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范文

合集下载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公开课教案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公开课教案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公开课教案第一章:天气与气候的概念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区分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 培养学生关注天气与气候现象,提高对自然环境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天气与气候的定义2. 天气与气候的联系与区别3. 天气与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联系与区别。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天气与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提问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 讲解概念:详细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定义,让学生理解二者之间的区别。

3. 案例分析:分析天气与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农业生产、出行等。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天气与气候的认识,讨论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5. 总结反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章:天气现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常见的天气现象,如晴、雨、雪、雾等。

2. 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变化,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常见天气现象的识别2. 天气变化的原因3. 天气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天气现象。

2. 讲解法:讲解天气现象的成因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提问学生对天气现象的了解,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

2. 讲解天气现象:讲解常见天气现象的识别及成因。

3. 观察与讨论: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天气现象,分组讨论天气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 总结反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章:气候类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认识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气候变化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气候类型的划分及特点2.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3. 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图表法:展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图,让学生直观了解气候类型。

小学科学19《天气和气候》教案

小学科学19《天气和气候》教案

小学科学19《天气和气候》教案天气和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和区别;2. 掌握常见的天气现象和气候变化;3. 知道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天气和气候;2. 常见的天气现象;3. 气候的变化和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1. 区分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和区别;2. 分析天气现象和气候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导入】1. 让学生观察窗外的天气情况,询问今天的天气如何,是否有风、雨、云等现象。

2. 引导学生思考天气和气候的含义。

提问:“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呢?”3. 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和解释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和区别。

天气是指某一天或某一时段的气象状况,如晴天、阴天、雨天等;而气候是指某个地方长期的气象情况,如四季分明的气候、湿润的气候等。

【呈现】1. 展示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的图片,如阳光、风、雨、雪等。

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天气现象的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天气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例如,雨水让植物生长茁壮,阳光使我们感到温暖舒适等。

【探究】1. 学生小组合作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不同气候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

每个小组可以设置不同的气候条件,如温暖湿润的气候、干燥寒冷的气候等。

学生们需要观察和记录植物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

2. 学生小组合作设计一个模拟天气预报的活动。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城市,调查该城市过去一周的天气情况,并根据这些数据设计一个未来几天的天气预报。

学生们需要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如观察天气图、理解天气现象等。

【总结】1. 让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区别以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变化对环境和人类产生的影响。

例如,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

【展示】1. 学生们可以通过制作海报、写作文等形式将所学内容进行展示。

2. 教师可以设置小组竞赛,让学生们用自己的创造力展示和分享所学知识。

天气与气候教案(精选11篇)

天气与气候教案(精选11篇)

天气与气候教案(精选11篇)天气与气候教案篇1[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天气的概念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知道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初步学会阅读或收看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会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3.了解上海主要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措施;方法与过程:1.通过交流讨论,了解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性;2.通过天气播报的形式,了解常用的天气符号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增强安全应对灾害的避险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渗透生命科学教育。

[重点]: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天气符号,学会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教学难点]:识别天气图及其应用[教学说明]:天气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学生也较为熟悉。

为此在课前让学生搜集近期天气资料、与天气变化有关照片在课堂中交流信息,激发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讲到天气与人类的关系时援引了一些新闻图片,从实际出发组织学生讨论,认识天气对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性。

由于预备年级学生年龄小,思维特点以感性思维为主,所以在课堂中引用两段视频片段,一段是近期的天气预报,让学生看了以后了解天气预报的内容和过程,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播报天气,熟练掌握各种天气符号。

另一段录象是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的宣传片花,旨在使学生认识天气灾害的严重后果,由于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设计一些防灾问题,以图解答,向学生介绍应对措施,增强学生防灾避险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一.图片引入:出示一组不同天气状况的图片,说说这些图片都与什么有关?板书课题:多变的天气二.新课讲授(一).天气及其影响什么是天气?①天气的概念②出示一组天气图片,说出表示的天气状况,还有哪些天气?③举一反三:说说下列词语哪些表示天气?电闪雷鸣四季如春冬长夏短风和日丽天气与人类①学生交流:a.介绍最近一周来的天气预报(表格罗列数据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曲线变化图)b.介绍最近这段时间来天气变化给校内外带来的影响(学生照相机拍下的照片)②出示一组天气与各行各业相关的图片,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天气影响生产的例子.③小结过渡:天气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有时它起着积极的作用,有时也有消极作用,如果能够预知近期的天气,就可以早做准备,趋利避害。

《天气与气候》教案(通用5篇)

《天气与气候》教案(通用5篇)

《天气与气候》教案(通用5篇)《天气与气候》教案篇1天气与气候教案高中地理教案其次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五节天气与气候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同学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分,气团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锋面的概念、形成。

2.使同学学会运用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与天气的学问,分析锋面过境时及过境后的天气。

3.使同学能联系当地的天气变化,理论联系实际,培育同学不断探求新学问的精神。

教学重点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冷锋与天气。

教学难点锋面与天气。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投影片(世界气团分布图——复合片)、板图。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这一节我们讲第五节,天气与气候。

它是在综合前四节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概括和总结,并联系实际说明气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是全章的总结。

【板书】第五节天气与气候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同学们根据老师的要求已经记录了这几每天气预报。

【提出问题】我们每天在听天气预报,今日天气和昨天相同吗?谁来说明最近两天的天气状况?什么是天气?同学回答。

【老师总结】1.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2.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提出问题】我们生活在北京,那么北京的气候特征是什么?同学回答。

【老师总结】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每年都如此,是有规律的,比较稳定的,而天气是瞬息万变的。

【转折过渡】那么什么因素影响天气与气候呢?【板书】二、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1.气团介绍气团的概念。

同学阅读,画在书上。

【出示投影】“世界气团分布图”【提出问题】气团定义(概念)中的“广阔范围”有多大?【指图讲解】看图,整个北太平洋地区,主要是一个热带海洋气团。

【承转】这么大范围内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均一的大团空气是怎么形成的?介绍气团的形成。

【提出问题】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同学回答老师讲解】是地面辐射,即对流层大气的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主要受地面影响。

【提出问题,同学争论】看投影片在陆地和洋面的交界处有没有气团形成?为什么?假如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立刻又移走了,是否形成气团?【同学回答,老师总结】在陆地与洋面交界处不行能形成气团,由于下垫面性质不均一;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立刻又移走了,不会形成气团。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教案_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教案_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教案_教学目标:1.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区别和联系。

2.掌握气象站的各种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

3.通过观察天气状况和收集气象资料,学习天气预报的基本方法。

4.培养学生的气象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对天气和气候变化的敏感度和适应能力。

教学重难点:2.天气预报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操作。

教学过程设计:一、师生互动(1)问候导入(2)引发思考描述一下今天的天气,今天是什么气候?它们有什么区别?二、知识传授(1)讲解1. 天气与气候是指动态的和静态的大气状态。

其中天气是指大气的短时变化,如晴朗、多云、雨、雪、冰雹和龙卷风等,它通常是持续数小时到数天的;而气候则是指某个地区数十年甚至数百年时间里,大气状态的长期统计值和规律,其中包括最高温度、最低温度、降水量、湿度等指标。

2. 不同的气候条件可以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如沙漠气候、亚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等,它们有不同的自然资源和产业结构。

(2)提问互动2. 气候有哪些分类?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三、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天气预报,加深学生对气象测量和资料分析的理解和运用。

主要有以下方法:(1)天气预报员通过气象专业人士的专业知识和多年预报经验,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和综合把握,预测未来天气状况。

(2)数值模式预报是指计算机模拟复杂的大气过程,根据各种数据变化,得出一定时期内的天气情况。

(3)统计预报通过对历史实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天气变化的趋势预测。

通过观察天气状况和收集气象资料,了解所在地的天气和气候变化趋势。

收集的资料可以包括天气预报和气象台发布的各种数据指标,如温度、降水量、风力等等。

四、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帮助学生加深对气象仪器和测量方法的了解,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1、气温计从气象站观察气温计的读数,并理解气温计的读数原理。

2、雨量计观察雨量计的读数,了解雨量计的工作原理和读数方法。

五、练习巩固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于天气和气候的认识、气象仪器和测量方法的掌握等知识点。

第三节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

第三节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

第三节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第一篇:第三节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要求是1、知道“天气”,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分析这条课标,其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1)学生应知道天气的概念,只有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才能分辨天气与气候的术语和正确使用天气术语。

(2)学会看天气预报图,掌握天气符号和其含义是关键。

【教材分析】由于天气和气候与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本节内容同样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内容。

本课时主要讲述的内容是天气预报。

主要涉及到天气和气候定义、区别与联系、卫星云图、天气符号、风向示意图和天气预报图。

以当天的天气对人们出行的影响切入点,用身边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体现课改中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

之后又附有卫星云图、天气符号及相关图片,可以帮助学生轻松掌握天气预报的知识,更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

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普及天气预报知识,更好的发挥天气预报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通过认识卫星云图,学会如何判读卫星云图(3)通过认识、记忆、比赛,掌握常用天气符号及其含义,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判读卫星云图、风向示意图,学会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方法。

(2)通过记忆天气符号及其含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通过播报天气预报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收看天气预报,联系到日常生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2)学生通过学习,提高素质,更好地发挥天气预报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各种天气符号的含义、风向示意图2学会看简易天气预报图难点:读懂天气预报图并流利播报天气【教具】多媒体课件、天气符号卡片【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讲练法、游戏教学法【设计思路与重难点突破】本节课为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第三章的内容主要讲解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和气候》优秀教学案例

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和气候》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结合课本内容,以实际天气现象为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从而深入了解天气与气候的特点、成因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此外,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实地考察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升学科素养,培养他们关注自然、关爱地球的良好品质。本案例旨在实现知识性与实用性相结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地理,感受地理的魅力。
2.问题导向,培养思维能力
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评价等高阶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本案例注重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探讨、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汇报、评价,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5.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气象图表等工具,进行地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天气与气候知识。
2.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发现、思考、解决地理问题。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分享,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沟通能力。
4.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3.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观察天气变化,掌握基本的气象观测方法,并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天气现象。
4.讲解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如:“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活的影响。”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区,分析其气候类型、特点以及对生活的影响。
3.通过实地考察,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地理环境,感受天气变化,增强对天气与气候知识的直观认识。

天气和气候教案(精选7篇)

天气和气候教案(精选7篇)

天气和气候教案天气和气候教案(精选7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天气和气候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天气和气候教案篇1学习指导语: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为了在各种气候下生存,初步学会了一点看天知识,到了奴隶社会,人类对天气变化的认识发展了,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雨、雪、风、云、虹、晕等天气现象。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二十四个节气开始产生,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观察天气季节变化的总结,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尽管气象科学已进入高科技现代化时代,但24节气知识在了解、掌握天气变化规律,预测天气方面仍有其独特的作用和特有的应用价值。

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顺应天时,敬畏自然,企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情感。

同学们:你们知道24节气产生在哪个地区吗?学习重、难点:绘制、分析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熟练运用地图分析气温、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运用综合比较的复习方法,归纳影响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实现知能、知情的迁移。

学习过程:一、24节气产生在哪个温度带?1.甲地最热月是月,月平均气温大约为,最冷月是月,月平均气温大约为。

甲、乙、丙三地中,气温年较差最小的是地,位于寒带的是地。

甲、乙两地中,地在北半球,地在南半球。

2.连线:正确描述各地气温年变化特征甲终年严寒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丙全年高温或终年炎热3.24节气产生在哪个温度带?二、填图观察,24节气产生在哪种降水类型分布区?1.五地均位于半球(南、北)。

2.连线:正确描述降水季节变化特征新加坡全年少雨区北京全年多雨区伦敦夏季多雨区罗马全年湿润区开罗冬季多雨区3.24节气产生在哪种降水类型分布区?三、读图分析,24节气产生在谁的家乡?1.根据表格资料填绘牛牛家乡的气温降水柱状图。

月份56789气温1825262519降水5392200210702.完成表格:牛牛红红亮亮甜甜1月(℃)-12-17月(℃)2625气温年较差(℃)2617年降水量(毫米)将以下年降水量数值,填入相应的四个地区中:45、450、700、10003.观察气候差异,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需用地图:四地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等。

天气与气候教案

天气与气候教案

天气与气候教案教案:天气与气候一、知识目标:1. 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和区别;2. 掌握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因素;3. 理解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和区别;2. 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提问:“你们觉得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2. 让学生简单阐述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步骤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展示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天气是指某一时刻、某一地点的大气状况,包括温度、湿度、大气压力等;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天气状况的统计结果。

”2. 请学生一一回答:“天气和气候的区别是什么?”步骤三:因素分析(15分钟)1. 带领学生讨论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因素,包括地理因素、大气运动、水汽等。

2. 指导学生详细解释每个因素是如何影响天气和气候的。

步骤四:实例探究(15分钟)1. 分组让学生选取一个城市,调查该城市的天气、气候和影响因素。

2. 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调查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较和讨论。

步骤五:归纳总结(10分钟)1. 学生总结天气和气候的定义以及区别;2. 归纳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因素。

五、巩固练习: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答以下问题:1. 试解释为什么云南的气候比较湿润?2. 哪些因素会导致某个地方天气的变化?3. 为什么同一天,不同地区的天气会有所不同?六、拓展延伸:让学生自主查找资料,了解气象学中常用的天气现象,如台风、冰雹等,并对其进行简单介绍。

七、课堂小结:回顾本课学到的内容,再次强调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区别以及影响因素。

八、家庭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并记录一周内的天气变化情况,并对所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

2024《天气与气候》说课稿范文

2024《天气与气候》说课稿范文

2024《天气与气候》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天气与气候》,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天气与气候》是人教版小学地理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并了解了天气和气候的一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地理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天气和气候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理解天气和气候的形成原因。

②能力目标:能够观察、记录并分析天气变化,了解气象仪器的使用。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和气候的意识,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2、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区分天气和气候的差异,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形成原因。

难点是:学会观察、记录并分析天气变化,掌握气象仪器的使用。

二、说教法学法为了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能力,我将采用以下教法:教法:情境导入法,示范引导法;学法:合作探究法,实践操作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利用教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以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天气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天气的兴趣,让他们感知到天气的多变和对生活的影响,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天气和气候之间有什么关系。

2、核心知识讲解通过示范引导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和区别,以及它们的形成原因。

并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变化规律。

3、观察记录与分析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观察和记录,让他们亲自参与并记录当天的天气情况,并根据观察到的数据分析出当地的气候类型。

引导学生思考天气和气候的关系以及气候与地理环境的联系。

4、实践操作引导学生使用气象仪器进行实践操作,让他们体验气象观测的过程和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天气和气候的认识。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范文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使学生能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2. 使学生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和气温的分布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能读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板书设计]气温的分布1.等温线分布图P52.2.气温分布规律:(由学生归纳)[1]低纬度——T高,高纬度——T低;[2]同一纬度,夏季T陆>T海,冬季T陆<T海;[3]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100米)而降低(0.6℃);[4]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高于20℃: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低于-10℃:北极圈以北,南极圈以南。

[教学过程]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阅读和绘制气温曲线图。

下面请大家现场画一幅南半球某地的气温曲线图。

(请一位或两位代表在黑板上画,其他学生画在笔记本上。

)月份123456789101112气温℃23.321.614.35.6-6.7-16.8-20.1-15.8-6.05.813.919.7归纳:这幅图的形状与我们上节课绘制的气温曲线图有何不同?为什么?北半球气温曲线为波峰(向上凸出)状,南半球气温曲线为波谷(向下凹陷)状,二者正相反。

原因: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出现最高气温的时间正相反。

读图:P18等高线地形图——海拔高度相等的各点连成线表示地形高低起伏。

P52等温线图——?相等的各点连成线表示?气温相等气温的分布规律读图提问:P52[1]等温线上的各点气温是否相等?相等[2]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看中心气温高低[3]等温线的.稀疏、密集与气温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稀疏——气温变化小密集——气温变化大[4]相邻两条等温线的温差是多少?4℃读图分析:P53“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由学生归纳结论。

[1]低纬度地区气温低,高纬度地区气温高。

[2] 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高于20℃: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低于-10℃:北极圈以北,南极圈以南。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精选3篇)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精选3篇)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精选3篇)《天气与气候》篇1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一.天气及其影响1.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来描述天气。

2.天气的特点:⑴天气反映了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他是经常变化的。

⑵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1.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

2.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的主要环节:获取情报→接受信息→制作成图表→得出结论→电视播报3.天气预报的内容: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的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

a.气温:大气冷热的程度b.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降水概率为100%,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为0,表示肯定”无雨“。

c.风向是风的来向。

风力是风的强弱,共13级,次数越大,风力越强,所用符号一杠表示二级。

4.天气图:按照专门规定的数字符号,把收集到的同一地点的气象观测记录填在地图上,这种图叫天气图,天气图是气象工作者预报天气的主要工具。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1.空气质量的高低,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新鲜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有害。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气温与我们1.气温:我们把大气的温度称为气温。

气温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2.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4次,一般在8时,14时,20时,2时。

3.测试气温的仪器:放在百叶箱的温度计(百叶箱要离地1.5米)4.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次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日平均气温=一日之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个月)二.气温的变化1.气温的日变化: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变化:大陆: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海洋:一年当中海洋上北半球最高月气温出现在8月,南半球出现在2月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8月,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3.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通用4篇)

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通用4篇)

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通用4篇)天气和气候篇1天气和气候 7.8 磅 0 2天气和气候【教学重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教学手段】录像:天气预报计算机:(1)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2)天气形势图;(3)各种常用的天气符号图;(4)风向示意图;(5)气象观测仪器----百叶箱、温度计;(6)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图。

【教学过程】(引课出示投影片1)你能够从投影片中读出哪些内容?中央气象台城市天气预报:xx年05月28日20时至05月29日 20时城市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篇2天气和气候 7.8 磅 0 2天气和气候【教学重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教学手段】录像:天气预报计算机课件:(1)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2)天气形势图;(3)各种常用的天气符号图;(4)风向示意图;(5)气象观测仪器----百叶箱、温度计;(6)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图。

【教学过程】(引课出示投影片1)你能够从投影片中读出哪些内容?中央气象台城市天气预报:2002年05月28日20时至05月29日 20时城市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篇3天气和气候 7.8 磅 0 2天气和气候【教学重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教学手段】录像:天气预报计算机课件:(1)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2)天气形势图;(3)各种常用的天气符号图;(4)风向示意图;(5)气象观测仪器----百叶箱、温度计;(6)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图。

【教学过程】(引课出示投影片1)你能够从投影片中读出哪些内容?中央气象台城市天气预报:xx年05月28日20时至05月29日 20时城市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篇4天气和气候 7.8 磅 0 2天气和气候【教学重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教学手段】录像:天气预报计算机课件:(1)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2)天气形势图;(3)各种常用的天气符号图;(4)风向示意图;(5)气象观测仪器----百叶箱、温度计;(6)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图。

天气和气候教案

天气和气候教案

《天气和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①通过生活实际,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②学会收看天气预报以及根据卫星云图简单分辨天气状况。

③学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知道空气质量指数与空气质量的关系,了解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

教学重点:①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学会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②理解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学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教学难点:学会看天气预报和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二)学情分析天气和气候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本堂课所面对的学生是初一年级学生,从年龄特点来看,他们好动、好奇、好表现。

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以及学习的认知过程,我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如直观的图片和成语竞赛,把他们的注意力始终放在本堂课的学习内容上。

同时也在课堂上创造各种条件与机会,让学生抒发各自的见解。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比较法、课堂小组讨论法、图示法、活动法2、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电脑教学手段。

(四)教学设计过程情景导入:老师询问今天天气怎么样?学生描述,由此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感受丰富多彩的大自然,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一、天气与气候1、天气是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阴晴、冷暖、风力大小等大气状况的综合表现。

突出特点是短时间、多变。

由天气的特点:短时间和多变引出气候的特点2、气候是指某个地方多年内的天气平均状况。

突出特点是:长时间、不变天气与气候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说说看)让学生描述上课时教室外的天气状况。

借用词语,让学生感受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小组活动:展示语文古诗词,小组讨论并分享讨论成果,进一步区分天气和气候(过渡)天气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

如何提前知道天气状况,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天气的危害呢(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所以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

对日常生活有帮助,既开阔学生眼界,又活跃思维。

课文《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通用5篇)

课文《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通用5篇)

课文《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课文《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文《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文《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篇1教学要求1、知识目标: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了解天气预报的重要性;熟悉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知道主要天气符号。

2、技能目标:初步学会收听,收看和天气预报;初步学会识别我国卫星云图上云雨区域的分布及其变化,推断主要地区的天气情况。

3、情感目标:通过普及天气预报的知识,使学生在学以致用的同时,增强科技兴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1、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天气符号,判读天气预报图,说明主要地区当日的天气状况。

教学难点1、卫星云图的判读,判断主要地区的天气情况。

2、天气符号——“风”的判读与绘制。

教学用具1、电脑课件的内容包括:(1)录像资料:中央一台的天气预报。

(2)图片资料。

2、天气符号的活动卡片;教师自制的竞赛表格。

3、实物投影仪。

教学方法本节教学主要采用小组竞赛活动法,包括合作讨论、识图与绘图、角色扮演等。

课时设计2课时第一课时一、天气与气候1、导入新课学生表演小品——四个学生分别穿上不同的服装,模拟在北极、英国伦敦、新西兰和家乡四种天气情况(暴风雪、雨天、晴天、阴天)下相互问候的情景。

2、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师:刚才的小品都反映了几种天气情况呢?(生答)进一步启发学生复习思考天气的概念及特征,再配以媒体显示天气的概念。

师:家乡夏季的天气有晴有阴有风有雨,无论天气怎样我们都只有一个感觉,是什么?(生:热)师:冬季天气各有不同,但大家都只感觉怎样呢?(生:冷)师:夏季比较热冬季比较冷,这是家乡的什么特征呢?(生答)启发学生思考气候的概念及特征,媒体再显示气候的概念。

师:同学们想一想天气与气候的差别在哪里呢?(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再进一步强调天气与气候的本质区别。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 天气与气候优秀教案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 天气与气候优秀教案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天气与气候优秀教案《天气与气候》是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的重点知识,也是天气与气候内容学习的一个入门和基础。

如何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以下是本人为你整理的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你。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一、课堂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是天气与气候内容学习的一个入门和基础,对学生认识气温和降水等基本要素具有重要意义。

我选择安排了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三个问题:天气与气候、天气预报、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用多媒体强大的信息展示功能为学生创立积极思考的课堂情景,并通过课堂讨论、角色模拟等活动,引导学生发表见解、展开联想、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快乐,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②学会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初步了解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③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④学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2)能力目标:借助多媒体设备,通过组织游戏、角色扮演,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熟悉常用天气符号,认识卫星云图;从环保的角度让学生理解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①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学会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②理解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学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教学难点:学会看天气预报和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二)学情分析天气和气候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本堂课所面对的学生是初一年级学生,从年龄特点来看,他们好动、好奇、好表现。

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以及学习的认知过程,我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如直观的图片和成语竞赛,把他们的注意力始终放在本堂课的学习内容上。

同时也在课堂上创造各种条件与机会,让学生抒发各自的见解。

天气与气候教案

天气与气候教案

天气与气候教案天气与气候教案「篇一」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

接着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2.本节核心内容是区别天气和气候;功能和价值:学习了本节课后能阅读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

学情分析天气是七年级学生认识较深刻的一种自然现象,但是这种认识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要让学生进一步总结和归纳出天气特点,天气和我们之间的关系,掌握未来天气的信息,更好地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建立起对大气的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看图讨论培养分析和比较的能力,区分出天气与气候的不同。

天气是描述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长时段的大气状况;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2、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知道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后,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在认识了常用的天气符号后,要学会收看天气预报,看懂简单的城市天气预报图。

3、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天气预报图和卫星云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看图联系实际培养比较、分析、概括能力。

并通过学生播报天气预报,让学生体验做天气预报员的感受,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发现问题、师生探究解决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通过记录天气预报(课后观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师生互动,构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区别“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

2、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收看天气预报。

难点:1、区别“天气”与“气候”。

2、记住常用的天气符号教学过程一、天气与气候教师活动:出示图片:让学生判断这些是什么自然现象学生活动:说出图片中几种天气的概况引出天气的概念:天气是短时间的阴晴冷热风雨等的大气状况。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范文
继续观看录像——中央一台的“天气预报节目”的片段,提问:你注意到在卫星云图以后,紧接着屏幕上出现的是什么图?(城市天气预报图)。

教师指出要看懂它们,首先得认识天气符号。

(2)小组相互合作记忆天气符号,发现天气符号的特征,寻找最佳记忆的方法。

教师必要时指出天气预报的符号表达的内容和天气状况具有一致性。

(3)游戏——红蓝大比拼第二轮:红队派出两名同学充当考官,一名同学通过展示台展示天气符号卡片,另一名同学任意点蓝队的同学起来回答,回答时间必需控制在三秒中内,否则就算蓝队同学失一分。

反之亦然。

⑷继续观察城市天气预报图。

师:同学们看看鼠标所指的符号表示什么意思?
(生答)它可以表示风向和风力。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

(5)通过课件,教师演示风符的构成(风杆和风尾),风符如何指示风向?(风杆与风尾一起指示风向),怎样表示风力的大小?(特别强调风尾永远都是顺时针转动)。

教师再展示不同的风符号让同学来判断,从而进一步强化、加深印象。

(6)游戏——红蓝大比拼第四轮:红蓝队分别按要求演示不同风力与风向;举行小组之间的画风级、画风向的游戏竞赛。

⑺游戏——红蓝大比拼第五轮;放映中央一台“天气预报”节目中的城市天气预报,然后两队分别派出队员来竞聘气象预报员播报天气预报,教师担当考官。

过渡
同学们,我们学习天气预报,了解天气预报就是要利用它来为人类服务。

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天气预报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
帮助
三、利用天气预报为人类服务
1、教师简要小结本堂课主要的学习内容,指出了解天气预报的宗旨就是利用天气预报为人类服务。

2、游戏——角色。

各队抽签,根据所给某地的天气情况和虚拟身份,小组讨论设计出在当时天气条件下的行动指南。

(司机遇到了雨加雪的天气,导游遇上了雷阵雨的天气等等,他们应该如何安排自己的工作。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师:请你用最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你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大气状况。

(包括洁净的和污浊的)
指导读书
师:现在请大家阅读教材48页,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什么是大气污染指数?
2、大气污染指数的大小与空气质量的有劣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请大家读图3。

9中我国各大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找出最好、最差和自己家乡的)。

教师讲述
大气质量与我们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1、当大气污染指数小于100时,人们可以正常活动。

2、当大气污染指数达到100~200时,健康人群可出现刺激症状,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应减少体力消耗和户外活动
3、当大气污染指数达到200~300时,健康人群普遍出现症状,老年人和心脏病患者、肺病患者应停留在室内,并减少体力活动。

4、当大气污染指数大于300时,人也要避免室外活动。

课堂活动
全班学生分为两组,一组为原告:人类,另一组为被告:大气。

主题:污浊的大气危害了人类(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污染大气)。

要求:原告与被告必须用事实证据指控对方,但过程中不的设计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声音洪亮、语言准确、逻辑清楚。

原告可以动以下几方面举例控诉:
1、危害人体健康。

2、影响农业生产。

3、影响交通、旅游、气候。

4、造成各种间接的经济、精神损失。

被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反驳:
1、工业生产活动污染大气;
2、农业生产活动污染大气;
3、人们日常生活污染大气。

教师提问:那么我们人类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防治大气污染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
1、采用清洁能源作燃料;
2、进行植树造林
3、工厂治理污染
4、国家采取政策措施,如将3月12日定为植树节、对随地吐痰者实行罚款、实行环境收费标准
5、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6、树立环保意识,做好宣传工作
板书设计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一)天气及其影响
1、概念:某一地区在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气温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降水等)的综合。

2、特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多变。

3、影响:与人类息息相关。

(二)天气预报
1、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2、天气预报的产生。

3、天气预报的内容:阴晴、风雨、气温、降水等。

4、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

蓝色表示海洋。

白色表示区。

5、常用天气符号。

(三)空气质量
(1)判断空气质量的依据:污染指数
(2)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自然因素:气压、风力等;人类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