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模式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
教育背景: 1933年,麦克卢汉在加拿大的曼尼托巴( Manitoba)大学拿到了文学学士学位。 1934年,他在同一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此后 不久,他到剑桥大学留学,继续文学方面的研 究。 1942年,他获得了剑桥的博士学位。 主要著作: 1951年《机器新娘》 1964年《理解媒介》
它突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循环性。这就 内含了这样一种观点:信息会产生反馈, 并为传播双方所共享。另外,它对以前 单向直线模式的另一个突破是:更强调 传受双方的相互转化。它的出现打破了 传统的直线单向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
四、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同上),提 出了这个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一、拉斯韦尔的“5W”模式
“谁”就是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信息的收集、 加工和传递的任务。(控制分析) “说什么”是指传播的讯息内容,它是由一组有 意义的符号组成的信息组合。(内容分析) “渠道”,是信息传递所必须经过的中介或借助 的物质载体。(媒介分析) “对谁”,就是受传者或受众。受众是所有受传 者如读者、听众、观众等的总称,它是传播的最终对 象和目的地。(受众分析) “效果”,是信息到达受众后在其认知、情感、 行为各层面所引起的反应。(效果分析) )
评价:
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是线性模式,即信 息的流动是直线的、单向的。该模式把人类传 播活动明确概括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 程,是传播研究史上的一大创举,为后来研究 大众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 点。而大众传播学的五个主要研究领域 —— “ 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 “受众研究”和“效果分析”,也是由这一模 发展而来。
五、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德弗勒互动模式是在香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克 服了了前者单向直线的特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 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与此同时,这个模 式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 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
六、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马莱兹克的这一模式说明传播是一种复 杂的社会行为,是一个变量众多的社会 互动过程。这种互动并不仅仅是有形的 变量——社会作用力之间的互动,而且 也是无形的变量——社会心理因素之间 的互动,这样的视角无疑使社会传播系 统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第三章 媒介传播技术的进展
德弗勒的过渡理论: • 口语传播时代 • 文字传播时代 • 印刷传播时代 • 电子传播时代
模式的种类(丹尼斯· 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
论》) (1)
基本模式
拉斯韦尔5W模式 香农—韦弗模式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赖利夫妇模式 马莱茨克模式
第二节 传播的经典模式
线性传播模式: 拉斯韦尔5W模式 香农—韦弗模式 控制论传播模式: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系统论传播过程模式: 赖利夫妇模式 马莱茨克模式
• 不足:
• 没能注意到反馈这个要素,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了传播 的双向性。
二、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数学模式把传播描述成一种直线的单向 过程,整个过程由五个环节和一个不速 之客 —— 噪音构成。数学模式把传播描 述成一种直线的单向过程,整个过程由 五个环节和一个不速之客 —— 噪音构成。
三、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电子传播时代
• • • • • • • • • • • • • • 1837年莫尔斯发明电报机,1844年发出第一份电报 1858年横跨大西洋的海底电缆竣工 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 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兄弟发明了电影摄影机,20世纪初完成从无声到 有声的过渡,1929年,彩色电影实验成功。 1899年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 1920年,美国西屋电器公司在匹兹堡创办了第一家电台, 二次大战以后,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开辟了大众传播的新时代。 无线电报纸 1926年全国广播网(NBC)出现 1929年机械-电子电视 1930年电子电视 1939年黑白电视 1940年彩色电视 1965年彩色电视的普及
七、马莱茨克模式
在赖利夫妇模式的基础上,德国学者马莱兹克 1963年在《大众传播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新的 系统模式。这一模式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切入,将社会 系统与传播系统中各因素及其间的关系进一步细化, 在一个包含了社会心理因素的各种社会作用力相互集 结、相互作用的“场”中,对那些可能对传播各环节 构成影响的因素进行了考察。这些因素既包括个人性 格、心理、社会环境等制约传播者与受传者的因素, 也包括内容加工、受众选择等制约媒介与信息的因素; 既包括各种显在的社会影响力因素,也包括潜在的社 会心理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集结,构成了 复杂的社会传播系统。
伊尼斯(Harold Adams lnnis) 的媒介偏倚论
• 他认为,要了解各种传播媒介传播思想、控制知识、垄断文化的实 质,必先认识媒介的时间偏倚(timebias)和空间偏倚(spacebias)的特 性。 时间偏倚:质地较重、耐久性强的媒介,较适于克服时间的障碍, 能长久保存。偏倚时间的媒介是某种意义上的个人的、宗教的、商业的 、特权媒介,强调传播者对媒介的垄断和在传播上的权威性、等级性和 神圣性,但是,它不利于权力中心对边陲的控制。 空间偏倚:质地较轻、容易运送的媒介,如纸草纸、白报纸等,较 适于克服空间的障碍。偏倚空间的媒介是一种大众的、政治的、文化的 、普通媒介,强调传播的世俗化、现代化和公平化。因此,它有利于帝 国扩张、强化政治统治,增强权力中心对边陲的控制力,也有利于传播 科学文化知识。 因此,任何传播媒介若不具有长久保持的特性来控制时间,便会具 有便于运送的特点来控制空间,二者必居其一。人类传播媒介演进史, 是由质地较重向质地较轻、由偏倚时间向偏倚空间发展的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传播过程
施拉姆将传播过程概括为八个要素: 信源(source):即信息的来 源,是传播过程的开始。 讯息(message):是传播的 内容,行将用于交换的信息组合。 编码者(encoder):负责将讯 息译制为可用于传输或表达的形式 如声音、电子信号等。 渠道(channel):传播讯息所 依赖的介质、通道或信息传输系统。
文字传播时代
• • • • • • • • • • • • • 文献记录技术和书面语的发展:壁画、象形文字 前2500年苏美尔人的陶器符号——楔形文字 轻便可携带文献的发展:前2500年埃及纸莎草纸——汉代蔡伦造纸, 欧洲牛羊皮纸,8、9世纪阿拉伯人——欧洲黑死病与造纸技术 唐代刻版印刷术,宋代毕升发明泥活字印刷(11世纪) 1456年古登堡的发明:铸字,金属合金,机械印刷机,印刷油墨— 200册《圣经》 书面语言标准化、 大众扫盲 15世纪末,欧洲各大城市印刷业发展 报纸的诞生:1665年创刊《牛津报》,1690年美洲出现第一份报纸 便士报与大众传播时代:1833年纽约《太阳报》蒸汽驱动印刷机 印刷媒介的黄金时代:1890-1920S,整行铸造排字机 印刷垄断的结束:在与广播\电视的竞争中发展 计算机排版和新的印刷技术:1960s末
3.冷媒介与热媒介
麦克卢汉依据媒介提供信息的清晰度或明确度及信息 接受者想象力的发挥程度及信息接收活动中的参与程 度,将媒介划分为冷媒介与热媒介。 麦克卢汉认为基本上说,热媒介排斥,冷媒介包容。
热媒介就是具有高清晰度的媒介。
所谓高清晰度就是说,媒介提供的数据资料完全,不 需要受众的深度参与,受众的参与度低,要求观众补 充的东西不多。
第二节
媒介理论述评
哈罗德·亚当斯·英尼斯(HaroldAdamslnni8,1894— 1952)是一位经济历史学家,加拿大多伦多学派的鼻祖,也 是麦克卢汉的老师。
他一生的事业似乎可以1940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截然不同 的时期。早期的英尼斯是位声名卓著的经济史学家和经济 理论家;后期的英尼斯则沉浸在从古到今的经济与传播关 系的研究之中。 他着重将传播作为一切历史运转的轴心来探讨。这方面的 著述有: 《帝国与传播》(1950)、 《传播的偏倚》 (1951)、《变化中的时间概念》(1952),还有一部上千页 的未完成的手稿——《传播的历史》,一直未能出版。
口语传播时代
• 4万到9万年前,人类获得说话的身体能力 • 口语使人与人之间的外部沟通更加有效,人们可 以结成更大的群体,有组织地处理难题 • 提高了人类推理、计划和概念化等思想能力,利 用口语进行信息编码,从而更有效地收集、处理 和传递有用的信息。 • 公共传播(public communication)领域的出现:绘 画、舞蹈、音乐、歌唱、戏剧表演、公共演讲 • 受众和信息表演者的区分,结构化和标准化 • 口头传播的局限性:不稳定,不可靠
该模式的基本观点:传播过程是处于社会系统中并受其影响的一个子系 统,所有的传播过程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的活动 。 从这样的角度看来,传播过程中传授双方都是具有人内传播的个体 系统;这些个体系统之间相互影响,构成人际传播;个体系统又不是独 立存在,而是从属于各自的群体。个体系统又不是独立存在,而是从属 于各自的群体,这样,群体系统之间又形成群体传播。
解码者(decoder):与编码者作用相反, 负责将编码者编译过的符号还原为接收者能够 理解的讯息存在形式。 接受者(receiver):是传播的目的地与 终端。 反馈(feedback):介于信源与接受者之 间的一种结构,是由接受者在接受讯息后对信 源的一种后续的反向传播。信源可以利用反馈 来对后续传播做出相应的调整。 噪音(noise):是信息传播过程中可能 发生的附加、减损、失真或错误。 信息源、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和 反馈。
赖利夫妇这一模式的提出意义极为深远。 对于以前的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来说, 它们探讨的都是传播过程系统内部的微 观环节和要素;而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则开始着眼于传播过程的宏观环境,并 更多地对社会系统的整体环境加以研究, 将传播过程放到整个社会系统运行的大 框架中去把握。 这一模式开启了大众传播研究的新面貌。
这个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 1 、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 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 2 、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联接, 又通过大量的讯息与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 系。 3 、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这些个人又分属各自 的社会群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都 保持着特定的传播关系。 施拉姆这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 过程相互连接性和交织性,已经初步具有了系 统模式的特点。
在麦克卢汉眼里,所谓的媒介是广义的媒介,“媒介”几 乎无所不包,除了报刊、广播和电视等媒介之外,还包括 衣服、房屋、车辆、钟表、武器、自动化系统等任何使人 体和感官延伸的技术。于是,印刷品是眼睛的延伸,广播 是耳朵的延伸,车轮是腿脚的延伸,衣服是皮肤的延伸, 电话成为耳朵与嘴巴的延伸,电视成为触觉与知觉的交织 感的延伸,计算机不仅是眼睛的延伸,而且是人类整个中 枢神经系统的延伸。
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
• 1、媒介即信息 • 2、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 3、热媒介与冷媒介
1.媒介即讯息
《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的重要著作 之一。 意思是:重要的是媒介本身,是新的传播 媒介的出现,因为传播媒介中的变革, 本身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讯息,引 起社会的某种变革。
2.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冷媒介是低清晰度的媒介,要求受众的高参与 度,受众事实上是视听经验的积极组成部分。 麦克卢汉举例解释道,电视、电话、漫画由于 信息量小受众必须用自己的想象填补,因而这 些媒介是冷媒介。
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
①应把情境视为信息系统。 ②每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 梅罗维茨认为,对于每一社会情境来说,人们都需要一种明确的 界限,因为人们需要始终如一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不同情境的分 离使不同行为的分离成为可能。当两种或两种以上不的情境重叠 时,会混淆不同的社会角色,令人们感到困惑、不知所措。 ③电子传播媒介促成许多旧情境的合并。 由于电子传播媒介代码的简单性,它们能将来自不同的经验世界 的视听形象显示给许多不同的受众群,造成不同阶层的受从群对 信息更大程度的分离,从而促成许多公众活动领域的合并。他得 出结论说,由于电子传播媒介造成的社会情境形式的变化,人们 的社会角色形式也在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