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孟子》思想
高中语文高二上《庄暴见孟子》说课稿
《庄暴见孟子》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简析:《庄暴见孟子》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的讲读课文之一,本文充分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其中提出的“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充分体现了儒家的人文性,即以人为根本,重视人在自然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并以此为中心,解释一切问题,这种人本精神与上一篇《鱼我所欲也》中“舍生取义”的乐道精神构成了孟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儒学的人文精神的体现。
本单元选编的几篇诸子散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先秦诸子百家中儒、法、道这三家最基本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
其中儒家思想是一个重点。
了解这些思想,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加深了解,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本文中孟子采用了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的说理方法,充分体现了孟子的雄辩。
让学生把握这种论辩艺术,对于他们的思维能力是一次很好的锻炼。
本文的语言不太深奥,语句多有重复之处,学生理解的难度不大,但其中的疑问句式的使用有一定的难度。
(二)教学目的依据大纲要求,语文学科要突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结合本课实际,拟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提出的“与民同乐”的仁政思想及其体现的人文精神。
2.把握本文思路,体会孟子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的论辩艺术。
3.掌握文中的疑问句式,体会疑问代词、疑问语气词的运用。
(三)教学重难点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统一的,拟定为文中的六个疑问句:①好乐何如?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③可得闻与?④独乐乐,与众乐乐,孰乐?⑤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⑥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其依据是:(1)从语言上看,这六个疑问句是本文最主要的语言障碍,学生在阅读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难度。
(2)从内容和论辩艺术看,这六个疑问句由庄暴提出问题,到孟子从谈音乐入手,步步引导,层层深入,最后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张上来,既能充分显示孟子的论辩艺术,又能让学生领会本文的行文脉络和主要内容。
二、说教法1.诵读法。
孟子三章文言文
孟子三章文言文
一、孟子简介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尊称为“亚圣”。
孟子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理论,主张仁政、民本、性善等观点。
他的著作主要包括《孟子》一书,该书分为七篇,共有二百六十一章,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二、孟子三章文言文解析
1.第一章:仁者见之而思,智者见之而行
本章主要讲述仁者和智者的区别。
仁者见到事物能深思熟虑,智者则能付诸实践。
这一观点强调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具备仁爱之心,更要将仁爱付诸行动,为社会作出实际贡献。
2.第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本章阐述了人们在面对困难和忧患时,应该保持奋发向前的精神,勇敢面对挑战。
反之,过于安乐的环境容易导致衰败。
这一观点提醒我们要具备忧患意识,不断求进,以克服困难、奋发向前为己任。
3.第三章:尊师重道,教学相长
本章强调师生关系的重要性,主张学生要尊敬老师,遵循道义。
同时,教学相长,师生之间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这一观点彰显了教育事业的崇高地位,以及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三、孟子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启示
孟子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仍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他所主张的仁政、民本、性善等观点,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提高民众道德素质具有深远影响。
此外,他强调的忧患意识、付诸实践的行动力、尊师重道的教育观念等,都对现代人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
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 先秦诸子选读人教课标版 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孟子》选读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说:“心志专一就能调动意气,意气专一也能触动心志。譬如跌倒和奔跑,这是意气专注的结果,反过来也使他的心志受到触动。”
公孙丑问:“请问老师您擅长于哪方面?”
孟子说:“我善于透彻地分析别人的言语,也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高二集体备课材料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关于作者的基本文学常识。掌握古文中部分词语及的用法。词语如“也”、“是”等;句式如判断句、疑问句等。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疏通文意,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哲学思想。引导学生掌握本文艺术特色,进而了解孟子散文的风格和特点。
3、情感目标:体会孟子的思想活动与政治主张。
(4)道德天:
孟子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便是“天”,“天”表现于人,便是“性”。人若能有足够修养,便能知天,达到“天人合一”。
二、创作背景
1.写作背景
如前所述,战国中期,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合纵联横,互相攻伐。而孟子学成之后,游说诸侯,所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即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被认为脱离了客观实际。因此其主张不曾被诸侯采纳。于是退居讲学。《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说他:“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2)义利之辨——道德价值的论证:
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于自觉心的,属于人的“本质”,即所谓人的“性”。人之性,必有异于禽兽之处,这种“异于禽兽”的性,便是“善端”。他指出,人之所以不善,是由于受私欲蒙蔽。因此,人应放弃私利,以达到社会的公义。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3)养气与成德:
《孟子2·王何必曰利》 高二语文人教版《 先秦诸子选读》
坚守“利” ——成为盗跖
坚守“义” ——成为圣贤
思考: 孔子和孟子对待“义与利
”的问题上,观点是否一致?
孔子主张:“见利思义”,可以 追求利,但必须以坚守“义”为 前提。
孟子主张:坚决反对追求“利” ,特别强调要追求“义”.
讨论:
如今假货充斥市场,主要是人们太过于驱利,一 切向钱看,守不住做人的底线,守不住社会的原则, 给社会风气带来了极坏的影响,政府应该加大力度治 理,每个国民应该自觉抵制,这样我们的社会下会风 清气正,才会天天天蓝。
如果一个社会人人利“ 字”当头,大家就会互相 坑害
第1则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远千
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
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
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
注释: 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即位=迁都大梁,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 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 征,取。 翻译:
思考: 孟子是如何阐
述他的义利的 ?
正反对比论证
反面论证“以市道交”——人与 人之间会沦为利益关系,会破坏 社会和谐,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正面阐述“以义交往”——关系 融洽、社会和谐,霸业可成
第3则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①为善者,舜之徒也; 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②之徒也。 欲知舜与跖之 分,无他,利与善之间③也。”
注释: ①宋牼(keng):战国时宋国著名学者,反对战争,主张和平。②石 丘:地名,其址 不详。③构兵:交战。④说(Shui):劝说。⑤ 遇:说而相合。 ⑥指:同“旨”,大 概,大意。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解题
本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人人都有 仁义礼智这四种善端,把它们发扬光大,我们就会 成为尧舜这样的圣人:任其泯灭,我们就会堕落为禽 兽。这就是他的“性善论”,“王道论”是“性善 论”在政治学上的运用。本章是最能体现孟子“性 善论”的篇章。
深入品读,感悟赏析
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正反对比论证(正面: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反面: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比喻论证(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举例论证(今人将见孺子将入于井…)
深入品读,感悟赏析
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有哪些内容?
【明确】:“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侧隐、羞恶、辞 让、是非”之心,简称为“心”。这“四心”是“仁、义、礼、 智”这四种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是“四端”。
重点字词: (1)四体:四肢。 (2)贼:伤害。 (3)然:通“燃”。 (3)达:流通,指泉水涌出。 (4)保:安定。
译文: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 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 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 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 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 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 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 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 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 成问题。”
是: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这在论证方式上属于 例证 法。
3.在孟子看来,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那么治国施行仁政也是天经地义的。文中最能
体现这一主张的句子是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课堂提升: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
高二语文统编版备课教案:《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公孙丑上》(“敢问夫子恶乎长……则不能也”)课后指定拓展阅读(讲练结合附翻译)篇目(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孙丑曰:)“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孟子·公孙丑上》)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馁:饥饿,引申为丧气,萎靡不振B.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揠:拔起C.今日病矣病:生病D.不耘苗者也耘:除草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直养而无害博我以.文,约我以礼B.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其子趋而往视之.C.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D.其为.气也,至大至刚。
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3.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
B.孟子认为,对于“养气”有两种做法是不足取的:一是拔苗助长,一是放任不管。
这两种做法都会对“养气”产生危害。
C.“浩然之气”需要用“义”来培养,一方面要注重外在力量,另一方面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
D.孟子的散文素以雄辩著称,论证纲目清晰,说理善用譬喻,形象生动,深刻透彻。
选文体现了以上特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2)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人教版-语文-高二-《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原文和译文资料
“从前齐景公问晏子说:‘我想到转附、朝舞两座山去观光游览,然后沿着海岸向南行,一直到琅邪。我该怎样做才能够和古代圣贤君王的巡游相比呢?’
“晏子回答说:‘问得好呀!天子到诸侯国家去叫做巡狩。巡狩就是巡视各诸侯所守疆土的意思。诸侯去朝见天子叫述职。述职就是报告在他职责内的工作的意思。没有不和工作有关系的。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对歉收的给予补助。夏朝的谚语说:“我王不出来游历,我怎么能得到休息?我王不出来巡视,我怎么能得到赏赐?一游历一巡视,足以作为诸侯的法度。”现在可不是这样了,国君一出游就兴师动众,索取粮食。饥饿的人得不到粮食补助,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大家侧目而视,怨声载道,违法乱记的事情也就做出来了。这种出游违背天意,虐待百姓,大吃大喝如同流水一样浪费。真是流连荒亡,连诸侯们都为此而忧虑。什么叫流连荒亡呢?从上游向下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流;从下游向上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连;打猎不知厌倦叫做荒;嗜酒不加节制叫做亡。古代圣贤君王既无流连的享乐,也无荒亡的行为。至于大王您的行为,只有您自己选择了。’
【译文】庄暴进见孟子,说:“我朝见大王,大王和我谈论喜好音乐的事,我没有话应答。”接着问道:“喜好音乐怎么样啊?”
孟子提出了什么思想主张
孟子提出了什么思想主张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主张,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伦理和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孟子所提出的几个重要思想主张。
首先,孟子主张“性善”理论。
与另一位儒家学派的代表孔子相比,孟子对人性的看法更为乐观。
他认为每个人从出生开始都具有善良的本性,人的本性内在地追求道德和正义。
他指出,如同生命力自发地追寻光线一样,人的本性自然源于内在的善良之心。
这一思想主张强调了人与生俱来的善良本性,与原始本性相对立,强调每个人都有受到教育和培养的潜力。
其次,孟子提出了“性即是命”,强调人的本性与天命的紧密联系。
他认为人的行为取决于人的本性,而本性又是与天命相一致的。
孟子强调了人与天地之间的紧密关系,认为人的存在和意义是与天地共同构成。
他通过这一思想主张,追求个人道德行为与天地之间的和谐。
孟子的第三个重要思想主张是“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中既有善良的因素,也有贪婪和自私的因素。
他指出人性中的恶来源于人的“情”,情指的是人的欲望和内心的冲动。
虽然人性天然有善的部分,但人也容易受到情的影响而偏离正义和道德。
因此,孟子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来抑制人性中的恶,并引导其走向善良的道路。
孟子的第四个思想主张是“天人合一”。
他强调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并认为道德行为是天赋的和人为的相互作用。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努力保持自己的道德行为,以充分体现人与天地之间的和谐关系。
通过孟子的思想主张,他鼓励每个人追求道德的完美,在与天地之间实现和谐的同时,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与孟子的思想主张密切相关的是他对政治哲学的贡献。
孟子强调君主的责任在于提供民众的福祉和幸福。
他主张君主应该以仁爱和慈悲的态度对待百姓,促进社会的和谐。
他认为君主具有天命的权威,但这种权力来自于百姓的信任和支持。
君主应该具备良好的德行和品质,才能赢得百姓的拥护。
总而言之,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主张。
高二语文+第1章+1.2《孟子》选读+Word版含解析.doc
第1章1.2《孟子》选读一、《孟子》解读民为贵可见孟子说夏桀殷纣贼害仁义,所以是独夫,所以可杀,跟“民为贵”的思想正是息息相通的。
因为践履仁义是赢得民心的根本,所以桀纣贼害仁义便使他们丧失了民心,终至丧失了天下。
这样,说天子贼害仁义就可杀,就有了天子丧失民心就可杀的意思了。
在这里,“民为贵”的思想表现得非常有力。
孟子时时告诫统治者,希望他们记得天下万民的忧与乐,并且以天下万民的忧乐为忧乐。
1.孟子“民贵君轻”“诛一夫”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的思想意义和实际境遇。
2.说说在孟子理想中的君主与臣民的关系是怎样的。
1.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下题。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
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注】:容光:水的空隙。
(1)将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①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②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2)孟子说的“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学习道理?2.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离娄上》)(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说:“侍奉谁最重要?侍奉父母双亲最重要。
守护谁最重要?守护自己最重要。
”守护自己的意思是守护自身的操守,不失去白己的节操。
B.孟子欣赏不失去自己的节操而又能侍奉父母的人,对那些失节而侍奉父母的人是鄙弃的。
在孟子看来,“孝”固然重要,但“守身”更重要。
C.孟子对失节而能侍奉父母的人并不是鄙弃的,只是说没听说过而已,在孟子看来,“事亲”足最根本、最重要的,所以“孝”比“守身”更重要。
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经典文化阅读 《孟子》
1、完成孟子专题的练习
Bye-bye
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2)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2、孟子在这段话中围绕人性问题提出什么观点?
【解答】 (1)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 则西流。
【翻译】人性好比湍急的水,在东边开个口就往 东流,在西边开个口就往西流。 (2)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翻译】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是形势导致这样 的。 2、孟子在这段话中围绕人性问题提出什么观点? 【答】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 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 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①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 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 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②其君者 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 注)①弑:古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为“弑”。②后:怠慢。 (1) 翻译 (5分) ①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2分)
孟子谓戴不胜曰:“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 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 “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 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 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注]庄、岳:齐国街里名。
(1)把上面的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 汉语。 ①欲其子之齐语也(3分) ②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4分) (2)孟子这段落话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第二、文意的理解和概括
一、 对作者整个思想体系的了解
语文作文孟子的思想
语文作文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博爱的。
孟子的仁政和非攻思想处处都体现着他忧国忧民的仁心。
他四方游说诸侯施行仁政。
在那战乱纷飞的年代,充斥着暴力,流行着吞并,肆虐着攻伐,这位儒家学派的“亚圣”要从法家的血腥中抢得一丝仁爱的地位,何其不易。
但是他为天下万民,仍不屑努力与八方诸侯,无奈天下分久必合,孟子最终放弃了。
他站在泰山之巅,俯视天下万民,有的穷困潦倒饿死街头;有的为谋生存骨肉分离……仰不足以养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他万念俱灰,为何他的眼中长含泪水,因为他爱老百姓爱得深沉。
游说不遂他便退以著书,终成《孟子》。
孟子十分讲原则。
孟子为人很讲原则。
即:“生而有不用也,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无论何时,哪怕是生死关头也要讲求原则,决不做苟且偷生之事。
他大义凛然,四心伴身:他遇人知恻隐;遇错明羞恶;遇贤懂恭敬;遇事辨是非。
面队万钟的丰厚条件,他毅然咏颂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和加焉!他一生两袖清风,不求宫室之美;不爱妻妾之奉;不需所识穷乏者得我。
他从始至终都保持着人皆有之的“本心”,使他成为了正人君子的典范。
高二语文《孟子》选读两篇
至圣
亚圣
寓言和比喻是先秦诸子散文的 重要表达手段。
一般认为,寓言是带有劝喻或 讽刺性质的故事,往往是用假托的 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寓言 通常含有比喻的性质。
寓言中故事是“宾”,寓意是 “主”。
寓言
寓意
五十步笑百步 缺 点 或 错 误 的
程度不同,实
质却一样。
齐人乞墦
批判为谋利不
择手段之徒。
教民 养民
统治者想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应反省自 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 对比 狗彘食人食(贵族)而不知检
涂有饿莩(百姓)而不知发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己诏
原文1: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 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译文:孟子谒见梁惠王。梁惠王说:
“老人家,不辞长途辛苦(您不以千 里为远)而来,将有使我的国家得利 的手段吧?”
邻人攘鸡
不合道义却不 知悔改。
禾苗遇旱枯槁,百 姓 苦 暴 政 , 禾苗遇雨兴盛 盼仁政。
好处 深入浅出 曲折生动 妙趣横生 引人入胜
“仁”的内涵
从自处的角度:孔子说的“仁”就是克 服一己之私,而遵循礼的规定。具体说 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从处世的角度:“仁”就是对他人的关 怀,即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在孔 子的语录里 ,“仁”的基本含义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常常被表述 为“恕”或“忠恕”。
孟 子 选 读
孔孟之道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 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全 书共20篇,以语录体为主,较为集中地 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 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孟子》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 公孙丑等著,现存七篇。书中记载有孟 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 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高二语文新人教版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主旨及思路分析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
《寡人之于国也》主旨及思路分析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本文主旨。
因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这种“保民而王”得思想,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多加”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即减轻徭役、发展农林牧渔生产而使民“不饥不寒”,并在此基础上兴办教育等具体措施和要求,并强调指出,只有通过解决人民经济生活的问题而取得人民拥戴,才能称王于天下。
▃▄▅▆▇██■▓点亮心灯 ~~~///(^v^)\\\~~~ 照亮人生▃▄▅▆▇██■▓。
高二语文文化经典阅读《孟子》专题训练
高二语文文化经典阅读《孟子》专题训练高二文化经典《孟子》专题训练二(二)齐人伐燕。
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曰:未也。
沈同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
彼然而伐之也。
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
’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
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
’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注释】①沈同:齐国大臣。
②为天吏:奉行天命的天子。
(1)从选段看孟子认为讨伐燕国,但必须由“□□”去讨伐,杀人犯该杀,但必须由“□□”去杀,如果一个无道的国家去征伐另一个无道的国家就叫“□□□□”。
(2)孟子是认为燕国可以讨伐,杀人犯可以杀掉么?为什么?(三)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①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②。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③;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④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⑤: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注】①诚:真是。
②熄:同“息”。
他们不活动,则天下平息无事。
③冠:男子承认后戴的帽子,这里用作动词,开始戴上承认的帽子;命之:主持典礼,给予训词。
④女:同“汝”。
⑤淫:乱;移:变;屈:挫抑。
富贵不能乱其心,贫贱不能变其节,威武不能挫其志。
(1)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称不上“□□□”是因为他们“□□□□,未能“□□□□□□”。
(2)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标准是什么?(四)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告子》上)(1)一个人丧失本心叫“□□”,把本心找回来就叫“□□”,“哀哉”指的是“□□□□□□□”(2)孟子的“求放心”和现代人所说的“放心”,意义有无差别?(五)孟子谓戴不胜①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
《孟子》表达的道理
《孟子》表达的道理
摘要:
1.《孟子》简介
2.《孟子》的核心思想
3.《孟子》的教育观念
4.《孟子》的道德观
5.《孟子》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正文: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
它由战国时期儒家学者孟子及其弟子编撰而成,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言行和思想。
《孟子》的核心思想是“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具有善的因素,只要通过学习和修炼,人可以克服恶性,发扬善性。
这一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
《孟子》的教育观念强调教育对个人成长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孟子认为,教育不仅可以使人明辨是非,还可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在教育方法上,孟子提倡因材施教,认为教育应该因人而异,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能。
《孟子》的道德观主张忠、孝、仁、爱、礼、义、智、信等美德,强调个人品德对于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例如,孟子提倡“仁者爱人”,认为关爱他人是仁的表现;他还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孟子》的地位举足轻重。
它不仅对儒家学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对中国哲学、文化、教育等领域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思考3】研读第三部分
原文: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 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是:代词,这、此 ②之:补充音节,无实义 ③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④辞让:谦逊推让 ⑤端:萌芽,发端。 特殊句式: 非人也、仁之端也 判断句
【思考3】研读第三部分
原文: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 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活动二:问题探究 1. 如何理解“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 也。” 明确 孟子认为人所具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 发端,人具有为善,为仁政的“仁心”,扩充这些善端,就足以安定天下。
⑧要誉:博取名誉,要同“邀”。 ⑨乡党:同乡。 ⑩非恶其声而然: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 特殊句式: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判断句和状语后置句
【思考2】研读第二部分
文本探究
原文: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
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
⑧然:同“燃” ⑨达:流通,指泉水涌出。 ⑩苟:如果 ⑪保:使……安定。 特殊句式: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宾语前置句
【思考4】研读第四部分
原文: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 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 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越的物质条件而放弃礼义。
孟子故事
孟
母
三
迁
孟子语录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
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
之谓大丈夫。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
(二)孟子的主要思想
哲学思想---性善论。孟子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
人们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
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
• 政治思想---施仁政。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他强调发展农
业,体恤民众,关注民生。
• 价值观---强调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
这种恐惧同情心理)。
萌芽,发端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
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
体也。
判断句
取独 这
就像
译文: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
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表转折
名作动,伤害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
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进行假设,正反对比论证,点明四端的意义点明政治主张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 举例论证:孺子入井
➢ 比喻论证:“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
高二语文 寡人愿安承教《孟子》
高二语文寡人愿安承教《孟子》梁惠王说:“我愿意高兴地听您指教!”孟子说:“用棍棒和刀子杀死人,有什么区别吗?”(惠王)说:“没有什么差别。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手腕害死人、有什么区别吗?”(惠王)说:“也没有什么差别。
”(孟子又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栏里有健壮的马,(而)百姓面带饥色,郊野横陈着饿死的尸体,这就(等于)率领着野兽一道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吞噬,人们尚且厌恶它,身为百姓父母,官,管理政事,却不免也率领兽类一道吃人,哪里配当百姓的父母官呢?孔仲尼说过:‘第一个制作土偶陶俑来殉葬的人,恐怕理该断子绝孙吧?’正是因为土偶陶俑酷似真人而用它殉葬的缘故,(试想连用俑殉葬都不能允许),又怎能让这些百姓活活地饿死呢?”梁惠王说:“(想当年,我们)魏国,天下没有比它更强的国家,这是您老所深知的。
而今到了我当政,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也阵亡了;西边又丧失了河西之地七百里,割让给秦国;南边又(以失掉八个城邑)被楚国所欺侮。
我为此感到羞耻,希望能替全体死难者雪耻复仇,您说我该怎么办才好?”孟子回答道:“在任何方圆百里的小国家,都可以在自己的国土推行王道,大王如果肯对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提倡精耕细作,及时锄草,使健壮的青年利用闲暇时间加强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德修养,做到在家能侍奉父兄,外出能尊长敬上,这样,即使是手里拿着木制的棍棒,也可以跟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相对抗。
(因为)他们(指秦,楚)侵占了百姓的农时,使他们无法耕种来赡养父母。
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各自逃散,他们坑害得百姓好苦、大王如果兴师前往讨伐它,有谁能跟王较量咙?有道是:‘实行仁政者无敌于天下。
’请大王不要再犹豫徘徊!”所谓故国者《孟子》孟子拜见齐宣王,对他说:“通常所说的故国,不是指那国家有高大的树木,而是指它有累代的功勋之臣。
你眼下没有亲近的臣子了。
过去使用提拔的人,如今已被罢免而不知去向。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环节一:
1.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有哪些内容?
2.结合资料,完善例证部分论证逻辑结构图。
非天之降才尔殊也……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於人而疑之?圣 人与我同类者。……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 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 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 舍则失之。”
——《孟子·告子上》
见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
孺
特征:____ 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子
怵惕恻
将
隐之心
入
人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
于 井
联系:____
3.比喻具有相似性,请结合文中内容对“人之有是四端也,犹 其有四体也”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 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 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於利而行,多 怨”。自天子至於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 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 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彊 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 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於合从连衡, 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 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 之意,作《孟子》七篇。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孟子》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 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 《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 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 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的主要思想
孟子自幼受儒家思想的熏习,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又“私淑孔门后学”,以继承和光大儒学为毕生追求,形成了以“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为主要内容的孟子学说,为儒家学说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一、民本: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先秦民本思想渊源已久,《尚书·夏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固”可以理解为安定、团结,意思就是: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基础,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就能太平)”。
《谷梁传·恒公十四年》:“民者,君之本也。
”孟子对民本思想给以系统的发展和阐述。
民本思想在孟子的政治思想中占有突出的位置。
他明确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天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
这是因为,有了人民,才需要建立国家;有了国家,才需要有个“君”。
国家是为民众建立的,“君”的位置是为国家而设立的。
这里,轻重主次的关系是很清楚的,国家政治,一切以民为本。
要说真有什么“天子”,那么民众才是真正的“天子”。
因为天的聪明,是通过民的聪明来表现的;天的视听,是借助民的视听来实现的。
民众的意愿,天总是顺从的。
可见民众才是“天”的代表,是真正的“天之骄子”。
至于所谓“君”,则是民众抬举出来的,“君者,舟也;庶人,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民众有力量抬举出一个君,也有力量把君推翻。
君位本是为天下民众设的,谁来做君完全应当由天下民众决定。
这是古今天下通行的道理。
)(《孟子·尽心下》)。
”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的向背,民心归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素,“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孟子·离娄上》),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基于这种观点,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二、仁政: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在孔子仁政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建立起自己完整的仁政学说体系。
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
(一)养民:
(1)要制民之产,“是故明君必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孟子·梁惠王上》)“民之为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放、侈:放纵;辟、邪:不正派,不正当。
指肆意作恶),无不为已。
”(《孟子·滕文公上》)孟子的仁政就是要合理解决土地、衣食、教育等基本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问题,“仁政必自经界始(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
”(《孟子·滕文公上》)
(2)要使民以时,休养生息。
孟子认为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就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梁惠王上》)当时战争不断,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频繁的战争必然贻误农时,影响农业生产。
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则反映了注重保护自然资源的可贵思想。
(3)要取民有制。
他主张薄税轻敛,“取民有制。
”(《孟子·滕文公上》)“省刑罚,薄税敛。
”(《孟子·梁惠王上》)不能滥征,不能搞苛捐杂税。
他把这看作是富民之道,说:“易(治)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孟子·尽心上》)他把“什一之税”描绘为最理想的税制,认为这种十分抽一的税率不能再提高,而且还须根据实际收成情况而减征或缓征。
他列举当时赋税繁多的情况说:“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
”(《孟子·尽心下》)征布、征粮,还要征劳役,三重负担加在一起,人民是不堪忍受的:“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
父子离。
”(《孟子·尽心下》)他要求对这种重税加以宽减,“君子用其一,缓其二。
”(《孟子·尽心下》)还骂那些自称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的所谓“良臣”是“民贼”。
(《孟子·告子下》)
(二)教民:向人民施以教化。
他屡屡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孟子·梁惠王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育之。
”(《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也。
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
”(《孟子·滕文公上》)他认为教化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教化可以使人“明人伦”,从而达到“务局。
”(《孟子·滕文公上》)
三、王道:“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
孟子认为民本与仁政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实现“王道”这一目标。
孟子所谓“王道”,即“以德行政者王”,他列举商汤、周文王行王道的例子:“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孟子·公孙丑上》)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孟子·梁惠王下》)正因为孟子把实现王道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所以凡不以“王道”治国者,便都被他视为“罪人”,视为“独夫民贼”,遭到他的猛烈抨击。
四、性善: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在孟子思想中,性善论是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
我知言,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我善于知悉别人的言辞,也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与动物本性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有道德,即人生而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人们都有一种先天向善的能力,即“良知”、“良能”:“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其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孟子·尽心上》)意思是说,人们无须乎学就会做的,这是他们的良能;无须乎用脑筋思考就知道的,这是他们的良知。
两三岁的孩童,没有不知道爱他们的父母的,等到长大了,又没有不知道尊敬其兄长的。
亲爱父母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
为了使人们确信人性本善的结论,孟子进行了论证,提出人皆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心向。
此四种心向乃是仁、义、礼、智发生的根源。
恻隐之心是仁发生的根源,羞恶之心是义发生的根源,辞让之心是礼发生的根源,是非之心是智发生的根源。
而四人的四种心向所产生的仁、义、礼、智四种品德是属于善的品德。
因此,人的四种心向是向善之心向,而人之向善之心向是根源于人性的,由此可知,人性当是善的。
孟子认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公孙丑上》)在孟子看来,没有同情、羞耻、辞让、是非之心的人,简直不是个人。
人有这种心向,就好比人有四肢一下,是自然而然的。
因此“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上》)仁义礼智这些美德,不是由外面给予或施加的,而是人本身就生而具有的,只不过人们不去想它罢了。
孟子学说,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除了上述几点外,还有许多精彩而丰富的内容,如“养气”说,“人格修养说”,“尽心、知性、知天”说,“以意逆志”说等等。
孟子学说对儒家学说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奠基作用,他与孔子学说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儒学思想发展的基础——孔孟之道,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
小结
孟子的主要思想
四大思想:
“民本”、“仁政”、
“王道”和“性善论”
一、民本: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二、仁政: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
(一)养民:
(1)要制民之产。
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问题,“仁政必自经界始行仁
(2)要使民以时,休养生息。
(3)要取民有制。
(二)教民:向人民施以教化。
三、王道:“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
四、性善: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在孟子思想中,性善论是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