道黏膜的湿润,利于痰液稀释和排出。
4、有效排痰及时清除呼吸道的痰液,防止呼吸道堵塞而突发窒息。
⑴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指导病人掌握有效咳嗽德正确方法。
病人尽可能采取坐位,进行数次深而缓慢的腹式呼吸,深吸气未屏气,然后缩唇(撅嘴),缓慢呼气,在深吸一口气后屏气3~5秒,身体前倾,从胸腔进行2~3次短促有力咳嗽,张口咳出痰液,咳嗽时收缩腹肌,或用自己的手按压上腹部,帮助咳嗽。
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常规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常规第一节呼吸系统护理常规【疾病概述】呼吸系统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等组织器管及调节呼吸功能的神经体液组成。
呼吸系统疾病是常用病、多发病,好发于气候突变和季节交替时期。
常见病因以病毒感染为主,常继发细菌感染,病变部位为肺泡和支气管。
呼吸系统疾病具有共性的五大症状是:咳嗽、咳痰、胸痛、咯血、呼吸困难。
【一般护理】(一)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流通、病室温度及湿度适宜。
定期行空气消毒,做空气细菌培养检测。
(二)饮食护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戒烟酒,避免接触花粉。
中度和重度患者应提供流质饮食或半流质饮食以减轻因咀嚼与吞咽带来的呼吸困难加重。
(三)心理护理呼吸困难的患者心情多比较紧张,甚至出现焦虑与恐惧。
护士应给予精神上的安慰,重症患者则更应该守护在床旁,根据呼吸困难程度采用恰当的沟通方式,及时了解病情。
(四)注意口腔卫生,既可防止呼吸道感染,又可去除口腔异味。
(五)危重患者安静卧床休息,胸痛者取患侧卧位(气胸患者除外),大咯血者取平卧,头偏向一侧,呼吸困难者半卧位,并给氧气吸入。
(六)严密观察病情,随时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观察咳痰,咯血的量、性质,呼吸困难的类型,胸闷气短的程度。
(七)保持呼吸道通畅,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咳痰和深呼吸锻炼(气胸者除外),必要时按医嘱雾化吸入、拍背排痰、吸痰。
(八)准确留取各种痰标本并按要求送检。
(九)准确观察病情及做好护理记录。
(十)根据病情需要做好各种生活护理,预防各种护理并发症。
【专科护理】(一)观察呼吸的频率、节律和深度,有无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
(二)观察咳嗽的性质、出现时间及音色;痰液的性质、颜色、量和气味。
(三)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患者有效咳嗽、咳痰。
患者坐位,双脚着地,身体稍前倾,双手环抱一个枕头,有利于隔肌上升。
进行数次深而缓慢的腹式呼吸,深吸气末屏气,然后缩唇(噘嘴),缓慢地通过尽可能呼气(隆低肋弓、腹部往下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护理常规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护理常规【观察要点】1.评估健康史及相关因素:有无对肺的直接损伤因素;有无各种类型的休克、败血症、严重的非胸部损伤疾病等。
2.症状与体征:呼吸增快和窘迫,不能被通常氧疗所改善,患者咳嗽、咳痰、烦躁、意识障碍,颜面、口唇发绀。
3.并发症:多脏器功能衰竭。
4.辅助检查:了解胸片,血气分析PO2<60mmHg,氧合指数<300mmHg。
【护理措施】1.按照呼吸内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取平卧或斜坡卧位(依病情及患者意愿),保持安静,解除焦虑、恐惧。
3.纠正低氧血症,立即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的湿化加湿给氧,流量6~8L/min。
如患者出现呼吸窘迫、气促,呼吸次数在35次/min以上或10次/min以下,且进行性加重, SaO2下降至90%以下,血气分析PaO2<8kPa,应及时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
4.立即开辟静脉通道并保持足够的有效循环血量,及时抽送血生化和血气分析。
5.注意人工气道通畅及湿化,及时清除分泌物,保证供氧效果。
6.做好患者及家属的解释安慰,取得配合并注意给患者保暖。
7.积极备好抢救用品以利及时救治。
8.严密观察病情尤其注意监测呼吸窘迫、发绀、低氧血症及酸碱失衡状况。
9.根据医嘱测动脉血气,并调整呼吸机参数。
【健康指导】1.自我检测,如出现咳嗽、咳痰加剧、发热、呼吸困难加重,及时就诊。
2.进食易消化软食,少量多餐,积极预防、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注意保暖,戒烟。
坚持适当的室外活动。
3.用药指导遵医嘱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不得擅自停药或随意减量。
使用N-乙酰半胱氨酸,教会患者服用方法。
4.康复期指导教会患者咳嗽、咳痰,并进行缩唇呼吸及腹式呼吸;并教会低氧血症的患者及家属家庭氧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5.定期复诊。
(完整版)呼吸内科危重病人护理常规
呼吸内科危重病人护理常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常规【概述】COPD是一种可以预防可以治疗的疾病,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点,这种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加重,且多与肺部对有害的颗粒和气体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
【护理评估】㈠、临床表现⑴症状:①呼吸困难早期仅在劳动的时候出现,以后逐渐加重②咳嗽咳痰③呼吸衰竭出现发绀、头痛、嗜睡、意识障碍等表现㈡、体征(1)早期仅有慢支炎体征。
典型肺气肿患者的胸廓呈桶状;呼吸运动减弱,两侧语颤减低,叩诊过清音,肺下界及肝浊音界缩小,肺底移动度减少,两肺肺泡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有干、湿啰音。
患者呼吸费力,两肩高耸,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
(2)评估咳嗽、咳痰情况:观察咳嗽、咳痰的程度、持续时间、痰的性质、量、颜色。
但有呼吸衰竭者要禁用镇咳药,以防发生呼吸抑制,加重呼吸衰竭。
(3)评估呼吸情况:包括呼吸频率、节律、深度和用力情况。
(4)评估紫绀情况㈢、并发症⑴、自发性气胸⑵、肺部感染⑶、其他: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等㈣、辅助检查⑴、肺功能检查是判断气流受限的主要客观指标,对COPD诊断、严重程度评价、疾病进展、预后及治疗反应等有重要意义。
⑵、影像学检查反复发作者可见两肺纹理增粗、紊乱等非特异性改变,以及肺气肿改变。
⑶、血气分析对确定发生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酸碱平衡失调以及判断呼吸衰竭的类型有重要价值。
【护理诊断】㈠、低效型呼吸形态与气管、支气管阻塞及体质虚弱有关㈡、呼吸道清理无效与痰液粘稠,咳嗽无力有关㈢、体液不足与液体摄入量减少有关㈣、营养失调摄入量低于机体需要量,与疲乏、呼吸困难及食欲不振或腹胀有关㈤、有感染的危险与无力排痰和免疫力低下有关㈥、知识缺乏,与对病情方案了解不足有关【护理目标】㈠、维持呼吸道通畅㈡、维持水电解质平衡㈢、预防及控制感染㈣、维持足够营养㈤、减轻焦虑【护理措施】㈠、一般护理常规①、环境:病室及居住环境应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室内通风良好,温度保持在18~22℃,相对湿度保持在55%~60%。
呼吸困难病人护理常规
呼吸困难病人护理常规呼吸困难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心肺疾病、神经肌肉病变、过敏反应等。
对于呼吸困难的病人,我们需要提供专业的护理,以帮助他们缓解症状、提高舒适度,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以下是呼吸困难病人护理的常规步骤:1.评估病人病情:在开始护理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病人的呼吸困难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病情的起源、持续时间、既往病史等。
同时,还需要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频率、血压、心率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变化。
2.维持适宜的环境:为呼吸困难病人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非常重要,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打开窗户,确保室内空气新鲜,并避免一氧化碳中毒的发生。
-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保持室内温度适中,避免过于寒冷或过于潮湿的环境刺激呼吸系统。
-减少噪音和刺激:尽量减少噪音和刺激物,使病人能够更好地休息。
-提供舒适的床铺:使用舒适的床垫和枕头,以便病人能够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
3.定期监测呼吸参数:对于呼吸困难病人,我们需要定期监测他们的呼吸参数,包括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呼吸节律等。
如果发现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如给予氧气、调整体位、进行呼吸道护理等。
4.提供辅助呼吸:对于呼吸困难病人,我们可能需要提供辅助呼吸支持,如使用氧气机、呼吸机等。
在使用这些设备之前,我们需要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并对病人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培训,以便他们能够正确地使用这些设备,并能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5.进行体位调整:适当的体位调整可以改善呼吸困难病人的呼吸功能,减轻症状。
对于心脏病引起的呼吸困难病人,通常采用半坐位或高侧卧位;对于肺部疾病引起的呼吸困难病人,采用半坐位或俯卧位。
体位调整时需要注意病人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6.进行呼吸道护理:呼吸道护理是呼吸困难病人护理的重要环节-提供雾化治疗:雾化治疗可以通过喷雾器将药物送入病人的呼吸道,以改善症状。
-进行吸痰:对于有痰的呼吸困难病人,需要进行定期的吸痰,以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
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常规第一节呼吸内科一般疾病护理常规一、新病人进入病房后,应及时接待安置床位,介绍入院须知、病区环境,交待生活用物,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重症除外)。
二、测体温、脉搏、呼吸每日2次,连续3天,以后改为每日1次,发热病人体温≥37.5℃每6小时测量1次体温、脉搏、呼吸,体温≥38.5℃每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脉搏、呼吸。
三、新病人入院后,24小时内留验大小便常规标本。
四、病人原则均应卧床休息,实行分级护理和危重病人护理计划,准确给药,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变化及治疗效果,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
五、按医嘱给予饮食,轻病人进食自理,危重病人协助进食或鼻饲饮食。
六、做好患者一般卫生处置及晨、晚间护理。
七、定时巡视病房,关心病人,做好心理护理,向病人进行卫生宣教,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避免各种不良刺激。
八、对长期卧床、消瘦、水肿、营养不良、昏迷的病人,应做好皮肤护理,防止压疮发生。
九、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做到书面交班和床头交班、口头交班相结合,交班内容力求准确,简明扼要,字迹工整。
第二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气肿)患者护理常规【疾病概述】肺气肿是指终末支气管远端的气腔异常扩大,或同时伴有肺泡壁破坏的病理形态学变化,临床上多有气流受阻的生理学异常。
【护理问题】1.清理呼吸道无效;2.气体交换受损;3.睡眠形态紊乱;4.有感染的危险【护理措施】1.定时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并注意保暖,避免呼吸道感染。
2.卧床休息,取舒适的高枕卧位或半卧位,以利于呼吸。
3.给予氧气吸入,并观察吸氧后喘憋及皮肤紫绀改善情况,监测血氧饱和度,必要时行血气分析,有二氧化碳潴留的患者应持续低流量(1~2L/min)吸氧。
4.注意呼吸音的改变:呼吸音减弱或消失提示气管内存在痰液栓塞或主要呼吸道梗阻;哮鸣音提示可能气道阻力增加;痰鸣音提示呼吸道内有痰液。
4.保持呼吸道通畅,痰多而粘稠以及呼吸不畅时,可行压缩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或缓解气管、支气管痉挛,并协助翻身拍背;多饮水,每日1500~2000ml,以稀释痰液,促进排痰。
呼吸内科护理常规(全)
呼吸内科护理常规(全)呼吸内科疾病护理常规一般疾病护理【评估】1、评估病人的发病年龄、生活惯、心肺病史、吸烟史和职业粉尘接触史。
2、评估病人生命体征及有无伴随症状,如发热、胸痛、喘息、声音嘶哑、消瘦。
3、对病人出现的呼吸系统常见症状进行评估。
【护理要点】1、休息:在疾病急性期,如发热、频繁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时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2、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定时通风,室内禁吸烟,避免尘埃和烟雾等刺激,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维持室温18~20℃,湿度60%左右。
3、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神志的变化,有缺氧,二氧化碳储留的病人注意观察紫绀、球结膜充血、意识的变化。
4、根据病人出现的不同症状进行护理。
(1)咳嗽、咳痰的护理①详细观察咳嗽和咳痰的情况,准确记录痰量和痰的外观,及时正确采集痰标本。
②教给病人深呼吸及有用咳嗽、咳痰的方法。
为病人实施拍背及胸部扣击疗法。
每日2~3次,每次15~20分,餐进步行。
③痰液粘稠时进行雾化吸入,每日2~3次,吸入结束后为病人拍背助其排痰,并观察疗效。
每日饮水1500ml。
④对支气管扩张、肺脓肿病人在肺功能尚好情况下,采取体位引流。
⑤清理呼吸道无效的患者床边备吸引器、口咽气道及气管插管等抢救用物。
⑥清理呼吸道无效的患者采取经鼻或口咽气道吸痰术,防止痰堵窒息。
口腔护理每日两次,保持口腔清洁。
⑦观察痰液潴留病人,唇甲紫绀,球结膜充血及意识的变化,- 1 -根据血气指标判断病人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情况。
(2)咯血病人的护理①卧床休息:侧卧位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减少交谈,保持安静,大咯血病人绝对卧床休息。
②饮食:大量咯血禁食。
小量咯血者进食少量凉或温的流食,避免辛辣、浓茶、咖啡等刺激性事物及饮料。
③保持大便通畅:便秘病人可服用润肠剂。
④大咯血病人慎用镇咳剂,禁用吗啡、哌替啶等强镇静剂,以免抑制呼吸。
⑤使用止血药物垂体后叶素时,注意窥察有无恶心,便意,心悸,面色苍白等不良反应,并监测病人的血压变化。
心源性呼吸困难护理常规
心源性呼吸困难一.定义心源性呼吸困难指各种心血管疾病引起的呼吸困难。
二.症状、体征(一)劳力性呼吸困难在体力活动时发生或加重,休息后缓解或消失,常为左心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
(二)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是心源性呼吸困难的特征之一。
即病人在夜间已入睡后因突然胸闷、气急而憋醒,被迫坐起,呼吸深快。
轻者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症状逐渐缓解,重者可伴有咳嗽、咳白色泡沫痰、气喘、发绀、肺部哮鸣音。
(三)端坐呼吸静息状态下病人仍觉呼吸困难,不能平卧。
双肺听诊可否闻及湿罗音或哮鸣音。
三.护理问题(一)气体交换障碍与肺淤血、肺水肿或伴肺部感染有关。
(二)活动无耐力与呼吸困难所致能量消耗增加和机体缺氧状态有关。
(三)心输出量减少与心力衰竭有关。
四.护理措施(一)休息与体位应卧床休息。
劳力性呼吸困难者减少活动量。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者给予高枕卧位或半卧位。
端坐呼吸者使用床上小桌,让病人扶桌休息,必要时双腿下垂。
评估病人心功能状态,可遵循卧床休息→床边活动→病室内活动→病室外活动→上下楼梯的活动步骤。
(二)饮食给予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
限制钠盐摄入,每天摄入食盐量在 5g 以下为宜。
24 小时内液体入量控制在 1500ml 内为宜。
(三)病情监测密切观察呼吸困难有无改善,听诊肺部湿啰音是否减少,监测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等。
(四)氧疗包括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无创正压通气吸氧。
(五)心理护理安慰鼓励病人,稳定病人情绪。
五.健康教育(一)协助和指导病人生活自理。
进行床上主动或被动的肢体活动,以保持肌张力,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教育家属对病人生活自理给予理解和支持,避免病人养成过分依赖的习惯。
(二)出院指导出院前进行活动指导。
指导病人进行必要的角色调整。
呼吸衰竭的护理常规
呼吸衰竭护理常规一、定义呼吸衰竭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肺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件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的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的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血气分析检查表现为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0mmHg,伴有或不件有动脉=氧化碳分压高于50mmHg. (正常值:氧分压75-100mmHg,二氧化碳分压32- 45mmHg, PH值7.35-7. 45)。
二、护理关键点(一)呼吸困难(二)发绀(三)气道通畅(四)精神神经症状三、护理措施(一)、病情观察1.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如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提示肺性脑病。
2.评估患者的呼吸频律、节律、形态和深度,观察患者口唇、指端有无发绀,有无呼吸困难:动态监测和记录指脉氧饱和度。
3.观察尿最变化:协助患者准确记录出入量,如患者尿量减少,提示肾功能障碍,及时通知医生。
4.观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症状和体征,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值。
(二)、症状护理1.缺氧(1)I型呼吸衰竭无二氧化碳潴留,根据缺氧的轻、中、重度程度,可分别给予低浓度到高浓度吸氧,即1~5L/min。
(2)II型呼吸衰竭病人低氧伴有二氧化碳潴留,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降低,主要靠缺氧来刺激,只能采取控制性给氧,即持续低流量吸氧,1~-2L/min; (3)急性呼吸衰竭,如呼吸心跳骤停、电击、溺水、中毒后呼吸抑制,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应给予50%以上高浓度氧。
(4)告知患者及家属氧疗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5)必要时机械通气。
2.呼吸困难:指导患者有效呼吸,协助患者取半卧位或坐位,增加输助呼吸机的效能,促进肺膨胀;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教会患者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法,改善通气功能。
3.发绀:当患者出现口唇、指甲发绀,血氧饱和度低于90%,应密切观察氧疗疗效。
4.消化道出血:严重呼衰时可损害肝肾功能,部分患者可出现应激件溃疡而发生上消化道出血。
(三)、保持呼吸道通畅1.稀释痰液2.刺激咳嗽3.辅助排痰4.防止误吸5.支气管扩张剂的使用对于咳嗽无力或昏迷患者,定时翻身拍背,促进排痰,必要时给予机械吸痰,观察痰液的颜色、性质、量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为患者正确留取痰标本。
喘证的护理常规1
喘证的护理常规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
一、护理评估(一)呼吸困难的程度。
(二)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三)心量社会状况。
1、心肺气虚证:神疲乏力,短气自汗,动则加剧,食少纳呆,咳嗽喘促,心悸怔忡,面色表灰。
舌淡或青紫,苔薄白,脉沉弱或结代。
2、心肾阳虚证:心悸气短,精神不振,畏寒肢冷,尿少浮肿,面色表紫,唇青舌黯。
苔白,脉沉细,或弱或结代。
3、气阴两虚证:心悸怔忡,头晕目眩,气短乏力,口干舌燥,失眠盗汗。
舌红苔少,脉细数或结代。
4、气虚血瘀证:心悸怔忡,胸胁作痛,腹胀痞满,咳嗽气短,两颧暗红,口唇紫绀,浮肿尿少。
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弦或结代。
5、痰饮阻肺证:心悸气短,咳嗽气喘,不能平卧,咯出白痰或泡沫样痰,尿少浮肿,腹胀纳呆。
苔白腻,脉弦滑。
6、痰热壅肺证:发热口渴,咳嗽喘促,不能平卧,痰多粘稠色黄或痰白粘稠难咳,心悸尿黄量少,浮肿。
舌红苔黄,脉滑数。
7、水凌心肺证:喘咳气逆,倚息难以平卧,咯痰稀白,心悸,面目肢体浮肿,小便量少,怯寒肢冷,面青唇紫,舌胖暗,苔白滑,脉沉细。
8、阳气虚脱证:呼吸喘急,呼多吸少,尿少浮肿,烦躁不安,不得平卧,面色苍白或灰喑,张口抬脚,汗出如油,昏迷不醒,四肢厥逆或昏厥谵妄。
舌质紫暗,苔少,脉微细欲绝或沉迟不续。
二、护理要点(一)一般护理1、绝对卧床休息,给予半卧或坐位。
2、保持病房安静,消除病人紧张恐惧心理,保证病人休息与睡眠。
(二)病情观察及并发病护理1、观察患者心律、心率、血压、呼吸、神色的变化。
2、表情淡漠、疲乏无力、腹胀、呼吸深长、胸满气急、恶心呕吐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出现吐粉红色泡沫痰、面白唇紫、表情淡漠、泠汗肢厥、脉微欲绝、烦躁心悸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大便用力,病情允许可用缓泻剂或遵医嘱低压灌肠。
(三)给药护理中药汤剂一般温服。
(四)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肥腻之品。
呼吸困难护理常规
呼吸困难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观察呼吸困难发作的情况,判断严重程度,有无伴随症状,如咳嗽、咯血、胸痛、心悸、发热、喘鸣、下肢水肿等。
2、评估呼吸的频率、深度及节律,听诊呼吸音,观察神志、面容表情、胸部体征,是否有桶状胸、三凹征等。
3、对重度呼吸困难者,评估有无焦虑和恐惧。
【护理措施】
1、患者宜解松衣、被,取舒适坐位或半坐位休息。
2、遵医嘱给予吸氧,监测血氧饱和度变化。
3、保持呼吸道通畅,指导病人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方法;进行肺叩打或体位引流,必要时机械吸痰。
4、遵医嘱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呼吸兴奋剂,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5、遵医嘱做好机械通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呼吸困难护理常规
1. 评估呼吸困难的程度、症状和体征,评估诱因、伴随症状及用药情况。
2. 休息和活动指导静息状态下的呼吸困难,活动量以病人不感到疲劳、不加
重症状为宜。
3. 根据动脉血气分析、呼吸困难的严重程度,进行合理给氧。
(1)有二氧化碳潴留或有二氧化碳潴留倾向的缺氧者(Ⅱ型呼吸衰竭):给氧浓度:低浓度(<35%)持续氧疗(一般低流量1~2L/min)。
给氧方法:鼻导管、鼻塞和文丘里面罩。
(2)无二氧化碳潴留的缺氧「Ⅰ型呼吸衰竭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①给氧浓度:较高浓度(>35%)氧疗。
②给氧方法:简单面罩、高浓度吸氧面罩。
(3)机械通气给氧:使用无创呼吸机,根据动脉血气分析和血氧饱和度结果给氧,维持末梢血氧饱和度≧90%;建立人工气道,行有创机械通气给氧。
4. 促进有效徘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5. 指导呼吸功能锻炼,如缓慢深呼吸、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及有氧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