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教案教学材料处理要灵活。
教案不能写成教材的缩写,不能写成教材的提纲,也不能完全脱离教材自搞一套,那么应该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教案,一起来看看吧!《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品味写景美句,体会白描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3.通过反复诵读,感悟作者之痴。
【教学重点】体会白描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回忆积累的有关西湖的诗句。
教师预设整理:“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白居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等诗句。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
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读音障碍读中清(要求:声音响亮,读准字音,吐字清晰)1.找两个学生读课文,学生起来评价,指出问题再朗读;2.生根据多媒体课文停顿划分,听课文示范录音,注意朗读的语气;3.学生根据录音齐读课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教案赏析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
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
这里标“崇祯五年”,也是如此。
“十二月”,正当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西湖。
这开头的闲闲两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紧承开头,只此两句,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来如觉寒气逼人。
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它使我们联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鸟无踪”,独有一个“钓雪”的渔翁。
张岱笔下则是“人鸟无声”,但这无声却正是人的听觉感受,因而无声中仍有人在。
柳诗仅二十字,最后才点出一个“雪”字,可谓即果溯因。
张岱则写“大雪三日”而致“湖中人鸟声俱绝”,可谓由因见果。
两者机杼不同,而同样达到写景传神的艺术效果。
如果说,《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为了渲染和衬托寒江独钓的渔翁;那么张岱则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是日”者,“大雪三日”后,祁寒之日也;“更定”者,初更时分,晚上八点左右,寒气倍增之时也。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12湖心亭看雪 教案

12湖心亭看雪1.反复朗读课文,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2.品n加油味写景语句,把握文中的白描手法,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一、导入新课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最美在西湖。
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摹了西湖春夏的美。
白居易说“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是杨柳依依生机盎然的西湖;杨万里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明艳妖娆的西湖。
那么,寒冬大雪后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湖心亭看雪》。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绝代文学名著。
目标导学二:朗读训练,通文顺字1.初读文章,结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
2.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划分有疑难的语句。
节奏划分示例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节奏划分思考“拥/毳衣/炉火”为什么不能划分成“拥毳衣/炉火”?明确:在本句中,“拥”字引起后面两个名词,若不在“拥”字后面停顿,“炉火”一词便失去了“动语”。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能否划分为“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明确:可以,将“舟中人”看作一个定中结构,即可如此划分节奏。
【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划分朗读节奏,在划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
对于部分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可做适当的讲解引导。
导学目标三:结合注释,疏通文义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
2.疑问探究:文中说“白”是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白”字怎么会被用来指酒杯呢?请结合资料做大胆猜想!(展示资料链接)字源演变猜想:白,是一个会意字,从字体演变的过程来看,其甲骨文像极了俯视时的酒杯杯口,可能正因此,“白”字就被用来代指了酒杯。
第12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2 湖心亭看雪【教学目标】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的写作手法。
2.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作特色。
3.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以及消极避世的意绪,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重点:目标1、2;难点:目标2。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明人汪珂玉曾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
”同学们平日所见多为“晴湖”“雨湖”,今天,让我们跟随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一看雪后的西湖。
(板书课题、作者)二、自主学习走近作者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清初文学家。
喜游山玩水,在文学、音乐、戏剧方面有很深的修养,明亡后隐居山中著书,著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等。
其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评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
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文中独树一帜。
字音字形拏.(ná) 更.定(gēng) 雾凇沆砀...(sōng hàng dàng) 毳.衣(cuì) 一芥.(jiè) 基础积累1.古今异义(1)余.住西湖古义:我今义:剩余,多余(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今义:颜色,光亮,没有效果,无报偿2.一词多义(1)一①上下一.白全②惟长堤一.痕数目,最小的正整数(2)更①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②更.有痴似相公者还(3)是①是.日更定矣这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3.词类活用(1)大雪.三日名词用作动词,下大雪(2)与余舟一芥.名词作状语,像小草一样微小(3)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名词用作动词,客居4.重点实词与虚词(1)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2)是日更.定矣晚上八时左右(3)余拏.一小舟撑(船)(4)拥毳..衣炉火拥:裹、围毳:鸟兽的细毛(5)独.往湖心亭看雪独自(6)雾凇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哪能三、文本探究整体感知1.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湖心亭看雪》教案 (44)(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湖心亭看雪》教案湖心亭看雪教学目标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体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本文写景的白描手法;写景、抒情、写人、叙事的关系;教学内容解题。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表达手法打好基础。
整体感知课文,熟悉内容,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弄清写景、抒情、叙事、写人之间的关系。
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拓展阅读,深化理解。
课前准备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作者及其作品,对作者、课文有大概的了解。
可查阅图书有《晚明二十家小品》《明人小品集》《晚明小品文库》《明小品三百篇》《历代小品文精华鉴赏》《明清性灵,J、品》等。
预习课文,疏通文义,了解课文内容,发现并提出问题。
教学没计导入新课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
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检查预习同学交流资料,汇集所提问题。
弄清作者、作品及本文。
介绍作者,了解作者。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侨寓杭州。
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
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
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
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
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
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
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
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
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
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3页)。
文体:《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整体感知: a.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部编)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阅读12湖心亭看雪》教案19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熟读并初步自读课文,积累“绝、更、拏、强、痴〞等文言词语,梳理文意。
二、教学重难点:借助工具书、注释来自行梳理本文文意,把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
周末布置学生预习该文并完成以下任务:①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作者张岱,并在随堂练习本上用50-100字对他实行简介;②结合工具书和书本注释自行梳理文意,把握重点字词,完成预习翻译卷;③在摘抄本上积累很多于5句关于西湖或雪的诗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足见杭州西湖的名气。
同学们,杭州西湖现在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流下很多传世佳作,老师从中挑选了四句,请大家齐读一遍。
〔PPT出示图片和诗歌,生齐读诗句〕师:希望大家课后能再在积累本上积累很多于6句关于西湖的诗句,善于积累是语文学习的一大法宝,大家一定要坚持。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
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
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一下西湖的雪景。
〔二〕了解作者师:谁能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指名答复〕师:注释中提到他“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指名答复〕师明确:“不仕〞是指张岱不愿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强调笔记〕。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希望大家能通过赏读这篇课文体会他的情感。
〔PPT展示相关简介,生齐读〕〔三〕初读课文,梳理文意1.读顺文章师:周末大家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这些字你都读准了吗?〔PPT投影:更定拏毳衣雾凇沆砀一芥铺毡更有此人强饮喃喃,生读并在书中标记〕师:现在请大家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生读课文〕师:音读准了,但读得还不够。
老师提一个更高的要求:不但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湖心亭看雪》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2课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清代作家张岱。
本文以作者在湖心亭观雪的经历为线索,描绘了一幅幽静清雅的雪景图,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文章笔调清新,用词精炼,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典文学作品有一定的认识。
但文中的一些字词和句式对于学生来说可能较为生僻,需要重点讲解。
同时,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和文本内涵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准确地背诵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背诵,字词句的理解,文本内涵的把握。
2.难点:作者情感的抒发,文本背景的了解,文中意境的体会。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图片,播放相关音乐,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张岱及其作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标题《湖心亭看雪》。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勾画出认为重要的字词,并尝试翻译。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重点分析课文中的字词句和语法结构。
5.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雪景的喜爱,感受文中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字词和句式。
7.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做好课后练习。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答案见课件)
课堂练习试用白描手法写几句诗意的话来描摹张岱。
一衣一炉一扁舟,堤一亭一知友。
一朝偶■遇一樽酒,一人痴对一湖愁。
完成练习巩固提升
课堂小结
本文描与了雷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的雅趣。
B 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湃然天咸•写墨叙事、抒情水乳
交融1浑化无迹°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木
之乐,醉情干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
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如并以淡淡的笔蝕
表达淸高目赏的感情、用自己的方式
总结课文。
巩固提升。
作业布置1、背诵和默写课文。
2、利用白描手法写人或物片段。
巩固课外延伸,拓宽
知识面。
板书fifi 1 f ajiii]
SHUHB
IT-a
—■・—盛4 ■希.MEK ”
«—肓孟耐a—— di*^2* “慎予世林之并屯申:£ .!:茁塑字‘。
苏版初三上册(部编版)第12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苏版初三上册(部编版)第12课《湖心亭看雪》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绝、俱、而已、焉得〞等文言实虚词的意思,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及寄寓的情感,学习作者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法。
3.欣赏雪后西湖的奇景,感悟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学重点】掌握〝绝、俱、而已、焉得〞等文言实虚词的意思,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及寄寓的情感,学习作者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法。
【情境导入】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
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
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字正腔圆。
(2)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疏解文意,并勾画出重点语句及疑难字词。
(3)小组内解决疑难,同桌相互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
2.应掌握的重点句子如下:(1)湖中人鸟声俱绝。
译文: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文: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气,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3)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两三个人罢了。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译文: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5)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您一样痴的人啊。
3.全班解决小组提出的疑难问题,并翻译课文,教师适当点拨。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记叙文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明确: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地点——西湖湖心亭;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童子;事件——看雪(仅仅是看雪吗?还有遇人)。
(部编)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阅读 12 湖心亭看雪 》优质教案_52

《湖心亭看雪》【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2.品味写景语句,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更、挐、沆砀、焉得、强”等文言词。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激情导入雨苏轼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
不过,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痴行(预习检测)2. 写作背景;作者在特殊背景下的心声你读了吗?3. 朗读检查(12,3,45三生读其余点评;强调读音)。
文章光读准确还不行,还要读明白,借助课下注释和手中的工具书你读明白了吗4.文言知识(重点词语、重点句子)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你对字词句的解释还存有哪些疑惑呢,说出来,大家探讨一下。
(质疑)。
没有了?那老师就来检测一下你的理解水准,不加标点你能读顺文章吗?(不加标点检测朗读)看来同学们预习的还真不错,可见大家学习《湖心亭看雪》的热情和兴趣,那我们就赶紧和张岱一起走进湖心亭看雪吧!三、痴景【欣赏范读】边听边看边想在优美的韵律中,在文字的引领下,踏上湖心亭,于苍茫天地间你看到了想到了怎样的雪景?【用自己的话描述张岱眼中的雪景,能够加进自己的想象】那张岱笔下的雪景如何呢?给你怎样的感受?有没有特别之处?你能用哪些词形容文中的雪景(生:天地苍茫,银装素裹,万籁俱寂……生:第一段多出了三个“与”字。
师:这三个“与”字能够省略吗?生:不能够省略。
师:为什么不能省略?生:因为大雪过后,天空是白的,云层是白的,水也是白的。
上下全是白的。
师:既然全是白的,那么,能分辨出来哪是天空,哪是云层,哪是湖面吗?生:不好分辨。
师:也就是说,天空、云层、湖面形成一个整体,天地合一了?所以不能省略三个“与”字。
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们就有界限似的。
生:四个“与”字就造成了一种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
有这四个“与”,后文的“上下一白”才显得更有气势。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湖心亭看雪》教学教案篇一(一)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教学关键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质疑点拨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检查预习1、简介作者: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浙江山阴人。
明末清初文学家。
明朝灭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隐居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录》。
书中缅怀昔日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
在晚明小品文中独树一帜。
2、掌握体裁:小品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也是随笔、杂感等杂文的别称。
形式比较活泼,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从时代上看,有六朝小品、唐人小品、明清小品等。
本文是小品文,同时也是一篇游记。
3、读准注音:崇祯更定拏毳衣雾凇沆砀一芥毡更有喃喃4、解释实词:绝拏毳衣雾凇沆砀一白一芥焉得更强饮大白客此及三、走进课文1、老师范读2、同学读课文,以组为单位疏通课文,提出疑问。
3、疏通文意。
四、赏析课文1、初探叙事内容(1)归纳记叙要素A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更定B地点:西湖湖心亭谁来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一下湖心亭正如同学们所介绍,湖心亭四面环水,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语文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语文教案《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自读课文,疏通文句。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3、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教学重点1、雪后奇景的赏析2、描写手法——白描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教学程序一、导入1、课前多媒体循环播放西湖雪景。
2、导入语冬季,最浪漫的无疑是下雪,最美丽的无疑是银妆素裹的雪世界,让我们随张岱一同去湖心亭看雪。
二、介绍湖心亭与作者1、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
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水色山光一片,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2、张岱: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
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
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
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
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三、整体把握课文1、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与多音字的朗读崇祯(chóngzhēn) 毳(cuì)衣雾凇(sōng) 沆(hàng) 砀(dàng)铺毡(zhān) 喃喃(nán) 更(gēng)定更(gèng)有此人强(qiǎng)饮2、自读课文质疑问难。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2湖心亭看雪》教案_1

12《湖心亭看雪》张岱【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文言词语,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2.掌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学习本文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作特色。
3.领略雪后西湖之美,感悟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教学重点】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2.掌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学习本文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1.学习本文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作特色。
2.感悟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研读品味法、圈点批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西湖很美——春季,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夏季,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秋季,杨万里“只言山色秋萧索,绣出西湖三四峰”。
在冬季,张岱将带领我们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出示图片;板书课题、作者)作者简介:张岱,字宗子,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清初文学家。
寓居杭州。
诞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
清兵南下灭亡明朝,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可后来失败了。
于是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显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
字里行间显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善于散文,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绝代文学名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学生预习(指名读),指点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12湖心亭看雪》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12湖心亭看雪》教案12《湖心亭看雪》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西湖雪后美景并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2.知识和技能:了解作者有关情况,积累文言词语,培养阅读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学习白描手法,理解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特点。
3.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情画意,学习白描手法。
教学重点:朗朗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学习白描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1、当代作家梁衡写到: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
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记承天寺夜游》这幅画我们已经欣赏过了,今天我们再来欣赏另一幅——《湖心亭看雪》。
二、知识链接1.作者名片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侨寓杭州。
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
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
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
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
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
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
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
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
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
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3页)。
2.背景追溯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悠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
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湖心亭看雪》背景、注释、译文、内容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湖心亭看雪》背景、注释、译文、内容解析湖心亭看雪明代:张岱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拏一作:余挐)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文言现象词类活用1.大雪三日大雪: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
2.是金陵人,客此。
客: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3.拥毳衣炉火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带着炉火。
4.与余舟一芥芥:小草,这里名词活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
古今异义1. 余住西湖余:古义:我。
(例:余住西湖)今义:剩下。
2.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古义:名词,古代罚酒用的酒杯。
(例如: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今义:白色。
3.是日更定矣。
是:古义:这。
今义:判断词(与“非”相对)一词多义是:1.是日更定:这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更:1.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音gēng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音gèng白:1.上下一白:白色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时罚酒用的,泛指酒杯。
大:1.见余大喜:非常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余:1.余住西湖:我,指作者2.江干上下十余里间:多通假字挐:通“桡”,撑(船)、划相关习题1.“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独”字如何理解?答:“独”字充分体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表现他孤高自赏、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与俗人为伍的孤独。
在他眼里,舟子等人不是他的知音,不会理解他来湖心亭的心情。
2.作者写及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崇祯的年号,有何意义?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故国之思。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湖心亭看雪》教案 (26)(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湖心亭看雪》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更定、毳衣”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1.揣摩文中借助白描手法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叙事、写景、抒情交融的写作特色。
2.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对其进行辩证地看待。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理解文章运用白描来写景的手法。
教学难点1.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对其进行辩证地看待。
2.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以前我们学过一篇叫《咏雪》的课文,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
古人对雪可谓情有独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
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
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
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
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更.(gēng)定毳.(cuì)衣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 一芥.(jiè) 喃.(nán)喃(2)词语释义绝:消失。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完了,结束。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湖心亭看雪》译文(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湖心亭看雪》译文
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
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
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
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
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
我走上自己
船的时候,替我驾船的人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湖⼼亭看雪》虽只有⼀百五⼗余字,作者却以清闲淡雅的笔墨,把湖⼼亭的夜间雪景写得⽓象雄浑、恍惚迷离,深切地抒发了⾃⼰冰雪独抱的操守和孤⾼⾃赏的情怀。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课⽂ 崇祯五年⼗⼆⽉,余住西湖。
⼤雪三⽇,湖中⼈鸟声俱绝。
是⽇更定矣,余拏⼀⼩⾈,拥毳⾐炉⽕,独往湖⼼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与⽔,上下⼀⽩。
湖上影⼦,惟长堤⼀痕、湖⼼亭⼀点、与余⾈⼀芥、⾈中⼈两三粒⽽已。
到亭上,有两⼈铺毡对坐,⼀童⼦烧酒,炉正沸。
见余⼤喜,⽈:“湖中焉得更有此⼈?”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别。
问其姓⽒,是⾦陵⼈,客此。
及下船,⾈⼦喃喃⽈:“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教案 教学⽬标: 1. 熟读课⽂,积累⽂⾔字词,疏通⽂意。
2. 初步了解⽩描的写作⼿法。
3. 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
2.初步了解⽩描的写作⼿法。
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法与学法: 教法:1.情景教学法:创设具有⼀定情绪⾊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的情感体验,从⽽帮助学⽣更准确地理解课⽂。
2.讨论法与点拨法:本⽂⽂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读课⽂,把握⽂意不成问题。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把握⽂章的写作特⾊和语⾔风格。
学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章写景时使⽤⽩描⼿法的特点和表现出来的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以及淡淡的哀愁。
2. 资料助读法: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平、思想及明朝灭亡、清朝建⽴的那段历史,以更好地把握主题。
3. 讨论、品读法:通过课堂讨论,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感受⽂章的美点。
教学准备: 教师:查阅络资源,并将其整合在本节课的展⽰课件之中。
学⽣:1.搜集学过的或⾃⼰知道的关于描写雪景的诗⽂句⼦。
2.对照注释并查阅⼯具书,朗读课⽂,读准字⾳。
课时安排: 1课时 探究新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策略设计意图教师随笔 ⼀、导⼊课⽂,激趣引思。
(部编)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阅读12湖心亭看雪》教案4

湖心亭看雪教学过程:一、导语:〔ppt出示〕相关西湖的诗词: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缺乏,绿杨阴里白沙堤。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因为邻近杭州城,这里日常车水马龙,仕女群集,歌吹如沸,其繁华喧闹也是一般风景名胜所少见的。
不过张岱笔下的西湖,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面貌。
只有白色的雪同白色的雾气,笼罩了湖山,游漾在天空,除此以外更无一声一色,纯然是一个素洁而宁静的世界。
对熟悉西湖的人来说,因为日常见惯了它的俏丽与繁华,此时对它的宁静,感觉更为强烈。
犹如眼看流光溢彩、嘻声如潮的舞场变得昏暗空寂,造成的印象格外异样。
那么,人们从中体味到了什么呢?也许是:一切繁华景象、一切美好事物,都将销亡净尽。
二、配乐朗诵课文。
〔配乐:斯卡布罗集市〕三、文本分析。
⒈如果在题目?湖心亭看雪?前加上一个字的话,你会加上什么字呢?明确:独。
⒉为什么是“独〞,而不是其他的字呢?明确:因为文中原句有“独往湖心亭看雪〞。
⒊同是写景散文,我们还学过?记承天寺夜游?。
两文比拟起来,有哪些不同?写景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字被誉为神来之笔。
写夜游无一“夜〞字,写“月色〞无一“月〞,并且使用比喻的修辞,将月光比成积水,营造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本文的“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和“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十二月〞的“大雪三日〞后,可看到的天气的奇寒。
“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出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雾凇沆砀〞能够看出西湖水汽的氤氲弥漫,同时也可证明“更定〞的时间不是晚上八点钟,而应该是五更过后——凌晨五点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语】《湖心亭看雪》虽只有一百五十余字,作者却以清闲淡雅的笔墨,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雄浑、恍惚迷离,深切地抒发了自己冰雪独抱的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怀。
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课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教案教学目标: 1. 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2. 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3. 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1.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
2.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法与学法:教法:1.情景教学法: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课文。
2.讨论法与点拨法: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学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文章写景时使用白描手法的特点和表现出来的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以及淡淡的哀愁。
2. 资料助读法: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生平、思想及明朝灭亡、清朝建立的那段历史,以更好地把握主题。
3. 讨论、品读法:通过课堂讨论,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感受文章的美点。
教学准备:教师:查阅网络资源,并将其整合在本节课的展示课件之中。
学生:1.搜集学过的或自己知道的关于描写雪景的诗文句子。
2.对照注释并查阅工具书,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课时安排:1课时探究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策略设计意图教师随笔一、导入课文,激趣引思。
(约3分钟)导入: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并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
同学们能不能找出几句描写西湖的诗句呢?(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明人汪珂玉曾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
”同学们平日所见多为“晴湖”“雨湖”,今天,让我们跟随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一看雪后的西湖。
学生已经学过、读过不少与西湖有关的诗文作品,通过回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的学习,同时引起学生对“雪湖”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
(约10分钟)(一)字词障碍一扫清(课件展示) 1. 生字注音更(gēng)定拥毳(cuì)衣崇祯(zhēn)沆砀(hàngdàng)余舟一芥(jiè)铺毡(zhān)对坐余拏(ná)一小舟喃(nán)喃雾凇(sōng) 2.生词注解(1)一词多义①是是日更定(代词,这)是金陵人(表判断)②一上下一白(副词,全)长堤一痕(表数量)③更更有痴似相公者(副词,还)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④白强饮三大白而别(文中代指酒)上下一白(白色)(2)古今异义是日更定(古义:完了,结束;今义:确定,决定。
)(3)词类活用①大雪三日(名词活用作动词,下雪。
)②客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客居。
)(二)齐心协力疏文意(课件展示)全班齐读课文,疏通理解文意。
1.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参考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杭州西湖边。
2.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参考译文: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
3.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参考译文: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4.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参考译文: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
5.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参考译文: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的一道淡淡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6.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参考译文: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
7. 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参考译文: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
8.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参考译文: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
问他们的姓氏,原是金陵人客居此地。
9.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参考译文:等到下船的时候,(替我驾船的)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您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啊!”(三)知人论世悟痴情(课件展示) 1. 作者名片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著作颇丰,今存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2. 背景追溯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悠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
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
本文字词难度不大,且注释较为详细,让学生结合书*释,运用所学方法疏通文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扫清字词障碍,疏通文意是文言文教学中“言”的教学部分,做好这一步的目的是为下一步的深层探究(也就是“文”)做铺垫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对张岱的经历和写作背景作简要介绍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文中蕴含的淡淡的哀愁。
三、合作探究。
(约30分钟)(一)西湖雪景共赏析 1. 作者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找出来一起读一下。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2. 讨论:这段景物描写虽只有两句话,却写得很美,意蕴也很深远。
细细品味它的美,分别说说它们美在哪儿。
提示:从写作角度、数量词、意蕴、写作手法几方面分析(小组合作解决学习重点)。
(1)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着眼于“大”字,写出了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突出阔大辽远之势。
(2)后一句作者变换角度,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由大到小,突出“小”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
人不过是这沧海一粟罢了,在苍茫天地中,他们都似有似无,“天地的空旷”与“人的渺小”形成对比,表达了在山水之中感受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
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
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3)补充白描概念——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
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诵读“白描”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4)如何理解“白描”这一写作手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如:“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朱自清《背影》)仅用“攀”“缩”“微倾”这三个极凝练的动词,逼真形象地写出父亲攀爬月台时的努力,真实地再现父亲的背影,我们的眼前似乎就出现了那令人终生难忘的感人背影。
没有一处过多的形容、修饰、陪衬之类的语言。
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
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对九个景物进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图”。
在这幅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中的,它们给人的情绪是萧索暗淡的。
此时再看到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思乡思家的情绪就很自然地从心底弥漫开来。
仅28字,就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
这就是白描。
教师小结: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
有孤独、落寞之感慨,又有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二)湖心亭里说痴情 1.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1)有一个词语可以形象地概括出作者的形象,请你找出来。
“痴”(2)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痴”呢?(看雪的时间:是日更定矣)结合课*释,看看这是什么时候。
(晚上八时左右)(3)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去?是为了不见着人,也不被人见,当然,这里的“人”是指世俗之人。
这表达了他清高脱俗、与众不同的情趣。
(4)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去的呢?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倶绝。
(5)作者是从哪种感觉来写的?听觉。
(6)“俱绝”写出了怎样的景象?写出了大雪后西湖空旷、肃杀、冷寂的景象,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不敢出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
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它使我们联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所不同的是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而本文写的是冬季最冷的时候,大雪连下了三日,西湖上什么声音都消失了,一片寂静。
按理说,这么冷的天气,应是躲在家里,围着火炉取暖,可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而且还是“独往湖心亭看雪”,一个“独”字表现出他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与众不同的情趣。
2.寻找有关“痴似相公者”的语句。
(1)那天,作者仅仅只是看到了雪吗?——遇人(湖心亭上比他早来的有两个金陵人。
)(2)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找出来,读一读。
(3)两位金陵人有没有想到会在此时的湖心亭遇到作者?哪句话能体现出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发之于两客,其实也是作者的心声。
追问:当时双方的心情如何?双方各有什么样的举动?(惊喜、愉悦。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
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而且连饮三大杯,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