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 (特定要素模型)
国际经济学ch__国际贸易的短期分析—特定要素模型
![国际经济学ch__国际贸易的短期分析—特定要素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e448aa4f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c3.png)
当Y部门流出部分劳动之后,特定数量的资本与越来越少的 劳动相结合,资本的边际生产力MPKY将下降,根据rY=VMPKY =MPKY·PY可知,相对于Y商品而言,Y部门的资本实际收入下 降了。由于Y商品的价格不变,所以Y部门资本的名义报酬也肯 定下降了。此时,相对于X部门资本所有者的实际报酬上升而言, Y部门资本所有者的实际购买力更是下降了。
(一)国际贸易对非特定要素实际报酬的影响
—在短期内它只能调整原材料及工人的数量,而不能调整固定设备和管理人员的数量。
当两个部门的劳动报酬相同时,其在两部门间的分配便达到均衡,两部门的生产也随之确定。
—长期条件下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间可以完全自由流动。
2、特定要素(Specific Factor )
指一种仅限于某一部门需要、而不适合于其它部门 需要的生产要素。在短期内,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 动性就很小,甚至为零,资本就是特定要素,而劳动则 是非特定要素,即劳动属于流动要素。
(二)边际产出与边际产品价值
“短期”定义:假设有一个生产要素是固定不变的,即 不能加以调整,通常,资本在短期内是不能变动的,即 在不同部门间不能自由流动。 而另一个生产要素(劳 动)则可自由变动。
—在短期内它只能调整原材料及工人的数量,而不能调 整固定设备和管理人员的数量。
“长期”定义:厂商可以根据它所要达到的产量来调整 其全部生产要素。
当X部门由于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劳动流入时,特定数量的资本与越来越多的劳动相结合,其特定要素—资本的边际生产力MPKX将上升
,根据rX=VMPKX=MPKX·PX可知,X部门资本报酬的增加幅度超过了X商品价格的上升幅度。
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当其他要素不变时,一种要素连续增加所增加的收益是递减的,因此,各种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是递减的。
特定要素模型结论
![特定要素模型结论](https://img.taocdn.com/s3/m/97583d1a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82.png)
特定要素模型是一种经济学理论,用于分析资源配置和国际贸易的影响。
根据特定要素模型,一个国家的资源配备情况决定了该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影响了贸易模式和经济发展。
特定要素模型的结论可以总结如下:
1. 资源分工:根据特定要素模型,资源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分工将导致贸易的发展。
资源丰富的国家倾向于出口使用该资源的产品,而缺乏该资源的国家则从其他国家进口。
2. 比较优势:根据特定要素模型,一个国家在某种特定要素(如劳动力、土地或资本)拥有相对较多的资源,将在该要素相关产业中具有比较优势。
这意味着,这个国家将倾向于专注于生产和出口该产业的产品。
3. 收入分配:特定要素模型认为,国际贸易的存在会对国内的收入分配产生影响。
资源拥有者(如劳动者或资本家)在自己资源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产业中将受益,并相对更富裕。
然而,其他资源的相对劣势产业可能会导致资源拥有者受到竞争压力。
4. 福利效应:特定要素模型认为,国际贸易能够增加参与国的整体福利水平。
通过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国家能够获得更多的生产效率和消费选择,从而提高总体福利。
需要注意的是,特定要素模型过于简化了实际情况,忽略了许多现实中的复杂性。
因此,在使用特定要素模型进行分析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其他经济模型进行综合考量。
国际经济学第五章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
![国际经济学第五章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https://img.taocdn.com/s3/m/68a3351a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3a.png)
第五章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在微观经济学中,关于供给面的分析通常分为短期分析和长期分析两种。
短期和长期并不是完全按时间长短划分的,而主要视生产要素的流动性而定。
在长期条件下,假设生产要素是同质的。
由于同质性,不同部门中的生产要素可以互相使用。
另外,在长期条件下,厂商所使用的所有生产要素投入量都可以自由调整。
也就是说,长期条件下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间可完全自由流动。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前一章所介绍的要素禀赋理论实际上是一种长期分析,是在长期条件下,从供给方面来探讨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间的关系。
要素禀赋理论出现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学家又将短期因素引入到要素禀赋理论框架中,进一步丰富了原有的理论。
本章着重介绍要素禀赋理论的短期分析——特定要素模型。
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特定要素模型主要用于解释在短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与前面的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相比,特定要素模型关于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影响的分析更接近于现实,可以更好地解释贸易保护主义的存在根源。
第一节特定要素模型的假设一、特定要素的含义关于要素禀赋理论的短期分析是由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罗纳德·琼斯(Ronald Jones)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假设生产要素可以在一国的不同部门自由流动,而在国家之间不可以流动。
尽管在长期内会发生要素投入在产业之间的流动,但在短期内是无法实现的。
例如,实物资本纺织机等只能用于特定的用途,它不能被立即被用于汽车的生产。
所谓特定的要素是指短期内不能够流动的要素。
这里仍然假设生产要素只有资本和劳动两种。
在短期内,通常,我们视资本为特定要素在短期内是固定不变的,即在不同部门间不能自由流动。
而劳动为非特定要素,在不同的部门可自由流动。
但资本的特定性只是一种暂时现象,不会长久存在。
当时间足够长时,所有部门的资本都可以调整。
例如,纺织行业的资本可经加速折旧转化为货币资本,然后转向汽车行业再进行固定资产投资。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1464cf56c175f0e7dd137b5.png)
第三章1、时机本钱(opportunity cost):是指企业为从事某项经营活动而放弃另一项经营活动的时机,或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
2、比拟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时机本钱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时机本钱,那么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具有比拟优势。
3、李嘉图模型(Ricardian model):是指以各国之间相对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来解释国际贸易现象的贸易理论模型。
4、单位产品劳动投入(unit labor requirement):是指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投入的劳动小时数。
5、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是指在技术不变和资源充分利用的情况下,社会或单个厂商把全部资源充分地和有效率地用于生产商品所能获得的最大产量的各种组合的曲线。
6、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当一个国家能够以少于其他国家的劳动投入生产出同样单位的商品时,就说该国在生产这种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7、局部均衡分析(partial equilibrium analysis):是指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时,单独分析某一经济当事人或某一市场的价格和供求变化的经济分析方法和理论。
8、一般均衡分析(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是指在一种价格体系下,整个经济中所有相关市场上的供应和需求同时到达均衡的状态。
9、相对需求曲线(relative demand curve):是表示某种产品的相对价格与市场相对需求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曲线。
10、相对供应曲线(relative supply curve):是表示某种产品的相对价格与市场相对供应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曲线。
11、贸易所得(gains from trade):是指一个国家从国际贸易活动中获得的利益。
12、相对工资(relative wage):是指一国工人每小时的工资与外国工人每小时工资的比值。
国际经济学第4章-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Specific-Factors-and-International-Trade
![国际经济学第4章-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Specific-Factors-and-International-Trade](https://img.taocdn.com/s3/m/4f8de012ccbff121dd368364.png)
四、收入分配和贸易所得
• 收入分配
# 日本: PM / PF ↑ 资本所有者↑ 土地所有者↓
工人→
# 美国: PM / PF ↓ 资本所有者↓ 土地所有者↑
工人→
四、收入分配和贸易所得
• 收入分配:
Trade benefits the factor that is specific to the export sector of each country but hurts the factor specific to the import-competing sectors, with ambiguous effects on mobile factors. 贸易使出口部门特定要素的所有者受益,使进 口产品竞争部门特定要素的所有者受损,贸易 对流动要素所有者的影响不确定。
一、特定要素模型
• 价格变化对模型均衡的影响
# 总体价格水平变化(价格同比率变化) # 相对价格的变化
一、特定要素模型
• 价格变化对模型均衡的影响
# Changes in the overall price level have no real effects, that is, do not change any physical quantities in the economy.
小结
3.在特定要素模型中,每个国家出口部 门特定要素的拥有者从贸易中获利,而 与进口产品竞争部门的特定要素的拥有 者受损。流动要素的拥有者可能受益也 可能受损。
小结
4.当贸易获益者补偿受损者的损失后, 获益者仍然有所剩余时,可以认为贸易 从整体上带来了收益。
小结
5.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不应该把素模型中的国际贸易
• 两个国家:日本、美国 需求:日本 = 美国 劳动拥有量:日本 = 美国 资本拥有量:日本 > 美国 土地拥有量:日本 < 美国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0c4d1c00c22590102029dcd.png)
第二章1.绝对优势:按照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原理,当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时,如果刚好A国家在一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高,B国家在这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低,则A国该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两国按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生产分工并参与贸易,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
这种贸易利益来自专业化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3.派生需求:源于对消费品的需求的工业产品的需求。
4.贸易所得:作为一种降低进口关税和其他贸易自由化国家经验结果的净效益。
5.一般均衡分析:是指(与局部均衡分析相反)把各种市场和价格的相互作用都考虑进去的分析。
一般均衡分析,是指在充分考虑所有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情况下,考察整个经济系统完全达到均衡状态时的状况,和达到均衡的条件。
6.非贸易品:本质上不可以贸易流通的商品。
7.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8.局部均衡分析:也称局部均衡分析,在假定其他市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孤立地考察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或均衡状态,而不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9.贫民劳动论:如果来自外国的竞争建立在低工资的基础上,那么这种竞争就是不公平的,而且会损害其他参与竞争的国家,这种结论被称为贫民劳动论。
10.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边界,也称生产可能性曲线,也可称为转换线,简称PPF。
生产可能性边界用来表示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反映了资源稀缺性与选择性的经济学特征。
11.相对需求曲线:表示本国和外国被需求的劳动之比的曲线,英文简写为RD。
12.相对供给曲线:表示本国和外国可供给的劳动之比的曲线,英文简写为RS。
13.相对工资:是指该国工每小时的工资与外国工人每小时的工资的比值。
国际经济学第四章
![国际经济学第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666a1529915f804d2b16c1af.png)
二、短期与长期的比较 短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按部门划分 的,而长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按要素所有 者区分的。 1.在长期情况下,国际贸易通过商品价格的变化, 将促使两个部门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例朝着相同的方 向变化,即对于资本丰富的国家来说,国际贸易会同时 降低出口部门、与进口相竞争部门的资本—劳动比例, 于是两个部门的相同要素的实际报酬也会按相同方向变 化。 2.在短期情况下,由于资本是特定要素,两个部门 的资本使用量都无法调整,所以国际贸易将导致两个部 门的资本—劳动比例朝相反方向变化,于是两个部门特 定要素的实际收入的变化也是相反的。
(二)、X部门资本实际报酬的变化 )、 部门资本实际报酬的变化 相对于X产品,X部门的资本实际报酬可表示为:
当X部门由于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劳动流入时,其 特定要素——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将上升。因此,在 自由贸易下,X部门的资本实际收入提高了。
(三)、Y部门资本实际报酬的变化 )、 部门资本实际报酬的变化 同样,相对于本部门产品,Y部门的资本际报 酬可表示为:
(二)模型的均衡解 1. 两点说明: (1) 模型是以短期内一国供给面的情况为 基础,不涉及需求面因素。 (2) 由于只有劳动是可变要素,所以在商 品价格已知的条件下,只要知道劳动在两个部 门间如何分配,便可确定要素市场的均衡和要 素价格。
2. 模型的均衡: (1)与封闭条件下的生产均衡相比,开展贸易以后, 将依据比较优势原则 比较优势原则,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的 比较优势原则 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的商品。那么国际贸易 将促使该国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 (2)由于价格上升,所以出口部门的劳动报酬超过 了进口部门。(wf>w)。这收益递减规律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出口部门的边际劳动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生产力将下降,而进口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力则上升。 于是出口部门的劳动报酬开始回落,进口部门的劳动 报酬开始回升。 (4)随着劳动的在两个部门间的流动,两个部门的 劳动报酬又重新趋于一致,最后达到新的均衡, 具体均衡情况如下图所示
第四节 特定要素模型 (1)
![第四节 特定要素模型 (1)](https://img.taocdn.com/s3/m/6b3b967071fe910ef02df843.png)
特定要素模型特定要素模型是由保尔·萨缪尔森和罗纳德·琼斯创建发展的.像简单的李嘉图模型一样,特定要素模型假定一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劳动供给可以在两个部门间进行配置。
与李嘉图模型不同的是,特定根本模型中存在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
劳动可以在部门间流动,是一种流动要素。
其他要素则是特定的,它们只能被用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
一、模型的假设设想一个国家能够生产两种产品—- 制造品和粮食。
这个国家有三种生产要素:劳动(L) 、资本(K) 和土地(T) 。
生产制造品需要投入劳动和资本,不需要土地。
生产粮食需要投入劳动和土地,不需要资本。
因此劳动是一种流动要素,每个部门都需要使用劳动。
同时,土地和资本都是特定要素,各自只用于一种产品的生产。
如何确定每种产品的产量呢? 制造品的产出取决于在制造业部门中投入的资本和劳动的多少。
产出和投入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生产函数来归纳.生产函数表明在劳动和资本的投人量一定时制造品的产出量.制造品的生产函数的代数形式为:Q M =Q M (K ,L M )式中, Q M 表示制造品的产出,K 表示资本存量,L M 表示在制造品生产中投入的劳动.同样地,粮食的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Q F =Q F(T ,L F)式中,Q F 表示粮食的产出,T 表示土地的供给量,L F 表示在粮食生产中投入的劳动。
从国家整体上来说,各部门投入的劳动之和等于总的劳动供给量L :L M +L F =L二、生产可能性特定要素模型假设每一种特定要素只能被用于一个生产部门:资本只能用来生产制造品,土地只能用来生产粮食,只有劳动可以用于各部门的生产。
因此,要分析一国的生产可能性,我们只需知道当劳动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时,制造品和粮食的产出组合是怎样变化的。
这个问题可能用画图的方法解决。
首先画出生产函数( 图2-14 和图2—15) ,然后将这两条曲线且合起来导出生产可能性边界。
图2—14 表明了劳动投入与制造品产出之间的关系。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d0eec2351e79b8969022637.png)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第三章1、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指企业为从事某项经营活动而放弃另一项经营活动的机会,或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
2、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具有比较优势。
3、李嘉图模型(Ricardian model):是指以各国之间相对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来解释国际贸易现象的贸易理论模型。
4、单位产品劳动投入(unit labor requirement): 是指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投入的劳动小时数。
5、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是指在技术不变和资源充分利用的情况下,社会或单个厂商把全部资源充分地和有效率地用于生产商品所能获得的最大产量的各种组合的曲线。
6、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当一个国家能够以少于其他国家的劳动投入生产出同样单位的商品时,就说该国在生产这种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7、局部均衡分析(partial equilibrium analysis): 是指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时,单独分析某一经济当事人或某一市场的价格和供求变化的经济分析方法和理论。
8、一般均衡分析(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是指在一种价格体系下,整个经济中所有相关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的状态。
9、相对需求曲线(relative dema nd curve):是表示某种产品的相对价格与市场相对需求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曲线。
10、相对供给曲线(relative supply curve):是表示某种产品的相对价格与市场相对供给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曲线。
11、贸易所得(gains from trade):是指一个国家从国际贸易活动中获得的利益。
复旦国际经济学课件ch4特定要素模型
![复旦国际经济学课件ch4特定要素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a405e0c689eb172ded63b735.png)
第4讲:特定要素模型
重要概念:规模报酬不变、边际收益递减、特定要素、流动要素。
1边际收益曲线:基本工具
工资率工资率
衣服部门的劳动粮食部门的劳动
图1:工资的决定和劳动的分配
2自由贸易中的收入分配:相对价格变动
工资率工资率
衣服部门的劳动粮食部门的劳动
图2:相对价格变动
如果资本和土地的数量不变,但衣服和粮食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动,则特定要素的报酬会有很大差距,但流动要素的报酬则相对不受影响。
比如,因开放而来的自由贸易导致衣服的相对价格提高,那么资本家获益,地主受损,工人界于两者之间。
3要素禀赋的增长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工资率工资率
衣服部门的劳动粮食部门的劳动
图3:资本的增加
如果衣服和粮食的相对价格不变,但要素禀赋发生变化,则特定要素的报酬将有一致的变化,并且与流动要素的报酬变化相反。
比如,资本增加,资本的报酬(租金)和土地的报酬(地租)都将下降,劳动的报酬(工资)将上升。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fd76ed06c85ec3a86c2c5c1.png)
自给自足的相对均衡价格(equilibrium-relativecommoditypriceinisolation):在生产和消费那一点上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公切线的斜率。
贸易条件下的相对均衡价格(equilibrium-relativecommoditypricewithtrade):两国贸易平衡时贸易双方共同的均衡价格。
不完全分工(incompletespecialization):一国并不是花费所有的资源和技术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是同时生产一部分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提供曲线(offercurve):反映了一国为了进口的某一需要的商品数量而愿意出口的商品数量。
它具备了需要和供给两方面的因素。
贸易条件(termsoftrade):一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和进口商品价格的比值。
在两国条件下,一国的贸易条件是另一国贸易条件的倒数。
在不止两种商品的贸易世界中,贸易条件是指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和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比值。
要素密集度(factorintensities):是指生产一个单位某种产品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
在资本与劳动两种生产要素的情形下,要素的密集度就是指生产一单位该产品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
要素丰裕度(factorabundance):要素丰裕度是一国的资源拥有状况,即一国的要素禀赋状况。
派生需求(deriveddemand):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派生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其中该生产要素对这一最终产品会作贡献。
赫克歇尔-俄林定理(Hechscher-Ohlintheorem):一国应该出口该国相对便宜和丰裕的要素密集型的产品,进口该国相对昂贵和稀缺的要素密集型的产品。
要素比例或要素禀赋理论(factor-proportionsorfactor-endowmenttheory):一国应该出口该国相对便宜和丰裕的要素密集型的产品,进口该国相对昂贵和稀缺的要素密集型的产品。
国际经济学第四章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
![国际经济学第四章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https://img.taocdn.com/s3/m/5b3a326727d3240c8447ef57.png)
X = MPL .L+MPK.K (二)克拉克法则: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美国经济学家的克拉克 提出的。他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和边际生产力递减的情况 下,一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取决于其边际生产力。 W(工资率)=VMP(边际产品价值) =MPL(边际产品).P(产品价格) R(利息率)=MPK(边际产品).P(产品价格) W/P=VMPL R/P=VMPK 各生产要素的实际报酬
第二节 特定要素模型
一、特定要素和特定要素模型 (一)特定要素:在一定时期内只能用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 而不能用于其他产品的生产的要素。 (二)特定要素模型:这是保罗.萨缪尔森和罗纳德.琼斯 结合可动要素和特定要素建立的模型。该模型假定一国用一 种可变要素与一种特定要素生产两种产品,可变要素可以在 两个生产部门流动,而特定要素只能用于一个生产部门。 我们利用这个模型主要是目的是讨论贸易的开展对各个 社会利益集团的收入分配有何影响。 在此基础上可以更好地 理解贸易保护到底是为了什么,保护了谁,谁在受益。 二、基本假设
四、特定要素的报酬和数量配置 (一)生产函数曲线
产 量 Q
O (二)边际产量曲线
劳动投入 L
MPL
MPL
O
边际劳动产出
L
(三)完全竞争厂商对要素需求曲线 W
D=VMP=MP.P
O L
(四)封闭条件下均衡要素价格
Wx
VMPx* VMPx
VMPy
Wy
w2 w1 Ox Lx Lx Ly Ly
w2 w1 Oy
美国的制糖业就是一个好例子。多年以来,美国一直限制食糖的进 口。美国食糖市场的价格几乎是世界市场价格的二倍,据估计美国消费 者为这一进口限制付出的代价约为20亿美元每年,每人要为此付出8美 元的代价。由于消费者的损失是数额较小的,大部分又不是直接购买, 所以感觉不到,因为限制进口而使他们的实际生活水平有所下降。即使 知道了也不足以使他们组织起来反抗或者到国会议员处上访。但是每个 厂商就不同了,平均每个厂商要从进口配额中得到成千上万美元,而且 食糖生产者们组织起来的贸易联盟和行会组织,非常活跃地为实现其政 治利益服务,所以食糖生产商们关于影响的抱怨总是又响亮又有效。
国际经济学 第三章 特定要素和收入分配
![国际经济学 第三章 特定要素和收入分配](https://img.taocdn.com/s3/m/ef2a91ba998fcc22bcd10d5d.png)
李嘉图模型假定仅有一种生产要素、且生产要素均质,而且生产要 素可以在本国不同生产部门间自由移动。该模型不能对收入分配问题 进行讨论。如果一些生产要素不能进行这样的自由移动,国际贸易会对 不同的要素所有者带来怎样的影响?
本章利用保罗·萨谬尔森(P.Samuelson)和罗纳德·琼斯(R.W. Jones)的特定要素模型对国际贸易的利益及其分配效应进行分析。
增加单位制造品需要投入 1/MPLM劳动;该部分劳动 可以生产的粮食的数量为
MPLF/MPLM.
生产的确定
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各部门选择劳动雇佣量。增加一个劳动的 成本为劳动者的工资(w),获得的收益为该劳动的产值。
制造业部门: PM MPLM w 粮食部门: PF MPLF w
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劳动力市场均衡时两个部门工资相等:
生生产产可可能性能曲性线曲线
概念复习
➢ 劳动边际生产的概念 (MPL=Q/ L) ➢ 边际生产递减的概念(LMPL) ➢ 生产可能性曲线—一定资源下两种产品生产量的组合关系曲线。 ➢ 边际转换率的概念-- (-MPLF/MPLM)
QF
E O
生产可能性曲线上切线的斜 率表示边际转换率;
-MPLF/MPLM QM
基本本数数学学关关系系
➢ 制造品生产函数:Q M=Q M(K,LM)
QM 制造品产量,K 资本存量, LM 制造品生产中的劳动投入。
➢ 粮食生产函数:Q F=Q F(T,LF)
QF 粮食产量, T 土地供给量, LF 粮食生产中的劳动投入。
➢ 劳动力在两部门的分配:L M+L F=L
L 劳动总供给。
后,制造品的边际
产值上升,均衡点
E’
由 E 移 至 E’, 结 果 制
国际经济学第四章
![国际经济学第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00f9c9e15901020207409cfb.png)
21
复习思考题(二)
见教材P78~79,第1题~第6题
End
22
本章结束
谢谢大家
23
End
17
短期与长期的比较(二)
在长期情况下,国际贸易通过商品价格的变化, 将促使两个部门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例朝着 相同的方向变化,即对于资本丰裕的国家来说, 国际贸易会同时降低出口部门、与进口相竞争部 门的资本——劳动比例,于是两个部门的相同要 素的实际报酬也会按相同方向变化。
End
18
短期与长期的比较(三)
End
19
本章总结
特定要素模型的贡献: 特定要素模型主要用于解释在短期内国际贸易 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长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是基 于商品要素密集度的差异; 而在短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 则是因为要素的特定性或不流动性。与前面的要 素价格均等化理论相比,特定要素模型关于国际 贸易对收入分配影响的分析更接近于现实。
End
3
二、特定要素模型的基本假设
特定要素模型的基本结构与要素禀赋理论相比, 由于本章的目的主要是解释短期内国际贸易对一 国收入分配的影响,所以,这里仅以一国为例, 模型不涉及其他国家。模型的基本假设包括:
(1)X、Y两种产品生产都使用资本和劳动; (2)规模收益不变; (3)劳动是同质的,可在两个部门间自由流 动;
End
9
特定要素模型的说明(三)
当两个部门的劳动报酬相同时,劳动在两个 部门间的分配便达到均衡。图中,当两个部门 的劳动需求曲线相交时。两个部门面对相同的 劳动价格,均为w。此时,X部门的劳动投入量 为OXL,Y部门的劳动投入量为OYL。劳动的 分配一旦确定,两个部门的生产也随之确定。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88f682bcfc789eb172dc894.png)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1.相互依存(interdependence):国家间的经济关系,用商品和劳务的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来粗略衡量。
2.贸易基础(basis for trade):两国贸易增长的原动力。
只有当其能从中获利时才会自愿从事贸易。
3.贸易所得(gains from trade):由生产专业化和贸易引起的一国消费的增加。
4.重商主义(Mercantilism):17、18世纪盛行的理论,指出一国富裕的出路在于限制进口,刺激出口。
因此一国的盈利必然建立在他国的亏损之上。
5.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一国在生产某种产品上比另一国家有更高的效率。
6.比较优势理论(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解释一国在生产所有商品都不如他国有效或相对他国有绝对劣势的情况下,互利贸易仍能发生。
该国应生产并出口其绝对劣势较小的商品,进口其绝对劣势较大的商品。
7.社会无差异曲线(community indifference curve):反映能使社会或国家获得同等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
斜率为负,凸向原点,且不相交。
8.显性比较优势(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一国或地区的显性比较优势由一国或地区中各种主要商品的进出口净额的百分比来衡量。
9.交易所得(gains from exchange):由交易引起的消费增加,与国家在闭关自守时继续生产相比较而言。
10.分工所得(gains from specialization):由于生产专业化引起的消费增加。
11.提供曲线(offer curves):反映一国为了进口其需要的某一数量的商品而愿意出口的商品数量,或在各种相对商品价格下,一国愿意出口和进口的程度。
12.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比值。
13.劳动密集型商品(labor-intensive commodity):在所有相对要素价格条件下,均有较高的劳动/资本比率的商品。
国际经济学 (特定要素模型)
![国际经济学 (特定要素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ad3f27070b4e767f5acfce86.png)
• Resources cannot move immediately or costlessly
from one industry to another. • Industries differ in the factors of production they demand.
The specific factors model allows trade to affect
– The economy’s output of manufactures depends on how much capital and labor are used in that sector.
• This relationship is summarized by a production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 To analyze the economy’s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we
need only to ask how the economy’s mix of output changes as labor is shifted from one sector to the other.
Slide 3-4
Copyright © 2003 Pearson Education, Inc.
• Perfect Competition prevails in all markets.
The Specific Factors Model
• How much of each good does the economy produce?
Copyright © 2003 Pearson Education, Inc.
特定要素模型修改(国际经济学 克鲁格曼)
![特定要素模型修改(国际经济学 克鲁格曼)](https://img.taocdn.com/s3/m/9dbace2a5a8102d276a22ff0.png)
特定要素模型
一、模型
1、模型假设
投入要素:
K:特定要素
T:特定要素
L:流动要素
Q F=Q F(T,L F)
Q M=Q M(K,L M)
L F+L M=L
2、生产可能性
(1)制造品的生产函数
(2)边际劳动产出
(3)特定要素模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注:
*1)生产可能性全的斜率=-MPL F/MPL M
增加1单位M产品的生产所必须放弃的F产品的数量*2)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3、价格、工资和劳动力配置
(1)劳动力的配置
(2)生产可能性全的斜率=-MPL F/MPL M=-P M/P F
(3)商品价格的改变:绝对和相对
(4)相应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上最优生产组合的改变
二、特定要素模型中的贸易
1、资源和相对供给
(1)特定要素增加产生的影响:相对供给曲线也会相应移动(2)流动要素增加产生的影响:相对供给曲线不确定
3、贸易模式
三、收入分配和贸易所得
1、商品价格变动与收入分配
2、要素数量变动与收入分配(特定要素和流动要素)(1)特定要素增加
(2)流动要素增加
3、要素流动与收入分配
4、贸易所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for food is given by
QF = QF (T, LF)
where: – QF is the economy’s output of food – T is the economy’s supply of land – LF is the labor force employed in food
two goods, manufactures and food. There are three factors of production; labor (L), capital (K) and land (T for terrain). Manufactures are produced using capital and labor (but not land). Food is produced using land and labor (but not capital). – Labor is therefore a mobile factor that can be used in either sector. – Land and capital are both specific factors that can be used only in the production of one good.
– The economy’s output of manufactures depends on how much capital and labor are used in that sector.
• This relationship is summarized by a production
Copyright © 2003 Pearson Education, Inc.
Slide 3-2
Introduction
Trade has substantial effects on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within each trading nation. There are two main reasons why international trade has strong effect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 Resources cannot move immediately or costlessly
from one industry to another. • Industries differ in the factors of production they demand.
The specific factors model allows trade to affect
The Specific Factors Model
Figure 3-2: The Marginal Product of Labor
Marginal product of labor, MPLM
MPLM Labor input, LM
Copyright © 2003 Pearson Education, Inc. Slide 3-11
Q2 F
1' 3'
Labor input in food, LF (increasing )
L2F 1 2 3 AA L2M
Q2 M
PP
Output of manufactures, QM (increasing ) Production function for manufactures
Economy’s allocation of labor (AA)
function. •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for good X gives the maximum quantities of good X that a firm can produce with various amounts of factor inputs.
– For instance,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for manufactures (food) tells us the quantity of manufactures (food) that can be produced given any input of labor and capital (land).
Output, QM QM = QM (K, LM)
Labor input, LM
Copyright © 2003 Pearson Education, Inc. Slide 3-9
The Specific Factors Model
• The shape of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reflects the law of
– In each sector, profit-maximizing employers will demand labor up to the point where the value produced by an additional person-hour equals the cost of employing that hour.
• Figure 3-2 shows the marginal product of labor, which
is the increase in output that corresponds to an extra unit of labor.
Copyright © 2003 Pearson Education, Inc. Slide 3-10
• Figure 3-1 illustrates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for
manufactures.
Copyright © 2003 Pearson Education, Inc.
Slide 3-8
The Specific Factors Model
Figure 3-1: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for Manufactures
Slide 3-4
Copyright © 2003 Pearson Education, Inc.
• Perfect Competition prevails in all markets.
The Specific Factors Model
• How much of each good does the economy produce?
பைடு நூலகம்
Copyright © 2003 Pearson Education, Inc.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 To analyze the economy’s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we
need only to ask how the economy’s mix of output changes as labor is shifted from one sector to the other.
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s.
– Adding one worker to the production process (without increasing the amount of capital) means that each worker has less capital to work with. – Therefore, each additional unit of labor will add less to the production of output than the last.
Chapter 3
Specific Factors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Chapter Organization
Introduction The Specific Factors Model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Specific Factors Model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the Gains from Trade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rade: A Preliminary View Summary Appendix: Further Details on Specific Factors
Copyright © 2003 Pearson Education, Inc.
Labor input in manufactures, LM (increasing )
QM =QM(K, LM)
Slide 3-12
The Specific Factors Model
Prices, Wages, and Labor Allocation
Copyright © 2003 Pearson Education, Inc. Slide 3-5
The Specific Factors Model
•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for manufactures is given by
QM = QM (K, LM)
where: – QM is the economy’s output of manufactures – K is the economy’s capital stock – LM is the labor force employed in manufactures
• How much labor will be employed in each sector?
– To answer the above question we need to look at supply and demand in the labor mar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