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文化 布朗族的口头文学啥样
中华各民族简介——布朗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布朗族中华各民族简介——布朗族布朗族概况历史: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
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
人口:布朗族约有人口8.2万人。
分布: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布朗山和西定、巴达、打洛山区,其余的散居在临沧、思茅等地。
经济: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早稻为主,善种茶。
布朗族山区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重要产区。
布朗族风俗图腾:礼仪:参加布朗族的婚礼,应接受新郎、新娘的洗礼。
一般当客人来到主人家竹楼前时,站在楼梯口迎接客人的新郎、新娘,一人捧水壶,另一人持毛巾,为来客倒水、卷衣袖,让客人洗手,然后入席。
禁忌:走路时,忌讳与别人擦肩而过,也不能从坐着的人的腿上跨过;禁止任何人背靠院里的中柱和在中柱上拴马;进佛寺要脱鞋,入寺后不能吸烟,也不能用手摸佛爷或和尚的肩膀、头顶。
布朗族男子大多包白色或黑色头帕。
头帕是布朗族男子尊严象征,严禁外人触摸。
信仰:历史上布朗族信仰小乘佛教,一般每个寨子都有奘房。
进入布朗族村寨的奘房时要脱鞋。
奘房内佛龛前的台板地和佛爷、和尚的卧室,不能随意进入。
婚俗:布朗族有从妻而居的习惯,一对夫妻一般都要举行两次婚礼,所以要摆两次婚宴。
第一次婚礼是新郎到新娘家同居,由新娘家举办酒席,宴请亲友。
待生儿育女后,新郎家要重择吉期举行第二次婚礼,由新郎家置办酒席,宴请宾客,而且规模比第一次要大,酒席上的菜肴一定要成双。
以表示对新郎、新娘的祝福。
食俗:喜用锣锅或土锅把稻米焖成米饭。
尤擅煮竹筒饭,煮时选一段鲜竹,装好米和适量的水,用火烧熟,剖开竹筒一人端一半以竹筒当碗用。
米饭沾有竹瓤,食之有新竹清香和经炭火烘烤的香味,很可口。
肉类以牛、羊、猪、鸡肉最为常见。
喜欢饮酒,且大都自家酿制。
其中以翡翠酒最为著名。
喝茶是布朗族的另一个嗜好,并且善作茶。
居住在西双版纳布朗山的布朗族妇女,尤其是怀孕妇女嗜食当地红土,据说此红土有止吐、除腥、提神之效。
布朗族——何密

布朗族文化艺术
布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民间有丰富的口头文学, 流传着许多优美动人的故事诗和抒情叙事诗,题材广 泛。歌舞颇受傣族歌舞影响,跳舞时伴以象脚鼓、钹 和小三弦等乐器。布朗山一带的布朗人擅长跳“刀 舞”,舞姿矫健有力。少男少女爱跳“圆圈舞”。墨 江布朗族逢年过节或婚娶佳期,盛行“跳歌”。 布朗族的歌舞颇受傣族歌舞影响。其民歌分为“拽”、 “宰”、“素”三种:“拽”为近似说唱的叙事歌, 多在婚礼中于室内演唱;“宰”是近似山歌的传统民 歌;“索”是即兴编词的旋律性较强的抒情对唱歌曲。 西双版纳一带的布朗族民歌则分为“甩”、“宰”、 “索”、“缀”四类,曲调几乎不变,内容即兴编唱。
布朗族民族服饰
布朗族穿着简朴,布朗族的服饰,各地大同小异。男 子穿对襟无领短衣和黑色宽大长裤,用黑布或白布包 头。妇女的服饰与 傣族相似,上着紧身无领短衣,下穿红、绿纹或黑色 筒裙,头挽发髻并缠大包头。景东布朗族妇女的着装 已与当地汉族基本相同。 过去布朗族男子有纹身的习俗,四肢、胸、腹皆刺染 各种花纹。妇女喜欢戴大耳环、银手镯等装饰。姑娘 爱戴野花或自编的彩花,将双颊染红。男子一般穿黑 色或青色宽大长裤和对襟无领上衣缠头巾。
布朗族
90班 何密
布朗族简介
布朗族是中国西南历史悠久的一个古 老土著民族。施甸居住着的濮人,自 称“乌”,他称本人,俗称“花濮 蛮”。从日老(今保山)迁来勐底 (今施甸),现主要居住在木老元、 摆榔两个乡。 布朗族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明特征的民族语言、服饰、歌舞、 风俗习性。 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布朗族总 人口为9.19万人。全国的31个省、自 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
走进布朗族

龙源期刊网
走进布朗族
作者:
来源:《小雪花·成长指南》2016年第04期
嗡嗡嗡,我是快乐的小蜜蜂嗡克,今天我带领大家去美丽的云南,了解一下布朗族人民的生活习惯。
布朗族的文化丰富多彩,民间有丰富的口头文学,流传着许多优美动人的故事诗和抒情叙事诗,题材广泛。
歌舞颇(pō)受傣族歌舞影响,跳舞时伴以象脚鼓、钹和小三弦等乐器。
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境内的布朗山一带的布朗族人擅长跳“刀舞”,舞姿矫健有力。
少男少女爱跳“圆圈舞”。
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布朗族人逢年过节或婚娶佳期,盛行“跳歌”。
布朗族人善于种茶制茶,也很喜欢饮茶。
姑娘们采下春茶后,制成散茶,又叫“大叶子茶”。
她们还能制作一种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竹筒茶”。
就是先把粗竹子砍成一个个竹节筒,将新采摘下来的茶叶炒熟,趁热装进竹筒塞紧,用芦叶密封好,并用藤条扎紧,放在火塘边烘(hōng)烤,去掉它的水汽,等到竹节表皮烤焦的时候,就制成了竹筒茶,储存数年也不会变味。
这种茶喝起来香味极浓,常被布朗族人当做送礼佳品。
布朗族人喜吃酸茶,将茶叶按酸菜制法制成酸茶,放在口中嚼后咽下,能帮助消化。
布朗族人品茶有泡茶和烤茶两种。
泡茶就是用开水冲泡,而烤茶则是在一个特制的小茶罐儿里放些茶叶,放在火塘边烘烤,等冒出香味时再倒入开水,之后倒进小茶盅(zhōng),称为“浓茶”。
竹筒茶和酸茶是布朗族所特有的。
民间还常把酸茶做馈赠亲友的礼品。
布朗族俗语

布朗族俗语1. 布朗族俗语说:“水有源,树有根,做人莫忘养育恩。
”就像村里的阿强,出去打工挣了大钱,可他从来没忘本,把村里的路修了,还建了学校,为啥呢?他就知道这养育恩不能忘啊,要是没有乡亲们和父母的养育,哪有他今天的好生活?2. “一人修路,万人安步。
”布朗族这句俗语讲得多实在呀。
你看咱村的老支书,一个人到处跑项目、找资金,带着大家把村里的烂泥路修成了水泥路。
这路一修好,男女老少出门都方便多了。
这就好比一盏灯照亮了一大片地方,他做的好事大家都受益呢。
这老支书不就是那修路的人嘛,让咱们都能安步前行。
3. 布朗族有句俗语:“滴水成河,粒米成箩。
”咱过日子不就这样嘛。
邻居阿花就是个会过日子的人。
她每天买菜回来,哪怕就是一点点剩菜叶子,她都留着喂鸡。
今天存一点米,明天存一点菜,慢慢的,家里的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
这就像小水滴一点点汇聚就能成大河,小颗粒的米一点点积累就能装满箩筐。
4.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布朗族这句俗语可太有道理了。
我家隔壁的二愣子,就是因为管不住自己的嘴。
在村里听到点事儿就到处乱说,结果惹出了好多麻烦,还跟人打了一架,自己也受了伤。
这就像有些东西吃进嘴里会生病一样,有些话从嘴里说出去就会惹祸,咱可得长点记性。
5. “宁做蚂蚁腿,不学麻雀嘴。
”布朗族的这个俗语真是智慧啊。
你看村里那些踏实干活的人,就像蚂蚁腿一样勤劳。
就说阿明吧,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干活,种的粮食比谁都多。
可不像有些人,像麻雀嘴一样,整天叽叽喳喳光说不做。
咱们是要做勤劳的蚂蚁腿,还是只说不做的麻雀嘴呢?肯定得选前者啊。
6. 布朗族俗语提到:“不怕百事不利,就怕灰心丧气。
”阿勇做生意失败了一次又一次,欠了一屁股债。
好多人都觉得他完了,可他就是不灰心。
他说只要人还在,就有希望。
就像爬山,摔倒了再爬起来就是了。
要是灰心丧气了,那可就真的啥都没了。
他这种精神不就是这句俗语的最好体现嘛。
7. “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
”这布朗族俗语把道理说得明明白白。
56个民族顺口溜歌谣

56个民族顺口溜歌谣《五十六个民族顺口溜歌谣》一、汉族汉族兄弟多,中原文化流。
汉字五千年,书法绝世间。
二、蒙古族草原上一片绿,牛羊绕眼前。
骑马放箭顺,英勇豪情展。
三、回族宰牛羊不难,斋戒保心安。
清真食物香,团聚庆佳节。
四、藏族秀山美水间,高原藏寨傍。
唐卡神画美,佛教信仰扬。
五、维吾尔族戈壁滩边住,祖先古尔坦。
环绕天山脉,丝绸之路到。
六、苗族稻田川流过,水磨擀面皮。
锦绣山河多,梯田海水溪。
七、彝族滇池青山美,彝族人热情。
阿婆炒米粉,美食是家乡。
八、壮族大山大水情,壮族儿女亲。
田园风光好,板船划水驮。
九、布依族丛林藏宝石,布依情更深。
居住在岩洞,劳作自强心。
十、朝鲜族新罗古国名,庆典舞翩翩。
世居半岛上,双山城巍峨。
十一、满族满洲江河间,皇宫盛世强。
上善若水心,养育满族乡。
十二、侗族美丽村寨藏,侗族风情长。
雷打竹林响,歌舞声悠扬。
十三、瑶族高山上有瑶,瑶族悠久乡。
有言世上只,美酒和美娘。
十四、白族白族家传统,用磨浆吃饭。
白河悠然流,白族情意浓。
十五、土家族高山悬崖上,土家人民乐。
舞狮挂面幌,丰收好时光。
十六、哈尼族棕榈油房间,哈尼人民居。
梯田绵延远,庆幸在家园。
十七、哈萨克族大西北风景好,哈萨克征歌嘹。
马背奔腾驰,寄托草原情。
十八、傣族星星点点多,傣族人热情。
庙会热闹乐,缅怀神仙程。
十九、黎族滇南风景好,黎族人多情。
庆赛冠饕养,敬仰穆斯林。
二十、僳僳族高山居典礼,僳僳人舞蹈。
彩云梯田下,稻田采多手。
二十一、佤族曲古入丛林,佤族人民居。
庭院风情好,庆幸在家园。
二十二、畲族溪水流过山,畲族人养家。
田园风光好,稻米是乡愁。
二十三、高山族藏族同一家,高山间人多。
云雾缭绕里,世外桃源乡。
二十四、拉祜族云南有拉祜,吊脚楼美好。
庙堂传统深,舞狮是家宝。
二十五、水族广布岛屿间,水族人共鸣。
水乡美如画,舟唱舞婆婆。
二十六、东乡族黑马河边谷,东乡人民居。
庭院风情好,庆幸在家园。
二十七、纳西族白族同一家,纳西人民居。
丽江风情好,千年古城乡。
布朗族文化 布朗族的口头文学啥样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布朗族文化布朗族的口头文学啥样
导语:布朗人在过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为了铭记他们不寻常的经历,抒发心中喜、怒、哀、乐的思想感情,或以奇异的幻想表达某
布朗人在过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为了铭记他们不寻常的经历,抒发心中喜、怒、哀、乐的思想感情,或以奇异的幻想表达某种观点和期望,因而创造、丰富了自己独特的文学。
布朗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学,所以文学限于口头文学。
布朗族的口头文学丰富多彩,其主要表现形成有神话、故事、诗歌、谚语、谜语等等。
这些体裁的作品从各个方面生动地反映了布朗族人民各时代的历史经历、思想感情和斗争精神。
同时,这些作品中充满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是我国各民族文艺百花园中一支瑰丽的鲜花。
神话
神话是布朗人最原始的口头创作方式。
普遍流传的有关于开天辟地的神话,例如一则神话说:在那遥远的古代,没有天没有地,到处是一团团黑沉沉的飘荡不定的云雾,后来经过一次剧烈的火山爆发,天地才被分开来了。
红河地区布朗族中传说,神人顾米亚为了寻找造天造地的材料,他到处奔波,最后发现了一条犀牛。
顾米亚剥下犀牛皮做成天,剐下犀牛肉做成地,挖出犀牛眼做成星星,把犀牛骨变成石头,把犀牛血变成江河,把那数不清的毛变成各种花草树木,又把犀牛的骨髓变成鸟、兽、虫、鱼。
用犀牛的腿撑着天,鳌鱼托着地,每当鳌鱼身体一动,便发生地震。
这类神话似乎很荒诞,但对当时的古人类说来确是很了不起,他们开始朦胧地意识到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构成,从而构思出用犀牛
生活常识分享。
布朗族语言文字

布朗族语言文字布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和勐腊县地区。
布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其中语言文字是布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布朗族的语言文字属于藏缅语系,是一种汉字文化圈中的象形文字。
布朗族的文字系统由数百个象形符号组成,每个符号代表一个词汇或概念。
这些符号的形状和组合有着丰富的内涵,能够表达布朗族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
布朗族的语言文字在布朗族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是布朗族人民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
布朗族的语言文字被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口头交流,也被用于记录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
其次,它是布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
通过布朗族的语言文字,人们可以了解和学习布朗族的传统知识、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从而保持和弘扬布朗族的文化传统。
然而,由于现代化的影响和社会发展的变迁,布朗族的语言文字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布朗族人开始使用汉字和拉丁字母来进行书写和交流,布朗族的语言文字逐渐被边缘化。
另一方面,年轻一代对布朗族的语言文字兴趣不大,他们更倾向于学习和使用主流的汉字和英语等语言。
这些问题都对布朗族语言文字的传承和保护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布朗族的语言文字,有几个方面的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应该加强对布朗族语言文字的研究和保护。
通过对布朗族语言文字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布朗族的文化传统。
其次,应该加强对布朗族语言文字的教育和推广。
通过在学校和社区开展布朗族语言文字的教学和宣传活动,可以提高年轻一代对布朗族语言文字的认识和兴趣。
另外,还应该鼓励布朗族人民积极参与和传承布朗族的语言文字。
通过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和比赛,可以激发人们对布朗族语言文字的热情和参与度。
保护和传承布朗族的语言文字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它不仅关乎布朗族人民的身份认同和文化价值,也关乎整个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传统。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为保护和传承布朗族的语言文字而努力。
普洱地区布朗族民歌的思想内容

普洱地区布朗族民歌的思想内容普洱地区的布朗族,主要分布在澜沧、墨江、景谷、思茅、景东等县,他们的村寨大多数分布于海拔1500米至2300米左右的山岳地带。
布朗族是“濮人”的后裔,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文字,所以在布朗族没有自己成文的历史。
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布朗族无文字,也没有自己成文的历史。
由于历史上与傣族有较多的接触,普洱地区的布朗族文化受傣族文化影响较大,信奉原始宗教的同时信奉小乘佛教。
傣族的神话传说,诗歌和原始宗教都给予布朗族诸多的影响。
在历史的变迁中,他们虽不断吸收各种外来文化,却又保持着自身的气质与文化要素。
他们往往与茶林相伴,因独特的生存环境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布朗族文化。
一、布朗族民歌的分类及概况普洱地区布朗族的民歌主要包括历史传说歌、礼俗歌、劳动歌、情歌。
历史传说歌主要记叙了布朗族祖先叭岩冷[ 澜沧县布朗族地方史《奔闷》典籍记载,叭岩(读ai2)冷是布朗族千余年前率领部族在芒景一带定居的首领,娶傣族领主女儿为妻,被傣族领主封为管理布朗族的“叭”(基层官衔)。
]的事迹和后人对先祖的追念。
如《岩冷的遗言》:“我留下什么给你们呢?留下金银,你们会花光;留下牛马,它们会跑丢;留下鸡猪,也会得瘟病。
留下‘皎诺帕[ 皎诺帕:即透明的宝石。
民间传说:艾棱的继承人从艾棱留传的“皎诺帕”里看见一棵树。
由此找来茶秧栽种,景迈成了茶山。
]’,世世代代不缺吃”。
《帕雅岩冷》则是布朗族人民对祖先艰苦创业的赞美。
礼俗歌反映了布朗人在生活中各种节俗、礼仪、庆典、祭祀活动时在仪式上所念诵的歌谣,展示了广阔的生活礼俗风貌。
如《贺新房歌》:“好啊好,今天是最好的一天。
太阳出来放光华,哪天的阳光都没有今天璀璨。
……。
我们这些头人来祝贺主人建成新房”,是写布朗人盖好新房后,寨子里的头人和其他人共同载歌载舞来恭贺,展示了布朗族人的团结。
劳动歌则是反映了布朗族劳动生活的场景,记录了他们劳动生产的各个方面,有采集、狩猎、农耕、采茶、建房等等。
布朗族风俗文化作文

布朗族风俗文化作文
布朗族的风俗文化真的超有意思!你知道吗,他们的房子都是竹子和木头做的,顶上盖着厚厚的稻草,看起来特别有味道。
每次去那里玩,我都喜欢坐在门前,看着夕阳下的炊烟,感觉自己都融入了这个民族的生活。
他们的衣服也超好看!男的穿那种简单的短衣长裤,头上戴个斗笠;女的就穿五颜六色的裙子,头上戴好多银饰,走起路来叮叮当当的,特别好听。
每次看到他们穿着这样的衣服在田里干活,我都觉得像是在看电影一样。
布朗族的人特别爱喝茶,他们的茶真的太好喝了!每次去他们家里做客,他们都会拿出最好的茶叶来招待我们。
一边喝茶一边聊天,感觉特别舒服。
茶对他们来说不只是饮料,更像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文化的传承。
他们的婚礼也特别有意思。
虽然父母会帮忙安排,但年轻人还是有自己的选择权的。
婚礼上大家都特别开心,唱歌跳舞的,特别热闹。
新娘子还会在夫家附近住一段时间,那段时间他们过得特别甜蜜,像童话里的王子和公主一样。
总的来说,布朗族的风俗文化真的超级有魅力!每次去都能发现新的惊喜。
我觉得我们都应该多去了解这些不同的文化,这样生活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布朗族文化简介 布朗族与茶的文化历史

布朗族文化简介布朗族与茶的文化历史>茶是大自然馈赠勤劳善良的布朗族的珍品。
在布朗人的生活中时时事事离不开茶。
千百年的茶缘,布朗人说茶、吃茶、唱茶、用茶……可谓到了及至。
布朗族是中国古代“濮人”的后裔。
有专家指出,茶叶是云南古代“濮人”最早发现和种植的。
在布朗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布朗族先民有一个能文善武的首领叭岩冷,他率领族人在征服异族部落时频频胜利、屡立战功。
异族首领又怕又恨,不敢与他正面交锋,而用阴毒的伎俩——收买小人毒害了叭岩冷。
叭岩冷死后依然惦念着自己的部族,在离世当晚他化为仙气在天空传话说:“我走了,但心中挂念你们,我想给你们留下金银财宝,但你们总有一天会用尽;我想给你们留下牛马牲口又怕害瘟疫死去。
我就留给你们‘腊’吧(从此,与种茶有关的傣族、布朗族、佤族、拉祜族都把茶称为‘腊’)。
让你们子子孙孙、世世代代就吃树叶、穿树叶吧!”说完,一道亮光缓缓消失在西方天际。
第二天,在布朗族村落旁长满了从未见过的小树苗。
布朗人精心呵护这些绿油油的小树苗,并在澜沧江流域大规模垦植。
布朗族还有一首民谣专门歌颂叭岩冷,歌词大意唱道:“叭岩冷是我们的英雄,叭岩冷是我们的祖先,是他给我们留下了竹棚茶树,是他给我们留下了生存的支柱”。
每年农历六月初七日,布朗族都要在一棵大茶树下祭祀茶祖叭岩冷。
这些传说无从考证,但说布朗人与茶的渊源用“千百年”来形容是恰如其分的。
在双江,确有一个像传说中那样吃茶叶、穿茶叶、用茶叶的布朗族村庄——公弄村。
笔者多次探访过这个充满神迷色彩的小山村。
这个村人均只有0.2亩的水田,而茶地则达人均6亩以上。
公弄村有三绝:“茶树老、茶艺多、茶俗浓”。
公弄村离县城30多公里。
也许是公弄布朗先民独具慧眼,把山寨安落在了一个山灵水秀的地界。
也许从安家落户的那天起,这个村庄就注定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它坐落在与勐库千年古茶山比肩而立的公弄大山上,村落远处树木葱郁,近处是成片成片的茶园。
我随布朗老人俸正祥和俸正文穿行于古老茶树间,体味布朗先民对茶亘古不变的情怀。
布朗族宣传语

布朗族宣传语
云南的山美水美总会伴随着不俗的传说,布朗族就是甘愿将全部奉献给茶的民族,他们从先祖叭岩冷便开始与茶为伴,多年后,叭岩冷也就成为了布朗族人们心中的茶神。
布朗族一直流传的《祖先歌》曾有一个唱段:“叭岩冷是我们的英雄,叭岩冷是我们的祖先,是他给我们留下了竹棚和茶树,是他给我们留下了生存的拐棍。
”
茶对于布朗族的意义远在我们的想象之上,在大多种茶民族越来越看重茶叶所产生的商业价值时,布朗族人还在借由茶向大自然表达着敬畏与崇拜。
在布朗族人看来,他们相信万物皆有灵,也相信自己的美好生活是一代代族人传承着叭岩冷的精神创造的,而茶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创造经济利益那样简单,换言之,茶就如同他们的先祖叭岩冷一般始终守护着他们安稳的生活。
布朗族民族文化及其特征

布朗族民族文化及其特征作者:杨慧敏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3期摘要:布朗族是我国人数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集中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自治州、思茅市、临沧市和保山市。
布朗族在与其他民族文化交融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丰富多样民族文化。
本文从民俗文化、服饰文化方面探析布朗族的民族文化及其特征。
关键词:布朗族;民族文化;特点布朗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云南特有民族之一,也是我省7个人口较少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总人口近10万人,主要在西南边境澜沧江和怒江流域活动的西双版纳、普洱、临沧、保山等地的边疆山区或半山区,与汉、傣、哈尼、拉祜、佤等其它少数民族交错杂居。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布朗族形成了具有区别性和独特性民族文化。
一、布朗族的民族文化布朗族是中国古老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丰富多样民族文化,以下将从民俗文化、服饰文化几个方面简述布朗族的民族文化,并揭示其文化特点。
(一)民俗文化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民俗文化是布朗族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或缺的作业和意义。
出生礼。
布朗族大都在小孩出生七天后,布朗族做“礼”活动,即出生礼仪。
布朗族的出生礼仪由安章主持。
小孩出生后第七天,父母要带上米(1—2公斤)及象征性的钱(一般是几元钱),请安章给小孩主持出生礼仪并取名。
布朗族取名并非随意而为,而是严格按照小孩的生辰八字进行推算后,取出名字来。
做和尚。
男子的一生必须出家当一次和尚是傣族地区的风俗习惯,认为只有出家当过和尚的人才被视为受过教化,才能结婚、立家,被认为是男人,才会被寨子里的人所认可。
否则,会受到歧视,娶不到媳妇,而女子则没有这份殊荣。
受傣族影响,云南布朗族地区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布朗族男子也一样,出家的仪式也大同小异。
布朗族简介

• 体现了布朗族的审美观念和艺术特色
• 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 对布朗族的生活、文化、艺术等方面有深远影响
03
布朗族的 语言和文字
布朗族的语言特点及其系属
布朗族的语言特点
• 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布朗语支
• 有丰富的方言和土语
• 无文字,口头传承文化
布朗语的系属
• 与藏语、缅语等语言有密切关系
布朗族的建筑特点
• 适应布朗族的生活习惯和自然环境
• 体现了布朗族的审美观念和艺术特色
• 对布朗族的社会、文化、艺术等方面有深远影响
布朗族的村落布局及其功能
布朗族的村落布局
• 依山傍水,布局自由,具有诗意
• 村落内竹楼错落有致,环境幽静
• 村落之间有道路相连,方便通行
村落的功能
• 提供布朗族居住和生活场所
布朗族的语言保护和文化传承
布朗族的语言保护
• 面临语言流失和传承危机
• 政府和学者关注布朗族的语言保护问题
• 开展布朗语调查和研究,保护语言资源
布朗族的文化传承
• 通过口头传承、文化活动、教育等方式传承文化
• 保护和传承布朗族的民间艺术、建筑、习俗等
• 促进布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04
布朗族的服饰和饮食
布朗族的服饰特点和制作工艺
布朗族的服饰特点
服饰的制作工艺
• 以棉布、麻布为主,衣物简单朴素
• 以手工纺织、染色为主
• 男女服装略有差异,但都以舒适为主
• 刺绣、蜡染等工艺发达,富有民族特色
• 喜爱佩戴饰物,如耳环、项链、手镯等
• 服饰制作工艺代代相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布朗族的饮食习俗和特色菜品
• 喜庆活动,如婚礼、丧葬等
浅析布朗族的民族文化和特点

浅析布朗族的民族文化和特点摘要:布朗族是全国人口最多的一个族群,其分布范围包括:云南省西双版纳、思茅市、临沧市、保山市等。
布朗族在与其它民族的融合过程中,产生了独特而又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
文章从民俗文化和服饰文化两个方面对布朗族文化和特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布朗族;民族文化;特征前言:布朗族是云南的一个特殊民族,是全国7个少数民族中最大的一个,拥有近十万人口,分布在西双版纳、普洱、临沧、保山等地区,与汉、傣、哈尼、拉祜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交错杂居。
布朗族经过长时间的生产性活动,逐渐发展成为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独特文化。
一、布朗族的民族文化(一)民间文化民俗,就是一种由一国或一国人民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一种生活文明,它是一种规范人们行为、语言和心理的基础动力,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途径。
民间文化作为布朗族民族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创作与创作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出生仪式。
布朗族的孩子大多在七日之后,进行“礼”仪式,也就是出生仪式。
安章负责布朗族的出生仪式。
孩子出生七日后,家长要携带大米(1~2 kg)和象征意义的金钱(通常为数元),让安章为孩子举行出生仪式和取名。
布朗族取名不是随便起的,他们会根据孩子的出生日期,给孩子取一个名字。
出家。
傣族传统上,一个人一辈子都要做一回僧侣,因为他觉得,只有在家里做了和尚,才能被看作是一个有文化的人,才能结婚成家,成为一个男人,才能得到村子的认同。
不然,就会被人看不起,找不到老婆。
云南布朗族地区的布朗族男人,由于受到傣族的熏陶,他们的南传佛教也是如此,出家的礼仪也大致相同。
刺青。
布朗族人有刺青的习惯。
刺青的部位是背部、胸部和胳膊。
刺青的样式可以按自己的爱好来挑选,没有特别的统一规定。
葬礼风俗。
布朗族的葬礼仪式通常是:招魂、竖旗、洗尸、装棺材、选择墓地、念经、出殡等程序。
(二)布朗族的禁忌习俗村子禁忌。
勐海县布朗族章郎村有六个寨子,其作用是防止不干净的事物侵入寨子,破坏寨子的安全。
布朗族谚语

布朗族谚语引言布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个,分布在云南省西部的布朗河流域。
布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其中谚语作为一种口头传承的文化形式,承载着布朗族人民的智慧和思考。
本文将深入探讨布朗族谚语的特点、内涵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智慧哲理。
布朗族谚语的特点布朗族谚语是布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充满了生活的哲理和深刻的体悟。
以下是布朗族谚语的特点:1. 简洁有力布朗族谚语以简短的文字表达出深刻的内涵,以最简单的形式传递人生的智慧。
比如:「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句谚语用简洁的语言告诉人们要有信心,自信的心态决定了一个人所能达到的高度。
2. 朴实自然布朗族谚语的语言朴实、自然,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这反映了布朗族人民的真诚和淳朴的生活态度。
比如:「姜还是老的辣」,通过对生活经验的总结,告诉人们老人的经验和智慧是宝贵的财富,应该好好借鉴。
3. 寓意深远布朗族谚语虽然简洁,但寓意深远。
在描述生活中的各种情景和问题时,布朗族谚语总是能用最恰当的词汇表达出意义深长的观点。
比如:「水滴石穿」,这句谚语告诉人们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布朗族谚语的智慧哲理布朗族谚语是布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人生的智慧。
以下是布朗族谚语中的一些典型例子,解读其背后的智慧哲理:1. 「和为贵,和无价」这句谚语告诉人们和睦相处的重要性。
在人际关系中,和谐相处能够带来积极的能量,使人们感到快乐和满足。
和睦相处不仅能够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够为人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2. 「未来属于勤奋者」这句谚语告诉人们只有通过勤奋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勤奋是成功的基石,只有经过不断地努力,才能够在人生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努力不仅是为了人们的个人利益,更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 「吃不香,睡不香」这句谚语告诉人们物质生活的舒适是幸福的基础。
只有拥有基本的物质条件,人们才能够享受生活的乐趣和自由。
因此,在追求精神层面的幸福之前,我们应该首先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和安定。
布朗族风俗文化作文

布朗族风俗文化作文
《布朗族风俗文化》
嘿呀,说起布朗族啊,那可真是有好多特别有意思的风俗文化呢!
我记得有一次去布朗族朋友家玩,正赶上他们过节。
一进家门,就看到各种好吃的摆满了桌子,那场面,真是让人忍不住流口水呀!朋友的家人特别热情,不停地招呼我吃这吃那。
他们还有一种独特的舞蹈,大家围成一圈,欢快地跳着,那节奏感超强的舞步,让我也忍不住跟着扭动起来,虽然跳得挺滑稽的,但真的好开心呀!
他们的服饰也特别好看,色彩鲜艳,上面还有各种精美的图案。
朋友穿上他们的传统服装,就像一个美丽的仙女,我还缠着她让我也穿上试试呢,穿上后感觉自己都变得不一样了,哈哈。
还有啊,布朗族的人们都非常友善,邻里之间的关系那叫一个亲密。
他们会互相帮忙,哪家要是有点事,大家都跑过去出力。
这种浓浓的人情味,真的很让人感动。
总之呢,布朗族的风俗文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魅力和温暖。
我真希望以后还能有更多机会去体验他们的文化,和他们一起欢快地舞蹈、尽情地欢笑呀!这就是我对布朗族风俗文化的一点感受,咋样,还不错吧!嘿嘿。
布朗族简介200字

布朗族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布朗语支,可分为布朗和阿瓦两大方言区,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布朗族有着极为丰富的口头文化,至今仍然保留着最具鲜明特征的民族语言、服饰、歌舞、风俗习性。
布朗族有多种自称,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布朗族自称“布朗”或“巴朗”,临沧市和保山市的自称“乌”,墨江、双江、云县、耿马等地的自称“阿瓦”或“瓦”,思茅的自称“本族”,澜沧县文东乡的自称“翁拱”,镇康、景东的自称“乌”或“乌人”。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称为“布朗族”。
双江自治县拉祜-普满全

教育质量征文双江自治县拉祜族、布朗族语言与文学比较勐库九年一贯制学校普满全提纲:一、双江拉祜族布朗族的简介1、拉祜族人口与分布2、布朗族人口与分布二、双江拉祜族布朗族语言文字的比较1、拉祜族语言文字概况2、布朗族语言文字概况3、两种民族的语言使用三、双江拉祜族布朗族两种民族民间文学比较1、拉祜族民间文学2、布朗族民间文学四、结语双江自治县拉祜族、布朗族语言与文学比较勐库九年一贯制学校普满全摘要:本文对双江自治县的拉祜族、布朗族两种少数民族的文学与语言进行比较。
包括两种少数民族的简介,两种民族语言文字的比较,就是拉祜族语言,布朗族语言;双江拉祜族布朗族两种民族民间文学比较,就是拉祜族民间文学,布朗族民间文学,以及它们的类型数量特色及其价值;并总结两种民族语言以及社会的关系。
关键词:拉祜族;布朗族;语言与文字比较双江是一个由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4种民族联合组成的县,位于云南省的西南部,是临沧市的一个自治县,县城离临沧104公里,离省城755公里,是临沧市通往西双版纳州的必经之路和通往沧源、耿马两县的主要通道。
地里坐标在东经99°35′15″至100°90′33″,北纬23°11′58″至23°48′50″之间,北回归线横穿县境中部。
总面积2165.03平方公里。
东西最大横距58公里,南北最大纵距64公里。
因澜沧江纵流于东,小黑江横亘于南,两江于县境东南汇为一流而命名双江。
县境东与景谷隔江相望,南与澜沧、沧源两县毗邻,西与耿马县相依,北与临沧县接壤。
澜沧江、小黑江为双江与景谷、澜沧、沧源三县接壤之界河。
双江地处云贵高原的西南边,横断山脉南部帚形的扩展部位,平面地貌形似桑。
由于陆地的强烈抬升运动和流水侵蚀的切割作用,地面破碎,高差悬殊,形成山地起伏,谷底相间的中山地貌。
地势西北高耸,东南地凹。
全县地貌各式各样,但大致可分为深切中山河谷地、河谷盆地和“Ⅴ”型中山窄谷山地三种。
布朗族风俗文化礼仪

布朗族风俗文化礼仪布朗族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有着极为丰富的口头文化,至今仍然保留着最具鲜明特征的民族语言、服饰、歌舞、风俗习性。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布朗族风俗文化,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节日习俗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
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
布朗族其它的节日习俗,与傣族大同小异,如“过新年”,“进洼”、“出洼”等。
在傣历一月十五这天“赕帕”(拜佛),八月十五日“赕坦”。
“赕”为傣语,指世俗众生对僧侣或先祖亡人敬献物品,佛教俗称“布施”或“化缘”。
过年节:布朗族用傣语叫“京比迈”,是布朗人最最隆重的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吃红糖糯米粑粑,还要用芭蕉叶包成两份,各插上一对蜡条,两朵鲜花,关到家庭长家中:一份装入家族长卧榻上方挂的“胎嘎滚”(家族神位)内,作为祭祀家神之用;另一份献给“高嘎滚(家族长)。
各户男家长都要脱下自己的包头巾,向作为整个“嘎滚”(家族)代表的家族长行拜年磕头礼。
并且用水象征性地从头到脚为家族长做洗礼,祝贺长命百岁,吉祥平安。
家族长也向人们祝福道:“全家族的孩子们,逢年过节来祈福,这是祖辈传下来的古礼,不可忘记。
旧的岁月过去了,新的一年到来了,全体儿孙们来告辞拜年,你们都有福了。
预祝你们庄稼茂盛,人畜兴旺。
”祝毕,家族长为“胎嘎滚”(家族神)代袜么·代袜那神祈祷祭祀。
村社以家庭为单位,再到日落方向,举行滴水仪式。
关门节:布朗族也同傣族一样叫“豪瓦沙”。
这一天家族成员照例要给家族长送一朵鲜花、一对蜡条,去祭“胎嘎滚”,并跑着为家族长举行洗手、洗脚礼,表示祈福。
全家男女老幼还要向房门,楼梯及家具杂物的鬼灵“苏玛”(磕头),分别奉两对蜡条作为祭品,祈求人畜平安。
布朗族人民喜爱歌舞。
每逢结婚、赕佛、盖新房等喜庆日子,男女老幼都载歌载舞,在劳动中也往往伴之以歌,兴致无穷。
布朗族歌舞长期与傣族歌舞保持交流,既吸收了傣族歌舞的长处,又充分发挥了本民族歌舞的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朗族文化布朗族的口头文学啥样
>布朗人在过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为了铭记他们不寻常的经历,抒发心中喜、怒、哀、乐的思想感情,或以奇异的幻想表达某种观点和期望,因而创造、丰富了自己独特的文学。
布朗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学,所以文学限于口头文学。
布朗族的口头文学丰富多彩,其主要表现形成有神话、故事、诗歌、谚语、谜语等等。
这些体裁的作品从各个方面生动地反映了布朗族人民各时代的历史经历、思想感情和斗争精神。
同时,这些作品中充满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是我国各民族文艺百花园中一支瑰丽的鲜花。
神话神话是布朗人最原始的口头创作方式。
普遍流传的有关于开天辟地的神话,例如一则神话说:在那遥远的古代,没有天没有地,到处是一团团黑沉沉的飘荡不定的云雾,后来经过一次剧烈的火山爆发,天地才被分开来了。
红河地区布朗族中传说,神人顾米亚为了寻找造天造地的材料,他到处奔波,最后发现了一条犀牛。
顾米亚剥下犀牛皮做成天,剐下犀牛肉做成地,挖出犀牛眼做成星星,把犀牛骨变成石头,把犀牛血变成江河,把那数不清的毛变成各种花草树木,又把犀牛的骨髓变成鸟、兽、虫、鱼。
用犀牛的腿撑着天,鳌鱼托着地,每当鳌鱼身体一动,便发生地震。
这类神话似乎很荒诞,但对当时的古人类说来确是很了不起,他们开始朦胧地意识到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构成,从而构思出用犀牛造天地、造江河等充满浪漫色彩的情节。
有关人祖的神话也不少,著名的有《岩布林戛·伊梯林戛》。
西双版纳布朗人中流传着许多生动有趣的动物故事。
布朗族人民历史上曾经与拉
祜、哈尼、傣、汉等族人民友好相处,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所以在民间传说和现实生活中,彼此常以兄弟相称,宾礼相待。
但傣族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土司,却肆意压迫布朗族人民。
婻三飘姑娘的故事,便是对土司压迫的控诉。
诗歌布朗族文学的另一种主要形式是诗歌。
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在对压迫者的反抗斗争中以及在爱情、悲哀、喜悦等感情生活中,常用洗炼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健康又浪漫的情调吟咏成诗歌,以抒发心怀或表其志。
诗歌的种类可分为劳动歌、迁徙歌、祈求歌、爱情歌、反抗歌等等。
谚语和谜语谚语和谜语是布朗族的另一种文学形式,它富于哲理,形象生动,比喻贴切。
例如一则谚语说“嫁汉人要铸铧,嫁傣家要撒秧,嫁山区民族要刀耕火种”。
“布朗族靠火生活,傣族靠水生活。
”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坝区民族与山区民族生产、生活的特点。
由于布朗族盛行氏族社会尊老的遗风,因而出现这样的谚语:“地里有蚁冢谷子会成长,寨里有老人人户才兴旺”;有的谚语表述了劳动人民的一种美学观,如说:“小伙子漂亮当不了饭吃,姑娘漂亮当不了烟抽”。
有的谚语蕴藏着深邃的哲理,如说:“不走不到,不老不死”,就是强调实践的重要和事物的规律性;“晴天不忘蓑衣,雨天不忘葫芦”,是教人看到任何事物随时随地都在变化和发展中,不能一成不变地看待问题。
谜语多为物谜,一般都比较形象生动,例如说:“有口井,不在天上,不在地下,四面用石头围着它”--嘴;“一间房子,够睡五个人”--鞋。
猜谜的时候,先由甲方念出谜面,接着由乙方猜答谜
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