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平面几何证明题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竞赛专题:平面几何的定值问题(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竞赛专题:平面几何的定值问题(含答案)
2
(第 3 题图)
(第 4 题图)
4.如图,正△ABO 的高等于⊙O 的半径,⊙O 在 AB 上滚动,切点为 T,⊙O 交 AO,BO 于 M,N,则 弧 MTN( )
A.在 0°到 30°变化
B.在 30°到 60°变化
C.保持 30°不变
D.保持 60°不变
5.如图,AB 是⊙O 的直径,且 AB=10,弦 MN 的长为 8.若 MN 的两端在圆上滑动时,始终与 AB 相交, 记点 A,B 到 MN 的距离分别为 h1,h2,则∣h1-h2∣等于( )
A
C
(P) O
D
B

D
A
C P O
B D ①
D
C
PB O
D ①
O
C A
P

B
O
C
P
A (B)

O
(D)C
A(B)
P ①
(2)已知⊙O 的半径为一定值 r,若点 P 是不在⊙O 上的一个定点,请你过点 P 任作一直线交⊙O 于 不重合的两点 E,F. PE·PF 的值是否为定值?为什么?由此你发现了什么结论?请你把这一结论用文 字叙述出来.
(第 7 题图)
(第 8 题图)
8.如图,设 H 是等腰三角形 ABC 两条高的交点,在底边 BC 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让顶点 A 至底边 BC 的 距离变小,这时乘积 S△ABC·S△HBC 的值变小、变大,还是不变?证明你的结论.
9.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抛物线 y 1 x 2 4 x 10 与 x 轴的交点为点 A,与 y 轴的交点 18 9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竞赛专题:平面几何的定值问题(含答案)
【例 1】 如图,已知 P 为正方形 ABCD 的外接圆的劣弧A⌒D上任意一点.求证: PA PC 为定值. PB

平面几何100题及答案(前80题)

平面几何100题及答案(前80题)

第一题、如图,F为。

0外一点,PA、PB分别切6于A、B, PCD为ST割线,CO 交CX)于另一点E, AC、EB交于点F,证明:CD平分匕ADF。

"证明方法一:如图,延长ED交CA于K,根据条件知四边形CADB为调和四边形,故ED、EC、EA、EB构成一组调和线束,进而知K、C、A、F构成一组调和点列。

而KD±CD, 故CD平分ZADFo 3证明方法二:如鼠连結OA、OE、AB、BC,因为ZAFB = ZACE-ZBEC =ZAOE-ZBOC ISCT-NAOC-NBOC 半,且PA = PB,故点P为TkABF的外心。

于是知ZPFA= ZPAC = ZPDA,所以P、A、D、F 四点共圆。

又PA= PF,故CD 平分Z A DF。

3第二题、如图,AB为©0直径,C、D为O。

上两点,且在AB同侧,。

在C、D两处的切城交于点E, BC、AD交于点F, EF交AB于证明:E、C、页、D四点共圆。

“证明:如图,延长白C、BD交于点K,则BC1AK, AD丄BK,从而知F^)AKAB的垂心。

又在圆内接六边形CCADDB中使用帕斯卡定理,知K、E、F三点共线,从而KM丄卽于価。

于是知匕CMF = ZCAF= ZCDE,所以E、C、页、D四点共圆。

K第三题、如图,AB为。

直径,C、D为伽上两点'且在AB同侧,O0在C. D两处的切线交于点E, BC、AD交于点F, EB交0。

于点G,证明;ZCEF = 2/AGF。

“证明:如图,根据条件知匕CF D =典牌=(脸-®;(i对-命)=Z CAB + / DBA = ZECF + ZEDF;且EC = ED;故点E 为△CED 外心。

于是知/EFC = ZECF = ZCAB = ZCGE,敌E、C、F、G四点共圆。

所以“ZCGF = ZCEF = 2(90° - ZECF)= 2(90° - ZCAB)= 2ZABC 二2ZAGC " 0lWZAGF = —=—,即得ZCEF = 2ZAGFo,2 2第四題、如图,AB为直径,P为AB延长线上一点,PC切于C,点C关于朋的对称点为点D, CE1AD于E, F为CE中点,AF交于K,求证:AP为ZXPCK外扬圆的切线。

平面几何证明题(11.19)

平面几何证明题(11.19)

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练习
5.在△ABC和△DFE中,当
∠A=∠D,∠B=∠E,BC=EF 时,能否得到 △ABC≌△DFE? B
E A D
C
F
在△ABC和△ DEF中
∠A=∠D
∠B=∠E
BC=EF
∴ △ABC≌△DEF(AAS)
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练习
D
6.在△ABC和△DFE中,当
AC=DF,CA=FD,BC=EF时, 能否得到 △ABC≌△DFE?
(3):已知两角---
知识体系

基本性质 概 念 对 称 性 圆周角与 圆心角的 关系
垂 径 定 理
圆心角、 弧、弦之 间的关系 定理
经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
C C C
A A A
O O O C
B B
B
问题:如何作三角形的外接圆?
∠C=90°O ▲ ABC 是锐角三角形 ▲ ABC A 是钝角三角形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 个三角形全等(S.S.S.) (2)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及其夹角分别对应相等,那 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S.A.S.) (3)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及其夹边分别对应相等, 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A.S.A.) (4)有两个角及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 三角形全等(A.A.S.)
A
B
D
C
14.在△ABC和△DFE中,当
∠A=∠D,∠B=∠E,AB=DE 时,能否得到 △ABC≌△DFE?
E
A
B
D
C
15.在△ABC和△DFE中,当
∠A=∠D,∠B=∠E,BC=EF 时,能否得到 △ABC≌△DFE?

人教版 初三数学竞赛专题:平面几何的定值问题(包含答案)

人教版 初三数学竞赛专题:平面几何的定值问题(包含答案)

人教版 初三数学竞赛专题:平面几何的定值问题(含答案)【例1】 如图,已知P 为正方形ABCD 的外接圆的劣弧AD⌒上任意一点.求证:PA PC PB为定值.【例2】 如图,AB 为⊙O 的一固定直径,它把⊙O 分成上、下两个半圆,自上半圆上一点C 作弦CD ⊥AB ,∠OCD 的平分线交⊙O 于点P ,当点C 在上半圆(不包括A ,B 两点)上移动时,点P ( ) A.到CD 的距离保持不变 B.位置不变C.等分DB⌒ D.随C 点的移动而移动【例3】 如图,定长的弦ST 在一个以AB 为直径的半圆上滑动,M 是ST 的中点,P 是S 对AB 作垂线的垂足.求证:不管ST 滑到什么位置,∠SPM 是一定角.【例4】 如图,扇形OAB 的半径OA =3,圆心角∠AOB =90°.点C 是AB⌒上异于A ,B 的动点,过点C 作CD ⊥OA 于点D ,作CE ⊥OB 于点E .连接DE ,点G ,H 在线段DE 上,且DG =GH =HE .(1)求证:四边形OGCH 是平行四边形;(2)当点C 在AB ⌒上运动时,在CD ,CG ,DG 中,是否存在长度不变的线段?若存在,请求出该线段的长度;(3)求证:CD 2+3CH 2是定值.P AB CDAPB【例5】 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点M 在x 轴的正半轴上,⊙M 交x 轴于A ,B 两点,交y 轴于C ,D 两点,且C 为弧AE 的中点,AE 交y 轴于G 点.若点A 的坐标为(-2,0),AE =8. (1)求点C 的坐标;(2)连接MG ,BC ,求证:MG ∥BC ;(3)如图2,过点D 作⊙M 的切线,交x 轴于点P .动点F 在⊙M 的圆周上运动时,PFOF的比值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求出比值;若变化,说明变化规律.(图1)(图2)【例6】 如图,已知等边△ABC 内接于半径为1的圆O ,P 是⊙O 上的任意一点.求证:P A 2+PB 2+PC 2为定值.【能力训练】1.如图,点A ,B 是双曲线xy 3上的两点,分别经过A ,B 两点向x 轴,y 轴作垂线段.若S 阴影=1,则BOACE HG D A=+21S S _______.(第1题图) (第3题图) (第4题图)2.从等边三角形内一点向三边作垂线段,已知这三条垂线段的长分别为1,3,5,则这个等边三角形的面积是__________.3.如图,OA ,OB 是⊙O 任意两条半径,过B 作BE ⊥OA 于E ,又作OP ⊥AB 于P ,则定值OP 2+EP 2为_________.4.如图,在菱形ABCD 中,∠ABC =120°,F 是DC 的中点,AF 的延长线交BC 的延长线于点E ,则直线BF 与直线DE 所夹的锐角的度数为( )A.30°B.40°C.50°D.60°5.如图,在⊙O 中,P 是直径AB 上一动点,在AB 同侧作A A '⊥AB ,AB B B ⊥',且A A '=AP ,B B '=BP .连接B A '',当点P 从点A 移动到点B 时,B A ''的中点的位置( ) A .在平分AB 的某直线上移动 B.在垂直AB 的某直线上移动 C.在弧AMB 上移动 D.保持固定不移动(第5题图) (第6题图) 6.如图,A ,B 是函数xky =图象上的两点,点C ,D ,E ,F 分别在坐标轴上,且分别与点A ,B ,O 构成正方形和长方形.若正方形OCAD 的面积为6,则长方形OEBF 的面积是( ) A.3 B.6 C.9 D.127.(1)经过⊙O 内或⊙O 外一点P 作两条直线交⊙O 于A ,B 和C ,D 四点,得到如图①~⑥所表示的六种不同情况.在六种不同情况下,P A ,PB ,PC ,PD 四条线段之间在数量上满足的关系式可以用同一个式子表示出来.请你首先写出这个式子,然后只就如图②所示的圆内两条弦相交的一般情况给出它的证明.A ABCDEFAB'(2)已知⊙O 的半径为一定值r ,若点P 是不在⊙O 上的一个定点,请你过点P 任作一直线交⊙O 于不重合的两点E ,F . PE ·PF 的值是否为定值?为什么?由此你发现了什么结论?请你把这一结论用文字叙述出来.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边长为2的正方形OABC 的两顶点A ,C 分别在y 轴,x 轴的正半轴上,点O 在原点,现将正方形OABC 绕O 点顺时针旋转,当A 点第一次落在直线x y =上时停止旋转.旋转过程中,AB 边交直线x y =于点M ,BC 边交x 轴于点N .(1)求OA 在旋转过程中所扫过的面积;(2)旋转过程中,当MN 与AC 平行时,求正方形OABC 旋转度数;(3)设△MBN 的周长为P ,在正方形OABC 旋转的过程中,P 值是否有变化?请证明你的结论.⑥⑤④③②①P(B )A PB9.如图,AB 是半圆的直径,AC ⊥AB ,AC =AB .在半圆上任取一点D ,作DE ⊥CD ,交直线AB 于点E ,BF ⊥AB ,交线段AD 的延长线于点F .(1)设弧AD 是x °的弧,若要点E 在线段BA 的延长线上,则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2)不论点D 取在半圆的什么位置,图中除AB =AC 外,还有两条线段一定相等.指出这两条相等的线段,并予证明.(第9题图) (第10题图)(第11题图)10.如图,内接于⊙O 的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AC 与BD 垂直相交于点K ,设⊙O 的半径为R .求证: (1)2222DK CK BK AK +++是定值; (2)2222DA CD BC AB +++是定值.11.如图,设P 是正方形ABCD 外接圆劣弧弧AB 上的一点,求证:DPCP BPAP ++的值为定值.1.等腰△ABC 的底边BC 为定长2,H 为△ABC 的垂心.当顶点A 在保持△ABC 为等腰三角形的情况下 改变位置时,面积S △ABC ·S △HBC 的值保持不变,则S △ABC ·S △HBC =________.2.已知A ,B ,C ,D ,E 是反比例函数xy 16=(x >0)图象上五个整数点(横、纵坐标均为整数),分别过这些点向横轴或纵轴作垂线段,以垂线段所在的正方形边长为半径作四分之一圆周的两条弧,组成如图所示的五个橄榄形(阴影部分),则这五个橄榄形的面积总和是__________(用含π的代数式表示).P D CB A A折叠,使点A ,B 落在六边形ABCDEF 的内部,记∠C +∠D + )A. ∠1+∠2=900°-2α B. ∠1+∠2=1080°-2α C. ∠1+∠2=720°-α D. ∠1+∠2=360°-21α(第3题图) (第4题图)4.如图,正△ABO 的高等于⊙O 的半径,⊙O 在AB 上滚动,切点为T ,⊙O 交AO ,BO 于M ,N ,则弧MTN ( )A.在0°到30°变化B.在30°到60°变化C.保持30°不变D.保持60°不变5.如图,AB 是⊙O 的直径,且AB =10,弦MN 的长为8.若MN 的两端在圆上滑动时,始终与AB 相交,记点A ,B 到MN 的距离分别为h 1,h 2,则∣h 1-h 2∣等于( )A.5B.6C.7D.8(第5题图) 12GF EDCHBAB6.如图,已知△ABC 为直角三角形,∠ACB =90°,AC =BC ,点A ,C 在x 轴上,点B 坐标为(3,m )(m >0),线段AB 与y 轴相交于点D ,以P (1,0)为顶点的抛物线过点B ,D . (1)求点A 的坐标(用m 表示) (2)求抛物线的解析式;(3)设点Q 为抛物线上点P 至点B 之间的一动点,连接PQ 并延长交BC 于点E ,连接BQ 并延长交AC 于点F .试证明:FC (AC +EC )为定值.7.如图,已知等边△ABC 内接于圆,在劣弧AB 上取异于A ,B 的点M .设直线AC 与BM 相交于K ,直线CB 与AM 相交于点N .证明线段AK 和BN 的乘积与M 点的选择无关.(第7题图) (第8题图)8.如图,设H 是等腰三角形ABC 两条高的交点,在底边BC 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让顶点A 至底边BC 的距离变小,这时乘积S △ABC ·S △HBC 的值变小、变大,还是不变?证明你的结论.9.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抛物线10941812--=x x y 与x 轴的交点为点A ,与y 轴的交点为点B .过点B 作x 轴的平行线BC ,交抛物线于点C ,连接AC .现有两动点P ,Q 分别从O ,C 两点同时出发,点P 以每秒4个单位的速度沿OA 向终点A 移动,点Q 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CB 向点B 移动.点P 停止运动时,点Q 也同时停止运动.线段OC ,PQ 相交于点D ,过点D 作DE ∥OA ,交CA 于E ,射线QE 交x 轴于点F .设动点P ,Q 移动的时间为t (单位:秒). (1)求A ,B ,C 三点的坐标和抛物线的顶点坐标;(2)当t 为何值时,四边形PQCA 为平行四边形?请写出计算过程; (3)当290<<t 时,△PQF 的面积是否总是定值?若是,求出此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4)当t 为何值时,△PQF 为等腰三角形,请写出解答过程.NKMB AC HCBA(第9题图) (第10题图) 10.已知抛物线C 1:12121+-=x x y ,点F (1,1). (1)求抛物线C 1的顶点坐标;(2)若抛物线C 1与y 轴的交点为A ,连接AF ,并延长交抛物线C 1于点B ,求证:211=+BFAF . (3)抛物线C 1上任意一点P (x P ,y P )(0<x P <1),连接PF ,并延长交抛物线C 1于点 Q (x Q ,y Q ),试判断211=+QFPF 是否成立?请说明理由.11.已知A ,B 是平面上的两个顶点,C 是位于AB 一侧的一个动点,分别以AC ,BC 为边在△ABC 外作正方形ACDE 和正方形BCFG .求证:不论C 在直线AB 同一侧的任何位置,EG 的中点P 的位置不变. 参考答案例 1 延长PC 至E ,使CE =AP ,连结BE ,则△BCE ≌△BAP ,及△PBE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故PA PC CE PC PEPB PB PB++=== 例2 B 提示:连结AC ,BC ,可以证明P 为APB 的中点. 例3 ∵SP ⊥OP ,OM ⊥ST ,∴S ,M ,O ,P 四点共圆,于是∠SPM =∠SOM =12∠SOT 为定角. 例4 (1)连结OC 交DE 于M ,则OM =CM , EM =DM ,而DG = HE ,则HM =GM 故四边形OGCH 是平行四边形. (2)DG 不变.DE =OC =OA =3 .DG =13DE =13×3=1. (3)设CD =x ,延长OG 交CD 于N ,则CN =DN =12 x ,229CE x =- , 2214DN x = .∴22394ON x =-,而ON =32CH ,∴22143CH x =-.故CD 2+3CH 2=x 2+3(4-13x 2)=x 2+12-x 2为定值. 例5 ⑴C (0,4) ⑵先求得AM =CM =5,连接MC 交AE 于N ,由△AO G ∽△ANM ,得OG AO MN AN =,O G =32,38OG OM OC OB ==,又∠BOC =∠G OM ,∴△G OM ∽△COB ,∠G MO =∠CBO ,得M G ∥BC .⑶连结DM ,则DM ⊥PD ,DO ⊥PM ,DO 2=OM •OP ,OP =163.动点F 在⊙M 的圆周上运动时,从特殊位置探求OFPF的值.当F 与点A 重合时,2316523OF AO PF AP ===-;当点F 与点B 重合时,8316583OF OB PF PB ===+;当点F 不与点A ,B 重合时,连接OF 、PF 、MF ,∴DM 2=MO •MP ,∴FM 2=MO •MP ,即FM MPOM FM=,又∠OMP =∠FMP ,∴△MFO ∽△MPF ,35OF MO PF MF ==,故OF PF 的比值不变,比值为35. 例6 ∠BPC =120°,在△BPC 中,由余弦定理得BC 2=PB 2+PC 2-2PB •PC =BC 2,又由上托勒密定理得BC •P A +PC •AB ,而AB =BC =AC ,∴P A =PB +PC ,从而P A 2+ PB 2+ PC 2= (PB +PC )2+ PB 2+ PC 2=2 (PB 2+PC 2+PB •PC )=2BC 2=2×()23=6.故P A 2+PB 2+PC 2为定值.A 级 1.4提示:∵S 1+S 阴= S 2+S 阴=xy =3,∴S 1+S 2=2xy -2S 阴=6-2=4.2.273 提示:1+3+5=9是等边三角形的高. 3.r 2提示:先考查OB 与OA 垂直的情形.4.D 提示:延长BF 交DE 于点M ,连接BD ,则△BCD 为等边三角形,BF 平分∠CBD .∵F 为CD 中点,且AD ∥CE ,∴△ADF 与△ECF 关于点F 中心对称.∴CE =AD =CD ,∴∠CEM=30°,∠DMF=60°,5.D 提示:A′B′的中点均在⊙O 的上半圆的中点处. 6.B 提示:S 正方形OCAD =OD •OC =A A x y k ==6,∴S OEBF =OE •OF =x B •y B k ==6. 7.⑴略⑵当点P在⊙O 内时,过P 作直径CD ,则PE •PF =PD •PC =r 2-OP 2为定值;当点P 在⊙O 外时,PE •PF 为定值22OP r -.结论:过不在圆上的一个定点任作一条直线与圆相交,则这点到直线与圆相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为定值. 8.⑴2π⑵22.5° ⑶P 值无变化.理由如下:如图,延长BA 交y 轴于E 点,可证明△OAE ≌△OCN ,得OE =ON ,AE =CN ,又∠MOE =∠MON =45°,OM =ON ,∴△OME ≌△OMN ,得MN =ME =AM +AE =AM +CN .∴P =MN +BN +BM =AM +CM +CN +BN +BM =AB +AC =4.9.⑴0<x <90 ⑵BE =BF 提示:连接BD ,可证明△BDF ∽△ADB ,△BDE ∽△ADC . 10.⑴作OP ⊥BD 于P ,OQ ⊥AC 于Q ,连接AO ,则AO 2=()()221122BK DK CK AK ⎡⎤⎡⎤-++⎢⎥⎢⎥⎣⎦⎣⎦,又AK •CK =BK •DK ,得AK 2+BK 2+CK 2+DK 2=4R 2为定值. ⑵作直径DE ,连接AE ,BE ,CE ,AB 2+CD 2=4R 2,AD 2+BC 2=4R 2,故AB 2+BC 2+CD 2+DA 2=8K 2为定值. 11.设正方形的边长为a ,根据托勒密定理,对于四边形APBC 和四边形APBD ,有CP •a =AP •a +BP •2a ,DP •a =BP •a +AP •2a ,两式相加并整理得(CP +DP )a =(AP +BP )(a +2a ),从而21AP BPCP DP+=-+为定值.B 级1.1 提示:不妨设∠A 为锐角,AD ,BE ,CF 为△ABC 的三条高,H 为垂心,由AB =AC 知∠HBD =∠HCD =∠HAE ,∠HDC =∠CDA =90°,故R t △CHD ∽R t △ACD .∴AD DC DC HD =,即AD •HD =DC 2=14BC 2=1.∴S △ABC •S △HBC =2111224BC AD BC HD BC ⎛⎫⎛⎫⋅⋅⋅= ⎪ ⎪⎝⎭⎝⎭=1.当∠A ≥90°时,结论成立.2.13π-26 提示:∵A ,B ,C ,DE 是反比例函数y =16x(x >0)图象上五个整数点,由图象可知,这些点的横坐标分别为1,2,4,8,16.∴五个正方形的边长分别为1,3,4,2,1.∴这五人橄榄形的面积总和是2221111112211122222444424242πππ⎡⎤⎛⎫⎛⎫⎛⎫⨯-⨯⨯+⨯-⨯⨯+⨯-⨯⨯ ⎪ ⎪ ⎪⎢⎥⎝⎭⎝⎭⎝⎭⎣⎦=5π-10+8π-16=13π-26. 3.B 提示:如图,设F A 的延长线与CB 的延长线交于点P ,G A ′的延长线与HB ′的延长线交于点P ′.由对称性可知∠1=2∠APP ′,∠2=2∠BPP ′.∴∠1+∠2=2∠APB .∵∠APB =540°-α,∴∠1+∠2=1080°-2α. 4.D 5.B 提示:如图,设AB 与MN 交于点C ,过点O 作OD ⊥MN 于D ,连接FO 并延长交EB 于G .由垂径定理,得OD =2254-=3.由△AFO ≌△B G O ,得AF =B G ,即h 1=B G .由AF ⊥MN ,BE ⊥MN ,得△FOD ∽△F G E .∴12OD FO GE FG ==.∴E G =2OD =6,∴12h h AF BE -=-=E G =6. 6.⑴A (3-m ,0) ⑵y =x 2-2x +1 ⑶过点Q 作QM ⊥AC 于M ,过点Q 作QN ⊥BC 于N ,设Q 点的坐标为(x ,x 2-2x +1),则QM =CN =(x -1)2,MC =QN=3-x .∵QM ∥CE ,∴PQM ∽△PEC .∴QM PMEC PC=,即()2112x x EC--=,得EC =2(x -1).∵QN ∥CF ,∴△BQN ∽△BFC .∴QN BN FC BC =,即()24134x x FC ---=,得FC =41x +.又AC =4,∴FC (AC +EC )=()44211x x +-⎡⎤⎣⎦+=8为定值. 7.提示:易证△ABK ∽△BNA ,故AK •BN =AB 2为定值,即AK 与BN 的乘积与M 点的选择无关. 8.提示:S △ABC •S △HBC =116BC 4,由于BC 是不变的,所以当点A 至BC 的距离变小时,乘积S △ABC •S △HBC 保持不变. 9.⑴A (18,0),B (0,-10),顶点坐标为(4,-989)⑵若四边形PQCA 为平行四边形,由于QC ∥P A ,故只要QC =P A 185. ⑶即可,而P A =18-4t ,CQ =t ,故18-4t =t ,得t =设点P 运动t s ,则OP =4t ,CQ =t ,0<t <4.5.说明P在线段OA 上,且不与点O ,A 重合.由于QC ∥OP 知△QDC ∽△PDO ,故144QD QC t DP OP t ===.同理QC ∥AF ,故14QC CE AF EA ==,即14t AF =,∴AF =4t =OP .∴PF =P A +AF =P A +OP =18.又点Q 到直线PF 的距离d =10,∴S △PQF =12•PF •d =12×18×10=90.于是S △PQF 的面积总为定值90. ⑷由前面知道,P (4t ,0),F (18+4t ,0),Q (8-t ,-10),0≤t ≤4.5.构造直角三角形后易得PQ 2=(4t -8+t )2+102=,FQ 2=(18+4t -8+t )2+102=(5t +10)2+100.①若FP =FQ ,即182=(5t +10)2+100,故25(t +2)2=224,(t +2)2=24425.∵2≤t +2≤6.5,∴t +2=244414255=.∴t = 4145-2. ②若QP =QF ,即(5t -8)2+100=(5t +10)2+100,即(5t -8)2=(5t +10)2,无0≤t ≤4.5的t 满足. ③若PQ =PF ,即(5t -8)2+100=182,∴(5t -8)2=224.由于224≈15,又0≤5t ≤22.5,∴-8≤5t -8≤14.5,14.52=22984124⎛⎫= ⎪⎝⎭<224.故没有t (0≤t ≤4.5)满足此方程.综上所述,当t =4145-2时,△PQ R 为等腰三角形. 10.⑴C 1的顶点坐标为(1,12). ⑵略 ⑶作PM ⊥AB 于M ,作QN ⊥AB 交AB 延长线于N ,∴PM =1-y P ,FM =1-x P .在R t △PMF 中,PF 2=(1-y P )2+(1-x P )2=1-2y P +y P 2+1-2x P +x P 2,又∵点P 在抛物线上,∴y P =12x P 2-x P +1,∴PF 2=1-x P 2+2x P -2+y P 2+1-2x P +x P 2=y P 2,∴PF =y P ,同理,QF =y Q ,易证△PMF ∽△QNF ,则PM QN PF QF =,∴11Q P y y PF QF --=,即11PF QF PF QF --=,∴11PF QF+=2. 11.先从特殊情况出发.当△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时,点P 与点C 重合,此时点P 的位置在AB 的中垂线上,且到AB的距离为12AB ,如图①所示.下面就一般情况来证明上面的结论(结论②所示).过C ,E ,G 分别作直线AB 的垂线CH ,EM ,G N ,垂足分别是H ,M ,N .容易证明△AEM ≌△ACH ,△B G N ≌△BCH .从而有AM =CH =BN ,EM =AH ,G N =BH .这样,线段AB 的中点O 也是线段MN 的中点,连接OP ,则OP 是梯形EMN G 的中位线,从而OP ⊥AB ,OP =12(EM +G N )= 12(AH +BH )=12AB .∴无论点C 在AB 同一侧的位置如何,E G 中点P 的位置不变.。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竞赛教程之如何做几何证明题附答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竞赛教程之如何做几何证明题附答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竞赛教程之如何做几何证明题附答案如何做几何证明题几何证明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很大作用。

几何证明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平面图形的数量关系;二是有关平面图形的位置关系。

这两类问题常常可以相互转化,如证明平行关系可转化为证明角等或角互补的问题。

为了解决几何问题,我们需要掌握常用的分析和证明方法。

其中,综合法是一种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有关定义、定理、公理的应用,逐步向前推进,直到问题的解决的方法。

分析法则是从命题的结论考虑,推敲使其成立需要具备的条件,然后再把所需的条件看成要证的结论继续推敲,如此逐步往上逆求,直到已知事实为止。

两头凑法则是将分析与综合法合并使用,比较起来,分析法利于思考,综合法易于表达,因此,在实际思考问题时,可合并使用,灵活处理,以利于缩短题设与结论的距离,最后达到证明目的。

掌握构造基本图形的方法也是解决几何问题的关键。

复杂的图形都是由基本图形组成的,因此要善于将复杂图形分解成基本图形。

在更多时候需要构造基本图形,在构造基本图形时往往需要添加辅助线,以达到集中条件、转化问题的目的。

其中,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是平面几何证明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相等关系。

很多其它问题最后都可化归为此类问题来证。

证明两条线段或两角相等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其它如线段中垂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也经常用到。

举个例子,已知如图1所示,$\triangle ABC$中,$\angleC=90^\circ$,$AC=BC$,$AD=DB$,$AE=CF$。

求证:$DE=DF$。

分析:由$\triangle 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可知,$\angleA=\angle B=45^\circ$,由$D$是$AB$中点,可考虑连结$CD$,易得$CD=AD$,$\angle DCF=45^\circ$。

从而不难发现XXX。

证明:连结$CD$,可得$AC=BC$,$\angle A=\angle B$,$\angle ACB=90^\circ$,$AD=DB$,$CD=BD=AD$,$\angle DCB=\angle B=\angle A$,$AE=CF$,$\angle A=\angle DCB$,$AD=CD$。

初中几何经典例题及解题技巧

初中几何经典例题及解题技巧

初中几何证明技巧及经典试题证明两线段相等1. 两全等三角形中对应边相等。

2.同一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3.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的高平分底边。

4.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或对角线被交点分成的两段相等。

5.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点到三顶点距离相等。

6.线段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线段两段距离相等。

7.角平分线上任一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8.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且平行于第三边的直线分第二边所成的线段相等。

*9.同圆(或等圆)中等弧所对的弦或与圆心等距的两弦或等圆心角、圆周角所对的弦相等。

*10.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的切线长相等或圆内垂直于直径的弦被直径分成的两段相等。

11.两前项(或两后项)相等的比例式中的两后项(或两前项)相等。

*12.两圆的内(外)公切线的长相等。

13.等于同一线段的两条线段相等。

证明两个角相等1.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2.同一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3.等腰三角形中,底边上的中线(或高)平分顶角。

4.两条平行线的同位角、内错角或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同角(或等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

*6.同圆(或圆)中,等弦(或弧)所对的圆心角相等,圆周角相等,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7.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8.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9.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外角等于内对角。

10.等于同一角的两个角相等。

证明两条直线互相垂直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或底边的中线垂直于底边。

2.三角形中一边的中线若等于这边一半,则这一边所对的角是直角。

3.在一个三角形中,若有两个角互余,则第三个角是直角。

4.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5.一条直线垂直于平行线中的一条,则必垂直于另一条。

6.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则两直线垂直。

7.利用到一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8.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9.利用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10.在圆中平分弦(或弧)的直径垂直于弦。

平面几何练习题

平面几何练习题

平面几何选讲练习题1.如图所示,已知⊙O 1与⊙O 2相交于A ,B 两点,过点A 作⊙O 1的切线交⊙O 2于点C,过点B 作两圆的割线,分别交⊙O 1,⊙O 2于点D ,E ,DE 与AC 相交于点P 。

(1)求证:AD ∥EC ;(2)若AD 是⊙O 2的切线,且PA=6,PC=2,BD=9,求AD 的长;2.如图:已知AD 为⊙O 的直径,直线BA 与⊙O 相切于点A ,直线OB 与弦AC 垂直并相交于点G ,连接DC 。

求证:BA ·DC =GC ·AD .3. 已知:如图,△ABC 中,AB=AC ,∠BAC=90°,AE=31AC ,BD=31AB ,点F 在BC 上,且CF=31BC.求证: (1)EF ⊥BC ;(2)∠ADE=∠EBC.B E DO 1 O 2A P CF EDABC4.如图,在△ABC 中,D 是AC 的中点,E 是BD 的中点,AE 的延长线交BC 于F .(1)求FCBF 的值;(2)若△BEF 的面积为1S ,四边形CDEF 的面积为2S ,求21:S S 的值.5.已知C 点在圆O 直径BE 的延长线上,CA 切圆O 于A 点,DC 是ACB ∠的平分线交AE 于点F ,交AB 于D 点。

(1)求ADF ∠的度数; (2)若AB=AC ,求AC:BC.6.自圆O 外一点P 引切线与圆切于点A ,M 为PA 中点,过M 引割线交圆于B ,C 两点.求证:∠MCP=∠MPB . O A BDE F7.如图,AD 是⊙O 的直径,AB 是⊙O 于点M 、N ,直线BMN 交AD 的延长线于点C ,NC MN BM ==,2=AB ,求BC 的长和⊙O 的半径.8.如图,AB 是⊙O 的直径,C ,F 为⊙O 上的点,CA 是∠BAF 的角平分线,过点C 作CD ⊥AF 交AF 的延长线于D 点,CM ⊥AB ,垂足为点M . (1)求证:DC 是⊙O 的切线; (2)求证:AM ·MB =DF ·DA .9.如图,已知AP 是⊙O 的切线,P 为切点,AC 是⊙O 的割线,与⊙O 交于B 、C 两点,圆心O 在PAC ∠的内部,点M 是BC 的中点.(Ⅰ)证明A ,P ,O ,M 四点共圆; (Ⅱ)求∠OAM +∠APM 的大小.10.如图 ,过圆O 外一点M 作它的一条切线,切点A ,过A 点作直线AP 垂直直线OM ,垂足为P 。

平面几何习题

平面几何习题

1、三角形ABC中,AD为中线,P为AD上任意一点,过p的直线交AB于M.交ac 于N,若AN=AM,求证PM/PN=AC/AB2、在三角形BCD中,BC=BD,延长BC至A,延长BD至E,使AC=BE,连接AD,AE,AD=AE,求BCD为等边3、三角形ABC中若圆O在变化过程中都落在三角形ABC内(含相切), A为60度,AC为8,AB为10,X为未知数,是AE的长.圆O与AB,AC相切,圆O与AB的切点为E, X的范围是?4、已知三角形ABE中C 、D分别为AB、BE上的点,且AD=AE,三角形BCD 为等边三角形,求证BC+DE=AC5、已知在三角形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E是AD上的一点,且BE=AC,延长BE交AC与F,求证AF=EF6、在△ABC中,D是BC边中点,O是AD上一点,BO,CO的延长线分别交AC,AB 于E,F求证:EF平行BC。

7、已知:在△ABC和△A'B'C'中,AB=A'B', AC=A'C'.AD,A'D'分别是△ABC和△A'B'C'的中线,且AD=A'D'.求证:△ABC≌△A'B'C'8、四边形ABCD为菱形,E,F为AB,BC的中点,EP⊥CD,∠BAD=110º,求∠FPC的度数9、已知:E是正方形ABCD内的一点,且∠DAE=∠ADE=15°,求证:△EBC是等边三角形10、在三角形ABC中,经过BC的中点M,有垂直相交于M的两条直线,它们与AB,AC分别交于D、E,求证,BD+CE>DE11、A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C的斜边,若点M在边AC上,点N在边BC上,沿直线MN把△MCN翻折,使点C落在AB上设其落点(1).如图一,当是AB的中点时,求证:PA/PB=CM/CN(2).如图二当P不是AB中点时,结论PA/PB=CM/CN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出证明12、三角形ABC中,BC=5,M和I分别是三角形ABC的重心和内心,若MI 平行于BC,则AB+AC的值是多少?13、已知圆O是三角形ABC的外接圆CD是AB边上的高,AE是圆O的直径。

二直线平行内错角 同位角同旁内角证明题

二直线平行内错角 同位角同旁内角证明题

在几何学中,我们经常遇到关于角的性质和关系的证明题。

其中,二直线平行内错角、同位角、同旁内角证明题是比较常见的类型,也是初中阶段几何学习的重点内容。

在本文中,我将全面评估这些主题,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这些角的性质和关系。

1. 二直线平行内错角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是平行线,那么它们所夹的错角是相等的。

错角的性质体现了平行线的特性,这一点在几何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错角。

错角是指两条相交直线的非相邻内角,也可以理解为相交直线两边的内角。

从简单的图形开始,我们可以通过画图来观察和验证错角的性质。

假设有两条平行线l1和l2,它们被一条横跨的直线t所交叉。

我们可以用角度标注的方法来表示相应的错角,通过观察和分析角度的大小,可以得出结论:平行线内错角相等。

这一性质的证明离不开几何知识的灵活运用,也是几何学习的重点之一。

2. 同位角同位角是指两条平行线被一条横跨线所切割出的对应角。

同位角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其中包括对应角相等、内错角互补以及同位角相等的关系。

这些性质在平行线和角的关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也是几何学习的难点之一。

通过探索同位角的性质,我们可以推导出许多有趣的结论,例如同位角相等的性质可以用来证明两条直线平行的关系。

另外,同位角和内错角的关系也是初中几何学习中的一个难点,通过举一反三的方法来理解和运用这些性质,可以加深我们对角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同旁内角同旁内角是平行线被一条横跨线所切割出的内角。

同旁内角的性质也是几何学习中的重点之一,它包括同旁内角互补、同旁内角相等等多个性质。

通过对同旁内角的性质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平行线和角之间的关系。

同旁内角的性质也为我们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例如在平行线截割四边形中的应用等。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性质,我们可以更灵活地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证明题。

总结回顾在本文中,我们全面评估了二直线平行内错角、同位角、同旁内角的性质和关系,并据此撰写了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初中平面几何证明题

初中平面几何证明题

九年级几何证明题(含答案)1.如图,分别以△ABC 的边AB 、AC 为边,向外作正方形ABFG 和ACDE ,连接EG求证:ABC AEG S S △△证明:∵S △ABC =1/2AB ×AC ×sin ∠BACS △AGE =1/2AG ×AE ×sin ∠GAE又∠GAE=180°-∠BAC∴sin ∠GAE=sin (180°-∠BAC )=sin ∠BAC又AB= AG ,AC= AE∴S △ABC = S △AGE2.如图,分别以△ABC 的边AB 、AC 为边,向外作正方形ABFG 和ACDE ,连接EG 。

若O 为EG 的中点求证:BC=2AO证明:延长AO 至M ,使OM=AO ,则AM=2AO∵GO=EO∴AEMG 是平行四边形∴EM=AG=AB ,EM ∥AG∴∠EAG+∠AEM=180°又∵∠EAG+∠BAC=180°∴∠AEM=∠BAC又∵AE=AC∴△AEM ≌△CAB∴AM=BC∴BC=2AO3. 如图,分别以△ABC 的边AB 、AC 为边,向外作正方形ABFG 和ACDE ,连接EG ,若O 为EG 的中点,OA 的延长线交BC 于点H求证:AH ⊥BC证明:延长AO 至M ,使OM=AO ,则AM=2AO∵GO=EO∴AEMG 是平行四边形∴EM=AG=AB ,EM ∥AG∴∠EAG+∠AEM=180°又∵∠EAG+∠BAC=180°∴∠AEM=∠BAC又∵AE=AC∴△AEM ≌△CAB∴∠EAM=∠ACB又∵∠EAM+∠CAH=90°∴∠ACB+∠CAH=90°∴∠AHC=90°即AH ⊥BCO MMN O线交EG 于点O求证:O 为EG 的中点 证明:过点E 作EN ⊥AO 于N ,过点G 作GM 垂直AO 交延长线于M ∵AH ⊥BC ∴∠ACB+∠CAH=90°∵∠EAN+∠CAH=90°∴∠ACB=∠EAN∵∠ANE=∠CHA=90°,AE=AC∴△ANE ≌△CHA∴AH=EN同理可证△ABH ≌△GAM∴AH=GM∴EN=GM∵∠M=∠ENO ,∠GOM=∠EON∴△GOM ≌△EON∴GO=EO即O 为EG 的中点。

初中几何证明题(精选多篇)

初中几何证明题(精选多篇)

初中几何证明题(精选多篇)第一篇:初中几何证明题初中几何证明题己知m是△abc边bc上的中点,,d,e分别为ab,ac上的点,且dm⊥em。

求证:bd+ce≥de。

1.延长em至f,使mf=em,连bf.∵bm=cm,∠bmf=∠cme,∴△bfm≌△cem(sas),∴bf=ce,又dm⊥em,mf=em,∴de=df而∠dbf=∠abc+∠mbf=∠abc+∠acb<180°,∴bd+bf>df,∴bd+ce>de。

2.己知m是△abc边bc上的中点,,d,e分别为ab,ac上的点,且dm⊥em。

求证:bd+ce≥de如图过点c作ab的平行线,交dm的延长线于点f;连接ef因为cf//ab所以,∠b=∠fcm已知m为bc中点,所以bm=cm又,∠bmd=∠cmf所以,△bmd≌△cmf(asa)所以,bd=cf那么,bd+ce=cf+ce (1)且,dm=fm而,em⊥dm所以,em为线段df的中垂线所以,de=ef在△cef中,很明显有ce+cf>ef (2)所以,bd+ce>de当点d与点b重合,或者点e与点c重合时,仍然采用上述方法,可以得到bd+ce=de综上就有:bd+ce≥de。

3.证明因为∠dme=90°,∠bmd<90°,过m作∠bmd=∠fmd,则∠cme=∠fme。

截取bf=bc/2=bm=cm。

连结df,ef。

易证△bmd≌△fmd,△cme≌△fme所以bd=df,ce=ef。

在△dfe中,df+ef≥de,即bd+ce≥de。

当f点落在de时取等号。

另证延长em到f使mf=me,连结df,bf。

∵mb=mc,∠bmf=∠cme,∴△mbf≌△mce,∴bf=ce,df=de,在三角形bdf中,bd+bf≥df,即bd+ce≥de。

分析已知、求证与图形,探索证明的思路。

对于证明题,有三种思考方式:(1)正向思维。

平面几何习题大全

平面几何习题大全

平面几何习题大全(总3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平面几何习题大全下面的平面几何习题均是我两年来收集的,属竞赛范围。

共分为五种类型,1,几何计算;2,几何证明;3,共点线与共线点;4,几何不等式;5,经典几何。

几何计算-1命题设点D是Rt△ABC斜边AB上的一点,DE⊥BC于点E,DF⊥AC于点F。

若AF=15,BE=10,则四边形DECF的面积是多少解:设DF=CE=x,DE=CF=y. ∵Rt△BED∽Rt△DFA, ∴BE/DE=DF/AF<==> 10/y=x/15 <==> xy=150.所以,矩形DECF的面积150.几何证明-1命题在圆内接四边形ABCD中,O为圆心,己知∠AOB+∠COD=180.求证:由O向四边形ABCD所作的垂线段之和等于四边形ABCD的周长的一半。

证明(一) 连OA,OB,OC,OD,过圆心O点分别作AB,BC,CD,DA的垂线,垂足依次为P,Q,R,S。

易证ΔAPO≌ΔORD,所以 DR=OP,AP=OR,故 OP+OR=DR+AP=(CD+AB)/2。

同理可得:OQ+OS=(DA+BC)/2。

因此有 OP+OQ+OR+OS=(AB+BC+CD+DA)/2。

证明(二) 连OA,OB,OC,OD,因为∠AOB+∠COD=180°,OA=OD,所以易证RtΔAPO≌RtΔORD,故得 DR=OP,AP=OR,即 OP+OR=DR+AP=(CD+AB)/2。

同理可得:OQ+OS=(DA+BC)/2。

因此有 OP+OQ+OR+OS=(AB+BC+CD+DA)/2。

几何不等式-1命题设P是正△ABC内任意一点,△DEF是P点关于正△ABC的内接三角形[AP,BP,CP延长分别交BC,CA,AB于D,E,F],记面积为S1;△KNM是P点关于正△ABC的垂足三角形[过P点分别作BC,CA,AB垂线交于K,N,M],记面积为S2。

八年级数学几何证明题技巧(含答案)

八年级数学几何证明题技巧(含答案)

几何证明题的技巧1. 几何证明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平面图形的数量关系;二是有关平面图形的位置关系。

这两类问题常常可以相互转化,如证明平行关系可转化为证明角等或角互补的问题。

2. 掌握分析、证明几何问题的常用方法:(1)综合法(由因导果),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有关定义、定理、公理的应用,逐步向前推进,直到问题解决; (2)分析法(执果索因)从命题的结论考虑,推敲使其成立需要具备的条件,然后再把所需的条件看成要证的结论继续推敲,如此逐步往上逆求,直到已知事实为止;(3)分析综合法:将分析与综合法合并使用,比较起来,分析法利于思考,综合法易于表达,因此,在实际思考问题时,可合并使用,灵活处理,以利于缩短题设与结论的距离,最后达到证明目的。

3. 掌握构造基本图形的方法:复杂的图形都是由基本图形组成的,因此要善于将复杂图形分解成基本图形。

在更多时候需要构造基本图形,在构造基本图形时往往需要添加辅助线,以达到集中条件、转化问题的目的。

1、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相等是平面几何证明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相等关系。

很多其它问题最后都可化归为此类问题来证。

证明两条线段或两角相等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其它如线段中垂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也经常用到。

例1. 已知:如图1所示,∆ABC 中,∠=︒===C AC BC AD DB AE CF 90,,,。

求证:DE =DFCFBA ED图1分析:由∆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可知,∠=∠=︒A B 45,由D 是AB 中点,可考虑连结CD ,易得CD AD =,∠=︒DCF 45。

从而不难发现∆∆DCF DAE ≅证明:连结CDAC BC A BACB AD DBCD BD AD DCB B A AE CF A DCB AD CD=∴∠=∠∠=︒=∴==∠=∠=∠=∠=∠=90,,,,∴≅∴=∆∆A D E CDFDE DF说明:在直角三角形中,作斜边上的中线是常用的辅助线;在等腰三角形中,作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上的中线或高是常用的辅助线。

中考数学几何压轴题解题技巧

中考数学几何压轴题解题技巧

初中几何证明技巧及经典试题证明两线段相等1.两全等三角形中对应边相等。

2.同一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3.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的高平分底边。

4.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或对角线被交点分成的两段相等。

5 .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点到三顶点距离相等。

6.线段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线段两段距离相等。

7.角平分线上任一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8.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且平行于第三边的直线分第二边所成的线段相等。

*9.同圆(或等圆)中等弧所对的弦或与圆心等距的两弦或等圆心角、圆周角所对的弦相等。

*10.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的切线长相等或圆内垂直于直径的弦被直径分成的两段相等。

门.两前项(或两后项)相等的比例式中的两后项(或两前项)相等。

*12.两圆的内(外)公切线的长相等。

13.等于同一线段的两条线段相等。

证明两个角相等1.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2.同一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3.等腰三角形中,底边上的中线(或高)平分顶角。

4•两条平行线的同位角、内错角或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同角(或等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

*6.同圆(或圆)中,等弦(或弧)所对的圆心角相等,圆周角相等,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7.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8.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9.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外角等于内对角。

10.等于同一角的两个角相等。

证明两条直线互相垂直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或底边的中线垂直于底边。

2.三角形中一边的中线若等于这边一半,则这一边所对的角是直角。

3.在一个三角形中,若有两个角互余,则第三个角是直角。

4•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5.一条直线垂直于平行线中的一条,则必垂直于另一条。

6.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则两直线垂直。

7.利用到一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8.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9.利用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10.在圆中平分弦(或弧)的直径垂直于弦。

几何证明题

几何证明题

几何证明题【分类解析】1、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相等是平面几何证明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相等关系。

很多其它问题最后都可化归为此类问题来证。

证明两条线段或两角相等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其它如线段中垂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也经常用到。

例1. 已知:如图1求证:DE =DF分析:由∆ABC 连结CD ,易得CD = 证明:连结CDAC BC A BACB AD DBCD BD AD DCB B A AE CF A DCB AD CD=∴∠=∠∠=︒=∴==∠=∠=∠=∠=∠=90,,,,∴≅∴=∆∆A D E CDFDE DF说明:在直角三角形中,作斜边上的中线是常用的辅助线;在等腰三角形中,作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上的中线或高是常用的辅助线。

显然,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更应该连结CD ,因为CD 既是斜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中线。

本题亦可延长ED 到G ,使DG =DE ,连结BG ,证∆EFG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有兴趣的同学不妨一试。

例2. 已知:如图2所示,AB =CD ,AD =BC ,AE =CF 。

求证:∠E =∠FAB CD BC AD AC CA ABC CDA SSS B D AB CD AE CFBE DF===∴≅∴∠=∠==∴=,,,∆∆() 在∆BCE 和∆DAF 中,BE DF B D BC DA BCE DAF SAS E F=∠=∠=⎧⎨⎪⎩⎪∴≅∴∠=∠∆∆()说明: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线段求角相等。

常须添辅助线,制造全等三角形,这时应注意:(1)制造的全等三角形应分别包括求证中一量; (2)添辅助线能够直接得到的两个全等三角形。

2、证明直线平行或垂直在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中,平行与垂直是两种特殊的位置。

证两直线平行,可用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的关系来证,也可通过边对应成比例、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

证两条直线垂直,可转化为证一个角等于90°,或利用两个锐角互余,或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CQ分析:由已知,BH 平分∠ABC ,又BH ⊥AH ,延长AH 交BC 于N ,则BA =BN ,AH =HN 。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经典试题(含答案)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经典试题(含答案)

初中几何证明题经典题(一)1、已知:如图,O 是半圆的圆心,C 、E 是圆上的两点,CD ⊥AB ,EF ⊥AB ,EG ⊥CO .求证:CD =GF .(初二)2、已知:如图,P 是正方形ABCD 内点,∠PAD =∠PDA =150.求证:△PBC 是正三角形.(初二)AP C DB A F GC EB O D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A 1B 1C 1D 1都是正方形,A 2、B 2、C 2、D 2分别是AA 1、BB 1、CC 1、DD 1的中点.求证:四边形A 2B 2C 2D 2是正方形.(初二)D 2C 2 B 2 A 2D 1 C 1 B 1 C BD A A 1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M、N分别是AB、CD的中点,AD、BC的延长线交MN于E、F.求证:∠DEN=∠F.经典题(二)1、已知:△ABC中,H为垂心(各边高线的交点),O为外心,且OM⊥BC于M.(1)求证:AH=2OM;(2)若∠BAC=600,求证:AH=AO.(初二)2、设MN是圆O外一直线,过O作OA⊥MN于A,自A引圆的两条直线,交圆于B、C及D、E,直线EB及CD分别交MN于P、Q.F3、如果上题把直线MN 由圆外平移至圆内,则由此可得以下命题:设MN 是圆O 的弦,过MN 的中点A 任作两弦BC 、DE ,设CD 、EB 分别交MN 于P 、Q .(初二)4、如图,分别以△ABC 的AC 和BC 为一边,在△ABC 的外侧作正方形ACDE 和正方形CBFG ,点P 是EF 的中点.求证:点P 到边AB 的距离等于AB 的一半.(初二)经典题(三)1、如图,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DE∥AC,AE=AC,AE与CD相交于F.2、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DE ∥AC ,且CE =CA ,直线EC 交DA 延长线于F .求证:AE =AF .(初二)3、设P 是正方形ABCD 一边BC 上的任一点,PF⊥AP ,CF 平分∠DCE . 求证:PA =PF .(初二)D4、如图,PC切圆O于C,AC为圆的直径,PEF为圆的割线,AE、AF与直线PO相交于B、D.求证:AB=DC,BC=AD.(初三)经典题(四)1、已知:△ABC是正三角形,P是三角形内一点,PA=3,PB=4,PC=5.求:∠APB的度数.(初二)2、设P是平行四边形ABCD内部的一点,且∠PBA=∠PDA.求证:∠PAB=∠PCB.(初二)3、设ABCD为圆内接凸四边形,求证:AB·CD+AD·BC=AC·BD.(初三)4、平行四边形ABCD中,设E、F分别是BC、AB上的一点,AE与CF相交于P,且AE=CF.求证:∠DPA=∠DPC.(初二)经典难题(五)1、 设P 是边长为1的正△ABC 内任一点,L =PA +PB +PC , 求证:≤L <2.1的正方形ABCD 内的一点,求PA +PB +PC 的最小值.、P 为正方形ABCD 内的一点,并且PA =a ,PB =2a ,PC =3a ,求正方形的边长.APCBACBP D A CBPD4中,∠ABC=∠ACB=800,D、E分别是AB、AC上的点,∠=200,求∠BED的度数.参考答案经典题(一)1.如下图做GH⊥AB,连接EO。

平面几何:有关三角形五心的经典考题及证明-(中考提分助力)

平面几何:有关三角形五心的经典考题及证明-(中考提分助力)

平面几何:有关三角形五心的经典试题三角形的外心、重心、垂心、内心及旁心,统称为三角形的五心. 一、外心.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简称外心。

与外心关系密切的有圆心角定理和圆周角定理。

例1.过等腰△ABC 底边BC 上一点P 引PM ∥CA 交AB 于M ;引PN ∥BA 交AC 于N 。

作点P 关于MN 的对称点P ′.试证:P ′点在△ABC 外接圆上。

(杭州大学《中学数学竞赛习题》)分析:由已知可得MP ′=MP =MB ,NP ′=NP=NC ,故点M 是△P ′BP 的外心,点N 是△P ′PC 的外心.有∠BP ′P =21∠BMP =21∠BAC , ∠PP ′C =21∠PNC =21∠BAC .∴∠BP ′C =∠BP ′P +∠P ′PC =∠BAC 。

从而,P ′点与A ,B ,C 共圆、即P ′在△ABC 外接圆上. 由于P ′P 平分∠BP ′C ,显然还有 P ′B :P ′C =BP :PC .例2.在△ABC 的边AB ,BC ,CA 上分别取点P ,Q ,S .证明以△APS ,△BQP ,△CSQ 的外心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 相似。

(B ·波拉索洛夫《中学数学奥林匹克》)分析:设O 1,O 2,O 3是△APS ,△BQP ,△CSQ 的外心,作出六边形 O 1PO 2QO 3S 后再由外心性质可知 ∠PO 1S =2∠A , ∠QO 2P =2∠B , ∠SO 3Q =2∠C 。

∴∠PO 1S +∠QO 2P +∠SO 3Q =360°.从而又知∠O 1PO 2+∠O 2QO 3+∠O 3SO 1=360°将△O 2QO 3绕着O 3点旋转到△KSO 3,易判断△KSO 1≌△O 2PO 1,同时可得△O 1O 2O 3≌△O 1KO 3。

∴∠O 2O 1O 3=∠KO 1O 3=21∠O 2O 1K=21(∠O 2O 1S +∠SO 1K )=21(∠O 2O 1S +∠PO 1O 2)=21∠PO 1S =∠A ;同理有∠O 1O 2O 3=∠B .故△O 1O 2O 3∽△ABC .A B C P P MN 'A B C K P O O O ....S 123二、重心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重心.掌握重心将每 条中线都分成定比2:1及中线长度公式,便于解题. 例3.AD ,BE ,CF 是△ABC 的三条中线,P 是任意一点.证明:在△PAD ,△PBE ,△PCF 中,其中一个面积等于另外两个面积的和. (第26届莫斯科数学奥林匹克)分析:设G 为△ABC 重心,直线PG 与AB,BC 相交.从A ,C ,D ,E ,F 分别 作该直线的垂线,垂足为A ′,C ′, D ′,E ′,F ′。

人教版 初三数学竞赛专题:平面几何的定值问题(包含答案)

人教版 初三数学竞赛专题:平面几何的定值问题(包含答案)

人教版 初三数学竞赛专题:平面几何的定值问题(含答案)【例1】 如图,已知P 为正方形ABCD 的外接圆的劣弧AD⌒上任意一点.求证:PA PC PB为定值.【例2】 如图,AB 为⊙O 的一固定直径,它把⊙O 分成上、下两个半圆,自上半圆上一点C 作弦CD ⊥AB ,∠OCD 的平分线交⊙O 于点P ,当点C 在上半圆(不包括A ,B 两点)上移动时,点P ( ) A.到CD 的距离保持不变 B.位置不变C.等分DB⌒ D.随C 点的移动而移动【例3】 如图,定长的弦ST 在一个以AB 为直径的半圆上滑动,M 是ST 的中点,P 是S 对AB 作垂线的垂足.求证:不管ST 滑到什么位置,∠SPM 是一定角.【例4】 如图,扇形OAB 的半径OA =3,圆心角∠AOB =90°.点C 是AB⌒上异于A ,B 的动点,过点C 作CD ⊥OA 于点D ,作CE ⊥OB 于点E .连接DE ,点G ,H 在线段DE 上,且DG =GH =HE .(1)求证:四边形OGCH 是平行四边形;(2)当点C 在AB ⌒上运动时,在CD ,CG ,DG 中,是否存在长度不变的线段?若存在,请求出该线段的长度;(3)求证:CD 2+3CH 2是定值.P AB CDAPB【例5】 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点M 在x 轴的正半轴上,⊙M 交x 轴于A ,B 两点,交y 轴于C ,D 两点,且C 为弧AE 的中点,AE 交y 轴于G 点.若点A 的坐标为(-2,0),AE =8. (1)求点C 的坐标;(2)连接MG ,BC ,求证:MG ∥BC ;(3)如图2,过点D 作⊙M 的切线,交x 轴于点P .动点F 在⊙M 的圆周上运动时,PFOF的比值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求出比值;若变化,说明变化规律.(图1)(图2)【例6】 如图,已知等边△ABC 内接于半径为1的圆O ,P 是⊙O 上的任意一点.求证:P A 2+PB 2+PC 2为定值.【能力训练】1.如图,点A ,B 是双曲线xy 3上的两点,分别经过A ,B 两点向x 轴,y 轴作垂线段.若S 阴影=1,则BOACE HG D A=+21S S _______.(第1题图) (第3题图) (第4题图)2.从等边三角形内一点向三边作垂线段,已知这三条垂线段的长分别为1,3,5,则这个等边三角形的面积是__________.3.如图,OA ,OB 是⊙O 任意两条半径,过B 作BE ⊥OA 于E ,又作OP ⊥AB 于P ,则定值OP 2+EP 2为_________.4.如图,在菱形ABCD 中,∠ABC =120°,F 是DC 的中点,AF 的延长线交BC 的延长线于点E ,则直线BF 与直线DE 所夹的锐角的度数为( )A.30°B.40°C.50°D.60°5.如图,在⊙O 中,P 是直径AB 上一动点,在AB 同侧作A A '⊥AB ,AB B B ⊥',且A A '=AP ,B B '=BP .连接B A '',当点P 从点A 移动到点B 时,B A ''的中点的位置( ) A .在平分AB 的某直线上移动 B.在垂直AB 的某直线上移动 C.在弧AMB 上移动 D.保持固定不移动(第5题图) (第6题图) 6.如图,A ,B 是函数xky =图象上的两点,点C ,D ,E ,F 分别在坐标轴上,且分别与点A ,B ,O 构成正方形和长方形.若正方形OCAD 的面积为6,则长方形OEBF 的面积是( ) A.3 B.6 C.9 D.127.(1)经过⊙O 内或⊙O 外一点P 作两条直线交⊙O 于A ,B 和C ,D 四点,得到如图①~⑥所表示的六种不同情况.在六种不同情况下,P A ,PB ,PC ,PD 四条线段之间在数量上满足的关系式可以用同一个式子表示出来.请你首先写出这个式子,然后只就如图②所示的圆内两条弦相交的一般情况给出它的证明.A ABCDEFAB'(2)已知⊙O 的半径为一定值r ,若点P 是不在⊙O 上的一个定点,请你过点P 任作一直线交⊙O 于不重合的两点E ,F . PE ·PF 的值是否为定值?为什么?由此你发现了什么结论?请你把这一结论用文字叙述出来.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边长为2的正方形OABC 的两顶点A ,C 分别在y 轴,x 轴的正半轴上,点O 在原点,现将正方形OABC 绕O 点顺时针旋转,当A 点第一次落在直线x y =上时停止旋转.旋转过程中,AB 边交直线x y =于点M ,BC 边交x 轴于点N .(1)求OA 在旋转过程中所扫过的面积;(2)旋转过程中,当MN 与AC 平行时,求正方形OABC 旋转度数;(3)设△MBN 的周长为P ,在正方形OABC 旋转的过程中,P 值是否有变化?请证明你的结论.⑥⑤④③②①P(B )A PB9.如图,AB 是半圆的直径,AC ⊥AB ,AC =AB .在半圆上任取一点D ,作DE ⊥CD ,交直线AB 于点E ,BF ⊥AB ,交线段AD 的延长线于点F .(1)设弧AD 是x °的弧,若要点E 在线段BA 的延长线上,则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2)不论点D 取在半圆的什么位置,图中除AB =AC 外,还有两条线段一定相等.指出这两条相等的线段,并予证明.(第9题图) (第10题图)(第11题图)10.如图,内接于⊙O 的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AC 与BD 垂直相交于点K ,设⊙O 的半径为R .求证: (1)2222DK CK BK AK +++是定值; (2)2222DA CD BC AB +++是定值.11.如图,设P 是正方形ABCD 外接圆劣弧弧AB 上的一点,求证:DPCP BPAP ++的值为定值.1.等腰△ABC 的底边BC 为定长2,H 为△ABC 的垂心.当顶点A 在保持△ABC 为等腰三角形的情况下 改变位置时,面积S △ABC ·S △HBC 的值保持不变,则S △ABC ·S △HBC =________.2.已知A ,B ,C ,D ,E 是反比例函数xy 16=(x >0)图象上五个整数点(横、纵坐标均为整数),分别过这些点向横轴或纵轴作垂线段,以垂线段所在的正方形边长为半径作四分之一圆周的两条弧,组成如图所示的五个橄榄形(阴影部分),则这五个橄榄形的面积总和是__________(用含π的代数式表示).P D CB A A折叠,使点A ,B 落在六边形ABCDEF 的内部,记∠C +∠D + )A. ∠1+∠2=900°-2α B. ∠1+∠2=1080°-2α C. ∠1+∠2=720°-α D. ∠1+∠2=360°-21α(第3题图) (第4题图)4.如图,正△ABO 的高等于⊙O 的半径,⊙O 在AB 上滚动,切点为T ,⊙O 交AO ,BO 于M ,N ,则弧MTN ( )A.在0°到30°变化B.在30°到60°变化C.保持30°不变D.保持60°不变5.如图,AB 是⊙O 的直径,且AB =10,弦MN 的长为8.若MN 的两端在圆上滑动时,始终与AB 相交,记点A ,B 到MN 的距离分别为h 1,h 2,则∣h 1-h 2∣等于( )A.5B.6C.7D.8(第5题图) 12GF EDCHBAB6.如图,已知△ABC 为直角三角形,∠ACB =90°,AC =BC ,点A ,C 在x 轴上,点B 坐标为(3,m )(m >0),线段AB 与y 轴相交于点D ,以P (1,0)为顶点的抛物线过点B ,D . (1)求点A 的坐标(用m 表示) (2)求抛物线的解析式;(3)设点Q 为抛物线上点P 至点B 之间的一动点,连接PQ 并延长交BC 于点E ,连接BQ 并延长交AC 于点F .试证明:FC (AC +EC )为定值.7.如图,已知等边△ABC 内接于圆,在劣弧AB 上取异于A ,B 的点M .设直线AC 与BM 相交于K ,直线CB 与AM 相交于点N .证明线段AK 和BN 的乘积与M 点的选择无关.(第7题图) (第8题图)8.如图,设H 是等腰三角形ABC 两条高的交点,在底边BC 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让顶点A 至底边BC 的距离变小,这时乘积S △ABC ·S △HBC 的值变小、变大,还是不变?证明你的结论.9.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抛物线10941812--=x x y 与x 轴的交点为点A ,与y 轴的交点为点B .过点B 作x 轴的平行线BC ,交抛物线于点C ,连接AC .现有两动点P ,Q 分别从O ,C 两点同时出发,点P 以每秒4个单位的速度沿OA 向终点A 移动,点Q 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CB 向点B 移动.点P 停止运动时,点Q 也同时停止运动.线段OC ,PQ 相交于点D ,过点D 作DE ∥OA ,交CA 于E ,射线QE 交x 轴于点F .设动点P ,Q 移动的时间为t (单位:秒). (1)求A ,B ,C 三点的坐标和抛物线的顶点坐标;(2)当t 为何值时,四边形PQCA 为平行四边形?请写出计算过程; (3)当290<<t 时,△PQF 的面积是否总是定值?若是,求出此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4)当t 为何值时,△PQF 为等腰三角形,请写出解答过程.NKMB AC HCBA(第9题图) (第10题图) 10.已知抛物线C 1:12121+-=x x y ,点F (1,1). (1)求抛物线C 1的顶点坐标;(2)若抛物线C 1与y 轴的交点为A ,连接AF ,并延长交抛物线C 1于点B ,求证:211=+BFAF . (3)抛物线C 1上任意一点P (x P ,y P )(0<x P <1),连接PF ,并延长交抛物线C 1于点 Q (x Q ,y Q ),试判断211=+QFPF 是否成立?请说明理由.11.已知A ,B 是平面上的两个顶点,C 是位于AB 一侧的一个动点,分别以AC ,BC 为边在△ABC 外作正方形ACDE 和正方形BCFG .求证:不论C 在直线AB 同一侧的任何位置,EG 的中点P 的位置不变. 参考答案例 1 延长PC 至E ,使CE =AP ,连结BE ,则△BCE ≌△BAP ,及△PBE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故PA PC CE PC PEPB PB PB++=== 例2 B 提示:连结AC ,BC ,可以证明P 为APB 的中点. 例3 ∵SP ⊥OP ,OM ⊥ST ,∴S ,M ,O ,P 四点共圆,于是∠SPM =∠SOM =12∠SOT 为定角. 例4 (1)连结OC 交DE 于M ,则OM =CM , EM =DM ,而DG = HE ,则HM =GM 故四边形OGCH 是平行四边形. (2)DG 不变.DE =OC =OA =3 .DG =13DE =13×3=1. (3)设CD =x ,延长OG 交CD 于N ,则CN =DN =12 x ,229CE x =- , 2214DN x = .∴22394ON x =-,而ON =32CH ,∴22143CH x =-.故CD 2+3CH 2=x 2+3(4-13x 2)=x 2+12-x 2为定值. 例5 ⑴C (0,4) ⑵先求得AM =CM =5,连接MC 交AE 于N ,由△AO G ∽△ANM ,得OG AO MN AN =,O G =32,38OG OM OC OB ==,又∠BOC =∠G OM ,∴△G OM ∽△COB ,∠G MO =∠CBO ,得M G ∥BC .⑶连结DM ,则DM ⊥PD ,DO ⊥PM ,DO 2=OM •OP ,OP =163.动点F 在⊙M 的圆周上运动时,从特殊位置探求OFPF的值.当F 与点A 重合时,2316523OF AO PF AP ===-;当点F 与点B 重合时,8316583OF OB PF PB ===+;当点F 不与点A ,B 重合时,连接OF 、PF 、MF ,∴DM 2=MO •MP ,∴FM 2=MO •MP ,即FM MPOM FM=,又∠OMP =∠FMP ,∴△MFO ∽△MPF ,35OF MO PF MF ==,故OF PF 的比值不变,比值为35. 例6 ∠BPC =120°,在△BPC 中,由余弦定理得BC 2=PB 2+PC 2-2PB •PC =BC 2,又由上托勒密定理得BC •P A +PC •AB ,而AB =BC =AC ,∴P A =PB +PC ,从而P A 2+ PB 2+ PC 2= (PB +PC )2+ PB 2+ PC 2=2 (PB 2+PC 2+PB •PC )=2BC 2=2×()23=6.故P A 2+PB 2+PC 2为定值.A 级 1.4提示:∵S 1+S 阴= S 2+S 阴=xy =3,∴S 1+S 2=2xy -2S 阴=6-2=4.2.273 提示:1+3+5=9是等边三角形的高. 3.r 2提示:先考查OB 与OA 垂直的情形.4.D 提示:延长BF 交DE 于点M ,连接BD ,则△BCD 为等边三角形,BF 平分∠CBD .∵F 为CD 中点,且AD ∥CE ,∴△ADF 与△ECF 关于点F 中心对称.∴CE =AD =CD ,∴∠CEM=30°,∠DMF=60°,5.D 提示:A′B′的中点均在⊙O 的上半圆的中点处. 6.B 提示:S 正方形OCAD =OD •OC =A A x y k ==6,∴S OEBF =OE •OF =x B •y B k ==6. 7.⑴略⑵当点P在⊙O 内时,过P 作直径CD ,则PE •PF =PD •PC =r 2-OP 2为定值;当点P 在⊙O 外时,PE •PF 为定值22OP r -.结论:过不在圆上的一个定点任作一条直线与圆相交,则这点到直线与圆相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为定值. 8.⑴2π⑵22.5° ⑶P 值无变化.理由如下:如图,延长BA 交y 轴于E 点,可证明△OAE ≌△OCN ,得OE =ON ,AE =CN ,又∠MOE =∠MON =45°,OM =ON ,∴△OME ≌△OMN ,得MN =ME =AM +AE =AM +CN .∴P =MN +BN +BM =AM +CM +CN +BN +BM =AB +AC =4.9.⑴0<x <90 ⑵BE =BF 提示:连接BD ,可证明△BDF ∽△ADB ,△BDE ∽△ADC . 10.⑴作OP ⊥BD 于P ,OQ ⊥AC 于Q ,连接AO ,则AO 2=()()221122BK DK CK AK ⎡⎤⎡⎤-++⎢⎥⎢⎥⎣⎦⎣⎦,又AK •CK =BK •DK ,得AK 2+BK 2+CK 2+DK 2=4R 2为定值. ⑵作直径DE ,连接AE ,BE ,CE ,AB 2+CD 2=4R 2,AD 2+BC 2=4R 2,故AB 2+BC 2+CD 2+DA 2=8K 2为定值. 11.设正方形的边长为a ,根据托勒密定理,对于四边形APBC 和四边形APBD ,有CP •a =AP •a +BP •2a ,DP •a =BP •a +AP •2a ,两式相加并整理得(CP +DP )a =(AP +BP )(a +2a ),从而21AP BPCP DP+=-+为定值.B 级1.1 提示:不妨设∠A 为锐角,AD ,BE ,CF 为△ABC 的三条高,H 为垂心,由AB =AC 知∠HBD =∠HCD =∠HAE ,∠HDC =∠CDA =90°,故R t △CHD ∽R t △ACD .∴AD DC DC HD =,即AD •HD =DC 2=14BC 2=1.∴S △ABC •S △HBC =2111224BC AD BC HD BC ⎛⎫⎛⎫⋅⋅⋅= ⎪ ⎪⎝⎭⎝⎭=1.当∠A ≥90°时,结论成立.2.13π-26 提示:∵A ,B ,C ,DE 是反比例函数y =16x(x >0)图象上五个整数点,由图象可知,这些点的横坐标分别为1,2,4,8,16.∴五个正方形的边长分别为1,3,4,2,1.∴这五人橄榄形的面积总和是2221111112211122222444424242πππ⎡⎤⎛⎫⎛⎫⎛⎫⨯-⨯⨯+⨯-⨯⨯+⨯-⨯⨯ ⎪ ⎪ ⎪⎢⎥⎝⎭⎝⎭⎝⎭⎣⎦=5π-10+8π-16=13π-26. 3.B 提示:如图,设F A 的延长线与CB 的延长线交于点P ,G A ′的延长线与HB ′的延长线交于点P ′.由对称性可知∠1=2∠APP ′,∠2=2∠BPP ′.∴∠1+∠2=2∠APB .∵∠APB =540°-α,∴∠1+∠2=1080°-2α. 4.D 5.B 提示:如图,设AB 与MN 交于点C ,过点O 作OD ⊥MN 于D ,连接FO 并延长交EB 于G .由垂径定理,得OD =2254-=3.由△AFO ≌△B G O ,得AF =B G ,即h 1=B G .由AF ⊥MN ,BE ⊥MN ,得△FOD ∽△F G E .∴12OD FO GE FG ==.∴E G =2OD =6,∴12h h AF BE -=-=E G =6. 6.⑴A (3-m ,0) ⑵y =x 2-2x +1 ⑶过点Q 作QM ⊥AC 于M ,过点Q 作QN ⊥BC 于N ,设Q 点的坐标为(x ,x 2-2x +1),则QM =CN =(x -1)2,MC =QN=3-x .∵QM ∥CE ,∴PQM ∽△PEC .∴QM PMEC PC=,即()2112x x EC--=,得EC =2(x -1).∵QN ∥CF ,∴△BQN ∽△BFC .∴QN BN FC BC =,即()24134x x FC ---=,得FC =41x +.又AC =4,∴FC (AC +EC )=()44211x x +-⎡⎤⎣⎦+=8为定值. 7.提示:易证△ABK ∽△BNA ,故AK •BN =AB 2为定值,即AK 与BN 的乘积与M 点的选择无关. 8.提示:S △ABC •S △HBC =116BC 4,由于BC 是不变的,所以当点A 至BC 的距离变小时,乘积S △ABC •S △HBC 保持不变. 9.⑴A (18,0),B (0,-10),顶点坐标为(4,-989)⑵若四边形PQCA 为平行四边形,由于QC ∥P A ,故只要QC =P A 185. ⑶即可,而P A =18-4t ,CQ =t ,故18-4t =t ,得t =设点P 运动t s ,则OP =4t ,CQ =t ,0<t <4.5.说明P在线段OA 上,且不与点O ,A 重合.由于QC ∥OP 知△QDC ∽△PDO ,故144QD QC t DP OP t ===.同理QC ∥AF ,故14QC CE AF EA ==,即14t AF =,∴AF =4t =OP .∴PF =P A +AF =P A +OP =18.又点Q 到直线PF 的距离d =10,∴S △PQF =12•PF •d =12×18×10=90.于是S △PQF 的面积总为定值90. ⑷由前面知道,P (4t ,0),F (18+4t ,0),Q (8-t ,-10),0≤t ≤4.5.构造直角三角形后易得PQ 2=(4t -8+t )2+102=,FQ 2=(18+4t -8+t )2+102=(5t +10)2+100.①若FP =FQ ,即182=(5t +10)2+100,故25(t +2)2=224,(t +2)2=24425.∵2≤t +2≤6.5,∴t +2=244414255=.∴t = 4145-2. ②若QP =QF ,即(5t -8)2+100=(5t +10)2+100,即(5t -8)2=(5t +10)2,无0≤t ≤4.5的t 满足. ③若PQ =PF ,即(5t -8)2+100=182,∴(5t -8)2=224.由于224≈15,又0≤5t ≤22.5,∴-8≤5t -8≤14.5,14.52=22984124⎛⎫= ⎪⎝⎭<224.故没有t (0≤t ≤4.5)满足此方程.综上所述,当t =4145-2时,△PQ R 为等腰三角形. 10.⑴C 1的顶点坐标为(1,12). ⑵略 ⑶作PM ⊥AB 于M ,作QN ⊥AB 交AB 延长线于N ,∴PM =1-y P ,FM =1-x P .在R t △PMF 中,PF 2=(1-y P )2+(1-x P )2=1-2y P +y P 2+1-2x P +x P 2,又∵点P 在抛物线上,∴y P =12x P 2-x P +1,∴PF 2=1-x P 2+2x P -2+y P 2+1-2x P +x P 2=y P 2,∴PF =y P ,同理,QF =y Q ,易证△PMF ∽△QNF ,则PM QN PF QF =,∴11Q P y y PF QF --=,即11PF QF PF QF --=,∴11PF QF+=2. 11.先从特殊情况出发.当△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时,点P 与点C 重合,此时点P 的位置在AB 的中垂线上,且到AB的距离为12AB ,如图①所示.下面就一般情况来证明上面的结论(结论②所示).过C ,E ,G 分别作直线AB 的垂线CH ,EM ,G N ,垂足分别是H ,M ,N .容易证明△AEM ≌△ACH ,△B G N ≌△BCH .从而有AM =CH =BN ,EM =AH ,G N =BH .这样,线段AB 的中点O 也是线段MN 的中点,连接OP ,则OP 是梯形EMN G 的中位线,从而OP ⊥AB ,OP =12(EM +G N )= 12(AH +BH )=12AB .∴无论点C 在AB 同一侧的位置如何,E G 中点P 的位置不变.。

浅谈初中数学平面几何证明题教学

浅谈初中数学平面几何证明题教学

浅谈初中数学平面几何证明题教学【摘要】初中数学教学中,平面几何证明题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展开探讨。

在引言中,我们探讨了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以及数学证明题在学习中的作用。

在我们分析了平面几何证明题的特点,提出了教学方法与策略,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经验分享了教学经验。

解析了知识点难点,并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我们总结了初中数学平面几何证明题教学的意义,评估了教学效果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同时反思并总结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初中数学平面几何证明题的教学工作。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数学证明题、平面几何、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实践经验、知识点、难点、学习兴趣、教学意义、教学效果评估、展望、总结、反思。

1. 引言1.1 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初中数学教学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更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学科中,初中数学作为学生最先接触的数学学科之一,承担着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的重要任务。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也是一门逻辑性强、规则性严谨的学科。

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初中数学教学是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训练环节。

通过学习初中数学,学生接触和掌握了许多基本知识和解题方法,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数学证明题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要求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善于运用逻辑推理和推断,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对学生未来学习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数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它与许多其他学科和实际生活中都有密切的联系。

通过初中数学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为将来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还能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更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几何证明练习题
1.如图,在△ABC 中,BF ⊥AC ,CG ⊥AD ,F 、G 是垂足,D 、E 分别是BC 、FG 的中点,求证:DE ⊥FG
证明:连接DG 、DF
∵∠BGC=90°,BD=CD
∴DG=
2
1BC 同理DF=21BC ∴DG=DF
又GE=FE
∴DE ⊥FG
2.如图,AE ∥BC,D 是BC 的中点,ED 交AC 于Q ,ED 的延长线交AB 的延长线于P ,求证:PD·QE=PE·QD
证明:∵AE ∥BC
∴△CDQ ∽△AEQ ∴AE
CD QE QD = ∵BD ∥AE
△PBD ∽△PAE ∴PE
PD AE BD = ∵BD=CD ∴PE PD AE CD = 3.如图,已知点P 是圆O 的直径AB 上任一点,∠APC=∠BPD ,其中C ,D 为圆上的点,求证:△P AC ∽△PDB
证明:过点D 作直径AB 的垂线交AB 于E ,交圆O 于F
连接PF 、BF ∵AB ⊥DF ∴⌒BD =⌒BF ,DE=FE ∴BD=BF
又∠BED=∠BEF=90°
∴△BED ≌△BEF
∴∠DBE=∠FBE
又BD=BF,BP=BP
∴△PBD ≌△PBF
∴∠BPD=∠BPF ,∠PDB=∠PFB
∵∠APC=∠BPD
∴∠APC=∠BPF
∵∠APC+∠CPD+∠BPD=180°
∴∠BPF+∠CPD+∠BPD=180° ∴PE PD QE QD = ∴PD·QE=PE·QD
即∠CPF=180° ∴C 、P 、F 三点共线 ∵C 、A 、F 、B 四点
共圆 ∴∠CAB=∠CFB 又∠CFB=∠PDB ∴∠CAB=∠PDB 又∠APC=∠BPD ∴△PAC ∽△PDB
4.如图,分别以△ABC 的边AB 、AC 为边,向外作正方形ABFG 和ACDE ,连接EG
求证:ABC AEG S S =△△ 证明:BAC sin AC AB 21ABC ∠⨯⨯=△S GAE sin AE AG 2
1AEG ∠⨯⨯=△S ABFG 和ACDE 都是正方形
∴∠BAG+∠CAE=180°,AB=AG ,AC=AE
∴∠BAC+∠GAE=180°
∴∠BAC=180°-∠GAE Sin ∠BAC=sin (180°-∠GAE )=sin ∠GAE
∴ABC AEG S S =△△
5.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BC 的延长线交MN 于E 、F .
求证:∠DEN =∠F .
证明:连接BD ,取BD 的中点G ,连接GM 、GN
∵DN=CN ,DG=BG
∴NG ∥BF ,NG=12
BC ∴∠GNM=∠F ,
同理MG ∥AE ,MG=12
AD ∴∠GMN=∠DEN
又BC=AD
∴NG=MG
∴∠GNM=∠GMN
∴∠DEN=∠F
6.设MN 是圆O 外一直线,过O 作OA ⊥MN 于A ,自A 引圆的两条直线,交圆于B 、C 及D 、E ,直线EB 及CD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
证明:作点E 关于AG 的对称点F ,连接FC 、FA 、FQ
∵AG 是圆O 的对称轴
∴AE=AF ∴∠AFE=∠AEF
∵EF ⊥AG ,PQ ⊥AG
∴EF ∥PQ ∴∠AFE=∠FAP
∵C 、D 、E 、F 四点共圆
∴∠AEF+∠FCD=180°
又∠FAP+∠FAQ=180°
∴∠FCD=∠FAQ
∴A 、C 、F 、Q 四点共圆
∴∠ACQ=∠AFQ
又∠ACQ=∠BED G
∴∠AFQ=∠BED ∵AE=AF ,AG ⊥EF ∴∠EAG=∠FAG 又∠PAG=∠QAG ∴∠PAE=∠QAF 在△PAE 和△QAF 中 ∠PEA=∠QFA AE=AF ∠PAE=∠QAF ∴△PAE ≌△QAF ∴AP=AQ
7、如果上题把直线MN 由圆外平移至圆内,则由此可得以下命题:
设MN 是圆O 的弦,过MN 的中点A 任作两弦BC 、DE,设CD 、EB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
证明:过点O 作OF ⊥CD 于F ,过点O 作OG ⊥BE 于G
连接OP 、OA 、OQ 、AF 、AG
∵AM=AN ∴OA ⊥MN
又OF ⊥CD ∴A 、O 、F 、P 四点共圆
∴∠AFP=∠AOP
又∠OAQ=∠OGQ=90°
∴A 、O 、G 、Q 四点共圆
∴∠AGQ=∠AOQ 又∠D=∠B ,∠C=∠E
∴△ACD ∽△AEB ∴GB
FD GB 2FD 2EB CD AB AD === 又∠D=∠B
∴△AFD ∽△AGB
∴∠AFD=∠AGB
又∠AFD+∠AFP=180°
∠AGB+∠AGQ=180°
∴∠AFP=∠AGQ
∴∠AOP=∠AOQ
又OA=OA ,
∠OAP=∠OAQ
∴△AOP ≌△AOQ
∴AP=AQ
8如图,⊙O 中弦AC ,BD 交于F ,过F 点作EF ∥AB ,交DC 延 长线于E ,过E 点作⊙O 切线EG ,G 为切点,求证:EF=EG
证明:∵AB ∥EF
∴∠A=∠EFC
又∠A=∠D
∴∠EFC=∠D
又∠CEF=∠FED
∴△CEF ∽△FED ∴EF
EC ED EF = ∴ED EC EF 2⨯=
又EG 是⊙O 的切线
∴ED EC EG 2
⨯=
∴EF=EG
O M 10. 如图,分别以△ABC 的边AB 、AC 为边,向外作正方形ABFG 和ACDE ,连接BE ,CG 求证:
(1)BE =CG
(2)BE ⊥CG
证明:∵ABFG 和ACDE 都是正方形
∴AB=AG ,AE=AC ,
∠BAG=∠CAE
∴∠BAG+∠BAC=∠CAE+∠BAC 即∠EAB=∠CAG
∴△ABE ≌△AGC ∴∠AGC=∠ABE ,BE=CG
∵∠AGC+∠AMG=90°
∴∠ABE+∠AMG=90°
又∠AMG=∠BMC
∴∠ABE+∠BMC=90°
∴∠BOM=90°
∴BE ⊥CG
11. 如图,分别以△ABC 的边AB 、AC 为边,向外作正方形ABFG 和ACDE ,连接CE ,BG 、GE M 、N 、P 、Q 分别是EG 、GB 、BC 、CE 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MNPQ 是正方形
证明:连接BE 、CG 相较于H ,CG 与AB 相交于O
∵ABFG 和ACDE 都是正方形
∴AB=AG ,AE=AC ,∠BAG=∠CAE=90°
∴∠BAG+∠BAC=∠CAE+∠BAC 即∠EAB=∠CAG ∴△ABE ≌△AGC ∴∠AGC=∠ABE ,BE=CG
∵∠AGC+∠AOG=90°
∴∠ABE+∠AOG=90° 又∠AOG=∠BOC ∴∠ABE+∠BMC=90° ∴∠BOM=90°∴BE ⊥CG ∵NG=NB ,PB=PC ∴PN ∥CG ,PN=12 CG 同理MQ ∥CG ,MQ=12
CG MN ∥BE ,MN=12
BE PQ ∥BE ,PQ=12
BE 又∵BE=CG
∴PN=MQ=MN=PQ O
H I J ∴MNPQ 是菱形 ∵MN ∥BE ,BE ⊥CG ∴MN ⊥CG 同理PN ⊥BE ∴NIHJ 是矩形
∴∠MNP=90° ∴MNPQ 是正方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