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新品种培育

合集下载

第九章++植物原生质体培养

第九章++植物原生质体培养

(五)复杂有机物
在原生质体培养中,常加入一些复杂有机物, 可以不同程度的提高再生细胞分裂频率,促进细胞 团的形成。 常用的有机物有谷氨酰氨、水解乳蛋白、水解 酪蛋白、肌醇、椰乳、酵母浸出物等。
二、培养方法
原生质体培养一般采用液体培养的方法,因为: (一)液体浅层培养
(二)平板法培养
(三)悬滴法培养 (四)固液结合培养法
的压力。
(一)渗透压保护剂
(二应注意的问题
(一)渗透压保护剂
原生质体分离及培养过程中渗透压的调节通常 利用糖或糖醇来控制, 常用的渗压剂有甘露醇、山梨醇、葡萄糖和蔗 糖,其中甘露醇和山梨醇或其组合最常用。叶原生 质体分离时最常用的为甘露醇(浓度为 0.23~0.90M)。 有效的渗透浓度决定于原生质体分离期间叶细 胞的渗透压。内源细胞渗透压明显地受环境条件的 影响,并且能够用暗处理植株和幼叶组织等措施加 以控制。
三、酶处理
1、原生质体分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用酶的性质 和浓度 ,因此要做好酶种类、处理浓度的选择。 2、酶处理的适宜条件 (1)pH值 酶的活性与pH有关,用于分离原 生质体的大多数酶适宜的PH为4.7-6.0 。 (2)温度 对用来分离原生质体的酶类来说, 最适温度是40~50℃,但分离原生质体时以25~30℃ 为宜。 (3)光照 通常在黑暗或在低光强下分离原生 质体。
(二)应注意的问题
1、在酶处理液、原生质体清洗介质及原生质体 培养基中必须加入合适的渗透压保护剂。 2、原生质体在轻微高渗溶液中比在等渗溶液中 稳定。较高水平的渗透压虽可阻止原生质体破裂, 但影响细胞的代谢、分裂和生长。 3、在分离原生质体时,可以使用电解质渗压剂, 但在原生质体培养时一般不用。 4、当用非电解质为渗压剂时,在酶液中加入某 些盐类,如Cacl2、KH2PO4、葡聚糖硫酸钾,可以 提高质膜的稳定性。

园林植物育种学-第九章诱变育种

园林植物育种学-第九章诱变育种
化学诱变的步骤包括:前处理、诱变剂处理、 后处理。
• 前处理:用清水浸泡植物种子,提高膜透 性。
• 处理方法:浸种法、涂抹法、注入法、熏 蒸法、施入法等。
• 后处理:终止诱变剂发挥作用的措施(流水 清洗,或选用一些化学清除剂)。
理化诱变的特异性及复合处理
辐射诱变
化学诱变
不 穿透力强 同 染色体结构变异 点
香 石 竹
杜 鹃
仙 客 来
唐 菖 蒲
月 季
荷 花
叶 子 花
美 人 蕉
9.2.1 辐射的种类与性质
• X射线:辐射源是X光机。 • γ射线:辐射源是60钴和137铯及反应

• β射线:辐射源为放射性同位素32磷和 35硫
• 中子:辐射源为核反应堆、加速器或 中子发生器。
• 激光:由激光器产生的光。
9.5.1 有性繁殖植物:(一)种子 • M1代:有生理损伤,表现出一些形态和
生理上的畸变,不宜选择。 • M2代植株出现分离,是选择的重点。 • M3基本稳定,可鉴定后大量繁殖,并进
行品种比较试验,生长试验、多点试 验及区域试验等。
(二) 花粉:花粉经诱变处理后,一是 可结合单倍体育种,培养选育出变异 的单倍体植株,二是用来授粉而获得 变异植株。
变范围
• 需要两代的培育、选择,才能获得性 状稳定的新品种
• 诱变后代的稳定过程较短,可缩短育 种年限
9.3.3 化学诱变剂的种类
• 类别:烷化剂类、核酸碱基类似物、 无机类、简单有机类化合物 (H2O2,LiCl,亚硝酸,MnCl2,CuCl2)等。
• 常用诱变剂性质
9.3.4 化学诱变剂处理的步骤与方法
• 致死剂量:使被照射材料全部丧失活 力的最低辐射剂量。

植物育种学课件-09品种审定与良种繁育

植物育种学课件-09品种审定与良种繁育

• 新品种保护和品种审定都是为了促进良种 的推广,是衔接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的重要环 节.
• 良种繁育是前承育种后接推广的重要环节.
第一节 品种登录、审定与保护(了解)
品种登录、审定与保护是植物育种工作的延续, 也是新品种投入生产或面向市场的重要环节。 其中,品种登录是对育种成果的发表;
品种审定是对新品种各种性状的鉴定; 品种保护主要是保护育种者的权益。 三者分别从学术、行政和法律等方面,对新品 种及其育种者进行制约和保护。
( 2 )加强田间管理 防治病虫害发生、使植株生长健壮。
(3)扩大营养面
与一般大田比起来适当加大株行距,不仅可以 扩大繁殖系数,而且可以提高种子的质量,增 加种子的品种典型性。
(4)合理轮作
除了一般在优良(如防治病虫害、合理利用地 力,促进植物生长发充)以外,对于良种繁育 特别有益的还能防止混杂和一定程度地防止球 根花卉的生活力退化。
范围和在一定范围内的适应程度。 品种的稳定性stability:是指一个品种能调节其自身的
遗传型或表现型状态以适应环境的变化,由此使其在不同 地区、年份的生产力保持相对稳定的能力。
一个品种的产量和质量基本上适应当前的生产水平, 而其适应性、稳定好,则这个品种推广的范围就广,在生 产上得胜的年限就长,推广潜力就大。
第二节 良种繁育
Seed and plant production of elite cultivars
良种繁育seed propagation:是在品
种选育的基础上,运用遗传育种的理论与 技术,在保持并不断提高良种种性和生活 力的前提下迅速扩大良种数量的一套完整 的育苗技术。(掌握)
一、基本概述
2、程序
申请
审定
颁发证书及在国 际刊物上发表

农业科技中的新品种培育技术

农业科技中的新品种培育技术

农业科技中的新品种培育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科技的发展也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其中,新品种培育技术成为了当前农业科技的一个重要领域。

新品种培育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接下来,本文将介绍农业科技中的新品种培育技术以及其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一、常见的新品种培育技术1.基因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是当前最具代表性的新品种培育技术之一。

它的运用可以显著提高农作物的耐逆性、产量和品质,并且有助于防止害虫和疾病的侵害。

例如,通过对水稻进行基因转移,可以使其具有不同的特性,如耐寒、耐涝等。

2.细胞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是另一种常见的新品种培育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改变农作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并具有快速、高效、易操作的特点。

例如,通过细胞工程技术,可以获得不同的农作物品种,如逆境适应性强的水稻和耐旱、高产的小麦。

3.基因组学技术基因组学技术是一种综合各种新品种培育技术的学科。

可以通过它来对各种农作物进行全部基因序列的测序,大大提高了培育新品种的速度和效率。

例如,利用基因组宏图谱,科学家可以快速地识别到某些基因和转录因子,从而形成更具现实操作性和生物学意义的分子标记。

二、新品种培育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新品种培育技术在现代农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具体如下:1.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通过新品种培育技术,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可以得到显著提高。

例如,通过对小麦进行基因转移,可以获得耐旱、高产、优质的新品种,提高了小麦的种植效益。

2.改变农作物的适应性新品种培育技术可以改变农作物的适应性,使其对不同的环境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例如,通过基因转移,可以使水稻具有耐寒、耐涝等特性,适应不同的气候环境。

3.加强农作物的抗性新品种培育技术可以加强农作物的抗性,提高其抗击病虫害的能力。

例如,通过基因转移,可以使某些作物适应不同的水分条件,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总之,新品种培育技术是当前农业科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植物农学中的新品种培育技术

植物农学中的新品种培育技术

植物农学中的新品种培育技术植物农学是研究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特性以及育种方法的学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品种培育技术在植物农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植物农学中的新品种培育技术。

一、细胞培养技术细胞培养技术是现代植物育种中的重要手段。

通过将植物组织的细胞或其它胚胎状状态,以无菌条件下培养在含有适宜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促使其分化成新的植株。

细胞培养技术可以克服植物自然繁殖的困难,实现植物的无性繁殖。

通过细胞培养技术,可以大量繁殖种苗,加速育种进程。

此外,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还可以在细胞培养的基础上导入外源基因,实现转基因植物的培育。

二、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指通过人为干预植物的基因组,实现特定基因的改变和修饰。

目前最常用的基因编辑技术是CRISPR/Cas9系统。

这一技术可以在植物细胞中精确地编辑基因,例如删除、替换或插入目标基因。

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加速植物新品种的培育过程,实现对植物性状的精确调控。

通过这一技术,植物育种者可以快速培育出抗病虫害、耐逆性强的优良品种。

三、多倍体育种技术多倍体育种技术是利用生物学方法将植物染色体倍化,使其具有多倍体特性。

多倍体植物相比单倍体植物具有多种优点,如体型较大、花状较大、吸水和养分吸收能力强等。

通过多倍体育种技术,育种者可以获得更加优良的植物品种。

多倍体育种技术可以通过体细胞培养、花药培养和胚囊培养等多种方法实现。

四、遗传标记辅助育种技术遗传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是一种通过分子标记技术辅助选择优良基因的育种方法。

通过该技术,育种者可以在植物种质资源中快速筛选出与性状相关的标记位点,并进行精确的遗传定位。

遗传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可以大大加快植物育种的进程,提高育种效率。

此外,该技术还可以预测植物抗病性、抗逆性等重要性状,为植物育种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总结起来,细胞培养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多倍体育种技术和遗传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是植物农学中的新品种培育技术。

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

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

L 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作物育种)经人类长期选育,现有许多作物具有人类期望的优良性状;同时,人类仍在们按照自己的意愿,依据不同的育种原理,有目的、有计划地选育所需要的生物新品种。

这里,我们可以分三种情况。

1.保持品种的优良性状。

2.从不良性状中把所需要的优良性状(相对性状)分离出来或把位于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集中另一个个体上来。

如利用基因分离的原理从高秆小麦中分离出能抗倒伏的矮秆小麦品种;通过基因的自由组合,把小麦中高秆抗锈病和矮秆不抗锈病两利性状进行重新组合获得矮秆抗病的小麦优良品种。

3.创造具有优良性状的生物新品种。

如利用人工诱变育种技术培育作物新品种;利用基因工程的原理创造抗虫棉。

二、育种方法(一)根据“遗传”、“细胞的全能性“原理进行品种的延续和扩大可用无性繁殖:如扦插,嫁接,分根,压条,组织培养,以及克隆。

例如,菊花、水仙花、月季等很多的花卉,香蕉、柑橘等很多水果,马铃薯、甘薯等很多蔬菜、粮食作物,自身可能是杂合体,但应用无性繁殖栽培,都可以保持优良性状。

(二)根据“可遗传变异的来源”原理进行育种1.杂交育种(1)原理:基因重组(通过基因分离、自由组合或连锁交换,分离出优良性状或使各种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2)方法:将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亲本杂交后,不断自交,并不断淘汰不符合要求的个体,直至后代不在发生性状分离。

(3)举例:已知小麦的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锈病(R)对易染锈病(r)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

现有高秆抗锈病、矮秆易染病两纯系品种。

要求使用杂交育种的方法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①让纯种的高秆抗锈病和矮秆易染锈病小麦杂交得F1;②让F1交得F2③选F2矮秆抗锈病小麦自交得F3④留F3未出现性状分离的矮秆抗病个体再重复③、④步骤。

(4)特点:育种年限长,需连续自交不断择、汰劣才能选育出需要的类型。

(5)说明:①该方法常用于同一物种不同品种的个体间;②对于亲缘关系较近的不同物种个体间也可以用到杂交技术,如八倍体小黑麦的培育、萝卜和甘蓝杂交,但为了使后代可育,应使染色体加倍,得到的个体即是异源多倍体,这种育种方式就是多倍体育种;③若该生物靠有性生殖繁殖后代必须选出优良性状的纯种,以免后代发生性状分离;若该作物靠无性生殖产生后代,那么只要得到该优良性状就可以了,纯种、杂种并不影响后代性状的表达。

第九章品系与品种的培育

第九章品系与品种的培育

一、品种的概念
– 品种是畜牧学的单位,指具有特定生物学特性、 经济特性和种用价值、能适应一定自然和经济条 件、能满足人类一定需求、具有一定数量的某种 家畜类群。
– 品种之间的差异主要是提供畜产品类型的差异。 – 品种是人工选择和培育的结果,是人类劳动的产
物。
二、影响家畜品种形成的因素
(一)社会经济条件
第二节 专门化品系的培育
一、概念:专门化品系
– 生产性能“专门化”的品系,按育种目标分化选 择育成,每个品系有某方面的突出优点,不同的 品系配置在完整繁育体系内不同层次指定位置, 承担专门任务
– 一般分父系和母系
• 优点:
– 1、有可能提高选择进展 – 2、用于杂交体系中有可能取得杂种优势
二、配套系杂交
2.任务
– 保持和发展一个品种的优良特性,增加品种内优良个体 的比重,克服该品种的某些缺点,保持品种纯度,提高 整个品种的质量。
3.本品种选育和纯种繁育的区别
• 纯种繁育是在品种内进行繁殖和选育,其目 的是获得纯种,是一种选配的方法;
• 本品种选育的含义更广,不仅包括育成品种 的纯繁,而且包括某些地方品种、类群的改 良和提高,并不强调保纯,有时可采用小规 模的杂交,是一种育种方法
• 如只突出个别性状,基础群以同质为好
– 为使基础群具更广泛的遗传基础,群内个体间近交系数
最好都为0。

数量要求:
S
n 1
其中:S为公畜最低需要量; n为公母比中的母畜数;
8nF
ΔF为每代近交系数增量。
大家畜: 4♂∶20♀,Ne=13,ΔF=0.038 中型家畜:6♂∶30♀,Ne=20,ΔF=0.025 小畜禽: 10♂∶50♀,Ne=33,ΔF=0.015 理想群体:30♂∶150♀,Ne=100,ΔF=0.005

水产新品种培育

水产新品种培育

水产新品种培育水产新品种培育是指通过人工手段,对水产生物进行选择和繁育,以获得具有良好经济性状、病害抗性和适应性的新品种。

本文将介绍水产新品种培育的目的、方法和相关参考内容。

目的:1. 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培育新品种,提高水产养殖的产量和品质,增加养殖业的效益。

2. 增强抗性:培育抗病、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养殖的稳定性。

3. 提高市场竞争力: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品种,满足市场需求,拓宽养殖业的发展空间。

方法:1. 选择育种对象:选择具有良好经济性状的个体作为育种对象,如生长速度快、体型大、肉质好等。

2. 选配亲本:根据目标性状和遗传背景,选择优良的亲本进行配对,保证后代具有良好的遗传特征。

3. 人工授精:通过人工手段获得优良亲本的受精卵,提高遗传的可控性和选择性。

4. 高效繁殖:利用人工授精、人工孵化等技术手段,提高繁殖效率,快速获得大规模的新品种。

5. 选择优胜劣汰:通过选择和评价后代的经济性状、病害抗性等,进行优胜劣汰,筛选出优良的个体用于下一代繁育。

相关参考内容:1. 《水产新品种培育技术手册》:详细介绍了水产新品种培育的理论和实践操作,包括育种对象的选择、亲本选配、人工授精、人工孵化等技术要点。

2. 《水产养殖育种学》:系统介绍了水产养殖育种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品种形成与改良、优良品系的选育与繁殖等内容,深入探讨了水产新品种培育的原理和实践。

3. 科研论文:阅读相关领域的科研论文,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如水产遗传育种、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4. 水产养殖企业经验分享:了解水产养殖企业在新品种培育方面的经验和成功案例,可以参考其培育方法和策略。

5. 专家咨询与讲座:向水产养殖领域的专家咨询,并参加相关的讲座和培训班,了解最新的培育技术和方法。

综上所述,水产新品种培育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

通过选择育种对象、选配亲本、人工授精、高效繁殖、优胜劣汰等一系列方法,可以培育出具有良好经济性状、病害抗性和适应性的新品种。

第九章其它育种途径简介

第九章其它育种途径简介

第九章其它育种途径简介第一节诱变育种一、诱变育种(mutation breeding)概念诱变育种又称引变育种或突变育种,是人为的利用物理和化学因素诱发植物产生遗传变异,根据育种目标要求,对突变体进行选择和鉴定,直接或间接地培育成生产上有利用价值的新品种的方法。

一般以电离辐射、化学诱变为主要手段。

二、诱变育种的种类1、物理因素(1)辐射紫外线:是波长为200-390nm的非电离辐射线。

由于能量较低,穿透力不强,多用于照射花粉、孢子、组织培养中产生的愈伤组织等。

以250~290nm波长范围内的紫外线诱变作用最强,并以低压水银灯发出的紫外线辐照效果较好。

X射线:是一种波长约为10-10~10-5cm的电离辐射线,穿透力较强。

是最早应用于诱变工作的射线。

γ射线:是一种波长更短的电离辐射线,其波长为10-11-10-8cm。

60Co、137Cs 是目前应用最多的γ射线源。

由于γ射线穿透力很强,所以应用时必须严密防护,以确保安全。

β射线:是电子或正电子的射线束。

其质量小速度大,在组织中穿透距离仅几毫米。

在辐射育种中常用具有β射线的放射线性同位素32P、35S等溶液浸种,使这些同位素进入植物组织和细胞后作为内照射而产生诱变作用。

(2)太空育种(航天育种) 指普通种子搭载航天器,利用特有的太空环境引发诱变,产生各种基因变异,返回地面后选育植物新品种、新种质、新材料的方法。

(3)激光育种(是微波育种的一种)(4)高压静电场育种(5)重离子育种H、N、Ar诱变机理有直接、间接作用。

前者指DNA吸收了电离辐射的能量而引起分子损伤。

表现在①引起电离激发使碱基结构变化;②化学键受到破坏;③碱基在复制时无差别的插入键中。

间接作用是引起大分子损伤后的环境发生作用。

2、化学因素能与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发生作用,并能改变其结构,使其后代产生变异的化学物质称为化学诱变剂(chemical mutagen)。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大类:(1)烷化剂类:以活跃的烷基取代其它分子的氢原子,从而导致遗传密码改变。

第九章 新品种培育概述

第九章  新品种培育概述

四、多倍体和单倍体
1.染色体工程:多倍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
人的染色体
• 1.特纳氏综合症(Turner)是常见的女性性染色体异常疾病。 常见的核型是45,X,少数是嵌合体,出生率1/2500~1/5000。 身材矮小,原发性闭经,性幼稚,蹼颈,后发际低,宽乳距, 肘外翻是本病的主要临床特征。 • 2.克氏综合征(Klinefelter Syndrome) 是常见的男性性染 色体异常疾病,典型的核型为47,XXY。表型特征有睾丸发育 不全。身材修长,乃足跟至趾骨间的距离增长所致。男子乳 腺发育、阴毛呈女性型分布,阴茎及睾丸均小。严重者伴有 智力迟钝、隐睾及尿道下裂等。本病发生率较高,在新生活婴 中的发生率是1.4~2.9%,是男性不育症中常见的一种。 • 3.爱德华综合征Edwards:染色体异常为18三体。表型特征有 智力低下、小头、前额窄、枕部突、小颌且张口范围小,腭 弓高窄、低位耳、肾畸形、肌张力增高及手紧握等。
臂部分或全部缺失。表型特征有:婴儿时期哭声似猫叫,因 而得名,可有喉器小和会厌小等喉部发育异常。严重智力低 下,小头、圆形脸、眼距宽、眼裂下斜、耳位低、内眦赘皮, 贯手等多种畸形,约一半患者有先天性心脏病,智力低下, 生活能力差,常早亡。4P-综合征类似5P-综合征,但常常更 为加重,还可呈尿道下裂,腭裂、严重的精神以及运动障碍, 癫痫发作等,属少见病例。 • 6.染色体断裂综合征:可见大量染色体断裂,多由于范可尼 (Fanconi)综合征与Bloom综合征。
植物组织培养与诱变育种相结合的关键问题:
第一,确定适合的诱变剂; 第二,确定适合的诱变材料(或靶细胞或靶组织)。选择诱变 的植物组织培养材料要考虑其分散程度和整齐度,以 及再生能力和再生途径,还要考虑能否获得足够大的

水产新品种培育

水产新品种培育

水产新品种培育水产新品种培育是指通过选择和繁殖具有优良性状的水生生物,通过人工干预和技术手段,培育出具有较高经济、生产和环境价值的新品种。

对于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和增益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选种、繁殖、培育和推广四个方面,详细介绍水产新品种的培育过程。

首先,在水产新品种的培育中,选种是十分关键的一步。

选种是根据经济和生物学特性,从大量基因库中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种质资源。

等效全位基因、选择指数、遗传距离等都是衡量基因优劣的指标。

通过对不同种质间的交配和杂交,结合市场需求和养殖环境,选择出具有良好适应力和较高产量的优良品种。

其次,繁殖是水产新品种培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繁殖分为自然繁殖和人工繁殖两种方式。

自然繁殖主要通过雨季、水温升高等自然环境刺激,促使水生生物进行生成熟和产卵的过程。

人工繁殖则是通过控制养殖环境和模拟自然刺激的方式,人工准确地控制产卵时间和产卵量。

其中的关键技术包括控制水质、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以及合理设置繁殖装置。

第三,在水产新品种培育过程中,培育阶段是确保水生生物正常生长和发育的关键。

培育过程中,需要对养殖水质、饲料、养殖密度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控。

此外,对于新品种的特殊要求,还需进行品种特异性的养殖管理,比如水温、食性和其它环境适应力等。

带状养殖、链式养殖、海水培育等技术手段也需要根据品种特点进行调整和应用。

最后,推广是水产新品种培育的最终目标。

只有将新品种推广到养殖业中,才能发挥其实际价值。

为了推广新品种,需要进行大规模养殖试验,评估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此外,还需要编制品种推广技术和生产手册,向养殖户进行培训和指导,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总结起来,水产新品种培育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需要从选种、繁殖、培育到推广的一系列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操作。

同时,新品种的培育过程也需要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以适应市场需求和养殖业的发展。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优良新品种问世,为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林木育种学:第九章-林木抗逆性育种-第十章-木材品质遗传改良

林木育种学:第九章-林木抗逆性育种-第十章-木材品质遗传改良
具体接虫方法:针刺测定、网室放虫测定和人工接幼 虫测定。
树木抗虫性表现是树木抗虫遗传特性、害虫为害遗传 特性、接虫方法、环境条件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 果,动态性很强。
树木抗虫测定方法
直接测定:按照林木受害后的反应或损失程度来评 价,该方法是抗虫性测定的最重要依据,一般根据 林木受害后的反应或损失程度来划分等级。直接测 定可以在田间进行,也可以用盆栽树木进行。
短命植物!!
2、抗旱性的鉴定与选育
三、抗寒性育种
低温对植物的伤害可分为冷害和冻害两类。 冷害:指植物在生长季节,受到0℃以上低
温的损害。 冻害:植物受到冰点以下的低温胁迫,发生
组织结冰而造成的伤害。
1、抗寒性的含义
2、植物抗冻的方式
回避细胞内结冰; 避免脱水胁变; 忍耐细胞脱水胁变。
抗病性测定的指标
发病率:指包括叶、果、梢,乃至整株的发病 率。系统性病害用发病率表示,局部性病害用 病情指数统计;
潜育期:与寄主抗病性成正比; 过敏反应; 病斑扩展速度。
3、抗虫性测定
林木生长周期长,抗虫鉴定所需时间长。人工接虫能 够早期测定林木的抗虫性,有助于缩短育种周期。
人工接虫材料有卵、幼虫和成虫,成虫雌雄比例要恰 当。
一抗逄性育种的基本意义与方法2逄境的种类3抗逄性育种的方法二抗旱性育种?树木是多年生植物具有生命周期和年周期两个生长发育周期对干旱的抵抗能力主要通过忍耐干旱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来实现
第9-10章 树木抗性育种 与木材品质遗传改良
(第十一讲)
主要内容
林木抗逆性育种 林木品质遗传改良
第九章 抗逆性育种
盐碱对植物可造成两种危害:一是毒害作用, 当植物吸收进较多的钠离子或氯离子时,就 会改变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二是提高了土 壤的渗透压,给植物根系的吸收作用造成了 阻力,使植物吸水发生困难。

动物遗传育种学 第九章品种和品系的培育

动物遗传育种学 第九章品种和品系的培育

三、品系培育的意义
1、加快种群的遗传进展:
品系的质量要求不如品种全面,可突出某些特点,提纯容易
2、加速现有品种的改良:
品系培育可在品种内部建立了若干各具特点的品系,解决了 群体中优秀个体的质量高数量少的矛盾、选育过程选择性状 数目与选择反应成反比的矛盾、品种的一致性与品种结构, 即异质性的矛盾和种群基因纯合与近交衰退的矛盾。 就有可能使现有品种得到不断发展和提高。
4、充分利用杂种优势
由于品系的基因纯度高,遗传性稳定,系内的遗传结构又互有 差异,所以,通过品系间杂交能够产生明显的杂种优势。 系间杂交:近交系的杂交、专门化品系的杂交(如家禽、猪等 商用配套系)
/jcyzx/index.htm
四、品系培育的方法
二、品系的类别
6.合成品系(synthetic line) 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或品系有计划杂交得 到的杂种基础上选育出来的系,不管是采用何 种建系方法 优点:通过杂交扩大群体变异 缺点:基础群要大,否则不易成功
二、品系的类别
7.专用品系:specific strain,如肉用、奶用系 8.类群系
选择强度。
/jcyzx/index.htm
(一)系祖建系法 2.组建基础母畜群 系祖是系祖建系法的先决条件,而母畜群则是 建系的基础,所以母畜群的质量应可能地好。 母畜群的表型应尽可能与系祖的相似; 母畜群的个体可以与系祖有亲缘关系,也可以 没有亲缘关系,但应以品质质量为准则; 母畜群的数量要适宜,不能太多或过少,以有 利于固定和扩散优良性状为原则。
因生态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消费者的需求,
形成的不同特点的地方类群。
二、品系的类别
2.单系(系祖系) 是由一头卓越的系祖发展起来的品系。 当人们发现一头特别优秀的种畜时,不仅充分利用其 繁殖后代,并以其为理想型标准选留它的后代,而且 围绕这头理想的优秀种畜进行近交,从而迅速扩大具 有该理想型的个体数量,又巩固了其优良性状的遗传 性,结果使原来仅为个体所特有的优秀品质,扩大为 群体所共有的特点,即系祖系。 但单系并不是系祖的全部,也不是亲缘群,只有保持 并发展了系祖特点的个体,才是品系的成员。

第九章 诱变育种

第九章  诱变育种
高于10% 低于10%
三、处理群体大小
❖一般根据突变率和M2群体的大小来确定处 理材料群体的大小。禾谷类作物要求群体有 10000株以上,因此可根据主穗产生种子数 量来判断处理群体的大小。
四、诱变处理后代种植和选择
1、M1的种植与选择: (1) M1的种植: ❖按不同处理点播或稀条播 ❖禾谷类作物M1往往采取密植等方式来控制 分蘖。 ❖群体的大小:按M2群体的大小来决定
(2) M1的选择:
❖考虑M1的存活率和结实率 ❖ M1通常不进行选择: ❖隐性突变较多,少量为显性突变 ❖其原因: ① M1存在着生物学损伤,植株生长较差。 ② 突变往往发生在个别细胞中,植株是由变 异和不变异的细胞组成的嵌合体。 ③ 突变多是隐性突变,形态上不易显露出来。
2、M2的种植与选择:
4、其他化学诱变剂:如抗菌素、亚硝酸、
羟胺等。
二、化学诱变剂处理的方法
(一)处理材料:
❖种子、芽、块茎、球茎、插条、活体植 株的幼穗、花粉、合子和原胚等。种子较 为普遍。
(二)化学诱变方法
❖浸泡法:种子预先浸泡几个小时——化学诱变剂浸 种——流水冲洗——播种或干贮种子。 ❖涂抹或滴液法:将药剂溶液涂抹或缓慢滴在植株、 枝条或块茎等处理材料的切口或花序。 ❖熏蒸法:将花粉、花序置于一密闭小箱内,使药剂 产生蒸汽进行熏蒸。 ❖施入法:在培养基中加入低浓度诱变剂溶液,通过 根部吸收进入植物体。 ❖注入法:用注射器将药液注入材料内。
三、化学诱变剂作用的特点
1、诱发突变率较高,点突变多,染色体损伤轻,不引 起染色体断裂;
2、生理代谢损伤大,容易引起生活力和可育性下降; 3、具有迟效作用
①潜在损伤 ②残留物的后效作用 ③化学活性基团的再诱变作用 4、处理材料损伤轻,在某种程度上可进行特异性诱变 5、使用方便,经济,不需要特殊设备

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

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
应用
广泛应用于各种农作物的育种,如水稻、小麦、玉米等。
03
农作物新品种培育的流程
选种
选种目标
01
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种子,如抗病、抗虫、抗旱、抗涝、高产
等。
种子来源
02
通过搜集、购买或交换等方式获取不同品种的种子,以增加选
种的多样性。
选种方法
03
采用田间选择、室内选择等方法,根据育种目标进行初步筛选
详细描述
转基因抗虫棉是通过将外源抗虫基因导入棉花的细胞中,使棉花产生抗虫蛋白,从而抵抗棉铃虫的侵 害。这种新品种的抗虫效果显著,能够大幅度提高棉花的产量和品质。转基因抗虫棉技术被广泛应用 于中国和其他产棉国家,为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做出了重要贡献。
基因工程马铃薯
总结词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成功培育出抗病、 抗旱、高产的马铃薯新品种,提高了马 铃薯的产量和品质。
采用田间选择和室内选择相结合的方法,对杂交 后代进行多代筛选和培育。
3
优良品种
经过多代选择和培育后,最终获得符合育种目标 的优良品种。
品质检测
检测内容
对优良品种进行品质检测,包括营养成分、口感、抗病性 等。
检测方法
采用生化分析、病理学等方法进行品质检测,以评估品种 的优劣。
品质评估
根据检测结果,对优良品种进行品质评估,确定其是否符 合市场需求和生产要求。

杂交
杂交原理
通过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遗传物质进行结合,以产生新的遗传变 异。
杂交方法
采用人工授粉、试管受精等方法进行杂交,以获得杂交后代。
杂交世代
根据育种目标,对杂交后代进行多代选择和培育,以获得符合要求 的品种。
选择优良后代
1 2

农业科学中的新品种培育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科学中的新品种培育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科学中的新品种培育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科学在新品种培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新品种培育是通过选育、杂交、基因改良等手段,开发出对抗病虫害、适应气候变化、提高产量和品质的新农作物品种。

这些新品种不仅能够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经济收益,还能减少对土地、水资源的压力,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新品种培育可以提高农作物的耐性和适应性,减少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

随着气候变暖和气候极端事件的增多,传统的农作物品种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通过运用农业科学的现代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将耐旱、耐寒、耐病虫害等特性导入农作物品种中,提高其适应性和耐受性。

这不仅可以减少农作物的损失,也能够降低农民对农药和化肥的依赖,减少环境污染。

其次,新品种培育还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满足人们对食品安全和营养的需求。

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品种往往产量有限且品质参差不齐,无法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

通过新品种培育,研究人员可以选育出高产、高抗性和高营养价值的农作物品种,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满足人们对食品的需求,保障粮食安全。

此外,新品种培育还能够实现农业的精准化和高效化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研究人员可以利用基因测序和分子标记等技术手段快速筛选和鉴定农作物品种中的有用基因。

这为农作物的精准培育和高效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研究人员可以根据农田的不同条件,设计出适应性强、生长周期短、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农作物品种,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新品种培育还能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作物的遗传多样性是农业系统的基础,它能够提供抗病虫害、适应气候变化等特性。

然而,由于长期的单一种植和大规模农业生产,导致农作物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不断减少。

通过新品种培育,研究人员可以引入不同的遗传背景,恢复农作物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提高农作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新品种培育技术

新品种培育技术
新品种培育技术
原生质体及其制备
(1)定义: 去除细胞壁后裸露的细胞称之为原生质体(protoplast)。 (2)特点: 无细胞壁,可以方便地进行遗传操作、人工诱变、细胞器转
移、细胞融合等操作。具有全能性,能再生细胞壁。
新品种培育技术
(3)制备与纯化
• 酶解法的建立 • 1960年,英国科金第一次采用酶方法从
细胞质失活后再与另外一个完整细胞进行融合。
新品种培育技术
三 发展历史
• 自发融合现象最初在动物细胞中发现。1858年发现正常组织、发炎组织以及肿瘤组织 中的多核细胞情况。动物体内的破骨细胞也是自发融合形成的多核细胞。
• 1962年日本学者发现一种叫日本血凝性病毒(HVJ)能引起艾氏腹水瘤细胞融合成多核细 胞的现象。
• 优点:融合率高、重复性与可控制性强。 • 缺点:可能会造成不可恢复的细胞损伤。
新品种培育技术
BLS细胞融合仪
• (1)聚集:在直流电脉冲的诱 导下,极化产生偶极子,彼此 靠近,定向排列成串球状。
• (2)细胞膜融合:在直流电脉 冲的诱导下,原生质体膜两侧 产生电势,正负电荷相吸,细 胞膜变薄,触发膜的穿孔(质 膜瞬间破裂)。
• 优点:基于PEG的诱导融合优点是融合成本低,勿 需特殊设备;融合子产生的异核率较高;融合过 程不受物种限制。
• 缺点:是融合过程繁琐,PEG可能对细胞有毒害。
新品种培育技术
细胞融合例子1 甘蓝与大白菜的化学诱导融合
新品种培育技术
新品种培育技术
新品种培育技术
新品种培育技术
新品种培育技术
3 物理法
• 杂交玉米等杂交植物比它们的亲本更 为健壮,产量更高。
• 《自然》(Nature)2008年11月23日: 中美科学家发现杂交植物比其亲本生 长更好的一个原因:负责光合作用和 淀粉代谢的基因在白天要更为活跃。

《品种培育》PPT课件教学教材

《品种培育》PPT课件教学教材
• 水稻和烟草花粉可采用直板培养法进 行培养。
3、小孢子母细胞培养 小孢子母细胞培养主要用于研究减数分裂和花粉发
育。 1967 年Ito和Stern培养无瓣 延龄草和麝香百合的
小孢子母细胞获得成功,得到了四分体小孢子。 Nitcsh等采用变温处理的方法改变小孢子母细胞的
发育途径,并诱导出胚状体。 对大多数植物来说,小孢子分离系统还没有建立起
• 生物学方法
生物学方法主要是通过杂交方法,尤其是种间或不同属、 科间的远缘杂交,也成为染色体组的合并技术 (chromosome set fusion)。
① 远缘杂交技术 两大困难:
➢ 由于生殖隔离造成交配困难; ➢ 即使交配成功,但因染色体组受平衡作用而难以通过减
数分裂使合并的异源染色体组在后代固定下来。
管束无直接联系
2、 花粉培养(pollen culture) 花粉培养是指把花粉从花药中分离出来,
以单个花粉粒作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的 技术。 (1) 裸子植物的花粉培养 研究相对较少,典型的树种有麻黄、银杏、 紫杉、榧等。 (2)被子植物的花粉培养
• 被子植物成熟花粉不容易进行离体培 养,通常采用特殊方法,如悬滴培养 (Kameya等 ,1970)或看护培养 (sharp等, 1972)。
也可调节渗透压剂。
(2)激素:在脱分化培养基中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共同作 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分化培养基中,细胞分裂素是主要的 诱导激素,一般也配合使用生长素;通常采用生长素单独 或配合使用诱导生根,适用浓度0.025~3.0mg/L不等。
(3)附加成分 • B、条件培养基 • 利用组织培养物产生分泌物进入培养基,使得培
第一期,小孢子母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 第二期,四分体分离开后,单个小孢子继续发育; 第三期,小孢子发育成成熟的花粉粒。

栽培技术工作者新品种培育方案

栽培技术工作者新品种培育方案

栽培技术工作者新品种培育方案一、引言在农业发展中,新品种的培育对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抗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栽培技术工作者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新品种培育方案。

本文将提出一套新品种培育方案,旨在帮助栽培技术工作者有效地培育出优质、高产、抗病虫害的新品种。

二、目标与原则1. 目标:培育出具有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的新品种,以满足市场需求并提升农民收入。

2. 原则:- 科学性原则:方案基于科学的农学理论,确保培育过程合理、可行。

- 实用性原则:新品种在实际种植中具有实用价值和经济效益。

- 可操作性原则:方案操作简便,易于栽培技术工作者操作和掌握。

三、新品种培育方案1. 确定培育目标:在栽培过程中,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的实际情况,确定培育新品种的目标和特点。

比如,可以依据市场需求培育出高产、口感好、抗旱的小麦品种。

2. 采集优质种质资源:栽培技术工作者需要广泛收集和鉴定各地的优质种质资源,包括不同品种、不同地理环境下的种子,以丰富培育的遗传基础。

3. 遗传改良与筛选:- 通过合理的遗传改良手段,利用育种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新品种的多交配、杂交与选择,以产生具有优质特性的杂种。

- 在遗传材料的基础上,根据培育目标,开展对新品种的选择与筛选。

通过多指标综合评价、选择优秀个体进行后代选育,逐步提升品种的综合性状。

4. 田间试验与评价:- 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开展大面积的田间试验。

对新品种进行生长发育观察、产量表现和抗病虫害等性状评价。

- 根据试验结果,综合分析新品种的表现,确定是否符合培育目标的要求。

5. 展示与推广:- 对通过试验评价的新品种,进行示范种植和展示,让农民了解到其优越性和经济价值。

- 通过举办培训班、讲座和宣传活动等方式,积极推广新品种,并提供栽培技术指导和支持。

6. 后期管理与保护:- 新品种推广后,需要建立健全的品种保护制度,防止未经授权的繁殖和销售。

- 提供技术指导和管理措施,加强对新品种的生产和推广的质量监控,确保品种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义: 1、容易短时间内得到大量变异群体 2、方便进行遗传操作
二、组织培养与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利用各种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诱导 植物发生突变,根据育种目标选择新品种的育种技术。
植物组织培养与诱变育种相结合的优点 1.诱变诱导产生自然界不存在或极为罕见的新性状、新类型; 2. ①植物组织培养材料如茎尖培养、花药(含小孢子)培养、
• 5.猫叫综合征(5P-综合征) 染色体异常为5号染色体短
臂部分或全部缺失。表型特征有:婴儿时期哭声似猫叫,因 而得名,可有喉器小和会厌小等喉部发育异常。严重智力低 下,小头、圆形脸、眼距宽、眼裂下斜、耳位低、内眦赘皮, 贯手等多种畸形,约一半患者有先天性心脏病,智力低下, 生活能力差,常早亡。4P-综合征类似5P-综合征,但常常更 为加重,还可呈尿道下裂,腭裂、严重的精神以及运动障碍, 癫痫发作等,属少见病例。
2、DNA含量测定
细胞DNA含量测定是倍性鉴定的另一个比 较有效的直接鉴定的方法。如:如果发现 杂种的DNA含量是其亲本的一倍半,就可 以确定这些杂种是三倍体。
扫描细胞光度仪是较为先进常用的方法, 其测定快速准确,并能测出嵌合体,但是 缺点是这种仪器比较昂贵。
3、染色体计数法
由于染色体制片技术比较成熟,因此染色 体计数仍是目前鉴定多倍体倍性的一种最 为直观、准确的方法,但缺点是比较费时。
第九章 新品种培育
一、原生质体变异 二、组织培养与诱变育种 三、体细胞杂交 四、多倍体与单倍体 五、雌核发育 六、植物离体受精 七、胚胎嵌合
一、原生质体变异
变异表现: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基因突变、性 状改变(生长习性、抗病性、发育特性等)
原生质体再生植株遗传变异的原因: 一是材料本身;二是分离和培养过程中
4、现代生物技术方法
如从酶及蛋白的表达情况,mtDNA 遗传多 态性检测、RAPD技术、DNA斑点杂交技术 等均可以检测多倍体中外源片段的掺入。
其它化学试剂有聚乙二醇(PEG) 、6-二甲 基氨基嘌呤( 6-DMAP)、咖啡因、N2O 和 CHClF2 等麻醉剂。
• 2.克氏综合征(Klinefelter Syndrome) 是常见的男性性染 色体异常疾病,典型的核型为47,XXY。表型特征有睾丸发育 不全。身材修长,乃足跟至趾骨间的距离增长所致。男子乳 腺发育、阴毛呈女性型分布,阴茎及睾丸均小。严重者伴有 智力迟钝、隐睾及尿道下裂等。本病发生率较高,在新生活婴 中的发生率是1.4~2.9%,是男性不育症中常见的一种。
外线和β射线 ,以及激光和各种粒子的微束等;
化学诱变剂:
烷化剂:主要有甲基磺酸乙酯(EMS) 、亚硝基乙基脲 (NEH) 、乙烯亚胺(EI) 、硫酸二乙酯(DES) 、N-甲基 -N′-硝基-N-亚硝基胍(MNNG或 NG)和亚硝基乙基尿烷 (NEU)等;
碱基类似物:5-溴尿嘧啶(BU) 、5-溴脱氧尿核甙 (BudR) 、2-氨基嘌呤(AP)等
药剂浓度:不同植物对秋水仙素的敏感性不 同。实践证明,秋水仙素的有效浓度一般在 0.01-0.4%,以0.2%左右的浓度最为常用。
处理时间:一般不少于24小时。浓度高时处 理时间可相应短些。
处理温度:一般在18-25℃之间。
用秋水仙素加倍时所用溶液的有效浓度、处理时 的温度、处理时间和方法,因作物种类、部位及 其生育时期等而异。
(1) 化学方法
利用一些化学物质也可以阻止第二极体的排出或受精卵 的有丝分裂而产生三倍体或四倍体。常用的化学物质主 要有:
细胞松驰素B(Cytochalasin):导致极体的保留,是通过
阻止卵子微丝环的收缩和极体的分离来实现的。CB 处理比其他 物理方法(如温度,水压等)能更有效地诱导三倍体的形成,
温度调控技术
通过温度调控技术诱导多倍体是物理方法中 简便而效果佳的方法之一。
温度休克分为冷休克(0~5℃)和热休克 (30℃)。一般冷水性动物宜用热休克,温 水性动物宜用冷休克。其处理的效果与处理 开始时间、持续时间以及温度的高低有关。 不同种类动物有不同的最佳处理条件。
静水压休克诱导
静水压休克诱导能够促使第二极体保留和抑制第 一次卵裂的最显著作用是:静水压处理破坏了有 丝分裂器中的纺锤丝,即纺锤体和星体,从而暂 时阻断了有丝分裂的进程。
多倍体是由于细胞内染色体加倍而形成的,如通过抑制受 精卵第二极体的放出产生三倍体或抑制第一次卵裂产生四 倍体。
诱导材料的选择 (1)天然多倍体物种比重较高的科、属植物 (2)综合性状较好、染色体数目少的材料 (3)杂合性高的材料 (4)以收获营养器官为目的的植物 (5)远缘杂种后代 (6)选择生育周期短的作物
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目前诱导方法有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方法。 物理方法主用于多倍体育种史的初期,现已不
常用。
生物方法(体细胞杂交、胚乳培养)是随着组织 培养技术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尚不成熟。这两 种方法由于加倍的效率低而很少使用。
目前最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化学试剂诱导法,其 中秋水仙素则是至今发现的最有效、使用最为 广泛的染色体加倍诱导剂。
多倍体动物稀少的原因
动物远源杂交能力很弱,这样难以形成杂种个体。 (骡子)
可能与染色体的性别决定有关。任何多于二倍体的 染色体都容易造成动物的高度不育,所以对多倍体 的动物只能靠无性生殖来维持。而且,染色体异常 通常会造成胚胎死亡。因此基本上得不到染色体异 常尤其是多倍体的子代个体。
多倍体育种方法
• RFLP作为第一代分子生物学标记自问世以来已广泛运用于多 门生物学科研究中,但它运用于植物抗性研究还只是近几年 的事。RFLP能对植物的抗性基因进行定位和分离,利用RFLP 技术,对于核基因组或叶绿体基因组,尤其是后者,若能提 取纯净DNA,则可直接从酶切后的电泳图谱看出其多态性,利 用这一方法可以测定种群内、种群间不同水平的物种在污染 环境下抗性分化进化水平上的差异。
• RFLP的类型 1.点的多态性 • 表现为DNA链中发生单个碱基的突变,且突变导致
一个原有酶切位点的丢失或形成一个新的酶切位 点。Southern杂交即可诊断。 2.序列多态性 • 因DNA链内发生较大部分的缺失 重复 插入等变异, 其结果是即使其内切酶位点碱基序列没有变化, 但原有的内切酶位点相对位置发生变化从而导致 RFLP。
一般采用低浓度、长时间 (0.025%-0.05%, 几天 到十几天) 或高浓度、短时间 (0.2%, 几小时) 的处理方法。材料处理完后,应及时冲洗干净, 以防药害。处理过的材料,应在低温(15 ℃)、 高湿条件下精心培育,以迅速恢复其生长机能。
(2) 物理学方法
主要包括温度激变(温度休克法)、 机械创伤、电离辐射、离心、水静压 法和高盐高碱法等。
悬浮细胞或原生质体培养等培养材料微小,诱变剂容易吸收, 易获得数量较大而且均匀一致或基本一致的诱变群体。 3.增加再生植株的变异频率,获得更多的变异材料。 4.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对突变材料在短期内进行扩大繁殖,产 生数量较多的突变群体。
植物组织培养与诱变育种相结合的关键问题:
第一,确定适合的诱变剂; 第二,确定适合的诱变材料(或靶细胞或靶组织)。选择诱变
从而抑制细胞质分裂。 秋水仙素:可以抑制细胞分裂中纺锤丝的形成,因而可
以抑制有丝分裂。
处理技术
处理部位:只有处理正在分裂的细胞才能获得 多倍体。通常以植物茎端分生组织或发育期的 幼胚为材料。
处理方式:秋水仙素一般用水溶液,也可混入 羊毛脂、琼脂或凡士林中。可根据不同情况选 择以下处理方法:浸渍法、涂抹法、棉花球滴 渍法、喷雾法、注射法、药剂培养基法等。
• 6.染色体断裂综合征:可见大量染色体断裂,多由于范可尼 (Fanconi)综合征与Bloom综合征。
• 7.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在病理情况下,某些染色体 断裂发生的频率很高,称之为脆性染色体。本病即 是其中之一种,在无(低)叶酸的培养基中培养后, 在Xq27-28部位容易出现断裂或裂隙。病人以男性多 见,呈智力低下,孤僻、长脸、大耳、大睾丸、大 生殖器、颌部突出等状;在女性症状较轻,约1/3表 现为轻度智力障碍。
• 3.爱德华综合征Edwards:染色体异常为18三体。表型特征有 智力低下、小头、前额窄、枕部突、小颌且张口范围小,腭 弓高窄、低位耳、肾畸形、肌张力增高及手紧握等。
• 4.帕陶综合征:染色体异常为13三体。表型特征中有中枢神 经系统发育缺陷,呈前脑无裂畸形。前额小呈斜坡样,头皮 后顶部常有缺损。视网膜发育不良,切片镜下观察可见菊形 团形成。严重智力低下,唇裂及腭裂、多指等。中性粒细胞 核上有过多的突起。
四、多倍体和单倍体
1.染色体工程:多倍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
人的染色体
• 1.特纳氏综合症(Turner)是常见的女性性染色体异常疾病。 常见的核型是45,X,少数是嵌合体,出生率1/2500~1/5000。 身材矮小,原发性闭经,性幼稚,蹼颈,后发际低,宽乳距, 肘外翻是本病的主要临床特征。
• 8.费城染色体(Ph‘’):因首见于美国费城而命名。 系其22号染色体部分长臂接到9号染色体长臂的一种 易位。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见到的特殊的染色体 异常,但在其他少数急性白血病中偶可见到。这也是 恶性细胞染色体变异中唯一已被公认确实具有恒定 变化的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数目变异 染色体数目能以个体或以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增加或减少。
其他:叠氮化钠(NaN3) 、抗生素、芥子气、吖啶、羟 胺及诱发加倍的试剂如秋水仙素等)。
三、体细胞杂交
1、杂交的不亲和性
植物体细胞杂交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原生质体的分 离和培养,原生质体间的融合,融合后杂种细胞的选择, 诱导杂种细胞产生愈伤组织和再生植株。
2、体细胞杂交植物常用鉴定方法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分为两种情况: 体细胞内含有完整的染色体组的类型为整倍体; 染色体组内的个别染色体数目有所增减,使细胞内的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