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为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提高管理效率,保障财务资产安全,特对我单位内部控制情况进行了评估并撰写此份内部控制报告。
一、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情况
我单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财务、人力资源、行政管理等各方面的制度文件。
各部门按照制度要求,严格执行规定,确保部门运转正常、合规。
二、内部控制流程
在资金管理方面,我单位实行专人负责、专款专用,同时建立了预算编制、审批和执行的程序,确保预算资金使用合理有效。
在采购管理方面,规范了采购流程,实行公开、公平的采购方式,做到了公正透明。
三、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尽管我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在审批流程中,有时因为信息传递不及时导致延误,这就需要加强协调沟通,确保信息畅通。
在资金管理方面,虽然实行了专款专用,但对于各项资金的监督力度还需加强,避免出现财务管理漏洞。
为了改进内部控制工作,建议我单位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不断优化流程,规范管理,强化风险防范意识,确保内部控制措施落地生根。
四、内部控制效果评价
通过对我单位内部控制情况的评估,总体上内部控制工作运行良好,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也要看到,内部控制工作是一个长期不断完善的
过程,需要持续关注、不断改进。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强内部控制工作,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控制流程,提高管理效率,确保财务资产安全,为单位
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以上是对我单位内部控制情况的报告,希望得到各位领导的认可和
指导,共同推动我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精选.doc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精选4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有关精神,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报送、使用及报告信息质量的监督检查等工作,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公开,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质量,根据《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以下简称《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等,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行政事业单位。
本制度所称行政事业单位包括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
第三条本制度所称内部控制报告,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在年度终了,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依据《指导意见》和《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按照本制度规定编制的能够综合反映本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的总结性文件。
第四条行政事业单位编制内部控制报告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报告应当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覆盖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各类经济业务活动,能够综合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情况。
(二)重要性原则。
内部控制报告应当重点关注行政事业单位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围绕重点开展内部控制建设,着力防范可能产生的重大风险。
(三)客观性原则。
内部控制报告应当立足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坚持实事求是,真实、完整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
(四)规范性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财政部规定的统一报告格式及信息要求编制内部控制报告,不得自行修改或删减报告及附表格式。
第五条行政事业单位是内部控制报告的责任主体。
最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官方解读
为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关于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监管、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转让、公共工程建设等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的有关精神,推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开展内部控制建设工作,近日,财政部根据《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20〕24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有关要求,制定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财会〔2020〕1号,以下简称《管理制度》),同时印发了《财政部关于开展2020年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的通知》(财会函〔2020〕3号,以下简称《通知》),组织全国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单位)开展2020年度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
财政部会计司有关负责人就《管理制度》和《通知》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请介绍财政部出台《管理制度》的有关背景。
答:自2012年财政部发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以下简称《规范》),特别是2020年财政部牵头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制定的《指导意见》发布实施以来,各单位积极开展内部控制建设,并在提高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推动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按照中央提出的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的要求,为进一步推动各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落实《指导意见》提出的建立内控报告制度,促进内控信息公开的改革任务和要求,2020年以来,财政部对我国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调研,根据《指导意见》和《规范》的有关规定,在向各地区、各部门全面了解内控建设工作进展情况的基础上,组织基础性评价、课题研究、专家研讨、广泛征求意见,制定了《管理制度》,以规范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提高单位内部控制报告质量,促进单位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工作,更好地发挥内部控制在提升单位内部治理水平、规范内部权力运行、促进依法行政、推进廉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工作报告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工作报告
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
根据上级要求,我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工作为主题,向大家汇报一年来的工作情况。
一、制度建设方面:
在过去一年中,我单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充分认识到制度对组织运转的重要性。
我们成立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工作组,负责制定和完善控制制度,并通过对制度的落地执行进行跟踪和监督。
二、制度宣传培训方面:
为了确保每位员工对内部控制制度有清晰的认识,并能正确地运用制度进行工作,我们组织了一系列宣传培训活动。
这些活动包括制度宣讲会、培训班和在线学习平台等,旨在提升员工的内控素养和能力。
三、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
在过去一年中,我们对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检查。
通过对各个环节和部门的抽查和检查,发现并解决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同时,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注意收集员工的反馈意见,及时修订和改进制度。
四、内部控制的效果评估:
为了评估内部控制制度的效果,我们委托了第三方机构进行了评估工作。
评估结果显示,我们的内部控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识别和管理各类风险,并提高了组织的效率和透明度。
五、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强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执行,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员工的内控意识和能力。
同时,请领导和全体同事关注制度的执行情况,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推动内部控制制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感谢领导和各位同事对内部控制制度工作的支持和配合!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内部控制制度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谢谢!。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有关精神,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报送、使用及报告信息质量的监督检查等工作,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公开,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质量,根据《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以下简称《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等,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行政事业单位。
本制度所称行政事业单位包括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
第三条本制度所称内部控制报告,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在年度终了,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依据《指导意见》和《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按照本制度规定编制的能够综合反映本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的总结性文件。
第四条行政事业单位编制内部控制报告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报告应当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覆盖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各类经济业务活动,能够综合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情况。
(二)重要性原则。
内部控制报告应当重点关注行政事业单位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围绕重点开展内部控制建设,着力防范可能产生的重大风险。
(三)客观性原则。
内部控制报告应当立足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坚持实事求是,真实、完整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
(四)规范性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财政部规定的统一报告格式及信息要求编制内部控制报告,不得自行修改或删减报告及附表格式。
第五条行政事业单位是内部控制报告的责任主体。
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一、前言。
行政事业单位是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统称,是国家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保障其运行的有效性和合规性,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二、内部控制的定义和重要性。
内部控制是指组织内部建立的一系列措施和程序,旨在保护组织资产、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合规性、促进运营效率以及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单位管理者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减少风险,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单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的内容。
1. 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明确制度的内容、范围和执行程序,并不断完善和更新。
2. 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制定内部控制报告编制的规范和流程,明确报告的内容、格式和提交时间,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 内部控制报告的审核和评估,建立内部控制报告的审核和评估机制,确保报告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及时发现和解决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4. 内部控制报告的使用和反馈,明确内部控制报告的使用范围和方式,建立反馈机制,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四、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的实施。
1. 加强组织领导,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应高度重视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明确责任部门和人员,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
2. 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包括风险管理、内部监督、内部审计等,提高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3. 加强内部培训,加强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的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意识和能力,确保制度的贯彻执行。
4. 定期评估和改进,定期对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采取改进措施,不断提高内部控制的水平。
五、结语。
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单位管理者及时了解内部控制的情况,提高组织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保障单位的稳健发展。
XX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官方解读
XX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官方解读日前,财政部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下称《管理制度》),要求全国各级行政事业单位按年度编报内部控制报告。
下面是三思教育网小编提供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官方解读,欢迎阅读。
为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关于“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监管、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转让、公共工程建设等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的有关精神,推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开展内部控制建设工作,近日,财政部根据《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XX〕24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有关要求,制定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财会〔XX〕1号,以下简称《管理制度》),同时印发了《财政部关于开展XX年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的通知》(财会函〔XX〕3号,以下简称《通知》),组织全国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单位)开展XX年度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
财政部会计司有关负责人就《管理制度》和《通知》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请介绍财政部出台《管理制度》的有关背景。
答:自XX年财政部发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XX〕21号,以下简称《规范》),特别是XX年财政部牵头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制定的《指导意见》发布实施以来,各单位积极开展内部控制建设,并在提高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推动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按照中央提出的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的要求,为进一步推动各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落实《指导意见》提出的“建立内控报告制度,促进内控信息公开”的改革任务和要求,XX年以来,财政部对我国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调研,根据《指导意见》和《规范》的有关规定,在向各地区、各部门全面了解内控建设工作进展情况的基础上,组织基础性评价、课题研究、专家研讨、广泛征求意见,制定了《管理制度》,以规范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提高单位内部控制报告质量,促进单位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工作,更好地发挥内部控制在提升单位内部治理水平、规范内部权力运行、促进依法行政、推进廉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精选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有关精神,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报送、使用及报告信息质量的监督检查等工作,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公开,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质量,根据《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以下简称《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等,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行政事业单位。
本制度所称行政事业单位包括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
第三条本制度所称内部控制报告,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在年度终了,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依据《指导意见》和《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按照本制度规定编制的能够综合反映本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的总结性文件。
第四条行政事业单位编制内部控制报告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报告应当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覆盖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各类经济业务活动,能够综合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情况。
(二)重要性原则。
内部控制报告应当重点关注行政事业单位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围绕重点开展内部控制建设,着力防范可能产生的重大风险。
(三)客观性原则。
内部控制报告应当立足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坚持实事求是,真实、完整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
(四)规范性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财政部规定的统一报告格式及信息要求编制内部控制报告,不得自行修改或删减报告及附表格式。
第五条行政事业单位是内部控制报告的责任主体。
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doc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则总第一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第一条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的有关精神,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使用及报告信息质量的监督报送、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设,检查等工作,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公开,报告质量,根据《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24〕2015(财会〔号,以下简称《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等,制21〕2012范(试行)》(财会〔定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行政事业单位。
第二条政协机行政机关、人大机关、本制度所称行政事业单位包括各级党的机关、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
本制度所称内部控制报告,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在年度终了,结合本第三条单位实际情况,依据《指导意见》和《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按照本制度规定编制的能够综合反映本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的总结性文件。
行政事业单位编制内部控制报告应当遵循下列原则:第四条内部控制报告应当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全面性原则。
(一)能够综合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覆盖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各类经济业务活动,实施、的内部控制建设情况。
内部控制报告应当重点关注行政事业单位重点领域和关重要性原则。
(二)键岗位,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围绕重点开展内部控制建设,着力防范可能产生的重大风险。
(三)客观性原则。
内部控制报告应当立足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坚持实事求是,真实、完整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财政部规定的统一报告格式及信规范性原则。
(四)息要求编制内部控制报告,不得自行修改或删减报告及附表格式。
行政事业单位是内部控制报告的责任主体。
第五条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一、目的和约定1.1 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确保单位的运作规范、高效,并保障单位的财务管理、资产保护和风险控制。
1.2 约定1.2.1 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所有部门、岗位及人员。
1.2.2 本制度的内容包括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职责划分、操作流程等。
二、基本原则2.1 适应性原则根据本单位的特定情况和运作需求,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
2.2 全员参与原则全体员工应积极参与内部控制,并按照职责履行相关职责。
2.3 分工协作原则各部门之间应划定职责边界,并建立协作机制,确保流程的顺畅进行。
2.4 风险导向原则内部控制应根据单位的风险特点,设定风险评估与防范措施,确保风险在可控范围内。
2.5 审核监督原则内部控制的实施应得到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和审查,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三、职责划分与操作流程3.1 职责划分3.1.1 指导部门•负责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并向全体员工进行宣贯和培训。
•监督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制度。
3.1.2 监督部门•负责审核和监督各部门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合规性。
•与指导部门协同,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指导,并汇报上级机构。
3.1.3 各部门•根据指导部门的要求,制定本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向员工进行培训。
•负责执行和落实本部门的内部控制措施,并按照要求进行相关记录和报告。
3.2 操作流程3.2.1 内部控制的需求分析根据单位的运作流程和风险特点,分析确定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和重点。
3.2.2 内部控制的制定与完善各部门根据需求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报备指导部门。
3.2.3 内部控制的培训与落实指导部门负责对员工进行内部控制的相关培训,并各部门按照制度要求执行,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3.2.4 内部控制的监督与改进监督部门定期进行内部控制的审核和监督,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指导,并与指导部门协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四、其他事项4.1 变更与解释本制度的任何变更和解释均需经过指导部门的审议和批准,并及时向全体员工进行通知和培训。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doc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4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有关精神,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报送、使用及报告信息质量的监督检查等工作,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公开,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质量,根据《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以下简称《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等,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行政事业单位。
本制度所称行政事业单位包括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
第三条本制度所称内部控制报告,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在年度终了,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依据《指导意见》和《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按照本制度规定编制的能够综合反映本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的总结性文件。
第四条行政事业单位编制内部控制报告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报告应当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覆盖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各类经济业务活动,能够综合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情况。
(二)重要性原则。
内部控制报告应当重点关注行政事业单位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围绕重点开展内部控制建设,着力防范可能产生的重大风险。
(三)客观性原则。
内部控制报告应当立足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坚持实事求是,真实、完整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
(四)规范性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财政部规定的统一报告格式及信息要求编制内部控制报告,不得自行修改或删减报告及附表格式。
第五条行政事业单位是内部控制报告的责任主体。
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工作报告范文(二篇)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工作报告范文尊敬的领导:本人担任某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工作负责人,特向您提交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工作报告,以供您审阅和指导工作。
一、制度建设情况本单位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文件,并按照国家有关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目前,制度框架已基本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覆盖面逐渐扩大,起到了有效的监管和控制作用。
二、内部控制制度工作的开展情况(一)制度宣贯本单位开展了一系列的内部控制制度宣贯工作,包括制度培训、制度宣传等方式。
通过举办培训班、制度宣讲会等活动,向全体员工普及内部控制制度的理念、目标和要求,加强了员工的法制观念和合规意识,提高了制度的执行力和针对风险的识别能力。
(二)流程规范本单位针对各个业务流程,制定了相应的规范和流程图,明确规定了每个环节的职责和权限,要求各部门严格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操作。
制定并落实了业务流程控制清单,确保业务流程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可控性。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提高了财务审批、采购管理、资金使用等方面的内部控制水平。
(三)风险评估本单位成立了内部控制工作小组,负责对各个业务领域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
依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了重点关注的风险领域,并制定了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逐步强化了内部控制的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
(四)监督检查本单位建立了内部控制工作的监督检查机制,定期进行内部审核和评估。
通过开展现场检查、数据抽样、调研访谈等方式,发现并解决了一批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强化了内部控制的纠错能力,提高了制度的执行效果。
三、内部控制制度工作存在的问题(一)制度执行不到位虽然本单位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体现在有些部门和人员对制度的理解和认同度不够,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侥幸心理和违规操作现象,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制度的培训和宣贯工作。
(二)风险防范不够全面尽管本单位已经建立了风险评估机制,但还存在一些风险领域的防范不够全面的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一、总则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保障国有资产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防止各类风险,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科学、规范、有序运作,特制定本管理制度,以规定和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的职责、权限和程序。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的全过程。
三、职责分工1、行政领导班子要对本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工作负全面责任,确保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运行有效,并全面推进内部控制工作。
任免本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工作的负责人。
2、内部控制部门负责内部控制报告的整理、输出及相关工作的研究及专项工作。
3、各部室、分、支单位应当按照本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做好本部门、单位的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工作。
四、控制措施1、审批程序(1)行政领导班子讨论研究通过本单位内部控制报告工作的总体思路。
(2)内部控制部门根据领导意见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报告工作的概念和方法,并上报行政领导班子,行政领导班子批准后将方案下达下级各单位。
(3)下级各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可行的内部控制报告工作方案,报行政领导班子审批。
2、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1)各部门根据行政领导班子批准的内部控制报告工作方案,合理安排工作,进行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
(2)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应当遵循国家或地方相关规定和标准,确保报告的准确、真实。
3、内部控制报告的审核(1)内部控制部门应当对各部门编制的内部控制报告进行审核,核对其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2)内部控制部门对审核通过的内部控制报告提出修改意见,部门应当认真研究并改正错误,确保内部控制报告的质量。
4、内部控制报告的汇总(1)内部控制部门对各部门编制通过的内部控制报告进行汇总,并形成本单位的内部控制报告。
(2)内部控制部门应当加强内部控制报告的统一性和标准化,确保内部控制报告在形式和内容上的统一。
五、监督检查1、行政领导班子对内部控制报告工作的全过程进行监督,确保内部控制报告工作的规范和有效。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范文(4篇)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本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维护行政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特制定本内部控制制度。
第二条本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适用于本单位的各级各类工作人员。
第三条本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是:保护单位资产,确保资产使用得当;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及时性;保障机密信息的安全,防范信息泄露;确保工作流程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加强内部风险管理,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四条本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机构是本单位的控制与审计部门。
第五条本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包括: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内部控制的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内部控制的工作流程;内部控制的监督和检查。
第六条本内部控制制度的具体实施细则由本单位的控制与审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第七条本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修订事项由本单位的控制与审计部门提出,逐级审批后执行。
第八条本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违反者,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分。
第九条本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第二章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第十条本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是:合法性原则、适当性原则、准确性原则、保密性原则、可靠性原则、经济性原则、连续性原则和透明性原则。
合法性原则:内部控制的实施必须遵循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
适当性原则:内部控制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管理需要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安排。
准确性原则:内部控制的执行必须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确保财务信息和工作流程的准确性。
保密性原则:内部控制必须确保机密信息的安全,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和泄露机密信息。
可靠性原则:内部控制的执行必须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即将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数据纳入内部控制的流程。
经济性原则:内部控制的实施应注重经济性,合理利用资源,降低成本。
连续性原则:内部控制的执行必须连续不断,确保内部控制对工作流程的持续有效。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一、引言为了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档旨在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原则、程序和责任,以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二、定义和概述2.1 定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为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目标,通过有效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经济因素的统合,以及信息和沟通等手段,对单位内部的资源、财务、人力、物资、技术和其他方面的活动进行规范和控制的一系列措施。
2.2 概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以下方面:1.组织结构和职责划分:–确定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和权限;–设立相应的内控机构,负责内部控制的制定、执行和监督。
2.内部控制目标:–高效运作:确保单位内部的各项工作运作高效、协调、有序;–资产保护:保障单位资产的安全和合理使用;–信息可靠:确保单位的信息质量、完整性和保密性;–合规管理:遵循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进行规范的管理和操作。
3.内部控制原则:–合理性原则:内部控制的设计和实施应合理、科学、可行;–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覆盖单位的所有业务和职能;–预防性原则:通过预防措施,避免出现错误和失误;–相互协调原则:内部控制各要素之间应相互协调和衔接。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程序3.1 内部控制设计阶段:1.确定内部控制的目标、范围和重点;2.制定内部控制的基本制度和规范,明确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和权限;3.设计内部控制的制度和流程,包括授权、审批、核算、监察等方面;4.制定内部控制的措施和方法,包括人员培训、制度宣传、风险评估和内部审计等。
3.2 内部控制执行阶段:1.实施内部控制的各项制度和流程,确保执行的及时、准确和有效;2.加强内部沟通和协作,提高内部控制的整体效果;3.定期检查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纠正措施。
3.3 内部控制监督阶段:1.设立内部控制监察机构,负责内部控制的监督和审查;2.建立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包括内外部评估、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等;3.定期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报告,向单位领导层提供决策依据。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3篇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3篇精品文档,仅供参考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3篇-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乃至整个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以供大家参考!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1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有关精神,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报送、使用及报告信息质量的监督检查等工作,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公开,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质量,根据《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以下简称《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等,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行政事业单位。
本制度所称行政事业单位包括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
第三条本制度所称内部控制报告,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在年度终了,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依据《指导意见》和《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按照本制度规定编制的能够综合反映本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的总结性文件。
第四条行政事业单位编制内部控制报告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报告应当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覆盖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各类经济业务活动,能够综合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情况。
(二)重要性原则。
内部控制报告应当重点关注行政事业单位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围绕重点开展内部控制建设,着力防范可能产生的重大风险。
(三)客观性原则。
内部控制报告应当立足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坚持实事求是,真实、完整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
(四)规范性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有关精神,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报送、使用及报告信息质量的监督检查等工作,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公开,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质量,根据《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以下简称《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等,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行政事业单位。
本制度所称行政事业单位包括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
第三条本制度所称内部控制报告,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在年度终了,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依据《指导意见》和《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按照本制度规定编制的能够综合反映本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的总结性文件。
第四条行政事业单位编制内部控制报告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报告应当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覆盖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各类经济业务活动,能够综合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情况。
(二)重要性原则。
内部控制报告应当重点关注行政事业单位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围绕重点开展内部控制建设,着力防范可能产生的重大风险。
(三)客观性原则。
内部控制报告应当立足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坚持实事求是,真实、完整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
(四)规范性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财政部规定的统一报告格式及信息要求编制内部控制报告,不得自行修改或删减报告及附表格式。
第五条行政事业单位是内部控制报告的责任主体。
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第六条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本制度,结合本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的实际情况,明确相关内设机构、管理层级及岗位的职责权限,按照规定的方法、程序和要求,有序开展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审核、报送、分析使用等工作。
第七条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按照“统一部署、分级负责、逐级汇总、单向报送”的方式,由财政部统一部署,各地区、各垂直管理部门分级组织实施并以自下而上的方式逐级汇总,非垂直管理部门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各行政事业单位按照行政管理关系向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单向报送。
第二章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的组织
第八条财政部负责组织实施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
其职责主要是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有关规章制度及全国统一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格式,布置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年度报告编报工作并开展相关培训,组织和指导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收集、审核、汇总、报送、分析使用,组织开展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信息质量的监督检查工作,组织和指导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考核评价工作,建立和管理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数据库等工作。
第九条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地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并对本地区内部控制汇总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其职责主要是布置本地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年度报告编报工作并开展相关培训, 组织和指导本地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收集、审核、汇总、报送、分析使用,组织和开展本地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信息质量的监督检查工作,组织和指导本地
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考核评价工作,建立和管理本地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数据库等工作。
第十条各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各部门)应当按照财政部门的要求,负责组织实施本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并对本部门内部控制汇总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其职责主要是布置本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年度报告编报工作并开展相关培训,组织和指导本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收集、审核、汇总、报送、分析使用, 组织和开展本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信息质量的监督检查工作, 组织和指导本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考核评价工作,建立和管理本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数据库。
第三章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与报送第十一条年度终了,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本制度的有关要求,根据本单位当年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的实际情况及取得的成效,以能够反映内部控制工作基本事实的相关材料为支撑,按照财政部发布的统一报告格式编制内部控制报告,经本单位主要负责人审批后对外报送。
第十二条行政事业单位能够反映内部控制工作基本事实的相关材料一般包括内部控制领导机构会议纪要、内部控制制度、流程图、内部控制检查报告、内部控制培训会相关材料等。
第十三条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本单位内部控制报告及能够反映本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基本事实的相关材料。
第四章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与报送
第十四条各部门应当在所属行政事业单位上报的内部控制报告和部门本级内部控制报告的基础上,汇总形成本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
第十五条各部门汇总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应当以所属行政事业单位上报的信息为准,不得虚报、瞒报和随意调整。
第十六条各部门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本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
第五章地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与报送
第十七条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在下级财政部门上报的内部控制报告和本地区部门内部控制报告的基础上,汇总形成本地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
第十八条地方各级财政部门汇总的本地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应当以本地区部门和下级财政部门上报的信息为准,不得虚报、瞒报和随意调整。
第十九条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上级财政部门逐级报送本地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
第六章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使用
第二十条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使用,通过对内部控制报告中反映的信息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健全制度,提高执行力,完善监督措施,确保内部控制有效实施。
第二十一条各地区、各部门应当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分析,强化分析结果的反馈和使用,切实规范和改进财政财务管理,更好发挥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促进和监督作用。
第七章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监督检查第二十二条各地区、各部门汇总的内部控制报告报送后,各级财政部门、各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对所报送的内部控制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和规范性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三条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信息质量的监督检查工作采取“统一管理、分级实施”原则。
中央部门内部控制报告信息质量监督检查工作由财政部组织实施,各地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信息质量监督检查工作由同级财政部门按照统一的工作要求分级
组织实施,各部门所属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信息质量监督检查由本部门组织实施。
第二十四条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信息质量的监督检查应按规定采取适当的方式来确定对象,并对内部控制报告存在明显质量问题或以往年份监督检查不合格单位进行重点核查。
第二十五条各地区、各部门应当认真组织落实本地区(部门)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加强对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的考核。
第二十六条行政事业单位应当认真、如实编制内部控制报告,不得漏报、瞒报有关内部控制信息,更不得编造虚假内部控制信息;单位负责人不得授意、指使、强令相关人员提供虚假内部控制信息,不得对拒绝、抵制编造虚假内部控制信息的人员进行打击报复。
第二十七条对于违反规定、提供虚假内部控制信息的单位及相关负责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追究责任。
各级财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工作中,存在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违法违纪行为的,按照《公务员法》《行政监察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国家有关规定追究相应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八章附则
第二十八条各地区、各部门可依据本制度,结合工作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
第二十九条本制度自2017年3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