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实录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学课堂实录5篇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学课堂实录5篇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学课堂实录5篇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学课堂实录(精选篇1)师: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叫《核舟记》。
师“核舟”是什么东西呀?生:就是用核刻的舟。
师:说得大致不错。
(多媒体展示)核舟是微雕的一种,它专门选取桃核(现在也有用橄榄核的)雕刻成长舟或小船。
微雕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最为精细微小的一种工艺品。
它是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或数毫米的头发丝上进行雕刻的,其作品要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方能观看到镂刻的内容,故被历代称之为绝技。
核舟就是用很小的桃核刻一条船。
这篇课文所写到的核有多大呀?我们看课文,在哪里呀?生:“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师:那么我要问问同学们了。
这个“八分有奇”究竟有多长?“二黍”又究竟是多高呢?生:“二黍”就是两颗黄米粒竖起来的长度。
师:那两个黄米粒是多高呢?生:大概一厘米左右吧。
师:见到过黄米粒吗?(生摇头)师:他说“二黍”大概一厘米左右。
还有“八分”呢?知道是多少吗?(生摇头)师:下面老师给你们看一样东西。
(老师拿起一个橄榄核,给学生看。
)师:据考证,八分约为1.96厘米,二黍约为0.49厘米。
老师手里拿的这个橄榄核,长就是1.96厘米,高就是0.49厘米。
(老师把橄榄核放在一张白纸上,用手托着。
在教室里走一圈,展示给学生看,学生的表情都非常吃惊,意外。
)师:这是一个橄榄核,文中是用这么小的一个桃核来雕刻的,有什么想法?你已经看得愣住了,请你来说说吧。
生:整个桃核非常修长……嗯……高度也不太高。
师:已经语无伦次了,是吧?(学生笑)师:还有谁来说说看?生:太小了。
师:那么在如此小的一个体积内,作者雕刻了多少内容?找找看。
生:“通计一舟,为人五,……为字共三十有四。
”师:这么多的内容,找得很好。
下面请同学们把你们的纸船都拿出来给我看看。
(学生课前已折叠好纸船,每个人将纸船举起。
)师:你们都做好了纸船,下面把作者描述的内容都画在自己的船上。
第12届全国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课堂实录
第12届全国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课堂实录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12届全国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课堂实录篇1课前谈话:提示注意事项,请学生想对大家说说什么?而后唱《花歌》。
播放花的图片。
上课。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
这篇课文带来了一个细心观察带来的发现。
轻声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把词语读准确。
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好,我们先来看看,这些词你们都认识吗?生:认识。
师:平常喜欢怎么读词?生:喜欢一个人带读。
师:行,就请你来带读,来,小老师。
生:带读——师:连词语你们都读得这么投入,表扬你们。
这些词语当中有一些字需要我们会写。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苏醒这个词的写法。
(多媒体出示)注意观察它的笔画和它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想一想怎么写得又正确、又端正。
(播放苏的动画)好,我们先来写苏这个字。
看老师这里,草字头的横要写得稍长一些,横折勾的起笔在什么地方?说说看。
生:横中线。
师:观察得真仔细。
左边是一个左向点,右边还有一个点,注意别丢掉。
师:右边这个字有一笔也容易丢掉,是哪笔?师:对,西字里面加一横念you字旁,跟老师念一念。
师:伸出小手一起写一写,醒的左边是“酉字旁”,写酉字旁的时候注意,别写得太宽了,别丢掉一小横,最后一笔的横稍长。
师:孩子们,傍晚时分,烟草花在沉睡中慢慢醒来,就是苏醒。
轻声跟老师读读这个词,拿出写字纸来,大家都来写一写。
注意写字的姿势,认认真真地把这两个字写一写。
开始。
教师巡视,展示学生写的字,提示注意事项。
师:好,今天我们先练到这儿。
这些词放到课文中我们能不能读好呢?谁愿意来给大家读一读课文?我们请几个同学们来读一读,看看他们谁读得洪亮、流利,其他同学一边听读,一边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告诉我们什么?生读。
师:三位同学都读得比较好。
第二位同学请起立,还需要注意一个词:结出种子。
你做老师带大家读一读。
生教读。
师:同桌交流:这篇课文中的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师:交流好了吗?我们请同学来发言。
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诫子书》课堂实录及评析
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诫子书》课堂实录及评析在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的评选中,一位教师的《诫子书》课堂实录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堂课以其独特的教学设计、丰富的教学手段和高效的教学成果脱颖而出,成为了众多优秀课例中的佼佼者。
一、引言《诫子书》是诸葛亮的一篇家书,传承千古,脍炙人口。
这篇课文以简约的文字,表达了诸葛亮对儿子的深切期望和真挚关爱。
在这堂课上,教师将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传承这一份宝贵的家风家训。
二、课堂实录概述1.教学内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解读、知识点讲解、互动讨论和实践操作四个环节。
2.教学方法:教师采用了问题驱动、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3.学生参与程度:在本堂课上,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踊跃发言,表现出对课文的浓厚兴趣。
4.课堂氛围:课堂氛围活跃,师生互动良好,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三、课堂实录详述1.导入环节:教师通过播放诸葛亮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教学环节:1) 文本解读: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翻译课文,理解字词含义,体会课文主旨。
2) 知识点讲解: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
3) 互动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4) 实践操作:教师设计实践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撰写一篇劝诫他人的文章。
3.课堂小结与拓展:教师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课文的重点知识点,同时拓展学生对家训文化的了解。
四、评析内容1.教学目标达成度: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达成度高。
2.教学方法有效性: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果。
3.学生学习效果: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高度的参与度,课堂互动良好,学习效果显著。
4.教师教学素养:教师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课堂驾驭能力强,教学富有感染力。
优质课《我要的是葫芦》课堂实录
优质课《我要的是葫芦》课堂实录《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实录之一佚名教学目标: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植物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懂得与课文有关的事理。
4、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续编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植物叶子与果实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弄清葫芦与叶子之间的密切联系。
课前准备:教师:课件学生:收集蚜虫、叶子、葫芦的资料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
它是——小葫芦(生答)(课件:葫芦动画跳出)2、咦,小葫芦怎么不高兴啦?(课件:葫芦不高兴)原来你们把它的名字叫错了。
它叫——葫芦hulu(生答)(课件:图变成字,加上拼音)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课件:我要的是葫芦)4、齐读“我要的是葫芦”;小声读“我要的是葫芦”;边读边想,不出声地读“我要的是葫芦”。
你想到些什么问题?生:“我”是谁?生:为什么说我要的是葫芦?那不要的是什么?生:那要到葫芦了吗?……二、初读感知,认读生字。
1、答案藏在课文里。
我们赶快打开书,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遇到生字词多读两遍。
2、“秋天到,葫芦香,摘个葫芦大家尝”,我们来摘葫芦吧。
(课件)hulutengxiezhi葫芦藤花谢了治一治yadingsailin蚜虫盯着比赛邻居2、调皮的汉字宝宝摘掉了拼音小帽,着急地跑出来和大家交朋友。
仔细看看哪些生字容易读错,请能干的小老师提个醒。
3、课件:葫芦藤谢哇蚜盯邻治赛师:老师也给大家提个醒儿,“葫芦”的“芦”单独念lu,组成词念轻声。
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吧!三、图文结合,自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孩子们,让我们带着生字词,走进课文,走进葫芦园!(课件:葫芦图)配乐声中学生观察葫芦生长过程。
师范读第一自然段。
喜欢吗?你特别喜欢哪一句?自读第一自然段,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全国语文优质课一等奖课堂实录
让例证完美起来——“草根成名”作文讲评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毕俊华课前放旭日阳刚的歌曲《春天里》,同时播放草根明星图片。
一、导入:师:缤纷的人生舞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空,文化的包容性让越来越多的草根勇敢的秀出自己,能够让我们像欣赏阳光一样欣赏来自底端的文明,同时也引来了众多的评判和是是非非。
今天的课堂就是诸位“达人”勇敢展现自己的舞台,没准儿,这节课,就是“草根成名”的校园版。
二、出示课题及目标:师:我们这节课的核心目标:让例证完美起来。
课前让学生写了一篇关于草根成名的材料。
首先我们先回顾一下材料。
三、材料回顾(投影)学生齐读材料:有人说,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一个“草根年”,越来越多的普通人,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体成名。
如“钢琴王子”刘伟,“西单女孩”任月丽、农民工组合“旭日阳刚”,以及“孔雀哥哥”“鸭脖夫妻”“农民歌剧家”,甚至“凤姐”“拜金女”等。
师:如何看待“草根”成名?每个人如何面对名利?这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师过渡: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支会思想的芦苇。
对于一种现象,每个人的角度和立场不同,展现出的思想也就不同。
交流和思考,会让我们作文的立意鲜明起来。
师:同学们刚刚写过了作文,那同学们说说你在作文中确定了什么立意,你作文的立意是什么?生1:对某一些草根给予否定,某一些给予鼓励。
师:举例具体说一下生1:比如说朱之文,他就展示自己很有才华,有真才实学。
像凤姐,只凭一张嘴成名。
师:非常好。
他的观点很辨证。
对于有真才实学的朱之文之类的要给予肯定,而对于凤姐这类只凭一张嘴成名的要给予否定。
辨证的从两个角度来确定自己的立意。
(好,其他同学在起来说一下)生2:我觉得对于草根成名更多的要看到他们在成名过程中的所付出的比正常人更多的努力心酸。
成名之后更多的去思考成名带给他们的名利,带给他们生活上的变化。
师:她的思路也是有这么个纵深的过程,首先是关注到他们成名过程中所付出的心酸努力,但是成名以后要正确看待名利。
(哪位同学再说说自己的观点)生3:为什么现在草根明星逐渐显露,在过去却没大有这种现象。
语文教研员初中讲课实录(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本节课由我国某地市语文教研员主讲,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深入剖析。
本次讲课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为主题,旨在帮助教师提高阅读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2. 掌握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4.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研员首先向教师们介绍了本次讲课的主题和目的,强调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她指出,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2. 阅读教学策略(1)激发阅读兴趣教研员认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
她建议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选择具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阅读材料;2)创设情境: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3)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如读书分享会、阅读竞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阅读的乐趣。
(2)培养阅读习惯教研员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
她建议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确保学生每天有固定的阅读时间;2)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教授学生阅读技巧,如快速阅读、精读、略读等,提高阅读效率;3)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3)提升阅读能力教研员认为,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
她建议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提高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语言、结构、主题等方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3)培养学生的阅读拓展能力: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素养。
3. 案例分析教研员以一节具体的阅读课为例,分析了阅读教学策略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作文优质课教学实录
初中作文优质课教学实录目录1、《感受母爱·体验真情》教学实录2、特别的祝福给特别的你——如何写祝福语3、让细节亮起来——《关注细节,抒写真情》教学实录4、“片段成篇”作文教学实录5、感动6、《让生活充满感动》作文教学案例分析7、爱的细节在屋檐下———《感悟亲情》作文指导课案例8、捕捉细节,体验亲情9、春节的美丽画卷《感受母爱·体验真情》教学实录教学过程:一、课前序曲:课前打开课件,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让学生欣赏、跟唱。
二、新课导入:师:刚才我们欣赏了《烛光里的妈妈》,不少同学脸上露出了甜蜜的笑容。
那么听着这首歌,你有想到了什么呢?生:母亲。
生:妈妈对我的关心。
师:是呀,母亲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给了我们全部的爱。
可以说母爱,是一个既古老又常新的话题。
今天,老师愿和你们一道“感受母爱,体验真情”。
(展示课题)师:说起母爱,我想到了满文军一首歌颂母亲的歌——《懂你》。
谁会唱吗?(有许多学生摇头)师:今天我把这首歌的MTV带来了,我们一起来欣赏吧!不过,我有个要求:你要谈谈MTV中哪个细节最能体现母爱。
(播放《懂你》MTV,学生欣赏。
)三、说真话,诉真情师:你感觉MTV中的哪个细节最能体现妈妈对子女的深深爱意?生1:妈妈在夜里为孩子盖被子的情景最另我感动。
生2:妈妈把吃的东西都给子女了,自己在舔碗底。
生3:雪地里妈妈背着孩子行走,体现了她对孩子的爱。
生4:妈妈深夜为孩子补衣服。
生5:妈妈在火车站等待孩子归来时的表情最能体现母爱。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观察的很仔细。
母亲为我们所做的也许都是平凡小事,但也正是这些小事中包含着浓浓的母爱。
正如《母亲》这首小诗所写的一样。
(多媒体展示《母亲》)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吗?生(齐答):好!(齐读《母亲》)师:你能说说诗中所写的哪些事情体现了母爱吗?生6:拿新书包,打雨伞,沏热茶。
生7:包三鲜馅,在那他乡中,母亲会牵挂你。
生病了母亲会掉眼泪。
初中语文教研课堂实录(3篇)
第1篇一、课堂背景本节课为初中语文教研活动,由我校资深语文教师张老师主讲。
参与教研活动的有我校语文组全体教师,旨在通过课堂观摩和研讨,提升教师们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效果。
二、课堂内容1. 课题:《荷塘月色》2.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2)掌握散文的写作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3)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4)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悟人生。
三、课堂实录1. 导入新课张老师首先向学生们介绍了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让学生对作者有更深入的了解。
接着,张老师提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2. 自主学习张老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1)找出课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字、词、句;(2)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景物描写、抒情等;(3)思考文章的主题思想。
学生阅读课文后,张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3. 小组讨论(1)讨论内容:找出课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字、词、句。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张老师逐一进行点评和总结。
(2)讨论内容: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散文的写作特点,如景物描写、抒情等。
(3)讨论内容:思考文章的主题思想。
学生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张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肯定,并补充了自己的见解。
4. 教师讲解张老师针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讲解内容:景物描写。
张老师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荷塘美景的喜爱之情。
(2)讲解内容:抒情。
张老师讲解散文的抒情手法,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让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运用抒情手法。
(3)讲解内容:主题思想。
张老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如赞美大自然、表达对生活的热爱等。
5. 课堂小结张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散文的写作特点和主题思想,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运用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张老师布置了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以“荷塘月色”为题的作文,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全国一等奖初中七年级语文优质课《安塞腰鼓》课堂实录
《安塞腰鼓》课堂实录一、导入我有趣师:看大家迷迷糊糊的样子,就知道中午没有休息好。
来吧,我们先一起玩个游戏。
同学们用双手拍打桌面,开始的时候可以随便打,一分钟后根据老师的手势找到班级共同的节奏,和着节拍拍打。
(学生异常兴奋,激烈地拍打桌子,教室里一片响。
教师用手势统一拍打节奏,教室里的“隆隆、隆隆”越来越响,越来越强,直至整齐划一,保持整齐节奏拍打一分钟,然后骤然喊停。
)师:现在我们交流一下游戏的感受。
生:我感觉自己不由自主地被带入了统一的节奏中。
生:我也是,当我打错节奏的时候,我觉得非常尴尬。
生:当节奏整齐划一的时候,我觉得我和大家的心连在了一起,好像连呼吸都是一致的。
生:我感觉耳朵里隆隆作响,听不见任何其他声音,好像教室的墙壁都在隆隆作响。
生:当突然停下来的时候,我觉得感觉怪怪的,不适应,觉得这个世界很陌生。
生:对,就像做了一个梦,突然被惊醒了,但是心思还是停留在梦境中。
生:我想起了小时候我们打腰鼓,也是按这个节奏。
师:对啊,老师就是想通过这个游戏,叫你们找到打腰鼓的感觉。
不过,我们今天要看的腰鼓表演,不是我们在学校小舞台上演出的那种,而是在黄土高原这个天地大舞台上演出的安塞腰鼓。
闭上眼,想象黄土高原的情境。
(学生闭眼想象)师:黄土高原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因此人们渴望在集体艺术中寻找与人的沟通;黄土高原沟壑纵横,辽阔苍凉,因此造就了人们豪迈奔放的性格;黄土高原有着厚厚的黄土,孕育了激昂奔放的安塞腰鼓,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造一种艺术,让我们随着课文朗读,去感受安塞腰鼓那力量的奔腾,生命的升华!二、听读我有感(播放课文朗读)师:说说你听了课文朗读后的感受。
生:声嘶力竭,好像他在用整个身体朗读。
生:惊天动地,气壮山河,我觉得我的耳朵也在隆隆作响。
生:粗犷豪放,节奏感强,就像打鼓一样。
生:我感觉到心灵在振动,生命在升华。
生:我注意到读到“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朗读的背景音乐也停下了,因此对比很强烈。
优质课教学实录(五篇)
优质课教学实录(合集五篇) 本文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本文的内容是:以“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桥为例,着重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施工上的宏大制造和超群的技术水平,从而歌颂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才智和宏大的制造力。
本文的特点是:说明内容典型突出,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语言精确简朴,如“大约”、“可能”、“两肩”等词;说明挨次奇妙有序,采纳先总述后分说在总括的挨次;说明情感质朴,歌颂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才智和宏大的制造力;说明方法多样,采纳了举例子,打比方,引用等多种方法。
【学生分析】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围绕中国石拱桥这一说明对象,根据恰当的说明挨次,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来说明的写法,提高对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力量。
初二的学生已经根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根底,在认知上,对说明对象,说明挨次,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已经有了肯定的熟悉和了解;在情感上,对祖国桥梁的宠爱和赞美之情已经有了肯定的感受和体会。
学生需要采纳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法、探究法等自主学习的方法。
【目标阐述】(一)学问与力量1.能说出本文说明对象的内容和特点;2.能解释本文说明方法的特点和效果;3.能阐述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和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1.能在学习本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探究的方法;2.能在体会本文情感的过程中运用诵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感受对中国石拱桥的宠爱与骄傲;2.能体会对我国劳动人民才智的赞美与歌颂。
(四)教学重点能说出本文说明对象的内容和特点;(五)教学难点能解释本文说明语言运用的特点和效果。
【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开启“拱桥”之幕我国素有多桥古国之誉,石拱桥作为我国绚烂文化的组成局部,从古至今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
今日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与石拱桥有关的文章,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是如何介绍石拱桥的,共同揭开我国石拱桥的神奇面纱。
二、明确说明对象,初识“拱桥”这篇说明文的主要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一起开口说) 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征是什么?(历史悠久,形式美丽,构造结实,分布广泛,形式多样,成就惊人)。
全国语文优质课公开课一等奖《雨的四季》课堂实录
《雨的四季》公开课实录一、简介刘湛秋(ppt)——“抒情诗之王”二、活动引导自读活动一:默读课文,把握文意讨论:如何辩识自读课文?对“自读课文”的理解?(生1作答)“看目录*”“有旁批,有阅读提示,无课后习题和预习”师: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1.概写一组短语,把握文意如:春天的雨纯净而清新2.根据课文内容,模仿提供句式的语言形式,写出春夏秋冬四季雨的特点。
生1:说明四季雨的特点.[师强调粗犷(guǎng)]生2:补充细腻.奔放.纯洁3.全文的结构?总分点[师纠错“咄(duō)咄”]4.写作顺序:时间--四季顺序自读活动二:美读课文,感受雨的美1.读你最喜欢的句子或语段(利用前两课学过的方法),这样表达“我最喜欢的是哪一段的哪一句,我读给大家听”生1:3段2句,“粗犷”释义:性格热烈而豪放(进行批注)生2:4段1句,所用的朗读方法:重音,其他人再读生3 :2段2句(生谈重音技巧),齐读,体会2、比读(两个同学比拼朗读同一片段,其他同学用心听)我来评价他/她的朗读,这样表达”他/她读得好,因为…组1读:师评——“沙沙”声要轻.咀嚼果子——美好轻快.组2读:评价1组:王菊…读得好,因为读出冬雨的平静,从容。
自读活动三:细读品文,进行旁批训练1.什么是旁批?(书上的注读系统课本上)生:前面有预习.本文后面有阅读提示师:单元导读→边读边看旁批→阅读提示2.学习任务:细读课文对春雨段的旁批,体会这一段笔墨的生动,表达优美的特点,再添加一两个批注。
(掌声鼓励)生1:给12行批注,既读…又读…用到阅读课)生2:“波浪”:感受三、对比朗读1.读“春雨”,读出层次,读出()边读边思考。
历经春雨洗礼后的世界是怎样的?①[分成6段.黄体字:adv“特别“顿时.”简直”使用红句字——赞美之情②有哪些事物被雨水冲刷:树叶,花苞.树枝.水珠子,小草③3个adv作用: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再读红句“这时,整个大地……”学生自读体现很突出,活动丰富,有读有评有掌声鼓励“读”贯穿始终,有写作延伸)2、读夏雨,读出对比,读出(热烈.粗犷,奔放)①经过春雨洗礼后树叶<对比>经过夏雨浇灌后的树叶“特别”“顿时”“简直”adv 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颜色更绿了生1读→齐读②经过春雨洗礼后的小草<对比>经过夏雨浇灌后小草生1读,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争先恐后”(抢着不愿落后)暑气……“海绵”…….争着成长(带来凉爽.心情欢快)齐读。
全国初中七年级语文优质课一等奖《秋天的怀念》课堂实录
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怀念》教学实录教学预设:1.在“秋天”的回忆中,理解“母爱”的内涵。
2.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爱母”的思绪。
3.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自己”的思考。
教学层次: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
教学步骤:读出韵味读出思考读出韵味一、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师:今天,一位新的老师来给你们上课,刚才听主持人介绍,我从哪儿来?生:清华大学。
(笑)师:是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师:今天的课上,要为同学们带来什么礼物呢?我想起了我们学校的一位校友,他叫史铁生。
这位在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今年已经54岁了,21岁的时候,突然的重病使他高位截瘫。
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这么多年来,儿子一直用文字表达对母亲的感受。
请同学们一起默读下面这段话。
看你读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的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
’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合欢树》)生:(学生默读后发言)我读到了他对母亲的思念。
他把上帝招她回去作为安慰。
生:作者心中的母亲活得太苦了——“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的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
’”(师板书:苦)(点评:介绍作者的同时也介绍作者的作品,很自然地把课外读物引入课堂把小课堂置于一个大的语言环境之中,大气。
这跟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是一脉相承的。
她围绕作者史铁生来组织读物。
把一篇文章置于作者一组文章之中:《合欢树》《我与地坛》《有关庙的回忆》《病隙碎笔》等。
互文理解,教材外的几篇帮助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入理解,由教材又引出作者的其他作品,激发学生去读教材外的更多篇,窦老师找准了课内外结合的点,巧妙地处理好了“走进文本”和“走出文本”的关系。
全国一等奖初中语文优质课《中考系列作文》课堂实录
精美语言铸造华章课堂实录——中考系列作文之语言精美亮丽篇一、导语:同学们:前几天我给大家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让大家把自己作文中疑难的问题提出来,我仔细的统计了一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同学提出语言语言贫乏苍白、枯燥淡味、缺乏感染力的毛问题,一篇中考高分作文除了立意新颖、构思巧妙外,语言生动形象当然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如果说天空的美,离不开云霞和星辰的点缀;大地的美,离不开花草和树木的映衬;生活的美,离不开真情和至爱的相随;那么文章的美,离不开好词好句的附丽。
今天让我们从语言的角度共同探讨中考作文语言精美的技巧:让精美的语言铸华章,请同学们小组内展示自己找到的精美句子,小组展示的同时,教师板书:精美语言铸华章。
教师:同学们,初中三年的生活已经结束,拿着沉甸甸的六册语文课本,其间的一些精美的句子一定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震撼,让我们共同搜寻记忆中美好的时刻,回味那些精美的句子曾经留给我们的感动吧!学生:我欣赏七年级上册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的句子: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我觉得这个句子写的美仑美奂,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闭上眼仿佛我的四周就笼罩着紫色,用“浅紫色”形容花香,把味觉转化为视觉,把飘渺无形的香气定格在我们面前。
老师:好,请坐!刘芳不仅把句子找了出来,而且品析的很好,有自己的感受,确实能让我们共鸣。
哪位同学还想把自己找到的精美句子与大家共同分享呢?学生:我找的是八年级下册高尔基《海燕》中的句子,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一会儿/翅膀碰着海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云霄,它/叫喊着……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到了欢乐。
”我觉得这句话一系列的动词用的非常生动形象,如“碰、冲”冲形象的表现了海燕速度之快。
形容词“勇敢”用的也很好表现了海燕面对暴风雨不低头,不害怕。
每当读这段文字的时候,我都会受到强烈的鼓舞,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也应该象坚强的海燕一样,勇敢些,再勇敢些。
语文名师教学课堂实录5篇
语文名师教学课堂实录精选篇1《丰碑》一文主要讲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的云中山行进,军需处长在部队棉衣不够用的情况下,把棉衣让给战友,自己只穿着簿的单衣而冻死在山中。
将军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要警卫员把军需处长找来,想追究他的责任,而旁边的人却轻声告诉他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向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行了个军礼,继续带领部队走进漫天的风雪中。
本文的教学,我安排了三个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感知大意,讲读课文第一部分(1、2自然段)。
第二课时讲读第二、三部分(3-14自然段)。
第三课时总结全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课后练习4的`要求),完成有关书面作业。
其中第二课时的主要教学情况是这样的。
师: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丰碑》。
(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复习1、2自然段的意思。
略)生:(略)师:“丰碑”即高大的石碑,常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
上一堂课中同学们提出过这样的一个问题:“课文中为什么把被冰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称作‘晶莹的丰碑’?”这堂课我们继续诵读来解决它。
先请一位同学朗读3-6自然段,大家注意听。
师:将军跑到前面,在他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情景呢?下面请同学们各自轻声朗读第7自然段,读的时候要做到字字入目,句句留心,一边读一边想一想:读着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些什么?(学生各自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像、体会。
)师: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读了这段话,我仿佛看到了这位老战士的姿势。
他倚靠着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
师:那请你把这几句话朗读一下,看能不能让大家仿佛也看到这情景。
(该生有感情朗读,就是声音轻一点。
再请一位朗读,该生读得很入情。
然后全班齐读这几句,一齐体会。
)生:读了这段话我仿佛看到这位老战士的神态。
这位老战士临死前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祥。
我来把这几句朗读一下:“但是可以看出……”(该生读得很动情,再指名读,齐读。
)生:我仿佛看到了这位老战士左手夹着一截旱烟,右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向战友借火,身上穿着一件单薄破旧的衣服。
部编版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部编版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课堂实录文本分析:本文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主题,用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它被毁灭的过程,旨在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这是一篇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的文章。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宜采用“先教后学”“以教导学”的设计思路,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教给学生多种学习方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文本为依托、以情感为纽带、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学生发展为目的,充分挖掘教材,多角度地利用媒体创设情境;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文本信息,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深处的情感,增强责任感。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估、煌、殿”等10个生字,会写“毁、拱、辉”等15个生字。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3.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通过对比表现主题的写法。
4.受到热爱祖国的情感熏陶,增强振兴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受到爱国情感的熏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估、煌、殿”等10个生字,会写“毁、拱、辉”等15个生字。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3.在反复朗读中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要点把握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感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激趣,引导学生感受圆明园曾经的辉煌。
导语:同学们,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
如果不能亲眼看见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
”圆明园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赞誉呢?请同学们欣赏下面的图片,感受圆明园的辉煌壮丽。
☆全国初中语文优秀观摩课课堂实录汇编(文言篇)
全国初中语文优秀观摩课课堂实录汇编2(文言篇)收录的都是全国初中语文优秀观摩课获得一、二等奖的课堂实录,很有观摩借鉴价值。
目录全国初中语文优秀观摩课课堂实录汇编(文言篇) (1)《岳阳楼记》课堂实录 (2)《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实录 (6)言文合一触摸灵魂 (10)——《湖心亭看雪》课例解析 (10)《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19)《小石潭记》课堂教学实录 (26)《醉翁亭记》课堂实录 (34)《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41)《〈论语〉十则》教学实录 (45)《陋室铭》课堂实录 (51)《出师表》课堂实录 (58)《五柳先生传》课堂实录(一) (64)《五柳先生传》课堂实录(二) (68)《荔枝图序》课堂实录 (74)《逍遥游》课堂实录 (84)《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课堂实录 (91)《行路难(其一)》课堂实录 (94)《江城子密州出猎》课堂教学实录 (9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 (101)《岳阳楼记》课堂实录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成磊教学流程一、检查预习并导入课文二、赏读观景三、细读品情四、研读悟理滕子京嘱托范仲淹写文的用意是什么?同为谪人的范仲淹此时思考的是什么?五、齐读课文,课堂总结。
(课前检查《岳阳楼记》小练习、反馈)师: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个人。
(生齐读课件出示关于范仲淹介绍的文字)(师帮助正音:谪)师:大家知道老师给大家介绍的人是谁吗?生:范仲淹。
师:之所以范仲淹被称为文正,就因为他的思想蕴含在了他的文章中,大家知道文章那句话写出了他的思想吗?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师:大家齐读吧。
生齐读文章最后段落。
师:读得不错,如果等下能读的更响点就更好了。
谁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在天下人快乐之前快乐,在天下人担忧之前担忧。
师:这是不是范仲淹灵光一现想到的?老师讲刚才大家读到的资料整合,你是否能有所发现呢?从哪里看出这种思想早已有之?有没有?生:他前面写到他少年苦学,他小的时候就有一种志向。
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诫子书》课堂实录及评析
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诫子书》课堂实录及评析在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的评选中,一位老师的《诫子书》课堂实录备受好评。
这节课以激发学生兴趣、深入理解文本、结合现实生活拓展为目标,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一、引言1.优质课背景介绍本次优质课评选旨在推动我国初中语文教育的发展,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在众多参赛作品中,一等奖的《诫子书》课堂实录脱颖而出,赢得了评委和观摩教师的一致好评。
2.《诫子书》作品简介《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全文仅八十余字,却包含了丰富的教育哲理。
这篇文章以严谨的论述、恳切的语气,劝诫儿子勤学立志,严谨治学,成为古代家训中的经典之作。
二、课堂实录1.课堂导入1) 激发学生兴趣为了让同学们对《诫子书》产生兴趣,老师从诸葛亮的历史地位和故事入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明确学习目标老师明确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理解文本内容,分析篇章结构,体会家训教育的意义。
2.文本解析1) 词语解释老师针对文中的重点词语,如“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等进行解释,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2) 句子分析老师选取了文章中的典型句子,如“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的意义和表达手法。
3) 篇章结构老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主旨。
3.教学互动1) 学生自主阅读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体会其中的教育思想。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3) 分享感悟邀请几位同学分享自己的感悟,激发其他同学的思考。
4.拓展延伸1) 同类文章推荐老师向学生推荐了其他有关家庭教育的经典文章,如《颜氏家训》等。
2) 家庭教育启示结合文章内容,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家庭教育的现状,并提出改进意见。
三、评析1.教学设计优点1)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本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阅读、讨论、分享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文本。
2) 引导深入理解文本老师针对文章的重点内容进行深入解析,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主旨。
《狼》课堂实录--初中语文优质课竞赛一等奖案例
《狼》课堂实录--初中语文优质课竞赛一等奖案例师:很荣幸今天能站在这里给大家上课,听说二中的同学知识面特别广,那么请大家拿出本子写一写“含有‘狼’字的成语”。
比一比看谁写的最多?(给2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书写,师观察学生所写)师:好了,先写到这吧,谁写的最多,写到5个以上的举手,7个以上的举手,好,你说。
其他学生注意听,注意补充。
生:鬼哭狼嚎,狼狈不堪,狼狈为奸,狼心狗肺,狼吞虎咽,如狼似虎,引狼入室师:太棒了,有没有谁补充一下。
生:狼心狗肺,鬼哭狼嚎师: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有关狼的成语,我们一起看一看(出示课件);我们观察下这些成语,通过这些成语,我们可以看出狼什么特点?它给你什么感觉?生齐答:凶狠,狡猾师:对,狼是人类的宿敌,狼给人的印象一直是凶狠,狡猾的,那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蒲松龄的《狼》,看一看蒲松龄笔下的狼是什么样的?先看下作者蒲松龄,注意书下注解1。
(课件展示——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清代文学家,《聊斋志异》的作者。
)师:说到蒲松龄,不得不说他的《聊斋志异》(课件展示——《聊斋志异》介绍。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
“聊斋”是他书房的名字,“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合起来就是蒲松龄在他的书屋中写下的奇异的故事说了作家作品,我们就该读课文了,不过在读课文之前,老师先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看看你们回家读过课文没有,看这些字都认识不?课件展示——正音正形,找一生读:缀窘苫弛眈少瞑寐黠师:很好,读的很对,接下来我们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生:(读课文)师:大家读的很准确,不过有个地方要注意,少顷,“顷”读三声,一会儿的意思,“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的“之”要读的很轻很轻,之在这里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要这么读——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生: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师:再轻一点快一点生: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师:大家读的很好,读古文除了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断句。
下面我们看一下这一课比较难的句子,看看你们会不会断句(课件展示)其一 /犬坐于前禽兽之变诈 /几何哉意将隧入/ 以攻其后也师:我们知道了如何断句,我相信大家能把文章读的更好,那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这一次读的要求是放缓节奏,断句清楚)生:读课文师:很好,断句读的非常准确,但还是缺少点味道,没能读出感情,那么我们一起看一下文章到底讲了什么内容,知道讲了什么,体会文中人物的感情,我们才能读的更好,那么我分一下组,一组一段疏通文意。
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诫子书》课堂实录及评析
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诫子书》课堂实录及评析摘要:一、引言1.优质课背景介绍2.《诫子书》作品简介二、课堂实录1.课堂导入1) 激发学生兴趣2) 明确学习目标2.文本解析1) 词语解读2) 句子分析3) 篇章结构3.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2) 案例分享3) 写作实践三、评析1.教学设计优点1) 教学目标明确2) 教学方法多样3) 学生参与度高2.教学改进空间1) 课堂节奏控制2) 拓展阅读推荐3) 个性化评价机制四、总结1.课堂实录启示2.对语文教育的思考正文: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诫子书》课堂实录及评析一、引言在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比赛中,一等奖获得者的一堂《诫子书》课堂实录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堂课以新颖的教学设计、生动的教学活动、高效的课堂互动赢得了评委和学生们的一致好评。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和评析。
《诫子书》是明代文学家杨慎创作的一篇家书,以严谨的论述、优美的文辞和对子女的关爱之情,成为了中国古代家书中的经典之作。
在这堂课上,教师巧妙地运用了这篇文章,既传授了语文知识,又引导学生感悟家庭亲情。
二、课堂实录1.课堂导入教师首先介绍了《诫子书》的背景,让学生对这篇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
接着,教师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通过学习《诫子书》,让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写作能力,并理解文章中蕴含的家庭教育观念。
2.文本解析在文本解析环节,教师从词语解读、句子分析、篇章结构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讲解。
例如,在解读“夫孝,德之本也”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孝道的内涵。
在分析句子时,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味,理解句子背后的意境。
在剖析篇章结构时,教师让学生明白了文章总分总的布局。
3.教学活动教师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小组讨论、案例分享、写作实践等。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出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在案例分享环节,学生纷纷上台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将课堂氛围推向高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第七届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教学设计《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吕莉(江苏)教学目标: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2、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3、能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分析揣摩,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特点。
2、能分析揣摩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难点: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教学步骤: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云南的歌会》,作者沈从文。
原文的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中的课文有删节。
而在删节中有这样一段话:‘参加云南跑马节,我其实另有所会心,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我引诱过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一年,正在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沈从文先生到云南参加跑马节,目的是为了从马鞍鞯油漆的工艺中找到中国漆器加工工艺的相关资料,但没过多久,他的注意力就被云南的歌会吸引了。
沈先生究竟发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重难点字词辨析1、明确重难点字词的音和形2、齐读字词三、初读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拿笔圈点勾画,标注字音并找出云南歌会的特点)2、教师提问:“云南的歌会和我们平时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不同呢?”3、学生交流讨论4、教师总结场合形式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沈从文先生发现在云南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中都能听到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歌声,云南的人民就是这样在美妙的歌声中生活着,这一点,我们也从课文中发现了。
”(板书:生活)“那么,沈先生在前面所说的‘更新的发现’仅仅是指这些吗?沈先生还发现了什么?”四、再读研析1、研读提示“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沈从文《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同学们,在沈先生的原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动动脑筋,你能从这句话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吗?”2、研析“活人”二字(重点研析对歌的年轻女人)(1)教师提问:“这是怎样的女子?你从何得知?”(2)学生交流讨论(3)教师点拨分析A、重点研读年轻女子外貌一段文字,尤其关注有关色彩的词语。
B、重点研读年轻女子荡秋千一段文字,尤其关注数词及描写女子状态的词。
C、重点研读年轻女子唱赢后的表现一段,尤其关注下列加线词语,这些取得胜利后的“反常”表现体现了云南女子的淳朴本色的美。
“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4)教师总结——活泼开朗(打吆喝、荡秋千)、聪明有智慧(对手强、一连唱败三个对手)、漂亮健康(脸色、衣着、装饰等)、大胆(荡秋千的表现)、淳朴本色(年轻女子唱赢后的动作)“在这里,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写出了云南的歌会中年轻女子的活泼开朗、聪明智慧、淳朴本色。
此外还有山路漫歌中的赶马女孩、山寨传歌中活跃的人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
”“那么,在云南的歌会中,鲜活的仅仅是人吗?”3、研析“写景”一段(1)学生朗读(2)教师提问:“我发现刚才同学们读的这段文字里出现的景物都很普通啊,无非是云南当地常见的花鸟。
这样常见的景物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是怎样变得鲜活起来的呢?”(3)学生交流讨论(4)教师总结点拨“报春花虽然常见,但拟人修辞的运用却让它不普通了,一个充满情趣的鲜活生命就这样跃然纸上。
”“这一段景物描写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美妙有情。
在这个连鸟都忍不住唱歌的美好景致中,谁不想放开歌喉唱几声呢。
”“沈从文先生在这里发现了美好的景是可以催发美好的情感的,而带着美好情感唱出的歌即使声音沙哑、即使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也依然悦耳动听。
云南这块充满生机的土地就这样孕育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板书:生命)五、品读感悟1、教师提问:“沈从文先生的这次云南之行发现了云南人民每天都生活在美妙的歌声中,发现了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每一个生命都是那样的鲜活。
那么,它还有别的发现吗?”2、学生讨论交流3、重点分析文章结尾的“原来如此”的含义(1)提问:“日常生活中,我们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会用到这个词?它通常表达一种怎样的心理状态?”——恍然大悟、惊喜发现(2)提问:“这一次看金满斗会,沈先生有哪些惊喜的发现,又悟到什么呢?”——日常辛苦劳作的平头百姓打扮得光鲜亮丽,似乎全然忘却了平日的辛劳。
——最活跃的反而是老人,他们不因年老、牙齿脱光而沮丧,而是快乐、热情地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4、教师总结“沈从文先生的这次云南之行不仅发现了云南人民生活在美妙的歌声中,也不仅发现在云南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每一个生命都那么鲜活,更发现了云南人民乐观积极的生命状态。
”(板书:云南的歌会、发现、原生态)六、收束点拨“这一次的云南之行,沈从文先生在云南的歌会中完成了他的发现之旅,而我们也跟随沈先生的笔触完成了我们的发现之旅。
”“然而,沈先生为什么如此关注云南人民积极快乐的生命状态呢?《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在创作时有怎样特殊的背景呢?云南人民的这种乐观心境又给处于人生特殊时期的沈从文先生以怎样的启示呢?”“同学们,去阅读一些沈从文先生的传记及代表作品,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更精彩的发现。
”【教学反思】有关沈从文的背景资料和《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的原文资料为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正因为对相关资料的深入研究,我更深入地理解了这篇文章,又因为深入理解了这篇文章,我更走近了沈从文先生。
于是设计了这次“发现之旅”,希望能带领学生走进去,并帮助学生拥有奇妙的发现。
然而,因为时间的仓促、对学情的不甚了解以及自身在设计上的考虑不周,整节课完成后,感觉有些累。
一、教学内容过于饱满,学生活动减少,导致教师在课堂推进中显得较为吃力。
根据教学设计,这篇课文中几乎每处重点内容都已涉及,而在短短的45分钟之内,要让学生找到这些内容,还要读懂读透,实属不易。
因此,该教学设计如能将一些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合并或作适当的删减,教师授课过程中会更加从容一些。
二、细节问题设计欠缺,对学生启发不够,导致教师在某些问题的分析中笼统含混,学生无法从中领会清楚教师的设计意图,课堂效果欠佳。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在大的程序和环节上思路很清晰,但在某些具体问题的设计中缺少了匠心。
如分析“人美”和“景美”的两个片段教学中,均存在不少随意性,不少字句的分析不透不妙,难以帮助学生真正体味到这两个片段写作的妙处。
如能精心设计几个巧妙的小问题启发学生,学生的收获会更多一些。
总之,这节课给我的收获很多,遗憾更多,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努力扬长改短,使课堂教学更加完善!《信客》教学设计(上海) 曹刚教学目标:1、品味描写信客为人及其人生遭遇的文句,感受城市负面文化对农村的优秀的传统道德的冲击,了解传统美德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
2、体会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一、简介余秋雨及这篇作品的时代背景。
1、师:余秋雨是当代著名的学者、散文家,浙江余姚人。
这篇文章所写的内容大概发生在上世纪前半叶,当时有许多浙江农村的农民离开家人去十里洋场旧上海谋生,在外谋生的人和家人之间需要联系,于是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出现了一种特殊职业叫“信客”。
(板书:信客)2、学生齐读课题。
二、品味描写信客为人及其人生遭遇的文句。
(一)了解信客的职业特点。
1、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13节,圈划出描写“信客”工作和生活的相关语句,从中体会一下信客这个职业有什么特点?2、学生默读第1-13节,圈划相关语句。
3、大组反馈。
(二)品味描写信客人生遭遇的文句。
1、师:出示:(1)他又要把死者遗物送去,这件事情更有危难。
(2)他说:“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持不了。
”2、学生自由读。
指名读。
齐读。
3、师(出示):默读第17、20、21节,边默读边思考:把遗物送去,这件事的危难表现在哪里?给发了财的同乡送信,那次经历的凶险表现在哪里?年轻的信客面对的这些人有哪些特点?(三)品味描写信客为人的文句。
1、师:请同学们默读第12节到第23节,边默读边思考:(1)面对这些事和人,年轻的信客是怎么做的,从中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2)将信客和周围人的为人相比较,并结合材料上所给的三段话,思考:当时的社会风气发生了哪些变化?边默读边思考,把你的理解写在书上。
2、学生读注悟,教师巡视。
3、同桌讨论。
4、大组反馈。
附材料:(1)老人逼着他讲各个码头的变化和新闻。
历来是坏事多于好事,他们便一起感叹唏嘘。
(在第12节)(2)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总是人头济济。
多数都不是来收发信、物的,只是来看个热闹,看看各家的出门人出息如何,带来了什么稀罕物品。
农民的眼光里,有羡慕,有嫉妒;比较得多了,也有轻蔑,有嘲笑。
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
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第14节)(3)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
(在第15节)三、探讨主题。
1、师:随着时代的发展,信客,作为一种职业其消失是必然的,但今天我们应该保留哪些信客身上表现出的传统美德呢?2、师:我们一起读一下全文的最后一节,边读边思考:人们需要《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董鹏(辽宁)教学设想这是一篇科学说明文,科学术语极多,篇幅极长,难度极大。
在大赛的特定条件下又要一课时来取舍这篇文章。
这就要求教者必须选点突破。
这篇文章要教授的点很多,我认为首先要让学生在第一课时内能读懂这篇文章,并在此基础上能获取一些此类文章的阅读方法是很重要的,所以就设计了一堂说明文阅读学法指导课。
此教学设想的亮点在于“说明文阅读方法指导”。
这对七年级刚结束,准备升入八年级的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他们的说明文阅读积累还很少,对科学说明文的阅读经验更是几乎没有。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借助这样一个文本,来进行方法的指导,可以说选了一个比较巧妙的教学切入点。
教学设计一、直接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写的一篇科学说明文《奇妙的克隆》二、速读课文,清除字词障碍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问题。
给大家提供四种解决的途径:1.看大屏幕的注音;2.利用工具书;3.向老师求助;4.向同学求助。
(教师巡视)2.请同学们齐读大屏幕上的生字并写一写较难的字。
(下面的环节,开始进入学法指导和实践。
)三、用“简介”的方法读第一部分(设计理由:第一部分:“克隆是什么”。
提示我们作者在这一部分诠释了概念,所以让学生学会用简介的方法阅读,提取文中能够诠释“克隆是什么”的关键语句,从而弄懂这个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