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翻译中对异域文化的处理

合集下载

西汉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

西汉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

- 237 -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西汉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苏州大学/彭硕【摘要】“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界经常提到的问题。

本文主要探讨在进行西班牙语-汉语翻译时如何遵从“归化”与“异化”的原则,避免“翻译症”和“外国腔”,使翻译作品具有更好的接受度。

【关键词】西班牙语 翻译策略 归化与异化一、归化翻译在探讨此问题之前,应该先了解一下何为归化。

按《辞海》的解释,归化就是“入籍”。

而翻译中的归化,则是指翻译过程中,把“客籍”语言纳入“归宿”语言之中,换言之,就是将译出语纳入译入语之中。

归化追求译文符合译入语语言及文化规范,使译出语的语言及文化特色基本消失不见,“洋味”不显,“重神似不重形似”,甚至是“得意忘形”。

译入语读者感觉仿佛是在读一篇用母语写成的文章或作品,从而产生认同感和融合力,或者说是一种亲和力。

归化翻译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是有意识地采用流畅而自然的译入语语言文风,使译作顺应译入语话语的类型,有时补充加入解释性话语,消除译出语中的文化色彩,译文读起来毫无不顺感和阻拒感。

为此,外译汉时经常使用四字格成语,用译入语中的形象代替译出语中的形象,如以下几例:1)La noche gana el día en invierno. (昼短夜长)2)Se hizo rico de la noche a la mañana. (一夜暴富)3)El náufrago herido se encontraba entre la vida y la muerte. (生死攸关)归化能使译文增彩生辉,感染力强,在一些情况下加强了文章的节奏感、韵律美,不失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

使用得当,能使译文锦上添花。

但如果滥用,就会造成“以辞害义”的结果,看如下实例:4)Si Echevería consigue un tercio más de votos ,sufriremos una derrota total. (不能译成:如果埃切维利亚再度掌权,我们可就败走麦城了。

翻译的文化转换策略:归化、异化与优化

翻译的文化转换策略:归化、异化与优化

译人语读者读这种译文时, 感觉仿佛是在读一篇用母语 写成的作品, 从而产生认同感、 融合力, 或者说是一种亲 和力。 归化翻译在具 体操作过程中, 是有意识地采用流
畅而 自然的 译人 语语 言文风 , 使 译作顺 应译 入语话语 的 类型 , 有时甚至补充加人解释 性话语 , 消除译 出语 中的文 化色彩 , 译文读起来毫无厌烦感和阻拒感 , 所谓异化 是指“ 异己” 与“ 疏远” , 不同的事物在相互 接触 中, 彼此保持 自己原有 的特性 , 并不 因为相互 联系而 向对方靠拢 或与之 融合。翻译 中的异 化 , 则 是指译 者采 用相应于译出语 作者使 用的 表达方式 , 再现译 出语 的内 容和异质因 素。翻译是 一种双 语言双 文化 的转换 活动。 异化理 论认为 , 翻译 应尽 最大可 能地保 留原 文所蕴含 的 异域文化特色。译出语不应受 译人语言 和文本习惯 的限
构的束缚之下, 因难见巧, 在信与美、 神与形、 化与讹的对
立中寻求和谐的过程。译者努 力消除两种 语言之1 ] 因为 5 语言习惯的差异 而可能 露出 的生硬牵 强的痕 迹, 使译 语 的生成尽可能 符合汉 语的语 言习 惯。所以说 , 译语 的优 化是建立在归化 的基础 之上 的, 并在此基 础上 进一步 使 译语具有审美感和创造感。 翻译不只是 语言之 间的转换 , 更是 文化 的交流 。跨 文化翻译主要涉及语言转换 和文化传递 两个方 面。在具 体的翻译实践中 , 译者应根据 不同的文本 , 灵活地采 用各 种译法处理文化 的差异 , 但是应 该设法 保 留和传达原 文 的 民族特色 , 作到真 正意 义上 的忠 实于原 文。我们在 主 张异化翻译 , 主张保 留原作语言 “ 文化异质 因素” 的同时 , 并不排斥传统上 “ 通顺达 意” 的基 本翻译标 准, 因为这 是 翻译作品进 人读者 的基本 条件。归 化、 异化 翻译都有 它 各 自的局限性 , 因而 , 在翻译实 践中根据 不同的文本 和不 同的交际场合 , 借助各种 阐释性补偿手段 , 才能实现最 优 化, 才能打开读者 的接受空间 , 从而更好地 发挥它在跨 文 化交流中的积极作用 。 〔 责任编辑 : 曹金钟 〕

论翻译中的文化趋同与存异

论翻译中的文化趋同与存异

第35卷第4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 .35,No .4008年7月Journal of Sichuan Nor 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 on )July,2008论翻译中的文化趋同与存异段 峰(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成都610064) 摘要: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应作为一种文化策略加以讨论,文化的趋同与文化的存异表示在寻找不同文化之间的普遍性的同时,也注重保持不同文化自身的独特性。

翻译作为跨文化实践,翻译的表面目的是消除异质,而翻译的深层次目的则是向异质开放。

异化翻译的文化意义在于对文化异质性的强调;差异是翻译存在的理由,又是翻译的目的。

译者在跨越差异的同时又表现了差异,异化翻译是一个文化概念,是译者主体确立自身文化身份的依据和手段。

关键词:归化;异化;同一;差异;文化身份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25315(2008)0420066207收稿日期:2008203227作者简介:段峰(1962—),男,重庆市人,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文学博士,研究领域为:翻译研究、语言学。

一“趋同”还是“存异”,前提都是不同文化存在着差异。

“趋同”是寻找不同文化之间的普遍性,而“存异”则是保持文化自有的独特性。

文化的“趋同”和“存异”并不是一种二元对立,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是一种常态。

异中求同,同中显异,和而不同,这是不同文化之间平等相待、相互包容的表现。

如何对待“趋同”和“存异”,是一个文化态度的问题。

在后殖民语境中,从文化政治学的观点来讲,文化之间的“趋同”,并不简单表现为不同文化之间为求同所做出的双向努力,而是一种单向的流动。

“存异”是对这种单向流动的阻止,是对文化一体化的反抗。

所以叶舒宪认为:“‘同’的副作用首先表现在对‘异’或‘差异’的消解和压制、遮蔽。

当西方人的‘雪’(snow )概念与爱斯基摩人的20多种陈述雪的语词相遇时,前者必然对后者造成压抑和取代。

《2024年从电影片名看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范文

《2024年从电影片名看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范文

《从电影片名看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篇一一、引言在跨文化交流的广阔领域中,电影作为视听艺术的代表之一,其翻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电影片名的翻译不仅关乎电影的宣传推广,更涉及到文化信息的传递和文化价值的表达。

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的两种主要策略,在电影片名的翻译中有着各自的应用和特点。

本文将从电影片名的角度出发,探讨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的运用及其所带来的影响。

二、归化翻译在电影片名中的应用归化翻译强调的是译语文化对源语文化的适应和融合,使译文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原文信息。

在电影片名的翻译中,归化策略常被用来使片名更符合译语文化的习惯和审美。

例如,电影《泰坦尼克号》的中文译名就采用了归化策略。

原片名中的“Titanic”一词在英文中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但为了更好地适应中文市场,译者将其译为了“泰坦尼克号”,这一译名既保留了原片名的音韵美感,又传达了影片的宏大背景和历史感。

三、异化翻译在电影片名中的应用与归化翻译不同,异化翻译更强调保留原片的异域文化特色,使观众能够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感受到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在电影片名的翻译中,异化策略有助于为观众提供更多的文化信息和艺术体验。

例如,《疯狂动物城》这一英文片名在中文翻译中保留了其原有的异域特色。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没有将“Zootopia”简单地译为“动物乐园”或“动物世界”,而是采用了异化策略,将其译为“疯狂动物城”,这一译名既保留了原片名的音韵美感,又传达了影片的轻松幽默和活力四溢的氛围。

四、归化和异化的综合运用在电影片名的翻译中,归化和异化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可以相互补充和融合的。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影片的内容、风格以及目标观众的文化背景等因素,灵活运用归化和异化策略,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例如,《阿甘正传》这一电影的中文译名既体现了异化策略,又体现了归化策略。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保留了原片名的特色,又将其与中文的表达习惯相结合,使译名既具有异域风情,又易于理解和接受。

翻译研究:论英汉广告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处理策略分析

翻译研究:论英汉广告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处理策略分析

翻译研究/翻译研究:论英汉广告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处理策略分析论英汉广告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处理策略分析 引言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使得各大企业在不断提升自身品牌质量的同时还要在产品的服务、产品的销售形式及创新的技术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进。

作为商品之间竞争的一种重要手段产品的宣传是各大名牌商品需要进行拓展的重要环节。

我国自加入WTO之后,如何有效的将品牌广告的内容与国外的文化以及风俗传统进行结合成为我国各大企业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这不仅要有较为精心细致的策划同时还要适应市场的实时发挥,这点需要从翻译的角度来对广告的内容进行艺术化、程序化处理。

成功的广告翻译及广告商标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如果不能有效的合理的进行广告翻译处理,不仅会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也极有可能给国家形象带来损害。

一、英汉广告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作为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流活动,翻译在各大国际市场交流中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和不同。

这和英汉民族在对待事物的处理问题上以及观察事物的视角方面有着密切的关联。

这些不同是可以反映在对待同一个广告的翻译上面存在的差异。

著名的美国翻译家比尔波特曾说过,翻译是一种针对语言的修行,它是从一种文化视角到另一种文化视角的最自然和直白的修养。

这充分体现了翻译对于个人和民族来说都是在文化制约的程度来进行体现的。

熟练而又恰到好处的运用英语和汉语的习俗往往是一次成功翻译的关键。

广告翻译和其他翻译不同的地方在于它针对的人群比较广,这也是翻译所在的困难之处。

所以说广告翻译一定要从里到外,从大到小进行全方位的综合分析,要对语言、语境有一个细致的把握。

对于英汉广告的翻译主要从以下几个文化差异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1.中西方价值观念的不同。

价值观念是体现不同国度对待事情处理的态度、方向和行为的核心内容。

与西方不同的是我国的文化价值趋向多呈现出内向型,在对待事物的处理方面多偏重于自觉能力以及道德价值观念。

谈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

谈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

谈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一、引言归化翻译(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与异化翻译(foreignizing translation)是美国学者劳伦斯·韦努蒂在1995年所著的《译者的隐身》(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首次提出的。

根据韦努蒂的界定,归化翻译是译者为了制造出透明、通顺的译文而将异域文本中的“陌生性”降低到最低程度的翻译策略。

而异化翻译是译者为了故意对目的语文化的规范进行冲击而保留原作中一些“陌生性”的翻译策略。

可见,归化翻译主要是遵循目的语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翻译时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将读者立于核心地位,充分考虑读者的文化背景,信息接受心理与接受习惯。

尤金·奈达(E u g e n e A Nida)是推崇归化翻译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翻译即是交流,这个过程要看人们在听、说、读译文时所获得的是什么。

判断一个译本的效用不宜拘于相应的词汇意义、语法类别和修辞手段的对比,重要的是考察接受者正确理解和欣赏译语文本的程度。

”奈达认为成功的翻译就是要使译语读者产生与源语读者类似的反应。

而归化翻译能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避免文化冲突,从而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异化翻译的前提是:认为文化是有差异的。

主张异化的译者,不仅可以在译文的表达手段上异化,而且会选择对目的语中的外国文学规范提出挑战的外国文本来翻译。

劳伦斯·韦努蒂本人就是异化翻译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

这种翻译刻意在目的语的文本中, 在风格和其它方面突出原文之“异”。

劳伦斯·韦努蒂公开声言:“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翻译理论和实践,以抵御目的语文化占指导地位的趋势,从而突出文本在语言和文化这两方面的差异。

”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是当前翻译界近年来争论的热门话题,本文将从跨文化翻译的角度对这两种翻译策略做一对比,并探讨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找到平衡点。

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分析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及其运用。

我们将对归化和异化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两者在文化翻译中的具体表现。

接着,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揭示归化和异化策略在实际文化翻译中的应用及其效果。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归化和异化策略在文化翻译中的优缺点,以及如何选择和应用这两种策略。

我们将总结文化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价值,强调在跨文化交流中,应根据具体语境和翻译目的灵活运用归化和异化策略,以实现有效的文化传播和交流。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为文化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推动跨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

二、归化翻译策略归化翻译策略,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翻译手段,主张在翻译过程中以目标语言的文化为归宿,尽量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传统,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归化翻译强调译文的自然流畅,减少源语言文化的陌生感,从而增强译文的可读性。

在归化翻译策略的指导下,译者会倾向于使用目标语言中的常见表达方式和文化元素,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融入译文所传达的情境。

这种策略注重译文与目标语言文化的融合,旨在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

归化翻译策略的优点在于,它能够使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增强译文的可接受性。

同时,归化翻译还有助于传播目标语言文化,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然而,过度使用归化翻译策略可能导致源语言文化的某些独特元素丢失,使译文失去原有的文化色彩。

在实施归化翻译策略时,译者需要谨慎处理源语言文化元素与目标语言文化元素之间的关系,确保在保留源语言文化特色的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

这要求译者具备较高的跨文化意识和语言处理能力,以便在翻译过程中实现源语言文化元素与目标语言文化的有效融合。

归化翻译策略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翻译手段,有助于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然而,译者在运用这一策略时需要充分考虑源语言文化元素的保留和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以实现源语言文化元素与目标语言文化的有效融合。

浅谈翻译中的归化异化

浅谈翻译中的归化异化

浅谈翻译中的归化异化1 研究缘起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ieiermacher)是德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其于1813年提出了两种翻译途径,其一是对读者进行引导,使之向作者接近,而作者本身是安居不懂的,其二则与之相反。

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这部著作中,作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即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以上述理论为出发点,提出了“归化法(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即“接近作者”和“异化法(foreignizing translation)”即“接近读者”这两个术语。

2 何谓归化和异化遵循“通顺原则”是归化翻译的本质,其以目的语为归宿处理源语中包含的文化习俗和语言形式等,翻译要“最贴近自然对等”,使之与目的语的文化传统和语言习惯相符合,使功能或动态对等得以实现。

尤金·奈达(Eugene A.Nida)是美国著名翻译家,其是归化派的代表人物。

该派的观点是,由于差异存在于两种文化之中,若在译文中强加原文形式,势必会将理解上的困难带给目的语读者。

归化对语言形式特别注重,其将文化交流方面的屏障打破,使文化冲突得以避免,此外,目的语读者易于接受,对译文有共鸣产生,但易使原文中的部分源语文化信息丢失,这是其缺点所在。

异化翻译挑战了归化翻译策略,其以源语为归宿处理源语中包含的文化习俗和语言形式等,使源语的“异国情调”在译文中突出。

异化派的典型代表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他认为在风格上译文应一致于原文,且将原文之一突出出来。

异化对文化内容特别注重,其在读者面前呈现出原汁原味的异域文化风情,使目的语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将源语文化帶入其中,不过文化交流障碍的存在是其缺点所在。

3 二者间的关系分析不同译者对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策略进行翻译持不同观点,不过处在主导地位的一直是归化策略。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加深了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人们也越来越渴求异域文化,翻译中也更多应用异化策略。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是两种重要的翻译策略。归化策略倾向于将原文中的文化元素、表达方式等转化为译语读者熟悉、易于接受的形式,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内容。这种策略强调译文的流畅性和自然度,追求译文与译语文化的高度契合。而异化策和独特性呈现在译文中,以便读者能够领略到不同文化的魅力和精髓。异化翻译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学习和借鉴,推动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发展。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的选择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翻译目的、读者需求、文本类型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有时,为了照顾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可能需要采用归化策略进行适当调整;而有时,为了凸显原文的文化特色和表达效果,则可能更倾向于采用异化策略进行翻译。总之,归化与异化在翻译中各有其独特的作用和价值,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论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

论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

论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摘要:异化与归化是翻译中处理文化因素的两种策略。

归化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将译文读者置于首位;异化以原语文化为归宿,旨在保留语言和文化异质。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之争由来已久。

异化将成为发展趋势,但与此同时,归化也是不可缺少的手段。

译者要把握好度,努力在异化和归化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

关键词:翻译;异化;归化异化与归化是翻译中处理文化因素的两种策略,最初是由美国翻译家Lawrence Venuti在其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及的。

“异化法”即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归化法”即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异化和归化之争由来已久。

异化派注重展示原语的表达方式,刻意保留文化异质。

他们认为翻译的目的之一是文化交流,因此,翻译时应当保留原文中的异国文化。

另外,采用异化手法进行文化移植亦可丰富目的语文化及其表达方式。

归化派主张将译文读者置于首位,注重流畅地道。

他们主张交际翻译,认为翻译不仅要克服语言障碍,更要克服文化障碍,尽力避免文化冲突。

因此,翻译时应尽可能将原语文化转换成目的语文化,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或相近的认知和感受。

事实上,异化和归化是对立统一的整体,那种将两者完全对立起来、孤立开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我们应当科学、全面、辩证地认识异化和归化。

一、异化是翻译的发展趋势异化是以原语文化为归宿的一种翻译理论。

LawrenceVenuti是异化理论的代表。

他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即译作在风格和形式上应完全保留原语的特色,不同于目的语,且忽略目的语读者是否接受原语的文化意象。

异化翻译的目的是推崇文化交流,是让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原语文化。

在异化翻译中,新的东西可能会加进去,从而凸现译者的身份,提高翻译的地位,并且对翻译的文化霸权进行有力的回击。

异化翻译有助于文化交流,缩小文化差异,减少文化冲突,促进文化融合,异化成为翻译的发展趋势。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以《文化透视英语教程》为例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以《文化透视英语教程》为例

分类号学校代码!鳗鲤密级学号-20-**********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以《文化透视英语教程》为例DomesticationandForeignizationinrnllranslatlon-·--AcasestudyofEnglishThroughCulture指导教师姓名、职称直鎏塑塾撞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二0一一年五月’一一一DomesticationandF0relgnlZatlonln,-nlranSIatlon--·-AcasestudyofEnglishThroughCultureA砀esisSubmittedtoForeignStudiesCollegeOfHunanNormalUniversityInPartialFulfillmentoftheRequirementsForTheDegreeofMasterofTranslationandInterpretingByYangLuUndertheSupervisionofProfessorXiaoYunchuChangsha,HunanMay,2011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翻译将两种语言相互转换,传递文化信息,与文化密不可分。

作为文化传递的桥梁,译文既要能被目的语读者接受,又要能传递源语文化。

这种文化的转化引起了归化与异化之争。

在跨文化翻译中,归化与异化各有长短,翻译时应慎重考虑。

归化翻译强调译者应该打破文化间的障碍,避免文化冲突,使译文能被读者接受。

异化翻译强调译文要重现源语语言文化,为读者呈现原汁原味的异域风情和语言风格。

本文主要从三个部分来阐述归化与异化的发展问题: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归化和异化问题的由来以及两者的内涵;第二部分主要论述归化和异化在使用时是如何对立统一的;第三部分从翻译实践出发(以英译汉为主),举例说明了归化和异化的具体应用方法;最后得出结论:在跨文化翻译中,归化和异化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的。

翻译教学中异域文化的导入

翻译教学中异域文化的导入
维普资讯
20 0 2年 第 4期
总 第 1 5期 1
南京 经济 学 院 学报
Jun l f aj gU ies yo cn mis o ra o ni nvri f o o c N n t E
No. , 02 4 20
S r . 15 e i No l a l
比较 容 易地 在 另 一 种 语 言 中得 到 克 服 , 要 克 服 文 化 上 的 差 异 及 其 在 语 言 上 的 反 映 则 比 较 困 难 。 因 此 , 们 但 人 对 翻 译 教 学 过 程 中异 域 文 化 导 入 的 重 要 性 认 识 已 成 为 一 个 不 容 争 议 的 论 题 。 关 键 词 : 译 教 学 ; 域 文 化 ; 入 翻 异 导 中图分 类 号 : 39 3 H 1 .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7— 4 7(0 2)4—0 6 0 10 4 5 2 0 0 0 6— 3
均说 明 , 中国 的翻译 研 究 开始 与 国 际 翻译 研 究 界进 行 平 等 的交流 和 对话 。但 是 , 真正 进行 平 等 对话 , 必 须 找 要 就 到双 方共 同 感兴 趣 的问题 , 这样 才 不至 于 出现 “ 唱 各 的 各 调” 的现 象 。既 然 中 国与 西 方 的 对话 首 先 会 碰 到语 言上 的障 碍 , 么我们 就 应 当找 到 某 个 超 越 语 言形 式 之 上 的 那 共 同点 , 即认 真 对异 域 文化 进行 深入 研 究 和对 比。 翻译 研究 本 身就 是 文 化 问题 的研 究 , 其 是 涉 及 两 尤 种 文 化 比较 的研究 。要 想 从事 不 同文 化 之 间 的 比较 或基

个 缤 纷 复 杂 的 文 化 系 统 , 言 只 不 过 是 构 成 文 化 大 系 语

浅谈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

浅谈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

公关论坛浅谈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文/王琪摘要:在各个国家联系日趋紧密的今天,翻译对促进各国的交流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

在处理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差异的过程中,就产生了两种重要的翻译方法。

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和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选择哪种翻译方法是由作者意图、读者对象、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归化法和异化法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在实践中使用哪一种方法还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应该根据上下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本论文通过对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深入探讨,以期让翻译工作者更深入了解两种重要的翻译理论,为日后的翻译实践活动提供帮助。

在国与国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促进国与国文化的交流互鉴。

关键词:归化法;异化法;跨文化交际;源语文化;目的语文化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各地的联系日趋紧密,在当今这个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时代,翻译对实现各民族的融合、交流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翻译工作已经不再是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一种跨文化交际。

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的传播必须借助语言这个媒介;文化对语言起到了制约的作用,不同地区的文化下,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同。

英语与汉语各自隶属于不同的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Language),汉语属于汉藏语系(Sino-Tibetan Language)。

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法、句法甚至篇章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要完成读者能够理解,又能体会到其中文化特征的英汉跨文化翻译是一项相对来讲比较困难的工作,很多来自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翻译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跨文化交际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研究中一对非常重要的范畴。

熟练掌握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对于开展国际交流、文化输出等大有益处。

一、何为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翻译与文化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可以分成两种对立的看法,即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和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这两种原则和方法。

《围城》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

《围城》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

围城》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摘要翻译中文化意象迁移是以体验为基础的认知在语码间映射转换的过程。

通过对《围城》小说中具有独特中国文化意象进行识别和分类,对译者在翻译中的关注点进行必要的分析和预测,然后对不同类型的文化意象的翻译方法进行探讨,在文化意象对应缺失的情况下,译者仍然可以通过寻找相似对应和保持原有意象并加注或用语境进行补充的方法,达到“和谐的翻译”。

关键词认知《围城》文化意象语境一、引言钱钟书先生说:“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

”那么,钱先生所著《围城》小说的风味是什么呢?正如小说英文版“前言” 中所说,该小说是一部呈现具有时代气息的不同人群特点的“行为喜剧” (Comedy ofmanners)是一部精确刻画人物、揭示人性特点的“讽刺”小说。

作者用形象的幽默、敏锐的观察力、诙谐生动的语言、高超的叙事技巧塑造出一批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更值得一提的是。

这是一部涉及中西方的文学、哲学、逻辑、习俗、法律、教育体制等的“学者型小说”。

对于这样一部充满文化意蕴,反映中西文化特色,又充满很多“文字游戏”的文学名著,如何“存形留神”,而不“生硬牵强”,达到译文对译文读者同原文对原文读者同样的审美体验和文化影响力,就不能不考虑译文读者的感受和体验,将中国文化中所特有的文化情趣和意象处理加工,变成译文读者能力所及的领悟和接受。

基于以上的考虑,本文将从翻译中意象迁移的认知基础出发,对《围城》这部小说英译本中原作所特有的文化表征翻译处理的规律进行探讨,从一个侧面揭示文学翻译的特点和规律。

二、翻译中意象迁移的认知基础认知语言学认为,意象是指外部客观世界在人类体验过程中在其心理上所产生形成的表征,是一种心理事件,可以用语言来表述。

虽然外部客观世界在不同人的体验过程中会产生形成不同的表征,但共同性是占大多数的,差异性相对较少。

形成于不同文化中的意象往往带有文化的特色,给人的心理感受会有所不同,有的可以为多数的接受者所领悟,但也有一些超出了人们的体验或经验,给人带来或清晰或模糊、或正确或错误的心理感受。

英语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英语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英语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英语电影在各国文化市场中的地位逐渐提高。

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英语电影翻译成其他语言时,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

翻译的方法主要有归化和异化两种。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探讨英语电影翻译的问题。

归化是指将源语言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目标语言中常用的表达方式,使目标语言的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电影的内容和情感。

在英语电影翻译中,归化通常包括使用押韵、比喻、俚语等手法,以便在目标语言中传达相同的情感和意义。

例如,在《疯狂的石头》中,英语“hold your fire”被翻译成“别急”,这种表达方式非常符合中国观众的用语习惯,让观众更容易理解。

异化则是指保留源语言的独特性,保持原有的语言风格和文化背景,以便向目标语言的观众展示不同的文化特色。

在英语电影翻译中,异化通常包括保留英语中的一些特殊表达方式、语法结构、口音等,以便让目标语言的观众更好地了解英语文化和历史背景。

例如,在《泰坦尼克号》中,英语“I’m going to go”被翻译成“我要走了”,这种表达方式保留了英语的文化特色,让观众更好地了解英语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在英语电影翻译中,归化和异化都有其优点和缺点。

归化的优点在于能够让目标语言的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电影的内容和情感;缺点在于可能会削弱源语言的独特性和文化特色。

异化的优点在于能够保留源语言的独特性和文化特色;缺点在于可能会让目标语言的观众难以理解和接受。

英语电影翻译需要兼顾归化和异化的特点。

只有灵活运用归化和异化的技巧,才能把电影中的文化和语言差异降到最低限度。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尽量保持原有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便让目标语言的观众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英语电影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然而,电影字幕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翻译形式,其处理方式仍然存在许多争议。

其中,归化和异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翻译策略,本文将围绕这两种策略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展开研究。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

浅谈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摘要:归化和异化是处理语言形式与文化因素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它是意译和直译的进一步延伸,从二者的概念入手,用实例阐述了它们在翻译过程中相辅相成,并用互补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归化;异化;概念;辩证关系一归化、异化的概念归化和异化这对翻译术语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来的。

归化(domestication):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

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所以归化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一种翻译策略。

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Nina可以说是归化翻译的典型代表人物。

他提出了“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的概念。

他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把目的语读者臵于首位,并仔细分析源语信息的意图。

Nina 在各种不同场合重复他的这一观点,即“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

在Nina看来,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的目的是,译文的表达方式应是完全自然的,并尽可能地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范畴。

这种关于翻译的概念不强调读者为了理解源语信息一定得接受源语文化的模式。

因此,他提出了“功能同构”的策略作为解决的方法,以求在不同体系中取得相同的效果。

异化(foreignization):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

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

文学作品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如何处理

文学作品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如何处理

文学作品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如何处理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学作品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文学作品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

然而,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这些差异给文学作品的翻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如何妥善处理文学作品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成为了翻译工作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文化差异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独特的历史、宗教、价值观、社会习俗等,这些因素都会在文学作品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等观念,在西方文化中可能难以找到直接对应的表达。

同样,西方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的基督教文化元素,对于不熟悉基督教的读者来说,理解起来也会有一定的困难。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的内涵和外延在不同文化中往往存在差异。

一些词汇在源语文化中可能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色彩,但在目标语中可能无法找到完全对等的词汇。

以“龙”为例,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权威和力量,是一种备受尊崇的神话形象。

但在西方文化中,“dragon”通常被视为邪恶和恐怖的象征。

因此,在翻译与“龙”相关的词汇时,不能简单地直译为“dragon”,而需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灵活处理,以避免文化误解。

在处理文学作品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时,异化和归化是两种常见的翻译策略。

异化策略强调保留源语文化的特色,尽量向读者传达原汁原味的异域文化。

例如,将“功夫”音译为“kung fu”,“风水”音译为“feng shui”,让目标语读者直接接触和了解中国独特的文化词汇。

归化策略则更注重使译文符合目标语文化的表达习惯,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比如,将“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翻译为“一贫如洗”,用目标语中熟悉的表达方式来传达源语的意思。

在实际翻译中,翻译工作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两种策略。

对于一些具有独特文化内涵、不易为目标语读者理解的内容,可以采用异化策略,辅以适当的注释和解释,帮助读者理解。

翻译实践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

翻译实践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
定义
归化策略是指在翻译过程中,采用目标语言的文化、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和规范 ,减少文化冲突和陌生感。
特点
归化策略强调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注重目标读者的接受和理解,倾向于减少源语言文化的干扰,使译文更加 地道、自然。
归化策略在文学翻译中应用
文化元素的处理
在文学翻译中,归化策略强调对 源语言文化元素的处理,如采用 目标语言中的对应词汇、表达方 式或文化意象,以便读者更好地 理解和接受。
保持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平衡
在异化与归化之间寻求平衡,既要保留原文的语 言和文化特色,又要确保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
注重文化传播和交流
翻译实践应注重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功能,通过异 化策略引入异国文化元素,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 相互理解和交流。
05
翻译实践中异化与归化策略应 用案例
文学翻译案例分析
异化策略应用
翻译实践中的异化与归化策 略
汇报人: 2023-12-15
目录
• 引言 • 异化策略及其应用 • 归化策略及其应用 • 异化与归化策略对比分析 • 翻译实践中异化与归化策略应
用案例 • 翻译实践中异化与归化策略发
展趋势
01
引言
翻译实践背景
全球化趋势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跨语言和文化交流需求不断增加。
语言表达的归化
归化策略注重语言表达的归化, 倾向于采用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使译文 更加流畅、自然。
文学风格的再现
在文学翻译中,归化策略还强调 对原文文学风格的再现,如通过 选用恰当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 法,传达原文的情感、意境和审 美效果。
归化策略在商务翻译中应用
专业术语的归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翻译中对异域文化的处理
在全球化时代,社会需求要求翻译实践的发展方向是跨文化翻译,是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很不相同的两种文化之间的交往与交流,因此它是一种非常规的对话,要求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差异性、保持异域文化,增强人们的文化多元性意识,从而促进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促成各文化间的融合。

标签:翻译;异域文化;文化融合
一、翻译的实质——跨文化交流
翻译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以关注原文的文学特征为特点的语文学派及最近几十年来以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拉斐维尔为代表的文化建设学派的影响,该学派倡导的”翻译文化转向”对当代翻译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交际理论学派强调信息接受者的作用,关注信息的交流而不是文化的对等,但是对语言和社会文化间的关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为纠正这一不足,社会符号学派应运而生,该学派认为社会文化因素可能影响信息的传递,因此翻译不仅要注意所译语言,更要注意语言的社会文化环境。

翻译转换活动是将原语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原语文学或其他材料,转换为译入语,从而在译入语的文化环境中完成一种交流任务。

从中可以看出,翻译是文化之间进行交流的媒介。

各民族文化都会与其他某种文化发生联系,凭借文化间交流,共享彼此的文明。

从历史发展看,一种文化对他种文化的吸收和借鉴都是通过翻译实现的。

翻译活动过程的一切考虑和策略都首先是围绕交际目标而进行的,但是翻译中或多或少都涉及异域文化或异域文化的某一方面,怎样处理异域文化因素,更好地达到文化之间的沟通,进而促成交流目的的实现,就成为翻译中一项重要任务。

二、翻译中对异质文化的态度
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寻求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但是这种融合必须是双向而非单向的,是以共生为基础的融合。

实现这一目标要求在跨文化翻译中必须以促进交流、达到沟通为目的,适当保持原文化的差异性,逐步提高读者对异域文化的接受程度,进而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扩展人们的文化视野,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

(一)保持文化差异性的成功经验
纵观翻译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翻译作为一种文化接触其他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从而推动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

源于印度的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去甚远。

自汉代佛经翻译伊始,历代的佛经翻译者并没有盲目地用中国传统哲学和宗教文化去同化佛教这个异域文化,而是在译介中时刻注意保持差异性,使佛教文化在中原大地广为流传,逐渐与中原文
化相融合。

虽然这种保持差异性的做法可能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从客观上看,佛经汉译中对差异性的保存起到了丰富中原文化、推动中国文学体裁多样化的作用。

后来的圣经汉译更是如此,它给现代汉语带来了大量新词语,例如“天堂”、“禁果”、“象牙塔”、“眼中刺”等,这些概念和它们所代表的文化已经成为现代汉语及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如果刻意强调文化的纯洁性,对外国文化一律采取排斥态度,中国文化就只有“猫哭老鼠”,不会有“鳄鱼眼泪”,只有“全副武装”,不会有“武装到牙齿”。

只有“一箭双雕”,不会有“一石二鸟”,那样一来。

现代汉语也会失去不少光彩。

翻译是异质文化之间进行交流的媒介,也是不同文化曾经借鉴的见证。

通过吸收外来的文化因素,可以使自己得到丰富和更新,从而使得在与其他文化交流中,保证更多的文化上的共享性。

(二)保持文化差异的必要性
作为跨文化交流的翻译是由对其他文化了解的迫切需要激发的,希望了解异质文化的兴趣可能来自对神秘主义和异域风情的向往。

翻译是某种形式的阅读,不论出于什么原因。

如果这种阅读减少了异质性,那么读者阅读译文时就被剥夺了体验差异的机会。

减少了差异性,会使源语文化的真实性遭到破坏,文化交流的质量及可信度就会大打折扣。

跨文化翻译要求我们采用一种开放的翻译策略,尽可能保持外来文化的差异性,这样各文化通过翻译才可以博采众长,求得丰富、发展,从而更好地面对全球化的挑战。

翻译的目的是寻求文化的共同发展,其作用是在寻求普遍性的同时,保持差异性。

从哲学观点看,差异性和普遍性并非两个二元对立的静态事实,从较长时期来看,差异性不断地在向普遍性转化。

特殊性是创造多元性的前提,而后者正是跨文化交际的常规功能。

跨文化翻译之所以区别于同化、吸收和挪用,是因为它组织了文化之间的交流,在交流中各个文化将不再保持不变。

(三)保持文化差异性的几种尝试
首先,人类的共性是人类交际的基础,但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地域、民族、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了文化的异质性,从而使翻译过程充满了矛盾,出现了“文化缺位”、“文化冲突”现象。

其次,翻译过程中对文化差异性的保持实现起来比对语言差异性的保持更易为读者接受,因为读者首先是面对语言,然后才是面对其承载的文化信息。

翻译的任务是“文化传真”,译者没有必要越俎代庖去代替读者思考,或低估读者的思考能力,但译者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帮助读者理解异域文化。

“现时文化的特点就是杂合,文化中已不存在纯粹的完全陌生的东西。

”同时文化的各个要素在各种文化中的表现程度不同,各民族文化因此不会走向世界同一。

由此,本着促进文化间的交流与传通的目的,译者可以借鉴以下几种策略。

1.引进外来文化概念
有些事物,译入语文化中原来没有,可以直接引进,拼音文字常常直接引用,如英语E-mail进入许多语言后仍为E-mail;有些需要稍作改动,以适应译语,如英语的clon引入德语改写为Klonen。

汉语引进外来文化概念往往采用音译的办法,如咖啡(coffee)、幽默(humor)、雷达(Radar)、沙发(sofa)、康采恩(concern)、巧克力(chocolate)、卡拉OK(karaoke)、过劳死(kaoroshi)、迪斯克(disco)。

许多概念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始终保持其稳定性,已成为汉文化的基本构成部分,这是因为这些概念往往用词简短。

如”雷达”就比意译词“无线电控测装置”更符合语言经济的规律,“卡拉OK”之于“放唱片代替乐队伴奏”也是这样。

2.用熟悉的词语描述和说明异域文化
有些文化现象很独特,直接引用往往会使人不知所出,这时可以根据其所代表的事物,用译入语中常见的词语描述。

并加以说明,比如中国北方的“土炕”要译入西方语言,就得借用人们熟悉的床或其他卧具概念,然后再加以说明,使读者明白这是一种异域文化现象,与自己所熟悉的东西有何区别。

据此,“炕”译入德语则为heizbareSchlafbank,意即睡觉用的可以加热的长椅。

“马桶”译入德语则为GefaessfuerNotdurftinderNacht。

“油条”可译为Oelstange au$Mehlteig(德)。

oaf6引入中国后,根据中国原有茶馆的概念,被译为“咖啡馆”。

反过来,中国的茶馆则变为西方语言中的teahouse。

hamburger(汉堡包),在汉堡后加上“包”,表示其类似于中国包子类食品。

3.用熟悉的概念替代类似的风格或异域特点
有些概念在两种文化中都有,只是由于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文化源流或思维方式的不同,认识的出发点不一样,因而使用了不同概念。

在这种情况下,就可用熟悉的概念替代类似风格或异域特点:DasMaedehenistzwarschoen,aberkahwieMarmor,句中的Marmor指汉白玉,而中国人习惯说“冷若冰霜”,因此就可以用“冰霜”替代“Marmor”。

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翻译成语、谚语这些文化蕴涵很深的东西,它们在两种文化中虽然在表面上不一致,但在喻事、喻物或结构、内容上都有着很大相似性。

4.通过借鉴、移植使其融入本土文化
跨文化翻译的性质决定了在处理原文中有明显文化特征的因素时,可以适当借鉴、移植一些外来文化概念进入本土文化,因为文化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具有强大的包容能力和吸收能力。

这类借鉴和移植在跨文化交流日益发展的今天已经成了一种趋势。

5.自由释意
释意是为了克服文化差异而采取的最后手段,它可以有效地解决语言的不可译问题,化解那些不可缩小的文化差异。

三、小结
任何酚泽理论都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

现在我们所处的全球化时代,各国、各文化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密切。

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要求翻译实践的发展方向是跨文化翻译,是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很不相同的两种文化之间的交往与交流,因此,是一种非常规的对话,它要求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差异性,增强人们的文化多元性意识,从而促进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促成各文化间的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