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课堂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d0cd613172ded630a1cb6c1.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当代对马克思主义的种种否定思潮1•过时论2•变形论(既不是马思著作,也不是列宁著作,而是联共布党史简明教材)3•学派论4•分裂论二•回应对马克思主义的种种否定1•将马克思的价值与其他产生的时期混为一谈“时间长短并非真理的标准”2•,..是与时俱进的,变形论不能用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马克思3•学派论认为“真理多元” “真理平权”否定一一实质是资本主义学说4•用早期否定晚期的成熟著作、断章取义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是关于资、社、共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①范围狭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即包括马克思、恩格斯也包括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②内容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③科学性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四•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⑴社会历史条件A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无、资对立)B •科技发展(邮电、交通、通讯)对世界认识更深、整体的把握⑵科学条件A •自然条件科学发展B •社会科学取得长足发展⑶阶级条件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⑷理论来源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⑸个人原因艰苦卓绝的斗争,在实践的基础上创造理论2•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列宁主义的产生一一毛泽东思想一一邓小平理论一一“三个代表”注:后三者是马克思在中国的趋势五•马克思主义的特征:严密的科学性和彻底革命性的统一1•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是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2•政治立场: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3•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4•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六•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1•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2•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1 •什么是哲学?⑴哲学史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⑵哲学是社会知识、自然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和各门具体学科的关系①科学是哲学的基础②哲学指导科学⑶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①什么是方法?(关于方法的理论称之为方法论)是人们视线某种特定目的的手段和途径是主体接近或达到客观体的工具和桥梁②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1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2•方法论需要和支持一定的世界观2•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思维——精神、意识存在——物质⑴为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从人和周围世界关系来看:人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主体与客观的关系从世界总体角度:世界只存在两种东西,主观精神和客观物质从哲学理论本身来看: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问答决定了哲学的基本性质⑵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一一思维与存在时第一性的(本体论)①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主张讯在是世界本源,是第一性,思维是由存在派生的,是第二性的,存在决定思维,则是唯物主义,反之则为唯心主义②一元论、二元论和折衷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只有一个本源(所有的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二元论:认为思维与存在彼此分离,把两者同时作为世界的本源折衷主义:认为某种中立的东西是世界的本源⑶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否反映存在)可知论:①只世界能够被认识,我们有能力认识世界②我们不仅可以认识世界的表象,也可以认识世界的内在本质③整个世界对于我们而言只存在已经认识和尚未被认识的区别不可知论:反之(思维不能反映存在)所有的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是可知论怀疑论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哲学的流派与基本概念1 •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某一种或几种思维具体的物质形态作为世界的本源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构成事物的某一层次结构作为世界的本源③辩证唯物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①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看做先于物质世界并且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质,认为物质世界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在表现,客观精神是本源的(第一性),物质世界是派生的第二性。
马原重点知识笔记.
![马原重点知识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1a65d8e284ac850ad024295.png)
重要知识梳理
绪论部分(考纲第一章)
一、总复习理论框架:
二、主要考点
1、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关系。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三、主要考点精述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3)主体选择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选择的方向、目标和方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来检验。
14、个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
(1)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人的活动而已。”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同时又是历史的“剧中人”。社会进程是无数交错的力量形成的历史“合力”。
从真理的相对性看,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和条件,超出这个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离开具体条件,无法确定认识的真理性。
12、大综合: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意识反作用原理)、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社会意识反作用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就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2)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坚持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二者辩证统一的前提下,去解决主要矛盾、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6、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关系,二者关系表现在:
(1)部分依赖于整体,整体由部分构成。
政治-马原-自整理笔记
![政治-马原-自整理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d3faa04ba1aa8114431d9f6.png)
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1、世界是一个整体,用整体、全局的观点看待世界。
2、正确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部分和整体是相互依赖的。
部分依赖整体,整体依赖部分。
3、区分辩证整体观和机械整体观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考试点:1、正确处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相互依赖关系,部分依赖与整体,整体依赖与部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辩证整体观,机械整体观辩证整体观: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是相互作用的,在相互作用中就会产生整体具有的而部分不具有的新的性质的东西(1+1>2),即:系统论。
特性:整体性(当一个事物被称为系统的时候是强调事物作为整体而存在)结构性(之所以被称为系统是因为事物是相互结合的,即:结构性)层次性(系统和系统之间相互是有层次的,即:层次性)开放性(系统和外部之间是相互交流的,即:开放性)机械整体观:相互孤立的,整体就是各个部分的总和(1+1=2)如何构建和谐社会(联系的普遍性原理)世界是一个整体,要用整体观点看待世界,看待事物,在国内现代化建设中处理好各层面的关系,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人和社会之间,做到统筹兼顾。
在世界外围,要处理好各国家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站在世界的高度上把握各种机遇。
联系的多样性原理(1)联系的多样性是指在普遍联系中,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任何一种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联系。
条件是指某一事物相关联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影响的诸要素的总和。
一切以条件、时间地点为转移。
人们的一切活动必须建立在尊重客观条件、具体分析条件的基础之上,才能做好工作。
任何事物都存在普遍联系中,在普遍联系中决定事物本质的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即事物规律。
联系的条件下原理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任何具体事物得存在都是有条件的,总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发展、消亡,因此任何具体的联系都是依赖于一定的条件的,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性质和方式也会发生变化,这就是联系的条件性唯物辩证法——“联系”的总结:联系的特性: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事物具有客观性,反对主观编造(乌鸦不吉利,喜鹊吉利),事物具有普遍联系性,整个世界是一个整体,要区分辩证整体观和机械整体观,在事物的多样性中我们要把握事物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把握事物的规律性。
大二马原笔记整理2022版
![大二马原笔记整理2022版](https://img.taocdn.com/s3/m/c294fdfa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4a.png)
大二马原笔记整理2022版
一、马原的基本思想
1、马原认为,历史是由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
形成的,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
2、马原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经
济基础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社会经济基础又是由人民的生产力决定的。
3、马原认为,历史上的社会变革是由于社会经济基础发生变
化而引起的,社会经济基础变化是由人民的生产力发展而引起的,人民的生产力发展是由科学技术发展而引起的。
4、马原认为,社会变革不仅是由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引起的,还受到政治、文化、宗教等社会思想的影响。
二、马原的历史学观
1、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2、历史的发展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是历
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社会经济基础又是由人民的生产力决定的。
3、历史发展是由科学技术发展而引起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是
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
4、历史发展不仅受到社会经济基础的影响,还受到政治、文化、宗教等社会思想的影响。
5、历史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用一种单一的观点来解释,必须从多方面来考虑和分析。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总结笔记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总结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fa42ccc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80.png)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总结笔记(一)哲学基本问题及内容1.哲学基本内涵●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2.提出●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3.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二)唯物/唯心,可知论/不可知论,辩证法/形而上1.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性和同一性没有一一对应关系)●第一性(世界本原谁先谁后)●唯物主义●世界的本原(=本体=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世界的本原是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同一性(之间有没有关系)●可知论:世界可以被认识●不可知论:世界不能或不能完全被认识2.唯心主义●主观唯心●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看做是事物存在的根源●举例●心外无物、意念移物●万物皆备于我●我思故我在、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世界是感觉要素的集合●客观唯心●把某种脱离物质,任何个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绝对精神等)看做事物的本原●△绝对=客观(因为绝对就说明无条件的,任何条件下都这样)●举例●理在物先,理在事先,理是万物之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上帝耶稣安拉佛祖3.哲学体系●本体论●意识VS物质(世界本质)●认识论●认识VS实践(研究人的认识来源发展)●历史观●社会意识VS社会存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问题)4.方法论基本问题●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坚持用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5.错误说法(各唠各的磕,之间没有一一对应关系)●唯物主义就是辩证法●唯心主义就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形而上学是对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不同回答(三)马克思主义的范畴及其理论意义1.对物质认识广度和深度不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定义:实物●特点:非科学性(猜测)直观、朴素性●关键词●五行说气一元论●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火●万物生于水●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①把物质归结于原子(或基本粒子)②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机械性(别名:机械唯物主义)●人是机器生命是架化学机器●形而上学性(方法论上的)●孤立、静止的观点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不彻底性(半截子唯物主义)●自然界是唯物的,人类社会是唯心的●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客观实在性(马克思的物质观)●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哲学物质概念●共性●具体物质形态●个性●列宁●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①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②人通过感觉感知的●③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④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特性●物质的唯一也是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3.马克思主义物质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注●一元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彻底的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自然+唯物主义历史观(四)物质的根本属性(存在方式):运动1.运动●定义: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特点●物质在干嘛?在运动●是谁在运动?是物质●内容●唯物主义运动观●物质√运动√●唯心主义运动观●意识√运动√●唯物主义形而上●物质√运动×2.静止●定义:①空间位置②根本性质暂时不变运动特殊状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认识静止的意义●①是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前提●②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③是理解和衡量运动的尺度3.运动与静止●1.运动:绝对的、无条件的、变动性●2.静止:想对的)有条件的、稳定性●3.运动与静止:相互依赖、渗透、包含●4.事物的矛盾运动:运动+静止(任何一个事物既是运动又是静止)(五)物质运动的基本存在形式:时空(先有物质运动后有时空)1.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一维性客观的●一维性——不可逆2.空间●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三维性客观的●三维性——可逆3.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空●物质运动不可分割●具体物质形态时空:有限●时空具体特性是相对的●整个物质世界时空:无限●时空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4.固定搭配●客观无条件●相对有条件(六)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1.从实践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社会的形成●靠实践●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分化的历史前提——实践●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统一的现实基础——实践3.社会的发展●靠实践●①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朋友圈)●②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生活圈)●③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动力源)4.环境问题●实质●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不恰当的实践●怎么办●①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②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③遵循自然规律(七)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意识起源●自然界进化出人脑●①一切物质都有的反映特性(eg水滴石穿)●②低等生物刺激感应性●③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④人类的意识(人类特有)●人类社会实践●劳动——决定作用●语言——促进作用(语言本身是客观的,语言内容主观)2.意识本质●①意识到底是不是物质——不是物质更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信息主观加工的结果)●意识是特殊的物质×●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的产物√●意识是人脑汁液的产物×●意识是由人脑自生的×●鬼神的观念是人们对对鬼神的虚幻反映×●鬼神观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鬼神观念可以从客观世界中找到原型✓●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因为来源于客观的物质世界)●③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因为每个人大脑加工的形式不一样)3.对物质的反作用(能动作用)●目的计划性●创造性●指导实践●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4.意识与人工智能●内涵●①人的部分智能活动机器化,人类智能的物化●②实质是对人脑组织结构与思维运行机制的模仿●关系●①意识能动性的一种特殊表现,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②意识已经发展到能够把意识活动部分的从人脑中分离出来物化为机器的物理运动从而延伸意识器官功能的新阶段●不能取代●①人类意识包括了知情意,但人工智能智能对理性智能扩展●②社会性是人类固有的本质属性,人工智能本质上是机器●③人类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机器语言的本质是数字或规则地操作符合●发展●①开放客观的态度,观察和思考未来●②加强防范,规范引导5.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统一●规律●定义●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特点●客观的(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区别●自然规律:盲目的,无意识的(不需要人的参与)●社会规律:有意识的(有人的参与——人的活动规律)●面对规律●不可以做●改变规律本身●藐视规律、忽视规律●消灭、发明规律●可以做●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利用/驾驭规律●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eg水在海拔高的地方沸点度数不一样)●处理好主客观直接的关系能动+实践●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③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发挥能动性的前提实际+实践●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6.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内涵●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他们的共同之处——客观的(世界统一于物质)●原理内容●①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物质●②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性(世界万物的共同之处:都是客观的)●③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万物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原理体现●①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是客观的)●②意识统一于物质(意识是客观的)●③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人类社会是客观的)●第一,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活动●第三,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最能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实践意义●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马原(课堂笔记)
![马原(课堂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b16fbc95be1e650e53ea9946.png)
马原(课堂笔记)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绪论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资本主义时代对马克思产生提供了经济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日趋激化,强烈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参加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并进行了理论创造。
二、马克思是科学与革命性的统一(基本内容、特点)1、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
3、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特点是科学性和革命性。
4、马克思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世界万物的两大现象:物质现象、精神现象人类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第一章一、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两方面内容:1、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本质,谁决定谁,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认为思维是世界本源,思维决定存在的标准是唯心的;反之是唯物的。
2、思维能否反映存在或人类能否认识事物,本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认为思维能够反映存在或人类能够认识事物的观点是可知论,反之是不可知论。
一、哲学公式1、哲学=自然观(本质论、世界论)+社会历史观+认识论2、马哲=唯物论+辩证法=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论3、唯物论=物质论+意识论+运动论+时空论4、辩证法=两大特征+三大规律+n对范畴=(联系+发展)+(对立论+质变量变+肯定否定)+(原因结果+现象本质+形式内容+现实可能+必然偶然)5、唯物史论=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论=物主义的解释社会本质+结构+原因……唯物论(世界的本质、结构)一、世界的本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不是精神物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二、判断存在即是被感知1、这是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的观点,他认为客观存在是主观感觉的产物,主观感觉是客观存在的根源。
大学马原理知识点笔记大纲
![大学马原理知识点笔记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aae1dc4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ef.png)
大学马原理知识点笔记大纲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背景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唯物辨证法基本原理实践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2.辩证法的基本观点3.辩证法的基本范畴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斗争规律矛盾的转化规律三、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1.实践的概念和特点2.实践与认识的关系3.实践的辩证法实践的物质基础决定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实践的决定性作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四、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1.唯物史观的起源和形成2.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3.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社会发展五、历史发展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1.历史发展的基本特点2.历史发展的辩证法辩证法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曲折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六、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的关系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意义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七、复习要点总结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3.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4.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5.历史发展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6.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7.复习方法和技巧以上是《大学马原理知识点笔记大纲》的详细内容。
通过系统地学习这些知识点,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这些知识点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ce2daa3ff705cc17542709b9.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一章绪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方面,是及其深刻和丰富的。
「哲学理论: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组成€政治经济学理论: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L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古代朴素「唯物: 形而上学;辩证法严谁是第一性" I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L思维存在性< '唯心{主观客观.同一性r可知论:康德马克思.不可知论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哲学(1)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 2) : 一个人带着乡愁去寻找自己的家园。
两大现象: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人类两大活动: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I 、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 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 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 II 、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 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唯物主义: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 主张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于精神, 主张一是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辩证法: 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世界, 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形而上学: 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物质: 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经过感觉感知的, 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 列宁)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⑴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⑵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⑶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⑷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1c11c5a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e8.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笔记2021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点笔记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笔记蓝色为重点课堂笔记+教材+课堂PPT+其他笔记由于时间仓促,部分内容可能出错,欢迎后台留言斧正您的支持是我的动力~第一章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P21-P25哲学是一种系统的、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提供了全面而深刻的反思。
★哲学的基本问题①存在和思维、物质与意识谁为本原的问题,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哲学问题。
②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理论分野。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识、感觉、心灵)等夸大为唯一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于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客观世界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物质世界是由某种非人类、超自然的客观精神派生的。
(一)哲学的物质范畴世界是物质世界,对物质的正确认识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
一切唯物主义哲学都是基于这个前提,以物质范畴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是与实践的观点内在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马原知识点笔记大纲
![马原知识点笔记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6bbf87c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60.png)
马原知识点笔记大纲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起源•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特征•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2.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社会形态理论3. 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目标•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区别•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2. 中国革命史上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中国革命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实践3.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运用三、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1.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历程•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理论热点问题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和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核心观点和实践路径3. 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全球化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发展问题•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马克思主义应对全球化挑战的理论思考四、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1. 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和思想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对比与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哲学发展的影响2. 马克思主义与经济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和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的对比与融合•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对经济学发展的影响3.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观点和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西方社会学的对比与融合•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对当代社会学发展的启示五、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与实践探索1.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时代的现实应用2. 马克思主义实践探索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实践探索的路径和成果•马克思主义实践对社会变革的引领作用结语以上是《马原知识点笔记大纲》的内容概述,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与实践探索等不同方面的阐述,希望能够对读者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
马原课堂笔记
![马原课堂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c0f166548d7c1c708a1456b.png)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马原课堂记录及问题讨论
![马原课堂记录及问题讨论](https://img.taocdn.com/s3/m/31387f21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2d.png)
马原课堂记录及问题讨论一、马原课堂记录在马原课堂中,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
以下是我对课堂内容的记录和总结: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指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而社会意识是指人们对社会存在的认识和看法。
马克思主义强调通过对社会存在的调查研究,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而不是凭空臆断和主观设想。
2.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于19世纪的欧洲社会运动和科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的理论,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3.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运动的和矛盾的,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通过辩证的方法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可以揭示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问题讨论在马原课堂中,我们也就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以下是一些我认为比较有趣和值得思考的问题: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如何理解?社会存在是指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而社会意识是指人们对社会存在的认识和看法。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总是能够准确地认识社会的本质和问题?又是否存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讨。
2.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对于解决现实社会问题有何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它强调通过辩证的方法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方法,从全面和系统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例如,在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对矛盾进行把握,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并通过改革和创新来解决这些矛盾。
3.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社会有何启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需要不断将其与当代社会相结合,进行创新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d28d8ea69dc5022abea0029.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哲学与具体的科学(物理、化学、生物。
)哲学上的A 与具体科学上的A 的关系 哲学上的A 与生活中/社会中的A 关系 物质与物体的关系 ①看的到 物质 存在 客观 人类社会+自然界唯物主义②想到 意识 思维 主观 精神 唯心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一种或几种具体实物例:张三、李四、王五、 一人/几人 个体 现实 具体近代形而上学: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
例:少年人/中年人/老年人 部分 抽象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实在性例:人 全部 抽象总结: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个体、现实、具体 近代形而上学:部分、抽象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全部、抽象现代:部分古代:个体(考试指) 科学结论都是形而上学可知论:认识、百分百认识 不可知论:不认识、没有彻底认识 ①一致性(相同、共性) ②不可分性 A:矛盾的同一性:事物的质与事物具有之间同一性辩证法:形容世界怎么样 / 状态怎么样 / How形而上学:6种情况→其他都是辩证法①孤立②片面③静止④否认矛盾⑤夸大外因⑥贬低人的主观能力动性A: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与人无关、无人也会有人的大脑不能决定它有和无B表现形式:①宏观物质②粒子和磁场③所有的客观关系例:XX关系、XX规律=都是物质④客观属性⑤剧中人、国家、大学→意识⑥现实中的人、国家、大学→属于物质C:创造从无到有→意识制造从有到无→物质例:①文学、艺术、科学结论、公式、报告、方针、定理、定律、规则、用语言、文字概括的就是意识 ②物质: 生产力 阶级 生产关系 阶级关系 生产方式 阶级斗争 经济基础①只要表示“ 变”通通都是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每一个事物无时无刻都在运动) 运动的特点: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不变的(人的特点) ②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 物质与运动关系的两种错误观点 设想无物质的运动犯什么错误 → 唯心 设想无运动的物质犯什么错误 → 形而上学①位置没有发生转移,性质没有发生变化②静止特点: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可变的(毛的特点) ③运动=绝对运动 静止=相对运动例:①物质是绝对运动的A ×改为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物质运动是绝对的B √因为运动特点绝对的例:①承认运动否认静止:形而上学、不可知论、“左”、相对、关门、冒险、怀疑、经验、诡辩论②承认静止否认静止:形而上学、不可知论、绝对、教条、本本、保守、无政府主义形而上学、不可知论的错误(共性)①把.....看的太死了夸大:稳定性、不定性、确定性事物的静承认运动、否认静止(犯绝对、形而上学、不可知、右) ②在马原中:夸大 = 承认 = 看的;贬低 = 否认 = 看不到 ③在毛中特和史纲中:绝对主义 = 教条主义 = 本本主义 = 保守主义=无政府主义 =右=太活了①把....看的太活了夸大:变动、可变、不确定事物的动承认运动、否认静止(犯不可知、“左”、诡辩论)②在毛中特和史纲中:相对主义 = 怀疑主义= 经验主义=关门主义 = 冒险主义 = “左”= 太活了静止之中有运动运动之中有静止例:静止是运动的参照物(物理)衡量尺度或衡量标准静止是过去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开始①时间的特点:具有一维性,具有不可逆性(导致时间宝贵,强调时间重要)②每一个现实的事物它们都有时间和空间。
马原笔记整理
![马原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a483252fcc7931b764ce153d.png)
马原笔记整理导论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1)社会根源: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验,形成科学的革命理论,以指导自身的解放斗争。
(政治条件)(2)思想渊源:①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③马、恩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和继承,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3)阶级基础:法国、英国、德国工人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2、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人发展性一、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1、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1)第一方面:存在和思维何为世界本原。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
(2)第二方面:存在和思维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发展过程(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①观点:把“物质”理解为自然界中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等。
②缺陷:直观性、猜测性、缺乏科学依据。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①观点:特别是机械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当时所发现的物质结构的最小层次——原子,把原子的某些物理属性当成一切物质的共同属性。
②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定义(1)恩格斯对物质的初步概括: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2,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原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笔记
![马原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1b876766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d1.png)
马原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笔记
以下是关于“马原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的笔记:
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2.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
二、认识的发展规律
1.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2.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发展。
3.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
三、真理与价值
1.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
3.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真理具有客观性,价值具有主体性,二者在实践中实现统一。
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 认识世界:通过实践和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对世界的认识水平。
2. 改造世界:以正确的认识为指导,通过实践改变世界。
3.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世界的认识,同时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以上是一个简要的笔记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你需要更详细的资料或进一步的解释,请参考相关的教材、学术著作或请教专业教师。
马原章节笔记
![马原章节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615b15b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25.png)
马原章节笔记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旨在帮助读者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1.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本节首先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指出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人类思想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于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1.2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本节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否定了唯心主义的观点。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强调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重要性。
1.3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本节详细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这些原理和方法对于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原理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原理,包括社会形态理论、剩余价值理论以及阶级斗争理论。
2.1 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化规律本节详细介绍了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化规律,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等不同的社会形态。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变化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2.2 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贡献本节围绕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理论展开,详细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的剩余价值产生和分配问题,强调了剩余价值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机制起到的重要作用。
2.3 阶级斗争理论及其实践意义本节阐述了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强调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只有通过阶级斗争,人民群众才能夺取自己的利益,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发展道路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发展道路,包括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
3.1 列宁主义的创立和发展本节详细介绍了列宁主义的创立和发展,阐述了列宁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帝国主义时代的继续发展和丰富。
3.2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本节阐述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强调了毛泽东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贡献。
马原第六节课官方笔记
![马原第六节课官方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1816a13e2bd960590c677ae.png)
马原第六节课官方笔记目录一、本章/教材结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三、配套练习题四、其余课程安排一、教材节构图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知识点1】人的本质人的本质由其社会属性决定;人的本质:1、劳动(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2、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的需要(具体本质)【知识点2】历史观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类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劳动群众的历史,于是得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结论。
二、历史唯心主义认为历史是由英雄豪杰、帝王将相、立法者、思想家创造的,根本错误在于否认广大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知识点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知识点4】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①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观点。
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A,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C,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D,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②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群众路线。
A.“一切为了群众”:群众路线的最终归宿,这是党的根本宗旨B.“一切依靠群众”: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C.“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知识点5】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如何看待杰出人物:1、时代的需要。
任何杰出人物都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2、阶级的代表。
阶级分析。
3、全面的评价。
优点和缺点。
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思想和主张: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能提出促进社会发展的先进思想和主张。
领导:在斗争中起着核心和中流砥柱作用。
促进:某些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特定社会条件下,促进社会发展。
精神文明水平:科学家、思想家等对于人类教科事业发展和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起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第五章课堂笔记要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第五章课堂笔记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f3420312a76e58fafab003c3.png)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第一节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一、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发展和实质1、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教材P182-P186)①垄断:少数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定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参见教材P183第2段)★②垄断资本及其实质:垄断资本即在垄断性的经济行为中存在和发挥作用的资本,其实质在于获取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即获取垄断利润。
③垄断资本主义:在社会生活各领域以垄断资本家及其利益要求为主导的资本主义。
(补充)2、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实质(教材P186-P191)①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P186-P193):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②垄断资本主义和垄断组织的实质: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垄断资本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龙的组织的实质:各种垄断组织(例如私人垄断组织、国家垄断组织)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上都是相同的,即:都是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二、经济全球化及其动因和后果(教材P194-197)1、“经济全球化”及其基本表现①“经济全球化” :全球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一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经济活动全球一体化过程。
(对教材P194第2段的定义有所修改)②经济全球化的基本表现: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企业经营管理全球化。
2、经济全球化的动因(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全球化)①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生产力和科技条件基础;②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组织形式;③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国内国际体制环境和政策条件。
3、经济全球化的后果①可能的积极后果:●使社会分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向国际化和世界化提高;●有助于各国经济的优劣势互补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层面上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并最终推动全球生产力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资本主义时代对马克思产生提供了经济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日趋激化,强烈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参加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并进行了理论创造。
二、马克思是科学与革命性的统一(基本内容、特点)1、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
3、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特点是科学性和革命性。
4、马克思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世界万物的两大现象:物质现象、精神现象人类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第一章一、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两方面内容:1、.2、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本质,谁决定谁,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认为思维是世界本源,思维决定存在的标准是唯心的;反之是唯物的。
3、思维能否反映存在或人类能否认识事物,本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认为思维能够反映存在或人类能够认识事物的观点是可知论,反之是不可知论。
一、哲学公式1、哲学=自然观(本质论、世界论)+社会历史观+认识论2、马哲=唯物论+辩证法=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论3、唯物论=物质论+意识论+运动论+时空论4、辩证法=两大特征+三大规律+n对范畴=(联系+发展)+(对立论+质变量变+肯定否定)+(原因结果+现象本质+形式内容+现实可能+必然偶然)5、唯物史论=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论=物主义的解释社会本质+结构+原因………唯物论(世界的本质、结构)一、世界的本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不是精神物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二、判断存在即是被感知1、这是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的观点,他认为客观存在是主观感觉的产物,主观感觉是客观存在的根源。
2、它完全颠倒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颠倒了根源和派生物的关系。
3、唯物主义认为客观存在是主观感觉的根源,主观感觉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原命题错误时的说明理由模式1、:2、解释原命题的含义。
3、说明原命题错在哪里。
4、说明本问题的正确观点。
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客观实在性)1、人类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依赖于自然界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b、离开自然界,人类社会无法存在,人类社会实践无法进行。
2、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4、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四、世界的结构马克思主义吧世间万物划分为物质和意识两大类a、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技能或属性c、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物质和意识的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2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a、意识可以能动的反映世界b、意识可以通过实践能动的改造世界c、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控人的生理机能五、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管能动性的前提a、只有在尊重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b、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正确,才能越有效的发挥相互关能动性c、违背客观规律不可能实现主观目的2、要尊重客观规律就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深藏于事物内部,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不能认识它辩证法(世界的原因、规律)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辩证法用联系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和处理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
2、|3、发展和静止4、矛盾和非矛盾5、全面和片面二、辩证法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使用的联系、发展和矛盾的观点和方法三、联系的观点和方法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是注意到事物的相关方面的观点和方法四、发展的观点和方法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的注意到事物的相关方面的观点和方法五、世界的原因1、神学认为是神2、牛顿认为是上帝3、爱因斯坦认为是质和能的相互转换构成的万事万物4、黑格尔和马克思认为是矛盾六、!七、世界的规律1、牛顿强调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强调质和能转化规律,还有人强调能量守恒定律,马克思强调以下三大规律:○1对立与统一规律○2质变和量变规律○3肯定否定规律八、对立统一规律基本内容1、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矛盾,包含着相互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2、矛盾的两个方面既斗争又统一,是世界万物变化发展的原因九、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1、二者相互区别a、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居主要地位,起支配作用的矛盾b、次要马顿是矛盾体系中居次要地位,被支配的矛盾2、/3、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a、主要矛盾规定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完全发展起决定作用b、次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影响作用4、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九、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并加以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1、二者相互区别a、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有共性b、矛盾的特殊性指每个事物都有其特点,有其个性2、~3、二者相互联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a、共性存在个性中,绝对存在于相对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b、个性和特殊性也离不开共性和普遍性4、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就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它是矛盾普遍性特殊性原理的具体适用a、根据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各国都将最终走向社会主义b、根据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各国又要根据自己的特殊性来选择适合自己国情之物十、>十一、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并以此说明自理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意义1、内因和外因二者的相互区别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部根据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外部条件2、二者相互联系a、内因是万物发展的根据,对万物变化发展起决定作用b、外因是万物发展的根据,对万物变化发展起影响作用3、二者相互转化4、>5、内外因关系原理是我们自力更生,对外开放的哲学根据a、因为内因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所以我们的事业要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而不能主要依靠外部条件b、因为内因对事物发展起影响作用,所以我们的事业必须对外开放,而不能闭关自守十一、质变量变问题的基本内容a、任何事物的变化都先从量变开始,当量变突破了事物的度时就发生质变b、质变是量变的结果c、事物发生质变后又开始新的量变十二量变和质变的关系1、\2、二者相互区别a、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b、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要素排列组合的变化3、二者相互联系a、任何质变都以量变为基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b、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4、二者相互转化十三、可定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1、—2、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方面3、事物的发展总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的否定4、不断的否定使事物的发展道路表现出波浪式而非直线式十四、辩证的否定观1、辩证的否定是万物的自我否定,不是万物的外在否定2、辩证的否定有两个重要特点:a、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否定是由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通过否定实现事物的发展b、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在否定旧事物时,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东西,是既克服又保留,既发扬又抛弃第二章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正因为实践的需要和推动,认识才得以发展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其他都不能作为认识的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是为实践服务的二、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三、认识的结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1、二者相互区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a、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2、二者相互联系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人的认识不能停留在现象阶段,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四、认识的规律认识过程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五、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质和实践特点决定的1、真理的本性是主管同客观相符合,要判明是否符合,单在主观或客观范围内部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把主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实践才能检验主观是否符合客观2、实践的特点是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这决定了实践能满足真理本性的要求,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六、判断“有用即真理”原命题错误模式:1、解释原命题含义2、指出错在哪里3、指明正确观点答:○1本观点是实用主义真理观,其基本观点是因为a、是否是真理决定于是否对人有用b、是否有用是真理的标准②它混淆了真假的是非判断,有用与无用的价值判断③正确的观点是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b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七、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1、二者相互区别:a真理的绝对性指任何真理都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b真理的相对性指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正确性是有限度的,认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2、二者相互联系:a相对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绝对真理的成分b绝对之中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3、相对真理不断向绝对真理转化4、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真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所以既要坚持又要发展)a、因其具有真理的绝对性,所以要坚持b、因其具有真理的相对性,所以要发展第三章一、人类社会的本质二、人类社会的结构1、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2、人类社会=社会存在+社会意识3、人类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a、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产生存在的基础,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是人类交往的产物,社会意识因社会交往而产生,发展和灭亡c、社会都存在的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社会存在发展到新的阶段,社会意识早晚也要跟着变化2、社会意识有性对独立性表现是: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平衡性,社会意识有时超前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各种形式间相互影响/c具有历史继承性d社会意识对存在有能动性的反作用,先进的意识促进社会发展,落后阻碍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b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a当生关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便促进生产力的发展b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便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五、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由:经济基础的需要、性质和变更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和变更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总是以各种方式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包括服务的方向、方式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