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第一课时教案
1《藤野先生》第一课时教案
2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智慧引领————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交流学习成果,教师作评价。
三、自我提升
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请一学生朗读,同学们看书并考虑: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小结:
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案
(第一课时)
1、联系社会背景,来领会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
2、通过私反复朗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3、赏析课文重点语句。
学习重点:
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学习难点:
理解本文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原因。
教学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自主预习
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在阅读时:
匿名(nì):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杳(yǎo):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瞥(piē)见:很快地看一下。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2、(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
1我”在东京;
2“我”在仙台;
3“我”离开仙台后。
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
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教案教学设计五篇
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教案教学设计五篇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教案教学设计五篇《藤野先生》,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在厦门大学时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教案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2、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3、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1、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2、理解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的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
[教学课时]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最敬重的老师;回忆性叙事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最看重的作品。
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
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
”他的目的是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时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
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涉说没有打听到。
鲁迅先生叹息说:“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字里行间,情真意切。
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就是鲁迅离别藤野先生20年后,于1926年10月12日在厦门大学写的,回忆了他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
这篇回忆性散文带有较多的文学性,注意典型事例的描绘,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我们学习时要特别注意。
藤野先生,姓藤野,名严,排行第九,1874年生于福井县一个医生家庭,在名古屋爱知县立医学专门学校毕业。
1904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教学。
1915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改为东北医科大学,藤野先生到东京学耳鼻科,以后回到家乡──福井县木村开业。
《藤野先生》实用教案(附板书)
《藤野先生》优秀实用教案(附板书)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藤野先生》这篇文章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鲁迅及其作品《藤野先生》。
2.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主题及背景。
教学方法:1. 提问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鲁迅及其作品的了解。
2. 图片展示:展示与鲁迅及其作品相关的图片,增加学生对作者的认识。
板书设计:鲁迅《藤野先生》第二章:作者与作品背景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鲁迅的生活背景及创作风格。
2.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社会的批判精神。
教学内容:1. 介绍鲁迅的生活背景及其作品的特点。
2. 分析鲁迅在《藤野先生》中对社会的批判。
教学方法:1. 讲解介绍:详细讲解鲁迅的生活背景及其作品的特点。
2. 案例分析:分析《藤野先生》中的社会批判。
板书设计:鲁迅生活背景鲁迅作品特点社会批判第三章:文章结构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
2. 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藤野先生》的文章结构。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开头、中间及结尾部分。
教学方法:1. 结构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开头、中间及结尾部分。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结构的特点。
板书设计:文章结构开头中间结尾第四章:主题探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
2. 培养学生思考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题。
2. 组织学生进行主题探讨。
教学方法:1. 主题引导: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题。
2. 小组探讨:让学生分组探讨文章主题的意义。
板书设计:文章主题探讨与思考第五章:教学总结教学目标: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内容: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巩固学生对《藤野先生》的理解。
教学方法:1. 回顾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知识巩固:通过提问方式检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藤野先生》第1课时创优教案设计
设计意图:唤醒旧知,检测预习成果,帮助学生了解文学常识,拓展视野。 2. 温故《朝花夕拾》 看课文题目我们已经知道鲁迅所说的这位老师就是藤野先生,这篇文章出自《朝花夕 拾》。《朝花夕拾》是我们七年级上册就读过的一本名著,同学们还记得和它相关的知识 吗 ?请你帮助大家复习一下《朝花夕拾》吧。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唯一一本回忆性散文集,收录鲁迅于 1926 年 创作的 10 篇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拾》多侧面地反映了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 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从中可以看出鲁迅的成长道路。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 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 国教书的经历。作品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 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与此同时,作 品中还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梳理文章关键内容,学会提炼信息、概括小标题。 过渡:作者先后到了东京、仙台,后来又回到东京,最后返回祖国,鲁迅的求学之路 并不顺畅,但是有位老师却给鲁迅带来了温暖和关爱。
(二)合作探究一 1. 探究任务 自由朗读描写藤野先生的关键段落,说说为什么他“在我的眼里心里是伟大的”。 2. 探究方法 1 结合上一问题的答案锁定和藤野先生有关的关键段落,自由朗读相关段落。 2 圈画文中描写藤野先生的、或者能表现其特点的语句,体会藤野先生的品质和性 格特 点。 3 从藤野先生的性格特点入手合作讨论、分析他在“我”看来伟大的原因,形成成 果派 代表发言。
《藤野先生》
【教学目标】
第 1 课时
1.概括文章典型事件,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 2.透过相关事件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特征。 3.品析描写藤野先生的细节,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藤野先生》教案(通用5篇)
《藤野先生》教案(通用5篇)《藤野先生》教案1【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那个时代进步青年所特有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要珍惜今日生活,并为之而奋斗。
2、知识与技能:感知部分片断,把握人物品格;学会品味语言,体会人物内心活动,进一步把握人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过程与方法:品读语言,揣摩心理;联系实际,理解人物。
【重难点】把握人物形象。
【设计思路】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思路、理解了文章主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课文的。
由于本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的,所以本节课就把重点放在把握人物的品格上,力争使学生对藤野先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为此,设计时,通过多个角度,遵循从初步感知,到揣摩人物内心心理,到理解人物最崇高的品质的思路,全面挖掘理解人物。
【教学过程】一、回顾1、课文的主要内容。
2、把握文章脉络,理清作者思路。
3、文章的主题。
二、师生合作,研习课文本文作者深情地回忆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经历,作为一名弱国的学生,身处异国他乡,倍受他人凌辱,而此时遇到了一位使自己一生都难以忘怀的先生。
先生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具有什么品格,影响了作者一生?1、初读课文有关藤野先生的段落,谈谈自己的初步感受:部分学生朗读作者和先生相处部分,其余学生思考。
初步感知藤野先生的形象。
⑴谈谈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出:认真负责严格要求生活俭朴热情诚恳正直求实⑵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先生的这种品质?教师引导,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得出:添改讲义认真负责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2、从具体语言入手,再读课文,把握人物内心活动:⑴找出有感触的语言,细细品读,体会先生复杂的感情:例:“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拿来我看”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藤野先生》教案
教学内容:《藤野先生》第一课时一、【课标导读】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3、欣赏文学作品时,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材分析】《中学语文课标》要求,阅读文学类作品时,要体验情感,领悟主题,得到启示,能够正确评价作品,并且会品味语言。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习均是叙事类文学作品,它们或追忆作者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人文内涵深厚丰富,这次选用鲁迅的《藤野先生》我认为比较恰当,但是难度较大。
鲁迅在文中回顾了留学日本的经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赞美了藤野先生的的高贵品格,又把爱国情感融汇其中,很巧妙。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朗读-合作学习-讲授-探讨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感受鲁迅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难点: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
五、【教具】多媒体六、【板书设计】藤野先生第一部分(1-3):在东京的所见及去仙台求医的缘由。
第二部分(4-35):在仙台学医,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及弃医从文的经过。
第三部分(36-38):离开仙台(回国)后对藤野先生的思念。
【课时设计】(新授大致按照导、讲、练、评模式;复习课则按照读讲练评模式。
)七、【课堂练习】见教学过程中的思考题八、【课外作业】《语文学习辅导》3.5.6.7.8小题教学内容:《藤野先生》第二课时一、【课标导读】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藤野先生第一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疏通文中生字词。
2.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重点分析文章第一部分(1-3段),结合时代背景,体会清国留学生的丑态、丑行及作者笔下的讽刺之意。
简要分析4-5段,感受途中所见亦有其情感寄托及初至仙台所受优待。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难点:通过分析文章第一部分,体会清国留学生的丑态、丑行及作者的讽刺之意。
教学过程:(一)了解课文背景,疏通关键字词1.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朝花夕拾》经过七年级对于《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阿长与<山海经>》两篇课文及名著导读《朝花夕拾》的学习,学生对作者鲁迅先生已有大致的了解,因此本课做到复习巩固即可。
2.正确朗读并理解文中生字词明确:正确朗读“绯红、发髻、芋梗汤、解剖、不逊、诘责、杳无消息、深恶痛疾”等重点字词;正确理解“油光可鉴、标致、掌故、模胡、落第、不逊、诘责、托辞、适值、杳无消息、深恶痛绝”等重点字词。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示学生以地名转换为线索,理清文章结构。
明确:文章分为三部分——在东京(1-3段),在仙台(4-35段),回国后(36-38段)。
其中第二部分又可分为四块:沿途所见及所受优待(4-5段),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四件往事(6-23段),弃医从文的原因(24-31段),与藤野先生告别(32-35段)。
(三)分析第一部分在东京,感受清国留学生的丑态丑行以开篇首句为切入点——“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抓住重点词语“无非”、“这样”。
“无非”的意思是“只”、“不外乎”,代入句子“东京也只是这样”“东京也不外乎是这样”,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之情。
指示代词“这样”指的是后文清国留学生盘辫赏樱花与学跳舞两件事。
通过分析关键词句“形成一座富士山”、“油光可鉴”、“小姑娘的发髻”、“标致”、“咚咚咚地响得震天”、“烟尘斗乱”,感受留学生扭捏造作的丑态与附庸风雅、追求时髦的丑行,结合当时中国饱受侵略与凌辱,正值国家危急存亡之际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字里行间饱含的讽刺之意与失望之情。
八年级上册语文藤野先生教案
6藤野先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文章围绕中心取材,以时间为顺序,明暗两条线索相结合进行记叙的特点。
学习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联系背景深刻理解文中含义隽永的语句,解读本文的主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藤野先生高尚的品格,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操。
重难点品析语言,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
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
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却是另外老师——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二、预习交流1.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姓藤野,名严,排行第九,1874年生于福井县一个医生家庭,在名古屋爱知县立医学专门学校毕业。
1904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教学。
1915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改为东北医科大学,藤野先生到东京学耳鼻科,以后回到家乡──福井县木村开业。
1945年8月11日逝世,终年72岁。
2.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字豫才,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杂文集《华盖集》《坟》等。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这是鲁迅的一本散文集,题意为“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来”,是鲁迅在中年以后回忆自己青少年时的经历感受的集子。
我们以前学的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都是选自这一本集子。
3写作背景。
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就是鲁迅离别藤野先生20年后,于1926年10月12日在厦门大学写的,回忆了他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
《藤野先生》第一课时教案
《藤野先生》第一课时教案教材分析该课文是八年级下期语文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追述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生活侧面,揭示人生意义。
《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
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
鲁迅写此文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理清文章思路和线索,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叙事能与抒情有机结合,能抓住主要特征写人。
过程与方法目标: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培养默读的技能。
通过综合知识积累,拓展视野,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脉络。
情感与价值目标:体会鲁迅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以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把握内容和主题,学习记叙文中选取典型的事例真实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崇高品质的写作方法,感受藤野形象。
教学难点1、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
2、语言的感情色彩和副词的准确运用。
教学方法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深刻,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了解写作本文时的鲁迅和文中鲁迅的时代处境,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所以,我采用资料搜集法、交流讨论法,激励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精神。
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拓深文章的内容。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查找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让学生说说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并阐述理由。
(有老师、父母、朋友、还有偶尔相识的陌生人)再让学生说说在成长中,哪件事最让你难忘?由学生的回答导入文章。
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讲述了他与先生的交往。
鲁迅先生怀念藤野先生的原因与我们刚才所讲的原因是不是一样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看课文。
二、出示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清文章思路和线索,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叙事能与抒情有机结合,能抓住主要特征写人。
安徽省固镇三中九年级语文下册 5《藤野先生》教案(第1课时)(新版)苏教版
五、藤野先生
根据新课标理念,课堂教学规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1、教学内容方面:教材处理的合理性;导入、结课的激励性;深层意义的规律有否揭示与发掘。
2、教学过程方面:教学程序安排的合理性;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媒体运用的适切性;反馈评价的准确性。
3、从课堂管理方面进行反思:班级成员涉及面的广泛性;全班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学法指导的经常性;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性。
4、时间安排方面:时间分布的合理性;课内时间的可压缩性。
5、学生活动方面:学生活动的能动性;交往状态的合理性;学生心智活动的发展性。
6、目标达成方面:学生知识、技能的落实性;学生学会学习的水平性;教师课内教学监控的有效性。
撰写教后录的切入点
1、成功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
如课堂上一个恰当的比喻,教学难点的顺利突破,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
又如一些难忘的教学艺术镜头:新颖精彩的导语,成功的临场发挥,扭转僵局的策略措施
2、失败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砸锅点。
如教学目标定位不准,造成的“吃不了”或“吃不饱”之现象;教学引导的度把握不适,造成的“一问三不知”的僵局;教学方法选择不当,造成的低效等。
3、遗漏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设计中遗漏的一些环节或知识点。
如教学衔接必需的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背景材料,拓展延伸的内容等。
4、改进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经过微调可以追求更高效益的那些点。
如更合理的分配讲与练的时间,更恰当的选择例题,更完美的板书设计,更科学的媒体选用等。
初中语文藤野先生教案(优秀4篇)
初中语文藤野先生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初中语文藤野先生教案(优秀4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藤野先生》优秀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提取信息,概括事件。
2、多角度、多层面地解读人物。
【教学重、难点】多角度多层面的解读藤野先生。
【教学方法】品读法【教学过程】板书课题一、激趣导入:春有春花,夏有夏花,人的心里也会开花。
一些不能忘记的事不能忘记的人,就是心中常开不败的花朵,有一天细细捡点慢慢品味,就是鲁迅所说的朝花夕拾。
今天,我们就跟随鲁迅先生的文笔,细细评点那朵开在鲁迅心头的藤野之花。
二、明确目标:这节课的目标是:(齐读:)1、提取信息,概括事件。
2、多角度、多层面地解读人物。
三、朝花夕拾之一经典回放:鲁迅的老师过渡: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直接写人的并不多,有《阿长与山海经》的阿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老先生,再一个就是藤野先生。
他是日本人,鲁迅先生为什么对他如此难忘?1、速读感知出示:请带着问题快速浏览:1、用原文回答鲁迅先生为什么时时记起藤野先生?2、文中着重写了鲁迅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几件事?出示:教你一招:第一步,寻找相关段落。
第二步,提取关键词语。
[学情预估]:第37自然段。
学生活动:齐读倒数第二段。
过渡:写人离不开事件,是通过哪些事件反映出藤野先生对他的鼓励和教诲?来看第二个问题:着重写了鲁迅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几件事?[学情预估]:添改讲义、改解剖图、关心实习、了解裹脚2、品读镜头出示:品读6——23段,镜头就是文本中的一个典型事件或细节,请任意选取这样一个镜头,深情朗读,并用“鲁迅致藤野先生”对话的方式品出藤野先生的品质。
再教一招:如何选镜头:就是选取能体现藤野先生品质的事件或细节。
如何品镜头:先生,您_____的行为,让我感受到您_____的品质。
《藤野先生》课文教案
《藤野先生》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藤野先生》这篇课文。
(2)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地位。
(3)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学会运用文本分析法,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3)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藤野先生》的主题思想和内容。
(2)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和文学特点。
(3)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和批判精神。
(3)学生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文学成就。
2. 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例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实践活动法:布置相关的写作和口头表达任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藤野先生》课文文本。
2. 参考资料:鲁迅先生生平事迹的相关资料。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或分组朗读课文,感受文本的韵律和情感。
3. 文本解析: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写作风格和文学特点,讲解关键词汇和句型。
4. 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介绍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6. 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例子,引导学生运用文本分析法,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7. 写作与口头表达:布置相关的写作和口头表达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
《藤野先生》1-教学教案
《藤野先生》1-教学教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绯红、标致、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等词语。
2.回顾复习作者鲁迅及相关知识;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时代背景材料。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4.研读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
学习运用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5.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难点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教学程序设计:一、引入新课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
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
(出示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投影)1.作家作品(显示鲁迅青年和中年时的照片)学生介绍鲁迅其人及作品。
1881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
1936年病逝于上海。
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
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作品有《风筝》、《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社戏》《雪》(显示绍兴河埠及学过的五篇课文的图片。
)2.《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题意为“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来”,是鲁迅在中年以后回忆自己青少年时的经历感受的集子,原题是《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滋味的小品,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
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
《藤野先生》核心素养教案(第1课时)
藤野先生教学目标1.概括文章典型事件,透过事件理解作者的情感,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
2.品析描写藤野先生的细节,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3.揣摩文章“冷峻”与“温情”并存的语言风格,感受表达之美。
4.了解作者的留学经历,体验尊师和爱国之情,获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学习过很多写人的文章。
像《植树的牧羊人》,它是一篇小说,是在用文学笔法写人;像《邓稼先》,它是一篇评传,是在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写人。
像《回忆鲁迅先生》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藤野先生》又是什么文体,在写人方面又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藤野先生》,探究一下藤野先生的形象特点和作者的写人方法。
这节课我们有四项学习任务:自读课文,交流分享;积累“油光可鉴”“抑扬顿挫”“标致”“绯红”等词语;概括事件,品读细节,把握藤野先生的形象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领悟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情感态度。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了解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判断学情,寻找教学的突破点和生长点。
二、阅读积累,交流分享1.默读课文,圈点你认为好的句子和词语,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2.根据课文,在下列句子中填入适当的词语,并反复朗读这些句子。
熟读几遍之后,同学之间相互问答。
(1)上野的()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的轻云。
(2)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极了。
(3)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4)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爱国青年也愤然。
(5)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
(6)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信去。
(7)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8)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了。
(9)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
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弄清左边的这些问题和内容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思考填写
学生结合课文理解并掌握补充注释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学生在教师明确的基础上批注笔记左边这些问题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高度的责任感和真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求实精神。
这四件事,(1) (2)两件是详写,(3) (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1926年10月12日写此文于厦门大学,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武威第五中学课堂教学设计首页
编写时间:2014年2月20日第二学期总第1课时编写人:赵文天
课题
《藤野先生》
授课班级
八(1)、(3)
授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知识技能
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2、围绕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来分析文章
过程方法
1、联系社会背景,来领会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的方法。
2、通过私反复朗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4、(正直无私,真挚诚恳)(治学严谨)(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对学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具有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精神)(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
学生在教师明确的基础上批注笔记左边这些问题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批注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原因
课型
新授课
主要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模式
教学手段与教具
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鲁迅
一、作者
二、背景
三、字词
四、故事情节
五、课文结构
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复习研习的内容。(朗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完成“理解•分析”题一、二。
教学反思
注:教学过程在续页上完成。
武威第五中学课堂教学设计续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导入
1、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
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朝花夕拾》
小说:《社戏》——《呐喊》
2、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4、给题目添加修饰词,感知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格。
()()()()()()的藤野先生
四、阅读完毕,检查学生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教师进行归纳,提示要点。
1、字词自学(详见板书设计)
2、(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二、写作背景:
(1)鲁迅留学日本情况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
学生联想回顾相关知识
学生了解作者及作品
学生批注相关知识
学生了解文章体裁
学生了解文章背景
教师活动
3、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课文重点语句的方法。
4、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
方法。
情感态度
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鲁迅先生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
详见后面板书设计
3、写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治学严谨、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2)清国留学生的情况都是一些纨绔子弟,只为享乐。
三、初读课文,思考完成:
1、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想一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根据地点变化,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3、本文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先生交往的哪些事,从这些事中可以概括出藤野先生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生活片断。当时的中国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其中就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1902年4月鲁迅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一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挽救民族危亡。
第二,《小引》还说明,原来集名是《旧事重提》,编定时,“我还替它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这一改动,是为了更符合散文的内容实际。因为,在苦闷失望中的鲁迅,当时常常回忆起儿时的故乡的瓜果。这组散文,正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就像鲁迅书桌上那盆“水横枝”,树叶青葱得可爱。所以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其中的一篇,它的创作思想不可能游离于《朝花夕拾》之外。
《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是鲁迅在北京至厦门这段时间写的,在广州编定。其实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正是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的,当时他“是被学者们挤出了集团之后”,只好借这样一朵儿时的“小花”,来排遣寂寞。这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