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赫尔巴特后教学理论的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理论。他认为,任何 教学活动都必须是井然有序的,都要经过“明了——联
合——系统——方法”四个阶段。这是一个包括学习新
知识的准备、呈现新知识、新旧知识相互联系、巩固新 知识的课堂教学的完整过程。这种形式阶段理论使得教 学活动成为一个明确的、有机联系和规范化的程序,因 而为人提供了一种一切教学活动都可以参照的模式。
(一)哲学取向教学理论的发展
关注教学的目的(伦理学)或内容(认识论)上的 问题,并坚持哲学的思辨与理论化的建设。 主要发生在说德语的国家及与德国文化有关的国家。
赫尔巴特学派教学理论在(原)苏联和中国的传 播和改造之后,尽管就其内容而言,由于马克思列宁主
义的诞生,以及在社会主义社会的背景下,教学研究共
(一)席勒对赫尔巴特教学理论的发展
首先发起这场赫尔巴特学派运动的是他的弟子席勒 (T.Ziller 1817-1882),1865年他的《教育性教学 的理论基础》问世,引起了教育界的巨大反响,使赫尔
巴特的教育思想受到人们的重视。
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四个阶段,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理论后来被他的学生所
2、教育性教学与中国传统的“文道统一” 2、重知识的价值取向迎合了 人们对知识的追求 相一致
在教育史上,赫尔巴特定一次明确提出了“教育性 教学”的概念,把道德教育和科学知识的教学统一在同
一个教学过程之中。中国古代教育中虽无“教育性教学”
的主张,却有“文道统一”“文以载道”的一贯传统, 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利于人 们对赫氏“教育性教学”的理解和接纳。
成为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教育习俗,正所谓“师严然后道尊”。
小结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受到赫尔巴特学派教学理论的深刻 影响,五十年代,又通过凯洛夫的《教育学》,再次影响 了新中国的教育。它在促进我国的教育改革、建立新的教 学体系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如注重教, 忽视学;强调知识的历史性、系统性,忽视学生与现实生
同体对赫尔巴特学派的教学理论从内容上作了根本的改 造,但是就其对教学现象的观察与解释方式而言,仍是 哲学取向的。
其传播的范围由德国到欧美和亚、非、拉各地,其 思想也渗透到大量有关教材、教法的著作之中。莱因在 耶拿大学设立的教育学研究班,吸引了几乎世界各地对
教育感兴趣的学生,从而成了世界教育理论的一个发源
地。
二、赫尔巴特学派教学理论的发展线索
赫尔巴特教学理论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与继续发展, 主要沿着哲学和心理学这样两条主线来实现的。
3、“教师中心”与中国推崇师道尊严相 2、重知识的价值取向迎合了 一致人们对知识的追求
在师生关系上,赫尔巴特认为教师应该享有绝对的
权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被支配的地位。在 他看来,“在教育的其他一切职能中,学生直接处在教 师的心目中,作为教师必须对他产生影响的实体,而学 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的状态。”在我国封建社会 的等级制度下,长期以来也基本上是“教师中心论”占 主导地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徒如父子”
第二章 教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2:赫尔巴特后教学理论的发展)
一、赫尔巴特学派教学理论的形成
二、赫尔巴特学派教学理论的发展线索
三、教学理论的“中国化”进程 四、现代教学理论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演说训练
为什么赫尔巴特学派的教学理论在中
国大地上能够表现出特别顽强的生命力?
(一)赫尔巴特学派教学理论的特征与
发展,席勒把明了分为两个阶段,组成了分析、综合、
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过程。莱因则在前面加了一个 预备阶段,并对原有的四个阶段作了更符合教学实际的 修改,演变为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的教学过 程,俗称五段教学法。
1868年席勒与斯托伊(K.V.Stoy 1815-1885)共 同创建了"科学教育学会",鼓励讨论赫尔巴特的教育思
想和出版有关著作。
(二)莱茵对赫尔巴特教学理论的发展
1868年席勒与斯托伊(K.V.Stoy 1815-1885)共 同创建了"科学教育学会",鼓励讨论赫尔巴特的教育思
想和出版有关著作。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特别是经过莱
因(W.Rein 1847一1929)和美国赫尔巴特学派(即德 加谟C.De Garmo 1849--1934和麦克默里兄弟C.A.Mc Murry 1857-1929和F.M.Mc Murry 1862-1936)的辛勤 努力,使赫尔巴特学派运动发展得更为壮阔。
活的联系;重视教学方法的一些固定不变的模式,忽视了
方法上的灵活性。
一、赫尔巴特学派教学理论的形成
赫尔巴特(1776一1841)以心理学和哲学为基础, 建立了具有完整体系的教育学,为人类留下了极其丰富
的教育学和心理学著作。然而,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在
其生活的时代,却没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十九世纪六十 年代之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开始逐渐传播于全世界, 并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切都应归功于赫 尔巴特学派及其运动。
(二)赫尔巴特学派教学理论中的价值
取向与中国教育传统吻合
1、培养德行的终极教学目的与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追 求相一致
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是人类的最高目的,也是教育
的最高目的。他说:“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 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从中国传统的人格追 求上看,理想人格即是完善的道德人格,这是教育的终 极追求,也是教学的旨归所在。
从总体上看来,赫尔巴特的理论强调知识的传递是 教学的主要任务,注重知识的集结——教科书的价值,
重视有充实知识和丰富经验的教师的作用,带有明显主
知的倾向。这种理论支配下的教学实践确实有利于学生 获取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
2、重知识的价值取向迎合了 3、程式化的教学程序有助于班级授课制 人们对知识的追求 的推行
近代中国社会需要的暗合 1、“科学”的教学理论易融于崇尚科学的时代
这种带有“科学教育学”称谓的理论从起初便具有 了良好的信仰基础,一经引进,便融入了近代中国追求 科学化的大潮中,受到诸多理论工作者的重视与膜拜,
而其中的教学理论部分同样也很快便对中国教育理论工
作者产生了重要影响。
2、重知识的价值取向迎合了 2、重知识的价值取向迎合了人们对知识 人们对知识的追求 的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