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表现特征
腹膜后含脂肪病变的CT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广东省人民医院)
目的:探讨通过确定软组织病变内存在脂肪组织作为诊断线索建立诊断
方法:CT根据显示病变内密度来确定是否含有脂肪成分。建议扫描采集及重建使用薄层重建和薄层间距。消除CT设备的CT值漂移和部分容积效应情况下,病灶内出现CT值低于-20Hu可以确定有脂肪存在,CT值低于-10Hu可以怀疑脂肪的存在。脂肪组织MRI的T1/T2WI显示高信号,脂肪信号抑制序列显示信号降低;反相位T1WI显示信号较同相位T1WI信号减低。
3、脂肪肉瘤
腹膜后原发性脂肪肉瘤包括高分化型,粘液型,圆形细胞型,多形性型,去分化型。分化型脂肪肉瘤主要由脂肪瘤样和硬化性成分组成,脂肪瘤样成分的CT密度、MRI信号与脂肪成分相似,而硬化性成分与肌肉的密度和信号相似。粘液性脂肪肉瘤CT平扫密度和MRI信号同水相似,CT增强扫描表现为网状延迟强化。圆形细胞性和多形性脂肪肉瘤表现为无明显脂肪、但有灶性坏死的软组织肿块。去分化脂肪肉瘤表现为分化良好的脂肪瘤样成分与明显强化的软组织肿块成分,二者分界清楚。
7、腹膜后畸胎瘤
多位于腹膜后间隙上部、肾脏前上方,可跨越中线,常与肝脏、胰腺、结肠、胃后壁关系密切,小儿多见,男女性别无明显差异。多为良性,由多胚层组织组成,内可见上皮、脂肪、牙齿、骨骼等结构。CT/MR上显示含有脂肪、液体密度/信号及钙化、骨化、牙齿影等多种成分的肿块是其特征;肿瘤血供较少。
4、髓样脂肪瘤
超声表现肾上腺区域内脂肪性肿瘤的强回声光团。CT表现边界清楚、密度欠均匀肿块,CT值范围一般在-5~-250 Hu,注射对比剂后肿块一般轻度到中度强化。MRI显示由脂肪组织形成的高信号肿块。髓样脂肪瘤根据MR信号特征分为三类:1)以脂肪成分为主型:T1WI均匀高信号,T2WI中等信号。2)脂肪和髓样成分混合型:T2WI和T1WI增强上脂肪信号混杂高信号区域。3)髓样成分为主型:相对于肝脏,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有强化。
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表现和病理对照分析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年第16卷第73期151·医学影像·0 引言腹膜后脂肪肉瘤属于一种较为多见的原发软组织肿瘤,其在全身肿瘤中的比例大约为35%左右[1]。
为进一步改善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的临床医治效果,本次研究特选择在我院医治的24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就腹膜后脂肪肉瘤病理与CT表现的关联性进行探究,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进行医治的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24例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27-72岁、平均年龄(48.6±2.9)岁。
临床特征:腹部疼痛8例,腹胀8例,体重下降4例,腹部包块22例。
1.2 方法采用螺旋CT机进行诊断,扫描参数为120KV,200mA,矩阵为512×512;扫描范围:全腹部;扫描方式:平扫及增强扫描,厚度5-8mm,层间距5-8mm,所有患者均取仰卧位。
经高压注射仪器输注欧苏碘海醇100mL后,延时5s,采取2r/s的速度连续扫描50s。
观察病灶CT情况与周围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并分析。
所有患者的CT图像均需由3位及3位以上的主治医生阅片审查。
1.3 统计学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汇总数据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s )表示,采用t 检验,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病理结果:24例腹膜后脂肪肉瘤中,黏液型4例、去分化型4例、圆细胞型2例、多形性型2例、分化型6例、混合型6例。
6例分化型中,包含脂肪瘤型4例、硬化型2例;6例混合型中,包含脂肪瘤型合并黏液型2例、合并硬化型2例、合并多形性型2例。
CT表现:肿块形态:类圆形5例,占20.83%;不规则19例,占79.17%。
CT平扫:16例肿块显现脂肪组织,CT值在-80至-15HU之间,病理类型:6例分化型,4例去分化型,6例混合型;8例肿块未显现出清晰的脂肪组织,其中4例以液性密度为主,CT值15-25HU,病理类型均为黏液型;4例以软组织密度为主,CT值30-60HU,病理类型:2例圆细胞型、2例多形性型。
腹膜后去分化脂肪肉瘤的CT特征
发 伴高 分化脂 肪 肉瘤 1 例; C T平 扫均 表现 为软 组织 肿 块 中存 在 明确脂 肪成 分 , 二 者 分界 清楚 , 脂 肪 含量 不 一 , 但
均 较少 且位 于肿块 周 边 区域 。 增 强 扫描 肿瘤 实质 成分 动脉期 呈轻 至 中度强 化 , 静脉 期呈 渐进 性强 化 。 其中 1 例 于 术 后 7个 月复 发 , 再 次手 术后 1 . 5个 月再 次 复 发 , 1例于 术后 2个月 复 发 , 1 例 术 后 1个 月 随访 未见 复 发 。 结 论 腹 膜后 去分 化脂 肪 肉瘤 的 C T特 征有 助于 活体诊 断 和临 床治疗 方 案 的选 择 。 f 关键 词】脂肪 肉瘤 ; 去 分化 ; 体 层摄 影术 ; x 线计 算机
M e t h o ds Co mp a r i n g wi t h p a t h o l o g y ,t h e C T f e a t u r e s o f 3 c a s e s wi t h s u r g e r y a n d p a t h 0 1 o g i c a l l y p r o v e d r e t r o p e r i t o n e a l d e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e d l i p o s a r c o ma we r e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l y a n a l y z e d . Re s u l t s Amo n g t h e 3 c a s e s o f d e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l i p o s a r c o ma a t f e r p e it r o n e a l ,t h e r e we r e 2 e a s e s o f s i n g l e l e s i o n s a n d 1 c a s e o f mu l t i p l e l e s i o n s d e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l i p o s a r c o ma wi t h we l l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e d l i p o s a r c o ma .C T p l a i n s c a n wa s 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 b y d i s t i n c t f a t c o mp o n e n t i n s o t f t i s s u e ,b o u n d a y r c l e a r l y ,b u t wi t h v a i r e s f a t c o n t e n t , l o c a t e d i n t h e l u mp o f t h e p e i r p h e r a l a r e a s . T h e s o t f t i s s u e s we r e mi l d a n d mo d e r a t e e n h a n c e d i n a r t e r i a l e n h a n c e me n t ,g r a d u a l a g g r a n d i z e me n t i n v e n o u s p h a s e .1 c a s e wi t h r e e u r r e n e e a t f e r 7 mo n t h s a n d
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
平 扫
增 强
神经鞘瘤起源于神经组织的Sehwann细胞,占所 有原发性神经鞘瘤的0 7% ~2.7% ,在腹膜后肿瘤 占0。7% ~2.7% ,首先由~eroeay在1932年描述, 多发生在神经节及神经干周围,镜下可见Schwann细 胞,临床少见,文献报道多为个案报道,临床上以肢 体、腹膜后及头颈部为多见,多为良性,恶性少见。
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
江苏省镇江市中医院CT室 谈瑞生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neoplasm,PRN)是指除后腹膜固有器官(如胰腺、肾脏、 肾上腺等)以外,起源于腹膜后组织的原发肿瘤,以间叶 组织肿瘤多见,其它有神经源性、血管源性、生殖细胞源 性、上皮残余组织源性等。此类肿瘤较为少见,约占全身 肿瘤的0.01%- 0.3 %,多为恶性(占80%以上),以肉 瘤多见。本文收集了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腹膜后 肿瘤病例,分析其CT表现,并探讨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 瘤的诊断价值。
腹膜后隙retroperitoneal space:位于后腹壁的壁腹膜与腹 内筋膜之间,上起自膈,下至骶骨岬,两侧向外连于腹膜下 筋膜。
CT扫描技术要点
一、(1)扫描前禁食4~6 h。(2)检查前lh口服1.5 % ~2.0%泛影葡胺水溶液500~800 ml, 为使小肠远 近端均显影,临检查前加服300~500 ml。 (3)增强 扫描,肘静脉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80-100ml,注射流 率2-3ml/s,需延迟扫描。 二、扫描范围为剑突下至耻骨联合,病灶大时层厚为5 -10 mm,层距亦为5-10 mm ,连续扫描,若疑为小 病变需1~5 mm 薄层扫描 。 三、窗宽:WW350-400。窗位:WC35-40。 四、多方位重建,多数病例需薄层重建冠状位、矢状位 、必要时曲面重建。
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证实 的 3 2例原发性腹 膜后脂 肪 肉瘤 的 C T资料 , 3 2例 均行 c T平扫 及增强扫 描 。结果 ①肿 瘤大小 约 8 ~ 3 0 c m. 肿瘤 的形态绝大多数不规则 , 所有肿瘤均位于腹膜后间隙。②3 2 例脂肪 肉瘤 中, 2 0例肿块 中含有典型的脂
肪成分 , 其c T 值 为一2 0 —1 3 0 H u 。增强扫描时肿块 内的脂肪成分无强化 , 软组织成分轻度强化。结论
实用 医学影像杂志 2 0 1 3 年 1 O月第 1 4卷第 5期
J P MI , O c t o b e r 2 0 1 3 . V o 1 . 1 4 .Fra bibliotekN o . 5
原发性腹膜后脂肪 肉瘤 的 C T诊 断与鉴别诊 断
田爱民 李 威 马 国林
【 摘
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脂肪 肉瘤的 C T表现及鉴别诊断要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
p o i n t s . Me t h o d s T h e C T i f n d i n g s o f 3 2 c a s e s wi t h p r i ma y r r e t r o p e r i t o n e a l l i p o s a r e o ma p r o v e d b y o p e r a t i o n a n d p a t h o l o g y we r e a n a l y z e d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l y . T h i r t y — t w o c a s e s w e r e e x a mi n e d b y C T p l a i n s c a n n i n g a n d c o n t r a s t e n h a n c e — me n t s c a n n i n g p r e o p e r a t i v e l y . Re s u l t s T h e s i z e o f 3 2 l i p o s a r c o ma s r a n g e d f r o m 8 t o 3 0 c m. T h e s h a p e o f l i p o s a r c o — ma wa s i r r e g u l a r . An d a l l t u mo r s w e r e l o c a t e d i n t h e r e t r o p e it r o n e a l s p a c e . O f 3 2 l i p o s a r c o ma s ,2 0 c a s e s h a d h u g e h e t e r o g e n e o u s ma s s e s w i t h f a t a t t e n u a t i o n .a n d t h e C T v a l u e o f t h e m w a s f r o m 一 2 0 t o一 1 3 0 Hu . On C T c o n t r a s t .t h e
腹膜后脂肪肉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 腹膜后间隙是位于横膈以下和盆膈以上, 后壁层腹膜 与腹横筋膜间的潜在腔隙。
• 肾旁前间隙:是后腹膜与肾前筋膜之间的区域,侧方为侧锥筋膜;此间隙向上延伸 至肝脏裸区,向下经髂窝与盆腔腹膜后间隙相通。内包括升、降结肠,十二指肠和 胰腺。
• 肾周间隙:为肾前筋膜与肾后筋膜之间的区域,向上与横隔向附着,外侧与侧锥筋 膜相融,下方肾筋膜前后两层与髂筋膜及输尿管周围的结缔组织疏松融合或相连, 因此,此间隙下部与髂窝相通;肾前筋膜越过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的前方与对侧肾前 筋膜连续,肾后筋膜向后内附着于腰椎椎体。内包括肾、输尿管、肾上腺及其周围 脂肪(脂肪囊)。
64岁男性, 右上腹隐痛
神经鞘瘤
➢是一种良性肿瘤,起源于神经鞘的施旺(神经膜)。神经鞘瘤占腹膜后肿瘤的6%,比神经纤维瘤更常见。 ➢常无症状,女性多见(2:1),尤其是20 - 50岁。 ➢在腹膜后,神经鞘瘤通常位于椎旁,其次位于肾、骶前间隙和腹壁附近。 ➢镜下分为 Antoni A and Antoni B ,可以有出血、囊性变、钙化和玻璃样变。 ➢CT上呈圆形,界清,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多低于肌肉密度(可能是神经组织内含脂量较高)。 ➢钙化可呈点状、斑点状或曲线状。 ➢MRI细胞区域在T1WI和T2WI上呈低信号,T2WI囊性区为高信号。 ➢典型者为进行性延迟强化,可出现“靶征”(中心富细胞区域较周围强化明显)。 ➢恶变较神经纤维瘤少见。
在相通; 5. 盆腔的病变可直接蔓延至腹膜后三个间隙,直肠、乙状结肠的病变也容易波及
腹膜后间隙; 6. 任何一个间隙的病变,可因为脓液、胰腺消化酶的作用或肿瘤的侵蚀、破坏筋
膜的屏障作用而直接侵犯其他间隙。
腹膜后间隙肿块特点(腹腔肿块鉴别)
1. 肿块使腹膜后脏器移位,尤其是向前移位。 2. 肿块与腹膜后脏器分界不清,脂肪间隙小时,但肿块最大经
腹膜后脂肪肉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 其内有类似脂肪样组织密度(CT值-10--100Hu)为其特征, 脂肪肉瘤中的脂肪密度略高于腹腔内脂肪。
✓ 瘤体较大,多压迫或推移邻近组织器官。 ✓ 动脉期肿块非脂肪区强化,肿块呈斑片状、飘絮状不均匀
主的不均质肿块。 ✓ 多有完整包膜,境界清楚。 ✓ 瘤体较大,多压迫或推移邻近组织器官。 ✓ 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及分隔强化,多伴有渐进性强化,脂肪
成分不强化。
谢谢!
增强扫描后可见非脂肪成分中等强化。
鉴别诊断——脂肪瘤
✓ 病理、影像上都难与分化良好的脂肪肉瘤鉴别。 ✓ 脂肪瘤很少发生于腹膜后,脂肪肉瘤发生于腹膜
后多见。 ✓ 脂肪瘤多为良性,一般比较小,而脂肪肉瘤多为
恶性,呈侵袭性生长,易形成较大的肿块。
小结
✓ 多发生于50岁以上成人,男性多见。 ✓ 根据分化程度不同表现为密度/信号不均匀,多以脂肪为
腹膜后脂肪肉瘤的影像诊断与 鉴别诊断
概述
✓ 腹膜后原发肿瘤的发病率很低,绝大多数为恶性, 以脂肪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和平滑肌肉瘤 相对多见,脂肪肉瘤超过其中的一半。
✓ 多发生于50岁以上成人,男性多见。 ✓ 一般为深在性、无痛性、逐渐长大的肿物,病变
发展隐匿,早中期多无典型临床表现,常以偶然 发现巨大肿块就诊。
病理特征
脂肪肉瘤是来源于 血管周围、体腔及 肌腱间隙的未分化 间叶组织细胞,由 成脂肪细胞到成熟 脂肪细胞不同分化 阶段的细胞构成。 较少数可能为脂肪 瘤恶变而来。
01 分化良好型脂
肪肉瘤
04
圆细胞型脂 肪肉瘤
05
CT表现
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多样性表现
m xi tseW va css a y sf—ts tnao udi 6css n i dt u o ni6css C n yo s a r el i 3 a i ; o i u aeutnf n e d x s e hw e.【 o - d iu s e e n e m n d l t se t i o n a a m ei s n a d s m 】T e o pe Tm n e aos f r ay e oe t e p a o a r rsl f mte ie n pr f a o g ui o hs cm l C ais tn p m r rtpfo ah o r m e eue r h f r t as pt l i e x ft i o i r i nl s c a t o d d e to h o c
loacm ae enr i e tsete ,w i e ofm db a o g n pr o .【 eu s u ed e— i r ahv e v w dr r pcvl h hw r cn re ypt l y doea n R sl 】D et t i r p o s b ee eo i y c e i ho a i t t oh f
(. 1 武警上海总 队医院放射科 ,上海 2 10 ;2 武警青 海总队医院放射科 ,青海 西 宁 800 ) 0 13 . 100
腹膜后脂肪肉瘤影像学表现与鉴别诊断
病理学特征:腹膜后脂肪肉瘤的病理性质、生长方式、组织结构等
影像学表现:腹膜后脂肪肉瘤在影像学上的表现,如肿块大小、形态、密度、边界等
联系:病理学特征与影像学表现之间的关系,如肿块的生长方式与影像学上的形态、密度等之 间的关系
腹膜后脂肪肉瘤与神经鞘瘤的鉴别:脂肪 肉瘤通常表现为脂肪密度,而神经鞘瘤则 表现为神经组织密度。
腹膜后脂肪肉瘤: 位于腹膜后,多 为单发,边界清 晰,密度均匀, 增强扫描后强化 明显
腹膜后平滑肌肉 瘤:位于腹膜后, 多为单发,边界 不清,密度不均 匀,增强扫描后 强化不明显
腹膜后纤维肉瘤: 位于腹膜后,多 为单发,边界清 晰,密度均匀, 增强扫描后强化 明显
汇报人:XX
肿瘤细胞形 态多样,可 能存在多形 性、核分裂 象等特征
腹膜后脂肪 肉瘤的诊断 需要结合影 像学表现和 病理学检查 结果进行综 合判断
肿瘤大小:通常大于5cm
肿瘤形态: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 楚
肿瘤质地:软硬不一,部分区域可有囊 性变
肿瘤细胞:多为多边形,细胞质丰富, 核分裂象少见
免疫组化:CD34阳性,CD99阳性, SM阳性,Desmin阴性,S-100阴性
腹膜后神经鞘瘤: 位于腹膜后,多 为单发,边界清 晰,密度均匀, 增强扫描后强化 明显
腹膜后淋巴瘤: 位于腹膜后,多 为多发,边界不 清,密度不均匀, 增强扫描后强化 不明显
腹膜后转移性肿 瘤:位于腹膜后, 多为多发,边界 不清,密度不均 匀,增强扫描后 强化不明显
腹膜后脂肪肉瘤的 影像学表现:肿块、 钙化、囊变等
XX,
汇报人:XX
01 02 03 04 05
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江心;张杰;林洁;唐坤;郑祥武;李伟伟【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PRL)的CT表现及与病理组织学的关系.方法:搜集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2例PRL,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及与病理类型的关系.结果:肿瘤最大径为8~27cm,1例圆细胞型及1例多形性型呈椭圆形,其余10例均呈显著不规则分叶状或铸型生长.CT平扫表现:8例可见脂肪组织,分别为分化型3例、去分化型2例、混合型3例;4例未见明显脂肪组织,其中2例黏液型以液性密度为主,1例圆细胞型及1例多形性型以软组织密度为主;2例混合型肿块内伴有大块致密钙化.CT增强扫描表现:8例行增强扫描,其中2例脂肪瘤型可见软组织密度结节及条索影轻度强化;1例硬化型软组织团块呈轻度强化;2例黏液型可见索条分隔样轻度强化及整体云絮样轻度强化;1例去分化型中的去分化瘤体区域、1例多形性型及1例伴有钙化的混合型中的多形性瘤体区域均可见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PRL病理组织学的多样性决定了其CT表现的多样性,不同亚型CT表现具有各自特点,并能反映各自病理类型的特征.【期刊名称】《放射学实践》【年(卷),期】2013(028)009【总页数】4页(P964-967)【关键词】腹膜后肿瘤;脂肪肉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病理学【作者】江心;张杰;林洁;唐坤;郑祥武;李伟伟【作者单位】325800,浙江,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325800,浙江,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325800,浙江,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325800,浙江,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325800,浙江,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325800,浙江,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4;R814.42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少见,仅占全身肿瘤的0.1%~0.2%,其中75%为恶性,脂肪肉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liposarcoma,PRL)约占33%~41%[1-2],是最常见的腹膜后原发恶性肿瘤。
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诊断
A1 t mo s we e l c t d i h e r p rt n a p c . 2 c s s h d h g se 1 u r r o a e n t e r t o i e l s a e a e a u e ma s s e o
wih a t de iy. 0n t f ty nst CT o t a t e c n r s nha c me t s a i n e n nn ng, t f t a n t nha e c he a w s o e nc d, t s f is he o t tsue c ompo nt W's si ly e ne a lght nha e nc d. Co2l so2 CT c n ce rv r ve l he zc u i 2 a la l e a t po iin a s p o t sto nd ha e f he f c ,,a t de iy nd r l ton w ih ga s r und. I p a s n mpo t n r l m 廿1 l gno o o us f ty nst a ea i s t or n a o t l y a i ra t oe e ea i  ̄s f r to rt n a i os r o a e r pe io e l lp a c m s. as i he dee mi to of t xt nt f n va i lo n t tr na in he e e o i son
【 关键词 】后腹腔 ;脂肪 肉瘤;计算机体层摄 影
【 图分 类 号 】 R 3 . 6 ;R 1. 2 中 7 02 2 8 4 4
【 献标 识码 】 A 文
【 文章编号】1 0- 2 2 0 )0 - 00 0 9 35 0 7( 0 8 3 0 2- 3
9种腹膜后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表现
9种腹膜后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表现(一)CT检查的意义及局限性CT检查不像B超那样受肠道气体、骨骼及脂肪的影响,腹膜后和盆腹膜外间隙丰富的脂肪反而更适合CT检查,所以CT已成为腹膜后肿瘤最主要、最有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目前广泛应用的螺旋CT分辨率高,图像清晰,直径50px以上的腹膜后肿瘤80%~90%可被CT发现,并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数目、密度、边界等特征,能明确显示肿瘤周围脏器、血管的移位情况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情况。
必要时可以应用对比剂充填肠腔、尿道和血管,对于判断腹膜后肿瘤的特征、分析肿瘤来源,术前协助制定手术方案有较强可靠性。
由于许多腹膜后恶性肿瘤不能完全切除,且有较高的术后复发率,所以这些病人需要治疗后追随观察。
CT是一种较好的可选择影像方法,对于腹膜后肿瘤术后病人的随访,CT已被列入常规检查项目。
CT尚可观察腹膜后肿瘤对非手术治疗的反应和有无复发。
多数学者认为,仅根据影像表现很少能诊断腹膜后肿瘤的良恶性,但根据我院多年的经验,腹膜后恶性肿瘤在影像学上可有所提示,如侵犯邻近结构或存在远处转移。
肿瘤内有坏死者多见于恶性肿瘤,病变的血供情况也有助于良恶性鉴别。
当然,缺少恶性肿瘤的征象并不就是腹膜后良性肿瘤,有时恶性肿瘤也可边界清楚,还可有假包膜。
大小对良恶性肿瘤的判断并非可靠的指标。
CT在判断腹膜后肿瘤起源方面有价值。
虽然肿瘤位于腹膜后,但长到一定程度均向腹膜腔突入,甚至占据腹盆腔大部,判断其腹膜后起源还是腹腔起源尚须密切结合临床。
腹膜后肿瘤累及腹膜后脏器者可类似该脏器的原发瘤,而腹膜后脏器的肿瘤有时也类似腹膜后肿瘤,一般而言,腹膜后脏器肿瘤较腹膜后肿瘤发现早。
尽管如此,腹膜后肿瘤仍难与起源于诸如肾上腺、肾脏和胰腺的肿瘤从CT上进行鉴别。
近年有一些文献报道CT引导下行腹膜后肿瘤穿刺,可对多数肿瘤做出组织学诊断,但我们认为该法费用贵、操做复杂,临床医生术前即使没有病理诊断也要进行手术切除或探查。
腹膜后脂肪肉瘤影像学表现与鉴别诊断ppt课件
腹膜后脂肪肉瘤影像学表现与鉴别诊断
9
•定 义
: 多形性脂肪肉瘤
包
含
数
量
不
等
的
母
细
胞
的
多
形
腹膜后脂肪肉瘤影像学表现与鉴别诊断
10
• 临床特征
与其他深部肿瘤一样,大部分患者主诉有质 硬的肿大包块,许多病例最近有手术切除病史。 总体来说,多形性脂肪肉瘤是一个高度侵袭性的 肿瘤,转移率达30-50%,与疾病相关的死亡率达 到40-50%。许多病人在短期内死亡,肺部是最常 见的转移部位。相比之下,去分化脂肪肉瘤和高 级别粘液纤维肉瘤的临床经过更长,深部软组织 的多形性脂肪肉瘤的临床经过更具有侵袭性,这 也强调有必要将多形性脂肪肉瘤划分出来。
• 分隔及不均质是其特点,CT所示的云絮状、条纹状略高密度影及分隔与脂肪母 细胞、梭形细胞、胶原及纤维组织等成分有关
腹膜后脂肪肉瘤影像学表现与鉴别诊断
17
黏液性脂肪肉瘤
• 影像学主要表现均匀的“囊状”肿块,介于水与软组织之间的液体密度, 边界清楚,CT值平均20Hu左右
• 肿块密度根据肿瘤细胞分化程度、黏液及纤维组织成分不同而密度各
注:圆形细胞型脂肪肉瘤,少见,由长期存在或复发性低分化黏液型脂 肪瘤发展而来,恶性程度高。不含有较成熟的脂肪成分,不含或仅含 少量的黏液成分,易发生坏死,故影像学表现为质地不均的软组织肿 块。与多形性脂肪肉瘤在影像学难以区分,确诊需要依靠病理组织学
检查。
腹膜后脂肪肉瘤影像学表现与鉴别诊断
12
腹膜后脂肪肉瘤影像学表现与鉴别诊断
强化
腹膜后脂肪肉瘤影像学表现与鉴别诊断
19
• 脂肪肉瘤主要由大小及范围不一的脂肪成分及非 脂肪成分构成。分化良好-黏液型脂肪肉瘤,形态 较为规则,可见大范围的脂肪密度或信号;分化 约成熟,脂肪密度越低或信号越接近皮下脂肪信 号
腹膜后脂肪肉瘤影像学表现与鉴别诊断ppt课件
36
谢谢各位老师,请给予批评、指正
37
6
定性
7
综合判断考虑: 腹膜后及盆腔内多发软组织肿块,考虑恶性 肿瘤,脂肪肉瘤可能,并右侧腹股沟淋巴结 转移。
8
病理结果: 多形性脂肪肉瘤(中度侵袭性)
9
多形性脂肪肉瘤
10
• 临床特征
与其他深部肿瘤一样,大部分患者主诉有质硬 的肿大包块,许多病例最近有手术切除病史。 总体来说,多形性脂肪肉瘤是一个高度侵袭性 的肿瘤,转移率达30-50%,与疾病相关的死亡 率达到40-50%。许多病人在短期内死亡,肺部 是最常见的转移部位。相比之下,去分化脂肪 肉瘤和高级别粘液纤维肉瘤的临床经过更长, 深部软组织的多形性脂肪肉瘤的临床经过更具 有侵袭性,这也强调有必要将多形性脂肪肉瘤 划分出来。
密度不均匀的软组织肿块, 多小圆形,卵圆形细胞, 血管丰富,强化明显 脂肪细胞较少
多形性
去分化型
无脂肪密度,表现为肌肉 样密度,明显强化
含多形性梭形细胞,异性 脂肪细胞
脂肪瘤组织中出现明显分 含有恶性纤维组织细胞、 隔强化的软组织,有强化, 平滑肌成分 有坏死
22
鉴别诊断
23
24
25
26
• 平扫为软组织密度,动脉期中度强化,静脉期持
20
21
分型 分化型
CT表现 脂肪密度肿物,不均匀, 有网状分隔(脂肪瘤样) 或无脂肪成分的等密度或 低密度肿物(硬化性) 表现为囊性(粘液多)或 肌肉密度(粘液少)
病理 大量脂肪细胞和脂肪母细 胞、胶原细胞(脂肪瘤样) 或大量的纤维组织(硬化 性) 非脂肪性间叶细胞、毛细 血管和粘液细胞组成
黏液型 圆细胞脂型
约85%间叶组织肿瘤为恶性,而神经源性肿瘤以良性居多 实质肿瘤:较大的实性肿瘤多为恶性,可呈不规则分叶状或多结节融合状,与周 围组织界限不清或有浸润,有淋巴结增大 囊性肿瘤:常为良性,其生长缓慢,均有完整的包膜,边缘清楚
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诊断(附17报告)
【 关键词】 腹膜后肿瘤: 脂肪 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d i 0 99 .s. 7 —8 0 0 0 8 2 o: . 60i n1 1 0 . 1. . 5 13 s 6 0 2 00 【 中图 分类 号 】 R 3.: 8 4 2 75 R 1. 4 4 【 文献 标 志 码 】 A 【 章 编 号 】 17—8 02 1)80 9 .2 文 6 1 0 (0 00—8 20 0
发 初诊 , 中 3 手 术 后 6~ 2 个 月复 隔 , 隔增 强后 轻 、 其 例 3 间 中度 强 化 , 组 织密 7 . % (02 ) 和 本 组 占 5 . % 软 12 4 2/8 82 8
发 , 发病 例 中 1 8个 月首 次 复 发 , 复 例 第 度 区平 扫 C T值 3 6~ 5 u 增 强 后不 (01 )均 说 明这 一 点 。 高分 化 脂肪 肉 0H , 1/7
后脂 肪 肉瘤 l 3例 , 析 其 C 分 T表 现 , 以 周 间隙 2 ; 例 腹膜 后 中问 4例 。肿 瘤最 _ c 二 次 复 发瘤 生长 明显 快 于首 次 复 发 人 m,
期提 高 本 病 的诊 断 水 平 。
1 资料 与 方 法
径最 大者 2 r, 8 n5~ 1 3 ,0~ 2 瘤 , 月 后 该 患 者死 亡 。 c 0c 例 1 m 0 2个
脂 肪
20 0 9年 1 0月浙江省江 山市人 民医院经 2 肿 瘤 的病 理 与 C . 2 T表 现
脂 肪 肉瘤 1 , 中 女 8 , 5 , 3例 其 例 例 年
()高分 肉瘤在病理学上分为高分化、 1 黏液性、 多
手 术 、 理证 实 的 C 病 T资料 完 整 的腹 膜后 化 脂肪 肉瘤 2 , 例 脂肪 密 度 区平 扫 C T值 形 性 、 细胞 性 和 去 分化 等 5 亚型 , 个 但
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表现特征
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表现特征【摘要】目的:探讨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平扫和增强表现及鉴别诊断要点。
方法:回顾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平扫和增强资料,12例均行CT平扫,7例加作增强。
分析不同组织类型脂肪肉瘤的CT表现与病理的相关性。
结果:与病理对照,脂肪瘤样脂肪肉瘤(LLS)1例,硬化性脂肪肉瘤(SLS)1例,黏液样脂肪肉瘤(MLS)1例,圆细胞性脂肪肉瘤(RCLS)1例,去分化脂肪肉瘤(DDLS)1例,混合成分7例。
CT图像上,LLS表现为脂肪密度肿块,不均质,有分隔;MLS平扫表现为均匀的水样密度肿块,增强扫描可见网状、片状或岛状强化;RCLS表现为无脂肪的软组织肿块,与其他类型的软组织肿瘤难以鉴别;DDLS表现为明显强化的软组织肿块,常伴有分化良好的脂肪瘤样组织。
结论:不同组织学亚型的脂肪肉瘤其CT表现有所不同,CT表现的差异取决于病变内不同组织学亚型的比例、分布及混合的方式。
本组中,腹膜后脂肪肉瘤多以混合形式存在,了解这些CT表现特点有助于脂肪肉瘤的术前诊断及分型。
【关键词】脂肪肉瘤腹膜后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病理学CT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Retroperitoneal Liposarcoma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T manifestation ofretroperitoneal Liposarcoma.Methods The CT data of 12 cases retroperitoneal Liposarcoma with verifield by pathology were reviewed retrospectively.To analyze the CT manifestation. 12 cases were examined by CT plain scanning and 7 cases by contrast enhancement scanning preoperatively. Preoperative CT findings were compared with pathological results.The corelation of CT signs of different histological liposarcoma with pathology was studied.Results Pathologically lipomalike liposarcoma(LLS)was seen in 2 patients.while myxoid(MLS)in 1,roundcell(RCLS)in 1,dediferentiated in 1(DDLS)and mixed in 7 CT scans,LIS showed heterogeneous fat density with septum shadow and(MLS) presented water density with reticularorisl and like enhancement on enhanced scans.RCLS displayed as soft tissue mass containing no fat,which was difficult to be diferentiated with other soft tissue tumors .DDLS was demonstrated as markedly enhanced soft tissue mass often containing well diferentiated lipoma—like tissue. Conclusion Retroperitoneal liposarcoma of different histologicsubty pecarrieseach own CT characteristics. The CT features depended the proportion,distribution and mixed pattern of diferent components within the lesion. Mixed typeis most of ten seen in this study.The knowledge of liposareoma Sctmanifestations is helpful for the preoperative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disease.Key words: Liposarcoma;retroperitoneal; Tomography;X ray computed pathology脂肪肉瘤是腹膜后最常见的原发软组织肿瘤,原发于系膜或腹膜者少见[1]。
肪肉瘤腹膜后淋巴瘤神经源性瘤副神经节瘤神经鞘瘤节细胞神经瘤等腹膜后肿瘤CT诊断掌握
脂肪肉瘤腹膜后淋巴瘤神经源性瘤副神经节瘤神经鞘瘤节细胞神经瘤等腹膜后肿瘤CT诊断掌握腹膜后肿瘤位置特殊,如何通过影像学表现对腹膜后肿瘤定位定性,对于明确诊断有重要意义。
脂肪肉瘤高分化脂肪肉瘤:病灶为脂肪密度/信号肿块,明显脂肪成分,增强扫描无强化或少许强化;当病灶≥ 10 cm,以及其内软组织结节≥ 1cm,提示病变为高分化肉瘤而非良性脂肪瘤。
高分化脂肪肉瘤去分化脂肪肉瘤:病灶含有脂肪、非脂肪成分,且两者分界较清;影像表现为密度/信号不均匀肿块,脂肪和实性成分之间缺乏侵袭的边界,30% 可见钙化。
实性成分不同程度强化。
分化脂肪肉瘤腹膜后淋巴瘤单一或多发、巨大或肿大淋巴结融合、类圆形或分叶状的腹膜后肿块,呈均匀密度肿块,并呈中等均匀强化(低于血管),少数病灶密度不均匀。
增强后均匀强化,或呈环形或不均匀强化,多发淋巴结肿大融合可包埋肠系膜血管、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等,形成「血管包埋征」或「血管漂浮」征。
血管漂浮淋巴融合神经源性瘤:可分为神经节细胞起源、副神经节系统起源、神经鞘起源;神经源性肿瘤最常见于椎旁区域和肾上腺;神经源性肿瘤通常在影像上表现作为轮廓清晰、光滑或分叶状的肿块,钙化可见于所有类型的神经源性肿瘤;节细胞神经瘤:CT 表现为匍匐性生长、边界清楚的肿块,密度均匀、低于肌肉;20 至 30% 病灶内可见斑点状钙化,中央坏死和出血则很少发生;病灶不侵犯周围组织及血管。
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副神经节瘤:表现为主动脉旁具有密度均匀的软组织肿块或中心低密度的软组织之间,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出血、坏死、囊变及钙化少见;副神经节瘤神经鞘瘤:源于周围神经或神经根,以偏心形式生长,神经本身通常会被包裹入包膜中。
神经鞘瘤在影像学上与神经纤维瘤难以区分;小病灶,类圆形、不规则的边界清楚的软组织肿块,密度及信号均匀;大的病灶,圆形或椭圆形,密度及信号不均匀,其内可见钙化和囊变表现;神经鞘瘤。
腹膜后巨大脂肪肉瘤的CT诊断
腹膜后巨大脂肪肉瘤的CT诊断
方伟;郑兆华;廖祖元;胡荫崧
【期刊名称】《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年(卷),期】2009(018)004
【摘要】目的分析腹膜后巨大脂肪肉瘤的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收集本院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腹膜后巨大脂肪肉瘤5例,全部病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5例中实体型1例,假囊肿型2例,混合型2例.CT增强扫描后瘤内可出现条纹状、云絮状、不规则斑块状或结节状强化影而以条纹状强化较为特征.结论 CT 检查可明确肿瘤的部位、大小、密度以及与邻近组织的关系,是影像学诊断腹膜后巨大脂肪肉瘤的重要手段.
【总页数】2页(P204-205)
【作者】方伟;郑兆华;廖祖元;胡荫崧
【作者单位】518102,广东,深圳市宝安区西乡人民医院放射科;518102,广东,深圳市宝安区西乡人民医院放射科;518102,广东,深圳市宝安区西乡人民医院放射科;518102,广东,深圳市宝安区西乡人民医院放射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腹膜后脂肪肉瘤五次局部复发合并空肠系膜巨大转移性脂肪肉瘤一例 [J], 邵得志;冯志毅;赵铭佳;朱研峰
2.CT诊断巨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并腹膜后脂肪肉瘤1例报告 [J], 闫国芳;张艳辉;于川波
3.CT诊断巨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并腹膜后脂肪肉瘤1例报告 [J], 闫国芳;张艳辉;于川波
4.后盆腔切除治疗复发性巨大腹膜后脂肪肉瘤1例 [J], 孙力勇;张小桥
5.腹膜后脂肪肉瘤5次局部复发合并空肠系膜巨大转移性脂肪肉瘤一例 [J], 邵得志; 冯志毅; 赵铭佳; 朱研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目的:探讨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平扫和增强表现及鉴别诊断要点。
方法:回顾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平扫和增强资料,12例均行ct平扫,7例加作增强。
分析不同组织类型脂肪肉瘤的ct表现与病理的相关性。
结果:与病理对照,脂肪瘤样脂肪肉瘤(lls)1例,硬化性脂肪肉瘤(sls)1例,黏液样脂肪肉瘤(mls)1例,圆细胞性脂肪肉瘤(rcls)1例,去分化脂肪肉瘤(ddls)1例,混合成分7例。
ct图像上,lls表现为脂肪密度肿块,不均质,有分隔;mls平扫表现为均匀的水样密度肿块,增强扫描可见网状、片状或岛状强化;rcls表现为无脂肪的软组织肿块,与其他类型的软组织肿瘤难以鉴别;ddls 表现为明显强化的软组织肿块,常伴有分化良好的脂肪瘤样组织。
结论:不同组织学亚型的脂肪肉瘤其ct表现有所不同,ct表现的差异取决于病变内不同组织学亚型的比例、分布及混合的方式。
本组中,腹膜后脂肪肉瘤多以混合形式存在,了解这些ct表现特点有助于脂肪肉瘤的术前诊断及分型。
【关键词】脂肪肉瘤腹膜后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病理学
脂肪肉瘤是腹膜后最常见的原发软组织肿瘤,原发于系膜或腹膜者少见[1]。
病理分为分化好的脂肪肉瘤、黏液性脂肪肉瘤(mls)、多形性脂肪肉瘤、圆细胞性脂肪肉瘤(rcls)及去分化脂肪肉瘤(ddls)分化好的脂肪肉瘤又包括脂肪瘤样脂肪肉瘤(lls)、硬化性脂肪肉瘤(sls)。
不同的组织学亚型其生物学行为不同,预后有很大差异,c t表现也各有特点。
笔者就1998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原发于腹膜后的脂肪肉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手术病理结果:本组中lls 1例,sls 1例,mls 1例,rcls 1例,ddls 1例,混合成分7例。
发病部位:4例位于肾周,8例位于肾前或腹盆腔交界部位,2例位于腹腔内见肿瘤者均为复发病例。
肿瘤大小:肿块直径8 cm~35 cm,平均21 cm,5 cm~10 cm 1例, 11 cm~20 cm4例,&20 cm 7例。
多发肿瘤以最大一个测量。
ct表现,lls:1例ct表现为不均质的脂肪密度肿块,边界清楚,有分隔,ct值-4 hu~-135 hu(图1)。
sls:1例平扫加增强,呈均匀的骨骼肌密度(图2)。
mls 1例:平扫表现为密度接近于水的囊样肿块,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可见片状、网状强化(图3)。
rcls: 1例,表现为无脂肪的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明显较均匀强化,密度高于肌肉,瘤内未见脂肪成分,内见小片状坏死区(图4)。
ddls 1例:增强扫描,去分化成分ct表现为明显强化的软组织肿块,ct值可达70 hu~80 hu,密度高于肌肉,均匀强化,其内可见点状钙化(图5)。
7例混合性成分肿瘤中3例瘤内脂肪密度组织、水样密度组织或(和)肌样密度组织界限分明;4例瘤内还可见片糊状水样密度与脂肪密度混杂或条状肌密度与脂肪密度混杂,镜下前者可见不同成分组织的突然转变,后者可见不同成分的混杂(图6)。
3 讨论
脂肪肉瘤起源于原始间充质细胞并向脂肪细胞分化而形成。
所以脂肪肉瘤可发生于原先没有成熟脂肪组织存在的部位,尤其好发于深部的软组织,最常见于大腿和腹膜后。
脂肪肉瘤约占软组织肿瘤的16%~18%[2],发病率仅次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在腹膜后肿瘤中居第1位。
脂肪肉瘤很少由脂肪瘤恶变而来,而是一开始即为恶性。
发生于腹膜后的脂肪肉瘤由于起病隐匿,就诊时往往已很大,本组91.67%(11/12)的肿瘤最大径线&10 cm,58.32%(7/12)&20 cm,最大者达35 cm。
肿块大时可占据大部分的腹、盆腔并推移肠曲,易于包绕大血管及腹盆腔脏器,沿各间隙侵袭性生长是特点。
文献报道脂肪肉瘤好发于肾周,可有钙化。
本组4例位于肾周,1例见钙化。
国外文献报道以成年后期多见,男略多于女,腹膜后发病者无性别差异[3]。
本组中位年龄51岁,男女比例6:6,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脂肪肉瘤病理上分5种亚型:ⅰ型,分化好的脂肪肉瘤,ⅱ型,mls,ⅲ型,多形性脂肪肉瘤(pls),ⅳ型,rcls,ⅴ型,ddls,分化好的脂肪肉瘤又分为lls、sls[1,2]。
ⅰ型、ⅱ型属1级~2级低度恶性肿瘤,后三者属高度恶性肿瘤。
不同组织学亚型的脂肪肉瘤其共同点在于瘤内发现不同分化阶段的脂肪母细胞,不同的组织学亚型其生物学行为不同,预后有很大差异,ct表现也各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