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红楼梦》中茶文化翻译

合集下载

从目的论视角下看《红楼梦》霍译本的茶文化翻译

从目的论视角下看《红楼梦》霍译本的茶文化翻译
3 . 1 茶名 的翻译
想形 成雏 形 。凯 瑟琳 娜 ・ 莱 斯认 为 综合 性 的交 际 翻译 才 是最 为 理 想 的, 所 以其主 张在 实践 中优先 考虑 译本 功能特 征 。 之后, 汉斯・ 弗米 尔 提 出 目的论 , 其主 张从 原文 中心论 中解 脱翻 译研 究 , 在将 原 文作 为基 础 的前提 下 , 经过 协商 产生有 目的与 结果 的行为 。除 此 以外 , 弗米 尔 还 认 为, 目的法 则 是翻 译 的最 高法 则 , 如 果翻 译 目的不 同 , 那么 在 翻
先, 在 1 9 7 1 年凯 瑟琳娜 ・ 莱 斯第 一次 在翻译 批评 中引入 功能 范 畴 , 通 过将 语篇 类型 、 语 言功 能 以及 翻译 策略有 机 融合 , 使得 功能 派理 论 思
在 目的论 视角 下 , 受众 决定 了翻译 目的, 由于 受众具 备 属于 自己 的文化 背景 知识 , 所 以翻译 成为在 目标 语情 境 中的 目的文本 。 而 霍译 本 的市 场定位 并 不是 学术 出版物 ,其是 在 不同层 次读 者 的要求 下产 生的 , 由于霍 克 思本人 对红 楼梦 以及 中 国的文化 十分 感兴 趣 , 所 以其 翻 译偏 向于 文化 的传 递 , 茶文化 更是 在霍 译本 中得到 推广 。 下 文将 从 茶名 翻译 、 茶 具翻 译 以及 茶俗 翻译 三 个方 面 对 《 红楼 梦》 霍 译本 的茶 文化翻 译策 略进 行探 讨 , 为提 高翻译 效果 奠定 坚实基 础 。
真正将《 红楼梦) ) 中的珍贵文化向世界传播。 本文从 目的论视角探讨 了霍译本《 红楼 梦 ) ) 的茶文化翻译 , 首先对 目的论理论的 阐释 以及相关研究进行 了分析, 然后探讨了中国与《 红楼梦) ) 中的茶文化, 最后则从荼名、 茶具、 茶俗三个方面研 究了 目的论 视 角下 《 红楼 梦 》 霍译 本的萘 文化翻 译 策略 , 本 文的研 究成 果将 为优化 文 学翻译 效 果提供 了 良 好借鉴。

语用学指导下的《红楼梦》茶文化翻译研究

语用学指导下的《红楼梦》茶文化翻译研究

2018年第02期臾梅影上冰轮。

他年若更为丹青,添我炉头倒角巾。

”描述寒夜煮茶,月下畅饮的情景。

3唐寅茶诗分析3.1主要内容唐寅,集画家、书法家以及诗人三重身份于一身,而其一生却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

世人对于唐寅的认知仅停留于“唐伯虎点秋香”的典故中,其“风流才子”的形象也深入人心,但现实中唐寅的人生相当坎坷,这点在他的诗作中可以体现出来。

会试泄题案后,唐寅不再留念功名仕途,以山水为乐,用笔墨诗画书人生。

众所周知,唐寅嗜茶如命,其所作的茶诗也颇具个人特色。

《卢仝煎茶图》“千载经纶一秃翁,王公谁不仰高风。

缘何坐所添丁惨,不住山中住洛中。

”唐寅以“秃翁”自喻,赞扬其高风亮节不同流合污的志向,也将茶人的清雅高傲之气刻画得酣畅淋漓。

唐寅的茶诗大多与其茶画相契合,“日长何所事,茗碗自赏持。

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

”白天太过漫长,无事可干只能独饮清茶,苦茶入肠往事浮现眼前,年老体衰人生理想无以实现,愁闷之情愈发浓重,任由清风吹乱满头白发。

唐寅的无奈惆怅之情也就可见一斑了,平淡的文字却字字珠玑渗透着作者的血泪控诉,秀丽壮美的山河也只是反衬诗人心中难以言述的哀情。

所以,唐寅的茶诗粗看平淡朴实,但是深层细究则会发现其背后的苦闷抑郁。

3.2主旨意象唐寅命途多舛,作为深受儒家思想入世理念影响的学子,其人生抱负是考取功名为国效力,但是因为卷入试题泄密案,仕途前程尽毁。

虽然最后选择寻乐于山水之间,然而心中的愁苦愤懑却是再美的风景也涤荡不了。

《事茗图》的题诗,寥寥二十字,却满载愁闷。

“茗碗”这一茶意象是清高的代表,白天正忙时,诗人却无所事事只能倚“南窗”,手持“茗碗”回想过往,这些看似风牛马不相及的东西,却被唐寅巧妙地联系起来,进而描绘了一个南窗之下,独自饮茶的孤寂之人形象,于是全诗的主旨也就不言自明,诗人的所思所感也就不难揣测了。

此外,唐寅的另一首《阳羡茶》以“清明争插河西柳,谷雨初来阳羡茶”,通过对家乡阳羡茶的描写,表达其对家乡深沉的热爱。

《红楼梦》不同译本中的茶文化对比

《红楼梦》不同译本中的茶文化对比

2018年第03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1前言《红楼梦》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历史价值是不容置疑的,随着中国文化的不断传播,《红楼梦》也被传到国外进行阅读,在《红楼梦》中有大量的文字是描写到茶的,所以《红楼梦》也描述了许多我国的茶文化,我们可以从《红楼梦》中来了解当时的茶文化,提高对我国茶文化的理解。

《红楼梦》流传到国外的翻译版本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霍克斯版,一个是杨宪益版,不同的翻译版本所展现出来的茶文化也是有所区别的。

茶叶、茶具以及茶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到的茶文化,也是最能展示我国茶文化的内容之一。

在《红楼梦》中,有大量关于茶叶、茶具以及茶水的描述,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杨宪益和霍克斯对于《红楼梦》中的茶文化知识翻译会有所不同。

2关于茶名的翻译对比2.1翻译方法的选择在进行《红楼梦》翻译的时候,翻译者应当结合自己的翻译目的来选择恰当的方法,比如翻译者要让阅读者直截了当地了解原文的意思,可以采用直译或者是音译的方法,而翻译者要增强译文的意境,可以采用省略翻译的方法等。

针对于不同的文章内容,翻译者都可以结合文章内容的特点来选择不同的译法。

在进行翻译的时候,翻译者除了可以结合自己的翻译目的来选择不同的译法外,翻译者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翻译目的来选择翻译内容,比如要保留哪些内容,要修改哪些内容等,翻译者都可以结合自己的翻译需求来进行调整。

所以针对于翻译,部分学者提出了目的论,目的论的说法起源于德国,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特别是针对于《红楼梦》中茶文化的翻译,主要经历了三个重要的阶段。

首先,第一个阶段是克瑟琳娜提出,她提出在进行《红楼梦》茶文化翻译的时候应当将翻译和茶文化相互结合在一起,在翻译的时候应当采用批评模式。

第二阶段是汉斯提出来的,他认为在进行《红楼梦》茶文化翻译的时候应当要具备有翻译目的。

第三阶段是贾斯塔提出来的,他认为对于《红楼梦》中茶文化的翻译应当结合当时的交际和行为,也就是说现在所说的翻译行为论。

试析《红楼梦》中的茶文化翻译

试析《红楼梦》中的茶文化翻译

试析《红楼梦》中的茶文化翻译卢琰【摘要】中国茶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发展历史,至清朝伟大著作《红楼梦》诞生之际已近成熟阶段. 《红楼梦》这部古典巨著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茶文化展示的淋漓尽致,书中多处都对我国的茶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描述.本文以杨宪益与霍克斯两位翻译大家的英译本为基,从茶具翻译、茶名翻译以及茶水翻译这三方面对《红楼梦》中的茶文化翻译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期对我国茶文化翻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期刊名称】《福建茶叶》【年(卷),期】2015(037)006【总页数】3页(P233-235)【关键词】《红楼梦》;茶文化翻译;茶水;茶具;茶名【作者】卢琰【作者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咸阳 712046【正文语种】中文项目支持: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项目类别:规划基金,项目名称:两套中医译名标准化方案:问题与对策,项目编号:14YJA740019;西安市2015年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名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医文化“走出去”的跨文化能力建构与实践研究。

项目编号:15W27。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自神农氏在尝百草的过程中发现了茶以来,中国的茶文化已经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

中国作为茶叶的第一故乡,是最早发现茶树与使用茶叶的国家,并日渐发展成为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见饮料,茶文化对我国人民根深蒂固的影响,其中“粗茶淡饭”这一词汇就是从此而来。

发展至明清时期,我国的禅文化已经达到了鼎盛的阶段,全书与茶相关的内容共有二百多处,最多的一章则有十多处,咏茶诗词共有十多处,作者甚至专门用一个章节对茶水进行描写——《品茶栊翠庵》;而文中所提到的茶品也是多种多样,有暹罗茶、老君眉等;茶具更是名目繁多,有茶壶、茶盘以及茶杯等。

因此,针对《红楼梦》中茶文化翻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与文学意义。

1 茶名翻译1.1 千红一窟《红楼梦》的第五回中所提到的茶名“千红一窟”,此茶主要长于放春山的遣香洞,用带有露汁的仙草百花烹制而成,故而被称为“千红一窟”。

顺应论视角下看《红楼梦》茶文化翻译

顺应论视角下看《红楼梦》茶文化翻译
《红楼 梦》中描 写了 很多种 茶 ,茶的 名 目品种也 很是繁 多 ,在81一),女 ,硕 士研 究生 ,讲 师 ,研 究方向 :外 国语 言学及 应 用语言 学 ,翻 译研 究,英汉对 比研 究 。
注重 调 节人 际关 系 ,注重 人 际关 系 的和 睦 性 ,另外 ,注 重 饮 茶 的环 境 气氛 ,追求 幽静 古朴 。但 是这 种精 神 的来源 之处是 中国 。日本 深受 中 国文 化 的影 响 ,使得 在茶 道上 体现 的文 化价 值虽然 有 同样 的文 化 源 头但 又与 众不 同 ,日本 的茶道 具有 浓厚 的宗 教色彩 ,而 且茶 道过 程所 规 定 的条例 比较严 格 ,程 序繁琐 复 杂 ,缺 乏 自然 宽松 的氛 围 。而 茶 道 在 中国历 史 的演变 中 ,其 文化 内涵 更偏 向人 文精神 的特 殊追 求 ,这种 追 求 简单来 说 就是 朴素清 新 宁静 ,雅俗共 赏 的人性 追求 。这 也 是 中国 一 种 大众 文化 ,追 求 自由精神 ,在 日本 ,茶道 文 化 和宗 教 文化 相 辅相 成 ,具 有虔 诚 的宗教信 仰 。
曹 雪芹 在书 中描 写 了很 多 的茶 类 、茶 事 、茶俗 、茶道 、茶 禅 以及茶 文 化 ,这 些 均是 我们研 究清 代茶 文化 的重 要文 献 资料 ,作 者 赋予 了茶 以灵性 之感 。人 是有 品行 的 ,同时 茶也是 有着 性格 的 ,茶与人 的结合 , 使 得人 物 的轮廓 更加 的清 晰和 鲜 明,这些 内容 都值 得我 们 不断 地去 探 索和 追 究 。此 外 ,将 这样 的 一篇 巨著翻 译到 国外 实属 一件 不 容 易的 事 情 。这其 中所 涉及 到 的茶文化 翻译 亦 是拥 有着 博大 文化 的 ,如 何将
历 史 ·文 化

目的论视阈下《红楼梦》饮食文化英译规范

目的论视阈下《红楼梦》饮食文化英译规范

目的论视阈下《红楼梦》饮食文化英译规范1. 引言1.1 研究背景The background of the research on the dietary culture of "Dream of Red Mans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leology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increasing interest in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food in literature and society. Food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aspect of human life, reflecting social norms, cultural practices, and individual identities. As one of the greatest classical Chinese novels, "Dream of Red Mansions" has been widely studied for its rich cultural,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dimensions. However, the dietary culture depicted in the novel has often been overlooked or downplayed in academic discussions.1.2 研究意义Furthermore, the study of food culture in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can shed light on broader social issues such as class distinctions and power dynamics. The careful analysis of the types of food consumed by different characters can reveal their social status, financial resources, and aspirations. Additionally,food can be used as a symbol to represent emotions, desires, and cultural beliefs.1.3 研究方法In the research of the dietary culture in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leology, various methods can be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significance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food and beverages mentioned in the novel. Some of the key research methods that can be utilized include literary analysis, historical research, cultural studies, and comparative studies.2. 正文2.1 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概述《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的饮食文化是其重要的文化元素之一。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茶名的目的论翻译策略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茶名的目的论翻译策略
书时会 觉得 字里 行间 都闪耀 着 中 国茶 文化 的光辉 ,散 发着 淡淡 的 茶 的清香 。 在书 中 , 茶叶 的选择 显示 着主 人 的品味 。 妙玉 给贾 母奉 茶 , 贾 母 以为是 六 安茶 , 说不 吃 。王 熙风 询 问宝黛 钗三人 暹罗 茶 的味道 时 , 三 人 的回答 各不 相 同。 可 见, 茶 不是随 便 喝的 , 品茶 即品人 。 书 中还作 有 许 多茶诗 茶联 ,将 中华 民族博 大精深 的茶 文化 的风 采神 韵展 现 地 淋漓尽 致 。笔者 从 中摘 取 了几处 , 比较 了杨 译 、 霍 译本 《 红楼 梦》 对 茶
《 红楼 梦》 中的茶 文化 包括 茶之 名 , 茶 之具 , 茶之 水 , 茶之 礼 , 茶之 诗词等 。本文着 重讲 茶之 名 , 即茶 的品类 。 《 红楼 梦》 第 四十 一 回“ 栊 翠庵茶 品梅 花雪 ” 中提 到 了六 安茶 和 老 君眉 。 妙玉 给贾母 上 茶 , 贾 母 以为是六 安茶 , 说道: “ 我 不吃 六安 茶 ” 在 清朝 时期 , 六 安茶 是一种 朝廷 贡 品 , 产 自安徽 六安 。该 茶是 绿 茶中 的
红楼梦 两个英译本 中茶名 的 目的论翻译策 略
王 玉 静
(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 河南 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 5 1 2 0 0 )
摘 要: 中国古典 名 著《 红楼 梦) ) 不仅 在世界 文 学领 域享 有盛誉 , 也 是一部 描 述 中国清 代荼 文化 的宝典 。 细细 品味 《 红楼 会觉得字里行间茶香四溢。 怪不得世人称“ 一部红楼梦, 满纸茶叶香 ” 。 本文以茶文化翻译为视 角, 在介绍《 红楼 梦) ) 中的

荼文化的基础上, 探究了杨译、 霍译本《 红楼梦) ) 中茶名的翻译策略。 通过对比和总结, 为中国荼文化对外翻译提供参考和借

从目的论对比分析《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茶名的翻译

从目的论对比分析《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茶名的翻译

结 合在 ‘起 ,提 出 了原文 与译 文功 能的 翻译批 评模 式 ,奠定 了 目的 论 这 是符 合原 文意 思 的,并 且读者 在 阅读时 候 也能够 清晰 的 了解句 子
的雏 形 。然 后 ,第二 阶段 是 由汉 斯 ·弗米 尔提 出了 目的论 ,突破 传统 翻 的意 思 ,可 以达到 翻 译 的效 果 和 目的 。而 爿外 的 一种 翻 译 是…It S
关键 词 :《红楼 梦》:茶 文化 :茶名 :对比分 析
引 言
对 比 分 村l‘:
茶文化 发源 于 中 国,并且 在世 界 范围 内都产 生 了极 为深 远 的影 响 。从 卜古神 农 发展 至今 ,中国茶文 化 已经有 4700多年 的历 史 ,经 历 了无数 朝代 的更 迭 ,茶文 化依 旧散 发着 独特 的光 辉 。在茶 文化 不 断普 及 、发展 和 演变 的过 程 中,茶 叶从 一开始 的 奢侈 品变为 人 们 日常生 活 中常 见的 绿色 饮料 。绛 过唐 宋之 后 ,清 朝 的茶文 化 已经形 成 了体 系 , 不 管 是达 官贵 人还 是贫 民 百姓都 可 以得到 茶 叶,也 可 以说这 个 时候 中 国的茶 文化 进入 了 一个相 对成 熟 的阶段 。茶 文化 对于 中 国文 学 的 发展 影响 极 深 ,这 个 时 期最 为 杰 出 的文 学作 品 ,当 属曹 雪 芹 的 《红楼 梦》。 《红楼 梦》中对 于 中 国上 层社 会 的饮 茶习惯 进行 了大量 的 描写 , 也 凶此英 文 译 本在 翻译 《红 楼 梦》的 过程 中 ,产 生 了大 量英 文 翻译 的 茶名 ,分析 这 些译 本 中产 品的翻 译 ,有 利 于 中国茶文 化 的广 泛普及 。
l学术专业人文茶趣
从 目的论对 比分析 红楼梦 两个英译本 中茶名 的翻译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红楼梦》中茶文化翻译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红楼梦》中茶文化翻译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红楼梦》中茶文化翻译摘要:《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十八世纪的百科全书,书中详细的描述了清代的茶文化,为研究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从饮茶之人爱喝茶的种类,便可以推断出他们的性格,这对通过典籍来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因素。

笔者从翻译的“动态对等”原则和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出发,对杨译和霍译的《红楼梦》中关于茶名称的翻译对比,探讨具有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翻译方法,以便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关键词:茶文化;英译茶之名;动态对等;翻译目的论一、中国的茶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

早在神农时期,茶的药用价值已被发现,并由药用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饮料,进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

汉代文人提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

而到南北朝时,文化、思想领域又与茶套上了关系。

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

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的茶文化初现端倪。

到了唐代,中国茶文化已基本形成。

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到宋代至明初,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可以说到了鼎盛时期。

因此,我们说:“茶兴于唐、盛于宋。

”到了清代,中国茶文化发展更加深入,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茶馆的兴起,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已成为普通人家的礼仪美德。

二、《红楼梦》中的茶文化只要一翻开这部古典名著,顿觉茶溢字里行间,芳香飘逸,此书写到茶有260多处,咏及茶的诗词(联句)有10余处,为中国小说所罕见,有人说:“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

”《红楼梦》中记录了茶之名,茶之具,茶之水,茶之礼,茶之诗词。

从这些角度不仅可以看出曹雪芹对茶的研究已经到了相当纯熟的阶段,更可贵的是他是借茶来烘托其中的人物性格。

从目的论谈《红楼梦》霍译本的茶文化翻译

从目的论谈《红楼梦》霍译本的茶文化翻译

从目的论谈《红楼梦》霍译本的茶文化翻译作者:任彤张慧琴来源:《文学教育》2011年第01期内容摘要:文章从功能主义目的论的角度探讨了《红楼梦》茶文化的翻译。

作者以杨宪益和Hawkes的《红楼梦》英译本为依据,通过对比分析译文,得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任何大胆的改动只要服从目的法则都可接受。

从这一角度看,霍译本旨在带给西方读者更多的阅读愉悦感,他采用归化的策略来满足接受者的需求。

这样的转变达到了译者的翻译目的,是成功的文学翻译范例。

关键词:目的论翻译目的翻译策略红楼梦茶文化《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鸿篇巨著,只要一翻开这部古典名著,顿觉茶溢字里行间,芳香飘逸,此书写到茶有270多处,咏及茶的诗词(联句)有10余处,为中国小说所罕见,有人说:“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

”《红楼梦》中记录了茶之名,茶之具,茶之水,茶之礼,茶之诗词。

从这些角度不仅可以看出曹雪芹对茶的研究已经到了相当纯熟的阶段,同时,也反映了清代的茶文化欣欣向荣的景象。

一.目的论理论阐释及相关研究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

1971年,其创始人凯瑟林娜·赖斯(Katharina Reiss)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性》(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一书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的雏形。

赖斯指出,“原文的主要功能决定了翻译的方法”[1],提出把文本功能作为翻译批评的标准之一。

此后,赖斯的学生汉斯·弗米尔(Hans J.Vermeer)摆脱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的目的论(SkoposTheory)。

在弗米尔看来,翻译行为最终由翻译的目的来决定,他认为“每个文本均为既定目的而产生,亦应为此目的服务。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能够根据多方参与者的要求,如发起人、委托人、原文作者等,结合翻译目的和译文读者的情况,从原作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的翻译。

目的论视角下《红楼梦》英译本茶词语翻译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红楼梦》英译本茶词语翻译研究

2018年第07期作者简介:罗丹,女,湖北荆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二语习得。

很久以前,茶叶就在我国产生并发展起来了,由于其独特的特性和丰富的内涵,使得其不仅受到民间组织的喜爱,也广泛的受到了我国古代文人墨客们的喜欢。

于是就有了很多关于茶的诗句、书画和书籍等。

等到清朝的时候,描写茶文化的内容已经越来越多,茶文化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典型的代表作,作者以及其深厚的文字功底与文化素养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封建大家族的起起落落,其不仅有着极强的阅读性,同时里面还包含了很多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极其广大的研究意义。

因此历来就有很多研究者投身于《红楼梦》的研究工作中,研究它里面每一个名字的含义,研究它里面每一种文化。

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极其优秀的一部分,对我国人民有着极大的影响力,所以《红楼梦》中不可避免的有着很多关于茶文化的优秀内容。

打开这本小说,你会发现,各种茶文化内容充斥其间,茶香满溢,里面不仅讲述了各种不同种类的茶,还有各种独特茶艺技术,同时描述了茶的社会功能,除此之外,里面也还有很多关于茶的诗句,里面与茶有关的茶词语简直数不胜数,作者对茶的研究已经到了一种炉火纯青的地步,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为什么《红楼梦》备受历来学者的推崇。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从目的论的视角下《红楼梦》英译本中茶词语的翻译研究,下面就让我们具体来看一看。

1目的论视角1.1目的论概述目的论提出以全新的视角来指导书籍的翻译,其主要是一种翻译理论,在书籍的翻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的论主要是把翻译的重心更多的放在译文的功能上,动摇了传统的以源文为中心的翻译观念,其更注重于强调翻译的目的。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的往来日益密切,书籍的翻译也成为一种常态,在这种情况下,目的论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随着目的论的不断发展,除了语言学领域目的论也开始更多的扩展到心理学领域,被众多的语言心理学家运用到相关的一些言语研究中,极大的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

从目的论谈《红楼梦》霍译本的茶文化翻译

从目的论谈《红楼梦》霍译本的茶文化翻译

则 ,它决定 了在特定文本 中翻译
策 略 的 选 择 ,使 用 这 种 策 略 可 以 产生在功能上充分达到要求 的 目 的文 本 , 以充 分 实 现 翻译 目的 。 可 功 能 目的论 以译 文 的 功 能 和 目 的 为核 心来 诠 释 翻译 活 动 ,提 出 了 较 为 可行 的 翻译 程 式 ,无 疑 会 在 文 学 翻译 中引 发新 的 思考 。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起源于2 世纪7 年代 。17年 , O 0 9 1 其创始
人 凯 瑟 林 娜 ・ 斯 (a aiaR i ) 《 赖 K t r e s在 翻译 批评 的 可 能 性 与 局 h n s
限性 》 P sbli n i tin n Tas t n Cic m) (os i e ad L a osi rnl i rii 一 iis t mit ao ts
望 族 的 不 同地 位 和身 份 。据 统 计 , 《 楼 梦 》 书 23 处 写 到 茶 字 , 红 全 7余
而成 , “ 与 千红 一 窟 ” 相 呼应 。此 遥 处 H w e采 用 的 是 音 译 法 (u g a ks F n
世 8 9 年 代 ,最 早 的一 篇 是 仲伟 E0 合 和 钟 玉 合 作 的 《 国 的功 能 派 德 翻译 理 论 》 。早 期 文 章 多是 介 绍功
能 派 翻译 理论 和 目的 论 的 形 成 发
中 国 对 目的 论 的研 究 始 于 2 0
长江 以北 的人 则喜 欢饮红茶和 花
茶 ( 称 香 片 ) 广 东 、 建 一 带 喜 俗 , 福
读者发挥想象 去 揣摩 其深层涵
义 ; 而 H w e 意 译 成 M d ns a ks i a e’

从目的论谈《红楼梦》译本中的茶文化翻译

从目的论谈《红楼梦》译本中的茶文化翻译

2018年第07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作者简介:谢璐(1983-),女,重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引言基于目的论角度对《红楼梦》译本中茶文化进行翻译,可以更好的体现茶文化的内涵,明确茶文化翻译的价值和作用。

尤其是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红楼梦》与中国茶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力逐渐提升,此时进一步对两者翻译进行研究,对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推进我国传统文化发展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1目的论理论阐释及相关研究第一,是语言功能、有机整合语篇类型以及翻译对策建立起来的与功能相关的翻译理论。

第二,是最大限度还原翻译内容,以翻译原文为核心的翻译理论,在协商之后会产生不同目的与结果的理论。

不仅如此,目的论翻译理论由于翻译目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翻译对策,从而使翻译更加具有针对性。

第三,在目的论的影响下,对原文所具备的功能价值进行阐述,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作用,这也是翻译目的论的所要达到的目的。

第四,克里斯汀娜·诺德完善了原有的功能派理论,并第一次使用英语系统对解释阐述了翻译中的文本分析,其坚持原文功能与翻译目的相契合的翻译策略。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则重视强调目的理论翻译,据记载钟玉与仲伟合合作的《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早期文章是相关研究的鼻祖,但仅停留于纯理论层面的研究,现已有所发展进步和完善。

近年来,国内研究领域逐渐向应用翻译转变,更多强调理论与实际翻译相结合,只有不断通过实践分析研究,才能逐步提升翻译效果。

2《红楼梦》茶文化翻译将《红楼梦》以茶文化为视角进行翻译,有利于世界对中国茶文化进行了解,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时需要以特定的方式进行专业的翻译,通过经验借鉴与方案分析,保证翻译的准确恰当性。

本文以两大著名英文翻译版本为例,探讨杨宪益和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笔下,中国茶文化翻译的不同之处,对目的论的视角下的两种翻译文本进行对比。

2.1茶名的翻译在研究茶文化时,离不开对茶名的研究与分析,这是了解茶文化的基础。

目的论视角下《红楼梦》茶文化英译比较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红楼梦》茶文化英译比较研究

与怡 红公子颇有关 系 ;至于枫露 ,自然是枫 叶之露 ,有
可 能指茶是秋 天采摘 的。 此处 Ha k s 用的是音 译 we采
心 的等值论 的束缚 , 创立了翻译 目的论( k p s h o S oo er o T y 弗米尔认 为翻译行 为最终 由翻译 的 目的来 决定 ,每个文 本均 为既定 目的而产生 ,亦应 为此 目的服务。因此 ,在
翻译策 略的选 择 , 用这种策 略可以产生在功能上充分 使 达到要求 的 目的文 本 ,可以充分实现翻译 目的。功能 目
地 名 ,六安仍保 留旧的读音 ,但念 “ l ”也是可以的。 所 以杨译 L a t 和霍译 L —n e都是对 的 , H w e i ne u a ua t a 但 aks
目的论 ,通过 比较 分析得 出:翻译 目的决定翻译策略, 何 大胆 的改动 只要服 从 目的法则都可接 受 。从这 一角度 看 。 任
霍译本 旨 带给西方读者更 多的阅读愉 悦感 ,他采 用归化的策略 来满足接 受者的需求。这样 的转变达到 了译 者的翻 在
译 目的, 也是成功的翻译 范例。
化策略 也出色地 完成他 的翻译 目的, 同属佳译。
参考文 献:
【】 1张美芳. 翻译研 究的功能途径[ . M】 上海 : 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 社 。2 0 : 1 05 . 7
l n e i ' On t i wa o e e i e oye r me b wl o g vt ’ y . h s sa c v r dg l dp l h o o d ma e i h e g Hu e i d,wh c h fe e o t e d n t e Ch n ap ro ih s e o f r d t h La y Do g r・Al t e o h r a l n g e n c v r d d wa e ・・ l h t e s h d me o - r e o ee b wl t o d n d s n f e h p ra i o c l i . o s wi g l e e i s n w n e i l l h g o k np r e a n

《红楼梦》茶名翻译赏析

《红楼梦》茶名翻译赏析

2442019年51期总第491期ENGLISH ON CAMPUS《红楼梦》茶名翻译赏析文/王 岩在直译中增译“with tears”,不仅保留了原文的外在意义,也能更加直观便捷地帮助目标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隐含意义。

二、枫露茶枫露茶首次出现在《红楼梦》第八回,宝玉因枫露茶被李奶妈吃了去动气。

何为“枫露茶”?学界对此说法不一。

有“文学杜撰”说;有“枫露点茶”说;也有茶学爱好者根据宝玉所说“那茶是三四次后才出色”推断出此茶为名贵的白茶,众说纷纭,不一而足。

单从“文学杜撰”说来看,一种认为“枫露茶”谐音于“逢怒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枫叶红于二月花”,“枫叶之红”正是“怡红公子”宝玉钟爱之色。

“枫露茶”与“千红一窟”遥相呼应、一脉相承。

宝玉屋里的大丫鬟晴雯被封建势力迫害致死,宝玉饱含深情之祭文《芙蓉女儿诔》中有这样一句:“怡红院浊玉谨以群花之蕊,冰鲛之榖,沁芳之泉,枫露之茗:四者虽微,聊以达诚申信。

”这四样晴雯平素所喜之物,其中之一便有“枫露之茗”。

照此观点,“枫露茶”在文本中不仅仅有其表层意义,更可深挖出其隐含意义。

这些观点都是对文本的自我理解和自我阐释。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经典文学作品的阐释总有其多维度性。

然而,在翻译的过程中,受源语和目标语语言文化之巨大差异以及译者的原文文本理解能力、翻译目的等等之影响,原文的“多维度性”难免要打折呈现。

无论是“杨译本”的意译译文“maple-dew tea”,还是“霍译本”的音译译文“Fung Loo”,都不可能体现出完全原文的“多维度性”,尤其是“霍译本”的 “Fung Loo”,仅仅是一陌生代码名称,更无如何联想意义。

相较而言,原文信息的文化内涵在“杨译本”的 “maple-dew tea”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呈现和传递,因此,也更为广泛接受和认可。

从翻译目的论来看,译者如果是以传播源语文化为己任,则不能对这些文化负载词一律简单音译处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一定不能音译,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语用学视域下《红楼梦》茶文化翻译

语用学视域下《红楼梦》茶文化翻译

2017年第09期《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气魄宏达,内涵丰富。

不论是诗词歌赋,建筑音乐,都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当然,对于中国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将其翻译到国外使之成为全球共享的精神财富。

然而,在翻译过程中却因为中西文化的差异,造成诸多文化用语不能准确地翻译,甚至出现偏差。

因此,需要寻找适合《红楼梦》的翻译策略,这不仅有利于《红楼梦》的传播和发展,同时也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1《红楼梦》茶文化语用学翻译的可能性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以母语写作完成的本土作品,但由于其中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便产生了翻译和转化的必要,这便是翻译学的任务。

翻译学研究的主要是翻译者如何转化原来的作品,并在自己理解上对作品的重新组合和建立。

因此,优秀作品的译本不再仅仅是作家的个人创作,中间也蕴含了译者的艰辛和努力。

语用学则是研究语言运用的科学,它不但考虑语言使用者的关系,还会分析听话者对语言的接受和反应。

所以可以看出翻译学和语用学都是研究语言运用和理解的科学,这就给语用学在翻译作品中运用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

然而语用学作为一种思路和策略,并不能直接对文本进行翻译。

因此,在对《红楼梦》的茶文化进行翻译和转化时,并不是直接使用语用学观点进行直译。

语用学视域,是在传统翻译的基础之上,加入语用学的思想和标准,使得翻译更适合接受者和阅读者,使翻译更加精准、无误。

因此“就翻译策略而言,可运用语用学等效(pragmatic equivalence )翻译解决跨文化交际问题。

”[1]由此看来,语用学完全可以使用在《红楼梦》的翻译之中。

当然对于《红楼梦》中诸如指代的事物在翻译的过程中相对是比较容易的,因此也不需要语用学视角。

但对于《红楼梦》中的茶文化却大有裨益。

众所周知,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悠久而漫长的发展史。

《红楼梦》中的茶文化,正是在吸取了中国众多茶文化基础上的凝聚和升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合和结晶。

这种带有文化背景和历史底蕴的茶语言,在翻译过程中便会存在众多问题和意见。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两个译本中茶文化的翻译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两个译本中茶文化的翻译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两个译本中茶文化的翻译王云霞张凌1 引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和传统,品读《红楼梦》这部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处处能体现出我国独特的茶文化。

在《红楼梦》中,全书有大量的咏茶诗句。

随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文化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其中,人们对进一步了解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兴趣盎然。

因此,本文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分别从茶名,茶具两个方面,探讨了杨宪益译本、霍克斯译本中对《红楼梦》中茶文化的翻译,以便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茶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

中国是茶文化的起源地,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茶对中国人而言,不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饮品,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

我国的茶文化从鲁周公时期就开始闻名,唐朝时最为流行。

到清朝时期,我国的茶文化已经得到了成熟的地步。

因此,研究茶文化不仅能深入了解中国人的生活饮食文化,更能领略到茶文化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目前,茶已经成为全世界中最受欢迎、不可或缺的饮品,中国的茶文化也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成为研究的热点。

2目的论简介及相关研究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起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其发展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1971年,Reiss在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一书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的雏形。

她指出“原文的主要功能决定了翻译的方法”,提出把文本功能作为翻译批评的标准之一。

第二个阶段Reiss的学生Vermeer摆脱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的目的论。

在Vermeer 看来,翻译行为最终由翻译的目的来决定,他认为每个文本均为既定目的而产生,亦应为此目的服务。

第三个阶段是Manttari借鉴交际和行为理论,提出翻译行为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

最后一个阶段是Nord用英文系统阐述了如何在原文功能的基础上制定切合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红楼梦》中茶文化翻译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红楼梦》中茶文化翻译
摘要:《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十八世纪的百科全书,书中详细的描述了清代的茶文化,为研究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从饮茶之人爱喝茶的种类,便可以推断出他们的性格,这对通过典籍来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因素。

笔者从翻译的“动态对等”原则和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出发,对杨译和霍译的《红楼梦》中关于茶名称的翻译对比,探讨具有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翻译方法,以便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关键词:茶文化;英译茶之名;动态对等;翻译目的论
一、中国的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

早在神农时期,茶的药用价值已被发现,并由药用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饮料,进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

汉代文人提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

而到南北朝时,文化、思想领域又与茶套上了关系。

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

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的茶文化初现端倪。

到了唐代,中国茶文化已基本形成。

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到宋代至明初,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可以说到了鼎盛时期。

因此,我们说:“茶兴于唐、盛于宋。

”到了清代,中国茶文化发展更加深入,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茶馆的兴起,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已成为普通人家的礼仪美德。

二、《红楼梦》中的茶文化
只要一翻开这部古典名著,顿觉茶溢字里行间,芳香飘逸,此书写到茶有260多处,咏及茶的诗词(联句)有10余处,为中国小说所罕见,有人说:“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

”《红楼梦》中记录了茶之名,茶之具,茶之水,茶之礼,茶之诗词。

从这些角度不仅可以看出曹雪芹对茶的研究已经到了相当纯熟的阶段,更可贵的是他是借茶来烘托其中的人物性格。

同时,也呈现了清代的茶文化欣欣向荣的景象。

三、翻译目的论
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

翻译的目的是目的论中一个极为关键的概念。

这有三种解释。

(1)译者的目的(如为了金钱);(2)译文的交际目的(如为了启迪读者);(3)使用某种特殊的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1]。

从以上的三种阐释中,我们重点来谈谈译文的交际目的。

在这一解释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读者在翻译中的核心地位。

一部译品能否广为流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的接受程度。

因此,译者在翻译前必须明确目的是什么,想要向读者传达什么思想,只有在目的明确后,翻译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初衷与反响才能相结合。

译者应该以翻译目的论为基础,确立翻译的意图,以向读者传播介绍为手段进行翻译。

要学会跳出文本的小圈子,站在读者与文化的大圈子中去进行翻译。

只有把目的、对象都明确了之后,翻译时便能游刃有余了。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译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态,就是说自己始终起到纽带的作用,是一个传输文化思想与情感的媒介,不要带着要让作品成为经典的功利的思想去翻译,也就是要脱离文本[2]46。

四、茶之名体现人之性
依据以上翻译目的论,来看看杨宪益、戴乃迭合译的与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的目的。

二者的翻译目的都是向世界介绍中国和中国的文化。

但却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的策略。

杨氏夫妇采用的是异化法进行翻译,而霍克斯采用的归化的方法翻译。

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讨论归化和异化哪个更胜一筹,而是把目标锁定在读者目的论的角度上去比读这两部译作中关于茶之名的翻译。

前面已经提到过,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很多地方都提及了茶。

足以显示出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影响力之大、之广。

然而,他写茶并不是只是为了说明贾府的奢华生活抑或是茶文化传承,更重要的是通过小说中的人物所喜欢喝的茶来暗示此人的性格。

例如第41回写贾母带领众人游览大观园,至拢翠庵,老太太即向妙玉道“:把你的好茶拿来。

”妙玉捧上茶来,老太太又道“:我不吃六安茶。

”妙玉即笑答“:知道,这是老君眉。

”[3]173老君眉,指产于洞庭湖中君山的银针茶,系精选嫩芽制成,香气高爽,形如长眉,故名老君眉。

这里写贾母喝“老君眉”实则是在向源语读者暗示贾母德高望重,一家之母的身份。

“老君眉”取老君、长寿之意,显示身份。

为了把这层涵义向目的语读者表达,我们来比较这两位翻译家是如何翻译的。

例一原文:这是老君眉。

杨译:This is Patriarch’s Eyebrows.[4]291霍译:This is Old Man’s Eyebrows.[4]433奈达提出的翻译的“动态对等”原则就是强调要使目的语读者与源语读者对原文和译文产生共同的反应。

也就是说源语读者能够从茶之名分析出人物的性格、地位,那么目的语读者也能够从翻译的名称中了解人物的品性[5]169。

那么先看霍译本,把“老君”译成是“Old Man”,目的语读者只能够从其中了解老的涵义,并未品出“君”的意味。

杨译的“老君”在这一点上便略胜一筹,其译为“Patriarch”。

Patriarch英文解释为“an old man whois respected as the head ofa familyor tribe.”也就是年长而受人尊敬的家长、族长、年高德勋的人。

这与曹雪芹用白话文所隐含的意思不谋而合。

目的语读者能够从字面的意思分析出贾母的地位,这便实现了翻译的“动态对等”。

大名鼎鼎的龙井茶,无论在名门望族还是在寻常百姓家,都可以见到它的身影。

《红楼梦》第八十二回中宝玉到潇湘馆看黛玉,黛玉叫紫鹃“把我的龙井茶给二爷沏一碗”[3]368。

龙井茶,素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大特色著称于世,名列国内绿茶之首。

此茶产于西湖西南龙井附近的群山之中。

因龙井泉池大旱不涸,人疑通海有神龙盘踞之传说,故泉称龙井泉。

周围所产的茶叶,亦美其名称之为龙井茶。

例二原文:把我的龙井茶给二爷沏一碗。

杨译:BrewacupofmyLongjingteafortheSecondMaster.[4]624霍译:WouldyoumakeMasterBaoacupofDragonWelltea?[4]868小说中,黛玉十分喜欢喝“龙井茶”,这与她的性格不无关系的。

黛玉,一个江南女子,多愁善感,须喝龙井茶才能展现出她的天生丽质,高雅不俗的气质。

因此,为了让目的语读者读出作者之用意,译者需要起到一个文化媒介或桥梁的作用。

然而,笔者认为,在“龙井茶”这一词的翻译上,二位译者并没有遵循“动态对等”的原则进行翻译的。

也就是说目的语读者在看到这两段译文的时候会茫然不知其意。

首先,霍译的“龙井茶”为“Dragon Well tea”。

违背了“动态对等”的翻译原则。

因为从文化角度分析“,龙”在中西方人的心中的地位是不同的。

也就是说它代表了两种意像。

在中国,它代表着祥和、地位和高贵。

而西方人认为龙便是混乱与邪恶的象征。

这两种文化是不相容的,既要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接受程度,又要尊重源语的文化。

因此,笔者认为翻译该字的时候,以“Long”代“Dragon”,再其后加上相应的标注,来解释此龙非彼龙。

这样便能够使目的语读者理解了龙的内涵,而不会产生歧义了,实现了“动态对等”的原则。

“井”字的翻译就可以直接译为“Well”便可以了。

也就是说对“龙井茶”的翻译,笔者认为“LongWell tea”要比以上两个翻译的译本要恰当。

目的语读者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五、结语
茶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是从品茗饮茶开始的。

因此,我们从《红楼梦》中茶之名来谈翻译,进行译作的比读,是要让世界人听到中国典籍里所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的声音,体会到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

译者要以一个文化传播使者的身份来进行翻译,要摆正自己的态度,始终把目的语读者放在第一位。

这样,我国的文化才能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梅晓娟.翻译目的与翻译策略的选择———论《况义》中的天主教化和中国化改写[J].外语学
刊,2008,(2):128.
[2]Yang Xianyi&Cladys Yang.A Dream of Red Mansions[M].Beij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4.
[3]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2.
[4]David Hawkes.The Story of Stone[M].NewYork:Penguin Group,1973.
[5]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