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原理》第5章 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

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
地 震 勘 探 原 理
第一章 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地震波运动学 第三章 地震波动力学 第四章 地震勘探的野外采集 第五章 共反射点多次叠加法 第六章 反射波地震资料的数字处理 第七章 反射波地震资料的解释 第八章 地震勘探的应用
第一章 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
一、地震波的基本概念 二、地震介质模型 三、地震波的传播规律
透射波极性,总是与射波波极性一致。
(3)斯奈尔定律(Snell) 地震波入射到介质的分界面上时,不仅产生反射纵波和透射纵 波,还会发生波形转换,形成反射横波和透射横波,这些波的传播 遵循斯奈尔定律,即
sin sin 1 sin 2 sin 1 sin 2 p vP1 vP1 vS1 vP 2 vS 2
1.地震波传播的基本原理
(1)惠更斯原理(Huygens) 又称为波前原理。已知 t 时刻的波前,波前面上每一点(面元 )都可以看作是新的子波源,各自发出子波。各子波分别以介质的 波速v向各方传播,形成各自的波前,经Δt 时间,它们的包络面便是 t+Δt 时刻的波前。 根据该原理,只要知道某一时刻的波前面位置,通过几何作图 方法就能求出地震波在任意时刻的波前位置。
C.Huygens, (1629-1695), 荷兰物理学家
t t 时刻的波前面
v t
子波波源
平面波
t 时刻的波前面
t t 时刻的波面
v t
子波波源
t 时刻的波 面
球面波
1.地震波传播的基本原理
(2)惠更斯-菲涅尔原理(Huygens-Fresnel) 惠更斯原理只给出了波传播时的几何空间位置和形态,没有给 出波的振幅。1814-1815年菲涅尔以波的干涉原理,弥补了惠更斯原 理的缺陷,将其发展成为惠更斯-菲涅尔原理。它的内容是: 波动在传播时,任意观测点P处质点的振动,相当于上一时刻波 前面Q上全部新震源产生的所有子波前相互干涉形成的的合成波。 该原理证明了子波在前面任意新波前处发生相长干涉,而在后 面任意点处发生相消干涉,振幅为0。

地震勘探原理课件:第5章地震解释的理论基础

地震勘探原理课件:第5章地震解释的理论基础
• 如果上述这些因素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 不大,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就会使得同 一反射波在相邻地震道上反映出相似的 特点
1.1 地震剖面的特点
1.1.3 层位解释和波的对比
地震剖面上有效 波的标志 同相性 振幅显著增强 波形相似特征 时差变化规律
1.1 地震剖面的特点
1.1.4 水平叠加剖面的特点
采集
处理
解释
1、地震资料解释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特点:综合性、实践性、艺术性、多解性、重要性
HST TST HST TST HST
2、地震资料解释的发展历程
六十年代之前
主要采用光点地震记录仪,地震资料是一条条分开的单道 地震记录,只能记录较浅部地层的很强界面的反射波,故地震资 料解释仅能进行常规构造编图。
地震勘探原理——解释理论基础
信息学院
概述
地震资料解释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地震资料解释的发展历程 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方法
1、地震资料解释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内容:根据地震资料确定地下构造形态和岩性特征
构 造 解 释
运 动 学
岩 性 解 释
动 力 学
1、地震资料解释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勘探技术链条中的位置:地震资料解释是地震勘探系统工程的最终环节
1.1 地震剖面的特点
• 地震子波在向下传播过程中,遇到 波阻抗界面就会发生反射和透射
• 反射波在振幅(反射系数绝对值)、 极性(反射系数的正负)、到达时 (深度、速度)
1.1 地震剖面的特点
• 当岩层厚度 较厚,也就 是t时, 同一接收点 收到的来自 反射界面R1 何R2的两个 反射点可以 分开
1.1 地震剖面的特点
1.1.4 水平叠加剖面的特点
2) 在构造复杂地区,水平叠加剖面上会出现各种异常波(绕射、回转 等),其同相轴的形态与地质剖面完全不同,不能直接用于地质解释。

地震勘探原理总结

地震勘探原理总结

《地震勘探原理》各章节的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不作为考试内容)第二章地震波运动学理论§2.1 几何地震学基本概念1、基本概念,如地震子波:具有多个相位、延续60~100毫秒的稳定波形称为地震子波。

几何地震学:地震波的运动学是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他与几何光学相似,也是引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因此又叫几何地震学.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力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波面:介质中每一个同时开始振动的曲面。

射线:在几何地震学中,通常认为波及其能量是沿着一条“路径”从波源传到所考虑的一点P,然后又沿着那条“路径”从P点传向其他位置。

这样的假想路径称为通过P点的波线或射线。

振动图:在地震勘探中,每个检波器所记录的,便是那个检波器所在点处的地面振动,它的振动曲线习惯上叫做该点的振动图。

波剖面:在地震勘探中,通常把沿着测线画出的波形曲线叫做“波剖面”。

视速度和视波长:如果不是沿着波的传播方向而是沿着别的方向来确定波速和波长,得到的结果就不是波速和波长的真实值。

这样的结果叫做简谐波的视速度和视波长。

全反射:如果V2>V1,则有sinθ2>sinθ1,即θ2>θ1;当θ1增大到一定程度但还没到90°时,θ2已经增大到90°,这时透射波在第二种介质中沿界面“滑行”,出现了“全反射”现象,因为θ1再增大就不能出现透射波了。

雷克子波:2、基本原理反射定律:反射线位于入射平面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即。

透射定律:透射线也位于入射面内,入射角的正弦与透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第一、第二两种介质中的波速之比,即Snell定律:惠更斯原理:在已知波前面(等时面)上的每一个点都可视为独立的、新的子波源,每个子波源都向各方发出新的波,称其为子波,子波以所在处的波速传播,最近的下一时刻的这些子波的包络面或线便是该时刻的波前面。

第五章 解释理论基础(《地震勘探原理》石油大学)

第五章 解释理论基础(《地震勘探原理》石油大学)
若: u1 (t ) ⇔ S1 (ω )

u 2 (t ) ⇔ S 2 (ω )
则有:

-∞
u1 (τ )u 2 (t − τ )dτ ⇔ S1 (ω ) ⋅ S 2 (ω )
第一节 地震剖面的特点
时间域的褶积公式在频率域中就是乘积关系, 时间域的褶积公式在频率域中就是乘积关系,即: S ( jω ) = W ( jω ) ⋅ R ( j ω ) 式中: 式中:S(jω)、W(jω)、R(jω)分别为s(t)、w(t)及r(t)经 傅立叶变换后的频谱。 傅立叶变换后的频谱。它们的复数形式可分解为振幅谱 及相位谱两部分, 及相位谱两部分,即: S ( jω ) = S (ω ) ⋅ e − jθ (ω )
第一节 地震剖面的特点
地震记录面貌的形成除了数值模拟外,还可以采用 物理模型技术来实现。 来实现。 这是利用一定的物理设备,模仿野外的激发和接收 方式, 方式,对采集的模拟记录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得到用 于理论研究的地震剖面或地震数据体。 的地震剖面或地震数据体。
地震勘探原理
地球物理系 王永刚
课程内容
第1章 绪论 第2章 地震波运动学理论 第3章 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 第4章 地震波速度 第5章 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 第6章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
第五章 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地震剖面的特点 第二节 复杂界面反射波特点 第三节 地震勘探分辨率 第四节 反射界面真正空间位置确定
一、地震记录的形成
1、地震记录形成的物理过程 我们先来分析地质柱状图、 我们先来分析地质柱状图、测井曲线和地震记录之 间的对比关系。 间的对比关系。
地质柱状 图、测井曲 线和地震记 录间的对比
第一节 地震剖面的特点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讲解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讲解

第三章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一.野外工作概述1.陆地石工基本情况介绍试验工作内容:①干扰波调查,了解工区内干扰波类型与特性。

②地震地质条件调查,了解低速带的特点、潜水面的位置、地震界面的存在与否、地震界面的质量如何(是否存在地震标志层)、速度剖面特点等。

③选择激发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如激发岩性、激发药量、激发方式等。

④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包括最合适的观测系统、组合形式和仪器因素的选择等。

生产工作过程:地震队的组成(1)地震测量:把设计中的测线布置到工作地区,在地面上定出各激发点和接收排列上各检波点的位置(2)地震波的激发陆上地震勘探的震源类型:炸药震源和可控震源。

激发方式:炸药震源的井中激发、土坑等。

激发井深:潜水面以下1-3m,(6-7m)。

(3)地震波的接收实现方式:检波器、排列和地震仪器2.调查干扰波的方法(1)小排列(最常用)3-5m道距、连续观测目的:连续记录、追踪各种规则干扰波,分析研究干扰波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从地震记录中可以得到干扰波的视周期和视速度等基本特征参数(2)直角排列适用于不知道干扰波传播方向的情况Δt1和Δt2的合矢量的方向近似于干扰波的传播方向(3)三分量检波器观测法(4)环境噪声调查信噪比:有效波的振幅/干扰波的振幅(规则)信号的能量/噪声的能量3.各种干扰波的类型和特点(1)规则干扰指具有一定主频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如面波、声波、浅层折射波、侧面波等。

面波(地滚波):在地震勘探中也称为地滚波,存在于地表附近,振幅随深度增加呈指数衰减。

其主要特点:①低频:几Hz~20Hz;②频散(Dispersion):速度随频率而变化;③低速:100m/s ~1000m/s,通常为200m/s~500m/s;④质点的振动轨迹为逆时针方向的椭圆。

面波时距曲线是直线,记录呈现“扫帚状”,面波能量的强弱与激发岩性、激发深度以及表层地震地质条件有关。

(能量较强)声波:速度为340m/s左右,比较稳定,频率较高,延续时间较短,呈窄带出现。

地震勘探原理

地震勘探原理

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各部分(地壳、地幔、水圈、大气圈 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各部分(地壳、地幔、水圈、 及生物圈等)中化学元素及其同位素的分布、存在形式、 及生物圈等)中化学元素及其同位素的分布、存在形式、共生 组合、集中分散及迁移循环规律的科学。 组合、集中分散及迁移循环规律的科学。 近年来,地球化学的研究范围日益扩大,包括了诸如新元 素的探索,化学元素的起源和衰亡史、地球及其物质的起源和 演化、地球热源的产生和变化、生命的起源以及地球化学过程 的机理和模拟实验等。地球化学现在有许多分支,主要如:地 球化学探矿、矿床地球化学、元素地球化学、生物地球化学、 有机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实验地球化 学等。 地球化学是介于地质学与化学、物理之间的边缘学科。它 对解决岩石、矿物、矿床的成因可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对勘 探矿产资源、矿产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也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第1章 绪论 章
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1、重力勘探: 利用专门仪器并按特定方式观测岩层间密度差异, 进而研究地下地质问题;重力勘探是研究反映地下岩 进而研究地下地质问题;重力勘探是研究反映地下岩 石密度横向差异引起的重力变化,用以提供构造和矿 产等地质信息。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在接近较大密度 产等地质信息。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在接近较大密度 的物体时,其引力增大,反之引力减小,由此在地表 上引起的重力变化称为重力异常。异常的规模、形状 和强度取决于具有密度差的物体大小、形状及深度。 实际意义:如利用重力勘探发现大庆长垣, 是发现大庆油田关键之一。
第1章 绪论 章
一、石油勘探的主要方法 一、石油勘探的主要方法 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三、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特点 四、地震勘探方法 五、反射波法地震勘探 六、地震勘探发展史 七、世界石油产量预浏

地震勘探原理各章节的复习要点(重点)

地震勘探原理各章节的复习要点(重点)

《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不作为考试内容)第二章地震波运动学理论§2.1 几何地震学基本概念1、掌握基本概念,如地震子波、波面、射线、振动图、波剖面、视速度、视波长、全反射、雷克子波。

2、掌握基本原理,如反射定律、透射定律、Snell定律、惠更斯原理、费马原理等。

3、地震波的分类。

§2.2 常速单界面的反射波特征及时距关系1、基本概念:时距曲线、时距曲面、时间场、自激自收、共激发点、偏移距、初至时间、纵测线、同相轴、正常时差、倾角时差、动校正等。

2、基本原理:虚震源原理、讨论时距曲线的实际意义、直达波时距曲线及方程、反射波时距曲线及方程、反射波时距曲线的主要特点。

§2.3 变速多界面的反射波特征及时距关系1、基本概念:均匀介质、层状介质、连续介质、参数方程、平均速度、射线方程、等时线方程、回折波、最大穿透深度等。

2、基本原理:水平层状介质和连续介质情况下讨论反射波时距曲线的基本思路;水平层状介质和连续介质情况下反射波时距曲线的主要特点。

§2.4 地震折射波运动学1、基本概念:折射波盲区、初至波、续至波、交叉时、信噪比等。

2、基本原理:产生折射波的条件;利用折射波法研究地下地层起伏的基本依据;折射波与反射波的主要差异。

3、分析理解:单界面(水平和倾斜)直达波、反射波与折射波时距曲线之间的关系;三层介质情况下折射波的时距曲线及其特点;折射波法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2.5 地震波动力学理论及应用本节不作为考试内容。

第三章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3.1 野外工作概述1、掌握基本概念:低(降)速带、频散、群速度、相速度、多次波、虚反射、鸣震、交混回响。

2、掌握基本内容:试验工作内容、生产工作过程、激发条件、接收条件、调查干扰波的方法、干扰波的类型、各种干扰波的主要特点、面波特点、压制面波的方法、海上地震勘探的特点与特殊性、海上特殊干扰波、海上震源等。

地震勘探原理第5章地震波处理方法

地震勘探原理第5章地震波处理方法

2021/2/27
地震勘探原理第5章地震波处理方
3

▪在正式处理之前,需要对这些不正常 的记录进行编辑处理,例如对信噪比很 低的不正常道进行充零处理,发现极性 反转的工作道对它们进行改正等。
另外,还要显示有代表性的记录并 观察初至同相轴,以便进行初至切除。
2021/2/27
地震勘探原理第5章地震波处理方
10

参数提取与分析的目的是为寻找在常规处 理或其他处理中常用的最佳处理参数,以 及有用的地震信息,如频谱分析、速度分 析、相关分析等。这类数字处理还可为校 正与偏移及各种滤波等处理提供速度和频 率信息,并可以自成系统处理出相应的成 果图件,如频谱、速度谱,通过相关分析 进行相关滤波等。
2021/2/27

2021/2/27
地震勘探原理第5章地震波处理方
9

• 通常地震波振幅随时间呈指数衰减。 高频衰减比低频快。
• 与震源强度和震源耦合有关的影响, 检波器灵敏度和检波器耦合及偏移距 的影响。对这类影响主要通过地表一 致性振幅校正程序,类似于自动剩余 静校正来完成。
2021/2/27
地震勘探原理第5章地震波处理方
地震勘探原理第5章地震波处理方
11

• 地震勘探所得到的记录中包含有效波和干 扰波,这些波之间在频谱特征上存在很大 差别。为了解有效波和干扰波的频谱分布 范围,需要对随时间变化的地震记录讯号 进行傅里叶变换,得到随频率而变化的振 幅和相位的函数,(地震记录的频谱—振 幅谱和相位谱)。对地震波形函数进行傅 里叶变换求取频谱的过程叫频谱分析。
由(4.2.4):
N 1
R F (m e f) t f(n t)c2 o m s f n t

地震勘探原理__各章要点总结

地震勘探原理__各章要点总结

第一章 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1、各向同性介质:弹性与空间方向无明确关系的介质称各向同性介质,否则是各向异性介质。

2、泊松比σ:弹性体受力纵向伸长(缩短)与横向收缩(膨胀)的比值。

L L d d //∆∆=σ3、对于大多数沉积岩石,σ=0.25,∴V P =1.73V S 。

4、瑞雷面波(R 波)特点:(1) 波的能量分布在地表附近的介质中并随深度迅速衰减。

(2) 质点振动方向分上、下、坐、右,合成的振幅轨迹是椭圆(逆时针方向),长轴垂直地面,长短轴比值是2/3。

(3) 当σ=0.25时,V R = 0.92V S =0.54V P ,速度低、频率低(10~30Hz),波形宽。

(4) 有频散(波散)现象,不同频率的成分传播速度(相速度)不同,即群速度不等于相速度。

5、拉夫面波(L 波) 特点:能量沿地震界面分布,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振动平面平行界面,即为SH 波,由于水平振动,检波器接收不到。

6、地震波的特征:运动学特征——研究波在地层中传播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

动力学特征——研究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能量(振幅)变化和波形特征(频谱)。

7、惠更斯原理(1690)也叫波前原理,说明波向前传播的规律。

在弹性介质中,任意时刻波前面上的每一点,都可看作是一个新的波源(子波)而产生二次扰动,新波前的位置可认为是该时刻各子波波前的包络。

惠更斯原理只给出了波传播的空间位置,而不能给出波传播的物理状态。

菲涅尔(1814)对惠更斯原理进行了补充:波在传播时,任意点处的振动,相当于上一时刻波前面上全部新震源产生的子波在该点处相互干涉的合成波。

8、视速度定理地震波的传播是沿射线方向进行的,而观测地震波是沿测线方向进行的,其方向和射线方向不一致。

波前沿测线传播的速度不是真速度V ,而是视速度*V 。

αsin //=∆∆=∆∆∆∆=*xs t x t s V V βαcos sin V V V ==* 式中 α——射线与地面法线的夹角,称入射角;β——波前与地面法线的夹角,称出射角。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资料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1.油气勘探方法:地质方法,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重,磁,电,地震,地球物理测井),地球化学勘探方法,钻探方法。

2.地震勘探概念:用人工方法引发地震,用仪器在地面以一定的方式记录爆炸发生后地面各接收点的振动信息,利用原始记录经处理后的成果来推断地下地质构造的特点。

3.地震勘探的环节:野外资料采集,室内资料处理,地震资料解释第二章1.地震波动需的研究内容:研究波前面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2.地震波的本质:一种在岩层中传播的弹性波。

3.波前:某一时刻介质中的各点刚好开始振动,这些点连成的曲面就叫做波前,也叫波阵面。

4波后:某一时刻介质中的各点的振动刚好停止,这些点连成的曲面叫做波后,也叫波尾。

(注:不指明时刻来谈论波前是无意义的)5.振动图:在地震勘探中,某个检波器记录的是它自己所在位置的地面振动,它的振动曲线就叫做该点的振动图。

6.波剖面:沿着测线画出的波形曲线(以某一直线为X轴,选定一个时刻t,纵坐标代表各点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这样可作出一条曲线,叫做波形曲线)叫做波剖面7.反射定律:反射线位于入射平面(入射线和法线所确定的垂直于分界面的平面)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8.射线平面:入射线,过入射点的界面法线,反射线三者所决定的平面9.透射定律:透射线位于入射平面内,入射角的正弦与透射角的正弦比等于第1,第2两种介质中的波速之比(记得把公式写上)10.斯奈尔定律(书本30页):11.费马原理: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路径满足所用时间为最短的条件12.惠更斯原理:波在传播过程中,任一时刻的波前面上的每一点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新的点震源,由它产生二次扰动,形成子波前,这些子波前的包络面(envelope) ,就是新的波前面。

反映了波传播的空间位置、形态。

根据这个原理可以通过作图的方法,由已知t时刻波前的位置去求出t+Δt时刻的波前。

13.惠更斯菲涅耳原理:波传播时,任一点处质点的新扰动,相当于上一时刻波前面上全部新震源所产生的子波在该点处相互干涉叠加形成的合成波。

地震勘探原理各章重点复习资料

地震勘探原理各章重点复习资料

第一章:1、地球物理勘探:是根据地质学和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利用电子学和信息论等许多学科领域的新技术建立起来的方法,简称物探方法。

也就是,根据地层和岩石之间的物理性质不同来推断岩石性质和构造。

2、主要物探方法:地震勘探(岩石弹性的差别)—勘探地震学非地震类:重力勘探(岩石的密度差别)磁法勘探(岩石的磁性差别电法勘探(岩石的电性差别)3、重力勘探是研究反映地下岩石密度横向差异引起的重力变化,用于提供构造和矿产等地质信息。

重力异常的规模、形状和强度取决于具有密度差的物体大小、形状及深度。

重力勘探的任务是通过研究地面、水面、水下(或井下)或空间重力场的局部或区域不规则变化(即局部重力异常或区域重力异常)来寻找埋藏在地下的矿体和地质构造4、磁法勘探就是测定和分析各种磁异常,找出磁异常与地下岩石、地质构造及有用矿产的关系,作出地下地质情况和矿产分布等有关结论。

磁法勘探主要用来研究地质构造;研究深大断裂;计算结晶基底的埋深;寻找油气、煤田的构造圈闭、盐丘等,寻找磁铁矿床、金属和非金属矿床等。

5、电法勘探就是利用人工或天然产生的直流电场或电磁场在地下的分布规律来研究地球结构、地质构造及找矿的一种物探方法。

电法勘探是以岩石或矿石的电性差异为基础的,主要研究的电性差异参数包括:电阻率(ρ)、激发极化率(η)、介电常数(ε)、导磁率(μ)、电化学活动性等。

电法勘探的内容十分丰富,它们广泛应用于金属及非金属、石油、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勘探研究工作中。

6、地震勘探方法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考古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地震勘探所获得的资料,与其它的地球物理资料、钻井资料及地质资料联合使用,并根据相应的物理与地质概念,能够得到有关构造及岩石类型分布等信息。

7、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提取有用信息。

相应地有三个主要环节:第一阶段野外数据采集:在地质工作和其他物探工作初步确定的有含油气希望的地区,布置测线,人工激发地震波,并用野外地震仪把地震波传播的情况记录下来。

地震勘探原理各章节的复习要点(重点)

地震勘探原理各章节的复习要点(重点)

《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不作为考试内容)地震波运动学理论§2.1 几何地震学基本概念1、掌握基本概念,如地震子波、波面、射线、振动图、波剖面、视速度、视波长、全反射、雷克子波。

2、掌握基本原理,如反射定律、透射定律、Snell定律、惠更斯原理、费马原理等。

3、地震波的分类。

§2.2 常速单界面的反射波特征及时距关系1、基本概念:时距曲线、时距曲面、时间场、自激自收、共激发点、偏移距、初至时间、纵测线、同相轴、正常时差、倾角时差、动校正等。

2、基本原理:虚震源原理、讨论时距曲线的实际意义、直达波时距曲线及方程、反射波时距曲线及方程、反射波时距曲线的主要特点。

§2.3 变速多界面的反射波特征及时距关系1、基本概念:均匀介质、层状介质、连续介质、参数方程、平均速度、射线方程、等时线方程、回折波、最大穿透深度等。

2、基本原理:水平层状介质和连续介质情况下讨论反射波时距曲线的基本思路;水平层状介质和连续介质情况下反射波时距曲线的主要特点。

§2.4 地震折射波运动学1、基本概念:折射波盲区、初至波、续至波、交叉时、信噪比等。

2、基本原理:产生折射波的条件;利用折射波法研究地下地层起伏的基本依据;折射波与反射波的主要差异。

3、分析理解:单界面(水平和倾斜)直达波、反射波与折射波时距曲线之间的关系;三层介质情况下折射波的时距曲线及其特点;折射波法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2.5 地震波动力学理论及应用本节不作为考试内容。

第三章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3.1 野外工作概述1、掌握基本概念:低(降)速带、频散、群速度、相速度、多次波、虚反射、鸣震、交混回响。

2、掌握基本内容:试验工作内容、生产工作过程、激发条件、接收条件、调查干扰波的方法、干扰波的类型、各种干扰波的主要特点、面波特点、压制面波的方法、海上地震勘探的特点与特殊性、海上特殊干扰波、海上震源等。

《地震勘探原理》解释基础

《地震勘探原理》解释基础
2. 横向分辨能力(水平方向分辨能力)
利用地震记录,沿水平方向能分辨地 质体的大小
二、纵向分辨能力
1. 为何存在分辨能力问题
地震子波存在一定延续时间
2. 分辨力与层厚度、频率关系 Δh V
子波延续时间: Δt=nT=nλ/V 顶底反射波时差: Δτ =2Δh/V
(1)若Δτ<Δt,则不可分辨; (2)若Δτ>Δt,则可分辨。
五、绕射波的识别和利用 主要利用其运动学特征来进行识别 1.利用绕射波识别断层,确定断点; 2.古潜山顶面绕射波发育; 3.在侵入体或礁体边沿,绕射波丰富。
实际叠加剖面中的绕射波
第3节 地震勘探的分辨能力
一、分辨能力概念
1. 纵向分辨能力(垂向分辨能力) 利用地震记录,沿垂直方向能分辨的 最薄地层厚度
Δh
=
1 2
(t0 BV

t0 AV
)
=
1V 2
Δt0
2l同Biblioteka 轴倾角、实际界面倾角关系?2.根据两条相交测线计算真倾角
设倾斜界面在测线1、2中的视倾角为ϕ1、ϕ2
sinψ = sinϕ1/cosα1 sinψ = sinϕ2/cosα2
当两条测线正交时
B Asi1nααψs12inϕ1O A2sinϕ2
振幅谱
3. 地震子波性质对分辨能力的影响
频谱1子波
频谱2子波
频谱3子波
(1)在相同频带宽度下,零相位子波的旁
瓣比最小相位的小,分辨率高;
零相位子波合成记录
最小位子波合成记录
(2)最小相位子波反射时间在子波起跳处,而 零相位子波在峰值处,零相位子波更利于解释
(3)零相位子波更优越,实际子波接近最小 相位,处理中将子波零相位化。

第5章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

第5章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
56
三、物理地震学的概念
物理地震学认为,地震波是一个波动,不能简 单地把它看成沿射线传播。物理地震学的观点 对反射波的形成作这样的解释: 地震波从震源出发,以球面波的方式向下传播。 到达反射界面S,S可以看成由许多小面积元 S组成,当S的大小线度接近地震波的波长 时(地震波的波长一般是70米~100米),每 个这样的小面积元都可以看成一个绕射体。
19
二、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各种波 的标志
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和追踪同一个反射波 的基本依据
相邻地震道上波形的相似性
属于同一界面的反射波,其同相轴一般 具有4个相似的特点(反射波对比四大标 志):
1、强振幅 2、波形相似性 3、同相性 4、时差变化规律
20
二、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各种波的标志 1.强振幅
21
64
5.3 地震勘探的分辨率
一、分辨率的概念 二、垂向分辨率 三、横向分辨率
65
一、分辨率的概念
分辨率是指分离出两个十分相近的物体的能力, 它一般用距离来表示,如果两物体间距离大于 某个特定的值,物体就能被辨认出,小于此值 就辨别不开,则这个特定只就表示分辨率。 地震分辨率有两方面的含义
垂向分辨率:地震记录沿垂直方向所能分辨的最薄 地层厚度。 横向分辨率:沿水平方向所能分辨的最小地质体的 宽度。
式中:w(t)为系统子波;r(t)为反射系数函数,符号 “*”表示褶积运算。
12
一、褶积模型
大量事实表明,利用声波 测井资料和其它资料换算 出的反射率函数r(t),并选 用合适的地震子波w(t),计 算出的人工合成地震记录 与对应的井旁地震记录大 都符合较好。由此可见, 这一套地震记录形成的理 论即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 理论是基本上符合客观实 际的,且正确合理的

地震勘探原理课件:第5章地震解释的理论基础

地震勘探原理课件:第5章地震解释的理论基础
负半支被干涉很难观测,一个主体,两个尾巴
1.2 地震绕射波和物理地震学
1.2.4 物理地震学的概念和广义绕射
4)绕射波广泛发育 只要反射面发生突变,就会产生绕射波
1.2 地震绕射波和物理地震学
1.2.5 不同情况下的点绕射时距曲线方程及其特点
以炮点和检波点坐标为变量 的点绕射时距曲线方程:
h
h
Os
tF
1 v
x2 4h2
1、绕射波时距曲线
也是双曲线
2、极小点在绕射点
正上方,其形态
与炮点位置无关
3、绕射波时距曲线
O*
与反射波时距曲
线在M点相切
1.2 地震绕射波和物理地震学
1.2.2 断棱绕射波的主要特点
测线不一定与段棱垂直,此时的断棱绕射波 时距曲线的特点就同测线方向与段棱走向之 间的夹角有关。
1.2.3 水平叠加剖面上绕射波的叠加效果
1.2 地震绕射波和物理地震学
1.2.3 水平叠加剖面上绕射波的叠加效果
深度:1000米 速度:2000米/秒 中心点偏离绕射点:200米 炮检距:600、1000、1400米
M点绕射波自激自收时间1.0198秒
炮检距 (米)
绕射波 旅行时
(秒)
反射波 动校正绕 动校正绕 旅行时 射旅行时 射波剩余
物理地震学:地震勘探的基本理论包括几何地震学和波动地震学。介
于两者之间的即为物理地震学。它是波动地震学中波动方程Kirchhoff 积分解的一个特殊形式——衍射积分公式的应用
1)地震波是一个波动,并
非简单的射线传播。
2)绕射波是最基本的,反
射波只是反射界面上所有
小面元产生绕射波的集合,
这种绕射称为广义绕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2 h2 V
②从R点产生的绕射波传播到测线上各点所需 时间t2,
t2

RM V
1 (x L)2 h2 V
39
二 地震绕射波和物理地震学
测线上任一点G的绕射波传播时间是:
tR

OR V
RG

t1

t2

1 V
(
L2 h2
(x L)2 h2 )
绕射波时距曲线为:
23
叠加时间剖面上的 凸界面
偏移剖面上的 凸界面
24
一、弯曲界面反射波的特点
(二)凹界面的反射波
1、凹界面按其具体特点可分为:
①R=H为聚焦型凹界面; ②R<H为回转型凹界面; ③R>H为平缓型凹界面。
聚焦型
回转型
平缓型
蝴蝶结
25
一、弯曲界面反射波的特点
2、单炮记录的上的回转波
①倾斜界面ABC:反 射点自左往右,时距 曲线自左往右; ②弯曲界面CDEFG: 反射点自左往右,时 距曲线自右往左,发 生“回转”; ; ③倾斜界面GHI:反射 点自左往右,时距曲 线自左往右。
36
第二节 复杂界面反射波的特点 二、地震绕射波与广义绕射
几何地震学的观点认为: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 若遇到地层或岩性突变点(如断棱、地层或岩 性的尖灭点、不整合面的突起点等),这些突 变点会成为新的震源,再次发出球面子波,向 四周传播,该波动在地震勘探中称为绕射波。
37
二 地震绕射波和物理地震学 (一)断棱绕射波
4、回转波的特点
1)回转波只在水平叠加剖面上,或共炮点记 录上可以看到,偏移叠加剖面上看不到回转波, 这是由于经偏移处理后,反射波归位到正确位 置,回转波收敛到凹界面上,从而使凹曲界面 图像正确地显现出来。
2)在水平叠加剖面上,回转波同与之相连的 正常界面反射波同相轴常呈环圈状或牛角状 (凹曲界面一边中断);地下的向斜界面在水平 叠加剖面上表现出“背斜”假象。有时因凹曲 界面曲率变化及与相连平界面的组合关系,可 能形成更复杂的图形。
11
第一节 地震剖面的特点
3)反射波振幅、同相轴及波形本身包含了地 下地层的构造和岩性信息。
反射波同相轴是与地下界面对应的,反映的是界面 信息,界面的反射特性与界面两侧的地层岩性有关, 并非对应某一地层,只有通过特殊处理(如波阻抗反 演技术等),把 “界面信息”转换为“地层信息”, 才能与地质、钻井资料进行直接对比。
12
第一节 地震剖面的特点
4)水平叠加剖面上存在偏移现象。
当界面非水平时,水平叠加剖面上反射波的位 置不是来自于该点的正下方,真正的反射点向 上倾方向偏移,这种现象称为水平叠加剖面的 偏移现象。
13
第一节 地震剖面的特点
自激自收、并非地震道铅垂方向的地质剖面
14
第一节 地震剖面的特点
6)地震剖面上的反射波是由多个地层分界面 上振幅有大有小、极性有正有负、到达时间 有先有后的反射子波叠加、复合的结果。而 复合子波的形成取决于地下地层结构的稳定 性,如薄层厚度、岩性、砂泥岩比等。 7)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上常出现各种特殊波 (如绕射波、断面波、回转波、侧面波等), 这些波的同相轴形态并不表示真实的地质形 态,必须经过严格处理才能用来解释,恢复 真实面貌。
33
对上述各种弯曲界面反 射波的特点作如下小结:
当弯曲界面由回转型变 为凸界面时,相应的反 射波能量是由分散(回 转型界面)→集中(平 缓型、聚焦)→再分散 (凸界面);
时距曲线的曲率由陡到 缓依次为:聚焦型凹界 面、回转型凹界面、点 绕射、凸界面、水平界 面、平缓型凹界面。
34
一、弯曲界面反射波的特点
自激自收剖面回转波示意图及 对应射线路径
28
一、弯曲界面反射波的特点
3、回转波形成的条件
R<H,即曲率中心在地面以下
R为弧形凹界面的曲率半径; H为界面深度。
29
一、弯曲界面反射波的特点
凹界面出现一条向上凸的同相轴,并且反射点与 观测点的关系是“回转”的,这主要是由水平叠 加剖面的显示方式所致。
tR

1 V
(
L2 h2
(x L)2 h2 )
tR
L2 h2 1 ( (x L)2 h2 ) VV
40
二 地震绕射波和物理地震学
2、绕射波时距曲线的主要特点
tR
L2 h2 1 ( (x L)2 h2 ) VV
1)绕射波时距曲线也是双曲线;
在R点产生的绕射波时距
地震勘探原理
第5章 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
1
第一节 地震剖面的特点 二、地震剖面上识别各种波的标志
在实际工作中,用于解释的是“一张由许多地 震道依次排列的地震剖面。” 地震剖面上不同类型和传播特点的波的同相轴 (event --是指波峰或波谷此类相同相位的连 线),在剖面上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这些特点是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各种波的依据。
1)在测线上同一点,根据钻井资料得到的地 质剖面上的地层分界面,与时间剖面上的反射 波同相轴在数量上、出现位置上,常常不是一 一对应的。
9
第一节 地震剖面的特点
地质层位与反射同相轴的关系
并非每一个地质界面都对应一个反射同相轴
10
第一节 地震剖面的特点
2)时间剖面的纵坐标是双程旅行时t0 ,而地 质剖面或测井资料是以铅垂深度表示的,两者 需要引入地震波速度函数,经时深转换,把变 换t0成h后,才能与钻井剖面或测井曲线对比。
测线垂直于断棱的情况
在O点激发的地震波入射到绕射点R,然后以R点为 新震源产生绕射波,传播到地面测线上的各点。 炮点与断棱的水平距离为L,炮检距为x,速度为V.
38
二 地震绕射波和物理地震学
1、断棱绕射波时距曲线
绕射波的整个传播时间可分为两部分:
①入射波从O点传播到绕射点R所需的时间t1
t1


OR V
19
第二节 复杂界面反射波的特点
对层状介质、均匀介质、连续介质情况下,反 射波传播规律讨论时,通常把地下的地层分界 面视为连续光滑、向四面无限延伸的平面,这 种假设只是对实际情况的一种粗略简化。
地下构造是非常复杂的,由于构造运动的结果, 地层会产生断层、不整合、褶皱、挠曲等,此 时除了产生一次反射波外,还会出现一些与复 杂构造有关的地震波,如断面反射波、绕射波 和回转波等。
在剖面识别各种波的工作中叫“波的对比”。
2
第一节 地震剖面的特点 反射波对比的四大标志(lead)是:
1、同相性 2.强振幅 3.波形相似性 4.时差变化规律
3
第一节 地震剖面的特点
识别有效波的标志:同相性或相干性、 振幅显著增强、波形相似
4
第一节 地震剖面的特点 波形相似性
5
第一节 地震剖面的特点

x2 2t0V
2
(x 2L)2 tR t t0 2t0V 2
t0

2h V
46
二 地震绕射波和物理地震学
tR

t

t0

(x 2L)2 2t0V 2
1、水平叠加剖面上,绕射 波是双曲线特征,其极小 点在x=2L处。
2、原来与绕射波相切的那 条反射波时距曲线变为一 条直线并在绕射波极小点 处终止。
凹界面的反射波 就是回转波
26
一、弯曲界面反射波的特点
回转波实质上就是凹界面的反射波,这是它与 正常反射波的共性。 回转波时距曲线形状较复杂,具有交结点和回 转点,即界面上的反射点坐标和时距曲线上的 点坐标不是单一对应的关系。
27
一、弯曲界面反射波的特点
凹界面可以看成是界面上每 一点倾角都在变化的倾斜面。 采用多次叠加技术后,在水 平叠加时间剖面上常常能看 到比一次剖面更清楚的回转 波,可见在许多情况下,多 次叠加对回转波还是加强的。
思路:不管反射波还是绕射波,都按水平界面 反射波时距曲线进行动校正,再进行水平叠加, 这种作法能否保证绕射波也能同相叠加?
tR

1 V
(
L2 h2
(x L)2 h2 )
当 L 1和 x L 1时,
h
h
tR

t0

x2 2t0V
2

(x 2L)2 2t0V 2
按水平界面反射波进行动校正,t 绕射波动校正后:
识别有效波的标志: 同相性或相干性、 振幅显著增强、 波形相似
6
第一节 地震剖面的特点
时差变化规律 经过动校正和水平叠加后,地震剖面上不同类 型波的同相轴的形态是不同的,这是在地震剖 面上识别波的类型的重要依据。
NMO校正前
NMO校正后
7
第一节 地震剖面的特点 三、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的主要特点
1、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的形成
在测线不与断棱垂直情况下:
绕射波时距曲线特点同测线方向与断棱走向 之间的夹角α有关。 α越小,时距曲线弯曲程度越大。
测线与断棱平行(α=0o),绕射波时距曲线最陡; 测线与断棱正交(α=90o),绕射波时距曲线最缓。
0 30 60 90
45
二 地震绕射波和物理地震学
(二)水平叠加剖面上绕射波的叠加效果
35
一、弯曲界面反射波的特点
3)凹曲界面的曲 率越大,深度越 深,回转波范围 越大。
4)在实际地层中,凹曲界面很少孤立存在,大多 与平界面连成一体。在水平叠加剖面上,由凹界面 产生的回转波同与之相连的正常界面反射波同相轴 常呈环圈状 (蝴蝶结);地下的向斜界面在水平叠加 剖面上表现出“背斜”假象。有时可能形成更复杂 的图形。
习惯上,把水平叠加剖面上出现的这些反射波 通常称之为特殊波。
20
第二节 复杂界面反射波的特点 这些特殊波的存在有两个方面的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