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学史整理
高考生物学史整理
高考生物学史整理必修一(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3.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4.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180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1810—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 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5.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1.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构成。
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一脂质一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酶的发现史1.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3.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
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2024年高考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
2024年高考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生物的起源和发展1.生物的起源1.化学进化论2.生命的起源3.原生生物的进化2.生物的发展1.进化论2.自然选择3.适者生存第二章:细胞的结构与功能1.细胞的基本结构1.细胞膜2.细胞核3.细胞质2.细胞的物质运输1.细胞膜通透性2.细胞内物质运输3.细胞的分泌过程3.细胞的生命活动1.细胞的呼吸作用2.细胞的光合作用3.细胞的分裂与增殖第三章:遗传与进化1.遗传的基本规律1.孟德尔的遗传实验2.遗传的分离规律3.遗传的交叉规律2.基因与遗传1.基因的结构和功能2.基因的变异和突变3.遗传物质DNA3.进化与适应1.进化的证据2.进化的机制3.合理利用遗传资源第四章:生物的多样性1.植物的多样性1.绿色植物界简介2.根茎叶的结构和功能3.类群分类2.动物的多样性1.动物界简介2.不同动物门的特征和分类3.不同动物门的形态与生活方式3.微生物的多样性1.细菌界简介2.真菌界简介3.原生生物简介第五章:生物的演化与分类1.生物的分类1.系统分类学2.生物分类的层次3.分类与进化2.地球的演化与生物的起源1.地球的成因和演化2.生物起源的证据3.生命的自然演化3.生物的进化与种的形成1.自然选择与适者生存2.生物进化的速度与模式3.种的形成与物种形态的变异第六章:生物遗传与基因工程1.基因的分离和重组1.基因的克隆2.基因转导技术3.基因工程的应用2.基因突变与生物发育1.基因突变的类型与机制2.基因突变的影响3.基因的DNA修复3.遗传病与基因疗法1.常见遗传病的分类2.基因疗法的原理和方法3.基因疗法的应用前景第七章:生物体内环境的稳态1.物质的运输与代谢1.环境的物质要求2.溶酶体和内质网的功能3.物质的运输和代谢过程2.内环境的稳态调节1.稳态的概念和特征2.稳态调节的机制3.内环境稳定机制的失常与疾病3.免疫系统与疾病防治1.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抗体的合成和作用3.疾病防治的原理与方法第八章:生命的起源与进化1.地球的起源1.地球的形成和演变2.地球的生命条件3.地球上生命的起源2.生命的进化1.进化的证据2.进化的机理与模式3.物种的形成与演化4.生命的多样性1.生物的分类与多样性2.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3.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高考生物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考生物历史知识点归纳高考生物是高中生物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科目之一。
在备考阶段,掌握历史知识点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些知识点经过了时间的检验,是生物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本文将对高考生物的历史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1. 细胞学说的提出细胞学说是生物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舒莱登首次提出了细胞学说,认为所有生物都由细胞组成。
这一理论被认为是生物学的重要突破,奠定了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的观念。
2. 遗传学的发展遗传学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也是高考生物中的重要内容。
1866年,奥地利僧侣孟德尔通过对豌豆杂交实验的研究,发现了遗传定律。
这些定律为后来的遗传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3. DNA的发现和结构揭示DNA是脱氧核糖核酸的简称,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1953年,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揭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这一发现被誉为生物学史上的重大突破。
DNA结构的揭示为遗传学的深入研究和基因工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 梅特卡夫-贝尔纳克定律梅特卡夫-贝尔纳克定律是生物学中的一个基本定律,揭示了生物体的组成和能量转化规律。
根据这个定律,所有物质经过生物体的转化都必须符合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
这些规律在生态学和食物链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5. 半透膜理论的提出半透膜理论是细胞膜运输和分子传递的理论基础。
20世纪初,费兰德等科学家提出了半透膜理论,认为细胞膜是半透性的,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
这一理论为后来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6. 生物进化和达尔文的演化理论达尔文的演化理论是生物学史上的重大突破,也是高考生物中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
达尔文提出了物种的适者生存和自然选择的观点,认为物种通过适应环境的变化而进化。
这一理论为生物进化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并对现代生物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生物技术的兴起生物技术是利用生物学原理和技术手段进行研究和应用的学科,是21世纪科技领域的重要方向之一。
超全高中生物学史汇总你都复习到了吗(附电子文档)
超全高中生物学史汇总你都复习到了吗(附电子文档)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核心任务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并在《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第七点中提出“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
可见生物学史的内容
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对新课标高中生物学史的超全汇总,希望对你有所
帮助哦~
一、细胞学说
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必修一P10)
建立者主要是施莱登和施旺。
意义是揭示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
统一性。
2.细胞世界探微三例(必修一P51)
二、生物膜结构
1.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必修一P65)
2.通道蛋白的研究(必修一P74)
三、酶本质的探索历程(必修一P81)
四、光合作用(必修一P101)
五、遗传学(必修二)
六、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必修二)
七、稳态调节(必修三P8)
八、激素调节(必修三P23)
九、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必修三P46)
十、种群和群落(必修三)。
高中生物学史整理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必修一第10页)1、维萨里:比利时人,从人体解剖入手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比夏:法国人,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3、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成为cell——细胞。
4、列文虎克:荷兰著名磨镜技师,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等活细胞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5、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19世纪30年代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论证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1838年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施旺发现研究报道《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6、耐格里:德国人,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生长点上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7、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1858 年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蛋白质的探索历程1、英国科学家桑格经过10年努力,终于在1953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2、19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三、细胞结构的探索历程1、美国细胞生物家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
——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2、比利时的德迪夫发现了溶酶体3、罗马尼亚的帕拉德,改进了电子显微镜,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结构,1960 年,帕拉德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细胞“超微活动图”。
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质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
四、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必修一第65页)1、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高考常考生物学史总结归纳十篇
2022高考常考生物学史总结归纳十篇当我们学习生物学的时候,我们不仅要知道很多知识,而且要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
2022高考常考生物学史总结归纳1一、种群的概念和数量特征1、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各个特征的关系:(1)在种群的四个特征中,种群密度是基本特征,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2)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移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估算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方法(1)样方形状:一般以正方形为宜。
(2)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测量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计种群密度。
3、调查种群密度的意义农业害虫的监测和预防,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都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
一、种群概念和种群数量特征的理解1、种群概念的理解(1)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2)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3)两个基本单位①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②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种群数量特征的分析(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
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群个体数量越多。
(2)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
2022高考常考生物学史总结归纳2二、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1、植物种群密度取样调查的常用方法——样方法(1)步骤:确定调查对象→选择调查地段→确定样方→设计计数记录表→实地计数记录→计算种群密度(2)原则: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2、动物种群密度调查的常用方法——标志重捕捉法(1)主要方法: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放回原来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再进行重捕。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一、细胞学说:维萨里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比夏指出器官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
罗伯特·虎克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细胞的发现者、命名者。
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了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微细结构。
施莱登&施旺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了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提出“细胞学说”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修正“细胞学说”细胞学说的意义: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二、细胞世界探微三例克劳德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
德迪夫发现某种酶被包在完整的膜内,当膜破裂后,酶得以释放。
这层膜经其他科学家证实存在,并命名此细胞器为“溶酶体”。
帕拉德发现了核糖体、线粒体的结构,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同位素示踪)。
上述事例说明:科学研究离不开探索精神、理性思维和技术手段的结合。
三、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欧文顿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其中脂溶性物质比非脂溶性物质更易进入细胞膜。
由此提出膜是脂质组成的。
两位荷兰科学家提出细胞中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罗伯特森提出所有生物膜均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描述生物膜为“静态统一结构”。
桑格、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四、酶的本质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李比希提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只有在酵母菌死亡并被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毕希纳证实酵母菌中存在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之为“酿酶”。
萨姆纳认为酶是蛋白质、并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切赫、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功能。
五、光合作用萨克斯在法国科学家首次分离出叶绿素后发现叶绿素集中在一个更小的结构中,后来人们称之为“叶绿体”。
普利斯特通过实验证实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但忽略了光对植物更新空气的作用。
高考高中生物学史
高中阶段主要生物家及有关发现一、细胞学说2.细胞学说建立者只要是两位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内容: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的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③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后被魏尔肖修正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意义:揭示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二、生物膜结构1.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附:1.海尔蒙特栽种的柳树质量增加的原因栽种在桶里的小柳树;在生长过程中能和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和从空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在光照条件下合成为有机物;即进行光合作用..当它处在生长过程中时;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即有机物的合成量大于有机物的分解量;外在表现为重量的增加..其重量的增加;主要是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2.普利斯特利和英格豪斯实验对比;说明了植物在光照下才能放出氧气..3.萨克斯实验前的“饥饿”处理是为了消耗掉绿叶中原有的营养物质..4.恩吉尔曼实验分析1实验设计巧妙之处①实验材料选择水绵和好氧细菌:水绵的叶绿体呈螺旋式带状;便于观察;用好氧细菌可确定释放氧气多的部位..②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排除了氧气和光的干扰..③用极细的光束点状投射:叶绿体上可分为光照多和光照少的部位;相当于一组对比实验..④进行黑暗局部光照和曝光对比实验:明确实验结果完全是光照引起的2实验结论氧气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5.对于光合作用中反应物中的元素去向;鲁宾、卡门运用同位素标记法证实了光合作用中产生的氧来自参加反应的H2O..20世纪40年代卡尔文用14CO2供给小球藻;推论出同化二氧化碳的卡尔文循环途径..以生成葡萄糖为例;CO2中的氧在C6H12O6和H2O中出现..五、遗传学六、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1正确观点:生物来源: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进化顺序: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2错误观点: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八、激素调节九、植物生长素的发现附录:1.18世纪;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发现物质燃烧需要氧气;并且把呼吸作用比作碳和氢的“缓慢燃烧过程”..2.目前为大家普遍接受的两种关于细胞衰老的学说:①自由基学说我们通常把异常活泼的带电分子或基团称为自由基..自由基含有未配对电子; 表现出高度的反应活泼性..在生命活动中;细胞不断进行各种氧化反应;在这些反应中很容易产生自由基..此外;辐射以及有害物质入侵也会刺激细胞产生自由基..例如;水在电离辐射下便会产生自由基..自由基产生后;即攻击和破坏细胞内各种执行正常功能的生物分子..最为严重的是;当自由基攻击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磷脂分子时;产物同样是自由基..这些新产生的自由基又会去攻击别的分子;由此引发雪崩式的反应;对生物膜损伤比较大..此外;自由基还会攻击DNA;可能引起基因突变;攻击蛋白质;使蛋白质活性下降;致使细胞衰老..②端粒学说每条染色体的两端都有一段特殊序列的DNA;称为端粒..端粒DNA序列在每次细胞分裂后会缩短一截..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截短的部分会逐渐向内延伸..在端粒DNA序列被“截”短后;端粒内侧的正常基因的DNA序列就会受到损伤;结果使细胞活动渐趋异常.. 3.1958年;美国科学家斯图尔德取胡萝卜韧皮细胞;加入含有植物激素、无机盐的糖类等物质的培养液中培养;最终长成了新的植株;表明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细胞的全能性..。
高中生物必修部分科学史整理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必修一第10页)1、维萨里:比利时人,从人体解剖入手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比夏:法国人,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3、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成为cell——细胞。
4、列文虎克:荷兰著名磨镜技师,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等活细胞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5、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19世纪30年代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论证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1838 年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施旺发现研究报道《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6、耐格里:德国人,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生长点上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7、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1858 年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蛋白质的探索历程1、英国科学家桑格经过10 年努力,终于在1953 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2、1965 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三、细胞结构的探索历程1、美国细胞生物家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
——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2、比利时的德迪夫发现了溶酶体3、罗马尼亚的帕拉德,改进了电子显微镜,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结构,1960 年,帕拉德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细胞“超微活动图”。
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质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
四、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必修一第65页)1、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史(详细版)
高中生物学史高三往生物组1、1543年,比利时-维萨里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法国-比夏指出器官由组织组成;2、1665年,英国-虎克用显微镜观察并命名“细胞”;3、17世纪,荷兰-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细胞;意大利-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4、18世纪,德国一位研究海洋生物的自然哲学家发现复杂的有机体都是一种球状小泡似的纤毛虫的聚合体;5、1771年,英国-普里斯特利提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6、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发现植物体只有绿叶在光照下才能更新空气;直到1785年发现了空气的组成,人们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是O2,吸收的是CO2;7、18世纪,英国-道尔顿发现了红绿色盲症,因此又称为“道尔顿症”;8、1817年,英国两位科学家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出叶绿素;9、1845年,德国-梅耶提出植物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10、1857年,法国-贝尔纳指出动物的生活需要两个环境: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和整个有机体生活的外环境;11、1857年:法国-巴斯德提出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德国-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德国-毕希纳从酵母细胞中提取了引起发酵的物质。
12、1858-德国-魏尔肖-提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13、1864-德国-萨克斯-光合作用产物除了O2还有淀粉;14、1865-德国-萨克斯-发现叶绿素分布在一个小的结构中,后来称之为叶绿体;15、1866-奥地利-孟德尔-以论文形式发表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与孟德尔同时代-魏斯曼-理论上预测:在卵细胞和精子成熟的过程中,必然有一个特殊的过程使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恢复正常的染色体数目;16、1880-德国-恩格尔曼-叶绿体在有光的情况下会产生O2;17、1883-科学家发现马蛔虫精子和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都只有体细胞的一半,而在受精卵中又恢复成两对染色体;18、1883年8月7日-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19、1886-俄国-试图用氨基酸装配蛋白质,但是仅得到氨基酸分子随机连接形成的多肽;20、1890-科学家确认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要经过减数分裂;21、1891-科学家描述了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减数分裂的全过程;22、19世纪末-欧文顿-生物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3、19世纪末-达尔文-发现了植物的向光性;24、1902-英国-斯他林、贝利斯-发现了第一种动物激素-促胰液素;25、1903-美国-萨顿-用蝗虫细胞做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26、1909-丹麦-约翰逊-提出了“基因”的概念;27、1909年开始-美国-摩尔根-开始研究果蝇的遗传行为,最终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28、1910年-鲍森·詹森-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29、20世纪初-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30、1914-拜尔-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于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而造成的;31、1925-荷兰-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32、1926-科学家发现植物感染赤霉菌后,会植株疯长而得“恶苗病”;33、1926-美国-坎农-提出稳态的概念: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34、1926-美国-萨姆纳-用丙酮作溶剂提取了脲酶,后来又证明脲酶是蛋白质;35、1927-美国-缪勒-X射线照射果蝇,后代发生突变的个体数大大增加;36、1928-荷兰-温特-对生长素命名;37、1928-英国-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提出转化因子的概念;38、1931-科学家从人尿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39、1935-赤霉素被分离出来;40、1953-中国科学家提出人工合成胰岛素的设想-1965-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41、1941-美国-鲁宾、卡门-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于水;42、20世纪40年代-美国-卡尔文-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卡尔文循环;43、1943-一个发霉的甜瓜上得到了现在世界各国生产青霉素的菌种;44、1944-美国-艾弗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实DNA是转化因子;45、1946-人们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并确认它就是IAA;46、1951-英国-威尔金斯、富兰克林-提出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47、1952-奥地利-查哥夫-DNA中A=T,G=C;48、1952-赫尔希、蔡斯-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49、1952-法国-肾脏移植;(母亲移植给孩子,存活22天);50、1953-美国-沃森、英国-克里克--《核酸的分子结构-脱氧核糖核酸的一个结构模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51、1953-英国-桑格-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52、1957-英国-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53、1958-同位素示踪技术证实DNA半保留复制;54、1958-美国-斯图尔德-胡萝卜韧皮部细胞+植物激素+无机盐+糖类→新的植株;55、1959-罗伯特森-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的暗-亮-暗结构;56、1961-破译了第一个遗传密码(苯丙氨酸-UUU);57、1962-美国-沃森、英国-克里克、英国-威尔金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58、1962-发现叶绿体基质中有DNA;(后来发现细胞的线粒体中也含有DNA;)59、1965-RNA复制酶能对RNA进行复制;60、1967-荷兰-发现蜜蜂的圆圈舞和摆尾舞;61、1970-发现逆转录酶;62、1970-人鼠细胞融合,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63、1972-桑格、尼克森-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64、1974-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克劳德--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比利时-德迪夫--发现了溶酶体;罗马尼亚-帕拉德--改进了电子显微镜样品固定技术;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将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静态描述引向动态研究;65、1978-胰岛素基因在大肠杆菌细胞内获得成功的表达;66、20世纪80年代-美国-切赫、奥特曼-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67、1981-美国-发现第一例艾滋病病人;68、1982-科学家发现一种结构异常的蛋白质可以在脑细胞内大量“增殖”引起疾病;69、1982-美国一家基因公司用基因工程生产的胰岛素开始投入市场;70、1982-中国-将计划生育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71、1985-中国-开展艾滋病监测工作;72、1986-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产生的核辐射粒子云,被风送到了2000km外的北欧;73、1988-美国-阿格雷-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74、1990-科学家发现人体生殖道支原体可能是最小、最简单的细胞;75、1990-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2003年完成;)76、1990-美国-第一例临床基因治疗;77、1992-丹麦-环境激素影响导致的1940-1990年间男性精子数明显减少;78、1992-中国-红十字会创建了中华骨髓库;2001年4月起,更名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79、1993-中国-科学家培育出抗棉铃虫的转基因抗虫棉,抗虫基因来自于苏云金杆菌;80、1995-美国-文特尔-对生殖道支原体的基因组测序,发现其仅有480个基因;81、1997-美英法德日等19国-启动人类脑计划;(我国2001年9月正式参与;)82、1998-美国-一位18岁的男青年因基因治疗而死于美国费城;83、199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关于人类基因组与人类权利的国际宣言》,提出4条基本原则:人类的尊严与平等,科学家的研究自由,人类和谐,国际合作。
高考生物:教材中史实方法类知识归纳(要背)
高考生物:教材中史实方法类知识归纳(要背)▼高考生物考试大纲中关于考试的能力要求第二条和第三条,是能力的核心要求。
这与课程标准中“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高度一致。
“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
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
在高考试题中也每年都有。
对于此类问题,应在平时的复习中多注意归纳总结。
一、高中生物教材中生物学史归纳总结1.细胞的结构基础(1)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发现细胞。
(2)施莱登和施旺(魏尔肖)——建立《细胞学说》。
(3)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进行膜通透性实验——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4)罗伯特森——电镜下观察细胞膜看到暗—亮—暗三层结构,将细胞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5)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
2.细胞代谢(1)巴斯德——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无活细胞参与,糖类不可能变成酒精)。
(2)毕希纳——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3)萨姆纳——提出并证明酶是蛋白质。
(4)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5)恩格尔曼——用水绵和好氧细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O2及光合作用需要光。
(6)普利斯特利——植物可更新空气。
(7)英格豪斯——植物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指出普利斯特利实验只有在光下才能成功。
(8)梅耶——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9)萨克斯——光合作用的产物除O2外还有淀粉(叶片产生淀粉需光)。
(10)鲁宾和卡门——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H2O。
(11)卡尔文——用14C标记14CO2证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为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卡尔文循环:14CO2→14C3→(14CH2O)]。
高中生物科学历史知识点
高中生物科学历史知识点高中生物科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现代生物学的起源通常被认为是在19世纪。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历史知识点:1. 古代生物学: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动植物进行了分类,并研究了它们的生理和行为。
2. 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等艺术家和科学家开始对人体解剖学进行详细研究,这为后来的生物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3. 显微镜的发明:17世纪,显微镜的发明使得生物学家能够观察到细胞和其他微观结构,这标志着细胞学和微生物学的诞生。
4. 林奈分类系统:18世纪,瑞典自然学者林奈发展了一种生物分类系统,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5. 进化论的提出:19世纪,查尔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自然选择和进化论的概念,这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生物多样性和物种起源的理解。
6. 遗传学的发展:20世纪初,孟德尔的豌豆实验被重新发现,奠定了遗传学的基础。
随后,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进一步推动了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7. 生物技术的进步: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生物技术的发展,如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使得科学家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精确度修改生物体的基因。
8. 现代生物科学的多元化:随着研究的深入,生物学已经扩展到多个子领域,包括生态学、神经科学、生物信息学等,这些领域都在不断推动生物学的边界。
9. 生物伦理问题: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伦理问题,如基因编辑的道德界限、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这些问题在当代社会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10. 全球合作与挑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生物学家们面临着诸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新出现的传染病等全球性挑战,需要国际合作来寻找解决方案。
这些知识点概述了高中生物科学历史的主要发展脉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来理解生物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022-2023高考生物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史知识归纳总结
2022-2023高考生物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史知识归纳总结本文旨在为2022-2023高考生物考生提供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史知识的归纳总结。
古代生物学- 古希腊人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生命的分类法和观念,认为生命可分为植物界和动物界。
- 古希腊科学家希波克拉底提出了“四体液说”,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四种体液的平衡有关。
- 古代中国的神农氏提出了《神农本草经》,记载了许多植物的药用价值。
进化论的诞生- 达尔文提出了生物的进化论。
他通过考察鸟嘴和鸟的食物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自然选择的概念。
- 孟德尔发现了基因的存在和遗传规律,为进化论提供了遗传学的支持。
- 摩尔根和丹尼尔斯发现了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基础。
生态学的兴起- 生态学关注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学家亚当斯提出了“人类对自然的侵蚀是现代文明的病态表现”的观点。
- 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生态学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学科。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为生物的基因构成和遗传信息的传递提供了理论基础。
- 基因工程和克隆技术的出现让人们可以对生物进行基因改造,这有望为人类治疗一些疾病带来希望。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命形式的丰富程度。
生物多样性遭到了越来越多的威胁,因此人们开始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 199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是第一个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的国际条约。
- 人们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植树造林等方式来保护生物多样性。
总结生物学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生物现象被揭示,人们对生命的认识不断加深。
希望本文能够为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提供帮助。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归纳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归纳高中生物学史是一个涵盖了众多重要生物学概念、理论和发现的知识领域。
以下是对高中生物学史的一些重要方面的总结和归纳:1.细胞的发现与探究:•显微镜的发明:最早的显微镜由荷兰眼镜商汉斯·利伯于1600年左右制造,但其设计并未公开。
•细胞的发现: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在1665年利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软木塞,首次观察到了细胞。
2.进化论的提出与发展:•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查尔斯·达尔文在1859年的《物种起源》中提出了自然选择的进化理论。
•拉马克的用进废退: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提出了用进废退的进化理论,认为生物通过使用或不使用某器官来改变其特征。
3.遗传定律的发现:•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奥地利植物学家格雷戈·门德尔在1865年提出了遗传定律,即分离定律和独立分配定律。
4.DNA的发现与功能:•DNA的发现:英国生物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和美国生物学家詹姆斯·沃森在1953年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DNA的功能:DNA携带遗传信息,通过复制传递给下一代,并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5.酶的发现与作用:•酶的发现: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最早由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在1900年发现。
•酶的作用:酶可以加速化学反应的速率而不改变反应的总能量变化,对于生物体的代谢至关重要。
6.光合作用的探究:•光合作用的发现:光合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最早由荷兰植物学家詹·英根豪斯在1770年发现。
•光合作用的机理:光合作用涉及到多个步骤和酶的作用,最终产生葡萄糖和氧气。
7.细胞呼吸的探究:•细胞呼吸的发现:细胞呼吸是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其最早的理论是由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在1897年提出。
•细胞呼吸的机理:细胞呼吸涉及到多个步骤和酶的作用,最终产生能量。
高考生物学史整理
高考生物学史整理1. 古代生物学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开始观察和探究生命现象。
最早的人类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狩猎、采集和农业生产等实践活动中的经验总结。
人类在观察自然的过程中发现了动植物,了解了它们的生命特性。
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是古代生物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其著作《生命论》中对生命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描述。
亚里士多德认为动物按照其“灵魂种类”可以分为三类:感性动物、运动动物和理智动物,这种分类方法直到现在依然有所借鉴。
2. 中世纪生物学中世纪的欧洲,受到基督教神学影响,科学研究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
不过,一些显赫的学者也做出了有意义的贡献。
托马斯·阿奎那是中世纪生物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在其著作《神学大全》中论述了生物学与神学的关系。
在他看来,科学研究应该是以神学信仰为基础,而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也应该符合神学教义。
3. 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有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思想变革。
在这一时期,人们重新审视古代文化和哲学,展开了对于科学知识的研究和发现。
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伽利莱提出了日心说,这一理论得到了当时科学界的认可,同时也开创了天文学的新时代。
此外,生物学家巴乌马在对植物分布的研究中,提出了生态学的概念,这一概念至今仍是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生物学发展的近代阶段,科技水平的大幅提升和大量实验的开展,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生物分类学的体系制定、遗传学的建立、进化论的提出等等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
瑞典科学家卡尔·林奈在17世纪中期的著作《自然体系》中,建立了现代生物分类学的基本体系,并且设立了生物分类学的基本法则和一系列分类学概念。
地球科学家查尔斯·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的提出以及自然淘汰和进化的研究对于生物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同时,近代遗传学的奠基人格雷戈尔·曼德尔的实验也开辟了遗传学的新天地,为后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高考生物常考基础知识与生物学史整理
高考生物常考基础知识与生物学史整理生命的基本单位-- 细胞1. 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 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3.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 生物体具应激性, 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 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 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 又能不断地进化。
6. 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也能影响环境。
7.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 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8.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9. 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 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0. 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11. 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12. 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 而只有这些化合物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 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
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13. 地球上的生物, 除了病毒以外, 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14. 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 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
15. 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16. 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17. 核糖体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
18.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19. 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 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0. 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 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 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 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1. 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 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2. 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 特征), 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 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生物学史整理必修一(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3.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4.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180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5.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1.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
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酶的发现史1.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3.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
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4.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
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5.萨姆纳:美国人,化学家。
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6.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史1.1648一1653年,比利时医生海尔蒙特做了盆栽柳树称重实验,得出植物的重量主要不是来自土壤而是来自水的推论。
他没有认识到空气中的物质参与了有机物的形成。
2.1771年,英国的普里斯特利发现植物可以恢复因蜡烛燃烧而变污浊的空气。
3.1773年,荷兰的英格豪斯证明只有植物的绿色部分在光下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4.1845年,德国的梅耶发现植物把光能转化成了化学能储存起来。
5.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6.1880年,美国生物学家恩格尔曼利用好氧细菌证明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7.1939年,美国的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18O进行示踪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8.1957年,美国生物学家卡尔文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用14C标记CO2发现了卡尔文循环。
必修二(五)遗传定律的发现史1.孟德尔:奥地利人,遗传学的奠基人。
他进行了长达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
1866年他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
2.约翰逊:丹麦人,植物学家。
1909年,他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起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3.魏斯曼:德国人,动物学家。
他预言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存在减数分裂过程,后来被其他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证实。
4.萨顿:美国人,细胞学家。
1903年,他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并由此提出了遗传因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5.摩尔根:美国人,遗传学家,胚胎学家。
他用果蝇做了大量实验,发现了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人们称之为遗传学的第三定律。
他还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为现代遗传学奠定了细胞学基础。
6.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六)遗传物质的发现史1.1928年,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体内转化实验,提出细菌中有转化因子。
2.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同事进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确定转化因子是DNA。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3.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4.后来,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实验证明RNA也是遗传物质。
5.通过比较:所以说,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七)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史1.DNA右手双螺旋结构是由美国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在1953年发现的。
2.1951年,英国的威尔金斯展示了一张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
3.1952年,奥地利生物化学家查哥夫测定了DNA中4种碱基的含量,发现:腺膘呤与胸腺嘧啶的数量相等,鸟膘呤与胞嘧啶的数量相等。
4.1953年,沃森、克里克调整了碱基配对方式,制作出了DNA双螺旋结构分子模型。
5.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三人因这一成果而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6.1962年,沃森、克里克发表了一篇论文,阐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机制。
7.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8.尼伦伯格和马太成功破译了第一个遗传密码。
(八)生物进化史1.拉马克(1744~1829):法国人,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先驱。
最先提出了生物进化的学说,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达尔文(1809~1882):英国人,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主要奠基人。
1859年,他出版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书中充分论证了生物的进化,并明确提出自然选择学说来说明进化机理。
他创立的进化论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生物学的范围,它给予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致命的打击,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3.后人提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必修三(九)内环境与稳态1.贝尔纳(1813~1878):法国人, 1857年,他提出“内环境”的概念,并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2.坎农(1871~1945):美国人,生理学家。
1926年,他提出了“稳态”的的概念,并提出了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3.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十)促胰液素的发现1.在19世纪,学术界普遍认为:胃酸刺激小肠的神经,神经将兴奋传给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
胰腺分泌胰液为神经调节。
2.法国学者沃泰默的论文,声称在小肠和胰腺之间存在着一个顽固的局部反射。
实验是这样的:①直接将稀盐酸溶液注入狗的上段小肠时,会引起胰液分泌。
②直接把稀盐酸溶液注入狗的血液循环,则不能引起胰液分泌。
③他把实验狗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全部切除,只保留血管。
当把稀盐酸溶液输入这段小肠后,仍能引起胰液分泌。
但他仍然坚信这个反应是一个顽固的神经反射,因为他认为,小肠的神经是难以切除得干净、彻底的。
3.1902年1月。
当英国科学家贝利斯和斯他林看到沃泰默的论文,并大胆地跳出"神经反射"这个传统概念的框框,设想:这可能是一个新现象--"化学调节"。
也就是说,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粘膜可能产生了一个化学物质,当其被吸收入血液后,随着血流被运送到胰腺,引起胰液分泌。
4.为了证实上述3中的设想,斯他林立即把同一条狗的另一段空肠剪下来,刮下粘膜,加砂子和稀盐酸研碎,再把浸液中和、过滤,做成粗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静脉中去,结果,引起了比前面切除神经的实验更明显的胰液分泌。
这样,完全证实了他们的设想。
他们把这个物质被命名为促胰液素(secretin)。
促胰液素便是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激素。
5. 巴甫洛夫:俄国人,生理学家,现代消化生理学的奠基人。
1891年开始研究消化生理,在“海登海因小胃”基础上,他制成了保留神经支配的“巴甫洛夫小胃”,并创造了一系列研究消化生理的慢性实验方法,揭示了消化系统活动的一些基本规律。
为此,他荣获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世纪初,他的研究重点转到高级神经活动方面,建立了条件反射学说。
(十一)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史1.1880年,达尔文通过实验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
2.詹森:丹麦人,植物生理学家。
1910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3.拜尔:匈牙利人,植物生理学家。
1914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温特:美籍荷兰人,植物生理学家。
1928年,他用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他认为这可能是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5.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植物中提取出吲哚乙酸——生长素。
简称IAA(十二)种群与生态系统研究史1.高斯:生态学家。
他通过实验发现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
2.林德曼(1915~1942):美国人,生态学家。
他通过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的定量分析,发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两个特点,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选修三1.张明觉(1908~1991):美籍华人,生于山西岚县,生理学家。
他一生倾心于生殖生理学科研究,是世界上最早从事试管婴儿和避孕药品研究的科学家之一,被科学界誉为“试管婴儿之父”和“避孕药之父”。
2.动物细胞工程 1976年,阿根廷科学家米尔斯坦(Cesar Milstein,l926一)和德国科学家柯勒(GeorgesKohler,l946一),通过细胞融合制备出单克隆抗体。
由于他们的杰出工作,在1984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3.斯图尔德(F.C.Steward)用胡萝卜韧皮部的细胞培养成了胡萝卜植株,证明了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4.韦尔穆特(I.Wilmut)等在体外条件下将羊体细胞培养成了成熟个体,证明了哺乳动物体细胞核具有全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