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耕地资源情况及耕地质量变化状况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耕地资源情况及耕地质量变化状况综述

土地是财富之母,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一、耕地的基本含义1

所谓耕地,就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这是耕地最一般的概念。根据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制定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及有关规定划分,下列三种情形的土地都属于耕地:a 、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和草田轮作地;b、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者其他树木的土地; c 、耕种三年以上的滩涂和海涂,以及前三年内曾用于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在上述耕地中,还包括南方宽< 1. 0 米、北方宽< 2. 0 米的沟、渠、路和田梗。这就是我国目前统一适用的耕地的标准。

此外,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生产条件,在生产实践中,对耕地又可具体的划分为下列五种不同类型: a 、水田。有水资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生产、种植水稻、莲藕和席草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灌溉的水旱轮作地。b、望天田。无灌溉工程设施,主要依靠天然降雨用以生产的耕地,包括无灌溉设施的水旱轮作地。望天田也主要用以种植水稻、莲藕、席草等水生农作物。c 、水浇地。除水田、菜地之外,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生产的耕地。水浇地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灌溉方式一般都是浇灌、滴灌、畦灌和喷灌。d、旱地。无灌溉设施,主要依靠天然降水生长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固定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早地主要种植棉花、杂粮、油料等早作物。e 、菜地。种植蔬菜为主的耕地,包括温室和塑料大棚用地。

二、我国耕地分布概况

三、我国耕地资源现状2

我国是人口众多,耕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大国,人口和耕地的矛盾十分突出。我国人均耕地只有0.11 公顷,不及世界人均耕地0. 25 公顷的44 %。特别是目前我国人均耕地大于0. 13 公顷的12 个省、自治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北,其中除吉林和黑龙江等省外,其他省区粮食不能自给或仅能自给。人均小于0. 06 公顷的除4 个直辖市外,还有湖南、浙江、广东、福建4 个省。统计,全国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 05 公顷临界值的县(区)达666 个,占全国县(区) 总数的23. 7 % ,其中低于0. 03 公顷的县(区) 达463 个,有些县(区) 人均耕地只有0. 01 公顷—0. 02 公顷。

我国耕地分布不合理,质量差,生产水平低。我国山地、丘陵、高原地区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66 % ,而平原、盆地和其他地区的耕地仅占34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耕地占全国耕地的38 % ,水资源量却占全国的80 %以上;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水资源量不足全国的20 % ,而耕地却占全国的62 %。全国优质耕地少,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的耕地只占耕地总量的39 % ,中低产田则占61 %。我国现有耕地总量不足1033 亿公顷,产出的粮食还不能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经济发展日益增长的需要。1995 年—2000 年,我国人口增加近6800万,总人口近达12. 6 亿,粮食年需求为5200 亿千克,而近年来粮食产量一直徘徊在4500 亿千克左右,与需求数量相差700 亿千克。人增粮不增,必然导致粮食供求关系的紧张。

耕地总体质量差,生产水平低。从全国范围来讲,我国的优质耕地少,抗自然灾害能力差.耕地中还有近亿亩坡度在25度以上,需逐步退耕。耕地质量差和耕地与水资源分布不均匀造成我国耕地的生产水平较低,与世界发达国家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粮食单产相差100公斤以上。

后备耕地资源贫乏。据统计,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即使全部开发成耕地,人均增加耕地也不足0.1亩,而且建国以来,经过长期开发,剩余的后备耕地资源大多为质量差、开发难度大的土地。因而,我国必须要保护耕地。切实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是耕地保护的基本原则。

根据中国资源环境数据库中的耕地数据以及20世纪80年代末期、1995年和2000年3期覆盖全国时间跨度约为10年的遥感数据,对中国耕地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其变化主要有一下几个特点4。

耕地面积略有增加

近10年来,我国耕地资源总量增加了25855 km2。其中以旱地为主,增加量为24522 km2,占94.85%,水田增加了1333 km2,仅占5.15%。

水田旱地转换明显

对于西北农田开垦与撂荒交错区,主要表现为草地~耕地与耕地~草地相互转换,但总体上耕地面积增加了;在华中水域变动、城镇扩张区,前5年的格局几乎不存在,而后5年格局明显,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于华北、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草地-耕地转换区,草地转耕地面积达到20 325.2 km2,成为全国耕地增加的主要地区,主要以旱地的增加为主;黄淮海、四川盆地、长江三角洲耕地-城镇转换区耕地被城镇所取代,直接导致耕地的减少。

耕地生态环境背景质量下降

东部优质耕地迅速减少,耕地减少的省区集中在我国东部及沿海地区,主要有北京、天津、河北、浙江、福建、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东部及沿海耕地迅速减少的主要原因为城市的扩展和建设用地的迅猛增加。在我国东部及沿海地区优质耕地锐减的同时,东北和西北地区的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加剧,大量的荒地、草地、湿地被开发成为耕地。我国耕地面积重心十年间向西北移动了28. 3377 公里。

田光进等 (2002) 报道了基于利用遥感和GIS方法的中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将生态环境质量分10个级别,级别越高,表明生态环境质量越好。将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数据与80年代末和2000年的耕地数据进行空间叠加后结果表明,耕地变化部分的生态环境质量主要为3~6级。将级别数作为权重,每一级别的耕地流失或者开垦面积乘以权重值,并求和,其结果表示为耕地变化部分的综合环境质量指数。结果表明,新开垦耕地的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为543.54;流失耕地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为577.013,流失耕地的总体质量大于新开垦的环境质量。最主要的特点是新开垦的耕地是坡度较大的土地,而流失的又是坡度较缓的土地。

四、耕地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