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说课稿
我说课的课文是《荷塘月色》,这是高中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具有独特的魅力。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体系,我将从三个方面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知识和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对散文有了较好的了解,他们已经较好地具备了分析语言的能力。我希望达到的教学目标有三个,即让学生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能够做到:
1、了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的生平。
2、掌握难度较大的一种修辞方法:通感。
3、品味《荷塘月色》文中优美的语言和意境,品味朱自清散文语言的风格。学会从优美的文字中鉴赏美,领悟美,并通过掌握语言的美的内涵和特点,自己能够创造美的语言和意境。
二、过程和方法
我将课堂教学过程分成了七个环节。
1、导入
我不主张采用介绍1927年大革命失败等背景介绍作者生平的方式导入课文,这样不自觉的就把学生引到政治味道很浓的路子上去了。我认为真正优秀的文章是经得起时间和空间的打磨和洗礼的,脱离那种特定的社会环境仍然会散发出它经久不衰的、独特的魅力之光。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以前已经学习过朱自清的《春》、《背影》、《匆匆》等散文作品。因此我的导入方法是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和我一起回忆从前学习过的朱自清的作品,我想这种导入方法能唤起学生对朱自清语言曾有的记忆,为进一步领略本文打下基础。
我设计的具体的导入语是:“‘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这是热爱大自然、陶醉于大自然的朱自清;‘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和他相见!’(《背影》)这是满怀对父亲的思念之情的朱自清;‘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匆匆》)这是感叹光阴易逝、惜时如金的朱自清……这些文章,是一代文学大师用他那饱满深情而又富有灵性的笔化成的一把神奇的钥匙,带领我们走进如诗如画、气韵悠长的文学殿堂,今天我们将一起来欣赏朱自清的另一篇精美散文《荷塘月色》,再一次走进他为我们描绘的宁静、优美、脱俗的世界。”
2、抒情吟诵
我觉得要带动学生进入《荷塘月色》这样一种美好淡雅的境界,光有说教是不够的。我设计的方法是这样的:我在课堂上为学生吟读课文,同时恰当地配上一些舒缓轻柔的轻音乐,像舒伯特的《小夜曲》、莫扎特的《月光奏鸣曲》等,这样能营造出荷塘、月色浑然一体的宁静、轻柔、幽雅的氛围,让学生能更加迅速地进入那种心旷神怡的境界,更加深入地领悟那样一种从文字
到灵魂的美。这一过程将会用3到5分钟的时间。
3、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
这一过程将会经历5分钟左右。我不去猜想学生会选择哪些段落,并预先想好他们可能的答案。我会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无论是美是丑,是褒是贬。我想只有在轻松愉悦、活泼积极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有可能全身心地接受教师的讲说。我会先让学生们发表见解,再带领他们一起进入本文重点第4、5、6段的赏析,我想这样的话学生们能更自然更专心地转入到我的解说中。
4、重点分析第4、
5、6段荷塘月色的描写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我将用20分钟的时间去讲析,让学生理解并记忆课文。第4段和第5段我会从提问入手。问题是:这两段写了哪些意象?表现这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技巧?第一个问题学生们很容易回答,如“月光、荷叶、荷花、荷下流水、青雾”等等。第二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我会提示学生从修辞方面入手进行回答。相信学生们都能找到这些句子: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以及“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再如:“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些句子是全文的闪光处,是全文最美最动人的部分。我想通过我的详细分析,学生应该能从中体会、把握这些语言的美感和特色,学到比喻和拟人还可以如此生动传神地运用,从而在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以及“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上奏着的名曲。”就是运用了一种比较少见的手法:通感。钱钟书先生把“通感”这一修辞手法定义为“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在讲解时我会将抽象定义和实际课文结合起来,让学生将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这样就能更好地掌握记忆“通感”这一修辞手法。
第6段我还是从提问入手,问题是:作者在第4段和第5段中已经几乎把月色下的荷塘写到了极致,为什么还要写第6段呢?并且,第6段写的是荷塘以外的景物,如树影、远山、路灯光等,这是不是和本文的题目“荷塘月色”无关?我想,作为习惯于听从权威的中学生,一般不会回答“无关”。借此我会进一步提问:那么作者写这一段有什么作用?从而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最后得出答案:这段话充实了月下荷塘这一景境,有了其他的景物作陪衬,月下的荷塘会更显幽美别致,丰满而又独立。
5、让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语言的能力。
我将用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学习这篇课文的心得感想。讨论一:回想文章第4段到第6段景物描写的特点,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物特点?讨论二:作者引用《采莲赋》、《西洲曲》中的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我想对于自由讨论这一点,应该是受学生欢迎的,这正好让我转入第6个环节的教学。
6、拓宽延伸学生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