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海洋生物样品的采集与活性筛选方法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和鉴定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和鉴定海洋生物是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形式之一,其内含的复杂有机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
这些生物活性物质包括多种化合物,如蛋白质、多糖、脂类、次生代谢产物等,对于医药、食品、化妆品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为了获得这些海洋生物的有用化合物,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开发,其中重要的一个方向就是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和鉴定。
以下是相关的介绍。
一、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1. 有机溶媒分离法有机溶媒分离法是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是将海洋生物中的有用成分通过溶解到有机反应剂或有机溶剂中,在分离过程中运用不同的物理方法来提纯目标化合物。
此方法一般适用于海洋生物中含有一些具有化学活性的成分,如多糖、多酚类等,并且能够廉价、高效地提取样品中的化合物。
2. 薄层分离法薄层分离法是一种较简单的海洋生物成分分离方法。
分离基质(如硅藻土、纤维素等)在平面基底上均匀涂布一层薄膜。
接下来,样品和渗透剂添加到分离基质表面上。
化合物通过是升华作用,按照趋势沿着薄膜移动,同性质物质在一定位置上聚集即可分离。
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分离样品中的化学成分,并可用于其他物种类型的组化学分析。
3. 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是目前最为常用的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分离方法之一。
它利用化学元素间的吸附作用和化学反应原理在静态列上完成样品的分离、提纯和纯化。
HPLC可以分离样品中大量的复杂化学成分,并能够获得的大量的纯化成分,适合对海洋生物成分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鉴定1. 核磁共振法核磁共振法(NMR)是一种重要的海洋生物成分鉴定方法之一。
这项技术是利用核子间的能量交换原理和磁场作用下等光谱学研究的技术,该技术可以帮助确定分子组成及其结构中的各个分子组成。
常用于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质谱分析和鉴定中,因此在生物和化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2. 质谱法质谱法是海洋生物成分鉴定的一种方法,该方法以凝固态样品为起点,利用原子和分子的质量/电荷比在对物质成分进行分析和判定时,可以帮助确定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分子短桥组成和结构特征。
海洋生物源天然产物的药理活性筛选
海洋生物源天然产物的药理活性筛选海洋生物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之一,拥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适应性,其中许多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生物因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天然产物而备受研究者关注。
这些海洋生物源天然产物具有潜在的药理活性,具备开发成新药的前景。
本文将介绍海洋生物源天然产物的药理活性筛选方法及其意义。
一、海洋生物源天然产物筛选方法1. 采集海洋生物样品:海洋生物源天然产物的筛选首先需要采集具备潜在药理活性的生物样品。
这些样品可以是海洋动植物的组织、细胞、体液或微生物的培养物等。
采集过程需要遵循保护海洋生物资源的原则,并确保样品的纯度和质量。
2. 提取和分离:从海洋生物样品中提取天然产物是药理活性筛选的基础步骤。
提取可以利用物理方法(如研磨、超声波等)或化学方法(如溶剂提取、萃取等)进行。
分离则是通过多种色谱技术(如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等)和电泳技术(如凝胶电泳、毛细管电泳等)实现,以获得单一纯度的化合物。
3. 结构鉴定:提取和分离得到的单一化合物需要进行结构鉴定。
利用一系列分析技术,如核磁共振、质谱、红外光谱等,确定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和功能基团。
这一步骤有助于后续药理活性筛选的解释和理解。
4. 药理活性筛选:得到化合物之后,需要进行药理活性筛选。
药理活性筛选包括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两个层面。
在体外实验中,常用的筛选方法包括抗氧化活性、抗炎活性、抗肿瘤活性、抗菌活性等。
而在体内实验中,常用的筛选方法包括小鼠模型、大鼠模型和小鼠移植瘤模型等。
二、海洋生物源天然产物药理活性筛选的意义1. 探索新药来源:海洋生物源天然产物具有丰富的化学结构和多样的药理活性,对于医学和药物研究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药理活性筛选,有可能发现潜在的新药分子,拓展药物创新领域。
2. 提高药物研发效率:海洋生物源天然产物经过药理活性筛选后,有望提供备选的候选药物分子。
这有助于缩短新药研发周期,提高药物研发效率。
3. 解决重要疾病问题:海洋生物源天然产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可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海洋微生物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的筛选与鉴定技术研究
海洋微生物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的筛选与鉴定技术研究海洋微生物作为海洋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广泛分布于各种海洋环境中,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海洋微生物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巨大的潜力,可能成为新药开发和其他应用领域的重要来源。
因此,对海洋微生物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进行筛选与鉴定技术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目前,海洋微生物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的筛选与鉴定技术主要包括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两个方面。
传统方法主要是基于分离培养技术,通过从海洋样品中分离出微生物,并在适当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筛选和鉴定。
这种方法相对简单,但存在着一定的限制。
首先,海洋微生物的大部分在实验室条件下难以培养,导致筛选的物种范围较窄。
其次,传统方法的筛选过程耗时耗力,且存在一定的重复劳动,效率不高。
而现代方法则利用进化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先进技术手段,对海洋微生物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进行筛选与鉴定。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基于PCR的功能基因组学分析,通过从环境样品中提取微生物基因组DNA,利用特定引物扩增目标基因,然后将其克隆至表达载体中,在适宜宿主中表达,从而获得待筛选的生物活性物质。
这种方法能够避免传统方法中的培养难题,并扩大了筛选的物种范围。
另外,还有一些新兴技术,如单细胞测序技术、质谱分析技术等,也被广泛应用于海洋微生物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的筛选与鉴定。
在筛选与鉴定技术的研究过程中,还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海洋微生物样品的采集和保存需要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进行,以避免样品的污染和失活。
其次,由于海洋微生物的多样性和难以培养特性,筛选与鉴定过程需要利用多样化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以尽可能覆盖不同类型的微生物。
此外,鉴定过程中还需要对待筛选的生物活性物质进行结构分析、生物活性测试和毒性评估等工作,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海洋微生物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的筛选与鉴定技术研究对于开发海洋资源、发现新药物以及解决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与分离技术研究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与分离技术研究第一章: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人口的增长,现代社会对健康、美容和保健品的需求与日俱增。
海洋生物是丰富的生物资源之一,具有天然、高效、安全、低毒等优点。
而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是海洋生物特有的一种生物活性分子,在药物、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因此,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与分离技术研究成为当前热点问题。
第二章: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技术2.1 有机溶剂提取法有机溶剂提取法是目前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提取的主要方法之一。
该方法将干燥的海洋生物粉碎后,使用有机溶剂进行提取分离。
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提取效率高,但也存在成本高、环境污染等缺点。
2.2 超声波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是一种利用超声波的“机械作用”和“声化学作用”来增强提取效率的方法。
该方法具有提取效率高、不易破坏活性物质等优点,但需要专用设备,成本较高。
2.3 微波辅助提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是一种以微波为能量源的快速提取方法。
该方法具有提取效率高、时间短等优点,但需特殊微波提取设备,成本也较高。
第三章: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技术3.1 薄层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是一种简单易行、分离效果好的方法,它是一种通过物质移动的速度差异来实现化合物分离和纯化的方法。
该方法适用于分离短链物质和中等极性化合物,但也存在纯化程度低等缺点。
3.2 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是真正意义上的高级分离技术,可以分离各种复杂化合物。
该方法适合于制备高纯度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但设备成本高。
3.3 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是对挥发性化合物进行分离的方法,该法适用于挥发性小分子化合物的分离和纯化。
第四章: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应用前景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药物、保健品、化妆品、食品等领域。
随着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应用前景依然广阔。
4.1 药物领域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在药物领域的应用主要是作为抗肿瘤、抗病毒、抗菌等药物的原料。
4.2 保健品领域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也被广泛应用于保健品领域,如海藻多糖、海胆类黄酮等均被应用于保健食品。
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第2章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专业知识模板)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二、海洋生物要素调查的一般规定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包括: 海洋生物群落结构要素调查 海洋生态系统功能要素调查。 海洋生物群落结构要素调查
包括微生物、叶绿素a、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游泳
动物调查等。 海洋生态系统功能要素调查 包括初级生产力,新生产力和细菌生产力的调查等。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调查时间和调查次数应根据调查水域环境条件和调查目
的确定。
a) 河口、港湾、沿岸和边缘海调查
边缘海应每季度调查一次;受气候、水文的季节性影响
明显且物质来源复杂的河口、港湾和沿岸,至少每月调查 一次(潮间带生物每年调查2次4次), 如进行逐月调查,各月调查的时间间隔应基本相等。 进行河口、港湾调查时,应充分考虑潮汐的影响;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细菌异养活性
异养细菌进行生理代谢活动的能力。
细菌生产力
单位时间内、单位水体所产生的细菌生物量。
浮游生物 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没有或只有微弱的运动能力,悬浮在 水层中,常随水流移动的生物群。 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两大类。依个体的大小浮游生物可分
为以下几种类型: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黄渤海对虾洄游示意图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渤海中上层鱼类分布洄游示意图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渤海底层鱼类分布洄游示意图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渔业资源的特性
(一) 渔业资源的自律更新性 自然资源 : 1)非更新资源 如石油、矿物等。 2)更新资源:①自然更新资源 , 如水产资源 ②他律更新资源 如太阳能、波浪能。 水产资源:产卵—孵化—稚仔鱼—幼鱼—成鱼—— 产卵 (二) 渔业资源的移动洄游性
海洋微生物产生的抗真菌物质的筛选与鉴定技术研究
海洋微生物产生的抗真菌物质的筛选与鉴定技术研究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真菌耐药性不断增强,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医疗难题。
为了寻找新的抗真菌物质,科学家们开始将目光转向海洋微生物。
海洋生态环境独特,孕育了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其中许多微生物产生的抗真菌物质被认为是潜在的药物候选物。
本文旨在介绍海洋微生物产生的抗真菌物质的筛选与鉴定技术研究的进展。
一、海洋微生物样品的采集与处理海洋微生物的采集是研究的第一步。
科学家们通常选择不同海洋环境中的水样、沉积物或生物体作为样品来源。
采样过程需要严格的无菌操作,避免外界微生物的污染。
采集到的样品需要立即用适当的缓冲液(如PBS)稀释,并进行稀释液的过滤和震荡处理,以分离微生物细胞或孢子。
二、抗真菌物质的筛选方法1. 生物活性筛选法生物活性筛选法是最常见的初步筛选方法,旨在寻找具有抗真菌活性的微生物发酵液或提取物。
该方法通常使用真菌株作为靶菌,通过培养基抑制环或直径抑制区域的形成来评估样品的抗真菌活性。
对于表现出明显抗真菌活性的样品,科学家们将进一步提取和纯化其中的活性成分。
2. 色谱技术的应用色谱技术在抗真菌物质的筛选与鉴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效液相色谱(HPLC)被广泛应用于抗真菌物质的分离和纯化,并通过检测器监测样品的吸收峰来确定纯度。
同时,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可以帮助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信息。
三、抗真菌物质的鉴定方法1. 质谱技术的应用质谱技术在抗真菌物质的鉴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质谱仪通过离子化样品分子,根据它们的质量比和相对丰度生成质谱图。
质谱图可以与已知的参考谱进行比较,从而推断出化合物的结构。
常见的质谱技术包括质谱-质谱联用技术(MS-MS)和电喷雾离子化-质谱技术(ESI-MS)等。
2. 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核磁共振(NMR)技术是鉴定和解析化合物结构的强大工具。
通过测量核磁共振信号的频率和强度,科学家们可以确认化合物的分子式、化学环境和连接方式。
海洋生物讲义-近海海洋生物主要类群及其样品采集整理和分析的注意事项
海洋生物讲义-近海海洋生物主要类群及其样品采集整理和分析的注意事项近海海洋生物主要类群及其样品采集整理和分析的注意事项(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林茂)前言海洋生态系统由水层和底层两大子系统组成。
水层生态系统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鱼类浮游生物,底层生态系统的大型底栖生物和潮间带生物是我近海海洋生物监测的主要对象。
本讲义简要说明了上述监测对象的样品采集、处理和信息整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海洋生物的种类鉴别是海洋生物监测的核心问题,讲义扼要介绍了我们近海水层和底层生物的主要类群和常见物种,目的是促进大家对我国近海水层和底层主要生物类群的种类多样性的了解和认识,为进行监测对象的种类鉴别提供参考。
上篇样品采集整理1 术语和定义1.1 浮游生物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运动能力很弱,只能随水流移动,被动地漂浮于水层中的生物群。
1.2 鱼类浮游生物营阶段性浮游生活的鱼卵和仔、稚鱼的总称。
1.3 底栖生物生活于海洋基底表面或沉积物中生物的总称。
根据与底质的关系,底栖生物可划分三种生活类型,即底表生活型、底内生活型和底游生活型。
1.4 大型底栖生物凡被孔宽为0.5mm套筛网目所阻留的生物,称为大型底栖生物。
1.5 小型底栖生物凡能通过孔宽为0.5mm套筛网目,而被孔宽为0.042mm所阻留的生物,称为小型底栖生物。
1.7 潮间带潮区最高高潮线到最低低潮线之间的海岸带。
该地带在涨潮时淹没在海水中,退潮时又暴露在空气中,受到陆、海双重复杂的影响。
1.8 潮间带的划分根据潮汐水位参数或岸滩生物的垂直分布,将潮间带划分为高潮区、中潮区和低潮区。
1.9 潮间带生物在潮间带营附着、固着、底埋和匍匐活动的一类动、植物的总称,这其中不包括鸟类。
2 调查方式2.1 大面观测2.2 断面观测2.3 连续观测3 采样方法3.1 采水适用于叶绿素浓度和初级生产力、微生物、浮游植物等项采样。
3.2 拖网适用于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游泳动物等项采样。
重要海洋生物资源的分离与活性物质筛选
重要海洋生物资源的分离与活性物质筛选海洋生物资源是人类利用和开发的重要资源之一。
随着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海洋生物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然而,海洋生物资源的分离与活性物质筛选是海洋生物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一个重要的难点。
一、海洋生物资源的分离海洋生物资源的分离是指将海洋生物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分离出来,包括蛋白质、核酸、多糖、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化学成分。
海洋生物资源的分离是海洋生物研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一个重要的难点。
由于海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化学成分也往往非常复杂,因此海洋生物资源的分离工作非常困难。
目前,海洋生物资源的分离采用的主要方法是生物活性导向的分离。
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生物的生物活性来设计分离过程和方法,以获得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保持海洋生物中的化学成分的天然状态和生物活性,而且可以避免化学方法对海洋生物中的化学成分产生的不利影响。
二、海洋生物资源的活性物质筛选海洋生物资源的活性物质筛选是指从海洋生物的化学成分中筛选出具有特定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如抑菌、抗肿瘤、抗氧化等功能化活性物质。
为了能够从海洋生物资源中寻找具有特定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对海洋生物资源的活性物质筛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
目前,海洋生物资源的活性物质筛选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先筛选具有生物活性的海洋生物,然后通过对海洋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最终获得具有特定生物活性的化合物。
这种方法对于从复杂的海洋生物中筛选出具有特定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有很大的帮助。
三、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指将海洋生物中的化学成分应用到工业生产中去,包括食品工业、药品工业、化妆品工业、环保工业等多个领域。
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也是一个非常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海洋生物资源的重视以及海洋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海洋微生物基因资源的采集与应用
海洋微生物基因资源的采集与应用海洋是地球上最浩瀚的生态系统之一,其庞大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中,海洋微生物的种类也是极其丰富的。
这些微生物生活在海洋中的极端环境下,对其表现出了高度的适应性和多样性,拥有着天然的生物活性物质和基因资源。
因此,对海洋微生物基因资源的采集与应用已成为海洋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
一、海洋微生物基因资源的采集海洋微生物基因资源的采集包括对海洋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和培养,以及从海洋中直接筛选出活菌。
一般来说,采集海洋微生物需要遵循以下步骤:1. 采集海水样品:采集海洋水样品是收集海洋微生物基因资源的第一步。
采样地点通常选择海洋深度较大、水流较为平缓的区域。
2. 筛选微生物:海水样品中的微生物数量极其丰富,需要通过分离和培养的方案来筛选出目标微生物。
分离培养方法可以根据微生物的生长条件来选择不同的培养基和培养环境。
例如,产生药用物质的微生物需要在特定的温度、 pH 值和营养组分条件下培养,而产生酸性食品的微生物则需要在适宜的 pH 值下培养。
3. 保存微生物:一旦筛选出目标微生物,需要对其进行保存以备不时之需。
一般采用冰冻保存法或冻干保藏法。
这些保存方法可以保证微生物的可持续利用和长期保存。
二、海洋微生物基因资源的应用海洋微生物基因资源的应用涉及到许多领域,包括生物技术、医药、工业和环境保护等。
其中,海洋微生物生产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应用尤其广泛。
以下是几个与生物活性物质相关的研究案例:1. 抗菌物质:海洋微生物中的许多细菌和真菌都具有抗菌活性。
针对这些微生物,科学家们发现其中的有效成分,将其纯化研究,进一步开发成药物。
2. 抗癌物质:研究表明,海洋微生物中能产生一些抗癌活性物质,这是目前最受关注的生物活性物质之一。
通过海洋微生物的筛选和分离技术,寻找具有抗癌活性的物质,可能成为一种重要的医药开发方向。
3. 酶类物质:在海洋中生活的微生物通常具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催化反应能力,其中,许多酶类物质可以应用于工业领域,例如用于合成特定化学物品或处理工业废水等。
海洋药物研究中的活性成分筛选技术研究
海洋药物研究中的活性成分筛选技术研究活性成分筛选技术在海洋药物研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海洋生物资源被广泛认为是未来新药开发的潜在源头,其中的活性成分对于治疗许多疾病具有巨大的潜力。
然而,海洋环境的复杂性使得药物研究人员不得不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因此,开发高效而准确的活性成分筛选技术变得至关重要。
在海洋药物研究中,活性成分筛选的主要目标是从大量的海洋生物样本中鉴定出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可能表现出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或镇痛等活性。
因此,筛选技术需要能够对这些生物活性进行高效的检测和评估。
一种常用的活性成分筛选技术是高通量筛选(High-throughput screening,HTS)。
HTS技术利用机器自动化和微量操作,能够快速地进行大规模化合物筛选。
它具有高效、快速、经济的优势,并且可以用于处理样本库中的数百万个化合物。
在海洋药物研究中,将HTS技术应用于海洋生物样本中,可以加快活性成分的发现和鉴定过程。
除了高通量筛选技术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活性成分筛选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海洋药物研究中。
例如,基于生物传感器的筛选技术利用生物体的特异性反应来检测和识别生物活性成分。
这些生物传感器可以是细胞、生物分子或基因。
海洋药物研究人员利用这些生物传感器的特异性反应来筛选出具有特定活性的化合物。
此外,亲和层析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海洋药物研究中的活性成分筛选。
通过亲和层析技术,可以将目标活性成分与靶标蛋白结合,并通过各种分离和纯化技术来分离出结合得最紧密的化合物。
这种筛选技术可以帮助确保海洋药物研究人员发现的活性成分与目标蛋白质的结合力更强。
除了以上提到的筛选技术之外,海洋药物研究中的活性成分还可以通过分子对接、药物传递系统和组织培养技术等方法进行筛选。
分子对接技术通过计算机模拟来预测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从而确定最有可能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
药物传递系统则可以帮助药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活性成分在体内的分布和转运。
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发现与研究方法综述
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发现与研究方法综述摘要:海洋药用生物资源是近年来备受研究关注的领域之一。
海洋生物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和独特的生态环境,其中许多物种被证明具有潜在的药用价值。
本综述将介绍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的发现与研究方法,包括生物样品收集方法、生物活性筛选技术以及海洋生物地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1. 引言随着人类对于健康和医疗需求的不断增长,寻找新的药物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生物资源是一个潜在的宝库,具有广泛的生物多样性和丰富的生物活性化合物。
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的发现与研究方法对于新药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2. 生物样品收集方法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的发现需要进行生物样品采集。
常见的样品收集方法包括水下探测器、潜水装备、海洋生物拉网以及遥感技术。
其中,水下探测器能够深入海底获取有关海洋生物的相关信息。
潜水装备则能够直接观察和采集深海生物。
海洋生物拉网用于捕捞海洋生物样本,从而作为研究的材料。
遥感技术则可以通过远程监测和图像分析来获取海洋生物的空间分布信息。
3. 生物活性筛选技术生物活性筛选技术是发现海洋药用生物资源中具有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方法。
常见的筛选技术包括高通量筛选、生物传感器、细胞毒性测试以及基于酶活性的筛选方法等。
高通量筛选技术能够快速地筛选出具有活性的化合物,生物传感器则通过光学、电化学或其他方法来检测生物活性化合物。
细胞毒性测试用于评估药物对细胞的毒性作用,而基于酶活性的筛选方法则能够检测化合物对特定酶的影响。
4. 海洋生物地理学海洋生物地理学是研究海洋生物分布与物种形成、演化以及区域差异等方面的学科。
通过研究海洋生物地理学,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从而有针对性地筛选和研究具有潜在药用价值的海洋生物资源。
5. 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研究进展近年来,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
通过生物活性筛选技术和海洋生物地理学的应用,许多具有药用潜力的海洋生物资源被发现和研究。
例如,海绵、软体动物、海藻等海洋生物被发现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菌等生物活性。
海洋微生物产生的抗炎物质的筛选与鉴定技术研究
海洋微生物产生的抗炎物质的筛选与鉴定技术研究海洋微生物是指生活在海洋中的微小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海洋生物资源的逐渐认识和重视,海洋微生物产生的活性物质引起了广泛关注。
其中,海洋微生物产生的抗炎物质被认为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潜在的药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海洋微生物产生的抗炎物质的筛选与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一、海洋微生物样品的筛选与收集海洋微生物产生的抗炎物质的筛选与鉴定技术的研究首先需要获取海洋微生物样品。
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浮游生物网捕捞、海底沉积物采集、海水过滤等。
1. 浮游生物网捕捞浮游生物网捕捞是一种常用的海洋微生物样品收集方法。
通过使用特殊设计的浮游生物网,可以捕捞到不同种类的浮游生物,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微生物等。
这种方法适用于浅海和近海地区的采集,可以获取较多数量的海洋微生物样品。
2. 海底沉积物采集海底沉积物是海洋中富含生物资源的重要存储库之一。
通过使用取样器和海底钻探等方法,可以从海底获得含有丰富微生物的沉积物样品。
海底沉积物样品的采集需要依靠专业的海洋科学研究船只和设备,较为复杂和昂贵。
3. 海水过滤海水过滤是一种简便高效的海洋微生物样品采集方法。
通过使用特制的微孔滤膜,可以过滤掉海水中的大颗粒物质,保留微小的海水中的微生物。
这种方法适用于深海和远离陆地的海域,可以获取海洋微生物的多样性样品。
二、海洋微生物样品的培养与分离获取到海洋微生物样品后,需要进行培养与分离,以获得纯种菌株或菌群。
培养与分离的方法主要包括传统的培养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
1. 传统的培养方法传统的培养方法是最常用的海洋微生物样品培养与分离方法之一。
该方法将海洋微生物样品分别接种到不同的培养基中,经过适当的培养条件,如温度、pH值、光照等,可使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生长和繁殖。
接种后,可以通过形态、色素、生长速率等特征对菌落进行初步区分和筛选。
2. 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海洋微生物样品的培养与分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提取和生物学活性评价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提取和生物学活性评价海洋生物是世界上最珍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生物活性物质。
这些物质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医药、健康保健、食品、化妆品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因此,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提取和生物学活性评价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
一、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提取海洋生物是特殊的生物群落,生存环境独特,许多生物以生产次生代谢物质为主要生存方式,因此其代谢产物也具有特殊性。
目前主要的海洋生物有海参、海藻、海洋微生物等,其中海洋微生物是海洋生物资源中最具活性的一部分。
其代谢产物包括了多糖类、蛋白质、多酚类、生物碱等多种类型的活性物质。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提取是从全部代谢产物中提取目标物质,以实现活性物质的纯化和精细化。
1. 抽提法抽提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提取方法之一。
该方法采用有机溶剂(如乙醇、乙酸乙酯、甲醇等)或水作为溶剂。
将待提取物与溶剂充分混合,然后将混合物浸泡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
经过多次重复操作,提取出目标化合物。
此方法简单易行,适用范围广,提取率较高,但有机溶剂的选择和溶剂的回收是其存在的难点之一。
2. 水萃法水萃法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提取方法。
即以水为溶剂,通过水溶性的物质,得到目标物质。
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将待提取的海洋生物经过清洗干净后,浸泡在大量的水中。
在适当的温度、pH值、时间的条件下,提取出目标物质。
该方法操作简单,不使用有机溶剂,有利于环保,但提取率较低且容易受制于环境因素影响。
3. 色谱分离法色谱分离法是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提取中比较科学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可以将混合物分离成不同的成分,同时保持目标化合物的纯度。
包括了一维色谱分离法、二维色谱分离法、快速液相色谱分离法等。
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分离效率、分离精度高、能真正提取目标化合物等优点。
但该方法成本较高,操作复杂,不适合规模化生产。
二、生物学活性评价生物学活性评价是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的另一核心问题。
海洋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分离与鉴定
海洋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分离与鉴定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
其中,海洋生物活性化合物是一类具有潜在药用价值的化学物质,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药理活性。
因此,对海洋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分离与鉴定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海洋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分离与鉴定方法以及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一、海洋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分离方法1. 溶剂萃取法溶剂萃取法是最常用的海洋生物活性化合物分离方法之一。
通过选取不同极性的溶剂,如乙醇、丙酮等,在合适条件下与海洋生物样品进行反流萃取,从而得到不同极性的化合物。
2. 硅胶柱层析法硅胶柱层析法是一种基于溶质在固液两相之间的分配不均匀性进行分离的方法。
将预处理后的海洋生物样品溶液通过硅胶柱,利用硅胶与化合物之间的亲疏水性差异,将化合物分离并收集。
3. 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是目前最为广泛应用的色谱分离技术之一。
通过调节流动相组成和流速,在色谱柱中分离出目标化合物,并利用检测器进行定量分析。
二、海洋生物活性化合物的鉴定方法1. 红外光谱法红外光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分子结构鉴定技术。
通过检测化合物在红外光的激发下与化学键振动产生的吸收峰,结合已知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图谱进行比对分析,确定化合物的功能基团和结构类型。
2. 质谱法质谱法是一种用于化合物分析和结构鉴定的重要技术。
通过将化合物转化为气相或溶液中的离子,并测量离子的质量/电荷比和丰度,确定化合物的分子量、元素组成以及可能的结构。
3. 核磁共振波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NMR)是一种基于核自旋的物理现象进行化合物分析和结构鉴定的方法。
通过测量化合物在强磁场中核自旋的能级差异和跃迁产生的共振信号,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和官能团。
三、海洋生物活性化合物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海洋生物活性化合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包括抗菌、抗肿瘤、抗炎和抗氧化等。
其中,一些海洋生物活性化合物已经成为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药物,如蓝黛菌素和紫杉醇等。
海洋生物抗菌活性成分的提取与开发
海洋生物抗菌活性成分的提取与开发1. 引言海洋生物是地球上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之一,拥有众多独特的化学成分。
其中,海洋生物抗菌活性成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用于医药、化妆品等领域。
本文将探讨海洋生物抗菌活性成分的提取与开发,以促进其在相关领域的应用。
2. 海洋生物抗菌活性成分的提取方法2.1 生物活性指导分离方法通过生物活性指导分离方法,可以从海洋生物中快速筛选出具有抗菌活性的成分。
该方法利用抗菌活性作为筛选指标,从复杂的海洋生物样品中分离纯化出具有活性成分。
2.2 物理提取方法物理方法包括超声波辅助提取、微波辅助提取等,可以高效地提取海洋生物中的抗菌活性成分,并提高提取效率。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节省时间和能源,还能保护活性成分的稳定性。
2.3 化学提取方法化学提取方法常用的包括溶剂提取、萃取、分离等。
通过选择合适的溶剂和提取条件,可以实现海洋生物抗菌活性成分的高效提取。
3. 海洋生物抗菌活性成分的开发3.1 药物开发海洋生物抗菌活性成分可以作为药物的原料,开发出抗菌药物。
通过药物开发,可以将其应用于治疗各类感染性疾病,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3.2 化妆品开发海洋生物抗菌活性成分还可以应用于化妆品领域。
由于其天然、温和的特点,可以用于皮肤护理产品,并发挥抗菌作用,增强产品的安全性和效果。
3.3 农业开发海洋生物抗菌活性成分在农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可以用于农药的研发,增强作物的抗病能力,降低农药的使用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 海洋生物抗菌活性成分的前景与挑战4.1 应用前景海洋生物抗菌活性成分在医药、化妆品和农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可以为这些领域提供新的解决方案,满足人们对高效、安全、环保产品的需求。
4.2 技术挑战海洋生物抗菌活性成分的提取与开发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
如提取方法的选择和优化、成分的稳定性研究等。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索,以实现抗菌活性成分的高效提取和开发。
5. 结论海洋生物抗菌活性成分的提取与开发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应用价值。
3.2 海洋活性物质生物活性筛选方法
2014-11-26
2014-11-26
2014-11-26
2014-11-26
2014-11-26
2014-11-26
2014-11-26
2014-11-26
2014-11-26
2014-11-26
2014-11-26
2014-11-26
2014-11-26
种公认的标准方法。筛选中心采用微量液体稀释法筛选抗变形
链球菌(龋齿的主要病原菌)药物和琼脂稀释法筛选抗幽门螺 旋杆菌(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致病菌)药物。
2014-11-26
(4)抗真菌药物筛选:真菌是高级进化的微生物,种类多, 生长发育过程复杂,菌体可分成菌丝型和酵母型,对药物的敏 感性不同。在新药筛选时,除用纸片法或稀释法测定药效、测 量抑菌圈范围外,还要仔细观察被测物质是否阻止分生孢子萌 发,抑制菌丝生长扩散,或造成菌丝畸形等。筛选中心采用琼
包括抗细菌、抗真菌、抗支原体活性的筛选。
2014-11-26
(2)抗一般细菌药物筛选:根据WHO规定的标准方法,即 Kirby-Bauer纸片法进行药效测定。初筛菌株包括:金黄色葡 萄球菌(G+)、藤黄八迭球菌(G+)、大肠杆菌(G-)、绿 脓杆菌(G-)等。研究深入的实验菌株有以上细菌的耐药株 和临床株。 (3)抗厌氧细菌药物筛选:厌氧菌是一类对游离氧敏感的微 生物,生长需要一定的厌氧环境,目前对抗厌氧菌药物尚无一
2014-11-26
2014-11-26
2014-11-26
2014-11-26
2014-11-26
2014-11-26
2014-11-26
脂稀释法进行药物筛选和活性测定,初筛真菌有白色假丝酵母
第二章 海洋生物样品的采集与活性筛选方法
时,含有指示剂的培养基不再变色,据此判断药效。
初筛的试验菌株有溶脲支原体(人体致病菌,细胞株污染)
和人型支原体(人体常见株,条件致病,细胞株污染)。
33
2. 对动物影响活性的模型
(1)对动物幼体的定殖或变态的抑制
环节动物、鲍鱼以及咸水虾的幼体可用于检测样
品对动物的毒性或其他影响。通常多个幼体置于
32
(4) 抗支原体药物筛选
支原体(Mycoplasma)是界于病毒和细菌之间没有细胞
壁的微生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的
感染以及各种组织细胞培养的污染。
支原体能在特殊的培养条件下生长繁殖,引起pH值变化, 故采用颜色改变单位(Color Change Unit, CCU)检定 其生长状况。当被测物质发挥生长抑制效应或杀灭支原体
海藻等可以晒干或者晾干保存:会损失部分有效成 分,采集量要大。
活体饲养:采集后应营造与生物个体生存环境相近
的条件进行饲养,并尽早运回实验室。
19
4、样品的实验室处理
☺
☺
☺
夏威夷大学在研 究箱鱼毒素时, 曾采用巧妙的方 采集到的大量样品浸泡于酒精中,如果时间允许,应 法,箱鱼捕捉后 尽快提取进行成分分析。 立即放入已经准 备好的蒸馏水 样品浸泡时间不宜过长,防止样品中的化学物质发生 中,由于环境发 生变化箱鱼排出 变化。 毒素,然后将含 样品储存应该尽量保持低温,防止样品腐烂。海藻等 毒素的蒸馏水用 丁醇提取浓缩后 样品也要注意防虫、防腐、防霉等处理。 经纯化得到。
样品液中,然后观察对致死性或对变态过程、定
殖效果、虫室形成等方面的影响。
34
(2)对无脊椎动物运动的影响:在加有样品的 溶液中,如果一个饲养着的水螅或者其他动 物总保持收缩状态,可以认为遇到有毒的代
海洋生物活性成分的提取与应用
海洋生物活性成分的提取与应用海洋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地方之一,它充满了各种生物,大多数并未被研究过。
许多生物中蕴藏着丰富的活性成分,具有强大的生物活性,这些成分对医学、化妆品和食品工业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探讨海洋中生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和应用。
一、海洋生物的生物活性成分海洋生物是一群规模庞大的动植物群体。
海洋生物中的许多物质和生命过程对人类有着重要的价值。
对于生物活性成分来说,通常是指可以对外界环境产生特定反应或行为的生命活性分子。
海洋生物可以作为天然资源来源,从中提取出各种有用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可以用于制药、化妆品和食品等行业。
海洋微生物海洋是世界上微生物最丰富的环境之一,它们广泛分布在各种生态系统中。
许多海洋微生物都含有各种有活性的化合物,如抗菌素、抗肿瘤物、抗氧化物、免疫调节物和化学调节物等。
其中,海洋细菌和海洋真菌是最有价值的海洋微生物产生者。
海洋生物海洋生物是海洋中另一个含有活性成分的来源。
海洋生物如海绵、珊瑚和海星等生物体内含有众多天然活性成分,被广泛用于制药和化妆品工业中。
欧洲治疗乳腺癌的主流药物——埃洛替尼和昔秦醇,就是食管螺和龙虾所提取出的微量天然活性成分。
二、海洋生物活性成分的提取方法1、超声波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是利用高频声波使样品中的成分在液相中扩散、溶解、分离等物理化学作用,从而实现大量活性成分的提取。
该方法可以提高提取速度和提取效率,同时还可以减少对活性成分的破坏。
2、微波提取法微波波长较短,穿透力强,可以使样品自发热,从而快速提取活性成分。
与传统提取方法相比,微波提取法具有时间短、操作简单、处理量大、成本低等优点。
3、超临界流体提取法超临界流体提取法是一种新型的活性成分提取方法,它的优点在于提取效率高,不需要添加任何化学试剂,对环境友好。
但是,该方法具有压力高、成本昂贵等缺点。
三、海洋生物活性成分的应用海洋生物中的活性成分在医学、化妆品和食品工业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海洋生物活性成分的提取与鉴定技术研究
海洋生物活性成分的提取与鉴定技术研究一、引言海洋生物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包括抗氧化、抗菌、抗肿瘤等多种活性。
因此,对海洋生物活性成分的提取与鉴定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本文将介绍海洋生物活性成分的提取方法、鉴定技术以及前景展望。
二、海洋生物活性成分的提取方法1. 有机溶剂提取法有机溶剂提取法是一种常用的提取方法,可以利用溶剂与海洋生物中的细胞壁或细胞膜溶解,使活性成分溶于有机溶剂中。
常用的有机溶剂包括甲醇、乙醇、丙酮等。
2.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利用超声波的机械振动作用,加速溶剂与海洋生物细胞之间的质量传递过程,提高提取效率。
该方法提取速度快,操作简单,常用于小样品的提取。
3. 酶解提取法酶解提取法利用酶对生物体中的大分子有机物进行水解、降解,从而提取活性成分。
适用于蛋白质、多糖等大分子化合物的提取。
三、海洋生物活性成分的鉴定技术1.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能够对复杂的混合物进行分离、鉴定。
其中,高效液相色谱用于分离混合物中的化合物,质谱用于鉴定分离物的结构和分子量。
该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高选择性等优点,是海洋生物活性成分鉴定的重要工具。
2. 红外光谱技术红外光谱技术通过测量样品在红外辐射作用下的吸收情况,来确定样品的组成和结构。
该技术简单快速,适用于海洋生物活性成分的鉴定。
3. 核磁共振技术核磁共振技术能够提供样品分子的结构信息,可用于确定化合物的化学组成、立体结构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该技术具有高分辨率、无损伤等优点,在海洋生物活性成分的鉴定中得到广泛应用。
四、海洋生物活性成分的前景展望随着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深入,海洋生物活性成分的提取与鉴定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未来,可以进一步探索新的提取方法和鉴定技术,以提高活性成分的提取效率和鉴定准确度。
同时,加强对海洋生物活性成分的深入研究,发掘其更多的生物活性,为药物研究和生物医学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资源与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对与陆地生物样品,海洋生物样品采集 和保存更加困难。
海洋样品采集困难 海洋样品活性成分含量少,药物分析需求量较 大。
样品保存要求较高
2
一、海洋生物样品的采集方法
1.潜水采集:(采样深度~数十米) 样品主要为海绵、珊瑚、海藻、海星和贝类等。
3
必须由经过科研潜水培 训且具有生物学知识的 潜水员或实践经验丰富 的渔民来完成。
样品液中,然后观察对致死性或对变态过程、定
殖效果、虫室形成等方面的影响。
34
(2)对无脊椎动物运动的影响:在加有样品的 溶液中,如果一个饲养着的水螅或者其他动 物总保持收缩状态,可以认为遇到有毒的代
谢物。
(3)金鱼毒性试验:样品对小金鱼的影 响,可表现为致死或者失去平衡等。 (4)通过器官和生理系统检测:可检测 心脏、血压和肌肉等的作用活性。
取市售的40%甲醛水溶液12.5ml,加入95ml蒸馏水或海 水,用于制作和保存标本
碘液
2g碘化钾 + 1g碘溶于200ml蒸馏水
11
(二)采样方式
采集样品时尽量保持生物个体不受损伤。栖息在岩石 或其它附着物上的个体,要用凿子凿取;栖息在沙底或泥 底的生物个体可用铲子铲取或铁钩子扒取。 贝类样品的采集 挑选体长大致相似的个体,若壳上有附着物需去除, 彼此相连的个体应分开,现场用海水冲洗干净后,放入双 层聚乙烯袋中冷冻保存。 藻类样品的采集
随渔民拖网 作业:未设定 明确的目标样 品,研究者需 随船对捕获物 采样步骤 1 – 准备采集网具 进行辨识、捡 拾,获得所需 样品。
采样步骤 2 – 采集水桶、福尔马林、洗涤瓶与采样瓶
5
采样步骤 3 – 进行拖网采集作业
采样步骤 4 将可能附着的浮游动物冲至网底
6
采样步骤 5 将网里附着的浮游动物冲至网底
海藻等可以晒干或者晾干保存:会损失部分有效成 分,采集量要大。
活体饲养:采集后应营造与生物个体生存环境相近
的条件进行饲养,并尽早运回实验室。
19
4、样品的实验室处理
☺
☺
☺
夏威夷大学在研 究箱鱼毒素时, 曾采用巧妙的方 采集到的大量样品浸泡于酒精中,如果时间允许,应 法,箱鱼捕捉后 尽快提取进行成分分析。 立即放入已经准 备好的蒸馏水 样品浸泡时间不宜过长,防止样品中的化学物质发生 中,由于环境发 生变化箱鱼排出 变化。 毒素,然后将含 样品储存应该尽量保持低温,防止样品腐烂。海藻等 毒素的蒸馏水用 丁醇提取浓缩后 样品也要注意防虫、防腐、防霉等处理。 经纯化得到。
一个大气压 人工操作潜 水器的应用 使采集者可 以深入水下 1000米采集 20世纪90年 代,出现遥 控潜水装置 (非人工)
4
2. 捕捞、拖网采集:海洋鱼类、浮游生物等。
雇佣专门的海洋 考察船:大量采集 某一特定海洋生物 样品 搭乘远洋渔船: 仅以收集多种海洋 生物样本进行活性 筛选为目的
水相 ↓ 粗品 干燥 回收溶剂 轻相 液液萃取
喷雾干燥←液膜浓缩
重相
柱层析体系——纯化
海洋生物原料→浸提→过滤或离心→减压浓缩→浓缩液→溶解→微孔过滤超滤 →柱层析→分部收集组分→浓缩→冷冻干燥→目标成分
25
26
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的筛选与研究流程
27
(四)常用的活性筛选方法
生物活性的筛选方法各式各样,筛选效率直接与 实验的设计有关,靶标越明确,越有可能获得特 定活性的产物,因此如果对病理和药理方面有越 深入越具体的了解,就越有利于筛选。
?许多海洋生物体内的共生菌难以在体外培养。
13
海洋活体样品的采集
某些海洋生物仅需研究其分泌物或毒液,采集时应尽量保
证能捕捉到活的生物个体,并采用与其栖息环境相似的条件饲
养。也可在现场即刻采取毒液等样品,如芋螺毒液的收集。
14
三、样品的处置和保存
15
1、样品的编号、采集、记录
根据采集样品的安排,对采集后分拣的不同样品进 行编号。 编号后的样品应选择形状、色泽好的进行拍照。 记录样品的一些初步特征。
凿子:凿取栖息在岩石或岩石缝隙内的动物,如牡蛎等
冰瓶:保存样品 组织捣碎机:制作样品匀浆 解剖用不锈钢刀、各类型镊子及剪刀;医用酒精棉球;一 次性塑料袋、乳胶手套;广口瓶、聚乙烯袋、纱布、卡尺 、记录本、记号笔等。 如进行潜水采集,需配备全套潜水器具
10
2、常用试剂 70%乙醇溶液 取市售的95%乙醇溶液70ml,加25ml蒸馏水,用于贮存 样品 5%甲醛溶液
Bauer-Kirby纸片法进行药效测定。
初筛菌株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G+)、藤黄八
迭球菌(G+)、大肠杆菌(G-)、绿脓杆菌(G-) 等。
深入研究的试验菌株有以上细菌的耐药株和临床 株。
30
(2) 抗厌氧细菌药物筛选
微量液体稀释法:培养基: Mueller-Hinton Broth(组 厌氧菌(Anaerobic)是一类对游离氧敏感的微 成肉浸膏300g/柠檬酸17.5g/淀粉1.5g/蒸馏水1000ml) 生物,生长需要一定的厌氧环境,目前对抗厌氧菌药 ,灭菌后, 25℃水浴中调节pH7.1-7.4,在配制好的培养 2+和Mg2+各25mg/L; 操作:选择U字形微量板 基中加入 Ca 物筛选尚无一种公认的标准方法。 进行试验,每孔中加入约0.1ml含样品的上述培养基, -60℃Micro-Dilution 下保存,有效期可以维持 3个: 用专用盖密封后,在 微量液体稀释法(Broth Method) 月左右,抗菌药物的溶解与稀释需用蒸馏水和上述培养 筛选抗变形链球菌(龋齿的主要病原菌)药物; 基;接种菌量最终达到每孔 104cuf;一般在5±1℃的条 件下培养18-24小时;结果判定:确认用于对照的未添 加药物的培养基中有细菌生长后,将肉眼观察到没有细 琼脂稀释法(Agar Dilution Method) :筛选抗幽门 菌生长的培养孔中的药物浓度定为 MIC。 螺杆菌(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致病菌)药物。 可在一个平板上同时 31 作多株菌MIC测定
常用的活性筛选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28
1. 抗菌活性筛选---抗生素的研究
抗菌活性筛选是目前应用非常广泛的活
性筛选方法之一,特别在药用微生物和 抗生素的筛选上,本方法起到了举足轻 重的作用。抗菌活性主要包括抗细菌、 抗真菌、抗支原体活性的筛选。
29
(1) 抗一般细菌药物筛选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标准方法,即
采集大型藻类样品后用现场海水冲洗干净,放入双层 聚乙烯袋中冷冻保存或现场摊晾、晒干后包装。
12
海洋微生物的采集
采自海洋底泥、海水、海洋动植物等→从泥样和水样中分 离微生物,从海洋动植物分离附生菌(生物的表面)、内生菌 (生物的体内组织)等共生微生物。 采集的样品最好立即或尽快进行目的菌的分离,如无条件 ,则需将样品暂存于4~8℃的低温环境中。 分离过程与环境的要求:无菌 一般分离过程:将采集的材料接种到分离介质中培养,然 后将生长出的菌落在显微镜下转移到其它培养基中,直至分离 到单一菌株。最后选择合适的培养基放大培养。
采集原料信息的记录:地理位
置、生物的性别和生长阶段等。 留出适当的样品作为 今后种类鉴定用。
16
2、生物种类鉴定
采集的样品必须确定种属: 比对照片、图谱
海洋生物分类学专家鉴定
样品应留存标本,并注明样品的来源信息。
17
3、样品用自来水冲洗
水冲洗是为了 减少样品的无 机盐和附着的 大量样品的处理 浮游生物等。 曾有报道:从 上岸之前进行冷藏处理。 样品中分离的 上岸后根据样品的情况进行分别处理。 化合物有些其 实是共生或附 绝大多数样品可以进行冷冻处理。 生的生物含有 不稳定的化合物---特殊处理:冷冻保存、冷 冻干燥(干冰贮器或液氮罐,如柳珊瑚中提取前列 腺素;保温桶或泡沫塑料箱放入冰块;)
(二)活性筛选模型的分类
根据所选材料、药物作用对象以及操作特点的不同,可以
将活性筛选模型分为三类:
整体动物水平模型与传统筛选程序 理想的动物模型应具备的基本条件:病理机制与人类 疾病的相似性、病理表现的稳定性和药物作用的可观察性。 优点:可从整体水平直观地反映药物的治疗作用、不良反 应以及毒性作用。临床试验不可或缺的前提。 缺点:依赖手工操作、样品量大、病理模型太少。
局限性、低效率、培养实验等
组织器官水平模型和体外药物筛选方法
优点:通过观察活性成分对特定组织或器官的作用, 可以有效地观察药物的作用原理和可能具有的药理作 用——降低筛选样品的用量和动物用量;提高筛选效
率,降低筛选成本;减少了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易
于评价药物作用。 缺点:规模小、效率低、反映药物作用有限、样品 需要量大、不易实现一药多筛、人工操作技术要求高。
时,含有指示剂的培养基不再变色,据此判断药效。
初筛的试验菌株有溶脲支原体(人体致病菌,细胞株污染)
和人型支原体(人体常见株,条件致病,细胞株污染)。
33
2. 对动物影响活性的模型
(1)对动物幼体的定殖或变态的抑制
环节动物、鲍鱼以及咸水虾的幼体可用于检测样
品对动物的毒性或其他影响。通常多个幼体置于
23
细胞、分子水平模型和高通量药物筛选
以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的实验方法为基础,以微板
形式作为实验工具载体,以自动化操作系统执行试验过
程,以灵敏快速的检测仪器采集实验结果数据,以计算 机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同一时间对数以千万样品 检测,并以相应的数据库支持整个体系运转的技术体系。
优点:材料用量少、作用机制比较明显、可大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