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公共组织行为模型

合集下载

公共组织行为学

公共组织行为学

公共组织行为学第一章:公共组织行为学概论公共组织:公共组织是以社会公共事物为管理对象,以全体社会成员为服务对象。

公共组织以管理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为基本职责,通过行驶公共权利来管理公共事物并承担相应的公共责任,花费公共财政,推动公共伦理,提供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不以赢利为目的。

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1:物质要素:人员、经费、物质设备。

2:精神要素:目标、机构设置、权责体系、组织文化。

公共组织的特点:1:公共组织以管理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为基本职责2:不以赢利为目的3:公共组织通过行驶公共权利管理公共事物4:公共组织的活动必须依法进行并受到高度监督5:公共组织的政治性倾向及其行为的强制性和权威性6:公共组织的目标不易计量及其责任的多元化公共组织的思想基础:1: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组织理论2:以法约尔为代表的行政组织理论(五大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3:以韦伯为代表的行政性组织理论(又称为官僚主义,三种社会权力:传统权力、魅力权力、法定权力)4: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组织理论(人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5:以巴斯德为代表的组织平衡理论6:以卡斯特、罗森茨威克为代表的系统分析组织理论7:以莫尔斯、洛西为代表的权变理论8:詹姆斯·布坎南所创建的公共选择理论9: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提出的企业家政府理论第二章:个体行为基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经典条件反射学习论(俄国的巴甫洛夫学说)2:桑代克的试误说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霍夫斯泰德文化理论:四个重要的维度:个体注意与集体主义、权力差距、不确定性规避、男性化和女性化第三章:知觉与个体行为知觉:是直接作用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知觉特点: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社会知觉:含义:社会知觉是人或人际的知觉,它包括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知觉,也包括个人对群体、群体对个体、群体对群体的,以及对个人间关系和群体间关系的知觉。

公共关系 第一章 公共关系的概论

公共关系  第一章 公共关系的概论

情景一公共关系原理分情景一公共关系概论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理解公共关系定义和构成要素;掌握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和职能;了解公共关系产生的原因和演变过程。

技能目标:能利用公关知识规范自己行为,提高自身和组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基本工作任务的案例导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完善,公共关系学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和广泛应用。

但是,在相当一部分人的意识中,一提到公共关系便被理解为“美女+交际”,甚至是“拉关系”、“走后门”之类,严重损害了公共关系的声誉,污染了社会环境,破坏了社会风气。

所以,有必要弄清何谓公共关系主体,何谓公共关系客体,何谓公共关系手段,还公共关系的本来面目。

案例导入毛驴效应.中国长城是古代文明和中华民族的象征。

毛泽东主席1935年就曾说过“不到长城非好汉”,因此,中外游客都把登上长城昨晚自己一种值得骄傲的认识经历。

开放聊早的八达岭长城游客的、太多,为了缓解这份问题,北京市修整了慕田峪长城。

当慕田峪长城刚刚修复,准备向社会宣传开放游览之际,长城饭店不失时机地向慕田峪长城管理处提出;举办一次中外记者招待活动,一切费用由长城饭店承担。

对于慕田峪管理处来说,这真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于是双方即达成协议,并安排好了时间。

中外记者游长城那天,长城饭店在慕田峪长城脚下准备了很多毛驴。

小毛驴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代步工具,既能载人,也能驮东西。

这次长城饭店除了准备一批毛驴供给愿意骑驴的记者外,主要是阿紫毛驴背上饮料和食品。

当记者们到达山顶时,主人从驴背上取下法国香槟,在长城上打开以示祝贺,真是诗意盎然,别有一番情趣。

长城、毛驴、、香槟、洋人,记者感觉这个镜头对比鲜明新颖,纷纷举起相机。

照片发回各自国内的编辑部,也使编辑们甚为动心。

第二天,世界各地的报纸几乎都登出了慕田峪长城的照片。

慕田峪长城从此成了旅游热点,策划这次活动的长城饭店也因此闻名世界。

(资料来源:段文杰。

公共关系实例与运作。

组织行为学模型

组织行为学模型

组织行为学模型
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behavior,OB)是一个研究领域,他研究组织行为中德三个因素:个体、群体和架构。

组织行为学关注人们在组织中做什么以及这种行为如何影响组织的绩效。

目前虽然人们对于各项内容的权重依然有争论,但是组织行为学中的核心课题大家基本已达成共识,这些课题包括动机、领导行为和权利、人际沟通、群体结构与过程、学习、态度形成和知觉、变革过程、冲突、工作设计及工作压力。

在开始需要界定两个概念:管理者和组织。

管理者是通过别人来完成工作,管理者在组织中完成他们的工作,组织是一个人们有目的的组合起来的社会单元,由于是接着前面五篇管理学那些事已经详细阐述了管理者的各个方便,这里就不赘述。

— 1 —。

组织行为学1

组织行为学1

二、组织行为的研究角度 (研究谁——对象)
由于组织活动的复杂性,因而对组织行 为分析和研究也有不同的角度,呈现出多层 面的特点。 1.个体 个体行为 微观理论 2.群体 群体行为 3.组织 组织行为 宏观理论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组织行为学的含义 1.美国学者威廉.迪尔认为: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社会 科学,研究工作组织中个人、团体和组织的行为问题。 2.美国学者安德鲁.J.杜布林 :组织行为学是系统研究组 织环境中所有成员的行为,以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 及其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的一 门科学。 3.加拿大学者乔.凯利的定义:组织行为学是对组织的性 质进行系统的研究:组织是怎样产生、成长和发展的,它 怎样对各个成员、对组成这些组织的群体、对其他组织以 及更大些的机构发生作用。
企业文化理论从其基本假定到具体管理方式
和管理措施都是对理性管理模式的突破,这 是管理思想的一次重要转变,也是现代管理 发展的必然趋势,为组织行为学的深入研究 提出了重大课题。
4.组织行为与组织过程研究 20世纪90年代 “公司再造”,“新组织”的兴起,新组织具 有下列特点: 网络化 扁平化 灵活化 全球化 多元化
组织行为学
宋琳琳主讲
教学目标
1.掌握公共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脉络以
及公共组织行为学的学科体系 2.掌握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次的行为特 点及其对公共组织绩效的影响。 3.掌握有关促进公共组织发展的相关管理措 施和方法 4.了解公共组织文化建设和组织变革的相关 理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组织与组织行为
复习思考题 :
名词:组织;公共组织;非公共组织;公共
组织行为学 1.公共组织与非公共组织的区别是什么? 2.如何把握公共组织的含义? 3.依据不同标准公共组织可分为那些类型?并 举例说明。 4.简述公共组织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内容。

01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01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一、实验室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是运用专门实验仪器测试被试者(个人 或群体)心理特质和行为的研究方法,是当前组织行为学 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实验室实验法的最大特点在于, 研究工作是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 实验室实验法的优点是其控制条件严格,可以避免 许多其他因素的干扰,其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但是,实验室实验为达到精确性和可控性而牺牲了现实 性和普遍性,再加上人工实验室脱离了活生生的组织环 境,增添了人为因素,真实性较差。因此,对于实验室 的结果不能迷信,对其实验结果的推广和应用,必须持 慎重态度。此外,许多心理和行为规律,如群体行为中 的情绪感染、冲突等,难以在实验室内进行实验。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本章提要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系统内的个体、群体、组织 及其关系的行为规律,以提高管理者描述、解释、预测 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与组织运作绩效的科学。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大家理解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 象、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通过把握组织行为学的内容 体系,了解学习组织行为学的目的;通过了解组织行为 学的历史沿革,把握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比较组织 行为学和相近学科的关系,正确理解组织行为学的学科 性质。
四、现场观察法
现场观察是在自然条件下(即在正常工作和劳动情景), 有目的、有系统地观察、研究对象以获得数据,作出结论。如 对领导的工作能力、工作作风的研究,对于职工的工作技能、 工作压力等的研究都可以用现场观察怯。运用现场观察法,必 须明确了解“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和“怎样记录”等问 题,以便不失时机地捕捉到有关信息。 现场观察的最大优点在于:对于所研究的群体不施加任何 影响,不改变活动进程,因此能够掌握研究对象的许多生动活 泼的实际材料,所以它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资料的可靠性、可 信度较高。但这种研究方法也有一定的缺点,研究者对于被研 究者的情况即使了解得很清楚,但任何群体都有其特殊性,因 此很难把研究成果运用于其他的群体中去。

第一章公共政策分析基本理论与框架

第一章公共政策分析基本理论与框架
第一章 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 与框架
1
本章关键问题
• 什么是公共政策? • 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 公共政策的本质是什么? • 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有哪些? • 公共政策学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 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
2
一、什么是公共政策?
你觉得什么是公共政策…
3
公共政策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解决社会问题,增进社会福利,谋求社会秩序平衡发展 的政策。包括人口、劳动工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宗教 等政策
• 4、科技政策(旨在促进革新)
指导整个科学事业发展的策略。包括科技管理政 策、高新技术开发政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等。
• 5、文教政策
国家对自身的文教事业的规划、发展方向所制定 的指导原则。包括大众传播政策、文学艺术政策、 体育政策、国民义务教育政策、高等教育政策、职 业教育政策、继续教育政策、社会教育政策等。
二、公共政策的本质是什么?
• 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 对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 利益分配的基础及其动态性
– 利益选择 – 利益整合 – 利益分配 – 利益落实
• 增进社会利益
43
利益相关者分析
核心问题
l “一个国家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英 国首相帕麦尔顿)
政策与人生
发展…
成长…
衰老
出生
死亡
政策
孕育
消失之后
政策托起生命,与人生相伴,甚至超越了生命周期
政策与人生
发展…
成长…
衰老
出生
死亡
政策
孕育
消失之后
政策托起生命,与人生相伴,甚至超越了生命周期
公共政策的内涵
• 词源学上的分析: 中国古代并无“政策”这一固定的社会科学范畴 许慎《说文解字》:“政者,正也” ,“正”的含

《公共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笔记(精编版)

《公共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笔记(精编版)

公共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绪论1、组织:在群体基础上形成,由一定目的、任务和形式组建起来的一个社会结构单元。

2、公共组织:行使公共权力、代表公共利益、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供给公共产品、维护公共秩序、承担公共责任的组织。

包括权力性公共组织和非权力性公共组织。

3、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1)物质要素(人员、经费、物质设备)(2)精神要素(目标、机构设置、权责体系、组织文化、运行程序、制度规范)4、公共组织的特点(基本属性):法制权威性、层次性、公益性。

5、公共组织的类型:中国共产党组织、人民政协组织、国家机关组织、事业单位组织、非政府公共组织6、公共组织理论的历史发展7、公共组织行为学: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8、研究目的:解释、预测、引导、控制。

9、学科性质:边缘性、综合性、两重性。

第二章知觉、归因1、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3、知觉的特性: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5、社会知觉:主体对社会环境中的人、人际关系、社会事件等的知觉。

6、社会知觉的特点:1.一个寻找意义的过程 2.遵循图形——背景原则 3.需运用图式7、社会知觉的类型7.1自我知觉: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和自尊(1)自我概念的形成:他人的反馈、反射性的评价、根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断、社会比较(2)自我概念的作用:促进管理者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地展示自我,施加对员工的有效管理,协调好人际关系;有关自我概念的知识也会促使管理者学会帮助员工正确地认识自我,改正缺点,取得进步。

(1)自尊的建构:生活中的成败经验、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自己内部标准(2)自尊的作用:个体行为的重要动力,是身心健康的决定性因素之一7.2他人知觉:通过对他人外在行为表现及特征的观察,对其内在情绪、态度、动机、人格等心理状态和特征的知觉。

7.3.人际知觉: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包括对自己与他人关系及他人与他人关系的知觉。

公共组织理论

公共组织理论

柏拉图曾在《共和国》一书中专门论述过英才教育模式:第一阶段:17岁以前,重点是读书、道德教育、美术教育与体育教育。

第二阶段:18-20岁,侧重于身体训练与军事教育。

从通过上述两个阶段教育的年轻人当中选拔佼佼者;第三阶段:21-30岁进行数学教育(联考);第四阶段:31-35岁进行逻辑学教育(联考);第五阶段:36-50岁在政府机关取得业务经验;第六阶段:最后,让他当国家统治者。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总人数即将突破百万,目前总竞争比例为55:1。

在组织生活里,人们受到上下班时间的约束和各种制度的制约。

即便是这样,人们还是希望归属到某个组织。

人,习惯于组织生活,一旦离开组织,反倒不适应。

通常,人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自然人、社会人、组织人。

组织人的素质:能够合作、遵守规则、胜任工作、忠于职守个人与组织:人的一生都与组织有个密切的关系。

如,家庭、学校、单位、老年协会等。

首先,组织是由个人组成的,任何组织都会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

如个人成长的背景、性格和人际关系。

其次,个人之所以参与组织,是因为组织可以做个人不能做的事情。

这是组织之所以存在的主要理由。

再次,组织还对人的行为发生影响。

与此相联系的,机制有工作分工、工作标准以及权威体系等。

第一章公共组织概述第一节组织的概念公共组织理论1. 概念界定最初,组织一词主要被用来说明生物的组合状态。

1873年,英国学者斯宾塞首次将“组织”一词引入了社会科学。

他首次提出了“社会有机体”这一概念,他把组织看成是已经组合的系统或社会。

2组织的定义:它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民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心理意识,并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按一定的方式联合起来的有机整体。

2.组织的功能3.组织的类型参看教材,p.13⑴根据活动内容和功能的不同,把组织分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等组织。

⑵根据组织活动领域和目标不同,把组织分为公共组织和非公共组织。

⑶根据权力配置方式的不同,把组织分为集权组织和分权组织。

第一章公共关系概述

第一章公共关系概述

第一章公共关系概述第一节公共关系的大体含义一、公共关系的大体涵义公共关系的大体涵义至少包括着如此几层意思:第一,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彼此关系,其中社会组织是主体,公众是客体;第二,主体与客体之间联系的纽带是传播活动,这种传播活动具有必然的行为标准,以保证其正常而有效地开展;第三,公共关系的要紧方式与途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主体发布信息给客体,并非断地从客体那里取得信息反馈;第四,公共关系的目标是塑造社会组织的良好形象,博得公众的支持与合作;第五,公共关系的实质是一种经营治理艺术。

简而言之,公共关系是一种公众关系,是一种传播活动,公共关系是信息交流关系,公共关系具有治理职能,公共关系是有目的的自觉活动。

这些确实是公共关系的大体涵义。

明确了公共关系的大体涵义,综合国内外学者关于公共关系概念的多种表述,咱们以为: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借助双向信息传播,增进组织与目标公众之间的彼此了解、信任和合作,树立良好组织形象的经营治理行为和进程。

二、什么是公共关系学公共关系作为现代社会组织的重要治理功能和经营艺术,作为一种愈来愈重要的客观实践活动,从本世纪初开始引发人类的重视,并慢慢形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

1.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公共关系学是研究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式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公共关系实践活动的反映。

2.公共关系学的大体内容公共关系学的大体内容包括以下八个方面:(1)公共关系的概念与组成要素;(2)公共关系的起源与进展;(3)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4)公共关系的对象;(5)公共关系的手腕、方式和途径;(6)公共关系的实务活动;(7)公共关系的职业道德和行为标准;(8)公共关系在中国的“本土化”研究。

3.研究公共关系学的现实意义公共关系是现代社会进展的产物,而它的显现又推动了现代社会的进展。

就那个意义上说,任何处于现代社会的国家,它的公共关系学研究都有必然的现实意义。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笔记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笔记

公共管理学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1.“公共管理学”与“公共行政”(其他学者对概念的理解不需要看)“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共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所制订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名词解释+简答)(1)“公共部门”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2②与政府存在密切关系,其生产、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往往由政府实行控制或必要的行政管制(3初始投资量大的特点,政府是提供此类物品的最佳方式。

公共物品指那种能够同时供许多人享用的物品,并且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它的效果并不随享受它的人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

(4)公共物品的划分①按特征分纯公共物品:能严格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国防,公共安全,外交,法规政策,环境保护,基础研究,空间技术。

)准公共物品:不能严格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道路,能源,交通,通讯,城市公共服务,教育,广播电视,社保。

)②按形态分有形的公共物品(硬——):公共设施无形的公共物品(软——):法律。

政策,制度③按范围地域分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国家或中央政府提供的服务——国防,外交,全国性法规政策地方性的公共物品:由地方政府提供,城市基础设施,地方性法规,政策3.“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异同(简答,非常重要)(1(2(1(2(3(4格得多(54.“治理”与“善治”①治理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有最小国家的治理,公司治理,新公共管理,善治,社会——控制系统及自组织网络六种用法。

OB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论

OB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论

3. 按变量的可控制程度分类
(二)研究方法 □ 观察法 □ 访谈 □ 调查法 □ 测量法 □ 个案研究法 □ 实验法
*三、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道德问题 □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动的准则和规范,是 一种社会现象。 □ 任何组织都生存在一定的社会道德环境中,个 体、群体、组织行为都受到伦理标准和道德的制约。 □ 道德标准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有其制度和文 化的组织行为学的学科背景一管理理论的演变古典管理理论20世纪初30年代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2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3韦伯的组织管60年代1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3麦格雷戈x理论y理论4波特劳勒激励模式阶段特点管6080年代安索夫公司战略1965从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1975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1980阶90年代学习型组织戈德曼等灵敏竞争者与虚拟组织1会人层次与框架 1. 狭义组织行为与广义组织行为 2. OB研究的三个层面 (1)个体行为 ;(2)群体行为;(3)组织行为
个体行为
群体 行为
组 织 行 为
3.理解组织行为 学的框架 (图书1-1)
§1.2 为什么要学习组织行为学 一、管理者与组织行为学
1.管理者的角色(图1-2)
§1.3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与学科特点 一、组织行为学的学科背景 (一)管理理论的演变 1. 古典管理理论(20世纪初——30年代) (1)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2)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3)韦伯的组织管理理论 □ 阶段特点
2. 行为科学及管理理论丛林(20C30~60年代) (1)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 (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3)麦格雷戈X理论、Y理论 (4)波特——劳勒激励模式 □ 阶段特点 □ 管理理论丛林 • 巴纳德 • 德鲁克 • 西蒙
3.“自我实现人”假设 □ 马斯洛观点 □ Y理论 □ 基于“自我实现人”的管理方式特点 4. “复杂人”假设 □ “复杂人”观点 □ 基于“复杂人”的权变理论(超Y理论)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概论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概论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概论1.什么是组织行为学?为什么学习组织行为学?加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改进管理工作和提高管理水平,对于培养和选拔各级管理人才,改进领导作风和提高领导水平,对于提高工作绩效,对于改进干群关系,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事业单位的活力和提高社会生产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三)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四)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五)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二、组织的概念、类型与作用(一).组织的概念组织就是存在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由人群构成的,为了达到共同目标,通过责权分配和层次结构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这个定义包括以下含义:1.所有的组织都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组织的形态、功能、结构、管理活动都将受到环境的影响,有时是决定性的影响。

2.人是组织的主体,人群中存在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存在着分工和合作,正是这些关系使得组织能够在运行中保持较高的效率。

3.任何组织都有一定的目标。

不管这个目标是明确的,还是隐含的,目标是组织存在的前提。

4.组织要有不同的权力层次的责任制度。

这是由分工而要求的,权力和责任是达成组织目标的必要保证。

5.组织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有机体,组织会成长、会发展、会衰落、会消亡,组织管理效能、环境压力强弱,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影响重大。

(二)组织的要素组织的有形要素1.实现组织预期目标所需实施的工作。

2.确定实施工作的人员。

3.确定必备的物质条件。

4.确定权责结构。

组织的无形要素1.共同的目标。

2.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良好的沟通网络和制度。

4.和谐的人际关系。

5.有效配合与通力协作。

(三)组织的分类国际上较为通用的分类观点有:1.帕森斯社会功能分类说: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组织的分类应按社会作用和社会效益进行。

公共组织学:第一章 公共组织学理论视阈

公共组织学:第一章 公共组织学理论视阈

“公共性”的涵义与标准
公共性是公共组织的根本属性,明确公共性的含义是研究公
共组织的前提。
哈贝马斯的有关“公共性”的思想。
公式领域:他所定义的公共领域就是一个介于私人领域与公 共权力领域之间的中间地带,它是一个向所有公民开放,由 对话组成、旨在形成公共理性精神、以大众传媒为主要运作 工具的批判空间。 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否形成的标准,在于由个人意见所 形成的公共舆论对共同事务的影响力的有无。
构成要素:
(1)物质要素:人员;机构设置;财务设置 (2)非物质要素:
组织目标
组织设计
组织文化
制度规范 权责结构 技术和信息
组织类型
政府组织
政党组织 非政府组织
事业单位
公共企业
1.2 全球化对公共组织的影响
参考书目:
[1][美]托马斯· 费里德曼.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A Brief
组织生态论
组织大脑论 组织文化论 组织政治论 组织心狱论 组织动态论 组织统治论

组织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通过相 互交往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心理意识,并为了实现 某一特定目标而按一定方式联合起来的有机整体。
2、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是公共组织
公共组织及其活动对现代人的重要性。
“公共性”的涵义与标准
织活动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管理活动,就在于其政治特性。

之偏好。
政治途径的三个前提是:
第一,主张政府不同于私人组织,必须对公共组织与私
人组织加以区分。保罗· 阿普尔比在《大民主》一书中
写道:‘‘从大的方面来看,政府职能和态度至少在三

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概述

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概述

群体行为模式
组 织
组织 行为 模式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和目标
1、组织行为学的定义
研究组织中个体、群体以及组织对组织内 行为的影响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 导和控制组织中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 组织既定目标的一门科学。
2-3、组织行为学定义包含的三层含义: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 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 仅研究一定组织范围内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
2、组织行为学模型 关系 自变量 中介变量 因变量
因变量:受自变量影响而发生变化的反应变量。
组织行为学中,常见的因变量有:生产率、缺勤率、 离职率、及工作满意度等。
自变量:导致其它变量发生变化的变量。个体水平、全 体水平、组织水平。 组织行为学研究中,常见的自变量有:智力、个性、 经验、领导作风、沟通模式、奖励制度、人力资源政策、 组织设计等。 中介变量:又叫干扰变量,它会削弱自变量对因变量的 影响,使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
现代组织的特点:组织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社会技 术系统。 内部由专业技术分工形成的层次结构系统外,还包 括心理、社会和管理系统。 是不断与外界发生信息与能量交换的开放系统。 组织整合各子系统以及与环境的关系,使整个组织 达到恰当的协调与适应,从而使投入产出达到最佳 效益。
组织和管理
(1)什么是管理? 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 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激励、领导和控制,以达到既 定组织目标的过程。 (2)组织与管理的关系密切:
• 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增强劳动者的主动性、 积极性和创造性 • 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 • 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劳动生产率 • 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 力 • 有助于管理者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换 • 有助于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 有助于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组织行为学的定义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探讨个体、群体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第二章组织行为学概述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个体心理核心是激励及核心创造力的问题,即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问题。

涉及到个体的需要、动机、态度等;同时还涉及到人的认识差异、能力差异、个性差异等。

群体心理核心是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的测评、人际关系的条件、人际关系的障碍与改善等。

还涉及工作团队与团队精神、团体凝聚力、团体士气、团体信息交流与意见沟通、团体的决策、团体的竞争与合作、团体意识等。

领导心理领导的素质、结构、功能与影响力;领导者的选择、考核、培训;领导体制的演变等。

组织心理组织理论及其变革;现代社会组织结构的内容、特点及管理原则;组织改革的心理分析(比如改革的目的、过程、动力、阻力及其克服);组织发展与组织效能(组织气氛、形象、文化建设)等。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1.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2.激励问题3.领导科学问题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除了实验室实验或现场实验等传统方法外,还有经验总结法、观察法、测验法、研究者与实践者相互参与的准实验方法、案例比较法、现场研究法等。

观察法:也叫自然观察法,是在日常的不作任何人工干预的自然和社会情况下,观察者以感觉器官(眼、耳等)为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的直接观察组织中人的行为,并通过对外在行为的分析推测人们的心理状态。

优点:目标明确、简单易行、真实有效缺点:难以深入、无法进行统计分析实验法:实验法是研究者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设的条件,通过有效因素的变化来分析发现被试者的行为变化,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优点:严格控制条件缺点:推广性差谈话法:谈话法是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调查。

优点:简便易行,双向沟通,加强感情交流,增加相互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环境
技术பைடு நூலகம்统
人力系统
社会环境
组织可分为私人组织和公共组织
公共组织是指运用公共权力对公共领域进 行有效组织,对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组织。
公共组织包括国家权力机关、执行机关、第 三部门、公共服务组织 、各种社会团体。
公共组织的组织特点在于它的公共性,在于 把自己组织好,以实现有效组织公共领域。
② 动词范畴使用的组织
调查研究举例:
案例研究法
案例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个事件的真实记录和客观叙 述,其中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括解 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政策研究法
政策研究法是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理论与实证 相结合的方法,对公共组织制定的公共政策进行研究, 突出实然、事然目标和应然、价值目标。
第一讲
一、公共组织行为学的思维方式
实验研究法是一种经过精心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 条件下,通过操纵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 系的方法。实验的基本目标是决定两个变量之间是否 具有因果关系。
实验设计举例:
调查研究法
调查研究指的是一种采用自填 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或直接观 察,或社会测量的方法,系统地直 接地从一个取自某种社会群体的样 本那里搜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 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 的社会研究方式。
组 织 行 为
群体范畴
群体组合

群体动力

务 人
沟通行为
门 群

关系协调

团队建设
组织范畴
组织体制

组织机制


组织文化




组织领导

组织变革
公共领域范畴
组织思路
操作技术
改革发展
3.公共组织行为学的学习方法
教材选用
《公共组织行为学》 作者:(美)罗伯特•B•登哈特
珍妮特•V•登哈特 玛丽亚•P•阿里斯蒂格塔 丛书主编:张成福 译者:赵丽江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
思维方式和组织模型
(一)以人为本、人为中心的公共组织行为思路
1.组织
① 名词范畴使用的组织
组织是为了达到特定的共同目标,拥有 特定资源,经由各部门分工合作和不同层次 的权力和责任制度规范,而合理协调人群活 动的社会实体。
现代社会把组织看成开放的社会技术整合系统
社会环境
目标系统
社会环境
文化系统
物质系统 组织系统
行为可以分为内行为和外行为
行为内在活动机制 刺激
反应
刺激
感受 器官
中枢 反馈
外行为
内行为
效用 反应
器官 外行为
举动是外显的
心理是内隐的
影响外显行为,就
需影响内心
外部举活动动是都外是显内的心 直接支配的
3.关键因素
组安 组 织
织治
安资源 治资源
安人 治人
组织目标
有效行为 人的心理
组织行为
老子《六问六章》 “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处上不觉压,处前不为害,天下乐推而不厌。”
管子《心术篇》
“心安则国安,心治则国治;安也者心也,治也者 心也。”
武侯祠名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 势,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4.组织保证
《孔子家语》
“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 莫善乎以道御之。”
《淮南子·主术训》 “非淡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 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判断。”
专业化原则 内在驱动原则
结构化原则 目标认同原则
机制化原则 显隐一致原则
协调平衡原则 动态权变原则 体制创新原则
(二)心为行魂、攻心为上的公共组织行为思路
1.行为
有机体的活动及其活动所产生的作用。
行:行动
是指人在客观环境刺激

下,表现出能观察到的一切外显活动。

为:作为
是指人对所处环境作出反
应所产生的能动作用。
2.行为内在活动机制
行为= f(人的主观特征×所处客观环境的特征)
B= f(P a、b、c… ×E m、n、o…)
公式中,B表示人的行为;f表示函数关系;P表示人 员的主观特征个性; a、b、c… 表示人的直觉、能力、 性格、价值观、气质等主观特征;E表示所处的客观环境; m、n、o…表示组织内部环境、组织外部环境、世界大环 境等 。
公共组织行为学
引言
公共组织行为学导论
1.公共组织行为学及其价值
组织行为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旨在 提高组织管理实效性的学科。
研究在社会和组织活动中,人与 通过建立对人进环行境有相效互管作理用,从事工作的心理活 的模型,从而提高组动织和管行理为效反率应。规律性的学科。
公共组织行为学以公共组织对自身的组织 行为及对公共领域的组织行为为研究对象。
组织是将各子系统、各要素组合和编 织成为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有机活动整体之行为。
动词的组织与管理同义
组织
组:安 织:治
配置资源 管理的管 治理资源 管理的理
现代组织方式
传统组织方式 财力
物力
文化
关系
信息
组织就是对资源要素进行有效配置和处理
组织的核心
竹 竿目的效应 效 应
木桶效应
决定: 手段服从目的
培养重要的管理和领导能力,使人 们能够在充满压力及变幻莫测的现实 世界中做出正确的反应及行动。
2.公共组织行为的指向范畴
个体 范畴
群体
组织
组织
范畴
行为
范畴
公共 范畴
组织行为
思维方式
行为模式
公务 人员
公务 团队
公共 组织
公共 领域
个体范畴
组 有 工作动机 织效 目 行 行为态度 标为
活动特征
动机激励 态度改变 个性管理
公共组织行为学的核心是研究如何运用各种管理方法, 对公共部门和社会中,与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配置、 组织与培训,使其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进行恰当的诱导、 激励和协调,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部 门和社会发展目标。
公共组织行为学的价值
提供相关的信息和观察视角以提高 人们认识自己的行为的能力,增强人 们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
稀缺源是社会和组织最重要的 战略性资源 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
把人力资源配置好、管理好,获得 最大的价值,这是组织发展的核心
公共组织行为学以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有 效配置和处理作为核心内容。
组织的基本原则
整分合原则
人岗事原则
能级性原则
责权一致原则 合理授权原则 封闭制衡原则
教学安排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公共组织 公务人员 公共组织 公共领域 行为模型 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
学习方法
公共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除了理论教学之外,还会融合实 验研究、调查研究、案例研究和政策研究等实践性学习 方法。
实验研究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