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支玉恒课堂教学实录之一
支玉恒《落花生》课堂实录(第一课时)评析
支玉恒《落花生》课堂实录(第一课时)评析【摘要】在支玉恒的《落花生》课堂实录中,作者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体验诗歌的魅力。
本文从文章背景和作者简介入手,介绍了支玉恒这位资深教师的教学理念和风格。
在对《落花生》课堂内容进行了概述,分析了教学目标和方法,评价了教学效果,并收集了学生的反馈意见。
结论部分总结了教学实录的亮点和不足之处,展望了未来的教学发展方向,并提出了一些启示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分析评述,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支玉恒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在实践中借鉴其成功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支玉恒, 落花生, 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学生反馈, 教学实录总结, 展望未来, 启示与建议, 文章背景, 作者简介.1. 引言1.1 文章背景支玉恒《落花生》课堂实录是一部关于教学实践的重要资料,内容涵盖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这篇实录的评析,可以更好地了解教学实践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支玉恒是一位资深的教育工作者,他在《落花生》课堂实录中分享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
这篇实录不仅是对他教学实践的总结,也是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思考和探讨。
文章背景涉及教学实录的背景和作者的介绍,为读者提供了充分的了解和背景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实录内容。
通过对文章背景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探讨支玉恒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为教育者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1.2 作者简介支玉恒,男,汉族,籍贯湖南益阳,生于一九四七年,湖南省大学中文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支玉恒先生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从事文学创作及教育工作多年,曾在湖南文学刊物上发表过大量散文、小说等作品。
支玉恒先生深受学生和读者的喜爱,以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文学功底成为湖南省的文学名师之一。
在文学创作和教学工作中,支玉恒先生的作品深刻反映了生活中的真实情感和人性的脆弱与坚强。
支玉恒教学实录——《太阳》(精选15篇)
支玉恒教学实录——《太阳》(精选15篇)支玉恒——《太阳》篇1第一课时第一部分师生互相问好,开始上课。
师:敢积极发言吗?生:敢。
师:我现在要提课堂上的第一个问题。
不管问题有多难,不管你会不会答,你都敢尝试一下的,请举手。
(学生陆陆续续举手)举得不痛快。
放下手。
后面犹犹豫豫的同学见到前面的同学举手了,他不举有点不好意思,才把手举起来,所以举手的动作有点犹豫。
现在你们想好,敢尝试就把手举起来(学生马上举手)哎,我还没让举手呢,不敢尝试你就老老实实地不举,好不好?生:好。
师:谁敢尝试我的第一个问题?(众学生马上举手)你来告诉大家我们今天讲的课题是什么?生:今天我们讲的是第十课,课题是《太阳》。
师:对不对?生:对。
师:我看大家已经读过课文了,是吧?生:对。
师:你们还想不想读?生:想。
师:想读咱们就读,不想读就不读了,想不想读了?生:想。
师:想读,就听我提要求——“各自放开声音读一次”。
谁听出来了,我这句话有几个要求?我要求你用“先总后分”的办法来回答我的问题。
生:这个问题一共有三个问题。
第一个是“各自”,第二个是“放开声音”,第三个是“读一次”。
师:内容没错误,但是不能说“这个问题一共有三个问题”。
应该是“这个问题一共有三个要求”。
谁能再说一次?生:老师一共提出了三个问题……师:(打断)提出了三个要求。
生:第一个要求是……(学生思考,教师对他耳语)第一个要求是要放开声音。
(众笑)各自……放开声音……师:(打断)第一个,各自。
生:第一个是“各自”,第二个是“放开声音”,第三个是“读一次”。
师:大家听懂没有?生:听懂了。
师:好啦,听懂了就按要求做吧。
(学生各自朗读课文)师:读完了?生:读完了。
师:还想不想读?生:想。
师:谁想站起来读?(学生陆续举手)好了,停止举手。
刚才举手的同学还举起手来,没有举的不能举了。
课堂上举手发言的机会是你自己争取到的。
你举手不果断,机会就让给别人了。
在课堂上你想说话,就得快点举手。
支玉恒《落花生》课堂实录(第一课时)评析
支玉恒《落花生》课堂实录(第一课时)评析
支玉恒的《落花生》是一篇描写农村生活的散文,以描绘变幻莫测的落花生为起点,
抒发对家乡土地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在第一堂课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逐字理解文章,让学生从语言层面感受文本的细节
描写和情感表达。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骤,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还能够拓展学
生的词汇和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接着,教师提出了“落花生——辣味和基情”的话题,让学生就自己对落花生的认识
和感悟展开讨论。
这个话题既有情感的共鸣,又有实际的生活联系,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
和交流。
在讨论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落花生的形态、味道、收获等方面展开描述,以此引
起学生对作者情感的共鸣。
同时,教师也通过问题的设置使学生思考自己与家乡、土地的
关系,反思个人的成长与家乡的历程,从而激发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情感共鸣。
此外,教师还通过导读文本的方式,让学生领略到作者的文学修养和意境感受。
例如,作者对落花生开花的描述,既充满感性的审美,又有精细的实践知识和对农事文化的了解,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的深度和广度。
总之,支玉恒的《落花生》是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它以微小的粒子描绘了农村的生
活图景,蕴含着作者对家乡土地和生活的感悟和热爱之情。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逐字理解、话题讨论、导读文本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感受情感,陶冶性情,达到语言和文
化的双重提升。
支玉恒教学实录——《乌鸦喝水》
支玉恒教学实录——《乌鸦喝水》支玉恒教学实录——《乌鸦喝水》篇一(教师展开一幅放大的课文中的第三幅插图)师:请小朋友看这一幅图画着什么?它在做什么?〔充分发挥课文有插图的特点,提供学生说的机会〕生:图上画着一只乌鸦。
乌鸦在喝瓶子里的水。
师:谁能用一句最简短的话,说出这幅图画的意思。
生:这幅图画着一只乌鸦,它口渴了,把嘴伸进瓶子里喝水。
师:再简短一点。
生:画着一只乌鸦在喝水。
师:再简短。
生:乌鸦喝水。
〔看图说见解,训练概括能力,发展语言〕师:对!乌鸦喝水。
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生:(集体)想!〔让学生看图归纳图意,点出课题,导入新课,很有新意。
把观察、思维、说话训练有机结合,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
〕……师:说说“喝”的字形。
生:喝字是左右结构,左边“口”字,右边上面是“日”,下面是撇,横折钩,小“人”在里边,竖折来关门。
(曷)师:为什么“喝”字是口字旁?生:因为喝水用口喝,所以喝字是口字旁。
〔诱导学生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把话讲完整〕生:“渴”字和“喝”字,字形相近。
师:口字与渴字都读第三声,连在一起怎么读?生:前边的口字读得像第二声,口渴。
师:请这一行小朋友朗读第一段。
(学生按顺序朗读)师:乌鸦到处找水喝,“到处”是什么意思?生:“到处”就是每个地方。
生:“到处”的意思就是处处。
生:“到处”就是四面八方。
师:几个小朋友回答得不仅对而且好!乌鸦找到水了吗?我们学习第二段课文。
kě hěn zháo bàn(教师在田字格中写“可很着办”指导学生学习“很”字,注意书写笔顺。
“着”字与“看”字比较字形。
“可”字和“办”字要求学生自己想法记住。
要求每个学生在生字本上写这四个字) 师:请小朋友用“很”字“开火车”组词。
要求后一个同学组的词和前一个同学组的词的意思要相反。
生:很大。
生:很小。
生:很高。
生:很低。
生:很香。
生:很臭。
……〔让学生边朗读边说话,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字的音形义教学和词句训练,为学生的说留有充分的余地。
支玉恒《夜莺的歌声》教学实录(第一课时)
支玉恒《夜莺的歌声》教学实录(第一课时)支玉恒《夜莺的歌声》教学实录(第一课时)支玉恒《夜莺的歌声》教学实录(第一课时)【武汉公开课】第一部分(教室内学生分四个小组围坐)师:今天我们这样坐在教室里,跟平常不一样。
你们意识到什么了?生:小组学习。
师:对啦!小组学习,然后小组擂台赛。
今天上课我只讲二十分钟,跟大家一起学二十分钟,剩下的时间就你们自己学了,行吗?(学生:行)好的。
大家一起说,今天讲的课题是什么?生:(齐)夜莺的歌声。
师:夜莺,这是什么东西?生:是一种鸟。
师:对,看我写字。
(板书“夜莺的歌声”)看这个题目好像是说一只夜莺在唱歌,是吗?(生答是)你们读过课文没有?啊,读了三四遍。
你们读的时候发现没有:这篇课文跟别的课文有点不一样。
谁发现了,什么不一样?生:课文中人物的名称都是用动物来代替的。
师:谁同意他的说法?(无人举手)他可能是说,那德国军官问那个小孩子“这里还有人吗?”小孩子说,有麻雀、乌鸦等等,他说了一些鸟儿,是不是这样想的?(生答是)是可以这样想。
这是那个小孩在戏弄德国兵。
谁还看出别的不一样之处?生:这篇课文分开了几节?师:分成了几节?它有标志吗?生:没有。
师:没有标志你怎么看出它分了几节?生:因为它节与节之间隔开了一行。
师:你不是说没有标志吗?隔一行,再开始下一段。
这是不是一种标志呢?(生答是)对,这叫“隔行分段”。
你们打开书看一看,有几个隔行,分了几段?(学生看书)生:三个隔行,分成了四段。
师:你们浏览一下——你们不是已经读了三、四遍吗?现在浏览一下第一段,看它写了什么事?(学生看书)那小孩子在干什么?生:第一段是写一次战斗结束后,一队德国军发现一个小孩子在河边吹口哨。
师:你的意思是这一段主要写德国兵发现了孩子?这一段的产人公应该是谁?生:这一段主要写德国兵发现了小孩子,并让他带路师:要按你这样的说法,主人公还是德国人。
整篇课文的主人公应该是谁呢?生:应该是那个小孩子。
师:那么你说各段的意思时,都应该站在小孩子这个角度上来说。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支玉恒――伟大的友谊课堂实录
支玉恒――伟大的友谊课堂实录第一课时――第一部分(教师板书课题“伟大的友谊”)师:大家一齐读这个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师:非常好,我在别处讲课的时候,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读成“伟大的友谊(yí)”,都错了。
而今天我们全班同学都读“伟大的友谊(yì)”。
这个字读对了,很好,但是我要问了,谁知道,什么叫友谊?生:很多人之间或者两个人之间建立友好的关系。
师:讲得对不对?生:基本上对。
师:他说基本上对,确实差不多,简单地说就是朋友和朋友之间的情感叫什么?生:友谊。
师:(指刚才的学生)你有没有朋友?生:有。
师:谁?生:吕昆。
师:谁叫吕昆?请站起来。
(叫吕昆的同学站起来)师:你认为你们两人的友谊是不是伟大?(众笑)生:不是。
师:(问吕昆)你认为你们俩的友谊是不是伟大的?吕昆:是。
(众笑)师:为什么?吕昆:……(众笑)师:说不出来了,你说你和吕昆的友谊不是伟大的,为什么?(此生列举了平常的很多例子,来说明还不够伟大的程度)师:我非常赞赏这位同学的坦率,请坐,是不是伟大的,一会儿再说。
起码我认为他们俩的友谊是不错的,是吗?生:是。
师:他俩不但有东西一起吃,走路一块走,而且还互相帮助,一块学习,这种友谊还是很不错的,但是不是伟大的,一会上完课再告诉我,好不好?这篇课文讲的是伟大的友谊,你们知道是谁和谁的事?大家一起说,第一个。
生:马克思。
师:对了。
第二个。
生:恩格斯。
师:对,是这两个朋友之间的情感,而且是伟大的。
为什么说他们的友谊是伟大的?什么样的友谊是伟大的?这就是我们这一课书要认识的问题。
另外,在这一课书里,我要教给大家一些把握文章全篇内容的方法,学习每一个段落的方法,希望大家用心学,好吗?生:好。
师:你们在预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到这篇文章不像其他文章一样,讲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不像别的课文有描写得非常优美的景色,也不像别的文章抒发了丰富的情感,是不是呢?生:是。
师:它就是把他俩的友谊究竟是怎么回事就那么说出来,难免读起来觉得有点枯燥是吗?生:是。
支玉恒的课堂实录
支玉恒的课堂实录支玉恒的课堂实录支玉恒是一名著名的富有经验的教育名师。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支玉恒课堂实录,欢迎阅读参考。
支玉恒的课堂实录第一教时师:你们是几年级?(五年级)是小学阶段最高学位了,我们今天来学一篇六年级的课,我们学学看。
(师板书:宇宙,生读)师:宇宙是什么东西,你对宇宙有什么了解?生:宇宙是无比宽大的太空师:宇宙里有什么东西?生:宇宙有外星人师:你怎么知道的?生:看课外书知道的。
生:宇宙里有无数星球。
师:宇宙是无比宽大的空间,宽大到什么程度?生:无边无际。
师:宇宙不仅无边无际,而且从时间上也不知从哪年开始,无始无终。
也就是说,不知从哪天开始,到哪开结束,也不知它的边界在哪里。
师:宇宙里有无数星球,好多星球在一声就是一个大星系,我们所在的银河系就是一个大星系,在银河里有一个小小的角落,是什么?生:太阳系师:太阳系就像一个小家庭一样,家长是谁?生:太阳(师板画太阳简笔画)师:太阳是太阳系的家长,它有九个孩子,离它最近的`是哪一个?生:水星师:水星按自己的轨道围绕它旋转,第二颗星是什么?生:金星师:金星外面是什么?生:地球师:地球画什么颜色?生:绿色。
师: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所以要画绿色。
再外面是什么?(火星)师:我又画成红色的了,为什么?(生答不上来)师:因为火星表面的岩石、土壤呈红色,即使用肉眼看也是红色的,所以要画红色。
师:火星外面是什么星?生:木星师:木星有什么特点?它是太阳系中最大的星,地球只有一个卫星绕它,木星外面有四个卫星,说明木星真是大。
再外面是什么?(土星)土星有什么特点?师:土星最漂亮了,它的外面有个圈,有个光环,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边说边板画)(生答不上来)师:据说在最早的时候,土星破碎了,虽然碎了,但土星有引力吸引着它们,这些碎片围着它转,就像草帽的沿一样,所以,土星是太阳系是最漂亮的一颗。
(生说:水金地火土)师:外面还有三个王星,分别是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看“冥”字怎么写?(师边写边解说写法)师:地球离太阳有1.5亿但它只是太空中的一个小指甲,如果我是太阳系,那什么是银河系?生:整个舞台就是银河系。
支玉恒《落花生》课堂实录(第一课时)评析
支玉恒《落花生》课堂实录(第一课时)评析支玉恒的《落花生》课堂实录是一篇非常有启发性的文章,它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如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本文将结合具体内容,从三个方面对该文章进行评析。
一、讲述的内容本文讲述了支玉恒老师如何通过让学生观察落花生的生长过程,来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底层运作和创作过程的启示。
文章从自我介绍开始,一步步引出落花生这个话题。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落花生的形态,了解它的生长过程,探讨它如何努力获得养分,如何克服不利条件生长。
接着,支玉恒老师和学生一起把落花生作为素材,自由创作,让学生设计落花生和外界互动的故事,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最后,支玉恒老师让学生总结本次课的收获并进行小结,让学生意识到观察生活有多么重要。
本文充分展示了支玉恒老师的授课技巧和教学特点。
二、对教学方式的评析1.趣味性支玉恒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落花生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学到了生物知识。
同时,将落花生作为创作素材,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并增强了学生的兴趣。
因此,在授课中增加趣味性是非常重要的。
2.互动性在教学中,支玉恒老师采取了让学生互相讨论和分享的形式,增强了互动性。
通过互动,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记忆和吸收课堂内容。
3.启发性支玉恒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落花生生长过程中的发现,让学生自发地提出问题和猜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究兴趣。
三、教学方法的优点1.探究性在教学中,支玉恒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和思考,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在探究中可以提出问题、猜测答案,从而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2.创造性通过让学生以落花生为素材自由创作,支玉恒老师增强了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实际性支玉恒老师采用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现象为例子的方式,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出发进行思考和探究,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增强了学习效果。
支玉恒第一场雪教学实录
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一课时第一部分师:集体回答我的第一个问题:今天我们上课的课题是什么?生:(齐)第一场雪。
师:好,读了课文没有?生:(齐)读了。
师:你们看这个片子(指发给学生人手一份的“课堂练习卡”见附件)第一题就是听写。
课文里面的字你们练了没有?生:(齐)练了。
师:我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自己默读浏览,看看哪些字不会写,赶紧记下来,不然等一下听写时不会。
会写的就过去,不会写的就练一练,练生字,包括学过的难写的字,容易错的熟字。
(学生开始默读练习)师:现在可不可以?生:(齐)可以了。
师:好,把书合上,咱们下面进行第一个练习,听写。
课文没学就让同学们听写,为什么呢?因为咱们已经六年级了。
其实到了四五年级以后,每一篇文章的生字,都应该自学,是不是?咱们今天听写和平常听写不一样。
不是很简单的我读一个词,你写一个词,今天有多种方法。
有的是我说出词来,你直接写,有的是我说一个意思,你想这个意思应该是什么词,你再写上,懂吗?生:(齐)懂。
师:做过这个练习吗?生:(齐)做过。
师:还有,我说一说要表现什么内容,书上是怎么用词的,你想想该用什么词,再写上。
还有的,我说一句话,你把这句话缩成一个词组,类似于缩句练习。
这样听写需要动脑子,行吗?生:(齐)行。
师:还有,平常我们说“一心不能二用”,这句话是说你要集中注意力,专心去学。
但是你只能一心一用,也不行,还得学会一心二用,一心多用。
这叫注意力的分配。
能够把注意力同时分配到几个注意对象上,这也是一种能力。
今天的听写我就要大家练一练。
一方面要听,一方面还得想,一方面还得写,一方面还得说。
为什么要说呢?在听写过程中我要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来让你说,你们能做到吗?生:(齐)能。
师:说话算话吗?生:(齐)算。
师:别到时候我提问题没人理我。
好,谁敢上黑板来写?(指三个自荐的学生上黑板听写,并告诉他们轮次书写的方法)现在开始第一个,不要一入手就写,我只说词的意思,你们要想想。
支玉恒 太阳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支玉恒太阳第一课时教学实录第一课时第一部分师生互相问好,开始上课。
师:敢积极发言吗?生:敢。
师:我现在要提课堂上的第一个问题。
不管问题有多难,不管你会不会答,你都敢尝试一下的,请举手。
(学生陆陆续续举手)举得不痛快。
放下手。
后面犹犹豫豫的同学见到前面的同学举手了,他不举有点不好意思,才把手举起来,所以举手的动作有点犹豫。
现在你们想好,敢尝试就把手举起来(学生马上举手)哎,我还没让举手呢,不敢尝试你就老老实实地不举,好不好?生:好。
师:谁敢尝试我的第一个问题?(众学生马上举手)你来告诉大家我们今天讲的课题是什么?生:今天我们讲的是第十课,课题是《太阳》。
师:对不对?生:对。
师:我看大家已经读过课文了,是吧?生:对。
师:你们还想不想读?生:想。
师:想读咱们就读,不想读就不读了,想不想读了?生:想。
师:想读,就听我提要求——“各自放开声音读一次”。
谁听出来了,我这句话有几个要求?我要求你用“先总后分”的办法来回答我的问题。
生:这个问题一共有三个问题。
第一个是“各自”,第二个是“放开声音”,第三个是“读一次”。
师:内容没错误,但是不能说“这个问题一共有三个问题”。
应该是“这个问题一共有三个要求”。
谁能再说一次?生:老师一共提出了三个问题……师:(打断)提出了三个要求。
生:第一个要求是……(学生思考,教师对他耳语)第一个要求是要放开声音。
(众笑)各自……放开声音……师:(打断)第一个,各自。
生:第一个是“各自”,第二个是“放开声音”,第三个是“读一次”。
师:大家听懂没有?生:听懂了。
师:好啦,听懂了就按要求做吧。
(学生各自朗读课文)师:读完了?生:读完了。
师:还想不想读?生:想。
师:谁想站起来读?(学生陆续举手)好了,停止举手。
刚才举手的同学还举起手来,没有举的不能举了。
课堂上举手发言的机会是你自己争取到的。
你举手不果断,机会就让给别人了。
在课堂上你想说话,就得快点举手。
犹犹豫豫就没有机会锻炼了,听清没有?举手不果断就没有发言权了。
支玉恒《落花生》课堂实录(第一课时)评析
支玉恒《落花生》课堂实录(第一课时)评析1. 引言1.1 支玉恒《落花生》课堂实录(第一课时)评析支玉恒的课堂实录《落花生》是一堂充满活力和启发性的课程。
在这堂课上,支玉恒展现出了他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教育素养。
通过引人入胜的讲解和生动的示范,支玉恒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支玉恒不仅擅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注重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他教学内容的设置紧扣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点,使得学生们在学习中感到乐在其中。
他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体会到知识的魅力和价值。
支玉恒的教学方法新颖独特,兼具启发性和互动性。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通过各种形式的讨论和实验让学生们积极参与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养。
支玉恒的课堂教学展现出了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巧。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们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支玉恒的课堂不仅仅是一堂普通的教学活动,更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启发的教育环境,为学生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和引导。
2. 正文2.1 支玉恒的课堂表现支玉恒的课堂表现非常出色,他在教学中展现出了深厚的学识和丰富的教育经验。
支玉恒在课堂上充满激情和活力,他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全神贯注地听讲。
支玉恒表达清晰,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在讲解文学作品时能够深入浅出地解读,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支玉恒还善于调动课堂气氛,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
在支玉恒的课堂上,他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积极表达观点,勇于质疑和挑战。
他还重视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和案例分析,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建立全面的知识体系。
支玉恒在课堂上展现出了专业素养和教学热情,他所倡导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和价值观念也对学生产生了积极影响,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支玉恒《第一场雪》课堂实录(精选12篇)
支玉恒《第一场雪》课堂实录(精选12篇)支玉恒《第一场雪》篇1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谁亲眼在我们成都市见过下雪?(有数位生举手)谁亲眼在成都市见过课文中写的这样的大雪?——啊,没有。
那我们这课该怎么学呢?大家一点直观感受都没有。
——这样吧,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到他所描写的一场雪中去游览,大家说好吗?(生答好)我们对雪不太了解,那么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一个任务,就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认识“雪”这种自然现象,了解雪与人的情感的联系,与人的社会生活的联系。
这些任务大家能不能完成?(生答能)师:大家预习了课文,谁能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生:这篇课文是描写胶东半岛冬天下雪的景象。
师:只有这些吗?生:这场雪还预示着明年将是一个丰收年。
师:你重新组织一下语言,再说一遍。
能不能更简单些?生:这篇课文是写胶东半岛冬天下雪的景象,这场雪预示胶东半岛明年将是一个丰收年。
师:他说的行不行?有没有别的说法?生:这篇课文写了胶东半岛雪前、雪中、雪后的情景,还写了作者的联想。
师:谁听出来了,他们俩人的发言有什么区别?生:刚才第一位男同学是按主要内容来说的,第二位女同学是按课文的线索来说的。
师:课文的什么线索?生:是按下雪的线索来说的。
师:下雪的过程,对吧?生:对。
师:如果按照那位男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生:按照男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雪的景色”,第二部分写了“雪的用处”。
不,“雪的好处”。
师:“雪的景色”,仅仅是雪的景色吗?——第一部分就是写“下雪”,第二部分是“雪的联想”。
这样说可以吗?生:可以。
师:如果按照女同学的说法,课文又可以分为几部分?生:按照这位女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四段。
师:也就是四部分。
哪四部分?生:第一部分是下雪前的景象,第二部分是下雪时的景象,第三部分是下雪后的景象,第四部分是作者的联想。
师:两种分法都可以。
我们为了学习的方便,按照分四部分这种方法来学习。
——我还要问大家:在雪前、雪中、雪后和联想这四部分中,你感觉最新奇、最有兴趣的是哪部分?生:我最感兴趣的是“雪中”那一部分。
支玉恒教学实录——《草原》
支玉恒教学实录——《草原》支玉恒——《草原》第一课时第一部分师:咱们今天讲哪一课?生:草原。
师:(板书“草原”)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一望无际,碧绿的颜色,上面有牛、羊、马都在吃草。
牧民们都在放牧。
草原上还有山丘、小河,是很美丽的。
师:他说的对不对?生:对。
师:和你想像中的草原一样吗?谁还有补充?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草之间开满了各种鲜艳的野花。
师:开满了野花。
在一片绿色中,万绿丛中点点红。
这色彩更美了!生;我想像中的草原那美丽的景色,使我陶醉,那里空气清新,天气晴朗。
师:他把课文上的一些词语用到了。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还有蒙古人的帐篷,有的人在放牛,有的人在骑马。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赛马大会,许多牧民都骑着自己最好的骏马在草原上奔驰,草原上非常热闹。
师:很好。
咱们先说到这里吧,大家说得都很对,想象很丰富,也都很符合草原的实际情况。
那么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你们预先读过课文,应该能说出来。
生:课文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师:对,一开始就写草原美景,后来呢?生:写作者去内蒙访问,蒙族人民怎样欢迎他们,还写喝酒、唱歌、演节目什么的。
师:你这么一说,差不多把课文上的内容都说完了。
生:还有,作者写喝酒、唱歌等,并不是就要写这些,而是写了这些就说明了蒙族牧民们和作者他们这些汉族的人们很友好。
师:你看出了作者心里的想法,很好,还有吗?生:还写了蒙族人民和作者他们告别。
师:写了没有?生:没有。
师:没写?但是他也说对了,课文的话里已经带出要分别的意思了,对不对?生:对。
师:哪句话?生:我认为是最后一小节写的。
“天涯碧草话斜阳”说的就是他们依依惜别的情景。
师:就这一句吗?生:还有“蒙汉情深何忍别”。
师:大家再考虑考虑,刚才说了,课文写了那么多的内容,那么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成几部分呢?生:大致可分为两部分。
师:讲下去。
生:第一部分是我们看到的草原上的景色。
师:第一部分是草原的美丽景色,对不对?生:对。
支玉恒教学实录:《可爱的草塘》
支玉恒教学实录:《可爱的草塘》支玉恒教学实录:《可爱的草塘》支玉恒教学实录:《可爱的草塘》【第一课时】第一部分师:今天在这里和大家共同学习《可爱的草塘》一课。
(板书课题,但把“塘”字故意写错)对我写的课题有意见吗?生:老师的“塘”字写错了。
师:哟,怎么错了?生:您的那个“塘”字,右边“唐朝”的“唐”字中间,您右边和下边都没有出头儿。
(教师在学生指出的地方修改)师:他说得很对。
汉字中有许多字都有这个结构(教师写“肀”)如严肃的肃、君子的君、建设的建、纪律的律等等。
大家记住,这也是一个小小的书写规律:凡是有一竖穿过这样结构中的许多横,那这个结构中间的一横,往往在右边出头,一竖下面也要出头。
要没有一竖穿过,中间这一横就不出头,如“雪”字的下面、“录”字的上面等。
(教师又在课题中“草塘”二字下面画圈)师:这个“草塘”是什么东西?(笑声)生:草塘就是草原。
师:啊,就我所知,这草塘可不是草原。
草原是在我国的内蒙古等一些地方。
广阔的原野上长满了牛马羊爱吃的草,牧民们骑着马在草原上放牧,搭蒙古包在草原上生活。
可这草塘,按课文里说的,可不像是这样。
生:草塘大概就是长满了草的池塘。
师:池塘我知道。
人们挖一个塘,灌满水,用它养鱼或是种荷采藕。
但你这个塘,一不养鱼,二不种荷,就让它长草,还要长满,这个主人是不是有点傻?(众笑)不过,多亏你发言中用了一个“大概”,可见你也不十分肯定。
对吗?生:是的。
生:我想草塘就是有一片草地,里面好像有不少水塘吧?师:你这个发言很聪明。
第一,你用问话的形式发言,最后答案等着我表态(笑声);第二,你避开了刚才那位同学说的“池塘”二字——池塘好像是人开的,“水塘”就不一定了,不会再跑出来一个傻子;(笑声)第三,从你的答话中可以听出来,你是读过课文后吸收了课文里的一些知识。
我说得对吗?生:(笑了)对。
师:这草塘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沼泽地。
我去过东北,从西边的齐齐哈尔坐火车一直往东走,到哈尔滨再往东走,过牡丹江还往东,这么大片的土地中,除了城镇,有许多地方都是大片大片的沼泽地,也叫湿地。
支玉恒《落花生》课堂实录(第一课时)评析
支玉恒《落花生》课堂实录(第一课时)评析
《落花生》是一篇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作者支玉恒通过一个流浪狗在寻找落花生的过程中,描绘了一个美好、和谐、平等的社会美景。
本文从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两个方面对支玉恒的《落花生》进行评析。
首先,关于故事情节,支玉恒巧妙地通过狗的视角来描述了这个故事,使得读者在阅读中可以进入流浪狗的内心世界,感受到它的孤独和无助,同时也更容易理解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表现。
文章中一开始就点出了狗的痛苦生活,通过狗的诉说,读者可以看到这只狗长期生活在街头巷尾,风雨无依,没有家,没有主人,这个人世间几乎没有任何人对它寄予过一丝温暖。
“我好饥饿啊,连一颗大落花生都想吃。
”是它一直内心的呼喊和渴望,这也成为了引发故事发展的关键词。
其次,在这个故事中,支玉恒把狗和其他动物都化身为真实的角色,比如说,将狗说成是某个故事中的“贝多芬”,将松鼠说成是愿意帮助狗、“阵势万千”的大将,将蛇说成是想要捉住狗、恶毒的电视台记者。
通过这些拟人化的表现,赋予了动物们的神态、行为和情感,让整个故事更有生命力,也让读者对动物世界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种人物形象的设定对幼儿阅读很具有启发的意义,他们不仅可以在故事情节中得到乐趣和成果,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类关系。
总的来说,支玉恒的《落花生》故事通过一个寻找落花生的过程,给读者高架了一段美好、幸福、和谐、平等的社会风景线。
故事中人物生动形象,叙述节奏得当,语言简练又不缺乏诗情画意,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共同到来。
也因此,在以后的教学生活中,加强《落花生》这篇童话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在品读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中真善美的价值,以及对周围各种共生动物有更深的理解和关注。
支玉恒——教学实录《月光曲》第一课时第一部分
支玉恒——教学实录《月光曲》第一课时第一部分—师:对,咱们**的同学不愧是历史名城的人,组词都用历史名人在组词.好,《月光曲》这篇课文是讲谁的ﻭ生:。
师:是什么人ﻭ生:他是一位早在一百多年前德国的一位音乐家。
ﻭ师:是个什么样的音乐家ﻭ生:是一个著名的音乐家.师:你怎么知道他著名ﻭ生:我以前从书上看到过.ﻭ师:今天的书里有吗ﻭ生:有.师:那你为什么不说今天的书啊今天的书是怎么说的ﻭ生:今天的书上说的是一百多年前ﻭ师:我就要能说明著名的那一点。
生: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
ﻭ师:对了,是他谱写的乐曲很著名,当然他也就著名了。
这篇文章说的是他的什么曲子ﻭ生:《月光曲》。
师:我们刚才说的是课文的第一段,是吗生:是.师:那咱们挺痛快,把第一段已经学完了对不对ﻭ生:对不对.师:你说第一段没学完,你读读第一段,大家听一听还有哪儿没学(一学生读第一段)师:大家听出来没有,刚才哪儿没讲都讲了没有生:都讲了。
ﻭ师:整篇文章是写他谱写《月光曲》,那整个课文还有哪一段和他描写《月光曲》的过程没有什么关系ﻭ生:是课文的最后一段。
ﻭ师:他说最后一段和谱写过程没有关系。
那么他弹完钢琴,飞奔回客栈,连夜写下来曲子,这个曲子叫什么曲子ﻭ生:《月光曲》.ﻭ师:一个曲子为什么这么着急,干嘛飞奔回客栈,还要连夜写下来ﻭ生:因为他当时有了灵感,如果第二天写的话,灵感就没有了。
ﻭ师:当时有了灵感,就回去创作了不是这样吧ﻭ生:因为我们俗话说,趁热打铁他是趁着灵感还记着,如果明天,灵感消失了,那就不可能把它记下来了。
ﻭ师:灵感这个词这样说不太合适。
但我明白你的意思,按你这么说,他刚才弹的曲子不是他心里早已有的ﻭ生:对.师:临时弹出来的,对吗ﻭ生:是。
ﻭ师:所以他赶紧回去把它记录下来。
那么他回去做的只是个记录过程,而不是创作过程是不是ﻭ生:是。
ﻭ师:是不是现在我们把最后一段也学完了生:是。
师:哪儿还没学完,再看一看,学完没有ﻭ生:学完了。
师:我们这两段课文学得真痛快!好了,你们把还没学的部分好好读一遍。
支玉恒课堂实录《曼谷的小象》
支玉恒课堂实录《曼谷的小象》支玉恒课堂实录——《曼谷的小象》支玉恒教学实录——《曼谷的小象》执教:支玉恒江苏无锡公开课【第一课时】第一部分师:大家告诉我,今天我们讲什么课文?生:《曼谷的小象》。
师:谁想上台露一手?(一学生举手)好,你来,请你把课题写在黑板上。
大家看他那个“曼”字怎么写。
先写一个……(生接:日)日下面是个……(生接“四”)最下面是什么字?(生接:“又”字)“曼谷”是什么意思?生:曼谷是泰国的首都。
师:对,从这儿坐火车到上海,然后坐轮船一直往南走,进入南海,绕过越南往北拐,一进泰国湾,就快到曼谷了。
但是,什么叫首都呢?生:国家领导人住的地方就叫首都。
师:国家领导人住的地方,不一定吧?我们国家领导人住在中南海,中南海是我国的首都吗?美国总统住在白宫,白宫就是美国的首都了?俄罗斯总统住在克里姆林宫,克里姆林宫就是俄罗斯的首都吗?究竟什么是首都?生:国家领导人办公的地方。
师:还不太确切,应该说国家最高政府所在的城市,国家领导人办公的那座城市叫首都。
其实“首都”这两个字中,有一个字就是城市的意思,知道是哪个字吗?生:“都”字。
师:对,用“都”字组个词,表示城市的意思。
生:都市。
师:对。
生:成都。
师:也能说得过去,可以理解为“成功之都”嘛!生:首都。
师:当然对了,国家的第一城市,首要城市嘛!生:都城。
师:可以,就是首都。
过去也叫国都、京城,有时还可以叫京都。
我们今天讲的这个故事发生在哪里?生:曼谷。
师:再说一遍,曼谷是泰国的什么城市?生:泰国的首都。
师:我们讲的是曼谷的什么?生:小象。
师:(指在黑板上写课题的学生)她写字写得好不好?生:不太好。
师:太苛刻了,我就觉得她写得不错。
大家一起来读读课题。
生:“曼谷的小象”。
师:你们只是把这五个字读出来了,我从你们读的声音中没有听出来对这个小象的喜爱。
能不能让我在你们的语言中听出来你们对这个小象的喜爱?生:能。
师:谁来读一下?(一学生读课题)师:好不好?生:好。
支玉恒《夜莺的歌声》教学实录(第一课时)
精心整理 生:讲小孩子让游击队歼灭敌人。 师:如果还要用两个字(指板书)写上,该写什么? 生:歼敌。 师:对不对?(生答对,教师板书“歼敌”)第四段?第二天他又跑到村口的岔路口吹起口哨了。他又去干什么? 生:又去诱敌。 师:“又去诱敌”黑板上该怎么写? 生:又诱。 师:“又诱”?有点别扭,意思对,把“又”字再换一个字。 生:再诱。 师:对再诱。“又诱”也讲得通,但把两个同声的字放在一起读起来绕嘴,也不好听。换成“再诱”。(板书“再诱”)
精心整理 生:三个隔行,分成了四段。 师:你们浏览一下——你们不是已经读了三、四遍吗?现在浏览一下第一段,看它写了什么事?(学生看书)那
小孩子在干什么? 生:第一段是写一次战斗结束后,一队德国军发现一个小孩子在河边吹口哨。 师:你的意思是这一段主要写德国兵发现了孩子?这一段的产人公应该是谁? 生:这一段主要写德国兵发现了小孩子,并让他带路 师:要按你这样的说法,主人公还是德国人。整篇课文的主人公应该是谁呢? 生:应该是那个小孩子。 师:那么你说各段的意思时,都应该站在小孩子这个角度上来说。这是一个基本原则。 生:这一段讲小孩子被德国兵发现了,他们让小孩子带路。 师:小孩子愿意不愿意让德国兵发现? 生:愿意。 师:那么他是被动地被发现吗?这样总结第一段的意思行吗?如果说小孩子是主动地,想让德国兵发现,那应该
怎么说? 生:小孩子让德国兵发现,并给他们带路。 师:呀!这小孩子是“汉汗”!(笑声) 生:小孩子故意吹口哨让德国兵发现。 师:这是他在干什么? 生:他准备带德国兵到游击队的埋伏地,让游击队消灭他们。 师:意思说对了,就缺一个词:小孩子在干什么? 生:小孩子引诱敌人让他们被消灭。 师:要是用两个字来说的话,这叫什么? 生:诱敌。 师:对啦,就这么一个词。(板书“诱敌”)再翻翻第二段,这回好说了,小孩子在做什么?(学生读文)他在前
支玉恒《落花生》课堂实录(第一课时)评析
支玉恒《落花生》课堂实录(第一课时)评析《落花生》是作家支玉恒的代表作,也是中学生必修文言文篇目之一。
对于教师而言,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阅读这篇文言文是具有挑战性的。
本文通过分析《落花生》课堂实录(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评析其教学效果和不足之处。
首先,教师在引入课文时使用了多种教学手段。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说话,让学生通过图片感受落花生的生长过程,增强了学生的想象力和亲近感。
同时,教师还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联想出生活中与落花生有关的事物,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感。
这种引入方式不仅让学生更加容易进入课堂氛围,也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讨论,真正实现了启发式的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注重了学生的语感培养。
教师通过朗读部分文字,引导学生感受文本的节奏和语感,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把握文本的含义。
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生僻或难懂的词语,以及文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和表达方式。
这种注重语感培养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在阅读文言文中摆脱翻译的依赖,更加自然地理解和表达文本内容。
然而,教师在课堂展示中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教师在引入课文时,虽然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但教师的语言表达和课堂组织并不紧凑,存在一些赘余和拖沓现象。
这种表达不够精练的教学风格会影响到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和思维深入度。
其次,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虽然注重了语感培养,但有时解释不够清晰,尤其是在讲解生僻词汇和修辞手法时,学生可能不能很好地理解其含义和作用。
这种语言解释不够明确的教学方式会影响到学生的理解深入度和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支玉恒《落花生》课堂实录(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较为全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
但教师在课堂展示中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语言表达能力,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课堂效果。
支玉恒《落花生》课堂实录(第一课时)评析
支玉恒《落花生》课堂实录(第一课时)评析《落花生》是中国当代作家支玉恒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讲述三代人的家族故事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变迁和冲突。
本文将对《落花生》课堂实录(第一课时)进行评析,分析小说的主题、结构、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特点。
小说的主题是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和融合。
通过讲述三代人的故事,小说展现了中国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巨大变迁,以及传统观念和现代观念在人们生活中碰撞和交织的复杂关系。
故事中的老一辈代表着传统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他们对落花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体现了对传统价值的珍视;而年轻一辈则代表着现代的追求和挑战,他们身处的社会不断变化,面临着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选择。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和和解贯穿于整个故事,呈现出了一个真实而丰富的中国社会画卷。
小说的结构安排巧妙,情节跌宕起伏。
故事以明朝的落花生种子传承为线索,将三个不同年代的人物故事串联在一起,使整个故事呈现出横跨数百年的时空跨度。
每个时代的故事都有其独特的情节和发展,引人入胜,有种不同时代的遗憾与传承,在情节上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小说的人物塑造也非常成功。
故事中的人物各具特点,性格生动鲜明,深受读者喜爱。
从老一辈的故事中可以看到他们的努力奋斗和顽强坚守,对传统的忠诚和执着,以及他们的生活智慧和不屈不挠的品质;而年轻一辈的人物则更具有时代特征,他们勇敢拼搏,积极探索,挑战传统,拥抱现代新事物。
这些人物形象既有故事背后的环境和情感支撑,也有着普世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观念。
小说的语言运用也非常出色。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悲悯的笔调,展现了人生百态和社会变迁的伟大历程,用鲜活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真实的生活画面和人性世界。
作者还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现代文化的冲破进行了精彩的对比和呈现,营造出了一种思想的撞击和情感的交融。
《落花生》课堂实录(第一课时)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小说,它具有深刻的主题,巧妙的结构,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出色的语言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师支玉恒课堂教学实录之一——《匆匆》(转)第一课时师:你们看到我,对我有什么感觉?生:似曾相似师:你觉得你对我有似曾相似的感觉吗?生:我觉得您很慈祥。
师:你别惹我生气。
初次见面,请多关照。
师:刚才可能向老师到班上向你们说了一些我做的错事,是吗?见到了现在有些失望了是吧?生:没有师:知道我姓什么吗?生(齐答):“支”。
师:向老师说你们猜了半天,但不知道是哪个“支”?生(齐答):是。
师:举起写字的右手,跟着我写“一横,交叉一竖,然后底下又一次的‘又’。
”(生举右手跟老师一起写)师:知道了没有。
生(齐答):知道了师:叫我一声:——生(齐呼):支老师好师:非常好,不但带上支老师,而且还带上一个好。
有一次我讲课,我也是这样(用手书写支),他们就叫我“支——”。
(生笑)师:你们比他们强多了,是吧。
上课害怕不害怕?生(高声齐答):不害怕!师:后面有那么多老师都虎视眈眈地看着我们,你们不害怕吗?生(齐答):不害怕!师:我可比不了你们,我还真有点害怕。
可能你们面朝这边,看不见老师们,老师们的眼睛瞪得有多大,目露凶光,你们也看不见,可能瞪着我呢?我比你们害怕,听我说话就有点上气不接下气,是吧?真的,真的有点害怕,心跳得挺厉害。
你起来(一生站起)你代表大家拿手来摸摸我的心跳得厉害不?(让生摸自己右边)生:老师,摸错了,应该摸这边(众笑)师:这说明我怎么样了?生:太害怕了。
师:太害怕了,我都不知道自己心在哪边跳,到处都在跳,不害怕,咱们就可以上课了,是吧,知道上什么课吗?生(齐答):知道师:一起说——生(齐答):匆匆师:这名挺怪是吧,(生点头)想不想看我写字?生(齐答):想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勿”字。
师:对不对?生(齐答):不对师:这个字念什么?生(齐答):“wu”师:请组词生:这个字可以组“勿忘我”。
师:什么叫“勿忘我”?生:就是不要忘记我,请不要忘记我。
师:那么你的意识“勿”就是“不要”的意思,是吗?对不对?(生点头)师:“勿”就是“不要”的意思,“勿忘我”就是“不要忘记我”是吗?生(齐答):是师:噢,好像你把我教懂了,还能组词吗?师:你来生:我觉得这个词还可以组“切勿”。
师:“切勿”“切不要”是吧?生:对师:“切勿”什么?生:“切勿——忘记我”(众笑)师:“切勿忘我”就是千万不要忘记我,就冲你这个词,我就永远不会忘记你。
(生笑)请坐师:公共场合往往贴一条标语,上面画一个圈儿,有一支烟还冒着火儿,打了一斜杠,有四个字生:“请勿抽烟”师:好像不是“抽”字生:吸烟师:那么按“勿”当“不要”讲,就是请不要吸烟,但是有一些人就是要在公共场合吸烟,比方说我(生笑),我一早晨,你们没来的时候,我就在这抽了好几根烟,接受你的批评,但是有时憋不住了,还得抽。
但是对小朋友我不抽烟。
师:写“匆匆”写成“勿”了怎么办,你说?生:加一点师:在哪儿加?生:在中间,在两撇的中间。
师:两撇的中间加一点,对吗?看看书,对不对?生:不对师:改正(递粉笔学生,生上台改正)师:对吗?生(齐答):对。
师:好,我向她学习,再写一次。
(写)大家一起读一读生(齐读):匆匆。
师:什么意思?先拿它组个词,再加俩字就是一个词,你说。
生:时间匆匆。
师:“时间匆匆”什么意思?生:就是说明时间过得很快。
师:你的意思“匆匆“就是很快。
生:对师:有这个意思,你组词。
生:来去匆匆。
师:“来去匆匆”什么意思?生:来的时候去的时候都是很急。
师:很急,很忙,很快,来去匆匆,对,还有词吗?你组。
生:“匆匆忙忙”师:也是很忙,时间很紧迫,是吧!生:非常急促。
师:“非常急促”,哎,出现了一个新词,什么词呀?生(齐答):“急促”。
师:“急促”正好解释这个“匆”,你看,我没讲,你们讲了这么多,说明你们学习能力很强。
知道谁写的吗?生(齐答):知道师:谁呀?生(齐答):朱自清(师板书作者名)师(指作者名):认识他吗?生(齐答):认识师:哎呀,真不简单,比我强,我都不认识他,你怎么认识的?生:通过课前的预习知道的?师:他是个什么人?生:他是我国现代的著名作家,毛泽东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人的救济粮。
我知道的也只有这么多了。
(众笑)师:书上要是不写,可见你也不认识他,是吗?好了,我告诉你们,朱自清确实是现代的著名作家,他写的最好的,你们知道是什么吗?生(齐答):知道。
师:什么呀?《荷塘月色》,包括这篇《匆匆》,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这种文章叫什么?生(齐答):散文。
师:叫散文,知道什么叫散文吗?你讲。
生:没有写具体事情,抒发自己的感情。
师:一言以蔽之,都说完了,它讲不讲具体的故事呀?生(齐答):不讲。
师:或者不以讲故事为主,主要在干什么呀?生(齐答):抒情。
师:主要在抒情,有写景借景抒情,有的写事借事抒情,有的写物借物抒情,也有写人,借这个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你们对散文有了很好的了解。
其实呀,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的抒发,心灵的倾诉和思绪的流淌,这里面有他对如烟往事的回忆,有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也有对灿烂未来的向往,读起来很美。
你们读过没有?生(齐答):读过。
师:你们能读美吗?生(信心十足):能!师:你们各自读一读,读一次,你想用什么情感读,你先用什么情感读,好不好?(生说好)不要齐读,各读各的,我都能听见,读。
(生自由读文)师:感觉怎么样?(生不答)有感觉吗?生(齐答):有。
师:肯定有。
但现在感觉可能还不深,不要着急,我读了这篇文章以后哇,我似乎感觉到触摸到作者的心灵,因为他是用心灵写下了这篇文章(转身走到黑板前),你们知道我要写什么字?生(齐答):心灵。
师:对(板书‘心灵’),所以我们学习这样包含着作者整个内心世界的文章,也应该像作者那样,他用心灵来书写,我们用心灵去阅读,去体会,去感受,去领悟,是不是?生(齐答):是。
师:对。
(板书用感受连接心灵)咱们听一遍,好不好?生(齐答):好。
师:咱们读老师给放一下,我刻了一段片子,大家听一听。
(音乐起)把书扣起来,闭上眼睛,你去享受去。
(播放课文配乐录音)师:好了,睁开眼,好不好哇!(生说好)想不想学一学?(生说想)师:打开书,下面咱们再放一次,你跟着录音的声音轻轻地跟着读,跟着它学,想不想啊?生(齐答):想!师:(向场内听课的学生和老师)后面的同学也可以跟着轻轻地跟着读,轻轻地学,老师们也可以,咱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心灵。
开始。
(配乐录音再次想起)师:听了两遍,似乎我们的心情已经沉浸在作者所表述的心灵中,是不是?你们发现这段录音缺点什么没有?缺第二段,是吧?生(齐答):是师:不知怎么搞的,非常遗憾,缺了一段,我本想弃之不用,因为它是不完整的,但是我忽然想到,我面前有这么多聪明的你,能把这段缺憾补上吗?生(齐答):能师:谁来补一补?你先来。
生:“我不知道它们给了我多少日子”师(范读):“我不知道”这么读(生重读这句后,往下读)师:好不好哇?生(齐答):好。
师:补的很好,接着来。
(生继续读)师(范读):“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再读这句话。
(生重读这句后,往下读完第二段)师:真好,真想再听一听,(指另一生)你再来一次。
(生读)师(范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滴在大海里”还看得见看不见哪?(生摇头)师:所以你也要读的看不见哪。
(再次范读这句,生再跟读)师:好,大家一起读一遍,拿起书来,预备起)(生齐读第二自然段)师:这“头涔涔,泪潸潸”是什么意思呀?生:通过字面理解,这个“涔涔”有一个词是“汗涔涔”,我就觉得应该是额头上流出了汗。
师:你很聪明!生:“泪潸潸”呢,因为有一个“泪”字,我就觉得是作者在这篇散文时,不禁流下了泪。
师:对,你由“头涔涔”想起了一个词“汗涔涔”,你想到了可能是额头上渗出了汗水,但是不是大汗淋漓呀?生(齐答):不是。
师:对,你又启发了我,我从“泪潸潸”上我又想起了一个成语,说“潸然泪下”,是不是眼泪横流啊?生:不是。
师:是渗出了汗水,滴下了眼泪,是不是?生:是。
师:读的很好,再练一次好吗?生:好。
师:好,各练各的,读一遍,开始。
(生自由读后,停下)师:就读第二段呀?我是说全篇再读一次,开始。
(生大声自由读文)师:好,又练了一次,哪位同学有足够的自信,你认识你在班里是读书最好的吗?(生举手)这么多最好的,你们俩已经读过了,不请你们俩了。
(指另一生)你读读,第一个男同学读,男同学读这篇文章比女同学难读。
咱们听一听,先读一段。
(生读第一句)师:加点感叹的语调(范读),“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生重读这句,师点头,生接着读)师:聪明的你回答我一个问题,你知道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多大年岁了吗?生:应该是——人们说“三十而立,四十而年惑”我觉得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应该就是四十左右。
师:你不够聪明。
(众笑)师:哪一句话透露了他的年纪?生(齐答):八千多日子师:没想到吧?“八千多日子”,一年三百六十天,十年三千六百五天,二十年七千二百天,那就是不到二十二岁。
(俯身向刚才那学生)没想到吧,你站起来,你知道谁比你读得还好一点点?生:谁比我读的还好一点点?那个——师:不要目中无人(众笑)生:我知道,毛语同学师:谁呀,请站起来,好,你接着读。
(生读三、四自然段)师(范读):“去的尽管去了。
”(生重读后,往下读)师:你再推荐一个比你还读的好一点的生:王冲师:好,读下面一段(生读文)师:一种感叹,大家把最后一句读一下,预备起。
(全班齐读最后一段)师:哎呀,听了你们读,我也真想和你们一块读,让不让我读。
生答:让。
师:咱们一起读吧,我读一句,你们读一句,我读上一句,你们读下一句,我再读下一句,你们再读一下句。
好不好?生:好。
师:咱们合作来完成,我向你们学习,你们促进我,好吗?(生说好)(师生开始轮流读完全文)师:好,这一段时间通过我们进行了初步的感受,但是读散文绝对不能只有一些浅浅的感受,还要进一步运用我们的心灵,去做什么呀?(板书:用、倾听)用心灵去倾听,刚才只是我们把作者的文章读了,还浅!我们再好好读,你可以把握你感触最深的,你刚才感受比较深的那一段再好好用心灵去听,你能不能从文章中听到作者在悄悄地跟你在耳边低低地絮语,说了些什么呀?你们能听到吗?去听。
到字里行间去听,听完了以后,把你听到什么了告诉我,好吗?(生说好)选择你感触最深的,开始倾听。
(生读自己感触深的句或段)师:怎么样?谁听到什么啦?听到作者在你耳边悄悄地诉说着什么,没有人听到啊?(一位、二位……多起来了)好了。
你还没有发过言,你起来,大家注意,我不让他站起来告诉大家我听到什么了,我还请他在哪一段听到作者悄悄地跟你耳语,你就把哪一段读出来,通过你的语感告诉大家,大家听,看他听出什么来了,把你听出来的东西通过读表达出来,通过语感传达给大家,会不会?(生说会)大家听一听,看他听出什么来了?哪段感受深就读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