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案例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学案例库

宏观经济学案例库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案例1:蜜蜂的寓言18世纪初,一个名叫孟迪维尔的英国医生写了一首题为《蜜蜂的寓言》的讽喻诗。

这首诗描述了一群蜜蜂的兴衰史。

最初,蜜蜂们追求豪华的生活,浪费成性,结果整个蜂群兴旺发达。

后来,它们在一个“哲学蜂”的劝说下崇尚节约,结果弄得社会衰落,终于被另一个蜂群所消灭。

这首诗因为宣扬“浪费有功”,当时被英国中塞克斯郡大陪审团判定为败类作品。

但在2 00多年后,这部作品却启发凯恩斯建立了以总需求为中心的宏观经济理论。

在凯恩斯之前,经济学家相信“供给决定需求”。

但30年代大危机时的供给过剩、失业严重使凯恩斯从供给转向需求,建立了以总需求为中心的宏观经济理论。

凯恩斯认为,在短期中,总供给水平是既定的,因此,国民收入水平的大小取决于总需求。

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增加;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减少。

总需求不足正是引起供给过剩和失业的根本原因。

这就是宏观经济学中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或称凯思斯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政府购买支出与净出口(出口—进口)。

因此,增加消费,哪怕是浪费性消费(诸如像埃及人一样建造金字塔等)也可以刺激经济繁荣。

这正是孟迪维尔《蜜蜂的寓言》的中心思想,不过凯恩斯用现代经济学概念表述了这一思想。

我们知道,居民的收入分为两部分,即消费与储蓄,消费增加则储蓄减少。

这就又得出一个推论,减少储蓄可以使经济繁荣。

但是,这与传统的“节约光荣”正好相反。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悖论:节约是个人的美德,却使社会萧条;浪费是个人的恶行,却使社会繁荣。

人们把这种似乎矛盾的结论称为“节约的悖论”。

当然,这种悖论是一种假象。

如果我们分开短期与长期,这个悖论就不存在了。

在短期中,总供给能力是固定的(资源与技术不变),因此,总需求大小决定了国民收入水平。

从这种意义上说,当处于30年代那样的萧条或衰退时期时,刺激总需求的确是重要的。

但在长期中,一个经济的总供给还取决于资源与技术,这就要增加储蓄了。

宏观经济学经典案例四万亿财政支出刺激下的经济效益分析

宏观经济学经典案例四万亿财政支出刺激下的经济效益分析

宏观经济学经典案例四万亿财政支出刺激下的经济效益分析四万亿财政支出是中国政府在2024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采取的一项重要经济刺激措施。

该措施旨在通过增加政府投资和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稳定就业和促进国内需求。

这一财政刺激计划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经济刺激计划之一,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经济的稳定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经济学角度上,四万亿财政支出可被视为一种开支型刺激政策,也就是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来刺激经济增长。

这种政策的主要机制是通过增加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改造、社会福利等领域的投资来提升经济活动水平。

首先,四万亿财政支出对中国经济的短期影响是显著的。

202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了9.2%,而同期全球经济增长率仅为-0.1%。

财政支出的实施推动了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增加,从而刺激了经济增长。

在这一过程中,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投资对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例如,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提升了交通运输效率,还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此外,四万亿计划还通过提高政府购买力和增加社会福利支出来增加了消费需求,促进了内需的扩大。

其次,四万亿财政支出对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影响也是显著的。

通过提高基础设施投资和农村改造投资水平,四万亿计划增强了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

基础设施建设的提升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条件,同时还改善了居民生活质量。

农村改造投资的增加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经济转型和农民收入的增加,缩小了城乡经济差距,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此外,四万亿财政支出还通过增加教育、医疗、社保等社会福利支出来提高了民生水平和社会稳定,为社会长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然而,在四万亿财政支出的经济效益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

首先,大规模财政支出对国家财政预算产生了巨大压力,导致财政赤字的急剧增加和债务风险的上升。

其次,由于四万亿计划在短时间内释放了巨大的投资需求,可能导致过度投资和产能过剩问题。

宏观经济学案例

宏观经济学案例

宏观经济学案例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对于理解和应对各种经济现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深入探讨宏观经济学的实际应用。

案例一: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在某个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就业情况良好,但随之而来的是物价水平的不断攀升,通货膨胀压力逐渐增大。

为了稳定物价,该国的中央银行决定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

提高利率会使得借贷成本增加,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意愿降低。

企业可能会减少扩张计划,推迟新的项目投资,这会导致生产和就业的增长速度放缓。

对于个人而言,购房、购车等大额消费的贷款成本上升,消费支出也会相应减少。

随着投资和消费的减少,总需求下降,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不再那么旺盛,物价上涨的压力得到缓解。

但同时,经济增长速度也可能会受到一定的抑制。

这个案例充分展示了货币政策在调节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之间的权衡。

如果货币政策的力度把握不当,可能会导致经济衰退;如果力度不够,又无法有效控制通货膨胀。

案例二:经济衰退与财政政策另一个国家遭遇了严重的经济衰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飙升。

为了刺激经济复苏,政府决定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并实施减税措施。

政府增加支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领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建筑工人、教师、医生等行业的就业人数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也随之增强。

减税政策则使得企业的负担减轻,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扩大生产、研发创新和雇佣员工。

企业的活力得到激发,生产和投资逐渐恢复,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然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

比如,政府支出的增加可能导致财政赤字扩大,如果长期无法扭转,可能会影响国家的财政健康和信用评级。

案例三:国际贸易与汇率政策某一以出口为主导的国家,其货币在国际市场上持续升值。

货币升值使得该国出口商品的价格相对上涨,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出口减少。

出口企业面临困境,订单减少,不得不裁员或降低成本。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参考案例1: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中东盛产石油,却是世界上最不稳定的地区之一。

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虽然是中东乃至全世界石油储量排在前两位的国家。

依据《油气杂志》2001年的统计,沙特的石油储量占整个世界石油储量的35%,而伊拉克的石油储量则为151.11亿吨,超过了美国、独联体国家和欧洲的总和。

在20世纪的前几十年里,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一直被美孚、埃克森、壳牌等人称“七姊妹”的西方七大石油公司所垄断。

从1945年起,中东各国逐渐掌握了本国的石油资源,各国经济也依靠石油逐渐发展起来。

与此同时,中东国家也开始利用西方对石油的依赖,将石油作为意识形态武器来使用。

在20世纪70年代,爆发了再次石油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第一次石油危机发生于1973-1974年。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原油标价权,并将其基准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

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第二次石油危机发生于1979-1980年。

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化,石油产量受到影响,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万桶以下,打破了当时全球原油市场上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

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34美元,导致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出现。

受石油价格上升影响,美国经济受到剧烈的供给冲击,造成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并存的情况,即滞胀。

1978-1982年石油价格变动与美国通胀率和失业率的关系如表1所示。

此次危机成为70年代末西方全面经济衰退的一个主要诱因。

表1 1978-1982年石油价格变动与美国通胀率和失业率在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之后,西方国家纷纷采取行动加强产业调整,建立石油储备。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大全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大全

宏观经济学案例国民收入核算理论案例1:部分国家的GDP比较。

案例适合国内生产总值(GDP)概念和核算方式.案例内容表1 部分国家1980-1995年间的GDP比较(单位:10亿本币)案例分析作为目前世界通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发明之一”,是对一个领土面积内的经济产出总量和国民收入水平的度量。

它被定义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里所生产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力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GDP可以通过三种方法计算得到:分别为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所有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的价值,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在核算期内新创造的价值和固定资产转移价值的总和,也即国民经济各行业增加值的总和。

用公式表示如下:行业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消耗;GDP=Σ各行业增加值。

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向政府支付的份额的角度,来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计算方法。

按照这种计算方法,GDP由全国各行业汇总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生产税-生产补贴)、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利息、租金以及其他财产收入组成。

计算公式为: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利息和租金以及其他财产收入.支出法也称使用法,顾名思义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去向。

按照支出法,GDP由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以及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出口减进口后的差额)五项组成.计算公式为:GDP=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出GDP最常见的计算公式:GDP=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从理论上讲,上述三种方法计算得到的GDP应该是一致的,因为它们是使用不同的方法对同一事物进行核算。

宏观经济学案例选

宏观经济学案例选

宏观经济学案例选案例:我国经济的软着陆“过热一治理一再过热一再治理”。

长期以来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屡屡出现的“大起大落”现象,曾被人们称之为新中国经济发展史上难以根治的一大顽症。

然而,自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呈现出“高增长与低通胀并存的局面”,以及今年以来继续得以保持与巩固的一系列调控成果,引起国内外经济界和舆论界一片喝彩,纷纷赞誉中国已经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

这是我国把“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宏观调控实践所获得的空前成功。

年上半年,个大中城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六月份达到创记录的,通货膨胀已经到了一个危险的边缘。

尽管当时对经济运行中是否存在过热现象的认识尚不统一,但决策层审时度势,果断决策。

在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证券市场宏观管理的通知》、《关于制止乱集资和加强债券发行管理的通知》和《关于严格审批和认真清理各类开发区的通知》等整顿金融秩序、抑制盲目投资的一系列法规性文件之后,年月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正式下发,以抑制经济过热势头继续蔓延和发展。

国民经济运行从此开始了“软着陆”。

见下表。

中国经济增长率波动的峰谷落差这次出台的宏观调控措施,没有采取以往调整中“急刹车”、全面紧缩的做法,而是采取了四项主要措施:⑴抑制需求与改善供给有效结合;⑵宏观调控与深化改革有效结合;⑶间接调控与直接调控有效结合;⑷适度从紧与灵活微调有效结合。

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把控制物价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突出结构调整,保持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适度增长,形成了适度从紧、稳中求进的主基调,使之既有利于抑制通胀,又为经济持续增长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从而避免了重蹈历史上“大起大落”的覆辙。

这不仅在我国没有先例,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也是罕见的。

这次白宫和共和党双方在对方关心的问题上都作了一些让步。

克林顿在儿童健康保险,社会福利等开支方面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共和党减税的要求也得到了满足。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10篇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10篇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10篇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10篇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一):失业率与宏观经济政策最近,美国失业率持续一种相对稳定状态,而欧洲的失业率却急剧上升而且持续在30年前的水平之上。

如何解释两地劳动力市场的差别呢,部分原因在于两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同。

美国只有一个中央银行,即联邦储备系统。

他严格监控着美国经济。

当失业率提高影响到居民对经济的信心时,美联储会放松银根,实行用心的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和提高产出,并防止失业率的进一步提高,实际上这是透过提高通胀率来降低失业率的方法。

而这天的欧洲还不存在这样的机构,欧洲是个国家联盟,它的货币政策由欧洲中央银行统一制定,由于思考到各国状况的复杂性,欧洲中央银行的目标主要是持续物价的稳定,奉行强有力的货币政策,全力持续低利率和低通胀。

在这样的状况下,就无法利用通货膨胀政策来降低失业率。

问题:1、什么是失业问题造成失业率高的原因有哪些2、说明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1、(1)失业问题就是由失业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失业不仅仅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失业是经济问题,因为失业意味着浪费有价值的资源,不利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失业是个政治问题,是因为它使成千上万的人失去工作,收入减少或丧失收入的来源,使人们整天无所事事,生活在痛苦和无奈中,会引起社会的动荡。

(2)失业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①摩擦性失业,是指人们在各地区之间、各种工作职位之间变动所构成的失业。

②结构性失业,是指因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构成的失业。

③周期性失业,是由于经济周期的变化而产生的对劳动总体需求不足所构成的失业。

2、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相互交替的关系。

在失业率较低时,就业较为充分,经济活动比较频繁,从而工资上涨速度加快,因而引起通货膨胀加剧,通货膨胀率增加;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就业不够充分,失业的压力增加,工人增加工资的压力受到限制,从而货币工资增长放慢,甚至下降,从而导致价格总水平增长率下降,通货膨胀率降低。

(完整word)宏观经济学案例整理

(完整word)宏观经济学案例整理

第二章宏观经济学的数据案例1 GDP不是万能的.但没有GDP是万万不能的1、背景资料:越来越多的人包括非常著名的学者.对GDP衡量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发生了怀疑。

斯蒂格利茨曾经指出.如果一对夫妇留在家中打扫卫生和做饭。

这将不会被列入GDP的统计之内。

假如这对夫妇外出工作。

另外雇人做清洁和烹饪工作。

那么这对夫妇和佣人的经济活动都会被计入GDP。

说得更明白一些.如果一名男士雇佣一名保姆。

保姆的工资也将计入GDP。

如果这位男士与保姆结婚。

不给保姆发工资了.则GDP会减少。

德国学者厄恩斯特和美国学者洛文斯在他们合著的《四倍跃进》中对GDP在衡量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更是提出了诘难.他们生动地写道:“乡间小路上。

两辆汽车静静驶过.一切平安无事.它们对GDP的贡献几乎为零.但是.其中一个司机由于疏忽.突然将车开向路的另一侧.连同到达的第三辆汽车。

造成了一起恶性交通事故。

‘好极了’.GDP说。

因为.随之而来的是:救护车、医生、护士。

意外事故服务中心、汽车修理或买新车、法律诉讼、亲属探视伤者、损失赔偿、保险代理、新闻报道、等等.所有这些都被看做是正式的职业行为.都是有偿服务。

即使任何参与方都没有因此而提高生活水平。

甚至有些还蒙受了巨大损失.但我们的‘财富'--所谓的GDP依然在增加。

”再比如.1998年湖北发了大水。

遭了大灾.湖北的经济增长速度却提高到了13%。

基于以上的分析。

三位学者深刻地指出:“平心而论.GDP并没有定义成度量财富或福利的指标。

而只是用来衡量那些易于度量的经济活动的营业额。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

国内生产总值其中所包括的外资企业虽然在我们境内从统计学的意义上给我们创造了GDP.但利润却是汇回他们自己国家的。

一句话.他们把GDP留给了我们.把利润转回了自己的国家.这就如同在天津打工的安徽民工把GDP留给了天津.把挣的钱汇回了安徽一样。

看来GDP只是一个“营业额"。

不能反映环境污染的程度.不能反映资源的浪费程度。

案例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

案例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

2004-09-16-09- 16-09-16-09-16
精选ppt 案例
同期少增415亿元;定期储蓄增加3661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2396亿元。
定期储蓄存款增加较多表明储蓄存款稳定性增强。

为了刺激我国的经济增长,使大量的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我国央
行多次调整利息,2002年2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再次宣布,降低金融
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这已经是自1996年5月1日央行首次降息以来
的第八次降息,但是实际效果并不明显,我国的居民储蓄还是呈不断上
升的势头。
• 问题:

1、解释下列名词:消费函数、储蓄函数

2、根据所学的知识说明决定一国储蓄率的原因,并简要说明我国
储蓄率居高不下的原因。
2004-09-16-09- 16-09-16-09-16
精选ppt 案例
案例1的解答
• 一般来说,一国的储蓄率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原因决 定的:
2004-09-16-09- 16-09-16-09-16
精选ppt 案例
案例1的解答(续)
• 我国储蓄率居高不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落后。

(2)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

(3)将来收入没有保障。我国居民中农
民占绝大多数,他们将来的收入没有保障,只
能靠储蓄积累资金。

(4)我国居民总体收入水平低。由于总

从1990年开始,美国加快了对国防开支的削减。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防开支已经被削减到低于
GDP的致90年代初产出增长缓慢,从飞机制造业来
说,从1990年到1993年,至少损失掉170000个工作机

宏观经济学关于消费物价指数的案例

宏观经济学关于消费物价指数的案例

宏观经济学关于消费物价指数的案例
咱就说有这么一个小镇,镇上有一家特别有人气的咖啡店。

这个咖啡店啊,可是观察消费物价指数的一个小窗口呢。

几年前啊,一杯普通拿铁在这家店只卖15元。

那时候,咖啡豆的进价还算稳定,牛奶价格也没怎么涨,店员的工资也还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所以这15元一杯拿铁的价格能维持挺久的。

这就好比当时的物价整体比较平稳,就像CPI没有太大波动的时候。

但是呢,最近这一两年,情况可就变了。

咖啡豆的产地遭受了一些自然灾害,产量减少,这咖啡豆的进价一下子就涨了不少。

牛奶呢,随着饲料价格上升,奶农成本增加,牛奶的价格也蹭蹭往上涨。

而且啊,现在小镇上的生活水平有点提高了,咖啡店为了留住那些熟练的店员,也不得不给他们加薪,毕竟现在找个好的咖啡师不容易啊。

结果呢,你再去这家咖啡店,发现那杯拿铁已经卖到25元了。

这价格一涨,就像在反映整体物价的上升。

如果我们把这个咖啡店的各种商品价格变动看作是一个小的经济体系,那拿铁价格的上涨就有点像消费物价指数在上升的一个缩影。

比如说,有个老顾客叫老王,他每周都要来喝几杯拿铁。

以前他觉得花15元喝杯拿铁是很正常的小享受,现在涨到25元,他就有点肉疼了。

老王就发现,自己的钱好像没有以前那么经花了。

这其实就是物价上涨对消费者的影响,而CPI的上升就反映了这种普遍的情况。

就像这个小镇咖啡店因为各种成本上升而提高价格一样,整个社会的物价也会因为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等因素的变化而波动,而消费物价指数就是那个衡量这种波动的小尺子,让我们知道物价到底是怎么个涨法,我们的钱是不是越来越不值钱啦。

宏观经济学案例集锦.doc

宏观经济学案例集锦.doc

《宏观经济学》案例导论案例1:绿色GDP据世界银行和国内有关研究机构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经济增长有2/3是对生态环境透支的基础上实现的。

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虽然有其自然环境脆弱、气候异常的客观原因,但主要还是人为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和粗放型资源开发方式导致的。

多年计算的平均结果显示,中国经济增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实现的。

绿色GDP 是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素那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财富总量。

资料来源:中国发展门户网问题:1.什么是GDP?什么是绿色GDP?2.绿色GDP如何核算?3.GDP指标存在哪些缺陷?案例2:缘何中国高增长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日本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经过二十余年百分之十左右的高速增长,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强国。

而中国从一九七八年开始,也经历了二十余年的高速增长,到现在却只达到了小康初级阶段。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国家统计局某权威人士(2004)认为:首先,经济结构、运行模式、体制等方面存在问题。

如优胜劣汰机制没有建立,大量资源由低效率企业支配。

其次,企业追求自我循环,消耗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低。

再次,经济增长速度高,库存也很高。

大量产品积压在仓库里,未转化为实际财富。

中国经济发展中有以下一些偏向需要纠正:——为了追求增量财富,破坏大量存量财富。

一个典型的个案是大量拆除旧城区,创造新城区。

今年挖,明天填;明天填,后天挖。

创造百分之一的GDP,却消耗了百分之二的存量财富。

——未明确创造财富的主体是政府,还是民间。

过去过多地看重政府、国有经济,没有运用市场、民间的力量,效率较低。

例如,国有金融一统天下,未建立多元的金融体系,一抓就死,一放就乱。

——只注重财富创造,未注重财富分配。

分配关系未理顺,市场体系下的分配方式不尽合理,严重挫伤了各方的积极性。

最新宏观经济学案例

最新宏观经济学案例

宏观经济学案例1:我国居民旅游消费10年来快速增长旅游消费是居民消费的组成部分。

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旅游消费需求增加。

从国内旅游消费看,国内旅游规模从1994年的5.24亿人次增加到2004年的11.02亿人次,平均每年增长8.0%,由此带来的旅游收入从1023.5亿元增长到4710.7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7.3%。

从1994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国内旅游支出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例长期保持在13%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国内旅游支出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例也从90年代中期的5%上升至21世纪初的10%左右。

2006年国内旅游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更是分别达到15.0%、17.9%,出境旅游消费日益成为新亮点,中国出境旅游总人数从1995年的452万人次增征到2003年的2022万人次,年均增长超过20%,因私出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更超过28%以上。

虽然2003年由于“非典”影响,但仍有2298万人次因私出境,比2003年增长了55%。

2004年以来,中国旅游目的地开放工作全面推进,范围进一步扩大,近几年出境游发展更快。

2006年出境游人数同比增长11.3%,较2005年增速上升了3.8个百分点。

其中,因私出境仍为出境游的主体(2006年占比为83.4%,较2005年上升2.4个百分点),2 006年同比增长14.6%,增速仍高于出境游总体增速。

在总量增长的同时,居民旅游消费渐趋个性化,“红色旅游”、“民俗游”、“农家乐”等成为新近的旅游消费热点,相关的旅游产品生产渔销售也获得快速发展。

以“红色旅游”为例,据专家估计,各类“红色旅游”接待点数以万计,每个景点接待规模差距较大,小的数以千计,中型的以万人计,大型的几乎就是一个城市全部接待的人数,如延安、井冈山等,如果遇到大的纪念周年,接待人数可能达到数百万。

在2005年春节旅游黄金周的七天中,中共一大会址接待游客3336人次,井冈山每天接待游客4000多人次,延安整个黄金周接待游客达1 1万人次。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是研究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经济政策的运用以及宏观经济波动原因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文将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介绍三个案例,并分析其对宏观经济学的意义和启示。

案例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近年来影响全球经济的一次重大事件,也是宏观经济学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案例。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最初的起因是由于贷款机构的风险管理不善,导致次贷款违约和房价暴跌,最终引发金融机构的崩溃,进而引发全球经济的衰退。

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次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是金融市场失灵,金融机构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时忽视了风险管理,导致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失控。

而这次危机对宏观经济学的启示,是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监管机制,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同时,也要重视风险管理,提升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

案例二:2011年日本的核灾难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9.0级地震和海啸,引发福岛核电站的严重事故,导致较大的社会经济损失和影响。

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这次核灾难对日本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

首先,日本核电站事故导致了国内电力短缺,妨碍了日本经济的正常运转,导致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与此同时,核灾难也严重影响了日本的旅游业、民航业、海洋产业、食品安全等多个领域,给日本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从这一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灾害和人为意外事件对宏观经济的一定影响,对宏观经济来说如何应对这些突发事件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自然灾害等事件发生时,国家应当采用相关的应急措施,应对灾难和减少对经济的影响。

案例三:中国的减贫政策中国是经济转型中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减贫政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在过去的20年中实施了许多减贫政策,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例如,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打击贫困的行动,建立了健全的扶贫政策体系,借助经济增长优势,有效的提高了人口脱贫率。

这个案例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提醒我们要关注减贫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二)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二)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二)大家在复习经济学的时候,很多同学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点,造成复习效率的低下。

那么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其实,大家在复习的同时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知识点,不仅能更好的理解知识点,还能利用知识解释经济现象。

下面就为大家分享一些案例,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案例一:货币的需求动机骆明和小欣是一对感情不错的情侣,今年同时从一所名牌大学毕业,骆明进了某国家机关,待遇很是不错,每个月可以拿1500元左右工资,可惜,遇到住房政策的改革,不能分到房子了,这是美中不足。

而小欣进了一家国际贸易公司,做对外贸易工作,它的工资和奖金加在一起,每个月大概有4000元。

看来这对情侣的前途一片光明。

不过前几天,他们为了将来存钱的问题着实大吵了一架。

考研课程请咨询这里》》骆明以为现在他们刚刚大学毕业,虽然单位都不错,工资也不低,但将来用钱的地方还很多,所以要从毕业开始,除了留下平常必需的花费以及预防发生意外事件的钱外,剩下的钱要定期存入银行,不能动用,这样可以获得稳定的利息收入,又没有损失的风险。

而小欣大概是受在外企的工作环境的影响,她以为,上学苦了这么多年,一直过着很节俭的日子,现在终于自己挣钱了,考虑那么多将来干什么,更何况银行利率那么低。

她说发下工资以后,先要买几件名贵服装,再美美地吃上几顿,然后她还想留下一部分钱用来炒股票,等着股市形势一好,立即进入。

大学时看着别人炒股票她一直很羡慕,这次自己也要试试。

但骆明却认为中国股市行情太不稳定,运行不规范,所以最好不进入股市,如果一定要做,那也只能投入很少的钱。

问题:1、根据上面两个人的争论,说明有哪些货币需求动机。

2、分析上述三种动机导致的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并给出货币的总需求函数。

答案要点:1、人们的货币需求主要是出于以下三种不同的动机:(1)交易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日常交易而在手边留有货币的动机。

(2)预防动机又称谨慎动机,是指人们为了防止意外情况发生而在手边留有货币的动机。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案例1:20 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GDP 是20 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没有GDP 这个发明,我们就无法进行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的比较;贫穷与富裕的比较,我们就无法知道我国的GDP 总量排在全世界的第4 位,低于美国的5 倍多,没有GDP 我们也无法知道我国人均GDP 在2005 年已超过1300 美元,低于美国和日本的35 多倍。

没有GDP 这个总量指标我们无法了解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快还是慢,是需要刺激还是需要控制;因此GDP就像一把尺子,一面镜子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和生活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

如果你要判断一个人在经济上是否成功,你首先要看他的收入。

高收入的人享有较高的生活水平。

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一国的整体经济。

当判断经济富裕还是贫穷时,要看人们口袋里有多少钱。

这正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作用。

GDP 同时衡量两件事: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和用于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量的总支出。

GDP 既衡量总收入又衡量总支出的秘诀在于这两件事实际上是相同的。

对于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

这是为什么呢?一个经济的收入和支出相同的原因就是一次交易都有两方:买者和卖者。

如你雇一个小时工为你做卫生,每小时10 元,在这种情况下小时工是劳务的卖者,而你是劳务的买者。

小时工赚了10 元,而你支出了10 元。

因此这种交易对经济的收入和支出做出了相同的贡献。

无论是用总收入来衡量还是用总支出来衡量,GDP 都增加了10 元。

由此可见,在经济中,每生产一元钱,就会产生一元钱的收入。

讨论题:1.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是什么?2.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和收入法是什么?3.为什么国内生产总值(GDP)是20 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案例2:从GDP 看我国的差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汇率法计算了179 个国家和地区2005 年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GDP的统计数据。

数据显示,2005 年GDP 位居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日本、德国、中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和巴西。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大全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大全

宏观经济学案例国民收入核算理论案例1:部分国家的GDP比较。

案例适合国内生产总值(GDP)概念和核算方式.案例内容表1 部分国家1980-1995年间的GDP比较(单位:10亿本币)案例分析作为目前世界通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发明之一”,是对一个领土面积内的经济产出总量和国民收入水平的度量。

它被定义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里所生产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力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GDP可以通过三种方法计算得到:分别为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所有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的价值,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在核算期内新创造的价值和固定资产转移价值的总和,也即国民经济各行业增加值的总和。

用公式表示如下:行业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消耗;GDP=Σ各行业增加值。

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向政府支付的份额的角度,来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计算方法。

按照这种计算方法,GDP由全国各行业汇总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生产税-生产补贴)、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利息、租金以及其他财产收入组成。

计算公式为: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利息和租金以及其他财产收入.支出法也称使用法,顾名思义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去向。

按照支出法,GDP由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以及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出口减进口后的差额)五项组成.计算公式为:GDP=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出GDP最常见的计算公式:GDP=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从理论上讲,上述三种方法计算得到的GDP应该是一致的,因为它们是使用不同的方法对同一事物进行核算。

宏观经济学案例

宏观经济学案例

宏观经济学案例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活动的学科,它关注的是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体表现,如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

在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学家常常使用案例来说明理论和分析经济现象。

本文将介绍两个宏观经济学案例,分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之一。

它起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由于次贷市场的崩溃,导致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

这个案例揭示了金融市场的脆弱性以及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不足。

在这个案例中,美国次贷市场的泡沫破裂导致了大量的违约和贷款损失。

许多金融机构因此遭受巨大损失,一些甚至面临破产。

这种金融危机的传染性使得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市场都受到了冲击,股市暴跌,信贷市场冻结,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等。

政府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来稳定金融市场,如救助金融机构、降低利率、增加财政支出等。

这个案例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它强调了金融市场对经济的影响,揭示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经济学家通过分析这个案例,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建议,如加强金融监管、改善风险管理、提高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等,以防止类似的金融危机再次发生。

2. 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近年来中国经济重要的宏观经济学案例。

这个案例关注的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供给侧的效率和质量。

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快速增长,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推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通过改革和创新来提高供给侧的质量和效率。

这个案例中,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削减过剩产能、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加大创新驱动力度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经济逐渐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推动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升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也有着重要意义。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10篇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一):失业率与宏观经济政策最近,美国失业率持续一种相对稳定状态,而欧洲的失业率却急剧上升而且持续在30年前的水平之上。

如何解释两地劳动力市场的差别呢,部分原因在于两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同。

美国只有一个中央银行,即联邦储备系统。

他严格监控着美国经济。

当失业率提高影响到居民对经济的信心时,美联储会放松银根,实行用心的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和提高产出,并防止失业率的进一步提高,实际上这是透过提高通胀率来降低失业率的方法。

而这天的欧洲还不存在这样的机构,欧洲是个国家联盟,它的货币政策由欧洲中央银行统一制定,由于思考到各国状况的复杂性,欧洲中央银行的目标主要是持续物价的稳定,奉行强有力的货币政策,全力持续低利率和低通胀。

在这样的状况下,就无法利用通货膨胀政策来降低失业率。

问题:1、什么是失业问题造成失业率高的原因有哪些2、说明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1、(1)失业问题就是由失业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失业不仅仅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失业是经济问题,因为失业意味着浪费有价值的资源,不利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失业是个政治问题,是因为它使成千上万的人失去工作,收入减少或丧失收入的来源,使人们整天无所事事,生活在痛苦和无奈中,会引起社会的动荡。

(2)失业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①摩擦性失业,是指人们在各地区之间、各种工作职位之间变动所构成的失业。

②结构性失业,是指因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构成的失业。

③周期性失业,是由于经济周期的变化而产生的对劳动总体需求不足所构成的失业。

2、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相互交替的关系。

在失业率较低时,就业较为充分,经济活动比较频繁,从而工资上涨速度加快,因而引起通货膨胀加剧,通货膨胀率增加;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就业不够充分,失业的压力增加,工人增加工资的压力受到限制,从而货币工资增长放慢,甚至下降,从而导致价格总水平增长率下降,通货膨胀率降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学》案例案例一:国防支出与经济数的作用。

80年代前期里根执政开始,美国国防开支急剧扩张,国防预算从1979年的2710亿美元飞速增长到2010年的636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4.2%,国防建设对经济增长起了很强的刺激作用,帮助经济走出了1981—982年的衰退,并且推动了80年代中期经济景气的形成。

从1990年开始,美国加快了对国防开支的削减。

到90年代中期,国防开支已经被削减到低于GDP的5%的水平。

这时乘数的作用就相反了,削减国防开支导致90年代初产出增长缓慢,从飞机制造业来说,从1990年到1993年,至少损失掉170000个工作机会。

问题:1、解释什么是政府购买乘数,并写出政府购买乘数的表达式。

2、说明乘数发生作用的机制。

案例二:货币的需求动机业,骆明进了某国家机关,待遇很是不错,每个月可以拿7500元左右工资,可惜,遇到住房政策的改革,不能分到房子了,这是美中不足。

而小欣进了一家国际贸易公司,做对外贸易工作,它的工资和奖金加在一起,每个月大概有10000元。

看来这对情侣的前途一片光明。

不过前几天,他们为了将来存钱的问题着实大吵了一架。

骆明以为现在他们刚刚大学毕业,虽然单位都不错,工资也不低,但将来用钱的地方还很多,所以要从毕业开始,除了留下平常必需的花费以及预防发生意外事件的钱外,剩下的钱要定期存入银行,不能动用,这样可以获得稳定的利息收入,又没有损失的风险。

而小欣大概是受在外企的工作环境的影响,她以为,上学苦了这么多年,一直过着很节俭的日子,现在终于自己挣钱了,考虑那么多将来干什么,更何况银行利率那么低。

她说发下工资以后,先要买几件名贵服装,再美美地吃上几顿,然后她还想留下一部分钱用来炒股票,等着股市形势一好,立即进入。

大学时看着别人炒股票她一直很羡慕,这次自己也要试试。

但骆明却认为中国股市行情太不稳定,运行不规范,所以最好不进入股市,如果一定要做,那也只能投入很少的钱。

问题:1、根据上面两个人的争论,说明有哪些货币需求动机。

2、分析上述动机导致的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并给出货币的总需求函数。

案例三:蜜蜂的寓言1929年开始,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的大危机。

3000多万人失业,三分之一的工厂停产,整个经济倒退回了一战前的水平。

经济处于极度混乱之中,传统的经济学无法解释更无法解决这一问题,理论界纷纷进行探讨,这时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从一则古老的寓言中得到了启示。

这则寓言说:从前有一群蜜蜂,他们在一个蜂王的领导下,都过着挥霍、奢侈的生活,整个蜂群兴旺发达,百业昌盛。

后来,他们的老蜂王去世了,换了一个新蜂王,他们改变了原有的生活习惯,开始崇尚节俭朴素,结果社会凋敝,经济衰落,终于被敌手打败而逃散。

凯恩斯在这则寓言的启示下,建立了他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并由此引发了凯恩斯革命,从而建立了宏观经济学。

问题:1、分析凯恩斯从这则寓言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2、说明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基本构架。

案例四:财政政策的实践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总统采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观点,使财政政策成为美国对付衰退和通货膨胀的主要武器之一。

肯尼迪总统提出削减税收来帮助经济走出低谷。

这些措施实施以后,美国经济开始迅速增长。

但是,减税再加上1965—966年在越战中财政扩张的影响,又使得产出增长过快,超过了潜在水平,于是通货膨胀开始升温。

为了对付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并抵消越战所增开支的影响,1968年国会批准开征了一项临时性收入附加税。

不过,在许多经济学家看来,这项税收增加的政策力度太小、也太迟了一些。

80年代美国是另一个典型例子。

1981年国会通过了里根总统提出的一揽子财政政策计划,包括大幅度降低税收,大力扩张军费开支而同时并不削减民用项目。

这些措施将美国经济从1981—1982年的严重衰退中拯救出来,并进入1983—1985年的高速扩张。

克林顿总统一上台,就面临着一个两难困境:一方面高赤字依然顽固地存在着;另一方面经济不景气且失业率高得难以接受。

总统必须决定财政政策应从何处着手,是应该先处理赤字,通过增加税收、降低支出来增加公共储蓄,进而靠储蓄水平提高来带动国民投资的增长呢?还是应该关注财政紧缩会减少并排挤投资,而税收增加和的减少又会降低产出?最后,总统还是决定优先考虑削减财政赤字。

1993年预算法案决定,在其后5年中落实减少赤字1500亿美元的财政举措。

(资料来源:萨缪尔森著《经济学》)问题:1、什么是财政政策?2、根据上面的资料,说明利用财政政策对付经济衰退的手段有哪些?3、财政政策实施中有哪些制约因素?案例五:美国1982年衰退中的货币政策1979年美国的年通货膨胀率上升到13%,对经济产生了不良影响,所以,美国联邦储备当局决定利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来抑制这次通货膨胀。

与以往不同的是,美联储倾向于关注准备金和货币供给的增长,而不是利率,以便能够迅速降低通货膨胀。

通过这次政策,美国的货币供给量大幅度减少,利率上升到自南北战争以来的最高水平。

随着利率的上升,投资及其他利率敏感性支出显著减少。

这次政策确实对抑制通货膨胀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到1982年为止,通货膨胀率已降低到4%。

但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表明,紧缩性货币政策过于严厉,导致了经济的衰退,失业率超过了10%。

问题:1、什么是货币政策?2、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有哪些?3、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施的局限性有哪些?案例六:战争与经济9.11”之后,美英两国对阿富汗发动了军事打击。

战争对经济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不少人希望美国军火商能得到大量的坦克和飞机订单,通过军事支出的增加,引起总需求的增加,就业情况也会因许多人应征上前线而得到缓解,美国股市乃至经济借此一扫晦气。

专家分析认为,此次战争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与越战和海湾战争不同。

20世纪60年代末期,联邦政府的巨额国防开支和非国防开支,使本来已很强劲的私营部门总需求进一步增强,并积聚了很大的通货膨胀压力,这种压力在整个70年代也未能得到充分缓解。

此后一直到80年代末期,大部分经济决策的主要任务就是抑制通货膨胀。

相反,海湾战争却引发了一次经济衰退,这是“沙漠盾牌行动”初期消费者信心急剧下降所导致的结果。

但由于当时军队所需的大部分物资并不是依靠投资在未来实现的,所以并没有产生通货膨胀。

但阿富汗战争同以往迥异。

首先,不太可能像海湾战争那样动用大规模地面部队。

更重要的是,这场对抗隐蔽敌人的战争将主要通过非常规手段进行,与此相关的国防资源大多是军备库存中所没有的,需要新的开支计划,这对经济中的总需求产生积极的影响。

问题:1、解释一国的总需求主要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2、军费支出的增加对总需求会产生什么影响?影响总需求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案例七:石油与经济原油是生产许多物品和劳务的关键投入,它已经成为一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石油价格的变化对许多国家的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欧洲存在一个主要利用石油生产许多产品的国家,该国经济中一些大的波动就主要源于石油价格的变化。

70年代中期,为了阻止石油价格的不断降低,中东地区的主要产油国组成了一个卡特尔组织——欧佩克。

欧佩克成功地提高了石油价格:从1973年到1975年,石油价格几乎翻了一番;从1978年到1981年,石油价格翻了一倍还多。

石油输入国情况就不同了,由于石油供给的减少和石油价格的上升,这些国家生产汽油、轮胎和许多其它产品的企业成本迅速上升,而产品的价格不能同步迅速做出反应,所以这些企业都大量减少产量,或者干脆停业或破产。

问题:1、解释什么是总供给曲线,说明影响总供给曲线变动的各种因素。

2、说明上述石油价格上升对总供给的影响机制。

案例八:世界财政部长会议主题发言讨论的是市场经济国家所经历的问题。

发言总结了各国在过去经济发展所经历的通货膨胀,深刻分析了通货膨胀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危害。

所概括的通货膨胀的危害有:价格上升;降低一国的工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导致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并进而产生失业。

各国财长说到通货膨胀的危害时,都是满面忧思,很明显,许多国家都深受通货膨胀之害。

一位经济正在迅速发展国家的代表对此感到有些迷惑。

他所在国家的经济增长很快,以至于没有任何失业,而工资又很低,因而也没有通货膨胀问题。

他被告知,他的国家进一步发展将会遇到这些问题,通货膨胀将会首先出现。

由于经济处于充分就业,当厂家要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雇佣更多的劳动力时,劳动力供给将会紧张,因而为了雇用到工人,某些厂家不得不支付更高的工资,通货膨胀的过程就会开始。

或者这种影响持续增加导致对进口消费品的需求大量增加,从而国内产品生产减少。

问题:1、什么是通货膨胀问题?2、通货膨胀会产生哪些经济效应?3、通货膨胀的成因有哪些?案例九:宏观经济政策与失业率较高的状态(9%左右),欧洲的失业率也急剧上升而且保持在30年前的水平之上(15%左右)。

如何解释两地劳动力市场的差别呢,部分原因在于两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同。

美国只有一个中央银行,即联邦储备系统。

他严格监控着美国经济。

当失业率提高影响到居民对经济的信心时,美联储会放松银根,实行积极的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和提高产出,并防止失业率的进一步提高,实际上这是通过提高通胀率来降低失业率的方法。

而今天的欧洲还不存在这样的机构,欧洲是个国家联盟,它的货币政策由欧洲中央银行统一制定,由于考虑到各国情况的复杂性,欧洲中央银行的目标主要是保持物价的稳定,奉行强有力的货币政策,全力保持低利率和低通胀。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无法利用通货膨胀政策来降低失业率。

问题:1、什么是失业问题?造成失业率高的原因有哪些?2、说明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案例十:世界经济增长2001年7月在意大利首都罗马举行的西方七国财政部长会议对未来世界经济增长持乐观态度。

据意大利国家电视台报道,来自德国、法国、英国、日本、加拿大、美国和意大利的财政部长或经济部长7月在罗马举行的会议认为,未来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或许将比人们原先估计的要略慢些,但它总体增长的态势是显而易见的。

关于今年西方七国自身的经济增长情况,与会者认为,在西方七国中,今年美国经济增幅将明显减小,而今年欧盟经济增长将高于美国,这是最近十年来欧盟经济增长首次超过美国。

但与会者同时也指出,在欧盟内部,各成员国今年经济增长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德国今年经济增幅将小于欧盟成员国平均数。

今年日本经济能否增长,与会者在讨论时未给予积极或乐观的评价。

问题:1、什么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该如何衡量?2、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有哪些?案例十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大事,也是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的重要话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发展不平衡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南北差距扩大,贫富悬殊加深,人类财富正日益集中到世界少数富国和富人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