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微生物代谢产物解析
微生物学第13章厌氧性细菌
生长速度
由于无氧环境的限制,厌氧性细 菌的生长速度通常较慢,需要较 长时间才能达到较高的细胞密度。
02
厌氧性细菌的生态分布与作 用
厌氧性细菌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
土壤中
厌氧性细菌在土壤中发挥着分解有机物的作用, 将动植物残体转化为腐殖质和气体。
生殖道中
女性生殖道中的厌氧性细菌参与维持阴道正常菌群平衡,预防感染。
厌氧性细菌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01
02
03
生物制氢
有机废水处理
甲烷发酵
厌氧性细菌可用于生物制氢过程, 通过发酵作用将有机物转化为氢 气。
厌氧性细菌可应用于有机废水处 理,将废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沼 气和二氧化碳。
厌氧性细菌可将有机废物转化为 甲烷,用于生产能源或进行沼气 发酵。
水体中
在缺氧的水体中,厌氧性细菌参与水体自净过程, 将有机物转化为氨气、硫化氢等气体。
动物消化道中
许多动物消化道内存在厌氧性细菌,帮助动物消 化食物,合成维生素等。
厌氧性细菌在人体内的分布与作用
肠道中
肠道中的厌氧性细菌帮助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K、维生素B12等 人体必需的营养素。
口腔中
口腔中的厌氧性细菌参与龋齿的形成,某些种类还可能导致牙周病。
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需要进 行彻底的治疗,包括使用敏感 抗生素、清创引流等。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 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以提高免疫力,促进康复。
05
厌氧性细菌的培养与鉴定
厌氧性细菌的培养方法
厌氧培养箱
01
厌氧性细菌需要在无氧环境中生长,厌氧培养箱能够提供恒温、
主管检验技师考试临床医学检验微生物检验讲义第13章病原性球菌及检验
病原性球菌及检验● 考点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奈瑟菌属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法临床意义(致病性、所致疾病)【内容讲解】普及共性,单记个性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革兰染色性,菌体形态,大小,排列状态,特殊结构。
培养特性:对气体需求,营养要求,最适pH值,最适温度,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生化反应:特殊生化。
抗原:分类:致病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针对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一、葡萄球菌属一群革兰阳性球菌,因常堆聚成葡萄串状而得名。
(一)生物学特性1.形态与结构G+,球形,0.5~1.5μm,呈葡萄串状成堆排列(在脓汁、肉浸液培养物中,可见单个,成对或短链排列),无鞭毛和芽胞,某些菌株能形成荚膜。
2.培养特性需氧或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最适pH为7.4,最适温度为35~37℃。
普皿:圆形、凸起、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并且不透明的菌落,直径为2~3mm。
可产生不同的脂溶性色素,如金黄色、白色、柠檬色色素。
血琼脂平板:几乎所有的葡萄球菌可产生α、β、γ和δ溶血素。
液体培养基:生长迅速呈均匀混浊状。
3.生化反应触酶试验(+);多数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及蔗糖,产酸不产气;分解甘露醇产酸、液化明胶和产生血浆凝固酶(多数致病性葡萄球菌)。
4.抗原(1)蛋白抗原:为完全抗原,有种属特异性,无型特异性。
存在于葡萄球菌的表面,结合在细胞壁的粘肽部分,具有抗吞噬作用,称葡萄球菌A蛋白(SPA)。
(2)多糖抗原:是半抗原,具有型特异性,有三种:①A型多糖抗原;②B型多糖抗原;③C型多糖抗原。
5.分类(1)《伯杰系统细菌学手册》(2)古典分类法6.抵抗力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强,耐热,耐干燥,耐高盐。
是抵抗力最强的无芽胞细菌。
(二)临床意义葡萄球菌感染的特点是感染部位组织的化脓、坏死和脓肿形成。
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腐生葡萄球菌是引起临床感染最常见的葡萄球菌。
(1)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物质:血浆凝固酶;葡萄球菌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溶解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
2017年初级检验技师《微生物检验》讲义第13章病原性球菌及检验
病原性球菌及检验一、葡萄球菌属(1)分类.......................了解(2)临床意义...................熟悉(3)生物学特性.................熟练掌握(4)微生物学检验...............熟练掌握(一)生物学特1.形态与结构本属细菌革兰染色阳性,呈圆球形,直径0.5~1.5μm,不规则排列,形似葡萄串状,在脓汁或液体培养基中,可呈单个、成对或短链排列。
无鞭毛和芽胞,某些菌株能形成荚膜。
2.培养特性需氧或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
最适pH为7.4,最适温度为35~37℃。
在普通琼脂平板上经37℃24~48h培养,可形成圆形、凸起、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不透明菌落,直径为2~3mm。
可产生不同的脂溶性色素,如金黄色、白色、柠檬色色素。
葡萄球菌可产生α、β、γ和δ溶素。
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迅速、呈均匀混浊状。
3.生化反应本属菌触酶试验阳性,多数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及蔗糖,产酸不产气。
致病性葡萄球菌一般能分解甘露醇产酸、液化明胶和产生血浆凝固酶。
4.抗原葡萄球菌的抗原包括蛋白抗原和多糖抗原。
(1)蛋白抗原:为完全抗原,有种属特异性。
存在于葡萄球菌的表面,具有抗吞噬作用,称葡萄球菌A蛋白(SPA)。
(2)多糖抗原:是半抗原,具有型特异性。
协同凝集试验5.分类(1)《伯杰系统细菌学手册》(1986)据DNA及表型特征等将葡萄球菌分为19个种。
继之,各国学者又从人和动物中检出数种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新种,共27种。
(2)古典分类法:根据其产生色素的不同分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和柠檬色葡萄球菌。
1965年,葡萄球菌国际分类委员会将葡萄球菌分为凝固酶阳性与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CNS常包括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
6.抵抗力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强,耐热,耐干燥,耐高盐,是抵抗力最强的无芽胞细菌。
(二)致病性1.侵袭性疾病⑴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如毛囊炎、疖、痈等;⑵全身性感染,如败血症、脓毒血症、骨髓炎、心内膜炎、脑膜炎等;⑶呼吸道感染,如支气管肺炎、肺炎、脓胸等;⑷医院内感染。
第13章-副主题词各论
/chemistry /化学
• • • • /analogs & derivatives /类似物和衍生物 /chemical synthesis /化学合成 /Antagonists & inhibitors /拮抗剂和抑制剂 /agonists /激动剂
/chemistry /化学
• 与化学品、生物或非生物物质组配, 表明其组成、结构、特征和性质; • 与器官、组织、肿瘤、体液组配,指 其化学成分或化学物质含量。 • 组配范围:A2-16,B,C4,D1-4,D6-26
/analysis /分析
• 细菌脂类的测定: 细菌/化学 脂类/分析 • 肾脏中IGG的测定: 肾/免疫学 免疫球蛋白G类/分析
/blood /血液
• 表明血中物质的存在或分析血中的物质; 也用于疾病时血液中物质的变化及血液检 查。 • 组配范围:B2;C;D1-24;F3;衰老;更年期;青 春期;婴儿,新生;妊娠;妊娠,动物;吸烟 • 注:(1)血清诊断用/诊断,血清学用/免 疫学。(2)血液正常成分的测定,如纤维 蛋白、纤维蛋白溶原、凝血酶原等,不用/ 血液。
/chemistry /化学
• 肾脏中固有钠的含量: 肾/化学 钠/分析 • 乳腺肿瘤雌激素受体的测定: 乳腺肿瘤/化学 受体,雌激素/分析
/analogs & derivatives /类似物和衍生物
• 与药品及化学物质组配,表明这些物 质具有共同的母体分子(官能团)或 相似的电子结构,但其它原子或分子 不同。用于词表中无专指名称的化学 物质或化学衍生物质群。 • 组配范围:D3-6,D14-18,D20-23
/physiopathology /病理生理学
• 与器官和疾病主题词组配,表明疾病 状态时的功能障碍。 • 组配范围:A1-10,A13-14,C,F3 • 精神分裂症时的脑功能 精神分裂症/病理生理学 脑/病理生理学
畜牧微生物学第十三章病原微生物与感染
(4) 脓毒血症 化脓菌通过血流散播,致使多数组织器 官出现化脓性感染。
-38-
三、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感染的过程
(二) 病原微生物的排出 病原微生物在动物体内生长繁殖,同时可不断
地向机体外排出。 排出途径与传染病的性质、病原微生物繁殖的
-27-
感染症的冰山现象
无症状感染
-28-
典型疾病表现 轻微临床表现
微生物学研究 侧重于感染。
如将防治传染 病的重点转移 到预防感染, 则可收到事半 功倍之效。
隐性感染: 如果宿主的免疫力很强,而病原体的毒力相对较弱,
数量又较少,传染后只引起宿主的轻微伤害,且很快 就将病原体彻底消灭,因而基本上不表现临床症状。 带菌状态:
大肠杆菌F4(K88)→ 猪的小肠前段
宿主特异性及组织嗜性: 大肠杆菌F6(987P)→ 猪的小肠后段
大肠杆菌F2→ 人的小肠
-10-
淋病奈瑟氏球菌:菌毛可使其吸附于尿道粘膜上皮 的表面而不被尿液冲走; 变异链球菌、乳杆菌:牙齿表面粘连成菌班,造成 龋齿。
在原处生长繁殖并引起疾病: 霍乱弧菌
侵入细胞内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使细胞死 亡,造成溃疡: 痢疾志贺氏菌 通过粘膜上皮细胞或细胞间质侵入表层下部组织 或血液中进一步扩散: 溶血链球菌
以免被肠蠕动、黏液分泌、呼吸道纤毛运动作用所清除
-8-
1、 侵袭力
黏附素:凡细菌表面能与机体的细胞或组织表面 受体黏附的结构成分。
细菌表面的一些大分子结构成分:革 兰氏阴性菌菌毛;
非菌毛黏附素:外膜蛋白(OMP)以 及脂磷壁酸(LTA)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9-
第十三章 活性污泥法
第十三章 活性污泥法第一节 基本原理与分类一、基本原理活性污泥法是利用悬浮生长的微生物絮体处理有机废水一类好氧生物的处理方法。
这种生物絮体叫做活性污泥,它由好气性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及其代谢的和吸附的有机物、无机物组成,具有降解废水中有机污染物(也有些可部分利用无机物)的能力,显示生物化学活性。
如果向一桶粪便污水连续鼓入空气,经过一段时间(几天),由于污水中做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将逐渐形成带褐色的污泥状絮凝体,即活性污泥,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到大量的微生物。
活性污泥法净化废水包括下述三个主要过程。
1.吸附废水与活性污泥微生物充分接触,形成悬浊混合液, 废水中的污染物被比表面积巨大且表面上含有多糖类粘性物质的微生物吸附和粘连。
是胶态的大分子有机物被吸附后,首先被水解酶作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然后这些小分子与溶解性有机物一道在透膜酶的作用下或在浓差推动下选择性渗入细胞体内。
初期吸附过程进行得十分迅速,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含悬浮状态和胶态有机物较多的废水,有机物的去除率是相当高的,往往在10~40nin 内,BOD 可下降80%~90%。
此后,下降速度迅速减缓。
也有人发现,肢体的和溶解性的混合有机物被活性污泥吸附后,有再扩散且使BOD 回升的现象,如图13-1所示。
对活性污泥的吸附机理曾做过大量试验研究,较多的研究者认为是物理吸附和生物吸附的综合作用,可用Freundlich 模型或如下数学式描述吸附等温线s K dx ds (13—1)式中 s ——废水中底物浓度,用BOD 5表示;x ——活性污泥混合液的悬浮固体浓度(MLSS );K ——一次反应常数或称初期去除常数。
2.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代谢过程如第十二章所述,吸收进入细胞体内的污染物通过微生物的代谢反应而被降解,一部分经过一系列中间状态氧化为最终产物CO 2和H 2O 等.另一部分则转化为新的有机体,使细胞增殖。
一般地说,自然界中的有机物都可以被某些微生物所分解,多数合成有机物也可以被经过驯化的微生物分解。
医学微生物-第十三章 分支杆菌属
我国结核病疫情现状
据2000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 查结果显示,我国结核病疫情现状为: (1)结核病感染率高 (2)结核病患病率高 (3)结核病耐药率高 (4)结核病死亡率高
一、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染色
G+ ,菌体细长微弯,具有分枝生长现象,抗 酸染色阳性(红色),菌体排列分散,有荚膜
③能防止有害物质及药物进入; ④能抑制溶酶体与吞噬体融合。
2、脂质:含量越高,致病性越强 • 磷脂:促使单核细胞增生,使巨噬细胞
转变为类上皮细胞,形成结核结节和干 酪样坏死。 • 索状因子:能破坏线粒体膜,抑制粒细 胞游走和吞噬,形成慢性肉芽肿。
• 蜡质D:有佐剂作用,可刺激机体产生迟 发型超敏反应。
药物: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 链霉素
原则:早期、联合、适量、规则
2、培养:人工培养尚未成功 3、主要通过呼吸道、破损的皮肤黏膜和
密切接触传播 4、临床类型:瘤型麻风、结核样型麻风 5、以细胞免疫为主
未治疗:蓝色的天空中悬挂红色的彩虹
已治疗的:菌体呈颗粒状,排列为索状
(二)培养
1、专性需氧,最适生长温度为37℃,最 适PH为6.5—6.8
2、营养要求较高,常用罗氏(Lowenstein) 培养基,其主要成分含土豆、蛋黄、无 机盐、孔雀绿、甘油等
3、生长缓慢,一般需3—4W才见菌落生长, 最慢20W,菌落呈颗粒、结节或菜花状, 乳白色或米黄色,不透明
郭霍现象:细胞免疫与超敏反应同时 存在
(二)结核菌素试验 • 1、原理:将结核菌素注入皮内,如果受试
者已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则结核菌素与致 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形成迟发型超敏 反应性炎症。
• 试剂 ——旧结核菌素(old tuberculin,OT) ——纯蛋白衍生物(PPD): 有两种:人结核分枝杆菌制成的PPD—C 和卡介苗制成的BCG—PPD
第13章柠檬酸发酵
第三:是在缺少锰的条件下,蛋白质分解或蛋白质合成受阻造成的铵的高浓度能解除柠檬酸(CTA)对磷酸果糖激酶(PFK)的抑制。 此外,柠檬酸的分泌,降低其胞内浓度。
回补途径
☆TCA循环重要功能除产能外,为一些氨基酸和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中间产物; ☆生物合成中所消耗的中间产物若得不到补充,循环就会中断; ☆回补方式:①通过某些化合物的CO2固定作用, ②一些转氨基酶所催化的反应也能合成草酰乙酸和-酮戊二酸, ③通过乙醛酸循环
★通过某些化合物的CO2固定作用使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得到回补: 丙酮酸羧化酶: CO2+丙酮酸+ATP+H2O Mg++ 草酰乙酸+ADP+Pi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 CO2 +PEP+ H2O 草酰乙酸+H3PO4 苹果酸酶: CO2 +丙酮酸+NADPH+H+ 苹果酸+ NADP+
3) 腌制品 各种肉类和蔬菜在腌制加工时,加入或涂上柠檬酸可以改善风味,除腥去臭,抗氧化。 4) 罐头食品 加入柠檬酸除了调酸作用之外,还有螯合金属离子的作用,保护其中的抗坏血酸,使之不被金属离子破坏。柠檬酸添加到植物油中也有类似的作用。
5) 豆制品及调味品 用含有柠檬酸的水浸渍大豆,可以脱腥并便于后续加工。柠檬酸可以用于大豆等豆类蛋白、葵花子蛋白的水解,生产出风味别致的调味品。它也可以用于成熟调味品(酱油等)的调味。 6) 其它 柠檬酸在医药、化学等其它工业中也有一定的作用。柠檬酸铁胺可以用作补血剂;柠檬酸钠可用作输血剂;柠檬酸可制造食品包装用薄膜及无公害洗涤剂。
微生物课件第十三章
一、选择题A 型题1.与细菌致病性无关的结构是下列哪A.异染颗粒B.荚膜C.菌毛D.脂多糖E.鞭毛2.哪项除外,均为细菌产生的侵袭性酶?A.溶菌酶B.透明质酸酶C. 血浆凝固酶D.胶原酶E.链激酶3.细菌代谢产物中,与致病性无关的是A.毒素B.血浆凝固酶C.热原质D.细菌素E.透明质酸酶4.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物质是A.荚膜B.菌毛C.血浆凝固酶D.芽胞E.透明质酸酶5.细菌的侵袭力不包括下列哪一种能力?A.粘附能力B. 抗吞噬能力C. 繁殖能力D. 扩散能力E.产生毒素能力6.细菌致病性强弱主要取决于细菌的A.形态B.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C. 侵袭力和毒素D.侵入机体的部位E.分解代谢产物7.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是A. 芽胞B.普通菌毛C.荚膜D.性菌毛E. 鞭毛8.有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的物质是A.普通菌毛B.细菌素C.脂磷壁酸D. 内毒素E.透明质酸酶9.细菌内毒素即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A.芽孢B.肽聚糖C.O 抗原D.荚膜多糖E.脂多糖10.内毒素不具有的毒性作用是A. DICB.发热C.休克D.食物中毒E. 白细胞反应11.关于内毒素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A.来源于革兰阴性菌B. 当菌体死亡裂解后释放出来C.其化学成份是脂多糖D.性质稳定,耐热E. 能用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12.关于外毒素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A.多由革兰阳性菌产生B.化学成份是蛋白质C.耐热,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法仍不能将其破坏D.经甲醛处理可制备成类毒素E.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13.外毒素的特点之一是A.都是革兰阳性菌产生的B.受甲醛作用可制备成类毒素C.多为细菌裂解后释放D.化学组成是脂多糖E.稳定性好,耐热14.细菌毒素中,毒性最强的是C. 白喉外毒素A.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红疹毒素D. 肉毒毒素E. 破伤风痉挛毒素15.以神经毒素致病的细菌是A.大肠杆菌B.霍乱弧菌C. 肉毒梭菌D.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E.淋球菌16.类毒素是A.细菌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B. 内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C.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D.抗毒素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E.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并改变了抗原性的物质17.下述细菌中可引起菌血症的是A.破伤风梭菌B.伤寒沙门菌C.大肠杆菌D. 肉毒梭菌E.霍乱弧菌18.带菌者是指A.体内带有正常菌群者B.病原菌潜伏在体内,不向体外排菌者C.体内带有条件致病菌者D.感染后,临床症状明显,并可传染他人者E 感染后,临床症状消失,但体内病原菌未被彻底清除,又不断向体外排菌者19.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叙述,错误的是A.在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B.与生具有,人皆有之C. 发挥作用快D.与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密切相关E.针对性强20.不属于正常体液与组织中的抗菌物质是A. 抗生素B.溶菌酶C. 补体D. 乙型溶素E. 白细胞素21.关于抗感染免疫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A.完整的皮肤与粘膜屏障是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B.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是抗感染的第二道防线.C.体液免疫主要针对胞外寄生菌的感染D.细胞免疫主要针对胞内寄生菌的感染E.抗体与细菌结合可直接杀死病原菌22.细菌不侵入血流,惟独毒素侵入血流引起全身症状为A.败血症B. 毒血症C. 菌血症D. 脓毒血症E. 病毒血症23.细菌由局部侵入血流经血流播散至远部组织,但不在血中繁殖为A.败血症B. 毒血症C. 菌血症D. 脓毒血症E. 病毒血症24.细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机体严重损伤和全身中毒症状为A.败血症B. 毒血症C. 菌血症D. 脓毒血症E. 病毒血症25.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大量繁殖,又播散到其他组织器官引起转移性化脓性病灶为A.败血症B. 毒血症C. 菌血症D. 脓毒血症E. 病毒血症26 .SIgA 发挥局部抗感染的作用机制是A.通过免疫调理作用增强免疫力B.可激活补体旁路途径C.直接与病原体结合使之不能进入粘膜D.直接破坏病原体使之失活E. 中和病原体的毒性作用27.下列哪项是人类吞噬细胞杀菌的主要系统?A.MPO 系统B.非MPO 系统C.依氧系统D.非依氧系统E. 以上都不是28.参预调理吞噬作用的受体有A.PHA 受体B.C3b 受体C.PWM 受体D.LPS 受体E.Con A 受体29.和鼻咽癌发生关系密切的病毒是A. CMVB.HIVC.HSVD. EBVE.VZV30.检查内基氏小体可诊断何种病毒感染A.狂犬病病毒B.麻疹病毒C. 乙型脑炎病毒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E. 甲型肝炎病毒31. 下列哪种病毒不引起病毒血症A.HBV D.流感病毒B.脊髓灰质炎病毒C. 乙型脑炎病毒E.水痘-带状疱疹病32. 下列病毒感染中以隐性感染居多的是A.麻疹B.狂犬病C.流感D.脊髓灰质炎E.汉坦病毒33. 在下列病毒中,能引起潜伏感染的是A.HAVB.VZVC.狂犬病毒D.ECHOVE.汉坦病毒34. 呼吸道感染的病毒是A .脊髓灰质炎病毒 B.轮状病毒 C.HAVD. 乙型脑炎病毒E.麻疹病毒35. 粪- 口途径传播的病毒是A.HAVB.HBVC.HIVD.流感病毒E.鼻病毒36. 经节肢动物传播的病毒是A.风疹病毒B.腺病毒C. 乙型脑炎病毒D.狂犬病毒E.脊髓灰质炎37. 下列哪种病毒不是经虫媒感染A. 乙型脑炎病毒B.森林脑炎病毒C.登革热病毒D.狂犬病毒E.黄热病病毒38. 下列除哪项外,均是经血液传播的病毒A.HBVB.HIVC.HCVD. 乙型脑炎病毒E.人类嗜T细胞病毒39. 不能经垂直感染的病毒是A.HIVB.HBVC.风疹病毒D.CMVE.脊髓灰质炎病毒40. 中和抗体抗病毒的机理是A .直接杀伤病毒 B. 阻挠病毒吸附和穿入C.阻挠病毒脱壳D. 阻挠病毒核酸转录E. 阻挠病毒核酸复制41. 干扰素主要作用于病毒的A.吸附 B.穿入 C.脱壳D.生物合成E. 以上都不是42. 下列关于干扰素的论述哪一条不正确A.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生物制品B.是一类具有多种调节功能的蛋白质C.抗病毒范围广泛D.受保护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质E.抗病毒作用无种属特异性43. 病毒免疫因素,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 中和抗体能阻挠病毒吸附B .分泌型IgA 能阻挠病毒从粘膜侵入C.补体结合抗体能阻挠病毒再感染D.细胞免疫起主要作用E.迟发型变态反应有局限病毒感染的作用44. 关于干扰素的特性,下述哪项是错误的A.有种属特异性B.病毒感染后早期浮现C.广谱抗病毒作用D.有直接杀病毒作用E.属非特异性免疫因素45. 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主要是A.抑制病毒生物合成B.诱导干扰素产生C.阻挠病毒与靶细胞相互作用D. 中和病毒毒素E.杀伤细胞内的病毒46. 感染病毒的细胞在胞核或者胞浆内存在可着色的斑块状结构称A.包涵体D.极体B.蚀斑E.异染颗粒C.空斑47. 有关病毒感染的描述正确的是A.病毒在人群体间的相互传播为水平传播,主要经皮肤和粘膜传播B.母亲将病毒传给其子女的感染为垂直传播C.病毒感染细胞造成的免疫病理损伤仅限于Ⅳ型变态反应D.慢发病毒感染就是病毒的慢性感染E. 以上均对48. 病毒的致病因素是A. 内毒素D.表面结构B.外毒素C.侵袭力E. 以上均不对49. 经垂直感染导致畸胎的病毒主要有A.麻疹病毒D. 乙脑病毒B.风疹病毒E. 甲肝病毒C.流感病毒50. 下列病毒哪种易导致潜伏感染A. 出血热病毒B. 乙型肝炎病毒C.流感病毒D. 脊髓灰质炎病毒E. 单纯疱疹病毒51.Shwartzman 现象是一种动物实验反应,以观察细菌某种毒力因子的致病作用。
13_异亮氨酸
第十三章异亮氨酸、亮氨酸与缬氨酸发酵第一节分支链氨基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和代谢调节机制在L型异亮氨酸(Ile)、亮氨酸(Leu)和缬氨酸(Val)的分子中,都具有由甲基侧链形成的分枝结构(见表13-1),故称上述三种氨基酸为分枝链氨基酸(branched chain amino acids)。
分枝链氨基酸是合成蛋白质的素材,可以作为生物体的能源,也作为生物体成分的前体。
但是,高等动物不能合成这三种氨基酸,故Ile、Leu、Val称为必需氨基酸。
目前,分枝链氨基酸主要用作氨基酸输液的原料。
表13-1 分枝链氨基酸的结构名称结构式分子式分子量异亮氨酸C6H13O2N(Ile)亮氨酸(Leu)C6H13O2N缬氨酸(Val)C5H11O2NIle分子内有两个不对称碳原子,因而,Ile存在着D、L、D别、L别四种光异构体(表13-2)。
很难用化学合成法,或用化学合成法与酶法相组合的方法,廉价制造纯度高的L型Ile。
Leu与Val分别只有两个光学异构体,能够用化工合成、酶法分割的方法,较廉价地制造。
要廉价生产高纯度的L型Ile,只有采用发酵法,因此,Ile 发酵就成了分枝链氨基酸发酵的中心问题。
然而,从自然界中,只找到了分泌Leu或Val的菌株,却找不到分泌Ile的菌株。
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随着氨基酸生物合成系反馈调节机制的全部搞清,可以通过选育目的氨基酸代谢拮抗物抗性株的方法,从遗传上解除原菌株的反馈调节机制,从而可以利用这种抗性菌株,由糖直接发酵生产Ile(Leu或Val)。
表13-2 Ile的四种光学异构体L-Ile D-Ile D-别Ile L-别Ile一、生物合成途径1960年,经过用粗糙链孢霉、大肠杆菌的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及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前体,进行研究的结果,确定了Ile、Leu及Val的生物合成途径(图13-1)。
出于VaI和Leu的所有碳原子,都来自于丙酮酸,所以,Val及Leu亦称丙酮酸族氨基酸。
13_异亮氨酸
第十三章异亮氨酸、亮氨酸与缬氨酸发酵第一节分支链氨基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和代谢调节机制在L型异亮氨酸(Ile)、亮氨酸(Leu)和缬氨酸(Val)的分子中,都具有由甲基侧链形成的分枝结构(见表13-1),故称上述三种氨基酸为分枝链氨基酸(branched chain amino acids)。
分枝链氨基酸是合成蛋白质的素材,可以作为生物体的能源,也作为生物体成分的前体。
但是,高等动物不能合成这三种氨基酸,故Ile、Leu、Val称为必需氨基酸。
目前,分枝链氨基酸主要用作氨基酸输液的原料。
表13-1 分枝链氨基酸的结构名称结构式分子式分子量异亮氨酸(Ile)C6H13O2N 131.18亮氨酸(Leu)C6H13O2N 131.18缬氨酸(Val)C5H11O2N 117.15Ile分子内有两个不对称碳原子,因而,Ile存在着D、L、D别、L别四种光异构体(表13-2)。
很难用化学合成法,或用化学合成法与酶法相组合的方法,廉价制造纯度高的L型Ile。
Leu与Val分别只有两个光学异构体,能够用化工合成、酶法分割的方法,较廉价地制造。
要廉价生产高纯度的L型Ile,只有采用发酵法,因此,Ile发酵就成了分枝链氨基酸发酵的中心问题。
然而,从自然界中,只找到了分泌Leu或Val的菌株,却找不到分泌Ile的菌株。
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随着氨基酸生物合成系反馈调节机制的全部搞清,可以通过选育目的氨基酸代谢拮抗物抗性株的方法,从遗传上解除原菌株的反馈调节机制,从而可以利用这种抗性菌株,由糖直接发酵生产Ile(Leu或Val)。
表13-2 Ile的四种光学异构体L-Ile D-Ile D-别Ile L-别Ile 1960年,经过用粗糙链孢霉、大肠杆菌的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及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前体,进行研究的结果,确定了Ile、Leu及Val的生物合成途径(图13-1)。
出于V aI和Leu的所有碳原子,都来自于丙酮酸,所以,V al及Leu亦称丙酮酸族氨基酸。
病理生理学课件第13章—休克
失血失液 创伤 烧伤
感染
过敏 脊髓麻醉
损伤
心衰
⌒ ⌒
血容量减少
血管床容量增加
有效循环血 量减少 微循环障碍
休克
心泵功能障碍
微循环
•
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
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微血管的血液循环,是循环 系统最基本的结构,是血液和组织间进行物质代 谢交换的最小功能单位。它主要受神经、体液的 调节。
膜离子泵功能障碍 水肿,膜电位下降
损伤生物膜 激活激肽释放 促进MDF的生成
功能损害: ATP合成减少
形态改变: 肿胀,嵴消失, 崩解
(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
罹患百分率
MODS发生时各器官罹患几率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肺
肝
肾 胃肠道 心
1、急性肾功能衰竭
各种类型休克常伴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称为休 克肾(shock kidney)。临床表现为少尿、同 时伴有氮质血症、高钾及代谢性酸中毒。
血管壁 破损
血小板
2、临床表现
(1)循环衰竭
• 微血管反应性丧失,BP进行性下降;脉搏 细弱而频速,中心静脉塌陷
(2)无复流现象(No-reflow Phenomenon)
即使大量补液,血压回升,有时仍不能 恢复毛细血管血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 WBC粘着嵌顿及DIC是毛细血管灌流不易恢 复的重要原因之一。
3.微循环学说阶段
4.细胞与分子水平阶段
• 概念(Concept): 休克是各 种强烈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 的急性循环障碍,其特点是:重 要脏器的微循环有效血液灌流不 足和细胞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 伤,由此引起的全身性危重的病 理过程。
微生物学:第13章 分枝杆菌属
盲部)
三、免疫性与超敏反应
人体对MTB有相当强的免疫力
(一)免疫性
❖ 结核的免疫为带菌免疫(传染性免疫) ❖ 以细胞免疫为主,免疫力持久 ❖ 机体能产生的抗体中和力弱
(二)免疫与超敏反应 ❖ 免疫防御的同时,引起Ⅳ型超敏反应
❖ 索状因子(分枝菌酸):能破坏宿主细胞线
粒体膜,抑制白细胞游走,引起肉芽肿。
❖ 硫酸脑苷酯:抑制溶菌酶体与吞噬体的结
合,使该菌胞内寄生。 ❖ 蜡质D:佐剂,能引起Ⅳ型超敏反应
Hale Waihona Puke 2. 蛋白质 •菌体内合成,重要的是结核菌素 •单独存在不致病,与蜡质D结合后, 引起较强的迟发型超敏反应。
3.其他(自学):多糖、核酸、荚膜
(三)免疫与超敏反应
❖ 分别由不同的MTB抗原诱导 细胞免疫:rRNA和十几种分泌蛋白诱导 超敏反应:众多菌体蛋白和蜡质D诱导
❖ 分别由不同的淋巴细胞介导 细胞免疫:Lytl+2- 和Lytl-2-淋巴细胞 超敏反应:Lytl+2+淋巴细胞
(四)结核菌素试验
1.原理:结核菌素+蜡质D→Ⅳ型超敏反应 2.试剂:旧结核菌素(OT)—副作用明显 纯蛋白衍生物(PPDC和BCGPPD)—OT纯化 3.方法:两前臂掌侧各皮内 注射PPDC和BCGPPD 5单 位(目前仍单侧注射PPD), 48~72h后观察结果。
2.原发后感染
(3)开放性TB 浸润型肺结核→干酪样坏死液化 外源性感染→细菌经呼吸道感染 菌体扩散至气管或胸腔→随痰排出→慢 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传染性最强;IV型)
干酪样肺结核 慢性纤维空 洞性肺结核
微生物学第13章 奈瑟菌属13Neisserria
脑膜炎奈瑟菌
鼻咽腔繁殖 繁殖入血
菌/败血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枢神经系统
主要侵犯蛛网膜
暴发型脑膜炎
微循环衰竭、内毒素休克、DIC
流行性脑膜炎 (流脑)
儿童和成人的脑膜炎症状
免疫性
感染后免疫以体液免疫为主 新生儿至6个月内因获得自然被动免疫很少感染 6月~2岁年龄组婴儿免疫力最低,是易感人群
微生物学检查法
标本 直接涂片镜检
如镜下见到中性粒细胞内、外有革兰阴性双球菌,即可作 出初步诊断
分离培养与鉴定
巧克力色血琼脂平板
快速诊断法
对流免疫电泳 SPA协同凝集试验
防治原则
综合性预防措施
隔离病人、检查带菌者、预防性投药,室内通风 流脑疫苗:
6个月-2岁接种两次,间隔1月 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抗原。制备疫苗
成人淋病绝大多数通过性接触 感染,是重要的性传播疾病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STD)
新生儿淋球菌性结膜炎:经产
道传播
“脓漏眼”
Gonnorhoea is an acute infectious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primary invasion of the urogenital tract. The etiologic agent, NEISSERIA GONORRHOEAE, was isolated by Neisser in 1879. This image shows a less characteristic lesion on the tongue.
形态与染色
革兰染色阴性,0.6-0.8μm 肾形、成双排列 有菌毛,无芽胞和鞭毛,新分离株有荚膜
13_异亮氨酸
第十三章异亮氨酸、亮氨酸与缬氨酸发酵第一节分支链氨基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和代谢调节机制在L型异亮氨酸(Ile)、亮氨酸(Leu)和缬氨酸(Val)的分子中,都具有由甲基侧链形成的分枝结构(见表13-1),故称上述三种氨基酸为分枝链氨基酸(branched chain amino acids)。
分枝链氨基酸是合成蛋白质的素材,可以作为生物体的能源,也作为生物体成分的前体。
但是,高等动物不能合成这三种氨基酸,故Ile、Leu、Val称为必需氨基酸。
目前,分枝链氨基酸主要用作氨基酸输液的原料。
表13-1 分枝链氨基酸的结构名称结构式分子式分子量异亮氨酸(Ile)C6H13O2N 131.18亮氨酸(Leu)C6H13O2N 131.18缬氨酸(Val)C5H11O2N 117.15Ile分子内有两个不对称碳原子,因而,Ile存在着D、L、D别、L别四种光异构体(表13-2)。
很难用化学合成法,或用化学合成法与酶法相组合的方法,廉价制造纯度高的L型Ile。
Leu与Val分别只有两个光学异构体,能够用化工合成、酶法分割的方法,较廉价地制造。
要廉价生产高纯度的L型Ile,只有采用发酵法,因此,Ile发酵就成了分枝链氨基酸发酵的中心问题。
然而,从自然界中,只找到了分泌Leu或Val的菌株,却找不到分泌Ile的菌株。
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随着氨基酸生物合成系反馈调节机制的全部搞清,可以通过选育目的氨基酸代谢拮抗物抗性株的方法,从遗传上解除原菌株的反馈调节机制,从而可以利用这种抗性菌株,由糖直接发酵生产Ile(Leu或Val)。
表13-2 Ile的四种光学异构体L-Ile D-Ile D-别Ile L-别Ile 1960年,经过用粗糙链孢霉、大肠杆菌的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及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前体,进行研究的结果,确定了Ile、Leu及Val的生物合成途径(图13-1)。
出于V aI和Leu的所有碳原子,都来自于丙酮酸,所以,V al及Leu亦称丙酮酸族氨基酸。
微生物发酵工程课件第13章 空气除菌
上式称为对数穿透定律,它表示进入滤层的微粒数与穿透滤层的微粒数之比的对数是滤层厚度的 函数。N2/N1称为微粒通过介质的穿透率,以P表示,则介质层过滤效率η可用 1-P 表示。
所以上式 InN2/N1 = - K L可写成: In P = - KL
公式对气流速度等于或小于临界速度时计算得的单纤维截留效率还是比较接近实际的。
3)扩散捕集作用
直径很小的微粒在很慢的气流中能产生一种不规则的运动,称为布朗扩散。在很慢的气流速度和较小 的纤维间隙中,扩散作用大大增加了微粒与纤维的接触机会,从而被捕集。
设微粒扩散运动的最大距离为2x,则离纤维2x处气流中的微粒都可能因扩散运动与纤维接触,滞留在纤 维上,这就增加了纤维的捕集效率。扩散捕集效率的计算可用拦截捕集的经验公式计算,但其中微粒的直径 应以扩散距离代入计算,故得下式:
实践证明,空气过滤器的过滤效率主要与微粒的大小、过滤介质的种类和规格(纤维直径)、介质 的填充密度、介质层厚度以及气流速度等因素有关。
1) 对数穿透定律
研究过滤规律,排除复杂因素,假定: (1)滤器中过滤介质每一纤维空气流态不因其它邻近纤维存在而受影响; (2)空气中的微粒与纤维表面接触后即被吸附,不再被气流带走; (3)过滤器的过滤效率与空气中微粒的浓度有关; (4)空气中的微粒在滤层中递减均匀,即每一纤维薄层除去同样百分率的菌体。
用静电除菌净化空气有如下优点: a. 阻力小,约1.01325×104Pa; b.染菌率低,平均低于10-15%; c. 除水、除油的效果好; d. 耗电少。 缺点:设备庞大,需要采用高压电技术,且一次性投资较大; 对发酵工业来说,其捕集率尚嫌不够,需要采取其它措施。
第13章降解与老化_PPT课件
纺丝聚合物溶液的强力搅拌
力化学降解产生的高分子自由基,在单体存在时,可 生成接枝共聚物,近年来发展的反应性挤出就是利用 这一原理
热降解
高分子在热的作用下发生降解是一种常见现象 高分子的热稳定性与其结构有关
解聚
解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看成链增长的逆反应
热裂解一般是自由基反应,先在链端发生断裂, 生成活性较低的自由基,然后按连锁机理迅速脱 除单体,这就是解聚反应
降解
降解是聚合物分子量变小的化学反应的总称
聚合物降解的因素
化学因素:水、醇、酸
物理因素:热、光、幅射、机械力
物理-化学因素:热氧、光氧
生物降解:一类由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如细菌、
霉菌(真菌)和藻类的作用而引起的降解。生 物降解又可分为完全生物降解和破坏性生物降 解两种
环境降解:曝露于环境条件下,如光、热、水、
例如,橡胶在硫化以后,依然存在着不饱和双键, 而橡胶制品在使用时又难于避免日光、氧气、臭氧等 的侵蚀,所以人们研究合成新的品种就应避免或大大 减少橡胶的高分子链上的双键。
当Natta等人用络合催化剂定向聚合了聚乙烯以后,他 们就预测可以用乙烯和丙烯两种单体经共聚制成弹性 体,后来,果然合成了二元乙两橡胶,乙丙橡胶区别 于其他合成橡胶在结构上的一大特点就是主链中不含 双键,完全饱和,使它成为最耐臭氧、耐化学品、耐 高温的耐老化橡胶。 但是,乙丙橡胶也带来聚二烯橡胶所没有的缺点,如 硫化速率慢,不易跟金属粘合等。于是人们又研究在 乙丙橡胶上接上易硫化的第三单体,以提高硫化速率。 目前,乙丙橡胶已成为合成橡胶中有发展前途的一个 品种。高分子科学和生产工艺的发展,将不断地改进 高聚物的性能,使它们延缓老化并延长使用寿命。
老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微生物的一般代谢产物的污染与危害
❖ 1.一般化合物(氨;硝酸与亚硝酸;氮氧 化物;硫化氢;酸性矿水;甲基汞;羟胺; 亚硝氨类;)
❖ 致病特点: 1.主要是食物中毒; 2.发病有季节性和地区性; 3.中毒一般不具有传染性; 4.有较强的抗药性;
黄曲霉毒素
❖ 1993年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 划定为1类致癌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黄曲霉毒 素的危害性,毒性为氰化物的10倍,砒霜的68倍,靶器 官为肝脏,亦有引起胃,肠,肾病变者.长时间食用含低浓 度黄曲霉毒素的食物被认为是导致肝癌、胃癌、肠癌等疾病 的主要原因。
❖ 在紫外线下,黄曲霉毒素B1、B2发蓝色荧光,黄曲 霉毒素G1、G2发绿色荧光。黄曲霉毒素的相对分 子量为312-346。难溶于水,易溶于油、甲醇、丙 酮和氯仿等有机溶剂黄曲霉毒素B1的分解温度为 268℃。在pH9-10的溶液中分解迅速
致病机理
❖ 黄曲霉毒素能与tRNA结合形成加成物,黄曲 霉毒素-tRNA加成物能抑制tRNA与某些氨基 酸结合的活性,对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必需 氨基酸,如赖氨酸、亮氨酸、精氨酸和甘氨 酸与tRNA的结合,均有不同的抑制作用,从 而在翻译水平上干扰了蛋白质生物合成,影 响细胞代谢。
四.藻类毒素
❖ 产毒素的甲藻引发赤潮后,产生的毒素会在 贝类内脏积累,人食用后会引起急性中毒.
❖ 如:从石房蛤中分离出来的石房蛤毒素 (saxitoxin),是源于链状膝沟藻 (Conyaulax catenella),石房蛤毒素毒性与 神经毒气沙林相同,国际条约已将其列为化 学武器.该毒素热稳定性强.
第13章 微生物代谢产物对环境的 污染
❖ 正常生态系统中,代谢产物在自然物质循环 中不断运转,是物质循环的必要环节和重要 组成.
❖ 但在特殊情况下,可能大量积累,对人体或 其他高等生物致毒,致癌,对环境造成不利 影响.
第一节 微生物毒素的污染和危害
微生物毒素是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是一类 具有生物活性,常在较低剂量时即对其他生 物产生毒素的化合物总称. 一.细菌毒素 二.放线菌毒素 三.真菌毒素 四.藻类毒素
细菌毒素
一.细菌毒素
内毒素(endotoxin)
外毒素(exotoxin)
内毒素(endotoxin)是亲水性多糖部分和疏水性类脂结合为大分 子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它是微生物细胞壁的一部 分,只有当菌体细胞裂解或自溶时才释放出来.内毒素一般很稳定, 耐强酸,强碱,强氧化剂,热稳定性好,100oC,1h不会破坏.
❖ 预防措施:生产,收获,加工,储藏过程中, 防止霉菌生长,保持通风,干燥环境不适宜 霉菌生长,保持谷物含水量<12%,花生 含水量<8%,储存场所相对湿度在75% 以下,条件允许可存在CO2环境中,降低供 氧量.
❖ 去除毒素:挑除有毒花生、玉米 ,丢弃长出 霉菌的蔬菜水果;大米黄曲霉毒素60%- 80%存于米糠中,食用前要细心淘洗;实 验室常用次氯酸钠,漂白粉,氢氧化钠去黄 曲霉毒素
二.放线菌毒素
大多数的放线菌毒素可诱发肿瘤,但在特定 情况下又能作为抗癌剂,如链霉菌属 (Streptomyces)的放线菌可使大鼠产生肿 瘤,但因其可抑制核酸的合成,故又作为抗 癌剂使用.
❖ 化学结构式分别为: ❖ 放线菌素D: ❖ 分子式:C62H86N12O16 ❖ 分子量:1255.44 ❖ 放线菌素S3 : ❖ 分子式:C62H85N12O17 ❖ 分子量:1270.44
内毒素一般是因为细菌自溶,或在动物体内 被降解时才释放出来,而且剂量相对少,因 此对环境的威胁较小,
外毒素(exotoxin)细菌生长过程中释放到 体外,以蛋白质为主,毒力强于内毒素,但 热稳定性较差60度被破坏.破伤风毒素, 葡萄球菌肠毒素,肉毒毒素等外毒素对环境, 人体的伤害最大
(一)肉毒毒素
❖ 黄曲霉毒素主要由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及寄生曲霉 (Asp.parasiticus)产生,此类真菌侵染范围很广,从粮食, 蔬菜,水果,乳品以至于干果均有其踪迹,以玉米,花生最 常见.
理化性质:
❖ 黄曲霉毒素可以发出荧光,根据紫外线下照射发荧光 的颜色不同分为:B 族蓝光,G族绿光.自1961 年以来确定结构的有17种,其中B1是毒性最大, 致癌力最强,又最稳定的.
❖ 防范措施: 罐头食品121度高压灭菌;肉毒梭菌生长过程中有难闻气 味可做为预警信号;放于pH值<4.5,盐分>10%或<3 度以下保存;以产生毒素的食用前90度20~30min,最 好弃之不用.
(二)葡萄球菌肠毒素
❖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us aureus) 所产生的一类抗原性蛋白质,主要主要通过 人畜的皮肤,口腔,污染食品.误食后会引 起恶心,呕吐等不良症状,此蛋白相对分子 量40000,耐热,100度以上亦不失活,100 度以上2h ,才能破坏,被污染的食物,外观, 结构,形态,气味均无异样,因此预防的最 佳方法是防止污染该菌.
❖ 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G1期前半段最敏感, 即相当mRNA合成时。其作用机制为与DNA结合, 抑制以DNA为模板的RNA多聚酶,从而抑制RNA 的合成。
三.真菌毒素(mycotoxin)
真菌毒素是分子化学物。真菌毒素的种类较多, 毒性也各不相同。其中黄曲霉毒素毒性极大,主要 损伤肝脏,有很强的致癌性;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对消化道有刺激作用。真菌的繁殖和真菌毒素的产 生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
❖ 由肉毒梭菌(Clostridium botulinum)产生的外毒素,肉毒 梭菌为革兰氏阳性,产芽孢,能运动的专性厌氧菌,产生的 毒素主要侵染水果,蔬菜,鱼,肉,罐头,香肠等,家制发 酵食品臭豆腐,豆酱,豆豉中也常有次菌生长.
❖ 肉毒梭菌毒素(botulin)是一种极强的神经毒素,1mg可 杀死100万只豚鼠,人的致死量为0.1ug,毒素对热不稳 定80度30min或100度10~20min可被完全破坏,肠道 蛋白酶不能分解次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