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衡量货币有多少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衡量“水”多少

经常听专家说市场上水太多,那么市场上的水到底多少,用什么衡量,怎么衡量,这些水是如何被创造的,以下进行总结分析。

一、货币量的衡量工具

(一)货币量衡量(基于派生路径)

货币主要由央行和商业银行通过资产扩张的方式创造。央行创造基础货币,并通过调节基础货币来调控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央行发行基础货币,商业银行通过信贷、投资、同业等方式产生信用货币,进行货币扩张,商业银行和央行之间的信用扩张通过货币乘数实现。

基础货币也称为高能货币:所谓基础,指的是它是整个货币创造体系的基础;所谓高能,指的是它可以创造出数倍于自身的货币余额

●中央银行:基础货币=货币发行+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非金融机构存款(央行资产

负债表负债端)

●广义货币M2=基础货币*货币乘数

●货币乘数=(1+现金在存款中比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现金在存

款中比率)

(二)货币量衡量(基于流动性)

目前我国公布的货币层次有M0、M1、M2,M0(流通中的现金)的流动性最强,M1(狭义货币供应量)次之,M2(广义货币供应量)的流动性最差。

1、M0=货币发行(央行资产负债表)-其他存款性公司库存现金(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

表)=基础货币-库存现金-存款保证金(法定+超额)

2、M1= 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存款。

3、M2= 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

注:M0中库存现金包括境外流通人民币

注:其他存款包括应解汇款及临时存款、保证金、财政预算外存款、租赁保证金、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90%)、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包含货币基金存款)及住房公积金存款等。

(三)货币量衡量中的变量缺失

各国划分货币层次的标准都是从流动性入手,可以直接行使货币交易媒介功能的划入

M1,需要转化成现金才能进行商品和劳务购买的称为准货币,划入M2。M2更多的是重视了货币的价值贮藏功能。但目前尚未有国家把股票纳入货币层次之中,更别提金融衍生品、表外理财等影子银行产品。但一些国家已经把基金、债券等资本市场产品纳入货币供给体系中。但是在衡量货币量过程中没有把股票、衍生品、影子银行等计入在内,会产生很多问题。比如货币失踪和通胀与货币供应背离。如模型测算货币供应大于实际货币余额,这是因为部分货币进入股市等。另外如货币增加并未引起通胀,因为CPI无法考察流入资本市场和衍生品市场导致的价格变动,所以M1和CPI背离。同样这样也会引起货币政策功能减弱,使得宽货币未必导致宽信用,因为增发货币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刺激,进入了资本市场,货币传导机制出现问题。

二、货币如何被创造——理论

(一)第一阶段——货币学派

18世纪到20世纪30年代,古典经济学侧重商品领域货币研究。核心观点货币是一种商品,不是财富,是一种交换媒介。主要思想有费雪货币数量论和剑桥学派货币余额说。

费雪货币数量论:强调货币交易功能,货币需求只由名义国民收入决定。货币需求*货币流通速度=产出*价格

剑桥货币余额说:强调货币交易功能和财富储藏功能,认为货币数量取决于收入水平和现金余额占收入的比重。货币需求=货币在财富收入中比*收入*价格

(二)第二阶段——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

20实际30-70年代,经历1929经济大萧条后,凯恩斯主义盛行,货币研究由商品领

域扩展到资本领域,除了古典经济学货币交易和财富储藏功能外,强调投机功能。

凯恩斯主义:货币本质是流动性,货币数量由持币的三个需求决定:交易需求、谨慎需求、投机需求。交易需求(交易功能)由收入决定,谨慎需求(储藏功能)由收入决定,投机需求(投机功能)由利率水平决定。

货币主义弗里德曼:该货币主义兴起于20实际60年代,提出货币是一种资产,是股票、债券、商品等替代品。货币需求受多重因素影响。M/P=f(r,Y,h,i,u)其中,M/P是实际货币需求,r是一组收益率,如债券利率和股票市场收益。Y是永久性收入,h是人力资本对非人力资本的比率,i是预期通货膨胀率,u是一个混合变量,它反映了嗜好和偏爱的变动。

同时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会影响产出和名义收入,先影响产出,然后价格。

(三)第三阶段——创新金融研究

20世纪70年代后,伴随着金融自由化的思想浪潮,货币研究拓展到衍生品市场,研究金融创新对货币数量的影响。

三、货币如何被创造——实践

(一)谁创造货币——银行

中国的经济体系可以分为五个部门。银行,非银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居民部门,政府,只有银行(央行和商业银行)是货币创造部门,其他部门之间的货币往来是存款的转移,货币总量并未发生变化,并不能货币创造,只是货币转移型信用。

我国银行创造货币经过三个渠道,中央银行发行高能货币(基础货币),商业银行进行信用创造(传统模式),同时存在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表外模式)

(二)货币创造第一渠道——央行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货币发行+存款性机构存款+非金融机构存款(央行资产负债表负债端)

关于影响基础货币的变量,一个是货币发行,主要外汇占款影响,另外存款行性机构存款,就是银行的准备金(法定和超额)

过去由于长期贸易顺差和严格的结售汇制度,外汇占款产生了大量货币,现在该部分基本稳定,从基础货币构成上,目前存款性机构存款占比较大, 2011年以后,存款准备金基本稳定占比75%。

那么央行如何调节发放的基础货币呢,这个就是央行货币工具的适用,下一篇文章详细说明。央行的货币工具使用经历了不断进化的阶段,央行目前已掌握基础货币投放的主动权,主要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渠道来进行投放,主要工具是OMO、MLF、PSL等,而央票、调节准备金率成为非常规手段。这些新型的货币政策工具和无期限无成本的外汇占款相比,期限较短且有成本。这有助于货币政策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但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第一是以上货币工具期限都较短,且商业银行是被动接受,期限不稳定,有错配问题,所以商业银行获得的资金不像外汇占款易于管理,不适用贷款。第二公开市场交易仅限于部分银行,基本大行,,所以容易创造金融市场的不均衡

(三)货币创造第二层渠道——商业银行信用创造

传统模式下,商业银行增加资产的方式主要包括发放贷款、购买外汇、持有债券3种方式。

1、发放贷款

银行发放贷款是商业银行货币创造最传统的方式,也是占比最大的一种方式。贷款信用扩张就是货币乘数发挥作用的过程,路径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