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基本理论

合集下载

建筑中的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

建筑中的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

建筑中的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建筑设计是指按照一定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运用科学的设计理论和方法,构思和形成建筑物的过程。

在建筑行业中,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质量、美观和实用性。

本文将探讨建筑中的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

一、建筑设计理论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设计师需要运用一定的理论基础来指导实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建筑设计理论:1.功能主义功能主义是现代建筑设计理论中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

它强调建筑物应该根据其功能要求来设计,注重实用性和效率。

功能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追求形式美。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功能需求,合理布局空间,并采用合适的材料和结构。

2.原型理论原型理论认为建筑设计应该参考传统的建筑形式和结构,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与时俱进地创造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建筑。

通过研究与借鉴传统建筑的形式、材料、空间布局等,设计师可以创造出具有独特性的现代建筑。

3.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建筑设计应该以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为出发点,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建筑设计中,应采用环保材料、绿色设计和节能措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避免对环境的破坏。

二、建筑设计方法建筑设计方法是指设计师在实践中采用的一些具体方法和技巧。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建筑设计方法:1.调研与分析在进行建筑设计前,设计师需要对项目的背景信息进行充分了解,并进行细致的调研与分析。

这包括对场地条件、气候特点、土地利用要求、建筑安全规范等进行全面了解,为后续设计提供依据。

2.概念设计概念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初期阶段,设计师通过脑图、草图等方式,将设计理念和创意转化为形象化的概念方案。

在这一阶段,设计师需要考虑建筑物的整体形态、结构布局和空间层次,以及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3.细化设计细化设计是概念设计的深入和具体化阶段,设计师通过平面布置、立面设计、剖面设计等方式将概念方案转化为详细的施工图纸。

在这一阶段,设计师需要考虑空间功能、构造体系、材料选择、施工工艺等问题,保证设计的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

一级建筑师辅导:建筑设计基础理论知识(1)

一级建筑师辅导:建筑设计基础理论知识(1)

⼀、建筑平⾯图 表⽰建筑物⽔平⽅向房屋各部分内容及其组合关系的图纸为建筑平⾯图。

由于建筑平⾯图能突出地表达建筑的组成和功能关系等⽅⾯内容,因此⼀般建筑设计都先从平⾯设计⼊⼿。

在平⾯设计中还应从建筑整体出发,考虑建筑空间组合的效果,照顾建筑剖⾯和⽴⾯的效果和体型关系。

在设计的各阶段中,都应有建筑平⾯图纸,但其表达的深度不尽⼀样。

在建筑施⼯图设计阶段,建筑平⾯图应达到如下深度: 1.承重和⾮承重墙、柱(劈柱)、轴线和轴线编号、内外门窗位置和编号、门的开启⽅向、注明房间名称或编号和房间的特殊要求(如洁净度、恒温、防爆、防⽕等)。

2.柱距(开间)、跨度(进深)尺⼨、墙⾝厚度、柱(壁柱)宽、深和轴线关系尺⼨。

3.轴线间尺⼨、门窗洞⼝尺⼨、分段尺⼨、外包总尺⼨。

4.变形缝位置尺⼨。

5.卫⽣器具、⽔池、台、橱、柜、隔断等位置。

6.电梯(并注明规格)、楼梯位置和楼梯上下⽅向⽰意及主要尺⼨。

7.地下室、地沟、地坑、必要的机座、各种平台、夹层、⼊孔、墙上预留孔洞、重要设备位置尺⼨与标⾼等。

8.铁轨位置、轨距和轴线关系尺⼨、吊车类型、吨位、跨距、⾏驶范围、吊车梯位置等。

9.阳台、⾬篷、台阶、坡道、散⽔、明沟、通⽓竖道、管线竖井、烟囱、垃圾道、消防梯、⾬⽔管位置及尺⼨。

10.室内外地⾯标⾼、楼层标⾼(底层地⾯标⾼为±0.000)。

11.剖切线及编号(⼀般只注在底层平⾯)。

12.有关平⾯节点详图或详图索引号。

13.指北针(画在底层平⾯)。

14.平⾯尺⼨和轴线,如系对称平⾯可省略重复部分的尺⼨,楼层平⾯除开间、跨度等主要尺⼨,轴线编号外,与底层相同的尺⼨可省略。

楼层标准层可共⽤⼀平⾯,但需注明层次范围及标⾼。

15.根据⼯程性质及复杂程度,应绘制复杂部分的局部放⼤平⾯图。

16.建筑平⾯较长时,可分区绘制,但需在各分区底层平⾯上绘出组合⽰意图,并明显表⽰出分区编号。

17.屋顶平⾯可缩⼩⽐例绘制,⼀般内容有墙、檐⼝、天沟、坡度、⾬⽔⼝、屋脊(分⽔线)、变形缝、楼梯间、⽔箱间、电梯间、天窗及天窗挡风板、屋⾯上⼈孔、检修梯、室外消防梯及其它构筑物,详图索引号、标⾼等。

建筑设计理论知识

建筑设计理论知识

建筑设计理论知识建筑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到建筑的各个方面,包括建筑的结构、功能、美学以及环境等。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设计师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以确保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建筑设计相关的理论知识。

一、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1. 结构原则:建筑的结构是支撑整个建筑物的基础,设计师需要根据建筑物的功能和形式来确定合适的结构形式,以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 功能原则:建筑物的功能是建筑设计的核心,设计师需要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需求,合理安排空间布局,以提供满足人们需求的舒适和便利的使用环境。

3. 美学原则:建筑设计不仅仅是满足功能需求,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美学价值。

设计师需要考虑建筑物的比例、形式、材料等因素,以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建筑作品。

4. 环境原则:建筑物应该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设计师需要考虑建筑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建筑设计的要素1. 空间布局:建筑物的空间布局是指建筑物内部各个功能区域的布置和组织。

设计师需要考虑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联系与衔接,以及空间的流通和利用效率。

2. 建筑形式:建筑形式是指建筑物的外观形态和风格。

设计师可以根据建筑物的功能、地域特点和文化背景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建筑形式,以表达出建筑物的特色和风格。

3. 建筑材料:建筑材料是建筑物的构成要素,设计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以满足建筑物的功能需求和美学要求。

同时,设计师还需要考虑材料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

4. 建筑技术:建筑技术是指用于建造和施工的技术方法和工艺。

设计师需要了解不同的建筑技术,以确保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施工的顺利进行。

三、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1. 可持续发展: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建筑设计越来越注重可持续发展。

设计师需要考虑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环境保护和再生利用等方面,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 人性化设计:建筑设计越来越注重人们的舒适和健康。

设计师需要考虑建筑物的室内环境、采光、通风等因素,以提供良好的使用体验和居住环境。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设计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涉及到建筑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

它是将建筑师的想象力、技术和知识结合起来,以创建功能性、美学和可持续的建筑物。

建筑设计的理论和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筑师在实践中的决策和作品。

一、建筑设计的原则和要素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有一些基本原则和要素需要遵循,以确保设计的成功和有效性。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建筑设计原则和要素:1. 功能性:建筑的首要任务是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

因此,建筑设计必须着重考虑建筑物的功能性,包括如何合理布局空间、提供适当的设施和设备等。

2. 美学性: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应该具备一定的美学价值。

建筑设计需要关注建筑物的外观、比例、材料和色彩等因素,以创造出具有美感和吸引力的建筑作品。

3. 结构和稳定性:建筑设计必须确保建筑物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以承受各种荷载、天气条件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4. 可持续性:在当今社会,可持续性已成为重要的设计原则。

建筑师需要考虑如何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环境影响,以及提供舒适和健康的室内环境。

二、建筑设计的分类和流派建筑设计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和流派进行归类。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建筑设计分类:1. 历史时期:建筑设计可以按照历史时期进行分类,例如古代建筑、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主义建筑等。

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和特点。

2. 地域性:建筑设计也可以按照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进行分类,例如亚洲建筑、欧洲建筑和非洲建筑等。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设计传统和特色。

3. 建筑类型:建筑设计可以按照建筑物的用途进行分类,例如住宅建筑、商业建筑、教育建筑、医疗建筑等。

不同类型的建筑有不同的设计要求和功能需求。

4. 设计流派:建筑设计还可以按照不同的设计流派进行分类,例如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等。

每个设计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设计原则和表达方式。

三、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和挑战建筑设计在社会和人类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还承载着文化、历史、经济和社会的各种意义。

建筑设计理论基础要点

建筑设计理论基础要点

建筑设计理论基础1.建筑理论:主要研究多种代表性的建筑观念和建筑思想,各种思潮之间的发展脉络和关联,建筑理论发展史;解剖建筑理论所包含的观念与时代的价值取向和知识体系建构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建筑理论的当前状况,并以此为基础探讨未来的理论趋势;研究理论研究的方法论体系。

2.建筑设计:主要研究建筑设计的一般规律与方法;从理论与历史中了解和学习建筑的语言,探索建筑设计未来发展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各种类型建筑的综合设计研究、城市设计与建筑外部环境设计研究、建筑群体设计研究、旧区改造研究及具有特定意图的研究性设计。

1.建筑创作建筑创作方向充分运用当代建筑创作及理论成果,分析研究当代建筑创作以及目前我国建筑与城市环境中所存在的问题,寻求产生问题的原因,从而探索解决当代建筑与设计中所存在问题的对策与方法。

本研究方向重视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理论与创作实践,包括空间构成理论、建筑美学、当代国外建筑思潮、建筑环境心理学等理论探索及分析应用,同时,还包括对交通建筑、办公建筑、体育建筑、居住建筑等各建筑类型设计的研究探索以及高技建筑、节能建筑、生态建筑等设计与方法的研究。

2.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是建立在人类聚居的空间场所——城市与环境这一大背景之上的、具有多学科、综合性的一项研究。

随着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城市设计对于社会、经济及其文化等诸多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已日益重要,它关系到人的生活环境质量的提高和综合发展。

城市设计及其理论的研究对于如何系统地、科学地建设人类的生活与工作空间环境、促使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城市设计的研究融合了多学科参与,从行为心理学、生态学、环境工程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人类文化学等方面研究城市与建筑的物质和文化形态,该领域的研究在城市规划与建设、建筑创作及环境景观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建筑设计方法建筑设计方法研究方向是在研究建筑创作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引入建筑设计方法论的研究成果,剖析当代中国建筑创作中的一些问题,并试图将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方法和人文科学成果渗透到建筑领域,寻求适应当前创作形势的建筑设计方法。

建筑学基础理论知识点汇总

建筑学基础理论知识点汇总

建筑学基础理论知识点汇总一、建筑的本质与目的建筑,从最根本上说,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活、工作和精神需求而创造的人工环境。

它不仅仅是一堆材料的堆砌,更是一种文化、社会和技术的表达。

建筑的目的多种多样。

首先,它要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健康的居住和工作空间,保护人们免受自然环境的侵害,如风雨、寒暑等。

其次,建筑要满足功能需求,比如住宅要有合理的布局和设施,以方便日常生活;工厂要有合适的生产流程和空间组织。

再者,建筑还具有社会和文化的意义,它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审美观念和社会结构,成为城市和地区的标志性符号。

二、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1、功能原则功能是建筑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

建筑的空间布局、流线组织、设施配置等都应根据其使用功能来确定。

例如,医院的布局要便于患者就诊和医护人员工作,图书馆要提供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

2、形式美原则建筑的形式应该美观、和谐、富有韵律。

比例、尺度、对称、均衡、对比等美学法则在建筑设计中经常被运用,以使建筑具有视觉上的吸引力。

3、结构合理性原则建筑的结构要安全、稳定、经济。

合理的结构设计能够保证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同时降低建造成本。

4、环境适应性原则建筑应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协调。

考虑当地的气候、地形、文化传统等因素,使建筑融入环境,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三、建筑的构成要素1、空间空间是建筑的核心要素,它包括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

内部空间的形状、大小、比例和组合方式直接影响着使用者的感受和功能的实现。

外部空间则与建筑的整体形象和城市景观相关。

2、实体实体包括建筑的墙体、屋顶、柱子、梁等构件。

它们共同构成了建筑的形态和结构,同时也影响着建筑的采光、通风和保温等性能。

3、材料材料是建筑的物质基础,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和表现力。

如木材给人温暖、自然的感觉,钢材展现出坚固、现代的形象。

4、色彩色彩可以影响建筑的视觉效果和氛围。

明亮的色彩可以使建筑显得活泼、开放,而深沉的色彩则可能营造出庄重、神秘的氛围。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建筑物的外观、结构、功能等方方面面。

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建筑物的使用需求、环境条件以及审美等因素。

本文将介绍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与理论,并探讨其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一、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稳定性、实用性、美观性和经济性四个方面。

1. 稳定性建筑物必须具备足够的结构稳定性,以保证其在各种外力作用下不发生倒塌或损坏。

在设计中,需要考虑建筑物的结构形式、承重系统以及材料的选择等因素,以确保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

2. 实用性建筑物应根据使用需求进行合理布局和功能设置。

设计师需要考虑使用者的需求,合理安排空间,确保建筑物功能的实现。

此外,还需要充分考虑人机工程学原则,使建筑物的使用更加便捷舒适。

3. 美观性建筑物作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空间,其外观和内部环境应具备一定的美感。

设计师应注重建筑物的整体形象、色彩运用、比例关系等因素,以创造出具有艺术审美价值的建筑作品。

4. 经济性建筑设计应在合理的成本范围内实现设计目标。

设计师需要在满足使用需求和美观性的前提下,考虑到建筑物的造价、运营成本等因素,以确保设计方案的经济可行性。

二、建筑设计的理论建筑设计的理论是对建筑设计进行系统总结和归纳的成果,为设计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1. 形式与功能理论形式与功能理论强调建筑物的外观形式与其功能之间的密切关联。

根据形式与功能理论,建筑物的形式应该是其功能的自然体现,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 空间序列理论空间序列理论强调建筑空间的流线和秩序。

通过合理的空间序列设计,可以引导人们在建筑物内部的移动路径,并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和变化,提升使用者的体验。

3. 生态环境理论生态环境理论关注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

根据生态环境理论,建筑物应当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并采取相应的节能环保措施,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4. 文化传承理论建筑设计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应当注重对当地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建筑设计基本理论

建筑设计基本理论
2建筑施工图组成部分
• 建筑施工图由文字表述和图形表示两部分组成,其
中文字表述包括封面、目录、设计说明、工程做法 以及门窗表。
• 一、封面
• 封面是施工图集的表皮,应包括项目名称、设计单 位及其设计资质证书号、设计年月(文件交付日期)
• 二、目录 三、设计说明
• 一、图幅
• 二、标题栏
• 标题栏包括设计单 位的名称区、工程 名称区、签字区、 图名区以及图号区 等,每个设计单位 标题栏格式样式都 不同,但是无论怎 样变化,都必须包 括以上几项内容
• 三、会签栏 • 会签栏是建筑图纸上用来表明信息的一种标签栏
• 四、线型要求 • 建筑图纸都是有线条构成,不用的线型表示不同的 对象和不同的部位,为了使建筑图纸能够清晰、明 了、准确、美观的表达,建筑制图中常用如图1— 13所示,表中的线型来作为基准进行绘图。
• 1.1建筑设计基本理论
• 1.1.1什么是建筑及建筑设计

• 建筑是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是人们为了满足社 会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并运用 一定的科学规律、风水理念和美学法则创造的人工 环境。如图1—1所示。
• 1.1.2建筑的常用分类 • 一、按使用功能分类 • 居住建筑:是指人们生活起居用的建筑物。如住宅、 别墅、公寓、宿舍等。
• 1.1.3建筑的基本要素 • 建筑物构成的基本要素可分为:建筑功能、物质技 术条件和建筑形象。 • 1、“建筑功能”通常是指建筑的功能与空间
• 2、“空间”是在功能分区时通过对单一空间、多 重空间、以及建筑空间进行分析,从而更好的设计 功能分区。
• 二、物质技术
• 物质技术是建筑房屋的手段,包括建筑材料技术、 结构技术、施工技术、设备技术等。

建筑学中的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

建筑学中的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

建筑学中的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建筑设计是建筑学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既关注建筑的功能需求,也追求建筑的美学、可持续性和社会价值。

在建筑设计中,理论和方法的运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建筑学中的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并介绍一些常见的应用。

一、建筑设计理论1. 功能主义理论功能主义理论强调建筑应满足其功能需求,并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流线设计,提高使用效率。

该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建筑运动,追求形式与功能的一致性。

建筑师将建筑视为功能的容器,力求实现最优的功能布局,例如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来提高舒适度。

2. 形式主义理论形式主义理论认为建筑的形式和造型是建筑设计的核心。

建筑师通过创造独特的外观表达和形式语言,追求建筑作品的艺术性和美学价值。

这种理论在建筑设计中注重建筑的视觉效果和感官体验,例如采用独特的造型、材料和色彩来创造建筑的个性。

3. 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将人类的需求与建筑设计相结合,关注人类的舒适、安全和福祉。

该理论强调建筑应该以人为中心,满足人的身体和心理需求。

例如,在设计学校时,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环境和互动空间,以促进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社交发展。

二、建筑设计方法1. 概念设计概念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初始阶段,旨在确定建筑的基本理念和整体设计方向。

在这个阶段,建筑师通过研究项目的功能需求、环境条件和空间要求,形成初步的设计概念。

这一阶段通常包括手绘草图、简化模型和概念性平面布置图等表达方式。

2. 技术设计技术设计是概念设计的延伸,主要关注建筑的结构、材料和施工方法。

在技术设计中,建筑师通过结构计算、材料选择和施工图纸等方式,确保建筑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此外,还需要考虑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等技术要求。

3. 建筑信息模型(BIM)建筑信息模型(BIM)是一种集成的数字设计和施工工具。

它通过三维建模和信息管理,实现设计师、工程师和承包商之间的协作和信息共享。

BIM在建筑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提高设计效率和准确性,降低施工风险和成本。

建筑学建筑学的基本原理与建筑设计理念

建筑学建筑学的基本原理与建筑设计理念

建筑学建筑学的基本原理与建筑设计理念建筑学的基本原理与建筑设计理念建筑学是一门关于建筑设计、建造和利用的学科,它涵盖了许多方面的知识和理论。

了解建筑学的基本原理和建筑设计的理念对于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建筑学的基本原理和建筑设计的理念。

一、建筑学的基本原理1. 建筑物功能性:建筑物首先必须满足使用者的功能需求,提供良好的使用空间和环境条件。

无论是住宅、商业建筑还是文化设施,功能性都是建筑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

2. 结构稳定性:建筑物必须能够抵抗自然力的作用,如重力、风力和地震力等。

稳定的结构是建筑物安全的基础,建筑师需要熟悉不同材料和结构系统的特性,以确保建筑物的结构稳定。

3. 空间布局与流线性:建筑空间的合理布局和流线性设计可以提高使用效率和舒适度。

建筑师需要考虑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联系和流动性,以便人们在其中自由移动。

4. 建筑材料与技术:建筑师需要了解各种建筑材料的性能特点和使用方法,如砖、混凝土、钢结构等。

同时,他们还需要跟进最新的建筑技术和施工方法,以便将其应用于设计中。

5. 环境与可持续性:建筑物的设计应该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提供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

可持续建筑设计理念的应用日益重要,包括利用可再生能源、节约能源和水资源等方面。

二、建筑设计的理念1. 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建筑设计应该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与自然景观和城市肌理相协调。

建筑师需要考虑建筑物的外观、比例、体量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以创造和谐的空间效果。

2. 文化与历史传承:建筑设计应该尊重当地的文化和历史传统,体现对地域性和地方特色的关注。

建筑师可以通过采用传统建筑元素、使用当地材料和技术等方式来表达对文化和历史的尊重。

3. 用户体验与人文关怀:建筑设计应该关注使用者的需求和体验,创造舒适、富有人文关怀的空间。

建筑师可以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自然光的利用、人性化的细节设计等方式来提升用户体验。

4. 创新与功能性平衡:建筑设计需要具备创新性和功能性的平衡。

建筑设计理论知识

建筑设计理论知识

建筑设计理论知识建筑设计理论是建筑设计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包含了各种关于建筑设计的原则、方法、理念和技巧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从建筑设计理论的概念、内容以及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建筑设计理论的概念建筑设计理论是指对建筑设计活动进行研究、总结和规范的一种科学体系。

它涵盖了建筑设计的原则、方法、规律和逻辑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对建筑艺术、环境、功能和结构等要素的整体考虑与把握。

建筑设计理论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建筑设计的质量和效果,保证建筑物的功能满足需求并具有艺术性。

二、建筑设计理论的内容1.建筑设计原理建筑设计原理是指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基本原则和准则。

这些原则包括生态原则、功能原则、审美原则、安全原则等。

生态原则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功能原则要求建筑的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相互配合,审美原则关注建筑的美感和表达性,安全原则确保建筑使用的安全性。

2.建筑设计方法建筑设计方法是指实现设计目标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常用的建筑设计方法包括问题导向设计方法、成果导向设计方法、概念设计方法等。

其中,问题导向设计方法强调设计过程中对问题的准确定义和分析,成果导向设计方法侧重于设计成果的实际效果评估,概念设计方法则注重对设计思想和创意的提炼与表达。

3.建筑设计规律建筑设计规律是指建筑设计中普遍存在的一些规律和规范。

这些规律可以涉及到建筑的形式、材料、结构、比例、光照等方面。

例如,建筑的比例要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建筑的结构要满足力学原理和稳定性原则。

三、建筑设计理论的应用建筑设计理论不仅仅是纸上的理论,更是应用于实际工程中的指导和参考。

在实际的建筑设计中,设计师需要根据不同的项目需求和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建筑设计理论。

首先,建筑设计理论可以帮助设计师进行设计思路的拓展。

通过学习和了解建筑设计理论,设计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思考和解决设计问题,提高设计的创新性和独特性。

其次,建筑设计理论可以指导设计师进行设计方案的选择。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设计是指在特定环境下,根据人们的需求和目标,运用科学技术和艺术手段,创造出具有功能、美观、稳固等特点的建筑物的过程。

建筑设计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活动,更是一门艺术和科学相结合的综合学科。

1. 建筑设计的背景和发展建筑设计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

通过改善住居环境和创造建筑作品,人类逐渐认识到建筑设计对于生活质量和社会文化的重要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文明的演进,建筑设计也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演变。

2. 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1)实用性原则建筑物首先要满足其所需的功能,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要。

建筑设计需要考虑到人们的行为习惯、空间需求、通风采光等因素,以实现建筑物的有效利用。

(2)美学原则建筑设计应该追求美观和艺术性。

建筑物的造型、比例、颜色等方面都需要考虑美学因素,以提升建筑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3)经济性原则建筑设计需要在满足功能和美观的基础上,尽量节约资源,降低成本。

设计师需要在考虑到可持续性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寻求最合理的设计方案。

3. 建筑设计的关键要素(1)结构设计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结构设计需要考虑建筑物的承载力、抗震性和安全性等因素,以确保建筑物的稳固和安全。

(2)空间设计建筑设计需要根据功能和使用需求,合理布局建筑物的空间。

空间设计不仅关注室内的布置和功能划分,还需要考虑室外空间的设计和景观规划。

(3)材料选择建筑设计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以满足建筑物的功能和美观要求。

材料的选择需要考虑其性能、耐久性、环境适应性等因素。

4. 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1)绿色建筑设计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绿色建筑设计逐渐成为发展的趋势。

绿色建筑设计关注建筑物的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2)智能化建筑设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化建筑设计逐渐兴起。

智能化建筑设计通过运用自动化技术和智能控制系统,提高建筑物的舒适度和便利性。

(3)人性化建筑设计人性化建筑设计注重人们的舒适感和体验。

建筑设计理论入门

建筑设计理论入门

建筑设计理论入门一、建筑设计概述建筑设计是指将抽象的建筑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建筑方案,通过定义建筑的形式、空间、布局、材料和施工方法,实现建筑的功能和美学目标。

建筑设计需要准确把握建筑规划、地形地貌特点、气候条件、材料可行性等因素,提供合理的方案,确保建筑的安全、舒适、美观和环保。

二、建筑设计理论基础1、建筑美学理论建筑美学理论研究建筑的形式、色彩、比例、纹理、造型等元素的合理结合和呈现方式,以及建筑的审美效果和表现形式。

建筑美学理论不仅决定了建筑的外观、体量和色彩等方面的品质,而且深入影响建筑的结构、功能、格局等方面的设计。

建筑美学理论的核心在于建筑的审美价值,是建筑设计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

2、建筑结构理论建筑结构理论研究建筑的受力机理、承重能力、刚度、稳定性、震动控制等方面的问题,以便为建筑结构的设计提供科学理论支持。

建筑结构理论需要提供科学分析和计算建筑结构的应力、应变和变形等特性,建筑的质量和安全符合要求。

3、建筑功能理论建筑功能理论研究建筑的使用目的、空间分配、交通组织、设备输送、环境适应等方面的问题。

功能理论需要在建筑设计中合理组织建筑的空间形态、流线布局和设备配置,打造符合人体工学的室内环境和视觉效果,实现建筑使用价值的最大化。

4、建筑规划理论建筑规划理论研究建筑的空间组织、社会功能、经济效益、组织结构等方面的问题。

建筑规划需要在建筑设计前对建筑的位置、大小、高度、密度、用途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规划,确保建筑的合理布局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三、建筑设计方法和技术1、方案设计方案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基本过程,包括方案设计意图的确定、平面布局的设计、建筑外形的设定、立面和细节的设计等方面。

方案设计需要深入分析建筑环境、功能需求以及美学效果,确立有特色的设计方向,并有计划的对设计方案进行全面的实验论证和完善,同时考虑材料成本和建筑施工工艺等问题。

2、施工图设计施工图设计是方案设计的具体实现,包括构造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构件图、详图、材料表、尺寸表等具体的设计图表。

建筑设计必知理论2 2012

建筑设计必知理论2 2012

建筑设计必知理论2111. 有空调的建筑外表面积要小;窗户面积要小;连续开机的建筑,其围护结构内侧宜选用重质材料;外墙颜色要浅112. 设备层应有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当设备层设于地下室又无机械通风道时,应在地下室外墙上设不小于地下室地板面积的1/400的出口或通风口113. 内走道长度<20米时至少应有一端采光,>20米时应有两端采光,>40米时应增加中间采光口,否则应采用人工照明114. 离地面高度在0.5米以下的采光口不应计入有效采光面积115. 影剧院建筑空间组合的核心问题是观众厅、舞台、休息厅、门厅之间的关系116. 影剧院的观众席应按每400个座位设一个轮椅席(0.8*1.1)117. 视力残疾人的导盲杖的摆动波长为0.9-1.5米118. 肢体残疾人用双拐水平行进时的宽度约为0.95米119. 板式高层建筑与塔式高层相比,具有体形系数小,冬季耗热量少并且夏季通风散热好,节能好120. 大型医院建筑常以群体的形式出现原因是:根据不同功能特点分散布置,有利于组织不同的流线、争取较好的通风和朝向、防止交叉感染121. 影响建筑日照的因素有地理纬度、日照间距、冬季太阳的高度角和方位角122. 太阳能采暖建筑一般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123. 非机动车道纵坡<2.5%,坡长可不限困难情况下最大纵坡3.5%但有长度限制2.5%时的坡长限250米3.0%时的坡长限150米3.5%时的坡长限100米车道宽度≥2.5米124. 残疾人使用的道路及建筑物规范道路纵坡<2.5%;道路宽度≥2.5M125. 不设人行道栏杆的商业街缘石坡道间距≤100M单面坡缘石道坡度不应大于1:20坡道;扇形宽≥1.5M;在转角处单面直线宽≥2.0M三面坡不应大于1:12坡道;宽≥1.2M;坡道中缘石外露高≤20;凸条停步块材路宽≥0.6M 人行道中的地下管线井盖必须与地面接平,不得用蓖式井盖;侵入人行道上空的物件距地面高度不得小于2.2米人行横道与缘石坡道处不得设雨水口126. 人行天桥和人行地道梯道宽度不应小于3.5米,踏步0.3*0.15;超过18级;休息平台宽1.5米且不小于梯段宽梯道、坡道、走道净高均不得低于2.2米;扶手高应为0.9米,设下层的为0.7米坡道坡度≤1:12,特殊困难处≤1:10,每升高1.8米或转弯处设长度≥2米的平台127. 无障碍入口的地面坡度不应大于1:50128. 建筑人口轮椅通行平台最小宽度大中型公建、中高层建筑、公寓建筑≥2.0其他≥1.5129. 方便残疾人通行的入口坡道宽度0.9M;坡度1:12;每段坡长9M;每段升起的最大高度0.75M中间休息平台深≥1.2米;转弯出平台深≥1.5米;起止点留有≥1.5米轮椅缓冲带130. 残疾道扶手高度0.85M,0.65M、扶手应保持连贯、起点、终点应水平延伸0.3M扶手与墙之间的距离为38;131. 供一辆轮椅通过的走道净宽1.2M;供一人一辆轮椅通过的走道净宽1.5M;供二辆轮椅通过的走道净宽1.8M132. 出入口设两道门时,门扇开启后应留有不少于1.2米的轮椅通行净距(大型公共建筑中高层建筑1.5米)133. 轮椅通行的门洞门扇开启的最小净宽0.8M自动门最小净宽1.0米134. 轮椅通行最小宽度大型公建走道≥1.8米中小型公建走道、建筑基地人行通道≥1.5米居住建筑走廊≥1.2米检票口、结算口轮椅通道≥0.9米135. 门扇走道开启的凹室不应小于1.3(0.8+0.5)*0.9136. 无障碍主要对象是视力残疾、住拐杖、坐轮椅者137. 残疾人使用的电梯:候梯厅面积不应小于1.5*1.5电梯门开启后净宽不应小于0.8M、电梯轿厢面积不小于1.4*1.1138. 残疾厕所设有足够的轮椅面积、单设隔间、设安全抓手、设置坐式大便器墙挂式小便器最大离地高度为430;小便器前应有760*1220的活动空间洗脸盆应是独立墙挂式,占地为760*1220139. 残疾人使用的出入口:宜靠近电梯厅;室内外有高差时应采用坡道连接;内外应留有1.5*1.5平坦的轮椅回转面积;出入口设有两道门时,门扇开启后应留有不小于1.2M的轮椅通行净距140. 县级及以上的政府机关与司法部门,必须设置无障碍专用厕所141. 高层、中高层住宅及公寓建筑,每50套住房宜设两套符合乘轮椅者居住的无障碍住房套型142. 残疾人通行的门不得采用旋转门143. 卫生间室内外地面不应有高差厕所内应留有1.5*1.5的轮椅回旋面积隔间门1.2*0.8144. 坡道地面应平整、宜采用不滑及不易松动的表面材料145. 残疾人机动车停车位应布置在进出方便地段并靠近人行通路,其车位一侧应留有不小于1.2米宽的轮椅通道,并应有明显标志146. 食堂、报告厅、影剧院及体育场等建筑的轮椅席位(0.8*1.1)应布置在便于疏散的出入口附近147. 残疾人国际通用标志牌的应用有;指示建筑物出入口及安全出口;指示建筑物内、外通道;指示专业空间位置148. 防火等级分为四级149. 一、二级除二级吊顶用难燃材料其他全部采用非燃材料150. 钢材的耐火极限为0.25小时151.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为普通混凝土的1/2耐火等级152. 室内排水管下表面距楼地面不应低于1.9M,且不得影响门窗开启153. 套内入口过道净宽不宜小于1.2M;通卧室的过道1M;通辅助房的过道0.9M154. 套内吊柜净高不应小于0.4M;壁柜净深不宜小于0.5M155. 楼梯人口处地坪与室外地坪高度差不应小于0.1M156. 综合楼的定义是:由二种及二种以上用途的楼层组成的公共建筑157. 高级住宅是建筑装修标准高和设有空气调节系统的住宅158. 高层建筑的地下室的耐火等级是一级159. 甲级防火门的耐火极限是1.2小时乙级防火门的耐火极限是0.9小时丙级防火门的耐火极限是0.6小时160. 高层建筑使用丙类液体燃料,储油罐直埋于建筑或裙房附近,在面向油罐的一面4米内建筑外墙为防火墙时,油罐总储量不超过15M3时,油罐和建筑物的防火间距不限161. 两座高层相邻,较高一面外墙比较低屋面高15M及以下范围内墙为不开门窗的防火墙时,其防火间距可不限162. 高层主体之间或与高层附属房之间防火间距13M高层附属房与高层附属房防火间距为6M高层主体与其他建筑一、二级耐火防火间距为13M高层主体与其他建筑三级耐火防火间距为15M高层主体与其他建筑四级耐火防火间距为18M高层附属房与其他建筑一二、三、四级耐火防火间距为6M、7M、9M163. 高层内院或天井,当短边超过24M时,宜设有进入内院或天井的消防车道高层民用建筑周围,应设环形消防车道供消防取水的天然水源和消防水池,应设消防车道164. 穿过高层的消防车道,净宽和净高不应小于4M165. 一类高层每个防火分区的建筑面积是1000M2二类高层每个防火分区的建筑面积是1500M2地下室每个防火分区的建筑面积是500M2166. 多层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建筑防火分区2500M2(150M)多层三级耐火等级的建筑防火分区1200M2(100M)多层四级耐火等级的建筑防火分区600M2(60M)地下室、半地下室每个防火分区的建筑面积是500M2167. 一栋高层与裙房之间设有防火墙分隔,当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裙房的防火分区允许最大建筑面积是5000M2168. 规范没有对通风及空调机房的门提出防火门要求169. 民用建筑及厂房的疏散用门应向疏散方向开启。

建筑学中的设计原则和理论

建筑学中的设计原则和理论

建筑学中的设计原则和理论设计是建筑学中的核心要素,它涉及到建筑的外观、结构、功能等各个方面。

设计原则和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建筑师创造出更优秀、更具有艺术价值的建筑作品。

本文将介绍建筑学中常用的设计原则和理论,并讨论它们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一、比例与尺度比例和尺度是建筑设计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

它们决定着建筑物的大小和形状。

比例是指建筑物各个部分之间的相对关系,而尺度则是指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合理的比例和尺度可以使建筑物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给人以和谐美感。

二、对称与平衡对称和平衡是建筑设计中常用的设计原则。

对称是指建筑物两侧关于一个中轴线对称排列,给人以稳定、均衡的感觉。

而平衡则包括对称平衡和不对称平衡两种形式。

通过对称与平衡的运用,建筑师可以创造出稳定而有序的建筑形式。

三、功能与流线功能和流线是建筑设计中不可忽视的原则。

建筑物的功能决定了它的使用目的,而流线则指导人们在建筑内部的移动路径。

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功能和流线,可以提高建筑的使用效率和人们的生活品质。

四、材料与结构材料和结构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考虑因素。

建筑材料的选择决定了建筑物的外观和质感,而结构的设计决定了建筑物的稳固性和耐久性。

在选择和应用材料和结构时,建筑师需要考虑其性能、可行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五、光线与色彩光线和色彩是建筑设计中能够产生巨大影响的元素。

光线的运用可以改变建筑物的外观、氛围和空间感,而色彩的运用则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绪。

建筑师需要善于利用光线和色彩,使建筑作品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

六、环境与可持续性建筑设计应该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

建筑师需要考虑建筑物对环境的影响,通过科学的设计和技术手段,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等,以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同时,建筑也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与自然和谐共生。

综上所述,建筑学中的设计原则和理论对于建筑设计非常重要。

合理运用这些原则和理论可以使建筑作品更具艺术性、功能性和可持续性。

建筑设计理论

建筑设计理论

一)什么是建筑?1.建筑的原始含义是“庇护所”。

2.建筑从组成角度分析,是由有形的实体和无形的虚空形成的空间。

3.建筑从时空角度分析,是由三维的空间实体与时间组成的统一体。

4.建筑的时间含义:1)建筑的存在具有时间性2)对建筑的使用具有时间性3)建筑的使用功能具有时间性4)对建筑的审美具有时间性二》建筑的基本属性:1)实用性2)技术性3)艺术性4时空性5)民族和地域性6)社会性二、世界建筑体系划分(一)两大分类1.东亚建筑(以中国,日本为代表)2.西方建筑(以地中海沿岸为代表)。

(二)六大组成及其特征:1.古代拉丁美洲建筑(商台建筑)2.古代中国建筑(木构架体系建筑)3.古代西亚建筑(伊斯兰教建筑)4.印度建筑(佛教建筑)5.古代非洲建筑(陵墓建筑)6.古代希腊与罗马建筑(石构体系建筑)(三)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简介1.原始社会时期的建筑1)沼泽地带源于巢居的建筑发展——穿斗结构的主要渊源。

(1)穿斗式——南方(2)抬梁式——北方2)黄土地带源于穴居的建筑发展——土木混合结构的主要渊源。

2.夏,商,周建筑其三代的中心地区均在黄河中下游,继原始穴居和干阑式建筑的营造经验,突出发展了夯土技术。

夯土技术——“茅茨土阶”(木构与夯土结合)——(西周)陶别瓦——(春秋战国)台榭建筑——庭院式布局。

3.两汉时期建筑发展主要表现在(高峰时期四个发展特点):1)形成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类型2)木构架两种形式:抬梁式和穿斗式。

3)多层楼阁兴起,战国的台榭建筑到东汉时期已被独立的,大型多层的木阁楼取代。

4)建筑组群日益庞大,群体组织有了一定的发展。

4,隋,唐,宋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中国的木构建筑在这一时期进入了成熟期,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城市建设规模宏大,规划严整,里坊制——街巷制;2)木构技术进入成熟阶段,形成了殿堂型,殿阁行,厅堂型几种构架体系,并且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材分制”,使建筑设计规范化,建筑定型化,建筑单体成熟;3)斗拱结构机能得到充分发挥;4)在宋代小木作发育成熟,门窗,天花,藻井,经橱,勾栏之类装饰日趋华美;5)建筑组合方面布局水平提高,在总平面上加强进深方面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6)建筑形象在唐代呈现出雄浑,豪健的气质,色调简洁,明快,从总体,单体到局部都呈现出有机地联系。

建筑专业考研知识点总结

建筑专业考研知识点总结

建筑专业考研知识点总结一、建筑设计理论知识点1.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功能性、结构性、审美性和经济性。

在设计建筑物时,需要考虑其使用功能、承载结构、外观美学以及建造成本等因素。

2.建筑设计方法建筑设计方法包括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和深化设计。

概念设计是对建筑物整体概念和设计思路的规划和构想;方案设计是对设计概念的具体化和深化;深化设计是在方案设计基础上对设计方案的细节进行完善和落实。

3.建筑风格和流派建筑风格和流派是指建筑设计中的不同设计风格和流派,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域会有不同的建筑风格和流派,如古希腊柱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现代主义等。

4.建筑设计理论及实践建筑设计理论研究建筑设计的原理、方法和发展规律,建筑设计实践则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设计中。

5.建筑设计手绘技巧建筑设计手绘技巧包括线条的运用、透视的掌握、色彩的使用等,是建筑设计师必备的技能。

二、建筑历史与建筑文化知识点1.世界建筑史世界建筑史包括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发展及其特点。

2.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包括古代建筑、古典建筑、民居建筑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发展及其特点。

3.建筑文化建筑文化是指建筑领域中的文化现象和表现,包括建筑造型、装饰艺术、建筑符号、建筑意义等内容。

4.历史建筑保护历史建筑保护是指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利用和管理,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5.民居建筑文化民居建筑文化是指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和风格,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三、建筑结构与材料知识点1.建筑结构建筑结构是指建筑物的承重结构系统,包括框架结构、桁架结构、壳体结构、索结构等。

2.建筑材料建筑材料包括建筑用钢、混凝土、砖瓦、木材、玻璃等各种建筑材料,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3.建筑构造建筑构造是指建筑物的结构构造系统,包括梁、柱、板、墙、楼梯等构造单元。

建筑学中的建筑设计理论

建筑学中的建筑设计理论

建筑学中的建筑设计理论建筑设计是建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旨在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创造出满足人们居住、工作、休闲和其他需求的建筑物。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有许多理论原则和方法被广泛应用,这些理论和方法为建筑师提供了指导和思考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建筑学中的几个重要的建筑设计理论,并探讨其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二十世纪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理论二十世纪是建筑设计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之一,其中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理论对现代建筑产生了重大影响。

现代主义建筑追求功能性、简约性和形式与功能的一致性,鼓励使用新材料和新技术。

著名的建筑师勒·柯布西耶提出了“形式追随功能”的理论,主张建筑的形式应该由其功能来决定。

这一理论在现代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勒·柯布西耶设计的浩瀚华尔街大厦。

第二部分: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理论随着传统理论的限制被挑战,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理论崛起。

对建筑师而言,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理论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和创造性。

建筑师可以突破传统规范和界限,追求更加个性化和独特的设计。

建筑师弗兰克·盖里提出的“综合性”的理论,强调建筑设计应该与当地环境和文化相融合。

这一理论在世界各地的建筑项目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例如盖里设计的悉尼歌剧院。

第三部分:生态建筑设计理论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生态建筑设计理论成为建筑设计的重要方向。

生态建筑设计旨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创造出对环境友好的建筑物。

生态建筑设计理论强调建筑与自然的融合,注重建筑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著名的生态建筑师威廉·麦克唐纳提出了“心灵感应”的理论,主张建筑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存。

这一理论在现代生态建筑项目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例如麦克唐纳设计的德国联邦环境局总部。

第四部分:文化认同建筑设计理论文化认同建筑设计理论强调建筑与特定文化的联系与表达,通过设计来强调建筑与社会文化的根源关系。

这一理论认为,建筑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可以通过建筑来表达和传达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圃”、“归墟”到西方圣经中的伊甸园,从建章 太液池到拙政园、颐和园再到近日的各种城市公 园和绿地,人类历史实现了从理想自然到现实自 然的转化。有人说我们园林工作者从事的是上帝 的工作,按照中国的说法,我们可以说我们从事 的是老祖宗盘古的工作,我们要“开天辟地”, 为大家提供美好的生活环境。
1.1.2 当前我国园林设计状况
1.1.3 我国园林发展方向
1.生态园林的建设 随着环境的恶化和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以生态
学原理与实践为依据建设生态园林将是园林行业发展 的趋势,其理念是“创造多样性的自然生态环境,追 求人与自然共生的乐趣,提高人们的自然志向,使人 们在观察自然、学习自然的过程中,认识到对生态环 境保护的重要性”。 2.园林城市的建设 现在城市园林化已逐步提高到人类生存的角度,园林 城市的建设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目标。
绘制图中设计的各种造园要素的水平投影。其中地形 用等高线表示,并在等高线的断开处标注设计的高程。 设计地形的等高线用实线绘制,原地形的等高线用虚 线绘制;道路和广场的轮廓线用中实线绘制;建筑用 粗实线绘制其外轮廓线,园林植物用图例表示;水体 驳岸用粗线绘制,并用细实线绘制水底的坡度等高线; 山石用粗线绘制其外轮廓。
规划用地区域现状及规划的范围;
对原有地形地貌等自然状况的改造和新的规划设 计意图;
竖向设计情况;
景区景点的设置、景区出入口的位置,各种造园 素材的种类和位置;
比例尺,指北针,风玫瑰。
2.园林设计总平面图的绘制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比例,常用的比例有1∶200,
1∶500,1∶1000等。
园林的布置形式可以分为三类:规则式园林、自 然式园林、混合式园林。
1.规则式园林 (1)中轴线(2)地形(3)水体设计 (4)建筑布局(5)道路广场(6)种植设计 (7)园林小品
2.自然式园林
(1)地形(2)水体(3)建筑(4)道路广场 (5)种植设计(6)园林其它景物
3.混合式园林 所谓混合式园林,主要是指规则式、自然式交错组合,
1.3 园林布局
园林的布局,就是在选定园址(相地)的基础上, 根据园林的性质、规模、地形条件等因素进行全 园的总布局,通常称之为总体设计。总体设计是 一个园林艺术的构思过程,也是园林的内容与形 式统一的创作过程。
1.3.1 立意
立意是指园林设计的总意图,即设计思想。要做 到“神仪在心,意在笔先”、“情因景生,景为 情造”。在园林创作过程中,选择园址或依据现 状确定园林的主题思想,是重中之重,与创造园 景的其余几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而造 园的立意最终要通过具体的园林艺术创造出一定 的园林形式,通过精心布局得以实现。
建筑剖视图:表示房屋的内部结构及各部位标高, 剖切位置应选择在建筑的主要部位或构造较特殊 的部位。绘制顺序依次为选择比例、主要控制线、 主要结构的轮廓线、细部结构、尺寸和标高标注、 注写比例、图名等。
1.4.3 园林施工图绘制的具体要求
园林制图是表达园林设计意图最直接的方法,是 每个园林设计师必须掌握的技能。园林AutoCAD 制图是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语言,AutoCAD 园林制图可参照《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 50001-2010)》作为制图的依据。在园林图纸中, 对制图的基本内容都有规定。这些内容包括图纸 幅面、标题栏及会签栏、线宽及线型、汉字、字 符、数字、符号和标注等。具体可以参考第一章 制图知识。
1.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 总体设计方案阶段
主要设计图纸内容:位置图,现状图,分区图, 总体设计方案图,地形图,道路总体设计图,种 植设计图,管线总体设计图,电气规划图,园林 建筑布局图。
鸟瞰图:直接表达公园设计的意图,通过钢笔画、 水彩、水粉等均可。
总体设计说明书:总体设计方案除了图纸外,还 要求一份文字说明,全面地介绍设计者的构思、 设计要点等内容。
2)设计范围。
3)标高及标注单位:应说明图纸文件中采用的标 注单位,采用的是相对坐标还是绝对坐标,如为 相对坐标,须说明采用的依据以及与绝对坐标的 关系。
4)材料选择及要求:对各部分材料的材质要求及建 议;一般应说明的材料包括:饰面材料、木材、钢材、 防水疏水材料、种植土及铺装材料等。
5)施工要求:强调需注意工种配合及对气候有要求 的施工部分。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园林行 业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园林行业的发展也更为迅 速,在科技队伍建设、设计水平、行业发展等各 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科研进展上,建设部早在80年代初,就制定了 “园林绿化”科研课题,进行系统研究,并逐步 落实;风景名胜和大地景观的科研项目也有所进 展。另外,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园林行业的发 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建设部在1992年颁布的 《城市园林绿化产业政策实施办法》中,明确了 风景园林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是国家重点 扶持的产业。园林科技队伍建设步伐加快,在各 省市都有相关的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建筑,园林建筑初步设计图须绘制出平、立、剖 面图,并标注出个主要控制尺寸,图纸要能反映 建筑的形状、大小、和周围环境等内容,一般包 括建筑总平面图、建筑平面图、建筑立面图、建 筑剖面图等图纸。
2.园林建筑初步设计图的绘制
建筑总平面图:要反映新建建筑的形状、所在位置、 朝向及室外道路、地形、绿化等情况以及该建筑与周 围环境的关系和相对位置。绘制时首先要选择合适的 比例,其次要绘制图例,建筑总平面图是用建筑总平 面图例表达其内容的,其中的新建建筑、保留建筑、 拆除建筑等都有对应的图例。接着要标注标高,即新 建建筑首层平面的绝对标高、室外地面及周围道路的 绝对标高及地形等高线的高程数字。最后要绘制比例 尺、指北针、风玫瑰、图名、标题栏等。
1.3.2 布局
园林布局是指在园林选址、构思的基础上,设计 者在孕育园林作品过程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主 要包括选取、提炼题材;酝酿、确定主景、配景; 功能分区;景点、游赏线分布;探索采用的园林 形式。
园林的形式需要根据园林的性质、当地的文化传 统、意识形态等来决定。构成园林的五大要素分 别为地形、植物、建筑、广场与道路以及园林小 品。
第1章 园林设计基本概念
园林是指在一定地域内,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 段,通过因地制宜地改造地形、整治水系、栽种 植物、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方法创作而成的优 美的游想境域。
1.1 概述
园林设计是为了给人类提供美好的生活环境。 1.1.1 园林设计的意义 从中国汉书《淮南子》、《山海经》记载的“悬
建筑平面图:用来表示建筑的平面形状、大小、 内部的分隔和使用功能、墙、柱、门窗、楼梯等 的位置。绘制时一样首先要确定比例,然后绘制 定位轴线,接着绘制墙、柱的轮廓线、门窗细部, 然后进行尺寸标注、注写标高,最后绘制指北针、 剖切符号、图名、比例等。
建筑立面图:主要用于表示建筑的外部造型和各 部分的形状及相互关系等,如门窗的位置和形状, 阳台、雨蓬、台阶、花坛、栏杆等的位置和形状。 绘制顺序依次为选择比例、绘制外轮廓线、主要 部位的轮廓线、细部投影线、尺寸和标高标注、 绘制配景、注写比例、图名等。
全园没有或形不成控制全园的轴线,只有局部景区、 建筑、以中轴对称布局,或全园没有明显的自然山水 骨架,形不成自然格局。
在园林规则中,原有地形平坦的可规划成规则式;原 有地形起伏不平,丘陵、水面多的可规划自然式。大 面积园林,以自然式为宜,小面积以规则式较经济。 四周环境为规则式宜规划规则式,四周环境为自然式 则宜规划成自然式。
标注定位尺寸和坐标网进行定位,尺寸标注是指 以图中某一原有景物为参照物,标注新设计的主 要景物和该参照物之间的相对距离;坐标网是以 直角坐标的形式进行定位,有建筑坐标网和测量 坐标网两种形式,园林上常用建筑坐标网,即以 某一点为“零点”并以水平方向为B轴,垂直方 向为A轴,按一定距离绘制出方格网。坐标网用 细实线绘制。
在园林设计过程中,“适用、经济、美观”三者 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 我们必须在适用和经济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 “美观”,把三者同意考虑,最终创造出理想的 园林设计艺术作品。
具体而言,园林是合计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构园有法,法无定式 2.功能明确,组景有方 3.因地制宜,景以境出 4.掇山理水,理及精微 5.建筑经营,时景为精 6.道路系统,顺势通畅 7.植物造4景,四时烂漫
一套完整的园林施工图一般包括封皮、目录、设 计说明、总平面图、施工放线图、竖向设计施工 图、植物配置图、照明电气图、喷灌施工图、给 排水施工图、园林小品施工详图、铺装剖切段面 等等。
1.文字部分应该包括封皮,目录,总说明,材料 表等。
(1)封皮的内容包括工程名称、建设单位、施工 单位、时间、工程项目编号等。
相应的,园林的设计方法也就有三种:轴线法、山水 法、综合法。
1.3 园林设计的程序
园林设计的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3.1 园林设计的前提工作 1.掌握自然条件、环境状况及历史沿革 2.图纸资料如地形图,局部放大图,现状图,地
下管线图等 3.现场踏查 4.编制总体设计任务文件
1.2 园林设计的原则
园林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要创造出景色如画、环境 舒适、健康文明的游憩境域。一方面要满足人们 精神文明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满足人们良好休息、 娱乐的物质文明需要。在园林设计中,我们必须 要遵循“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
适用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指正确选址,因 地制宜,巧于因借;另一层意思是园林的功能要 适合于服务对象。在考虑“适用”的前提下,要 考虑经济问题,尽量在投资少的情况下建设出质 量高的园林。最后在“适用”、“经济”的前提 下,尽可能做到“美观”,满足园林布局、造景 的艺术要求。
1.4 园林设计图的绘制
园林设计总平面图是设计范围内所有造园要素的 水平投影图,它能表明在设计范围内的所有内容。
1.4.1 园林设计总平面图
1.园林设计总平面图的内容 园林设计总平面图是设计范围内所有造园要素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