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发展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主要著作:Handbook of American Indian languages (1911); Primitive Art (1927); Anthropology and Modern Life (1928).
• 4.培养了一批杰出的学生,如克虏伯、罗维、米德、本尼迪克特等。
• 5.他及其弟子们不仅极其重视田野工作,而且还创造了不少至今 仍然有用的方法, 例如使用记音法详细地记录歌谣和神话传说,使用 代写自传的方法记录下重要人物的事迹等。
的调查,Patterns of culture (1934): 阐述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性格
是怎样从心理和行为范畴中得到发展而形成的,提出了文化形貌 (cultural configuration)的概念。
• 米德( M. Mead )调查儿童及青少年行为和性格形成问题。--Coming of Age in Samoa (1928):萨摩亚社会中不存在青春期压
摩尔根(Lewis Henry Morgan)
摩尔根与易洛魁人有长期的直接接触,取 得第一手资料,但是他的《古代社会》 (1877)很多部分仍然依靠发出问题表, 与友人通信获得资料。
•
海顿曾进行较长时期的实地考察,1898-1899年,他曾领导一支考
察队在新几内亚的托列斯海峡做过大规模的实地调查,仅在莫雷岛就住了
• 主要贡献:田野作业被界定为三项:长期居住、学习语言和参与观察。他认 为认识他者文化的唯一办法就是,跟他者一起活动,在活动中体验他者和理 解他者。他在特洛布里恩岛上住了两年多,他的语言天才则使他能够深入当 地社会,了解当地人的文化,对该社区的文化作出接近实事的解释。他还有 非凡的观察力,揭示了特罗布里恩岛文化的复杂性和整体性,创造了研究非 西方社会文化的功能分析法。
一、什么是田野调查?
• 田野调查是为了了解人类的行为,人类学家把自己融入他们所研究的民 族的生活里,试图了解、思考、感受、模仿另一种生活方式。包括长期与 另一种文化的民族住在一起,学习、使用他们的语言,与他们建立社会关 系,参加日常活动,以及单调、费时的观察与记录。
• 文化人类学的田野知识积累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希罗多德、塔西
•
20世纪初,英国发展出一个新的学派——功能学派,他们主张文化
人类学家应探讨文化各方面的社会功能及相互依存的关系,理论取向和鲍
亚斯全然不同,但他们同样强调田野工作的重要性,并且把田野调查的工
作方法提高到一种新的水平。其代表人物便是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里
夫·布朗。
• 马林诺夫斯基是波兰人,初习自然科学,后来转而研究人类学,在伦敦
的制约,修正了当时流行于西方的Freud学说,即Oedipus Complex。
• 拉德克里夫·布朗毕业于剑桥大学,曾 在海顿指导下研究人类学,但不师从进 化学派的理论,另创结构功能学说。
• 拉德克里夫·布朗曾在澳洲、非洲等地长期从事田野调查,对于如何搜 集原始社会亲属关系及社会结构方面的资料,积累了不少经验。他的《安 达曼岛民》一书,即可反映出深入细致地田野工作情况,对于在田野调查 过程中如何收集土著社会的亲属关系以及社会结构方面的资料,具有重要 参阅价值。
(二)形成、发展和成熟阶段
• 文化人类学科学的田野调查工作从被
称 作 美 国 人 类 学 之 父 的 鲍 亚 斯 ( F. B o a s ) 开始。他是德国人,曾在海德堡大学学习 物理学和地理学,1883年到加拿大的北极 地区做地理考察,接触到爱斯基摩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对 此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他把毕生精力 都投入到人类学的研究工作中。
•
总之,在20世纪20年代,文化人类学田野工作已经奠定了基础。自
此,田野调查工作成为文化人类学家的常规研究方法,而圈椅人类学家成
为贬词。
(三)新的发展
• 近几十年来,文化人类学各种流派蜂起,为搜集前人未曾注意过的资料 证明自己的理论,在田野工作方面各有自己的创新和发展。
• 美国的本尼迪克特( R. Benedict )对西南部落的调查,如祖尼人
经济学院获得人类学的博士学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 他在英属西太平洋小岛特洛布里恩岛等地进行调查,撰写了《西太平洋的航 行者》。他首次倡导参与观察法,即主张一个文化人类学家应该在他所调查 地区长期居留,学习当地语言,完全投入到当地人民的社会生活中,才能深 入了解当地的文化。这一方法至今仍作为文化人类学田野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其他的田野调查经历包括去非洲和墨西哥的调查。
托等古典作家的著作中可以发现对异民族特殊生活方式的记录。
•
15世纪末年,殖民者、航海家、商人、传教士和探险者的足迹遍及全球,
接触了大量异民族和异文化,留下许多著作;有些人长期生活在某一民族中,
对该民族有了深刻的了解,如撒哈根(Sahagun)对阿兹特克(Aztec)人,
拉菲托(Lafitou)神父对于易洛魁人(Iroquois)等,他们的著作至今仍然
• 在西方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田野作业已经形成一套实地调查、 同研究对象直接交谈、一起生活,撰写民族志著作的学说,特别是20世 纪60年代以后,进入西方现代方法论时期,田野作业的理论与方法更加 成熟。
•
当代著名人类学家格尔茨(C. Geertz)曾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和
爪哇、印度、摩洛哥等地进行过长期的实地调查,在此基础上写成 The
抑的感受,因此造成美国人青春期压抑的不是人类的生理而是文化因素。
• ---Growing up in New Guinea (1930):探讨了儿童社会化以及代
际之间的关系。
• --Sex and Temperament in Three Primitive Societies
(1935):试图证明男女的性别角色主要具有很大的伸缩性。
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然而,他们的知识来自长期的生活经验,并非按照
科学程序进行系统的田野调查的结果,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田野工作者。
(一)初期
• 进化论学派 • 泰勒(Edward B. Tylor)虽然曾到
古巴、墨西哥等地作长期调查,但他在 写《原始文化》(1871)时更多地还是 依靠文献资料,或用发放问卷的方式。
6个多月,他们访问土著人民,参加仪式、搜集文物,除社会制度和风俗
习惯外,还进行过心理学和语言学的调查。这可以说是人类学史上的第一
支综合调查队,也是第一次长时期的调查。
• 弗雷泽的《金枝》完全依靠图书资料进行研究。因此弗雷泽常被称作
“摇椅上的人类学家”。
• 传播学派也未对田野工作做出贡献
• 英国的斯密斯,德国的戈雷布勒、奥地利的斯密特几乎不做田野调查。 他们为了证明文化因素可以从一个中心向四周传播,需要广泛搜集很多地 区的材料进行比较研究,因而没有兴趣和精力再对一个地区做深入的田野 调查研究。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1973)和 Local knowledge
(1983),提出“thick description”和“viewpoint of the
natives”等重要概念。
• 他批评进化学派根据少量资料就排列出人类社会发 展阶段的轻率论断,主张对一个地区的文化历史作认真 地搜集资料的研究,强调收集资料的重要性。
• 主要贡献:
• 1.主张人类学者学习当地语言;
• 2.主要调查实践:他乘皮船和雪橇在爱斯基摩人中作长期调查,和 爱斯基摩人共睡一张鹿皮和同锅吃饭;之后他又研究北美西北岸的印 第安人,特别是夸扣特人,先后做过13次考察。
•
英国的普理查德(Evens-Prichard)为发展结构功能学说而进行了一
系列田野调查工作,1926—1936,在努尔,azande,anuak进行田野调
查,主要著作《努尔人》(生态、世系与部落系统)、《非洲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是如何与世系系统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如何在一个无国家概念
的国家运行的。
西方人类学田野调查方 法发展史
•
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的根本。长期而深入的田野调查是任一专业人类学
家的必经之路,是他的成年礼。
——乔健
•
文化人类学者虽然也利用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获取文献资料,
但到田野点进行民族志考察几乎是每一位人类学工作者获取资料的最主要
途径。科学的田野调查工作是人类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
•
马林诺夫斯基在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1922) 、
The sexual life of savages (1929) 等论著用功能观点来解释文化现
象和变迁,认为文化和社会制度都是为了满足人类基本的和衍生的需要而存
在的,否则就会消失。他还认为,Trobriand人的性冲动与情结受母权制
• 4.培养了一批杰出的学生,如克虏伯、罗维、米德、本尼迪克特等。
• 5.他及其弟子们不仅极其重视田野工作,而且还创造了不少至今 仍然有用的方法, 例如使用记音法详细地记录歌谣和神话传说,使用 代写自传的方法记录下重要人物的事迹等。
的调查,Patterns of culture (1934): 阐述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性格
是怎样从心理和行为范畴中得到发展而形成的,提出了文化形貌 (cultural configuration)的概念。
• 米德( M. Mead )调查儿童及青少年行为和性格形成问题。--Coming of Age in Samoa (1928):萨摩亚社会中不存在青春期压
摩尔根(Lewis Henry Morgan)
摩尔根与易洛魁人有长期的直接接触,取 得第一手资料,但是他的《古代社会》 (1877)很多部分仍然依靠发出问题表, 与友人通信获得资料。
•
海顿曾进行较长时期的实地考察,1898-1899年,他曾领导一支考
察队在新几内亚的托列斯海峡做过大规模的实地调查,仅在莫雷岛就住了
• 主要贡献:田野作业被界定为三项:长期居住、学习语言和参与观察。他认 为认识他者文化的唯一办法就是,跟他者一起活动,在活动中体验他者和理 解他者。他在特洛布里恩岛上住了两年多,他的语言天才则使他能够深入当 地社会,了解当地人的文化,对该社区的文化作出接近实事的解释。他还有 非凡的观察力,揭示了特罗布里恩岛文化的复杂性和整体性,创造了研究非 西方社会文化的功能分析法。
一、什么是田野调查?
• 田野调查是为了了解人类的行为,人类学家把自己融入他们所研究的民 族的生活里,试图了解、思考、感受、模仿另一种生活方式。包括长期与 另一种文化的民族住在一起,学习、使用他们的语言,与他们建立社会关 系,参加日常活动,以及单调、费时的观察与记录。
• 文化人类学的田野知识积累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希罗多德、塔西
•
20世纪初,英国发展出一个新的学派——功能学派,他们主张文化
人类学家应探讨文化各方面的社会功能及相互依存的关系,理论取向和鲍
亚斯全然不同,但他们同样强调田野工作的重要性,并且把田野调查的工
作方法提高到一种新的水平。其代表人物便是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里
夫·布朗。
• 马林诺夫斯基是波兰人,初习自然科学,后来转而研究人类学,在伦敦
的制约,修正了当时流行于西方的Freud学说,即Oedipus Complex。
• 拉德克里夫·布朗毕业于剑桥大学,曾 在海顿指导下研究人类学,但不师从进 化学派的理论,另创结构功能学说。
• 拉德克里夫·布朗曾在澳洲、非洲等地长期从事田野调查,对于如何搜 集原始社会亲属关系及社会结构方面的资料,积累了不少经验。他的《安 达曼岛民》一书,即可反映出深入细致地田野工作情况,对于在田野调查 过程中如何收集土著社会的亲属关系以及社会结构方面的资料,具有重要 参阅价值。
(二)形成、发展和成熟阶段
• 文化人类学科学的田野调查工作从被
称 作 美 国 人 类 学 之 父 的 鲍 亚 斯 ( F. B o a s ) 开始。他是德国人,曾在海德堡大学学习 物理学和地理学,1883年到加拿大的北极 地区做地理考察,接触到爱斯基摩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对 此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他把毕生精力 都投入到人类学的研究工作中。
•
总之,在20世纪20年代,文化人类学田野工作已经奠定了基础。自
此,田野调查工作成为文化人类学家的常规研究方法,而圈椅人类学家成
为贬词。
(三)新的发展
• 近几十年来,文化人类学各种流派蜂起,为搜集前人未曾注意过的资料 证明自己的理论,在田野工作方面各有自己的创新和发展。
• 美国的本尼迪克特( R. Benedict )对西南部落的调查,如祖尼人
经济学院获得人类学的博士学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 他在英属西太平洋小岛特洛布里恩岛等地进行调查,撰写了《西太平洋的航 行者》。他首次倡导参与观察法,即主张一个文化人类学家应该在他所调查 地区长期居留,学习当地语言,完全投入到当地人民的社会生活中,才能深 入了解当地的文化。这一方法至今仍作为文化人类学田野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其他的田野调查经历包括去非洲和墨西哥的调查。
托等古典作家的著作中可以发现对异民族特殊生活方式的记录。
•
15世纪末年,殖民者、航海家、商人、传教士和探险者的足迹遍及全球,
接触了大量异民族和异文化,留下许多著作;有些人长期生活在某一民族中,
对该民族有了深刻的了解,如撒哈根(Sahagun)对阿兹特克(Aztec)人,
拉菲托(Lafitou)神父对于易洛魁人(Iroquois)等,他们的著作至今仍然
• 在西方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田野作业已经形成一套实地调查、 同研究对象直接交谈、一起生活,撰写民族志著作的学说,特别是20世 纪60年代以后,进入西方现代方法论时期,田野作业的理论与方法更加 成熟。
•
当代著名人类学家格尔茨(C. Geertz)曾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和
爪哇、印度、摩洛哥等地进行过长期的实地调查,在此基础上写成 The
抑的感受,因此造成美国人青春期压抑的不是人类的生理而是文化因素。
• ---Growing up in New Guinea (1930):探讨了儿童社会化以及代
际之间的关系。
• --Sex and Temperament in Three Primitive Societies
(1935):试图证明男女的性别角色主要具有很大的伸缩性。
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然而,他们的知识来自长期的生活经验,并非按照
科学程序进行系统的田野调查的结果,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田野工作者。
(一)初期
• 进化论学派 • 泰勒(Edward B. Tylor)虽然曾到
古巴、墨西哥等地作长期调查,但他在 写《原始文化》(1871)时更多地还是 依靠文献资料,或用发放问卷的方式。
6个多月,他们访问土著人民,参加仪式、搜集文物,除社会制度和风俗
习惯外,还进行过心理学和语言学的调查。这可以说是人类学史上的第一
支综合调查队,也是第一次长时期的调查。
• 弗雷泽的《金枝》完全依靠图书资料进行研究。因此弗雷泽常被称作
“摇椅上的人类学家”。
• 传播学派也未对田野工作做出贡献
• 英国的斯密斯,德国的戈雷布勒、奥地利的斯密特几乎不做田野调查。 他们为了证明文化因素可以从一个中心向四周传播,需要广泛搜集很多地 区的材料进行比较研究,因而没有兴趣和精力再对一个地区做深入的田野 调查研究。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1973)和 Local knowledge
(1983),提出“thick description”和“viewpoint of the
natives”等重要概念。
• 他批评进化学派根据少量资料就排列出人类社会发 展阶段的轻率论断,主张对一个地区的文化历史作认真 地搜集资料的研究,强调收集资料的重要性。
• 主要贡献:
• 1.主张人类学者学习当地语言;
• 2.主要调查实践:他乘皮船和雪橇在爱斯基摩人中作长期调查,和 爱斯基摩人共睡一张鹿皮和同锅吃饭;之后他又研究北美西北岸的印 第安人,特别是夸扣特人,先后做过13次考察。
•
英国的普理查德(Evens-Prichard)为发展结构功能学说而进行了一
系列田野调查工作,1926—1936,在努尔,azande,anuak进行田野调
查,主要著作《努尔人》(生态、世系与部落系统)、《非洲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是如何与世系系统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如何在一个无国家概念
的国家运行的。
西方人类学田野调查方 法发展史
•
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的根本。长期而深入的田野调查是任一专业人类学
家的必经之路,是他的成年礼。
——乔健
•
文化人类学者虽然也利用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获取文献资料,
但到田野点进行民族志考察几乎是每一位人类学工作者获取资料的最主要
途径。科学的田野调查工作是人类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
•
马林诺夫斯基在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1922) 、
The sexual life of savages (1929) 等论著用功能观点来解释文化现
象和变迁,认为文化和社会制度都是为了满足人类基本的和衍生的需要而存
在的,否则就会消失。他还认为,Trobriand人的性冲动与情结受母权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